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大學經濟管理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大學經濟管理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學經濟管理論文

篇1

1.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職院校是培養和造就各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搖籃,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大學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人文基礎課,對于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并不使人樂觀,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教材內容缺乏創新,課程定位比較模糊

大學語文課程主要不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術和辦事能力,而是培養學生做人的知識和能力,讓學生在掌握科技知識的同時發揚人文精神,重視人的自身價值與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讓學生學會做人,能擺正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他人的關系。大學語文不是文學課、語言課,而是人生教育課。因此,大學語文在教學內容上有其自身顯著的特點,它與中學語文不同,與其他的一些實用類課程也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縱觀現有的大學語文教材,雖然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編排立意也各有所重,各有千秋,但基本沒有跳出中學語文教材的模式范疇。總的看來形式比較單一,大多屬于名篇選讀名著節錄加文體寫作指導,定位上缺乏大學語文必要的個性特征和體系的開放意識,內容覆蓋面也有待開拓。這樣的語文教材只適合于語文基礎知識技能訓練的教育實際,卻不能適應大學教育的新的要求。

1.2教學模式陳舊,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記,這種教學模式與名篇選讀類的教材比較合拍,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一種比較完整的解讀和提示。這種模式對于中學語文教學來說比較合適,因為它能適應高考指揮棒的驅使。但對于大學語文來說卻顯然已經不適合,一方面是大學生的自主意識比較強,思維比較活躍,要他們始終處于接受狀態并不現實;另一方面沒有了高考的壓力,沿襲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心有抵觸,他們更希望有新的模式接受新的內容。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夠。同時,由于忽視了學生個性程度的差異,課堂教學缺乏針對性,導致程度好的學生感覺上課沒有新意,而程度較差的學生又感覺跟不上的尷尬局面。另外,由于在課堂上現代化教學手段開發不足,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欠缺,直接影響了學生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開發。

1.3課程地位認識不夠,課時安排嚴重不足。

目前國內高職院校雖也普遍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但在課時安排中,一般都只有32~40學時,大學語文并沒有被視為與人文素質教育密切相關的課程而得到應有的重視,相當一些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對大學語文課程的認識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它既不像英語,與中學自然接軌,并有種種量化的考級系統檢測手段與之配套;也不同于政治理論課,有教育部指定的必要的課時作為政策保障。因此大學語文的課程地位、教學目的、教學的檢測手段及其教學效果實際上是相當含混模棱的,它與前期的語文教學脫節,而向后延伸又缺乏繼續拓展的后勁和保障,實處于一種不尷不尬的境地。

2.面對問題,大學語文教學的應對策略

大學語文一方面有專家學者的呼吁和強調,它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但另一方面卻又是日益遭到了邊緣化[1],面對這種現狀,在日益呼喚人文精神關懷的今天,作為肩負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課程大學語文,有必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首先進行自我調適,對課程的教學做出全方位的變革。

2.1調整教學內容,變名篇賞析為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授與熏陶

在以往的大學語文教學中,通常是以文學史為線索,以名篇佳作的賞析為重點來安排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內容不僅與中學語文教學內容有所重復,不能體現大學語文的課程特點,而且對于學生來說,即使全部掌握了教學內容也只是學習了一些文字知識,欣賞了字詞句篇,特別是對于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來說,似乎收獲不大。針對這一現狀,筆者認為在教學內容上應以傳統的思想文化為中心,以思想學說對文化形成的影響為重點,梳理思想學說的傳承與發展的脈絡,認識傳統思想文化的現實意義。再結合經典篇目,在學習、繼承優秀的中華文化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心。

一個民族的傳統思想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的生命線,如果一個民族漠視并喪失了自己優良的傳統,結果必將是這個民族的逐漸衰落,直至消亡。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璀璨奪目,每一種思想學說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都對文化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都能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風貌,思想文化的傳承都有其特定的意義,這種傳統文化在現代仍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大學語文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審視作品,因此,它既是對中學語文的超越,又是對中學語文涉及的文化知識的重新組合。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改革,讓學生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些知識對完善精神人格、拓展思維視野、加深文化修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更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主體,培養思維能力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這是搞好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2]在高職院校中,大學語文始終存在著課時少而任務重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幾十個課時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大的效率,全面實施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提高廣大學生的語文水平與人文素質,已越來越成為大學語文課程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2.2.1變傳授知識為培養能力

據專家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最佳智能結構應具備六種能力,即自學能力、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創造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這幾種能力的培養,以往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方法是不能勝任的。學生不具備開拓性和創造性,知識傳授得再多也有用完的時候,況且在大學學習期間,獲得今后夠用的知識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轉變觀念,要變傳授知識為培養能力。在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啟發、引導、點撥,為學生服務,教師在上課時,不要言無不盡,要把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還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比如,在講述《詩經》時,可以讓學生去思考《國風》中的愛情詩反映出了當時怎樣的一種愛情婚姻狀況,與人們頭腦中固有的古代的愛情婚姻狀況有何不同?詩經時代的愛情觀與現代人的愛情觀有何異同?再如魯迅為什么稱曹操為“改造文章的祖師”?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對曹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等等。

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中西思想激蕩,傳統與現代并存。作為人文社科主干課之一的大學語文的教學,不能再是單純地傳授語言文學知識,簡單、孤立地講幾十篇文章,而是讓學生通過傳統思想文化和經典著作的系統學習,了解思想文化產生、發展和不斷改革創新的過程與經驗教訓,了解人類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創見、進步與成果,不但要“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而且要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2.2.2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

傳統的封閉式教學以傳授知識為能事,以填鴨式的文章分析為方法,既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又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社會形勢的發展,呼喚著開放式教學方法的實行。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培養他們良好的讀書習慣,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打破單一的課堂教學環境,必須將課堂教學輻射到課外,把教學內容和空間從課堂延伸到圖書館、互聯網和社會之中,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啟發他們積極思索、尋求智慧、關懷人生。比如,對于社會熱點話題,引導學生去網上收集各家觀點,形成自己的看法,到課堂上討論,這樣不僅能活躍學生的思維,使教學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而且還能讓他們進一步去關注社會,了解現實。

2.3配置課外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為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完善的知識結構、造就具有創新潛能的復合型人才,大學語文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和組成部分,理應受到重視”[3],但是,由于對大學語文課程地位的認識不夠,課時安排嚴重不足卻是不爭的事實。作為一門語文課,我們除了對學生進行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授與熏陶之外,還要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審美能力和思考、分析、表達等能力,使每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創造性得到最充分的開發,以實現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因此,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要結合專業應用開設一系列的中文選修課,如寫作理論與實踐、實用文體寫作、演講與口才、唐宋詩詞鑒賞、詩歌鑒賞與朗誦技巧、小說鑒賞等等。這一系列選修課的開設,一方面可以提高那些在中學階段偏科學生的語文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在系列選修課程開設之外,還要配置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如在課外時間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課外專題講座,建設一些作家或思潮興趣小組,針對當下一些文學現象和社會現象幫助學生搞不同形式的辯論賽,舉辦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組織實踐活動等,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又能夠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培養他們健康的心智和高尚的人格,以人文修養來拓展自己的專業領域,為將來走上社會、成為一名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大學語文教學與改革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工程,它決不是一個相對狹小的封閉空間,它需要許多主客觀條件和因素的配合,可謂任重而道遠。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認準方向,不懈努力,就一定能使這門人文素質課程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邢宇皓:遭遇尷尬的大學語文[M],光明日報,2004.2.13(A3)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篇2

二、研究領域

2001年進入學界以來,一直致力于戰略管理、市場營銷、顛覆性創新管理、企業持續發展、管理理論、中小企業社會責任、跨國資本與中國傳媒市場等研究。先后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北京市社科規劃、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上海市知識產權軟科學研究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縱向科研項目,同時主持和參與各類企業委托項目近40項。

三、研究成果

在學界首次提出并論證:企業管理的主題是企業持續發展而不再是成本導向的效率的觀點;企業持續發展的三維特征論;企業持續發展的LCT模型;三個基本維度全面管理的統一與共生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三葉草型企業模型、三葉草型管理模型、三葉草型控制模型、三只眼型企業家模型等觀點;長青企業的特殊性質論與三種資本構成及其繆爾達爾循環論;現代企業粘性管理論;企業最優產權安排的邏輯轉變論、競爭力導向論及動態變化論;超級競爭下最優業務組合戰略的邏輯轉變論、企業業務組合的乘除效應論以及應當是歸核化、專業化和多元化的統一與共生而孰優孰劣之爭是偽命題的觀點;以核心能力、產業平臺、制度平臺和市場權力為核心要素的持續競爭優勢四面體成長管理論;創新行為對宏觀經濟整體發展與微觀企業個體發展的價值差異論;現代企業要發展思維不要生存思維的心智轉變論;不連續技術創新的風險特征、風險結構和風險核對表;中國傳媒市場境外資本的分布與行為特征等。

四、主要論著

1、企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基礎、生成機制和管理框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

2、企業管理范式轉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3、不連續技術創新產品的消費者感知風險與購買意向――基于市場化初期3G手機的實證研究,載于《中國管理思想與實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年。

4、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要徑和工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5、破了定律企業必敗――中國十大失敗企業的反思,中國經濟時報,2002年7月5日。

6、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四面體結構模型及成長管理,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7期。

7、企業增長、企業發展與企業可持續發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8、企業持續發展的生成機理模型――基于海爾案例的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9、長青企業――經濟學視角的分析,學術月刊,2004年第11期。

10、韋爾奇時代GE的產業平臺戰略,經濟管理,2004年第13期。

11、以競爭力為導向的企業所有權安排,學術月刊,2006年第9期。

12、企業管理:主題演進與范式流變,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年第11期。

13、超級競爭條件下企業整體管理的基本維度與共生型控制模式:一個描述性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篇3

“自主創新”是我國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風將“自主創新”界定為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國家堅持技術學習主導權,并且把發展技術能力作為競爭力或經濟增長動力主要源泉的行為傾向、戰略原則和政策方針,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創新。[4]事實上,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關于服務業創新的研究上。鑒于國內流通研究領域單純以“自主創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見,我們在研究中將流通服務業及其所包含的四個子行業(零售業、批發業、物流業、餐飲業)創新的研究成果均視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中國期刊網是我國最大的全文現刊數據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其收錄的核心期刊對行業的研究現狀很據代表性核心期刊目錄。本文通過以下方式對我國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文獻進行檢索,具體包括:(1)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創新”,同時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發”、“餐飲”“飯店”、“酒店”、“商業”、“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選擇2000-2009年,來源類別選擇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書評、新聞、會議等非學術論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內容不是流通服務業創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區經濟》等)上的論文。按以上標準,共得到論文樣本330篇。(3)分別按照三個標準對論文樣本進行分類,即按研究主題進行分類、按年份進行分類、按流通服務業中零售、物流、批發和餐飲四個子行業進行分類。根據以上三種分類,本文從三個視角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圖1)。

圖1 分析框架圖

三、文獻回顧與分析

(一) 研究主題分析

以研究主題為標準,我們可以把研究樣本劃分為9個研究主題,分布結果顯示研究最多的是綜合創新,即涉及非單一創新維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創新,共55篇;再次是組織創新(以業態創新最多)企業管理論文,共40篇。

