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經濟與社會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經濟與社會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經濟與社會

篇1

壹、方法論基礎

貳、社會行為概念

第二章 經濟行為的社會學基本范疇

第三章 統治的類型

一、合法性的適用

二、設有官僚行政管理班子的合法型統治

三、傳統型的統治

四、魅力型的統治

五、魅力的平凡化

六、封建制

七、魅力的民主的新解

八、合議和權力分立

九、政黨

十、非統治型的團體行政管理和豪紳名士掌政

十一、代議制

第四章 等級與階級

一、概念

(未完待續)

第一部分 社會學范疇理論

第一章 社會學基本概念

提示:這種開宗明主義的、不可或缺的、然而又難免顯得抽象和遠離現實的給概念下定義的方法,并不要求新穎。相反,它只力求-也可以說是希望-用比較有的放矢的、比較具體的(正因如此,自然會顯得也許有些學究式的)表達方式,來表述任何經驗社會學在談及同樣事物時,實際上所指的是什么東西。在應用似乎是不同尋常的或新的表達方式的地方,情況也是如此。與在《羅各斯》雜志第4卷上發表的論文[1913年版第253頁等。(《科學論論文集》第3版第427頁等)]相比,這里用的術語非常簡單,因而在很多方面要有所修改,以求盡可能做到易于理解。當然,要求無條件地大眾化和要求概念應該盡最大可能嚴密,并不是總能一致的,而且在必要時要為后者讓路。

關于“理解”一詞,請參閱K.雅斯帕爾(1883-1969,德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普通心理病理學》[亨利希。里克爾特(1863-1936,德國哲學家)的《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第2版(1913年,第514-523頁)中的若干見解,尤其是蓋奧爾格。齊美爾(1858-1918,德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在《歷史哲學的若干問題》一著中的某些觀點,也在參考之列].在方法上,正如已往常常提到過的那樣,我在這里也要提一提F.戈特爾的《言詞的統治》一文所描寫的過程,自然,這篇論文有些晦澀難懂,而且也不是處處都把思想表達透徹;在實際內容上,我要提到的是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德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的優秀作品《共同體與社會》。此外,還應該提到魯道夫。施塔姆勒(1856-1938,德國法哲學家)那部常常把人引入歧途的《用唯物主義歷史觀看經濟與法律》,以及筆者發表在職《社會科學文獻》第24卷[(《科學論論文集》1907年第3版的第291頁等)]的論文,拙文在很多方面已經包含了下述論著的基礎。在方法上,我與齊美爾(在《社會學》和《貨幣的哲學》中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我盡可能地把所認為的意向與客觀上適用的意向區別開來,齊美爾不僅不是總把二者分開,而且往往有意識地把它們混為一談。

(1)

社會學(這個使用上含義十分模糊的詞在這里所理解的意義上)應該稱之為一門想解釋性地理解社會行為、并且通過這種辦法在社會行為的過程和影響上說明其原因的科學。同時,“行為”應該是一種人的舉止(不管外在的或內在的舉止,不為或容忍都一樣),如果而且只有當行為者或行為者們用一種主觀的意向與它相聯系的時候。然而,“社會的”行為應該是這樣一種行為,根據行為者或行為者們所認為的行為的意向,它關聯著別人的舉止,并在行為的過程中以此為取向。

壹、方法論基礎

1、在這里,“意向”或者是:a)實際存在的意向,即①存在于一個行為者曾經有的意向;②一般地或者近似地存在于行為者們曾經有過的一系列情況之中的意向;或者:b)存在于某種用概念構想的純粹類型的行為者或被作為類型而設想出來的行為者們主觀上認為的意向。不是某種客觀上“正確的”或者形而上學地探索出來的“真正的”意向。這種行為的經驗科學即社會學和歷史學,與所有教條式的科學即法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等等相比較,區別就在這里,后者想在它們研究的對象上探究出“正確的”、“適用的”意向來。

2、意向的行為與一種只有(正如我們在這里要說的)反應性的、不與主觀上認為的意向相結合的行為相比較,其界線是十分模糊的。整個社會學上具有重大意義的行為的很大一部分,特別是純粹傳統的行為(見下文),是處在兩者的界線上的。意向的,也就是說可以理解的行為,在心理過程的某些情況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另一些情況下只有專家們才了解其存在;一些神秘的、因而也是不能用話語作適當交流的過程,對不能親身體驗這種經歷的人,是不能充分理解的。與此相反,從自身產生同樣方式的行為的能力,并不是理解的前提:“不需要當凱撒,才能理解凱撒?!背浞值摹翱芍匦麦w驗”對于理解的明確性是重要的,但并不是意向的闡釋的絕對條件。一個過程的可理解部分和不可理解部分,往往互相混雜在一起,結合在一起。

3、一切闡釋如同整個科學一樣,都力爭具有“明確性”。理解的明確性可能是:[a]或者具有理性的性質(因而或者具有邏輯特性或者具有數學特性);或者[b]是具有感覺上可以重新體驗的特性(感情的、藝術感受的性質)。在行為的領域里,首先是那些在其所認為的意向的相互關系中可以徹底無遺地和顯而易見地用理智去理解的事物,具有理性的明確性;在行為中,在其所體驗的感覺的相互關系中完全可重新體驗的事物,具有感覺的明確性。在首先是那些處于數學或邏輯陳述相互關系中的意向的相互關系,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作理性的理解,在這是也就是說,可直接地和明確地用理智的意向去世把握。如果有人說出這個定理:2X2=4,或者用不著思維或論證應用勾股定理,或者他-按照我們的思維習慣-“正確地”得出一個邏輯結論,那么這在意向上意味著什么,我們理解得十分清楚。同樣,如果他在他的行為中,從我們認為“已知的”“經驗的事實”和既定的目的,對將要被應用的“手段”的(根據我們的經驗)明確地得出結論,我們出是完全理解的。任何對這類以理性為取向目的行為的闡釋-對所應用的手段的理解-都具有高度的明確性。然而,未能以同樣的明確性,卻以對我們的解釋的需要已有足夠的明確性,我們也能理解這類“錯誤”(包括“問題的扭結”);這類錯誤我們自己也能接觸到,它們的產生在感覺上也是可以體驗到的。相反,一個人的待業根據經驗賴以為取向的某些最終的“目的”與“價值”,我們往往不能十分明確地理解,而是在某些情況下,雖然一方面能用智慧去把握,另一方面卻很維通過感覺的幻想去重新體驗地加以理解,而且它們越是急劇地偏離我們自己的最終價值,我們就越發難以作重新體驗的理解。根據實際情況,我們不得不只能以從智慧上去闡釋它們為滿足,或者在有些情況下連這也辦不到,就干脆把它們作為事實加以接受,并從以盡可能用智慧去闡釋的基準點出發,或者從盡可能以感覺上接近的方式去重新體驗的基準點出發,去理解這個以它們為動機的行為的過程。例如,很多宗教的和慈善事業的杰出奉獻,對于對此感覺遲鈍的人來說,就屬于這類行為。同樣,極端理性主義的狂熱(“人權”),對于堅決拒絕這些觀點的人來產,就屬于這類行為。-現實表現的情緒(恐懼、憤怒、虛榮心、羨慕、妒忌、愛、歡欣鼓舞、驕傲、復仇欲、孝順、傾心和各種各樣的好奇心),和那些由它們而產生的(從合乎理性的目的看來)非理性的反應,我們越是能夠親身去接觸,我們就越能在感情上更鮮明地重新體驗,但是無論如何,即使它們在程度上絕對超過我們的可能性,我們也能在意向的感覺上理解它們,從理智上預計它們對行為的方向和手段的影響。于是,對于構成類型的科學觀察來說,要最一目了然地研究和闡述行為的一切慧理性的、受情緒制約的、影響行為意向的相互關系,是把它們視為行為的一種虛構的、純粹目的合乎理性的進程的“偏離”。例如,在解釋一次“股票市場混亂”時,首先要適當地確定:在不受非理性的情緒影響下,行為的結果會是什么樣,然后把那些非理性的因素作為“干擾”記載下來。同樣,在一次政治或軍事行為中,首先要適當地確定:在認識所有的情況和參加者的一切意圖,并在選擇嚴格的目的合乎理性的、以我們認為可行的經驗為取向的手段的情況下,行為的進程會是怎么樣。只有這樣,才能在因果上估計其受非理性所制約的偏差。因此,構筑一個嚴格的目的合乎理性的行為作為類型(“理想類型”),在這些情況下服務于社會學,使它顯然易懂,使它-保證合乎理性的-含意明確,便于理解受到種種非理性(情緒、錯誤)影響的現實的行為,把它看作是在純粹合乎理性的行為中所期待的進程的“偏差”。在這個意義上,而且僅僅出于這種行為上有的放矢的原因,“理解”社會學的方法才是“理性主義的”。然而,這種程序當然不能被理解為社會學的一種理性主義的偏見,而只能被理解為方法上的手段,也就是說,不允許把它理解為理性實際統治著生活。因為,是的,這甚至絲毫也不說明,在現實中合乎理性的目的考慮在多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實際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不是。(在不適當的地方,理性主義解釋的危險不難理解,不應因此而否定??上?,全部的經驗證明這種危險的存在)。

4、對一切行為科學來說,要考慮到非意向的過程和對象作為人的行為的誘因、結果、促進或阻礙?!胺且庀虻摹迸c“無生命的”或“非人的”并不一致。每一件人造物,比如一臺機器,都只從制造和應用這件人造物的人的行為(可能有著極為不同的目標方向)所賦予(或想賦予)的意義,才能得到解釋和理解;如果沒有追溯到這個意義上,它就仍然是根本上不能理解的。因此,其中可以理解的地方是人的行為與此的相關性,或者作為“手段”,或者作為行為者或行為者們內心想著的、其行為賴以為取向的“目的”。只能在這些范疇內理解這種事物。相反,所有的-有生命的、無生命的、非人的、人的-不具有所認為的意向內容的過程或狀態,都是非意向性的,只要它們沒有與行為的“手段”和“目的”發生關系,而僅僅是行為的誘因、對它的促進或阻礙。13世紀末(1277年)道拉灣(在德國與丹麥交界處的埃姆斯河河口)漲潮決堤,作為引起某些具有相當歷史意義的居民遷移過程,(也許?。┚哂小皻v史的”意義。一般生命的死亡規律和有機循環,從兒童的束手無策和白發老人的無依無靠,由于人的行為曾經以及正在以這種事實為取向的種種不同的形式,自然具有頭等的社會學意義。關于某些心理的或心理-生理現象過程的不可理解的經驗規律(疲勞、訓練、記憶等等,但是同樣地例如,用某些特定形式進行苦行閹割產生的某些類型的精神,根據速度、方式和明確性的不同反應的類型的區別等等),組成又一個不同的范疇。然而,這種情況如同在其他不可理解的事物上的情況是相同的:正如實際的行為者一樣,理解的觀察也把它們作為必須預計到的“事實”加以接受。將來的科學研究也能為意向上特別的行為發現不可理解的規律性,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盡管迄今為止這種情況極為少見。比如,生物學遺傳(“種族”)的區別-如果和一旦統計的結論能證明對社會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態度,也就是說,尤其是社會行為的意向關聯的方式產生影響的話-對社會學來說,將被作為事實完全接受下來,正如食物需求的方式或衰老的作用等生理學的事實對行為的影響被接受一樣。而承認它們的因果意義自然是社會學(和整個行為科學)的任務:對以意向為取向的行為作解釋性的理解,又絲毫不改變它們。它僅僅把某些點上不可理解的事實(如:行為的特定的目標方向頻率類型上的相互關系,或者它的類型上的合乎理性的程度,以及頭蓋骨指數,或者膚色,或者不管什么樣的生物學遺傳素質),納入到可理解性解釋的動機的相互關系中去,正如它們今天已經存在著的那樣(見上文)。

