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大學生職業準備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大學生職業準備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學生職業準備論文

篇1

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邁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從精英教育步入大眾化教育是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這對提高全民素質和增強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1]但大規模擴招帶來的師資不足和教學條件與設施匱乏也導致教育質量下滑,這也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如何提高創新型人才培育的教育質量、加快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步伐、加強實踐教學改革、確保教學方法和質量適應快速增長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廣泛探討的問題。[2] [3]指導學生怎樣學習,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積極的互動,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4]培育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模式,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技術依托,構建以現代企業制度為規范的組織機制是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5]目前我國大學生實踐教學環節存在一些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現階段大學生的實習實訓模式和畢業論文質量總體欠缺,實踐教學環節效果不佳,這些都對大學生的應用技能培養、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的質量產生重大影響,急需進行深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學改革措施。

一、實習實訓收效甚微

在目前的普通本科教學中,理論教學被廣泛重視,理論教學課程占據了本科教學的大量教學資源,無論是學時安排還是師資配置,但學生在校外實習企業的實習實訓教學內容卻十分薄弱,且課時不多、形式單一。例如,在低年級的認識實習中,學生往往是把時間花在了去實習的路途上,去實習的來回時間很長,尤其是在大城市或實習單位很遠的情況下更是如此。而到單位具體實習的時間也很短,好的情況下還有企業的教師比較詳細地講解一下,不好的時候只能大批的學生一起走馬觀花地參觀一下,學生獲取的實踐知識甚少。另外,企業教師指導模式也相對簡單。一般只是以簡單介紹為主,很少有和學生互動討論學習的時間和機會,學生一圈看下來實習也就結束了。更有甚者,出于企業單位的安全管理等規定,實習的帶隊教師和實習學生只能坐在車上在工業園區穿行一會,實習就結束了,連下車的機會都沒有,更談不上學習討論了。而高年級的學生生產實習或專業實習雖然持續時間較長,但由于目前有的實習企業因為工作場所有限,出于安全考慮,實習企業只是將學生安排在某個房間內自由活動,沒有更多的機會與企業的指導教師學習和討論,學生的積極性也受到很大影響。可見,各種不同類型的校外實習實訓中都普遍存在著許多問題,嚴重影響了本科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

合理地選擇和確定實踐教學基地,采用校企互惠的合作機制,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適應市場經濟、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創新型應用人才。

二、畢業論文抄襲嚴重

每到學生畢業論文撰寫階段,大學應屆畢業生上網下載論文和設計甚至就成了高校里的熱門話題。據某大學網上調查公布的結果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學生承認自己在完成論文時有抄襲的行為。雖然目前有的工科畢業生的畢業設計比例要求達到55%以上,但學生大都傾向于做畢業設計的主要原因是感覺其相對比較省事和方便,少數喜歡做實驗論文,而設計不要做實驗且網上下載更為方便,抄抄改改就完成了。加上少數指導教師責任心不強,把關不嚴,這更加助長了抄襲造假的不正之風。目前,大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抄襲問題十分嚴重,且沒有得到相關學校和教師的足夠重視。近年來隨著各大高校招生人數的不斷擴大,學生畢業論文的總體水平呈現出下滑的趨勢,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優秀率連年下降。其中,抄襲現象的日益嚴重是導致學生畢業論文優秀率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還有就是在畢業生的最后一個學期,絕大部分學生都在忙于找工作或在實習單位上班,沒有時間和精力認真去做畢業論文。[6]

可見,畢業論文題目的選定應考慮學生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同時應與社會和企業實際相結合,嚴格規范畢業環節的指導內容和模式,杜絕畢業論文的抄襲和造假行為,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誠信意識,以達到切實提高應用型本科畢業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的目的。

三、畢業答辯走形式

高校在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管理過程中的松懈是直接導致畢業設計和論文質量下降的根源。雖然學校制定了關于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選材、開題報告、外文翻譯等硬性指標,也有論文撰寫格式、答辯過程和評分標準等系列文字規定,但這些都流于形式。有的學校論文評閱評語簡單、答辯不規范、答辯委員提問簡單、沒有針對性,學生回答隨意而錯誤很多;有的學生在回答教師的提問時答非所問,專業素質很差,所學的一點專業知識還沒離開學校就已經還給教師了。另外,學生畢業論文答辯成績評定不客觀,標準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成績評定比較隨意,出現畢業答辯走過場、答辯流于形式等現象。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對畢業論文不重視,進而產生只求通過不求優秀的思想,給下一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長此以往會產生惡性循環。這一點在每年四月的研究生面試過程中也會體現出來。在面試中,教師會經常問參加面試的學生其畢業論文內容如何以及論文的完成情況,很多參加面試的研究生回答的都是論文還沒開始準備。一般學生畢業論文答辯大都在每年的六月份,可想而知這部分還沒開始準備畢業論文的學生有多少時間和精力用在畢業論文的寫作上,而這部分考研的學生相對還是比較優秀的學生??梢姡枰M行嚴格規范的答辯和評分,杜絕畢業論文答辯走過場的現象。

四、促進職業教育發展

近來,教育部提出要將國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的600多所學校轉向職業教育,實施技能型和學習型兩種高考模式,強調中國解決就業結構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所以2000年后近700所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將逐步轉型做現代職業教育,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這些高校將淡化學科、強化專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可見,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將從現有的55%提高到70%-80%。而中國當前的職業教育培養出的技術技能人才學制短,不能繼續攻讀更高學位。今后中國將搭建人才培養的立交橋,讓學生可以從中等職業一直學到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專業碩士,甚至專業博士。

應用型本科生的實習實訓效果和畢業論文質量是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成果,是在企業和學校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初步嘗試,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培養、增強學生綜合運用本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極為重要的教學過程。高質量的畢業設計和論文對培養高素質人才、實現教學目標,對學生就業與發展都有著顯著的作用。大學生畢業后是否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與在校期間的實習實訓能力、畢業論文質量等息息相關。因此,科學合理地組織好應用型本科生的實踐教學,對于學生提高綜合就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我國目前的普通高校教育向職業教育轉型的重要時期。中國高等教育將發生革命性調整,高等教育中的職業教育將會得到更大地發展和壯大。大學生的實踐實訓能力的提高將是一個硬性指標,加強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水平,努力培養大學畢業生的職業技能和水平,對建立應用型大學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也是未來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

實踐教學環節是培育學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教學中必須重點關注,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滿足現代職業教育要求的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王薔馨,屈伯俊.關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質量觀和教學改革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9(145):9-10.

[2] 楊春生,孫琴,吳偉.創新型工程應用本科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J].江蘇高教,2010(1):82-84.

[3] 陳永金,張保華,劉加珍,周長輝.基于環境科學學科特點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科教論叢,2009(1):216-217.

篇2

答辯是辯論的一種形式,辯論按進行形式不同,分為競賽式辯論,對話式辯論和問答式辯論。答辯就是問答式辯論的簡稱。與競賽式辯論相比,論文答辯有以下幾個特點:

1.答辯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數不對等。畢業論文答辯組成的雙方人數是不平等,參加答辯會的一方是撰寫論文的作者,只有一個人。另一方是由教師或有關專家組成的答辯小組或答辯委員會,人數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說,答辯小組或答辯委員會始終是處在主動的、審查的地位上,而論文作者則始終處在被動的、被審查的地位上,并且雙方的知識、閱歷、資歷、經驗都方面都相差懸殊。

2.答辯委員會具有雙重身份。競賽式辯論除了參加辯論的雙方外,還設有專門的裁判,即有個“第三者”對辯論雙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評判。而論文答辯雖然也要作出評判,但它不是由特設的裁判員來評判,而是由參加答辯會的一方——答辯小組或答辯委員會對另一方即論文作者的論文和答辯情況作出評價。可見在畢業論文答辯會上,答辯老師是具有雙重身份的:既是辯論員,又是裁判員。

3.畢業論文作者的答辯準備,范圍廣泛。為了順利通過答辯,畢業論文作者在答辯前先需要作好充分準備。然而,畢業論文答辯會上的題目是由參加答辯會的一方——答辯老師根據另一方提供的論文擬就的,所要答辯的題目不是一個,而是多個,一般是三個或三個以上,并且答辯小組擬就的題目對另一方——論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辯會上才亮出來。答辯老師提出問題后,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讓學員即論文作者獨立準備一段時間(一般是半小時以內)后再當場回答;另一種情況是不給學員準備時間,答辯老師提出問題后,學員就要當即作出回答。因此,雖然在舉行論文答辯會以前,學員.也要為參加答辯會作準備,但難以針對答辯會上提出的問題(因為事先不知道)作準備,只能就自己所寫的論文及有關的問題作廣泛的思考和準備。(這個問題將在本章第二節詳細討論)

4.表達方式以問答為主,以辯論為輔。論文答辯一般是以問答的形式進行,由答辯委員會成員提出問題,論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有時也會出現作者與答辯委員會成員的觀點相左的情況,這時也會而且也應該辯論。但從總體上說,論文答辯是以問答的形式為主,以不同觀點的辯論為輔。

二、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

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對于組織者——校方,和答辯者——畢業論文作者是不同的。

校方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簡單說是為了進一步審查論文,即進一步考查和驗證畢業論文作者對所著論文論述到的論題的認識程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進一步考察畢業論文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審查畢業論文是否學員自己獨立完成等情況。

第一,進一步考查和驗證畢業論文作者對所著論文的認識程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是高等學校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之一。一般說來,從學員所提交的論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個學員對自己所寫論文的認識程度和論證論題的能力。但由于種種原因,有些問題沒有充分展開細說,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結構不便展開,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開,有的可能是作者認為這個問題不重要或者以為沒有必要展開詳細說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說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環節,有的還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沒有認識到的不足之處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提問和答辯就可以進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種情況而沒有展開深入分析的,從而了解學員對自己所寫的論文的認識程度、理解深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

第二,進一步考察畢業論文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是組織畢業論文答辯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二。通過論文,雖然也可以看出學員已掌握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但是,撰寫畢業論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學員掌握知識的深廣度,而是考查學員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和鍛煉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學員在寫作論文中所運用的知識有的已確實掌握,能融會貫通的運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沒有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還有的可能是從別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過來,其基本涵義都沒搞清楚。在答辯會上,答辯小組成員把論文中有闡述不清楚、不祥細、不完備、不確切、不完善之處提出來,讓作者當場作出回答,從而就可以檢查出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是否有深廣的知識基礎、創造性見解和充分扎實的理由。