1. 綜合創新。該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務業戰略創新、價值創新或體系創新等許多摘要用時間消滅空間。[7]

2. 組織創新。該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國流通組織存在問題的基礎之上,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組織措施的對策。關于我國流通組織的現狀,主要觀點認為我國流通組織規范化、組織化程度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長模式仍屬于粗放型;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低,各自盲目發展;流通組織間的競爭仍停留在低水平的過度競爭,且競爭不充分和過度競爭并存。[8]孟鐵和張殿波總結了流通產業組織優化的政策選擇,即堅決打破行業壟斷、部門分割和地區封鎖;制定適度市場壁壘政策;流通產業有效競爭政策;制定跨區域集團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現代大型流通企業。[9]關于組織創新研究最多的是業態創新,如李飛認為零售業態的構成要素就是零售營銷中產品、服務、價格、店址、環境和溝通6個組合要素,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零售業態創新的路線圖,6個要素中24個細節維度的組合變化就是零售業態創新的具體內容。[10]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涉及了農產品流通組織的創新,如馮邦彥和段晉苑提出通過建立專業運銷合作組織改革現行的生豬流通制度的建議。[11]

3. 流通模式創新。該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內容比較分散,包括生產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物流模式創新和渠道模式創新等,表明我國的流通模式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于奎和文啟湘分析了批發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批發商業發展模式創新可以通過推進供應鏈管理模式,積極探索電子商務批發交易,向現代物流中心過渡以及發展規模經濟等途徑來實現。[12]

4. 營銷創新。該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發上面,大都從企業營銷手段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入手,探討了如何創新改進營銷方式。很多學者強調零售企業營銷創新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正確選擇。[13]范增認為營銷創新是連鎖超市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能持續、穩定的發展的必然選擇,營銷方法的創新應包括綠色營銷,情感營銷和導入CIS推廣形象營銷等方面。[14]

5. 技術創新。該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術創新對流通服務業的重要性,如何進行技術創新等。如張宏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改進的A—U模型,流通產業的升級可以是跳躍式的,發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這都是由又是由技術創新的跳躍性所決定的。發展我國流通產業應從宏觀層面加強技術創新的政策地位,強化對加快發展現代流通產業的政策支持,積極引導第一、第二產業參與流通技術創新,提高流通企業對流通技術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物質基礎建設等角度進行改進。[15]

6. 制度創新。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從政府企業管理論文,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角度探討了如何健全我國流通市場的制度創新。如文啟湘和趙玻指出流通產業天然就是低進入壁壘產業,要防止流通產業過度進入,今后我國必須加快流通產業進入管制制度創新核心期刊目錄。[16]

7. 觀念創新。該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則提出要確保流通產業的先導地位, 充分認識流通和流通創新在市場經濟當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17]黃國雄認為流通是基礎產業,并從流通觀念的創新理論要點出發,對商業的本質、商業城市建設、商業信譽、商業市場、商業利潤、商業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18]

8. 服務創新。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國流通業服務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適應新時期流通業服務創新的若干措施。如許彩國和柳思維指出零售企業必須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完善服務設施,更新服務內容,通過服務創新才能實現顧客滿意,培養顧客忠誠。[19]

9. 其他。以上的分類方法并不能涵蓋所有流通創新論文,凡是不能歸入以上類別的學術論文歸入該類,合計共16篇學術論文。

(二) 時間序列分析

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國內學者們在流通創新方面的研究,我們對論文樣本進行了時間序列分析,對總的樣本論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題的論文分別按時間序列進行了統計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學者們研究重點的變化。

圖2 流通創新論文時間分布圖

從圖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國內學者在流通創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達到兩個峰值。2001年末中國入世之后,外資流通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速度加快,此時的本土流通業迫切的需要創新理論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流通創新的研究持續增多,所以考慮到學術成果刊登的滯后性,在2003年流通創新達到一個相對峰值是符合實際的,但是這種研究態勢并未持續。直到2004年底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以后,本土流通業面臨外資的威脅和壓力驟然增加到一個更高的程度,這使得通過創新提升競爭力的研究成果應需要而增多,同樣考慮到學術成果刊登的滯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間才達到另一個更高的峰值。但是隨后流通創新的成果又出現了下滑的跡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在流通服務業受到沖擊的背景下,自主創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關注。總之,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著波動,這表明學者們在該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成熟企業管理論文,并未形成持續穩定的增長局面,同時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該領域的學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時間關注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發展。

(三)流通服務業各子行業的研究文獻分析

以下我們對流通服務業4個子行業即零售、物流、批發、餐飲的研究現狀進行簡要分析。

1. 零售業創新。零售行業的研究論文有79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零售業態創新,服務創新,營銷創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研究中大多數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創新的,論文樣本中僅有5篇是專門研究農村零售創新的,主要研究了農村零售業的業態創新和營銷創新等。如汪旭暉和徐健從農民消費行為偏好視角對農村零售業態創新模式進行了探究,通過探索農民消費行為得出了新型業態創新模式“農村現代綜合商場”,這種業態與城市大型綜合超市有顯著差異,融合了農村現行傳統業態——雜貨店、集貿市場等的優勢,并且摒棄了這些傳統業態在商品品類少、假冒偽劣商品多、環境臟亂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組合要素各個方面具有典型的農村化特征。[20]張蓓從綠色營銷、體驗營銷、定制營銷、整合營銷和關系營銷等新型營銷方式出發,對農產品超市的營銷方式創新提出了若干建議。[21]

2. 物流業創新。物流行業的論文有106篇,研究內容包括物流服務模式創新,供應鏈創新以及技術創新等。張光明認為物流服務創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隨競爭創新、顧客需求主導創新、物流技術創新、物流網絡創新、增值物流服務創新等,各種創新模式具有不同的優劣勢及風險,選擇何種模式取決于企業環境條件及諸多因素的考慮。[22]魏際剛提出物流技術創新涉及經營管理和工具、裝備、設施等領域,物流技術與裝備的發展趨勢是先進性,信息化,多樣性與專業性,標準化與模塊化,系統性與可擴展性,智能性與人性化,綠色化與節能化。[23]總體來講,我國物流也起步較晚,無論在技術還是管理創新方面都還與發達國家有顯著差異,關于這幾方面的研究還很不成熟,多數的設計和建議還都停留在紙面上,這需要我們一方面加大物流現代化的研究,同時也要結合國情逐步健全我國的還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統。

3. 批發業創新。研究批發業的論文有27篇,具體包括了批發商業態模式的創新及批發市場的創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國農村批發商業的業態創新問題,指出由于農村批發業存在著批發網點組織化程度低,批發商業功能萎縮,批發成本過高,流通效率低下等問題,所以農村批發商業業態創新方向應該是產、供、銷一體化,批零一體化企業管理論文,產銷地一體化,批發與物流配送一體化,貿工農一體化等核心期刊目錄。[24]譚本艷和趙曉飛提出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創新策略,即組建批發商群,擴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模;通過創新模式,實現批發市場間的橫向整合;通過打造龍頭,實現批發市場間的縱向整合。[25]

4. 餐飲業創新。檢索到研究餐飲業創新的文章只有23篇,與其他幾個流通子行業相比,餐飲業創新相對較少,這些論文集中在研究餐飲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方面上。如楊銘鐸對餐飲企業產品創新體系進行了設計,認為餐飲企業產品創新系統可分為菜點創新、服務創新、環境創新三個子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26]于干千從中國餐飲企業“集體創新動力缺失”的現狀及成因出發,分析了不同餐飲企業對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及合作創新三種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27]

四、結論

本文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對我國2000-2009年流通服務業創新的學術論文進行了檢索,研究發現可歸納為以下方面:(1)通過研究主題內容分析,發現學者們對現代流通服務業發展的研究已積累了不少成果,但總體來說比較分散,而且大多側重于流通業創新的某一方面,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科學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組織創新,流通服務方式創新,流通技術創新以及流通制度創新等有限方面。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用系統的理論統攬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整個全局,并深入探究現代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系統的構成及運作規律,這將成為流通服務業創新研究的重點。(2)通過時間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學者們在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一種上升勢態,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流通服務業創新問題。但論文數量并不是一種持續上升,而是折線上升,表明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對某一方面問題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時間段,如何全面,系統并且有層次的對流通服務業創新進行研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3)通過對4個子行業的研究,發現學者們對流通服務業各子行業的側重點差異很大,零售和物流領域創新的研究比較多,而批發和餐飲則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為商流的終端企業管理論文,是最終實現企業利潤的環節,理所應當的受到更多的關注。物流在節約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也得到了人們的不斷關注,其創新研究也涉及到各個方面。而作為零售商背后的批發業,則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從商業發展的趨勢看,多種現代流通組織的出現如工廠實行產銷一體化,零售連鎖公司實行批零一體化等搶占了批發業的經營空間,使許多人質疑批發業存在的價值,批發業的創新也未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至于餐飲業創新的論文最少,主要是因為高等院校對餐飲相關專業的設置起步較晚,從事餐飲研究的學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飲企業長期漠視創新所致,但是隨著餐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餐飲業自主創新問題將會越來越被關注。此外,需要特別指出的目前零售業創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領域,但是隨著城市零售業在城市競爭日益激烈,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的零售商進軍農村市場,而對于農村零售創新的研究將成為一個熱點問題。

參考文獻:

[1]夏春玉.流通概論[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2]宋則.中國流通創新前沿報告[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宋則,李蕊.外資在流通業超速擴張值得警覺[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3).

[4]路風.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徐從才,李颋.論流通創新與貿易增長方式轉變[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11).

[6]趙振民.價值創新:零售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商場現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體系創新——從行政區域組織到經濟區域組織[J].經濟管理,2001,(11).

[8]宋羽.淺析我國流通產業組織創新[J].商業時代,2007,(8).

[9]孟鐵,張殿波.論我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與創新[J].經濟縱橫,2008,(9).

[10]李飛.零售業態創新的路線圖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24).

[11]馮邦彥,段晉苑.我國農產品流通制度的組織創新研究——豬肉漲價背后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學術研究,2008,(8).

[12]于奎,文啟湘.談批發商業的模式創新[J].商業時代,2005,(32).

[13]葉敏,蘭昌賢.我國零售企業營銷創新策略思考[J].江蘇商論,2007,(10).

[14]范增.連鎖超市的營銷創新[J].商場現代化,2006,(1).

[15]張宏.技術創新與我國流通產業的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09,(9).

[16]文啟湘,趙玻.論我國流通產業進入管制制度創新[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4).

[17]宋則.新世紀新主題:流通現代化——促進流通創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3,(9).

[18]黃國雄.流通觀念的創新理論要點[J].商業時代,2008,(28).

[19]許彩國,柳思維.我國零售企業的服務創新淺論[J].中國流通經濟,2004,(4).

[20]汪旭暉,徐健.農村零售業態創新:一個基于東北地區農民消費行為的探索性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9,(5).

[21]張蓓.論我國農產品超市的營銷創新[J].經濟縱橫,2007,(7).

[22]張光明.物流服務創新模式研究[J].經濟管理,2006,(18).

[23]魏際剛.物流技術的創新、選擇和演進[J].中國流通經濟,2006,(3).

[24]李芬儒.農村批發商業業態的創新與開拓農村市場[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1).

