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大學生睡眠質量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大學生睡眠質量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正常的睡眠時間和節律是反映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1]睡眠質量低會導致個體注意力不集中,記憶、邏輯推理能力下降,疲勞、易怒或健忘等。研究發現:睡眠質量低顯著地影響著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及心理健康,影響大學生日常學習及生活,造成人際關系緊張,甚至引發其他生理疾病。大學生睡眠質量越差,身心健康狀況也就越差。[2]石文娟等報告廣州大學生的睡眠障礙發生率為28.6%,[3]楊秋月等人調查顯示有30.1%的大學生存在睡眠障礙,[4]戚東桂等報道有52.0%的大學生存在睡眠問題。[5]其中,失眠是學生睡眠障礙的主要表現類型,[6]大學生群體的睡眠質量亟需改善。

本研究旨在調查現今大學生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為有效改善大學生睡眠質量提供依據。

一、 對象與方法

在某大學共發放450份問卷,回收443份,回收率為98.4%;其中,有效問卷418份,有效率為94.35%。男性被試206人,占49.3%;女性被試212人,占50.7%。大一到大四的被試分布比例為28.9%、25.8%、25.1%、20.1%。被試的平均年齡是20.03±2.00。

采用李建明編制的睡眠狀況自評量表SRSS(Self— Rating Scale of Sleep )[7]及自編訪談問卷。 共有10 個項目、5 級評分,評分愈高,說明睡眠問題愈嚴重。此量表最低分為10 分,最高分為50 分。用spss18.0 for windows進行數據分析。

二、結果

1.大學生睡眠質量與常模比較

大學生睡眠質量與常模比較結果如表1。結果顯示,大學生睡眠質量在睡眠不足、睡眠質量、覺醒不足、睡眠時間、早醒、服藥情況、失眠后反應及總分上都與常模有顯著差異。

2.大學生睡眠質量性別差異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睡眠不足、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不穩、早醒、失眠后反應及總分上,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而在服藥情況上,女生得分顯著低于男生,見表2。

3.大學生睡眠質量年級差異

方差分析顯示,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年級差異顯著。表3顯示各級大學生在睡眠不足、睡眠質量、覺醒不足、入睡困難、睡眠不穩、早醒、失眠后反應及總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

三、分析與討論

1.結果討論

大學生睡眠質量除入睡困難、睡眠不穩和噩夢早醒3項外,均與常模有顯著差異。與常模相比,大學生普遍感覺睡眠稍欠缺一些,睡眠時間稍短,自覺睡眠質量較低,在失眠后心情較差,易心煩氣躁。在大學階段,學生面臨從學習階段到社會階段的轉型,在這個階段,學生不僅面臨繁重的學業壓力,還要面臨激烈的就業競爭,要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適應社會。諸多的壓力可能導致大學生睡眠質量不理想。

與男生相比,女生自覺睡眠質量較差,睡眠相對不足,睡眠中易醒,醒后難以再入睡,更易受失眠情緒的影響。王靖的研究也發現男生較女生的睡眠效率高,入睡快,睡眠時間長;而女生較男生在日間更容易困倦和精力不足。[8]這可能與女性的生理及心理特點有關,女生情緒容易受外界干擾的影響,更敏感多慮而影響睡眠質量。

除睡眠時間、噩夢覺醒、服藥情況3項外,大學生睡眠質量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與大一年級相比,大三、大四學生感覺睡眠稍欠一些,大四學生尤其感覺睡眠不足。在睡眠質量及覺醒方面,大一學生自覺睡眠質量較高,在白天時頭腦清醒,覺醒程度較高,大四學生自覺睡眠質量低,在日間覺醒不足。大四學生出現入睡困難、睡后驚醒、醒后難于入睡的情況顯著多于大一大二,失眠后反應也較大一大二強烈。這可能是因為大一大二學生與高中階段相比,學習壓力相對減小,也已適應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而大四學生除面臨考試壓力外,還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學生時代即將結束,即將走上社會,因而產生是否能適應社會的壓力。

2.大學生睡眠質量影響因素

訪談結果顯示,影響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睡眠環境

大學生多住集體宿舍,彼此間生活習慣不同,有的習慣早睡,有的習慣晚睡,對睡眠環境要求較高的學生會受宿舍燈光、聲音的影響。相關研究顯示:對宿舍環境不滿的學生睡眠質量較差,環境因素影響睡眠者占68%。[9]由于電腦的普及,很多學生會在宿舍通宵上網、看電影,或熬夜趕論文等,作息時間不規律,會影響自己和身邊同學的睡眠質量;陳蓉等人的研究也發現,使用電腦高頻率的群體比低頻率的群體的睡眠質量相對較差,睡眠時間相對較短,日常功能障礙的影響相對較重。宿舍周邊嘈雜的環境等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睡眠質量。[10]此外,訪談時學生均報告天氣狀況,例如南方夏季天氣炎熱,氣溫過高也嚴重地影響了睡眠質量。

(2)生活事件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人際關系、情感問題、家庭經濟狀況、就業問題等日常生活事件與睡眠質量有密切聯系。大四學生的睡眠質量較大一大二學生差,可能是因為大四學生即將畢業,相處四年的同學要面臨分離、戀人分手、就業壓力、適應職場等的壓力等等。相關研究顯示,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越多,其睡眠質量越差。[11]由生活事件誘發的焦慮、不安、抑郁等負性情緒,也會影響大學生的睡眠質量。

(3)個體自身因素

情緒狀態會影響大學生的睡眠質量。例如臨近考試時的緊張、失戀時的痛苦、人際沖突時的憤怒等消極情緒,若不能得到合理的宣泄,則會影響大學生的睡眠質量。以往研究也顯示:具有焦慮、抑郁的學生睡眠質量明顯要差,[12]焦慮個體的失眠以入睡困難為主,而抑郁個體睡眠障礙的特征是早醒。[13]

大學生的生理狀況也會影響其睡眠質量。身體不適時會影響大學生的心情,進而影響到睡眠質量,如生病時多夢易醒。研究發現,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睡眠質量、睡眠效率均高于非體育專業大學生,中等強度的有氧健身跑鍛煉能顯著提高大學生的睡眠質量,有效改善大學生焦慮和抑郁。[14]

此外,個體的性格特征也會影響睡眠質量。已有研究表明,睡眠質量與16PF中的穩定性、興奮性、敢為性和自制性等四項因素有顯著的正相關;與懷疑性、憂慮性、緊張性等三項因素有顯著的負相關。[15]個性優柔寡斷、情緒控制力差、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難時束手無策、適應力差的個體,睡眠質量容易受到影響。

3.建議

大學生改善睡眠質量,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2)創設良好的睡眠環境,和舍友統一作息時間,減少相互間的干擾。不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情。(3)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當出現壓力性生活事件時能有效調動相關資源來應對壓力,減少其對個體內心的沖擊。(4)合理宣泄情緒,增強情緒調控能力,及時調整負性情緒。(5)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適應能力,增強心理彈性。(6)健全人格,完善自身個性。(7)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適度的鍛煉亦可以達到減壓、調節情緒、緩解疲勞的作用。(8)尋求專業的支持與幫助。當出現嚴重或持續時間較長的睡眠問題時,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的支持與幫助。

參考文獻:

[1]慈書平,張希龍,楊宇等.睡眠與睡眠疾病[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5:16.

[2]童萍,吳承紅.大學生睡眠質量與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02):181—184.

[3]石文娟,馬紹斌.廣州大學生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5,6(06):470—471.

[4]楊秋月,王鋒,胡丹丹等.大學生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1,22(03):

88—89.

[5]戚東桂,劉榮,吳曉茜等.大學生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05):875—877.

[6]唐麗媛.云南省某高校學生失眠癥情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D].第三軍醫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7]李建明,尹素鳳,段建勛,張慶波.SRSS對13273名正常人睡眠狀態的評定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8

(03):351—353.

[8]王靖.大學生睡眠狀況與影響因素分析研究[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2,23(01):56—58.

[9]毛偉民.關于在校大學生失眠狀況的探討[J].濰坊學院學報,2007, 7(02):159—160.

[10]陳蓉,陳琳婷,許世昌,張真林,王里,鐘宏景.大學生使用電腦的頻率對睡眠的影響[J].海峽科學,2010,40(04):9—14.

[11]劉靈,嚴由偉,林榮茂,唐向東,魏葉瑩.大學生生活事件和睡眠質量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

(04):308—309.