5、“理解”可能是:①對一個行動(包括表示一種見解)的所認為的意向作現實的理解。例如,我們現實地“理解”我們聽到或者讀到的2X2=4這個定理的意義(對思想的合乎理性的現實的理解),或者一次表現在臉部、感嘆、非理性的動作中的憤怒的爆發(對情緒的非理性的現實的理解),或者一個劈柴人的或者某一個抓住門把手想關門的人的行為,或者某一個用槍瞄準一只動物的人的行為(對行動作合乎理性的現實的理解)。-然而“理解”也可能是:②解釋性的理解。我們從動機方面“理解”那個說出來或寫下來的2X2=4這個定理的人的意向,結合著他正好現在和在這種場合下這么做,如果我們看見他正在算一次買賣的賬目、做一種科學的演算、一項技術的計算或者其他的行為,根據我們理解的這些行為的意向,這句話“屬于”它們的相互關系之中,也就是說,獲得一種我們可以理解的意向的相互關系(對動機作合乎理性的理解)。我們不僅從現實中,而且從動機方面,理解劈柴或用槍瞄準,如果我們知道,劈柴者或者為了換取工資;或者為了他自己的需要;抑或他是為了身體的康復(合乎理性的);或者“因為他在發泄一次激動”(非理性的);或者出自報復(情緒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非理性的)而采取這個行動。我們最終從動機方面理解憤怒,如果我們知道,它是基于嫉妒、受傷害的虛榮、受污損的名譽(受情緒制約,因而動機上是非理性的)。所有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意向的相互關系,我們把它們的理解看作是行為實際結果的一種解釋。因此,“解釋”對于一項研究行為意向的科學正好意味著:如,把握意向的相互關系,按其主觀認為的意向,一項現實可以理解的行為屬于這種意向的相互關系。(關于這種“解釋”的因果意義,見6、)在所有這些情況中,包括發泄情緒的情況,我們想把事情發生的主觀意向,包括意向相互關系的主觀意向,稱之為“所認為的”意向(因此在這其中超出一般習慣用語的含義,一般在應用“認為”一詞,按照這種情況理解往往只用于合乎理性和懷有目的的行為。

篇2

所以,我認為,公有制占主導地位最基本的條件還是要在數量上占優勢、保持優勢,有了數量優勢,作用上的優勢也就有了保障,但又必須符合產權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這就是一個難題,破解這一難題關鍵則是要將國有制與公有制區分開來,并且不要將國有制當作公有制的基本形式。這一點,筆者在多篇文章中都有詳細論述,這里僅作一個簡單的說明。即:國有制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中都存在,性質也大不相同,這說明,國有制本身并沒有一個什么固有的內在性質,相反,它的性質是由它所服務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它是為作為社會基礎的私有制服務的,它本身就是一種私有制,如資本主義國有制;相反,如果它是為作為社會基礎的公有制服務的,它也就是、也才是一種公有制形式。實際上,作為社會主義基礎的公有制基本形式就存在于民營經濟之中。

二、社會經濟形式結構圖中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國有、公有、私有、民營等等概念實際上是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經濟形式所作的分類,不同的分類是相互交叉的,許多人搞不清這一關系,這是造成有關概念混的原因。所以,下面我對有關的社會經濟形式作一個系統的分類,見下表。

基本社會經濟形式分類表

按經濟性質

公 混合 私

按經濟主體 國家(官) 國家公有國營 國家混合國營 國家私有國營 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 按產權結構

國家公有民營 國家混合民營 國家私有民營 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社會(民) 社會公有民營 社會混合民營 社會私有民營 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

社會公有國營 社會混合國營 社會私有民營 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上表作出的分類一目了然。經濟性質維度:公—混合—私;經濟主體維度:國家(官)—社會(民);產權結構的維度: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的形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形態。三個維度兩互交叉,構成12種基本類型(應該是8種,考慮公、私混合經濟性質,為12種)。

“國家公有國營”和“國家私有國營”就是我們常講的“國有國營”,性質有公、私之分。同樣,“國有民營”也有公、私之分。隸屬不同部門或地區的國有資產股份結合以后,就成為“混合國有”,它有國營、民營及公、私之分。

類似地,民(社會)有也有公、私、混合及國營、民營之分。合作制就是一種典型的“社會公有民營”形式;而“股份合作制”則是一種“社會混合民營”形式;“社會私有民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非公有經濟,有兩種類型,即所有權與經營權沒有明顯分離的小私有制(包括個體經濟)和所有權與經營權發生分離的大私有制?!吧鐣袊鵂I”、“社會混合國營”就是過去存在過的集體經濟和集體國有的混合經濟,實際上是國營的,故被稱之為“二國營”。

從上表看,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基本公有制形式有哪些呢?它應該就是“社會混合民營” 、“社會公有民營”,在此基礎上可作一些擴展,如國家混合民營。國有國營只是少數。少數國有國營企業的目標主要不是盈利,而是社會目標、目標,是為社會主義經濟服務的。

至此,我們可以就標題中的“民營經營”作一說明了。最廣義的“民營經濟”與“國營經濟”相對稱,指“國營經濟”之外的所有經濟形式,既包括國有民營經濟,也包括其他非國有(包括公有和私有)的民營經濟形式。狹義的“民營經濟”實際上是“民有民營經濟”,既有私有性質的經濟形式,也有公有性質的經濟形式。而最狹義的“民營經濟”則指私有制經濟或非公有制經濟。我們最好在第二種含義上使用“民營經濟”這一概念,或者范圍再小一點,僅指“民有民營經濟”。

三、關于“中國經濟”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等概念的形成有其原因,它們最初確實包含“社會主義經濟等同于中國經濟的觀念”——當時誰敢說中國經濟還可以甚至應該包括非社會主義的成份呢!于是我們又用強調“中國特色”撇開了一些抽象的無意義理論之爭,特別是批判了糾纏于理論是非忽視實踐和阻礙實踐發展(中國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的不良風氣。可以說“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促進了思想解放。但它的實際含義卻是有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經濟,它強調中國經濟的主體是公有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但并不意味著因此就可以將非公有制或非社會主義的經濟成份也歸到社會主義的經濟范疇之中。

所以,現在看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這一概念確實有它容易引起誤解的地方,但它已約定俗成,我們不妨繼續使用,只是要明確它的具體含義,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如果指中國經濟,它所強調的是中國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本質上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這就是說,這一概念已內含著“非公有制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的含義,如果再提出“非公有制經濟”也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就是出爾反爾,并引起人們的誤會了。

當然,從語法的角度來看,用“社會主義的中國經濟”或“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中國經濟”來指整個中國經濟應該更好,而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特指 “中國經濟”中的社會主義部分的主體地位,或者用于強調中國經濟的本質上是社會主義性質的。

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相關的另一個整體概念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概念是從調節經濟的手段的角度來說明中國經濟的,首先,它以市場機制為基礎,這區別于傳統的計劃經濟;其次,它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所以本質上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十五大報告的提法是“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沒有使用“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份”的提法,我認為是非常慎重的。

公有制是中國經濟的主體,非公有制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份,因而中國經濟本質上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它也是中國特色的特色所在,這些本來是明明白白的事情,為什么人們仍然喜歡將非公有制經濟往“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堆里歸呢?我以為仍然是“恐私癥或恐資癥”在作怪,這又與社會實際經濟生活中非公有制經濟、非社會主義經濟繼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關。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除了要下決心切實糾正實際生活中的偏差之外,理論上的問題也應該搞清楚。但決不能為了使非公有制名正言順而采取將它硬塞進社會主義經濟的框框的辦法,因為這樣做,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對理論的進步都毫無補益,反而混淆了問題,使人們重新陷入姓公姓私、姓資姓社的無謂之爭。

道理其實很簡單,制度是為人服務的,是為發展生產力服務的。具體來說,公有制也好,非公有制也好;社會主義經濟成份也好,非社會主義經濟成份也好,都是為發展中國經濟服務的,為中國人民服務的,我們最終選擇了公有制為主體,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將非公有制、將非社會主義的經濟成份也作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因為這樣做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的進步和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個道理明白了,也就大可不必因為“恐私癥”的陰影違背基本常識而牽強附會地將非公有制、非社會主義的經濟成份歸到社會主義的名下,大大方方宣稱它們是發展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好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

1 朱正國:產權結構重心轉移和主義勞動股,學術,1996(6);

篇3

奧運經濟是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以及奧運會后的一段時期內,利用奧運會創造的商機,借勢發展本地區經濟的一系列活動。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直接為舉辦奧運會產生的經濟活動,如比賽場館及相關設施的投資及投資拉動等;二是圍繞開發奧運會資源進行的經濟活動,如奧運會市場開發等;三是主辦城市借奧運會契機,發展區域經濟、加快城市建設的各種經濟活動。從本質上看,奧運經濟是由注意力資源的相對集中給舉辦城市和國家帶來的一種階段性加速發展的經濟現象。如果這種注意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開發,將對舉辦城市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使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水平適當超前。如韓國借1988年漢城奧運會良機,推動經濟超速發展,1981年至1988年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達到12.496,1985年至199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實現了從發展中國家向新興工業國家的轉變,國際形象得到明顯改善,國際地位獲得很大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二、奧運經濟的基本特征

1.階段性。奧運經濟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奧運會是奧運經濟運行的核心資源,每4年舉辦1次,對舉辦城市的發展產生一種階段性作用。從成功申辦到正式舉辦以至奧運會后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效應的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奧運經濟周期,國際上通常定為10年到12年。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各階段呈現不同的經濟發展特點。前奧運階段,即7年左右的籌備期,以奧運場館及相關設施投資增長的拉動為主。奧運階段,即奧運會舉辦當年,以奧運會的舉辦而增加的各項消費帶動為主,如旅游、商貿、電訊等方面消費增勢強勁。后奧運階段,即奧運會后的一段時間內,受需求不足制約,可能產生房地產閑置、旅游業不景氣等低谷效應。但如果籌辦奧運會期間,能處理好可持續發展問題,可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

2.非均衡性。舉辦奧運會將從總體上拉動舉辦城市經濟的增長,但并不是所有產業及行業都能直接受益,其對產業及行業發展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非均衡性特征。從一般規律看,對第一產業中綠色食品生產行業有較強的帶動性;對第二產業中的部分行業的拉動作用明顯,如建筑業、建材制造業以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等;對第三產業的影響全而深刻,將促進文化、體育、旅游的發展。深挖機遇的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奧運效應和作用,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關鍵在于如何運作。

