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消費者均衡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西方經濟學的均衡和政治經濟學的平衡的概念比較
西方經濟學的均衡是“equilibrium”在經濟學中的解釋有:1.equilibrium as a balance of forces,即多種力量的平衡;2.equilibrium as a state of rest(a stationary state),即一種靜止的狀態;3.equilibrium as a state of uniform movement(a steady state),即一種不變的運動狀態;4.equilibrium as a constrained maximum,即被約束條件下的最優化;5.equilibrium as an optimum,即最優化;6.equilibriumas rational action,即理性的行為;7.equilibrium as a situationof consistent plans,即計劃一致的情形[1]。論文參考。所以均衡被我們理解為任何一個經濟決策者都不能通過改變自己的決策以增加利益時的狀態。
政治經濟學中平衡所使用的單詞是“balance”比如“Sofar as the balance is restored by the fact that the buyer acts later on as aseller to the same amount of value……”[2], “balance”的釋義為:“conditions of being steady,conditions that when two opposing forces are equal.”。顯然政治經濟學中的“balance”與西方經濟學中的“equilibrium”有其不同的內涵。
平衡主要包括兩層含義:貨幣需求和商品價格總額相適應;社會再生產中總產品的實現。
二、馬克思的典型平衡理論簡述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創立了平衡分析法,指通過對事物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相對平衡狀態進行研究,從而揭示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一種方法。馬克思在分析價值和價格的關系、分析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形成、分析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中都用到了平衡分析思想,但是我個人認為主要集中在第二卷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闡述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1、簡單再生產。我們知道簡單再生產的均衡條件是:
馬克思在“先不考察作為交換媒介問題的貨幣流通”的情況下,專門研究了簡單再生產中實物量在第Ⅰ、Ⅱ部類內部以及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比例,從而得出簡單再生產中價值補償與實物補償的條件:Ⅰ(V+M)=ⅡC即基本均衡條件表示第一部類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去投入的不變資本后等于Ⅱc。因此,生產時投入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多于或少于Ⅱc時,平衡不能實現。另兩個方程揭示出:第一部類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于Ⅰc+Ⅱc,第二部類的社會不要勞動時間等于Ⅰ(v+m)+Ⅱ(v+m)。論文參考。
2、擴大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在簡單在生產的基礎上放棄沒有積累的假設,將m的一部分用于積累,用于擴大生產追加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分別用c和v表示。設m用于消費的部分為 ,用于積累的部分為 ,則推導出擴大再生產的均衡方程式為:
馬克思所揭示的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的條件表明:社會再生產過程“既要受社會產品的價值組成部分相互之間的比例的制約,又要受它們的使用價值,它們的物質形式的制約” [3]。即要使社會資本再生產順利進行,必須使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Ⅰ和生產生活資料的部門Ⅱ的供給和需求之間保持實物量的平衡和價值量的平衡,即總量和結構都要平衡,甚至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了在第Ⅱ部類的內部必要生活資料和奢侈品的生產和消費也要平衡[4],為此要求第Ⅰ、Ⅱ部類及部類內部各部門協調發展。
所以,可以看出平衡包含了:1.在價值量上,各部門的供給和需求應相等;2.在結構上各部門提供的實物量必須供需相等;3.在進行投資時,必須應用宏觀調控使各部門間以及各部門內部的比例協調。
三、西方經濟學的均衡理論簡述
《薩繆爾森詞典》中對均衡的定義為“在經濟學中,其含義是指經濟中各種對立的變化的經濟力量處在一種均衡靜止、不再變化的狀態,其價格和數量使購買者和供應商達到愿望一致。”均衡分析方法是在對研究的問題所涉及的諸經濟變量(因素)中,假定自變量是已知的或不變的,然后,分析當因變量達到均衡狀態時會出現的情況及需具備的條件,即所謂均衡條件。均衡分析可分為一般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慮所有經濟變量之間關系的情況下,考察整個經濟系統完全達到均衡狀態時的狀況,和達到均衡的條件。局部均衡分析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考察單一的商品市場達到均衡的狀況和條件。
一般均衡論是研究整個經濟體系的價格和產量結構如何實現均衡的一種經濟理論,所以也稱為總均衡分析。它由19世紀末里昂·瓦爾拉斯提出。一般均衡分析把整個經濟體系視為一個整體,從市場上所有各種商品的價格、供求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前提出發,考察各種商品的價格、供求同時達于均衡狀態條件下的價格決定問題。一般均衡分析重視不同市場中的商品的產量和價格的關系,強調經濟體系中各部門、各市場的相互作用,用公式表達為:
是一種比較全面的分析方法。但由一般均衡分析涉及到的經濟變量太多,而這些經濟變量又是錯綜復雜和瞬息萬變的,因而使用起來十分復雜和困難。
