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職地理教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開展探究式教學,提升實際問題處理能力
探究是人文地理的核心,也就是如何理解人文地理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發現相關規律。中職學生大多已經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和問題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對一些人文地理現象產生疑問,但往往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思考不能切中重點,歸根結底是探究能力較弱的問題。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問題創新意識的培養。首先,做好一般人文地理問題的邏輯示范,把握問題關鍵進行探究。第一,三大原則,包括抓住主要矛盾,比如教師可以以城市地鐵修建為例,讓學生不能僅把思維局限在方便工作、生活方面,更應從經濟轉移、產業轉移、城市規劃這些人文地理要素方面考慮;假設條件提問——假如本城市內沒有某造紙廠,經濟和環境會怎樣;逆向思維提問——假如沒有上下大壩,長江流域生產和生活會是怎樣。第二,三大步驟: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第三,引導學生質疑,提升探究價值。并不是所有的思考都是有價值的,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課本內容及問題答案的質疑。在重點、難點、疑點的教學中,先鼓勵學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解答和自我創新,尋找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再將問題和現象還原到生活中來。
三、改革評價
方法,情感、技能、價值有機統一考試是檢查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傳統中職人文地理考核往往以學生對理論的掌握程度為考核關鍵,考試性質和考試模式相對單一,給學生帶來較大壓力,影響到學生人文地理的探究熱情。因此,可考慮增加中職人文地理評價方式:野外考察、實習結果考評,如本地區工業布局考察,旅游地理、農業地理考察等;人文地理專題調研評價,如本市城市交通、城市環境、城市CBD等,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案例調研,如筆者學校對周邊經濟、文化、環境、產業等方面的影響等,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能力;人文地理論文寫作,學生可自行確定寫作主題,擬寫提綱、形成體例、整理資料并經調查研究后完成論文。
篇2
1.第一階段———準備工作
在高一伊始的前兩周,利用零次考契機,測試初中學習內容,對學生情況進行調查,并于第2周周五確定研究主題———如何應對初中地理知識在學業考中的體現,并且研讀課程標準與考試要求,明確初中地理知識在學業考試中的呈現形式、內容與要求,提出在新授課、復習課以及作業中滲透、鞏固初中地理知識的理念,并要求每一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其實施。
2.第二階段———研討交流
研討交流分階段進行,旨在及時分析實施效果,發現問題并及時改進,原則上每月一次。組內每位教師將一個月來自己的策略與效果交流探討,主講人員由各位教師輪流擔任,研討內容也由主講教師匯總。以下分別是組內一次復習課交流與作業補充材料實例。教學思考與設計:農業部分的復習過程中存在兩種困擾,困擾之一在于對所涉及的區域缺少背景知識,遇到題目無從入手;困擾之二在于對所給材料不能高效利用,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較差,在教學中本著“診斷式”原則,提出相應的學習方法與解題技巧。
3.第三階段———文本整理
根據研討達成的共識,整理出新授課與復習課滲透、鞏固初中地理知識的一般教學模式;總結出在課后作業中滲透、鞏固初中地理知識的常用習題模式。
篇3
2.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效率的有效措施
2.1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隨著現代教育理論的不斷發展,關于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因此教學方法是決定教學效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此,初中地理教師應當重視教學方法的學習與創新,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率。為了更好的適應素質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學的新要求,教師要實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自主性、目標發展性、教學形式的新穎性。以人教版八年級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教學為例,如果采用傳統的單向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初中生很難提起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多樣從教學方法創新的角度出發,初中地理教師可以結合初中生好奇、好動、貪玩的學齡特征,嘗試巧用游戲法教學,將中國的不同區域隨機劃分給不同的小組,然后讓每個小組學生結合中國特定區域內的交通、資源等情況,就區域內的工業、農業發展等相關知識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對比式的提高,這樣不僅可以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習效率
2.2重視初中地理教學的生活化為了進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初中地理教師應當樹立“生活地理”的教學概念,這是因為地理學科涵蓋了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知識,理論知識的覆蓋面非常廣,知識的綜合性、應用性本來就非常強,與初中生的現實生活存在很多交叉的環節。初中地理教學的生活化,可以降低理論知識教學的抽象性、枯燥性,引起和保持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借助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事物幫助學生去理解地理知識和問題。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第三章“天氣和氣候”的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將生活中天氣變化的素材引入課堂,讓學生們學會從日常生活中認識天氣現象和氣候現象,將地理知識的學習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充分結合起來。
篇4
另外,1972年在東非肯尼亞發掘人頭骨化石,測定為二百多萬年以前的遺物,因此推斷人類在二、三百萬 年以前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了。與教材第四紀出現人類相吻合。
