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政治哲學研究實用13篇

引論:我們?yōu)槟砹?3篇政治哲學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chuàng)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政治哲學研究

篇1

一、古典政治哲學研究

(一)“善”

在古典政治哲學當中,其在實際的研究以及發(fā)展過程當中總是在探尋關于知識美好問題以及社會美好知識,簡單的來說其實就是對“善”的問題進行研究。在此種思想背景之下,任何性質的政治目的其實都是從兩個方面出發(fā),一個是尋求政治變革另一個尋求政治保守。當人們采用變革的時候,是為了讓事物的發(fā)展變得更好。當人們采取保守的時候,則是為了不讓當下事物的發(fā)展變得更壞。從此種發(fā)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們可以看出,主導政治發(fā)展的因素不是更好就是更壞。這就是一種對于“善”的理解,因為在此基礎之上,如果我們不立足于“善”的角度進行思考,那么就不可能進一步追求更好或是更壞,這是一個古典政治哲學的基本的基本表現,也是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訴求。

(二)政治的哲學主導

所謂的政治哲學其實也不過是哲學內容的一個分支而已。從哲學的角度上來看,其在實際的發(fā)展過程當中所追求的其實是一種整全知識,簡單的來說就是對世界所有事物本性知識的研究。而在實際的發(fā)展過程當中整全知識必將會后于整全意見,所以哲學會應用整全知識來取代意見。與此相關,政治哲學所要研究的其就是政治知識。但是政治在發(fā)展過程當中必將會受限于各種外部因素。所以其并不是中立的。而對于政治哲學來說, 發(fā)展的最終需要取得的是一個衡量標準,也就是關于善的知識。或者說是一個關于政治事物本性之間的政治因素知識,并且在實際的發(fā)展過程當中利用這種政治知識來進一步的取代政治意見。這便是古典政治哲學之下的政治發(fā)展基本訴求。

(三)最佳政制

在古典政治哲學的基礎之下,政治哲學的基本體現其實是一個最佳政制問題,所謂的最佳政治就是最佳的政治制度問題。從政治哲學發(fā)展的必然訴求來看,其最終追求的不是一個好的生活就是一個好的社會,或者從政治本文的角度進行思考,其最終所要追求的的應該是一個正當的政治秩序以及一個好的政治秩序。那么以上的諸多內容則是全部通過 “政制”來進行實現的,在現實的發(fā)展過程當中,所謂的政制其實不僅僅是指政府基本形式,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民主制或是寡頭制以及君主制等基本內容。因為哲學背景之下的政制在一定程度之上,其將會意味著一個綜合組成部分,可以是社會當中的生活形式以及生活風格。也可以是人們的現實道德品味,或者是國家形式以及相關的法律精神等基本內容。

二、現代政治哲學研究

(一)政治正義以及共同善

在現代政治哲學的基礎之下,所謂的政治哲學將會包含就對政治正義以及共同善問題的研究問題。因為正在此種背景之下,我們所謂的政治哲學將會與政治哲學的的基本作用本體或是相關的受眾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lián)性。并且在實際的發(fā)展、演變以及作用的過程當中將會進一步受到基本作用本體或是相關的受眾的直接影響,因為其在實際的應用以及發(fā)展過程當中將會隨著不同社會內容從而發(fā)生不同的改變,所以,現代政治哲學的基礎之下政治哲學最終需要研究以及探討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之上其實是受眾群體的問題。那么對于基本善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研究之后,其最終在現代政治哲學的基礎之下則將會由原本的一個“善”演變?yōu)楣餐浦R問題。這也是政治基礎的發(fā)展問題以及基本內容問題。當政治哲學最終作用在現代政治哲學體系之下,對于善的研究也就必將會發(fā)生改變。

(二)確立原則

在現代政治哲學的基礎之下,將會進一步的確立規(guī)范政治制度以及相關政策安排所具有的基本原則。從古典政治哲學的角度來講,這個基礎之下的善其實可以說是一種針對于個人而言的研究。但是在現代政治哲學的基礎之下,公共善概念的出現則是在進一步的針對政治制度或是相關的政策安排,簡單的來說其是一種針對政府本體而言的一種知識研究。簡言之,現代政治哲學正在試圖為接受或者進一步拒絕政府特定相關的政治制度以及一些特定的政策安排進行理論根據的支持。

(三)人類理性的權威

政治哲學在實際的發(fā)展過程當中,對人類理性的基本求助活動是否可以取得成功既不取決于官僚機構或由傳統(tǒng)和根深蒂固的習慣所確認的機構的評估,也不取決于由專家組成的機構的評估,而是取決于每一個公民對其成果的評估。因此,“政治哲學家并不比其他公民擁有更多的權威,也不能對民主社會中的政治正義問題做出裁決,就像由物理學家組成的機構不能對物理學理論做出決那樣”[5]。

結束語:綜上所述,中國想要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發(fā)展,促進國家進一步繁榮,不僅僅需要在物質層面進行單方面的發(fā)展,還需要在精神世界上不斷繁榮,。政治哲學體系的建立就是一個重要的方法。政治哲學體系的建立既不是全部順從,亦不是空穴來風。立足于我們國家現階段的本位內容進行思考才是關鍵。本文以上內容立足于古典政治哲學與現代政治哲學的基本概念,對于相關內容進行了簡要的研究,希望可以通過對二者之間的內容解讀,進一步促進我們國家的政治體系建設得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亞明. 善與可能的善:從古典政治哲學到現代政治哲學的嬗替[J].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2:52-57.

[2]唐學亮,張再林. 古典政治哲學視野下的“親親相隱”問題研究――以哲學與政治的關系為中心[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42-51.

篇2

一、從宏觀理論建構到以問題為中心的轉向

政治哲學研究在中國的興起,激發(fā)了諸多學者對當代中國政治哲學進行理論建構的興趣。

從政治哲學的學理結構角度探討中國政治哲學的體系。有學者指出,政治哲學的學理結構是從哲學的人學理念推演出倫理學的道德原則,進而再引申出政治價值學說來展開邏輯的。這也就意味著,規(guī)定著政治活動的性質、任務和目標的政治哲學之思想來源,是某個特定時代的人學理念和道德原則的政治學演繹和邏輯結論;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哲學體系應該堅持的邏輯起點和基礎是的人學本體論,辨證地繼承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建立起一種既鼓勵物質文明,又提倡精神文明的哲學、道德倫理學和政治哲學體系。

從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討論中國政治哲學的建構。有學者認為,價值性和事實性的關系,構成了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任何一門政治哲學的建構,都需在理論內達成價值性與事實性的某種統(tǒng)一;而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建構之路應該從理想性轉到現實性,即從經典致力于理想社會的理想性政治哲學到依據現實生活的現賣性政治哲學的轉變。

從理論綜合的角度討論中國的政治哲學建構。有學者指出,政治哲學是對政治權力的來源及其行使的正當性,以及理想社會模式等問題從根本處進行思考的一門學問;對于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者來說,一件充滿著挑戰(zhàn)的理論工作應該是在綜合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近現代政治哲學和政治哲學三大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社會主義現代中國的政治哲學的思想體系與新的傳統(tǒng)。

對中國政治哲學進行理論建構是近十年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的一個趨勢。這些研究成果涉及政治哲學的基本概念、政治價值論、方法論等,對中國政治哲學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但是,這種宏觀建構的政治哲學理論體系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陷:一個是玄之又玄,其表現就是在概念中轉圈子,從一個概念轉到另一個概念;一個是空發(fā)議論,其表現是依據某個政治價值,比如公正、自由來批判宏觀現象與大制度,而不肯去切實地分析身邊的小問題與小制度。

對此,有學者著重強調,政治哲學研究在中國剛剛起步,中國的政治哲學研究不是要亦步亦趨地與當代西方學術“接軌”,而是要自覺地形成中國的批判意識與獨立視野。中國學者研究政治哲學的基本任務有二:一是批判地考察西方政治哲學的源流,二是深入梳理中國政治哲學的傳統(tǒng)。對中國學界而言,今日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時代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學術自主性。無論對施特勞斯學派,還是對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共和主義或后現代主義等,我們都主張從中國的視野出發(fā)進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討論。中國政治哲學的開展,毫無疑問將有賴于重新深入地研究中國的古典文明傳統(tǒng),特別是儒家這一中國古典政治哲學傳統(tǒng)。但是,深入地研究儒家和中國古典文明不是要采取理想化的方式,而是要采取問題化的方式,重要的是要展開儒家和中國古典傳統(tǒng)內部的問題、矛盾、張力和沖突,以及儒家和中國古典傳統(tǒng)在面對現代社會和外部世界時所面臨的困難,對此我們并不需要回避、掩蓋或否認,恰恰需要充分展開并加以分析。中國政治哲學的開展,同時也必然以日益復雜的中國現代社會發(fā)展為動力。當代中國已經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現代社會,同時又處于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格局之中,我們對中國古典文明的重新認識和重新開展,無疑必須從現代中國和當代世界的復雜性出發(fā)才有生命力。

因此,以問題研究為中心,特別是以當代中國的現實問題為中心成為了近年來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的一個基本轉向。

二、以現實問題為導向的政治哲學研究

以問題為導向的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當前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對此,有學者認為,當前國內政治哲學界存在的問題是缺乏對當代中國社會類型的準確定位。這不僅在理論上嚴重影響了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發(fā)展,而且在實踐上對政府決策和社會治理也產生了不利影響。發(fā)現和確定當下我國社會處于何種類型應是我國當代政治哲學的出發(fā)點。該學者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總體上是屬于在根本利益上無對抗、無沖突,但在具體利益追求上體現多元的個性化差異狀況,這種差異化主要表現為:(1)差異化的生產關系,即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外資、民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并存的生產關系;(2)差異化的政黨關系,即,多黨合作;(3)差異化的社會階層關系一“兩個階級化為十大階層”,即由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化為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yè)主階層、專業(yè)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yè)服務人員階層、產業(yè)工人階層、 農業(yè)勞動者階層、城市失業(yè)半失業(yè)人員階層。因此,差異性社會無疑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所面臨的最大現實,其社會類型是“差異性社會”。因此,差異性社會與和諧政治是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基本向度。

有學者指出,當代中國的問題很多,但從政治哲學的視野看,現實的和最重要的原因是權力至上的金字塔式的社會層級結構帶來的官本位、權力本位的政府運作體制和政治體制。社會層級結構的討論和建構雖然不能說是解決當下“中國問題”(當然主要指國內問題)的惟一有效途徑,但根據馬克思社會層級結構理論,立足社會結構變遷,從學理層面和社會層級結構的討論無疑可作為破解“中國問題”、建構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一個重要而獨特的分析進路。作為凝結和展現當代人社會政治地位‘c全息圖”的社會層級結構既是當代中國問題的總根源,也是消解諸多中國問題的著力點,因而社會層級結構分析對諸多社會乃至政治問題就具有相當的解釋力,應該成為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基本論域。

還有學者認為,政治哲學研究在中國的興起,主要動力并非來自西方學術界的刺激,而是來自中國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發(fā)展進入經濟起飛階段之后,政治起飛的任務得以彰顯,而政治起飛應該是中國思考的問題意識。因此,中國政治哲學研究必須直面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核心難題一政治發(fā)展與政治起飛。該學者指出,面對中國發(fā)展的政治起飛問題,我們的政治哲學研究應當回答:中國社會的政治起飛如何可能?人類在古代城邦公民政治或君子—大人政治和現代權利政治之外,能否發(fā)展出第二種可能的政治(哲學)模式?若能,那么東方政治(哲學)傳統(tǒng)能否發(fā)展出人類第二個政治(哲學)類型?從當代世界發(fā)展看,政治領域的最大特征是西方的霸權與東方的崛起。于中國哲學研究而言,我們的根本問題是,如何在批判地揚棄中國傳統(tǒng)王道政治哲學與西方現代權利政治哲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新的政治哲學范式?圍繞這一問題,我們的政治哲學研究還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的重大問題有:良好的社會如何可能?在西方主導的世界上我們如何進行政治思考?中國的政治起飛如何實現?

