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邏輯)》的內容提要如下:
金字塔原理是一種重點突出、邏輯清晰、主次分明的邏輯思路、表達方式和規范動作。
金字塔的基本結構是:中心思想明確,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細節,先結論后原因,先結果后過程。
金字塔訓練表達者:關注、挖掘受眾的意圖、需求、利益點、關注點、興趣點和興奮點,想清內容說什么、怎么說,掌握表達的標準結構、規范動作。
金字塔幫助達到溝通效果:重點突出,思路清晰,主次分明,讓受眾有興趣、能理解、能接受、記得住。
搭建金字塔的具體做法是:自上而下表達,自下而上思考,縱向疑問回答/總結概括,橫向歸類分組/演繹歸納,序言講故事,標題提煉思想精華。
《金字塔原理(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邏輯)》由芭芭拉?明托編著。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
高杉尚孝編著的《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根據作者高杉尚孝在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工作的豐富經驗,詳細介紹了世界公司的商務文案寫作方法,是一本讓你學會邏輯思考方法、提高寫作能力的實用工具書。
本書分為基礎篇和實踐篇兩部分,結合實際案例,系統地介紹了運用邏輯思考,制作一份兼具邏輯力與明確表達力的精彩商務文案所需的諸多方法,如金字塔原理、mece原則、分辨問題類型的高杉法、scqor故事展開法以及具體制作報告與簡報的方法等,幫助你自動養成邏輯思考的習慣,五分鐘就構思出一篇邏輯清晰、說服力十足的商務文案。
《金字塔原理》
用《金字塔原理》理念和方法培訓全員的
世界知名企業:國移動、國電信、中石化、中海油、國銀行、國黃金、中航工業、上汽集團、深發展、ibm、惠普、通用、強生、波音、可口可樂、麥當勞、??松梨?、松下、lg、西門子、花旗、沃爾馬、寶潔、拜爾、寶馬……
世界知名院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
金字塔原理能幫助你解決哪些問題
掌握如何用金字塔原理思考、溝通、管理下屬和解決問題;提高邏輯性、條理性;掌握表達規范動作;溝通高效,效果好、效率高。
思考:用全腦思維,提高結構化思維能力,思考全、準、快。
書面表達、公文寫作:挖掘讀者的關注點、興趣點、需求點、利益點;用金字塔搭建邏輯清晰的框架結構;歸類分組、重點突出、邏輯清晰、主次分明,讓人看得懂、愿意看、記得??;縮短寫作時間,減少修改次數。
口頭表達:講話、講課,用金字塔,重點突出,條理清晰,言簡意賅,讓聽眾有興趣、能理解、記得住。
管理下屬:分配任務,用金字塔原理,思考周到嚴謹,不重疊無遺漏。
培訓師開發課程和講課:能快速搭建框架結構、組織素材,邏輯清晰,通俗易懂。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職場人士推薦閱讀的商務文案寫作指南、前麥肯錫顧問高杉尚孝傾力之作
為什么麥肯錫的文案具說服力?看問題永遠能直擊要害?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一書歸納了麥肯錫公司盛行數十年的經典寫作方法,結合作者自創具有實用價值的思考表達技巧,一次性幫你完成商務文案寫作的四大關鍵目標:
[邏輯思考]遇到問題思考周密嚴謹,不重復、不遺漏。利用讀報紙、喝咖啡的時間激活思維,養成邏輯思考的習慣。
[流暢寫作]搭建邏輯清晰、主次分明的結構框架。將金字塔結構和SCQOR故事展開法運用到商務報告與PPT簡報中,一氣呵成寫出精彩文案。
[解決問題]一眼看出問題要害,迅速提升解決效率。運用高杉法先厘清問題類型,再提出相應解決方案,展現你的做事能力。
[超級說服力]邏輯思考,加上心理學技巧,一句話就讓客戶心動買單。優先傳達"有用"信息,適時拿出替代方案,說服別人其實很簡單。
《金字塔原理》
芭芭拉?明托 畢業于哈佛大學,麥肯錫公司位女咨詢顧問。傳授金字塔原理40年,幫助政府、企業、高校等各界人士寫作商務文章、復雜報告和演示文稿,曾為美國、歐洲和亞洲眾多企業及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講授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暢銷40年不衰,廣受歡迎,被譯成多種文字,數次再版,常年名列各國暢銷書排行榜前茅。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