[12]曾琳娜.大學生睡眠質量及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校醫,2000,14(02):98—99.

篇2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2007年11月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在某醫學高等學校各年級在校生中隨機發放學生睡眠質量測定調查量表2400份,收回有效量表2368份,其中男生590名,女生1778名;同期在某工科類專業各年級在校生中隨機發放學生睡眠質量測定調查量表1700份,收回有效量表1642份,其中男生1038名,女生604名。

二、結果與分析

在1642名工科學生中,PSQI總分≥8的占21.13%;在≥2的各成分分中,以日間障礙最高,其次為入睡時間、主觀睡眠質量和睡眠效率,第三是睡眠時間和睡眠障礙,有3.84%的學生常因睡眠障礙而使用催眠藥物。而在2368名醫學類學生中,總分≥8的占33.19%,高于工科學生(x2=69.569,P

除睡眠效率和催眠藥物指標外,醫學類學生的PSQI總分和各成分得分均值都比工科學生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三、討論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33.19%的醫學生有睡眠質量問題,明顯高于其他專業用同一判定標準對大學生睡眠質量調查結果,醫學專業學生在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等方面均比工科類學生差,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等也均比工科類學生嚴重。提示醫學院校大學生總體睡眠狀況不如工科學生。這是因為醫學專業相對工科而言,專業課程緊,學習任務重,對睡眠的需求量較大。另外,工科專業課程實踐課較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經常到工廠車間見習,從而由于緊張的學習引起的大腦疲勞可得到緩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睡眠質量的提高。雖然醫學生對睡眠知識的認識、保健意識優于非醫學類學生,但由于他們的專業課程緊,學習任務重, 記憶內容多,有的學生在入睡前仍在思考問題或記憶知識,長期的緊張學習而導致睡眠的質量問題。健康的睡眠對于提高大學生生活和學習質量尤其重要,學校要保證學生充足的睡眠時間,妥善安排作息時間,加強就寢管理,改善住宿條件和環境,同時加強開展課外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中的事件,正確處理影響學習和生活的各種問題,盡可能地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其睡眠狀況得到良好的改善。對睡眠問題較嚴重者給予積極的心理治療及必要的藥物治療,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發展。

四、具體對策建議

1.加強身體鍛煉。身體鍛煉能促進大學生體質的增強以及產生適度的運動疲勞。體質的增強能提高人體抗疾病的能力,尤其是增強能引起睡眠質量的心理因素的健康發展。根據以往的研究:焦慮、抑郁、生活事件應激都是預測睡眠質量的可靠指標,鍛煉可以使得這些指標朝著健康方向發展,因而使睡眠質量得以提高。

2.改善睡眠環境。開燈睡覺不僅是一種能源浪費,而且影響睡眠質量。人體生物節律,包括生物鐘是人類在適應環境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天黑睡覺”是人類生活常規。如果破壞這常規,夜間開燈睡覺,或在強烈的陽光下睡覺,就會使人體產生一種“光壓力”,會影響人體正常代謝功能,包括正常的體內生理生化反應,甚至使人體的心跳、脈搏、血壓異常,導致疾病發生。因此,睡覺盡量要在黑暗的環境下。

3.培養睡眠習慣。

開始每2~3天就提前5分鐘起床。一個星期后,你就可以提前15分鐘起床了;一個月后,你就可以提前1小時起床了,希望更早的起床,你可以慢慢地通過每周提前5分鐘,堅持二、三個月。習慣培養后,你仍然需要堅持這個作息規律,按時睡覺,這樣就會在頭腦中形成潛意識,睡眠質量會有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篇3

2.材料。BECK絕望量表(BHS)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合并為本研究的量表。BECK絕望量表(BHS)共20個條目分為三個因子:對未來的感覺、動機的喪失和對未來的愿望,每個條目有“是”“否”兩個選項。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共8個條目,依次評測被試的入睡時間、夜間蘇醒、早醒、睡眠時間、睡眠效果(無論睡多長)、白天情緒、白天身體功能和白天思睡8個方面,衡量被試的睡眠綜合質量。每個條目分為4個嚴重程度,每條從無到嚴重分為0、1、2、3 四級評分,總分小于4:無睡眠障礙;如果總分在4-6之間:可疑失眠;如果總分在6 分以上:失眠。

3.程序。印制合并量表300份,由調查員發出,調查員經過集中培訓,使用專門設計的指導語向被試解釋調查意義并保證絕對保密,被試在調查員釋疑后獨立填寫,不允許互相討論,要當場完成并回收。

4.統計。數據回收后,將相關數據錄入電腦,采用統計軟件SPSS11.5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

1.參與人數。納入學生人數300人,共發放量表300份。剔除拒絕填寫或填寫信息不全或不符合標準的量表,有效量表281份,有效率為93.67%。

2.絕望感水平與睡眠質量各因子的相關(見表1、表2)。由表可知,絕望感與睡眠質量的相關系數r=0.503(p

3.絕望感高水平組、低水平組的睡眠質量的差異性檢驗(見表3)。將絕望感水平分為高水平組(得分為7分和超過7分的)和低水平組(得分為3分和小于3分的)兩組,低分組共78人,高分組共87人。將絕望感水平高低兩組分別對相應的睡眠質量做差異檢驗,結果發現F=17.638,(p

4.絕望感水平與睡眠質量的單因素線性回歸分析。為了了解睡眠質量與絕望感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有無因果關系的問題,將絕望感水平的得分與睡眠質量的得分做單因素線性回歸分析。以睡眠質量的得分為自變量,以絕望感的得分為因變量運用enter法作單因素線性回歸。根據表4可以看到模型擬合優度系數為0.253(調整后為0.250),說明解釋變量基本對被解釋變量進行了釋義。根據表5可知:F=94.372(p

三、討論

睡眠質量的確和絕望感存在關聯,絕望感高的個體比絕望感低的個體睡眠質量要好。以下是對本研究結果的進一步討論:

1.睡眠質量與白天情緒相關系數r=0.483(p

2.盡管我們證實了睡眠質量的確和絕望感存在關聯,但是我們同時發現絕望感與入睡時間的相關系數r=0.297(p

3.睡眠質量與絕望感存在關聯,而研究表明,長期處于絕望感之中,不僅會影響個體的認知方式,干擾其正常學習和交往活動,還易導致吸煙、攻擊,甚至自殺等不良行為。由此可以推斷,睡眠質量與自殺意念的產生也存在關聯,那么沿著此思路,如果將睡眠問題進行充分解析,也許可以發現更多與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相關的因子和預兆現象,而基于中國人對自殺問題所普遍持有回避態度的事實,更多的外顯行為指示器也為自殺意念的篩查工作提高效率,為生命的護航事業增加了更多籌碼。

表1:絕望感與睡眠質量的總體相關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表2:絕望感與睡眠質量各因子之間的相關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表示P

表3:絕望感水平對睡眠質量優劣的獨立樣本T-檢驗

(詳見附表)

表4:線性回歸模型統計檢驗

aPredictors: (Constant), 絕望感

bDependent Variable: 睡眠質量

表5:回歸統計方差檢驗

aPredictors: (Constant), 絕望感

bDependent Variable: 睡眠質量

表6:系數檢驗

aDependent Variable: 睡眠質量

(附表)

