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茶藝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茶藝課程實踐教學過程的實施以工作崗位為導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采用模擬教學、項目教學、模塊教學和實地考察教學,通過這幾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會茶藝的操作技能。(一)模擬教學。模擬教學法是茶藝實踐教學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模擬仿真的茶藝館實踐教學情境達到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的目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模擬扮演茶藝師或顧客進行茶藝技能訓練,親身體驗和操作識別茶葉、泡茶、飲茶、茶禮等,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項目教學。項目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通過先實踐操作、再講解的方式,使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不斷解決問題。學生在茶藝實踐教師的指導下親自獨立處理一個茶藝實踐項目,從茶藝室的布局、茶葉采購、茶葉沖泡、茶禮及顧客服務等茶藝實踐的全過程,在實踐過程中處理碰到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三)模塊教學。茶藝術實踐教學可分為茶葉識別模塊、茶葉沖泡模塊、茶禮儀模塊、茶席設計模塊等,對每一個模塊進行茶藝專業技能訓練,促使學生茶藝專業技能的形成。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升。(四)實地考察教學。根據茶藝術課程實踐教學的需要,組織和帶領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如酒店茶藝室、茶藝館、茶廠等參觀考察,以獲取實踐知識、鞏固和驗證已學知識。在實地考察前,教師根據茶藝實踐教學要求,確定實地考察的目的、對象、時間、地點,并做好聯系工作。實地考察時,教師提出具體要求,引導學生學習有關知識。
三、茶藝課程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突出茶藝課程實踐教學的綜合性。酒店管理專業培養的是綜合技能型人才,教師在上茶藝實踐課的時候不是著重強調讓學生就某一個動作反復練習,而是讓學生有所思考,進行一些綜合性比較強的實訓。在上實踐課時,讓學生把茶葉識別、茶葉沖泡、茶席服務等各個實踐環節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綜合性的實踐教學。(二)作業布置多樣化。茶藝課程涵蓋的內容豐富且廣泛,茶葉和茶具種類繁多,泡茶的方式和手法較多,學生可選擇學習的機會更加多樣。因此,在作業的布置上盡可能體現出多樣化,這不僅兼顧到學生個性的發展,還能達到全面考核學生的目的。(三)科學靈活的考評方式。茶藝課程是一門非常注重實踐的課程,除了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外,還要掌握實踐操作技能。在考評的方式上,不僅從期末考試成績及平時作業的進行考評,還要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對實踐操作技能上加以考評,注重過程考核,并且增加實踐考核在考評中的比重。
篇2
我品茶,茶品我。
山間仙品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古往今來,蒙山就以其五峰狀若蓮花,視為祥瑞之地。山間古木蒼翠,山泉淙淙,景色幽雅,因而成為天下名山。蒙山最著名的首推仙茶。
兩千年來,蒙山云霧繚繞,山頂受純陽之氣照耀,茶樹之葉厚實飽滿,孕育成為醍醐灌頂的甘露。
好山好水方出好茶。當年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不僅是人間珍飲,更被古人看作是治病的靈丹妙藥,除病祛疾,益壽延年,返老還童,有羽化登仙之效。
蒙頂山茶汲取了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乃是神物護持的仙茶”,成為仙家修煉的必須品。
皇家貢物
不僅如此,蒙山仙茶成為帝王青睞的貢品,早在周武王伐紂成功后,巴蜀每歲進獻以茶,蒙頂山從西漢時始,茶祖吳理真就“行歸落井靈光燦,手執仙茶瑞葉芬。”他被封為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所制茶葉進貢朝廷。
到了唐代,蒙山貢茶聲名遠播,成為天下第一茶。白居易《琴茶》詩云:“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每到清明前,唐德宗總在長安翹首期待蒙頂山茶的到來。“積雪猶對蒙頂樹,驚雷未發見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貢宜先百物新。”
蒙頂山茶一直是皇帝祭祀和飲用的專用茶,所以稀缺罕有,每年蒙山正貢茶由特制銀瓶裝入盛以木箱,用黃絹丹印封之,卜吉日護送至京城,其聲勢浩大,與楊玉環吃進貢荔枝的場面堪有一比。
非常功夫
如果有人說茶僅僅是解渴的飲品,未免顯得過于淺薄,茶中滋味其實非常了得。
茶是有生命和悟性的,它是為了那些知其滋味的知音而存在于天地間,就像古桐做成的琴是為了遇到伯牙這樣的琴師,兩者合奏而鳴,方能還原出世間最美的旋律。
好茶同樣需要好的茶師用心對待它。茶師用靈巧的雙手,更是用細致的心靈來善待茶葉,從采摘、殺青到烘干、焙火,舉手投足間,都是順其自然,合乎天道的方法,把茶葉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細致入微到極致,仔細嚴謹到極致,千錘百煉到極致,這才是茶之舍利。
茶本無貴賤,貴在求真,當你喝道蒙山仙茶時,那是茶的功德,更是制茶人的功德,也是飲茶者的緣分。
一口茶湯入口,你眼前仿佛會看到蒙山那郁郁蔥蔥的山林和茶田。那樣你會讀懂制茶師的那顆質樸求真的心。
你為那片茶葉,她會蘇醒過來,她會輕聲地歌唱:那白雪壓枝的寒冬,冰雪消融的初春,云霧彌漫的清晨,云霞滿天的黃昏。她的記憶里有山泉在流淌,百鳥在林間歡笑,這一切美好的記憶會如數帶給品茗者。
我們感謝茶的真摯和制茶人的用心,哪怕是一小片綠葉,也能使一壺水成甘露。也只有茶之甘露,才能徹底蕩滌我們的心靈,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們端起一盞清茶時,不禁有些恍惚如夢,世間的功名、功德如同山間的幽蘭一樣,散發出的清香轉瞬而過!我們在喝上一口仙茶時,自己幻化成一葉香茗,在茶湯中沉浮。又仿佛是一片香葉在看著品茶人。
我是茶,還是茶是我?我在那里。
篇3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 communication, poems in Tang Dynasty, appreciation
一、“翻譯之事,由來已久”
在我國有史料可考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中提到“行人”,即負責接待四方使節與賓客任務的官員職稱,他的職責就是“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書中還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將諸侯國的翻譯人員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訓練。這是關于我國翻譯人員培訓的最早記載,也可看出古代就對翻譯活動的重視。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翻譯——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與文學翻譯。解放后,翻譯活動更是達到一個繁榮時期,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各種翻譯理論和流派層出不窮,涌現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譯家和優秀的譯作,真正實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二、翻譯與文化
翻譯從一開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譯活動通過語言和文字向外傳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進異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說,如果缺少了翻譯活動,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談翻譯就不可避免的要談到文化。
古往今來,人們對文化的定義可以說是形形。英國“人類學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做了如下闡釋:“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則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文化進行了定義。廣義的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的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還有的觀點認為,所謂文化,就是某一社會在某一時期的所有產物,包括風俗、信仰、藝術、音樂和其他所有的人類思維產品,例如古希臘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說,無論怎樣定義,歸根結底,“文化是理性人類創造的物質價值精神總和,具有時間、空間意義,這個最根本的特性應是趨同的認識。”
三、唐詩英譯中的文化障礙
唐朝是古代中國的一個鼎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上的繁榮,涌現了許多偉大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等,創作出了大批優秀的詩歌作品。唐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是中華文明的精華之一,因此吸引了許多中外的翻譯家將其翻譯出版,向世界人民介紹這一輝煌的藝術成果,國外如Herbert A.Giles、W .J .B.Fletcher等,國內如翁顯良、許淵沖等,都為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活動,通過對這些作品的翻譯,人們得以了解該民族的地域風情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對一個民族的語言的體會與理解是有差異的,在翻譯中不可避免的會有許多困難和障礙。現擷取數例,分別從數量詞、地理名詞和典故這三個方面來淺探唐詩英譯中經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礙。
數量詞
在漢語中,諸如“一”、“三”“百”、“千”、“萬”等數詞隨處可見,例如“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這種語言習慣不可避免的會體現在唐詩中。例如李白的《秋浦歌》寫到: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這里的“三千丈”是夸張的用法,因為頭發不可能長到“三千丈”,熟諳漢語習慣的人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對于其他文化背景的讀者來說未必就這么容易體會其中的夸張,所以Giles將這一句譯為:“My whitening hair would be a long long rope.”用 a long long rope這一具體的形象替代了“三千丈”這個數量短語,雖然意似,但是卻失去了原文的藝術沖擊力。再看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詩中的“千”和“萬”并非是具體的“一千”座山或者“一萬”條路,而是用來形容山和路的數量之多。Bynner將之譯為: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為了句式工整,“千”譯為“A hundrd”,“萬”譯為“A thousand”,不知道那些異國的讀者們能不能體會到其中的含義。
轉貼于 地理名詞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因此一個地名往往會讓人浮想聯翩,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映,比如巴黎總是和浪漫聯系在一起,而紐約總是讓人想到繁華喧囂。同樣,中國文化也給一些中國的地名染上了獨特的色彩。杜牧在《贈別》寫到: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Bynner將后兩句譯為:
“On the YangZhou Road for three miles in the breeze,Every pearl-screen is open.But thers’s no one like her.”