三、從宏觀政治制度研究到微觀政治主體研究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各種現實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中國現代社會日益走向復雜性,這也推進了中國的政治哲學研究以問題研究為導向。正如我們所知,政治哲學所要面向的問題很多,有宏觀問題和微觀問題之分。近十年來中國政治哲學發(fā)展經歷了從以宏觀政治制度問題為導向到以微觀政治主體問題為導向的轉變。

有學者認為,政治哲學參與現代中國社會改革,其原初的目的就是解釋阻礙中國社會發(fā)展與正義的“中國結”。但是,其理論維度從一開始就超越具體的問題之外,而直接深入到“結”之編組的原因與根據。也就是說,直接探討一般國家政治制度的正當性問題,比如討論土地的所有權、政府的基本原則,或者立法的正當性基礎等此類的問題,不是提出解決具體問題的實用對策。極其重要的一點,中國在與現代世界,尤其與西方世界對話而制定共同的政治規(guī)則時,社會一歷史的差異,使中國的政治哲學學者更趨向于選擇社會一歷史的宏觀視野來討論政治哲學的問題。因此,從政治哲學角度研究宏觀的制度問題也就引起了我國學者的關注。

有學者從社會現代轉型的角度,以(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的矛盾為中心線索,把制度放進價值學的視野中,集中考察了制度在促進人的自由,形成自由秩序的過程中所具有的價值及其實現機制。該論者認為,隨著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全面轉型,政治建設與政治發(fā)展問題凸顯出來。如果說經濟和軍事實力屬于“硬實力”,而政治價值觀屬于“軟實力”,那么,政治制度建設則是存在于“硬實力”和“軟實力”之間。通過政治制度建設,不僅可以將“硬實力”和“軟實力”整合起來,而且是“硬實力”和“軟實力”提升的根本途徑,將推動“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提升機制化。因此,該論者認為,制度建設和制度創(chuàng)新是政治文明建設的核心。

與此不同的是,有學者指出,盡管以政治制度為中心的宏觀政治研究范式在政治哲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面對高度復雜的現代社會,宏觀政治模式也有重大的缺陷:正是在宏觀政治哲學那里,政治哲學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另外一種理論哲學,心甘情愿地受“自然科學化”的理論哲學或意識哲學范式的支配。它習慣于抽象掉內在于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和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多態(tài)化的、多樣性的、邊緣性的和微觀的權力結構和控制機制,把中心化的、宏觀的權力運作和國家制度安排等宏觀政治活動,以及周期性的經濟活動機制,即一種理性化的政治權力或經濟權力放大為人類社會歷史運動的普遍的、絕對的規(guī)律和力量。對此,該論者進一步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由于理性的危機而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的時代,生活在社會結構、社會分層、社會機制日益多元差異,非中心化的微觀政治權力和文化權力結構日益發(fā)展的時代,自覺地開辟微觀政治哲學的領地,顯然是對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新發(fā)展。因而,在當代中國語境中,推進微觀政治哲學研究更具有啟發(fā)意義。

有學者認為,在現代法制社會條件下’提升每一個個體的“政治主體意識”的自覺程度,以形成廣泛介入的政治參與和政治監(jiān)督,是實現權力制衡、促成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而這需要有政治哲學層面的深層論證。該論者指出,政治主體分為“社會政治主體”與“政治權力主體”兩個層面。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思維的根本缺失是“社會政治主體”認識的缺席與“政治權力主體”認識的強化,致使社會一般成員的政治認知、政治人格及政治參與意識先天不足,更缺乏政治權利意識。因此,當代中國政治哲學要關注微觀的社會政治主體研究。

我國著名學者韓慶祥教授指出,馬克思哲學本質上是一種實踐生成論哲學,其主體是人,目的也是人,人是在實踐中生成自己與實現自己的。而要真正使人成其為人,能力問題很重要。能力原則能培養(yǎng)人的先進性:第一個先進性是能力本位內在要求公正,有能力的人就希望公正,希望有平等的機會,這種公正,相對于等級而言是先進的;能力本位還會產生第二個先進性,就是它歡迎民主;能力本位還會產生第三個先進性,那就是使人具有相對獨立的人格。過去我們的政治行為圍繞權力做得太多,今天我們應該圍繞能力來組織政治行為、政治活動;把能力原則引入我們的政治活動,用能力而不是權力來增強我們政治的權威及其影響力。以此,當代中國的政治哲學研究應由權力本位的政治哲學走向能力本位的政治哲學,最終的使命就是使政治人在政治行為中真正成其為人,使從事政治活動的人真正成其為人。

篇3

(三)自由與人權。自由是亙古常新的話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們大都由自由和權利的關系揭示出政治自由的內涵。霍布斯說:“自然權利就是每一個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孟德斯鳩主張:“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的事情的權利”。洛克認為自由“是每個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原生的、生來就有的權利”。他們闡述了包括天賦人權、社會契約、人民等思想在內的政治自由學說,這些學說奠定了近代民主制度的基礎。“人權”一詞起源于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后傳入我國,逐漸為人們所重視。“人權”的第一要素是人,并且“人權”最終表現為那些對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都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權利,如果沒有“權利”的存在,人權也就失去了任何實際的意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人權是在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沒有絕對的人權,也沒有永恒的人權。

二、政治哲學的核心思想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

政治哲學并非只是作為一種理論思想存在著,它還具有強烈的實踐性。當今中國正處于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進程中,各種社會矛盾正在以不同的形式不斷凸顯出來,同時社會的前進、經濟的發(fā)展還需要政治生活的調節(jié),因此我們應當把政治哲學的核心思想認認真真地貫徹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并以此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政治哲學的核心思想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實現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公平與正義在和諧社會中的實現。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顧名思義,它應當是一個充滿公平與正義的社會,只有公平得以實現、正義得以伸張,社會才有“和諧”可言。反之,一個公平與正義缺失的社會則根本不能成為和諧社會。首先,起點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每一位社會成員所享有的法律賦予的各項權利絕不能因民族、職業(yè)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次,切實保證機會公平,努力做到結果公平,同時要注重分配過程中的公平;再次,正義的制度是社會和諧的保障,當社會制度出現根本不正義的情況時,無疑就會侵犯人們的基本權利,正如羅爾斯所言“某些法律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和廢除”。

(二)民主與法治在和諧社會中的實現。作為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民主法治建設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而對于目前我國民主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第一,要增強人們的民主法治理念,通過網絡、電視等多種途徑加強人們的民主法治教育,提升其民主法治素質,從而為民主與法治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第二,應當在科學總結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經驗教訓的前提下努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以切實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并推進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進程;第三,還要正確把握“法治”二字的深刻內涵,為公平正義在全社會的實現提供法律保障,這包括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繼續(xù)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司法體制機制等多各方面,使法律真正成為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最高權威,成為國家各個領域的基本準則,成為約束一切社會組織和公民行為的根本規(guī)范。

篇4

“性”對荀子而言,是一種人的自然的生物屬性,如饑而擇食,寒而取暖,勞而欲息,趨利避害等。這是一種人的本能行為,無所謂善惡。如果放縱人們任其本性無節(jié)制地自由發(fā)展,必然要導致社會的紛爭和動亂,從而就要導向惡。這種人的自然性與社會秩序的不和諧,是荀子斷言人性惡的根基所在。孟子的性善論揭示了人類道德行為的可能與根據,它的實現有賴于后天的修為,而荀子則設定人性惡,需要社會的禮法規(guī)范來抑制人性中惡的因素以實現社會的善。荀子認為,孟子之所以倡性善,主要是因為孟氏沒有看到“性”與“偽”的區(qū)別。而荀子的性惡論恰恰以“性偽之分”為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里的“偽”非貶義,非“虛偽”之“偽”,而是“人為”的“為”,正如荀子《性惡》篇所言:“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在《正65名》篇中荀子再次重申:“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換句話說,“偽”是通過人的思考和學習后天習得的,而場所就是社會。更具體地講,“偽”實質就是作為社會規(guī)范與制度的“禮義”。可見,“偽”從本質上具有與自然性相別的社會性。所以荀子說:“偽者,文禮隆盛也”。[1(]《禮論》)荀子提倡去性存?zhèn)危瑢嶋H上就是要在社會中,針對人性本惡,通過社會規(guī)范、制度和法律來改造人,通過學習、思考和訓練來矯抑人性,使之與社會和諧。這是一個將人的生物屬性改造成為具有“禮義”的社會屬性的過程,也就是政治社會化過程。這個社會化過程為荀子從悲觀的人性論向樂觀的社會理想的理論跨越提供了可能性。同時也為他對社會關系和社會治理思想的論述做了理論的鋪墊。荀子十分關注政治社會化實現的途徑,尤其對五個因素著重筆墨:其一是社會環(huán)境。荀子認為,人的社會化就是以這個環(huán)境為基點,它對人性的塑造有著巨大的影響。而恰恰這個環(huán)境人們是不可選擇的。荀子例證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修,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1(]《勸學》)其二是社會習俗。社會風氣與習俗往往根深而蒂固,它在人們步入社會之前就已經橫亙在那兒,它不但可以改變人們的思想,甚至可以使人由于長期為習俗所累而喪失本性,荀子說“習俗移志,安入移質“就是這個道理。其三是禮義教化。荀子重師法,認為沒有師法,人的本性就會任意地發(fā)展而趨向惡;有了師法,才能積禮義而向善,正所謂“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1(]《儒效》)其四是學習,《荀子》開篇即為《勸學》足見學習的重要,“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1(]《勸學》)學習不僅可以開智,更可以識禮知法。當然,荀子的“學”偏重道德與禮義,而不是現代意義的“學習”。其五是道德積累,荀子認為,無論是君子還是圣人,都有一個道德積累的過程,“涂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為之而后成,積之而后高,盡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斫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1(]《儒效》)有一點值得注意,在荀子的理論體系中,“偽”占有著重要的地位,甚至高于“性”。荀子不僅認定人性本惡,更強調人之能“偽”。圣人若不能“偽”,與常人無異;常人若不能“偽”,則與禽獸一般無二。“偽”被提高到可以賦予人以屬性的地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盡管荀子高揚性惡論,但他不否認惡人可以為善,因為“涂之人可以為禹”。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去性存?zhèn)蔚恼紊鐣^程就毫無意義,社會的倫理道德也失去了合法性,恐怕連社會也無從建立。總之,性惡論為荀子的政治哲學提供了理論立足點。與性善論積極地成就善不同,性惡論消極地防止惡,通過社會化過程來去性存?zhèn)危瑢⒆匀坏娜烁脑斐蔀樯鐣娜恕_@就解決了社會人倫道德的根據問題,也將從政治社會化置于必要的地位。這樣,荀子實現了理論跨越的第一步。

