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閱讀課教學過程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 《賣花女》的具體教學任務步驟
作為一個改編的戲劇劇本,題材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有異于其它課文教學的教學方法。語言知識學習固然重要,但若只把重點放在傳授和講解語言知識上,則違背了《新標準》的要求,所以我設計如下:
1. 導入環節
采用《新課標》提倡的“任務型教學”,搜集有關“皮革馬利翁效應”的生活實例并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制成海報和課件;閱讀課文預測內容,查找細節信息,促使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自主探究。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改變現狀挖掘自己的潛力,追求不斷進步,為接下來的任務做鋪墊。通過主題、人物特征、作者寫作風格及圖片的預測培養學生預測能力和推斷能力,讓學生在預設、搜索、求證、否定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理解。
2. 閱讀環節
采用“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戲劇體裁的特殊性要求學生分析戲劇沖突,因此,第一遍閱讀要求學生自主找出文章的主線,探究并引入競爭機制促使他們判斷正誤、小組補充并找出理論依據。接下來小組討論,以“以優帶差”的形式掃清閱讀文章的障礙。再通過聽錄音和分角色朗讀來判別身份地位、理清人物關系、總結人物特征。
設計意圖:快速閱讀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戲劇的特點和要素,從宏觀上理清文章情節驗證之前的預測,了解戲劇的基本要素和情節。
Task 1: Ask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s quickly as possible
(Individual & Pair work)
When, Where, Who, What, how
Task 2: Read Act I of the play and then answer some questions.
設計意圖:根據文章中需要學生理解的重要內容設置True or False練習,理解文中具體細節,通過搶答的方式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
Task 3: Find some confusing sentences in groups and then do the exercise 5 on P31
3. 進一步閱讀環節(Pair work & group work)
Task 4: Analyze the position of the three characters by listening to the tape.
Task 5: Make 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persons by reading in roles
Task 6: Sum up the three persons’ characteristics:
Colonel Pickering: Kind, polite, generous, enthusiastic, eager, confident.
Higgins: Impatient, rude, confident, superior, self-important
Eliza: Anxious, eager, emotional, ambitious, unsure, dynamic
設計意圖:讓學生尋找各自具有代表性的語言來區分等級、理清人物關系及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作者如何利用動作和語言表現人物的情感狀態、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征。同時學生之間以小組的形式完成生生互動、生組互動,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所給出的表格,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合作意識。
4. 讀后環節
運用“情景交際策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觀看視頻,加深學生對戲劇的了解。創設情境讓學生模擬分角色表演,在實踐中體驗對角色的認識。
設計意圖:整體分析后鞏固學生對戲劇的了解,在真實的語境中感受戲劇;通過參與合作,有效培養對劇本中人物的立體認識,加深對舞臺說明、旁白等戲劇元素的理解,深刻理解主題。
5. 延伸環節
主要是總結歸納的過程,讓學生把課上讀到的材料以復述形式轉化成文字語言輸出出來。
Task 7: Predict what will happen next. And give Higgins some advice to help Eliza
篇2
一、面臨的挑戰
1.社會大環境:文學邊緣化
從外部的社會大環境來看,文學日益邊緣化。當今社會,人心浮躁,熙熙攘攘,多為利往。在這重功利與實用心態的影響下,由于文學不能帶來直接的物質利益,故其重要性日益為人所忽視。目前是經濟發展與轉型的關鍵時期,商品經濟的實行不但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悄然改變了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及其學習動機。高額的薪酬、豐厚的福利、穩定的工作成為絕大多數人的追求目標。即使是身處象牙塔中的大學生,也在考慮學以致用的問題。考量所學知識對將來畢業找工作有沒有用處、有多大用處,并以此來權衡和規劃自己花費時間和精力的多少。結果很多文科學生,甚至低年級的大一、大二學生,就已經把精力更多地投入考研、考證、培訓班甚至駕照的學習中去。只是由于學校教學計劃的安排,為了完成學分順利畢業,學生才來到教室,心不在焉地聽課,甚至有的同學通堂在玩手機、打游戲、網絡聊天。這一點背后的尷尬和無奈,在中國古代文學閱讀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顯得尤為突出。
2.學校小環境:課程被壓縮
在市場化和功利化專業設置的影響下,學校的許多基礎課程,特別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閱讀這樣相對似乎更為冷僻的課程,在大多數大學里更加變得似乎可有可無。中國古代文學閱讀課程教學的重要性普遍受到嚴重消解,以至不得不讓出部分教學時間,甚至被直接砍掉,以保證那些市場反應靈敏、應用性強的時興課程。如前幾年的高級文秘、現在的播音主持等熱門課程的開設。
3.文學教育自身的斷層和割裂
現在的大學生,雖然從入小學起就開始接觸古代文學作品,但是在其后直至步入大學后的十數年學習過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對考試,因此在學習時采取的學習方式側重字詞翻譯和作品背誦,而忽視文學的審美愉悅作用。更為嚴重的是,長期的被動灌輸,導致不小比例的學生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抵觸情緒。當步入高校再次面對古代文學作品時,積久成習的學習方式和慣性思維使得學生往往只是被動聽講,放棄了能動思考,更談不上對作品所蘊含的美學價值、人文精神的學術鉆研意識,因此對于作品的認識和理解非常膚淺、很少誦讀甚至根本不細致翻閱古代文學作品。
二、困境產生的原因
1.教育指導思想的制約:中文系培養的是學者而非作家
1925年,立志當作家的李健吾考取了清華大學中文系,時任中文系教授的朱自清先生對其說:“你是要學創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還是轉到外文系去吧。”三十年后,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迎接1955級新生入學大會上,系主任楊晦教授的迎新辭語驚四座:“北大中文系不培養作家,想當作家的不要到這里來。”兩處典故的語出文獻雖不可一一確證。但是,“中文系不培養作家”,這似乎已經成了大家今天的共識。雖然有的大學有這方面的努力,但或已經偃旗息鼓。如前幾年,浙江大學聘請金庸做博導,后來無疾而終。近年來,上海大學有“美男作家”之稱的葛紅兵教授開設的“創意寫作課”,其吸引力和能否改變中文系課程教學多年積習的具體效果也有待觀察。
2.教育實踐中的誤區:顛倒了“治學”和“教學”的關系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混淆甚至顛倒了古代文學的“治學”與“教學”的關系,側重對“治學”的努力,忽略了“教學”的要件,也很少考慮現在中文系學生的實際水平。現在這些大學生上古代文學作品閱讀課程之前所讀到的古代文學作品僅限于中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數人不能獨立閱讀古文,不少人甚至即使參看現代注釋也看不懂古代詩文。今天的古代文學教學如果還僅僅停留在以“治學”為中心,海闊天空地講現實主義或浪漫主義,或只是泛泛地講什么意境優美語言清新,那么學生即使把文學史背得滾瓜爛熟,次次考試都得滿分,也無法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真髓和內涵。
2.教育實施者的刻意缺位:為了實現趨利避害的最大化
如今,教師在課堂上講文學史可以盡情揮灑,給學生以知識淵博、角度新穎、新見迭出、氣場十足的深刻印象;講作品選則受文本限制不得隨意發揮,沒有自己獨到的體驗和深厚的功底只能老生常談,令人生厭,甚至捉襟見肘、發言惟艱。所以講文學史容易出彩叫座,而講作品閱讀課程很難弄巧藏拙。同樣的兩極分化也體現在課堂下,體現在學術研究和教材編撰上。從事文學史研究可以名利雙收,選注或解析作品選則吃力不討好,成了明日黃花。在學言學,除去經濟利益的巨大驅動力不談,單純從做學術、培養學術交往圈來看,一套教材的編選,凸顯了主編者自己在主流學界的泰斗地位,大有登高一呼,從者云集的感覺。被邀編寫者或是主編認可其成就,或是被接納,也有蒙受知遇之恩,自感通過教材的編寫,從而進入掌握學術話語的階層。而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閱讀的研究者,由于人文學科凸顯個性化的自身固有特征和需求,你認為好,但很難得到別人的共鳴。更嚴重的是,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你越是說好,別人越是唱反調,最后孤芳自賞,斯人憔悴,或主動或被動地遠離了主流學術圈子。
三、對策及建議
1.結合時代特點,把握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對癥下藥。
當代大學生最需要的不僅是開啟學術殿堂的鑰匙,還有照亮人生旅途的燭光。在古代文學作品閱讀課堂講授實踐中,只有通過智慧的啟迪,才能有效地穿透“時光燧道”,使古代文學在當代社會中重新點燃生命的火光,也使當代讀者同古代賢哲直接發生心靈的碰撞。筆者認為,僅就這一點而言,以五千年文化為積淀、富含豐厚營養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所提供的精神大餐,無論實際的益處,還是吸引力,肯定超過社會上“心靈雞湯”快餐式的閱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打破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無用之見,樹立其有用之貌。當學生對這門課程有了長遠的期許后,其學習興趣就會被大大激發。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結合時代的特點,把握學生的實際需求,并對癥下藥。