揚州在古代可能相當于現在的上海,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消魂之所,曾有“腰纏十萬貫,騎鶴去揚州”的說法。 Bynner用的是直譯法,可是對與一個外國讀者來說,揚州這個地方的文化含義恐怕很難理解,也就難以體會到詩句的精妙,因此許淵沖教授將之改譯為:
“When the spring wind uprolls the pearly window screen,Her face outshines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 miles way.”
這種意譯的方法似乎更妥。
再比如張說《蜀道后期》: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秋風不相待,先到洛陽城。”
Fletcher將后兩句譯為
“The winds of autumn they wait not for me ,But hurry on thither whereI would be。”
呂叔湘對這個譯文大為贊賞,認為“洛陽”如果直譯“不若如此之能曲達”,因為洛陽是歷史名城,其文化內涵是直譯難以傳達的,不如意譯。
3.典故
許多典故來自于民間傳說、經典名著等,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形象性,比如我們在談到情人分居兩地時常用“牛郎織女”來形容,這一典故來自與我國的民間傳說,再比如說“阿Q”精神,指的是精神勝利法,出自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這些典故深入人心,幾乎婦孺皆知。事實上典故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和民族心理,熟知典故的讀者就能輕松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反之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們以孟郊《古別離》為例,詩中這樣寫到:
“欲去牽郎衣,郎今到何處?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在這里“臨邛”用的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意象,它表達了女主人公的愿望,即希望丈夫走后不要另覓新歡,棄家不歸的愿望。Flecher將之譯為”your late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aled your heart away”。值得肯定的是譯詩傳達出了原作的基本信息,讀者還能感受到原作中的韻味,但是喪失了原文的民族特色,信息傳遞也有所偏差,原文含蓄意味深長,而譯詩則直奔主題,態度鮮明。
篇4
一、中西方禮儀文化起源的差異
中國禮儀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最早為宗教祭祀活動。由于人們對大自然的一些現象不能科學地解釋(如:雷電,山蹦,地震等),便對自然產生敬畏。于是運用一些祭祀活動來表達自己的崇拜之情,也用來祈求風調雨順、降福消災。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期)出現了早期其他禮儀形式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約1.8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用穿孔的獸齒、石珠作為裝飾品,掛在脖子上。在他們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鐵礦粉,舉行原始宗教儀式,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葬儀。
西方禮儀最早萌芽在中古世紀希臘。禮儀發展最初為宮廷規矩,后在美國得以迅速傳播,并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其在人們生活中日趨合理化、規范化,并迅速形成體系,被國際社會認可,成為西方國家共同遵循的禮儀規范。
二、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
1.稱謂禮儀的差異
在中國,同輩之間可以直接以姓名稱呼對方,而對長輩,若直呼其名則會被認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然而在西方,這方面則比較隨意,他們習慣對等的稱呼,習慣直接以名字稱呼對方,不過則一般限于兩者以前見過面。若是第一次見面并不知道姓名的人,一般會以Sir,Madam稱呼對方,這種稱呼方式要單獨使用,如果是Mr,Miss,Mrs.等則要與姓氏一起使用。
在中國,人們還喜歡使用直接以某人的職位來稱呼別人,如張處長,李院長等等,而在美國,人們很少直接用職務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于法官,高級政府官員,醫生,法官等。
2.交談禮儀的差異
在西方,人們崇尚個性,個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們日常交談不涉及個人私事。有些問題是他們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多少、、競選中投誰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看到別人買來的東西從不問價錢。見到別人外出或回來,也不問“你從哪里來?”或“去哪兒啊?”而中國人則比較熱情好客,喜歡噓寒問暖,飽含熱情。
另外,美國人還十分講究“個人空間”。兩人談話時,不可太近。一般以50公分以外為宜。不得以與別人同坐一桌或緊挨別人坐時,最好打個招呼,問一聲“我可以坐在這兒嗎?”得到別人允許后再坐下。
3.告別禮儀的差異
西方朋友告別時會說:“我會保持聯系”。其實,這句話僅僅是一種告別詞語,相當于“再見”,說話人并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沒有必要刻意等待他的聯系。此外,西方人在別人家做客如果想告別,要提前幾分鐘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并征得同意才可以離開。如果突然說“我還有事情,得回去了”,隨即站起來和主人告別,這在西方國家是被認為是失禮的舉止。
中國和西方國家在見面打招呼,介紹別人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差異,只要平常多注意觀察這些差異,就能發現并注意,從而更好地進行交流。
三、餐桌禮儀的差異
1.座位安排的差異
中西雙方都講究宴請賓客時的座次安排。中國傳統上常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坐。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坐,以左為尊。西方宴請賓客一般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客人的一般次序安排座位,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坐,夫婦也分開坐。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稍高,男士要為右邊的女士拉開椅子方便就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2.餐桌上取食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在餐桌上以勸酒勸菜為禮貌,以顯主人的熱情好客。而西方人則不同,他們絕不會勉強別人,客人一般隨女主人動作。主人若詢問想吃點喝點什么,客人應如實回答,客人如果謝絕,主人也不再勉強。中國人則會主動拿茶或飲料,并不斷添茶。西方客人面對這一情況往往會不知所措,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的習慣,中國人不得習慣是不能呢讓杯子空著,空著說明主人沒招呼好客人。
四、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喜歡穿保守式樣的服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帶耳環的習俗。而在平時,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褲。在穿戴上,英國人是最講究的,在交際應酬中,非常重視紳士,淑女之風,在參加宴會時,要穿燕尾服,頭戴高帽,手持文明棍或雨傘,這是他們的標準行頭。女士穿深色套裙或素雅的連衣裙,莊重肅穆的黑色是首選顏色。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中國人的服裝分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兩大類,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在式樣、外形、結構、風貌特征、色彩、圖案、審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并無二異。
五、中西方禮儀差異的原因
一般來說,人際交往本質上就是文化,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念體系,這是民族社會在長期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各種地理氣候,政治生態,經濟等因素的無形凝聚,已成傳統,相對堅固。它是一種思維習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在與作為異己文化的載體―外國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價值取向上的比較碰撞或融合。價值觀念體系雖然看不見,摸不著,處于五形,但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對文化群體具有規定性和指導性作用,是這個文化群體無意識的民族性格的基礎。
另外,中西方文化環境和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體系和價值觀。禮儀是與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對應的,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
當今世界的禮儀內容更加廣泛和復雜,這就需要我們在保持原有禮儀的基礎上去適應和接受西方禮儀,在努力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禮儀傳統的同時,注意吸收西方優秀的文化成果,豐富更新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應在適當的場合使用適當的禮儀,既反對全盤西化,也反對抱殘守缺。只有認清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成和諧社會的理想。
參考文獻:
[1] 于興興,郝愛娟.《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禮儀》[C]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2] (美)艾米麗勃朗特.《禮儀》[C]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曹明義.《體驗西方禮儀》[C]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4] 魏南.《中西方禮儀差異》[J]科技信息,2011.