表3:絕望感水平對睡眠質量優劣的獨立樣本T-檢驗

篇4

【摘 要】現代大學生睡眠質量不佳是一種嚴重的社會現象。有研究顯示,對前途的擔憂、學業的擔憂都是影響大學生睡眠質量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睡眠質量決定了大腦機能的運轉,睡眠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通過對四川省部分高校學的生睡眠質量問題進行深入調查,結果發現,精神壓力、生活習慣、性別和專業都是影響大學生睡眠的原因。進而,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采用音樂聆聽方法對睡眠質量不佳的群體進行了為期三周的干預,結果顯示,從被試主觀感受角度出發,音樂聆聽方法能夠有效改善聽者的睡眠質量,尤其能有效提升日間功能。 【關鍵詞】大學生;音樂聆聽;睡眠質量中圖分類號:G64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61-02一、引言睡眠是人體的一種主動過程,充分的睡眠既可恢復精神又可解除疲勞。在國際社會公認的健康標準中,睡眠成為其中一項。2002年9月13日,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會分會在北京、上海、廣東、南京、杭州、青島6個省市為期半年的問卷調查中發現,我國有四成半的人存在睡眠障礙。近些年,大學生的睡眠質量問題已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2014年8月,由《中國學生健康報》在北京舉辦的“大學生科學睡眠圓桌會”上,公開了最新的大學生人群睡眠質量調查,研究報告顯示:90.7%的大學生存在各種睡眠質量問題,近三成大學生表示,沒有睡好影響了身心健康和學業、生活質量。有研究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持續一周將會導致體內700多個基因發生改變。睡眠質量的下降通常表現為:焦慮感、煩亂感、疲憊感和孤獨感加重,生理方面則表現出失眠、多夢、視力下降、記憶力下降等。大學生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中的誘惑日漸增多,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絡的普及,也會大量占用學生原本的睡眠時間;再加上很多大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較差,無所事事又沒有明確的學習生活目標,沒有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作息時間無規律,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睡眠質量。 基于此種社會現象,本研究擬在針對四川川西南地區大學生睡眠質量調查的基礎之上,設計適用于大學生日常自我調節的音樂聆聽方法,旨在通過科學的聆聽音樂方式,輔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規律,改善睡眠質量。二、大學生睡眠質量調查研究(一)調查對象本研究在四川川西南地區大學進行,向在校大學生隨機發放了416份問卷,有效回收406份。其中,調查對象中男性190人,女性216人;理科方向專業146人,文科方向專業160人,藝體方向專業100人;年齡分布為19―22歲。(二)調查方法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問卷使用了美國匹茲堡大學精神科醫生Buysse博士等人編制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三)調查過程本研究在研讀大量與大學生睡眠狀況和音樂干預方法相關的文獻資料基礎之上,設計實施方案,并于2015年12月開始在川西南地區部分高校隨機發放睡眠質量指數量表,以互聯網郵箱為主要發放方式。截止到2016年3月,本課題組共發放了416份問卷,有效回收406份。在問卷回收之后,為了更深入、細致地掌握被調查對象的睡眠狀況,本組成員抽取了部分調查對象進行了深入的訪談。訪談方式包括電話訪談、視頻訪談、面對面訪談,共訪談60余人。訪談內容包括:你一般幾點睡覺呢?能不能詳細描述一下你的入睡情況和早上起來的狀態?白天精神狀態如何呢?你睡不好的時候,覺著是什么因素影響的呢?平時喜歡聽音樂嗎?睡覺的時候有聽音樂的習慣嗎?等等。(四)調查結果1.問卷調查結果。PSQI的結果根據得分共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睡眠質量很好、睡眠質量還行、睡眠質量一般、睡眠質量很差。本組使用SPSS對406份問卷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性別與睡眠質量的相關性分析從統計結果來看,性別與睡眠質量的整體評價有著顯著相關。如下圖: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大學生性別對睡眠質量有著顯著的影響性。在總得分的性別對比統計中發現,女生睡覺質量很好的比例為26.9%,男生睡眠質量很好的比例為37.9%。男生的睡眠質量很好的比例高于女生群體。在Mellinger的調查中同樣發現,成人女性失眠癥狀的現患率為39%,而男性為31%;Kimi-Gray和Price分別對13~17歲和15~18歲的學生進行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果。國內有學者對廣州地區1450名大學生睡眠質量調查也發現,女大學生睡眠質量較差,現患率(19.4%)高于男大學生(16.0%)。這可能是因為女性天生敏感,對待事物大多感性認識多些,思維方式曲折,易在內心深處反復思索一件事情,對于一些可能給自己帶來壓力的事情看得較重,較易受外界某些因素的干擾。除此之外,在本次調查的年齡群體中,也存在著同齡女性較男性更成熟的問題,比如:對未來的焦慮、對情感的追求等因素可能使得女性群體更易出現擔憂、抑郁的心理狀態,也會對睡眠質量產生影響。(2)專業與睡眠質量的相關性分析從統計結果中發現,不同專業領域的大學生,睡眠質量也存在顯著差異。如圖:在睡眠質量很好的區間中,文科、理科群體的比例分別為39.7%,藝體專業群體比例為20.6%。藝體專業群體的優質睡眠質量比例低于文科、理科專業群體。在睡眠質量很差的區間中,文科、理科群體的比例分別為25%,藝體專業群體比例為50%。藝體專業群體的極差睡眠質量比例又高于文科、理科專業群體。這一現象有待深入思考以及進一步調研,同樣的住宿環境、同年齡段,是什么原因導致專業的差別間睡眠質量差異如此顯著。(3)日間功能分析日間功能包括被試對自己日間狀態的評價,包括日間精神狀態和疲倦程度指標。統計結果發現,大學生群體的性別差異與日間功能情況無顯著相關,但專業領域差異與日間功能情況顯著相關。如圖:從日間精神狀態的分析結果來看,在日間精神狀態最佳的區間,文科群體占35.4%,理科群體占43.1%,高于藝體專業群體的21.5%。在日間精神狀態最差的區間,理科群體占23%,文科群體占30%,藝體群體占47%,對比下來差異明顯。這同樣說明了專業領域的區分對大學生的睡眠質量有著明顯的影響性,藝體生群體的睡眠質量最差。根據前述分析的影響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原因,筆者推測,一是藝體生群體學生相對性格外向較多,善交往,因而宿舍的活絡氛圍和娛樂氛圍可能較其他專業宿舍更強烈,而睡前的興奮情緒會影響睡眠質量。二是藝體生群體的家庭環境相比較而言更為優越,電子產品的擁有量比例更大,這也是導致他們睡眠質量下降的顯性原因,這有待進一步研究。(4)訪談結果通過對訪談結果的分析和歸納,結果與問卷調查結果基本一致,超過半數的調查對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睡眠質量的問題。其中,幾名學生已經達到了睡眠質量極其不好的狀態。例如,在與A同學的談話中,我們發現,影響他睡眠質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精神因素、環境因素和生理時鐘。A同學表示,由于自身學習主動性不強,導致大二面臨多門課程重修,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使得A同學精神壓力日益加大,而且A認為宿舍吵雜的氛圍也令他難以忍受。B同學睡眠質量問題主要出現在生活習慣上,據B同學個人描述,他是標準的“手機奴”,每天晚上都有睡前玩手機的習慣。B告訴我們,在近段時間里,不僅睡眠質量逐漸下降,視力以及精神狀態也變得越來越差,睡眠問題干擾自己已經有2年多時間了,中途嘗試過躺到床上之后靜下心來睡覺,但是心里總是想著手機短信和網絡動態,從而越是靜下心來卻越是睡不著等等。(五)討論綜上,結合所有訪談對象的回答內容,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影響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因素主要是精神壓力和生活習慣,其中精神壓力包括來自外力壓力以及心理壓力導致的精神異常。例如生活中的種種事件,可能給現今大學生造成各方面的壓力,經濟壓力、感情壓力、對未來的擔憂等。正如國內外都有相關研究顯示,焦慮、擔憂、抑郁等情緒與睡眠質量有著高度的正相關(Duncan,1995;劉賢臣,1997)。具有焦慮、抑郁、擔憂等心理狀態的學生,睡眠質量明顯要更差。本課題組建議有此類問題的群體可通過參與音樂活動來緩解壓力,達到放松效果。另一方面,近十年來,電子產品的普及趨勢也是造成大學生睡眠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次調查中,大部分學生也表示晚上入睡前經常會玩電子產品,甚至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對其會產生依賴,感觸最深的是會拖延入睡時間。這與已有調查的結果吻合,進入深度睡眠所需的時間與晚上9點以后是否使用手機成明顯正相關。手機的吸引力和大量的信息會使大學生精神處于興奮或緊張的狀態,手機的輻射也會導致失眠,使得第二天的精神狀態不佳,頭暈甚至恍惚。本課題組認為通過音樂干預方法可以幫助大學生在入睡前安靜下來,在音樂的引導下放空思想,進入準備睡眠狀態。為了幫助大學生實現優質睡眠、釋放壓力、提高學習效率,本課題組將更進一步研究并尋找高效的解決辦法。作者簡介:王彭偉(1995-),樂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14級音樂學專業;李文超(1996-),樂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14級音樂學專業;朱永康(1993-),樂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12級音樂表演專業。

篇5

1 小組背景

筆者首先在本班同學中展開了“關于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初步調查,通過網絡訪談和面對面訪談的方式,得到訪談個案15個。其中,平均入睡時間在10點左右的有1人,11點左右的有5人,12點左右的有9人;平均起床時間在6點左右的有1人,7點左右的有3人,8點左右的6人,9點及以后的有5人;有3人抱怨自己睡眠質量極差,常常會被雜亂聲音吵醒且伴有失眠多夢現象,有7人表示自己睡覺感覺不踏實,處于“晚上睡不著,白天醒不了狀態”,有6人對自己目前的睡眠狀態比較滿意,但仍希望能有所改善。