局部均衡是指某一時間、某一市場的某種商品(或生產要素)的價格或供求量所達到的均衡,是一個市場上的均衡。如果假定某一市場對其它市場不產生影響,其它市場對這一市場也不發生影響,即孤立地考察某一市場的某種商品(或生產要素)的價格或供求量達于均衡的情況,就是局部均衡分析,或稱局部均衡論。馬歇爾是局部均衡論的代表人物,他在其價值論和分配論中廣泛運用了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例如,他的均衡價格論,就是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即假定某一商品的價格只取決于該商品本身的供求狀況,而不受其他商品價格、供求狀況等因素的影響,這一商品的價格如何由供給和需求兩種相反力量的作用而達到均衡。
四、西方經濟學均衡理論與馬克思平衡理論的比較
1.從假定前提來看,平衡分析假定市場是出清的,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即此時供求是一致的、信息是充分的,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是自由流動的。均衡分析法的假設前提是變化的:一般均衡分析跟平衡分析一樣,假定市場是出清的;局部均衡則認為市場是不對稱的,是非完全競爭性的。
2.理論基礎不同。均衡理論的理論基礎是均衡價格論,均衡價格論主要關注的是不同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或不同商品相對價格的確定問題。這種均衡價格論只是停留在價格的現象形態上,它不涉及價格的內容——價值及價值的實體和本質等問題,因而是一種沒有價值論作基礎的價格論。平衡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之上的。對這個理論來說,價值的實體和本質是價值論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這樣,通過對商品價值的分析,馬克思揭示了被商品交換這種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所掩蓋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論文參考。從這個意義上看,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論要深刻得多。
3.從行為主體的界定來看,平衡分析把消費者和廠商等行為主體界定為一定資本關系的人格化。“這種生產方式的主要當事人資本家和雇傭工人,本身不過是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體現者,人格化,是由社會生產過程加在個人身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是這些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產物。”[5]均衡分析中,一般均衡分析把經濟主體界定為經濟人,即理性行為人,“經濟人”思想把追求私利作為經濟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公開確認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和動機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局部均衡則把經濟主體界定為相互影響的經濟人,即相對理性行為人。
4.分析方法不同。均衡理論是一套比較嚴密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從它產生至今,始終注重運用數學方法,對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穩定性及效率性等問題進行嚴格的證明。由于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目的在于定性地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性,證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暫時性和過渡性,因此,他主要是對與一般均衡有關的問題進行文字說明和理論論證,而沒有像西方一般均衡理論那樣,用高深的數學方法對一般均衡進行嚴格的證明。因此,馬克思平衡理論沒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論那樣“嚴密”的形式,盡管這一理論的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
5.從主要結論來看,通過平衡分析法得到的經濟結論時有階級性的,這個結論是有利于勞動者階級。均衡分析法得出的結論也具有階級性,因為實質是研究經濟利益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分配和協調,所以不同的結論必定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由于理論研究的目的不同,均衡理論和平衡理論對均衡穩定性的看法也就不同。一般均衡理論的目的是要證明市場經濟的有效性,而馬克思平衡理論的目的則是要證明市場經濟的局限性。一般均衡,只不過是一種與現實經濟生活無關的假想狀態。馬克思的平衡理論則認為,均衡的穩定性只是相對的。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一般均衡只是作為一種趨勢而存在的,現實的狀態往往是一般非均衡,市場價格和均衡價格往往是不一致的。所以,馬克思的平衡理論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論更現實,也更能經受經驗事實的檢驗。
6.從政策導向來看,平衡分析法易導向宏觀調控,其中包含的基本經濟思想是: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因此要實現平衡,必須依賴政府的調控。均衡分析分易導向自由主義,因為這種方法認為供求雙方的運動自然會達到均衡,政府的干預會破壞均衡的實現。
所以,我認為馬克思的平衡理論雖然沒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論那樣“嚴密”的形式,但它在內容上顯然要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論深刻得多。
[1] 《商場現代化》2006.1下旬刊,總第456期第27頁
[2] 《資本論》第二卷第二十一章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38頁。
篇2
3、字體要求:
(1)論文標題2號黑體加粗、居中。
(2)論文副標題小2號字,緊挨正標題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號。
(3)填寫姓名、專業、學號等項目時用3號楷體。
(4)內容提要3號黑體,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內容為小4號楷體。
(5)關鍵詞4號黑體,內容為小4號黑體。
(6)目錄另起頁,3號黑體,內容為小4號仿宋,并列出頁碼。
(7)正文文字另起頁,論文標題用3號黑體,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號宋體,每段首起空兩個格,單倍行距。
(8)正文文中標題
