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環境污染特征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環境污染特征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環境污染特征

篇1

1.1化學污染

畜牧養殖過程中會使用到很多化學飼料,但是一般畜禽對于蛋白質的利用率都比較低,飼料中含有的氨、磷都會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氨和磷揮發到大氣中會增加大氣的氨含量,為酸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對農作物生長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養殖戶將畜禽糞便用于農作物生長,會增加土壤中的氨、磷含量,造成土壤污染,再通過土壤沖刷和滲透作用對地下水形成污染,人們生活中使用地下水,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1]。所以,在畜牧業養殖過程中,飼料中的氨、磷含量會對大氣環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對農作物生長和人體健康都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1.2自污染

畜牧業養殖過程中,自身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主要是因為畜禽養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糞便,糞便中含有很多會對生態環境形成污染的物質,如果沒有對這些糞便進行有效的處理,就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會對周圍居民生活質量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2]。畜禽長期處于低度氨環境中,隨意焚燒畜禽糞便會污染空氣質量,甚至可能引發火災,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2畜牧業養殖中環境污染的因素

2.1缺乏環保意識

目前,大部分畜牧業養殖戶還未意識到畜禽養殖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認為工業和生活才是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關鍵性因素。在畜牧養殖過程中,缺乏環保意識,沒有對養殖場進行合理布局,也沒有配置相應的畜禽糞便池,糞便直接輸送到種植業中,通過土壤和揮發對地下水和空氣造成了污染,導致生態環境污染的情況出現。

2.2資金投入力度比較低

在我國大部分小規模養殖戶都是貧窮農民,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上,一般采用的露天養殖,缺乏科學的管理規范,隨意性比較強,容易造成生態環境污染。

2.3養殖模式轉變

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畜牧養殖業的發展,現階段我國養殖業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造成大量糞便累計,糞便不能及時用于農作物生長中,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除此之外,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抗生素和激素類藥品頻繁出現在生活中,在畜牧養殖過程中,養殖戶為提高畜禽的成活率,會使用這些藥品防治疾病的出現,促使畜禽快速成長,藥物殘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也對人畜健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作用。

3畜牧業養殖中環境污染的治理

3.1提高環保意識

當前,在畜牧養殖業發展過程中,要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目標,就必須使養殖戶認識到科學養殖的重要性,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斷增強養殖戶的環保意識,合理布置養殖場的布局,加強養殖業和種植業的聯系,及時將畜禽糞便投放到農作物生長中,避免糞便大量積累,在揮發作用和滲透作用下造成生態環境污染。通過增強養殖戶的環保意識,使其在養殖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為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3.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當前,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要使更多貧窮的農民富起來,可以鼓勵農民小規模養殖畜禽,但是,也要樹立環保意識,在畜牧養殖過程中,注重基礎設施建設,配置相應的糞便處理池,相關部門加強監督,幫助養殖戶解決畜禽養殖中出現的問題,對于基礎社會建設不齊全的養殖戶,應該督促其快速完善基礎設施建設[3],始終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畜牧業實現長遠發展目標提供充分的保障。

3.3養殖方式轉變中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在畜牧養殖業轉變發展方向的時候,要保護生態環境,避免畜牧業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就必須加強環境治理工作,將種植業和養殖業聯系起來,使畜禽養殖中產生的糞便可以技術投放到農作物生長中,一方面,為農作物生長提供養分;另一方面,避免畜禽糞便堆積造成生態環境污染。最后,在畜禽養殖過程中,要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類藥品,主要是因為這些藥品會對人畜健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藥品殘渣也會造成生態環境污染。

參考文獻:

[1]田發榮,田玉屏,楊光,等.山區畜禽規模養殖環境污染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湖北畜牧獸醫,2013,34(6):92-94.

篇2

篇3

一、引 言

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本身伴隨著地區間的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相對發達,而中西部地區則相對落后。相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對環境產生了清潔要求,由此會讓消耗大、污染中的產業從該地區退出。而退出的主要方式,并非對產業進行節約和清潔化改造及升級,而是選擇退出成本較低的產業轉移方式。因此,近年來地區間的污染產業轉移進入了高峰期。上海對高污染低產能的工業企業實施整體搬遷改造正在提速,2015年污染企業搬遷改造力度已由原來的每年500~600家增加至約1 000家。北京2016年基本全面完成了1 200家污染企業的遷出任務,比原計劃的2017年提前一年。浙江預計2017年底前完成重污染企業的全部關停搬遷工作。江蘇預計2020年全面完成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任務。發達地區污染產業轉移步伐明顯加快。

中國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不同地區對環境的清潔要求存在明顯差異。在東部地區“驅污”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出于發展當地經濟的動機主動拋出橄欖枝“吸污”。“GDP至上”的發展目標容易讓政府漠視經濟增長的環境代價,不惜開出優惠條件,降低環保門檻來吸引產業落地。寶鋼計劃在2012~2022年10年內將300萬噸產能遷出上海,青海、新疆等地均開出了優惠條件。江蘇因太湖藍藻暴發導致供水危機,決定陸續搬遷規模以下化工企業;因違規排污導致數百名兒童鉛中毒,浙江也開始大規模地遷出和整治當地鉛酸蓄電池企業。消息一出,四川、云南、江西等地紛紛涌來招商引資,競相降低環境標準,條件誘人。

污染產業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所帶來的問題日益嚴重。經調查:內蒙古和寧夏分別在騰格里沙漠腹地建起工業園并引入了大量的化工企業。2014年發現騰格里沙漠的巨大污水處理坑,生態環境和這片土地上的百姓遭受嚴重侵害。事實上“沙漠排污”只是污染產業西遷的一個縮影。一系列與高污染行業西遷關系密切的惡性環境事件頻頻見諸報端,促使人們越來越關注產業轉移與環境污染問題。①

發達地區轉出高耗能、高污染產業,一方面對中西部承接地的生態環境和公眾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增加環境治理成本,甚至引發生態災難,結果很有可能對經濟增長助推微弱,還會埋下造成社會不穩定的禍根。另一方面從長遠看,轉出并非退出,由于環境問題的流域性特征和氣候問題的全球性特征,即使發達地區將污染產業轉移出去,也不能獨善其身,享受清潔環境。北京深受霧霾困擾便是很好的明證。

因此,避免中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成為“污染避難所”,防范區域間污染產業轉移。本文試圖利用30個省的面板數據,結合污染產業和污染排放量的地理空間格局變化,對我國區域間因產業轉移而伴生的污染轉移進行定量分析,從中提出引導地區間對產業合理承接、促進各地區經濟與環境雙贏的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國家和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所產生的污染轉移問題由來已久,“污染避難所”假說早在1979年就由Walter et al.[1]提出,隨后眾多學者就此展開了驗證。傳統的“污染避難所”假說研究一開始集中在單純的國際貿易(Copeland et al.,1994[2])或FDI流動(Chung,2012[3]),證其與環境的關系(Copeland et al.,1994[4]),而后慢慢做出各類衍生與拓展:將污染天堂假說與庫茲涅次曲線結合(Cole,2004[5]);與波特假說結合(D'Agostino,2015[6]);建立動態模型(Bogmans, et al.,2010[7]);應用地理經濟學和新地理經濟學模型(Ben, et al.,2008[8]);將集聚效應納入考慮(Wagner, et al.,2009[9]);等等。多數學者從跨國貿易的角度驗證了假說成立。

由于國家的環境規制是針對一國所有地區均需遵守的法律規范,因此,“污染避難所”假說只是在國家間不同環境規制下才成立。但眾多學者對一國內不同地區間的貿易研究,也證實了“污染避難所”假說成立。豆建民等(2014)[10]和常靜等(2015)[11]分析了中國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污染產業的情況,證實了地區間產業轉移確實伴生污染轉移問題。劉友金等(2015)[12]研究發現污染產業呈現出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分散轉移的時空演變特征,得出了地區間污染產業轉移對環境損害具有正向影響的結論,但不同地區的環境相對損害存在顯著差異。

但也有學者的研究證實了在中國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區間,“污染避難所”假說并不成立。林季紅等(2013)[13]研究表明:將環境規制視為嚴格外生變量時,“污染避難所”假說在中國不成立,而將其視為內生變量時卻是成立的。彭可茂等(2013)[14]的研究發現:中國總體、東部及西部并不存在顯著的“污染避難所”效應,而中部則存在;國有企業不存在顯著的“污染避難所”效應,而港澳臺及外商企業則存在;就特定產業而言,有10類產業存在“污染避難所”效應。還有一些研究結果更為開放。Yu et al.(2013)[15]的研究發現,較高的企業社會責任會減弱環境規制水平低帶來的對污染產業吸納水平。張彩云等(2015)[16]研究表明:環境規制水平與污染產業轉移呈現“U”形關系。然而也有學者(李夢潔等,2014[17])研究表明:只要有針對性地加強環境規制,地區間的污染產業轉移不一定會帶來環境惡化。產業轉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經濟和環境的“雙贏”。

之所以會出現國內地區間貿易“污染避難所”假說的不同驗證結果,是由于學者在考慮環境規制的時候,所關注的正式環境規制的指標和非正式環境規制的內容不同(Graafland et al.,2016[18])。對環境規制的考慮主要從工業污染治理投資額、排污費等(張成等,2011[19])、能源消耗衡量(余菜花等,2015[20])、污染物排放情況(沈靜等,2012[21])、污染治理支付成本(張彩云等,2015[16])等指標。非正式環境規制主要由公眾對清潔環境的需求和參與環境治理能力體現,多采用環境污染量(韓超,2016[22])、政協提案數(張華,2016[23])、收入水平(陸D,2009[24])、受教育程度、年齡結構等一系列指標來綜合度量(原毅軍等,2014[25])。

“污染避難所”假說的驗證結論不同,源于對環境規制指標設計的不同。就中國而言,正式環境規制是全國性而非地區性的,非正式的環境規制則視地區公眾的環境訴求而定。因此,如何能夠切實反映不同地區真實的環境規制水平,除了考慮正式環境規制以外,更重要的還取決于非環境規制水平。只有綜合了地區的正式和非正式環境規制,并使該規制能夠真實反映并切實影響該地區對污染產業的接納,才能準確判斷地區間的產業轉移所帶來的環境影響方式和影響程度,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避免產業轉移所產生的污染轉移政策建議。

本文將收集最新數據,結合污染產業和污染排放量的地理空間格局化,全面探究污染產業轉移伴生的污染轉移問題,對其特征進行系統歸納。另外學者在實證探究環境規制水平與污染產業轉移的關系問題時很少考慮非正式環境規制,本文的研究則更加全面合理,分別考慮了污染治理支付成本和環境量來衡量正式環境規制水平和非正式環境規制水平,使實證結果更具有說服力。

三、污染產業區域間轉移情況分析

(一)污染產業和區域樣本分類

本文參照國務院在2006年的《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通知》中公布的污染產業以及趙細康(2003)[26]對重度、中度、輕度污染產業的劃分選取樣本,同時將全國30個地區劃分為三大區域(見表1)。

本文借鑒區域間產業轉移的比較分析法(范劍勇,2004)[27],采用地區污染產業產值占全國總產值比重的變化,作為地區間的污染產業轉移的判斷依據,對區域間污染產業的相對變化情況進行衡量。

(二)污染產業區域間轉移規模

本文選取2004年、2009年、2014年3個時間截面數據,分東、中、西3個區域,就12個污染產業的轉移規模變動進行測算,“+”表示該產業轉入,“-”表示該產業轉出。剔除價格因素后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就總體趨勢而言,從2004年、2009年到2014年,東、中、西部地區間污染產業轉移規模進一步擴大。區域間呈現出梯度轉移規律:污染產業在轉入規模上,中部大于西部,且中部地區部分污染產業向西部轉移趨勢明顯,例如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等。因此,2004年以來,東部轉出污染產業、中西部承接污染產業的趨勢非常明顯。

(三)污染產業區域間轉移速度

整理2004~2009年和2009~2014年期間,東、中、西部污染產業轉移中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輕度污染所占比重如圖1~6所示②:

比較2004~2009年和2009~2014年東、中、西部污染產業轉移的相對比重發現:東部地區重度污染產業加快轉出步伐,重度污染產業轉出在總體污染產業轉出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中西部地區承接重度污染產業規模明顯擴大,尤其是西部地區;中部地區重度污染產業轉入在總體污染產業轉入中的比例由8%上升到19%,西部地區重度污染產業轉入在總體污染產業轉入中的比例由6%上升到34%。