這項簡單的調查雖然只在一個班級內部進行,但卻是當代大學生睡眠質量的一個縮影,仍然反映出了大學生睡眠質量差的事實,因而筆者借由本學期的小組工作課程,開展了“早睡早起小組”,希望可以對改善大學生睡眠質量提供一些幫助。

2 小組活動計劃與過程

2.1 活動目標

2.1.1 總目標

通過小組活動的開展,幫助大學生找到睡眠質量差的原因,幫助改善睡眠環境,從而提高睡眠質量和水平,以改善亞健康的身體素質。

表1

2.1.2 具體目標

①幫助成員在小組中了解自己的睡眠情況,探求個人睡眠質量不高的原因;

②改善睡眠環境,改變睡眠習慣,提高睡眠質量;

2.2 小組特征

(1)小組性質:應用小組

(2)聚會次數:5次

(3)活動日期:2013年10月12日至11月9日

(4)時間安排:每周六14:30至15:30(可隨時調整)

(5)活動地點:小組活動室

(6)計劃招募人數:8至12人

2.3 招募方法

(1)于B樓、H樓門口、各個寢室樓下張貼海報

(2)于人口密集處發放宣傳單

(3)發動已報名的成員進行宣傳,針對特殊情況工作員可親自要求招募對象參加

2.4 活動內容設計(如表1)

2.5 活動過程(如表2)

3 評估與總結

表3

小組基本在每周六下午進行活動,每節活動約為60-90分鐘。工作者1人,組員9人,志愿者1人。其中,第3節活動SM缺席、第四節活動PXQ缺席,其他三節均是全勤。小組活動一直在小組活動室開展,10位成員圍坐成一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小組活動的基礎上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小組活動開展十分順利,小組成員的睡眠情況均有所改善,最后大家都認真填寫了小組反饋表,具體評估和分析如下:

3.1 小組過程評析

3.1.1 小組早期(第一節)

小組的開始階段是小組生命的重要時段。第一節活動中,組員的任務是相互認識、澄清小組目的、建立共同目標和規范、分享表層性感受等。由于是第一次的小組活動,各位組員在開始的階段比較陌生和拘謹,比較被動。但是隨著熱身游戲的開展,各位組員消除了隔閡,打破先前比較拘謹的氛圍,變得放松起來,組員之間也互相認識,逐漸加深了解。成員有被動的參與小組活動漸漸的變為主動參與到小組活動中來。

3.1.2 小組形成期(第二節)

第二節活動的目的是確定小組規范,了解小組成員存在的問題。經過了一次的小組活動,在本次的小組活動中,雖然氣氛沒有非常的活躍,每個人都主動參與進來,但是一些平日比較外向的,比較的小組成員已經能夠主動的參與到小組的活動中,一些平日比較內向的小組成員在其他小組成員的帶動之下,也有了積極參與小組活動的傾向。成員之間的互動也越來越密切,交流也越來越多。

3.1.3 小組工作期(第三、四節)

小組進入這個階段,凝聚力已經達到了最高點,組員對小組產生了依戀,形成了輕松、快樂、溫馨的活動氛圍。

在第三節活動中,工作者做一項關于小組成員睡眠情況的調查,并進行了逐一分析和討論,強調了音樂療法和自我暗示的有效性,通過第四節活動的反饋來看,改善睡眠環境的方法是有成效的。

在第四次活動中,組員分享了關于食物影響睡眠的小知識,并請來“飲食營養與健康”小組組長WML同學擔任嘉賓,為小組成員講述飲食不正確對睡眠乃至身體健康的影響,小組成員通過情景劇表演的形式深化了以上知識,最后大家一起跟隨視頻做睡眠操。整個活動過程中,小組成員彼此互動,情景劇表演為部分。

3.1.4 小組結束期(第五節)

第五節活動是小組的最后一次活動。離別的傷感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了組員的活動情緒。在臨近結束階段尤其是最后一期活動中,組員們紛紛表達了對小組活動的濃厚興趣和依戀之情,表達了關于小組主題內容的收獲,并認真填寫了小組活動反饋表。由此,組員與工作者之間以及組員之間的專業關系轉化為社會關系。

3.2 小組反饋

根據小組成員所填寫的“小組活動反饋表”可以看出,小組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組目標基本實現。

如表3數據顯示,小組活動對小組目標的達成效果較好。成員經過參與小組活動,在認識自己睡眠狀況、改善自身睡眠質量以及表達自我、挖掘自身潛力、面對未來發展等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小組目標基本得以實現。可見小組工作對于改善大學生睡眠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3.3 成功與不足

在對小組記錄的整理過程中,筆者發現小組成員對活動的整體評價很高,成員在活動中收獲很多:

一是,組員的睡眠情況基本得到改善。三位大一的組員睡眠一直保持有規律,SWL同學晚睡情況有所改善;四位大三的組員,LH同學晚睡的情況有所改善,DY和WJH為同寢室友,彼此又互相監督,睡眠環境有所改善,AQ夜里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也有相應改善;三位研一的組員,其中PXQ和JYY為同寢室友,彼此監督、提醒,LP睡眠質量有所提高。

二是,小組活動得到了普遍認同。組員普遍對小組的形式及內容感到有興趣,在每次的小組意見反饋中,組員們一致認為小組的活動組織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并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特別是一些改善睡眠的方法和影響睡眠質量的小知識,較有效的改善了睡眠狀況。

但是,本次小組活動雖然達到了預期效果,對改善大學生睡眠狀況有幫助,仍存在一些不足:

(1)小組前期(第一次活動)組員拘禁、不想說話,對工作者有抵觸心理。對此工作者要善于察言觀色,靈活地采用游戲來緩解緊張氣氛。

(2)組員參與游戲后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而失落。對這些工作者要及時組織反饋。(3)溝通與互動是很重要的概念,但組員介于年級和學習時間等的差異而不愿意與其他年級的組員溝通,這樣的情況,工作者應該對討論作充分的調動。

4 結論

本次小組工作的實踐可以證實,小組工作對于改善大學生睡眠質量是一種有效的工作方法。在研究中筆者發現,通過調節音樂、光線等外部環境可以改善大學生睡眠質量;通過調節飲食與適量增加運動,可以促進大學生提高入睡速度、改善睡眠質量;通過鬧鐘設定、生物鐘調節等方式,可以改進大學生“起床難”的問題。同時,成員在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方面亦有很大的進步和改善。小組活動結束時,組內成員的睡眠情況基本得到了改善,同時身體狀況也得到相應改善,成員對小組參與小組的效果比較滿意。

【參考文獻】

[1]劉夢.小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明珠.學校小組工作活動的設計[J].社會工作,2010,5.

篇6

大學生面臨來自于學習、就業、家庭、社會變遷等各方面的壓力,長期的情緒緊張、心理負荷過重造成大學生睡眠質量逐漸下降。倪杰等的研究發現,38.6%的大學生存在睡眠障礙,主要表現在日間功能障礙和入睡時間延長;王連發等的研究發現,失眠的大學生群體幾個明顯的特征:睡眠質量差、睡眠不足以及缺乏失眠的心理應對和調節機制是大學生失眠的主要問題;潘敬菊等調查發現:大學生中38.3%睡眠時間為7-8h以上,12.1%睡眠不足6h,大學生PSQI平均得分4.89±2.39分,11.4%的大學生睡眠質量較差;Chien-MingYang等對臺灣1922名大學新生的調查表明44.0%的學生經歷了睡眠相關問題,如睡眠不足、失眠等;Veldi等調查的413名醫學生顯示29%的學生睡眠質量極好,40%睡眠質量好,24%睡眠質量中等,6%睡眠質量差,1%睡眠質量極差,睡眠質量與學習成績、娛樂活動、生活環境等有關。對心理學專業學生的睡眠及生活質量的研究顯示,失眠可影響身體的舒適、情緒或精神狀態以及家庭、學業和社會的關系,因而影響了學生的生活質量;系統的人類睡眠剝奪實驗揭示:睡眠剝奪會引起一些心理學的變化,認知減退和行為錯誤,然而在有些研究中,在36-40小時睡眠剝奪之前,認知性能測試的結果不一致[7]。研究發現,睡眠不僅可以使個體的精神和體力得到恢復,而且與個體的情緒、記憶等心理活動密切相關,同時,睡眠問題也會引起一系列心理及生理疾病的發生。可見,大學生睡眠問題不容樂觀,并且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健康狀況。基于這樣的現狀,本研究隨機調查了200名贛南師范學院在校本科生的睡眠質量與健康狀況,比較睡眠障礙大學生與睡眠正常大學生健康狀況之間的差異,并分析了睡眠與健康之間的相關性,為大學生身心健康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贛南師范學院11個學院的200名在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廣泛查閱與本課題研究有關的專著、論文等文獻,了解我國及全國其它高校關于學生睡眠質量及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為論文設計、調研和撰寫研究報告奠定基礎。