三、群分相合的社會關系學說

荀子十分關注“群”這一觀念。萬物并存于宇宙之中而形體各不相同,為什么只有人類才能群居和一?在他看來,“向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特征,是人類的自覺行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也是他所力倡的去性存?zhèn)蔚恼紊鐣^程的終點和歸宿,就是一個有序的“群”之社會。荀子將“群”與人類等級名份和組織結構是緊密聯(lián)系的,“荀子把群體理解為一種等級結構,并由此出發(fā)來規(guī)定個體,從而使個體進一步從屬于等級序列,就此而言,荀子似乎有較孔孟更接近于整體主義的價值原則。”[3(]P85)他將“人力不若牛,跑不若馬,而牛馬為用”的原因歸結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1(]《王道》)人要生存,必須戰(zhàn)勝自然,而若想戰(zhàn)勝自然,就必須過一種集體的、社會的生活,離開群體的人就不可以稱其為人,所謂“人生不能無群”。同時,對于懷抱“圣人情結”的荀子來說,這個王道之國的管理者即君主也必須“能群”,所謂“君者,善群者也”。[1(]《王制》)應該看到,荀子試圖識別人的真正屬性,但荀子并沒有揭示出“人所以為人”的本質,他的思維還沒有達到認識人與動物的本質差別在于人能從事勞動,能制造和使用勞動工具這個高度。但畢竟在先秦諸子中,荀子是第一個啟用“群”作為人社會性特征的思想家,這也使得荀子的政治哲學獨樹一幟。“人能群”思想表明荀子認為,人類初始是以“群居”的形式而不是“個體”形式存在的,人由于本性向群而群居,但隨著人類智識的提高,個體人在從事生產勞動過程中逐漸對自身有了一定的認識,可能會萌發(fā)獨立出群體關系的微弱愿望和要求,這樣,基于人本性而自發(fā)構建的原始群體組織就有可能在人本性的沖發(fā)撞擊下分崩離析;同時人本性的無限欲求與物質資料的匱乏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這就使人類的生存面臨挑戰(zhàn)。人們必須思索新的生存出路。由此,深諳時代之音的荀子提出了“分”的應對策略。“分”的思想在荀子政治哲學具有重要地位,“是對孔孟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推拓”。[4(]P12)在孔子那里,“分”這個范疇是隱而不彰的,孔子強調“禮”,且“禮只是一個‘分’字”,[5(]P230)以厘定人已之分的宗旨,但對“分”這個概念并未展開。而在荀子看來,“分”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分別”、“區(qū)別”之義,而有其豐富的內涵,其涵攝范圍之廣,彌綸宇宙天地、社會人生,無所不包,只要有異可別,便有“分”蘊其中。所謂“明分使群”也只是“分”在群體關系中的一個外化而已。荀子“分”的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原始社會從內部發(fā)生貧富分化發(fā)展到社會大分工的歷程在荀子思想的一個映射,這是社會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但對于“分”的力量源自何處這個問題,荀子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唯心論。他認為,圣王是“明分使群”的發(fā)動者和主宰者。圣王有超凡的力量不受社會規(guī)范控制,又可超越禮義。這種“圣人情結”是荀子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一個難以祛除死結。[6(]P35)經過“分”(依據社會分工和角色定位進行劃分)以后的社會形態(tài)較之劃分之前的社會形態(tài)(即“人能群”的原始狀態(tài))是一種揚棄,一種超越。荀子知道僅僅個體簡單集合而成的“群”并不足以構成社會,更不能使之長期維持下去;再加之人自然本性的局限,要想避免紛爭與群亂,建立有序之“群”,必須利用“分”,即對“群”進行必要的社會分工與角色定位。“分”即是“群”的前提,又是基礎,荀子言道:“人何以群?曰:分”。只有群分結合,才會有和諧的社會關系。荀子的“分”底蘊甚廣,但具體到社會關系中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社會分工,二是角色定位,三是倫理關系。首先,荀子認為社會分工必要而可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已經不能為簡單的需要所滿足,只有多技能、多樣化的工作才能滿足人們日趨多元的社會需求,所以說“百技所成,所以養(yǎng)一人也”。同時,個體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說“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只有社會成員之間各司其職,各盡所能,發(fā)揮專長,互相依賴,才能維持和發(fā)展一個正常而有序的社會關系。而社會角色定位主要是指一種等級的差別。荀子強調這種等級差別,并主張不同社會等級的人應享有不同的政治待遇。只有承認這種“維齊非齊”的等級合理性,才能使人各安其職,保證社會正常秩序。[7(]P48~51)由此,荀子重批墨子的“兼愛”之說。荀子的理論雖有為現實等級制度辯護之虞,但從社會關系的實際境態(tài)出發(fā),正視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并努力在這種不平等中求秩序,荀子之說恐怕要比墨子更為深刻,這一點在當代社會理論中已受認同。[8](P82~89)荀子進一步將“分”引申至倫理關系層面,認為人與其它生物的根本區(qū)別之一就在于人有“辨”,即區(qū)別君臣、父子、夫婦等社會倫理關系。他甚至對每一角色的行為規(guī)范都做了詳細規(guī)定,如人君要“以禮分施,均偏而偏”;為人臣者要“以禮待君,忠順而不懈”,為人父要“寬惠而有禮”,為人子要“敬愛而致文”,為人兄要“慈愛而見友”,為人弟要“敬詘而不茍”,做人夫要“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為人妻要“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1](《君道》)荀子認為各個方面“偏立而亂,俱立則治”,哪個方面都不可偏廢。這一定論就等于將社會政治中的等級關系視為一種倫理關系。荀子此一“分”點刻出中國社會獨有的倫理基質,自此,這一特質被尊為社會正統(tǒng)意識永遠地鐫刻在儒家道統(tǒng)的豐碑之上,這恐怕是荀子始料不及的。這個倫理學說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說荀子開啟了此后二千年的封建社會的所謂綱常名教實不為過。[9(]P69~75)在荀子的理論中,“群”與“分”是社會關系中兩大基本要素,只有群分結合才能建立和諧而美好的社會關系,其中“分”猶為重要,只有“明分”才能“使群”,“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但怎樣才能建立這樣的社會關系呢?荀子認為,除內在的修為外,還需要“義”,即外在的社會規(guī)范。社會群體之成立與發(fā)展,“不可頃舍禮義”。由此荀子提出“隆禮重法”的社會治理思想。

篇5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in China

LIU Hanze, YANG Yant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00)

Abstract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began with the "Socrates question", the essence of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s "politics is morality, that is politics", and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omplex social thought eroding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study of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human body and soul dualism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order using the spirit and power of philosophy, to seek the nature of goodness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liminate the weakness of the world of the senses, maintain a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of mind, noble moral sentiment and development to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treatment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goodness of the Confucian doctrine of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which enables our students to truly "self-cultivation, regulating the family, country, the world is flat ".

Key words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morality;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0 引言

古典政治哲學始于“蘇格拉底問題”,古典政治哲學是政治與道德合一(政教合一),Leo Strauss向來被認為是古典主義政治哲學的堅定的維護者,而馬基雅維利是現代政治哲學的始祖。①古典政治哲學的精髓在于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通過古典政治哲學的創(chuàng)建和維護,人類在精神成長的過程中創(chuàng)建、維持樸素的價值觀,認為德性乃是自然主義的道德的倫理學特征。古典政治哲學負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哲學是國家本質屬性的研究,而古典政治哲學更是封建時代背景下對統(tǒng)治者的價值追求,也是對人性的批判和探討,古典政治哲學在西方政治哲學中居于統(tǒng)治地位,其理論一部分是邏輯推導的,一部分是形而上學的理論,古典政治哲學的方法是辯證的,其根本出發(fā)點是通過理智世界的分析把形而上學的世界觀進行正確的思辨,古典政治哲學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具有積極促進作用。②③隨著網絡信息化的發(fā)展,復雜的社會思潮侵蝕著大學生的思想,通過古典政治哲學的學習,在人的靈魂與肉體二元論中理解世界的秩序,利用哲學的精神和力量,在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中尋求善的本質,消除感官世界的弱點,把理智世界和感覺世界劃分開來,提高大學生的正義感,用哲學的根本原理來實現價值和靈魂的洗禮。

1 古典政治哲學的精神原理分析

東方和西方的古典政治哲學是人類對精神和理性的一個重要的批判性探討,古典哲學蘊含對人生價值和哲理的思辨,通過古典政治哲學的思考,把人類從理智世界和感覺世界劃分開來,實現對人性正義的概念分析。古典哲學中,人的來源是正義的化身,在靈魂與肉體的二元類中,理念世界主宰者世界的秩序,通過感官世界建立正義的理念世界,通過古典政治哲學實現對善的本質的分析。④東方古典哲學則是以儒家思想為主流,把老子之道和儒家思想進行知行分析,把柏拉圖的思想體系看作是哲學的精神和力量。在人的價值和生存發(fā)展中,通過修身齊家實現,治國平天下。古典哲學的修身思想貫穿到整個人類的家庭、家族和種族的發(fā)展中,對人類世界觀、人生觀的認識具有加大的促進作用。古典政治哲學倡導價值和尊嚴,通過人的尊嚴的保持,提高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和價值追求,為個人的幸福而努力。可見,對古典政治哲學的學習,由此提高個人的精神追求和國家的統(tǒng)治,同樣對人類的價值培養(yǎng)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導向。

古典政治哲學與現代政治哲學的分界點為“Machiavelli問題”以及對Machiavelli問題的解釋,現代政治哲學藏到政治與道德無關,而古典政治哲學更加強調理性的價值追求,借助理性的發(fā)展,實現人類的思想和行動的統(tǒng)一。通過對古典政治哲學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因為古典哲學強調的是人類的具體追求是什么,靈魂與現實的矛盾是什么。通過對人類本性的控制,在嚴酷的現實世界中,正式人類的欲望和價值的取向,在人類的價值追求中,崇尚“真、善、美”,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在人類的欲望追求中,力求和平,在不能和平時,可以通過需求適當的助力而非戰(zhàn)爭。從這一角度較,古典政治哲學為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培養(yǎng)中提供了一種可行的價值參考,在自然狀態(tài)下建立理性的生活態(tài)度、平和的價值追求、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相信人類來自善良的盧梭認為,古典政治哲學要求人要有契約精神,大家在道德范圍內保障個人利益,維護自由、平等和人權保障。古典政治哲學的理性精神追求為大學生價值觀的取向和培養(yǎng)提供了可行性參考,在建立的契約社會中實現公平正義。

2 古典政治哲學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分析

隨著世界多源思潮的進化和發(fā)展,以及網絡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fā)生改變,功利化的價值取向和貪圖享樂的價值追求正在侵蝕著當代大學生。通過古典政治哲學的學習,在人的靈魂與肉體二元論中理解世界的秩序,古典政治哲學倡導的真善美和和平的心靈追求等思想,能有效影響和促進大學生良好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的形成,在古典政治哲學的洗禮下,培養(yǎng)大學生先進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國乃是儒家之邦,中國哲學的奠基者為孔子和老子,分別為道家和儒家,作為古典政治哲學的重要分支,道家關心的是自然和諧和天地合一,在政治上的無為的態(tài)度,在功名和價值追求上為無為而治,該哲學主張雖然最終沒有成為中國后來的正統(tǒng)的統(tǒng)治思想,但是其倡導的自然和諧的哲學觀點仍然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具有較好的正面促進意義。

在當今網絡社會環(huán)境下,各種思想充斥著大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通過學習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的儒家思想,義禮修身,嚴格尊卑老幼,保持原始的民主性和良好的價值取向,采用古典政治哲學思想指導當前大學生的價值求取向,可以在工作、生活、婚姻和朋友之間形成較好的行為準則。把禮作為修身的基本價值取向,以仁義對人,仁為精神,禮儀為主,禮是因循,仁是創(chuàng)造。通過古典政治哲學的修身指導,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使得廣大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培養(yǎng)人們具有先進的思想、高尚的道德,使得廣大的大學生在思想品德、性格心理方面具有較好的價值取向,改變心靈容易受挫,孤僻、自卑的缺點。在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中尋求善的本質,消除感官世界的弱點,保持人格的尊嚴,既要承受上天的對苦難的安排,也要奮發(fā)圖強,努力奮斗。

中國和西方的文明源遠流長,古典政治哲學涵蓋了中西方的智慧的結晶,中國的儒家正字思想具有強烈的倫理價值取向,對促進我國大學生的道德自律、自我完善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自古以來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為使得中國成為世界聞名的禮儀之國,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哲學思想,成為古典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的古典哲學的學習,以德化人,通過道德的感化,使得廣大大學生認識到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人類作為世界的一分子,大學生更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大學生通過古典哲學的指導和引領,結合“修、齊、治、平”的政治主張,在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盡責盡力。正如儒家的核心思想:“人若不盡其所能完成社會的責任,那么就無法有效發(fā)揮自身的特長和天賦”。因此,大學生消需要抵制和舍棄當前功利化和悲觀主義為主要內容的宗教思想,利用古典政治哲學在精神上培養(yǎng)自己的美德,在行動上履行忠恕之道,把仁義付諸實踐,發(fā)展“仁、義、禮、智”為主要內容的精神和價值追求,兼善天下,修生齊家治國平天下,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取向,全面發(fā)展成為高素質的國家棟梁之才。

3 結語

古典政治哲學的精髓為“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古典政治哲學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具有積極促進作用。通過古典政治哲學的學習,指導當前大學生的價值求取向,可以在工作、生活、婚姻和朋友之間形成較好的行為準則,以仁義對人,仁為精神,禮儀為主,禮是因循,仁是創(chuàng)造,在行動上履行忠恕之道,把仁義付諸實踐,使得廣大大學生認識到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注釋

① 劉亞明.善與可能的善:從古典政治哲學到現代政治哲學的嬗替[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52-57.