第三,審查畢業論文是否學員獨立完成即檢驗畢業論文的真實性是進行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之三。撰寫畢業論文,要求學員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試、考查那樣,在老師嚴格監視下完成,而是在一個較長的時期(一般為一個學期)內完成,難免會有少數不自覺的學生會投機取巧,采取各種手段作弊。尤其是像電大、函大等開放性大學,學員面廣、量大、人多、組織松散、素質參差不齊,很難消除捉刀、抄襲剽竊等不正之風的出現。指導教師固然要嚴格把關,可是在一個教師要指導多個學員的不同題目,不同范圍論文的情況下對作假舞弊,很難做到沒有疏漏。而答辯小組或答辯委員會有三名以上教師組成,鑒別論文真的能力就更強些,而且在答辯會上還可通過提問與答辯來暴露作弊者,從而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

對于答辯者(畢業論文作者)來說,答辯的目的是通過,按時畢業,取得畢業證書。學員要順利通過畢業論文答辯,就必須了解上述學校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然后有針對性的作好準備,繼續對論文中的有關問題作進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論文中提到的基本樹料搞準確,把有關的基本理論和文章的基本觀點徹底弄懂弄通。

三、畢業論文答辯的意義

通過答辯固然是大學畢業生參加畢業論文答辯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學畢業生們對答辯的認識只是局限在這一點上,其態度就會是消極、應付性的。只有充分認識畢業論文答辯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才會以積極的姿態,滿腔熱忱地投入列畢業論文答辯的準備工作中去,滿懷信心地出現在答辯會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狀態參與答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水平。

第一,畢業論文答辯是一個增長知識,交流信息的過程。為了參加答辯,學員在答辯前就要積極準備,對自己所寫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論部分和結論部分作進一步的推敲,仔細審查文章對基本觀點的論證是否充分、有無疑點、謬誤、片面或模韌不清的地方。如果發現一些問題,就要繼續收集與此有關的各種資料,作好彌補和解說的準備。這種準備的過程本身就是積累知識、增長知識的過程。再說,在答辯中,答辯小組成員也會就論文中的某些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或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這樣,學員又可以從答辯教師中獲得新的知識。當然,如果學員的論文有獨創性見解或在答辯中提供最新的新鮮材料,也會使答辯老師得到啟迪。這正如一位外國學者所說的:“如果我們彼此交換想法,本來各自只有一個想法,而現在大家都有幾個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p>

第二,畢業論文答辯是大學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氣、雄心、才能、智慧、風度和口才的最佳時機之一。畢業論文答辯會是眾多大學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崗位的電大、函大學生——從未經歷過的場面,不少人因此而膽怯,缺乏自信心。其實畢業論文答辯將是大學生們在即將跨出校門、走向社會的關鍵時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質和才能的良好時機。而且畢業論文答辯情況的好壞,對于國民教育的大學生來說,影響的不僅僅是畢業論文的成績,而且還很可能影響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幾回搏?畢業論文答辯就是大學生們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學生們應該用自己的拼搏,為今后自己的發展奠定基礎,為組織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據。對于在職學習的函大、電大畢業生來說,雖然通過畢業論文答辯來改變工作崗位的機會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難得的經歷,一次最寶貴的體驗。所以,大學畢業生們對畢業論文答辯不能敷衍塞責、馬虎從事,更不可輕易放棄。

第三,畢業論文答辯是大學生們向答辯小組成員和有關專家學習、請求指導的好機會。畢業論文尤其是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一般是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專業水平的教師和專家組成,它們在答辯會上提出的問題一般是本論文中涉及的本學科學術問題范圍內帶有基本性質的最重要的問題,是論文作者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卻又是論文中沒有闡述周全、論述清楚、分析詳盡的問題,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環節和作者沒有認識到的不足之處。通過提問和指點,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寫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為今后研究其他問題時的參考。對于自己還沒有搞清楚的問題,還可以直接請求指點??傊?,答辯會上提出的問題,不論作者是否能當場作出正確、系統的回答,都是對作者一次很好的幫助和指導。

第四,畢業論文答辯是大學畢業生們學習、鍛煉辯論藝術的一次良機。在當今社會,人們愈來愈認識到,能言善辯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一個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辯論技巧,具有雄辯的口才,他在事業上,在人際交往中就會如魚得水,左右逢源、逢兇化吉、遇難呈樣。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那些胸懷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視辯論素質的訓練和培養,把擁有精湛的辯論藝術視為其事業成功的得力臂膀。

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能言善辯更是競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學校擅長交際、善言能辯的學生要比一個成績優秀但性格孤僻內向的學生被聘用的機會多,在社會上成就事業的可能性更大。

篇3

二、調研結果統計及分析

(一)畢業生就業準備調查。

你是否有明確的就業計劃? 13.1%的畢業生對于職業定位只有模糊的想法,甚至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數據顯示,近54.9%的學生“說不清”自己“是否了解自己適合從事什么工作”;32%的學生“不了解”或者“很不了解”自己適合什么工作。

由于沒有明確的規劃,導致的結果顯示,僅37%的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表示樂觀,59%的學生對未來表示迷惘和擔憂。大學生就業難一直全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為解決這一問題,除了依靠政府、高校的力量外,更需要每個大學生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的建立和發展,變被動就業為終生主動就業。筆者在實際工作中也發現,大多數大學生沒有主動探索個體職業發展的意識,仍以“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為目標,“走一步看一步”,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從2015級學生開始,我院已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列入大一學生必修課,院系層面經常組織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各類活動,希望能幫助學生盡早建立起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二)畢業生就業期望調查

1、對就業地區的首選選擇?對就業地區首選是合肥市,占36.1%,緊隨其后的是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達29.5%。應用化學與環境工程系黨政領導班子為了實現畢業生充分就業,每個學期都帶隊,“走出去,請進來”,開拓實習與就業基地。從本次調查來看,建議今后多走走合肥和東部沿海城市,打開就業市場,滿足學生的就業地區需求。另外,考慮到我院絕大多數學生都來自于安徽省,那么選擇“戶籍所在城市”、“安徽其他地區”、“蚌埠”以及“合肥”的安徽地區合計就達到了58.1%。中國有一句古語:父母在,不遠游。這一代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完全可以理解他們選擇離家近的工作。而且,這樣的選擇正合我院的辦學定位。只是,家鄉的發展能否與大學生對未來的期許相匹配呢?這只能從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這一層面才能根本解決得了。政府應當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為中小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因為“中小企業才是大學生的就業主渠道”。

2、你最希望到什么性質的單位工作? 17%的學生最希望進國企,7.5%的學生希望進“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46.5%的學生選擇“民營企業”。而從應用化學與環境工程系2016屆畢業生的就業數據來看,“民營企業吸納的畢業生數量最多,達到51%?!?/p>

篇4

近年來,國內外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職業興趣、職業倦怠、職業價值觀、職業成熟度、職業自我效能、職業決策等方面,它們主要是對理論方面的探討或者是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調查,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研究還非常少見。而已有研究證明,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就業力甚至個體職業生涯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如Gould研究發現最成功的職業生涯個體報告了更廣泛的職業生涯規劃。Orpen研究也發現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成功的職業生涯之間有顯著的相關。因此,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研究便呼之欲出。本研究旨在探討年級、是否學生干部、專業等因素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影響,期望能夠補充有關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研究資料,并對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有效提升大學生就業力,提供理論支持。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工具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問卷》包括5個因子,其中確定目標的能力、認識自我的能力各6個項目,認識環境的能力和制定計劃的能力各有5個項目,反饋修正的能力4個項目,共26個項目。該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42,效標效度為0.81,對量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對數據的擬合較好,因此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統計方法

因要探討不同年級、是否學生干部、不同專業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上的差異,故運用SPSS11.5進行t檢驗和方差分析。

2 研究結果

不同年級的在校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總體上差異顯著(P

而通過方差分析LSD法和S-N-K法的多重比較結果,可以更具體地看到:在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上,大一、大二與大三、大四之間差異顯著,大三、大四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總體上要好于大一、大二的,而其它年級相互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在具體能力因子中,在確定目標的能力因子和認識環境的能力因子上,大三、大四學生與大一、大二學生之間差異顯著,大三、大四學生確定目標的能力和認識環境的能力要好于其他年級的學生,而其它年級相互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在校大學生是否學生干部在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總體上差異不顯著(P>0.05),具體各能力因子中,認識環境的能力差異顯著(P

不同專業的在校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總體上差異顯著(P

3 分析與討論

3.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年級差異

Crites曾研究10到12歲的學童,指出職業語言行為與年齡、年級間呈現直線關系,且與年級的相關高于年齡。蘇萍研究中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李文仰研究高職學生職業成熟度,均認為職業生涯成熟度隨年級增加而增加。Achebe以尼日利亞學生為對象探討其職業生涯發展、Lokan研究加拿大中學生的職業生涯成熟度,均認為隨年級增加而增加。蘇鈺婷研究發現不同年級的青少年在生涯感受、生涯探索、生涯計劃與生涯行動上有顯著差異。但也有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不同年級的青少年職業生涯發展無顯著差異。Bakar和McCracken研究職業類學生、Hartung研究高一與高二生均指出不同年級的青少年生涯發展無顯著差異。綜觀以上研究,年級與職業生涯發展的相關并無一致結果,但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而言,似乎職業生涯發展有隨年級增加而增加的趨勢。那具體到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趨勢呢?