大學生多是90后的獨生子女,一方面他們被認為是未來社會發展的生力軍,身上承載的責任不可謂不重,然而與重任相對的則是個體能力和素質的不足,甚至低下。除了專業知識以外,具體表現為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融入團體、抗壓能力差、不愿吃苦。有的學生,畢業兩年換了數十份工作,嚴重影響了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和自信心的樹立。有的一蹶不振,閉門不出。更有甚者,因為一時受挫,就想不開,尋短見。此類事件,屢見報端和網絡,不勝枚舉。
在面對重大挑戰如何樹立正確的態度和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途徑,在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可以針對這一點有側重地進行教學。蘇軾《定風波》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之所以為蘇軾,正是因為他能從苦難中超脫出來,更樂觀從容地面對生活。從中可以學習到得出在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時,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面對。
再如,講到大學生感興趣的愛情詩詞時,如晏殊《鵲踏枝》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可以聯系到柳永《蝶戀花》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還能夠聯想到辛棄疾詞作《青玉案·元夕》中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最后可以引申到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的“三種境界”,并引導學生就這三句話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理解。通過交流,讓學生認識到,任何成功都不會一蹴而就,它需要人定好目標,堅持不懈,絕不輕易放棄,最終希望的曙光會在前方出現。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邁語句,讓學生感受到意氣風發的恢弘氣勢,從而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2.注意專業差異性的客觀存在
在進行古代文學作品閱讀課程的講授時,要注意他們專業差異性的客觀存在,有的放矢,進行有意識的教學調整。在授課內容的選擇上靈活機動,結合他們未來工作的需要,激發其主動探索的精神。
比如在給廣告設計專業的學生講授《詩經》中的愛情詩歌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截取電視中常出現的鉆石廣告,分析其中廣告語諸如“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中包含的那種至死不渝的愛情寓意。并進一步指出,廣告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為它們代表了心靈深處的渴求與呼喚。古人那種“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感情,其實正是現代人所不相信但又渴望得到的。好的廣告語的產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厚重的文化積淀以及對人類共性的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的,而這離不開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深度閱讀。
再如給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上課時,講授一些古代山水游記的同時,就可以展示一些電視上的游覽錄像,或者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來分析景點介紹詞編撰的優劣。由于編撰者的能力有限,景點介紹內容錯別字滿篇、常識性的錯誤屢見不鮮,這極大影響了景區的吸引力,可謂是“面目可憎”“大煞風景”。如果是教育基地,則非常嚴重地削弱了其教育意義。而相反,古人的山水游記名篇則言簡意賅,韻味無窮,詠之能歌,可品可賞,故能夠流傳千古,成為旅游勝地廣而告之的招牌語言。這些古代文學作品的重要性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是無可替代的。
3.對誦讀本位的回歸與改革
現在的大學校園,大多時候只能聽到朗朗的閱讀外文書籍的聲音,而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主的傳統經典誦讀不經意間已經成了“絕響”。即使是校園廣播里,除了卿卿我我的情歌,就是英語聽力廣播。可以說,古代文學的誦讀氛圍就整體而言,已經所剩無幾,而中國古代文學閱讀課程要順利展開,誦讀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誦讀是積累的捷徑,是把知識儲存起來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說:“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讀得多,積累得自然豐厚。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過程中,許多知識是需要記誦的。學生如果在閱讀中能記誦大量的古詩文精品,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辭暢意達、文從字順、精思于胸、下筆成章,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良性循環,讓古代文學作品閱讀課程的教學走向健康的發展道路。
4.教師要動口也要動手,樹立終身學習觀念
篇3
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質疑,就要努力創設一種平等融洽的學習氛圍,這要求教師進行角色轉換,退出課堂主角而成為學生的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讓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當學生踴躍地發表獨立的見解時,教師應帶頭投去贊許的目光;當學生大膽地對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教師應帶頭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學生提出一些有質量的問題時,教師不僅組織討論,而且張貼示范。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學生期望越高,學生成功的幾率就越大,教師的信任可以化作進步的動力。相反,冷嘲熱諷、不恰當措辭則會扼殺學生的上進心。對學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問題,教師不能橫加指責,一定要持寬容態度,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歡迎質疑。唯有如此,學生才愿意質疑,敢于質疑。
其次,教師要善于“激疑”
疑,常常是獲得真知的先導,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著名科學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懷疑不能見真理。”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也是勤于動腦,勤于思考的表現。激疑即是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在學生不易產生疑問處設疑,啟發學生動腦筋并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發學生思考。比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時候,對愚公的“不愚”作了肯定之后,適當地引導學生對此文進行深挖,通過逆向、擴展、想象等方法誘導學生,并讓兩位學生扮演愚公與智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讓學生提出各自的疑問。有同學問:愚公移山到底值不值?有同學問:是移山方便呢,還是移家方便?也有同學這樣認為:愚公移山那是在破壞環境,不值得提倡,放在現代說不定愚公會因破壞環境而被判刑呢。對上述的問題我笑而不答,只是肯定了他們的想法,想辦法讓他們組織好流暢的語言來敘述清問題,然后通過師生共同探討、總結答案。
最后,教師要主動參與“釋疑”
學生經過閱讀思考和討論之后,慢慢地冷卻為一種渴望看清事物本質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看清事物本質的過程就是“釋疑”的過程。那么,課堂教學上要怎樣“釋疑”呢?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1、查檢自答
碰到簡單的問題,可以把題目拋還給學生,學生若能夠通過工具書中的注釋,或相關讀本、教輔用書解答的問題,就一定要讓學生自行查檢解答,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克服學生的依賴心理。
2、討論解答
學生提的問題若有一定深度、難度或有新意的,則分小組討論,教師巡堂參與討論,積極調動那些沉默寡言的同學。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求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不少同學缺乏主動性,尤其是中差生,他們大多在那兒等著你去灌他,他們也許是怕惹笑話,也許是怕抬不起頭來。教師要鼓勵他們大膽質疑,給他們質疑的機會,給他們更多的關愛,教他們學會“我要說”、“我要問”、“我能行”等“學習心語”,讓他們主動地進入自覺學習狀態,多讓他們代表小組發言、交流。討論后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一定要當場拋出答案,有的則疑而不答,讓同學帶著問題學,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得到解決。
篇4
初中英語閱讀是倡導讓學生自己去研讀教材,讀思結合,讀有所悟,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師要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他們感興趣的英語閱讀材料、英文歌曲、小幽默、小笑話和名人警句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樹立競爭意識,在合作中解決英語問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拓展學生的英語思維空間,讓學生充分探究文本,鼓勵他們喜愛英語、感受英語和樂學英語,從而促進學生的英語素質全面發展。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追尋英語閱讀本色,努力創建“富有的活力”的精彩英語閱讀課堂。