(2)訪談法

根據研究任務的需要,就影響贛南師范學院在校學生睡眠質量的因素,訪談部分在校學生及老師,獲得第一手資料。

(3)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需要,制訂問卷(問卷見附件)從贛南師范學院11個學院中隨機選取200 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180份,回收率90%,剔除無效問卷 11份,有效問卷共 169份,其中文旅學院43份,物電學院43份,政法學院42份,外國語學院4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84.5%。

(4)數理統計法

數據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

二、睡眠質量的重要性

1、睡眠質量差導致的相關問題

據中國睡眠研究會公布的睡眠調查結果,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為38.2%,高于國外發達國家的失眠發生率。全球睡眠調查表明,45.4%的中國人有失眠問題;45.2的車禍與失眠不足有關;50%工傷事故與睡眠不足有關;慢性失眠者發生事故的風險率是正常人的4.5倍。失眠癥是一種未被廣泛認知的疾病。

2、睡眠質量的重要體現

俗話說:“健康是福,睡眠是金,真正的健康是從睡眠開始的。”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標準時間一般為7-8小時,保持者壽命長,睡眠時間減少壽命也縮短(但個體差異很大)。一個人不吃飯可以活20天,但必須喝水;不喝水,可以活7天;但是不睡覺,只能活5天,足以說明睡眠比喝水吃飯還重要。

3、良好的睡眠質量是工作生活和學習的前提保障

人們經常把睡眠問題與年長者聯系在一起,但睡眠問題向青年群體蔓延卻是不爭的事實。各種調查表明,在校大學生經常性的作息不規律和失眠導致體質變差,容易感冒,有時還會頭暈、耳鳴。睡眠不足和其他睡眠障礙對于身體的危害早已不是新聞。城市亞健康人口增多、白領電腦工程精英猝死、疲勞駕駛引發的車禍等事件不斷證明著睡眠健康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公眾問題。高校學生的這種生活習慣短期內可能影響不大,但若持續時間長了,會對他們的精神和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人們的睡眠節律可能會被打破。這對人的機體免疫力和器官都會造成危害,帶來免疫力和康復能力的下降,甚至可能加重其他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的發作。此外,還有可能會導致神經衰弱、焦躁、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后果。

三、贛南師范學院在校學生睡眠質量現狀

1、贛南師范學院在校學生睡眠時間

表1:在校學生入睡時間 N=169(人)

睡覺時間 頻率 有效百分比 累計百分比

篇7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4):308-309.)

慢性心理應激和睡眠質量關系研究是我國心理學服務民生、改善民生的一項緊迫課題。前期對壓力、壓力源等重要心理應激對睡眠質量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進行了綜述[1]。本文探討大學生生活事件與睡眠質量之間的關系,以期從生活事件的視角找到改善大學生睡眠質量的途徑。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福州地區三所全國性招生的大學。采取分層隨機取樣方法,分文理科2類學院(專業),分別從大一至大四年級各抽取1個大班,每班人數在90~110人不等。再以簡單隨機方式在每班中抽取45名學生(其中,人數較少的1個班71人抽取35人),共計抽取350人,收回有效問卷315份。其中男生132人,女生183人;大一83人,大二77人,大三71人,大四84人。

1.2 工具

1.2.1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 Check List,ASLEC)[2]

共27個項目,分為6個因子: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健康適應、喪失及其他。采用1~5級評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事件造成的苦惱程度越深。ASLEC總分的計算采用累加各事件的評分值方法,而6個維度由于題量不同,為了便于維度間比較,采用維度內求各事件評分的平均值的方法。

1.2.2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3]

由18個自評條目組成,含7個因子: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和日間功能障礙。PSQI總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以PSQI總分≥8分為睡眠質量問題的檢出標準,因子分≥2表示在該成分上的質或量較差或很差[4]。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多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2 結 果

2.1 大學生生活事件、睡眠質量的基本情況分析

大學生的生活事件總分為(30.8±15.3)。其中,學習壓力因子得分(1.7±0.8)最高,人際交往(1.6±0.8)次之。PSQI總分為(6.0±2.4)。大學生睡眠問題檢出率為21.9%(69/315);日間功能障礙、入睡時間、主觀睡眠質量、睡眠障礙、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催眠藥物因子的檢出率分別為65.7%、27.6%、22.2 %、11.7%、14.0%、2.2%、0.3%。

女生學習壓力、健康適應和日間功能障礙得分均高于男生[(8.7±3.7)vs.(7.7±4.1),(4.4±2.4)vs.(3.9±2.3),(1.8±0.8)vs.(1.6±0.9);t=2.25,2.02,2.37;P=0.025,0.044,0.019]。不同年級大學生在生活事件總分、人際交往、受懲罰和其他生活事件,及入睡時間得分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58,2.86,4.34,4.61,4.57;P=0.014,0.037,0.005,0.004,0.004)。事后檢驗結果表明,大一學生生活事件總分及受懲罰因子分低于大二和大四學生[(26.5±12.3)vs.(34.0±16.8),(32.3±15.3),(2.9±2.8)vs.(5.4±5.2),(4.2±4.3)],大一學生人際交往及其他因子分均低于其他各年級學生[(6.8±3.2)vs.(8.2±3.7),(8.5±4.4),(8.0±4.0),(2.6±2.0)vs.(4.1±2.5),(3.6±2.9),(3.7±2.7)],大三學生受懲罰因子分低于大二學生[(3.8±4.5)vs.(5.4±5.2)];大四學生入睡時間得分高于大一和大三學生[(1.3±0.9)vs.(0.9±0.8),(0.9±0.7)]。

2.2 大學生生活事件與睡眠質量的相關分析

ASLEC總分與PSQI總分呈正相關(r=0.28,P<0.001),效應量Zr=0.282,屬于中效應[5]。

ASLEC 的6個因子分均與PSQI總分、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得分呈正相關(r= 0.13~0.31,P<0.05),學習壓力得分與入睡時間、主觀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得分呈正相關(r=0.17,0.16,0.14;P<0.05),健康適應得分與入睡時間得分正相關(r=0.11,P=0.002)。

2.3 生活事件對睡眠質量的回歸分析

以生活事件總分為自變量,PSQI總分為因變量,采用強迫進入法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生活事件對PSQI有正向預測作用(β=0.275,t=5.059,P=0.000,ΔR2=0.073)。

為進一步考察具體生活事件對睡眠質量的預測作用,以生活事件各因子為自變量,分別以PSQI總分及其各因子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回歸分析方法構建回歸方程。結果顯示,學習壓力和健康適應因子進入不同的回歸方程。由各回歸方程可知,學習壓力因子對PSQI總分及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5個因子有正向預測作用( β=0.311,0.163,0.172,0.143,0.206,0.198;t=5.795,2.914,3.087,2.562,3.249,3.096;P=0.000,0.004,0.002,0.011,0.001,0.002;ΔR2=0.094,0.023,0.026,0.017,0.091,0.083);健康適應因子對睡眠障礙和日間功能障礙有正向預測作用(β=0.183,0.174;t=2.884,2.734;P=0.004,0.007;ΔR2=0.021;0.018)。

3 討 論

有研究發現大學生睡眠質量不理想[6],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1]。本研究進一步提示,大學生生活事件總分與PSQI總分的正相關具有現實意義,生活事件對PSQI總分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其中,學業壓力因子的預測作用最為顯著,說明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特別是學業方面的負性事件越多,其睡眠質量越差。生活事件引發的各種壓力反應可能導致機體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改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皮質醇的濃度,使睡眠模式出現異常[7]。另一方面,生活事件也可能誘發機體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影響睡眠質量[4,8]。

需要注意的是,負性生活事件可能通過生活壓力對睡眠質量產生影響,而壓力涉及眾多因素,它既可以直接作用于睡眠質量,也可通過其他中介因素影響睡眠質量[9]。根據埃利斯的ABC理論,事件A僅僅是結果C的誘導因素,結果C往往由其中介因素B所造成。因此,負性生活事件對睡眠質量的影響或許要比人們想象的要復雜,這也可能是本研究結果中負性生活事件與PSQI相關系數較小,以及負性生活事件對PSQI的解釋率不高的原因。

參考文獻

[1]嚴由偉,劉明艷,唐向東,等.壓力源及其與睡眠質量的現象學關系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0):1537-1547.