本研究發現,對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不同年級的在校大學生在總體上差異顯著,具體看來,大三、大四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總體上要好于大一、大二的。具體各能力因子中,確定目標的能力差異十分顯著、認識環境的能力差異顯著,大三、大四學生確定目標的能力和認識環境的能力要好于其他年級的學生。

這或許是因為大一、大二階段各種專業課程和實踐活動還未開始或剛展開,而隨著年級的升高,到了高年級大三、大四階段,伴隨各種專業課程學習的深入和實踐活動的鍛煉,大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養和提升,大學培養的效果逐步展現出來。而隨著畢業的臨近,“何去何從”成了大三、特別是大四學生必須考慮的問題,將來上研究生還是工作,考哪個學校哪個專業的研究生,去哪個地區哪個部門工作,如何一步步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等現實問題提上了日程,各種問題和選擇迫使其要不斷地進行職業探索、職業定位和抉擇。這個過程中,相應的認識環境的能力和確定目標的能力便不斷地得到了鍛煉和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對于多數大學生來說,要到四年級才正式開始找工作,但對于廣大的三年級學生來說,為了考研或工作他們也已經開始考慮、探索、謀劃、準備了。因而大三和大四的學生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也是可以理解的。

3.2大學生是否學生干部在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上的差異

當學生干部,可以有機會參與、組織許多校園的集體活動等,從而能夠鍛煉各種能力,如領導、組織、協調及人際交往的能力等等,如有學者調查發現,學生干部的人際交往能力顯著高于普通大學生。按照這個邏輯推論起來,學生干部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也應該更高一些。但是我們的研究并不支持這種推論。本研究發現,在校大學生是否學生干部在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總體上沒有顯著差異,具體各能力因子中,除了認識環境的能力差異顯著之外,其余能力均沒有顯著差異。

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所調查的學生干部不僅僅是班長、團支部書記等重要職位,相對來說,范圍比較廣。這種范圍的擴大湮沒了一些重要的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方面的差異。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大學中,大學生實踐鍛煉的機會不僅限于校內,校外也有很多,學生不擔任學生干部并不等于校外鍛煉相應能力的實踐機會就少,因此才出現以上結果。但學生干部作為連接學校、老師和普通學生的橋梁,有著更多了解學校、了解社會的機會,或許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和提高了其認識環境的能力。

3.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專業差異

本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專業的在校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總體上差異是顯著的,理工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要好于文科類大學生。具體各能力因子中,制定計劃的能力差異非常顯著,理工類大學生得分明顯高于文科類大學生;認識環境的能力差異顯著,文科類大學生得分要高于理工類大學生。

理工科與文科專業的差異性,使得理工科學生普遍講求思維的嚴謹性、系統性和計劃性;而文科類學生普遍更重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一貫接受系統計劃思維訓練的理工類大學生制定計劃的能力就明顯高于文科類大學生。而在應對環境信息方面,相較于理工科學生,文科學生對社會人文知識更為關注,對環境的認知更顯靈活性,掌握環境信息更加廣泛,從而對環境的認識和把握能力就更強。當然這種差異性是更多源于性格本身還是更多出于不同的專業訓練,值得進一步研究。

4 結論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具有顯著的年級差異和專業差異,而在是否學生干部上沒有顯著差異。

(2)其中在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各因子中,確定目標的能力和認識環境的能力年級差異顯著;制定計劃的能力和認識環境的能力專業差異顯著;認識環境的能力在是否學生干部上差異顯著。

參考文獻:

[1]龍立榮,方俐洛,凌文輇.職業成熟度研究進展[J].心理科學,2000,23(5):596.

[2]襲開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結構及現狀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8.

[3] Gould, S. Characteristics of career planners in upwardly mobile occup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9,(22):539-550.

[4]Orpen C.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on career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1994,15(1):27-38.

[5]襲開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結構及現狀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8.

[6]Crites, J. O.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in adolescence:Attitude test of th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inventory[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1965,79.

[7]蘇萍.臺北市中學生職業發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臺北:臺灣師范大學輔導研究所論文,1984.

[8]李文仰.高職學生職業成熟度及其相關因素分析[D].高雄:國立高雄師范大學工教所碩士論文,1996.

[9]Achebe, C.. Assessing the vocational maturity of students in the east central state of Nigeria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2,20(2):153-161.

[10]Lokan, J. J., Boss, M. W. Patsula, P J.. A study of vocational maturity during adolescence and locus of control[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2,(20):331-342.

[11]蘇鈺婷.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D].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2]Bakar, A. R. McCracken, J. D.. Youth organization and 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participation as predictors of the career maturity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s [DB/OL].2006-4-3.

篇5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社會一直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隨著高校不斷擴招,當前大學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目前,就業人數的增加、就業矛盾的突出、就業難度的加大,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就導致了大學生出現了一些就業心理問題。本文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所面臨的心理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

(一)依賴心理

部分畢業生缺乏獨立意識,意志薄弱,缺乏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認真考慮自己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工作單位或就適合什么樣的就業崗位,寄希望通過家人幫助或其他社會關系實現就業,

表現出較強的就業依賴性。這種心態也是與激烈競爭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的。有這種心理的大學生往往都是家庭條件比較好,自認為有門路,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面對競爭,他們無所適從,在求職擇業過程中往往消極、被動地等待。

(二)焦慮心理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心理十分普遍。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面對紛繁復雜的就業信息和渠道,面對還不大成熟和完善的就業機制,大學生在?國家需要、個人志愿、有限的就業崗位、多樣的就業環境和個人選擇等各種因素構成的職業選擇中,一方面表現出強烈的職業渴望,另一方面相當多的大學生面對未來焦慮不安。這種表現在一些冷門專業大學生、學習成績不佳大學生、工科女大學生身上尤為突出。他們焦慮能否找到一個合適的就業單位,能否勝任工作。他們渴望盡早落實單位,幻想著無需經過周折就能找個稱心如意的單位,然而在實際的求職過程中往往會事與愿違。這種焦慮給他們造成極大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常常表現出心理緊張,無所適從,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和畢業環節的完成[1]。一些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相對較差,當個人的期望值與社會期待不太吻合時,就表現出恐懼、焦慮等負性心理。還有一些大學生面對簽約與違約、就業與考研等矛盾時職業生涯規劃論文,難以取舍,精神上負擔沉重、緊張煩躁。

(三)自卑與自負

在求職過程中,有的畢業生因為就讀學校不是名牌、所學專業不景氣、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不如其他同學,或因求職屢次受挫,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表現出自我評價過低,并進而轉化為自卑心理。有這種心理的大學生在求職擇業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氣,不能充分認識自己的優點與長處,不敢競爭,從而嚴重影響了擇業效果。與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學生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盲目自信。在這種心理作用的支配下,他們擇業胃口吊得很高,往往把就業的目標僅僅鎖定在大城市、國有企業,而對于那些市縣單位、民營企業則不屑一顧,甚至對用人單位提不合理要求等,這類學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從眾與攀比

從眾是大學生求職擇業中常見的心理現象論文格式。有一些大學生由于思想發展不成熟和生活閱歷的限制。缺乏個人主見,遇事隨大流,表現在求職擇業過程中不是從自身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工作崗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從眾。千方百計擠熱門,結果熱門單位進不去,適合自己的單位也被別人捷足先登而失去了就業良機。攀比是大學生中存在的最為普遍的求職心理。有些大學畢業生往往拿自己身邊同學的擇業標準來定位自己的就業標準。部分畢業生,見到別的同學被挑中,自己落選,就感到臉上不光彩,心里蒙上一層陰影,滋生攀比心理和好高騖遠的心態。

(五)盲目心理

求職的盲目心理也比較普遍。部分大學生對就業形勢、就業環境、就業政策等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無法確定自己的擇業方向,因而在就業時產生了隨波逐流的盲從心理。這類學生往往不慮及自身的能力、專業和條件,只追求時髦職業、大城市、機關事業單位,以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結果錯過擇業良機。一部分大學生在找工作時毫無目的性,對他們未來所從事的工作感到迷茫,因此,他們往往會參加各類招聘會。凡是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崗位他們就會前去應聘,這樣簡歷投出了很多,可往往大都沒有消息。因為盲目,沒有目標,見別人忙于找工作,而自己不忙。心里不踏實,存在著浮躁、不安、無名的苦惱;還有些大學生存在盲目求高的心理,他們只單向考慮自己的就業理想,要求用人單位十全十美,工資、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環境,無不在其考慮之中,卻忽視了如此完美的單位能否賞識接納自己。由于不能給自己合理定位,最終導致擇業受阻[2]。

另外,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上,求穩心理也是非常普遍。受傳統文化影響,較多的大學生在擇業時,往往傾向于從職業的穩定性出發,將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作為首選。還有許多干部、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往往選擇高校、科研單位,認為這些地方雖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穩定。大學生追求職業穩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避免畢業生在認知方式上陷入非理性狀態,將職業穩定絕對化。還有部分學生期待第一份工作就能夠達到理想狀態,達到一勞永逸的目的。這樣的工作不是說沒人碰到職業生涯規劃論文,但是碰到的幾率是很低的。

二、應對措施

基于以上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必須從多方面著手。本文從社會教育、學校指導與教育以及畢業生的自我教育這三個方面介紹一些應對的措施。

(一)社會教育

一方面,正確的輿論引導對高校畢業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電視、網絡等媒體要采取多種形式積極宣傳國家地方的就業政策,介紹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技巧、社會狀況等,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促進大學生更好地就業。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也有一定的影響。民主、積極的家庭教育有助于畢業生獨立、有針對性地充分就業;傳統的家庭教育思想使部分大學生過于追求穩定的職業,從而失去一些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另外,還有少部分父母專制性強,使得大學生在擇業中出現矛盾、難以決策等心理。因此,家庭成員和親友除了給予畢業生的引導之外,還要充分考慮畢業生的實際情況,讓畢業生有更多的自主選擇和決定的環境氛圍和機會。

(二)學校指導與教育

1.加強職業規劃教育

在當前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的形勢下,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對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指導學生求職和將來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做好職業規劃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充分認知自我.找準自身發展目標;幫助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定位,并努力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挖掘自己的各種潛能,努力提升和鍛煉自己;通過職業目標的引導,能夠自覺按職業目標的要求全面發展,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所以系統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大二開設職業生涯規劃類的課程。這時大學生已經適應了大學生活,漸漸的從躁動和興奮中冷靜下來,有些學生已經開始考慮將來的發展方向了。通過集中授課的形式,讓大學生建立就業目標和發展方向;引導大學生根據自己的長處和興趣,調整、完善自己的目標,并做積極準備,為日后的就業和發展儲備相應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其次,在大三加強實踐、創業教育。開設一些創業指導課程,通過舉辦創業講座、創業大賽等載體,豐富學生的創業知識和創業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意識。積極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利用國家相關優惠政策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另外,可以舉辦一些模擬招聘會,也可以請一些專業人士開展就業講座。通過多種形式的就業訓練讓大學生提前體驗求職過程,了解社會需求,讓他們有的放矢地為今后的求職工作做好準備,增加就業成功率。