1.創設和諧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閱讀情境就是教師運用直觀的教學方式再現課本知識所表征的實際事物及其背景。和諧的閱讀情境能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氛圍中,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英語知識,讓課堂“活”起來。創設良好的英語教學情境,能讓學生變得積極樂觀,收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
1.1.質疑導入,激發興趣
導入是初中英語新課學習的引子,起著醞釀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作用。教師提問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點燃學生的英語思維的火種。“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從而提出問題或新的見解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自主尋找答案,主動探究知識。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敢疑、善疑、會疑,養成敢于質疑的習慣。如:教學《仁愛版英語》第一冊Unit3 Topic2一課時,教師要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主動掌握有關食物的名詞以及吃和喝的詞匯。課前讓學生準備自己最喜歡吃的或喝的東西,把實物帶到學校來。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準備。讓學生或直接帶實物來,這樣使學生一開始就把實物或圖片與英語詞匯直接聯系起來,加深印象,提高記憶效果,而且通過看物生情,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課前簡單地質疑進行熱身, “Hello,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today?What classare you in? What do you like? What color is it?” 學生積極回答,課堂氣氛活躍,提高了學習新課的熱情。教師質疑:“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 ?學生踴躍回答,積極心高漲。出示圖片,讓學生從具體的圖片中猜測詞義,這就省去了老師用母語來解釋詞的意義。學生邊出示圖片邊回答: chicken, hamburgers ,dumplings, eggs, noodles, bread等詞匯。這樣在質疑中就把詞的音、形、義全過程教學一次性完成了,這樣的閱讀導入既生動形象,又情趣盎然,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
1.2.鼓勵演講,張揚個性
初中英語閱讀作為語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語言輸入的主要環節之一,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課前5分鐘,要求學生自己準備英語演講稿,每堂課前都針對本課內容設計演講稿,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又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學習與別人交流的技巧,對事物多問為什么,以增強英語的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大膽說英語,做快樂的“English learner”。教師在講完被動語態知識以后,可以轱轆學生拿自己喜歡的物品到前面即興“一分鐘演講”。“This is a cup. It’s made of glass. It’s used for drinking water. I think it is made in Yichang.” 同學們能用英語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積極性高漲,躍躍欲試。講的好的同學很有自豪感,不會講的同學也暗暗較勁。教師對回答得好的學生,用“Very good!” (很好!),“Excellent!”(好極了!)來評價;對表現一般的,用“Good”(好),“well done”(不錯)來表揚。學生們在濃厚的興趣中進入了新課的閱讀,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為整個閱讀教學的成功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從而有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2.掌握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初中英語閱讀能力是一項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程度和閱讀速度。教師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現有的材料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聽、說、讀、寫的訓練,以細節閱讀為核心,合理分析課文的性質和結構特征。
2.1模擬購物,學以致用
閱讀是憑借已知去獲取未知。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課文類型、內容和閱讀目的的不同,選擇靈活的閱讀方法,它是語言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要把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把閱讀與寫作教學進行優化組合,在閱讀中培養寫作能力,學以致用。購物是初中生特別喜歡的話題,怎樣用英語來表達呢,學生還不會運用。教師在教室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購物超市,用真實感來吸引學生,鼓勵學生用英語購物,然后寫下來。如:教學Grade 8 Unit 6 Topic1 Section B時,要求學生自己掌握購物用語以及如何表達自己對商品的看法,會用How do you like …?,What do you think of …?組句子。模擬以下購物情境:
T: Do you like shopping?
Ss: Yes, I do.
T: Tomorrow is my mother’s birthday, and I want to buy something for her. Andplease give me some sugguestions. Now let’s go shopping.
Ss: Ok.
( Teacher shows a picture of a famous store)
T: How do you like this pair of pants?
Ss: It is too red.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shoes?
Ss: They are good.
讓學生主動為母親買生日禮物,引出新句型,個別學生不會回答,但也理解意思。然后閱讀短文,自己再寫出購物體會。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把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融為一體,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其身臨其境,學以致用。
2.2.積累詞匯,有效閱讀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要根據課文內容靈活選擇、恰當運用閱讀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喚醒學生的閱讀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加強課外閱讀,擴大知識面。要注意詞匯的積累,詞匯的積累是基本功,在閱讀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鼓勵學生平時識記與收集教科書中的基礎詞匯,注意文中的
關鍵詞 ,把一些重要的詞匯,優美的句子摘抄下來,盡量的記憶。如and、in、besides、for example等詞,預示著前后內容或相似或互為補充,可適當提高閱讀速度。學生長期積累就會增加詞匯量,減少了閱讀障礙,提高了閱讀速度。
總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切忌閱讀方法古板、單調。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英語資源,豐富英語意象,體現英語教育的本色性。
參考文獻
篇5
高中英語課本中有很多文章都很有價值,文章中的語句、文章結構等都很值得借鑒,在學習《Getting?along?with?others》時,本章節內有很多很好的語句,這些語句又是和學生平時生活很貼近的,于是,我讓學生有選擇性的背誦部分課文。之后,課堂上我會展開一個小的演說,讓學生們談談自己的生活中Getting?along?with?others的具體體會。我發現在做演說的過程中,學生們能很好的運用背誦的語句或文章,這些文章就在他們嘗試自我表達的過程中深深的印在了他們的腦海里,加上有機會把這些語句運用出來,這個過程對于這些內容的記憶就又加深了,這是很好的提升學生語感的途徑,語言的積累只有在實際運用中才有意義,在加深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學生的自能閱讀能力也會不斷得到提升。
二、使用問題鏈展開自能閱讀教學
自能閱讀能力的關鍵在于學生能夠對于文章的脈絡有很強的梳理能力,學生只有做到邏輯清晰,思維能力強,在文章閱讀時才能更高效,進而對于文意的理解更準確。英語課堂教學中閱讀是一個很大的板塊,然而,如何有效的展開閱讀教學則很考驗教師的施教水平。高中英語課本中有些文本內容邏輯性較強,學生如果對于文章的梳理能力不夠很容易讀不懂,而問題鏈往往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很好的把握文章的脈絡,在閱讀時對于文意的理解更為準確。
對于有些在理解上具有一定難度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鏈幫助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梳理,首先幫學生搭建整篇文章的框架,有了明確的輪廓后學生才能在具體深入的對文章展開探究,在理解文意上也會更高效。例如,在學習《The fight against cybercrime》時,文章比較長也略顯復雜,課堂上我就整篇文章列出一個問題鏈讓學生首先帶著問題通讀全文:
1:What is cybercrime?
2:How can we classify into four categories?
3:How does cybercrime affect all Internet users?
4:What harm does cybercrime do to large companies?
5:Why is it almost impossible to catch cybercrime?
6: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ybercrime?