一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4號黑體,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符號。
二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與正文字號相同,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符號。
三級標題:標題序號為“1.”與正文字號、字體相同。
四級標題:標題序號為“(1)”與正文字號、字體相同。
五級標題:標題序號為“①”與正文字號、字體相同。
(9)注釋:4號黑體,內容為5號宋體。
(10)附錄:4號黑體,內容為5號宋體。
(11)參考文獻:另起頁,4號黑體,內容為5號宋體。
參考范文:
獨立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提升分析
摘要:《微觀經濟學》是獨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是經管類學生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由于《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以及獨立本科院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嚴重影響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依據教學經驗和課程特點論述獨立本科院校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課程設置、教材匹配性、課程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時間分配以及課程考核方式五大常見問題現狀,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獨立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7.094
《微觀經濟學》是我國普通高校(包括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必修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學好這門課程對于學生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增強分析經濟現象和提升理解市場經濟內涵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學習國際貿易原理、貨幣銀行學等后續專業課程奠定堅實基礎。但是,由于微觀經濟學本身的一些特點,比如在微觀經濟學中利用了大量的圖形和數學工具來分析問題,許多經濟變量之間具有相當強的邏輯關系,這些內容的學習對于獨立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都有很大的困難。從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教師難教,學生對很多問題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難深入理解相關的知識點等問題,使得微觀經濟學失去了本來的教學目的,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探討該課程的有效教學經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塑造生動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有效提升學生該課程學校效果,對獨立本科學院學生專業發展有著明顯意義。
1《微觀經濟學》課程的主要特點
(1)理論抽象性強。微觀經濟學中包含有很多對經濟活動以及消費心理本質現象的歸納,理論概念分布廣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見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費者行為表現、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論及市場失靈等,即便是64個課時講授也安排較為緊張,而獨立本科院校往往分配48個課時,受時間限制,教師講授啟發學生理解消化的難度比較大。
(2)圖表分析復雜繁多。微觀經濟學中幾乎全部章節都存在圖表分析,圖形關聯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線就有十條多圖形分析,習慣文字定性描述的低年級大學生對圖表進行抽象演繹歸納往往欠缺方法論素養,無法合理有效進行分析。
(3)數學模型多。微觀經濟學中存在大量的數據建模分析,需要歸納變量因果關系建立數學模型,然后采用數據加以驗證,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維和數學修養,在校園中感性思維較為明顯數學邏輯思維不足的學生學習該課程存在較大困難。
2獨立學院《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問題
(1)課程設置不太符合獨立本科學院學生整體學習層次。獨立學院經管專業學生整體高中學習水平較公立院校為弱,數學基礎更為薄弱,獨立本科學院經濟學大綱往往是借鑒或者照搬公立院校的已有模板,課程教學內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點等方面與校本部區別不大、沒有針對學生層次進行合理化差別變動,導致在實際教學中效果大幅降低。
(2)缺乏針對獨立學院層次的應用教學型教材。民辦獨立本科學院作為一個新興的高等教育組織發展時間并不長,因此經濟學教材選擇上基本沿用母體公立院校教材,如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該教材對學生的經濟理論、分析思維培養都有著廣泛認可的良好效果,但對于應用講授型的三本院校的學生來說,教材內容理論深入、內容繁雜、邏輯嚴密,體系豐富反而成為學習的客觀困難,同時個體學習能力差異也導致教師講授時存在困擾,近年來針對高職、應用本科的微觀經濟學教材開始增多,但是教材質量良莠不齊,國外教材適合理解但不適合理論基礎欠缺的一般大學生。缺乏針對性的教材是一個明顯問題。
(3)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獨立本科學院學生普遍習慣“灌輸記憶式”的學習來應對考試,短期難以掌握需要理解歸納演繹結合圖表分析的微觀經濟學有效學習方式,已經固化為習慣的記憶背誦式學習習以為常;另一方面高等數學的學習難度使大多數學生難以掌握有效的量化分析技術,從而增大心里畏難感降低學習積極性;教師缺乏企業實際經驗也導致難以聯系實際趣味吸引性不足,難以有效調動學習熱情。