(四)地區間產業轉移所引發的污染轉移現象分析③

通過對2004~2014年中國30個地區12類污染產業轉移情況分析可以發現:東部省份污染產業轉出明顯,中部省份個別污染產業也存在明顯的向西部省份轉移的跡象。從圖7中可以看出污染產業在各地區的相對變化:2004~2014年間有9個省出現污染產業相對減少的情況,其中東部地區有7個省,中部地區有2個省。此外,從轉移規模變動可知:中西部地區承接重度污染產業規模明顯擴大,尤其是西部地區。

選取2004~2014年30個地區的工業三廢排放量,可以看出由于產業轉移所引發的地區間環境污染變化(見圖8),西部各地區的環境狀況惡化都比較嚴重。

四、環境規制水平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實證分析

污染產業轉移對中西部地區環境狀況惡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中西部地區環境規制強度低被認為是吸引污染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本文選取30個地區的最新面板數據,對不同地區的環境規制水平影響的污染產業轉移進行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與解釋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污染產業轉移。某產業在區域間轉移必然帶來轉出地產值減少和轉入地產值增加,因此地區間污染產業轉移可采用各地區污染產業產值占污染產業全國總產值的比重來衡量。

本文的解釋變量為環境規制。該指標選取一直爭議較大。本文采用污染治理支付成本來衡量規制水平。該指標由多種數據綜合而成,較單一指標更有說服力。該指標由3部分組成:①污染治理投資額:由與污染防治相關的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構成;②治污設備運行費用:由工業廢水治理設施運行費用和工業廢氣治理設施運行費用組成;③繳納的排污費。

本文運用環境規制相對水平作為環境規制指標,即用各地區單位產值的污染治理支付成本比上全國單位產值的污染治理支付成本表示。該值大于1說明該省環境規制水平高于全國,該值越大,說明該省環境規制越嚴格。另外,考慮到環境規制水平的改變最終影響到污染產業轉移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因此本文選用環境規制相對水平的滯后一期;同時,結合“波特假說”,加入二次項。

鑒于環境規制指標中的污染治理支付成本偏重于污染治理,同時,環境規制從法理意義上來看是對全國各地區的環境具有統一的約束力,治理成本高并不能完全說明規制水平高,也可能是污染嚴重的結果;因此本文同時選取了非正式環境規制指標――環境量。當地的環境量越大,說明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越強,環境保護參與程度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環境規制的水平。同樣選用滯后一期,并加入二次項。

控制變量主要考慮以下內容:①勞動力相對成本:出于成本利潤的衡量,企業傾向于選擇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地區。②交通狀況:優良便利的交通狀況有利于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效率,會吸引產業轉入。③產業結構:較大的第二產業比重意味著旺盛的工業市場需求和巨大的工業市場潛力,吸引產業轉入;但當發展到一定階段,又會提高對環境的清潔需求,導致污染產業轉出。因此加入二次項。④集聚效應:產業集聚可以促進企業間的交流合作,節約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豐富的資源聚集形成龐大的市場,正的外部性促使產業轉入。⑤政策因素:各地政府的稅收和投資政策對于產業轉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較低的稅負和較高的固定資產投資都有助于產業轉入。

總體上,影響污染產業轉移的因素涵蓋了成本和市場方面。其中成本因素主要由環境規制相對水平、勞動力相對成本、交通狀況、集聚效應、政策因素等體現,市場因素則由產業結構體現。

總結變量選取與衡量如表3所示。

(二)數據處理與模型構造

本文收集了30個地區2005~2014年的年度數據。對原始數據④做剔除價格因素處理,并構造比重和相對量用于計量分析。采用Stata13.1計量軟件。

根據以上對影響污染產業轉移的因素分析,構建計量模型如下:

cyzyit=α1hjgzit-1+α2hjgz■■+βkXitk+α0+μi+εit

cyzyit=α1hjxfit-1+α2hjxf ■■+βkXitk+α0+μi+εit

其中,Xk(k=4,5,6,7,8,9)代表序號為4~9的控制變量;相應的μi表示個體效應,εit表示模型誤差項,下標i表示地區,t表示年份。

(三)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希望截距項能反映一定的個體特征,截距項和各解釋變量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從定性的角度來說,選擇固定效應會更適合本模型的估計。從實證角度,豪斯曼檢驗結果也支持固定效應模型優于隨機效應模型。表4和表5給出了污染治理支付成本和環境量分別作為環境規制指標的各模型固定效應的回歸結果。

比較表4中模型1~3的回歸結果,模型3中的系數方向符合選取變量時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分析,且顯著性較優。

環境規制水平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呈現“U”形,一次項和二次項都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隨著環境規制強度提高,污染產業先轉出后轉入。在拐點發生之前,污染產業由環境規制水平較高的地區轉移到環境規制水平較低的地區,從而驗證了“污染避難所”假說成立。

控制變量4~9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具有如下特征:①勞動力成本對污染產業轉入具有明顯的負向作用。這是由于產業轉入地會優先選擇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地區。②交通狀況對污染產業轉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交通狀況作為地方基礎設施的組成要素,交通越便利,基礎設施條件越完善,越能吸引產業轉入。③第二次產業比重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呈現倒“U”形。第二次產業比重越高,說明地區的工業品市場和經濟發展具有良好的前景,污染企業轉入便有利可圖;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又會提高對清潔環境的需求,導致污染產業轉出。④集聚效應對污染產業轉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產業集聚效應可以促進企業間交流合作,節約運輸成本、時間成本和信息成本,共享基礎配套設施,增強技術外溢,豐富的資源聚集形成龐大的市場,正的外部性促使產業轉入。⑤優厚的稅收和固定資產投資政策顯著促進污染產業轉入。稅負越低,固定資產投資額越高,越有助于吸引污染產業落戶當地。

比較表5中的回歸結果,模型3依然具有系數方向符合選取變量時的判斷,且顯著性水平較好。表4和表5的估計結果類似,這里對控制變量的分析不再展開。著重比較兩個解釋變量――正式的與非正式環境規制水平可以發現,兩者對污染產業轉移影響的方向相同,都是隨著環境規制強度的提高,污染產業先轉出后轉入。稍有區別的是,非正式環境規制水平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程度更大。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對實證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盡管國內的環境規制對各地區的排放標準都有同樣的要求,但產業不同所產生的排放量各異,因此地區間的環境治理投資和非正式環境規制水平具有差異性。這些差異對地區間的污染產業轉移具有顯著影響,并且非正式環境規制水平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強于正式環境規制水平。這說明公眾的環保意識增強,參與度提高,非正式環境規制的約束作用日益顯現。同時,環境規制水平對污染產業轉移的“U”型影響也暗示了企業可能會因為清潔生產技術或治污技術的改善而減少污染產業轉出。此外,勞動力相對成本、交通狀況、產業結構、集聚效應,以及包括稅收和固定資產投資的政策因素等也顯著影響污染產業轉移,其中產業結構、集聚效應、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作用較強;而傳統的勞動力成本、交通成本、稅收成本等因素趨同,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作用較弱。

鑒于污染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已經嚴重危害到了當地的環境狀況的現實,根據實證分析結論可知:通過提高欠發達地區非正式環境規制水平,可以抑制污染產業轉入;通過清潔化改造發達地區污染產業,能夠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產業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的污染轉移規模和轉移速度。具體而言有以下政策建議:

(一)強化公眾環保參與度,提高非正式環境規制水平

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物質生活明顯改善,公眾對于環境的清潔要求逐步提高,非正式環境規制的約束作用日益顯現,污染企業尋求轉移出路。而中西部地區公眾的環保參與度較低,污染企業才會有生存的土壤。因此,對于欠發達地區,首先必須使公眾充分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加強環境危機意識,清楚自己的權利與責任。同時,加大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與教育,提供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支持,保證參與的積極性與有效性。另外,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促進環保非正式組織的發展,豐富公眾參與形式。

(二)推動發達地區污染產業轉型升級和清潔化治理

環境污染具有流域性特征,產業轉移伴生的污染轉移,處在同樣流域中的東部地區也不能獨善其身。目前中西部地區尚未有條件對污染企業進行統一治理,發達地區應該承擔起這種責任。既然集聚效應和固定資a投資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較強,因此強制污染企業遷入各種類型的工業區或開發區,并提供基礎配套設施和排放統一治理的固定資產投資支持,可以有效地抑制污染產業對環境的污染。政府必須制定排放量的限制并讓企業嚴格執行,排放集中治理有助于實現規模效應和專業化處理的技術條件。費用可以通過排污企業、地方政府等主體多方共同承擔,也可以采用信貸優惠、財稅優惠等鼓勵政策,支持園區和企業的排放集中治理投資。如此一來既避免了當地政府因企業遷移而導致的稅收流失,也避免了大規模污染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三)合理對待“U”形曲線

環境規制水平對污染產業轉移的“U”型影響,意味著采用清潔技術或治污技術可以減少污染產業轉出。目前,我國污染產業主要由環境規制水平較高的地區轉移到環境規制水平較低的地區,其中非正式的環境規制起著主要作用。可以斷定現階段的規制水平對污染產業轉移的影響正處于“U”形曲線的下降階段。但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階段與環境規制水平不同,所處的“U”形曲線位置則不同,因此各地區之間無法相互借鑒彼此的做法,通過提高環境規制水平來實現污染產業轉型升級;也不能以短期經濟增長為由,繼續降低環保門檻,吸引污染企業投資。可見,各地區應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逐步加強環境規制,激勵企業提高清潔生產技術和治污技術,提升創新研發動力,平穩跨越拐點,在全國范圍內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注 釋]

① 相關數據源自新浪財經http://.cn,人民網http://.cn,新華網http://.cn等。

② 數據來源:2005~2015年《中國工業統計年鑒》。

③ 相關的數據來源:2005~2015年《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05~2015年《中國環境年鑒》。

④ 相關數據來源于2006~2015年《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06~2015年《中國環境年鑒》;2006~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

[參考文獻]

[1] Walter I,Ugelow J 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Ambio,1979,8:102-109.

[2] Copeland B R,Taylor M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3):755-787.

[3] Chung 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Outward FDI: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J]. Departmental Working Papers,2012,47(2):463-467.

[4] Copeland B R,Taylor M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3):755-787.

[5] Cole M A. Trade,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xamining the Linkag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8(1):71-81.

[6] D'Agostino L M. How MNEs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grating the Porter Hypothesis 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J]. Economia Politica,2015,32(2):245-269.

[7] Bogmans C,Withagen C A.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A Dynamic Perspective[J]. Revue ?conomique,2010,61(1):103-130.

[8] Ben Kheder S,Zugravu-Soilita N.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 Geographic Economy Model in a Comparative Study[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8.

[9] Wagner U J,Timmins C D.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9,43(2):231-256.

[10] 豆建民,沈艷兵. 產業轉移對中國中部地區的環境影響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11):96-102.

[11] 常靜,趙凌云. 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環境效應的實證檢驗[J]. 統計與決策,2015(18):139-141.

[12] 劉友金,曾小明,劉京星. 污染產業轉移、區域環境損害與管控政策設計[J]. 經濟地理,2015(6):87-95.

[13] 林季紅,劉瑩. 內生的環境規制:“污染天堂假說”在中國的再檢驗[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1):13-18.

[14] 彭可茂,席利卿,雷玉桃. 中國工業的污染避難所區域效應――基于2002―2012年工業總體與特定產業的測度與驗證[J]. 中國工業經濟,2013(10):44-56.

[15] Yu X,Bu M,Wagner M,et 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Evidence from Multinationals' Investment Decision in China[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13,20(1):85-99.

[16]張彩云,郭艷青. 污染產業轉移能夠實現經濟和環境雙贏嗎?――基于環境規制視角的研究[J]. 財經研究,2015(10):96-108.

[17]李夢潔,杜威劍. 產業轉移對承接地與轉出地的環境影響研究――基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分析[J]. 產經評論,2014(5):38-47.

[18] Graafland J,Smid H. Reconsidering the Relevance of Social license Pressure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f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European SM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41:967-977.

[19] 張成,陸D,郭路,于同申.環境規制強度和生產技術進步[J].經濟研究,2011(2):113-124.

[20]余菜花,崔維軍,李廉水. 環境規制對中國制造業出口的影響――基于引力模型的“污染避難所”假說檢驗[J]. 經濟體制改革,2015(2):115-119.