2.做好就業心理指導與教育

建立心理咨詢、輔導機制,為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有不少大學生在擇業問題上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要積極開展就業心理輔導,讓大學生對自身素質和能力有客觀的評價,并能加以合理調適。這樣,才不會盲目自信和自卑,才能克服一些就業的心理問題論文格式。通過成功求職策略的訓練可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具有良好的心態,是求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課。

3.建立高校實習就業基地、創業孵化基地

建立高校實習就業基地,組織學生到企業鍛煉??梢酝ㄟ^社會實踐或教育實習.使學生了解社會就業與職業的實際狀況,為今后的求職積累寶貴經驗,同時還會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符合社會實際情況的價值標準。通過搭建專門的創業孵化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基地,促進創業成果轉化,幫助大學生獲得更多創業經驗。

4.就業技巧的指導

就業技巧的內容包括求職目標指導、獲得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和篩選、有針對性地制作求職信、簡歷等求職材料、學會面試的文明禮儀和語言技巧等。掌握就業技巧可以調整學生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幫助學生熟悉社會、熟悉職業狀況,以及提高求職成功率。如果你忽視這方面的學習和訓練,必然會在競爭中吃虧。這方面,大學生可以找一些相關的書籍事先武裝一下自己,也可向有關的專家、老師咨詢請教。另外,良好的心態是應聘成功的關鍵職業生涯規劃論文,它來自對自己實力的自信。

(三)畢業生自我教育

一方面,擺好心態,科學定位。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往往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有些學生就業面試時到處碰壁,有的錯過了應該抓住的好機會。這時需要畢業生保持樂觀的心態,正視擇業受挫的現實,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同時,應養成客觀分析形勢、正確評價自我的好習慣,學會認識自身優勢,了解自身不足,及時調整就業期望值,做到有的放矢地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很看重的。用人單位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之外,還很看重學生的社會實踐情況,一般來說,在學校和社會上擔任一定職務的人是用人單位所青睞的。參加社會實踐,可以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溝通能力、分析能力等,而這些綜合能力又都是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因此大學生應該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完善自我。

三、小結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熱點和難點。通過高校的就業指導幫助大學生科學定位職業目標,培養堅強的意志,不斷完善心理素質,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礙,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要規劃好職業之路并為之努力奮斗,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在加強學習與發展的同時,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就業過程中,大學生應該端正心態,根據形勢,調整就業期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徐慶國,李祥印,劉強.當代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初探[J].青少年研究,2003,3.

篇6

大學輔導員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輔導的主力軍,是大學生與任課老師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在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道路上充當著“引路人”的角色,輔導員自身的素養與技能關系到學生的發展,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的同時,輔導員通過其自身的技能實行對學生的管理與服務,促進學校與學生的共同發展,在維護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和穩定大學生群體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大學輔導員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技能素養與培養輔導員技能素養就成為各個高校必須面對的課題。

一、輔導員工作基本構成

大學生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轉變與最終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陪伴大學生走完三年至四年的美好大學生活,長時間的相處很容易使大學生對輔導員從心理上產生信任與依賴,輔導員對學生的工作開展也就更容易得到學生的理解與支持,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輔導員的工作具有“多”與“雜”的特點,與學生相關的各項工作都或多或少的與輔導員工作有一定的聯系,對輔導員工作內容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有利于強化輔導員的責任意識與指明輔導員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與道德教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必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以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愛國大學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大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教育的內容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進入大學學習的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步進入穩定和成型時期,這一時期的教育對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定型的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二是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任何時代的公民都必須具備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存在與發展與屹立的基石,大學生是先進文化與知識的傳承者與發展者,更是民族發展的希望,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大學生強烈合理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氣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三是公民道德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教育為手段,加強對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大學生內涵的需要,也是全社會對所有人的基本要求,當今在部分大學生身上出現了不同程度道德缺失的現象,造成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對大學生的基本公民道德素質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四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貫穿學生學習的始終,全面發展的學生才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教育的最終目落在的人的發展的人的幸福度。

1.心理咨詢與輔導。

大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諸如學習、愛情、經濟、與人交往等方面的問題,部分人能通過自我調解和自我調控來解決這些問題,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好的解決發生自己身上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就會給大學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有些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疾病嚴重影響大學生的正常生活與學習,甚至導致大學生輕生現象的出現,阻礙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大學輔導員為大學生提供及時而有效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有利于及時發現與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對幫助學生積極面對困難與問題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大學輔導員對大學生的心理咨詢教育與輔導主要包含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了解與掌握學生心理狀態等方面。

2.指導學生學習。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搞好學習是進行其他活動的基礎,大學生學習和初高中學習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又有其特殊性,大學生的學習方式與考核方法體現出了許多自身的特性,大學生學習什么內容,怎樣學習成為剛入校大學生面對的重要問題,大學輔導員及時有效的學習引導對大學生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完成規定學業,發展自身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不可避免的會在部分大學生身上發生學習倦怠的現象,由于高中高強度與高負荷的學習,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情緒,突然間的放松很容易使他們喪失學習的興趣,放棄學習機會,最終影響到大學生在學業方面的成長,這就需要輔導員對大學生正確的指導與監督,使大學生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加強學習。

3.就業指導。

就業是大學畢業生必須面對的,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給大學生就業造成了嚴重的困難,大學生就業牽動著學生和家長的心,讓學生就好業就成為學校,家長,同學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學輔導員在大學生就業方面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導,大學輔導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主要包括就業信息、就業培訓,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擇業觀等方面的內容。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性決定了了其面對選擇時缺乏心理準備,大學生急需輔導員對其進行就業指導,幫助其就業。

三、輔導員技能素養

輔導員的工作內容決定了輔導員需要具備相關的職業技能素養,輔導員職業技能的高低會對輔導員工作的效果起到重要影響,高校輔導員的職業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輔導員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也可以說是高校輔導員最首要的工作任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效果和輔導員的教育技能是密切相關的,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與輔導員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水平是分不開的,教師要把學生培養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就要使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式的選擇將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首先要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確性,其價值取向的正確性,在正確的價值導向下,要學會選擇正確并合理的教育方式,同時輔導員需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針對性,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2.引導學生學習技能。學生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學習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活,學生的學習也離不開輔導員的指導與幫助,大學究竟該學什么與怎樣學也是輔導員必須注意為同學解決的課題,“聞道有先后”,知識需要傳承,同樣,學習知識的方式也需要傳承,大學的學習更多強調的是指導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輔導員的學習觀和學習技能技巧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可供借鑒的重要資源,對大學生的學習起到重要的作用。

3.宿舍管理技能。大部分大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宿舍里度過的,是大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也是輔導員開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宿舍的管理涉及學生人際關系處理、學生行為習慣,環境衛生、學習等各個方面,宿舍管理好了,學生也就基本管理好了,因此輔導員需要具備相當高超的宿舍管理技能,在學生如何搞好宿舍衛生,營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加強宿舍安全等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對輔導員學生工作的開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

4.活動組織技能。大學是一個分水嶺,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和大學之前的學習生活方式有一個很大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大學生自主安排的時間增多,大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去安排自己的業余時間,空虛,無聊也就成為大學的“必修課”,如何使大學生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也是輔導員需要注意的,各種豐富有意義的活動的開展是大學生活的調味劑,輔導員以活動為載體,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既可以豐富大學生的大學生活,又可以使大學生得到鍛煉。

四、提升輔導員技能素養途徑

1.加強輔導員技能培訓。各行各業,培訓與教育是提升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徑,定期對輔員展開培訓與教育對提升輔導員素養,加強輔導員技能素養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輔導員技能素養的主要途徑之一,對輔導員的技能培訓要堅持下去,使之制度化,從而培養起全能型的輔導員,提升輔導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好的為大學生服務。

2.輔導員交流討論。輔導員面對的作為個體的學生,也可以說是作為群體的學生群,他們深入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面對各種不同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但同時我們又不能否認矛盾的普遍性,盡管我們不能把解決一個問題的方式方法完全照搬去解決另外的一個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借鑒別人成功的方式方法,輔導員的交流討論有利于經驗的交流與分享,有益于輔導員技能素養的提升。

3.積極開展輔導員技能競賽。通過開展競賽,找準差距,提高水平。找學生代表和專家當評委,找到提高技能的切入點。

4.開展輔導員技能職務評定的探索。輔導員隊伍職業化一直提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落實到實質上還是不夠,要通過設置輔導員技能評定的標準,積極開展輔導員業務職稱的評定,職稱的評定可以參照教師系列的職稱,享受同等待遇,這樣既可以提高輔導員的技能,也可以穩定輔導員隊伍,真正實現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

隨著社會和高校的發展,高校輔導員的地位正在發生變化,其整體職業技能素養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與現實的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面對日益復雜的學生工作,輔導員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素養,在實際的工作中去找尋方法,途徑,同時需要加強輔導員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對輔導員的技能培訓,培養出一直職業化的輔導員隊伍,以此來適應大學生學生工作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愛萍.劉瑜 普通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探究 [期刊論文] 2011(7).

[2]王沛悅 高校輔導員的角色與素質培養 [期刊論文] -職業時空2010(1).

[3]別向紅 對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 [期刊論文]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3).

[4]林泰;彭慶紅 清華大學政治輔導員制度的特色及其發展[期刊論文]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6).

[5]付繼發 論新時期我國高校學生工作專業化建設 [期刊論文]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5).

[6]葉進.侯鴻雁.任澤明.張海虹 新時期高校輔導員思想教育角色定位之我見 [期刊論文] -職業時空2010(8).

[7]何歡 淺談高校"80后"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 [期刊論文]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9).

[8]孫輝 淺談高等院校的輔導員工作 [期刊論文] -決策與信息(下旬刊)2010(5).