這個問題鏈很好的概況了文章內容,通過對每個問題的逐個思考也讓學生能夠迅速抓住文意,并且很好的理清文章脈絡,問題鏈是新課程理念下很實用的高中英語自能閱讀教學模式。
三、任務型教學推動學生自能閱讀能力的提升
任務型教學是一種很實用的教學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自能閱讀能力也有很大成效。在學習《Science?versus?nature》這一章節時,學完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教學任務,我讓學生課下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盡可能全面的搜集關于這個話題的各類資料,然后我在班上展開了一個小的演講活動,讓學生以Science?versus?nature為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見地。
篇6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計算機和網絡通訊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培養學習的信息素質,提高學生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特別是我們語文閱讀課教師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要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語文閱讀課學科改革,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就必須將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閱讀課新課程改革相整合,只有這樣,“初中語文閱讀課新課程改革”這朵紅花在“信息技術”這片綠葉的襯托下才會開得更加嬌艷。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課新課程改革相整合的優勢
將信息技術課程與語文閱讀課課程相整合,就是以語文閱讀課學科知識的學習作為載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語文閱讀課學科的教學中去,從而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又能培養學生解決語文閱讀課學科問題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從語文閱讀課學科或者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引入,借助這些有實際背景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加深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還應安排一些實踐性的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網絡和其他信息手段獲取信息,學會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來分析、處理信息,并且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務,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語文閱讀課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閱讀課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內容為: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信息技術時代,語文閱讀課教學必然有新的特點。
閱讀:中國閱讀學會會長曾祥芹教授從未來教育的角度,分別從閱讀的深度、廣度和速度這三個層面上提出了閱讀的三種方法:精讀、略讀和快讀,信息時代的閱讀應高度重視略讀和快讀。
寫作:隨著電子系統交換信息作為人與人之間的重要交流方式,寫作教學將面臨變革:文學的地位會降低,實用文體會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文體,組織和改編有關信息將成為一項重要的寫作能力。
口語交際:口語交際技能將被視為獲得并保持職業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獲得高職位,越得學會如何與不同地域、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進行交際。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閱讀課課程可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整合,極大地激發學習動機、實現自主式學習、探索性學習、協作式學習,為語文閱讀課遠程教育和終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使閱讀教學的資源更加豐富,案例更加有效,過程更加符合人類本身的思維規律,使略讀和快讀得以經濟、高效地實現;
②為寫作教學提供更豐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實現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
③借助網絡語音軟件,可輕易實現“生生”、“師生”之間,學生與校外專家、學習伙伴之間的廣泛交流;
④可為語文閱讀課素質的根本因素——思維能力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課新課程改革相整合
傳統語文閱讀課教學偏重系統和能力訓練體系,注重傳授語法詞匯知識,語言教材中收錄的少量文字只是作為傳授知識的范文,現代語文閱讀課教學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閱讀課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課課程的教學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學內容問題化。根據語文閱讀課學科性質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特點,由教師和學生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的價值的問題,并在網絡上呈現出來,為學生在課內外的探究性學習設置邏輯起點。
2、教學過程探究化。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匯編整理并放置在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它的網絡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傳承型轉變為探究型。
3、教學活動網絡化。在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于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養成學生從網絡獲取資源的能力和習慣。
4、教學結果創新化,網絡只是環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發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
(二)這一模式的表現形態有:
1、課文精讀:傳統教學非常重視對課文的精讀,在網絡環境下同樣不可忽視,因為精讀可強化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在這種閱讀中強調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師可提供相關資源供學生參考,可用心題當場進行閱讀效果的檢測,并進行即時評價。
2、主題性研讀:主題式研讀指的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按照點圓式信息傳輸路徑閱讀大量有關文本。這種閱讀主題豐富靈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寬,傳輸路徑具有輻射性。教師可提供經整理的大量資源,學生可從網上獲取相關資源,可在論壇交流心得。
3、選擇性閱讀:學習主體在網上快速閱讀,然后根據需要選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進行精讀,這是一種由“面”及“點”的信息輸入方式。選擇性閱讀的結果往往通過寫作表現出來。
這一符合現代語文閱讀課教學觀的良好設想如何落到實處呢?我的設想是每學期指定一本名著進行精讀,要求學生按周次循序漸進閱讀,并作好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可以在教師個人主頁分別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讀網頁。
我們相信,“初中語文閱讀課新課程改革”這朵紅花在“信息技術”這片綠葉的襯托下,必將提高教師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意識和現代教育觀念,必將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必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而大大推動中學教育改革的進程,為初中語文閱讀課新課程改革開辟一條新道路,為培養創新型人才開拓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篇7
一、閱讀課分層施教的必要性分析
1.詞匯量的差異,需要分層設置閱讀內容
閱讀課是高中英語的重要課型,閱讀的文本中包含了高中階段需要掌握和應用的大量單詞,同時閱讀活動又是以學生的詞匯量為基礎的,學生通過閱讀過程,在鞏固原有詞匯的基礎上拓展詞匯量。
不過,我們應該意識到,學生的基礎不一樣,閱讀前所掌握的詞匯量存在差異,為此,我們閱讀課教學必須進行分層,根據學生詞匯量的差異,設置閱讀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2.分析能力的差異,需要分層布置閱讀任務
閱讀的過程是文本與學生原有認知相遇的過程,閱讀需要學生具備各種能力,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又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學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存在差異,面對同一本教材,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統一布置任務,那么必然不適合一部分學生的思維發展需求。分析能力較強的學生,思維通常得不到充分發展,而分析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通常因為能力上的缺失完不成學習目標,統一要求和任務布置,容易導致課堂教學兩極分化,要想有效改善兩極分化的現象,高中英語閱讀課呼喚分層教學。
二、科學的隱性分層
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進行分層是分層施教的前提,那么如何分層呢?筆者認為分層要有一定的依據,我在教學過程中按照知識水平、學習速度、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將全班學生分為A(閱讀能力優秀)、B(閱讀能力中等)、C(閱讀能力差)三層,分層是隱性的分層,即教師做到心里有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學習要求和能力要求。
例如,對于C層學生,在自主閱讀環節應多給予幫助,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詞匯,旨在拓展其詞匯量,滲透閱讀策略及技巧,逐步培養其能夠主動地思考和分析材料;對于B層學生,由于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在閱讀課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培養其思考和推理能力,學會用文本中的內容進行相關問題的辨析;對于A層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則重點培養其創造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問題的開放性。
隱性分層具有動態性,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合理的評估,動態微調,最終都能達到教學大綱和高考的要求,釋放每一個學生最大的學習主動性,促進所有的學生在各自的發展區內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減少兩極分化,可以說“分”是為了最后的“不分”。
三、閱讀課中CBA分層施教的幾點嘗試
