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衛東、董小英、胡燕妮、郭偉瓊著的《中關村模式(科技+資本雙引擎驅動)》是具有價值的一本著作,書中既有對中關村上市公司的總體數據分析,也有對不同行業的案例研究,資料翔實,分析透徹。相信無論對于宏觀經濟研究人員,還是對于企業家和創業者,甚至政府官員抑或青年學生,都是值得閱讀與參考的。
一部中關村奮斗史 描摹激情燃燒的創業時代
孕育67家獨角獸 ,造就聯想、百度、京東的產學研環境
238家上市公司5年數據系統分析,8個"隱形科技挑選"創新模式,管委會服務理念深度解析
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的全景式展現
尹衛東,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現任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副,海淀區人大常委。他在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兼CEO,是生物制藥專業的教授級不錯工程師,在挑選率先研制出了人用禽流感疫苗、甲流疫苗和EV71手足口病疫苗。
推薦序
推薦序二
前
及時章 回望中關村:建園區,樹標桿
第二章 數字中關村:必須了解的背后趨勢
上市:國外還是國內好
市值:增長及排名
經營:核心能力到底在哪
融資:現狀和影響因素
行業:互聯網與非互聯網的布
估值:投資者的看法
創富100:企業家們的財富創造力
第三章 案例中關村:隱形英雄的轉型與創新
碧水源:水環保的草根"膜"法
東華軟件:多行業應用的幕后軟件英雄
廣聯達:智慧建筑的數字管家
藍色光標:數字化轉型之路
神霧集團:變廢為寶的"燃燒黑科技"
大北農:"養豬博士"的農業互聯網
神州高鐵:后高鐵運維的智能衛士
東土科技:叫板德國"工業4.0"的藍籌
第四章 政策中關村:政府的角色
戰略與布
管委會的角色
管委會領導答筆者問
中關村政策分類匯總
第五章 中關村模式:創新生態的噴泉模型
政府及政策機制怎樣支持
區域生態系統有哪些要素
企業創新系統如何運作
資本如何助力科技創新
區域/企業邊界拓展版圖
總結與啟示
參考文獻
后記
"中關村作為靠前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它的重要貢獻在于探索實踐了如何建設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系統,其三十多年的演化歷程也為其他區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通過中關村創新生態的噴泉模型,我們識別了區域創新生態的 27 個關鍵要素及其相互作用關系。這些要素之間的協同互動,構筑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區域創新生態的中堅力量——企業家,依然意氣風發、目光長遠、積極地布局未來,堅定地帶領企業轉型。中關村激發和鼓勵創新實踐的社會經濟文化氛圍、聚集的很好人才和投資者、高效的政府和社會服務體系,打造了這一區域獨特的、差異性的創新體系。生態的協同效率越高,企業發展的成本越低,區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越大。從中關村的"噴泉模型"中我們發現,創新生態的形成與發展需要若干條件,其中,政府的理念創新、創新生態的持續迭代、通過創新的"場"提高資源組合效率、對混沌和不確定性的包容與接納是很重要的因素。
其一,政府的理念創新有助于創新生態共同體的構建。創新生態系統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中關村創新生態噴泉,我們發現:區域創新生態的建設首先需要建立目標和利益共同體。在構建共同體的過程中,政府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中關村管委會在使命和理念上的突破與創新,使其能夠做到"不唯 GDP 論英雄",不急功近利,保持戰略耐心,探索創新的內在規律,關注區域的長期發展和戰略收益。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尊重企業,服務于民,授權于企業和民間協會,形成區域共同治理機制,從而為企業打造一個能夠安心創業、高效創新、全心全意謀發展的工作環境和生存空間,與企業形成價值共創的共同體。
政府的握手與放手。更小的政府,還是更大的政府?其實,挑選的是更明智的政府。中關村管委會是一個連財政審批權都沒有的"很小的政府",但面對創新,似乎它又是"挑選的政府"。它主動貼近企業,親近企業家。把握科技創新的近期新動態,從而系統地制定驅動創新的政策。先通過"握手"的方式共同驅動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經過初期培育,又用"放手"的方式,讓企業自主創新,自由競爭,勇于追求。科技創新永遠會面對不確定性問題,現行政策不可能接近適應未來的需求,因此我們不必祈求更優惠的政策,而是要尋求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密切合作與共同成長。
其二,通過創新的"場"提高資源組合效率。未來的競爭是創新生態的競爭,創新生態的優勢將由要素的多元性、多樣性和組合效率決定。資源的互補性、資源獲取的便捷性、資源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及資源整合的機制決定了創新生態的吸引力和效率。與中國其他地區相比,中關村所擁有的資源的獨特性特別體現在政府打造的創新創業氛圍和服務體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養的人才和研發的創意及技術,多元化多樣化的企業集群,不斷迭代的創業創新群體和衍生的新興創業團隊,以及大量中介服務機構和豐盈的資金等方面。當然,中關村并不滿足在現有的地理區域內發展,它的知識外溢和輻射作用不僅擴展到中國更加遙遠偏僻的地區,同時還鏈接了很多海外品質企業和資源,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新要素的加入,中關村人所特有的遠見卓識、文化的包容性和組合效率,將在企業和產業層面,為未來的發展不斷創造新的動力。