篇7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已從“統包統分”轉向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模式,自主擇業已然成為大學生的重要擇業方式之一。但目前,大多數大學生只重視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學習,忽視了自身在擇業過程中的心理準備,比如說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即完成職業決策過程中各項任務所需能力的自我評估或信心[1],這是影響大學生職業探索與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歸因方式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獨特的歸因認知方式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特有的歸因傾向,且已有研究證明,歸因方式能不同程度的影響自我效能感,二者存在密切的關系[2]。因此,筆者試圖在此基礎上,嘗試在大學生擇業領域里探討歸因方式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關系,以期為解決當代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問題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大學生歸因方式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現狀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紹興市某高校大學生320名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298份,問卷有效率93.13%。其中男生116人,女生182人;文科109人,理科189人;大一37人,大二46人,大三178人,大四37人。

(二)研究工具

1.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量表[3]

采用彭永新等人(2001)基于Taylor和Betz編制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修訂而成的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量表。量表包括獲取信息、自我評價、職業規劃、目標篩選及問題解決五個維度,共39道題,采用Liker五點計分,分數越高表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越高。該量表的同質性信度和重測信度分別為O.93和0.66,并具有較高的辨別效度,是診斷職業決策困難狀況的一個有效工具。

2.多維度―多歸因因果量表(MMCS)[4]

采用Lefcourt等人(1979)編制的多維度―多歸因因果量表,包括人際關系和學業成就兩部分,每一部分分別測量了四種不同的歸因傾向:能力、努力、情境和運氣,其中能力和努力屬于內控歸因,而情境和運氣屬于外控歸因。量表共48題,采用Likert五點計分,量表總分為外控得分減去內控得分,分數越{,代表外控歸因越明顯,反之則反。量表的內在一致性信度、重測信度和聚斂信度分別是O.88、0.70和O.62。

四、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歸因方式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1.大學生歸因方式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學科差異

表1顯示,理科生的歸因方式總分顯著低于文科生(P

2.大學生歸因方式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年級差異

表2顯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歸因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經事后檢驗發現大二、大四得分顯著高于大三(P

(二)大學生歸因方式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顯示,大學生歸因方式總分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總分及其四維度都呈負相關,但沒有達到顯著水平,而歸因方式的各維度(能力、努力、情境和運氣歸因)都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總分及其各維度呈顯著正相關(P值均

(三)大學生歸因方式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大學生歸因方式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關系,以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為因變量,以歸因方式四維度得分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努力歸因進入回歸方程,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可解釋總變異的18.5%。

五、討論

首先,結果顯示,理科生相比文科生更傾向于內部歸因方式,且更重視能力歸因,原因可能是學科特點造就了不同的思維模式,理科生長期的邏輯推理訓練使他們更加專注自身,因此在解釋成敗結果時,更強調內部因素,而文科生思維活躍,對外界活動敏感,因此在解釋成敗結果時會考慮外部因素。另外,文科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各維度得分均高于理科生,原因可能是文科生清楚自身學科在一定程度上不如理科生的就業形勢和社會需求,因此提前做好技能和心理準備,在真正面臨擇業時,他們擁有更多的信心;另一方面,文科生情感豐富、愛社交,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職業信息和政策動態,因此能更好的進行擇業活動。

其次,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大三相比其它年級學生在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各維度上分數都更低,原因可能是大一新生在剛步入大學時,對就業問題還沒有清晰的認識,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對自己的擇業能力也是信心十足,因而容易產生較高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然而,隨著畢業的逼近,高年級學生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體會到擇業的困難性,同時大三學生已經開始實習,也切身感受到了職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們的擇業信心,因此,相比大一大二來說,大三學生的職業決策效能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大四學生在經歷過擇業困難后,逐漸清晰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也逐漸完善自己在擇業過程中各項工作的準備,因此開始重拾信心,分數有所回升。

最后,大學生歸因方式總分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總分及其四維度都呈負相關,也就是說,大學生越傾向于內歸因方式,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越高,原因可能是個體越是將成敗原因歸于自身因素,比如努力、能力,就越能在職業選擇和解決職業決策問題中表現得更積極,更自信。另外,回歸分析發現,努力歸因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因為努力歸因屬于內控歸因,越趨于內控歸因的學生,越能體會到高自我效能感。

參考文獻:

[1]朱韓兵,丁顥.大學生歸因方式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紅河學院學報,2011(5):94-97.

篇8

職業生涯決策困難對大學生甚至是成人而言,是非常普遍的現象(Gati,1990),而與職業生涯決策困難相關的職業生涯發展障礙和職業生涯不適應現象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心理學百科全書的觀點認為,職業生涯決策困難表示個體在職業生涯發展的特定時間里,沒有能力做出一個有效決策的狀態。

多數研究支持職業生涯決策困難存在著性別間的差異,Gati和Noa Saka在2001年的研究表明按照Gati(1996)的職業生涯決策困難模型,男性在“不合理信念”,“內部沖突”,“外部沖突”維度和總分上,報告的困難要遠高于女性,而在“不一致信息”方面,女性的困難得分高于男性。Hijazi, Tatar和Gati 2004年的研究中發現性別差異主要表現在“缺乏準備”和它的兩個子維度中“缺乏決策動機”和“猶豫不決”。男性在“缺乏決策動機”方面有更大的困難,女性的困難在于“猶豫不決”方面。與前一研究相同的是,男孩在外部沖突、缺乏信息方面報告更大困難(劉長江,2006)。Morgan和Ness對職業生涯決策困難的性別角色定位研究中發現:低職業生涯決策困難者與高決策困難者相比,其性別角色定位為男性化(masculine)和“雌雄同體”(androgynous)(Thayer,1999)。

多項研究表明,職業生涯決策困難隨著年齡(年級)而下降,例如Mau?。?004) 的研究報告中大學生比高中生報告了更少的職業生涯決策困難。

美國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大約30%的18歲青年學生不能確定自己的主修專業和職業生涯發展方向,顯示大學生缺乏職業生涯發展目標的情形較為普遍和嚴重(王勝男,2007)。也有學者指出以上數據可能是保守的估計,因為這些統計結果是以那些愿意承認自己是職業生涯未定向者為樣本基礎的。

從港臺地區的已有的研究來看,黃淑芬對輔仁大學和臺灣大學學生所做的調查亦發現多數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探索動機不足,很多學生的職業生涯目標仍停留在延遲未定的狀態。

Mau(2004)研究表明:在職業生涯決策時更多強調家庭愿望而不是個體愿望的個體比其他的個體報告更多的決策困難。

金樹人的實證研究發現,臺灣大學生僅有27%的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并明細職業生涯目標;17%的大學生以父母或他人的決定做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方向;有12%的大學生采取延遲、逃避的態度面對職業生涯決策,而有40%以上的大學生則處于職業生涯目標尚未明確的狀態。

此外,社會文化背景也對職業生涯決策困難有重要影響,例如,Mau?。?004)發現臺灣大學生比美國大學生知覺到了更多的職業生涯決策困難,不同國別的學生在職業生涯決策困難類型劃分上存在著差異。

二、 職業生涯決策困難類型

金樹人(1989)等將大學生職業生涯決定情形歸為5種類型:自主決定型、他主決定型、迷失方向型、探索性未定向型和焦慮未定向型。Gati(1996)將所有困難區分為兩大類,分別為做決定之前的困難以及做決定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做決定之前的困難主要是個人還沒準備好要做決定,其原因又可分為三類:缺乏動機、猶豫不決(indecisiveness)、以及錯誤的職業生涯觀念(dysfunctional myths)。做決定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又可分為信息不足以及信息分歧兩種情形,信息不足包括對職業世界認識不夠、不知道如何獲得職業數據、對自己認識不夠、同時也不知道職業決定的步驟。而信息分歧的原因,包括信息來源不可靠、以及因內在沖突及外在沖突所形成的信息不一致情形。

三、 職業生涯決策困難的測量

目前在在職業生涯決策困難研究中以Gati的職業生涯決策困難問卷(Career Decision -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以下簡稱CDDQ)最被廣泛使用,因為經由多項跨國研究,顯示出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國內及臺灣地區已有多位學者對其進行修訂研究,證實了此問卷的重要參考價值(劉長江,郝芳,李紓,2006;田秀蘭,2005;沈雪萍,2005;杜睿,2006;李西營,2006;郝翔,2008)。

Gati等依據職業決策的理論,提出職業生涯決策困難(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y)這個概念和一個職業生涯決策困難的模型,并通過實證研究來進行驗證。Gati認為由于職業決策過程的復雜性、人類認知的局限性以及其他限制,大多數人想做出理想的決策是很難的。凡是達不到理想的職業決策狀態的,都可視作職業生涯決策困難。CDDQ將職業生涯決策困難分為三大類,其下又分十個亞型,量表包括35個項目。它共劃分了三類困難:“缺乏準備”、“缺乏信息”以及“不一致信息”。以下是CDDQ(Gati,1996)的理論模式圖:

職業生涯決策困難理論假設與實證結果最一致的研究是Gati以以色列高中生為樣本群體的研究。Gati等學者也認為在CDDQ問卷廣泛應用之前,還需要對職業生涯決策困難的維度,進行廣泛的深入研究。隨后的各項研究結果表明,地區性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即在其他地區的樣本群體研究中,往往會發現職業生涯決策困難的歸類各有所不同。Gati(2004)在美國、臺灣等地分別作了研究,地區性差異的事實的確存在。

綜合以上文獻探討,本研究將以Gati職業生涯決策困難理論劃分的職業生涯決策困難類型為依據,對其與職業生涯調試力的相關關系進行研究。而本研究所使用的中文版CDDQ問卷是郝翔(2008)最新修訂的版本,此問卷時根據CDDQ(Gati & Osipow,1996)英文原版量表修訂而成的,經驗證此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故采用郝翔(2008)修訂的職業生涯決策困難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之一,修訂后的結構如下圖所示。

各層面具體含義為:

(1) 決策動機不足——當前個體對未來生涯發展沒有進行決策和判斷的意愿,個體尚未進入決策過程,決策意識不明顯。

(2) 性格上的猶豫不決——反映了一種人格傾向,是影響職業生涯決策的更持久性的人格特質。

(3)信息不足——個體主要由于缺乏信息導致的決策困難,包括對決策過程缺乏了解、對自己缺乏了解、對職業生涯缺乏了解以及對獲得其他信息的途徑缺乏了解。

(4) 內部沖突——個人期望和實際情況沖突導致的決策困難。

(5) 外部沖突——個人的意愿與外界壓力(包括重要他人意見和社會輿論)的沖突導致的決策困難。

五、結語

由于對未來生涯發展的測量仍未完善,測量結果會隨著文化、社會背景和教育程度的變化而變化,有些問題還未解決,也沒有統一的理論可依據。本文通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困難的研究探析,能夠引起對大學生職業生涯選擇困難問題的關注和探討,為今后深入開展大學生生涯決策性問題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Gati, Krausz M.A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Counseling Psychology[M],1996,43(4):510-511.