1.分層設置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學習活動有指向性作用,科學設置目標,讓學生感受到自己通過努力就能夠完成,能有效激發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提高閱讀的興趣,我在教學中給ABC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了差異性學習目標:
(1)要求A層次的學生,能夠全部掌握閱讀文本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并且從閱讀出發,進一步拓展到聽、說、讀、寫各方面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
(2)要求B層次的學生,以掌握閱讀文本的內容為主,基于閱讀課上的自主探究和互動學習,消除B層次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缺、漏、忘、記憶混亂等等不良現象,縮小與A層次學生間的差距;
(3)要求C層次的學生,以掌握閱讀文本中的基礎知識為主,注重詞匯和語法的學習,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其學好英語的信心,激發潛能,促使其想B層次要求發展。
2.分層備課
備課是英語閱讀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英語教學有效的重要保障。在教學過程中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的問題。例如,我在閱讀課的導入環節,從C層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設置幾個簡單的問題或語言情境與C層學生進行互動活動,這一做法,對C層的學生而言起到拉動作用,將C層的學生拉到課堂學習中來,對于B層和A層學生而言則是站在觀眾的角度對C層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活動進行品析,思考力度不亞于親身體驗,起到熱身的作用。
3.分層施教
分層教學的中心環節為分層施教。具體閱讀課分層教學過程中,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差異性互動。
(1)對C層次學生,提出的問題在閱讀材料中屬于明顯的、直接的表層性問題,該層次的學生從文本中比較輕松地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同時,待學生回答后,及時予以鼓勵,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2)對B層次學生,提出一些隱喻性的問題,讓學生透過問題切入到文本內容的研讀中,問題的切入口相對不太深,又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
(3)對A層次學生,提出的問題切口要更深一些,要讓學生透過問題切入到文本的中心思想,并進一步推測閱讀材料深處的暗含之意,鍛煉他們的綜合能力和概括能力。
篇8
閱讀課是英語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高校普遍開設一二年級兩年時間,部分高校在高年級還開設類似高級閱讀的課程。無論是從其作為一種學習語言的活動來說,還是從其作為一項語言技能來說,閱讀的重要性都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從當前現狀來看,高校英語專業課程中閱讀課的普遍開設并不代表該門課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更不必說是否收到相應的效果。由于其自身的特點,閱讀課在一些人眼中概念比較模糊;而由于沒有像其他課程那樣顯而易見的教學成效,閱讀課甚至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當前英語專業閱讀課教學存在著一些誤區,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期待知識的傳授,二是教師感覺無話可說。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作為一門學科基礎課,閱讀主要面向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開設。此時學生大多尚未擺脫高中應試教育的學習模式及所衍生的思維方式,單純地認為學習的過程即是知識從教師傳遞到學生的過程。所以,閱讀課要么像精讀課那樣講解課文、操練語言點,要么直接進行閱讀技巧的講解和訓練,幫助提高閱讀速度以應對迫切的專業等級考試。這些“切實可見”的知識讓學生感覺自己是在學習,有所收獲,心里踏實。從教師的角度來說,課時量的不同已經在形式上區分了閱讀課和精讀課,閱讀課一周兩個課時不可能以課文和語言點為主要內容,閱讀技巧的講解又無需花費很多時間。于是,本來已經十分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或者用于讓學生做閱讀理解題,或者用于核對講解學生已經完成的課后習題,然后再就一兩個相關話題組織學生討論。整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非常模糊。
以上誤區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閱讀課教學成效的取得,使得這門重要的學科基礎課發揮不了固有的潛力。而這些誤區其實反映出閱讀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根本的問題,那就是課程定位不明確。缺乏明確的課程定位意味著難以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教學過程中教師做不到心中有數,教學成效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所以,要解決當前閱讀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歸根到底是要對其進行比較明確的定位。筆者試圖聯系具體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在這個方面的想法。
二、英語專業閱讀課的定位
要還閱讀課以本來面目,明確其定位,首先是要對閱讀這項復雜的心理活動有正確的認識。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心理學界對閱讀過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產生了眾多研究成果。近年來在外語教學界受到越來越多重視的是Rumelhart于1977年提出的相互作用閱讀模型。所謂的“模型”就是通過對閱讀心理過程的局部認識而形成的對其心理機制和規律的系統認識。根據這一模型,閱讀理解是視覺信息和讀者已有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閱讀首先從對視覺信號的加工開始,一旦文字被分辨為可識別的信號,有關語言與常識的背景圖式就開始活動并對信息來源進行解釋。[1]由此可見,閱讀過程不是機械被動的單向過程,而是復雜主動的雙向交際過程;在整個閱讀過程中,無論是從文字中提取意義,還是實現概念能力、文化背景知識和處理策略之間的相互作用,讀者都是無可爭議的主體和中心。這就要求閱讀課教學走出傳統教學模式的樊籬,避免將知識點的講解或者“傳授”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其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指出,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是: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英語專業畢業生應當能夠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2]這一培養目標意味著英語專業教學絕不單單局限于語言知識和結構的積累,而是應當以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為導向;英語作為一種工具應當能夠被用于解決各個工作領域的具體問題。與這一培養目標相適應,閱讀課教學要充分發揮其“泛”和“讀”的特點,引導學生將廣泛的閱讀作為獲取各種信息的方式。與此同時,豐富的語言結構和寬廣的知識面雖然需要付出長期持續的努力,卻并不代表學習的全部意義;幫助學生將這些積累轉化成應對具體問題的能力才是閱讀課教學的方向。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閱讀課的描述是: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學生細致觀察語言的能力以及假設判斷、分析歸納、推理檢驗等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吸收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3]這一描述進一步明確了在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中,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能力的培養是不容忽視的兩大重心。
在明確了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要發揮閱讀課的固有潛力就是非常實際的問題了。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實踐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
應用語言學家對泛讀的定義是:泛讀就是大量閱讀,閱讀者對所讀的材料不必面面俱到。泛讀旨在培養學習者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習者通過閱讀不斷積累詞匯和語言知識結構,提高對閱讀的興趣。[3]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意味著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并且能夠根據不同閱讀目的和閱讀材料自覺進行調整。較常見的閱讀策略主要包括略讀、尋讀、預測閱讀內容、猜測詞義和識別指代關系等。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切身體會到,出于帶有功利色彩的學習目的,學生更多地是將略讀、尋讀等方法當成迅速獲取所需信息、提高閱讀速度的具體技巧來學習,以期在考試中使用,而并沒有將其轉變成廣泛閱讀中的長期策略自覺運用。結果出現的情況是,學生似乎學了不少閱讀技巧,實際上卻沒有哪一種是真正會使用的,即使到了期待的用武之地也還是無從下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閱讀實踐的缺乏導致的。閱讀策略的掌握是一個通過不斷的閱讀實踐逐漸內化的過程。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幫助學生明確各種閱讀策略的意義和特點,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自覺進行大量的閱讀實踐,在實際運用中逐漸將閱讀策略內化,從而真正達到提高閱讀能力的目標。
顯而易見,要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和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題在數量上是遠遠不夠的。然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較強的針對性,將其作為很好的范例,引導學生在課后的自主閱讀過程中加以模仿和實踐。閱讀策略教學宜采用的顯性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示范、直接操練和評估。[4]課堂教學時間相對非常有限是閱讀教學的特點。教師只有發揮指導和引導的作用,充分體現學生在閱讀這項“個人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成效。
(二)教學過程中信息輸入與信息輸出并重
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主要輸入方式。[1]通過閱讀,學習者既能接觸到廣泛的文化素材和大量不同的主題,還能積累與這些主題相關的詞匯和語言結構。不少語言學習者對于這一信息輸入過程都具備一定的自覺性。似乎信息輸入的完成也就意味著閱讀過程的完結和學習目的的達到。然而,事實表明,不少對信息輸入具有自覺性的語言學習者仍然面臨著語言能力低下、實際交流困難的局面。筆者注意到,不少學生都有將閱讀過程中遇到的詞匯和表達方式記錄下來的習慣,長期堅持則可以記滿厚厚的一本甚至幾本。但是轉到口頭或者書面交流過程,這些積累的體現則微乎其微;從學生詞匯的選擇和句式的變換方面并不能看出其所付出的努力;其積累并沒有真正體現在語言能力上。
由此可見,閱讀的意義并不在于被動地接受信息。語言學家Widdowson 指出,閱讀是一種交際活動。[5]學習者并非單純被動地接受和儲存信息,而是在進行著積極的思考。閱讀是語言交際活動的重要內容,學習者的信息輸入應當以交際為目的。換句話說,作為信息輸入方式的閱讀活動應當和一定的信息輸出活動相結合。所以,在強調信息輸入的基礎上,閱讀教學應當著力于培養學習者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自覺的信息輸出實現交際的功能。