[21] 沈靜,向澄,柳意云. 廣東省污染密集型產業轉移機制――基于2000―2009年面板稻菽P偷氖抵[J]. 地理研究,2012(2):357-368.

[22] 韓超,張偉廣,單雙. 規制治理、公眾訴求與環境污染――基于地區間環境治理策略互動的經驗分析[J]. 財貿經濟,2016(9):144-161.

[23] 張華. 地區間環境規制的策略互動研究――對環境規制非完全執行普遍性的解釋[J]. 中國工業經濟,2016(7):74-90.

[24] 陸D. 環境規制影響了污染密集型商品的貿易比較優勢嗎?[J]. 經濟研究,2009(4):28-40.

篇4

在平流層大氣中,臭氧吸收了90%以上的太陽短波輻射,從而對人類及生態環境起到了保護作用。但是在近地面大氣中,臭氧作為首要光化學污染物,可以誘發光化學煙霧的生成,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面臨光化學煙霧污染的威脅[1]。臭氧本身是一種毒性氣體,近地面高濃度的臭氧會對人體健康、農業生產以及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了解臭氧污染的來源及影響因素,開展環境大氣中臭氧污染規律的研究,對于防治大氣污染、提高環境空氣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對環境空氣中臭氧的來源、影響因素及城陽區臭氧污染規律進行分析,并結合城陽區實際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

1 環境空氣中臭氧的來源及影響因素

近地面環境空氣中臭氧主要來自平流層臭氧的向下輸送和對流層的光化學反應生成。CTM(Global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模型研究表明,對流層臭氧可達 344Tg/a,其中約48%自本區域的光化學反應,約29%來自外遠距離傳輸,約23%來自平流層向下輸送[2]。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汽車保有量迅速增加,以及各種燃料、油、有機溶劑、涂料被大量使用,大氣中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濃度不斷增加,導致近地面臭氧濃度不斷升高[3]。研究表明,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在光照下,經過復雜的化學過程生成的二次污染物是近地面臭氧的主要來源。城市大氣污染地區臭氧濃度變化主要受當地光化學反應控制,這主要是因為污染地區形成臭氧的前體物的濃度較高,臭氧的產生和損耗決定于光化學反應[4]。

氣象條件是影響環境空氣中臭氧濃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造成臭氧濃度晝夜變化、季節變化、年際變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太陽輻射、氣溫、風向和風速是比較重要影響的因素。如果天氣晴,少云高溫,紫外線較強,則會促進光化學反應的進行,導致該日臭氧濃度較高。反之,如果天氣多云,氣溫較低,風速大,再加上顆粒物濃度較高,則造成到達近地面的紫外線較弱,導致臭氧濃度較低[5]。

相關研究發現,臭氧與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均呈較好的負相關,其中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與臭氧的負相關性最好,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可以吸收和散射太陽輻射,使光化學反應減弱,從而影響臭氧生成[6-8]。

2 城陽區環境空氣中臭氧的污染特征

青島市城陽區位于E120°07′~120°34′,N36°11′~36°24′,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城陽區共有2個大氣自動監測點位,分別為城陽區北部子站(城陽環保分局站)和城陽區南部子站(嶗山水庫站),監測項目為臭氧(O3)、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細顆粒物(PM2.5)。2個自動監測點位均使用API400E臭氧分析儀,分析方法為紫外熒光法,24h連續自動監測。本文數據周期為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判斷標準采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二級標準(簡稱二級標準,日均值160μg/m3)。

2014年青島市城陽區大氣中臭氧日均值范圍為22~218μg/m3,平均濃度為99μg/m3,全年中有23d臭氧濃度超過二級標準,超標率為6.30%。臭氧超標多出現在春末夏初,氣象條件多為天氣晴好,少云,偏南風,高溫,紫外線強,有利于光化學反應的進行,有助于臭氧的生成。最小值出現在2月5日,當日氣象條件:天氣陰,西北風5~6級,平均氣溫-1℃,細顆粒物濃度為114μg/m3,顆粒物對太陽短波吸收和散射效用,使到達近地面的紫外線較弱,光化學反應生成臭氧的的濃度低。

從全年數據來看臭氧濃度變化具有明顯的日變化規律,主要表現為夜間濃度較低且變化平緩,最低值出現在夜間,日出后臭氧小時濃度迅速上升,最大值主要集中在14:00―15:00,而后濃度逐漸降低。晝夜變化振幅夏季最大,最低值與最高值最大可以相差7倍。

2014年城陽區環境空氣中臭氧濃度呈明顯的季節變化:春季升高,夏季最高,秋季逐漸降低,冬季最低。臭氧濃度月變化基本呈現倒“V”形,臭氧濃度在7月份達到最高值后逐漸降低。從臭氧全年監測結果可以看出,臭氧日均值最大值超過二級標準的天數集中在太陽光照充足的5―8月,臭氧濃度日均值低值一般出現在太陽光照較弱的12月、1月。

3 臭氧污染的防治措施

目前,臭氧已經成為城陽區重要的大氣環境污染物之一,防治臭氧污染,一方面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建立、落實法規和技術標準,另一方面要減少臭氧光化學反應前體物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因此,根據青島市年度空氣質量提升行動計劃的要求,建議從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治理污染點源、使用清潔能源、提升車用燃油品質、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等各個方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改善全區空氣質量。

3.1 綜合治理、聯防聯控 由于揮發性有機化物既可能造成細顆粒物超標,又是臭氧的前體物之一,因此,臭氧應與細顆粒物治理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實行綜合治理。同時,城陽區特殊的地理位置,易受外部區域大氣污染物擴散的影響,城陽區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氣態污染物和細顆粒物污染在南風條件時受來自李滄區、市北區、黃島區等外部大環境污染物由南向北擴散影響,較北風條件時污染嚴重。可見,只針對城陽區臭氧污染治理的效果有限,青島市各級政府應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共同治理,共同受益。臭氧前體物在不同地方比例不同,即便在同一個城市,市區與郊區也有差別,因而城陽區環保部門應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搞清楚城陽區臭氧形成受控因素,通過監測摸清楚臭氧前體物的具體比例、排放源的位置,做到有的放矢。

3.2 減少氮氧化物排放 城陽區工業園區較多,2014年城陽區工業氮氧化物排放量達到3 338.9t,居青島六區之首。環境空氣中氮氧化物濃度變化對光化學反應有很大的影響,控制、減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可以有效地控制臭氧污染。

3.2.1 優化產業及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的利用率,減少燃煤的用量 對城陽建成區內20t/h以下燃煤鍋爐強制淘汰,鼓勵節能新型燃燒設備的研發與使用;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實行集中供熱,減少生活面源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

3.2.2 有效控制機動車污染 截至2014年末,城陽區各類在用機動車已達19萬輛之多,比2013年增加了3萬輛。而且城陽區地處青島市北部,是陸地交通進入青島的必經之地,機動車尾氣污染嚴重,有效控制機動車污染將成為提升城陽區空氣質量的手段之一。環保、公安、工商等部門建立完善聯合執法長效機制,嚴查無環保合格標志、黑煙車和駛入限行區域內的黃標車;大力發展以軌道為主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有軌電車盡快投入使用,鼓勵民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加大對電車、天然氣車等排污量小的機動車的推廣力度,對于購買環保型汽車的家庭進行獎勵。

3.2.3 大力推進鍋爐廢氣脫硝設施的安裝和使用 城陽區金田熱電、金海熱電等廢氣污染物排放重點企業,已于2014年7月1日前完成了鍋爐脫硝改造,氮氧化物排放濃度達到了環保部門規定的標準要求。環保部門對已建成的鍋爐廢氣脫硝設施,要嚴格管理、堅持穩定連續運行,同時要加大經濟政策的支持,對企業安裝、運行脫硝裝置給予經濟補貼。

3.3 減少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 環境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的來源很多,交通運輸是最大的揮發性有機物人為排放源,溶劑使用是第二大排放源[9]。因此,做好揮發性有機物的減排工作,需要從減少交通運輸排放和減少溶劑的使用和排放2個方面入手。

3.3.1 加強揮發性有機物環境監管力度 對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工業企業,以及廣告噴涂、車輛維修、噴漆、服裝干洗、餐飲業等小型加工業和服務業,均納入監管范圍。同時,結合《青島市環境保護局關于印發的通知》開展城陽區大氣揮發性有機物調查工作,掌握轄區內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源、分布、數量,從中選擇代表性行業進行分析,了解行業排放情況,結合排放標準,配合國家環保部相關政策,達到揮發性有機物總量排放控制目標。

3.3.2 堅持源頭控制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的原則 在工業生產中推廣清潔生產技術,減少揮發性有機物的使用。嚴格控制原料與產品在生產、儲運等過程中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鼓勵企業使用先進儀器設備對有組織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進行回收再利用或采用燃燒等方式使其達標排放。

3.3.3 減少機動車、飛機和輪船等交通工具的排放量 減少機動車、飛機和輪船等交通工具的排放,儲油庫、加油站和油罐車配備相應的油氣回收系統。2014年青島市環境保護局城陽分局制訂、印發《關于對全區加油站、儲油庫油氣污染防治設施規范化監管的通知》,明確轄區儲油庫、加油站規范化監管標準規范化監管標準,告知環保部門現場監察的三項重點內容,便于各加油站、儲油庫強化內部管理,建立健全油氣治理運行機制提供了保障。

4 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汽車及其他污染源的增加,臭氧污染現象將會更加突出,治理臭氧污染已成為大氣環境治理的必然階段要求,因此,應采取加強部門合作、綜合治理、聯防聯控、動員全社會參與等措施,讓空氣清新、青山綠水的美好環境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唐孝炎,張遠航,邵敏.大氣環境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2-109.

[2]SUDO K.AKIMOTO H.Global source attribution of tropospheric ozone:Long-range transport from various source regions [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07,112(D12):1-21.

[3]唐孝炎,張遠航,邵敏.大氣環境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1-231.

[4]安俊琳,王躍思,李昕,等.北京大氣O3與NOx的變化特征[J],生態環境,2008,17(7):1420-1424.

[5]嚴茹莎,陳敏東,高慶先.北京夏季典型臭氧污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子[J].環境科學研究,2013,26(1):43-49.

[6]劉獻輝,周兵利,陳建新.洛陽市老城區環境空氣中臭氧污染特征及相關氣象要素分析[J].環境研究與監測,2014,27(2):14-17.

[7]鄭冬,李丹,紀德鈺.大連市區近地面臭氧污染規律研究及與PM2.5等污染物的相關性分析[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4,6:177-180.

篇5

2012年初,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增加了細顆粒物(PM2.5)等項目監測。為了盡快按照國家新空氣質量標準進行大氣環境監測,作為安徽省皖東南的地級城市宣城市,從2012年起逐步對轄區內的國控城市自動監測子站進行升級改造。2013年底,宣城市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升級改造基本完成。隨著新指標監測的開展,如同許多中部城市一樣,由于近些年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區建設規模的不段擴大,城市空氣污染的一些新特征開始逐漸顯現出來。本文通過對宣城市2012年前后城市大氣污染物監測數據的對比分析,探討了所在城市近幾年空氣污染的新特征和形成因素,以期為管理部門進行城市大氣環境保護、大氣污染防治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依據。

一、宣城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宣城市區共設3個國控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位,監測項目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新增細顆粒物(PM2.5)。全年連續監測366天。2012年度,全市市區空氣質量總體良好。以API計算環境質量為優的天數42天,良的天數305天,輕微污染19天。

宣城市2012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4.8%,與2011年相比,空氣質量優良率下降4.1個百分點,空氣質量為優的天數減少15天,輕微污染的天數增加15天。

2012年度,城區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均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要求。全年二氧化硫(SO2)日均濃度范圍為0.014~0.079mg/m3,年均濃度0.038mg/m3;二氧化氮(NO2)日均濃度范圍為0.007~0.064mg/m3,年均濃度0.029mg/m3;可吸入顆粒物(PM10)日均濃度范圍為0.029~0.215mg/m3,年均濃度0.084mg/m3。與2011年相比,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上升了11.8%、7.4%和20%。2012年新增指標PM2.5年均濃度約為0.052mg/m3,未達到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年均0.035mg/m3的二級標準要求。

2013年度,宣城市區監測項目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全年連續監測365天。2013年全市城區空氣質量總體不理想。仍然以API計算,全年環境質量為優的天數48天,良的天數273天,輕微污染33天,輕度污染7天,中度污染2天,重污染2天,污染天數共計44天。