高杉尚孝,戰略顧問,日本高杉尚孝事務所代表,筑波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曾任職于麥肯錫、美孚、摩根大通等世界企業,協助美日跨國企業與金融機構擬定經營策略及并購計劃,并在美商咨詢顧問公司擔任常務董事,從事人力資源開發業務。1997年成立高杉尚孝事務所。目前在邏輯思考、商務寫作與交涉等領域從事企業研習、培訓與寫作工作。著有《解決問題的理論》《壓力管理的實踐理論》《交涉的實踐理論》《邏輯思考與交涉技術》等書。
鄭舜瓏,畢業于輔仁大學日文系、臺灣大學日文所。曾任臺灣戲曲學院日文導覽人員、版權公司日文版權業務人員。譯有《老板要的是:你對未知的處理能力》《到別人的地盤當老大》等書。
《金字塔原理》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
[注]本套裝以商品標題及實物為準,因倉位不同可能會拆單發貨,如有需要購買前可聯系客服確認后再下單,謝謝!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邏輯
"金字塔原理"認為如果有人希望通過閱讀你的文章了解你對某一問題的看法,那么他面臨的將是一項復雜的任務。因為即使你的文章篇幅很短,譬如只有兩頁紙,文章中也會包括大約100個句子。 讀者必須閱讀每一句話、理解每一句話,并且將每一句話互相關聯,融會貫通。如果你的文章結構呈金字塔形,文章的思路自金字塔頂部開始逐漸向下展開,那么讀者肯定會發現你的文章比較容易讀懂。這一結論反映了作者芭芭拉?明托對思維工作方式的一些基本發現:
大腦自動將信息歸到金字塔結構的不同分組中,以便于理解。
任何預先歸到金字塔結構中的思想組都更加易于理解。
這說明任何書面文書都應有意地將其思想組織成金字塔結構。
先提出總結性思想,然后再提出被總結的具體思想
控制你表達思想的順序是做到清晰寫作的重要的行為,而清楚的順序就是先提出總結性思想,然后再提出被總結的具體思想。
讀者(或聽眾)的大腦只能逐句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他們會假定一同出現的思想在邏輯上存在某種關聯。如果你不預先告訴他們這種邏輯關系,而只是逐句地表達你的思想,讀者量體裁衣自動從中尋找某種共同點,將你表達的思想進行歸類組合,以便了解各個組合的意義。
但是,由于人們的知識背景和理解力千差萬別,他們很少能夠對你表達的思想作出與你一樣的解讀。事實上,如果你不預先告訴讀者某一組思想之間的邏輯關系。他們很有可能會認為某一組中的思想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聯系。退一步說,即使人們能夠作出與你相同的解讀,你也使他們的閱讀增加了難度,因為他們必須自己找出這種未被說明的邏輯關系。
讀者在攝入信息時,總是在尋找一種能夠將所攝入信息聯系起來的結構。為了保障讀者找到的結構就是你希望他采納的結構,你必須提前把這種結構告訴他們——這樣他們就知道要尋找哪個共同點。否則,讀者很可能會發現某種非你所望的邏輯關系,甚至還可能根本發現不了任何邏輯關系,這樣既是在浪費你的時間,也是在浪費讀者的時間。
概括地說,讀者必然會將所讀到的思想進行歸類概括,以便記住這些思想。如果作者傳達給讀者的思想事先已經經過歸類和概括,并且按自上而下的順序表述出來,讀者就能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所表述的思想。
你可以通過檢查你的思想是否以金字塔結構相互關聯,從而預先確定你是否正確地建立了文章的結構。具體地說,文章的思想必須符合以下規則:
1. 文章結構中任一層次上的思想都必須是其下一層次思想的概括。
2. 每一組中的思想都必須屬于同一范疇。
3. 每一組中的思想都必須按邏輯順序組織。
大多數人剛坐下來寫作時,可能對他們想要表達的思想還只有一個模糊的想法,甚至根本不知如何下筆。在你不得不用話語或文字將你的思想用符號表示出來之前,你很可能無法地了解自己的思想。甚至連你認為已經構思好的個思想,寫出來可能都不是十分。
因此,不要幻想一坐下來就開始將思想組織成金字塔結構。首先你必須發現想要表達的思想。金字塔結構包括的一些子結構能夠加快你發現思想的過程。這些子結構是:
主題和子主題之間的縱向關系
子主題之間的橫向關系
序言的講故事式結構
縱向關系
縱向聯系能夠很好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通過縱向聯系,你可以建立一種疑問/回答式的對話,從而使讀者帶著極大的興趣了解你的思維發展。為什么我們可以肯定讀者一定會感興趣?因為這種縱向聯系迫使讀者按照你的思想作出符合邏輯的反應。
你放在金字塔結構中每一個方框中的就是一個"思想"。在本書中,芭芭拉?明托將"思想"定義主"向讀者發出新信息并引起讀者疑問的語句"。(人們一般不會閱讀他們已經了解的內容,因此,也可以說,表達思想的主要目的就是向讀者傳遞新的信息。)