[2]Mau.Cultural Dimensions of Career Decision一Making Difficultie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2004,53,67-77.

[3]Thayer.P.W.Career Barriers: How People Experience,Overcome,and Avoid Failuer[M]. Personnel Psychology,1999,52,241-243.

[4]郝翔.碩士研究生職業決策困難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我國大學生生涯發展定向之研究[J].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心理學報. 1989( 22): 67-190.

篇9

一、 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分析

(一)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就業總量和結構

我國經濟發展正在進行結構調整和改革,使得市場吸納的就業人數和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大學生的崗位需求不足;再加上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中小企業數量太少,未能為大學生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同樣資本投入情況下,大企業所能吸納的勞動力要少于中小企業,國有企業所能吸吶的勞動力也要少于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會雇傭更多的勞動力,對就業的貢獻也更大……而我國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卻因發展問題還未真正成為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主力軍”。

(二)就業機制尚未成熟,完善的大學生就業市場還未建立

“大學生就業機制從計劃經濟時期的統包統分制度已經轉變成了以市場導向為主、政府宏觀調控為輔、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機制。這種機制的變化把大量的畢業生推向了市場,但同時相關的戶籍制度、人事檔案制度、工資制度、福利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卻未能跟上這種就業機制的變化?!边@些都成為大學生就業的瓶頸。大學生在就業時必然會將地區、城市、單位性質等列為他們參照的重要因素,這就導致了“千軍萬馬走獨木橋”和“孔雀東南飛”現象的產生。

(三)部分用人單位招聘條件過高,存在人才浪費現象

部分用人單位或者沒有根據崗位實際需求,對學歷要求過高;或者要求應屆大學生有一定時間的工作經驗,給大學生求職設置不必要的障礙;還有部分用人單位存在性別、地域等方面的歧視。

(四)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與市場需求聯系不緊密 有的高校因人設課,有的高校僅僅考慮學科發展的需要,忽視了市場對本專業的實際需求,學習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學生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知識,在就業時卻無法發揮其專業優勢;而有的高校則一味追求開設熱門專業,導致專業趨同,雖然培養出了熱門專業的畢業生,但學生的質量卻無法保證,導致就業情況不盡人意。

(五)高校就業指導力度不夠,忽視對學生的日常教育

有些高校從事就業指導的師資力量不足,通常由學院輔導員和就業指導中心為數不多的老師負責,精力不夠,專業水平不高,僅限于“就業服務”,致使學生在整個學習期間缺乏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在就業時既沒有做好充分的能力和思想準備,又沒有很好的求職知識和經驗,競爭力不強。

(六)部分大學生和家長在教育和就業觀念上存在問題

我國傳統文化“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依然深入人心。在過去幾十年,大學生被認為是天之驕子,是精英,只要上了大學就能夠成為社會的精英階層,捧上鐵飯碗,很多家庭都希望通過孩子上大學改變命運。正是由于長時間形成的傳統就業文化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和家長即使在就業形勢嚴峻時還抱著過高的就業期望和一定的依賴心理。因此,有些大學生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缺乏認識,求學時沒有主動提升能力,綜合素質不高,難免在就業時四處碰壁。

二、 大學生就業困難指導對策

(一)提升職業指導人員自身素質,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在大學生求學和就業過程中,職業指導人員如果能夠提供直接、全面和有針對性的指導,將給大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提供很大的幫助。而要做到這一點,提升職業指導人員自身素質和專業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各高校應該大力拓展渠道,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措施,讓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都有機會參加職業指導的學習和培訓,提升他們的工作水平。同時,盡量能夠按生均比為學生配備職業指導人員,并制定一定的考核和激勵機制,讓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更加有效和規范。

(二)要與政府相關部門、其他職業指導機構以及用人單位保持密切聯系

職業指導是一項內容很廣的工作,龐雜而又細致。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有很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如果僅僅限于高校足不出戶,是不可能了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實際情況的。因此,作為高校職業指導人員,必須與政府相關部門、其他職業指導機構以及用人單位保持密切的交流與聯系,廣泛了解當前就業市場的需求,以便能為學生提供最新、最準的信息。

(三)要將職業生涯教育貫穿到大學生求學的每一個階段

如前所述,很多高校的職業指導僅限于就業服務,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學校教育對學生而言是一個過程,學生能力的養成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和教育。因此,必須把職業生涯教育貫穿到學生求學的每個環節,讓他們一開始就對就業有明確的認知,能夠在求學過程中認識自我,盡可能對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進行探索,形成明確的目標并為之而努力,做好思想、心理能力方面的準備。只有這樣,在就業的時候才會因為具備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從而增加成功求職的機會。

(四)因人而異進行深入指導

大學生作為一個群體,有他們的共性,作為個體,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和個性,所以,隱藏在相似的就業困難表象背后的原因可能千差萬別。例如,一個就業觀念或者就業能力存在問題的學生,有可能主要是因為家庭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自己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面對這些情況,在進行職業指導時,要在“以學生為本”理念的指導下,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深入分析學生的個人成長過程和家庭背景,全面考慮影響學生思想觀念的各種因素,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指導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大而化之的空話,提供實際的可操作性的方法,這樣才能為迷惘的指導對象提供最有用的幫助。

(五)將職業生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

開設職業生涯指導課、進行相關咨詢等,都是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指導的直接方式。而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各種平臺引導學生發現自我興趣,提升綜合素質,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日積月累的鍛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將職業生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途徑緊密結合起來。如通過廣泛開展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接觸他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環境,將會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提供寶貴的經驗。而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能力、研究能力等,則可以通過參與一些相關的競賽和活動得到鍛煉和提高。

(六)促進職業指導人員專業化的同時,在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方面形成全員育人的局面

職業指導人員的專業化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著學生職業指導的責任僅限于由專業的職業指導人員來承擔。專業任課教師等其他教育人員的加入,也是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實現充分就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高校需要在學生就業問題上承擔多大責任,這個問題曾經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論,多方意見不盡相同。高校不可能對學生的就業問題負全責,但是,應該由高校承擔的教育和培養責任,高校不可推卸。專業任課老師的加入,可以發揮他們較為熟悉這一領域各類資源的優勢作用。因此,高校在職業生涯教育方面必須形成全員育人的局面,形成合力,為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的解決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注釋]

楊泰:《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薛曉峰:《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莫海兵:《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與對策探討》,《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年第13期。

張小明:《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研究》,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參考文獻]

[1]李曉.大學生就業難的思考及對策研究[C].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篇10

一、跟進學生,了解學生的信息需要

高校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必須及時了解當前大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信息需求特點及文獻信息素質現狀,這樣在平時的工作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大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實際是一個學術研究的過程,大致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選題廣泛,學科門類龐雜。其次知識深化,信息細化。再次信息需求的時效性和緊迫性。在校大學生文獻檢索能力相對滯后。由于大學生平時利用圖書館進行文獻檢索的意識不強,他們的實際文獻檢索能力與他們在畢業論文中的資料需求差距很大。不斷的跟進學生的寫作,有新的文獻的到館及時的通知學生,了解他們的困難的幫助解決,有新的需要幫助查找,把與學生相對需要的文獻推]給學生,并做好統計工作。

二、做好為大學生提供信息服務的措施

為保證畢業生撰寫畢業論文任務順利完成,高校圖書館要積極做好文獻需求的服務工作。為滿足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圖書館不斷加強實體資源和電子資源的建設,紙質中外文圖書達144.7萬冊,中外文期刊有1756多種,電子圖書25.8萬冊,紙質圖書和電子圖書總量達到170.5萬冊,生均達到103.3冊。各類數據庫26個,涵蓋5萬多種期刊。建立了總館、分館、資料室分級文獻保障體系。

1.為了了解畢業生文獻需求的規律和特點,了解館藏的利用情況,需要對以往畢業生利用文獻資料的情況予以分析統計,對那些利用率較高的文獻,要及時清查、增補,并通過積極引進電子資源,自建特色數據庫等方式充實館藏資源,例如:鄂西圈文化旅游資源特色數據庫(CALIS)、《特教天地》雜志專輯特色數據庫、期刊查詢系統、光盤管理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知、共享。

2.高校圖書館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畢業生的信息需求,通過對信息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分析、鑒別、撰寫專題綜述、述評及各種索引、文獻等深層次文獻信息服務,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有特色的、高質量的、全方位的服務。

3.建立網絡資源導航。網上能查到不少重要的學術資源。有的數據庫網站提供了免費題錄或摘要服務,有的可以免費下載全文。開發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對畢業生論文資料查找無疑是有幫助的。

4.及時提供參考咨詢服務。由于畢業論文寫作時間緊,加之有些畢業生對本學科的各種載體信息資源的館藏不了解,一時難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圖書館可針對用戶查詢問題,給出明確的解答,直接解決學生的問題。這就要求圖書館員能主動為讀者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咨詢內容包括:課題分析、資料查找方法與途徑、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等,解答咨詢有關書刊的收藏情況及獲取書刊原文的途徑。或者通過在學生畢業論文寫作期間專設“畢業論文寫作資料咨詢”專題,為畢業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三、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

1、不斷加強業務學習,提升個人素質。作為一名圖書館工作人員,不僅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還要有過硬的業務素質,具備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熟悉中國圖書分類法及分類規則,熟悉本館館藏及各個書庫的藏書范圍,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畢業生提供論文文獻資料的查詢、篩選和收集服務工作。

2、積極改進工作方法,提高服務效率。大學生寫畢業論文的時間緊、任務重,且很容易扎堆到圖書館查找資料。針對這種實情,圖書館工作人員必須積極行動起來,提前做好相關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地幫助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學生,真正讓每一位學生從中受益。我們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很多,比如:(1)與教學第一線的院系建立信息互通渠道,及時掌握大學生畢業論文的動向和資料需求信息,做好資料的前期準備工作。(2)開設形式多樣的講座,提高畢業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和信息利用素質。(3)調整優化有工作經驗和業務過硬的人員到咨詢服務第一線,將文獻咨詢服務作為這一時期的工作重心。(4)充分利用信息宣傳陣地和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主頁的作用,宣傳文獻資源,引領資料檢索。這樣做會大大延伸圖書館的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效率。