篇5
像其他后現代女性主義者一樣,依利加雷也受到精神分析理論和解構理論的影響,此外,她還受到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影響。不過,依利加雷不是照搬理論,而是既有吸收利用,也有批判和改造。
一、依利加雷與精神分析
根據瑪麗•瓦爾什的理解,依利加雷試圖“在哲學和精神分析學的學科邊緣地帶進行研究”,運用分裂和置換的策略實現兩個目標,一是“對精神分析進行精神分析”,將自身的方法作為一種可行的策略用于自身,使他者和他者的話語說話;二是“通過關注哲學自身中的沉默和間隙之處對哲學進行精神分析”。通過對哲學的精神分析,依利加雷看到哲學話語中只有一個主體,那就是男性主體,她在《他者女人的反射鏡》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一切主體的理論總是被男性挪用。”對精神分析學進行分析后,依利加雷看到了精神分析學使用的話語是典型的哲學話語,對女人的定義都是以男人為參照的,因此精神分析學也只有一個主體。
如果說弗洛伊德的錯誤在于把女人定為“匱乏”或“缺失”,從生物解剖學上解釋女人的命運,拉康的精神分析學似乎超出了生物決定論的范圍。拉康認為無意識具有語言的結構,通過語言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同社會制度聯系起來,這當然值得肯定。但是,在依利加雷看來,拉康的無意識理論也是有問題的。依利加雷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傳統的精神分析學,最終與傳統精神分析學分道揚鑣。她的貢獻在于,她發現了拉康的無意識理論正好便利了男人對女人的控制。如果說無意識是語言的一個性質,如果這里的語言指的是男人的語言,把無意識看成具有語言的結構就可能意味著將無意識整合到男人的語言體系中,意味著男人要向深處進發,去征服與其具有相反性質的“黑暗大陸”。所以,像弗洛伊德的理論一樣,拉康的理論也是以男性為參照,它是超驗主體強烈認識欲望的伸展。在男人的語言結構中,超驗的主體成了男性說話主體,把“無意識具有語言的結構”這一點考慮進去后,無意識成了男人語言的一個特征;再將無意識與女人聯系在一起,女人就成了男人語言的一個特征,或者更具體地說,女人成了男人的一個工具,從而便利了男人的自我再現。這里的關鍵在于,女人與無意識聯系在一起不是說女人具有屬于自己的無意識,不是作為主體“認識無意識、將它確認為是自己的無意識”,而是女人“對自我毫不知曉”,她只不過“用于各種形式標記的物質”,更形象地說,“她把無意識本身賣給了男性意識永遠在場的計劃和投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精神分析學對無意識的研究走向深入,最終的結果是男人的“意識”戰勝女人的“無意識”;男人控制女人,包括控制她自己的那個不可穿透的黑暗領域。
依利加雷運用精神分析理論解讀哲學經典文本時,她運用的是非傳統的方法,目的是要揭示性差異在這些文本中怎樣受到壓抑。她不是列出明顯的“男性特征”,而是找出哲學文本中矛盾之處或不穩定的因素,指出傳統中被壓抑和被隱藏的成分,讓父權思想的癥狀顯示出來。父權制的思想試圖通過壓抑性差異實現普遍性,依利加雷著眼于哲學文本,確定經典文本中存在的矛盾之處或不穩定因素,讓父權制思想對性差異的忽視和排斥顯露出來,激活文本中的異質成分,使父權制系統的同一性和穩定性受到威脅,并面臨被解構的危險。依利加雷解讀哲學文本的方式當然也適用于解讀文學文本,找出文學文本的異質成分,也就是找出那些與男性再現模式格格不入的成分,或是女人被規定的角色以外的成分,這樣的文本也就自動解構。
二、依利加雷與解構主義
依利加雷受到德里達解構思想的影響,但她的解構主義不是德里達理論的翻版,而是有自身的特點。首先,依利加雷的解構主義既具有理論價值,也具有實踐價值。雖然德里達的解構思想顯得很激進,但它并不能直接用于女性主義政治實踐,正如:卡勒在《論解構》中所說的那樣,“解構分析……有其潛在的激進的體制性的涵義,但是,這些往往是遠距離的無法計算的涵義,不能代替眼前的批評和政治行為,它們似乎只是間接地與這些行為有關。”其次,依利加雷雖然利用了德里達的差異概念,但依利加雷將差異用于兩個性別,也就是一性與另一性之間的差異,利用差異為女人營造一個空間,使女人可以在這里用不同于定義男人自我同一的術語來描述自己。她的女性寫作理論和女性譜系理論既有解構,也有建構,既考慮了了女人的發展空間,也考慮了女人和男人共享的空間。女人有了自己的空間,女人就有了獨立自主的地位,從而在具有同等尊嚴的情況下與男人在共享的空間建立關系。
為了解構形而上學的二項對立,依利加雷在對立的兩項之間加進了一個第三項,這個第三項叫做“間隔”(interval),三項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三組合”(trinity)。在男女兩性之間,“欲望占據或指向間隔這個位置……欲望要求一種吸引感,要求在間隔中有變化,使主體或客體移動,產生或遠或近的距離。”
依利加雷對弗洛伊德關于“欲望”的解釋持批判的態度,指出“他的‘升華’不是指生殖性的升華,也不是指就女性而言的部分的升華,而是指女人的性的壓抑。”女人不能在自身之內通過自己實現升華,原因在于女人總是沒有實現向作為地點的自我的回歸,而地點意味著某種積極的東西在那里可以得到詳述。依利加雷運用現代物理學的術語解釋說,“女人在原子中處在電子的一方,永恒地進行著圓周運動,始終沒有一個‘合適的’位置……欲望是雙重的,每一方可以向著對方運動,但又可以回歸自我;正負兩極形成一個交錯配列(chiasmus)或雙回路線圈(double loop)。”
依利加雷性差異理論中的解構模式可以概括為三個步驟,首先是鉆進象征語言系統內部,接著是走出象征語言系統,再接著是再次進入象征語言系統。第一步類似于啞劇表演,讓女人把在父權制中被規定的角色過火地表現出來,通過一種玩耍式的重復效果使人看到過去被認為是看不見的東西,使人看到在語言中被掩蓋的一種可能的女性運行機制。第二步是對否定神學的模仿,通過對女人說“不是”使女人擺脫象征秩序中強加在女人身上的種種概念,并通過女性寫作在象征秩序以外開辟女性言說地帶,彰顯女性的性差異。第三步是通過女性譜系的建構重新走進由女人和男人共同構成的世界,這時,女人不再是從前的女人,她擁有自己的身份,擁有自己的空間,擁有自己的神學;她不再是欲望的對象,而是另一個欲望的主體,兩個欲望的主體由于具有差異既相互吸引,又彼此獨立。
依利加雷的解構模式是依利加雷利用和修正當代西方解構主義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的結果,它豐富和發展了女性主義理論,并對廣大婦女爭取政治和法律的權益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三、依利加雷與生態女性主義
依利加雷的一些論述接近生態女性主義觀點。她在多部著作中(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強調了對自然的尊重,描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還指出不尊重自然帶來的后果。在《我愛向你》中,依利加雷認為自然是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的生命之源,摧毀自然是一種“罪惡的行徑”(infamy)。在《性差異倫理學》中,依利加雷把自然看成是“再生之地”、“第二母親”、“有性別的世界”;她還把自然放入男女關系中,將自然看成是“第三方”,其作用是“讓我尊重他和我自己”,“也讓我建構更有活力、更富有情感和更快樂的歷史”。在父權制建立的“一”的邏輯中,性差異受到壓抑,自然給人類的恩賜被否定,與之相伴隨的是將母親等同于自然,將女人等同于物質;在生育后代上,父親起決定作用,母親是生育的工具。所以,依利加雷對自然的尊重也是對母親的尊重,對女人的尊重。
在一次采訪中,依利加雷解釋說她本打算寫圍繞水、空氣、火和土四大元素寫一個四部曲,將四大元素運用到近代哲學家身上,同時對我們的哲學傳統提出疑問,尤其是從女性這一方提出。 她的四部曲只出現了三部,即:《海上戀人》、《本質的激情》和《忘記空氣》。《忘記空氣》是與海德格爾的對話,《海上戀人》是與尼采的對話,分別涉及“空氣”和“水”;《本質的激情》是“土”文本,對話者沒有明確。菲利帕•貝里認為,“《他者女人的反射鏡》是那部失蹤的‘關于火的書’, 此書既預示了四部曲,也完善了四部曲。”這可能是因為此書中“燃燒的鏡子”具有明顯的“火”的意象。這些作品以及后來的《二人行》等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自然的內在活力。在以人為中心的社會里,男人要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不單要占有土地、田園、房產、女人,而且要將一切物化。人類的功利主義和技術統治已經帶來了對自然的粗暴,被當作自然來對待的女人也經常造到粗暴,如此下去,人類離毀滅就越來越近了。從這個角度上看,依利加雷將她的女性寫作向生態女性主義靠近是有積極意義的。不過,如果將她的性差異倫理學、女性寫作和女性譜系的特點考慮進去,我們就會看到她的生態女性主義包含有明顯的解構和建構意圖。
總之,依利加雷的性差異理論包含有西方文論的成分,這一理論對精神分析理論、解構主義的利用和改造以及對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借鑒豐富和發展了女性主義理論。
參考文獻:
[1] Walsh, Mary. Irigaray and Difference: Towards aCulture of Two Subjects[J]. Australian Feminist Studies, 2003, Volume 18, Issue 40.
