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農村經濟養殖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農村經濟養殖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農村經濟養殖

篇1

××縣的稻田養魚,已有千年歷史,但是傳統的稻田養魚模式,產量低,經濟效益差。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人民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和優勢,發展稻田養魚,特別是九八年以來,通過工程化稻田養魚科技的推廣,使稻田養魚得到了長足的發展?,F將今年××縣稻田養魚工程項目實施情況作如下匯報:

一、稻田養魚工程項目的完成情況

今年5月中旬,接到州下達的計劃任務后,××縣共實施稻田養魚1.4萬畝,其中工程化養殖計劃推廣實施500畝,實際實施完成稻田養魚工程項目496畝。稻田養魚工程項目主要分布在水源較好的永定和維的兩個鄉鎮的六個村民小組、198戶農戶中實施,其中永定鎮小旱壩村委會上舊村57戶、175畝,小旱壩村委會下舊村28戶60畝,永定鎮良田村委會回窩村24戶81畝,良田村委會良田村29戶、60畝,維的鄉夜可臘村委會石臘村35戶、60畝和夜可臘村委會大奮田村25戶、60畝。工程項目形式采用塘田式,即在實施工程項目的稻田中畝均開挖魚坑面積10平方米,開挖深度1.0米,田埂高60公分,并開挖魚溝,魚溝寬深為“40×40公分”,共完成開挖土方4800立方米。至6月10日止,完成全部工程項目田塊的魚苗投放任務,共投放1.8—2.0寸魚苗49.6萬尾。經過80至90天左右時間的管理飼養,至8月20日開始有農戶捕魚進入市場。驗收工作從8月20日開始,至9月8日結束,全部工程項目以實測方式完成。經驗收,實施工程項目面積496畝,實測面積496畝,共投喂飼料32.03噸,驗收實測魚產量25.68噸,單產在90公斤以上的有5戶、13畝,80至89公斤的有17戶、55畝,70至79公斤的有29戶、85畝,60至69公斤的有23戶、67畝,50至59公斤的有14戶、39畝。由于7至8月份××縣境內普遍干旱少雨,使得稻田養魚受到嚴重干旱,工程化項目受災面積230畝,損失魚產量9.78噸。在未受災的266畝面積中,驗收實施產量18.76噸,最高單產96公斤,最低單產19.3公斤(未投喂餌料),平均單產70.53公斤。另外,經農科部門測產,稻田養魚工程項目的稻谷產量共增產16236公斤,最低增產每畝31公斤,最高增產每畝達63公斤,平均每畝增產稻谷為41公斤。

二、工程項目的效益分析及其對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效益分析。

××縣稻田養魚工程項目中,共產魚25.68噸,增產稻谷16236公斤,按市場價格鮮魚每公斤10.00元、稻谷每公斤1.00元計算,產值為27.3萬元,其中魚產值25.68萬元。未受災害的266畝中,共投喂餌料20.93噸,產魚18.76噸,平均畝產70.53公斤,最大個體尾重600克,最小個體尾重26克,平均尾重82克。受災害的230畝中,共投喂餌料11.10噸,產魚6.92噸,平均畝產30.12公斤。經計算分析,扣除魚種放養成本畝均100元,飼料成本畝均230元,未受災田塊中畝均創利416.30元,受災田塊中畝均創利12.20元。

在未受災的266畝田塊中,投喂餌料20.93噸,產魚18.76噸,扣除田塊自然生產力,凈產魚量13.80噸,餌料系數為1.52,達到了預期的養殖目標。

(二)稻田養魚工程項目對農村經濟的發展。

稻田養魚是利用稻田既種水稻又養魚,擴大再生產的一種生產方式,通過一些工程措施,利用稻田中的水體空間和水中的生物餌料,以及人工餌料,將種、養殖業巧妙地結合在同一生態環境中,充分利用稻魚之間的共生關系,使稻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向便有利的方向發展,最終達到稻谷增產,養魚增收的目的,既可保水增肥,以生物除蟲防病,節約農藥、化肥,降低種稻成本,又可充分利用稻田生物餌料。高產的稻田養魚工程項目,不僅可直接使農民增加了經濟收入,擴寬了致富門路,而且使農民嘗到了依靠科技的甜頭。

發展科學的稻田養魚,是農業產業結構戰備性調整的一項重要措施。農業部將稻田養魚作為“十五”期間漁業重點科技推廣的八項技術之一,××縣將抓住有利時機,做好推廣先進高產的稻田養魚科技措施,續繼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努力提高單產。今年,××縣參加稻田養工程項目的農戶198戶,參與農戶人口749人,雖然受干旱影響,但還是為參與農戶人均增加經濟收入342.88元,其中未受災部分的91戶農戶人均增收515.25元。因此,推廣稻田養魚,尤其是高產稻田養魚工程項目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豐富農村群眾物質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縣稻田養魚工程項目的做法和體會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是我們認真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痢量h水利局緊緊圍繞省、州水產工作會議精神和縣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把稻田養魚工作作為局務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稻田養魚具有低投入、高產出、見效快的特點,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增加農民收入的好措施,它對糧食穩定增產,農民增收,豐富廣大農民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縣的稻田養魚工程項目,在縣稻田養魚推廣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認真組織協調有項目的兩個鄉鎮,將各項責任措施落實到相關的村委會和村民小組的領導,做到思想早發動,措施早布置,任務早落實。

(二)精心選點,合理布局,實行示范、典型引路。

根據稻田養魚工程項目實施要求,縣水利局水產站經過全面選點,確定項目實施選擇在水源、交通和群眾基礎條件都較好的永定鎮小旱壩村委會上、下舊村,良田村委會良田和回窩、維的鄉夜可臘村委會的石臘和大奮田等六個村民小組。按農戶自愿的原則,不強行要求整體連片,保證了農戶參與的積極性。另外,在全縣范圍內,建立起養殖條件好,農戶積極性高的零星示范樣板養殖戶,為當地群眾取到“傳經送寶”的作用。我們堅持“辦好一個點,鞏固一個面,帶動一大片”的科技推廣原則,同時,定期組織農戶對養殖管理較好的養殖農戶參觀學習,樹立典型示范,為全縣的稻田養魚技術推廣取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抓好技術指導和生產管理工作。

××縣對稻田養魚工程項目的技術指導和生產管理工作,技術方面采取在各實施點集中培訓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法;生產管理方面采取層層簽訂《科技推廣協議書》,明確責任,同時分戶建立《稻田養魚技術管理卡》,以及相關的統計管理、苗種指導生產和協調調運相配合的措施。為保證苗種質量,由縣水產站負責組織魚苗廠生產后統一供給,統一發放標準及規格,全部田塊放養兩寸的建鯉F6,并混養2%的草魚和白鯽苗,畝均投放1000尾,畝均投資100.00元。認真搞好技術指導工作,嚴格按照工程化稻養魚技術規范實施。為了增強工程項目實施村委會、村民小組對該項目的責任心,使農戶能很好的掌握稻田養魚工程化養殖新技術和管理工作,由縣水產站(委托單位)與各農戶(承擔單位)和村委會或村民小組(保證單位)簽訂《漁業科技推廣協議書》,并把各項管理措施拴入協議中,分戶建立《稻田養魚技術管理卡片》指導管理,具體做法是根據各農戶的田塊面積,將每日的餌料投喂需要量及要求田水深度等參數填寫成卡片發放給各農戶,要求各農戶對照卡片投喂管理??h水產站為了配合好村委會、村民小組,特別是各養殖農戶管理好稻田養魚。在完善上述管理措施及方法的同時,縣水產站在每一塊示范實施點上先后四次集中農戶進行理論培訓,在跟蹤管理指導過程中,派出技術推廣人員,每周都在六個實施點上巡回作技術指導及監督檢查,及時糾正農戶的技術錯誤和補充技術知識,或調整管理卡片上不適應的技術參數,最大限度地提高餌料利用率,以及避免或減少藥害、肥害和逃魚事件發生。認真做好統計工作,切實做到統計數據及時、嚴格真實上報,保證了整個稻田養魚工程項目工作統計資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確??萍汲晒臏蚀_性。

(四)實施工程項目的體會。

總結××縣實施的稻田養魚工程項目,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第一,群眾的思想意識是否到位,是稻田養魚工程項目養殖成功的基礎。只有群眾的思想意識到位,他們才能夠放心的投入和管理。第二,領導是否重視,是搞好稻田養魚工程項目的關鍵。第三,科技服務和指導培訓全面到位是搞好稻田養魚工程項目的動力。另外,生產管理中,要切實保障漁業生產的正常秩序,必須嚴懲偷、電魚等違法行為。

四、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目前,××縣在稻田養魚工程項目的實施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養殖農戶投入不足,主要是部分農戶的資金投入不足,沒有達到預期單產目標。第二,科技推廣力量不足,整體養殖水平還不高。第三,苗種供給緊張,魚種成本高。

篇2

一、畜牧養殖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1.水污染

在畜禽排出的糞尿中含有高濃度的有機物、病原微生物、重金屬、氮、磷等,一般情況下,養殖人員不會對其進行凈化處理,經過雨水和人工沖刷作用,畜禽糞尿會流入周圍河流、池塘、湖泊等水域以及滲入到地下水中。其中大量有機物的存在讓水體失去自凈能力,導致水質惡化,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機物促進水生生物快速生長蔓延,引起水體富營養化,當溶氧被耗盡時,水中生物大量死亡,水會發臭發黑,同時病原微生物以水為傳播媒介,導致疾病大肆擴散,嚴重影響了人畜飲水和健康。

2.土壤污染

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畜禽糞污進入土壤時,微生物會對有機物進行分解,其中一部分會被植物吸收利用,一部分用于改良或凈化土壤。一旦進入的糞污超過土壤自身的凈化范圍,就會造成有機物的不完全降解或厭氧發酵,從而產生亞硝酸鹽等有害的惡臭物質,最終導致土壤成分發生變化,改變性狀,使土壤失去原有的功能。此外,隨糞污進入土壤的微生物、銅、鐵等大量物質,會引起土壤相應物質比例失調,造成土壤自身結構的改變或破壞,同時對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和動物的健康也是不利的。

3.大氣污染

一方面是養殖場排出的粉塵中可能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會經空氣傳播擴散到周圍環境中,使污染范圍擴大,危害性增強,進而嚴重威脅人類和動物的健康;另一方面是畜禽不能完全消化飼料時,尤其是蛋白質類飼料,剩余的養分會經糞便排出體外,經國一系列發酵作用,產生氨、硫化氫、甲胺等帶有惡臭味的有毒氣體,致使大量蚊蠅滋生,污染了空氣環境和人類居住環境,還會影響畜禽的生產質量。