全市2013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87.9%,與2012年相比,空氣質量優良率下降6.9個百分點,空氣質量為優的天數增加6天,空氣質量為良的天數減少32天,輕微污染的天數增加14天,輕度污染天數增加7天,中度污染天數增加2天,重污染天數增加2天。

2013年度,城區三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均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要求。全年二氧化硫(SO2)日均濃度范圍為0.012~0.117mg/m3,年均濃度0.031mg/m3;二氧化氮(NO2)日均濃度范圍為0.011~0.248mg/m3,年均濃度0.030mg/m3;可吸入顆粒物(PM10)日均濃度范圍為0.019~0.469mg/m3,年均濃度0.096mg/m3。與2012年相比,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下降18.4%,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上升3.4%,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上升14.3%。2013年新增指標PM2.5年均濃度約為0.060mg/m3,仍然未達到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年均0.035mg/m3的二級標準要求。并且與2012年相比新增指標的濃度上升了15.4%。

二、宣城市城區大氣污染特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以上近幾年的各項污染物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宣城市空氣質量總體呈逐年下降趨勢,城市大氣污染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顆粒物是城市空氣中首要特征污染物,濃度呈逐年快速遞增趨勢。根據宣城市歷年統計顯示,可吸入顆粒物作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占全年天數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6%以上,各類大氣顆粒物是造成我市城區空氣污染的首要來源。2011年我市城區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為0.070mg/m3,與2010年相比,僅上升0.001mg/m3。但2012年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為0.084mg/m3,2013年達0.096mg/m3,與2011年相比,分別大幅上升了20%和37.1%,同時新增指標PM2.5年濃度也較2012年上升了15.4%。均呈明顯快速上升態勢。

(2)市區空氣中二氧化氮濃度持續上升,二氧化硫濃度有所下降。2013年,市區空氣中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為0.030毫克/立方米,僅比2012年增加0.001mg/m3,較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別上升了57.9%、11.1%和3.4%,雖呈持續上升趨勢,但總體來看,上升幅度開始減緩。2013年,市區空氣中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為0.031毫克/立方米,相比2010年雖然上升了121.4%,但和2011年、2012年相比,年均濃度值分別下降了8.8%和18.4%。總體來看,二氧化硫濃度持續上升的趨勢已得到有效遏制。

(3)空氣質量優良率逐年下降,嚴重霧霾天氣開始增多

2013年宣城市污染天數共計44天,相比2011年和2012年,分別增加了40天和25天,污染天數為歷年之首。在2013年各類污染天數中,不僅輕微污染和輕度污染天數比往年增加明顯,還首次出現了中度和重度污染天氣,其中中度污染達2天,重污染達2天。由于這些污染天氣大多集中在秋冬季節,使宣城市2013年出現了連續多日的嚴重霧霾天氣。

(4)空氣質量時空分布不均,污染季節性變化明顯

由于宣城市地處內陸丘陵地區,屬溫和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但降雨的年際差異、年內差異及地區差異較大。獨特的氣候和地貌決定了城市空氣質量有其自身的特點。從近幾年各月環境空氣污染指數及多項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濃度變化趨勢可以看出,環境空氣質量呈明顯波動狀態,但在一年四季中,空氣污染指數(API)一般按冬>秋>春>夏的順序排列,即冬季空氣污染最重,夏季空氣污染最輕,且夏季尤其是7月,空氣質量明顯優于其他3季。每年1~3月及11~12月各類污染物濃度明顯高于其他月份。

三、大氣污染成因分析

通過以上的數據對比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造成宣城市城區大氣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結合一些公布的城市經濟和建設數據,主要來看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 各類工礦企業工業粉塵和廢氣的大量排放是驅動空氣中各類污染物濃度上升的直接原因

隨著宣城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工礦企業的不斷增加,能源的需求逐漸增多,而工業企業能源消費主要以原煤為主,原煤的燃燒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顆粒物的貢獻率越來越突出。據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宣城市新引進5億元以上項目46個、10億元以上15個,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2戶,總數達1091戶。隨著城郊國投向陽發電廠等一大批工業企業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不僅增加了煤耗量,也增減了各類工業粉塵的排放量,從而導致了大氣中氣態及顆粒態污染物濃度的不斷上升。 此外,電廠脫硫脫硝裝置的投產使用,以及城區天然氣的大量普及,也是城區二氧化硫濃度開始下降的重要因素。

(2) 機動車尾氣污染是空氣中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濃度升高的根本原因

近幾年城市機動車保有量呈加速遞增的趨勢,2012年宣城市機動車保有量約為12.36萬輛,2013年約15.85萬輛,2014年更是達20萬輛以上,分別上升了28.2%和61.8%。隨著越來越多的市民以私家車為主要出行工具,汽車尾氣污染有愈演愈烈之勢,逐漸由局部性轉變成連續性和積累性,使得城市空氣污染逐漸由煤煙型向復合型污染轉變的態勢。汽車尾氣產生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以及各類污染物在空氣中發生聚合化學反應而產生的二次污染物(無機鹽類),是環境空氣中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的重要來源。此外城市道路建設相對滯后,公共交通發展嚴重滯后,道路狹窄和彎曲,尚未形成有效的機動車尾氣監管機制,使得城市的機動車尾氣污染越來越嚴重。這些都與城市空氣中的二氧化氮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不斷增長有著密不可分的正相關性。

(3)建筑施工揚塵污染是城區顆粒物污染的重要來源

由于近幾年宣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各類市政基礎工程和生活小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宣城市續建和新建項目117個,完成投資152.6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及公共項目投資66億元。續建、新建道路36條,竣工通車9條。宣城圖書館、規劃館、體育館、宣中新校區、宣城合工大分校、宛陵湖西湖景區等一大批市政工程相繼開工建設。這些市政工程以及建設項目在建筑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揚塵,造成周邊環境空氣大面積顆粒物污染。

四、建議與對策

因氣象因素和地理因素而產生的大氣污染在短期內是無法抗拒的,但是因人類活動,如工業煙塵和粉塵、交通運輸揚塵、建筑施工揚塵等而帶來的污染導致空氣質量下降,是可以采取如下一些對策來減輕城市大氣污染。

篇6

鄭州市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面臨著嚴重的大氣污染問題。選取鄭州市主要的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作為評價因子,以“十一五”期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的監測數據為依據,對其平均濃度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并運用污染負荷系數分析鄭州市大氣環境質量污染特征,并進一步分析大氣污染的原因。

1 鄭州市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綜合分析

1.1 評價因子的選擇

根據鄭州市城區結構特點和工業布局,選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作為該區域大氣環境評價因子。

1.2 評價標準

依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及其修改單規定的濃度限值作為評價標準,2006年、2007年和2010年空氣質量級別為二級,2008年和2009年空氣質量為三級。

2 污染特征

2.1 主要污染物

“十一五”期間,通過對鄭州市城區環境空氣中污染物的污染負荷系數分析,可吸入顆粒物的污染負荷系數逐年增加且多年所占比重最大;二氧化硫的污染負荷系數逐年下降;二氧化氮呈緩慢上升趨勢。鄭州市城區環境空氣污染由煤煙型污染逐漸向復合型污染轉變。詳見表1。

2.2 時間特征分布

通過對“十一五”期間鄭州市城區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季均值污染指數變化分析,鄭州市城區空氣污染物的季節變化顯著。由于冬季和春季屬于采暖期,能源消耗高于非采暖期的夏季和秋季,污染物污染指數冬季和春季顯著高于夏季和秋季。氣象因素對這種污染物濃度變化的季節性規律起了一定作用,夏、秋季氣溫較高,混合層高度也因而提高,有助于空氣污染物的擴散,另外,夏、秋季雨水豐富,有利于空氣中污染物的清除;冬天則相反,再加上逆溫和靜風的天氣發生頻率增多,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

3 原因分析

3.1 環境治理保證了鄭州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的基本穩定

“十一五”期間,在人口增多、經濟增長、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鄭州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保持基本穩定。主要原因是大氣污染防治和城區環境綜合整治力度不斷加大,環保投入不斷增加,城市環境保護得到加強,措施主要包括控制揚塵污染、加快城市綠化和路面硬化及環城生態防護林網建設,消滅黃土,加強市區施工、運輸管理,積極開展機動車尾氣治理,擴大煙塵控制區建設范圍等。城區空氣質量與社會經濟發展變化趨勢對比分析結果詳見圖1。

3.2 二氧化硫減排是二氧化硫濃度明顯下降的直接原因

2006年以來,鄭州市城區二氧化硫平均濃度下降13.3%。二氧化硫濃度下降得益于“十一五”期間鄭州市采取的一系列二氧化硫減排措施,包括拆除或改制市區10t以下燃煤大鍋爐,開展電廠脫硫治理工作。

“十一五”期間鄭州市能源消費總量逐年增加,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但煤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尤其是200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十一五”初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環境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隨之明顯下降。

3.3 機動車數量的大幅增加導致二氧化氮污染呈上升趨勢

二氧化氮污染主要來源之一是機動車尾氣。“十一五”期間,二氧化氮雖不是城區環境空氣中首要污染物,但其污染程度隨著每年車輛數量的大幅增加呈上升趨勢。

3.4 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受多種因素影響

鄭州市大氣中顆粒物主要來源于土壤風沙塵、城市揚塵、建筑水泥塵、機動車尾氣塵和煤煙塵等,其污染程度在源強不變的前提下,還受氣象因素影響。

“十一五”期間鄭州市煙塵排放量逐年下降,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在2006年至2008年逐年下降。2010年鄭州市環境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較前幾年有所增長,原因為:一是鄭州市城市改造力度加大,房屋新建及拆遷改造、道路改造造成的揚塵污染加重。二是自然環境條件對環境空氣質量的正向作用減弱,反向作用加大,2010年春季全國普遍干旱,河南尤其嚴重;春季期間相較其他年份基本無降水,且受西北沙塵天氣影響嚴重。

篇7

    (一)環境污染概念和特征。

    環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環境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工廠、汽車、發電廠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空氣污染,而主要的污染源來自工廠。

    (二)環境污染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環境污染空間分布復雜。污染物和污染因素進入環境后,隨著水和空氣的流動而被稀釋擴散。不同污染物的穩定性和擴散速度與污染性質有關,因此,不同空間位置上污染物的濃度和強度分布是不同的。

    第二,環境污染危害大。直接危及成百上千人的生活甚至生命,例如,2003年12月23日,重慶開縣發生特大井噴事故,導致243人因硫化氫中毒死亡、2142人中毒住院治療、65000人被緊急疏散安置,直接經濟損失達6432.31萬元的嚴重后果。此次事故使得離氣井較近的開縣高橋鎮、麻柳鄉、正壩鎮、天和鄉4個鄉鎮9.3萬人受災。此外,還造成嚴重的房屋倒塌、牲畜死亡和環境污染。實際上,環境污染有時還會造成持續性的間接危害,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往往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

    第三,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和測算專業性強,間接地污染隱蔽性強,要求專業技術較高的人才能準確的給與評估和檢測,其所要費用也較高,大多情形并不是普通民眾可以接受的。這就需要有關機關、社會團體給以幫助。

    第四,與造成污染的主體相比,普通公民處于弱勢,在受到環境污染損害后難以取證,其提起環境侵權訴訟很難獲得勝訴。

    二、環境公益訴訟概述

    (一)環境公益訴訟概念

    環境公益訴訟是為了保護社會公共的環境權利和其他相關權利而進行的訴訟活動,是針對保護個體環境權利及相關權利的“環境私益訴訟”而言的。指社會成員,包括公民、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據法律的特別規定,在環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壞的情形下,為維護環境公共利益不受損害,針對有關民事主體或行政機關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制度。

    (二)環境公益訴訟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環境公益訴訟利益歸屬于社會,訴訟成本應當由社會承擔,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原告起訴時可緩繳訴訟費,若判決原告敗訴,則應免交訴訟費,若判決被告敗訴,則應判決由被告承擔。

    第二,環境公益提起訴訟的主體不一定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如公民、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

    第三,環境公益訴訟的賠償請求并不是其主要目的,維護環境公共利益、保障社會可持續發展才是根本所在,其功能主要在于預防環境污染的發生。

    三、環境污染公益訴訟必要性

    第一,環境以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只能屬于人類的公共資源,而不是私人財產。全體社會成員都享有在健康、安全和舒適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的權利,包括生命健康權、財產安全權、生活和工作環境舒適權,以及與之相關的參與環境管理的權利。我國《憲法》第26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因此,建立環境污染公益訴訟制度是與憲法精神一致的。