[25]譚本艷,趙曉飛.創新批發市場經營模式提高農副產品流通效率[J].宏觀經濟管理,2009,(11).

篇4

一、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現狀

20世紀初,伴隨著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而產生了管理會計。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會計得以在國外大中型企業中迅速的推廣與應用。管理會計是提供價值增值,為企業規劃設計、計量和管理財務與非財務信息系統的持續改進過程,通過此過程指導管理行動、激勵行為、支持和創造達到組織戰略、戰術和經營目標所必須的文化價值。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以及會計體制改革,會計學界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財務會計領域,造成了管理會計的理論相對滯后,并且其在實踐中也遇到了許多需要不斷改進的問題。

二、影響管理會計在我國應用的因素

(一)我國社會制度及管理體制的特殊性

我國目前仍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還很不完善。轉軌經濟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現為政府對于企業經營的過度干預①。政府對于企業的干預通常出于政治目的。正是這種特殊性造成了我國管理會計的應用環境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異,但是目前我國的管理會計仍舊處于對外國理論的介紹與引入階段,所以使得一些先進的管理會計理念在我國“水土不服”。

(二)沒有形成規范、健全的管理會計基本理論體系

對于管理會計的研究,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是偏重于方法而忽略理論結構,偏重于具體問題的分析而忽略了整體性。但是理論體系作為任何學科的基礎,它的全面與系統是其獨立存在并推廣應用的關鍵。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對于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并不注重體系的研究,而我國管理會計仍處于對西方理論的翻譯和介紹階段,并且和企業管理實踐相脫離。所以,我們重復別人的多、開創性少,專題研究多、理論體系研究少,使我們在管理會計研究上難有更大作為②。

(三)學術界缺乏興趣,實務界缺乏重視

近些年來,我國會計學界的主要研究領域都集中在財務會計方向,例如對環境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對于管理會計的研究還在圍繞量本利分析、預測、決策、績效評價、激勵機制而展開。同時,對于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經驗缺乏系統的總結和理論的提升。雖然管理會計引入我國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實務界得到全面的推廣與應用。這主要表現在:企業領導或財務負責人觀念陳舊,只重視事后的算帳、報帳工作,不重視管理會計③;企業會計人員掌握管理會計知識有限,相當一部分會計人員不了解管理會計,管理會計在我國沒有引起多數企業的重視④;管理會計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經營決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責任會計等在企業中得到了一定的運用,但從總體來講,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應用有限⑤。

三、對于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未來發展的思考

(一)加快建立管理會計協會

在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均早已設置了管理會計協會,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和建立管理會計科學并且提供一個管理會計的專業組織。

1.建立管理會計協會可以加強會計學術界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的研究和體系的構架。同時,未來管理會計會向多學科、綜合性方向發展,管理會計學界可以依托協會進行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流活動。

2.管理會計協會的建立可以加強學術界與實務界之間的交流,從而從根本上改變目前我國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局面。學術界可對實務界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具體分析、深入調查研究,從而將西方管理會計理論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管理會計理論。實務界可以將在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與學術界相互溝通,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并可以將學術界的最新理論成果在幫助指導下迅速的投入生產實踐。

(二)加強管理會計教育

理論界要針對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與管理會計理論的最新發展編寫與之相適應的教材,經濟院校不僅要把管理會計作為專業主干課設置在會計學專業的教學計劃中,還要在其他相關專業中開設這門課程,力爭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并掌握管理會計理論。只有讓企業領導對于管理會計具備一定的基本認識,使其意識到管理會計在企業未來生存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們才會在今后的工作共關注管理會計在預測、決策、規劃、控制中所發揮的作用,才會真正的將管理會計理論應用于企業的自身實踐。超級秘書網

總之,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以及經濟的發展,管理會計必然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其理論和方法必將得到完善。通過廣大會計人員和教學、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⑥,相信未來管理會計在我國一定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注釋

①Roland,G,TransitionandEconomics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2000

②潘飛等:《論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在我國的發展和展望》,《上海會計》,1999年11期。

③孟凡利等:《管理會計應用:現狀、問題與應有的改進》,《會計研究》,1997年第4期。

④暨南大學會計系管理會計課題組:《中國管理會計透視與展望》,《會計研究》,1995年第11期。

⑤何建平:《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運用透視》,《會計研究》,1997年6期。

⑥原國家經委副主任袁寶華于1983年1月召開的“學習外國管理經驗的座談會”上提出的學習外國管理經驗的16字方針。見1983年1月22日的《經濟參改》。

參考文獻

[1]潘飛,文東華。《實證管理會計研究現狀及中國未來的研究方向》,《會計研究》,2006年02期

[2]余緒纓。《管理會計學科建設的方向及其相關理論的新認識》,《財會通訊》(綜合版),2007年02期

[3]潘飛,徐健兒,張麗萍。《論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在我國的發展和展望》,《上海會計》,1999年11期

[4]孟焰。《面向21世紀的中國管理會計》,《會計研究》,1999年10期。

篇5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但是,資源環境也日益受到破壞。強化企業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對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 是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環境為企業提供了生產的資源,同時環境質量的優劣又影響著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離開了生態環境系統的支持,社會經濟活動將無法進行。社會經濟在發展中創造大量財富,同時又使生態環境系統發生結構和質量變化。可持續發展是在經濟增長、生態環境和資源儲備三者間尋求發展的均衡,它以“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為原則⑴。進行環境成本核算,以環境成本為尺度對生態環境系統進行補償是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2 是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需要

合理準確地核算環境成本是對其進行有效控制的基礎。確認環境成本核算范圍,對其進行計量,形成成本報告,從而進行嚴格控制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企業主動追求生態效益,獲取綠色比較優勢,是企業順應綠色潮流,擴大出口,參與國際競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途徑。環境成本核算不能單純以降低環境成本來獲取“成本比較優勢”成本管理論文,亦不能僅僅為了獲取“綠色比較優勢”而制定過高的環境標準,應當權衡分析二者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最終實現的是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3 是彌補傳統成本理論缺陷、完善環境成本理論的需要

傳統的成本理論只反映生產中的直接消耗,反映能夠以貨幣計量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耗費,而環境的消耗破壞沒有計入成本。這不僅導致了利潤的虛增和稅收的虛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導向企業注重短期利益、用犧牲環境和透支未來以換取經濟的增長⑵。環境成本理論認為,環境資源是稀缺的,理應賦予一定價值并進行損耗補償。將環境成本理論補充到傳統成本理論中,使商品的市場價值較為準確地反映由于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資源環境的代價,有償開發使用環境資源將會使資金的流向集中到環境成本較低的方向。

二、企業實施環境成本核算的障礙分析

我國實施環境成本核算己經具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實施環境成本核算不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迫切,但我國的壞境成本會計實踐還非常少,當前我國還存在諸多障礙,制約了環境成本會計在我國的發展與實踐。

1 觀念障礙

(1)地方政府官員錯誤的政績觀與發展觀

“唯GDP論英雄”是不少地方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綠色GDP沒有獲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綠色GDP作為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需要有微觀的企業環境會計核算作為基礎⑶。不少地方政府官員認為,經濟發展不上去,餓著肚子談環保就是一句空話,先污染后治理,已經被西方國家反復論證了許多年,要發展工業都逃不過這一劫。這種觀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2)企業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忽視環境生態效益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經濟組織,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成本越低,利潤就越大。而如果企業考慮環境成本的話,總成本就會提高,利潤就會降低,企業的經營者當然不愿意考慮環境成本了。企業經營者為了保證經營業績實現,企業的經營者可能也會忽視環境問題。

對實施環境會計核算也缺乏動力。

2 制度障礙

(1)環境資源市場尚未建立

環境資源要充分發揮其價值,就要通過環境資源市場配置于最能發揮其作用的行業。環境資源市場的建立,將為企業獲取環境資源提供了最佳場所和途徑,同時也為以成本和價值為確認和計量對象的環境會計的推行奠定了基礎。但是,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環境資源市場,這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構想是格格不入的成本管理論文,這不僅有礙于全社會環境資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也不利于環境成本核算的有效實施。

(2)環境(成本)會計法律制度還不健全

我國開展環境成本核算的研究起步比較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引進環境會計理論。90年代,我國逐漸開展了對“綠色GDP”的研究,進而延伸至環境(成本)會計理論與方法。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財務通則、行業會計制度、財務制度以及中國證監會的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執行的信息披露規則和準則,總體看來,這些法規對環境成本問題基本上沒有涉及。

3 技術障礙

(1)環境成本的確認障礙

會計核算系統的首要問題是會計確認問題。環境成本基本確認標準可以參考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對基本確認標準的描述,如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等。但是由于環境會計要素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很難借鑒。我國目前還沒有制定《環境會計準則》,資源、環境、生態方面的法律法規也不很很完善,全國范圍內只有廢水、廢氣排放物等幾項國家標準,雖然有關部委己下達通知要求盡快制定有關環境資源的規章制度,推進“三綠工程”,但這與環境成本核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環境成本要素的確認具體標準就是缺失的。

(2)環境成本的計量障礙

會計計量是根據被計量對象的計量屬性,選擇運用一定的計量基礎和計量方法對符合會計要素的事項進行貨幣量化的過程,其目的是確保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計量屬性和計量單位的選擇取決于外部經濟環境、人們對會計計量作用的認識程度、經濟管理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以及計量技術手段的發展等條件⑷。在環境會計中,由于環境成本和環境收益不能通過市場進行交易,因此也就沒有市場交易價格,所以,單純以交易價格為前提就不能作為環境會計計量屬性。目前環境成本計量的方法有歷史成本法、防護費用法、恢復費用法、法院裁定法、比例法等等。由于環境成本計價方法多種多樣,計量對象的多變性也使得在計量方法的選擇上有時會帶有較強的主觀性。

(3)環境成本報告的障礙

環境成本披露的模式和內容的不確定形成了環境成本報告的障礙。環境成本報告的模式有兩種主要觀點:一種是環境成本信息與現行會計報表合并披露,另一種則是編制環境成本報表或者環境成本報告書的方式單獨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對于這兩種披露模式的選擇和設計,目前會計界還存在許多爭議,尚未達成共識。就內容而言,不論哪種形式,應包含哪些項目,哪些是必須披露項目,哪些是選擇披露項目,也未形成統一的標準。

三、加強企業環境成本核算的建議

1 對政府官員加強科學的政績觀和發展觀教育

科學的政績觀就是既要看政績給眼前帶來的變化,又要看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影響,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后人的評判,其實質是用可持續發展的標準評價政績,對社會和歷史負責。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成本管理論文,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要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

2 對企業的管理者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觀教育

社會責任觀是以社會為著眼點,企業的目標除了追求經濟利益外,還應盡可能地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企業不能因為片面強調社會責任而忽視經濟責任,企業也不能因為片面強調經濟責任而忽視、逃避社會責任。2000年全球18個跨國公司制定了“社會約束”的生產守則(即社會責任標準),其中保護環境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內容。中國企業要進入世界經濟市場并和國外企業經營接軌,就必須在理性共識的基礎上認同該標準所體現的核心理念,并積極參與其中,從而,應對全球范圍內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所帶來的挑戰。