[2]Irigaray, Luce. Speculum of the Other Woman[M].Trans. Gillian C. Gill.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5.
[3]Culler, Jonathan. 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4]Irigaray, Luce. An Ethics of Sexual Difference[M].Trans. Carolyn Burke and Gillian C. Gill.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篇6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他們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無論是性格還是特長都有所不同,所以,我們不能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學生,而要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出發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比如,在教學生字和生詞時,應考慮到有些學生的拼音基礎較差,對于生字語音的掌握存在困難,于是教師可以有意識的加強示范,在學生面前多停留一會,照顧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教師應加強對關鍵教學環節的關注,因為學生此時的特殊需求一定要得到滿足,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學《登鸛雀樓》之前,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閱讀古詩,了解古詩內容,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讓生字在古詩原來位置上,并引導學生繼續練讀,之后再去掉拼音練讀,打亂順序練讀,最后再放到古詩當中練讀,通過以上一系列的生字練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生字的記憶能力,改進學生拼音基礎較差的情況。如果對于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教師都無法滿足學生,那么又怎樣進行下一步的學習和探究呢?因此,當教師發現,在這一環節中,有學生出現讀錯、讀不順的現象,教師應有意識加強關注,在引導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同桌互助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讀音,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從而促使學生輕松進入下一個學習環節。另外,教師性格的不同也會造成教學方式的差異性,比如喜愛樂器的教師擅長用高雅的音樂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喜歡舞蹈的老師擅長用優美舞蹈來展現大自然的美好,喜歡做課件的教師擅長使用背景音樂和多彩畫面實現情景再現,組織能力比較強的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自主學習。
三、正視學生差異,尊重不同體驗
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表演,因此,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進行規范的文字訓練和語言訓練之外,還要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活動。例如,在教學《世界多美呀》這篇童話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表演,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提高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又如,在教學《世界多美呀》第三自然段時,教師要緊扣其中的“撐、叫、站”等幾個動詞,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假如你現在就是那只小雞,自己做做動作,感受一下小雞高興的樣子。學生們紛紛興高采烈地做出以上幾個動作,加上課文中文字語言的支撐,這些詞語在學生心中已經變得生動鮮活起來,真正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差異性,比如,有的膽小羞怯、有的落落大方,還有的在模仿別人的動作,但是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學生參與活動的喜悅之情。通過角色體驗的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將本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經驗,并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來,不但充分張揚了學生個性,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認知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自主閱讀和感受中,獲得豐富的實踐體驗,促進了學生的健康發展。
篇7
今天,生活節奏逐漸加快,茶具的文化創意設計也應彰顯簡潔、高效和便攜的特點,才能更好地符合人們的需要,緊跟時展的潮流。設計師在設計時應緊密結合當代的文化發展背景,致力于茶具與文化之間的有機結合,并以適應和諧發展的現代設計理念,妥善處理好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的協調性,尤其是考慮人與茶具、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才能確保茶具功能與文化精神相呼應。
2.與現代人的審美觀念相符的原則
在進行茶具設計時,盡力結合本土文化,同時使現代設計理念與之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滿足現代人對簡潔、寧靜的情感追求。設計師采用的設計理念應更加簡約化,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在茶具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元素與審美觀念的有機結合。
3.加強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
隨著科技時代的到來,茶具設計也應注重科技與藝術的有機結合。所以,科技在茶具設計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同時給茶具設計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茶具形態的設計也應關注造型和功能的有機結合,尤其要關注茶具形態給人們帶來的心理感受。茶具的有機化、形象化,能給人們帶來一種返璞歸真的內心感受,而這必須得到科技的支持,從而更好地將茶具的科技感體現出來。
篇8
關鍵詞 思維方式 中西方 文化差異 跨文化傳播
思維方式因人而異,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著不同民族和群體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就世界文化的共同發展而論,各種文化群體既有人類所共有的思維規律,也有在各自文化氛圍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思維習慣和方式、方法,如果凝聚到中西文化分析比較的層面,這也就包含有不同文化基礎上的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性。
一、思維方式與文化的聯系
思維方式與文化的聯系,既表現為文化的整體特征對思維方式的制約,也表現為思維方式對文化的影響。文化對思維方式的制約,決定了由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定文化孕育出的不同思維傳統,既有共同性的一面,又有特殊性的一面;思維方式對文化的影響,則決定了不同文化在文化心理乃至觀念系統等方面的深層的結構性差異。而基于這一理解,有的學者則把西方文化概括為:以邏輯思維為基本認識工具,以探求現象的因果關系和規律為目的的科學精神和文化。
二、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一)感性直覺思維與理性邏輯思維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感性的、直覺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則是理性的、邏輯的,因而是清晰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是氣的宇宙觀,氣的世界一開始就是模糊的。這種思維方式使得我們不能對事物進行嚴格的定義,不能進行邏輯的推理,更不能檢驗對錯。與中國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開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古希臘第一位唯物主義哲學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萬物的始基。是如此的確定,以至于再前進一步就得否定它,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進,具有著一定的理性分析思維。
(二)整體優先與細節分析
在對思維的基本的智力操作上,中國人偏向于綜合思維和整體優先,而西方則偏向于細節分析的思維模式。對于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物,必須要首先把事物進行分割和拆開,才能弄清內部的結構。中國人在看待事物的時候,不是就事論事,把事物進行拆分、解析,而是把事物當成一個整體看待,充分注重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并把以往對待其他事物的經驗移植到這里,進行類比式的判斷和猜測。
(三)倫理思維與科學思維
中國是一個倫理的國度,倫理思維模式已經深入到了民族骨髓,而西方人則更注重科學思維。中國人注重人事、習慣人治并通過人治來實現政治一體化的思維方式。與古代中國人思維方式不同,西方人更注重科學的思維方式,西方人面對世界,通過理念或邏輯結構,使之變成一種可以交流的東西,以便所有人都能夠依據公認的統一尺度決定對它的取舍。
(四)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
中西文化都注意到了事物的矛盾對立,然而中國文化更加強調的卻是“統一”,注重求同的思維方式,強調天、地、人為萬物一體、和諧共生。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強調的是“對立”,即求異,強調矛盾的斗爭性的思維方式則是普遍的,西方人追求個體生存的意義,在面對群體和整體時,認為那是一種異己的、壓抑自我的力量,個人應該隨時抗拒這種異己的力量對自我的吞噬。
三、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文化根源
思維不僅是自然界高度發展的產物,更是人類社會發展、認識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晶。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根源于文化因素。
(一)文化發展特點不同
中國的文化屬于一種靜態文化、一種國家文化。其傳統文化的產生與發展的經濟基礎是農業經濟。在這種經濟基礎之上,形成一種封閉式和內向式的上層建筑的制度形式。中國傳統的居住形式以家族聚居為主,這種安居樂業的居住模式容易促使靜態文化模式的發展,尊老和祭祖現象必在這種模式下產生,家族觀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漸形成并根深蒂固。這種靜態文化模式促成中國仁、孝、禮、信為核心的貴和尚中的中庸思想。總得來說,中國文化是突出整體效果的文化模式。
而西方文化則屬于一種動態文化、一種斗爭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環境、氣候促成了流動性較強的文化。古代歐洲人利用海洋優勢,發展海洋貿易和海洋運輸等商品經濟。在這種經濟基礎上所產生的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觀念相對薄弱,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價值觀念得以發展傳承,由此產生的競爭意識、斗爭文化更是西方文化發展的原動力。在這種經濟基礎上所產生的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爭”為核心的文化思想觀、以自然科學和科研為核心的文化發展特點。