(4)教師授課精力難以保證。在課酬相對較高的廣東獨立學院教師周授課時一般在20節左右,每學期普遍同時講授三門課程,僅教學任務就比較繁重,加之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教師為了職稱評聘必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甚至以擠占教學時間和降低教學質量為代價進行科研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對需要精心準備的微觀經濟學教學很容易產生不利影響。
(5)課程考核方式單一。獨立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試與平時成績相結合,即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期末考核比重較大導致學生習慣期末突擊記憶復習,期末考試一般采取筆試的形式,題型包括: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和計算題。考試內容單一,許多題目都有標準答案,需要學生真正運用理論知識去分析實際問題的題目極少。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存在僥幸心理和應試心理,考試前死記硬背,沒有真正地將課本知識聯系到實際中。同時獨立本科學院高學費導致學生容易出現花多錢應該容易拿到畢業證的交易投機心理,出現抄襲舞弊行為,同時教師為避免過于嚴格引發教學矛盾也存在平時分過于寬松導致學生平時上課缺乏認真投入,使分數不能有效反應學習效果。
3獨立學院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提升建議
3.1優化課程設置
獨立學院應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來開設該課程,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在教學大綱、教學要求、學時等方面應有所側重,細化課程設置層次,并與各自專業的培養目標相吻合,設置適合學生層次、側重理解應用的重點學習內容,適當設置更高層次的理論思考型作為補充,重點在于理解運用解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經濟現象。
3.2編寫切合學生實際的教材
自編教材可以以現在使用的《微觀經濟學》教材為藍本,精簡一些對于三本院校學生而言難度較大的內容。例如,可以保留從供求入手,彈性的分析,效用論、生產論和成本論,市場結構理論和要素理論。而對于一般均衡、福利經濟學等相關內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簡要介紹,只要學生把握基本內容即可。每章結束后,添加一兩個案例或相關的事件,引導學生用本章學過的內容來解決這些問題。每一章的內容中,大部分知識點應配有相應的簡單案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增加趣味啟發性。
3.3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課堂教學精髓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一種有助于認知活動的教學環境。獨立學院學生雖然基礎相對薄弱,但思維活躍程度整體良好。改變微觀經濟學傳統授課模式,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首先,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可以在講解一個知識點之后,適當地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其次,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適當給予點評,多肯定學生討論的結果,也要指出學生答案的不足并及時予以糾正。再次,老師應多引入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經濟學理論。教師要及時更新教案,列舉的案例要與時俱進,數據要跟得上經濟的發展,讓學生接受最新的資訊,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本節課相關的小視頻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在放松的同時鞏固知識,改變學生認為該課程枯燥、乏味的觀念,克服學生厭學的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樂趣,從而提高整體學習效果。
3.4提升教學地位重要性
在教師職業生涯中明確教學和科研的各自作用和地位,要讓教師明確教學不合格意味著職業生涯的失敗,將教學作為辦學的質量生命線,微觀經濟學這樣的經濟管理專業基礎課作為教學督察的重點內容,促進教師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倡導以教學為中心、科研服務于教學的理念,并在工作績效上予以體現,學校在安排教學任務的時候,也應該盡量把每位老師每學期講授的課程數目限制在一至兩門,使教師能夠合理分配教學和科研實踐精力,并且有充分時間來進行授課準備。
3.5豐富課程考核方式
針對微觀經濟學這門學科特點,可以采取多種考核制度相結合的方式。學生最終得到的分數可以由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作業成績及期末成績。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平時上課的態度給予一定的平時分,期末考試的內容應加大材料分析的比重,全面考察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盡量將考試內容設計為考查學生如何靈活運用知識點,而不是靠死記硬背來回答問題。通過將這三個部分的考核情況相結合,給出一個最終成績,提升學生經濟學的認知、理解、分析和推斷綜合學科素養。
4結論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管理專業的重要基礎課,本科獨立學院的經濟學授課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本文針對獨立本科院校的學生特點,描述了微觀經濟學課程特征,歸納了獨立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存在課程設置不太匹配、教材缺乏針對性、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教師教學精力難以保證以及考核方式單一的五個常見問題,然后針對存在問題提出針對性解決措施。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第6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2.
[2]王鎖根.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改革中的作用[J].教學與管理,2008,(4):117118.
[3]曾貴.教學型高校教師過度科研的動因分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