    第二,環境污染侵權致使受害人數多,作為原告方的公民人數將會很龐大,很難達成一致的訴訟意見,而各自起訴將對司法資源的浪費。雖然我國已確立代表人訴訟制度,但由于環境污染侵權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而我國普通公民環境保護知識匱乏且差距較大,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意識淡薄,代表人訴訟很難操作。

    第三,環境污染公益訴訟需要專業的評估、鑒定,所需訴訟費用較高,普通民眾往往難以承受,特別是只有部分權利人提起訴訟時更是如此,此時,提起訴訟者會權衡得到的賠償是否小于訴訟成本。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保護的標準逐漸發展,公民獲取這些信息非常困難,甚至,一些生產企業并不愿意完全公開其環境處理的情況,從而加大了原告的舉證難度,導致普通公民提起訴訟困難加大。

    第四,一些機關、社會團體(如專門的環境保護組織、律師事務所、人民檢察院)有比普通民眾更多的資源,由這些機關團體作為原告,能夠更好地保護受害人的合法利益。

    四、環境污染公益訴訟制度之完善

    公益訴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中已被提出,修正案“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有關機關、社會團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是明顯不夠完善。

    第一,有關機關、社會團體難以界定。建議“有關”二字做擴大解釋,范圍放寬,如人民檢察院、環保部門、相關行政部門、企業等都可作為原告。

    第二,公益訴訟訴訟費用的收取應和其他訴訟有所區別。由于環境訴訟費用高昂,收取比例可適度降低,并作出有利于原告的規定,在一些意義重大的環境污染訴訟中可以免交,并由國家財政承擔。

    第三,應當規定專門的環境污染鑒定機構和評估。目前,針對環境污染的鑒定機構層次不一,鑒定程序不規范,申請鑒定的主體也不明確,其鑒定結論證據能力不足。因而,為有效實施環境污染公益訴訟制度,在規定訴訟主體資格時,對其配套資格作出相應的規定,以期對環境保護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黎丁嘉 劉秀華,“關于完善我國環境知情權制度的思考”,載《法制與社會》2008年第三期。

    [2]王凌翔,“論建構我國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北大法律信息網,2010.5。

    [3]張晶,“論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構建”,載“《經濟師》”2010年第12期。

    [4]趙杰,“我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的建設探討”,載《科技風》2009年20期。

    [5]張俊,“環境問題及其對策”,載《法制與經濟》 ,2008年09期。

    [6]李華清、國敏英,“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構建設想”,法制與社會,2008年32期。

篇8

畜牧業;養殖;環境污染;特征;治理

1畜牧業養殖中環境污染的特征

1.1化學污染

畜牧養殖過程中會使用到很多化學飼料,但是一般畜禽對于蛋白質的利用率都比較低,飼料中含有的氨、磷都會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氨和磷揮發到大氣中會增加大氣的氨含量,為酸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對農作物生長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養殖戶將畜禽糞便用于農作物生長,會增加土壤中的氨、磷含量,造成土壤污染,再通過土壤沖刷和滲透作用對地下水形成污染,人們生活中使用地下水,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1]。所以,在畜牧業養殖過程中,飼料中的氨、磷含量會對大氣環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對農作物生長和人體健康都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1.2自污染

畜牧業養殖過程中,自身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主要是因為畜禽養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糞便,糞便中含有很多會對生態環境形成污染的物質,如果沒有對這些糞便進行有效的處理,就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會對周圍居民生活質量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2]。畜禽長期處于低度氨環境中,隨意焚燒畜禽糞便會污染空氣質量,甚至可能引發火災,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2畜牧業養殖中環境污染的因素

2.1缺乏環保意識

目前,大部分畜牧業養殖戶還未意識到畜禽養殖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認為工業和生活才是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關鍵性因素。在畜牧養殖過程中,缺乏環保意識,沒有對養殖場進行合理布局,也沒有配置相應的畜禽糞便池,糞便直接輸送到種植業中,通過土壤和揮發對地下水和空氣造成了污染,導致生態環境污染的情況出現。

2.2資金投入力度比較低

在我國大部分小規模養殖戶都是貧窮農民,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上,一般采用的露天養殖,缺乏科學的管理規范,隨意性比較強,容易造成生態環境污染。

2.3養殖模式轉變

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畜牧養殖業的發展,現階段我國養殖業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造成大量糞便累計,糞便不能及時用于農作物生長中,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除此之外,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抗生素和激素類藥品頻繁出現在生活中,在畜牧養殖過程中,養殖戶為提高畜禽的成活率,會使用這些藥品防治疾病的出現,促使畜禽快速成長,藥物殘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也對人畜健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作用。

3畜牧業養殖中環境污染的治理

3.1提高環保意識

當前,在畜牧養殖業發展過程中,要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目標,就必須使養殖戶認識到科學養殖的重要性,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斷增強養殖戶的環保意識,合理布置養殖場的布局,加強養殖業和種植業的聯系,及時將畜禽糞便投放到農作物生長中,避免糞便大量積累,在揮發作用和滲透作用下造成生態環境污染。通過增強養殖戶的環保意識,使其在養殖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為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3.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當前,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要使更多貧窮的農民富起來,可以鼓勵農民小規模養殖畜禽,但是,也要樹立環保意識,在畜牧養殖過程中,注重基礎設施建設,配置相應的糞便處理池,相關部門加強監督,幫助養殖戶解決畜禽養殖中出現的問題,對于基礎社會建設不齊全的養殖戶,應該督促其快速完善基礎設施建設[3],始終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畜牧業實現長遠發展目標提供充分的保障。

3.3養殖方式轉變中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在畜牧養殖業轉變發展方向的時候,要保護生態環境,避免畜牧業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就必須加強環境治理工作,將種植業和養殖業聯系起來,使畜禽養殖中產生的糞便可以技術投放到農作物生長中,一方面,為農作物生長提供養分;另一方面,避免畜禽糞便堆積造成生態環境污染。最后,在畜禽養殖過程中,要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類藥品,主要是因為這些藥品會對人畜健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藥品殘渣也會造成生態環境污染。

作者:蒲文娟 單位: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農業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篇9

區域環境;污染治理;路徑選擇

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環境來看,經濟發展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總體而言,東部經濟的發展比較迅速,中部次之,西部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在這樣的經濟發展環境下,環境污染也表現出不同的區域性特征。東部環境污染最重、中部次之,西部相對較好。區域環境的污染出現這樣的特征,一方面與工業生產有著重要的關系,另一方面與城市車輛密度也有著關系。為此,各個區域都應采取不同的環境污染治理路徑,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對環境進行大力的整治,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綜合可持續發展。

1東部區域環境污染治理路徑

1.1產業結構的調整

目前,東部區域的環境污染愈演愈烈,東北三省、京津冀地區都是環境污染的重災區,尤其是大氣污染,嚴重程度領跑全國。面對著嚴重的污染現狀,東部區域各個地方積極采取措施來治理環境污染,調整產業結構就是其主要的治污路徑。目前在東部地區,尤其是京津冀地區,積極地進行高污染產業的調整,有些企業被下令關閉,而傳統的工業生產,一方面在進行區域搬遷,另一方面有了嚴格的污染排放制度,在這樣的情況下,東部區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娛樂產業等可持續發展性比較強的產業來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力求從產業結構的調整上走出一條治污道路。

1.2市場機制的引入

為了促進治污工作的進行,東部區域利用自身經濟發展的優勢,積極地引入了環境市場的機制,即在東部區域內進行發展的企業,尤其是工業產業,必須要符合環境標準才能在區域內進行發展,這樣的準入門檻使得企業對環境污染的認識更加的深刻,也促進了企業治污工作的開展。另外,在市場的機制作用下,城市汽車的尾氣排放也受到了嚴格的控制,這也為治污工作的進展提供了某方面的促進作用。市場機制在污染治理中的引入,一方面使得環境污染的排放標準顯著下降,另一方面,利用市場的競爭機制淘汰一批污染大的小企業,這對于社會資源的整合,對于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都具有積極地意義。

2中部區域環境污染治理路徑

2.1區域品牌的打造

中部城市的環境污染治理從總體而言具有自己的優勢,目前,中部各個省份都在通過區域品牌的打造來實現自身價值的提升,而在區域品牌的打造上,污染治理被納入其中。鄭州目前在中部城市中發展迅猛,鄭州發展的優勢主要是發達的交通網,鄭州利用自身的位置優勢,將鐵路發展打造為自身品牌,在發展鐵路交通的過程中,對環境污染進行統一化處理。合肥也是中部城市中區域品牌打造比較突出的一個城市。合肥利用自身優勢發展起來的高鐵線路成為了現在城市品牌中一道搶眼的風景線,在大力進行高鐵建設的同時,合肥統籌規劃,將污染治理與品牌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和處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2.2科學城市規劃

中部區域的環境污染治理,除去區域品牌的打造外,對城市進行科學合理化的構建也是一項重要措施。城市的科學規劃方面,中部有幾個城市做的非常不錯,武漢首屈一指。武漢的城市規劃體現著“大武漢”的原則,即武漢的城市規劃不僅僅是對武漢一個市的規劃,還包括了孝感、咸寧等周邊城市的規劃,在這樣統一的規劃下,城市的發展和污染的治理得到了統一化的對待,這對于城市污染的治理具有積極作用。除去武漢,南昌的污染治理采取的也是城區科學規劃的理念。南昌的城區規劃仿照上海的模式,采取“一江帶兩岸,兩岸齊行”的模式,在這樣的規劃體系中,南昌市的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西部區域環境污染治理路徑

3.1強化工業生產污染排放的標準

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比較落后,所以在目前的環境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還是以控制污染排放為主。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長期落后導致西部地區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大力發展經濟,所以西部城市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理念是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進行污染排放物的控制。為此西部地區加強了環境污染物排放的標準設置,通過提高排放標準來實現污染的減少。就目前的情況而言,西部地區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生態惡化方面,值得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3.2大力進行環境建設

大力進行環境建設是西部地區進行污染治理的又一項比較重要的治污路徑。西部地區的污染主要就是工業廢水和工業廢氣的排放,另外就是農業生產的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廢水和廢氣的治理一方面要利用專業的技術,另一方面就需要環境的自凈能力來完成,所以在西部,目前大量的退耕還林還草工作都是為了恢復生態環境,強化環境的自凈能力。

4結束語

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同導致區域內污染情況存在著差異,面對區域性的污染差異,必須要進行針對性的治污工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面對東、中、西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要走不同的污染治理路徑,這樣才能抓住地區污染的特點,進行針對性解決。區域治污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必須要走適合自身的治污路徑,并且長期堅持,才會取得良好的治污效果。

作者:郎文博 師明 單位:保定市環境保護監測站

參考文獻:

[1]孫曉偉.論我國農村工業化過程中環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的路徑選擇[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02):225-229.