參考文獻:

[1]林曉英。本科生撰寫畢業論文時的文獻信息需求與圖書館

服務[J]。咸寧學院學報,2008,28(1):151―153

[2]董寧昭。社會信息化進程中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服務[J]。圖

書館學刊。2006(4):42―43

[3]吳玲。圖書館在大學生畢業論文寫作中的輔教作用[J]。南

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報)。2006(3):70―72

篇11

1大學生職前教育培養的重要性 

當前,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是社會和政府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根據國內外成功的經驗,大學生就業前接受到全面的大學“職前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盡快的找到適合個人工作,幫助大學生更好挖掘職業潛力,確定職業定位,找準就業方向,使大學生終身受益。更重要的是在社會生產中,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2大學生職前教育的現狀,分析國內外的形勢,及適合我國發展的模式 

大學生職前教育是針對畢業生轉變社會角色提供的一種專業性的教育,為即將就業的學生進行的培訓,一般包括心態、禮儀、穿著、說話技巧等方面,讓大學生做好參加面試準備,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積累步入職場的經驗,以及幫助大學生更好挖掘職業潛力。 

2.1 國內外形勢分析大學生職前培訓始發于美國,在國外發展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職前教育的在校培訓及專業培訓機構比較健全。目前在我國,各高校和教育機構針對這方面的培訓還不成熟,國內的絕大多數高校雖都建立了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開設就業指導課,并對大學生進行職前教育的培訓,但講課的教師多數沒有經過相關的培訓,理論知識少,缺少實戰經驗。 

2.2 我國目前的狀況 

2.2.1 對于大學生職前教育我國憲法第42條規定,“國家對就業前的公民進行必要的勞動就業訓練”。學習外國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學生職前教育在國外,特別是在美國職前教育的在校培訓及專業培訓機構比較健全,如:衣阿華州立大學教育學院。我國職前教育培訓機構也在悄然興起,但在辦學特色,師資力量及教學質量上,與國外同等學校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沒有的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2.2.2 結合我國實際,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職前教育培訓。在我國,應逐步發展學校職業教育培訓及社會專業職前教育培訓機構的雙軌模式,同時應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大力開展大學生職前教育培養。 

3我國大學生職前教育培養的模式及展望 

我國應建立與國情及教育體制相適應的大學生職前教育培養模式。當前,我國的大學生職前教育培養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內容有待豐富,專業教師人才匱乏。這反面的理論研究較少。 

3.1 學校職前教育的培養,高校建立就業指導中心,構建大學生職前教育、就業指導,在加強理論研究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的實踐、實戰的培養。 

①應培養一批理論知識強,社會經驗豐富,并長期工作在學生教育一線的教師來主講這門課。②應逐步培養學生認知職前教育的重要性,能夠自我認知以及挖掘自己的職業潛能。③課程的主要內容,應主要包括心態、禮儀、穿著、說話技巧等方面,讓大學生做好參加面試準備,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積累步入職場的經驗,以及幫助大學生更好挖掘職業潛力。④這門課程應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同時,更應注重開展實踐活動,如模擬招聘、職業咨詢、就業心理指導等。 

3.2 在我國社會專業職前教育培訓機構尚處于萌芽階段。專業的職前教育培訓機構較少,社會對其認識還不夠,因此,應加大宣傳力度,專項扶持這樣的項目。 

3.3 網絡信息平臺的建立,能為學校、學生和用人單位間起到良好的溝通作用。 

3.3.1 學校利用網絡信息平臺,了解社會的需求,從而調整培養方向和培養內容;招聘信息,開設網絡課堂,讓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職前教育的學習。 

3.3.2 學生利用網絡,更好的了解用人單位的信息,對自己進行職前教育培養,增加求職的成功率。同時也可以降低學生的就業成本,如在路途、時間上的浪費。 

3.3.3 網絡同時也是學校、學生及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平臺:學校的信息傳遞和指導要關注學生的需求,一方面向學生傳遞信息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傾聽來自學生的聲音,如果沒有起到知道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指導不到位或是不考慮學生需求。 

4綜上所述,教育百年大計,以人為本 

我們所處的是教育學習的時代,人的培養不僅要注重專業技能方面,更應注重人文、社交的培養來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大學生職前教育的培養,為畢業生步入社會提供保障,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大學生職前教育培養模式,提倡職業教育終身化,更好挖掘大學生職業潛力,使學生不斷的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確定職業定位,找準就業方向,從而達到人有所用,各盡其才,對社會的資源整合,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十分重要。 

篇12

一、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新創業的關系

職業生涯規劃起源于美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1908 年提出的“職業咨詢”概念,是一個人自青春期至退休,對一生的理念、工作、生活、家庭以及社會等目標所做的妥善安排與計劃,用來追求理想人生的方法。大學生職業規劃就是指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及將來的職業目標進行持續、系統的全面規劃過程。創新是一種思維模式,創業是一種行為方式,二者密不可分。創新是創業的前提,創業是創新的載體。

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新創業二者存在有機聯系,并且相互作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引導學生對未來職業科學的定位,幫助學生突破從眾心理,捕捉機遇,勇于創新,敢于創業,克服和規避創新創業中的艱難險阻,提高創新創業的成功率。創新創業的意識和行為能引導大學生主動進行職業探索,積極規劃未來,以良好的心態在職業生涯的發展中不斷調整自我,完善自我、為大學生進入社會生存和發展提供有效的幫助。

二、當前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1.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和定位比較模糊

大學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日益重視,使得學校各層級、部門及師生群體對其了解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在思想認識及觀念意識上對其還存在一些誤區。比如,大部分人都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傳統的課堂知識傳授徹底區分開來,看成兩個完全獨立的體系有些人認為其是一種針對少數人的精英教育,不適用于大眾化教育;有些人則將其單純理解為一種技術訓練、創造技能或創業能力的培養,并認為這種技能只有在走入社會的工作實踐中才能得到提升,而對其在校園課堂教學中的成效報以懷疑態度。由于還沒有真正重視起來,有些部門及人員只是將其作為一種任務形式來進行應付。

2.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相對匱乏

雖然很多大學已經加大對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投入,但是理論知識豐厚又有較強創新技能和創業實踐經驗的高素質專業指導教師還是相對很缺乏。現在部分學校學生的日常管理只由輔導員和就業指導部門負責,而且由于很多學校的教師考核體制重科研輕教學,導致許多教師更傾向于將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和撰寫論文上,而將課程教學作為一項日常附加的常規性工作。如何將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成為學生工作由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實習部門負責人等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如何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讓學生系統地積極適應新工作、新節奏、新環境,是當前應深入思考的問題。

3.尚未形成制度化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完整體系

目前,很多高校已經設置了創新創業的相關課程并成立了相關機構,并且積極組織開展各類創新創業競賽等課外活動。但就整體而言,還沒有對教學計劃、課程課時安排等教學過程及相關的培養模式進行系統的調整。比如,參與各類創新競賽,學生和指導教師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精力,需要學校合理地安排實驗時間和場地,否則容易影響學院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此外,許多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也相對比較零散,未形成一個能夠與原有課堂教學體系相融合協調的完整系統。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創新創業中的作用

1.有利于學生探索自我,及早確立目標

當今大學生在心理上迫切渴望獨立與被認可,然而在現實的學習與社會實踐中卻因為技能與經驗的不足很難樹立自信心。 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引導學生在大學期間了解自身的性格、 興趣愛好以及個人能力特長,幫助其進行職業定位,做出理性擇業決策,明確個人發展的努力方向,確立創新創業的目標,最終制訂可行性創業行動計劃。

2.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素質準備

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技能與創新創業能力是有很多一致性的。比如,完成職業生涯規劃需要具備較強的自我探索技能、信息管理技能、決策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承擔責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而這些能力也是創新創業所需要的能力。所以,將職業生涯規劃引入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素質準備,促進其全面成長成才。

3.有利于構建科學的個人評估及教育評價體系

一方面,大學生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在理性探索自我及所處環境進行評估與分析基礎上, 明確自身優勢和劣勢、機會與威脅,做出初步的生涯決策。另一方面, 對于高校而言,可以結合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設定進行量化并加以評價, 充分反映學生自主創業、擇業與就業的真實狀態,客觀反映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水平。

四、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導引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1.找定位,培養創新創業意識

通過開設“大學生創新創業講壇”和讓大學生參與專業性創新創意競賽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申報,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調動學生健康的競爭意識;通過已建立的創業中心或實驗實習基地,讓學生直接參與食品銷售、管理的全過程,使學生提前完成從學生到行業從業人員的轉變。在此基礎之上,經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科學引導,讓想參加創新競賽和創業活動的學生,結合自己個人實際情況,初步確定目標,并通過目標來檢測自己目前的水平狀態,找準現有的定位,明確努力的方向,開好頭,起好步,從而讓更多的學生通過培養和鍛煉能更順利地完成學業,更有信心地去自主創業,更有競爭力地為將來的就業與創業做準備。

2.儲知識,到企業進行參觀實習

一方面,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儲備創業所需要的相關理論知識,另外可以通過積極參加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學生組織,培養獨當一面與他人相處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積累一定的人脈。另一方面,由學院統一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由學院統一組織,不定期到企業參觀實習,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對照自己一年級的初步生涯規劃目標,初步了解行業等外部環境,進一步加強對自我的了解,提高知識技能及可遷移技能。

3.找實踐,進入校企合作的企業進行實習

結合課程設置,利用寒假或暑假的大塊時間,進入校企合作的企業進行實習。在企業中,學生參與產品的生產過程,盡量熟悉產品的工藝流程和每一道生產工序所需要注意的事項,并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習結束之后,認真撰寫實踐報告,總結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以及在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這一階段,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各種實踐和課外學習機會,客觀認識和了解社會,不斷修正和調試對自我的認識和了解,明確最終的職業理想,做出初步的生涯決策。

4.抓時機,初步開啟職業生涯的自我實現

一部分選擇創業的同學,利用比較集中的空閑時間,利用國家或地方出臺的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啟動創業模式;部分選擇就業的同學通過到企業進行正式實習,不僅要熟練地掌握產品的工藝流程,而且要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同時查閱文獻,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從而確定自己學位論文的課題,并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完成論文。

參考文獻:

[1] 李曉東,王輝蘭,霍貴成.創新創業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以乳品工程專業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2).