二、畜牧養殖污染環境的主要原因

1.畜牧養殖業規模壯大,地點選擇不當

近年來的畜牧養殖業迅速發展,規模較大,而且比較集中,在管理方式上也趨向于機械化、專業化,畜禽糞便轉向液態,造成污水大量增加,另外由于對畜產品需求量增大,為方便運輸,養殖地點一般選擇市郊,加上種植業的減少,導致畜禽糞尿不能及時用于農田,日積月累,使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

2.濫用化肥

相對糞尿等有機肥,化肥價格較低,加上缺乏相應的糞尿處理設備,導致糞尿使用日益減少,造成積壓,而化肥的過度使用嚴重污染了土壤,引起水體富營養化,加劇溫室效應,破壞了生態平衡。

3.家禽業的不當養殖和管理

家禽感染病原體的幾率較大,而且病癥復雜異變,加上小規模養殖戶較分散,多分布民宅附近,糞污亂排亂放,對畜禽的正常生產和人類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還有在水禽飼養方面依然沿用落后的倚塘方式,因此含有藥物和病原體的糞便直接進入魚塘,大大威脅著水產養殖的質量,甚至危及人類健康。

4.奶牛產業和養豬場廢棄物、污水和糞尿的大量堆積

奶牛在養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糞污、飼料殘渣、墊料等廢棄物,另外在大規模的現代養豬場中,不斷的產生、積累污水和糞尿,這已成為很多城市郊區的主要污染源。

三、防治畜牧養殖破壞生態環境的措施

1.加大執法和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環保意識

國家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動物排泄的處理問題等作出明確規定,使畜牧養殖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加大執法力度,同時向畜禽養殖者普及《畜牧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畜牧養殖業污染排放標準》等法律法規,大力宣傳畜牧養殖造成的環境污染及其嚴重危害,提高其環保意識和管理水平,依法辦事。

2.科學生產、使用飼料,提高其利用率

飼料生產廠家應經濟、環保兩手抓,嚴格按照相關標準使用添加劑,生產合格的飼料。畜禽養殖戶要以科學的方法配制飼料,在保證畜禽基本營養需要的基礎上,盡量降低蛋白質的使用量,同時添加適量的礦物質、酶制劑等提高飼料利用率,以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

3.科學、合理的選擇養殖地址

在選擇養殖基地時,應在保護環境的基本原則下,合理布局,選擇利于生產、管理的地點。如養殖場周圍要有大量的田地、苗圃、果園等,以充分利用畜禽糞尿,減少環境污染,在水源條件優越、交通便利的情況下,地址應遠離城鎮、風景區等人員密集的地方。

4.建立生態畜牧業

篇3

這次農村婦女基本素質的調查發現,農村婦女在社會進步的影響下,整體素質較前幾年有新的發展和變化,突出表現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等三個方面。

(一)思想觀念發生新變化。

隨著政治經濟領域的改革深化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確立與落實,農村婦女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優勝劣汰競爭機制的完善,自身素質對人的生存發展狀況起決定作用,這一現象和理念越來越被大部分農村婦女認識和重視,學文化、學科技、學致富,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成為當前農村婦女的新時尚。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受到了挑戰,大部分農村婦女樹立了以經濟收入奠定家庭地位、證實自身價值的新觀念,參與經濟建設的愿望空前強烈。調查的100名婦女中,32名婦女愿依靠土地資源從事種植、養殖業,7名婦女愿進城務工經商,43名婦女愿在農閑時節開辟第二條收入渠道。與經濟觀念變化同步,農村婦女參與改革的熱情也空前高漲,參政意識、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她們積極關注當前社會變革中的熱點問題和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方針政策,經常性看新聞節目的婦女占20%,能說出幾件國家大事的青壯年婦女占所調查人數的33%,認為國家興衰與自己的命運息息相關的婦女占98%。農村婦女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提高。

(二)生活方式體現時代新要求。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婦女的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也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她們已不滿足物質上的富有,轉而關注自身的生命健康和精神需求,追求高質量的生活。計劃生育政策已經深入人心,少生優生成為農村婦女的共識,僅××鎮龍王廟村就有4名婦女自愿放棄二胎指標辦了獨生子女證。科學教育子女,越來越被更多的農村家庭所認識,78%的農村婦女愿不惜投入培養子女成才。農村婦女依法維權的意識比前幾年普遍有所提高,67%的婦女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識,她們比較關注那些與自己利益密切相關的諸如土地承包、宅基地劃分、費稅改革、義務教育等法律法規。農村婦女逐漸向追求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方面轉變,在吃、穿、住、行方面逐步拋棄了一些舊的生活習慣。近幾年,各級婦女組織與有關部門配合,開展了“十星級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創評活動,大部分農村婦女在樹立典型、宣傳典型的輿論引導下,注重樹立自己良好的社會形象。

(三)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有新提高。

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產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對農業生產者的要求由過去單純的體力付出轉向思想觀念、科技信息、身體素質的綜合運用,為婦女參與農村經濟提供了更好的機遇和條件。各級婦女組織配合全縣農業農村工作的開展,積極舉辦各類新技術培訓班,發展農村婦女經濟協作組織,培養各個領域的帶頭人。農村婦女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幾年來全縣已有十萬名婦女參加了十項新技術培訓,213名婦女取得綠色證書,1802名婦女獲得農民技術員職稱,98%的婦女勞動力掌握了2—3門實用技術和1—2門高新技術;被調查的100戶家庭中,婦女的經濟收入占家庭收入一半的達63、5%。全縣還涌現出很多大膽闖市場,帶領婦女發家致富的女能人。汀流河鎮的李述靜靠收購牛奶走上了致富路,創辦了機械化擠奶中心,帶動周邊村婦女通過奶牛養殖脫貧致富,05年被唐山市政府授予勞動模范光榮稱號?!痢伶偟奶鸸戏N植女能人李維瑩,勇于探索新路子,大膽引進甜瓜新品種,并積極組織全村婦女種植甜瓜,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被評為唐山市雙學雙比女能人。海水養殖女能人陳杰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走出了一條成功的新路子,并被評為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唐山市政協委員。

二、農村婦女素質存在的問題

農村婦女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歷史的、現實的多種因素影響下,自身素質與男性相比、與其他女性群體相比,在一些方面發展滯后,一定程度上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

(一)思想解放程度與經濟發展形勢不適應。

受舊的“三從四德”觀念的影響,一部分婦女仍具有依附思想,生活范圍局限于家庭之內,滿足于溫飽的生活,不敢到外面闖闖。有的婦女對周圍一部分勇敢嘗試并取得成功的女能人非常羨慕,卻縮手縮腳,不敢嘗試,不從自身素質方面找差距,而是過多地強調資金、技術、信息、資源等外在因素的不足。從調查的情況看,婦女思想解放的程度呈地域性分布,一些經濟強村、產業特色村,婦女的思想在經濟拉動、能人帶動、輿論推動下得到解放;一些以糧食為主要經濟收入的村,婦女的思想也相對保守,在農閑時節,尤其是冬季多是聚在一起做針線活、扯閑話,與當前農村改革、發展的大好形勢格格不入。

(二)道德觀念與全民道德建設要求不適應。

受市場經濟負面因素的影響,農村婦女的社會倫理觀念出現逐漸退化的趨勢。部分婦女個人主義思想較嚴重,只看到個人利益,不顧全大局;只看眼前,不顧長遠,不利于當前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有些婦女崇尚金錢至上,在處理家庭、鄰里關系方面,利重于情,嚴重影響農村的社會風氣。在部分少數農民的意識中依然存在著重男輕女現象,這些都在不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經濟的進步和發展。

(三)科技文化素質與其擔負的責任不適應。

近幾年,隨著男性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婦女逐步成為發展農村經濟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農村婦女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農村的經濟形勢。但部分農村婦女的科技文化素質偏低,不能適應當前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產業化經營方式和高科技營銷手段的需要。據調查,農村婦女的學歷低,婦女勞動力中,初中以上學歷的僅占78%。受文化水平制約,婦女掌握科學技術的能力較差,學到2—3門實用技術的婦女,僅限于機械地運用,而不能結合實踐經驗,進行有效的總結歸納。大部分婦女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都較差。婦女在家庭教育中處于主導地位,但受文化水平和教育經驗的制約,大部分農村母親空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在開發孩子智力方面力不從心。

三、創新思路,努力實現農村婦女素質的新突破

如何找準提高農村婦女素質的著力點,如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及長效性。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開拓思路、尋求新徑,即明確一個標準、抓好兩大重點、尋求三個突破。

(一)明確新型女農民的標準

新型女農民的標準是“思想觀念新、文明誠信好、致富技能高、經營能力強”。要按照全國婦聯提出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要求,增加觀念新、講文明、重參與。

(二)抓好基地建設和婦女培訓兩大工作重點

1、整合資源,抓好基地建設。

根據市場的需求,按照農家女+基地+市場的生態農業格局,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引導農村婦女積極參與巾幗科技致富工程,進一步作為推動“雙學雙比”活動的深入開展。通過發展婦女技能培訓基地:一是呼吁政府及各職能部門建立一批,為廣大的農村婦女參加正規技能培訓提供保障。二是依托各類學校及企業建立一批,充分發揮各類教育和企業的培訓資源優勢,到鄉鎮建立技能培訓點,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定向培訓、崗前培訓。三是壯大現有婦聯技能培訓基地的基礎上,使其規范化,能夠成為“陽關工程”定點培訓基地,增強為婦女培訓的綜合實力和社會影響力。同時,借助各種條件,再發展一批。四是加強與女農民企業家、女能手、女經紀人和返鄉務工婦女的聯系,建立各類就業技能培訓基地、致富項目示范推廣基地、創業培訓實踐基地。

2、圍繞婦女需要,切實抓好培訓。

農村婦女數量的龐大、分布的廣泛和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滿足培育新型女農民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開展,在實際操作中做到三個結合:

一是要做到培訓內容與婦女需求相結合。要開展調研,明確婦女的培訓需求,開展分類培訓、分層培訓,提高婦女培訓的參與度。重點開展六類培訓,一是開展創業培訓,引導婦女發展壯大,提升農村發展內生動力;二是開展務工技能培訓,促進婦女轉移就業;三是開展種養加實用技術培訓,增強婦女發展現代農業的本領;四是開展營銷知識培訓,幫助婦女掌握現代營銷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增強網上銷售的能力;五是開展基層婦聯干部培訓,讓她們更好地發揮“雙帶”的作用。六是開展文明教育培訓,新型女農民不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這樣婦女才能全面參與新農村建設,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是做到培訓形式與婦女實際情況結合。一是重心下移、服務婦女。把培訓地點設在鄉村,以方便婦女參加培訓,降低培訓成本。二把課堂講授與田頭指導相結合,把抽象的理論變為具體的技術,使婦女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了能用,切實提高培訓的實效。三是要培育典型、示范引導,長期以來,農村婦女有很強的從眾心理,更容易相信身邊人、身邊事,用婦女身邊的典型來教育婦女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各種途徑來向廣大婦女宣傳創業典型、致富典型,通過典型戶的示范帶動,變“要婦女學”為“婦女要學”,提高婦女參與培訓的自覺性、主動性。