(二)宗教文化影響不同
中國人受儒家文化影響頗深。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孔子所創立的儒學主張天人合一,即尋求人與周圍環境、自然界的協調。這種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和諧的文化精神不僅是中國文化中的寶貴資源,而且在解決當今世界生態環境惡化、戰場沖突等全球性問題上也發揮重要的影響作用。
而西方人則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基督教肯定了上帝的絕對和永恒的存在。基督教追求人人自由平等的觀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義充分說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獨立的特點。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思想使即使親人間的界限也劃分得非常明確。由此看來,西方宗教精神是完全對立于世俗世界,它所關注的是人如何超越這個充滿罪惡的現實世界。
四、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跨文化傳播的影響
(一)思維方式的差異形成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言語方式
思維方式的差異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語方式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在文風上,中英文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對于記敘文,英語讀者習慣于一種以直線式展開占主導地位的思維過程,而那種含蓄委婉、曲徑通幽式的文風則只有中國人才會欣賞;對于議論文來說,中國人往往用具體的物象來表達深奧、抽象的道理,這種“取象類比”的方法寓義于喻,使人在獲得豐富的聯想的同時深刻領悟到某種道理。而西方人對議論文所采取的是冷靜的邏輯論證,語言樸實、層層推進、結構清晰嚴謹,而且多用長句子。中國的表達和言語方式往往是詩意的,而西方的表達和言語方式則往往是冷靜的、邏輯性強的。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形成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西方在人生觀和價值觀上最明顯的不同就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區別。在中國人的社會氛圍中,祥和、安寧、合作、順從始終占主導地位,每個人既依賴和順從于集體,同時又從集體中獲得安全與關照。西方人強調個體與集體的對立和不協調,他們更注重個人的存在,個人的價值和自我的實現,在邏輯上認為他人是自我實現的障礙。在西方人看來,個人的權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別人對自己的關心愛護有可能被認為是對自己自由的干涉。從這一點出發,西方人的自衛心理和危機意識比較強,他們的冷漠可能是出于對他人的尊重,而中國人的熱情卻有可能被看作是對其權利和自尊的侵犯。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形成不同的行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而導致行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異。英語中的“我”不論在任何語法結構中始終是大寫的“I”,而中國人對別人往往自稱“在下”、“不才”、“敝人”等,這樣的說法會令西方人認為你非常不自信,而西方那種直來直去的說話方式也同樣會讓中國人覺得不舒服。中國人人際交往時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飯付費誰付都是一樣的,而且往往是搶著付錢,而西方人則是明確地分清是非和你我,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是“先小人,后君子”,彼此之間保密隱私并不認為是不信任,而且,像中國人那樣隨便打聽別人的收入、年齡和私生活,反而會被認為是極不禮貌的行為。
結語:
任何一個文化群體的思維方式都是發展變化的,了解文化群體的思維方式的差異,使思維方式相互融合,幫助不同文化的人們理性、客觀地剖析和校正民族傳統,實現對傳統思維方式的超越,促進人類社會文化的傳播發展與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中村元.中國人之思維方式[M].徐復觀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2]謝亞平.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思維表達方式[J].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2003(2):84~85.
篇9
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貿易規模達到21738.3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增長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據海關統計2008年1月~9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967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6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0.7億美元,增長29%。1月~9月累計貿易順差為18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國貿易順差的現狀
1981年以來我國貿易平衡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見下圖)
(1)以貿易逆差為主階段(1981年~1989年)
這一階段雖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別出現了30.36億和8.36億美元的順差,但總體上是以逆差為主,累計逆差達到424.04億美元。平均每年逆差為47.12億美元。
(2)較小貿易順差階段(1990~1996年)
這一階段雖然在1993年出現了122.15億美元的逆差,但總體上是以順差為主,累計順差達到433.08億美元。
(3)較大貿易順差階段(1997年~2007年)
這一階段各年均為貿易順差,且平均每年順差均在500億美元以上,1997年~2007年累計順差達到5415.5億美元,2007年我國出口額12180.2億美元,增長25.7%;進口額9558.2億美元,增長20.8%,全年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為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
2.我國貿易順差的特點
(1)加工貿易順差遠高于一般貿易
一般貿易由逆差轉為順差,加工貿易仍是順差的主體。2007年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為617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進口總額為3684.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6%;順差為2492.5億美元。而同期一般貿易順差僅為1099.3億美元,約為加工貿易順差的二分之一。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產品已逐漸從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品,向以機電產品為主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
(2)順差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
順差主要來自民營和外資企業,國有企業仍為逆差。2004年外貿經營權全面放開后,大大激發了民營企業擴大出口的積極性。2007年,民營企業出口實現貿易順差1709.9億美元,占全國順差總增量的65%。外資企業“高出低進”也十分突出,實現順差1361億美元,國有企業仍有449.1億美元逆差。
(3)中美、中歐貿易順差繼續擴大
我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國家和香港地區,但增量主要來自歐美,而且表現出逐年擴大的趨勢。2007年,我國對美、歐、港的順差分別達1633.3億、1342.3億和1716.2億美元。三地順差合計4691.8億美元,占我全球貿易中順差來源地順差總額的90%以上。
(4)貨物貿易順差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服務貿易連年逆差
我國貨物貿易順差逐步擴大,成為推動貿易順差增加的最主要因素,1997年~2006年,貿易順差累計5655.5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累計順差額6244.5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額677.3億美元。在國際上,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長期保持順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國經濟結構升級緩慢。
二、我國傳統的比較優勢發展戰略
長期以來,我國奉行以低勞動力成本為基礎的比較優勢戰略,這在一定時期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在資金、技術方面相對稀缺,成本較高,而勞動力則相對充裕,成本也相應較低,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們擁有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因此,低勞動力成本優勢是當前我國的比較優勢所在。另外,就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而言,現階段我國在國際市場上有價格競爭力的也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具體來說,這主要體現在由低勞動力成本帶來的低價優勢以及粗放型增長所帶來的規模優勢。憑借這種“比較優勢”,中國的產品得以極強的價格優勢迅速占領國際市場,中國的制造業也得到快速的發展。有關資料表明,“中國制造”的產品已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
三、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原因
外貿順差反映了國情,是發揮人力資源比較優勢的結果。立足于人多、收入低等基本國情,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參與國際分工,是我國產生外貿順差的根本原因。我國人力資源“質優價廉”,勞動力成本只有美國的5%、韓國的8%、巴西的18%。同時我國還有市場大、配套強、海外華人多等優勢,有利于吸納國際產業轉移,致使加工貿易占我國出口的一半以上,并成為順差的主要來源。
1.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貿易順差的重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國經濟恰好已形成了基本的開放態勢,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這場世界性的產業轉移;之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日趨完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制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資企業躍升為中國外貿發展的主力軍。2005年1月1日,WTO成員國取消了對服裝和紡織品的所有進口配額限制。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出口成為貿易順差的最大驅動力量。
2.貿易順差的擴大與國際間產業的轉移有著密切的聯系