為了向讀者傳遞新的信息而進行的表述必然會使讀者就其邏輯性產生疑問——例如"為什么會這樣?""怎樣才能這樣?"或者"為什么你這樣說?"作為文章的作者,你必須在該表述的下一個層次橫向地對該問題作出回答。但是,你的回答仍然是向讀者傳遞他不知道的新信息,這又使讀者產生新的疑問,于是你又在再一個層次對新的疑問作出回答。
你將不斷地按照"引起讀者疑問并回答疑問"的模工繼續你的寫作,直到你認為讀者不會再對你的新表述提出任何疑問為止。(讀者不一定會同意作者從個表述到后一個表述的思維發展方式,但是至少能夠明確地了解作者的思路,而這就是任何作者期望的佳效果。)至此,作者就可以離開金字塔結構的個分支,返回關鍵句層次,繼續回答由金字塔端方框中的思想引起的初始疑問。
金字塔結構的巨大價值,就在于迫使你理清你的思路時,對縱向的疑問/回答式邏輯關系在視覺上清晰化。你所做的每一個表述都應當引起讀者的疑問,而你也必須在這一表述以下的結構層次上橫向地對讀者的疑問予以回答。
橫向關系
表述必須具有明確的歸納或演繹關系,但不可同時既具有歸納關系、又具有演繹關系。在組織思想時,歸納和演繹是僅有的兩種可能的邏輯關系。
演繹性思想組合是由幾項承前啟后的論述組成的。也就是說,個思想是對當今世界上的某種現象的表述;第二個思想是對該句子的主語或謂語進行的表述;第三個思想則說明了以上兩種表述同時在世界上存在時所具有的隱含意義。
你需要概括演繹性思想組中的論述,以提高一個抽象層次。
歸納性思想組中的思想僅僅因為你能夠用同一個復數名詞(支持的原因、反對的原因、步驟、問題,等等)表示它們而互相關聯。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
2.2文章一氣呵成,就是邏輯思考
小看連接詞,思考就成了一團糨糊
前面提到,"模糊"是因為我們省略主語,導致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連接模糊不清。在商務文案、新聞報導、會話等溝通媒介中,我們經??吹揭恍┎磺宀怀倪B接詞。這些連接詞,都是把主語的多個可能的解釋連接起來的表現方式。
模糊的連接詞無法明了地連接多個信息,因此成為阻礙正確信息傳達的主要因素。每一則信息之間的關系如果模糊不清,那么上下文的關系以及主旨,當然也就變得模糊不明。所以,為了傳達正確的意思,大家應該盡量正確地使用邏輯連接詞,以清楚表明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系。
當我思考邏輯連接詞時,不禁覺得經常聽到的"日語是一種模糊的語言"這種說法并不正確。原因在于,不是日語這個語言的表達讓人感覺模糊,而應該是使用者本身的問題比較大。如果日語這個語言的本質就是模糊,那不就表示只要使用日語,就永遠表達不清楚?在邏輯表現力中,信息的明了度只能依賴于使用者的表達,其影響大于語言本身。
同樣,將邏輯套用在主語上也是如此。日語里面并非沒有主語的概念,而是使用者不習慣意識到行為者,也就是主語。相反,大家都說英語是表達明了的語言,但是只要連續使用太多"but"和"and",句子的意思一樣模糊不清。換句話說,一個句子表達得明不明了,終仍然是回歸到語言使用者本身。
請大家多多活用我整理出來的"高杉邏輯連接詞表"(圖2-1)?,F在,很多企業都采用這份邏輯連接詞表。但是,它還不是終版,頂多算是一份入門導覽,在內容的性上尚嫌不足,還需要繼續補充更多邏輯連接詞。
狀況一:你想"追加"說明,還是"歸結"因果?
狀況一:由于市場不景氣,各企業開始陷入困境,住宅行情持續下跌。
這句話中出現了模糊的語意銜接,究竟"陷入困境"與"行情下跌"這兩個信息之間表示何種關系?是表示一個關聯性松散的追加信息,還是表示一個緊密連結的因果關系?看遍的人不會有想法,信息的傳遞者(你)得引導他。
如果你想表達的是"追加"說明(比前一信息更進一步)的話,應該改成"由于市場不景氣,各企業開始陷入困境,不僅如此,住宅行情也持續下跌"比較好。其他還有很多表示追加語氣的連接詞,像是"除此之外"、"而且"等。
如果想拆成兩句來說明,句子可以改成:"由于市場不景氣,各企業開始陷入苦境。而且,住宅行情也持續下跌。"除了"而且"之外,還可以用"并且"、"此外"。如果想表示強調,還有很多選擇,像是"特別是"、"同時"、"尤其"等。如果想表示因果關系,可以用結果在前、原因在后的"理由"連接詞,或者是反過來,用原因在前、結果在后的"歸結"連接詞。
如果用歸結連接詞,句子會是這樣:"由于市場不景氣,各企業開始陷入苦境,所以住宅行情持續下跌。"其中,表示原因的"各企業開始陷入苦境",在支持著結論"所以住宅行情持續下跌"。在歸結連接詞方面,一般還可以使用"因此"等。另外,就像追加說明的連接詞一樣,歸結銜接也可以拆成兩句來說明。例如,"由于市場不景氣,各企業開始陷入苦境。結果,住宅行情持續下跌"。
狀況二:你想"追加"說明,還是強調"手段"?