3.規制性。近20年來,國際奧委會在開發奧運會的經濟價值、確保奧運會順利進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業運作規則,包括采取嚴格措施保護奧林匹克知識產權,控制運動員的商業行為,以及限制舉辦城市組委會的活動范圍和權限等。它采取先取后予、互惠互利的辦法,即給主辦城市一些經濟利益,又要對主辦城市的市場開發行為予以嚴格的控制,以維護其在全球體育資源配置中的獨特地位。為此,主辦城市在舉辦奧運會、發展奧運經濟的過程中,既要遵循國際奧委會的運作規則,又要在與其博弈的過程中尋求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空間。

4.開放性。奧運會作為全球性的體育盛會,本身就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歷經百年發展至今,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參與和廣泛支持,已成為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加強了解、增進友誼的國際性舞臺。自1984年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開始,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運作模式做出重大改革,引入商業化運作機制,制定全球營銷策略,最大限度地開發其經濟價值,使依托于奧運會而產生的奧運經濟更成為一個全球經濟系統,為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企業以及各類組織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機會,同時促進了舉辦國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動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廣泛開展。

5.融合性。奧運會在創辦之初,就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文化、道德理念,旨在以體育運動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增強各國之間的團結、友誼與合作。在世界經濟出現全球化趨勢的情況下,奧運會的作用和意義已遠遠超出體育的范疇,體現了體育與文化、體育與經濟,以及文化與經濟的相互融合;體現了舉辦國家和世界經濟、文化潮流的相互交融。因此,各舉辦國都極力以民族文化為背景,努力推動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賦予奧運經濟文化和精神的發展內涵,借舉辦奧運會之勢提升其在國際上的地位。

總之,奧運經濟與社會經濟發展有很大的關聯,從空間范圍看,北京奧運對經濟最直接的影響在北京;從時間維度上看,奧運經濟影響在12年左右,奧運對經濟的影響短期主要是影響總需求,長期主要是影響生產技術,勞動力素質,基礎設施和經濟體制,從而影響總供給和生產能力;從經濟層面上看,奧運的經濟影響包括對實物經濟層的影響和貨幣經濟層面的影響;從產業結構上看,奧運經濟影響最大的是二、三產業。因此,奧運對社會經濟影響既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奧運將對首都和我國經濟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符亞明:奧運引致性需求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3.(5)

篇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26(C)-0035-01

構建和諧社會,不僅僅是一種靜態的社會和諧,而是一種社會關系上的和諧。我們可以把和諧的社會關系分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和諧??倳洀娬{: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而這些都與經濟法是息息相關的。

一、理念契合

經濟法的理念是平衡協調理念,這個理念不是停留在經濟發展的數量指標上,而是放在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上。第一,經濟法上的平衡協調在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上是通過完善市場體制、深化改革來實現的。第二,經濟法平衡協調理念通過宏觀調控來維護二次分配中的社會公平。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其他人共同富裕,來防止兩極分化,不但要保證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和先富裕起來的群體繼續不斷向前邁進,還要對不發達地區、處于劣勢的產業和弱勢群體給與高度的重視和幫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協調發展,要求創造出一個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生活狀況良好的局面以及利益關系能得到有效協調的社會,穩定有序、安定團結、充滿創造性的活力。

經濟法在平衡協調政府和市場,國家和企業的關系的時候,綜合運用了財政、稅收、金融、企業改革等各種手段,來保證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協調發展,從而逐步達到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由此可見,和諧社會的協調發展理念與經濟法的平衡協調理念具有一致性。

二、經濟法是市場經濟的產物

經濟法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法成為我國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不同的社會或者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經濟法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不一樣,往往帶有時代的特征。因此,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必然會導致經濟法的改變,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經濟法中融入和諧的因子。社會物質在決定經濟法性質的同時,經濟法也在作用于社會物質基礎,這種作用可能是積極地,也有可能是消極的。經濟法若是停滯不前,跟不上社會的步伐,那么所謂的經濟法就不能對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正確的反映,會阻礙和諧社會的發展,起到消極的作用;而相反,如果經濟法跟隨社會的發展不斷的發展,并努力完善自身條件,那么此時的經濟法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將會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們在關注和諧社會的建設的同時,對經濟法的發展也要提起足夠的重視,克服,防止由于經濟法的滯后而帶來的弊端,影響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三、經濟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經濟法對和諧社會的構建起著指導作用,經濟法的理念和和諧社會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正是因為這種契合,經濟法作為上層建筑,對和諧社會的構建起到更為深刻的指導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和諧社會的構建離開了經濟法的指導作用將會無法順利的實現,從這可看出,經濟法的指導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上發揮著巨大的威力。

經濟法是實現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實現經濟的快速,持續健康的發展,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增強社會創造性活力,完善生態環境的保護。這就使得和諧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經濟法。經濟法對社會市場經濟改革順利發展起著引導,保障,推進的作用,同時保證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因此,經濟法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只有不斷發展經濟法,才能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才能快速有效的實現社會的和諧。

篇5

    從外在于漳州社會以及社會的主體(漳州人)去尋求滯后的原因,也可以說是傳統的實證主義方式?,F象學哲學的反思方式則與此不同,在胡塞爾看來,與人脫離的所謂外部世界是否存在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把它存而不論,或懸置或加括號,現象學要探討的是呈現在意識中的世界即關于世界的現象學。在這種視域中,沒有脫離主體的客體,也沒有脫離客體的主體。也就是說,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是深層地內在于漳州社會以及普通的漳州人。這些因素普遍而深刻地起作用,需要現代哲學的素養和哲人的眼光才能穿透。如何把握現象學哲學的反思方式呢?胡塞爾認為,這個我們在清靜時生活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總已經在哪兒了,先于我們的存在,而且是所有實踐的基礎,不管這些實踐是理論的或超理論的?,F象學哲學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專門描寫這個觀念的生活世界的結構。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現象學哲學不再以龐大而嚴密的思辨體系來推演生活的邏輯,也不采用經驗主義的歸納方法來解釋生活,而是采用現象學的描述方法,即具體的、嚴格的方法直觀生活世界。從這種現象學哲學的反思方式來考量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就不能采用傳統的實證經驗歸納方法來解釋漳州市的社會發展與社會生活,而是采用現象學的描述方法,即面對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本身,我們融入進漳州人的生活世界,體驗著、直觀著這個特有的生活世界。體驗與直觀的結果就是所謂的現象學剩余。這種現象學剩余就是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因素。這些因素是體驗與直觀的結果,這些因素是普遍而深刻地起作用。反思對象和反思方式確認后,更為重要的和艱難的、甚至帶有一些神秘色彩的是現象學的反思過程:關于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我有一個或幾個個別直觀,我抓住純粹的內在,我關注現象學的還原。并且我純粹直觀地完成一般的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的種類,現在個別性本身不再被意指,而是一般的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

    我們直觀它,它便存在于此,我們意指的是它,便是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性質。這不是指這種個別單一的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現象,而是指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種類、程度本身是相似的;這種相似關系在這里正是一種總體的絕對被給予性,因而這種被給予性也是一種純粹內在的被給予性,不是保持在個別意識范圍之內這種錯誤意義上的內在。這里談的是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總本質以及在總的直觀中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被給予性。在經過多重反思后,最終得出的反思成果(現象學剩余)是: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屬于普遍而深刻其作用的文化深層次。具體說來: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內在原因(內生變量或現象學剩余)是:①落后低效的時空觀念;②地方狹隘的言語意識;③休閑第一的價值取向;④傳統封閉的行為方式。其相應的對策理路是:①提升時空觀;②推廣普通話;③改變價值取向;④轉換行為方式。現象學的反思是可以重復進行的,有時也是應該重復的,所以必須對反思結果進行再反思。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內在原因無論那一條因素,對于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都是內在地起作用(內生變量),無論那一條都不是針對某個或某些漳州人,甚至還可以不是針對某個時空的漳州人或事。

    因為這些因素是普遍而深刻地影響和作用于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比如,這里的時間觀念是一種“內在時間觀”。對于時間的內在化理解,是由其現象學方法所要求的“明證性”所決定的。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時間”概念,是基于第三人稱視角而設定的超越實存,不具備現象學思維所要求的“自身被給予性”,所以必須首先對其進行還原。漳州落后低效的時空觀念像遺傳基因一樣內在于漳州社會,在整個社會生活中普遍而深刻地起作用。它作為一種背景意識,伴隨著所有意識行為,我們只有通過反思,將我們的目光從排列著的連續的感知對象回溯到感知對象的連續本身,才能以我們意識的意向功能將這種連續本身構造為一個內在的對象,通過這種構造行為,一般意義上所說的“內在時間意識”才得以與我們照面,我們才能由此得出落后低效的時空觀念(內在時間意識)是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內在原因。再比如,地方狹隘的言語意識在意識的深層次上有了一個假設:所有人都會講漳州話。在這樣的假設中,普通話不是普通話,閩南話才是普通話。這樣就普遍而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交往和效率。如何言說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語言問題,而是社會實踐問題。如何言說涉及觀念的表達,涉及觀念如何從理智的內在世界外顯于一個公共的世界,涉及觀念的傳遞和交流,地方狹隘的言語意識不利于觀念的傳遞和交流,所以,它成為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內在原因之一。對休閑第一的價值取向和傳統封閉的行為方式這二者的反思與對落后低效的時空觀念和地方狹隘的言語意識的反思類似。最后,需要對“對策理路”進行反思。顯然,這四個對策理路都是對應于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四個內在原因而提出的。

    如果是實證性課題,接下來要做的就應該是對如何提升時空觀、如何推廣普通話。如何改變價值取向以及如何轉換行為方式等提出在實踐層面可操作的具體措施。但是,本文屬于哲學課題,只提出對策理路而不是對策本身,對策的實施與展開是在對策理路的開啟下進行的。本文的意義就在于開啟一個嶄新的視域,為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一個方面的智力支持。我們只需要對“對策理路”再反思即可。比如,“提升時空觀”就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增強時間觀念,而是在意識的內在維度上反思內時間意識對人的始源性作用。或者說,內時間意識在深層中影響了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它是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內在原因之一。只有從哲學層面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提升漳州人的時間觀念。再比如,在漳州市推廣普通話,絕對不是那種應付式的至上而下的行政行為,也不是簡單的提升漳州人民的普通話水平,而是在現象學語言哲學的意義上根本改變漳州人的言語意識,普遍改變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際交往方式,普遍提高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際交往效率,普遍而深刻地內在性地作用于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梢赃@樣說,用三年時間、花兩千萬元,在漳州市整個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村)像普法一樣推廣普通話,會極大地改變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發展態勢,極大地提升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水平??傊?本文通過由對漳州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客觀世界的考慮轉向對思想主體(漳州人)的現象學反思,尋求一種普遍合理的關于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內在原因的深層可能性。在漳州人的意識主觀性中,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內在原因,意向性地顯現于反思主體的意識中。這是絕對的、客觀有效的關于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內在原因的先驗源泉。在這種意識主觀性(時間、言語、價值、行為)中,而且只在這些主觀性中,客觀性的存在(漳州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才是絕對的。