其三,創新生態的持續迭代需要戰略耐心。企業在發展的靠前階段,謀求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活下來。這個階段需要實現技術的產品化,企業以封閉式創新為主,消化、吸收、利用是研發活動的中心,很多知識積累是創業者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的。
在第二階段,企業通過市場上的成功,特別是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開始同時布局激進式創新和漸進式創新。企業通常采用"721"的資源配置:將70% 的資源布局在漸進式創新,20% 的資源用于新技術探索,10% 則用于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前瞻性基礎研究。
第三階段是在戰略轉型引領下的拓展型創新。隨著新技術帶來更多的機會,企業在新的戰略理念引領下,通過內部創業或引入外部新技術人才,在原有邊界之外發展新的能力、構建新的業務,激進式創新的力度明顯加大。第四階段是外溢型創新,隨著企業規模擴大、日趨成熟,一些骨干或員工通過發現細分市場或新技術的機遇選擇離職創業,原企業創始人則轉型成為戰略投資人。企業間的生態關系和網絡結構開始進行更新、迭代和演化,出現多樣性共生、自組織演化和開放性協同的特征。多樣性共生是指創新生態系統容納盡可能多的"創新基因",通過競爭性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很適宜生態系統發展的多樣性。自組織演化是指不同行業之間、不同規模企業之間,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和政府之間不斷地相互作用、相互適應,通過價值共創在相互連接、相互促進中發展變化。開放式協同是指創新生態中的政府、企業、企業家和創新者逐漸突破傳統的企業邊界和地理邊界,將創新能量釋放到更廣泛的區域,在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中融合新的要素和新的資源,實現生態的整體演化。
其四,創新迭代中新老企業家的"交接棒"。中關村區域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高端知識人群為創新創業提供了人力資本的保障。更重要的是,中關村形成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和場所,聚集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抱負、有激情和有知識的群體。在這里,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相互連接互補,彼此學習、分享、激勵,正是這種開放性、互補性、動態性所促成的冗余資源的整合,形成了創造力的源泉,為每個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都提供了施展才華、成就自我的平臺。特別是具有實踐智慧的企業領導人,憑借前瞻性的戰略視野不斷帶領企業轉型升級,突破已有邊界發展新的能力和業務。在這個過程中,領軍企業家還實現了從創業者向投資人的身份轉變,這一代老企業家不僅為年輕人樹立了榜樣,同時,他們的創業精神、文化風范、經驗和閱歷,與資本整合在一起,為新一代企業家的創業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老帶新、大帶小,技術與資本密切合作,成就了中關村企業生生不息、代際傳承的創新命脈。在創新生態中,無論是政府、中介服務機構還是投資人,其目標都是要降低創新者獲取資源的成本,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使企業家和科學家專注在很重要和很關鍵的事情上,為創新系統的快速形成提供推力。
其五,未來創新探索需要更多地接納混沌和不確定性。中關村在過去的 30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和挑戰。在我國,已經涌現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吸引了大量很好人才與資本的流入。杭州的生態、深圳的騰訊生態,無論在虛擬空間還是在實體經濟層面都快速地拓展和深化產業形態,并在資本的助力下悄然無聲地融入很多新興商業模式和技術體系。全新的生態和商業模式通常在自由度更高、更友好和更有利的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而生態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本身的開放性與多樣性,對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的探索與接納,有助于延展出新的創意網絡。在這個過程中,支持創意實現的要素越豐富、種類越齊全,網絡的再造能力和可塑性越強,創意成功落地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創新過程中既不能接近沒有規則,也不能規則過多,既不能漫無目的,也不能目的性太強,恰恰是這種混沌狀態才很有助于促成創新,自我強化和自我界定都有可能丟失未來的重大發展機遇。通常,人們對混沌狀態和不確定性避之不及,唯有擁有遠見卓識和勇氣魄力的人才愿意為之赴湯蹈火。外部激勵機制、戰略耐心和包容失敗的文化,能夠給予這些人積極和鼓勵的信號,有助于在混沌中誕生出偉大的企業,這對區域的長期繁榮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企業家說:
中關村上市公司的發展證明了中關村模式是在挑選經濟發展放緩、科技創新更加不確定的大環境中所產生的,是中關村在中國創造出了經濟超高速發展的科技創新的新模式,這種模式并不是亂碰亂撞出來的偶然結果,而是一個已經實現的合理模式,中關村的模式也必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