3 充分發揮資源市場的調節作用

政府應抓緊建立健全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環境資源市場,徹底改變傳統的環境資源使用模式,優化環境資源配置。健全的環境資源市場,可以促使環境資源配置于社會最急需又適合的行業和部門,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資源的價值,促使環境資源自身價值的完全實現和社會價值的增值,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 加強和完善環境會計立法

環境成本核算是環境會計的主要內容之一。要實施環境會計核算,必須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使環境會計有法可依,使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有統一的標準。借鑒丹麥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我們應該采取的做法是:第一,將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以法律形式確定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制定環境會計準則,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擴充報表體系。第三,設立環境會計制度,即依據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有關環境原則設計會計制度,使環境會計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5 明確環境成本的確認標準,合理計量環境成本

環境成本是依照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管理企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業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包括污染補償成本、環境損失成本、環境治理成本、環境保護維持成本、環境保護發展成本等。從環境經濟學角度把環境成本分為外部環境成本(社會成本)和內部環境成本(私人成本)⑸。

環境成本的計量單位不能僅限于貨幣,必要時可用非貨幣比,如實物來計量;環境成本的計量基礎既可以用傳統的歷史成本,還可以用機會成本、邊際成本、替代成本、公允價值等;其計量方法要考慮環境資源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等特點。環境成本由于所涉及的內容復雜,其不確定性更為突出成本管理論文,因而要做到絕對精確是比較困難的。環境成本的數據雖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并不排除它對決策的有用性。隨著計量技術的發展,隨著它反映和控制的內容性質界定越來越清晰,它提供的信息將會越來越精確。

6 完善環境成本信息披露模式

環境成本信息批露宜采用編制壞境會計報表或者環境成本報告書的方式單獨披露環境成本信息,而不是環境成本信息與現行會計報表合并披露的方式。如果采用與現行會計報表合并方式披露環境信息,可能會出現有些企業利用環境信息調整企業利潤,以達到避稅或者上市等目的,而且環境信息和財務信息合并報送容易引起混亂,導致報表使用者對財務會計信息的錯誤理解。

四、結束語

我們對企業環境成本的研究,分析環境成本核算存在的各種主觀、客觀障礙,提出各方面的解決對策,就在于要引導、監督企業自覺地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培養企業環保意識,通過對環境成本形成過程中各因素的控制,合理利用資源、減少資源耗量、減少廢棄物排放量,進而減少環境成本,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協調企業發展與環境效益之間的關系,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環境效益的雙贏。

參考文獻

⑴張薇,環境成本定義辨析---兼論環境成本核算的困境及其出路,[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⑵劉建勝,廖珍珍:略論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J] .企業活力,2010(10)

⑶岳希宇,我國全面實施環境會計的障礙與對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⑷,李建發:《現代環境會計問題、概念與實務》第一版[M]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篇6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基本上已經進入了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階段,國家正在重點進行傳統農業的改造,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時期,形成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時刻。而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是為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下建立的,為服務三農為己任。

二、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經濟管理的人才培養特色不鮮明

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是為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下建立的,為服務三農為己任。當前我國處于改造傳統農業和建設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階段,但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還不能與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相匹配,如課程內容陳舊,課程結構體系未與農業現代化相調整。在各個大中院校中,人才培養目標趨同,農業經濟管理缺乏學校特色和專業特色,畢業生的知識結構類似,技能特長與現代農業發展和需求相距較大。

(二)輕實踐重理論

另一方面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中還存在著“輕實踐、重理論”的教育理念,最明顯的就是農業試驗課程只是理論課程的從屬地位,另一方面農業經管類專業的實習基地少,實踐教學難落實,如生產實習、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等難以有效落實。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設置中畢業實習一般設置在最后一期,學生忙于擇業求職,導致實習內容流于形式,實習論文缺乏實地調查,實習報告參差不齊,缺乏嚴謹、規范的實踐教學和實習監督,造成學生難以掌握農業的專業技能和實際動手能力,無法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養農業經管類專業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畢業生競爭力不強

在農業的大中院校培養出的農業經管類畢業生競爭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一些學生自身缺乏愛農、興農和強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學生家長對學生就業意愿的影響力,更使得他們不愿意從事涉農領域。在學校方面,缺乏對學生進行引導正確的就業和從業觀念,也使得農業經管類專業的就業率在各專業的排名靠后,就業率低下和畢業生整體素質不高反過來也影響了招生質量,形成了農業專業招生和畢業的惡性循環。

三、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養目標

農業的大中院校應該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和所處區域優勢,并結合社會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農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的特點。如浙江大學的農業經濟管理重點是培養熟悉食品國際商務流程、具有全球視野、食品企業運作管理的高級涉農商務人才。除了學校角度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創新,還要專業層面和專業內容兩個方面的創新和重新定位培養目標。在農業專業層面上制定針對傳統農業、新興農業、農業應用和農業經濟管理的基礎理論等方面的培養目標,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農業專業內容上制定各類課程的培養目標,農業經濟管理的課程體系、內容設計和培養方案都要適應農業發展和社會需要的要求。在學校、專業、課程這三個層次的農業經管類人才的培養目標相輔相成,無論哪個層面,都能夠順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不僅掌握社會、人文、農村經濟、農業管理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能夠運用先進的農業管理理念解決和發現農業問題,獨到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方式去服務和建設“三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推動者和農業方面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二)不斷優化課程體系

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模式中,要從整體上對農業經理管理的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優化。堅持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實用化、綜合化、精簡化、多樣化,使得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完整。一是注重農業科技與生物技術、經濟管理的有機結合,注重多學科間的知識交叉,將農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滲透到農業課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農業公共課程的比例,在擴大學生農業專業的知識面的基礎上,也要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交叉和脫節的情況;三是加強農業經管類的核心課程建設,不斷凝練和更新農業課程內容,增設能夠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課程,精簡教學內容,在核心課程上增加學分占比。

(三)完善教學方法

大學生最佳職業生涯規劃的時間是第一學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學年或者第三學年學生自行選擇專業的方向,因此應盡早為學生創造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在第一學年的下學期就開始讓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方向,如農業經營與管理,農村發展與管理、農村經濟產業化等農業經管類的專業方向,并整合專業課程體系,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一是根據學生自身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特點,適當增加案例、分組討論,改變單一的教授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分組討論中形成師生互動的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索意識。二是,定期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開展講座,并加強與農業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提高實習基地的質量,增加學生實踐調研的機會,將農業經濟管理的理論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強化實踐教學

對于農業經管類的學生而言,實踐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理論應用實踐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是創新開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課堂,農業經管專業的學生與基層組織的村級對接,學生科擔任村主任助理,為村委推廣農業技術、擴展農村產品銷售、籌建農村網站等多種形式開展社會實踐,逐步使得學生愛農、并愿意扎根農村,培養強農意識的有效途徑,也從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使得他們發揮一技之長,在農村事務中也注入了新鮮血液。二是可適時開展農業科技的學術競賽,通過對農業專業課程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教學的效果,任課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報告、創業設計大賽、農業管理論文比賽、農業技術科研立項等活動,在實踐和競賽活動中強化農業理論知識和合作意識,發揮學生高效積極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郊翔宇,崔寧波,龐金波.農業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M].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5).

篇7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R&D績效的評價方法主要有主觀評價法、文獻計量法、投入評價法、多層面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和數據包絡分析(DEA)等[1]。本文主要采用DEA方法分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研發效率,該方法在分析效率方面具有明顯的優點。(1)DEA方法無需假定輸入輸出之間的關系,僅僅依靠分析實際觀測數據,采用局部逼近的方法構造前沿生產函數模型工商管理論文,就可以對生產單元進行相對有效件評價,具有較大的靈活性。(2)DEA不要求所有的被評價單元采用同一生產函數形式,故它滿足“多元最優化準則”,每一個被評價單元皆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生產結構來達到效率最大化,而一般參數方法則追求“單一最優化”,相比之下非參數方法更符合實際情況。(3)對于無效單元,參數方法僅僅能說明無效程度即效率大小,而DEA方法不僅能計算出生產單元的相對效率,還可以指出無效的根源以及改進目標,給決策者提供較多的經濟管理信息[2]。

DEA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數法在用于分解全要素生產率方面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免費論文。首先,它不需要投入與產出變量的價格信息。一般來說,投入和產出的數據較易獲得,而要素價格信息往往不夠完善,該方法避免了價格的失真或不可獲得導致的困難;其次,它可以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成生產效率的變動和技術的變動兩個組成部分,這樣就能夠測算出效率和技術變動的情況工商管理論文,從而進一步分析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是緣于生產前沿面的移動效應還是效率提高的追趕效應;此外,它不必事先假設生產函數,從而減少了模型假設誤差的風險。

2.數據來源

按照數據選取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則,選取了1995-2007年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五個高新技術行業大型企業的研發數據,以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R&D經費內部支出作為輸入變量,以新產品銷售收入、專利申請數作為輸出變量,運用DEAP2.1軟件對其研發效率進行了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8》[3]。

二、相對效率分析

DEA方法可以在按規模報酬可變以及規模報酬不變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投入法中的規模可變的情況下,并通過多階段的方法進行的相對效率分析。

1.以行業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分析

(1)相對效率

從綜合效率看,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三個行業的綜合效率達到了DEA最優(見表1)。其中,除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之外的四個行業純技術效率達到了最優;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的規模效率達到了最優;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不變,航空航天器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遞增,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表現為規模收益遞減。

表1 行業相對效率分析

樣本次序

綜合效率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規模報酬

醫藥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0.887

0.896

0.990

irs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0.893

1.000

0.893

drs

平均值

0.956

0.979

0.977

注:irs, crs,drs,分別表示規模收益遞增、不變、遞減。

(2)投入冗余與產出不足

表2 行業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行業

投入冗余

產出不足

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

R&D經費內部支出

新產品銷售收入

專利申請數

醫藥制造業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1434.639

56290.174

37.683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平均

1434.639

56290.174

37.683

從行業的角度分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中除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外,都達到了DEA有效(見表2)工商管理論文,即不存在DEA改進的余地。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存在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在產出既定時,應增加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1434.639萬元,或者在投入既定時,新產品銷售收入增加56290.174萬元,專利申請數增加38項,才能達到DEA有效。

2.以年份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分析

從年份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研發相對效率有效年份為1995、1997、1998、2000、2004。根據DEA有效(C2R)既是規模有效也是技術有效的原理,對這五年目前的R&D投入來說,除非增加一種或多種新的投入,否則無法再增加產出量,或除非減少某些種類的產出,否則無法減少投入量。根據DEA理論的“投影”定理,可計算出使非DEA(C2 R)有效的各決策單元轉變為DEA有效的目標改進值(表3)。1996年在保持現有產出水平的前提下,應減少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43361.809萬元,同時減少R&D經費內部支出19206.876萬元,或者增加新產品銷售收入523012.716萬元,增加專利申請數77項,才可使決策單元的R&D投入績效轉變為DEA有效。在出現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的年份中,新產品銷售收入冗余占全部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最大的年份為1996年,投入冗余占到了12.96%,,其次是2002年,投入冗余占比為3.65%工商管理論文,其余年份均在1%左右。也就是說,1996和2002年應大幅削減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才有可能達到DEA有效。對于R&D經費內部支出的冗余占全部R&D經費內部支出的比重最大的年份為1996,占比為2.19%,其次為2002年,其余年份占比都相對來說較低免費論文。因此可以看出,在1996和2002年出現了大量的投入冗余,應大幅度削減這些年份的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和R&D內部經費支出。對于產出不足問題,1996年和2002年出現了明顯的產出不足,尤其是新產品銷售收入。