篇6

繼續推進以小寨地區綜合改造為先導的城市舊街區開發改造,在小寨地區控制性詳規和商貿服務業規劃指導下,進一步加快沿街改造、特色街區建設和整體板塊開發。強化服務協調,加強督促指導,推進商圈內重點項目加快建設。進一步完善機制,加強已建成特色街的后續管理,努力塑造特色鮮明的地標性城市形象。加大推動力度,加快東八里地區綜合改造步伐。

在“十二五”規劃的指導下,以提升三產,發展二產,調整一產為主線,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多措并舉,提升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完善重點項目建設考核機制,強化項目管理,加強跟蹤服務,促進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帶動我區經濟發展。2012年計劃安排重點項目125項,總投資943.8億元,年計劃投資102.8億元,在建項目83項。在125項重點項目中,基礎設施項目34項,科教項目7項,城中村改造項目12項,產業項目62項,民生類項目9項,其他項目1項。

堅持招商引資和土地儲備同步推進,突出閑置樓宇、重點片區、特色街區三大招商載體,進一步提升產業規劃和項目包裝策劃水平,發揮區貿促會、投資商庫、招商項目庫等平臺作用,實施立體招商、訂單招商,努力促進樓宇經濟、總部經濟發展。

三、加快魚化工業園區建設,增加區域發展助推力。

2012年,圍繞“樹形象、見實效”的目標,以“實施大拆遷、完善大配套、提升大環境、發展大產業”為抓手,著重抓好征地拆遷、土地報批、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園區環境提升、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工作,完成800畝以上土地報批;做好大寨路西延伸段、西寶疏導線南延伸段、緯一路西延伸段三條主干道征地拆遷和環境保障工作;加快富源五路、鐵路兩側支路建設進度,力爭年內建成通車;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力爭年內融資11億元以上;加快項目建設步伐,年內實現5個以上大中型項目開工建設,全面推進園區建設步伐。

四、強化城市建設和管理,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

2012年,圍繞迎接世園會、創模驗收及國家衛生城市復核,繼續加大城市管理、市容配套設施建設、特色綠化等環境提升工作力度,進一步提升城市環境。重點對“四縱四橫”和南三環段區域的綠化景觀、城市街具、空間環境等方面徹底改造;進一步提高綠化覆蓋面,新增綠地65萬平方米,新建18個綠地廣場和道路節點綠地;進一步加強市容硬件設施建設,新建改建公廁10座,啟動環衛基地建設。創新城市管理機制,豐富管理手段,強化動態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努力為轄區群眾創造便利、綠色、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

五、繼續加強財源建設,確保財政收入穩步增長。

財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與區級各經濟部門的聯系,強化協調配合力度,加強宏觀經濟形勢分析,高度關注經濟運行態勢,確保財政稅收穩步攀升。細化分解收入目標任務,完善對“三區一基地”劃轉稅收考核制度,進一步細化各征收部門、各街道辦事處稅收任務,夯實責任,抓好落實。積極深化與開發區的溝通聯系,及時了解開發區收入預算和收入組織情況,協助解決開發區組織收入存在的問題,認真核對劃轉收入,確保分成稅收及時、足額劃轉到位;加大對開發區與我區共建區范圍內的稅收稽查力度,重點檢查在與我區共建范圍內經營但稅收未與我區分成的企業和各開發區內耕地占用稅征收情況,確保我區利益不受損失。繼續加大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銜接力度,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我區重點建設項目和企業的銀行信貸投放;緊緊抓住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契機,支持小寨商圈和魚化工業園建設,提升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夯實我區財政增收基礎。

六、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工作,努力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2012年,繼續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構建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經濟體系。細化節能減排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利用節能宣傳周,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提高全民的節能意識。切實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減排的管理,對轄區年綜合能耗在1000噸標煤以上的企業,全部納入管理。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投入的引導作用,利用節能專項資金,扶持重點節能企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實施西化氯堿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等6項節能項目,確保完成2012年區萬元GDP能耗降低率4%的目標。

篇7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經濟誕生在西方發達國家,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西方經濟學作為西方國家市場經濟建設的指導理論在我國大學的經濟學、管理學等專業的教育中得到了快速的普及。隨之而來的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大學課程設的地位卻有所下降。大家似乎已不再區分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本文擬對這一問題進行一個回顧和總結。

一、關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我國的政治經濟學一般也由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部分組成。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走的是一條不同于前人的道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只能在實踐中不斷地成熟和完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思想的指導下,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并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加入了WTO,實現了與世界經濟的對接,我們的生產關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之后,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我們先后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并最終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的進步和認識的深化大大解放了生產力。與此相應的是,我們在生產關系上也做了許多改革,提出了公有制的主導地位應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在分配制度上提出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在這一時期,作為研究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也做了許多修訂,從哲學上說這也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從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過程。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理論上的爭論,理論層面的爭論主要還是和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建設處于探索階段有關,也正是這些爭論推動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不斷前進。今天回過頭去看我國早期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可以說我們已經在理論上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也正是理論上的突破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體制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指導??梢韵嘈?,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也會不斷趨向成熟和完善。

二、關于西方經濟學

當前,國內有許多學者將西方經濟學改稱現代經濟學或干脆稱其為經濟學。這種稱呼的改變與我國當前的改革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現在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許多方面,正在走西方發達國家曾走過的道路。我們現在所學習的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來源于二百多年前的亞當•斯密,每一個學習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亞當•斯密于的名著《國富論》其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及經濟人假設奠定了現代市場經濟理論的基石。在后來的經濟學發展中,特別是隨著新古典經濟學的興起,經濟學家們拋棄了“道德人”,而將經濟人作為惟一的分析出發點,而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分析思想也迎合了數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的廣泛應用。隨后,新古典經濟學就走上了一條公理化、標準化、機械化的道路。這種數理化的分析方式賦予了經濟學家共同的分析語言和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經濟分析中的爭議和不確定性,但是,這種機械高度抽象化的分析方法對現實的大量問題也失去了解釋力。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對社會經濟現象做出解釋,片面追求經濟學的形式化,事實上是與經濟學解釋現實、指導社會實踐的使命背道而馳的,這是西方經濟學當前所受到的諸多批評之一。當前,盡管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已經較為成熟和完善,但是對于實際經濟生活和經濟政策的制定影響卻非常有限,這也表明了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局限性。

三、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

我們認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資源配置。二者的研究對象不同,那么為什么還會有沖突呢?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解釋,土地、勞動、資本是西方經濟學中所說的幾種基本資源或者,按照西方經濟學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各種資源根據各自的邊際生產力獲得報酬或者說是利潤,那么利潤從哪里來的呢?這必然又會涉及生產關系,涉及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這種邊際分析方法最終還是回到了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范疇之中,這也說明我們無法擺脫對生產關系的研究而單獨研究資源配置問題。今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重點還應是生產關系,我們要堅持與時俱進的態度,認真研究現實問題,把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對資源配置這樣微觀層次的問題,我們應更多地運用西方經濟理論進行處理和解決??傊鐣髁x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二者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

篇8

環境是人類得以生存和不斷發展的基礎,并滿足了人類的基本物質需求,為人類的社會經濟生活提供必要的空間和資源。我國經濟在近30年始終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但是卻始終采用投入、耗能、排放均較高的原始經濟發展方式,造成了我國的資源枯竭、環境和社會健康成本增加。近幾年在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聯合的關于國家環境分析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的污染城市占全世界的總污染城市的較大比重,擁有500個大型城市的中國僅有不到5個城市的空氣質量可以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我國要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就是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面對我國當前存在的經濟、環境問題,我國政府和各界人士紛紛呼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我國的經濟發展轉變為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新型發展方式。學術界的相關人士也根據當前的經濟發展和環境、社會人口健康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實現順利轉型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二、經濟增長與環境、社會健康的關系

(一)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

經濟增長與環境二者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說是人類該怎樣和自然實現和諧相處。解決當前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經濟增長與環境這兩對矛盾。保護環境和經濟的持續增長二者應同時進行,不能只顧一頭。想要實現環境的保護,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發展來支持,因為環保是一項長期且耗費較大的工作。隨著近些年的發展,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的經濟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為了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局勢,我國必須不斷調整經濟發展結構,保護我們的環境,實現全面發展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經濟增長與社會健康的關系

只有當人類的生存受到威脅后,才會喚起人們對健康的企盼。經濟發展的最初目的應該是保障人們的生存和健康,但是當前的經濟增長方式卻導致了環境的污染,影響了社會的生存健康。所以,我們應不斷改革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增長與社會健康協調發展,實現二者的相互促進和相互發展。

三、分析經濟增長的環境、社會健康成本之間的關系

環境成本就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造成了環境的破壞,進而使人們整體的生活質量下降,人類為此付出的代價而產生的成本。環境退化成本和保護環境支出是環境成本的兩個組成部分。保護環境支出就是為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而產生的成本;環境退化成本則是因為環境的破壞導致的損失和進行一些保護行動產生的花費。

社會健康又被定義為社會適應性,即為人們對自身生存發展環境的適應,也就是人們對外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性。

(一)經濟增長的環境成本分析

資源的消耗(水資源和氣候資源)、環境的污染(土地污染和大氣污染)、生態的退化(土地荒漠化和自然資源枯竭)為環境成本的三個部分。

環境成本中的資源消耗成本主要是指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利用和耗損而造成的成本。根據自然資源本身的特點,可以將其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煤礦等礦產資源和缺水地區的水資源等為不可再生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為可再生資源。

(二)經濟增長的社會健康成本分析

經濟的發展對社會健康的影響要進行辨證的分析。有利方面表現為,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生存和居住環境得到不斷的改善,也促進了我國的社會保障不斷完善,解決了我國居民看病難的問題,保證了絕大數人有錢治病,將我國的健康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局面;不利方面為,由于沒有處理好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造成環境的不斷惡化,嚴重威脅了人們的生存健康。由于近些年經濟的快速發展直接影響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大,進而引發各種的消極的影響,使因物質條件提高帶來的積極影響消耗殆盡,社會健康水平整體呈下降趨勢。

四、經濟增長與環境、社會協調發展的建議

面對當前經濟發展與環境、社會的矛盾,我們應該從當前的實際出發為解決我國的經濟發展中的矛盾提出合理的建議和相應的解決措施。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在我國的GDP增長中的損失主要為資源的消耗,在我國特別是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為特點的發展方式,以消耗資源來促進經濟的發展,不利于實現經濟的全面持續發展。所以,為了實現我國經濟的綠色全面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及時的轉變當前落后的經濟發展方式,對有嚴重污染的企業進行監督管理并不斷促進其改革發展。

(二)對西部進行生態補償,生態脆弱區實施生態移民

我國的地勢整體上為東高西低,我國的大部分的河流均發源于西部地區,此地區的環境變化對河流的中下游有重要的影響。由于西部本身的氣候惡劣和生態脆弱,此地區的環境極易受到破壞。為實現地區間的平衡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問題,政府應重視此問題。如將東部的發展與西部的環境保護結合在一起,東部將因西部的犧牲而獲得的經濟效益進行估算,將其轉換為貨幣補貼給西部地區,為其經濟方式的轉變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避免西部地區因發展的需要而不斷對環境進行的破壞,促進西部地區的發展,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實現東西部共同富裕。

五、結束語

篇9

作者簡介:聶偉,男,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江蘇 南京 210093)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69(2013)04-0045-08

一、背景與問題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不但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也成為威脅社會安定的隱患。近年來,因有害選址造成的大規模環境抗爭事件不斷增加[1],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城市垃圾處理場的建設,一方面給城市社會帶來了福祉,另一方面卻對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命健康造成潛在威脅,正是由于其潛在危害性,“莫在我家后院”是公眾對待有害廢棄物處理場所選址的共同心愿[2][3],這從側面反映了居民將垃圾處理場、環境風險、社會公平正義直接聯系起來,渴望建立公正的社會秩序。環境公正是社會公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意味著,在環境資源、機會的使用和環境風險的分配上,所有主體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權利,負有同等的義務[4]。本研究關注目前我國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群體是否公正地承擔著因垃圾處理帶來的環境風險?社會經濟地位是如何影響著環境風險分配?