狀況二:削減對各國課予的義務,推行排放交易,為一種有效方式。
從上下文來看,后面的句子可以用"追加"連接詞來銜接,也可以用"手段"連接詞來銜接。(就看你要表達哪種意思)如果是追加的意思,那就要改成與狀況一相同的句型:"削減課予各國的義務,并且促使排放交易,為一種有效方式。""并且"只是追加用語的其中一個,你也可以用"還有"。
如果"削減對各國所課予的義務"是一種手段,那么它的目的就是"推行排放交易",這時候要用"手段"連接詞來銜接。"借由削減課予各國的義務,(目的是)促使排放交易,為一種有效方式。"
問題不在于這個句子的正確解釋(二者到底是追加關系還是手段關系)因為我們沒有足夠材料可供判斷,而且我的原意也不是要大家找出這句話的正確連接詞。以上這些嘗試的目的在于,如何借由連接詞來表達信息與信息之間的明了關系。
廣告文案這樣潤飾后才有力
以下這篇廣告文案刊登在某報社的網站上,從中可以找出幾個存在"模糊銜接"的地方,包括不是連接詞的部分也一樣。我們一起來分析和潤飾一下吧,應該加上連接詞的地方,我會標出號碼。
××家電的高性能微波烤箱
××家電的"石窯微波烤箱DT-C400"將于9月1號開始銷售!(1)短時間達到適合烹調的溫度,烹調時食材美味不流失。(3)配備高功率的加熱器和風扇,烤箱內的熱量供給比舊機型提升36%。(4)達到使用頻率高的攝氏200℃左右的溫度,時間僅約五分鐘。(5)比舊有機型快三分鐘。
(6)烤箱烹調和超高溫水蒸氣烹調的高溫度,各為350℃和400℃。(7)比舊機型各提高50℃。(8)可縮短烹調時間。(9)配備新功能水蒸氣烹調,能配合食材讓溫度適當保持在35~95℃之間。(10)可烤出三分熟和五分熟等不同熟度的牛排。(11)減少因加熱而流失的維他命。
(12)有金色、銀色兩種顏色可供選擇。(13)開放式價格。(14)但預計店內實際售價約在十萬日元。
很難閱讀的文案,是吧?現在我們來逐一檢查:
(1)的地方應該表示何種前后關系呢?看起來不像簡單的追加。"短時間達到適合烹調的溫度"與"食材美味不流失"之間的關系,似乎挺緊密的。假設前者是理由,那么后者就是結果,它們是歸結關系。因此,改善方法之一,是"短時間達到適合烹調的溫度,所以(或"因此")烹調時食材美味不流失。"
不過,還有另一種可能,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這樣就會變成:"借由短時間達到適合烹調的溫度,烹調時食材美味不流失。"
因果關系與手段關系看起來很相似,到底差在哪里?其差別在于,是否反映出行為者的"意圖"。例如,"他按下開關,所以空調開了"表示因果關系。開關被按下了,所以空調便開始運作,因果關系簡單,我們感受不到他積極想要打開空調的意圖。這里的謂語是不及物動詞"開了"。如果句子改成"他借著按下開關,讓空調打開了",則顯然有強調行為者的意圖。所以,這一句話呈現出手段關系,謂語用了使役動詞"讓……打開"。
回到原文,××家電開發微波烤箱的目的,就是要讓消費者烹調時食材的美味不會流失,我推斷這里是手段目的關系(此處的討論僅限于插入連接詞,我們先不討論文案該如何寫得精簡,那放在后面的章節中說明)。
段的后半部分,似乎都在說明微波烤箱如何在短時間內達到適當的溫度,所以為了讓(2)的前后關系可以更加明了,應該要加入"如何在短時間內達到適當溫度"。但這樣句子太長,改成直接加入解說連接詞"具體來說"、"也就是說"即可。
(3)的地方也是模糊不明,各位讀者應該已經發現這里是手段目的關系,所以應該改成:"由于配備高功率的加熱器和風扇,烤箱內的熱量供給比舊有機型提升36%。"
(4)的地方語氣沒有銜接,不過從"烤箱內的熱量供給比舊有機型提高36%"和"達到使用頻率高的200℃左右,時間僅約五分鐘"這兩句話,可以看出彼此的關系。由于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后者是前者的結果,因此二者是歸結關系。所以,(4)的地方可以加進"因此"。P43-47
《金字塔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