篇10

一、環境污染評價指標的建立

1.環境污染評價指標的選擇。文中建立的環境污染評價體系包括:水污染(廢水排放量)、大氣污染(工業廢氣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煙塵排放量)、固體污染(工業固體排放量)以及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該7個環境污染排放量指標的時序長度均為1985~2008年,數據來源于《中國環境年鑒》、《全國環境統計公報》以及《中國統計年鑒》。通過對以上7個指標數據之間相關性分析,反映出環境污染評價指標體系中各變量之間不同的相關程度。廢水與二氧化硫的相關度達到0.858,工業廢水與二氧化碳的相關度達到0.986,它們之間具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由此增加了分析的問題的復雜性。

2.環境污染評價指標建立。通過以上環境污染指標體系的建立,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中國環境污染狀況進行動態描述。按照SPSS方法中總方差解釋的主成分方差累計貢獻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確定主成分個數為兩個,若僅僅是根據初始因子載荷陣還不能得出主成分的表達式,還需要把系數除以其相應的特征根的開根號后才能得到主成分系數向量。在得出主成分的表達式后,再建立綜合環境指標函數:F=P1F1+P2F2(P1、P2為累計方差貢獻率得出的權重,第一主成分F1反映的是廢水排放量、工業固體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煙塵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信息,其貢獻率為65.419%;第二主成分F2反映的是工業粉塵排放量的信息,其貢獻率為22.5%),由此得出環境污染評價指標。由于得分有正有負,不便于計算分析,因此,在不影響結果性質的情況下,采用在原得分的基礎上統一向上平移一個幅度的方法,保證了所有得分數據都是正數。

由最后結果可知,1985~2008年,中國環境質量呈現不斷惡化的趨勢,環境狀況不容樂觀。1985~1997年局部出現波動,甚至在1992年時出現好轉時期,特別是1996年,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在這段時期內整體狀況比較穩定,環境質量沒有發生特別大的惡化。但從1998年開始,曲線變得比較陡峭,環境污染逐步加重。雖然經歷好轉時期,但中國的整個環境質量狀況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整體不容樂觀。

二、建立在環境污染評價指標基礎上的EKC分析

在研究環境污染與收入變化的實證文獻中,其收入變化多采用人均收入指標來度量。考慮到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對數化后容易得到平衡序列,并不改變時序數據的特征,因此在分析時對環境污染評價指標與人均GDP都采用取對數值的方法來度量,記作LNINV、LNGDP。實際人均GDP數據由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整理、計算而得,是以1985年為基期,消除了通貨膨脹后的實際人均GDP,單位為元/人。

1.單位根檢驗。非平穩時間序列做回歸分析時,容易產生偽回歸現象。因此在對變量進行協整分析之前,需要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只有變量在一階平穩,即I(1)條件下,才能進行協整分析。對LNINV和LNGDP分別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由于在沒進行差分前的LNINV、LNGDP的ADF檢驗值大于臨界值,從而不能拒絕零假設,故均為非平穩的,而LNINV和LNGDP序列分別在經過一階差分后,均達到平穩,所以均為一階單整序列。

2.協整檢驗。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環境污染評價指標與人均GDP的對數值都是一階單整的,表明他們之間存在一種平穩的關系,即LNINV和LNGDP之間具有長期的穩定關系。根據最小二乘法估計長期均衡方程:

LNINV=1.514016LNGDP-8.987391(1)

t=(18.612) (-14.364)

R2=0.940286 F=346.4203DW=0.638416

由DW=0.638416,發現殘差項有較強的自相關性,考慮加入適當的滯后項,得到LNINV與LNGDP的分布滯后模型:

LNINV=-1.843734LNGDP+3.203307LNGDPt-4-8.887143(2)

t=(-3.183428) (5.833946) (-16.51044)

R2=0.965659 F=239.0195DW=1.370863

通過修正后的DW=1.370863,表明自相關已消除,因此可以初步認為方程(2)為LNINV和LNGDP長期穩定關系式。

為了對殘差項的穩定性進行檢驗,可采用對殘差序列e進行單位根檢驗的方法,從輸出結果ADF可以看出統計量值為-4.510,小于顯著性水平0.01時的臨界值-2.741,因此可以認為方程(2)的殘差序列為一階單整序列,即平穩序列,進而可知序列環境污染評價指標與人均GDP之間具有協整關系,也就是說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通過方程(2)可知,在長期中,中國的人均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使環境污染指數下降1.843734個百分點,從而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從表面上看,此結果似乎驗證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中關于人均GDP上升到一定水平后,污染水平會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進一步上升而下降的斷言。但由于此方程還涉及到LNGDP的滯后項,該滯后項的系數為3.203307,其符號與LNGDP的符號相反,且數值遠遠大于LNGDP的系數,由此抵消了LNGDP的影響能力,即隨著人均GDP的不斷上升,污染水平將進一步提高。從二者長期關系可以看出,我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不同于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并不符合倒U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特征。也就是說,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環境污染并不一定會表現出“先惡化后改善”的趨勢。

從結果分析可看出,與提出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所揭示的一般規律不同,實證結果表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沒有存在典型的倒型曲線關系,二者之間存在著正向的關系。其原因在于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沒有達到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臨界點要求的經濟水平。受人均收入、經濟發展水平限制,人們無力支付用于環境保護的技術研發等相關經費的投入和設備的購買。根據發達國家的實證研究表明,如二氧化硫這種污染物,人均收入達到8700美元左右時,人們才會對其開始注意,而加強環境管制,加大對環保的投入。目前我國人均收入3566美元(在沒有剔除價格影響情況下),距離臨界點還有距離,所以環境污染排放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表現為正相關的關系,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增長依然會加劇環境問題。

3.誤差修正模型。若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即表明這些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這種長期穩定的關系是在短期動態過程的不斷調整下得以維持。之所以有這種關系,是因為誤差修正機制這樣一種調節過程在起作用,防止了長期關系的偏差在規模或數量上的擴大。因此,任何一組相互協整的時間序列變量都存在誤差修正機制,反映短期調節行為。由于在現實經濟中,變量大多數情況下都處于非均衡點上,因此實際觀測到的只是和之間的短期的或非均衡的關系。為了反映這種短期關系,構建如下誤差修正模型:

LNINV=-1.922044LNGDP+3.284713LNGDPt-4+0.317026EC Mt-1-8.937752(3)

t=(-3.256222) (5.835576) (1.273292)(-15.25950)

R2=0.963581 F=132.2895DW=1.567573

上述檢驗結果表明誤差修正模型的擬合優度為0.963581,擬合效果顯著。LNGDP和LNGDPt-4的短期變化對LNINV有顯著影響,系數分別為-1.922044和3.284713。環境污染水平與誤差修正項ECM正相關,其系數為0.317026,說明LNINV的實際值與均衡值的差距約31.7026%得到修正或清除。上述結果的經濟學解釋是:在短期,環境污染水平與當期的人均GDP負相關,與滯后期的人均GDP正相關,且后者的系數大于前者。之所以與當年的人均GDP負相關,表明短期內生產技術的改進及人均資本的提高對環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由于LNGDP滯后項的存在,該項的存在代表著人均資本存量的增加,在未達到穩態水平的前提下,存量越多意味著產出越多,產出越多意味著污染越多。從檢驗結果可以發現,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導致污染排放量變化的重要原因,除了個別年份以外,經濟增長將導致污染排放量的上升,這一結果與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一般事實也是較為符合的。(1)我國還處于經濟的發展初始階段,在初期,產出增加往往意味著對能源品、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增加了環境保護壓力;(2)這一階段居民的環境質量-收入彈性較低,即在居民消費需求中環境質量并沒有占有較高的比重。從短期來看,產出的增加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影響將日益增大。

三、解釋

采用經濟計量分析技術,實證考察了1985~2008年間環境污染與我國經濟變化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以及誤差修正模型效應,得到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時間序列關系結果。可以得出,對于環境污染評價指標而言,環境污染曲線沒有出現明顯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特征。結論表明要重新審視經濟增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實證結果顯示,我國的環境污染曲線目前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轉折點,經濟增長依然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又不能因為經濟的增長會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加重而否認經濟增長。對于如何縮短與轉折點之間的距離,使轉折點提前到來,其中產業結構的優化,政府政策對污染的管制、監督與引導是改善環境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自然資源與環境穩定持久的供給能力構成了經濟增長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經濟增長的約束條件。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環境和資源的承載能力,這就要求人們在利用和開發環境資源的同時,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進行保護,建立清晰的環境資源產權界定體系,使自然生態保持良好的循環過程。

參考文獻

篇11

改革開放以來,廣西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到2013年,廣西的GDP已經達到1.4萬億元,是10年前(2003年)的5.12倍。但經濟的高速發展也會帶來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問題。1998―2012年,除了二氧化硫和工業固體廢棄物有較大幅度減少外,廣西的環境污染總體來說有不斷惡化的趨勢,特別是工業廢氣排放量由1998年的4152億標立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27611億標立方米,其排放量增加了近6倍多。2013年,廣西首府南寧的空氣污染指數已經出現PM2.5,空氣質量在某些時候顯示為嚴重污染,廣西其他主要城市也正遭遇著大氣的嚴重污染。工業廢水雖然經歷先上升后下降的狀態,但其排放總量仍然較大。經濟增長伴隨環境污染,不利于廣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Grossman和Krueger在1991年首次研究了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Panayotou(1993)指出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成為環境的庫茲涅茨曲線(簡稱EKC)。EKC反映了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的動態關系,表示環境污染排放水平隨著經濟增長先增加而后通過改善降低的趨勢。因此,研究廣西環境污染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實證關系,驗證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在廣西是否存在以及廣西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具體特征,對促進廣西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廣西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的庫茲涅茨曲線關系的實證分析

1、EKC模型介紹

根據Grossman和Krueger于1991年提出的EKC假說,結合國內外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EKC模型的主要形式為:

Y=α0+α1X+α2X2+α3X3+u (1)

其中Y為環境污染排放水平,X為人均國民收入(也即人均GDP),u為隨機擾動項,α0、α1、α2、α3均為待估參數。

2、指標的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廣西1998―2012年廣西工業廢水排放量Y1、工業廢氣排放量Y2(包括二氧化硫排放量Y3)、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Y4為廣西污染排放水平,選取廣西人均GDP為經濟增長水平,用X表示。(數據來源于1999―2013年《廣西統計年鑒》。)

3、經濟增長與廣西綜合污染排放水平之間的關系

為了顯示廣西總的污染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需要將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構建一個綜合的環境污染水平指標,由于工業“三廢”的計量單位不同,不能進行直接的對比和加總,因此需要對工業三廢的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出一個標準化的賦值,本文采取的是典型的數據歸一化處理,其處理公式為:

其中Y=表示標準化的污染水平,Yi表示i年的污染排放水平,Ymax與Ymin分別表示樣本期內的污染排放水平的最大值與最小值,運用上式公式(2)分別對廣西工業廢水、工業廢氣(包括二氧化硫)、工業固體廢棄物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計算出綜合的環境污染水平:

Y=∑wjY(i=1998,1999,…,2012;j=1,2,3) (3)

其中,Y表示第i年的綜合的環境污染水平指標,j表示工業污染排放的類型(工業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三種類型),Y表示j種類型第i年的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環境污染排放水平,wj表示j種污染物排放量的權重。

對于污染物排放量權重值wj的計算,本文將采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結合當前廣西污染形勢以及專家打分的方法,運用EXCEL軟件構建環境污染水平的判斷矩陣,并對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最終得出廣西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包括二氧化硫)、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的權重分別為0.35、0.53和0.12。該權重結果雖然與有些學者所得出的結果有差異,但在“談霾色變”的形勢下,廣西的大氣污染與過去相比,形勢較為嚴峻,因此工業廢氣污染排放量0.53的權重值也符合廣西當前的形勢。利用權重數據,并結合公式(3),運用EXCEL軟件計算出綜合的環境污染水平Y。同時運用公式(2)對廣西人均GDP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標準化的人均GDP為X。

運用公式(1),構建廣西綜合污染排放水平Y與標準化人均GDPX之間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采用統計軟件evews6.0進行回歸模擬,廣西綜合環境污染排放水平對標準化人均GDP首先進行三次函數模型進行回歸模擬,結果顯示三次函數回歸系數α3顯著為0,為了獲得更為精確的結果,改為二次函數模型進行回歸,回歸模型結果及模擬圖形如圖1。

由系數α1>0、α2<0、α3=0,并結合R2=0.68,模擬程度較高,可以得出,廣西標準化人均GDP與綜合環境污染排放水平存在較強的“倒U型”的二次曲線關系,由此可以說明廣西的綜合環境污染排放水平隨著經濟增長會逐漸增加,達到一定高度后,會隨著經濟增長,綜合污染排放水平會逐漸下降,從圖1可以看出,目前廣西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雖然存在“倒U型”的二次曲線關系,但還處于“倒U型”的左測,至于最高點雖然目前出現在2011年,但由于后面的很多年份污染排放水平處于未知狀態,廣西的“倒U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否已經達到拐點還有待未來繼續去驗證。

三、經濟增長與工業“三廢“之間的關系

1、經濟增長與工業廢水排放量之間關系

將人均GDP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數據帶入公式(1)中的模型,運用統計軟件eviews6.0進行回歸模擬,回歸模擬圖形和模型如圖2。

根據表1中的系數α1>0、α2<0、α3>0,表明經濟增長與人均GDP之間存在“N型”三次曲線關系,結合圖2與R2的值0.4可以看出,表明工業廢水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存在較弱的“N型”曲線關系,在2000年人均GDP為4378.11元時,工業污水排放量為81571萬噸,為樣本期內的最低值;而在2003年人均GDP為5631.316元時,工業污水排放量達到214814萬噸,為樣本期內的最高值在2004年下降到122731萬噸,2005年略有上漲,2006年下降到128932萬噸后,2007年與2008年工業廢水排放量一路上漲,在2008年人均GDP為14203.96元時,工業廢水排放量達到205745萬噸,達到樣本期第二高峰值,之后幾年工業廢水排放量就一直降低。