二、文獻回顧

自1982年美國北卡羅納州華倫縣居民大規模地抗議建設有毒垃圾填埋場事件以來,相關學者首次將種族、貧困、教育等社會經濟因素與垃圾填埋結合在一起,環境風險分配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種族和環境風險分配的關系一直是美國環境社會學者研究的重要議題。種族不平等觀點認為,有毒廢棄物垃圾處理帶來的環境風險,在不同種族人群中的分配是不公正的,少數民族人口密度較高的地方更容易選址為垃圾處理場。相關實證研究顯示,美國環保署在1983年通過對美國東南部四個垃圾填埋場周圍的社區進行調查,發現其中三個垃圾場附近主要都是非洲裔美國人[5],自此之后,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種族是影響環境風險分配不公正的核心因素[6]。種族歧視制度限制有色人種抗議污染設施選址的社會資本和政治力量的培育和動員,將有色人種“污名化”,利于將垃圾場合法化地建立在有色人種附近[7]。

收入是社會經濟地位的核心自變量,收入水映一個人的風險應對能力。低收入者在經濟和政治上處于弱勢地位,使得他們在政府中缺乏發言權,難以參與垃圾選址決策并轉移環境污染,強勢群體很容易將環境風險轉嫁給弱勢群體;弱勢群體在經濟上處于貧困狀態,對工作的渴求,導致弱勢群體對不利于他們的垃圾選址也不強烈反對[4]。實證研究顯示,低收入群體與生活在垃圾處理設備周圍密切相關[8],低收入群體承受更嚴重的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在實際工作中,遭遇更嚴重的化學有毒氣體和物理風險[9]。然而還有一些研究發現,經濟地位和廢物排放并非線性關系——低收入和高收入地區的環境風險明顯低于中等收入地區[10][11]。

教育反映一個人獲取社會、經濟以及政治資源的能力。西方學者研究表明,政府和企業在選擇新的設備地點時,不希望周邊社區進行反抗進而阻止計劃實行,因此在選址時盡量選擇貧困社區和有色人種社區[12][13]。布拉德(Bullard)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能夠組織大規模反抗的社區一般都是具有較高文化程度、較高收入、較少有色人種的社區[14]。其他學者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和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驗證發現,受教育程度低、貧困水平高以及少數民族比較集中的社區,承擔更多的環境風險[15]。

國內學者洪大用從國際、地區、群體三個層次上對環境公平進行探討,指出我國存在環境不公的現象[16]。盧淑華通過對本溪市的環境污染和居民的區位分配調查發現,組織或個人的權力資源與環境風險分配有關[17]。王書明通過三類案例研究表明,目前的環境不公正主要與社會轉型期社會分層的變遷有關,強勢的經濟階層對于正在上升的弱勢階層的社會排斥,強勢的經濟社群把環境污染的社會代價轉嫁給處于底層的農村社區[18]。陸文聰和李元龍在環境公正的視角下,揭示環境不公情況下農民工健康損害程度與社會經濟地位、環境污染暴露等的互動關系[19]。

綜上所述,環境風險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美國,他們將環境風險分配與種族、貧困、教育等聯系在一起;而我國的社會結構、發展戰略等與美國迥異,社會經濟地位變量對我國的環境風險分配影響如何?是與美國社會一樣,還是有所不同?特別地,其他的社會經濟地位變量(如居住地)是如何影響環境風險分配的?對這些問題的經驗探討不僅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同時也可以在理論上與現有解釋進行一定的對話。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筆者結合上述對環境風險研究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提出基本假設: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群體承擔著不成比例的環境風險,且社會經濟地位越高者,承擔的環境風險越少。在基本的假設基礎上,具體操作假設如下:

首先,基于勞動的性別分工理論。社會期待女性成為家庭的照顧者,相對于男性而言,更容易留在家中照顧家庭,地理流動的機率更小,更容易滯留在風險產生點,承受更多因垃圾處理而帶來的環境風險?;诖嗽O立假設1:女性相較于男性而言,遭受或經歷更多的環境風險。

其次,基于環境風險分配種族歧視模型的假設。該模型認為制度化的種族偏見致使少數民族群體難以獲得政治、社會資源,難以對垃圾處理場建設和運營進行反抗,少數民族群體聚居地容易成為垃圾處理選址地,承擔更多的環境風險[13]。然而中國并沒有種族歧視,實行的是民族友好政策?;诖嗽O立假設2:中國少數民族群體與漢族群體遭受或經歷的環境風險并不具有顯著的差異。

再次,基于環境風險分配理性選擇模型、社會政治模型的假設。這兩個模型強調個體的風險應對能力,理性選擇居住地的能力越強,越可能選擇在環境質量較高的地方;社會資源動員能力越強,越能抵制垃圾處理選址或迫使污染主體清除污染的可能性越高[13]。收入、受教育程度較高者可能擁有較多的經濟、社會、文化資本,可能遭受或經歷的環境風險越少。基于此設立假設3:居民的家庭收入越高,所經歷(或遭受)的環境風險可能越少。假設4: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所經歷(或遭受)的環境風險越少。

最后,基于環境風險分配合作主義視角的假設。合作主義視角主要從國家的政治體系決策結合和政策安排來解釋環境風險分配[4]。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城鄉二元體制,相對于農村而言,城市距離政府的權力中心較近,越可能利用政策安排將垃圾處理場建設在農村或城市郊區,致使農村積聚因垃圾處理帶來的環境風險。在政府的制度安排中,現代社會垃圾處理模式采取集中在某一地點處理所有人產生的垃圾,把垃圾處理帶來的環境風險集中在距離垃圾場較近的居民身上,少數人的利益受損換取多數人的環境收益[20]。基于此設立假設5:居住在城市社區的居民相對于居住在農村社區居民而言,遭受或經歷的環境風險更多。假設6:住戶離垃圾場的距離越遠,所經歷或遭受的環境風險越少。

本研究還試圖通過數據分析年齡對環境風險分配的影響,以往文獻表明,年齡與環境風險分配均呈現正相關[21],基于此設立假設7:年齡越大,所經歷或遭受的環境風險越多。

(二)研究數據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2011年7月份在廈門市開展的“居民生活環境”問卷調查。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分為兩類居民,一類為垃圾場附近的居民,另一類為非垃圾場附近的普通居民。針對垃圾場附近的居民,采用立意抽樣,以廈門3個大型垃圾處理場(湖里區后坑垃圾綜合處理基地、翔安區新圩垃圾場、海滄區東孚垃圾填埋場)所在地為圓心,分別以3公里為半徑立意選取垃圾場周邊的社區,在社區內部采取隨機抽樣方式抽取400個樣本綜合考慮垃圾場運營狀況和周邊人口,后坑垃圾場:新圩垃圾場∶東孚垃圾場的樣本分配比例為3∶3∶2,在后坑垃圾場、新圩垃圾場、東孚垃圾場周邊社區約分別發放150份、150份、100份調查問卷,在調查實施過程中,適當增加了入戶調查的戶數,以保證最終問卷收回的份數與計劃相符。針對非垃圾場附近的居民采用多階段抽樣方法,在廈門市轄區中抽取思明區和湖里區作為調查范圍根據廈門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城市發展水平,思明區和湖里區的城市發展水平相對較高,與城市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海滄區、翔安區形成鮮明對比,所以非垃圾場周邊居民的問卷調查在思明區和湖里區展開。截止2009年,思明區的總人口為81.7萬人,湖里區除去垃圾場所在金山街道外總人數為54.69萬,兩個區的人數比例約為3∶2,為此我們分別在思明區和湖里區分別發放大約180份、120份問卷。,在兩個區14個非垃圾處理場所在街道中隨機抽取10個街道,再從10個街道中隨機抽取1~2個社區,每個社區按照隨機原則抽取20個調查戶,每戶抽取1人作為最終調查對象,抽取300個樣本。本次調查對象為18~70歲的居民,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有效問卷660份,有效回收率達94.29%。

(三)因變量

本研究的因變量為環境風險分配。學術界對于環境風險的理解存在兩種爭論:實在論和建構論。實在論者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學領域,他們傾向于把環境問題看作是技術問題,環境風險是由于自然或人為活動等事件引起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不確定狀態及其相關損失,這種不確定性是客觀存在的,可以通過概率函數加以計算的[22]。環境風險的建構論者一方面承認環境問題的客觀存在及其引發的環境風險,另一方面也強調環境風險也有其主觀的面向,認為環境風險是社會建構的[23]。因而自然科學與環境社會學關注的風險分配不同,自然科學強調使用系統科學的方法精確測量風險的暴露程度;而環境社會學則強調使用主觀風險評價法來測量不同群體的風險分配,強調風險的實際分配,即已經發生的風險分配情況,從認知過去的風險經歷或當前的風險遭遇來測量。本研究在借鑒學者[24][25]對于風險分配的測量基礎上趙延東、卜玉梅等對食品風險分配的測量方式如下:“過去兩年中是否遇到過食品安全問題”,并對遇到過的受訪者追問其“若遇到,其對健康的影響程度如何”。其中,對健康影響程度的測量選項從很小到很大,分別賦值1至5分,分數越高,代表影響程度越大,以此來代表受訪者的風險分配。,自行設計了一個環境風險分配量表,我們在問卷中詢問被調查者:“垃圾處理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問題,在多大程度上已經影響到您的生活質量?”并設計了11個指標(如表1所示)考察居民所經歷或遭受的環境風險,每個指標答案分為“嚴重影響”、“有些影響”、“不清楚”、“沒什么影響”、“完全沒什么影響”五種。描述統計結果表明,在這些指標中,影響居民生活前五位的為垃圾處理滋生病菌、帶來臭味、危害身體健康、污染水源,居民經歷的健康與物理風險明顯高于社會風險。

統計檢驗表明,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Alpha系數為0.93,表明這些項目具有較強的內在相關性,根據主成分法對這11個項目進行因子分析,經過變值精簡法旋轉后,抽取了兩個公共因子(如表1所示)。用這兩個公共因子來代表這幾個變量的主要特征,方差貢獻率達到69.20%,KMO值為0.933。根據因子負載,將這兩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健康與物理風險因子和社會風險因子,健康與物理風險因子包括“垃圾處理帶來臭味”、“污染水源”、“發出噪聲”、“污染土壤”、“滋生病菌”、“制造心理壓力”以及“危害身體健康”。社會風險因子包括“垃圾場附近產業貶值”、“減少工作機會”、“降低收入”以及“人口減少”。