三是做到培訓目的與創業增收相結合。通過開展定單培訓、定向培訓、致富項目培訓及農業新技術培訓等,使婦女培訓后能直接受益。我們要確立轉移也是培訓的理念,繼續深化勞動力轉移工作。一方面,進城務工的婦女通過勞務實踐,經歷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觀念,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學會了各種實用技術,具備了在城市創業定居的條件,同時也可帶動更多的人外出務工;另一方面,一部分務工婦女還學到了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經驗,掌握了技術,積累了資金,并返鄉創辦經濟實體,帶動了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開拓思路尋求三個突破

1、實現培訓與發證同步進行的突破。

縣婦聯在開展婦女技能培訓的過程中,要加強與農業、勞動、教育等有關部門聯合,按照部門要求開展規范培訓,使婦女培訓后能夠達到相關技能標準,拿到社會認可的技能培訓證書,增強學員的社會競爭力,也增強婦聯培訓的吸引力,在此基礎上,建立職能部門定點培訓基地,不斷增強婦聯培訓的綜合實力。

2、實現培訓與支農、惠農政策靠攏的突破。

目前,各級黨委、政府出臺實施了各類農民教育的項目、工程和計劃,婦聯組織要積極了解政策內容,按照要求組織實施好婦女的教育培訓,促進婦女教育培訓工作的全面展開。結合勞動部門開展的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積極對接,加強聯絡,為農村婦女提高素質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3、實現培訓與城市資源對接的突破。

農村各類資源不足,我們要采取“內引外培”的形式積極尋求與城市資源的對接。在內引方面,要積極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各類企業加強聯系與合作,引進人才、技術和項目,開展婦女的教育培訓,同時,有重點的組織婦女參加外出培訓,如:科技項目培訓、實用技能培訓等,帶動更多的婦女提高技能和收入。

四、提高婦女的綜合素質的新舉措

(一)抓好組織建設,完善村級婦聯組織

目前,村級班子換屆選舉基本完成,有大部分女干部沒有進入村兩委班子。為此,我們在王灘鎮八家子村召開了村婦代會主任直選現場觀摩會,并以此為契機,將婦代會直選工作在各村全面推開。五月中旬開始,各試點村將陸續進行婦代會直選工作,擬在五月底前全部完成。通過直選公平競爭,使一批年富力強、文化水平高、德高望重的女領導干部脫穎而出,使她們真正成為帶領本村婦女發家致富奔小康的女帶頭人。

(二)加強各項考核、獎勵制度。

首先,婦聯組織要加強培育新型女農民工作的重視,建立目標考核體系,明確培訓任務和要求,加強督促檢查,確保任務到村、目標到人。其次,要建立培育新型女農民的激勵機制,建議爭取一部分專門用于培育新型女農民的專項經費,用于鄉、村的婦女培訓基地建設和獎勵。

(三)輸送網絡技術,全面提高科學水平

篇4

二、各國建立養老保險制度的共同點

作為當今世界一項重要而普遍的社會保障制度,各國的養老保障制度改革方向因面對類似的挑戰有漸趨一致的特性。

一是推進城鄉勞動力流動和轉移、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和提高集約化程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產業結構的轉換是各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價值取向。

二是各國基本都是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基本完成并向工業化的高級階段邁進的過程中建立這一制度的,此時各國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

三是綜觀發達國家社會保障的發展歷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從工業到農業,從城市到鄉村,從家庭養老發展到社會養老,一般都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在農村,先覆蓋農業工人,然后擴展到純農民。這種城鄉之間、農村內部不同群體之間時間差的存在,是與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人口結構與分布等密切相關的。

四是各國在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時,人口結構面臨的特點是:農業人口銳減,農村人口比重較低,人口老齡化嚴重。雖說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可是各國由于人口增長以及醫療保健技術水平提高使死亡率下降,導致農業人口的絕對量明顯增加,高齡老人逐漸增多,這就使各國擺脫農業發展的困境以及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依然十分困難。除日本和韓國在建立農業工人年金保險時人口未達到老齡化外,多數歐盟國家已步入老齡化社會。

三、我國農村居民群體角色分層與政策選擇

我國目前正處在農村產業經濟結構和社會轉型的特殊階段,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我國農村社會單一的農業勞動者階層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包括農業兼業戶和非農兼業戶、純農業戶等,同時流動民工多,實地農民多。據我們對被征地農民、鄉鎮企業職工、流動的農民工、農村自謀職業者和留地農民的訪談,被征地農民由于失去了土地的依靠,對社會養老的保障需求最為強烈,其次是有穩定工作的鄉鎮企業職工,流動的農民工及農村自謀職業者的養老需求程度小于留地農民。結合西方工業化國家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踐和我國人口及經濟發展實際,建立土地、個人、家庭、集體及社會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多資源利用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能是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的較好選擇。

1、原則。世界銀行于1994年歸納了所有相關的制度特征,提出了兩項重要的原則:一是多層保障的老年經濟安全保障制度原則,強調針對不同性質的保障應該以不同相應的財源支持;二是就長期而言,養老保障制度應該兼顧經濟發展與保障充分。

2、方式――分群、漸進、統籌。農村養老保險可以依據社會群體分層情況和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分類建立,逐步推進。分群:對被征地農民,科學地設定征地費、補償費轉化為養老保險資金,以土地換保障;鄉鎮企業職工,由雇主和雇員共同繳費建立個人賬戶與統籌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的關鍵是如何保證其繳費的可持續性和養老金的可轉移性,首先解決這些前提條件,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才能順利推行;自謀職業者的養老保險費可由本人全部繳納,留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建立取決于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和政府財政實力。漸進、統籌:發達地區應積極推進并盡快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社會養老保障模式;在欠發達地區則逐步推行。先行建立項目齊全、形式多樣、覆蓋面廣、標準適當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同時,不斷提高社會化程度,最終建立起城鄉統籌的保障體系。

篇5

        大學生村官政策實行以來,取得了很大成效,為農村干部隊伍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但與此同時,當前大學生村官也面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困難與問題,致使這些年輕的大學生無法實現角色轉換從而融入當地農村生活,不能為農村和村干部接受,無法順利開展工作。在嚴峻的考驗面前,大學生村官基層創業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出現了離職離崗現象,流失嚴重。據報道,一些地方,大學生村官的流失率高達70%,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有效推進。為真正使大學生村官能夠“下得來、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在強化制度與政策創新,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完善選派機制、日常管理與考核,增強激勵機制的同時,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培養,是保障和促進大學生村官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聰明才智,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1  重視高校培養

        高校不僅僅是大學生“村官”的培養者和輸送者,更是大學生“村官”的“娘家”和堅強的后盾,切實地幫助大學生“村官”安心在農村扎根并服務農村,在服務農村的過程中逐漸實現自身價值,這是高校在新時期的社會責任,高校理應在這個方面有所作為。

        1.1 加強就業指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樹立科學的職業觀和服務基層的理念  高校要利用就業指導課程,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農林類高校,要多形式、多渠道積極引導大學生認清就業形式,更新就業觀念。農林類高校要利用專業優勢,對農學、林學、畜牧養殖、城鄉規劃、農林經濟管理等專業的學生進行重點宣傳,引導這部分具有專業知識的學生去農村基層就業。 

        1.2 創新課程設置,改革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  高??梢栽谡{查的基礎上增設與農村發展緊密相關的選修課程,與農村基層管理、農村政策研究和新農村建設相關課程,培養具備各方面素質的大學生村官。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不能脫離,高校通過已經建立的實習基地,安排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可以通過暑期社會實踐安排學生下鄉鍛煉,多了解農村的風土人情和實際情況,加深其對農民的了解;可以通過播放紀錄片和優秀典型事例匯報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學生投身基層建設的熱情。

        1.3 高校要主動做好大學生村官就業后續服務延伸工作  學校要對已經工作的村官進行跟蹤調查,及時掌握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現狀。跟蹤調查的目的主要是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為大學生村官提供技術、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專業2006年畢業生郭碧玉,畢業后任村官,她通過政策鼓勵、示范帶動、技術培訓等方式,鼓勵、引導村民發展中小型蛋雞養殖項目,并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回學校向專家教授請求技術支持,全力為養殖戶服務,僅養雞一項,為全村農戶新增收入120多萬元。

  2  積極開展培訓工作

        從大學生成長的角度看,由于他們在現行教育體制中學習,接受較多的是理論知識,而農村工作的復雜性決定了他們必須把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起來,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引導工作,為他們開展全方位的指導,使他們能夠很快完成角色轉換,這是做好大學生“村官”工作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2.1 實行導師幫帶制  所謂“導師幫帶制”,就是以村支書以第一幫帶負責人,同時選配幾個閱歷廣、作風實、口碑好的村委、老黨員、村民代表擔當“師傅”,以傳、幫、帶的形式,幫助大學生“村官”盡快進入角色。鄉鎮服務站抽出人手每周一次指導他們了解國家和地方的有關惠農政策,各村村支書輔導他們處理農村實際工作問題。同時,為了發揮大學生“村官”的專業優勢,鎮相關科室還派出專業對口的負責人,在開展重要工作協調、處理突發事件時,都把“徒弟”打在身邊。

        2.2 遞進培養轉變角色  為使新任職大學生村官盡快適應環境,進入角色,可將大學生村官納入全縣干部培訓規劃,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科學設置培訓內容,進行履崗培訓,優化大學生村官知識結構,增強大學生村官履崗能力,使他們由一名“大學生”向“合格型”村官轉變。邀請創業成功人士、專家教授舉辦專題培訓班、開展在線培訓等形式,為大學生村官提供創業理論知識、實用技能、扶持政策及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增強大學生村官創業技能,使“合格型”村官向“創業型”村官轉變。對大學生村官實行“壓擔子”鍛煉,要求每個鄉鎮每年至少重點培養推薦1名大學生村官作為村(居)正職干部后備人選,將創業有成的大學生村官選拔到村書記、主任崗位上,從而進一步增強大學生村官帶領群眾致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創業型”村官向“雙強型”村官轉變。