我國從夏朝開始制定了“夏歷”;商朝人們認識許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記錄;春秋時 代魯國天文學家經觀測留下了世界上關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記錄;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通過實測得出了子午線的 長度,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測得子午線長度?!瓊湔n面廣,講課內容就豐富,就會造成良好的地理課堂氣氛, 引發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促進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二、地理課教學過程中,要精選與地理課堂內容相關聯的歷史內容。巧妙地與地理新知識加以聯系。這樣 聯系歷史,反映現實的地理知識,突出了地理教學的特點。如講述東歐政治地圖的變化時,可簡介俄國在17世 紀中期,兼并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18世紀,俄國奪取了芬蘭灣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地區, 然后向東擴張一直到我國的黑龍江流域;19世紀沙俄又從伊朗手中奪取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等, 把外高加索完全并吞了。以后,沙俄又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侵占了我國東北和新疆大片領土,共侵 占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我國太平洋沿岸的海參崴,沙俄侵占后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從19世 紀20年代起到80年代,沙俄逐步侵占了包括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塔吉克人居住的 中亞、西亞廣大地區。從1922年至1940年,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等15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先后加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成為一個統一國家,首都莫斯科。從1990年3月到1 991年12月,蘇聯政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原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除俄羅斯聯邦繼承了前蘇聯外,其余均先后 宣布脫離蘇聯而獨立,從而改變了東歐的版圖。1990年10月3日,戰后分裂長達41年有德國統一,南斯拉夫199 2年“一分為五”,因領土、民族等原因,爆發了“波黑戰爭”,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末也恢復戰前的兩個國家 。在教學中較好地聯系上述知識,能起到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課本知識,拓寬學生知識面和增添學科趣味性 等方面的作用。
三、地理教材的許多內容,從歷史角度舉例聯系,更能確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規律和人文地理的現象。運 用“洋流”知識,可進一步講解國際人口遷移;從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貿易”,歐洲的奴隸販子利用 洋流運輸販賣黑人到美洲,歸程利用加那利寒流到非洲,中程利用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亞那暖流等到美洲, 歸程利用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回歐洲。我國明朝的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先后航海七次,最 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除當時具有的先進航海技術和帆船外,還借助于季風(東北季風、西南季風) 和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
篇5
組織行為學是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組織中(地理教學活動)人的(學生個體)心理和行為的規 律,從而提高管理人員(地理教師)預測、引導和控制人(學生)的行為的能力,以實現組織(地理教學)既 定目標的科學。它的任務就是使管理者(地理教師)能夠掌握勞動者(學生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發展變化的規 律性,提高對勞動者(學生個體)心理和行為的預測能力和引導與控制能力,以便及時協調學生、集體、地理 教學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他們與學校、家庭、社會環境的關系,更充分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 造性,探索并做出最優的教學組織設計,以保證地理教學目標的實現、地理教學任務的完成。
二、提高準備階段動態質量的方法
提高準備階段動態質量的理論基礎是組織行為學的激勵理論。下面是按照其主要激勵理論來設計的方案。
1.根據需要理論來設計
需要理論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等人提出的。需要是客觀存在,并且有層次,因而教師要:
(1)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
教師要找出學生相應的激勵因素,采取相應的組織措施,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以引導和控制學生的行為 ,實現組織目標。具體地講,就是把課本知識點按需要層次分類、組合。例如:高中地理中這樣的知識點組合 結構有利于學生掌握。
A.(空 氣) 低 層 大 氣 氣 候
CO[,2]的溫室效應 人口
< 酸雨危害 工業<
臭氧層空洞 城市
B.(食物)糧食種類分布糧食問題農業狀況。
對于作為教學的客體——教師來說,在地理教學內容設計上應體現出對地理教材內容(包括基本知識、技 能)處理的層次性。
(2)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因而可將學生按不同要素進行分類,設計提問的題目時,要考慮不同分類的學生。 如:學生學完高中地理第一章后,可設計以下不同難度的題目:
極晝是地球自轉形成的嗎?(難度較低)
某地8時日出,晝長為多少小時?(難度中等)
當西半球全部為晝半球時,太陽直射點在哪里?(難度較高)
2.根據強化理論來設計
強化理論是操作條件反射的核心,它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斯金納提出的。強化理論的實用范圍很廣 ,這里僅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1)積極強化
積極強化的主要方式有:①精神強化。給學生創造、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和環境。如在上高中地理(上冊 )第一章第三節:月球和地月系(自學教材)時,要求學生自己看,然后寫出對月球的認識,體裁可用故事、 寓言、童話、散文、論文、詩歌等多種形式,寫成后,叫學生自愿到講臺前朗誦,結果學生活動積極,激勵水 平較高,教材知識掌握較好。②物質強化。如利用部分班費或勤工儉學收入購買課外讀物、學習用具等在階段 性考試、檢測、學科競賽中成績優異者進行獎勵。③聯合強化。如會考得A者可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暑期近地觀光 旅游等。