為了把個人所經歷或者遭受的環境風險綜合用一個變量來表示,筆者把兩個因子的值分別乘以其方差后相加,即:個人所經歷或遭受的環境風險=健康與物理風險因子值×0.594+社會風險因子值×0.098,我們可以將上述綜合變量的因子得分,作為反映個人所經歷或遭受的環境風險的指標。為了便于分析,通過公式[26]將其轉換為1到100之間的指數轉換公式:轉換后因子值= (因子值+ B)&A。 A= 99/ (因子最大值—因子最小值), B= (1/A)·因子最小值。B 的公式亦為,B=[(因子最大值-因子最小值)/99]·因子值最小值。

(四)自變量

本研究的自變量為社會經濟地位。社會經濟地位是指基于個人的教育、收入、居住地等基礎上,個人相對于其他群體而言所處的社會和經濟位置,是一個綜合考慮社會和經濟兩方面的綜合指標[27],同時社會經濟地位還包含個體的人口學特征[28][29]?;诖?,本研究的社會經濟地位主要包括個人的人口學特征、經濟、社會地位測量,人口學特征主要從性別、年齡、民族進行測量,經濟社會地位主要從受教育年限、收入、居住地(城鄉社區類型、住家離垃圾場的距離)三個方面進行測量。本研究所涉及的所有變量及其特征如表2所示。

四、模型及分析

本研究以居民所經歷或遭遇的環境風險因子得分為因變量,以社會經濟地位為自變量,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分析社會經濟地位變量對環境風險分配的影響。兩個回歸模型的容忍度(Tolerance)和方差膨脹因子(VIF)結果均落在否定多重共線性范圍之內(0

第一,性別在環境風險經歷或遭遇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假設1未得到驗證。此發現與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呈現出不一致性,王朝科研究表明不同性別之間承擔的環境風險呈現較大差異[30]。西方學者表明,女性承擔的環境風險明顯多于男性[31]。調查發現,廈門市是福建省的經濟發展中心,是一個重要的勞務輸入地,垃圾場周邊大部分的居民并未選擇外出務工,而是選擇在垃圾場周邊附近的工業區或商業區務工,形成白天在工廠務工、晚上回家的模式,并未出現“大批男性外出務工,而女性滯留在農村”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不同性別承擔的環境風險不存在顯著差異。

第二,年齡與風險經歷呈現出負相關,這說明年齡越大者,所經歷或遭受的環境風險越少。假設7未被證實。貝克認為風險感知和風險不是不同的東西,而是相同的東西[32],年齡越大者,其風險感知能力較弱,并未意識到自己所經歷或遭受的環境風險,因而呈現年齡與環境風險分配的負相關效應。

第三,民族對環境風險分配的影響不顯著,假設2得到驗證。此發現與西方研究存在不一致性,西方研究表明,種族是風險分配不公的決定性因素;1983年,休斯敦的25個固體廢棄物處置場中有21個位于非洲裔美國人社區周邊[37];2007年,廢物設施的3公里范圍之內56%的居民是有色人種[13]。

第四,收入與環境風險分配存在負相關關系,且統計檢驗顯著,收入每增加一個對數單位,其經歷的環境風險得分降低2.599分,假設3被證實。與以往研究結果保持一致性,西方研究結果表明,低收入階層承受更多的環境風險[15][33]。一方面,收入越高者,其可動員的社會資源越多,越可能動用社會資源去阻止垃圾場的建立,另一方面,收入越高者,其風險應對能力越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環境風險;當環境風險積累到難以承受之地步時,其可通過遷移來規避環境風險,而收入越低者缺乏經濟支付能力,難以作出理性行動和選擇最佳的居住場所,不具備轉移風險的能力,承擔更多的環境風險。

第五,受教育年限對環境風險經歷的影響不顯著。在垃圾場周邊居民模型中,受教育年限與環境風險具有負相關性,但不具有顯著的統計性,假設4被否定。這一點與國內外研究存在不一致性。潘斌指出,社會風險的分配依賴于風險知識、風險治理等風險應對能力,教育程度越高,風險防范知識和風險應對能力越強,承擔的環境風險越少[34]。西方學者研究表明,垃圾場選址一般都選擇在受教育程度低的地區,受教育程度越低,承擔的環境風險越多[14]。我們的調查發現,后坑垃圾場位于廈門市區,垃圾場自1999年運營以來,管理一直較好,沒有發生過重大的擾民事件;2008年開始,隨著島內建設重心的東移,廈門市政府計劃把周邊社區作為城市重點開發區域,改造成廈門新的中心城區,并在后坑垃圾場附件建立了大量的人才保障性經濟適用房和公務人員保障性住房,大批本科及以上的人才入住,他們同樣經歷著較高的環境風險,因而不同的受教育年限者在環境風險經歷上不具有顯著的差異。

第六,農村社區居民的環境風險經歷顯著高于城市社區居民,假設5得到證實?;貧w系數顯示,與農村社區居民相比,城市社區居民的環境風險經歷低16.672分。同時,城市社區的標準回歸系數為-0.399,其絕對值為所有通過檢驗變量中最大的;表明城鄉社區是影響環境風險分配的最終重要因素,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往鄉村垃圾場轉移,產生環境風險,致使農村居民經歷的環境風險明顯高于城市居民。

第七,住家離垃圾場的距離對環境風險的分配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假設6得到支持。模型2顯示,與居住在離垃圾場1公里范圍之內的住戶相比,居住在離垃圾場1~3公里和3公里以上范圍的住戶的風險經歷得分分別低6.968分和9.733分。住家離垃圾場的距離越遠,經歷的環境風險越低,表明垃圾場周邊居民和非垃圾場周邊居民承擔著不成比例的環境風險,環境風險分配以垃圾處理場為圓心向不斷遞減。

五、結論與討論

隨著我國生活垃圾污染問題日益加重,學者對于環境風險關注日益增多,然而更多的關注只是停留在個案研究上,仍缺乏系統定量的研究探討環境風險分配。本研究基于數據分析,基本得到以下結論:第一,環境風險并非公正地分配于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群體中,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群體承擔著不成比例的環境風險,社會經濟地位是影響環境風險分配的重要因素。第二,年齡、收入、居住地(城鄉社區類型、住家離垃圾場的距離)是影響環境風險分配的顯著因素。第三,性別、民族、受教育年限對居民的環境風險經歷影響并不顯著。

本文關于環境風險分配的研究與西方存在明顯區別:首先,西方學者將環境風險分配與“民族”、“教育”、“性別”等社會因素[4][13]聯系在一起,而本研究發現這些變量都不具有顯著的統計性;本研究認為,在美國,有色人種較多且處于弱勢群體地位,政府在垃圾場建設時采取“最小抵抗原則”,有色人種地區易成為垃圾場選址地。而在我國,漢族人口比例達到92%以上,少數民族比例較少;與美國種族歧視制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采取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政策,因而沒有出現少數民族承擔更多環境風險的局面,民族對我國環境風險分配并不產生顯著影響。伴隨著保障房政策的實行,人才保障性經濟適用房和公務人員保障性住房在各城市全面建設開來,保障房一般建在城市地價比較便宜的邊緣或郊區,甚至可能選址在垃圾場周邊,因此,受教育程度越高者亦可能承受較高的環境風險。由于選擇調查地點的原因,性別對環境風險分配的影響不顯著,這一點有待以后的研究進一步論證。其次,與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環境風險分配關注的焦點不同的是,我國的環境風險分配不公突出表現在城鄉的環境風險分配差異上,城市居民經歷的環境風險明顯低于農村居民,對此本研究認為這可能與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存在關聯。第一,我國采取優先發展城市的戰略,出現了城鄉二元體制,形成了城市中心—農村邊緣的模式,處于城市中心者,在政治及行政的治理活動中有著不可挑戰的支配權,面對風險,城市中心者有權做出分配的選擇,可以把原先產生于中心地帶和應當由中心地帶承擔的風險分配出去[35]。第二,我國絕大部分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投資基本都在城市,而農村很難得到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的資金,缺乏相應的環保設施,致使農村居民經歷更多的垃圾處理風險。第三,城市在將大量生活垃圾污染轉嫁給農村居民的同時,卻沒有給環境利益遭受到損害且相對貧困的農村給予風險補償,消減垃圾處理帶來的風險,使得風險積聚在農村居民身上。第四,城鄉居民較大的社會經濟地位差異決定了他們抗風險能力的不一致性,居住在城市社區者相對擁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金融資產總量和較高人均值,能夠有效地抵制社會風險[36],而農村居民其抗風險機制明顯弱于城市,難以采取有效措施規避風險,致使風險積聚。

總結起來,社會經濟地位對環境風險分配的作用機制如圖1所示。垃圾場的建設與運營給周邊社區帶來一定的環境風險,相關部門采取措施消減環境風險,但難以消除,形成了環境風險的初次分配。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群體的風險應對能力差異影響著風險重新分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擁有一定的經濟資本、政治資本、社會資本和話語權力等風險應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環境風險分配格局。社會經濟地位越高者,其擁有的社會網絡規模越大或網絡規模勢力越強[37][28],其關系疏通能力越強,對環境危害做出各類抗爭的可能性越高[37]。若環境抗爭失敗,社會經濟地位越高者,其收入相對較高,具有理性選擇居住環境的經濟能力,有能力搬離環境風險區域,規避環境風險,承擔較少的環境風險。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者,風險應對能力較弱,若選擇沉默和抗爭失敗,則集聚一定的環境風險。深入訪談發現,當垃圾處理風險嚴重干擾日常生活時,他們會選擇“堵馬路、靜坐”等原始抗爭方式,向制造污染的垃圾處理抗議,然而只要垃圾處理單位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者就選擇停止抗議,這種接受“以錢補污”的短期維權策略行動并沒有徹底消除環境風險,而是積累了環境風險。風險的不平等分配“實際上是一種強權邏輯,即誰有權勢,誰就轉嫁風險,誰沒權勢,誰就承擔風險”[38],風險分配呈現出一種階級或階層定律,遵循社會經濟地位邏輯,財富分配和風險分配存在重合性。因而在以后政策制定中,不僅需要關注不公正的環境風險分配,同時也需要關注環境保護責任和義務的分配。應加強對垃圾場周邊居民的補償機制,降低環境和健康風險,保障垃圾場周邊居民和低收入者的環境權益。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作為一項探索性研究,我們只是初步證實了社會經濟地位與環境風險分配之間的關系,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社會經濟地位對環境風險分配的影響應該是長期性和歷時性,縱向跟蹤數據顯然比橫截面數據更適合于厘清社會經濟地位與環境風險分配的復雜關系,而本研究受條件限制只獲取了某一時點的截面數據。第二,社會經濟地位與環境風險分配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實際上非常復雜,其中許多機制在本文中未能充分挖掘,如在社會經濟地位與環境風險分配之間可能還存在環境意識等中介變量,這些未能充分考慮到,本研究的觀點和結論還有待通過進一步大規模、縱向調查的實證研究來驗證。

參考文獻:

[1] 童志鋒.歷程與特點:社會轉型期下的環境抗爭研究[J].甘肅理論學刊,2008,(6).