根據我國進出口國別(地區)統計,1994年~2007年間,在雙邊貿易中我國順差增加較大的市場主要有美國、香港地區和歐盟。其中美國由74.9億美元激增到1633.3億美元,是我國最大的順差對象國;香港由229.1億美元增加到1716.2億美元;歐盟由逆差38.4億美元751.1億變為順差1342.3億美元。同一時期我國對亞洲地區的貿易卻由順差轉變為出現美元的逆差。其中,對日本的逆差由47.5億美元增加到318.8億美元;對韓國的逆差由29.2億美元增加到476.2億美元;對臺灣地區的逆差由118.5億美元增加到775.6億美元;對東盟的逆差由4.5億美元增加到141.9億美元。如果考察一下同期我國一些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方向統計,我們就會發現,在中國對美國、歐盟的貿易順差迅速增加同時,亞洲幾個主要經濟體對美、歐的貿易順差出現了相應的縮減。也就是說,由于國際間比較優勢的變化,原來設在亞洲其他幾個主要經濟體的加工出口產業,尤其是其末端加工程序,已經大量轉移到中國,這樣也就把它們對美、歐的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而我國則從這些經濟體大量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并因此形成我國對亞洲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逆差。亞洲國家或地區對我國的持續產業轉移間接擴大了我國的出口貿易規模,使貿易順差加速。
根據進出口商品結構統計,我國貿易順差集中在工業制成品上。1994年~2007年間,我國工業制成品順差由原來的21.1億美元增加到4436.3億美元,與此同時,初級產品貿易則由32.4億美元順差轉變為出現1814.3億美元的逆差。應當注意的是,我國工業制成品貿易出口和進口均大幅增長,這反映了我國加工貿易占有較大比重,中國處于加工貿易制造基地的位置,很多鄰國的出口要經過中國的組裝得以實現,即“大出”同時伴隨著“大進”,出口增長大量地依賴工業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等的進口,其中化學品及有關產品甚至存在著較大的逆差。我國商品進出口十幾年的迅速增長和順差的急劇擴大,與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調整——部分加工出口產業由其他亞洲經濟體向我國轉移,有著直接的關系。
com3.發達國家對中國技術出口的限制擴大了貿易順差
按照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自由貿易原則,中國主要對海外原材料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需求較大。但一些發達國家以國家安全等為借口,對本國企業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設備施加種種限制。巴黎統籌委員會解散后,某些國家對華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沒有放松,反而加強,這自然會加大雙邊貿易不平衡。以美國為例,美國對中國實行歧視性出口管制已是導致中美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9·11”事件以來,美國進一步實施對中國的技術出口限制,出口許可審批的時間更長,對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也更多。對華出口管制是一把“雙刃劍”,出口管制政策在對美國工業產生危害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競爭力,導致對中國出口下降。美國的出口許可證從遞交申請到批準的平均時間一般為3個~12個月,而日本、德國對向中國高科技出口發放許可證的時間最多為1個月。所以,如果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要等半年才能獲得許可證,出口機會就會轉向德國或日本公司。正由于此,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比例持續下降。由于美國歧視性的出口管制,近幾年美國每年都要喪失對中國出口幾十億美元的貿易機會。
4.FDI推動貿易順差的擴大
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形成的生產能力正在釋放出來,導致某些產品出口激增,遠遠超出國內市場需要,因而出口大量增加,貿易順差而擴大。據海關統計,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無論是進出口額還是貿易差額,外商投資企業都占絕對比重,目前,加工貿易是外資企業的主要貿易方式,2007年外企加工貿易出口6955.2億元,同比增長23.4%,進口5594.1億美元,同比增長18.4%,實現貿易順差1361.1億美元,占全國加工貿易順差的55%,因此可以看出,外商在華投資企業在我國貿易順差的加速擴大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跨國公司把我國作為全球生產基地,依靠自身技術的先進和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便宜,大力開展加工貿易,推動了出口額和進口額的逐年高漲。因此,跨國公司以加工貿易等方式,大量向國外市場出口產品,并不能反映出我國在全球市場真實的競爭力,只在數字上制作了我國的巨額貿易順差。其實,我國的很多出口并不是真正的“中國制造”。
5.產業結構的提升導致大量的進口替代
在國際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中,大量外資企業來華建立加工組裝基地,客觀上將周邊地區對美歐的順差轉移到我國。特別是近幾年外商對華投資由加工組裝環節向上下游延伸,呈現整個產業鏈對華轉移的趨勢,使我國家用電器、信息技術、運輸工具等產業的國內配套能力大大增強,從而大量替代進口。沿海地區加工貿易也由“大進大出”向“小進大出”轉變,使用國產料件的比重大幅提高,順差逐年增加。除集成電路以及電容器、復印機、電容器、汽輪機等產品的零件進口增長較快外,大部分產業的零件進口都呈低速增長或下降趨勢。不少產業零部件生產能力激增后,轉而大量出口。例如,汽車零件進口額下降8.2%,出口額卻增長了49.2%。中國自己的公司提升產業結構,相互激烈競爭,這無疑受助于在華外國公司的技能和技術轉讓。
外貿順差反映了原產地統計規則,順差多并不等于利益多。順差或逆差不是利益分配大小的標志,也不是經濟是否健康的標志。我國順差雖大,但仍不是貿易強國,在國際分工中還處在較低端,獲得的比較利益并不高。比如,我國的順差集中于加工貿易與外資企業,如果根據企業的“國籍”或增值的多少來統計順差,我國的順差就會大大減少。因此,根據原產地規則統計出的我國順差,統計意義大于經濟意義,不完全是反映貿易利益分配的恰當指標。
綜上所述,我國巨額的貿易順差是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要素稟賦優勢推動的結果。所以,我們既要看到外貿順差增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國際分工地位低、亟需提高的一面。因此深入分析我國貿易順差擴大的原因,對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吳宏:轉軌的貿易流動.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篇10
從表面上看逆差的產生是因為進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8.2個百分點。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副部長趙晉平表示,分析這個問題,應該著眼于結構性因素,其呈現出三個特點:
一是,從國別結構來看,我國傳統的貿易順差來源的順差額在增加,傳統的貿易逆差來源的逆差規模也在擴大,只是一季度逆差的擴大規模超過了順差。這說明,進出口的國別結構并沒有發生變化,結構性的矛盾進一步擴大。
舉個例子來說,當中國向美國出口更多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時,美國的高端技術產品并不一定來到中國,反而是東亞國家的優勢技術產品在中國找到了廣闊的天地,結果就是中國維持著對美國的巨大貿易順差,對東亞近鄰的大量貿易逆差,而且這種趨勢還在擴大。
二是,從商品結構來看,產生逆差的主要是和投資品、基礎材料有關系的商品。如電力設備、鋼鐵、金屬礦砂、紡織纖維、專用工業設備和科學儀器裝置等,逆差都增長得很快。
三是與貿易方式有關。從數字上看,一般貿易出現較大逆差是此次逆差增大的主要原因。一季度我國一般貿易出口增長27.1%,而進口增長了41.4%,出現了124.7億美元的逆差。
為什么首季84.3億美元的貿易逆差會表現為這三大結構性特點,其中又能夠傳遞出怎樣的信號呢?對此,趙晉平做了深層次分析,他認為,這是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先看短期因素。去年下半年以來,投資增長帶動了整個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這種短期的投資需求的上升也帶來對進口原材料和機械設備需求大增,導致進口增長速度超過出口。例如房地產、家電、汽車等行業蓬勃發展,直接拉動鐵礦砂進口量不斷攀升。而一季度初級產品的進口增幅更是高達62%。
另一個短期因素在于,國內對基礎能源和原料需求的迅速膨脹,導致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而在國際市場上的大量采購則改變了國際市場上的供求平衡,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際價格的上揚。所以一季度逆差的增加中還存在著進口商品價格上揚的因素。而分析長期因素,首先就是受產業分工和產業轉移的影響。
趙晉平認為,從對國別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傳統的逆差來源逆差在擴大,傳統的順差來源順差也在擴大,這個現象說明在產業分工和產業轉移中所造成的貿易流向是進一步加強的,這是一個長期性的因素。具體來說,比如日本、韓國、東盟、臺灣等周邊國家和地區,是我國逆差的長期來源。而隨著投資帶動下的貿易轉移,這些國家或地區將大量的產業轉移到我國,而它們對歐美市場的貿易順差也隨著產業轉移逐漸表現為我國對歐美市場貿易順差的擴大,同時表現為我國對周邊國家或地區的貿易逆差在加劇,而且這種效應日益明顯。
再從產業分工的角度來看。在國際分工中,我國處于世界性的制造業加工基地,這種定位的長期影響在于決定了我國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和能源,甚至需要大量進口。
政策調整的影響則是另一個長期因素。這一點從貿易方式的變化可以看出。從今年起,我國出口退稅率平均下調了3個百分點,這在客觀上起到的作用是,很多企業為了回避國內采購成本的增加,為了保稅,便由一般貿易方式轉向了加工貿易方式,原來的國內采購部分也隨之變為了進口。這也是造成逆差的原因之一。
而反映國內采購率降低、進口依存度上升的指標,就是將加工貿易的出口與進口做一個比較。趙晉平做了一個簡單的計算,他告訴記者:在2002年一季度,每1美元的加工貿易出口,需要進口0.64美元的零部件和材料,也就是說,國內的加工幅度、增加值率還是比較高的,至少有0.36個百分點;到去年一季度,每一美元的加工貿易出口,需要進口0.68美元的零部件和材料;而到了今年一季度,這一比例變為了每1美元的加工貿易出口,需要進口0.7美元的零部件和材料。這說明,退稅政策的調整使國產料件相對于免稅進口料件的優勢減弱,加工貿易企業也更傾向于使用進口料件,加工貿易出口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上升。對此,趙晉平分析說,光是這個因素算下來,就減少了大約10.3億美元的國內采購,折算成人民幣大約90多億元,相當于一季度工業增加值的0.8%。
適度的逆差有助緩解多方壓力
84.3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對經濟是否會產生不利影響?對此,國內大多數外經貿專家認為,適度的逆差不會對進出口格局產生影響,而對中國經濟則不見得不好。
趙晉平分析認為,首先,短期內的貿易逆差有利于緩解人民幣升值和通貨膨脹的壓力。
長期以來,巨額的貿易順差導致了人民幣升值預期,而人民幣升值預期又導致了資本凈流入增加,資本凈流入增加又進一步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特別是到了去年,陷入這一循環的人民幣升值壓力表現得相當明顯。今年一季度外匯儲備又增加了300多億美元,可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還是存在的。而逆差的出現則會減少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相應的,資本凈流入的速度也可能放慢。再從市場供求關系來看,隨著逆差的增多,美元供給也會相應減小,這樣也會減少市場的壓力。另外,逆差的增加還意味著不需要大量采購美元,人民幣存款的增加同樣會減輕壓力。從現實的情況來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確實比去年下半年有所減少。
從通貨膨脹的角度來看,年初業內估計,今年全年的通貨膨脹率是3%,而今年一季度就已達2.8%,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今年的實際情況可能會超過年初的預計。在這種情況下,巨額的經常項目的順差,會轉化為貨幣大量投放的壓力,成為通貨膨脹率上升的重要因素,而短期的貿易逆差就有助于緩解這種壓力。
將視野再放得大一些,貿易順差的大幅度減少,意味著海外凈需求的減少,那么,怎么來看逆差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呢?