(2)適當“懲罰”
適時適度的“懲罰”可以樹正壓邪,鞭策后進。如對學習偷懶者明令規定要背誦四大洋的面積、深度、溫 度等;會考不過關者可在植樹節時,要求比別人多栽5棵樹等。
(3)消極強化
如果把會考成績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全省統考會考成績,占80%;一部分是教師平時考查考試成績,占 20%。這樣,即使一些對這門課不感興趣的學生,為了“過關”,也會按要求強迫自己完成地理學習任務。
3.根據期望理論來設計
期望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弗羅斯提出的。激勵水平取決于期望值和效價的乘積。M(motivation)=(exp ectency)×(valenc)。
比如兩個參加地理會考的學生,一個學生估計他能夠過關的可能性為30%,概率為0.3;另一個估計能過關 的可能性為80%,概率為0.8;前一個學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效價可算為3,后一個十分重視, 效價可算為 10,代入上面的公式,則得出激勵水平是不相同的。
前一個學生M=0.3×3=0.9,
后一個學生M=0.8×10=8。
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將學生的心理動態摸清,然后及時下藥,正確指導,分灶吃飯,才能取得較高的 激勵值,從而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三、需要說明的幾個問題
篇6
三德育管理量化,就是以貫徹執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40條為主要內容進行量化管理,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更好地、準確地考查學生行為表現,及時表揚好人好事,糾正不良傾向。根據《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內容五章四十條進行常規檢查和階段性檢查,并分別以自尊自愛、注重儀表、遵規守紀、勤奮學習、真誠友愛、禮貌待人、遵守社會公德、生活勤儉、尊敬長輩等項計分,前三項為常規檢查內容,后幾項為階段性內容,對見義勇為、扶老攜幼、拾金不昧、自覺維護治安者進行表揚加分。將每條內容進行量化,便于檢查,對違紀的學生按規定扣分,按優等、良好、及格、不及格分為4個等級,以班為單位,每周一小結,學期中進行初評,學期末總評,公布結果。
篇7
Huang Chunchun
Abstrac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on the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of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we think we can adop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the first i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strengthen the attention; the second is to establish a systematic configuration concept?oriented by needs; the third is to ensure the?supplying of teachers; the fourth is to establish a perfect security mechanism.
Keyword: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problems; solutions;
通過調查發現, 欠發達地區中學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總體配置較差和城鄉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配置差異較大的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一是缺乏認識, 重視不夠;二是配置觀念不夠科學、配置依據不夠合理;三是師資供給量不足、質不高;四是保障機制不夠完善。針對這些問題及產生的原因, 我們可以采取如下應對策略。
1 提高認識, 加強重視
1.1 教育行政部門應提高認識, 管理到位
教育行政部門要認識到心理素質是學生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良好品質培養的重要意義, 真正把搞好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 要采取各種切實措施幫助學校有效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比如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出臺相關措施解決心理健康教師的職稱評定問題、吸引心理學專業人才到學校擔任心理健康教師、向學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加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估等。
1.2 學校領導要轉變觀念, 加強重視
有什么樣的領導就會有什么樣的學校, 學校領導的觀念直接決定著學校的發展。調查中發現, 學校領導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觀念是導致欠發達地區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配置現狀問題的首要因素。因此, 作為學校領導, 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把學生的心理素質放到與文化素質同等的高度來看待, 充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當學校領導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 才能從整體上合理部署學校的各項工作, 確保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有場地設施、有時間, 才能扎扎實實、切實有效地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
2 樹立以需求為主導依據的系統配置觀
2.1 確立以需求為主導的配置依據
王偉清教授認為, 教育資源配置應以需求為主導依據, 即配置什么種類的教育資源、教育資源的品質和數量應依據客觀需求來決定。[2]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 實現工作目標必須具備的資源條件就是客觀需求。根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2012年修訂) 》的實施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配置從種類上需要制度資源 (心理健康教育機構) 、人力資源 (師資隊伍) 、財力資源 (經費) 、物力資源 (場地設施) 等。從品質和數量上看, 每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每所學校應設立一個心理健康教育機構, 這些機構應起到管理、監督、評價、領導、組織實施等作用;每所學校至少應配備1名心理健康教師, 心理健康教師應具有心理學或相近專業本科學歷, 應持有職業資格證書, 能開設心理健康課程, 能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每所學校要有必要的專項工作經費;每所學校應設立1個心理輔導室, 并配齊相關設施。一般來說,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配置應以上述這些客觀需求作為主導配置依據。