[2] 郭巍青,等.風險社會的環境異議——以廣州市民反對垃圾焚燒廠建設為例[J].公共行政評論,2011,(1).

[3] 湯匯浩.鄰避效應:公益性項目的補償機制與公民參與[J].中國行政管理,2011,(7).

[4] 洪大用,龔文娟.環境公正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評述[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6).

[5] U.S.Gen. Account Office. Siting of Hazardous Waste Landfill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Ra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 Surrounding Communities[M]. Washington, DC: U.S.Gov. Print Office. 1983.

[6] Mohai,P.,B.Bryant. Environmental racism: Reviewing the evidence[A].In B. Bryant,P. Mohai(eds.). Race and the Incidence of Environmental Hazards: A Time for Discourse[C].Boulder: Westview, 1992.

[7] Brulle,R.J.,D.N.Pellow. Environmental justice: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inequalities[J].Annu. Rev.Public Health,2006,27.

[8] Bullard,R.D.,B.H.Wright. Environment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equity: Emergent trends in the black community[J].Mid-American Review of Sociology,1987,12(2).

[9] Williams,D.R.Socioeconomic differentials in health:A review and redirection[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0,53(2).

[10]Burke,L.M. Race and environmental equity: A geographic analysis in Los Angeles[J].Geo Info-systems,1993,(3).

[11]Daniels,G.,S. Friedman. Spatial inequi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toxic releases: Evidence from the 1009 TRI[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1999,80(2).

[12]Saha,R.,P.Mohai. Historical context and hazardous waste facility siting:Understanding temporal patterns in Michigan[J].Soc Probl,2005,52(4).

[13]Mohai,P., D.Pellow, T.Roberts. Environmental justice[J].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2009,34.

[14]Bullard, R.D.Dumping in Dixie:Race,Clas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D]. Boulder, Colorado:Westview. 3rd ed.2000.

[15]Brooks,N.,R.Sethi.The distribution of pollution: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exposure to air toxic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7,32(2).

[16]洪大用.環境公平:環境問題的社會學視點[J].浙江學刊,2001,(4).

[17]盧淑華.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社會學研究[J].社會學研究,1994,(6).

[18]王書明.生存權、環境權與社會排斥的底線——環境正義經驗研究的社會學視角[J].中國環境資源法學評論,2007.

[19]陸文聰,等.農民工健康權益問題的理論分析:基于環境公平的視角[J].中國人口社會科學,2009,(3).

[20]張偉麗,葉民強.政府、環保部門、企業環保行為的動態博弈分析[J].生態經濟,2005,(2).

[21]鐘茂初,閆文娟. 環境公平問題既有研究述評及研究框架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6).

[22]畢軍,楊潔,等.區域環境風險分析與管理[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23]蔡萍.環境風險的社會建構論闡釋[J].蘭州學刊,2008,(11).

[24]卜玉梅.風險分配、系統信任與風險感知[D].廈門:廈門大學,2009.

[25]趙延東,等.北京公眾對食品安全風險的感知[EB/OL].http://.cn/shxw/shgz/shgz42/P020080218335519062456.pdf.,2012-04-22

[26]邊燕杰,等.中國城市家庭的社會網絡資本[J].清華社會學評論,2000,(2).

[27]李培林,田豐.中國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對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J].社會,2010,(1).

[28]胡榮.社會經濟地位與網絡資源[J].社會學研究,2003,(5).

[29]胡榮.影響農民工精神健康的社會因素分析[J].社會,2012,(6).

[30]王朝科.性別與環境:研究環境問題的新視角[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3).

[31]Cupples,J.Rural development in El Hatillo, Nicaragua: Gender, neoliberalism and environmental risk[J].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2004,25(3).

[32]楊善華,等.西方社會學理論(下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3] Saha,R.,P. Mohai,J.T.Hamilton.Testing for environmental racism:Prejudice,profits,political power?[J].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1995,14(1).

[34]潘斌.風險分配與氣候正義[J].社會科學,2011,(9).

[35]張康之,等.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治理原理[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9,(2).

篇10

一、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分析

1. 課程重視程度不足。

長期以來,中職學校過于重視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教學,而忽視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下,《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仍舊沿襲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加之教材中的部分理論教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致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甚至對該課程產生反感。實踐表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已經遏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思維獨立性的發揮。

2. 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

中職學校的《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教學原則,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并未真正以中職生的思想、心理特征為出發點開展教學活動,也未能考慮到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師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缺乏對教材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沒有將學生的思想實際視為該課程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由于《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相脫節,所以導致學生缺乏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極大地降低了中職德育教育的實效。

3. 教學方法單一。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應充分發揮德育教育的作用,培養學生形成誠實守信、熱愛國家、關注社會的良好品質,并逐步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為其今后參與社會建設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而沒有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對社會現象進行正確的分析和討論。同時,由于課程學時有限,教師在課堂上用了絕大部分時間講解教材內容,而忽略了給予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時間,造成課堂教學呈現出灌輸多、引導少,講解多、思考少,抽象道理多、行為指導少的現狀,不利于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

4. 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

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仍然沿襲傳統的閉卷考試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水平。在這種考核模式下,相當于認同考試分數高就意味著學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錯誤觀念。其實,考試分數只能考查學生的考試能力,而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學習《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成效。所以,現行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不但難以切實發揮德育考評的引導作用,還會歪曲了學生學習《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目的。

二、改進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的對策

1. 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當前,中職學校必須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從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轉變為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感。例如,在講授商品的交換與消費內容時,教師可以在原有的教材內容基礎上進行提煉和拓展,將教學重點定位于如何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師生平等的和諧關系,貫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出發點,積極開展有益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消除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抵觸心理、逆反心理,多聽取學生對教學的建議,以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

2. 不斷豐富教學內容。

中職學校應當從完善《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內容著手,使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學生實際,以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激發學生主動接受德育教育的積極性,并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按照學生的實際生活經歷及其認知水平來設計教學情境,并多引入一些生活案例,以最為直觀形象的方式進行教學。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大量與政治學科相關的知識及情境,教師若對其進行合理運用,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而且還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例如,在講授到“價格”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到超市調查商品價格及供求情況的任務。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而且還可以進一步增強他們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

篇11

由于現在的“銀潮”,我國養老壓力倍感巨大。2012年我國養老缺口達到 22156 億元人民幣,在目前兩會上養老問題也是熱議話題之一。故說與商業養老保險的結合是目前養老模式的趨勢所在。世界銀行 在1994年的《避免養老危機》一文中建議:各國政府可通過三大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來解決目前全球性大范圍的老年危機問題。這三大支柱分別是強制性的非積累制度待遇確定型制度的融資模式,第二支柱是強制性積累制繳費確定型企業年金養老計劃等融資模式,第三支柱是自愿性養老計劃融資模式。我國的養老模式也是遵循這三大支柱構成的,因此融資模式可以依循于此。 我國固有的養老模式、養老體制和養老歷史導致目前我國養老賬戶中的個人賬戶嚴重赤字。

二、養老社區模式探析

(一)養老社區發展模式

養老社區起源與英國,盛行于美國。對于養老社區的運行最主要是運行了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簡稱RM) 手段,RM起源于荷蘭,同樣也是在美國運用的最具特色。美國運營的模式主要是大型社區式、飯店旅館式、自理式、連續性照護退休社區式以及逆向抵押貸款方式。武漢大學周娟 (2010) 博士論文中運用RM的模式分析,將養老社區與金融業相連接,探討出與金融業的聯系使用有助于我國的養老產業發展,有助于降低風險。

(二)養老社區在我國可行性分析

1.老年人娛樂現狀

現在的老年人對于自身的追求已不再是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子女,據丁志宏《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均等化研究》一文中指出,根據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和服務開展的可行性進行分類設置,力求從老年人實際需求角度進行服務供給,可以看到無論城市東、中、西部對于上門看病的需求是比較高的,尤其在經濟發達的東部達到56.6%,相對農村也達到53.9%。所以對于老年人的需求是要仔細分析的,一些實際情況或許是老年人最為關注的。比如也有一份關于調查日常對象生活中老年生活的時間占據情況。以下表知道老年娛樂活動單一,養老社區的發展可以多元這塊發展。

2.養老社區帶來的益處

在周娟的《中國養老社區的服務、運營與培育研究》文章中分析了RM在美國、日本、新加坡實施的可行性,也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進行了相關的分析,而且資本市場的發展程度與保險業發展也是存在一定關系的。隨著民企的金融意識增強,會有更高的需求,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養老社區作為新鮮事物必將會為養老保險產業注入新鮮血液。由以上測算可知,房價變動對養老影響頗大,如果能有效回避這個問題,固然是好。房價雖然有史上最嚴厲的“國十條”,但是剛性需求仍很旺盛。如果期初養老需求者有現金500000元,在養老社區中買入一處價值50萬元的房產,我們以其逆向抵押貸款所得金額支付其養老社區中的養老費用,則其每月將獲得4598.66元的養老費用;如果不采用逆向抵押貸款方式,則以養老社區為形式的養老成本為974784.52元。

圖1房價變動對養老費用的敏感度的趨勢分析

3.養老理念提升

據生命周期理論,可以知道老年人的收入下降基本為零,但是支出卻在增大,尤其現在的特殊醫療體制,老年人最怕就是生病,生病會降低老年生活的幸福感,可以嘗試提出養老幸福替代率(k)這個概念,基于養老金替代率這個概念提出的。指的是養老社區的幸福水平(f1)與同等次非在養老社區的幸福水平(f2)之比,即k= 。幸福水平可以由原來的三元(物質需求、精神需求、醫療需求)上升到四元(物質需求、精神需求、醫療需求和勞動照料服務需求),即f(M1,M2,M3,M4),可以這樣解釋M1是物質需求反映的是收入水平,M2是精神需求反映的是心理滿足感,M3是醫療需求反映的是健康狀況,M4 是勞動照料服務需求反映是社會關注。

三、保險機制介入養老社區體系

我國保險業發展二十余年,就保險資金運用方面而言,我國保險資金10%的證券化投資程度遠落于發達國家80%以上的證券化投資程度。再如我國也是于2009年正式進入不動產市場,所以可知,我國保險業發展相對國際市場落后,但是相對中國目前的經濟情況,我國的保險業發展程度已較合理。太保壽險也做過相關課題并通過驗收,課題是“住房反向抵押貸款保險產品行業應用研究”。我國的養老體系形式單一,保障略顯不足,不具備抗通脹能力,而且政府的壓力也是巨大的,轉嫁給成熟的保險機構操作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趨勢,有易于降低轉軌帶來的成本壓力,有易于緩解民眾與政府之間的信息不暢,政府只需要起到監督作用,就可以達到保障民眾的目的,保險機構起到了磨合劑的作用,也可以分享一定的收益。就美國而言,美國養老服務型機構有三種:營利機構占有66%,非營利機構占有27%,政府公立服務機構占有剩下的7%。就營利機構大部分也是保險機構介入房地產市場。比如,泰康人壽推出一款與養老社區相結合的綜合性養老保險計劃。這款保險是按照約定年齡每月領取養老金,可用于支付養老社區的租金和居家費用。

四、養老社區建設對我國的深遠意義

(一) 我國養老模式多元化發展

我國不再只是單純依靠養老金生活或者單一的養老保險,而是向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模式轉變。對于老年人的訴求也會得到更好的關注和幫助。保險機構介入的養老社區已經在北京房山區得到建設,也致力于在海南等地建立全面的養老社區,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和加入這個項目中來,并從中得到實惠。保險機構積極介入房地產市場,但是并不是為了推高房價,而是為了中國日益擴大的養老問題而努力。為房地產投資提出一種新的模式,也為養老產業提供一種新的融資模式。

(二)我國養老更加關注人文化建設

老年人的四個基本需求會得到全面詮釋,如物質需求、精神需求、醫療需求、勞動照料服務需求會得到養老社區建設者的關注。對于養老社區的建設會考慮到老年人的特殊生活習慣,對于有身體不便的老年人會在樓梯安有扶手,在采光按照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臺階會比較簡單寬敞并且有斜梯等等。入住就會有一套完整的社區服務,入住指南可以幫助你了解相關信息。

(三)有助于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

新的養老領域已經在緊鑼密鼓的建設,相應的法律制度也會受到一定挑戰,對于在養老社區中產生的可能性問題,法律條文需要闡述,對于購買養老產品的消費者其消費者效益是否得到保障都是需要考慮進去的。一個新領域的建立,意味著某些配套措施也要跟上,只有這樣這個產業才會有發展的勃勃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姜向群.老年社會保障制度歷史與變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高秀艷,王娜.社區居家養老產業發展的“鉆石模型”分析-以沈陽市為例[J].社會主義研究,2007(06).