        2.3 拓寬培訓渠道  可依托各級黨校、行政院校、高等院校、干部學院、干部培訓基地、遠程教育站點、團校等,大力加強大學生“村官”的系統培訓。通過優秀大學生“村官”介紹體會、鄉村干部傳授經驗、組織大學生“村官”實地考察學習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強化大學生“村官”的技能培訓。教育、科技、農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扶貧等部門要發揮優勢,整合資源,積極開展大學生“村官”專項培訓。高等院校特別是農業院校,要結合大學生“村官”特點和工作需要,開展繼續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學力教育。

篇6

一、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現狀

1.現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覆蓋面太低。我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75%都在農村,目前能領到社會保險金的人數只占投保的0.5%。投社會養老保險的主要是中青年人,能受益的老年人很少,未來一定時期能得到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很少。而且新型農村社會養老制度比較偏重于農村留守人員,對那些土地被征收的和城鎮務工返鄉的老農們沒有切實的政策。在當前經濟條件和政策條件下,要想將新農村養老保險制全面鋪開還存在很大的難度。

2.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籌集數額過低。我國新農保的籌資機制是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地方財政補貼三方共同分擔,且以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財政補貼,體現了作為社會保障主體的政府責任。集體補助不到位或補助數額太少,或只在部分地區部分人身上得到體現的現象時有發生。以目前的消費水平看,雖然目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需求水平較低,但考慮到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影響,二三十年后,就有可能出現養老保險金養不了老、養不起老的現象。目前,大部分的鄉鎮企業私有企業的養老保險是空白的,用人單位不愿意交納這部分錢。

3.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差異大,保險關系轉移銜接限制性較多。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發展較早,大多老年人對養老保險認識較好,許多老年人都能得到基本的養老保障。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發展較晚,農民對養老保險重視程度不夠高,因而受保障人群少,覆蓋面小。各地區的養老保險制度也大不相同,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存在明顯的差異。另外,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農民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后到城市居住,那么,養老保險金的跨地區、躊城市的銜接問題還有待進一步制度完善,特別是在網絡信息系統日益發展的今天。

4.管理政策不完善,基金增長速度慢。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既有商業保險的難度,又要受一定的政策限制。目前,在農保資金管理和運營上,新農保仍然以縣(市、區)為統籌單位,基金主要是存銀行或購買國債,在銀行利率和國債收益率持續走低時,基金難以保值。再加上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回報率很低。

二、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途徑和措施

1.加快法制建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市場經濟本身是法治經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必須以法律的形式保證其實施,而不僅僅是社會政策的形式。政府應當重視養老保險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養老保險立法和各種具體的法律制度體系,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和各地老年人分布狀況,結合財政、金融等相關政策體制,在法律的規范下明確職責與權利,規范操作行為,以法制的形式使養老保險這項權利得以實現,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法律地位。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2.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農民的參保意識。一種制度的建立必須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因為制度本身就是對社會現實和需求的反應。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意味著廣大農民必須從傳統的家庭保障意識向社會保障意識根本轉變。而這種轉變必然受到傳統思想、文化、心理以及價值取向的阻礙。因此,廣泛而深入的宣傳是引導和促成這種意識文化轉變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各級政府部門應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手段,做到深入細致、合情合理、深入民心的宣傳,提高廣大農民對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認識。

篇7

一、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意義

(一)建立農保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落實計劃生育國策的配套措施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超過農村總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個百分點,進入了老年社會,而且老年人口將以每年3.3%的速度增加。據預測,2020-2030年中國將迎來老齡化高峰,屆時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24.46%。建立農保制度機不可失,時不可待。如果我們不抓緊著手建立農保制度,不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難以實現,而且將很難承受老齡化高峰帶來的經濟和社會的巨大壓力。

(二)建立農保制度,是確保中國現代化、城鎮化順利推進的必然選擇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二元結構明顯的發展中大國,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必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目前,中國進城務工農民約1億人,鄉鎮企業職工1.38億人,還有被征地農民4000多萬人,農民工收入低、就業不穩定、流動性大;被征地農民失去土地后多數難以正規就業,他們面對諸多的社會風險,又得不到應有的社會保障,相當多的人成為城鎮化進程中的弱勢群體;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流動,農村土地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比例下降,務農農民的家庭養老和土地保障功能在弱化,相當多的農村老年人成為特殊的困難群體。

(三)建立農保制度,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緩和社會矛盾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有效手段

當前中國城鄉收入差別過大是一個突出問題,僅僅通過稅收對收入進行再分配還不夠,必須AAx4ZGZkMjAxMzExMjk56K665Y+C5LiO5Z6L5pS/5rK75paH5YyW5a+55oiR5Zu95paw5Yac5p2R5bu66K6+55qE5oSP5LmJOeiuuuWPguS4juWei+aUv+ayu+aWh+WMluWvueaIkeWbveaWsOWGnOadkeW7uuiuvueahOaEj+S5iWQCCQ9kFgJmDxUEAAx4ZGZkMjAxMzExMzAw5paw5pe25pyf5Lit6IGM5a2m5qCh5YWa5bu65bim5Zui5bu65bel5L2c5Yid5o6iMOaWsOaXtuacn+S4reiBjOWtpuagoeWFmuW7uuW4puWbouW7uuW3peS9nOWIneaOomQCBA9kFgRmDxUBEuS8geS4muaUv+ayu+W3peS9nGQCAQ8WAh8BAgoWF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xHueUqOKAnOW/g+KAneW8lemihue7hOe7h+W3peS9nB7nlKjigJzlv4PigJ3lvJXpoobnu4Tnu4flt6XkvZxkAgE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yS+WAn+KAnOWGjemAoOWFsOW3nuKAneaImOeVpeS4nOmjjuS/g+i/m+aIkemZouWLmOWvn+iuvuiuoeS6i+S4mui3qOi2iuWPkeWxlUvlgJ/igJzlho3pgKDlhbDlt57igJ3miJjnlaXkuJzpo47kv4Pov5vmiJHpmaLli5jlr5/orr7orqHkuovkuJrot6jotorlj5HlsZVkAgI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zG+a1heaekOS8geS4mueahOiBjOW3peWfueiurRvmtYXmnpDkvIHkuJrnmoTogYzlt6Xln7norq1kAgM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0M+W3p+aKk+S8geS4muaWh+WMluW7uuiuvu+8jOaOqOi/m+aUv+W3peW3peS9nOW8gOWxlTPlt6fmipPkvIHkuJrmlofljJblu7rorr7vvIzmjqjov5vmlL/lt6Xlt6XkvZzlvIDlsZVkAgQ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1NuaWsOW9ouWKv+S4i+WBmuWlveS8geS4muWKnuWFrOWupOW3peS9nOeahOWHoOeCueaAneiAgzbmlrDlvaLlir/kuIvlgZrlpb3kvIHkuJrlip7lhazlrqTlt6XkvZznmoTlh6DngrnmgJ3ogINkAgU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2P+a1t+WkluayueawlOS4muWKoei3qOWbveS8geS4muKAnOWbm+mAmumBk+KAneS6uuaJjeaImOeVpeWIneaOoj/mtbflpJbmsrnmsJTkuJrliqHot6jlm73kvIHkuJrigJzlm5vpgJrpgZPigJ3kurrmiY3miJjnlaXliJ3mjqJkA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3LeWIm+W7uuS7peKAnOivmuS/oeKAneS4uuaguOW/g+eahOS8geS4muaWh+WMli3liJvlu7rku6XigJzor5rkv6HigJ3kuLrmoLjlv4PnmoTkvIHkuJrmlofljJZkAgc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4J+aOouaekOS8geS4muWFmuW7uuW3peS9nOeahOWIm+aWsOaWueazlSfmjqLmnpDkvIHkuJrlhZrlu7rlt6XkvZznmoTliJvmlrDmlrnms5VkAgg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5LeeUqOeOsOS7o+S8geS4mueQhuW/teWIm+W7uuWtpuS5oOWei+iuvuiuoemZoi3nlKjnjrDku6PkvIHkuJrnkIblv7XliJvlu7rlrabkuaDlnovorr7orqHpmaJkAgk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wQ+S7peWIm+W7uueyvuelnuaWh+aYjuWNleS9jeS4uuWlkeacuiDlhajpnaLmjqjliqjkvIHkuJrlkozosJDlj5HlsZVD5Lul5Yib5bu657K+56We5paH5piO5Y2V5L2N5Li65aWR5py6IOWFqOmdouaOqOWKqOS8geS4muWSjOiwkOWPkeWxlWQCBQ9kFgRmDxUBDOazleWItuinhueCuWQCAQ8WAh8BAhQWK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xFeS/nemanOS6uuadg+eahOWunueOsBXkv53pmpzkurrmnYPnmoTlrp7njrBkAgE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yM+iuuuS4reWwj+iCoeS4nOadg+ebiuS/neaKpOS4reazleW+i+iwiOWIpOeahOS9nOeUqDPorrrkuK3lsI/ogqHkuJzmnYPnm4rkv53miqTkuK3ms5XlvovosIjliKTnmoTkvZznlKhkAgI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zMOS7juWAuuS4jui0o+S7u+inkuW6pueci+WAuueahOebuOWvueaAp+eahOeqgeegtDDku47lgLrkuI7otKPku7vop5LluqbnnIvlgLrnmoTnm7jlr7nmgKfnmoTnqoHnoLRkAgM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0M+WcqOe6v+S6pOaYk+S4rea2iOi0ueiAheadg+ebiuS/neaKpOeahOWPuOazleaVkea1jjPlnKjnur/kuqTmmJPkuK3mtojotLnogIXmnYPnm4rkv53miqTnmoTlj7jms5XmlZHmtY5kAgQ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1LeiuuuS5puS/oeS4iueahOiRl+S9nOadg+OAgeeJqeadg+S4jumakOengeadgy3orrrkuabkv6HkuIrnmoTokZfkvZzmnYPjgIHnianmnYPkuI7pmpDnp4HmnYNkAgU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2MOWNl+S6rOWbveawkeaXtuacn+aWh+WumOiAg+ivleazleW+i+WItuW6pui/sOivhDDljZfkuqzlm73msJHml7bmnJ/mloflrpjogIPor5Xms5XlvovliLbluqbov7Dor4RkA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3Kua1heaekOaIkeWbveajgOWvn+acuuWFs+aSpOWbnui1t+ivieWItuW6pirmtYXmnpDmiJHlm73mo4Dlr5/mnLrlhbPmkqTlm57otbfor4nliLbluqZkAgc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4GOa1heiuuuacquaIkOW5tOS6uueKr+e9qhjmtYXorrrmnKrmiJDlubTkurrniq/nvapkAgg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5Nua1heiwiOWPkeeUteS8geS4mumihOmYsuiBjOWKoeeKr+e9queahOaAneiAg+S4juWvueetljbmtYXosIjlj5HnlLXkvIHkuJrpooTpmLLogYzliqHniq/nvarnmoTmgJ3ogIPkuI7lr7nnrZZkAgk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UwIea1heaekOazleW+i+WOn+WImeeahOmAgueUqOadoeS7tiHmtYXmnpDms5Xlvovljp/liJnnmoTpgILnlKjmnaHku7ZkAgo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UxKuWQjOaAp+aBi+S5i+WpmuWnu+WutuW6readg+ebiuS/neaKpOeglOeptirlkIzmgKfmgYvkuYvlqZrlp7vlrrbluq3mnYPnm4rkv53miqTnoJTnqbZkAgsPZBYCZg8輝擻蒙緇岜U洗朧├唇杏行У氐鶻凇8莨示椋比司DP達到1000美元左右時,城鄉居民收入比例應為1.7:1左右,而中國為3.24:1。目前中國城鄉人均社會保障資金比例為24:1,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如果考慮城鄉社會保障差異等因素,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約為6:1。這種差距已經嚴重影響到農民權益的保護和全社會的穩定。