篇6

一、 挫折心理概述

我們要研究挫折心理,首先要界定什么是挫折心理,即挫折心理的內涵。

(一) 挫折心理的內涵

“挫折”一詞,最早出現于《后漢書?馮岑賈列傳》的“今偏城獲全,虜兵挫折,使耿定之屬,復念君臣之義。”亦作“銼折”,《元史?蓋苗傳》:“雖經銼折,無少回撓。”這里的挫折是“失利、失敗”的意思。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解釋為:失敗、失利。《辭海》解釋為:失利、挫敗。

我們要研究的是挫折心理,所以本文此概念主要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闡釋。在社會心理學中,挫折是指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于遇到障礙和干擾,其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的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在這一定義中,挫折包括三方面的含義:挫折情境、挫折認知、挫折反應。挫折情境是指對人們有動機、有目的的活動造成內外障礙或干擾的情境狀態(tài)或條件,構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種自然、社會環(huán)境如:考試不及格、比賽得不到名次等。挫折認知:對挫折情境的知覺、認識 和評價。挫折反應:個體在挫折情境下所產生的煩惱、困惑、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交織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敗感,如憤怒、自卑等。其中,挫折認知是核心因素。一般來說,挫折情境越嚴重,挫折反應就越強烈,反之,挫折反應就越輕微。但是只有當挫折情境被主體所感知時,才會在個體心理上產生挫折反應。如果出現了挫折情境,而個體沒有意識到或者雖然意識到但并不認為很嚴重,那么,也不會產生挫折反應,或者只產生輕微的挫折反應。

(二) 受挫后的反應

1. 積極的反應

升華。即指大學生對因種種限制因素不能實現的原有目標加以改變,用另一更加符合社會價值、更富有創(chuàng)建性的目標代替,“化悲痛為力量”。歌德就是采用這種方法,將失戀的悲傷化為寫作的激情,寫成了膾炙人口的世界文學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

補償。包括兩層涵義:一種是改變策略和行為方式。即當自己原有目標無法實現時,尋求一種新的行為方式,在策略上作出改動;一種是目標的改變。即降低或者重新選擇目標。

2. 消極的反應

焦慮。這是人們在遭受挫折時產生的一種模糊的緊張不安的情緒體驗。大學生焦慮主要體現在學習和考試上。他們因對課程多、節(jié)奏快、密度高、更新快、靈活多變的大學教學方式一時無法適應,致使其心理出現焦慮。

攻擊。這是個體因活動目標受挫,在態(tài)度和情緒上產生的敵視和報復的心理,在行動上可能產生過激的舉動,表現為攻擊。

退縮。即在大學生自身遭遇挫折的時候,失去自信,消極悲觀,對任何事都采取無動于衷、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具體表現為冷漠、幻想、依賴、退化。

逆反。這是一種動機和行為方向相反的行為。持這種心理的學生往往為了排除內心的不滿,會采取一些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不被允許的愿望和行為,產生一些的行為。

自殺。輕生是大學生受挫后最為極端的一種行為反應。如果挫折來得突然而沉重,受挫者挫折承受力很小并且沒有得到外力的幫助,就會歸因于己,自暴自棄甚至自殺。

3. 妥協(xié)的反應

求得注意。即想方設法引起對自己的注意,如大聲喧嘩、尋釁滋事、用惡作劇來顯示自己。

合理化。即自我安慰,指無法達到追求的目標時,給自己一個好的借口來解釋,但用于解釋的借口往往是不真實的、不合邏輯的,但防御者本人卻能借此說服自己,感到心安理得。

自我整飾。當個體遇到挫折時,往往把心理上的煩惱、焦慮、不快等統(tǒng)統(tǒng)埋藏在自己心里,壓制自己盡量表現出愉快、積極的一面,以彌補失敗帶來的挫折感。這種行為往往起著自我欺騙和自我作用。如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行為就屬于此種。

二、 研究挫折心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一) 理論意義

大學生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發(fā)展階段,三觀沒有定型,在遇到挫折時,會呈現出獨特的方面,了解大學生挫折應對方式及偏好,可以為構建大學生挫折應對理論提供相關依據。同時,研究不同性別、年級、專業(yè)的大學生挫折應對方式的差異,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為廣闊的素材,進而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為高校全面推進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供新視角,使心理健康教育這個最基本的內容開展地更具體,而且有助于以促進大學生形成科學挫折應對觀為目的的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層次性。

(二) 實踐意義

研究挫折心理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了解自身挫折應對狀況,為大學生面臨挫折時選擇正確的挫折應對方式和積極地應對挫折提供了實踐指導;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較好地認識大學生挫折應對基本現狀的機會,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而能夠更加有效地開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此同時,能夠促進大學生充分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自身的挫折應對能和心理健康水平,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各種載體的作用,提高自身挫折應對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三、大學生挫折心理的表現

(一)大學生挫折認知存在偏差

對挫折心理的正確認知是戰(zhàn)勝挫折的前提和先導。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于不定型期,他們的社會經驗不夠充足,往往在看待事物和事情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遇到挫折時,沒有把挫折看成是一把雙刃劍,看到更多的是挫折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想到的也是對自己的否定,感受到的也是負面的情緒。另外在順境的時候,只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長處,只有在遇到挫折后,才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缺乏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挫折體驗,對挫折的心理準備不足。在遇到挫折的時候,過分夸大挫折的后果,出現正如挫折ABC理論中經常導致情緒障礙的三種思維方式,即絕對化、過分概括化、把事情想的糟糕透頂。

(二)過度沉浸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雖然不是引起挫折的核心因素,但是挫折情境的嚴重程度會影響挫折反應的強烈程度。一般來說,挫折情境越嚴重,挫折反應就越強烈,反之,挫折反應就越輕微。而大學校園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小社會。在上大學期間,大學生會遇到不同類型的挫折,如就業(yè)挫折、學業(yè)挫折、戀愛挫折、人際交往挫折等,有些學生在遭到挫折后,不能及時調整自己走出挫折困境,一度沉浸在挫折中不能自拔,在心里埋下隱患,時時刻刻都想著遇到的挫折和產生挫折的那個情境或那個人物,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裝進了挫折的那個套子里。當遇到其他事情或其他人時,總想起原來的事或人,覺得有無限的障礙和困難,無形中給自己增強了莫大的壓力。

(三)挫折行為失范

其實社會生活中充滿著矛盾,隨時隨地都會有可能導致挫折,所以大學生產生挫折情緒體驗在所難免。但是在有了挫折后,有些學生反應比較感性,蓄積了自己的壓抑、焦慮 和不安的情緒,使自己一直處于一種消極的狀態(tài),更沒有及時合理地運用一些挫折疏導的方法,甚至做出一些的行為,更有甚至,自暴自棄,采取上吊、跳樓、服毒、投河等自殺辦法來懲罰自己。另外對于遇到的挫折,缺乏意志力和容忍力,往往采取逃避等消極行為,缺乏社會實踐活動的鍛煉和抗挫能力的培訓。

四、大學生挫折心理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 外部原因

大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環(huán)境三方面。首先是家庭環(huán)境,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搖籃,家庭的人際關系、家庭的教育方式(一種是溺愛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必然使孩子經不起挫折和刺激;一種是專制的教育方式,動輒叱罵或加以棍棒,使孩子極度內向、孤僻,形成神經過敏性人格)、家庭的撫養(yǎng)方式以及家長的素質等對大學生的挫折心理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其次是學校環(huán)境,青少年的成長大部分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影響主要包括:A.封閉的學校教育,很多學生只知正面,不知反面,一旦理想的藍圖與現實發(fā)生沖突,就會有強烈的反差和錯位;B.緊張的人際關系;C.學習上持久緊張的競爭;D.性心理的成熟與的不完善的矛盾;E.雙向選擇所帶來的擇業(yè)就業(yè)壓力;F.經濟負擔的壓力等。

最后是社會環(huán)境,人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會受到政治、經濟、法律、道德、宗教、習慣勢力等諸多社會因素的制約。社會因素給大學生帶來的阻礙和困難更為復雜、更普遍,包括:A.當代大學生身處西方價值觀并存和相互沖突的復雜環(huán)境中;B.社會轉型期對大學生的評價、需求發(fā)生了變化。

(二) 內部原因

從總體上看,大學生挫折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個體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

1. 生理因素。大學生生理原因的挫折是指個體因生理素質、體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所帶來的限制,導致自身活動的失敗,無法實現目標。

2.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個性因素、過去經驗、挫折容忍力及個人報負水平等方面。具體為:

個性特征有缺陷。個性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意識傾向和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個人興趣、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會對挫折承受力有重要的影響。研究表明,對同樣的挫折情境,個性特征有缺陷的人更容易受到挫折。

過去經驗不足。一個人遭受挫折的經驗對挫折承受力有很大的影響。經歷豐富的人能夠獲得較多的生活和挫折的經驗,得到較多的鍛煉,在遇到挫折時能快速對待和處理挫折,而大學生社會和人生經驗不充足,因此在遭到挫折時可能出現行為失范。

挫折容忍力不夠。個人自尊心的強弱是影響大學生對挫折容忍力的一個重要的心理原因。有些學生認為挫折、失敗是一件丟臉的事,因此挫折容忍力較低。

個人抱負水平過高。大學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由此決定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和努力方向。但是如果給自己設定了過高的期望,而在實際過程中,又達不到這一抱負值時,就會產生焦慮,形成挫折。

總之,大學生的挫折心理是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等外部因素和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在內的內部因素綜合作用、相互融合、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結果。

五、應對挫折心理的教育對策

(一)建立適當的挫折防御機制

挫折和失敗會使自我受到傷害、威脅,并可能引起焦慮、自卑、痛苦等,使人的心理平衡遭到破壞,這時心理防御機制就會發(fā)揮作用,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運用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一種或多種形式來排解挫折。

當自己的行為目標遇到挫折時,特別是在動機指向的重要行為目標受挫時,引導學生運用文飾、投射作用的心理防御方式來加以適應,防止或延緩激動情緒所導致的攻擊或破壞,同時,能夠使自己冷靜下來,重新理智地面對現實、整理思想,找到解決挫折的辦法,甚至積極、及時地使用某些防御方式可以使學生奮起直作,樹立更高層次的目標。

(二) 提高大學生的挫折認知

我們對挫折的情境反應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對挫折的不合理的認識。通過對挫折含義的解讀,我們也可以看到挫折反應的性質、程度主要取決于個體對挫折情境的認知,因此教育者要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挫折認知。

1. 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教育者要運用哲學內容使大學生明白挫折并不總是一件壞事,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同樣挫折對于我們的成長而言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正確看待挫折、分析挫折、解決挫折。

2. 使大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在前面分析挫折成因中,我們看到導致大學生挫折心理的原因之一為大學生的抱負過高,所以教育者要引導大學生對其自身做出合理的評價,正確評估自己的實力,及時地調整自己的目標,做到既不遙不可及,也不觸手可得。

3. 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大學生處于三觀的形成時期,我們要使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開闊他們的視野和層次,使其格局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那些小事,從而將遇到的挫折看得不那么夸張和焦慮。同時,要對其意志力進行相應的磨練,從而提升自我的心理素質,勇敢戰(zhàn)勝挫折。

(三) 運用疏導方法,引導學生及時擺脫挫折情境

1. 宣泄疏導法。排解宣泄不良情緒的方法有很多,既可以靠自我調節(jié),需要時,也可以借助于別人的疏導。可以通過交往和語言傾訴,即找自己的親人、知心朋友把自己遇到的挫折情緒傾訴出來,得到他們的開導和幫助。

2.活動釋放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挫折理論教育,而且還要把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學校可以根據受教育者各自不同的特性、年齡、心理水平的不同,開設不同水平、不同內容的挫折教育實踐課程,開展各種各樣的教育活動,如軍政訓練,增強學生體質和耐力,到農村鍛煉,接受挫折教育,到社區(qū)掛職實習,開展三下鄉(xiāng),野外生存生活訓練。

3.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有些大學生遭遇挫折后,一直受不良情緒的困擾和挫折情境的糾纏,因此教育者要引導學生轉移注意力,可以是情境轉移,暫時避開挫折情境,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比如聽歌,旅行、畫畫等,使自己的情緒得到緩沖;也可以通過目標替代來轉移,當自己原定目標的實現受阻時,不妨調整目標或換新的目標,使自己揚長避短,增強自信,越過挫折的激流險灘,爭取成功。