[3] 孟曉蘇.論建立“反向抵押貸款”的壽險服務[J].保險研究,2002(12).

[4] 李曜.養老保險基金-形成機制、管理模式、投資運用[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0.

[5] 程太和,范太來.我國保險資金投資渠道與模式探討[J].保險研究, 2002(10).

篇12

該項計劃以納米微電子技術與系統、軟件系統、通信技術基礎及互聯網基礎與服務的研發為支柱,主要目標是要提高德國在信息技術研究領域內的科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建立并完善相關就業市場,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為此,德國政府又專門提出應當著重解決如下幾個環節:加強基礎研究、集中整合企業和科研部門研究力量、盡可能迅速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生產力、針對未來市場加強在創新領域投資、營造良好創新氛圍,留住國內人才并大力吸引國外人才。 

篇13

2.經濟法功能的不同體現

(1)從整體上對經濟法的功能進行分析。學者對經濟法的研究成果破豐,比如,在研究經濟法利益分配的之后發現,其根本是如何分配集團的利益,分配的目標不是個體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而是集團利益;在研究了經濟法里的促進型發現,促進型經濟法不但要將功能最大可能的發揮保守性與誘致性,還要通過不同方式來規范市場活動,指引市場動向,將促進盡可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2)從功能配合與互補的角度分析。行政法和經濟法的區別在于,行政法的作用是保證經濟自由、行政權力,而經濟法的作用是保證秩序、控制市場競爭,它們的功能是相互作用的,不是單獨存在的;民商法和經濟法的配合進行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經濟法處于社會本位,它可以對民商法進行補充。因為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經濟主體契約不是絕對自由,所有權被限制、當平等性減弱時,民法里的弱點就體現出來了;在對社會法和經濟法的配合進行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社會法可以配合經濟法社會整合功能,社會法可以保證社會整合的作用,而經濟法可以發展社會整合作用。

(3)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經濟法其主要表現在三點:首先,在研究時無法做到全面性,現在針對經濟法的研究一般是經濟功能的研究,而社會功能研究的比較少,或者只注重研究經濟功能。一般會把社會功能當作一種從屬功能,而不是特別鼻祖。其次,重點研究經濟法的各種功能,不過對各種不同的功能之間的關系研究的不夠,比如怎樣平衡不同功能間的矛盾等。最后,重點研究別的部門和經濟法的配合和組合,更傾向于從外界的數據來分析經濟法的功能,而不是深入了解經濟法里的消化功能和不同功能的協同工作。

3.經濟法的經濟社會二元功能

以上研究表明,經濟法存在社會二元功能。通過其產生效果的方面可以分成文化功能、社會功能、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這里面的社會功能與經濟功能會對我國的發展產生明顯的作用,而且這兩種功能的聯系也相對來說更緊密,它們組成了經濟社會的二元功能的體系。總的來說,在經濟領域的功能能看作是經濟功能中的一種,而在社會領域里的功能可以看成是經濟法里的社會功能。

二、經濟法之經濟社會二元功能之沖突

1.經濟法之經濟社會功能的沖突

(1)經濟法的經濟功能。經濟法中的經濟功能可以使經濟可持續發展,平衡的發展、效率的發展。社會功能是說達到社會的穩定、和諧、安全、正義、公平的目的。這兩種功能的目的是一樣的,社會功能可以使經濟功能更好的發展,經濟功能可以幫助社會功能展開。因為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的作用核心不一樣,所以兩者的功能也有著一些矛盾,會制約彼此發揮其相應作用。社會功能主要目的是社會更好的發展,盡可能的體現社會效益,但是經濟功能的重心是經濟的提高,它們的不同的目的會產生一些矛盾,這些矛盾使得經濟法中的兩個主要功能間存在了隱患。

(2)經濟法的經濟功能與社會功能沖突的內在根源。經濟法里的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的矛盾主要是社會生活和經濟里的公平和效率的矛盾。盡管每個人對效率和公平的認識是不一樣的,不過一般來說,效率主要是人們對經濟效益和經濟功能的看法,公平是人們對社會效益和社會功能的看法。經濟法里的這兩個功能一直是一種沖突的狀態,當最大化的體現一個功能的作用時,可能就要相對來說的降低另外一功能的作用,這是現階段不可避免的。

2.經濟法之經濟社會功能在具體領域中的沖突

(1)以收入分配領域為例。收入分配對我們國家的人民的經濟、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國民經濟能否正常的運作,也會影響到在社會生活中一些人們的社會正義公平和利益能不能達到,所以其擁有非常大的社會意義。不過站在經濟法的經濟功能的角度來說,想要提高效率就要盡可能的優化收入分配,這樣可以達到持續發展的目的;不過站在社會功能的角度上來說,就要利用收入分配來促進社會穩定和社會安全。盡管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不是獨立運行的,在某些特殊的時期,它們的作用核心又是不一樣的。另外,經濟法中的這兩種功能的矛盾不是僅僅和經濟法律相關,它還和我們國家在某個時期的相關政策有一定的關系,與經濟社會產關的政策可能會激化或緩解經濟法中的這兩個功能的矛盾?,F實生活中,假如站在經濟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的視角來說,我們國家目前關于工資的立法難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說是社會功能與經濟功能的矛盾的更高層次的體現。

(2)以房地產市場領域為例。在房地產領域中,經濟法的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也不是一樣的,在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是對立的。比如,站在經濟功能的角度來說,地產行業的壯大可以促進經濟水平的提高,這點在我們國家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實例。不過由于以前的政策等限制,地產行業的社會效益受到了重視,經濟功能的強調,使得經社會能的體現不再是重點。但是如果經濟功能的作用使得我們國家的民生出現了問題,社會功能又會被重新重視。所以,事實證明,在我們國家的地產行業中,經濟法里的兩個主要功能沒能很好的協同合作。

三、經濟法之經濟社會二元功能的平衡

1.經濟法之經濟社會功能的平衡

(1)社會法對經濟法的經濟社會二元功能的平衡作用更為直接。社會二元功能的平衡受到的社會法的作用更明顯,原因是,盡管社會法與經濟法在社會功能與經濟功能中的考慮重點不一樣,不過,它們同時有著經濟社會二元功能,有著社會和經濟的兩個作用。所以,可以使用社會法來補充經濟里的社會功能的缺點,在體制里面直接產生效果,作用更明顯,效果更好。有些專家說,在經濟法中,社會功能不受重視,強調經濟作用,就是說的在市場經濟體制里面產生的效果。經濟法在某種意義上講是需要社會法來平衡其社會二元功能的,這非常有必要。這種情況可以利用社會法的規定、制度等來表現,比如,就業問題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時它也是一個經濟現象,這個問題是經濟法與社會法都要考慮的,不過社會法從外而內的作用的效果更好。也有一些專家說,想要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就業問題,社會法的作用傾向于修正和社會增效,而經濟法傾向于經濟增效與防范,它們的功能必需要配合、協同工作,才可能更的解決的問題。

(2)經濟法是為了彌補民商法的缺陷而產生。民商法中是一些不足的,經濟法可以完善這些不足,民商法在解決社會問題時會有一些缺點,而經濟社會的二元功能中的經濟法可以對其進行完善,補充;同樣,想要充分發揮經濟法的社會功能,也需要民商法的支持。所以,可以說,經濟法里的社會經濟二元功能同樣需要民商法的平衡,它們彼此需要。將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做為分析對象,民商法可以利用侵權責任制度與合同違約制度來彌補消費者的損失,這就體現了民商法中的經濟功能;經濟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消費者的權力,來維護他們的權力,這就是經濟法的社會功能。比如在土地管理和產權的領域,盡管經濟法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有著經濟作用,不過它主要表現的還是社會作用;在房屋拆遷與土地征收時,民商法能使用一些經濟補償手段來彌補相關人員的經濟損失和權力,這樣就可以對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進行一定程度的平衡。

2.經濟法之經濟社會功能在具體領域中的平衡

(1)以財稅法中的稅法為例

以財稅法里的稅法為例:我們國家的稅收里的大部分會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上,比如公共設施的建設與社會保障,所以站在稅收的角度來說,稅法也有一些社會功能;因為稅收不但是我們國家的財政收入的主要方式,也是我們國家調控經濟的一種方法,所以稅法也有很強的經濟功能。除了明確的制度,稅法里的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的矛盾與張力還可以在民生改善和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有所體現。首先,我們國家可以收取合理的稅務來改善民生和加快國家的發展,相反,不科學的稅收也會阻礙民生的提高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稅法里進行科學的改變來盡量使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達到一定的平衡,盡可能的降低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的張力。比如,個人所得稅就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個稅里有關薪金、工資所繳納的費用是階梯式的。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每個時期的生活成本都不同,所以我們國家會有針對的對稅收進行調整。利用這種手段,可以體現稅法的社會和經濟功能,國家在通過稅收來改善民生狀態時也可以利用稅收所得來加快經濟水平的提高。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脱县| 祁阳县| 海门市| 年辖:市辖区| 遂昌县| 霍州市| 新沂市| 阿勒泰市| 吉木乃县| 瓮安县| 博乐市| 钟祥市| 桓台县| 贡嘎县| 阜康市| 通化市| 琼海市| 鹤岗市| 台南市| 平凉市| 丹凤县| 碌曲县| 乌兰察布市| 沧源| 安岳县| 安宁市| 兴城市| 堆龙德庆县| 淮滨县| 科尔| 玉门市| 泰和县| 高密市| 星座| 白城市| 洪洞县| 西贡区| 驻马店市| 东源县| 奉节县| 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