表3 年度相對效率分析及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年份

綜合

效率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規模報酬

投入冗余

產出不足

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

R&D經費

內部支出

新產品銷售收入

專利申請數

1995

1.000

1.000

1.000

crs

1996

0.278

0.524

0.531

drs

43361.809

19206.876

523012.716

76.290

1997

1.000

1.000

1.000

crs

1998

1.000

1.000

1.000

crs

1999

0.886

0.938

0.945

irs

8019.430

121932.234

3.399

2000

1.000

1.000

1.000

crs

2001

0.569

0.678

0.839

drs

3526.611

3273.362

229501.027

52.333

2002

0.153

0.369

0.415

drs

53837.601

48457.798

749082.579

100.822

2003

0.699

1.000

0.699

drs

2004

1.000

1.000

1.000

crs

2005

0.633

0.663

0.955

irs

1327.376

184607.76

23.359

2006

0.567

0.805

0.704

drs

10776.720

10581.807

168204.741

31.543

2007

0.211

0.455

0.464

drs

42849.723

36542.523

574193.639

87.532

平均值

0.692

0.802

0.812

三、影響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因素分解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malmquist指數的平均增長率為1.1%(見表4),這說明在13年間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率上升了2.6%,除此之外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從時間序列來分析,2000年malmquist指數增長幅度最大,平均增長率為73.8%,1998年下降幅度最大,為44.6%工商管理論文,這可能成為全國malmquist指數增長幅度不大的原因之一。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malmquist指數波動幅度較大。

表4 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影響因素分解

年份

效率變化

技術進步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

1996

0.941

1.248

0.960

0.980

1.175

1997

0.907

0.618

0.939

0.966

0.561

1998

1.218

0.455

1.134

1.074

0.554

1999

0.950

1.614

0.945

1.005

1.533

2000

0.953

1.823

1.052

0.906

1.738

2001

1.033

1.255

0.966

1.069

1.297

2002

0.966

1.339

0.955

1.011

1.293

2003

0.892

0.712

0.904

0.987

0.635

2004

1.116

1.495

1.148

0.973

1.669

2005

1.093

0.617

1.051

1.040

0.674

2006

1.001

1.209

0.993

1.008

1.211

2007

0.822

0.984

0.940

0.874

0.809

平均值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注: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數=技術進步變化指數×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規模效率變化指數。

我國高技術產業五大行業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平均增長了2.6%,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了1.1%,規模效率平均降低了1%,純技術效率平均降低了0.4%。表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五大行業R&D活動取得了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小幅提高,但企業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出現小幅下降趨勢。五大高技術行業中,除了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降低外,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器械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R&D活動的技術進步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都取得了明顯提高(見表5)。

表5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行業Malmquist指數

行業

效率

變化

技術

進步

純技術效率

規模

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

醫藥制造業

1.000

0.972

1.000

1.000

0.972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0.970

0.931

1.009

0.961

0.903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0.966

1.052

0.978

0.987

1.016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0.984

1.081

0.994

0.990

1.064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1.009

1.103

1.000

1.009

1.113

平均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三、結論

采用相對效率和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效率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其中主要是技術進步的貢獻[5],全要素生產率年度間波動幅度較大,反映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尤其是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甚至出現效率低下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李軍.中國各地區R&D投入效率評估[D].重慶大學.2007

[2]師萍.科技投入制度與績效評價[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馬京奎,張為民.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篇8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分,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調整對象方面

行政法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以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范圍為標準,行政法一般分為一般行政法和特殊行政法。一般行政法是對一般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總稱,如行政基本原則、行政組織法、行政程序法。現在的行政法教科書主要論述的是一般行政法的內容,把它作為行政法學總論的部分;特別行政法是對特別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如經濟行政法、軍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等,一般把它作為行政法學分論部分。由此而看,行政管理涉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衛生、外交等。所以說行政法不調整經濟關系是不正確的。并且,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生在經濟領域的行政管理關系會日益增多,這是一個不容否定的事實。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我們需要解決的是使用什么樣的行政手段進行經濟管理,經濟行政管理的“度”應是怎樣,我們不能由一種“對經濟全抓全管的政府”的這一極端走向“對經濟完全不管的政府”的另一極端,從而把調整行政管理關系作為主要調整對象,把確認和規范行政權作為主要調整功能的行政法排除在經濟管理之外是不可想象的。

對于有的學者認為行政法調整的是與經濟關系沒有直接聯系的組織經濟關系,也就是行政法所調整的對象不直接具有經濟內容,并以此把經濟法和行政法分開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我們需要問的是:什么是“直接的經濟內容”,什么又是“間接的經濟內容”?直接和間接本身就是對一事物或一種社會關系而言的,如果說經濟法調整具有直接的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而行政法調整具有間接的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至少說明一點,這些學者看到了行政法也調整具有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

直接和間接的區別是什么呢?這里所講的“直接”或“間接”主要是從法律調整的手段而言的。隨著現代國家行政法功能的擴展,“秩序國家”向“給付國家”轉型,傳統秩序國家觀念下的命令行政已不適合現代行政法功能的變革趨勢,行政法一貫奉行的單方意志性在現代行政法理論和實踐上都已發生動搖。

(二)調整手段方面

用傳統的觀點看待行政法的調整手段,基本上都將行政手段看作是命令與服從式的,強制性的和單方意志性的。而現實中,民主思想的激蕩,福利國家的出現,使得現代行政法的功能大大突破了傳統的保護國家安全和獨立,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以及確保財政收入的消極行政作用,而向積極整備環境、經濟、地域空間等秩序行政方面,以及社會保障、公共義務的供給,資金補助行政等給付行政的方面擴展。行政調整手段由以前的行政主體與相對人之間不平等的地位已向平等協商的方向延伸。在行政法理論與實踐中出現了行政指導、行政合同、行政事實行為等現象。這些非直接權力性的行政手段的出現是現代行政法中合作、協商、民主精神發展的結果,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市場經濟調節失靈和政府干預雙重缺陷的一種補救方法,它是傳統意義上行政職權行為無法替代的。這些行政行為引起的法律關系將成為現代行政法調整的主要社會關系內容。同時,這些調整手段也是國家調整各種經濟管理關系時無法回避的手段。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現象,而簡單的認為行政法制調整手段是命令與服從,是直接的行政命令方式,從而把行政法與經濟法簡單的區分開來,這是很幼稚的。

此外,我們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具備獨特的調整方法是否應是劃分獨立法律部門的一個標準?從法律層面上來講,調整方法只有民事、行政、刑事三種,當代的法律實踐還未催生出其他的調整方法。因此用調整方法來劃分法律部門是不科學的,即便是以此為標準,也不能把經濟法和行政法完全區分開來。

(三)主體方面

對于經濟法主體是否包括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問題,目前學界尚未達成共識。有的學者認為:人為地賦予國家不同于行政管理者的經濟管理者的身份缺乏法律依據,毫無實際意義,且更易造成權力膨脹和權力運作的矛盾。法理學認為:我國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包括自然人、集體主體、國家和其他的社會構成。其中,國家機關,包括國家的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監察機關等,它們在其職權范圍內活動,能構成為憲法關系、行政法關系、訴訟法關系等多種法律關系的主體……由此可見,認為經濟法的主體包括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而行政法的主體只有行政機關是缺少法理學支撐的判斷。同時,我們還需要搞清楚一個問題:行政主體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不同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由行政主體和相對方構成,因此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一部分。在區分行政法和經濟法主體時,必須在同一層面上進行討論,即對經濟法主體和行政法主體進行區分,而不是經濟法主體與行政主體的區分。如果只進行經濟法主體和行政主體的區分,勢必將縮小行政法主體的范圍。

(四)本質屬性方面

從現代意義行政法的起源來看,它產生于資產階級國家權能劃分之后行政職權獨立的基礎之上。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掌握國家政權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勢力的束縛,他們提出“民主”與“法治”的口號,以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用法律來控制政府的權力。資本主義行政法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因為它在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政府權力的濫用,以充分保護公民權利。資本主義行政法的基礎理論被歸結為“控權論”。

與“控權論”對應的另一種理論是“管理論”。“管理論”產生于社會主義國家,它是在無產階級政權徹底粉碎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形成的。因為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后,國家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是鞏固革命成果,恢復國民經濟,建立和維持社會秩序的問題,強調和加強政府的集中管理是理所當然的。在這個時期,人們顯然不會和不可能過多地考慮控制和制約行政權的問題,相反,人們主要關注的是如何運用行政權去進行管理,去高效地實現鞏固政權和建設國家的目標。由此來看,單純的認為行政法即控權之法是不科學的。我們必須用辨證的方法歷史地來看行政法的作用。

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控權論”和“管理論”都不能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在資本主義國家,當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自身的缺陷暴露無遺,其盲目性、滯后性的經濟問題的出現又引致一系列的社會危害,如高失業率、環境污染等,管得最少的政府已不能符合時代的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不得不積極干預社會經濟生活以解決日益尖銳的各種社會矛盾,于是是政府的行政權得以擴張。與此同時,由政府主持的經濟立法現象也日益增多,這種立法更加注重社會的整體效益和整體利益。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鞏固后,各方面發展步入正軌,特別是經濟的復蘇要求政府改變以往全方位管制的作風,要在行政法范圍內加強對行政權力的限制。比如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由計劃向市場轉型,政治上也加強完善社會主義民義制度。在行政法上體現為一系列控制政府行政權力的法律規范的增加,例如《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的制定與實施。由此可見“控權論”和“管理論”相互滲透,借鑒對方的合理成分,以使自己的理論得以完善和發展。于是,一種新的行政法理論基礎應運而生并得以實踐,這就是“平衡論”。“平衡論”認為:行政權與公民權既要受到控制,又要受到保障;公民權既要受到保護,又要受到約束;行政權與公民權之間也應相互制約,又要相互平衡。“平衡論”彌補了“控權論”與“管理論”的缺陷,又吸收了兩者的長處。該理論貫徹于行政法的全過程,是行政立法、執法、審判的指針,也是評價行政法的根本標準。目前,“平衡論”為大多行政法學者所贊成,并且在客觀上被各國法律實踐所證實。

二、經濟法和行政法區分的誤區及其關系

(一)經濟法與行政法區分的誤區

為什么經濟法與行政法不能清楚的區分開?這里面的癥結在哪里,作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傳統與現實的交叉論證。傳統法理認為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應有獨立的調整對象,并以此為標準建構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的建設,經濟立法日益增多,經濟立法理念逐漸得到發展,私法中的平等、自治觀念受到人們的青睞并被公法所吸收(當然也出現了私法公法化的現象)。學者們為論證這些現象的重要性、劃時代性,千方百計要給它們在傳統的法律體系中謀求一席之地。為此,學者們千方百計地論證經濟法的獨立地位,殊不知這已是不同語境下的法律現象。首先是經濟法與民法進行論戰,但隨著《民法通則》的出臺,經濟法學者們不戰而退,縮小自己調整對象的范圍,把它定位于經濟管理關系,這樣又引發了經濟法和行政法的論爭。為了給自己的論證增加法理支持,人們開始對法律調整的對象進行改造,如有學者提出“按社會活動的領域和法律調整的宗旨來劃分法律部門”。那么我們要問:如果提出一種新的標準論證經濟法的獨立性,我們可以說經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但這種獨立的法律部門與行政法的獨立是兩種性質的獨立,在此基礎上論證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分是沒有意義的。