2.2 樹立有效利用的系統配置觀
有效利用的系統配置觀要求:第一, 我們要盡量滿足客觀的教育需求, 如實現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必須要具備相應的資源條件, 這是一種客觀需求, 我們應盡量滿足這種需求, 提供人力、財力、物力、制度等相關資源;第二, 將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資源當成一個系統, 對于系統而言, 關鍵性要素如心理健康教師是必不可缺的, 否則此項工作就無法運轉;第三, 在教育資源配置中, 客觀上需要多少就配多少, 既不能多配也不能少配, 不然就會導致浪費或無法運行;第四, 如果客觀需求很多, 但現實教育資源較少, 滿足不了這種需求, 我們就應該調整系統目標, 對現有資源加以有效利用。如現階段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資源一時滿足不了客觀需求, 我們可以調整目標, 原來要求每所學校配備一個心理老師的, 可以改為幾所學校共用一個心理老師;每個縣區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數量不夠, 我們可以采取以縣或鄉鎮為單位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室, 由心理健康教研室負責全縣或全鄉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保障師資供給
3.1 建立專兼職隊伍, 保證量的供給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建立一支專業化的隊伍, 這支隊伍包括專職和兼職教師。專職教師要選拔專業水平較高的心理學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來擔任, 兼職教師要選擇那些有愛心、有耐心、綜合素質很高的教師來擔任。[3]
3.2 加強專業培訓, 提高師資質量
專業培訓可以采用分層次的方式進行:其一, 普及型。培訓對象是學校全體教師, 重點是如何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 通過培訓要使全體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提高。其二, 提高型。培訓的對象主要是學校校長、各科室主任、年級組長、班主任以及主要學科教師等, 目的是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師隊伍的素質, 關鍵是要提高校長的認識。其三, 專業型。培訓對象是專職心理健康教師, 目的在于提高專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實際能力, 增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4]
4 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
4.1 健全組織機構
首先,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必須要成立相關機構, 對這項工作進行領導。第二, 各中學應成立一個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 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全面指導, 制定有關規章制度及工作計劃, 保障各項工作的有效運行。
4.2 確保經費到位
政府部門必須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費的投入并規范使用。其一, 要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資金投入。其二, 要保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環境資金投入。
4.3 加強人員保障
首先, 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增加教育投入, 引進心理學專業畢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 逐步給每所中學配備一名專職心理健康老師。其次, 可以采取教育資源共享的方式, 如:幾所學校共用一個心理健康教師, 讓心理健康教師輪流到幾所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鑒于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強大性, 我們還可以依托高校, 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來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讓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定期到中小學開展心理咨詢、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等活動。
4.4 構建督導機制和激勵機制
由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組織專門機構和有關專家, 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求和工作標準, 及時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環節進行檢查、督促、指導、調控, 實現工作目標。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履職情況、工作成效及時進行評價, 并幫助他們糾正過失, 加強和改進工作, 以確保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的提高。同時, 還應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我們在調查中發現, 欠發達地區所有中學沒有專門的心理健康教師編制 (調查的22所中學都沒有心理健康教師編制) , 心理健康教師的待遇難以得到保障, 職稱評定還沒有明確, 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心理健康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導致他們不太愿意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許多人更愿意改做團隊干部、政治課教師等其他的工作。建議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 增加學校心理教師進修的機會, 提高待遇, 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 表彰先進, 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 吸引更多的心理專業畢業生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之中, 防止學校心理健康教師的流失。
參考文獻
[1]黃愛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調查研究--以濰坊三中為例[D].煙臺:魯東大學, 2014:23.
[2]王偉清.論基于需求的教育資源配置系統觀[J].教育與經濟, 2010 (1) :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