(四)建立農保制度,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中國有9億農民,滿足最廣大群眾的利益始終是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內容。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村的重點難點在于建立健全農保制度。農保制度不僅是重要的利益平衡機制,而且也是市場運行和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支撐,還是保障社會穩定的安全體系。養老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中最重要的一項制度,這項制度因保障人數最廣、保障時間最長、所需資金最多、占財政支出和GDP的比重最大,而被市場經濟國家高度重視。因此,建立農保制度,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制度保證。

二、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已經走進一段艱難的歷程,目前依然面臨許多的困難和問題。

首先,有關方面的認識不盡一致。盡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已經開展了十多年,但至今還在有沒有必要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上存在分歧。有人認為,農民有土地,養老靠兒女,政府沒有必要也沒有這個責任為農民建立養老保險;也有人認為目前城市還保不過來,農村更沒有能力去搞這個制度。即便是主張在農村有必要推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人,也在“目前能不能搞”和“怎樣搞好”這項制度上意見不能統一。

其次,必要的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難以落實。作為一項涉及人口最多、保障時間最長、與農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最密切的社會保險制度,政府應該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民政部1992年制定下發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已經試行了十多年,隨著形勢的發展和情況的變化,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提高政策法規層次。

再次,基金安全增值難度大。在基金運行機制上,由于過去一段時間,中國金融資本市場不夠規范,適應個人賬戶儲蓄積累的模式的市場化運作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仍然是用管理統籌資金的方式管理個人賬戶的資金,不僅面臨巨大的保值增值壓力,還面臨較大的風險。

還有,目前的管理體制不順。雖然1998年農村養老保險這部分職能轉移到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但是省、地、縣、鄉,還有相當多還沒有轉過來。特別是基層,勞動保障部門在多數鄉鎮沒有推廣。而農村養老保險的服務主要靠鄉鎮村組去做工作。在農村目前形成了“三駕馬車、五龍治水”的現象:勞動保障部門負責養老保險,衛生部門負責合作醫療,民政部門負責經濟、低保和優撫,還有計劃生育部門負責計生對象的獎勵扶持,扶貧部門也負責農村扶貧開發等。

參考文獻:

[1]張靜.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J].調研世界,2003,(4).

篇8

收錄日期:2012年3月29日

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成為必然,我國自從1986年開始對農村養老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涌現出很多因地制宜的創新試點,例如山東省萊蕪市2007年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看,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體制正在進行著制度的變革,所以用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其變革進程更具有現實意義。

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制度變遷理論基本假設為:制度可以視為公共產品,它由組織或個人提供,其供給是有限的、稀缺的,制度的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時,制度是穩定的。但當現存制度不能使人們的需求滿足時,就會發生制度的變遷。制度變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下而上的變遷,推動主體是某個人或組織,為從新制度中獲取利益而采取的一種自發倡導組織的變遷形式,又稱為“誘致性制度變遷”;另一種變遷的主體是國家,政府以命令和法律的強制形式引入的制度變遷,又稱為“強制性制度變遷”。

一、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遷動因分析

從制度需求方面看,首先,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使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這為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變革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其次,我國目前處于從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轉型的過程中,這一過程使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土地資源供給價值逐年降低。另外,農村改革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家庭作為基本的生產經營單位要承擔各種風險,集體的保障功能在逐漸減弱。據統計,萊蕪市總體上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2006年60歲以上老年人占到總人口的15%。同時,一對夫婦上養4個老人、下養1個孩子的“4-2-1家庭”逐步增多,建立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制日益迫切。

從制度供給方面看,農民的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直至九十年代以后才開始試點工作。對農村居民養老問題,萊蕪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進行過一些探索,如上世紀九十年代民政部門推行“個人儲蓄”式農村養老保險;近幾年來,部分區、鎮、村自發探索實行“補助養老”;還有商業保險機構推行商業養老保險。這些養老形式存在弊端,很難推廣。面對這種形勢,萊蕪市經過調研論證,采取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建立“低點起步,全面覆蓋,逐步提高,城鄉銜接”的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制度。

二、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變遷方式

(一)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具有誘致性變遷的特點。現階段,我國新型的農民專業合作型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是在利潤的誘導下進行的一項制度創新,它具有誘致性變遷的特點。在萊蕪市,對參保居民來說,個人交費低、實際保障高。個人交費最多的是65周歲720元,當年就開始領取養老金,最長兩年內就能領回本金。80歲以上的農村居民,個人不用交費就能直接領取養老金。對農民來說,加入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收益大于成本,所以農民有自發變革制度的需要。

目前,作為誘致性變遷主體的大部分農民意識相對滯后、知識水平不高,即使有少數人預期到這一制度變遷的潛在利潤,但由于農民這一利益集團人數眾多,談判成本過高,絕大多數人依然很難達成共識并采取集團行動,從而實現制度的變遷。所以,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遷不能單純依靠誘致性制度變遷,還需要政府的強制性變遷的引導才能最終實現。

(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需要強制性變遷的引導。從政府層次的制度創新來看,其預期的制度創新收益也必須大于預期成本。這里的收益和成本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多的是社會和政治方面的。

1、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革的經濟收益與成本。農村養老保險變革的經濟成本主要包括保險支出費用和組織成本。從案例看,如果萊蕪市政府全部包辦農村居民養老保障,按這次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低點起步,每年約需要投入6,000多萬元,按照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萊蕪實際只投入1,000多萬元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其次是效率高、成本低。如果完全由政府管理運作1.5億元的養老基金、每年運轉經費約需200萬元,而采取市場運作,中國人壽萊蕪分公司按養老基金總額的1.5%一次性提取管理費,僅相當于政府運作一年的費用,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2、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革的社會收益與成本。萊蕪實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后,社會效應明顯。首先,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維護了農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增強了對黨和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進一步樹立了執政為民的良好形象。其次,從實踐看,參加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過程,促進了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革的社會成本主要是消除制度變革阻力的費用。政府可通過較高的中央集權和較強的公信力來努力降低這些制度成本。

從以上分析來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革收益要大于其成本,所以政府有動力完善其制度供給,加快制度變遷的速度。

三、案例啟示—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加快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遷的思路

目前,我國新型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僅在小范圍進行試點,并未形成全國性的、穩定而規范的制度。所以,找出影響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遷的原因,加快其變遷的進程已迫在眉睫。

影響制度變遷的因素很多,一般可以分為三類:即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在制度變革的不同階段,三種因素會同時發生作用,但作用大小不同。在誘致性制度變遷中,經濟因素對制度變革成本影響較大,而在強制性制度變遷中,政治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對變革成本的影響較大。根據這三方面的因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出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變遷的對策建議: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為制度變遷提供物質保障。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水平愈高,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就愈有保障。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基礎。近年來,萊蕪市政府積極探索,創新農村經濟發展路子,形成了工業帶動發展、園區帶動發展、村企優勢互補融合發展、農業產業化帶動發展、旅游開發帶動發展的五條發展路子,聚集起了80%的企業,為新型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國家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同時,加快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完善現行農村土地制度,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二)確立社會公平的建制理念,加快養老保險意識的變遷。意識形態在制度變遷中既有約束作用又有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既得利益階層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會對制度變遷持反對態度。計劃經濟階段,農民階層沒有得到社會保障制度庇護被認為理所當然,這種觀念意識成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障礙。為推廣新型的養老保險制度,萊蕪市里制定了宣傳方案,并通過新聞媒體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宣傳。人壽保險公司組成專門的宣傳隊伍,制作《宣傳課件》,印發宣傳資料,派出專人到各鄉鎮集市、街道深入宣傳發動。

(三)充分發揮政府職責,堅持政府主導的發展趨勢。由于農村誘致性制度變遷的主體資格缺位,應發揮政府在制度變遷中的主導作用,以強制性制度變遷方式為主。所以,政府首先必須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機制,把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納入法制的軌道,強制農民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其次要建立多渠道籌集農村養老保險資金的機制,來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變革。萊蕪市在2007年建立了政府補貼與個人交費相結合的籌資機制,并在2009年正式執行。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養老保險也正在經歷由家庭保障向社會保障的制度變遷。國家從2009年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只要政府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試點經驗總結,適時地制定轉移的法律和法規,具備了強制性變遷因素,就能成功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主要參考文獻:

[1]徐瑞仙.制度變遷與我國農村養老保險改革[J].開發研究,2008.2.