閱讀教學中可以通過布置與信息輸出有關的任務來刺激學生自覺運用語言,如討論、讀書報告、同主題寫作等。在組織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文章中一些鮮活、地道的語言包括詞語搭配、句意轉承、文章布局等,給予特別的提示,引導學生敏感地發現并積極地吸收語言知識,激發對語言的興趣,盡量縮小信息輸出與信息輸入之間的差距;論題的設計應該緊扣文章,既給予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機會,又提供其發揮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三)課內閱讀與課外自主閱讀相結合
要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閱讀課教學應盡量使用真實材料。真實的閱讀材料真正來自日常生活,是活生生的語言資料,其與生俱來的交際價值得到真實體現的過程也正是學生的實際語言能力得到培養的過程。真實的語言資料應當是原汁原味的,最好沒有經過刪節、改寫或者簡寫等,這樣原本來自于真實生活的資料將最終被運用于真實生活,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從“輸入”到“輸出”之間的自動轉化。
在教學實踐中,要達到真實性的要求,單單使用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是不夠的。當前各種閱讀教材琳瑯滿目,給教學實踐提供了眾多選擇;但是閱讀課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必定要用于引導、監控學生進行大量有效的課外閱讀。無論是選用一本還是數本教材,目的都是相同的,即課堂示范;而教材數目的增加從根本上說也并非擴大閱讀量的最佳途徑。所以,比較可行的辦法是,選用一本在內容編排、語言難度和結構形式方面都能體現教學原則的教材作為課內閱讀的范本,將文化背景知識、閱讀理解、閱讀方法和策略有機結合,對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引導;與此同時,以話題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實實在在地接觸真實的語言資料,自由地汲取有價值的信息,對課內閱讀進行有效的延伸和補充。
當前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既為閱讀課教學提供了便利,也為閱讀材料的真實性賦予了新的含義。大量真實的語言資料不僅來自于經典的文學作品、暢銷的英美雜志,還來自于眾多反映當代社會歷史生活的讀物。互聯網的盛行使這些語言資料的獲得變得非常便捷。另一方面,“信息爆炸”的現實使得閱讀材料的選擇不可避免地要考慮時效性和時代感,與時俱進的閱讀材料才真正具有真實性和更大的交際價值;而閱讀教材中的材料在這個方面往往是相對滯后的。所以,閱讀課教學一定要將課內閱讀與課外自主閱讀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發其學習潛力,發展其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
三、結語
閱讀是一項復雜的心理活動,涉及到視覺信息和讀者已有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讀者是這個過程中無可爭議的主體和中心。英語專業閱讀課教學應注重發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著力于培養其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是通過閱讀學會閱讀的。[4]課堂教學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對于閱讀課來說尤其如此。要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教師只有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發揮好示范、引導和監控作用,同時把廣泛閱讀的自主性發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真實的閱讀實踐中提高閱讀能力和交際能力。閱讀課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其教學成效的取得和潛力的發揮同樣應當另辟巧徑。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107,101.
[2]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24.
篇9
篇10
① What i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② Why do you like it?
③Americans also have their favourite festivals. What are they?
④ Do you want a pumpkin lantern? How can you make it?
因為問題貼近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課堂上許多學生躍躍欲試,積極動口動腦,這樣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取得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英語教學過程生活化
為了在閱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間建立聯系,教師要根據閱讀課課堂教學實際,設計貼近生活的閱讀活動,通過小組活動、分角色練習對話等方式把話題、功能、結構和任務結合在一起,進行功能性引入,開展以生活為中心的交際活動。這里關鍵的地方是信息的輸入與學生已掌握的信息間要有一定的“信息差”,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的語言交際活動才能發生,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學牛津初中英語7BUnit3 Reading《Finding your way》時,我在教授課文前設計了Quick Response,幫學生復習東西南北的英語表達,然后按學校周圍建筑物的布局,借助課桌將教室布置成郵局、商店、醫院、飯店等,給學生創造貼近生活的語言活動情境。學生分組扮演問路人和指路人,讓學生在模擬的生活情境中去掌握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cinema? ”“Where is the cinema? ”“Turn right or left walk straight” 等知識。在閱讀過程中,為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我又設計了一個生活化的閱讀任務:讓學生扮演主人翁運用文中的重點句型和詞匯邀請其他同學到他家來玩,描述他家的位置;被邀請的同學在黑板上畫出簡單的路線圖。在演練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為自己信息增值的任務,學會了用英語問路及給他人指路。由于這種教學方法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而且是隨處可見的,所以學生們會積極地參入到其中,實現了教學的最終目的。
三、英語作業生活化
篇11
(一)第一次執教
孔老師以童謠Five Little Monkeys導入,并按照課文的原始順序教授8首英文詩歌。她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5種詩歌特點的“分析”上,最后以學生的討論“Which poem do you like best?Why?”作為語言的“輸出”,作業是要求學生背誦其中的2―3首英文詩歌。其主要教學過程如下:
1.Lead-in:Let the students watch the vidio Five Little Monkeys.Teach the new words:poem,poet,rhyme & rhythm etc.
2.Read the poems fast and ask:“How many kinds of poems does the reading passage discuss?What are they?”
3.Teach the eight poems one by one. Read the first poem(nursery rhyme)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it.
4.Read the second and third poem(list poems)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5.Read the fourth and fifth poem (cinquain)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6.Read the sixth and seventh poem (haiku) and analyze the structure and syl-lables of them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7.Read the eighth poem (Tang poem) and try to translate the poem into Chines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it.
8.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kinds of poems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enjoy them.
9.Read and listen to the poems in the passage.Which poem do you like best? Why?
10.Homework: try to recite two or three of the poems.
(二)課后研討
下課后,孔老師對自己的課很不滿意,而且感到非常困惑:這堂課,教師講得太多,學生學得被動;教學目標好像不夠明確,教學重點也不夠突出;五種詩歌的教學幾乎沒有過渡,學生感覺突然,對任何一種詩歌的形式都沒能掌握;導入部分的童謠太難,一開始便讓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這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堂課的進程。
教研組的教師經過集體研討,提出了如下看法:孔老師的課講得比較扎實,但基本上還是按照普通閱讀課的要求來執教,學生興趣不高。關鍵是孔老師沒有真正把握好詩歌閱讀課教學目標層次的定位。
那么,英語詩歌閱讀課與普通閱讀課(相對于詩歌閱讀課而言)有何區別?英語詩歌閱讀課的教學目標層次又該如何定位呢?
我向困惑的老師們提出了如下兩個問題: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詩歌的教學要求是什么?你們在學中文詩歌的時候,重點放在哪里?
老師們仔細一想,豁然開朗: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了解英語詩歌的節奏和韻律;能閱讀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節,了解主要人物,有廣泛的閱讀興趣。眾所周知,學中文詩歌的時候,我們通常按照“理解―欣賞―背誦”的路徑,那么,英語詩歌的教學能否按照同樣的路徑來進行呢?
在集體反思和討論的基礎上,我們達成了共識:在普通閱讀課教學中,教師應關注“三個解讀”,即解讀文本、解讀語言和解讀情感。詩歌閱讀課與普通閱讀課既有共性,也有個性,詩歌閱讀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應根據它們的共性以及詩歌閱讀課的個性來決定。那么詩歌閱讀課的教學目標至少應定位為以下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能理解”,即解讀文本,理解英語詩歌的內容。第二個層次是“會欣賞”,即解讀語言、解讀情感。但詩歌有詩歌的特點,較之普通閱讀課教學,“會欣賞”即詩歌的賞析在詩歌閱讀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再次磨課:嘗試詩歌“仿寫”,讓學生享受“創作”過程
(一)第二次執教
第二次授課,孔老師以歌曲(詩歌)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導入,并根據教學需要調整了8首英文詩歌的教學順序,把重點放在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上,還把“讓學生嘗試仿寫簡單的英文詩歌”作為語言的“輸出”,作業是要求學生背誦其中的2首英文詩歌或學寫一首簡單的英文詩歌。其主要教學流程如下:
1.Lead-in:Watch and sing the song Twinkle,twinkle little star.Teach the new words: poem,poet,rhyme & rhythm etc.