2.對現代行政法了解的缺乏。很多經濟法學者在論證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分時,明顯地表現是對行政法了解的缺乏,當然這也有行政法學者的原因。經濟法學者對行政法理論的了解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理論上,隨著經濟的發展,行政法自身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和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行政法理論的發展。隨著行政法理論的發展,行政法的調整手段也在發生著變化,已從傳統的以命令、強制為主轉變為間接調整方法的運用。由于我國現代行政法研究較晚,因此行政法學者大多只注重對總論部分的研究和論證,表現在我國現有的行政法教科書中幾乎只涉及到總論部分的闡述,對分論部分的研究極為薄弱,部門行政法學與一般行政法學相比極不發達。的確,部門行政法的研究比較弱,但這與狹義的經濟法的本質屬性無關。 轉貼于

(二)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1.狹義的經濟法應屬于經濟行政法。我們看到,現在所說的狹義的經濟法在法律性質上即是經濟行政法。經濟行政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在經濟管理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即經濟行政管理關系),這種管理關系大多是無償、不等價的經濟關系,并且通過特殊的意識活動如行政命令、指示、調控、計劃、指揮及監督等方式形成,經濟行政管理關系日益注重對被管理者權利的考慮和把握,這反映了行政關系是由兩方面構成的:一是經濟行政機關對相對人經濟活動的管理;二是相對人對經濟行政機關行政權行使的監督,經濟行政法從法律屬性上應是部門行政法,即為行政法的亞部門。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經濟行政法的研究相對落后,以至有的學者稱:我們可以把經濟法劃歸于行政法范疇,但是行政法學者對這些經濟行政法的理解僅僅是形式化的、限于手段層面的,因為從客觀上說,行政法學者與經濟法學者相比,在對經濟及經濟學的了解方面應該相對欠缺,故而影響其對國家調控經濟活動形成深刻認識,自然也影響經濟立法、執法等活動的效能。筆者并不想否認經濟法學者的貢獻,也不想否認經濟法的作用,我們想說的是經濟法學者不必要把經濟法的研究領域限制在狹義的范圍內,它應有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

2.廣義的經濟法應是對整個經濟關系進行綜合調整的法律。我們認為:經濟法規范不可以由任何一個部門法所囊括,而是散見在各個法律部門的規范中,形成了經濟法規范的法域,這才是經濟法的本來面目。經濟法原本沒有必要與民法、行政法進行區別,經濟法應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應該從國民經濟整體、系統的高度研究我國的經濟現象,以期待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進行理論的指導。而這種廣義的經濟法就是我們所說的經濟法學的研究范疇,它包括經濟憲法、經濟民法、經濟刑法、經濟行政法等,認識到這一點對研究經濟法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結束語

明確經濟法地位的確立不一定非要求證它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對于經濟法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法律部門的劃分是對現行法律規范的概括,是屬于理論范疇的主觀意識,法律的創制和實用從來都是對現實中利益的沖突而為之。因此,法律部門的劃分不應成為各家的“圈地運動”,況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現象日益復雜。我們需要對經濟現象進行總體、綜合的考慮,由此可見,經濟法學的任務是極為重要的。

在當今的學術界,對于經濟法學科的獨立性問題,已經形成了共識,但是這種學科獨立性的確立工作還遠未完成,這寄希望于經濟法的基本理論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這種學科的建設時,我們一定不要囿于傳統的部門法的理論構架,而應按照經濟法自身的特點來進行理論的建設,否則對經濟法的理論研究就如同走沼澤地,越陷越深。此外,對經濟法學的研究應綜合運用法學、經濟學、社會學以及哲學等各學科的研究方法,關注時代的要求,回答時代的課題,為市場經濟建設立章建制,促進經濟法立法的修改、完善,從而推動經濟法的實施,以完成經濟法學的學科使命。

參考文獻

[1]余凌云·行政契約論[A]·行政法論叢,1998,(1)

[2]羅豪才·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篇9

區域產業結構和競爭力是今年來的研究熱點,偏離—份額模型(DDM)由CreamerD(1943)[1]提出,是研究產業結構和競爭力的有力工具。國內外對其研究頗多: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的理論解釋[2-6]與應用研究[7-12],其中Daniel Z. Sui[10]引入了GIS工具,增強了偏離—份額模型的表現力和說服力;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偏離—份額模型在研究產業結構的應用[13-18],其中李巖[16]、劉振靈[17]引入了動態偏離—份額法進行產業結構演進研究。以上研究多集中在對省或城市圈進行研究,未從全國視角對各個省級行政區進行產業結構與競爭力研究。本文以全國為參照區域對31個省級行政區以1998年到2008年為研究區間對各個省級行政區產業結構、競爭力、經濟相對增長水平及其關系進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劉振靈構建的動態偏離—份額模型(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17],以三次產業GDP為研究口徑,以全國為參照區域,對全國除臺灣、香港、澳門以外的31個省級行政區1998—2008年產業結構與競爭力進行定量研究,測算各省級行政區產業結構效應與競爭力水平。然后通過相關性分析測度產業結構和產業競爭力與經濟相對增長水平的相關程度雜志網。

2.1SSM模型動態化

其中:為區域r(研究區域)t時期i產業的總增長量,為區域r在t時期i產業的參照區域份額分量,為區域r在t時期i產業的參照區域結構偏離分量項目管理論文,為區域r在t時期i產業的參照區域競爭偏離分量。為區域r在t時期i產業的產值,為參照區域n在t時期的總產值增長率,為參照區域n的i產業在t時期的產值增長率,為區域r的i產業在t時期的產值增長率。

2.2結構效應指數W、競爭指數U與經濟相對增長水平R

R為研究區域r和參照區域n的增長率之比,W為區域r的結構效應指數(或規模指數,增長結構指數),U為競爭力指數(或成長指數),分別度量了區域r中產業增長規模和產業成長速率[2]。經濟相對增長水平R大于1表明研究區域的經濟增長速度比參照區域經濟增長速度更快;結構效應指數W大于1 表明研究區域產業結構效應對經濟的貢獻率大于參照區域;U指數大于1表明研究區域產業的競爭力較參照區域更強。

3 31個省級行政區DSSM分析

將全國作為參照區域,31個省級行政區作為研究區域,以1998年為基期,對2008年各省級行政區進行動態偏離—份額分析(DDSA),計算得產業結構效應指數、競爭力指數與經濟相對增長水平如表1。

表1 31個省級行政區產業結構效應指數、競爭力指數與經濟相對增長水平

Tab1 W-index, U-index and R of 31 provincial districts

W指數

U指數

經濟相對增長水平R

北 京

1.106305

1.244649

1.376961

天 津

1.07614

1.166759

1.255597

河 北

0.998334

1.006093

1.004416

山 西

1.022393

1.119303

1.144368

內蒙古

0.956848

1.796572

1.719046

遼 寧

1.03044

0.888699

0.915751

吉 林

0.967527

1.125505

1.088956

黑龍江

1.00248

0.772699

0.774615

上 海

1.095197

0.895492

0.980741

江 蘇

1.021771

1.088046

1.111734

浙 江

1.022254

1.112856

1.137622

安 徽

0.960782

0.869375

0.83528

福 建

1.012252

0.847818

0.858205

江 西

0.983536

0.939458

0.923991

山 東

1.009561

1.134744

1.145593

河 南

0.968139

1.152452

1.115734

湖 北

0.992185

0.814072

0.807711

湖 南

0.973939

0.941921

0.917373

廣 東

1.030704

1.154839

1.190296

廣 西

0.957784

1.038978

0.995116

海 南

0.947519

0.926526

0.8779

重 慶

1.002048

0.939707

0.941632

四 川

0.965734

0.955129

0.9224

貴 州

0.943171

1.108546

1.045548

云 南

0.979208

0.856873

0.839056

西 藏

0.962363

1.19142

1.146578

陜 西

1.004031

1.304288

1.309546

甘 肅

0.98129

0.982677

0.964291

青 海

1.01581

1.135321

1.153271

寧 夏

0.998148

1.277647

1.275281

新 疆

0.976118

1.018313

0.993994

現將產業結構效應指數W和競爭力指數U在ArcGIS上表達如下(圖1、圖2)。

圖131個省級行政區結構效應指數

Fig 1 W-index of 31 provincial districts

2008年較1998年相比東部沿海地區發達省份產業結構優化進程加快,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較強;沿海地區的河北、廣西和海南產業結構優化不足,對經濟的貢獻力不足。除此,東北地區的黑龍江,中部的山西和西部的重慶、陜西、青海結構效應指數大于1,說明這些地區產業結構中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較大的產業發展較好。中西部在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應同時注重自身產業結構的優化。

圖231個省級行政區競爭力指數

Fig 2 U-index of 31 provincial districts

從各省級行政區產業競爭力上看,18個省級行政區競爭力指數大于1,總體產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從空間上看,東部地區整體產業增長勢頭較大,遼寧、上海、福建產業競爭力增長勢頭小于全國平均水平;

中部地區僅有河南和山西產業競爭力較強;西部地區除甘肅、四川、重慶、云南以外產業競爭力指數都大于1,產業整體競爭力增長勢頭大。這說明西部大開發戰略在推動西部產業競爭力上取得較大進展,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中提升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中部可能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方面還存在不足,整體產業競爭力勢頭較弱項目管理論文,正在實施的中部崛起戰略應在一定程度上著力于中部地區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鑒于各省級行政區產業結構效應指數與競爭力指數存在的差異,根據各省級行政區產業結構和競爭力實際情況,將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按照W值和U值的大小分為第一類W>1且U>1,第二類W>1且U

據圖,東部沿海幾個發達省級行政區和山西、陜西、青海屬于第一類地區;黑龍江、遼寧、上海、重慶屬于第二類地區;河北、河南、內蒙古、吉林、新疆等9個省級行政區屬于第三類地區;中部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西部的甘肅、四川、云南,以及海南屬于第四類地區。

圖331個省級行政區產業結構與競爭力分類

Fig 3 Classification of industrial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31 provincial districts

4相關性分析

圖431個省級行政區經濟相對增長水平

Fig 4 R of 31 provincial districts

經濟相對增長水平(圖4)是由產業結構效應指數和競爭力指數綜合貢獻的結果,現通過相關性分析考察經濟相對增長水平與產業結構效應指數、競爭力指數之間的相關程度(表2)。

表2 相對經濟增長水平與產業結構指數、競爭力指數相關系數

Tab 2 Related coefficient of R, W-index and U-index

W

U

R

W

1.000000

-0.000361

0.222219

U

-0.000361

1.000000

0.974251

R

0.222219

0.974251

1.000000

由上表可知,產業競爭力指數與經濟相對增長水平高度相關,擬合優度高達0.974,僅有不到3%的指標不能解釋;產業結構指數與經濟相對增長水平擬合優度僅為0.22,相關性很小;結構效應指數與競爭力指數目前不相關,擬合優度不到0.1%。由此可見,從1998年到2008年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來看,產業競爭力對相對經濟增長水平貢獻率很高,但產業結構對相對經濟增長水平效應很小,產業結構與競爭力產生脫節現象。

5 結論和建議

通過對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1998年到2008年產業結構效應指數、競爭力指數研究,從產業結構與競爭力角度將全國31個行政區分為產業結構效應高、競爭力強,產業結構效應高、競爭力弱項目管理論文,產業結構效應低、競爭力強和產業結構效應低、競爭力弱四類地區。通過對產業結構指數、競爭力指數與經濟相對增長水平相互關系進行研究,發現各省級行政區產業競爭力與經濟增長水平聯系十分緊密,產業結構效應與經濟增長水平聯系不緊密;產業競爭力對經濟增長水平貢獻很大,但產業結構效應對經濟增長水平貢獻小,產業結構效應與競爭力存在脫節現象。因此,各省級行政區在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同時應注重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第一類地區應保持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競爭力的提升,發揮其產業輻射效應;第二類地區在繼續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應更加注重結合自身優勢提升產業競爭力;第三類地區在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提升自身產業競爭力同時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第四類地區應借助有利政策,抓住產業發展的機遇,有力承接產業轉移,增強自身產業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Creamer D.Shift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Resources[M].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1943.