篇9

1 建立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性

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于發展農村經濟、穩定農村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但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國內很多地區在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并給農村養老保險事業的發展帶來種種困難。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農村傳統養老功能的弱化,使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和完善更顯重要。因此,本文將在相關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江蘇睢寧地區的實際情況,對該地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實施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建立農村新型養老保險的必要性,并提出建立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的原則和途徑。

2 農村養老保險實施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睢寧縣位于江蘇省北部,隸屬徐州市。全縣總面積1773平方千米,人口總數132萬余人,耕地面積150萬畝,下轄16個鎮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根據統計顯示,目前睢寧全縣鄉村總戶數約為28.46萬戶,鄉村總人口為113.98萬人。隨著近年來該縣農村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推進農村養老保險的發展問題也日益突出。通過對縣內多個鄉鎮農村的調查研究,本文認為睢寧縣在創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方面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1)農村人口老齡化日趨突出,傳統養老功能弱化。首先,調查研究顯示,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即已步入老齡化階段。其中農村老齡化速度又明顯快于城市。以睢寧為例,該縣60歲以上老齡人口總數已高達1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達到14%,而農村老年人則約占其中的75%左右。隨著農村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傳統的農村家庭和土地養老功能不斷弱化,加劇了農村養老的壓力和困難。其次,農村家庭收入低,增收困難,外出務工人員增多。養老的問題日趨尖銳,矛盾日益突出。根據農村養老問題的現狀,對于養老保險的完善和實施也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

(2)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落實不到位,名不副實。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制定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確定了以縣為基本單位,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基本思路。這一方案中規定,“農村養老保險基本來源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方式”。但是,養老保險僅僅限于縣級統籌范圍內,國家補助的扶持政策并未落實到農村中去。而且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集體補助難以實現,最低保費又無法滿足需要。這實質上就形成農民自己存儲養老的局面,社會性喪失,政策落實不到位,形成農村養老保險名不副實的狀況。

(3)保障水平低,不能滿足農民基本生活需要。根據《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規定,若按每月2元的最低繳費標準測算,10年之后繳納養老保險的農民群眾每月可領取的養老金僅為4.7元,15年之后可以領取的養老金數額也不足10元。并且《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中也沒有建立養老金隨經濟發展和社會水平提高而不斷調整的機制,在當前通脹壓力較大的經濟形勢下,顯然難以起到有效保障農民群眾基本生活需要的作用。

3 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指導原則

(1)有利于實現農民的養老權益。養老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尊老愛幼是我國的傳統美德,讓老年人安度晚年是我們實施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原則。農民作為一個龐大的社會集體,長期以來,由于實行城鄉二元體制的原因,廣大農民群眾的養老問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當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農民的利益應該引起充分重視,而農村養老保險也應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

(2)自愿性和強制性相結合。對于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應遵循自愿性與強制性相結合的原則。首先在農村的不同人群中分類推進,如鄉鎮企業職工和民辦教師,強制其必須參加養老保險;其次是在較為富裕的地區加大政府資金的示范效應,逐步強制農民參加到養老保險體系中來,并逐漸擴展到其他鄉村地區。另外,由于經濟水平發展不一,參保可分人群、地區進行,對于尚不具備充分條件的地區,參保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仍宜采取自愿原則。

(3)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對養老保險要求上的不一致性。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應該考慮到這一現實情況,允許一些地區提高養老保險標準,使其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同時,為保證農村養老保險方案的順利實施,也應建立起一個統一的運行機制,設定最低養老保險標準,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建立起完善和良性循環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體制。

4 建立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的途徑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當前睢寧縣在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方面仍然面臨眾多困難和壓力,這些問題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并逐步加以解決。

(1)充分重視農村老齡化的現實問題。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首先要從思想認識上充分重視當前農村社會所面臨的嚴峻的老齡化形勢,重視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對于促進農村穩定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特別是縣農村基層領導干部在推進農村養老保險的發展中更是起著重要作用,他們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將大大有助于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此外,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群眾自身也應重視參保養老保險的作用,充分認識這一制度對于保障自身權益的積極意義。

(2)加強政策和法律支持力度。完善的政策和法規體系的支持將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提供有力保障。它一方面可以使得在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也會對這一制度的建立和推進起到約束和鞭策作用,促使基層干部在執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工作中更加勤勤懇懇、盡職盡責。此外,還要對相關法律政策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堅決杜絕有法不依、違法亂紀等惡劣行為,保證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能夠真正造福于民。

(3)嚴格貫徹落實,提升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保障水平。好的政策關鍵還在于執行。建立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離不開基層嚴格的貫徹落實。因此,應著力使農村基層組織明確執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責任和義務,務求做到制度落實不走樣、政策執行不變質。此外,針對原有農村養老保險體系覆蓋對象不寬,保障水平較低等問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應從根本上破解難題,開拓多種保險資金融資渠道,擴大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在保險資金允許的范圍內適當提高保障水平,使農村中那些貧困的農民群體都納入到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體系中來,真正為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后顧之憂。

篇10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4.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reatment status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rural communities.Methods: Three towns covering 23 villages were sampled from Liuyang City using stratified-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s.Clues of schizophrenia were identified among 61165 residents,and 220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schizophrenia by interviewing 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TR AxisⅠDisorders-Patient Edition(SCID-I/P).Results:There were 81.4%(179/220)of patients who accepted any psychiatric treatment.Among the 220 cases diagnosed with schizophrenia,only 56(25.5%)cases were accepted treatment within 1 month after psychiatric symptoms notified,89(40.5%),and 46(20.9%)were treated within 3 months and 1 year later respectively,and 41(18.6%)had never accepted any psychiatric treatment.The patients with latent onset of symptoms,loss of insight,and longer-distance to hospital were less likely to receive psychiatric treatment promptly(OR=4.71,9.14,and 4.32).Conclusion:Most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rural community cannot receive proper treatment in time.It is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so that th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rural community can be treated timely.

【Key words】 rural health; schizophrenia; treatment status; related factor; cross-sectional survey

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的預后與患者是否得到及時和系統的精神衛生服務有密切聯系,缺乏及時和系統的治療可以導致腦功能嚴重的不可逆性損害[1-2],進一步加重精神分裂癥造成的沉重疾病負擔。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美國與加拿大、荷蘭、德國精神障礙患者接受過治療的比例依次為22%、31.7%和29.2%[3]。在我國,專家估計僅30%左右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得到了及時和系統的治療[4],但在精神衛生服務的哪一個環節上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及其相關因素缺乏系統的研究。2007年,本研究對瀏陽市農村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樣本接受精神衛生服務的情況進行了系統評估,并對其相關因素進行了初步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樣本

2007年3-6月,以湖南省瀏陽市(縣級市)農村37個鄉鎮作為框架地區,按各鄉鎮經濟發展水平分為高、中、低3個層次,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在各層內隨機抽取1個鄉(鎮)。最終以三口鄉、楊花鄉的全部行政村和鎮頭鎮9個行政村中的7個行政村(共計23個行政村)為研究現場(考慮到鎮頭鎮人口數最多,因此從其9個行政村中隨機抽取7個行政村,加上三口鄉、楊花鄉的全部行政村,≥15歲農村常住人口已滿足抽樣框架內的調查人群總數)。抽中的行政村≥15歲農村常住人口共61165人。調查員逐個走訪每個行政村的各村委主任、婦女主任及村衛生室醫生(事前對其進行了有關精神障礙知識的短期培訓),將本村≥15歲可疑的精神障礙人員記錄在名單上,共獲得陽性線索者458例。然后由精神科醫師采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研究所翻譯、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流行病學研究室修訂的美國《精神疾病與行為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四版軸 Ⅰ 障礙臨床定式檢查(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TR Axis ⅠDisorders-Patient Edition,SCID-I/P )[5]按名單入戶進行面對面訪談,確診精神分裂癥者220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123例;年齡17~83歲,平均(43±14)歲;未婚68例,已婚137例,離異或喪偶15例;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67例,初中及以上53例;核心家庭(一對夫妻與其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88例,主干家庭(由父母和一對已婚子女組成的家庭)99例,結構缺陷家庭(離異、喪偶或孤兒等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33例;家庭年人均收入

1.2工具

1.2.1 《精神疾病與行為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四版軸 Ⅰ 障礙臨床定式檢查(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TR Axis ⅠDisorders-Patient Edition,SCID-I/P)[5]

作為精神分裂癥的診斷工具,它是精神科醫務人員在對病人進行面檢時,根據DSM-IV的診斷標準,逐項評定其精神狀態的一種工具。

1.2.2 自編精神障礙患者求醫行為調查表

在參考國內外文獻[6-7]的基礎上,經課題組充分討論及預試驗后修訂完成,內容包括患者的社會人口學資料、陽性家族史、家庭類型、起病(包括急性起病、亞急性起病、緩慢起病)、首發癥狀、求治行為(包括求治??婆c非專科)、就診距離、未獲??浦委熐暗奈粗纹?、專科治療時間、自知力等。

相關定義如下:陽性家族史指患者二系三代以內至少有一位親屬有精神異常史;起病指開始出現精神癥狀,急性起病、亞急性起病、緩慢起病分別指在2周以內、2周至3個月、3個月以上,從缺乏精神病特征的狀態轉變為有明顯異常的精神病性狀態;首發癥狀指起病時最先出現的精神癥狀;就診距離指患者居住地到最近專科機構的距離;自知力的測量是依據 “您是否認識到自己已經得了精神疾病”這一條目,回答“是”,則為有自知力;??浦委熤附邮芸咕癫∷幬镏委?、電休克治療、精神專科機構或綜合醫院精神科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未治期指首發精神異常至第一次獲得??浦委熤暗倪@段時間。

1.3調查方法

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對確診為精神分裂癥的病例進行入戶調查。調查時,調查員先向患者及其親屬講明本次調查的目的,獲得其口頭知情同意后進行面對面訪談。信息的收集通過調查患者本人及其親屬獲取,當雙方信息不一致時,進行反復核實,并在調查時復查患者的就醫病歷資料,以減少信息的偏倚。調查過程中,盡量減少無應答,由質控員對調查表檢查驗收,保證調查資料完整、準確,并妥善保存。本研究獲得中南大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4統計方法

將全部資料進行整理,輸入SPSS13.0統計軟件包,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患者治療的相關因素(α進入=0.05,α排除=0.10)。

2 結 果

2.1治療情況

2.1.1首治情況

22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中,起病后最先尋求民間巫醫治療者109例,求神拜佛者38例,正規醫療機構就診者57例,自我調治者3例,其他治療者13例,分別占總病例的49.5%、17.3%、25.9%、1.4%和5.9%。

2.1.2專科治療情況

1月內接受專科治療者56例(25.5%),3月內接受??浦委熣?9例(40.5%),1年以上方獲得首次??浦委熣?6例(20.9%),2年或3年以上方獲得首次專科治療者分別為38例(17.3%)、26例(11.8%);接受??浦委煹幕颊呶粗纹谥形粩?1天(0天~29年,平均1.57年);住院治療方面,接受??浦委煹幕颊咧?135例因該病住院治療(中位數2次),首次住院于??茩C構患者130例(省級12例,地市級118例),住院于非專科機構患者5例,分別占總病例的59.1%和2.3%。

2.1.3未接受專科治療情況

從未接受??浦委熣?1例(18.6%),其中自認為病輕、沒有必要治療者2例,經濟困難者10例,認為治不好者4例,其他原因11例,原因不詳者14例。癥狀存在時間中位數13.96年(164天~44.96年,平均14.91年);癥狀存在時間1年內未接受治療者2例(0.9%),1~2年內未接受治療者2例(0.9%),2~10年內未接受治療者11例(5.0%),10年以上未接受治療者26例(11.8 %)。

2.2影響治療的相關因素

2.2.1社會人口學因素

經單因素分析表明,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患者??浦委熉矢哂谛W及以下患者(92.5% vs.77.8%,χ2=5.662,P=0.017),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不同性別、婚姻狀況、家庭年人均收入水平和家庭類型患者的??浦委熉什町惥鶡o統計學意義。