2.Read the poems fast and ask:“How many kinds of poems does the reading passage discuss?What are they?”
3.Teach the eight poems in the follow-ing order(omitted).
4.Listen and read the first poem (nursery rhym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nd analyze the rhyme and rhythms of it.
5.Listen and read the eighth poem (Tang poem) and try to translate the poem into Chinese.
6. Listen and read the sixth and sev-enth poem(haiku) and analyze the sylla-bles of them and let the students draw pic-tures about them.
7.Listen and read the second and third poem(list poems)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poems.
8.Listen and read the fourth and fifth poem(cinquain)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poems.
9.Help the students write some simple poems (cinquain and list poem) according to some pictures given by the teacher.
10.Homework: try to recite two of the poems or write a cinquain or a list poem.
(二)課后研討
課后,孔老師激動地說:“這一次的課,我感覺好多了,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學有了重點;從教學效果看,基本達成了預期的兩個層次的教學目標。尤為高興的是,我嘗試讓學生學寫簡單的英文詩歌,沒想到學生這樣興奮,更沒有想到部分學生竟然寫得還不錯……”
對于這堂課,教研組的老師們普遍比較滿意。
有的說:孔老師通過“回答問題”,實現了“能理解”的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的結構、語言、意境和情感,實現了“會欣賞”的目標。
還有的說:孔老師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調整了課文中8首詩歌的教學順序,過渡自然;孔老師還嘗試讓學生仿寫簡單的五行詩和清單詩,使英語詩歌閱讀課教學的目標向第三個層次(學會寫)邁進了一步。
不過,也有老師質疑。
有的說:分析詩歌的特點有利于幫助學生欣賞詩歌,但在朗讀詩歌的時候,學生雖然掌握了英語詩歌的韻律,卻沒有掌握好英語詩歌的節奏,所以學生沒有讀出“詩歌”味,感受不到英文詩歌的“內在美”。
也有的說:在學習俳句詩的時候,孔老師讓學生根據詩歌的內容“畫畫”,造成課堂的“藝術味”濃了,“英語味”卻降低了。
還有的懷疑那個仿寫環節是否“超出” 了英文詩歌閱讀課的教學目標。
那么,高中英語詩歌閱讀課到底能不能要求學生進行簡單的英語詩歌“創作”,學生能否寫出簡單的英語詩歌呢?教研組的老師們爭執不下,于是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訪談,并對教學效果進行了檢測。結果出乎我們的預料:70%的學生認為,詩歌“創作”好玩、有趣、有成就感;20%的學生認為,學寫詩歌有一種“美”的體驗……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倡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英語詩歌閱讀課教學的課堂上,讓學生學寫英語詩歌,學生其實并不是那么在乎學習的結果,他們更在乎的是這個學習的過程和過程中的體驗……而這,不正是我們老師所期待的教學效果嗎?
三、成果展示:教學“有所側重”,體驗詩歌之美
(一)賽場課
到了正式比賽的時候,孔老師以歌曲(詩歌)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導入,并根據教學需要調整了課文教授英文詩歌的順序,將重點放在對詩歌的“理解”和“欣賞”上,并對課文中羅列出的8首詩歌的講解采用了“有所側重”的教學策略,最后以教師的“習作”為鋪墊,把學生的英文詩歌“創作”作為語言的“輸出”。其主要教學流程如下:
1.Lead-in:Watch and sing the song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Teach the words: poem,poet,rhyme & rhythm etc.
2.Read the poems fas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How many kinds of poems are there in the reading passage?What are they?”
3.Teach the eight poems in the order they need (omitted).
4.Get the students to beat according to the rhythms while reading.
5.Help the student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kinds of poems and get them to fill in the chart.
6.Show some poems and get the stu-dents to tell which kinds of poems they are.
7.The teacher demonstrates to write a cinquain according to a picture of a tree and asks one student to act as a model and demonstrates to write a list poem about the model.
8.Practise writing some simple poems (cinquain or list poem)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 and display them.
9.Summarize the meaning and beauty of the English poems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m.
10.Homework: try to recite two of the poems or write a cinquain or a list poem.
(二)賽后反思
該課最終獲得了自治區賽課一等獎,評委專家們對這節課給出了很高的評價,我們整個備課組的老師們臉上都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我們在喜悅中總結:孔老師這堂課在成功達成英語詩歌閱讀課教學三個層次目標(能理解、會欣賞、學會寫)的基礎上,嘗試向第四個層次的目標(即體驗美)邁進,并對課文中羅列出的8首詩歌采用了“有所側重”的教學編排,其中的第一、第二首英文詩歌側重于“讀”,在“讀”中體驗詩歌的結構美(韻律節奏);第六、第七首詩歌側重于“聽”,在“聽”中品味詩歌的意象美;第八首詩歌側重于“析”,在“析”中體驗詩歌的情感美;第四、第五首詩歌側重于“仿寫”,在“仿寫”中感悟詩歌的語言美。最后孔老師以教師的“習作”為鋪墊,把學生學習“創作”英文詩歌作為語言的“輸出”,也正是這一點,成為了這堂課最大的亮點。
我們在喜悅中反思: 盡管對課文中羅列出的8首詩歌采用了“有所側重”的教學編排,但內容還是多了些,導致結束前有些急。如果孔老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就會勻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練筆,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英語詩歌賞析上,如果孔老師在方法和技巧上多一些具體的指導,這節英語課會更“美”一些……
四、研究結論:定位四個層次,實施差異教學
(一)根據詩歌特性,定位目標層次
這次磨課賽課的經歷,讓我們對高中英語詩歌閱讀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有了清晰的理念。我們將這個目標定位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為“能理解 (Understanding the poem)”,即能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意義;能理解詩歌的主題、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態度;能運用閱讀策略和技巧,掃讀、查找信息,快速歸納文章大意,細讀捕捉和完善信息等(這一層次目標是由普通閱讀課與詩歌閱讀課的“共性”來決定的)。
第二層次為“會欣賞 (Appreciating the poem)”,即能分析詩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含韻律、節奏、結構、情感和意象),運用詩歌鑒賞的方法來析詩、賞詩,體驗詩歌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境;讓學生找出最喜愛的詩歌,并闡明理由(這一層次目標是由詩歌閱讀課的“個性”來決定的)。
第三層次為“學會寫 (Practising writ-ing a poem)”,即學生在了解詩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寫作方法之后,練習仿寫簡單的英語詩歌(這一層次目標是由普通閱讀課與詩歌閱讀課的“共性”來決定的)。
第四層次為“體驗美(Feeling the beauty of the poem)”,在詩歌教學中采用“有所側重”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體驗詩歌的結構美(Rhyme & rhythm)、語言美 (Form & content)、意象美 (Im-age) 和情感美(Emotion)。在“聽”中品味、在“讀”(如擊掌誦讀、唱讀等)中體驗、在“說”中感悟、 在“仿寫”中習得,使學生在受到聽、說、讀、寫等技能訓練的同時,又感受到英語之“美”、英語詩歌之“美”和英語課堂之“美”,并在“美”的感受中得到情感的升華(這一層次目標是由詩歌閱讀課的“個性”來決定的)。
篇12
成功的教學依賴于真誠的理解和彼此信任,依賴于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師生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教師與學生之間應是一種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伙伴關系。因此,教師要尊重和熱愛每一位學生,尊重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中樂學善學,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英語過程中的主動狀態,使教學過程本身成為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和提高過程。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英語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積極參與配合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是這個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決定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決定著學生學習興趣的濃淡、個人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程度。因此,組織課堂教學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從而保證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靈活地使用教材