[2]劉賢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 Check List,ASLEC)[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106-108.

[3]劉賢臣.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375-378.

[4]劉明艷,嚴由偉,陳芳蓉.福州地區高中生焦慮敏感與睡眠質量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2):144-145.

[5]Cohen J.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M].2nd ed.Hillsdale,New Jersey: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Inc,1988:24-26.

[6]林榮茂,嚴由偉,唐向東.近15年中國青少年學生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調查結果的元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11):839-844.

[7]Richardson GS.Human physiological models of insomnia[J].Sleep Med,2007,8(4):9-14.

篇8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

研究對象為貴陽中醫學院2012級大一新生共2081人。其中男生907名(43.58%),女生596名(56.42%),平均年齡為(19.45±1.39)歲。

1.2工具

SCL-90量表共有90個題目,主要考查學生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精神病性和睡眠與飲食情況等10個因子方面的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各因子所表現的癥狀,采用5級評分制的方法。用1~5依次表示沒有、很輕、中等、較重、嚴重5個程度,并計算總分、陽性項目數及10個因子的癥狀嚴重程度。分數越高表明癥狀越明顯,心理問題越嚴重。量表中任一因子平均得分≥2時,表明被試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任一因子平均得分≥3表示該癥狀“較嚴重”,并提示有中等以上的心理問題。

1.3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對大學一年級全部新生進行調查。所有參與調查的人員經過一致性檢驗,在進行量表測評前統一指導語,統一發放問卷,最后統一收回問卷。總共發放量表2128份,收回有效問卷2081份,占總人數的96.16%。

1.4統計學處理

將相關數據錄入電腦,采用統計軟件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大一新生抑郁、焦慮情緒與睡眠質量 SCL-90抑郁、焦慮與睡眠因子的得分結果見表1。

由表二可知:受試者抑郁情緒與焦慮情緒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高達0.786,抑郁和焦慮情緒與睡眠質量也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494,0.531(P

3討論

據WHO和美國Michingan大學流行病學調查,焦慮、抑郁的共病率達50%,C. Lindsay Devane報道85%的抑郁患者伴有焦慮癥狀。國內報道抑郁癥出現焦慮癥狀67.5%,符合焦慮障礙診斷標準的患者50%[6-9]。

本研究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大一新生抑郁、焦慮情緒具有顯著相關性,有抑郁情緒的大一新生往往伴有焦慮情緒,且二者與睡眠質量也有關系。大一新生性格還不是很穩定,對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還不是很熟悉,從相對封閉的中學生活走入相對開放的大學校園,需要獨立處理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尚未完全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學習不適應,人際關系不良,獨立生活能力差,以及戀愛受挫等一系列心理社會應激易導致大一新生的情緒消沉、緊張不安等情緒障礙。這些情緒障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睡眠質量,而睡眠質量較差,又會進一步加重抑郁、焦慮情緒,形成惡性循環。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青少年降低患抑郁癥的風險,且有助于防止他們產生自殺的念頭。另有研究表明,偶爾的睡眠不足常會令人精神不濟、心情變差,因為人體缺乏睡眠時,會使壓力激素增加,經常失眠的人罹患重度抑郁癥的幾率比睡眠良好的人高出4-5倍,而患有抑郁癥的病人往往伴有焦慮情緒。因此,消除大一新生不良情緒的產生,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學睡眠質量的各個方面,如加強體育鍛煉,定期的心理講座與輔導,獨立性的培養,社交能力訓練及思想政治教育等顯得必不可少。而對造成大學新生抑郁、焦慮情緒的各個影響因素進行篩選和評價,從而針對性更強地采取干預對策,將是進一步的研究方向。另外,本文只是對抑郁、焦慮情緒和睡眠質量的相關性進行了探討,并不能闡明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是睡眠障礙引發抑郁、焦慮情緒,還是抑郁、焦慮情緒引起睡眠障礙,目前還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主編.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00.

[2]李心天主編.醫學心理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308-308.

[3]成義仁,馬恩軒,主編.精神病學.第1版.山東科學技術出社,1995:441-442.

[4]王玲,葉明志,溫盛霖,等.某醫科大學學生睡眠質量與心理狀況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02,23(3):204-205.

[5]張勝男,田迎春,安力彬.本科護生睡眠障礙與焦慮癥狀的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7):918-919

[6]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學生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4):26-32.

[7]張智勇,羅珊紅.大學生SCL-90量表測查結果的比較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2):77.

[8]Devane CL, Chiao E, Franklin M, et al . Anxiety Disorders in the 21st Century , Status,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with Depression, Am J ManagCare.2005, 11(12suppl):344-353.

篇9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研究對象為延邊大學文理科學生,1024人,其中理科生754人,文科生270人。

1.2方法

采用PSQI評價睡眠狀況,包括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效率、

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等7個成分,每個等分按0-3等級計分,累積各成分得分為PSQI總分。全部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時采用t檢驗,不服從正態分布時采用非參數檢驗。趨勢檢驗采用線性回歸。

2 結果

文科生的PSQI總評分(5.39±2.50)高于理科生的總評分(4.73±2.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文科生的入睡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得分高于理科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附表)。

附表:理科生和文科生睡眠狀況的比較

理科 文科 T(Z) P

睡眠質量

入睡時間

睡眠時間

睡眠效率

睡眠障礙

催眠藥物

日間功能

PSQI 1(0-1)

1(0-1)

0.79±0.65

0.62±0.05

0.79±0.54

0(0-0)

1.34±0.92

4.73±2.60 1(0-1)

1(0-2)

0.74±0.62

0.27±0.05

0.93±0.52

0(0-0)

1.73±0.93

5.39±2.50 -1.694

-2.189

-1.17

-0.12

-3.76

-1.174

-6.09

-3.62 0.148

0.017

0.244

0.902

<0.001

0.094

<0.001

<0.001

3討論

PSQI理科生和文科生總平均分分別為4.73±2.60和5.39±2.50,低于嘉興學院低年級學生及海南省3所高校大學生的PSQI總平均分[2,3]。本次調查結果延邊大學學生有15.23%(156/1024 )的同學在近一個月內睡眠狀況差,基本類似于同一判定標準的其他地區大學生睡眠質量調查結果(13.93%D19.10%)[4,5,6]。

在本次調查中文科生的入睡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得分高于理科生。說明文科生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進入睡眠狀態,睡眠障礙導致的日間功能障礙包括白天乏力、困倦、打盹、精力差、反應遲鈍、共濟失調、判斷力下降、意識模糊、精神紊亂等明顯高于理科生。文科生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進入睡眠狀態的具體原因值得有待研究。

大學生影響睡眠的因素有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學習壓力、上課時的注意力睡眠環境、睡眠習慣、健康狀況、焦慮感、作息規律、運動鍛煉、經濟情況、應對能力、人際關系等因素[7,8]。

健康的睡眠對于提高大學生生活和學習質量尤其重要, 大學生經常采取的失眠應對方式是聽音樂、看書、看電影、調整作息等。其中排名前3位的是調整作息,加強運動鍛煉、聽音樂。學校應高度重視學生失眠現象并給予有效干預,開展科學系統的心理衛生教育,讓學生了解關于改善睡眠狀況的知識和方法。學生自己應學會自我心理調控,常用的情緒調節方法有:宣泄調節法、幽默調節法、轉移調節法、換位思考法等。還可通過放松調節心情來讓自己快速入睡[9]。

參考文獻:

[1]毛洪祥.失眠癥的臨床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6,33(1):1-4.

[2]黃健中,姜肖明.嘉興學院低年級學生睡眠質量狀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9):1660-1662.

[3]王小丹,郭玉燕,李巧,等.海南省3所高校大學生睡眠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11):1675-1677.

[4]劉賢臣,唐茂琴,胡蕾,等.學生睡眠質量及其相關因.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9(4):148-150.

[5]肖南.大學生睡眠質量與人格類型和情緒障礙的關系.中國精神疾病雜志,2000,26(4):250-251.