去年外貿實現了255億美元的順差,在此基礎上,假定今年貿易順差減少到0,也就是外需的增長下降了100%,只要內需的增長保持在9.5%左右,就可以達到8%的經濟增長速度。這種假設在去年的實際情況中,也可以得到印證。去年,貨物貿易的外需減少了16.1%,這意味著使GDP少增長了0.4個百分點,而這部分正是靠內需的增長來彌補回來的。也就是說在內需比較旺盛的情況下,外需的減少是可以通過內需的增長彌補回來。而且,從去年的情況來看,外需減少也恰恰有助于緩解經濟增長過熱的壓力。而今年一季度內需的增長依舊很旺盛,預計全年,即使達不到去年9.7%的增長水平,達到9.5%還是有條件的。所以,即使外貿出現了逆差,實現8%的經濟增長還是不成問題的。
當然,逆差不能長期存在,如果持續兩三年,那么其中就有可能醞釀風險因素。而對今年來說,姑且不說全年不可能出現較大的逆差,退一步講就是出現了,對于緩解人民幣升值、通貨膨脹、經濟過熱等多方面的壓力也是一個有利的因素。
外貿戰略的調整
然而,從國別結構的角度來看,逆差的出現對于緩解雙邊的貿易摩擦沒有什么作用。統計分析表明,我國出口60%以上集中在美國、日本、歐盟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中國和歐美之間存在的大量順差使得貿易摩擦亦大幅上升,從紡織品、彩電,到鋼管、家具,以及動物源性產品,都受到了外國特別是來自美國、歐盟的密集的反傾銷訴訟或技術性壁壘。
在這種背景下,從內外需求兩個方面看,應如何把握當前的貿易戰略呢?趙晉平認為,首先,應當改變“重出口輕進口”的思想,貿易戰略應該對出口和進口兩個方面都有所考慮。
在出口方面,一是,對于大量資源消耗型產品和能源消耗型產品,應該在產業政策上進行調整,減少這類商品的出口地位和比重,或者使其增長速度降低到合理的水平,這有助于緩解我們在資源和能源方面的壓力。而且,這種調整不能是通過行政命令去限制,而應通過產業政策的調整,以市場的手段進行調節。比如,可以在短期內通過出口退稅機制增加資源型、高消耗型產品的出口成本,減少對資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二是,出口市場戰略性的調整和布局。談及此,趙晉平感慨到,這似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國出口市場的集中度高,成為了雙邊貿易摩擦的主要起因,甚至成為了政治摩擦的主要起因。這也蘊涵了一定的風險度。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正是與這種過度依賴于某一市場的經濟結構有直接關系。對此,趙晉平建議,如果能夠通過與周邊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提高區域內部的貿易比重,可以減少對單一市場的過分依賴,也有助于減少雙邊貿易帶來的摩擦。
三是,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考慮產業政策的導向效果和貿易政策的導向是否一致。比如,出口退稅率的下調,是一個迫不得已的做法,但是從結果上來看,它與我國鼓勵逐步實現進口替代,延長國內的產業鏈條,提高國內的增加值、附加值率的產業政策的導向是相反的,會導致更多的一般貿易方式轉為加工貿易,導致國內采購率下降。如果這種趨勢長期存在,對帶動國內相關的中間投入品產業將會形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所以,在政策調整的時候也應考慮到這些因素。目前增值稅改革在加快,出口退稅監管機制也逐步完善成熟。在這種背景下,應該考慮讓出口退稅政策逐步恢復到正常階段。
進口的構成是反映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其進口中的初級產品的比重比較大,而工業制成品的比重則較低。目前,在我國的進口構成中,原材料、能源等初級產品的比重越來越高,這倒是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在逐步提高,工業化水平到了中期階段,這在結構上是好的。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卻造成了對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對外部資源進口的依存度高,不利于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也不利于內部市場和對外開放的協調發展。這需要產業政策對高耗能的產業做出調整,使之逐步轉向節約能源型的產業。
資料:尋求基本平衡的貿易差額
具體到今年外貿情況,逆差是否會持續全年成為了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
談到全年的走勢,趙晉平分析說,從進口方面來看,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長比較快、刺激市場需求上升的因素還存在、今年關稅水平的進一步降低、由于物價上漲后帶來的人民幣的相對升值而帶來的進口品價格相對下降等因素都會造成對進口的刺激;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的加強和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資過熱的勢頭,有利于克服由于短期的投資增長過熱對進口的影響。
篇11
體質概念上中韓醫學沒有太多的差別。中國對體質的認識比較統一,體質是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所形成的在病態結構、功能活動方面固有的、相對穩定的個體特性,并表現為與心理性格的相關性。韓國傳統體質醫學界認為體質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一種個體生理、心理特性和病理特性。兩國對體質認識的側重點略有不同,即韓醫偏重于遺傳的決定性,而中醫則偏重于遺傳與環境并重。中韓體質特征認識的差異在于:中醫體質用病理特性說明生理特性。在現代中醫體質研究中中醫從病態結構角度將體質區分為正常質、氣虛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淤血體質等等。韓醫體質重視個體的生理特性,以臟腑功能強弱來說明個體的生理和病理特性。如:肺大肝小體質(太陽體質)、肝大肺小體質(太陰體質)、脾大腎小體質(少陽體質)、腎大脾小體質(少陰體質)。這里的大小主要指個體臟腑功能的相對強弱。
二、體質形成與特征的比較
篇12
2、差異性財政補貼模式設計
在由經濟發展水平導致農民收入地區差異日趨嚴重的情況下,要確保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平地惠及到每一位農民,農業保險財政扶持模式的選擇既要積極發揮中央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調節功能,又要充分利用發達地區各級財政對農業保險的支持作用,同時還要顧及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地方財政的承受能力,也就是要形成構建各級財政相結合的、多層次的農業保險財政支持體系,形成差異性的財政補貼機制。政策性農業保險差異性的財政補貼機制就是依據地區農業生產總值、地區財政預算收支、農民收入水平及結構等情況,合理分攤各級政府財政補貼額度。具體而言,對于經濟發達、財政實力雄厚且工業化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可以交由地方財政獨自承擔農業保險的補貼或承擔大部分的財政補貼;對于經濟欠發達、地方財政困難、農業比重較大的地區,中央財政應加大傾斜力度,確保農業保險的順利推進。同理在各省區,省級財政和市級財政也應該制定一個合理的分攤比例,讓經濟發達、財政實力較強的地級市承擔更高的保費補貼,而對經濟欠發達的地級市則由省級財政承擔更多的補貼份額。與此類似,在市一級財政上分配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份額時也要根據各縣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財政實力、產業結構確定不同的分攤比例,充分發揮各級地方財政對農業保險的扶持作用。這樣經濟發達地區能承擔適當的財政補貼投入,而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能獲得上一級財政的補貼,從而保障全體農民都能享受到同等程度的農業風險保障,實現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結果的公平。
二、政策性農業保險差異性財政補貼實證研究——以遼寧省為例
遼寧既是老工業基地,也是重要的糧食主產省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省,全省14個地級市產業結構不盡相同,經濟實力和地方財政實力差異性也較大,如何從省級統籌的角度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模式,對穩步推進政策性農業農業保險制度的建設意義重大。
1、變量的選取
(1)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其產業構成。
選用GDP(X1)來衡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GDP較高的地區,可適當減少省級統籌,對于經濟較為落后地區應加大省級財政傾斜力度。選取第一產業產值(X2)以及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X3)用來反映地區農業發展水平及產業結構中農業所占的比重。如果地區農業產值水平較高,特別是其在當地經濟總量所占的比重較高,說明地區經濟發展對農業的依賴性較強,省級財政應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