事實上,學習者手中的教材只是一種語言符號系統的載體,教師要將這套系統轉化為學生的語言能力,需要大量的創造性工作。活化語言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表現。作為英語閱讀課的教師不但應該掌握所教課程的內容,而且應該對教科書中體現的教學思路和采用的教學內容中不適應學的地方稍作修改調整,以增強教學的功能性和趣味性。另外,還應注重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有機結合。閱讀有別于一般的知識課,也不同于簡單的技能訓練,不但需要陳述知識的傳授,還需要大量的操練。閱讀量越大,學生積累的背景知識就越多,就更易于形成提高閱讀能力的良性循環。因此,教師應該堅持課內外結合的原則,適當地有計劃地指定課外閱讀材料,使課外閱讀具有真正積極的現實意義。
四、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
閱讀課的首要任務當然是“讀”,但討論同樣重要。組織有序的課堂討論,對課堂教學的效果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另外,利用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手段、英語報紙雜志、原聲影像作品等也能豐富英語課堂,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意識,使之能積極有效地完成閱讀任務,從而不斷提高閱讀教學的功效。
篇13
新教材根據大綱和課程標準的精神,在高中英語的基礎上修訂而成。閱讀課教材的教學內容涉及的話題有自然科學、環境保護、道德和法制、行為規范、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問題活動、興趣愛好、人際關系、語言學習、職業名人、旅游、幽默、新聞出版、廣告、發明創造等。新教材編排體系和結構的改變增強了教材使用的靈活性,教材內容的編排方式注意重要語言現象的復現率。新教材所選的語言素材具有時代性,所涉及的文化知識面很廣,具有較強的跨學科性。
二、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有些教師雖然使用新教材,但仍然沿用舊教材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的模式:教單詞――解釋課文――講解語法――朗讀課文――練習鞏固,一味地灌輸教育,長此以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單調,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英語素質教育的要求――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獲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和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語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是一種智力技能,這種技能只有通過一定量的閱讀才有可能獲得。所以,《中學生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培養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點。
三、高中英語新課程閱讀課教學
針對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是很有必要的。令人欣慰的是,新教材體現了現代語言教學思想,提倡語言教學,尤其是高中外語教學,不單是單純講解單詞、語法的一種機械性的訓練活動,而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目的的有意識活動。新編高中英語大綱把“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高中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閱讀的重要性。新教材閱讀課文涉及的題材廣泛、語言知識豐富,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怎么運用行之有效的閱讀策略上好閱讀課顯得十分重要。
(一)關于課前預習
筆者認為,課前預習閱讀材料有礙于閱讀技能的獲得。
在精讀課教學過程中,預習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在預習時自己發現問題,包括對課文的理解、語法難點和詞匯用法等。因此,學生在學習中爭取了主動,通過查字典和浯法書等工具書擴大了詞匯量,加深了對句子結構的理解。閱讀課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技能和技巧及在最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資料的過程,如果學生課前進行預習會破壞閱讀技能的獲得,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失去興趣。因為學生的預習基本上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包括對單詞和句子結構詳細而精確的辨認過程;學生預習時逐詞逐句的理解,出現生詞就查詞典,必然閱讀速度會減慢,閱讀理解也就支離破碎。這樣的預習雖然為課堂上掃清了部分障礙,但我們在閱讀中不可能隨時翻閱詞典,課前的這種預習不利于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教與學是密切聯系的。事實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密不可分的。閱讀課教學中教師應設計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啟發學生思考,提高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給他們提供思維空間,從而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結合起來。
1.讀前
在閱讀課文前,首先圍繞本單元話題的熱身活動開始,在引出課題時可采用多種形式。如可以利用多媒體提供圖片進行看圖說話,或者通過圍繞話題的值日生報告引出話題等。話題討論活動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又能使課堂富有生機。話題討論的走向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精心的設計,其中最重要的原則是符合學生實際,圍繞主題進行討論。
如教學新教材北師大版高中必修英語模塊3 Unit 8“Adventure”時,可通過多媒體投影圖片The Pyramids in Egypt,The Amozon,The Antarctic,Taklamakan Desert等,讓學生談談哪個地方是他們最想去的,說說理由。然后讓學生談論,到這些地方探險會遇到什么樣子的困難等。這樣通過簡短的談論,可以啟發學生預測本單元接下來要了解的課文內容。
2.背景知識介紹
背景知識在閱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閱讀時,學生語言知識的應用受其他文化背景知識的影響。如果文章涉及讀者較熟悉的主題,他們就能很順利地理解文中的信息。相反,如果讀者不熟悉的文章主題,就會出現障礙。背景知識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文化、風俗、地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背景知識,對他們的閱讀會有很大的幫助。
如教學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模塊2 Unit4“Cyberspace“Lesson4”Virtual Tourism(Aucland)”時,學生對Aucland(New Zealand)不是很熟悉,因此,可從網上參閱相關信息介紹給學生,同時為Culture Corner埋下伏筆。通過背景知識的介紹,可以啟發學生對有關話題的思考,也可以為正式閱讀做好準備。
3.閱讀
閱讀教學的過程是訓練學生掌握各種閱讀技巧(如略讀、跳讀等)和根據上下文(context)猜測詞義、確定主題句等技能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讓學生逐步掌握閱讀策略。
首先,快速閱讀。教師給出有關問題,在限定時間內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搜索式閱讀和跳躍式的閱讀(Skimming and Scanning),獲取有關信息,了解文章大意,接著讓學生回答有關問題,問題的設計可以從易到難逐步過渡。
其次,細讀。這一步驟主要引導學生逐步仔細閱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情節和細節,就課文內容情節提些問題等。對文中尚未教過的生詞和習慣用語,可鼓勵學生根據上下文利用學過的知識去猜測、判斷,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思考和邏輯推理的能力,以及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最后,跟讀課文。當學生理解課文后,放錄音讓學生模仿朗讀。要求他們帶著感情,繪聲繪色地朗讀,進一步體會語篇中的涵義,同時提高學生的語音語調水平。
4.讀后
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及時檢查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除了在學生速度和細讀之后完成教材讀后部分的練習外,還可以組織一些任務性的小組活動進行合作學習。
通過讀后活動,學生擁有了更多的談話交流的機會。在談話中,他們互相啟發,共同構思,暢所欲言,充分調動了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四、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激發興趣與落實雙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課教學中應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獲取知識。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在讓學習的過程充滿樂趣的同時,我們也應重視雙基的落實,即要注重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將語言知識與能力的內在聯系把握好,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把學生培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從而形成一定的外語運用能力。
(二)篇章理解與詞匯、語法點的教學
我們在教學方法上要重視文章的篇章結構,重視學生閱讀方法的培養,同時不能忽視詞句語法等知識的傳授。
通過課文教授語法和詞匯是高中教學的主要課堂活動。孤立地教授單詞和語法不能真正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只有通過有情景的課文教學語法和詞匯,才能結合聽說讀寫等綜合語言活動,才能把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運用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三)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
語言學習的規律告訴我們,從新的語言知識輸入運用有一個處理、內化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語言接觸的機會,僅僅通過課內閱讀來接觸語言是遠遠不夠的。新課標要求高中階段學生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23萬詞以上(七級目標)。同時新課表告訴我們:新教材只是一種重要的但絕不是唯一的課程的資源。擴大課外閱讀量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擴大知識面的有效途徑。
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時,合作式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合作學習是旨在促進學生在小組中互助合作,做到資源共享,相互監督,共同進步,實現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