[6]王玲,葉明志,陶炯,等.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對醫學生睡眠質量的影響.中國校醫,2002,16(1):13-15.

篇10

睡眠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理活動,是復原、整合、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和維持健康的保證。大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增長知識和才干的關鍵時期,維持良好的睡眠狀態,對促進其身心健康具有深遠意義。

近年來,大學生的睡眠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了解不同類型院校大學生的睡眠狀況,筆者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法(PSQI)對醫學院校和工科類院校學生睡眠狀況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7年11月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在某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各年級在校生中隨機發放學生睡眠質量測定調查量表2 400份,收回有效量表2 368份,其中男生590名,女生1 778名;同期在某工科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各年級在校生中隨機發放學生睡眠質量測定調查量表1 700份,收回有效量表1 642份,其中男生1 038名,女生604名。

1.2 方法 采用Buysse編制、劉賢臣等翻譯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1],對大學生的睡眠質量進行調查測評。PSQI量表由19個自評條目和5個他評條目構成,第19個條目和5個其他條目不參與計分。參與計分的18個條目組成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等7個成分。各成分按0~3級計分,累計各成分得分為PSQI總分。總分范圍為0~21,PSQI各成分得分≥2表示該成分的質或量較差或差,以(x±s)為界,按PSQI總分≥8作為判定睡眠質量問題的標準[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回收的有關數據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在1 642名工科院校學生中,PSQI總分≥8的占21.13%;在≥2的各成分分中,以日間障礙最高,其次為入睡時間、主觀睡眠質量和睡眠效率,第三是睡眠時間和睡眠障礙,有3.84%的學生常因睡眠障礙而使用催眠藥物。而在2 368名醫學類院校學生中,總分≥8的占33.19%,高于工科院校(χ2=69.569,P

除睡眠效率和催眠藥物指標外,醫學院校學生的PSQI總分和各成分得分均值都比工科院校學生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3 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33.19%的醫學生有睡眠質量問題,明顯高于其他學者用同一判定標準對大學生睡眠質量調查結果(13.93~19.10%)[2-4]。醫學院校學生在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等方面均比工科院校學生差,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等也均比工科院校學生嚴重。提示醫學院校大學生總體睡眠狀況不如工科院校學生。這是因為醫學院校學生相對工科院校學生而言,專業課程緊,學習任務重,對睡眠的需求量較大。另外,工科院校專業課程實踐課較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經常到工廠車間見習,從而由于緊張的學習引起的大腦疲勞可得到緩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睡眠質量的提高。

雖然醫學生對睡眠知識的認識、保健意識優于非醫學類學生,但由于他們的專業課程緊,學習任務重,記憶內容多,有的學生在入睡前仍在思考問題或記憶知識,長期的緊張學習而導致睡眠的質量問題。

健康的睡眠對于提高大學生生活和學習質量尤其重要,學校要保證學生充足的睡眠時間,妥善安排作息時間,加強就寢管理,改善住宿條件和環境,同時加強開展課外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中的事件,正確處理影響學習和生活的各種問題,盡可能地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其睡眠狀況得到良好的改善。對睡眠問題較嚴重者給予積極的心理治療及必要的藥物治療,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發展。

4 參考文獻

[1]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238,375-378.

[2] 劉賢臣,唐茂芹,胡蕾,等.大學生睡眠質量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9(4):148-150.

篇11

1、對象

以云南民族大學4年制在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66份,有效回收率為93.2%。漢族大學生265人(56.9%)、少數民族大學生201人(43.1%);平均年齡(20.27±1.39)歲。

2、方法

問卷調查法。所用量表是睡眠衛生意識和習慣量表,該表包含了睡眠限制、飲食、刺激性和精神活性物質攝入、運動、焦慮情緒、睡眠環境等影響睡眠質量的外源性因素。該表由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Lacks & Roter 編制,能夠客觀評價環境因素對睡眠的破壞程度,了解患者對于睡眠衛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所存在的不良睡眠衛生習慣[4]。

二、結果

1、睡眠衛生意識現狀

①睡眠衛生意識基本情況(表1) 民族高校大學生睡眠衛生意識均值為(3.65±0.62),民族差異和年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專業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946,P

2、睡眠衛生習慣現狀

①睡眠衛生習慣基本情況(表1) 民族高校大學生睡眠衛生習慣均值為(1.56±0.80);大學生群體睡眠衛生習慣在民族、專業、年級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男生的睡眠衛生習慣均值顯著高于女生(t=3.113,P

②睡眠衛生習慣各項最高頻率(表3)

篇12

【關鍵詞】睡眠;睡眠障礙;知識;學生

大學生腦力活動比較多,而睡眠時間及質量是影響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學習效率與生活質量。國內報道大學生睡眠障礙、睡眠質量不好的文獻較多。合理的睡眠時間、有效的睡眠質量不僅具有維持個體生存的功能,還有促進生長發育、提高學習效率和記憶的功能。同時,基本的睡眠知識也是當代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常識之一。

本調查以城市學院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隨機抽取寢室樓并以寢室為單位對各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期了解學生的睡眠狀況以及對睡眠知識了解程度和需求,并通過研究和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睡眠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確立大學生睡眠健康的教育方向,以促進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分層隨機抽取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在校學生(男女不限、年級不限)1200名。共計發放1200份問卷,回收1198份,回收率為99.83%,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共1171份,有效率為97.75%。其中,男生609名,女生562名,男、女生分別占51.8%和48.2%。大學一年級學生430名,占36.4%;二年級學生370名,占31.6%;三年級學生215名,占18.4%;四年級學生156名,占13.6%。由于四年級學生于6月底前結束了在校理論課的學習和考試,進入畢業實習階段,因此在暑假的調查中該年級留校人數較少,本調查中所涉及的人數也較少。

1.2方法 以寢室為單位進行調查,調查學生的睡眠質量、睡眠習慣及其影響因素。本次調查的調查員共60人,分成10個小組,每組6人,每位調查員需完成20份問卷。由調查員向被測者簡單解說,后由調查對象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問卷當場收回。

2 結果

2.1睡眠狀況 結果表明,很快入睡的學生只有1/4左右,而其余3/4的學生都存在著入睡延遲的問題。超過1/2的學生夜間睡眠沒有中斷,而另外將近1/2的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著易夜間蘇醒的現象。49.0%的學生不在在早醒現象,37.4%的學生輕微提早,顯著提早的學生占10.4%,嚴重提早或通宵不眠的學生占3.2%。有將近1/2的學生睡到自然醒,超過1/3的學生覺得目前的睡眠時間稍微不足,13.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睡眠時間不夠。

15.0%的學生睡眠時間少于6h,61.8%在6~8h之間,21.2%在8~10h之間,大于10 h的占2.0%。一般成年人睡眠時間應不少于8h,結合人體必須的入睡時間可以發現,超過1/2的學生睡眠時間偏少,只有1/5的學生符合標準。

對睡眠質量的自評情況調查顯示,10.9%認為很滿意,35.9%認為比較滿意,39.9%和13.3%的學生則分別認為是一般甚至不滿意。

在睡前習慣調查中,20.0%有聽音樂的習慣,11.4%有睡前喝熱牛奶的習慣,26.5%會在睡前發短信,還有19.0%和17.4%的學生選擇了寢室臥談和看小說來打發入睡前的時間,另外還有5.7%有其他的睡前習慣,如打電話、稍微運動等。

2.2睡眠知識水平26.7%的學生認為周圍環境會影響睡眠質量,30.0%認為心理問題占主導地位,選擇室友的行為和睡前行為分別占26.0%和14.0%,其他的僅有3.2%。

獲取睡眠相關知識和信息途徑的結果顯示,19.1%選擇報紙,選擇書刊的有25.0%,選擇電視和朋友那兒獲取睡眠知識與信息分別有17.2%和13.3%,選網絡的有25.3%。

17.3%的學生非常渴望獲得睡眠健康指導,意愿一般的占52.0%,抱著無所謂態度的學生比例為29.1%,非常不想的學生僅有1.6%。

在解決睡眠困難方法的調查中,22.1%選擇了看醫生,15.7%選擇了喝中藥,23.6%決定從少喝茶或咖啡人手,想通過酒精入睡的占5.5%,順其自然,沒用什么方法的占28.8%,服用處方安眠藥的有2.4%,其他的占2.0%。

