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2,追求很好的日式工作法)(精)》細致、系統地介紹了"秋山木工"所實行的學徒制度,包括學徒的選拔、生活與工作方式、等級制度,以及秋山利輝和他的學徒所取得的成就等。作者在書中闡明了他為何要實行學徒制度,以及這一制度如何締造出真正的匠人精神。全書共約六萬字,并配有作者精心挑選的十余幅圖片。這些插圖地展現了匠人的生活方式,包括集體用餐、打掃街道、工匠技能練習、參加比賽、木工作品,以及秋山先生與他的學徒之間的日常互動等,很好地體現了匠人的整體風貌。
秋山利輝,日本著名"秋山木工"創辦人、代表理事。1943年出生于奈良縣,1971年成立秋山木工有限公司。"秋山木工"的訂制家具常見于日本宮內廳、迎賓館、國會議事堂、知名大飯店等。由于重視人才品格的獨特工匠培養制度,在業界及海內外受到矚目。
序一 匠心精誠 傳承愛敬 修身為本 重立人根
序二 學徒制—獨特的人才培養方式
序三 匠人精神,當今時代的財富
前言
及時章 我以家具工匠作為人生奮斗目標的原因
創立秋山木工的原因
貧困的少年時代
中學二年級時動手做了一只船
以成為工匠為目標去了大阪
被雜務纏身屈居人下的時代
首次跳槽
第二次跳槽去東京
在大型百貨公司木工部就職,開始了工作、學習和兼職的三重生活
創立秋山木工培養工匠
第二章 女孩也要剃光頭 學徒十規則
不能正確進行自我介紹的人不被接受入社
入社之后,無論男女一律要剃成光頭
禁止使用手機,聯系方式僅限書信
僅在每年的盂蘭盆節和過年時才能和家人見面
禁止父母提供生活補助或給零花錢
研修期間嚴禁談戀愛
早晨5點之前起床,首先是長跑
料理大家做,吃不完要道歉
工作從掃除開始
早會上跟著朗誦"匠人須知三十條"
社長參與所有的活動
緊張的每24小時,學徒的平均睡眠時間為三至四小時
教導學徒"難得糊涂"
每天拿出101%的努力挑戰工作
第三章 越是笨拙的人越能成為人才
及時份工作從家具的送貨開始
前輩指導后輩
不是通過表揚而是通過批評來讓人成長
當著后輩的面,批評前輩
越是手巧的人越容易早早辭職而去
越是笨拙的人越能拼命工作
嚴酷的學徒時代,有一些人中途開了小差
讓學徒在繪圖本上寫報告
每年舉辦一次"研修生和工匠木工展覽會"
以"日本及時"為目標,參加全國技能大賽
有些學徒四年后仍不能畢業
采用學徒制度才能培養"有修養的工匠"
第四章 畢業之后即讓學徒離開會社
為什么學徒畢業后就讓其辭職
會社指揮系統的弊端
也有集團成員會社減少的時候
在錄用面試上踏踏實實下功夫
在父母和老師的配合下培養學徒
萬一員工辭職,讓他們先考慮好退路再請辭
第五章 成為真正工匠所必備的條件
當今時代需要"的工匠"
對于工匠來說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人品
能讓人感動的工匠是真正的工匠
即使愚鈍也要干得漂亮
"多管閑事""厚臉皮"和"執拗"這三種精神
未來的秋山木工
未來的秋山木工
回顧過去,我感覺自己總是處于落后的狀態。
在學徒制度行將消失的時候,我搭上了成為工匠的末班車。
我繼承學徒制度,堅持過匠人的生活,沒有打算要干一件全新的事業。學徒制度是日本人自江戶時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做法,我只是在今天持續、有效地利用了江戶時代的很好文化而已。
通過繼承學徒制度,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很好人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并從此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我現在的心愿就是報答社會,哪怕一點點也好。但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現在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多地培養能通行于全世界的工匠人才。
這些匠人用心制作產品,他們珍視所擁有的一切并心懷感激之情,我希望盡可能多地培養這樣一批工匠。
何謂匠人之魂?何謂匠人的自豪感?
如果這種志向被傳承給更多的人,那么成長起來的這批工匠就會為我們將這種志向延續到下一代。這樣一來,10個人可以帶出100個人,100個人可以帶出1000個人……匠人的希望將得以傳遞下去。
匠人活法的傳承已經開始。
我們會社培養的匠人已經達到50位,其中包括一些回到家鄉創立自己的工房,通過家具產業振興地方經濟的能人。
有個在橫濱開設工房的我社畢業生這樣說道:"現在雖然還沒有雇用新員工,但將來我希望從頭開始培養新人。我們雇用的不是`來之能戰`的人才,而是一些年輕人。通過學習,讓他們成為拿得出手的真正的工匠。我希望自己的會社能達成這樣的目標。"
在三十年的匠人教育過程中,讓我深有感觸的是年輕一代的個性正在消失。相比個性培養,現在的教育更重視均一化發展。但要培養工匠,則必須挖掘出每個人被埋沒的個性。所謂個性,我認為它不是任性而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大家在產品制作上發揮各自的個性,這就是"匠人"。
我們也有這樣的夢想,那就是將來把秋山木工辦成一所像學校那樣的教育機構。但我知道這并非一件易事。雖然現在入社志愿者人數是應聘者人數的10倍,但只有前者達到后者的100倍時,才有可能。我的另一個夢想,是在車站前面興建一條大型"匠人街"。
日本擁有各行各業的工匠,有家具工匠、和紙工匠、油漆工匠、制鞋工匠、制包工匠等等。如果有了專門的設施,就可以把全國各地的工匠集中到一起,現場展示各自的絕活,這該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路過的孩子們可以參觀學習,還可以親手體驗并領略物品制作的樂趣。
我小的時候,就是因為看來村里做活的匠人們的手頭動作,而向往成為一名工匠的。我希望在現在這個時代重現當年的情景。
世人對于"工匠"的印象大多不太好,認為他們頑固、不隨和,不能成為會社的員工。但真正的工匠不是這樣的。我希望讓世人更深入了解工匠是怎樣的一個群體,希望人們改變對工匠的印象,讓匠人的活法為社會所認可并被年輕人所向往。
實際上,我曾計劃在六十歲以后回歸工匠身份,將秋山木工交給成長起來的弟子們去管理,自己作為一個工匠去做他們留下的工作。現在,我六十六歲,因為力不從心,已經無法實現上述目標了,但我畢生作為一名工匠的信念沒有絲毫動搖。其證據是,我始終擁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工具(一般的工匠成為師傅后,就會把工具送給弟子們,或處理掉,或束之高閣,不再使用)。而且,在盂蘭盆節或過年放假的時候,我還會到空無一人的車間里自己制作椅子,讓假期結束歸來的員工們大吃一驚。我這樣做,是為了向他們展現一個工匠"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精神。
我希望自己脫離領導崗位,回歸工匠身份的心愿終有24小時能實現。為此,我要盡可能多地為世界培養工匠,把很好的日本技術、文化和人性品質繼承下去。
P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