[2]J. M.Esteban-Marquillas. A reinterpretation of shift-share analysis[J].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1972, 2(3): 249-255.

[3]L. H.Klaassen, J. H. P. Paelinck. Asymmetry in shift- and share analysis [J].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1972, 2(3): 256-261.

[4]N.Sakashita. An axiomatic approach to shift-and-share analysis[J].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1973, 3(3): 263-272

[5]HenriTheil, Riddhi Gosh. A comparison of shift-share and the RAS adjustment[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80, 10(2): 175-180.

[6]R.W.Jackson, K.E. Haynes. Shift-Share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 2009, 125-131.

[7]J.R.Lasuen. Venezuela: An industrial shift-share analysis 1941–1961[J].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1971, 1(2):153-219.

[8]AndreasA. Andrikopoulos. A synthesis of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e shift-share model : A newregional modelling approach [J]. Regional Science andUrban Economics, 1980, 10(4): 539-560.

[9]GiampaoloVitali.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machine tools during the eighties:a shift-share analysis [J]. Technovation, 1990, 10(8):507-519.

[10]DanielZ. Sui. Spatial economic impacts of new town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AGIS-based shift-share analysis [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1995, 29(3): 227-243.

[11]J.Esteban.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Europe and the industry mix: a shift-shareanalysis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0, 30(3): 353-364.

[12]DanielC. Knudsen. Shift-share analysis: further examination of models for the descriptionof economic change [J]. Socio-Economic PlanningSciences, 2000, 34(3,1): 177-198.

[13]俞勇軍,陸玉麒.江西省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差異研究[J]. 人文地理,2004, 19(3):41-45.

[14]關春玉.寧夏產業結構演進實證分析——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模型[J].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48-52.

[15]崔峰,趙華等.基于SSM分析的江蘇省入境旅游市場結構研究[J]. 華東經濟管理,2008,22(7):9-13.

[16]李巖.廣東省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實證分析——基于動態偏離份額法[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3):106-109.

篇10

會計政策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每一種分類都有其特有的適用性。隨著2007年,我國新會計準則的出臺,會計政策選擇問題已經成為學術界和實務界關注的焦點了。企業會計政策選擇主要是指企業在目前已有的會計政策法規、理論方法中進行的有限選擇。目前的會計政策按會計主體是否可選擇分為:

第一,強制性會計政策,是指我國的會計法律法規中有明確規定的,企業不允許自己選擇的會計政策,如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等;

第二,可選擇的會計政策,是指企業主w可以在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范圍內進行的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進行一定選擇的會計政策。

二、我國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出現的問題

(一)會計規范體系存在漏洞

有了良好的體系才能更好規范企業的行為,我國的會計政策是國家制定的,它是考慮了絕大部分企業的共性而制定的,會計政策是對企業會計行為的約束,會計政策的選擇則賦予企業靈活性,如果可供選擇的會計政策存在漏洞,這無疑會導致企業抓住漏洞濫用會計政策去操縱利潤。

(二)缺乏會計政策選擇意識

雖然我國在2007年頒布了進的會計準則,也修訂了新的會計法,在這些會計政策中賦予企業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的很大的靈活性,大部分企業的會計人員缺乏正確進行會計政策選擇地意識。

(三)會計政策選擇的隨意性

許多企業沒有認真對待會計政策的選擇,國家賦予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機會,企業如果認真對待會計政策的選擇不但會有利于實現企業的目標,而且有利于規范企業的會計行為,但如果企業不認真對待會計政策的選擇,這就白白損失了優化企業的機會。

三、完善我國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對策

為了更好地規范和優化管理當局會計政策選擇的行為,筆者認為可以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

(一)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逐步完善體現了會計政策的日漸進步,同時也說明市場資源配置協調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的過程,說明會計政策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國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完善會計準則:

第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給企業適當的會計選擇空間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制定出的會計準則要“接地氣”,要適應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盡可能的做到各個會計業務和會計行為都有相應的會計準則約束著。

第三,盡快制定有關會計政策披露的具體規則:對會計政策披露的內容、時間等各個方面進行明確的規定,以此減少存在信息的不對稱性的現象。

(二)加強對企業會計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

要對企業會計從業人員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讓他們對會計政策選擇的重要性有清晰和深刻的認識,確保會計人員不僅要具有穩固的會計知識,又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會計準則知識,以便在工作中根據企業的實際做出正確的會計政策選擇。

(三)注重發揮企業會計政策的整體作用

企業會計政策是一個嚴密的系統,各項會計政策雖然內容和重點不同,卻有著一致的目標:但各項會計政策發揮的作用卻各不相同,由于各個企業在進行會計政策的選擇時處在不同的環境,所以僅從某一目的而進行的政策選擇所發揮的效用十分有限。這就要求企業主體必須深刻全面地分析自身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偉霞.會計政策的選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商界,2010 (9).

[2]唐雪濤.影響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因素與對策[J].赤峰學院院報(自然科學版),2013(1).

[3]蔣格格.關于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D].蘭州大學商學院,2011.

[4]張洪德.淺談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J].當代經濟,2012(02).

[5]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6]胡援成.中國企業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研究[J].金融研究,2002(3).

[7]韓志敏.我國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現狀及啟示[J].經濟管理論壇,2005(23):41-43.

[8]閏明靜.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幾點思考[J].北方經貿, 2006(2): 23-24.

[9]李丹.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1).

[10]翁瑩.會計政策選擇攢在問題及對策[J].企業研究,2011(14).

篇11

1.1 數量分布

為了對我國企業知識管理研究情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筆者在著名的中國期刊網(CNKI)下的“中國全文期刊數據庫”以“企業知識管理”為主題進行檢索(匹配程度選擇“精確”),檢索得到的有效記錄共有953條(剔除一稿多投、文摘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冗余數據,由于系統的時效性,2011年的論文數量未得到統計),統計結果見表1。

從統計表格和趨勢曲線圖可以看出,從1997年我國對企業知識管理研究起步開始,論文數量年代分布呈現出明顯的遞增趨勢和階段性特點。可以將國內知識管理發展和研究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1)起步階段。主要是指99年以前,這段時間相關研究論文較少,總共數25篇,僅占2.62%,這說明我國學者對于企業知識管理僅處于起步研究階段。(2)穩步增長階段(00~05年),此階段論文持續增長,每年約以10篇的數量增長,企業知識管理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總體趨于穩定。其中03年較02年有較大的漲幅,可以推測這段時間是企業知識管理研究大發展時期。(3)激增階段(06~10年)。期間企業知識管理論文激增,數量上占總體的58.88%,除了不完全統計的10年,每年數量都達到百余篇,并趨于穩定。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分析,企業知識管理的研究正逐漸向高層,多元化,多領域方向發展。

1.2 論文主題分布

國內對于企業知識管理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主要涉及:(1)企業知識管理基本理論,包括企業知識管理的內涵、特點、功能、方法、內容、規律、主體、影響因素等;(2)涉及到各類行業的企業知識管理,如高科技企業、軟件企業、虛擬企業、電子商務企業、林業企業、物流企業、石油企業、金融企業、化工企業以及民航等;(3)企業知識管理系統;(4)企業知識管理的戰略與體系;(5)企業知識共享與創新;(6)企業競爭力與企業知識管理;(7)企業知識管理能力;(8)企業知識管理技術;(9)企業知識管理的現狀及對策;(10)知識經濟與企業知識管理;(11)企業知識管理風險及績效評價;(12)國外企業知識管理研究等。具體主題分布情況見表2。

2.國內企業知識管理研究現狀

從以上的文獻統計分析可以大致總結出我國國內企業知識管理研究的基本現狀。

從文獻主題分布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對于企業知識管理研究的內容比較廣泛,對于企業知識管理的基本問題研究較多,主要集中于其內涵、特點、功能、主題等研究,企業知識管理基本理論的研究是作深入研究的基礎;隨著企業知識管理研究的深入,各行業各企業的學者慢慢意識到企業知識管理對企業發展有重要的價值,各類企業開始從自身企業結合知識管理特點研究適應自身企業的企業知識管理模式,從統計數據上看,涉及到各類行業的企業知識管理的論文數量占9.55%,說明企業知識管理研究更加注重于結合企業本身,走向多行業,多領域,多元化的知識管理實踐。由于企業知識管理系統、企業知識管理績效評價與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占比較大的比例,代表著企業知識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這里重點介紹。

2.1 企業知識管理系統

企業知識管理系統已經成為企業知識管理的研究熱點。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到系統的結構、模型、評價和實施。李勇等人認為企業知識管理系統是一個由計算機基礎平臺系統、企業MIS系統、知識庫、知識庫管理系統、知識庫互動系統、知識管理人員和系統用戶等組成的人機交互系統。企業知識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有知識庫管理、知識傳播、知識共享、客戶服務、培訓教學、工作流、協同工作和專家咨詢等。熊學兵提出了基于價值鏈的知識管理系統模型架構,從企業知識管理的全過程(知識獲取、知識轉移、知識共享、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和相關因素(愿景、戰略、組織、文化,人力資源、技術、社會關系等)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構建系統模型。黃立軍則對知識管理系統的評價方法作了具體分析,從評價原則和評價指標體系模型定量分析企業知識管理系統。呂新業在其碩士論文中指出,企業知識管理系統的實施應該從流程、組織環境與知識員工的管理三個方面實現。

2.2 企業知識管理戰略

主要研究內容是企業知識管理戰略模式、實施方法。樊治平等提出了基于SWOT分析的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別從企業知識需求、知識供給和知識缺口探討了相應的知識管理戰略。杜偉等提出應該從組織體系、信息技術、經濟投入、組織文化、激勵機制以及評估六個方面實現企業知識管理戰略[5]。王海芳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構建應該根據企業內外三個區域的九種知識轉移路徑,構建知識管理戰略。