2、經濟增長與工業廢氣排放量之間關系

模型與方法同上,運用eviews6.0軟件對經濟增長與工業廢氣排放量進行回歸模擬,回歸模擬圖形和模型如圖3。

首先對模型進行EKC三次曲線模擬,經顯著性檢驗二次函數和三次函數的系數都顯著為0,然后重構線性模型,據表1的系數判斷表可以看出,模型中的α1≠0、α2=α3=0,同時由于R2的值為0.89,結合圖3,可見廣西經濟增長對工業廢氣排放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具有十分明顯的線性關系,即隨著經濟的增長,廣西工業廢氣排放量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從1998年的4125億標立方米上升到2011年的29853億標立方米,達到樣本期內的最大值,2012年雖然有所下降,但從目前廣西大氣污染的現有形勢看,廣西的大氣污染仍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

同理可以得到經濟增長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及模擬圖4。

通過模型的系數α1>0、α2<0、α3=0以及R2的值為0.78可以看出來,廣西經濟增長對二氧化硫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也呈較強的“倒U型”三次曲線關系,從圖4可以看出,該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處于“倒U型”曲線的右側,“倒U型”曲線右側的拐點出現在2005年,也即人均GDP為8275.6元的時候,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97萬噸,從2005年之后,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在2012年,達到樣本期內的最低,為47.16萬噸。

3、經濟增長與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之間關系

方法以及原理同上,利用eviews6.0軟件對廣西經濟增長對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進行回歸模擬,回歸模型及模擬圖形如圖5。

根據模型的系數α1<0、α2>0、α3=0判斷,廣西經濟增長對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呈“U型”二次曲線關系,且R2的值為0.707,表明“U型”曲線特征較為顯著,從圖5可以看出,廣西經濟增長對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處于“U型”曲線的左側,1998―2012年,廣西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最高的年份為1998年,在人均GDP為4070.67元的時候,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達到245萬噸,樣本期內,廣西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最低的年份是2012年,2012年廣西的人均GDP為24876.15元,而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僅為0.41萬噸,表明廣西的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治理已取得顯著的成績。

四、廣西環境污染庫茲涅茨曲線特點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廣西1998―2012年的經濟增長與綜合環境污染排放水平的相關分析表明,從總體上看,廣西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滿足“倒U型”特征,只是目前廣西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處于“倒U型”曲線的左側位置,廣西經濟的不斷增長以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加劇地區環境污染,在“十五”時期,廣西GDP年均增長15.4%左右;到“十一五”時期,廣西GDP年均增長在16.3%左右。2012年,廣西GDP總量達到13035.10億元,人均GDP達到24876.15元,其中第一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1%,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1.6%,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0.3%,從廣西人均GDP水平和產業結構來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廣西的經濟也已步入到工業快速發展的階段,城市化進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的推進,使得廣西的經濟增長、能源消耗、環境污染排放水平處于上升階段。

從廣西1998―2012年的經濟增長與廣西工業“三廢”的相關分析可以看出,廣西仍然走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經濟增長對工業廢水排放量的EKC存在較弱的“N型”三次曲線特征,且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波動較大,也表明工業廢水排放量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較弱,近幾年工業廢水排放量有輕微下降的趨勢,可見廣西的污水治理措施初見成效,但工業廢水排放總量仍很大,廣西大量的制糖造紙、冶金、化工等很多中小企業為了節約成本,不做污水處理,這也是廣西工業廢水排放總量高的主要原因。

廣西經濟增長對工業廢氣排放量的EKC呈線性特征,即隨著工業經濟的增長,工業廢氣污染也在不斷的加劇。近年來,廣西工業產值也在不斷增加,2012年廣西的工業總產值為15657.2173億元,比2010年的9644.1278億元增加了62.35%,比2005年的2547.3188億元增加了近5.15倍,工業產值的快速增長,也伴隨著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特別是近兩年來,廣西的主要城市如南寧、柳州、桂林等已出現“霧霾”天氣,廣西的大氣污染已顯示較為嚴峻的狀態。廣西經濟增長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硫EKC與對工業廢氣排放量的EKC不同,廣西經濟增長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硫EKC呈“倒U型”特征,且處于“倒U型”曲線的右側,廣西經濟增長對工業固體廢棄物的EKC呈“U型”特征,且在“U型”曲線的左側,雖然兩者在函數的表現形式不一樣,可曲線卻有共同的特征,即隨著經濟增長,二氧化硫和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逐漸下降,根本原因在于,廣西實施治理和綜合利用等措施在降低二氧化硫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高效脫硫設備的大量使用,使得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降低,2012年廣西二氧化硫排放量為47.16萬噸,二氧化硫的去除量為113.5萬噸,去除率達到70.6%。工業固體廢棄物的降低更是效果顯著,隨著技術的進步,工業固體廢棄物的再利用是工業固體廢棄物急劇下降的根本原因,2012年廣西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7964萬噸,其中處置2218萬噸,綜合利用5369萬噸,最終只排放了0.41萬噸,是1998年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的0.17%。二氧化硫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治理雖然成果顯著,但工業廢氣和廢水的治理還需要不斷的加強,2012年廣西環境污染源治理投資總額為1976067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1.2%,與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存在較大的差距,總體來說廣西環境污染治理任重道遠。

五、廣西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1、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

關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不能單純認為二者是矛盾的對立體,發展經濟必定帶來環境的污染,帶來生態環境的惡化或者保護環境會限制經濟的發展,從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可以看出來,經濟與環境是一個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的一個有機整體,經濟增長為環境保護、污染治理提供保障和經濟基礎,同時又因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環境問題;環境保護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經濟的發展,因此應該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不能盲目追求經濟增長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追求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齊頭并進。

2、走循環經濟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循環經濟堅持“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從廣西目前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可以看出,當前廣西綜合環境污染排放水平隨著經濟的增長逐漸提高,即表明廣西的高污染工業發展迅速,因此必須加強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經濟效率低的工藝和設備,推進污染型企業走循環經濟道路,積極發展能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新興產業。促進資源節約和資源的綜合利用,構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鼓勵再生資源產業發展,政府機關應大力宣傳循環經濟理念,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3、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走科技創新之路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體現了科技在協調環境與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廣西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減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促進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創建良好的生態科技創新體系,通過大力發展和使用節能技術、污染無害化處理技術、再生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等,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生產能力、自我凈化能力、自我修復能力,構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創新之路。

篇12

一、相關文獻綜述

現有文獻中關于出口、FDI和環境污染的研究可以歸納為以下兩方面:一是出口的環境效應。Copeland 和Taylor(1994)提出了“污染天堂假說”,他們認為在一定的污染稅和稅率下,貿易自由化能緩解發達國家的環境污染,但使得發展中國家環境惡化,原因是發展中國家正成為國際高碳排放和污染嚴重產業轉移的避難所。Cemal(2012)研究卻發現,東南亞各國對日本的出口并沒有導致其環境惡化。國內部分學者方面,呂延方等(2015)用門限模型研究發現,隨著人均GDP增加出口影響碳排放指標的系數不斷增加,因此隨著出口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國環境壓力不斷加大。二是外商直接投資(FDI)的環境污染效應,包括“污染避難所”和“污染光環”兩大對立假說。“污染避難所”假說認為發達國家較嚴苛的環境政策使企業面臨較高污染治理成本,而發展中國家為吸引外資流入紛紛采取相對寬松的環境政策,于是跨國公司紛紛將污染密集度高的產業、生產鏈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變成發達國家污染行業的“避難所”。“污染光環”假說認為跨國公司能通過FDI將更先進的技術帶到發展中國家,通過示范效應、競爭效應和學習效應三種渠道產生技術溢出以提高當地企業的環保水平,減少東道國的環境污染。Brock 和Taylor(2005)指出,環境污染主要由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三個因素共同決定。經濟增長會增加環境污染,產業結構調整,尤其低污染產業比例增加會減少污染,技術進步也會減少污染,最終環境水平是這三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部分學者已經發現FDI與環境污染間呈非線性關系,包群等(2010)研究表明,FDI與環境污染間呈倒“U”型關系。

綜合上述文獻我們發現,大多使用線性模型分析FDI、出口與環境污染間的關系,事實上,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下,出口、FDI帶來的環境污染變化趨勢極有可能發生轉變,因此線性模型無法準確描述經濟轉型的過程特征,預先設定線性模型容易出現估計結果偏誤。同時大多文獻只單獨考慮出口或者FDI與環境污染間的關系,無法全面評估中國對外經濟往來的環境效應。本文試圖從以下方面完善上述不足:首先本文同時研究出口、FDI這兩大因素的環境污染效應,更能全面分析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往來的環境效應,同時基于1990―2014年的省級面板數據,使用分析非線性模型的有效工具“門限回歸方法”(Hansen,1996)更符合現實需要。

二、實證模型設計

因變量:本文選取人均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作為環境污染的變量。核心解釋變量為出口和FDI,出口指標方面,本文用IMF的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對各省的出口額進行平減,選擇平減后的出口額占當年GDP的比重來表示;FDI方面,選擇實際利用外資額占當年GDP的比重來表示。

門限變量和控制變量方面,收入門檻變量用人均GDP表示,人均GDP是衡量地區經濟發展和收入的重要指標,本文用各省實際國民生產總值除以當地年末人口數來表示。人力資本門限變量是衡量地區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本文用各省高等學校在校人數除以當地年末人口數來表示。結合前人研究,還加入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三大指標作為影響環境污染的控制變量。考慮到環境庫茲涅茲曲線的存在性,本文加入人均GDP和人均GDP的平方項作為經濟增長變量。用第二產業產值占GDP比重表示產業結構變量。用各省財政支出中科學支出占GDP的比重(袁鵬和程施,2011)表示技術水平指標。

研究樣本為1990―2014年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除,由于數據缺失)的面板數據,樣本總量為750個,樣本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年鑒》和中經網統計數據庫。為剔除價格因素影響,用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對各省GDP進行價格平減,所有價格指數都以1990年為基期。為消除量綱影響,各變量都以自然對數形式加入回歸模型。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出口影響環境污染的回歸結果

面板門限模型回歸之前需對相關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以保證估計結果的準確性。本文用IIC和Fisher檢驗對所有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所有變量平穩。在確定使用單一、雙重和三重門限模型之前,需要對各種門限模型進行顯著性檢驗,檢驗結果顯示,無論是人均工業二氧化硫還是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作被解釋變量,幾乎都接受雙重門限模型,因此本文均采用雙重門限模型。表1為出口影響環境污染的雙重門限模型回歸結果。

表1中(1)、(2)列為人均GDP作門限變量的回歸結果,人均工業二氧化硫和人均工業廢水作為環境污染變量的回歸結果基本一致。由于本文使用雙重門限模型,其中包含三個門限區間,將三個門限區間依次界定為低收入階段、中等收入階段和高收入階段。當人均GDP處于低收入階段時,出口對人均工業二氧化硫的影響顯著為正,且系數很高,出口對人均工業廢水排放無顯著影響。當人均GDP處于中等收入階段時,出口對人均工業二氧化硫和工業廢水的影響顯著為正,但是系數有所下降。當人均GDP處于高收入階段(高于38460元或者大于63886元),出口對人均工業二氧化硫和人均工業廢水的影響系數進一步減小,但不顯著。隨人均GDP不斷升高,出口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呈不斷下降趨勢。截止到2014年,我國東、中部地區省份的人均GDP幾乎都高于63886元,出口對這些地方環境污染的影響較弱。

表1中(3)、(4)列為人力資本作門限變量的回歸結果。依然將三個門限區間界定為低、中和高人力資本水平的三個階段。當人力資本水平處于低、高等階段是,出口對人均工業二氧化硫和工業廢水的影響不顯著。當人力資本處于中等水平時,出口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為正,并且十分顯著,此時出口能加劇當地的環境污染水平。當人力資本存量較高時,各省的經濟增長以第三產業為主,加工貿易占比較少,因此出口對環境污染的影響較小。而人力資本存量過低時,可能不具備從事出口貿易的條件,因此出口貿易較少,對環境污染幾乎不存在影響。2014年,我國只有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陜西、江蘇和吉林這8個教育大省的人力資本存量高于0.0212的水平,其他省份的人力資本水平都處于中等水平之間,因此出口貿易是這些省份環境污染惡化的重要原因。