(四) 引導大學生進行積極地自我心理調適和社會支持相結合

篇7

1膳食療法

1.1一般營養(yǎng)原則(1)控制食物總能量的攝入,能量攝入過多,多余的能量就以脂類的形式儲存在體內,在正常的情況下,應該使攝入的能量基本等于消耗的能量。(2)控制食物中總脂肪的攝入量,使其不超過總能量的25%,動物性脂肪中飽和脂肪酸較多,它能促進腸道膽固醇的吸收和肝臟膽固醇的合成,使血清總膽固醇水平升高,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飽和脂肪酸長期攝入過多,可使甘油三酯升高,增加血液粘度并加速血液凝固,促進血栓的形成。植物性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較多,它有利于降低膽固醇,但也不能過多攝入,因為會引起體內較多的氧化損傷[2]。(3)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總量和比例,使其占總能量的60%,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在體內可轉化為甘油三酯,并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因此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主食、粉條、精糖等的攝入量要加以限制[2]。

1.2科學的飲食方法(1)供給充足的蛋白質,蛋白質提供的能量要占總能量的11%~15%為宜。同時給予充足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膳食纖維可以吸附腸道中的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并加快腸道的蠕動,有利于減少脂類物質的吸收,促進排泄。(2)減少酒精的攝入,酒精可以促進內源性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導致血脂升高。酒精本身也是能量物質,在體內可轉化為脂肪,因此要減少或者不飲酒。(3)控制鹽的攝入,鹽中的鈉離子可導致血壓升高,導致血管壁硬化,加重血脂紊亂,專家建議,每日食鹽6g以下。

1.3改善生活方式加強健康教育,要求做到生活有規(guī)律,睡眠控制在8h以內,1日3餐(或4餐),定時定量,不可暴飲暴食和缺餐少頓,根據自己的體能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保持身心愉悅。

2結果

目前臨床上對血脂異常的患者大多采用藥物治療,療效是肯定的,但也有局限性。膳食療法主要是飲食控制,采用科學的飲食方法以及生活方式的調節(jié),膳食療法不僅可以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給患者造成的痛苦,同時也是調脂藥物治療的基礎,因此,膳食療法是高脂血癥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

3討論

高脂血癥是指血液中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血脂升高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飲食不當是引起血脂紊亂的主要原因,國內外大量的流行病學和臨床實驗均表明膳食因素與成人的血脂具有密切的關系。所以無論是否采取藥物治療,都應輔以適當的營養(yǎng)飲食措施,注意飲食也是改善血脂紊亂的基礎[3]。總之,膳食療法是防治和治療高脂血癥患者的首選方法。

【參考文獻】

篇8

目前對于β2–微球蛋白淀粉樣變尚缺乏特效的藥物治療方法,多以非甾體類解熱鎮(zhèn)痛劑等緩解癥狀為主。晚期需依賴外科手術治療。因此,預防血β2–微球蛋白的升高更有重要意義,目前推薦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通過透析有效清除循環(huán)β2–微球蛋白;二是避免由透析膜生物不相容性以及透析液中內毒素所致的β2–微球蛋白釋放增加4。

二、 不同透析方法對血β2–微球蛋白作用的討論:

1、 普通血液透析:

車華等5發(fā)現普通血液透析后患者血β2–微球蛋白水平有所下降,但未能恢復至正常。馬勝銀等6研究表明普通低通量血液透析后β2–微球蛋白濃度反而較透前升高,與國外報道相一致7。

血液透析僅能清除分子量小的物質,極少量的對流作用對中大分子物質清除效果差。β2–微球蛋白不能通過低通量透析膜,僅能在膜表面被少量吸附,清除極為有限8。另外,如果血液透析水質不純及使用生物相容性差的濾器,均可促進β2–微球蛋白的合成及釋放9。

2、 高通量與低通量透析的比較:

趙秀娟10等比較了30例患者使用高、低通量透析器在單次血液透析后的結果,高通量組透析前后β2–微球蛋白下降率更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馬勝銀等6對高、低通量血液透析4周后血β2–微球蛋白的變化進行比較,低通量透析組透析4周后血清β2–微球蛋白較首次透析前升高,而高通量組透析4周后較首次透析前血清β2–微球蛋白濃度明顯降低。

上述結果提示高通量透析器對血β2–微球蛋白的清除更有優(yōu)勢。這是由于高通量透析器膜的孔徑大,對β2–微球蛋白清除率高;同時合成膜不對稱、疏水的特性使其吸附能力強,例如對于聚砜膜來說,吸附的β2–微球蛋白占清除總量的17%11。低通量透析器對于β2–微球蛋白的清除率20ml/min12。

3、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濾過等方法之間的比較:

黃洪濤等13比較了HD、HP+HD、HDF的治療效果,結果3組在單次治療后血β2–微球蛋白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HP+HD組、HDF組下降優(yōu)于HD組,HP+HD組與HDF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血液灌流聯(lián)合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濾過均能有效清除血β2–微球蛋白。

Leypoldt比較了高通量透析、血液濾過(HF)及HDF對β2–微球蛋白的清除。結果顯示,HF后稀釋法對β2–微球蛋白的清除率是HFHD的3倍,前稀釋法的清除率高于后稀釋法;HDF對β2–微球蛋白的清除率是HFHD的4倍,前稀釋法和后稀釋法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4。

Lornoy等11發(fā)現只有在HDF的置換液流速上升至60ml/min以上時,HDF對β2–微球蛋白的清除才顯著優(yōu)于HFHD。雖然HFHD對于β2微球蛋白的單次清除量不如HDF,但患者多每1~2周進行1次HDF,清除量有限,若用每周3次的HFHD代替原先普通低通量血液透析加HDF的治療方式,每周可清除更多β2–微球蛋白,這便是HFHD的優(yōu)勢所在15。

血液透析濾過利用彌散和對流原理,應用生物相容性好、通透性高的合成膜,故對小、中、大分子物質均有良好的清除作用8,可有效清除β2–微球蛋白。血液灌流對于中分子物質具有較強的非特異性吸附作用,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速率快、機械強度高等特點,對β2–微球蛋白有良好的清除效果16。

因此,預防β2–微球蛋白淀粉樣變的形成可采用HDF、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方法。

參考文獻

[1] 季大璽. 高通量血液透析的可能益處[J]. 中國血液凈化,2005,4(7):349-351.

[2] Granollerasn C. β2-Microglobulin(β2-MG) removal Which is the best way. Blood purif 1988,6:346.

[3] Jadoul M. Dialysis-related amyloidosis: importance of biocompatibility and age [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1998,13: 61-64.

[4] 蔣建平,侯凡凡.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β2–微球蛋白沉淀病.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1,21(4):240-241.

[5] 車華,蘭天彪. 31例尿毒癥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中β2–微球蛋白和T淋巴亞群的變化. 臨床內科雜志,2006,23(1):52-53.

[6] 馬勝銀,劉朝陽. 不同透析方法對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骨鈣素、降鈣素、甲狀旁腺素及β2–微球蛋白清除的影響.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09,34(12):1085-1087.

[7] WhehleB, Bergstrom. Beta2-microglobulin(β2-MG)before and after hemodialysis(HD) [J].Kidney Int,1998,33(3):760.

[8] 張啟蒙,李杰,阿斯亞,等. 不同血液凈化方法對尿毒癥患者血β2微球蛋白清除觀察[J]. 中國血液凈化,2009,8(3):152-154.

[9] 王志剛. 血液凈化學. 第2版. 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88-489.

[10] 趙秀娟,馮英海,趙曉潔等. 不同超濾系數的透析膜對血液透析患者血β2–微球蛋白和血磷清除效果的影響.中國血液凈化,2005,4(5):275-276. 

[11] Lornoy W, Because I, Billouw JM, et al. On-line haemodiafiltration. Remarkable removal of β2--microglobulin. Long term clinical observation [J]. Nephol Dial Transplant,2000,15(Suppl 1):49-54. 

[12] Eknoyan G, Beck GJ, Cheung AK, et al. Effect of dialysis dose and membrane flux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J].N Engl J Med,2002,347:2010-2019.

[13] 黃洪濤,李紅梅.不同血液凈化方式單次治療對血液透析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甲狀旁腺激素的影響.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9,24(2):171-172.

篇9

大學生志愿者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個群體,是一支具有高漲熱情和一定知識技能的志愿者隊伍。但是大學生志愿者由于社會閱歷有限,以及自身其他的主觀原因,在開展志愿服務工作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因為其自身的專業(yè)性等獨特優(yōu)勢,可以幫助大學生志愿者更好的應對這些問題。因此在這種背景下,需要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讓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志愿者發(fā)揮積極有效的影響。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志愿者的關系

隨著我國高校的擴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機會成為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高校不僅注重大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也要注重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培養(yǎng)。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國高校的一項重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多渠道多途徑,還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結合大學生群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要想讓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志愿者發(fā)揮積極有效的影響,需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堅持大學生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則;二是注重大學生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建設。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志愿者影響現狀

1.參與目的不明確

很多大學生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目的不明確。從訪談中了解到,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類:

(1)自身意愿

從訪談中了解到,有三成左右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目的是出于對志愿服務精神的尊重和認同。這部分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是因為自身有較強的志愿服務意愿,他們希望通過自身的志愿服務行為來幫助他人,促進社會進步。

(2)從眾心理

從訪談中了解到,有大約二成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是因為周圍的同學朋友來參加了,自己閑暇無事,出于“來看看”的心理前來參加。這一部分人的志愿服務行為完全是由從眾心理引發(fā)的,他們來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僅僅是因為周圍的伙伴來參加,自己如若不來顯得“沒面子”、“掉隊”,而事實上他們并不了解志愿服務活動和志愿服務精神。

2.價值認同感不強

很多大學生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價值認同感不強,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因為對志愿服務精神的不了解而導致認同感不強;二是因為對所參加的志愿服務項目的不了解或者沒興趣導致價值認同感不強。

3.思想和行為的一致性不強

(1)眼高手低

從訪談中得知,有些志愿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困難準備不足,從而導致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中受挫。比如,有一位大學生志愿者介紹到,他在去一所農民子弟小學支教的志愿服務經歷中,因為自視過高,認為給小學生上課是很簡單容易的事情,并沒有對當天所授課程做充分準備,導致他在當天的課堂上因為沒有準備充分的教學內容而出糗。

(2)無法從志愿服務活動中獲得滿足感

我們知道,真正的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是為了從這一過程中,獲得幫助別人的滿足感。而在調研中發(fā)現,近乎六成的志愿者表示他們在志愿服務活動中較少或者根本沒有獲得過滿足感。有一位大學生志愿者介紹到,他在一次去紫金山揀垃圾的環(huán)保公益活動中,收獲的只有疲憊和憤慨,毫無滿足和快樂。

三、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志愿者影響的舉措

(1)完善已有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大學生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學校、家庭和新聞媒體。但是通過這些渠道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尚存不足。例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系統(tǒng)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不僅需要通過課堂,還需要關注大學生志愿者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從他們所在的宿舍、班級、社團入手,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形成社團牽頭、班級組織、宿舍互助的志愿服務模式。

(2)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根據社會的發(fā)展變遷,要積極拓展創(chuàng)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發(fā)揮及時適當的影響,改善大學生的志愿服務行為。

大學生對于網絡的利用率較高,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創(chuàng)新手段,通過網絡傳播的方式對大學生志愿者施加影響。特別是21世紀知識經濟鋪面而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備應用高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能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加強高技術武裝,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

(3)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很多大學生志愿者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在于它的枯燥乏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堅持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讓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志愿者的日常生活之中,讓枯燥乏味的書本知識融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之中。這一方面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調動參與的積極性。

(4)大學生志愿者提高自身素質

大學生志愿者需要提高自身素質,改變眼高手低的習慣,端正志愿服務態(tài)度,踏實做好志愿服務工作。大學生志愿者也需轉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特別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積極地投入學習,必將有所收獲。

(5)重視志愿服務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志愿服務組織首先需要完善培訓制度,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工作:明確培訓制度,完善培訓內容,創(chuàng)新培訓方式。通過培訓,讓組織和志愿者有一個互相了解的過程。