[2] 邱峰.基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創新創業教育探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

篇13

Abstract: This paper design build successful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resource platform, take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help students to build knowledge structure, improv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graduate employment,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successful employment.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combin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dea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earning resources platform of everybody, put forward three concepts situation, users, content, and combining the three concept to design to build learning resource platform.The learning resource platform can be used as a whole course in comm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eer guidanc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effective reference, all kinds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Key words: successful employment; resource platform; thoroughly; knowledge building

隨后近幾年高校擴招,每年畢業生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圖1為近幾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圖。

如何有效地讓大學生成功就業成為各個院校的重大任務,本論文設計構建的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學習資源平臺,針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全程化就業指導,幫助大學生構建知識結構、提升職業素質與職業技能、增強畢業時就業的競爭力,為成功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以上基礎上結合信息技術,采用信息構架思想,摒棄傳統的學習資源平臺的大家方式,提出情境、用戶、內容三個概念,并結合這三個概念對學習資源平臺進行設計構建,充分協調學校多個職能部門,利用各部門資源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指導與幫助,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成功就業。

1 平臺的構建模型

在信息化、網絡化的大社會環境下,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學習資源平臺因投擲于互聯網中,具體設置為一個B/S結構的web網站,該網站應包含兩個模塊:資源管理模塊和用戶管理模塊。資源管理模塊有多種資源知識結構樹及其整體管理操作,用戶管理模塊有用戶信息管理、學習情況管理、用戶協作管理等。在知識建構方面本平臺主要借鑒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用戶可以通過平臺借助平臺資源進行情景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可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協作,進而完成知識、技能的學習。圖2為平臺的功能模塊圖,圖3為給予大學生就業特定情景下的知識結構圖。

用戶可通過互聯網注冊、登陸平臺,然后進入“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學習情境中進行各類的情景模擬練習演練,同時平臺系統會從用戶情景學習開始對用戶的學習各項記錄進行存儲,然后對用戶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根據不同用戶的特性通過激勵系統來激發學習動機。

大學生成功就業學習資源平臺實質是基于網絡、為大學生提供知識學習、能力培養的管理系統,涉及到管理團隊、用戶、知識結構體系三個方面,該平臺參考信息構架理論觀點,在構架過程中使用“情景、用戶、內容”來對資源平臺進行描述。情景指大學生如何成功就業,用戶指大學生平臺學習模式構建,內容平臺提供的學習資源管理。圖4為三者之間的關系。

2 情景:大學生成功就業

該平臺主要完成的目標是:1.對學生不同的就業需求進行個別指導。2.對大學生就業進行全程化管理.3.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測評,幫助其構建知識結構。4.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社交能力等。

2.1 對大學生進行個性指導

在全程管理中只是對每個階段進行統籌指導管理,但在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所有還需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個性化咨詢指導。個性化指導即利用一些專業工具對學生進行職業性格及能力的測評,然后根據測評結果幫助學生消除一些心理障礙,增強其自信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評價自我。該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和信息化有事,從入學起即建立學生的個性化檔案,為學生就業指導做充足的準備并為其提供決策依據。

2.2 全程化管理學生就業

該平臺依據教育部提出的“四化”就業指導思想,從大學生入學到畢業每個階段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注冊登錄該平臺。大一新生主要是針對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如何認識自己專業特點、如何認識職業生涯規劃、確定奮斗目標等;大二學生主要是針對如何分析自我、認識自我、認識職業目標、制定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大三學生主要針對如何為加強專業知識積累、實踐能力培養、就業提早準備、職前發展等進行指導;大四主要針對就業形勢的認識、就業求職過程的方法技巧進行指導。

2.3 幫助大學生構建知識結構

學生畢業后要成功就業,就必須做充足的知識積累,但知識積累不僅僅為數量上的積累,更重要的是整個知識結構的構建,需要有總夠堅實的理論基礎才能使得知識結構合理化。。這個構建過程是一個動態可變的過程,當前畢業生的特點是知識面廣,進入職場后能夠勝任的崗位可選擇性大,所有進入職場后,畢業生應根據就業環境變化的要求,重組重建新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結構。平臺充分吸收一些社會人士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即將就業的大學生提供實質性的指導。

2.4 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社交能力

在用人單位選取員工時重要依據除了應聘者的知識結構就是其綜合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力比知識更重要。所以大學生在積累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同時也必須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實踐、創新、社交能力的培養,具有能夠將知識與社會結合起來的能力。該平臺提供大量的情境模擬,鍛煉培養學僧的綜合能力,通過該平臺的使用學生可以再就業前了解社會的方方面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用戶:大學生就業模式分析

3.1 用戶與情境、內容的聯系

情境的設置、內容的建設的前提均因是對用戶群體即大學生群體進行分析,明確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內容、喜歡通過什么方式獲取內容、在什么樣的情境下愿意投入時間和經歷等,這些對構建該平臺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在平臺建設前需要充分調查學生的學習習慣,并利用一些激勵手段促進學生使用在線學習。

3.2 路徑依賴理論在大學生成功就業方面的應用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能夠使得一個大學生在整個大學階段及就業準備中隊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有效的調整。一般情況下大學生的第一份工作很少為其終身的工作,因此如果學生第一份工作非常符合自己的要求和興趣,他會在這個路徑上產生自我強化機制,從而使得路徑進入良性循環良性發展的效果,反之則不同,會出現多次跳槽轉行,前期的投入就會全部沉沒。所以大學生的第一份工作直接影響到他人生的工作路程。

3.3 路徑依賴理論對當前大學院校就業指導的啟示

目前很多學校提倡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如果學生理解有誤有可能一起職業生涯路徑上的反方向反饋作用,因此“先就業、再擇業”這個就業指導觀點存在很大的誤區,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慎重選擇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慎重選擇自己的就業方向。具體可以通過幫助學生分析自我、了解自我,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各行業各崗位要求,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等方式引導學生慎重選取自己第一份職業。

4 內容:學習資源的建設

4.1 內容與情境、用戶的聯系

平臺資源的內容必須是針對情境、針對用戶盡心建設。首先要對各特定情境特定用戶進行分析,了解具體要求,然后對現有的資源進行調查,結合需求提出內容建設方案,最后對資源進行整合。這樣才能建立有效的內容資源庫、使得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

該平臺內容主要來之于大學圖書館資源、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

4.2 大學圖書館

大學生的顯性知識可以通過大學生圖書館的圖書資源、音頻視頻多媒體資源、報刊、期刊、雜志、各類專業數據庫資源等。對于這些海量的資源,大學生如何有效地快速吸取,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該平臺就是引導大學生如何高效使用圖書館各類資源進行學習。

針對圖書資料,該學習資源平臺通過在數據庫中對其分類、索引、排序等方式便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查找,然后快速到圖書館中借到所需要的資料。

針對音頻視頻資源,不再采用學生到圖書館借閱光盤等方式,而是與土豆網,優酷網,酷6等視頻網站進行協商,將相關資源放置他們的網站,并連接到學習資源平臺,學生登陸資源平臺即可查找觀看這些資源,且該種方式也有利于資源的及時更新。

針對報刊、期刊、雜志這種特色資源,改平臺對其進行按照不同領域裝訂、分類館藏,便于學生能夠快速查閱某領域的相關資料,獲取該行業的社會信息。

針對專業數據庫,協調圖書館購買中國知網等學術論文數據庫,并將其連接加入該學習資源平臺,便于學生查閱學習。因為針對就業指導方面的專業數據庫較少,如果將來有所變化,該平臺預留留有接口。

4.3 大學就業指導中心

各個院校的就業服務指導中心是幫助大學生成功就業的重要部門,該部門保存學校相關專業涉及行業的近幾年的就業信息機就業崗位要求等,這些信息在全程化成功就業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指導作用。

各個院校經過多年的就業推薦及畢業生信息,均積累了大量與本校各專業相關的企業信息,我們將這些信息搜集整理建立起企業信息數據庫每個大學院校,經過多年的畢業分配工作,都積累了許多與本校專業方向有,學生可通過學習資源平臺了解各企業,從而為將來就業進行有效的指導。

另外基于就業指導中心合作可以建立職業測評數據庫,幫助引導大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個人性格等,且該數據庫從大一入校即建立,并進行跟蹤更新增添,這樣讓大學生了自己的各種特長,為畢業后進入就業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

4.4 學生管理中心

學生管理中心舉行各類素養講座與指導課程并進行錄像,將錄像放置學習資源平臺,供學生們光看,另外通過平臺宣傳配合學生學生管理中心舉辦各類課外活動和工作實習,并鼓勵學生將參加活動的經驗、心得上傳至學習資源平臺供其他學生學習參考。

5 結束語

本論文設計構建的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學習資源平臺,針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全程化就業指導,幫助大學生構建知識結構、提升職業素質與職業技能、增強畢業時就業的競爭力,為成功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以上基礎上結合信息技術,采用信息構架思想,摒棄傳統的學習資源平臺的大家方式,提出情境、用戶、內容三個概念,并結合這三個概念對學習資源平臺進行設計構建,充分協調學校多個職能部門,利用各部門資源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指導與幫助,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成功就業。

由于該項目目前處于前期設計階段,很多工作流程沒有投入實踐接受時間的驗證,該項目的完場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項目組人員將繼續努力,用更多的實踐數據和實際運用效果為后期的論證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2009年大學生就業情況[J]. 中國大學生就業, 2012(12).

[2] 王坷.影響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因素分析[J]. 法制與社會,2010(4): 228.

[3] 牛國新.數字化學習港學習資源平臺的設計與構建[J]. 網絡與信息,2009(4): 9.

[4] Terry Anderson, Fathi Elloiumi.在線學習的理論與實踐[J]. 開放教育研究, 2008(5): 21-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樟树市| 碌曲县| 邳州市| 当雄县| 综艺| 崇义县| 陕西省| 汾阳市| 修水县| 简阳市| 沅陵县| 台南县| 华宁县| 广水市| 偏关县| 贵南县| 阿城市| 望城县| 郓城县| 江门市| 彭水| 揭西县| 多伦县| 图们市| 荣昌县| 靖边县| 遂平县| 仪陇县| 来宾市| 通榆县| 罗平县| 信宜市| 莱阳市| 龙里县| 徐闻县| 通渭县| 郸城县| 福安市| 玉溪市| 云浮市| 沐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