(二)FDI影響環境污染的回歸結果

FDI影響環境污染的模型也接受雙重門限模型,表2報告了FDI影響環境污染的回歸結果。

表2中(1)、(2)列為人均GDP作門限變量的回歸結果。當人均GDP處于低、高收入階段,FDI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為負,但是不顯著。當人均GDP處于中等收入水平時,FDI對環境污染的影響顯著為正。截止到2014年,我國東、中部地區省份的人均GDP基本都超過了9853元,這些省的外商直接投資不僅不會加劇當地的環境污染,反而能通過技術溢出效應提升投資地的環境污染處理技術,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

表2中(3)、(4)列為人力資本作門限變量的回歸結果。當人力資本水平較低或較高時,FDI對環境污染的影響不顯著。當人力資本水平中等時,FDI與環境污染正相關,此時引進FDI能加劇當地的環境污染。這是因為人力資本水平較低時,FDI的技術溢出效應較差,技術溢出無法被當地吸收,因此FDI無法通過提高環境技術水平來改善投資地的環境污染,甚至可能因為擴大產出而導致當地環境惡化;而當人力資本達到一定高度后,當地企業有充足的人力資本吸收FDI的技術溢出效應,能通過提升環境技術導致污染水平下降;但是人力資本達到更高水平以后,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間的技術差距縮小甚至消失,此時FDI對當地環境技術的溢出效果也會相對減弱,對當地環境的改善作用也會有所下降(劉輝煌,2009)。2008年以后也只有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和陜西這幾個教育大省的人力資本水平超過0.0211,達到高人力資本水平,因此目前我國大部分省份都處于第二個門限區間。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基于1990―2014年省級面板數據,本文以人均GDP和人力資本作為門限變量,通過雙重門限模型檢驗了出口、FDI影響環境污染的門限特征。研究結果顯示:出口對環境污染的影響表現出顯著的門限特征。收入門限的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出口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呈現不斷減弱的趨勢,因此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貿易開放度增加能改善當地的環境污染。人力資本門限的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存量過低或者過高的地區,出口對環境污染的影響較弱,而人力資本存量中等水平時,出口會導致當地的環境惡化。FDI影響環境污染也表現出門限特征。收入門限和人力資本門限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較低或較高時,FDI對投資地環境污染的影響較小,幾乎沒有顯著影響。而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處于中間階段時,FDI會導致投資地的環境惡化。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可以得到如下啟示,第一,出口依然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大力發展出口貿易不僅不會加劇當地的環境污染,還能通過出口貢獻經濟增長使得環境污染水平呈現不斷下降趨勢。第二,我們需要辯證看待FDI的問題,FDI對投資地環境污染的影響取決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省份都處于第二個門限區間,此時FDI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為負,因此政府在引進FDI時還應做好環境評估工作,盡可能減少FDI對環境質量負面作用。第三,加快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經濟發展水平是減少出口和FDI對環境污染有效途徑之一。第四,重視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和扶持力度以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充分吸收FDI的技術溢出效應,加快人力資本積累能有效減少對外經濟聯系時的環境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1]Copeland,B.,Taylor.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 109(3),755-787

[2] Cemal,A..Carbon Emissions,Trade Liberalization,and the Japan-ASEAN Interaction: A Group-wise Examination [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12,26(1),167-178

[3]呂延方,王冬,陳樹文.進出口貿易對生產率、收入、環境的門限效應――基于1999―2010年我國省際人均GDP的非線性面板模型[J].經濟學季刊,2015,(1),703-730

[4]Cole,M.A.,Elliott,R.. FDI and the Capital Intensity of Dirty Sectors: A Missing Piece of the Pollution Haven Puzzle [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45), 530-548

[5]包群,陳媛媛,宋立剛.外商直接投資與東道國環境污染: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嗎[J].世界經濟,2010(1),3―17

篇13

一、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構建的理論支持

1.環境污染侵害由私法救濟到社會化救濟

由于當代社會環境侵權行為的特殊性,不論是侵權行為法遇到的理論困境還是現實問題,都導致在解決糾紛、填補利益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要擺脫上述困境,就必須超出“損害要么由加害者承擔,要么由受害人自擔”的狹隘眼界,構筑環境損害賠償社會化制度,即環境侵權所產生的賠償責任不再由加害人獨自承擔,而是還要由國家、社會、法人組織或者社會上不特定的多數人來分擔賠償責任,使“傳統的自己責任、個人責任原則下的損失轉移轉化為現代的社會責任原則下的損失分配、損失分散”[1],將環境侵權行為所生損害與責任保險、社會安全體制等密切銜接,從而使環境侵權損害的填補不再是單純的私法救濟,既及時、充分地救助環境受害人,又避免環境加害人因賠償負擔過重而破產。

2.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貫徹

可持續發展實際上需要有效地解決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沖突。國家通過環境法來為環境污染或環境破壞設定可以容忍的限度,其目的即是為了滿足整個社會對經濟效益的追求。然而在追求經濟、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環境污染的發生不僅頻繁而且后果嚴重。單個污染企業承擔責任的能力有限,致使污染受害者和公共環境損害往往得不到應有的賠償。為分散企業環境污染賠償責任,最大限度地保護受害者。盡量減少社會和國家的損失,有必要探索建立我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實現更加抽象的社會正義。

3.和諧社會實現的保障

發展保險業是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社會的構建著眼于方方面面,對于民生的基本保障和實現是其追求基本價值之一。如前所述,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就是對復雜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的一種合理機制。這一制度的構建不僅可以分攤污染者的賠償責任,避免他們因無力賠償而即將面臨的悲慘命運,而且可以使被害人在損害一發生時就及時向保險人提出請求,迅速獲得理賠,以填補其遭受的損失。這樣既節省時間和金錢,又避免了求償無門的情形,還能減輕司法訴訟量,及時解決法律糾紛,從而實現高效訴訟的價值目標,最終達到雙贏的局面。

二、中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承保范圍需明確的問題

(一)關于持續性環境污染事故能否納入承保范圍

目前在各國理論和實務中,對于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屬于承保范圍已成定論。難點在于對于漸進性或累積性污染事故是否應該承保的問題。

1.從理論上探討對于持續性污染是否屬于可保風險的問題。

依照我國保險法律和保險實務,“可保風險”以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為其根本特征。持續性污染,從無限制的長期來講,污染積累到一定程度,污染事故必然爆發,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合同與一般的保險合同一樣,保險人和被保險人會在合同中約定保險責任期間。在該期間保險事故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危險的發生并非保險人和投保人在訂立合同時完全可以確認的必然事情,因此,符合“危險的發生存在可能”的特征。同時,累積性污染事故發生的時間也是不確定的、事故造成的后果嚴重性程度也是不確定的,這符合可保風險的偶然性特征。

2.實務中將累積性污染事故納入中國環境責任保險的范疇是否可行

當然,將所有的環境侵權行為都納入責任保險的范疇無疑是最理想的。但一項法律制度的實際效果,既與其法律規范的完善程度有關,更與其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程度,以及在程序上的可執行程度有關。考慮到中國目前環境責任保險所依托的相關法律規范并不完善,而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實施和完善也需要一定的進程,再加之中國保險業特別是責任保險還很不發達的情況下,將累積性污染事故納入環境責任保險的范疇條件尚不具備。

(二)關于生態損失是否應納入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所涉及的損失賠付范圍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所涉及的損失賠付范圍有以下幾種:第一,因環境污染而造成的第三人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壞、滅失而產生的損失;第二,因環境污染事故而產生的救助費用和訴訟支出,以及為查明和確定保險事故的性質、原因和保險標的的損失程度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第三,由于環境污染而導致被保險人的財物損失;第四,因環境污染而導致的生態破壞而引起的損失。一般來說,對于第一種損失列入損失賠付的范圍是毫無疑義的。從我國保險法的相關規定來看,對于第二種損失列入損失賠付范圍也是有法律依據的。我國《保險法》第42條第2款規定:保險事故發生后,被保險人為防止或者減少保險標的的損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該法第49條規定:“保險人、被保險人為查明和確定保險事故的性質、原因和保險標的的損失程度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該法第51條還規定:“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因給第三者造成損害的保險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訴訟的,除合同另有約定外,由被保險人支付的仲裁或者訴訟費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但是,對于第三、第四中損失是非應當乃如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范圍呢,目前尚未有定論。

三、中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范圍的思考

(一)中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承保范圍的思考

環境污染的發生形態有突發性和持續型兩種。突發性的環境污染在發生前沒有明顯的征兆,一旦發生損害立刻顯現,受害人的受損程度的認定也較為容易。持續性環境污染事故侵權持續時間長,侵權原因復雜,往往是多種因素復合累積的結果。受害人對侵權行為的存在往往缺乏深刻的認識,以至對侵權行為何時發生、侵權人為何人都不知曉。因此,對持續性的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損害進行救濟是較為困難的。

環境責任保險作為對環境污染損害的救濟方式,將所有環境污染損害都納入環境責任保險的承保范圍,無疑是最為理想的。但鑒于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水平、環境污染的現狀及相關民事法律的完善程度,目前僅將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故納入環境責任保險的承保范圍是較為適宜可行的。待條件成熟后,再將持續性的環境污染事故納入承保范圍[5]。這類似于法國“分步走”的做法。當然,擴大承保范圍是大勢所趨。但這勢必會增加保險公司的風險,使它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而有可能不愿承保。所以為了避免和鼓勵保險公司承保持續性的環境污染事故,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對此中國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做法:(1)注入保險基金;(2)由政府主持成立由多家保險公司組成環境責任保險集團以分擔承保的風險;(3)效仿法國的做法,成立一個專門負責環境責任保險的機構;(4)建立一個法定的環保監測部門,專門從事對有關環境責任保險承保范圍內的環境侵權行為的監測,分擔保險公司在辨別、確定理賠范圍時所花費的時間、費用及人力等資源,減輕保險公司的業務負擔,使其成為保險公司的一個隸屬部門專為環境責任保險這項保險業務服務,發揮其良好的補充減負之功效。

(二)中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賠付范圍的思考

對于前面所提到的“第三種損失”,筆者認為,根據責任保險的特征原則上應該屬于除外責任,比如因污染而引起的被保險人自己所有或照管的財物損失,以及由于環境事故而導致工廠全部或部分停產而引起的損失,被保險人自己的損失不是我們這里所要討論的問題,可以從企業財產保險的險種設計上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但對于自有場地污染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立法實踐及其環境責任保險的發展歷程納入到損失賠付范圍之內。美國的判例一般認為公眾的健康與安全較保險單的任何明示約定更為重要,當被保險人污染了場地而又無力治理時,損害的又會是公眾環境權益了,所以從環境法的公益性出發應該將自有場地污染納入到環境責任的賠付范圍當中。

至于生態損失,筆者認為目前尚不宜納入損失賠付范疇。當然,隨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在法律體系的滲透,以及人類對于生物多樣性、環境權的日益關注,生態損失的賠付將會成為法律所無法回避的一個難題。當然考慮到我國目前環境責任保險才剛剛起步,不顧及實際情況將所有損失不加區分都納入賠付范圍很容易引發保險人因資金缺乏而無力支付巨額賠款的支付機制惡化,這不僅使環境責任保險無以為序,而且也極容易引起保險市場乃至整個金融市場的混亂。所以對于生態損失的保險賠付要依托于相關理論的進展,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高度發達的保險業。

參考文獻:

[1]周珂,楊子蛟.論環境侵權損害填補綜合協調機制[J].法學評論,2003,(6).

[2]CodeofFederalRegulation,Title40,Chapter1-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SubchapterI-SolidWaste,264.1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岢岚县| 中西区| 通山县| 恩平市| 萨迦县| 兴宁市| 沙雅县| 唐海县| 阿瓦提县| 东安县| 博湖县| 章丘市| 高唐县| 鸡西市| 永川市| 马尔康县| 砀山县| 平南县| 新闻| 水城县| 邵东县| 洱源县| 蛟河市| 平谷区| 社会| 萨迦县| 库伦旗| 德令哈市| 岢岚县| 柘荣县| 美姑县| 伊金霍洛旗| 东乌珠穆沁旗| 黔西县| 什邡市| 江阴市| 项城市| 荆门市| 响水县| 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