志愿服務組織要做到關注大學生志愿者,給予他們一些其他必要的幫助,讓他們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中獲得滿足和認同,反過來,更加熱情地投身于志愿服務工作之中。

參考文獻:

篇10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類有全身脂質代謝異常引起的,主要累及大型、中型肌彈力型動脈的血管硬化性疾病。及時了解和判斷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可以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提供更好的依據。近些年的研究發(fā)現,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和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并且其病變的出現與主動脈粥樣硬化幾乎同步進行。因為頸動脈位置相對表淺,易被超聲所檢測,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檢測指標。為了進一步研究血脂正常患者中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與血脂、脂蛋白、載脂蛋白之間的關系,為頸動脈斑塊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提供更多依據,筆者進行了下列研究,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6年3月30日-2011年3月30日在本院體檢發(fā)現頸動脈粥樣斑塊且血脂水平正常的16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男91例,女69例,年齡38~59歲,平均(43.89±8.56)歲。所有患者均通過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發(fā)現頸動脈斑塊,通過肝功能檢查發(fā)現血甘油三酯和膽固醇水平均正常。

1.2 分組方法 選擇體檢發(fā)現頸動脈粥樣斑塊的16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選擇同期在本院體檢未見頸動脈斑塊的16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85例、女75例,年齡30~60歲,平均(43.82±6.79)歲。兩組待檢者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進一步對發(fā)現頸動脈粥樣斑塊的觀察組患者進行CT增強掃描,通過測量頸動脈斑塊的CT值并按照下列標準來評估斑塊的穩(wěn)定性:CT值

1.3 檢測指標 于體檢時抽取觀察組和對照組待檢者上肢靜脈血5 ml,加入EDTA抗凝處理后,4 ℃、3000 rpm離心10 min,取血清檢測甘油三酯(TG)、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載脂蛋白A-Ⅰ(ApoA-Ⅰ)、載脂蛋白B(ApoB)。檢測時采用購買于德國Bio-Rad公司的試劑盒,按照說明書逐步規(guī)范操作。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對上述數據中的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血液檢查結果 兩組甘油三酯和膽固醇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檢出頸動脈斑塊的觀察組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載脂蛋白B(Apo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載脂蛋白A-Ⅰ(ApoA-Ⅰ)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觀察組不同斑塊性質患者血液檢查結果 觀察組患者中斑塊性質越硬,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載脂蛋白B(ApoB)水平越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載脂蛋白A-Ⅰ(ApoA-Ⅰ)水平越低。見表2。

表2 觀察組不同斑塊性質患者各項檢查結果比較(x±s)

斑塊性質 LDL(mmol/L) HDL(mmol/L) ApoA-Ⅰ(g/L) ApoB(g/L)

軟斑塊(n=61) 2.87±0.28 1.08±0.09 1.19±0.12 1.59±0.18

中間板塊(n=52) 3.38±0.47 0.89±0.07 0.98±0.10 1.81±0.13

鈣化斑塊(n=47) 4.10±0.39 0.71±0.09 0.73±0.08 2.08±0.35

F值 8.565 7.125 11.589 9.896

P值

2.3 觀察組不同狹窄程度患者血液檢查結果 觀察組患者中管腔狹窄程度越重,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載脂蛋白B(ApoB)水平越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載脂蛋白A-Ⅰ(ApoA-Ⅰ)水平越低。見表3。

表3 觀察組不同狹窄程度患者各項檢查結果比較(x±s)

狹窄程度 LDL(mmol/L) HDL(mmol/L) ApoA-Ⅰ(g/L) ApoB(g/L)

篇11

我國的大學與西方大學有所不同。西方的大學是學者共同體,有其相應的學術自由,大學自治、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實際上是一種知識管理或知識生產管理,是學術管理。但我國社會由于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影響,特別是“學而優(yōu)則仕”的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形成了高度集權的社會結構模式,泛行政化的現象非常普遍。所有的社會組織,不論性質如何不同,都泛化為行政組織,從上到下,貫穿于強大的行政體系之內;行政權力在制度設計中一再被強化,大學也不例外。這就導致了大學內部組織的復雜性,既有學術性組織,又有行政性組織,還有兼具兩種組織特性的組織。在我國的大學,行政管理的地位被強化到絲毫不遜色于學術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甚至于以行政管理為核心,行政決定著大學的發(fā)展方向。

如此一來,大學里的學術管理與行政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在并駕齊驅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形成一定程度的沖突;協(xié)調不好,有時甚至抑制或阻礙到大學的發(fā)展及其功能的最優(yōu)化體現。所以,要辦好一所大學,使之具備應有的功能,發(fā)揮全面的作用,離不開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更不可缺少高素質的行政管理隊伍。如果行政管理者跟不上學術共同體的發(fā)展要求,勢必影響到大學健康、迅速的發(fā)展。所以,大學的行政管理者是極其重要的群體,深人研究分析這個群體的角色定位意義非凡。

一、大學行政管理者是“知識人”

知識社會學是把知識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知識與社會系統(tǒng)之間關系的科學。

“知識人”是知識社會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根據知識社會學的意義,我們可以理解為依賴并參與知識的社會人。“大學的行政管理人員不僅是一個權利的敬畏者,更是學術的敬畏者和知識的敬畏者”。在這個群體中大多數管理者本身是集教學、利研、管理于一身的。事實上,大學的管理人員主要由學校領導、學院領導及一般管理干部和各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組成。學校領導大多是某一領域的知名專家教授,有著高學歷或高職稱。以廣西大學為例,在現任的9位校領導中,博士7人,其中5人是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3人;全部是高級職稱,其中教授7人,研究員1人,高級工程師1人。而在二級學院中,上至院長、書記,下至秘書和學生工作管理人員,他們大多都是從教學崗位到兼任行政崗位,或者在行政崗位上一直肩負著一些教學工作的“雙肩挑”人員。至子職能部門的管理人員,也大多有著較高的學歷和職稱,廣西大學在2006年進行的機關領導干部聘任要求中,基本上要求處級領導干部要有中級以上職稱,有的崗位如科技處、研究生院等部門正職明確要求有博士學位,正高級職稱。而一般管理干部同樣以各種渠道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廣西大學招生就業(yè)指導中心設有《大學生就業(yè)指導》教研室,并負責組織開展全校《大學生就業(yè)指導》課的教學活動,該中心的大部分教師都承擔了該課的教學任務;如廣西大學學生工作部(處)的教師們也都大多承擔著《形勢與政策》及“兩課”的一些教學活動,其他各職能部門的教師也都通過各種渠道承擔各種教學任務。而科研活動對于所有大學教職員工更是沒有限制,不僅教師們可以開展,管理干部人員也同樣做得有聲有色。在廣西大學季目皮處近幾年編印的《廣西大學科學研究成果公報》中,各職能部門,一般管理干部的成果同樣碩果累累。其中,黨辦、校辦、宣傳部、組織部、學生工作處、團委、保衛(wèi)處、武裝部、校友會、招生就業(yè)指導中心等各機關黨委部門和職能部門都有不少成果。另外,隨著研究生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每年的畢業(yè)研究生逐年迅速遞增,這使高校對新進人員的要求也提上了一個新臺階。如廣西大學近年新招聘的管理干部中,明確要求只招收碩士以上研究生,這些新人走上工作崗位后,也都能承擔并承擔了許多教學、科研活動。由此可見,大學的管理人員是一群名副其實的依賴并參與知識的社會人,他們是“知識的組織者”、“知識的貢獻者”、“知識的傳播者”、“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的有機結合體。總之,他們是“知識人”。

二、知識社會學視角中的大學管理者角色

波蘭著名的知識社會學家弗·茲納涅茨基把“知識人”作為自己在知識社會學領域中的研究對象,他在《知識人的社會角色》一書中創(chuàng)建了知識人的社會角色分類方法。他認為:“知識人”作為一類社會人,是一群專業(yè)化了的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每一個“知識人”在社會中扮演什么社會角色,取決于他參與什么樣的知識系統(tǒng)和如何參與知識系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不同,“社會圈子”就不同,角色行為規(guī)范也就不同。他把社會角色設想為一個動態(tài)社會系統(tǒng),包括四個相互作用的元素:(1)社會圈子:一群與行動者相互作用并評價他的成績的人(即一群有利的擁護者);(2)行動者的自我:由于其地位而賦予他的身體與心理特征;(3)行動者的社會地位:由于其地位而固有的特許權與免疫權;(4)行動者的社會功能:對社會圈子作出的貢獻。弗·茲納涅茨基將“社會圈子”、“自我”、‘她位”和“功能”四個概念作為一個系統(tǒng),構成社會角色分類的范式,對知識人進行系統(tǒng)的比較分析,從而將知識人進行角色分類。

首先,大學管理人員組成了一個“社會圈子”,是一個參與大學管理、科研、教學、服務的專門群體,其內部具有很強的凝聚力,有共同遵守的規(guī)范。其次,每一位大學管理干部都是自己群體中的一分子,是這個群體中的組成部分。對于處在某一崗位的人,人們對他(她)都有一定的期望,也包括他(她)本人的自我期望。第三,大學管理干部有自己的權力和地位。除了作為一般公民所享有的一般社會權利之外,大學管理干部作為大學管理者、兼職教育者,享有特定權力;他們得到社會的認同、師生的認可以及政治上的待遇、經濟上的收入及其他物質和精神上應獲得的地位,他們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和承認。第四,大學管理人員在享受權利和獲取地位的同時,必須發(fā)揮自己在高校中協(xié)調引領、組織管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各方面的功能。 在弗·茲納涅茨基本人的“知識人”社會角色分類框架中,.共有四大類,分別是:A.技術顧問,B.圣哲,C.學者,D.知識創(chuàng)造者(探索者)。他明確將教師劃歸在“學者”類型下面的“知識散播者”一類,但實際上如此定位大學教師是有局限性的,事實上,大學教師遠不止“知識散播者”這一個角色那么單純,盡管傳播知識是教師的根本使命,他們在現實中扮演的角色至少還有: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知識的組織者、知識的貢獻者等等。大學管理干部按照弗·茲納涅茨基提供的框架,至少應兼具其中三類的特征。首先,大學管理人員具備A類“技術顧問”下的“技術領導者”特征,是“行政一指揮官”,他們設計規(guī)劃,選擇執(zhí)行計劃中所需的工具,所有這些建立在一系列面向使用的各種知識的基礎之上。其次,大學管理干部具備至少部分甚至大部分具備C類“學者”下的“知識散播者”的“教育者”的特征,因為他們本身是教育的組織者、管理者和實踐者。另外,大學管理干部還具備D類知識創(chuàng)造者(探索者)的特征,前面已經談到“科研”對于大學管理干部而言幾乎是息息相關的事情,從事科研工作幾乎成了大學管理人員不成文的規(guī)定,而科研的結果就會導致知識的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

顯而易見,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大學的行政管理人員是“知識人”,他們是依賴知識而生存并參與知識管理、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傳播、知識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社會人。

三、大學行政管理者應是具備“知識人”性質的“管理人”

現代教育的重要職能是培養(yǎng)和造就大批高級管理人才,其實作為教育組織、實施單位的大學同樣需要高級管理人才。美國人信奉“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可見管理的重要性。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導致了知識管理的出現,按照美國企業(yè)界知名人士卡爾·弗拉保羅的說法:“知識管理就是利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chuàng)新能力。”知識管理的行為過程關鍵在于運用有效方式和方法激勵成員參與知識的創(chuàng)新,并使他們在知識創(chuàng)新活動中獲得物質、精神、人格、價值等方面的享受,凝聚創(chuàng)新和集體的創(chuàng)造力。大學是知識創(chuàng)造、傳播的地方,知識管理這種全新的企業(yè)管理思想也理應進人到大學的管理實踐中,從而也就為大學的行政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行政管理人員是“知識人”,但就其工作性質和承當的角色來看,他們同時也是“管理人”。他們承擔著學校最為繁雜的事物性工作,同時又是大學改革與發(fā)展的推動者、支持者和執(zhí)行者。