2.2.2影響治療的個體其他相關因素

將相信鬼神作為社會文化因素指標,結果未發現相信鬼神與??浦委煹年P聯有統計學意義;將首發癥狀(陽性癥狀,如被害妄想/自語自笑、瓦解/緊張等,陰性癥狀如情感淡漠、意志減退等)、起病特點兩個變量作為疾病特點的指標,將疾病歸因、自知力兩個變量作為個人的認知因素指標,結果發現起病較急、有自知力的患者專科治療率較高;就診距離≤30km的患者??浦委熉瘦^高,提示居住地離??茩C構越遠,患者接受治療的可能性越低(表1)。

2.2.3影響治療的logistic回歸分析

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以專科治療(未治療=0,治療=1)為因變量,性別、起病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相信鬼神、家庭類型、家庭年人均收入、精神障礙家族史、首發癥狀、疾病歸因、起病特點、自知力、就診距離為自變量。表2中的各因素為自變量的賦值情況。結果發現,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浦委煹娘@著相關因素是起病特點、自知力和就診距離(表3)。

3 討 論

精神分裂癥的治療與預后關系密切,有研究表明,較長時間的未治期與難治性精神分裂癥、顯著的認知功能下降和較差的預后結局存在關聯[8-9]。一項針對四川新津縣農村精神障礙的流調發現,從未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已成為精神殘疾者占82.7% [10]。

本研究顯示,瀏陽市農村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率為81.4%,從未治療率較低,僅為18.6%;張巋等[11]采用線索與逐戶調查相結合的治療方法,發現阜陽市農村社區精神分裂癥的未治療率為45.8%(32/70);Kurihara 等[9]采用入戶面對面的調查方式,發現巴厘島農村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從未治療率為51.3%(20/39)。與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發現的治療率較高,可能與患者病恥感(不愿透露病情)、癥狀特點及研究對象失訪(失訪率接近20%)有關。此外,受本次調查時人力、財力的限制,本研究對象是通過線索調查獲得,即通過村委會主任、婦女主任和鄉村醫生找到的對象往往是那些行為相對怪異者,而很可能有相當數量的癥狀相對較輕或隱匿患者未被發現,這也是本研究存在的重要局限。未來研究應該對抽樣地區≥15歲常住人口逐戶入戶面對面普查,以找到抽樣框架內幾乎全部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并進一步調查其治療情況。本研究顯示,接受治療的患者未治期最長者達29年,從未治療的患者未治期最長者達44.96年。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過程,僅僅調查是否接受過專業治療并不能全面反映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對治療的需要。如何界定和研究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接受“規范”或“系統”治療的情況,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解決。

本文單因素分析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起病較急的患者??浦委熉瘦^高,表明文化程度、起病特點影響到患者及家屬對本病的識別和治療;有自知力的患者專科治療率高于無自知力患者,可能與自知力存在的患者能夠對自身疾病及其危害有較好的認識有關;就診距離是精神衛生服務可及性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來說,患者居住距離專科機構越近,就診越方便,越可能利用該專科機構提供的服務。在本研究中,就診距離≤30 km的患者??浦委熉瘦^高,與國內外研究發現精神衛生機構設置的遠近跟患者是否利用精神衛生服務有關的結果較一致[6,12-13]。多因素分析進一步顯示,起病特點、自知力及就診距離是患者??浦委煹娘@著相關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并未發現首發癥狀與患者接受專科治療存在統計學關聯,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瀏陽市農村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缺乏及時的??浦委?。在接受過??浦委煹幕颊咧?未治期較長,精神分裂癥的治療現狀不能令人滿意。應通過開展精神衛生宣傳教育,提高農村社區精神衛生服務水平,實施精神藥物救助等,以促進農村社區精神分裂癥的及時治療。

致謝:感謝湖南省衛生廳、瀏陽市衛生局及調查鄉(鎮)鄉村醫生對本次調查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Norman RMG,Malla AK.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importance [J].Psychol Med,2001,31:381.

[2]Tirupati NS,Rangaswamy T,Raman P.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 and treatment outcome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untreated for many years[J].Aust N Z J Psychiatry.2004,38:339-343.

[3]肖水源.精神衛生服務流行病學[M]∥譚紅專.現代流行病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77-598.

[4]張明園.減少精神障礙的未治率――獻給2001年世界衛生日[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2):66-68.

[5]First MB,Spitzer RL,Gibbon M,et al.DSM-Ⅳ-TR軸Ⅰ障礙定式臨床檢查病人版(SCID-I/P)[M].李濤,周茹英,胡峻梅,等.譯.王志青,楊少杰,姜春玲,等.修訂.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流行病學研究室,2004.

[6]楊德森,李凌江,姜遠林,等.精神分裂癥病人求醫方式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92,25(4):215.

[7]Fox JC,Blank M,Rovnyak VG.,et al.Barriers to Help Seeking for Mental Disorders in a Rural Impoverished Population[J].Community Ment Health J,2001,37(5):421-436.

[8]Simon AE,Cattapan-Ludewig K,Zmilacher S,et al.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the schizophrenia prodrome [J].Schizophr Bull,2007,33(3):761-771.

[9]Kurihara T,Kato M,Reverger R,et al.Never-treate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y of Bali[J].Schizophr Res,2005,79:307-313.

[10]舒良,田成華.精神障礙的生物學治療[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524.

[11]張巋,王世紀,韋學斌,等.阜陽市城鄉精神疾病識別及治療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3):197-199.

篇11

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經歷了一個不斷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大多數農村只對鰥、寡、孤、獨的老人實行“五?!闭撸幢3?、保住、保穿、保醫和保葬制度。這一制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構成了我國農村社會養老的主體。然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得到很大發展,農民的經濟收入有一定的提高,隨之,農村養老問題也變得突出。原來的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的養老模式在城鎮化、計劃生育、老齡化的沖擊下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由于家庭養老功能下降、土地保障難以承擔養老功能,加之我國城鎮養老保險比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完善,城鄉在養老方面的差距和不公平的存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漸提上日程。

經過不同階段的改革和摸索,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一改之前農民“自己繳費——自我儲蓄”模式,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結構,在支出結構上一改原來的“建立農民賬戶”,采取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結合的支出結構,60歲后農民可以享受國家普惠式養老金,在新農保“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原則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建立起來。

二、社會保障的經濟學角度洞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價值與意義

隨著市場經濟和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些差距不僅表現在經濟收入上,還體現在所享受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就社會保障體制而言,無論是養老保險還是醫療保險,我國農村和城市受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實行著不同的體制。而這些體制帶來的社會矛盾、城鄉不公平等越開越嚴重,所以,在農村實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從社會保障的經濟功能角度分析,亦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縮小城鄉差距。基尼系數作為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對于衡量一個國家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的參考和指導意義。2012年12月初,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在京的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家庭的基尼系數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而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便是城鄉差距。然而,在實行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后,農民只需交少部分的錢便可享受國家財政的普惠式養老金,農民的養老問題不僅僅是自己掏腰包,還能享受國家的基礎養老金補貼,農民根據自己的收入定期交養老金,而且6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費領取基礎養老金,這在相當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

(二)調節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社會保障金來源于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并通過稅收或征費或“轉移性支付”給予保證,用來分配給需要者和受保障者,因此,通過社會保障資金的征集與社會保障待遇的給付,在不同的受保障對象之間橫向調節著收入分配,還在代際之間調節著縱向收入分配。通過調節分配與再分配,實現橫向的城鄉平衡和縱向的代際之間的平衡。

(三)有效調節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從國際范圍來看,社會保障制度越健全,意味著國家在維護社會公平方面力度越強,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也就越和諧。過去,在國家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犧牲了農民很多的利益,加劇了城鄉矛盾和社會的不公平,而通過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使農民享受到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農民的一種補償,況且這也是農民基本的權利,這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社會保障對公平和效率的合理調節更能促進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會持續、協調發展。

(四)可以直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一方面它的資金的籌集、儲存和分配直接調節著農民的儲蓄與投資,農民在沒有養老的后顧之憂后會增強消費傾向,這就刺激了消費,直接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儲蓄資金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另一方面國家可以利用這筆龐大的農村養老金參與投融資,使基金保值、增值,還可以投向國家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中,滿足公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獲得長遠的收益和回報。

綜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經濟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怎樣才能充分利用社會保障在經濟領域的有利影響是我們需要繼續探索的問題。如果制定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便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相反,一個不適合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反而會成為經濟發展的累贅,阻礙國民經濟的發展,擴大社會矛盾。目前,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沒能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在經濟領域的有益影響。這就需要決策者充分重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經濟領域的重要作用,從而形成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運轉模式。

篇12

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探索研究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新途徑。然而,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農村人口眾多,地區間差異大,發展極不平衡,盡管自20世紀90年代起各地都在積極探討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但由于制度設計缺乏可行性,總是問題多多或中途流產,以致1999年國務院中途叫停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設計、建立與地區相適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已勢在必行。本文從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等方面著手,對我國建立非均衡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進行探討,以求教于同人。

一、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

(一)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規模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實施中需要國家給予財政支持,實施范圍愈廣,保障規模愈大,所需要國家財政撥款愈多。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社會保障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較高,由此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規模較大,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弱,其社會養老保障的規模、水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落后,經濟發展水平低,在我國歷年的國民收人中,消費基金一般占70%左右,而消費基金的大部分用于以按勞分配為主要形式的工資部分,只有大約占消費基金10%的部分用于社會保障,這一部分僅占國民收人的7%。而這部分的社會保障基金也只有小部分被用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所以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很小,只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

(二)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結構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結構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各種保險項目之間的比例關系。在經濟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障需求受到抑制,也只能選擇低水平的保險項目,無法選擇高水平的保險項目,從而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結構表現為低層次性和不完整性。反之,如果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國家有充足的財力滿足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需求,農民有繳費的經濟能力,就可以選擇高水平的保險項目,這種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模式就會依據社會成員多方面的需求走向項目齊全化和體系完整化。我國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民的財力有限,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保障水平較低,僅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三)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程度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程度是反映其模式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籌資的社會化、保障對象的社會化、服務的社會化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程度主要是由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來決定的,當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高時,農民支付能力高,保障模式水平的社會化程度就比較高,資金來源渠道多,保障對象全民化,保障的覆蓋面寬。如瑞典模式,其社會化程度較高,保障對象為全體公民,實現了保障對象社會化;在資金來源上,實行個人和企業納稅并與國家財政補貼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籌資的社會化;在資金的籌措與管理上,普遍采用了基金化、經營化、貨幣化的方式。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因而其社會化程度比較低,籌資渠道也比較單一。