12.5%曾經服用過安眠藥的學生認為效果不錯,34.8%認為效果不是很理想,38.8%的學生感覺沒什么效果,13.8%認為開始還不錯,但逐漸有耐藥性產生。

3 討論

篇13

睡眠是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的調查發現,大學生的睡眠質量堪憂[1-2],具有良好時間管理傾向的大學生更少出現睡眠問題[3-4],失眠者通常伴隨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5]。 Kecklund等[6]發現,就寢時的狀態焦慮是睡眠質量的最佳預測變量之一。Kirkegaard等[7]強調,睡眠質量與負性情感有密切關系。劉賢臣等[8]的研究也發現,焦慮與睡眠質量中多個成份呈顯著正相關。筆者探索時間管理傾向、焦慮對睡眠質量的影響作用和路徑,以便從深層次揭示影響睡眠質量的影響因素,為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從西南師范大學、西南農業大學、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第三軍醫大學隨機選取被試1 086人,剔除無效問卷208份,得到有效問卷87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0.8%。其中男生424名(48.3%),女生433名(49.3%),另有21人(2.4%)沒有填寫性別;全日制本科生大一年級學生154名,大二年級學生318名,大三年級學生117名,大四年級學生103名,研究生186名。被試年齡最小17歲,最大36歲,平均年齡(21.50±2.52)歲。被試的專業涉及自然科學119人(13.6%)、農業科學115人(13.1%)、醫藥科學82人(9.3%)、工程與技術科學329人(37.5%)、人文與社會科學205人(23.3%),另有28人(3.1%)專業不詳。

1.2 測量工具 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TMD)[9]:該量表由時間價值感量表、時間監控觀量表和時間效能感量表3個分量表構成。

焦慮自評量表(Self-Anxiety Scale, SAS)[10]:該量表由Zung編制,包含20個自評項目,主要用于評價被試近期的焦慮狀況。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10]:該量表由18個條目構成,共7個成分,分別為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和日間功能障礙。7個成分的分數之和為PSQI的總分,分數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

1.3 測試方法 采用團體施測方式,3份問卷一次性完成。數據采用SPSS 10.0和AMOS進行分析處理。

2 結果

2.1 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焦慮與睡眠質量狀況 時間管理傾向及各維度、焦慮總分、睡眠質量總分見表1。睡眠質量性別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213,P>0.05)。

2.2 時間管理傾向、焦慮與睡眠質量的相關分析 見表2。時間管理傾向、時間監控觀與睡眠質量呈顯著負相關,焦慮與睡眠質量呈顯著正相關,時間管理傾向的其他2個維度和睡眠質量的相關不顯著。

2.3 結構化回歸分析 運用逐步多元回歸方法,分析時間管理傾向對焦慮的預測作用以及時間管理傾向、焦慮對睡眠質量的預測作用,結果見表3,4。時間效能感和時間價值觀對焦慮的回歸顯著,焦慮和時間效能感對睡眠質量的回歸顯著。

在多元回歸分析的基礎上,采用AMOS構建時間管理傾向、焦慮和睡眠質量之間的路徑模型。模型的綜合指標為χ2= 3.956,P=0.000,NFI= 0.973,RFI=0.963,IFI=0.979, TLI=0.972,CFI=0.979,RMSEA=0.086。各項指標基本擬和。路徑模型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在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時間效能感、焦慮對睡眠質量影響的路徑中,有2條顯著路徑,其中,焦慮、時間效能感對睡眠質量的影響是直接效應。從路徑圖中還可以看出,時間價值感對睡眠質量的影響是間接效應,其因果效應值為0.17×0.49=0.083 3。時間效能感對睡眠質量的直接效應為-0.10,間接效應為-0.44×0.49=-0.215 6,其因果效應值為-0.315 6。

3 討論

對878名高校學生的調查發現,男、女生睡眠質量得分分別為(5.33±2.63)和(5.23±2.45)分,性別和年級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sai等[11]研究發現,女性睡眠質量較男性差,一年級新生比其他年級學生的睡眠時間短,睡眠的潛伏期大四年級學生在周末最長。這在本研究中均沒有發現,研究結果的差異可能源于研究方法、判斷標準以及調查樣本的不同。

時間管理與睡眠質量呈顯著負相關。這可能由于個體通過包括對睡眠在內的生活和學習的有條不紊安排,形成了良好的作息和有節律的生活,為高質量的睡眠提供了保障[4,12]。除時間監控觀外,時間價值感、時間效能感與睡眠質量的相關不顯著。這與Macan[13]和William等[14]的研究相吻合。睡眠質量和焦慮相關顯著,這可以從2個方面解釋:一方面,有睡眠障礙的人常常伴有焦慮、抑郁的情緒障礙;另一方面,焦慮癥患者出現以入睡為主的睡眠問題,而抑郁癥患者出現早醒的睡眠障礙[8]。

進一步回歸分析表明,焦慮、時間效能感對睡眠質量有顯著的預測作用,2個變量聯合能解釋睡眠質量28.3%的變異量。從路徑分析可以看出,焦慮對睡眠質量產生直接影響,也就是說,越焦慮的被試,其睡眠質量越差。同時,對時間效能感對睡眠質量的因果效應值的分析可以看出,時間效能感對睡眠質量的直接效應不是很大,更多的是通過焦慮間接影響睡眠質量,因此,時間效能感以焦慮為中介變量對睡眠質量產生影響成立。值得注意的是,在相關分析中,時間效能感與睡眠質量相關不顯著,這可能是簡單的相關并不能揭示變量之間復雜的關系。在路徑分析中,不僅發現了時間效能感的直接預測作用,也發現了時間效能感通過焦慮加強了對睡眠質量的影響。時間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駕馭時間的信念和預期[5],同時也是自我效能在時間維度上的表現[15],這就意味著時間效能感高的個體,在遇到挫折時不是一味消極厭倦,而是鍥而不舍付出更長時間的努力,他們體驗到更多正面的情緒,擁有更佳的睡眠質量。在路徑分析中還發現,時間價值感對睡眠質量的間接預測作用,時間價值感越高的人,睡眠質量越差,這與筆者的預想相反。可能由于過于看重時間這一因素,反而對被試造成了壓力,睡眠質量反而不理想。

4 參考文獻

[1] MERCER PW, MERRITT SL. Differences in reported sleep need among adolescents. J Adol Health,1998,23(5):259-263.

[2] 劉賢臣,唐茂芹.大學生睡眠質量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性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5,3(1):26-29.

[3] 黃希庭,張志杰.論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心理科學,2001,24(5):516-519.

[4] MONK ,REYNOLDS TH,BUYSSE C,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tyle regularity and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J Biol Med Rhythm Res,2003,20(1):97-107.

[5] ARRIAGA F, LARA E ,MATOS-PIRES A , et al. Diagnostic relevance of sleep complaints in anxiety and mood disorders. Eur Psychiatry , 1995,10:386-390.

[6] KECKLUND G, AKERSTEDT T. Apprehension of the subsequent working day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 amount of slow wave sleep. Biolo Psychol,2004,66(2):169-176.

[7] KIRKEGAARD TD, MIMI YM, SREN C,et al.Rumination-relationship with negative mood and sleep quality.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3, 34 (7):1 293-1 301.

[8] 劉賢臣,唐茂芹,胡蕾,等. 大學生焦慮、抑郁與睡眠質量的相關性研究.心理衛生雜志, 1997, 11(1):25-27.

[9] 黃希庭,張志杰. 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心理學報, 2001, 33(4):338-343.

[10]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 1999:330-332.

[11]TSAI LL, LI SP. Sleep patterns in colleges students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 J Psychosom Res, 2004, 56(2):231-237.

[12]BROWN, BUBOLTZ FC Jr, SOPER WCB. Relationship of sleep hygiene awareness, sleep hygiene practices, and sleep qual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Behav Med, 2002, 28 (1): 33-38.

[13]MACAN TH. Time management: Test of a process model. J Applied Psychol, 1994, 79(3): 381-391.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招远市| 民县| 田林县| 定州市| 浦县| 会理县| 徐水县| 青海省| 乌什县| 建德市| 尉犁县| 祁东县| 商城县| 屯门区| 赤壁市| 新沂市| 石嘴山市| 上虞市| 江阴市| 志丹县| 香格里拉县| 安远县| 临沭县| 扶沟县| 郯城县| 治县。| 揭西县| 方城县| 横峰县| 广德县| 三江| 汤原县| 九台市| 绥德县| 民和| 宁强县| 垫江县| 南陵县| 临江市| 山东省| 绥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