我國的大學基本上是隸屬于政府的,是面向政府辦學的。長期以來,我們將大學看作是行政機構的附屬機構或延伸機構,對大學辦學實行嚴格的行政控制,大學內部起主導作用的是行政權力和行政邏輯,大學的行政管理得到了進一步強化。盡管如此,大學畢竟是大學,不是政府機關。在大學的行政體制中,盡管可以借鑒政府科層體制,畢竟政令暢通是我們所需要的,但大學的行政管理人員與政府機關的公務員是不一樣的。大學的行政管理人員服務的對象是師生,大學的主要活動是知識的傳承、傳播、發(fā)現、應用、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的學術活動,學術活動有自己的特點、規(guī)則與方式,相應地,學術活動的管理也就不同于其他領域的管理,那么對于在大學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員自然而然地有特定的要求。

(一)大學的行政管理干部是“知識人”.要不斷地補充“知識”

大學的行政管理干部,不同于地方行政干部,要求有更高的知識水平和文化修養(yǎng)。《論語·子張》說:“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后半句很多人都熟悉,可前半句就未必了‘我認為“仕而優(yōu)則學”的意思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做宮做得比較優(yōu)秀的人,就應該去讀書,做做學問。因為如此一來“學”與“仕”可以共長,即通過學習,可以不斷地增長知識,完善素質,提高水平等等,水平提高了,工作自然就會更上一層樓。大學的行政管理人員更要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并身體力行,只有不斷地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才能在大學的管理崗位上游刃有余。

(二)大學的行政管理干部應做到“有匠心,無匠氣”

篇12

所致精神障礙患者違法犯罪者以未婚、青年男性農民為主。其犯罪學特征主要是被鑒定人與被害人雙方關系一般(44.9%),無

作案前預謀(53.1%),作案目標臨時確定(69.4%),使用暴力手段(88.8%),無明顯作案誘因(67.3%),作案目的以報復居多

(4jd.4%),現實作案動機(42.9%),作案結果既遂(89.8%),作案次數以1次為主(88.8%),作案類型以兇殺(46.9%)為主,作案

后多無自稱遺忘(65.3%),作案后多以停留現場、不潛逃等非反偵查表現(57.1%)為主。精神病性癥狀組和人格改變組在作案

預謀( =27.64)、作案目的( =13.0386)、作案動機(x。=23.5290)和作案后表現(×2=19.3591)方面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05),作案目的以報復為主、作案動機以現實動機為主。結論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犯罪學特征有多以無作案前

預謀,多以報復為主要目的,作案后多無反偵查表現。與以精神病性癥狀為主要表現者相比,以人格改變?yōu)橹饕憩F者多在現

實動機下以報復為主要目的進行作案,因此在法醫(yī)精神病學鑒定時應予重視。

【關鍵詞】癲癇;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刑事責任能力;犯罪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d9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o7—9297(20o6)03—0230—05

crimi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fien~ th mental disorder due to epilepsy.£,ⅳ l,0, ,zha ng do, un ,hu ze—qing~。,

et以1.department offorensic psychiatry,college ofpreclinicalmedcine andforensic medcine,sichuan university,sichuan chengdu,

610041.2.mental health center ofwest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sty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rimi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due to epilepsy in forensic

psychiatry assessment. methods e crimi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98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due to epilepsy were researched

through the record of forensic psychiatry assessment designed by ourselves and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ccmd一3,psychotic symptom group (51 cases,52.o4%),personality change group (42 cases,42.65%)

and inteligence impairment group(5 cases,5.31%).the crimi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psychotic symptom group and

the personality change group were researched by control analysis.results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due to epilepsy

who committed crimes were unmarried young male farmers,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were usual(4 .9%),they usually did

not have plans before the ofence(53.1%),the ofence targets were determined temporarily(69i4%),most of the ofence were violence

(88.8%)with no distinguished incentive(67.3%),the ofence aims were mainly revenge(40.4%)and the ofence motives were re.

alistic(42.9%),the ofence results were successful(89.8%)and the ofence number was usually only one(88.8%),the ofence type

was mainly homicide(46.9%)and they often did not state that they forgot it after the ofence(65.3%)and stayed at the ofence scene

rather than anti—detection behaviors such as escape (57.1%).in addition, the diferences between psychotic symptom group and

personality change group were significant in statistics(p<0.005)in the ofence plan (x2=27.64 ),ofence aim(x2=13.0386),ofence

motives(x2=23.5290)and performances after the ofence(x2=19.3591).their ofence aims were mainly revenge,ofence motives were

realistic.conclusion e main crimi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due to epilepsy was that for most of

them there were no plans before the ofence,homicide with revenge as its main aim,and without anti—detection behaviors after offence.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psychotic symptom as their main symptoms,those with personality change usually took ofence

with revenge as their main aim under the realistic motives。so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in forensic psychiatric a ssessment.

【key words】epilepsy;mental disorder due to epilepsy;capacity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crimi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作者簡介】林勇(1981.4一),男,漢族,山東泗水人,i~jll大學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20__級法醫(yī)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醫(yī)精神病學.

e-mail:ly2864 @sina.com;

【通訊作者1胡澤卿,教授,tel:+86—028—85502643,e-mail:huzeqing@126.com。

法律與醫(yī)學雜志20__年第13卷(第3期)

癲癇在我國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如不及時而

恰當地治療可導致疾病慢性化甚至殘疾,并容易產生

精神障礙即癲癇所致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 due to

epilepsv)。lernpert等研究表明66% 的癲癇病人有精

神異常,其中最多的是抑郁癥狀。而與之相關的越來

越多的違法犯罪問題亦引起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的

高度重視。國內多數法醫(yī)精神病學鑒定資料分析表

明.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違法犯罪者僅次于精神分

裂癥和精神發(fā)育遲滯患者。位居第三位。目前癲癇所

致精神障礙患者的犯罪學特征尚不甚清楚,為了更加

客觀、科學地鑒定其刑事責任能力,研究癲癇所致精

神障礙患者的犯罪學特征有重要而現實的意義。筆者

就我中心1999 20__年鑒定的98例癲癇所致精神障

礙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

本研究資料取自四川i大學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

法醫(yī)精神病學教研室1999年至2o06年3月1日所

進行鑒定的案例。其納入標準為癲癇所致精神障礙違

法犯罪患者。全部鑒定案例資料完整、可靠,均由至少

兩名以上我鑒定中心資深鑒定專家做出鑒定結論,醫(yī)

學診斷標準按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

(ccmd一3)。[11所有鑒定案例均受公安局、檢察院或法

院的委托:

二、研究方法

采用自編法醫(yī)精神病學鑒定案例登記表收集、整

理資料.對符合納入標準的鑒定案例資料進行回顧性

研究并做統(tǒng)計分析,主要統(tǒng)計方法有統(tǒng)計描述、x。檢

驗。主要犯罪學特征納入最常見的如作案目的、作案

預謀等12個項目。

結果

一般情況

1999年至2o06年3月1日共計2294例法醫(yī)精

神病學鑒定案例,其中的98例(4.27%)為癲癇所致精

神障礙實施危害行為患者。按照ccmd一3,對診斷為

以精神病性癥狀為主者51例(52.o4%)與診斷為以人

格改變?yōu)橹髡?2例(42.65%)進行兩組間對照分析,

診斷為以智能障礙為主者5例(5.31%)因樣本數量較

小而不被納入對照分析。

其中男性87例(88.76%),女性ll例(11.24%),

男女之比為7.9l:1;年齡16—64歲,平均31±8.52歲,

以26—36歲最為集中: 民族以漢族為主。94例

(95.92%),藏族2例,羌族、彝族各1例;文化程度:文

盲6例(6.12%),小學56例(57.14%),初中25例

· 231 ·

(25.51%),高中5例(5.10%),中專5例(5.10%),大專

1例(1.03%);職業(yè):農民75例(76.53%),無業(yè)16例

(16.33%),工人3例(3.06%),學生2例(2.o4%),干部、退

休工人各1例;婚姻狀況:未婚47例(47.96%),已婚46

例(46.94%),喪偶3例(3.06%),離婚2例(2.04%);臨床

特點:大發(fā)作為主者93例(94.90%),精神運動性發(fā)作

2例,復雜部分性發(fā)作、部分性發(fā)作、小發(fā)作各1例;體

格健壯、四肢健全者92例(93.88%),有輕度身體殘疾

者6例(6.12%);腦電圖檢查:不合作4例(4.08%),正

常l6例(16.33%),輕度異常23例(23.47%),輕一中度

異常19例(19.39%),中度異常35例(36.92%),中一重

度異常1例;智商測查平均為71.88~14.48分;癲癇始

發(fā)距精神癥狀出現時間間隔平均為15.2~9.13年:按

照ccmd一3,診斷以精神病性癥狀為主者51例

(52.04%),以人格改變?yōu)橹髡?2例(42.86%),以智能

障礙為主者5例(5.10%)。

二、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犯罪學特征

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犯罪學特征見表1。

三、精神病性癥狀組與人格改變組犯罪學特征對

照分析

精神病性癥狀組與人格改變組犯罪學特征對照

分析結果見表2.兩組犯罪學特征對照分析中差別具

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兩兩比較結果見表3。

討論

癲癇在我國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而其病情控

制不理想、疾病慢性化等綜合因素引起的癲癇所致精

神障礙違法犯罪問題亦不罕見。本組資料顯示癲癇所

致精神障礙患者占同期鑒定案例患者總數(2 294例)

的4.27% 。

1.本組資料顯示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多以31

歲左右的漢族青年男性為主,他們中多數(57.14%)為

僅有小學文化的農民。婚姻狀況則以未婚(47例,

47.96%)和已婚(46例。46.94%)旗鼓相當為特點。但長

期以來癲癇被視為一種難以啟齒、常被人們歧視的疾

病.在 求職、交友、結婚等方面都面臨窘境,這讓絕大

多數患者常常產生病恥感.容易激發(fā)癲癇患者的自暴

自棄、報復社會、怪咎他人等不良情緒體驗。wakamoto h

等[21研究指出.與正常人群相比。癲癇患者在教育、就

業(yè)、婚姻方面明顯處于劣勢。更難以融人社會。1984年

美國學者porter曾提出:“癲癇患者在社會生活中,如

工作、學習和文娛方面被社會容納和適應的程度,是

衡量癲癇患者所獲健康程度的真正標準。”由此可見

過早罹患難治性慢性病帶來的負性情緒體驗、低下的

社會經濟文化地位和不穩(wěn)定的家庭結構背景均在一

· 232 · 法律與醫(yī)學雜志20__年第13卷(第3期)

表1 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犯罪學特征

table 1 crimi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due to epilepsy

表2 精神病性癥狀組與人格改變組犯罪學特征對照分析

table 2 control analysis of the crimi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psychotic symptom group and the personality

change group

表3 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犯罪學特征因素兩兩比較結果

table 3 cont~lled results of the factors of crimi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hose di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ly in statistic

法律與醫(yī)學雜志20__年第l3卷(第3期)

定程度上促發(fā)了癲癇及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違法

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從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臨床資料特點看則以