二、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

1.我國城鄉居民收人差距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的整體經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大多數農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城鄉差距逐漸拉大,從表1可以看出,2004年,我國城市居民人均純收人9 421.6元,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僅為2 936.4元,由此可見,與城市相比,農村居民人均收人水平還相當低,而且差距顯著,因此,不能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養老保險制度,只能建立不同于城鎮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2.農村東中西部地區居民平均收人差距明顯

黨的之后,針對當時的國情,我們黨提出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的經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但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全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1978年,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收人水平基本持平,但進人1985年以來,地區收人水平差距逐漸拉大。從表中可以看出,西部和中部發展相對較慢,而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較快,1985年,東部農村家庭總收人為西部地區的142%,2004年達到169%(見表2)。

3.各地區農村居民的收人差距不斷拉大

我國農村居民的收人差距也在不斷拉大,收人分配極不均衡,低收人農戶與高收人農戶的收人差距進一步擴大。按農戶人均收人水平進行5等份分組(每組各占總戶數的20 0,6 ) ,2001年高低收人組農戶的收人比為6.76:1(以低收人組農戶的收人為1),2002擴大為6.88:1,2003年進一步擴大為7.32:1(見表3)。

由上述可見,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的許多省市的農村經濟發展較快,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很高,農民的經濟實力也較雄厚,與發達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農村經濟水平還很低。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性決定了在目前不可能建立起全國統一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只能進行分類設計和實施。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經濟發展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提供物質基礎,即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必須遵循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客觀規律,非均衡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須以一定的經濟基礎為前提,這種經濟主導性規律是導致農村養老非均衡保障的支配性規律,其內涵是農村養老保障實質是一種經濟現象,其保障的非均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性。一般而言,農村不同地區,經濟愈發達的地區,社會化養老的需求愈高,保障水平愈高,而落后的地區則相反;農村同一地區,收人愈高的群體,社會化養老的需求愈高,保障水平愈高,反之亦然。

三、非均衡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

從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一)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社會養老制度

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具備了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經濟條件,應積極地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努力建立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為了構建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以參照城鎮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具體做法為:

1.保障項目多樣化

經濟發達地區農民生活比較富裕,觀念也比較開放,除了基本生活以外,他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還有更高的需求,在保障標準上,可以多設定一些檔次,并適當地提高每個檔次的水平,以適應發達地區農民的保險需求。

2.加大集體補助與財政支持比例

經濟發達地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大發展,集體經濟的厚實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集體經濟支持,集體經濟承擔部分農民養老保險的保費也是其責任和義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經濟發達地區集體經濟對改善當地農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對農民養老問題卻很少投人,多為直接的現時支付,應該利用集體經濟這一優勢條件,加大農民養老的集體經濟支持力度。同時目前經濟發達地區建立的農村社會保障,當地財政很少支持,保障制度抗風險能力很脆弱,必須從制度上規定連續性向基金注人適量財政資金,加大基金的公共積累水平。

3.規范繳費基數,實行與城鎮一體繳費

以農村勞動力人均純收人作為繳費基數,以與農村勞動力的收人狀況相適應,一方面保證征繳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實現保障與生活水平的對等性,繳費率與城鎮一致,實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性。

4.向農民開征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稅,實現農村社會養老的“社會性”

將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險費改為社會養老保障稅,解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保費征繳困難和參保群體不穩定性問題,開征保障稅在實現擴面的同時,更能強化征繳,降低管理成本,保證基金的征收和穩定。

5.健全基金的保值、增值機制

發達地區的保障資金的各種管理機制比較健全,投資的機會較多,應該健全機制,有效地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經濟欠發達地區是指收人水平介于貧困與富裕之間的地區,這類地區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據的比例較大。從收人水平角度而言,是介于貧窮與小康之間的一種收人水平和生活水平。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這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提高,農業的產業結構有所調整,收人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這表明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已經走出了貧困線,但還沒有達到富裕階段。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而且區域內部經濟差異也很大,不完全具備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經濟條件。

欠發達地區應采取以家庭養老為主體,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養老保障體系。欠發達地區以家庭養老為主體是指在條件不具備或不適合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地區暫不普遍推行農村社會化養老,當一些地區滿足了社會化養老條件后再實施,以及在一些已經滿足了實行社會養老的特殊人群中率先實施社會養老。欠發達地區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過程中應注意下列問題:

1.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為基本原則

欠發達地區在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時,在保障標準上,應堅持宜低不宜高,以能保障其基本生活為前提,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切忌保障水平超出當地經濟承受能力,給國家造成困難和負擔。

2.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的統一管理與財政支持

養老保險基金的使用一定要建立監督機制,增強透明度。由于欠發達地區投保檔次一般較低,每年收取保費較少,因此,其各級管理機構的人員工資應由財政撥付,其辦公費用,每年按所收保費的一定比例由縣管理處統一提取,分級使用。

3.優先保障重點對象

欠發達地區農村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還較低,社會保障能力和群眾承受能力有限,因此欠發達地區農村的社會保障必須堅持優先保障重點對象的原則,包括五保對象、殘疾人、優撫對象、特困戶等,這對于穩定社會,促進欠發達農村經濟發展,密切干群關系,加強國防建設和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三)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村養老

篇13

    “經濟人”(home occonomicus,或economic man),簡單地說指人是自私自利的,其經濟行為的原始驅動力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個人追求的利益與社會利益是一致的,那么就能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并不一致;因而,個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使社會得到最大利益,有時甚至會導致社會利益的損失。 

    家庭的育齡夫妻作為經濟生活的理性人,其所進行的生育行為是一種經濟人的行為,從經濟學角度看,我國(特別是農村)的多胎生育以及男孩偏好正是經濟人假說的表現。在傳統社會里,為了實現經濟利益與非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家庭希望多生育小孩。從經濟利益的角度看:(1)在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下,子女.的多少代表勞動力水平的強弱,子女多(特別是男孩多),勞動力足,在平時的生產中,就能擔負起更重的體力的投人,因而就能有更多的產出,家庭的經濟收人也得到增加;(2)成年子女不但能增加勞動力的投人,同時,也是父母養老的保障。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生命周期長度要大大長于其工作時間,工作時間只是其生命周期的一個階段,為了在失去勞動能力后仍然能維持生活需要,人們必須將勞動時期獲得的收人的一部分積蓄起來,而適于積蓄的物資財物是土地、房產、貴金屬和珠寶等商品,在傳統的農業社會,有能力進行這種物資財物積蓄的人僅僅是少數,對于絕大多數的人而言,消費的剩余可能很少,因此,其終身的資源分配就難以利用財富或貨幣進行儲蓄,而只能用人力儲蓄的方式,即生育子女。子女及其勞動能力具有永久積蓄的特點,因而成為重要的養老資源。同時,土地、房產、貴金屬和珠寶等商品的價格不穩定,保值增值的不確定性因素多,而子女卻能給家庭帶來永久的收益期望。多子女與獨生子女相比,在勞動力投入與增殖保值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另一方面,從非經濟利益的角度,也即是效用最大化:(1)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子多?!保瑑簩O滿堂,子女多,幸福感強;(2)“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生育子女特別是男孩,也滿足了孝文化的需要。所以,多育以及男孩偏好,能實現經濟人假說的效用最大化的要求。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子女多,老年人從子女處得到的養老保障費用也多。 

    假設2:子女多,老年人從子女處得到的精神安慰高。 

    二、數據收集 

    本次采用整群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先在湖南新邵縣新田鋪鎮下轄的29個行政村中抽出5個行政村,然后在被抽取的行政村中普查60歲以上的老年人養老方面的基本狀況。除少數老年人遷居外地或因其他原因未能被調查外,共回收有效資料310份。由于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文化程度一般較低,因而均以問卷訪談的方法來取得資料,即筆者對每一位老年人進行直接入戶訪問,由筆者親自填寫問卷。問卷內容除了關于老年人的年齡、性別、文化水平、身體狀況、婚姻狀況、經濟狀況、居住狀況等基本情況外,還包括老年人贍養的各方面狀況,包括老年人自我養老狀況、子女供養狀況及對養老狀況的滿意度和養老中的主要問題與困難等。 

    三、子女及計劃生育戶養老保障狀況 

    1.為了本文的研究需要,我們從以下幾方面來說明調查數據:(1)生育狀況:在樣本中,有31位老年人沒有子女,其中巧人完全沒有子女,而16人通過過繼的方式續絕,從而擁有一個兒子。有279人育有子女,占90. 6%,平均生育4.45個子女。從性別來看,平均生育兒子數為2.39個,女兒數為2.05個,其中育有兒子最多為7個,女兒最多為4個。在樣本中,有子女老人289人,約占樣本總數的93.22% o ( 2)在樣本中,286位老年人無固定收人,依靠自己的勞動投人或子女供給獲得經濟來源,占總人數的68.39%(表1)。 

    2.老年人的養老狀況:(1)老年人自我養老狀況:在此次調查中,大部分老年人沒有固定的收人來源,在獨居或與配偶共居的310位老人中,有138人自己參加生產勞動獲得部分必需的生活資料,在與未婚子女共居的69位老年人中,他們由于還要撫養尚未成年的子女,因而全都參加家庭勞動,甚至外出打工,他們與子女之間的代際經濟流動可以概括為撫養型,因而他們在經濟上同樣是以自我養老為主。在問及是否參加家庭生產勞動時,回答為經常參加、偶爾參加和幾乎不參加的分別為198人、82人、30人,所占比例分別為63.87%;26.45%,9.67%;有65% (201人)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地參加了家庭生產勞動,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為家庭生產做出了貢獻,因而也可以算作自我養老。(2)老年人子女供養狀況:農村老年人養老主要依賴家庭成員,特別是配偶和兒女,這在此次調查中也表現得相當明顯。一是經濟供養在獨居、與配偶共居和與未婚子女共居的182位老年人中,有55.6%的老年人的已婚子女經常給分居的老年人提供現金資助,數額從每月平均10元到100元不等,均值為42元。提供方式既有定期提供,也有不定期提供,提供者除了老年人的兒子外,女兒女婿也或多或少會補貼一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逊克县| 阿克苏市| 合肥市| 高淳县| 长泰县| 云霄县| 密山市| 德格县| 鱼台县| 泰来县| 呈贡县| 南陵县| 襄垣县| 内丘县| 灵山县| 东丰县| 色达县| 丰县| 湖北省| 明光市| 扶余县| 彭水| 德格县| 新平| 梓潼县| 红桥区| 阿鲁科尔沁旗| 健康| 沈阳市| 尉犁县| 新巴尔虎右旗| 方城县| 宜宾县| 盘山县| 双柏县| 武邑县| 常宁市| 福贡县| 义乌市| 攀枝花市| 沙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