(2)財政實力及其對農業的扶持程度。
本文選用地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X4)來反映地區財政實力,財政支出(X5)、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X6)及其所占比重(X7)反映地區財政農業的重視程度。
(3)農民收入水平及來源。
農民人均純收入(X8)反映地區農民收入水平,體現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購買力;家庭經營收入(X9)及其所占比重(X10)反映農民收入中來源于經營農業的比重,間接可以顯示農民收入對農業經營的依賴程度,對農業保險的需求程度。農民收入水平較高說明農民具有較強的購買能力,如果該收入水平并不依賴家庭經營性收入,那么農民對農業保險的需求程度并不強。省級財政應加強對農民收入水平低,特別是對家庭經營性收入依賴較強地區的財政補貼。
2、數據結果分析
由于選取的變量存在數量級上的差別,所以需要對變量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選用z-score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在此基礎上,形成原始數據的標準化處理。在聚類方法上,因為是要對對全省14個市進行聚類,因此選用層級聚類分析中的Q型聚類,并通過SPSS13.0進行聚類分析(表略)。依據上述數據的統計結果,將全省14個市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分為三類地區進行差異性補貼:
第一類,沈陽市和大連市。沈陽市是省會城市和沈陽經濟區核心城市,大連市又是東南沿海計劃單列市,兩所城市自身就存在著顯著的優越性。沈陽市和大連兩市GDP位列全省前兩位,占全省經濟總量的48.9%,從產業結構來看,雖然農業產值排名全省前兩位,但并非兩市的主導產業。從財政實力及對農業的扶持角度來看,兩市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和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均位列全省前兩位,財政收入占全省財政總收入的49.7%,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占全省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總量的29.5%。從農民收入水平來看,沈陽市和大連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名全省前兩位,且對家庭經營性收入依賴程度并不高。總體來看,對沈陽市和大連市而言,農民和地方財政對農業保險的購買能力和補貼能力較強,因此應鼓勵市級財政加大財政資金的補貼力度。
第二類,鞍山市、遼陽市、盤錦市、撫順市、營口市和本溪市。從地理位置看,除盤錦市,其他五市均屬于沈陽經濟區,近年來,在沈陽經濟區綜合配套改革戰略的推動下,沈陽經濟區各市經濟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產業結構來看,上述6城市均屬于典型的工業城市,第二產業產值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盤錦市更是高達68.06%。綜合來看,第二類包含城市的特點是典型的工業型城市,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地方財政收入較高,農民收入水平也大多處于遼寧中等城市水平,因此,省級財政在保證一定規模資金補貼的前提下,鼓勵各市級財政加大補貼力度。
第三類,鐵嶺市、錦州市、丹東市、葫蘆島市、朝陽市和阜新市。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六城市均屬于全省經濟較為落后地區,其中鐵嶺市、朝陽市、葫蘆島市和阜新市地區經濟總值排名全省倒數后四位,阜新市人均GDP不足大連市人均GDP的30%。從地區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產值所占比重排名全省前6位,其中阜新市第一產業產值比重高達22.91%;從市級財政實力來看,朝陽市、葫蘆島市和阜新市排名全省后三位,其中阜新市雖然農業比重最高,但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所占比重排名僅在全省第12位,可見地方財政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不足。從農民收入水平來看,6城市農民收入水平較低,朝陽市、葫蘆島市和阜新市農民收入水平全省倒數后三位。總之,鐵嶺市等6城市是全省經濟較為落后地區,而且地區經濟對農業的依賴程度較大,加上農民收入水平有限,因此,省級財政應適當對該類地區實施傾斜的資金補貼政策,推動該類地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快速穩定發展。
三、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的對策建議
1、爭取更多的中央財政補貼
一方面,遼寧是重要的糧食主產省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省,而近年農業自然災害頻發,已成為農業受氣候變化影響的高脆弱區,因此,為穩定農業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糧食主產省應爭取更多的中央財政補貼;另一方面,遼寧與東部沿海省份在地區財政實力及農民收入水平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以農民收入為例,2012年,遼寧農民人均純收入9383.72元,江蘇省、浙江省農民收入水平分別達到遼寧的1.3倍和1.55倍,遼寧農民人均純收入中50.98%來源于家庭經營收入,38.69%來源于工資收入;而江蘇省、浙江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中50%以上來源于工資收入,家庭經營收入只占不到1/3,這也說明雖然遼寧農民收入更依賴于農業經營收入,對農業保險的需求更強,但其收入水平偏低,支付能力不及先進省份,因此,為進一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快速發展,遼寧應爭取更多的政策優惠和財政補貼。
篇13
1插畫在文學插圖上的應用
以及藝術性插畫在文學插圖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文學作品中,如果載入人類心靈和情感的活動,文學既有現實的插圖,也有裝飾插圖。那么,里面插圖文學為主要特征,是孤傲的文學在千變萬化,開放的藝術表現形式的重要成員組成的文學作品。插畫在平面設計中應具有寫實性手法和裝飾性手法。作為一個例證,顯示了很多的內容,一些插圖,甚至具有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連接到一個插畫,如此逼真的插圖,一般喜歡使用蒙太奇的表現。現實主義文學插圖藝術,在電影蒙太奇的表現手法道路上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甚至時間和空間的形式,和現實生活中是不一樣的電影的時間和空間。
2插畫在商業插圖上的應用
以及藝術性伴隨著商業市場的不斷成熟,插畫市場涌入了大量的視覺文化信息,商務信息,尤其是在強調商業插畫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按照不同的媒體商業插圖,插畫平面設計,插圖,版式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裝幀設計,海報設計,電腦游戲和網絡媒體中的插圖,被廣泛應用于商業市場,引導和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群體,為商業插畫的經濟繁榮發展,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現代藝術對商業插畫,其影響是在快速發展經濟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一方面,戰后經濟的逐步復蘇期間,每個國家都經歷了重大的變化,對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的前景,價值觀,審美趣味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另一方面,大眾媒體,和流行文化的快速發展,也促使國內文化消費水平一天一天的提高。現代插畫藝術的演變,從抽象的藝術,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達達主義和其他形式的藝術,在藝術市場為商業插畫帶來了新鮮的設計靈感。
3商業插畫的表現風格及應用
商業插畫設計的性能特點,往往是在不同文化行業之間的合作。一種流行的插圖,不僅成為了大量的印刷雜志發行寵兒,而且也可能被改編成動畫片和電影電視節目。這個時代真正的態度是一個充滿生機和短暫的發展階段。作為一個商業插畫,也是值得玩味的。商業插畫的應用前景,越來越廣泛,它在自然背景的圖案符號,從書本上插入一直延伸到各種布局,戶外海報,包裝,以及尖端的時尚,今天的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商業插畫的明天。產品的包裝設計是更廣泛的插圖。產品包裝設計,包括標志,圖形,文字三個要素。它具有雙重的使命:一是介紹產品,二是樹立品牌形象。最突出的特點是,它是在平面和立體設計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