癲癇大發(fā)作為主(93例,94.90%),癲癇大發(fā)作長期反

復發(fā)生給大腦帶來的破壞更大,使患者辨別是非、控

制情緒的能力及其他社會功能受損,這可能與癲癇所

致精神障礙患者發(fā)生違法犯罪行為有關。另外,曾有

多位學者就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精神癥狀出現距

癲癇始發(fā)時間間隔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本資料研究結

果(時間間隔平均為15.2~9.13年)與前人研究結果基

本一致,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出現違法犯罪行為可

能與病程長并伴有精神癥狀等因素有關。方舟和陳天

和[31(20__)報告240例本病患者,精神癥狀出現距癲

癇始發(fā)時間間隔1個月~38年,其中<1年l0例,l~2

年l5例,3~5年38例,6~10年39例,>10年138例。

slater等人 (1963)報道在癲癇起病和精神障礙起病

之間一般有一個問隔期,該組69例的平均間隔期為

l4.1年。naoto adachi等[5l報道精神癥狀出現距癲癇

始發(fā)時間間隔平均為14.9~9.6年。在輔助檢查中腦電

圖則以中度異常居多35例(36.92%),其次為輕度異

常23例(23.47%),而正常僅l6例(16-33%),可見在

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人群中腦電圖陽性檢出率比

較高,腦電圖檢查在法醫(yī)精神病學鑒定中應該成為常

規(guī)檢查項目。智商測查平均為71.88~14.48分,然而據

近代許多學者的臨床觀察表明僅少數癲癇患者出現

智力低下,出現癡呆的更少,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智能

障礙為主者5例,5.10%)。lennox報道l 905例癲癇

患者中,智力有輕度低下者占22% , 中度低下者占

l2% ,嚴重低下者占2% ,因此約有2/3患者的智力正

常,l,7患者的智力明顯低下,本研究中平均智商為

71.88分,屬邊緣智力水平,可能與本研究樣本來源有

限,患者發(fā)病早、病程長、病情控制不理想、反復多次

大發(fā)作致腦損傷嚴重有關。

2.在犯罪學特征方面,被鑒定人與被害人之間關

系一般者居多(44.9%),如鄰居關系、朋友關系等,而

關系親密者如夫妻、父母等則次之(28.6%),關系陌生

者僅居第三(22.4%),但進一步研究發(fā)現精神病性癥

狀組二者關系以一般和陌生為主,人格改變組以親密

和一般為主。盡管稍有不同但對照研究結果顯示二者

在雙方關系方面的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25),從

而顯示出精神病性癥狀組多在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

癥狀支配下作案,目標多指向關系一般和陌生人的傾

向,這與精神分裂癥患者作案多指向家人等關系親密

者有所不同;人格改變組的作案目標多指向關系親密

· 233 ·

和一般的人.提示多在生活中因生活瑣事與熟悉的人

發(fā)生矛盾進而難以控制自己、發(fā)生違法犯罪行為的特

點。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犯罪時多無作案預謀

(53.1%)、作案目標的確定多臨時起意(69.4%),即不

像常人作案那樣選擇有利的時間、地點,有計劃、有目

標指向性地作案,但是精神病性癥狀組與人格改變組

在作案預謀方面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5),

精神病性癥狀組在作案前以無預謀為主,而人格改變

組在作案前以有預謀為主,說明精神病性癥狀組患者

在實施犯罪前缺乏思考、草率行事、不同常人的特點,

在法醫(yī)精神病學鑒定時應給予足夠重視。人格改變組

則在作案前有一定預謀,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

了為什么該組多評定為部分刑事責任能力。一個需要

注意的特點就是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實施危害行

為時多在無明顯誘因(67.3%)情況下使用暴力手段

(88.8%)達到犯罪目的,其中作案目的以報復(40.4%)

居多,不明確(35.1%)者次之,而對照研究發(fā)現精神病

性癥狀組和人格改變組在使用暴力(p>0.75)、作案誘

因(p>0.5)方面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作案目的

方面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5)。進一步兩兩

比較發(fā)現,以報復為主要作案目的的與以錢財為主要

作案目的、以報復為主要作案目的的與作案目的不明確

的兩者間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別是p<

0.0125,p<0.002 27),即精神病性癥狀組作案目的以不

明確為主,人格改變組作案目的以報復為主,充分體現

了癲癇患者人格改變的仇恨性、爆發(fā)性、易激惹、多

疑、殘暴等特點。在作案動機方面整體上以現實動機

(42.9%)為主,病理動機(38.7%)次之,而動機是由需

要引起的、達到一定目標的動力,作案動機對危害行

為的發(fā)生起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作案動機對刑事責任

能力評定有重要意義,從對照研究結果看精神病性癥

狀組和人格改變組在作案動機方面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

學意義(p<0.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發(fā)現,現實動機與

部分現實動機、現實動機與病理動機問的 差異均

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_002 27),前者以病理性動機

為主,這與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患者作案動機特點

一致,后者則以現實性動機為主。另外,癲癇所致精神

障礙患者犯罪還具有作案結果以既遂(89.8%)為主、

作案次數以1次(88.8%)為主、作案類型以兇殺

(46.9%)為主、作案后無自稱遺忘(65.3%)為主的特

點,且對照研究發(fā)現精神病性癥狀組和人格改變組

在作案結果(p>0.75)、作案次數(p>0.75)、作案

類型(p>0.05)及作案后有無自稱遺忘(p>0.9)方面

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與作案者多系青年男

· 234 ·

性且身強力壯具有行兇的良好生理條件有關。但作案

類型以兇殺為主,與ritzel的報告有所不同,ritzel

(1972)報告[61癲癇患者的暴力行為以交通肇事、盜

竊、欺詐為主。最后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作案后以

無反偵查行為(57.1%)為主,案后不潛逃、不銷毀作案

工具,明顯地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甚至頗顯英雄氣概、

“敢作敢當”,不懼怕懲罰。但對照研究發(fā)現精神病性

癥狀組和人格改變組在作案后表現方面差異具有統(tǒng)

計學意義(p<0.005),前者以無反偵查行為為主,后者

以具有反偵查行為為主,該特點在法醫(yī)精神病學責任

能力評定時亦不容忽視,可做為一個重要的參考依

據。

本文研究了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犯罪的12個常見

犯罪學特征。其中在作案預謀、作案目的、作案動機和

作案后表現4個方面精神病性癥狀組與人格改變組

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作為對刑事責任能力評

· 法律精神醫(yī)學·

法律與醫(yī)學雜志20__年第13卷(第3期)

定有重要影響的參考指標,并為司法部門在處理癲癇

所致精神障礙患者違法犯罪等方面提供科學依據。但

是本研究納入分析的犯罪學特征項目有限、欠詳,統(tǒng)

計學處理尚粗略,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與完善。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__.47—48

【2】wak~moto h,nagoo h,hayashi m,et a1.long-term medical,educational,

and social pm~oses of childhood-onset epilepsy: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a rural district of japan .brain dev,20__,22(4):246-255

【3】方舟,陳天和.癲癇性精神障礙240例臨床與腦電圖分析【j].臨床神

經電生理學雜志,20__。lo(4):229

【44 ]slater e,beard aw,glitheroe e.,i’he schizophrenia-like psychosis of

epilepsy[j].br j psychiatry,1963,109:95~150

【5】naoto adachi,teiichi onuma,tsunekatsu hara,et a1.frequency and age

篇13

Study on clinical treatment of cirrhotic ascites complicated with hyponatremia patients JI Qun-yi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 Shandong Province Heze City Municipal Hospital, Heze 27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irrhotic ascites complicated with hyponatremia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85 cirrhotic ascites complicated with hyponatremia patients accepted in digestive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43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2 cases).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strict control intake of water and sodium,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rmal sodium diet, with serum sodium ≤120 mmol/L patients for 3%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 by intravenous drip for 3~7 d, and serum sodium 120~130 mmol/L patients for oral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 for 2 times/d. Both groups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for 2 weeks, and observation were made 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ncidence of related complications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patorenal syndrome an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as 95.35% than 73.81%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irrhotic ascites; Hyponatremia; Clinical treatment

肝硬化腹水是一類由慢性肝炎等疾病發(fā)展而成的終端疾病, 在臨床上較為多見且預后不良, 因為肝硬化腹水患者自身免疫系統(tǒng)微弱并受到疾病等因素的影響, 使其容易發(fā)生電解質紊亂, 從而導致低鈉血癥[1-3]。有研究顯示[4, 5], 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的發(fā)生率高達45%~58%, 這是導致肝硬化腹水患者預后不良的一個重要因素, 并且可誘發(fā)或加重患者的肝性腦病癥狀, 使病情惡化, 同時可能誘發(fā)腦水腫等一系列并發(fā)癥。臨床上治療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有限水、限鈉、排尿利鈉、放腹水等, 臨床研究發(fā)現, 這些治療方法往往容易加重低鈉血癥, 且治療效果有限[6, 7]。本研究選取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本院消化內科收治的85例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患者的臨床治療,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消化內科接受治療的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患者85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55例, 女30例, 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43例)和對照組(42例)。研究組中男28例, 女15例, 年齡39~68歲, 平均年齡(53.5±8.4)歲。對照組中男27例, 女15例,

年齡40~70歲, 平均年齡(55.0±8.1)歲。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肝硬化腹水標準, 低鈉血癥為血清鈉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保肝、利尿治療。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嚴格控制入水量并限制鈉鹽的攝入, 對照組患者給予正常含鈉飲食, 血清鈉≤120 mmol/L者給予3%氯化鈉溶液靜脈滴注治療3~7 d, 血清鈉120~130 mmol/L者給予口服氯化鈉溶液2次/d[8]。根據血清鈉檢測結果, 并通過治療將血清鈉值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治療2個月后進行B超復查,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并對比分析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俗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治療2周后根據B超檢查結果判斷臨床療效:顯效:腹水消退或癥狀明顯改善;有效:腹水部分消退或程度減輕;無效:腹水未見消退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肝硬化腹水患者在代償期較容易發(fā)生低鈉血癥癥狀, 近年來, 臨床研究發(fā)現, 肝硬化腹水患者發(fā)生低鈉血癥的原因如下:①肝硬化腹水患者進食少, 限鈉飲食導致鈉鹽攝入過少導致低血鈉癥狀;大量使用利尿劑, 嘔吐、腹瀉、反復抽放腹水等治療方法使血鈉丟失;肝功能減退使內分泌紊亂, 體內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 水潴留多余鈉潴留, 造成稀釋性低鈉血癥[9-11]。臨床研究發(fā)現, 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的發(fā)生是導致患者預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并且會加重患者的肝性腦病癥狀, 使病情惡化, 同時開會誘發(fā)腦水腫等一系列并發(fā)癥。肝硬化腹水患者并發(fā)肝腎綜合征的發(fā)病機理是由于患者血液內血清鈉濃度過低, 使細胞外液的滲透壓降低, 影響腎小球的循環(huán)血容量, 導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 使尿量減少, 尿素氮排出減少[12-14]。此外, 由于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 使腦細胞發(fā)生水腫, 顱內壓升高, 同時由于低鈉引起的呼吸性堿中毒、消化道出血等癥狀, 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肝性腦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臨床上治療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有限水、限鈉、排尿利鈉, 放腹水等, 但這些治療方法往往容易加重低鈉血癥, 治療效果有限[1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采用補鈉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為95.35%, 明顯高于采用限鈉治療的對照組73.81%, 且研究組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以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率4.65%、2.33%、23.26%,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19%、16.67%、52.38%, 差異均具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對于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患者應用補鈉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肝性腦病和肝腎綜合征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并提高臨床療效, 相對于限鈉治療有較明顯的優(yōu)勢,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郭霞. 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的臨床護理干預.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3(3):318-319.

[2] 安桂鳳. 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臨床分析. 慢性病學雜志, 2010, 12(1):30-31.

[3] 莫慧萍. 36例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的治療體會.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3(16):2164-2166.

[4] 李大軍. 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的臨床分析. 吉林大學, 2012.

[5] 陳艷鳳. 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的臨床研究. 吉林大學, 2011.

[6] 李釗, 陳達勇, 楊琴, 等. 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患者的臨床治療觀察.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4, 21(2):181-182.

[7] 林秉滔, 林麗花, 莊海珍, 等. 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73例臨床分析.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2, 19(21):3284-3285.

[8] 端另波. 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102例臨床分析.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13, 34(14):2063-2064.

[9] 張鳴. 68例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的臨床分析. 當代醫(yī)學, 2014, 20(23):109-110.

[10] 李先慧, 趙波. 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臨床分析. 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 2011, 22(6):658-659.

[11] 董志超. 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的臨床分析. 當代醫(yī)學, 2011, 17(26):82.

[12] 韓建高. 50例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鈉血癥臨床治療分析. 醫(yī)學信息, 2014(29):234.

[13] 杜文娟. 肝硬化腹水并發(fā)低鈉血癥46例臨床治療體會[J].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4,8(12):127.

[14] 陸兆炯.肝硬化腹水合并不同程度低鈉血癥患者的并發(fā)癥與治療效果分析.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3, 17(15):115-1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昌市| 建始县| 新竹县| 曲沃县| 轮台县| 沐川县| 迭部县| 天祝| 突泉县| 烟台市| 青川县| 海南省| 安顺市| 遂昌县| 汾西县| 拜城县| 清苑县| 神农架林区| 绥滨县| 长武县| 通化市| 北宁市| 德江县| 青铜峡市| 桃江县| 托克逊县| 兴国县| 乡城县| 开江县| 四平市| 靖州| 镇原县| 隆昌县| 余姚市| 晋城| 安宁市| 金湖县| 且末县| 福鼎市| 潼关县| 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