2.3 企業知識管理績效評價

筆者在按照年份――主題分布統計文獻數量過程中發現,在國內對企業知識管理長達十幾年研究的歷程中,關于企業知識管理風險以及績效的研究大量集中于2006年至今的時間段。這說明對于企業知識管理績效評價的研究成為近幾年研究的新興點和熱點,國內學者對于企業知識管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其實施的實際效用。主要涉及的內容有評價指標體系、模型的建立,企業知識管理績效定性分析與定量的測度等。

王軍霞將運籌學的“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應用于企業知識管理績效評價中,通過一些非量化指標所占權重來考察企業知識管理績效。蔣蓉華在其碩士論文《企業知識管理績效研究》中探討了企業知識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指出指標體系應該由一級指標(知識系統、結構資本、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市場資本)和二級指標(一級指標體系下的各子指標集)構成。邱若娟等認為,知識管理績效評價應從領導對知識管理的重視程度,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化程度,組織結構的知識化調整,企業文化的培育,知識管理基礎設施的建設,知識的檢測、評估和利用以及外部關系的知識化程度等方面來評價。

3.國內企業知識管理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 存在的問題

3.1.1 理論研究深度不夠

從以上統計的文獻主題分布可以看出,國內對于企業知識管理的基本問題研究占45.43%,比重過大。國內文獻大部分停滯在對企業知識管理的內涵、體系、模型以及實現措施上,對于企業知識管理技術的探討還止步于語法層次的信息技術層面,這種現狀不利于我國企業知識管理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對于技術性比較強的企業知識管理研究,應該更重視知識管理技術的研究,應從決策支持系統、專家系統、人工智能等角度,展開基于語義和語用層次的信息技術基礎的研究與開發。

3.1.2 企業知識管理研究群體的單一性

從國內研究企業知識管理群體的統計分析來看,目前國內研究企業知識管理的群體主要集中在高校與研究機構,高校也主要集中在圖情領域與經濟管理領域。而真正的企業人員參與研究的很少。作為實踐性很強的企業知識管理而言,很顯然會導致企業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3.1.3 重理論,輕實踐

目前我國對企業知識管理的研究多數側重于理論研究,真正對企業知識管理實踐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已有研究成果多數是宏觀層面的研究,微觀層面研究的還比較少,導致理論過于超前,實踐過于落后。另外,現在從事企業知識管理研究的多數是高校院、系和研究機構的教師和科研人員,而真正置身企業知識管理實踐的企業人卻很少。對于企業知識管理的研究應該更加注重案例研究與實證分析,在企業知識管理實踐過程中不斷的完善企業知識管理理論,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3.2 對策

(1)由于我國特殊的體制與經濟環境,也要求企業知識管理必須適應我國企業發展模式。因此在企業知識管理研究中要結合我國企業的具體情況來研究適合各類企業知識管理的模式,增加企業知識管理的實踐研究,做到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的統一。(2)加強企業知識管理技術的研究,加強理論研究的深度,重視對國外企業知識管理的研究,吸取先進的研究理論與方法,積極借鑒國外企業知識管理研究成果,時刻保持危機與差距意識,跟蹤國際企業知識管理的研究動向,提升我國企業知識管理的研究水平。(3)拓展企業知識管理研究的隊伍,使企業知識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投入到研究之中,結合自身企業的時間研究企業知識管理,這也是理論與實踐研究結合的重要實現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勇,陳鈺,曹國華.企業知識管理系統的結構探討[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5(11):

107-109.

[2]熊學兵.基于價值鏈的企業知識管理系統模型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9(1):68-70.

[3]杜偉,郭憲英.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研究[J].現代情報,2002(10):117-118.

篇12

近年來,物流管理一直是實踐領域和學術領域研究的熱點。國內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從經濟管理到機械工業、數學和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等,橫跨人文社科到理工科學諸多細分領域,涉及現代物流、逆向物流、綠色物流、應急物流、國際物流、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和不同類型企業的物流管理優化等眾多研究主題。目前,對物流管理的研究狀況紛繁復雜,到了亟須梳理與總結的階段。雖然有少數定性和定量的文獻綜述對這一研究領域進行了概括和總結,但仍難以從海量的物流管理研究文獻中廓清該領域的研究全貌。鑒于此,本文引入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梳理和剖析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可視化的形式將國內近10年物流管理研究概貌呈現在大家面前。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社會網絡分析主要是在共詞分析基礎上,借助社會網絡分析軟件,構建關鍵詞節點和網絡,以網絡圖譜形式揭示研究主題的熱點[1]。

1.2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05—2014年核心期刊物流管理論文的高頻關鍵詞作為分析載體,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高級檢索系統,檢索題名或關鍵詞“物流管理”,時間范圍為2005—2014年,來源期刊為核心期刊,操作時間為2015年6月9日,檢索得到926篇期刊論文,共包含4207個關鍵詞,涉及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教育學等多個學科。

2數據處理

2.1高頻關鍵詞選取

為了保證期刊論文關鍵詞的有效性,我們對所獲得的4207個關鍵詞進行預處理。首先,將相同或類似的關鍵詞進行去重、合并,如將“中小型企業”匯總到“中小企業”,將“RFID技術”“射頻識別”和“無線射頻識別”匯總到“RFID”,將“供應鏈管理”匯總到“供應鏈”,“人才培養模式”匯總到“人才培養”,將“逆向物流管理”匯總到“逆向物流”,“物流人才”匯總到“物流管理人才”,將“高職”匯總到“高職院校”等;其次,刪除沒有實際意義的關鍵詞,如“理念”“措施”“實現”“現狀”“建議”“探索”等,將關鍵詞簡化為2161個。在這些關鍵詞中,本文選擇出現大于等于8次的關鍵詞,共45個,占全部關鍵詞2.08%,頻次占全部關鍵詞頻次的43.71%,將這些關鍵詞作為確定物流管理研究熱點的基礎,如表1所示。

2.2關鍵詞共詞矩陣的構建

基于表1所示的高頻關鍵詞,利用相關軟件,對45個關鍵詞進行兩兩共詞檢索,并統計其在926篇文章中同時出現的頻率,構成了一個45×45的共詞矩陣。由于原始數據之間共詞頻率差異較大,本文運用Ochiia系數方法[2]將共詞矩陣轉換為相關矩陣,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做描述。鑒于共詞矩陣中的0值過多會導致相關矩陣中0值過多,統計時容易造成較大誤差,因此,用1與相關矩陣數據進行相減,得到表示兩個關鍵詞的相異矩陣(部分數據如表2所示)。

2.3社會網絡分析

本部分內容借助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的原理,將表2所示的關鍵詞共詞矩陣導入Ucinet軟件,繪制成社會網絡圖譜,該圖為已進行中心性分析得到的圖(見圖1)。(1)密度。網絡密度體現了網絡圖中各節點之間的密切程度,數值越接近于1,說明網絡聯系越緊密。圖1的網絡密度為0.7192,標準方差為2.7878,表明在物流管理研究領域,具有明顯的集聚性。從圖1中也可以看出,除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一詞只與GPS有連接外,其他詞與靠近中間詞之間的連線較多。(2)點度中心度。點度中心度的絕對值大小表示某個關鍵詞與網絡中其他詞共同出現的頻率,頻率越高,越有可能是主題研究中的熱點[3]。分析顯示,供應鏈、高職院校、逆向物流、物流管理專業、第三方物流等的點度中心度較高,這反映了物流供應鏈與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是目前研究的熱點。數據挖掘、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生產物流、基于物聯網的物流管理和農產品物流管理這幾方面研究較薄弱,研究應該更加深入。(3)中間中心度。中間中心度測量的是節點對整個網絡中資源的控制程度[4]。網絡的中間中心度為49.81%,其中,供應鏈、GPS、現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養、逆向物流、物聯網和RFID具有較高的中間中心度,說明這些關鍵詞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其中,RFID、物聯網、GPS、倉儲管理、應急物流和綠色物流具有較高的中間中心度,但是點度中心度較低,可能成為下一階段關注的焦點。

3研究熱點主題探討

3.1物流管理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

這一研究主題主要包含“高職院校”“高等職業教育”“物流管理專業”“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創新”10個關鍵詞,這些熱點詞反映了學者們對高等職業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建設及人才培養方面研究的重視。目前,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管理專業目標定位、教學手段與方法、課程體系、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其中,實踐性教學和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是這一領域的研究熱點,表明現階段我國高職物流管理的專業人才培養更加趨向于實踐性和創新性。

3.2物流供應鏈

從社會分析網絡圖譜可以看出,供應鏈處于中心的位置,且中心度較高,說明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是近10年來物流管理研究領域的核心內容,該主題包含“供應鏈”“第三方物流”“倉儲管理”“ERP”等高頻關鍵詞。供應鏈管理是目前企業獲取競爭力一種重要的管理方式,隨著供應鏈管理快速發展,物流外包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并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5]。在物流外包不斷的發展過程中,第三方物流興起并不斷引起學者和業界關注,成為此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3.3中小企業的農產品物流管理

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小企業、農產品、管理模式、信息系統、優化、物流配送這幾個關鍵詞。由于現代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高效的物流管理模式和完備的物流信息系統對中小企業、農產品至關重要,可以使它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優勢,提升核心競爭力。但是現實是我國的中小企業、煤炭企業和農產品物流管理存在各種問題,如管理觀念落后、管理模式不規范、信息化程度低等,因此未來關于這一方面研究空間還很大。

3.4綠色物流

“綠色物流”包括“綠色物流”“可持續發展”“逆向物流”和“循環經濟”,其中包含3個研究熱點:綠色物流、循環經濟和逆向物流。循環經濟與綠色物流發展是為了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綠色物流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實踐,兩者相互結合可以有效地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再制造、再循環與再使用是綠色物流與逆向物流共有的內容[6]。兩者的不同在于綠色物流強調所有物流活動尤其是正向物流對環境的影響[7]。

3.5現代物流

現代物流是由“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物流成本”“信息化”“企業物流”和“物流作業”6個研究角度構成。反映了在當今的經濟全球化和電子商務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日益廣泛用于物流管理,現代物流呈現出信息化、標準化、系統化等發展趨勢。電子商務與物流的結合,提高了物流企業服務的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3.6應急物流

應急物流包含“應急物流”“物流系統”“物聯網”“電子標簽”和“RFID”4個關鍵詞。應急物流提出的目的是追求時間效益的最大化,將損失及不利影響縮小到最小[8],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整個物流系統至關重要,而物聯網技術(RFID、GPS、GIS3)的應用,可以有效地解決應急物流中信息化偏低導致的物資配送緩慢、配送車輛路徑不合理、物資跟蹤丟失等問題,提高應急物流管理的效率。

3.7物流管理信息系統

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只與一個高頻關鍵詞GPS有連線,從網絡分析中可以看出,該知識點具有較高的接近中心度,遠離網絡核心,說明它在研究方法和內容上不同于其他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如李一波介紹了基于GPS和GIS技術的可視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9];楊寶森通過XML軟件技術構建了跨組織、跨部門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統[10];張文建介紹了基于B/S模式一體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及其關鍵技術[11]。

4結語

本文以2005—2014年CNKI收錄的物流管理核心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網絡可視化分析方法,描繪出我國物流管理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前沿。在熱點研究方面:供應鏈、GPS、現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養、逆向物流、物聯網和RFID等關鍵詞對其他關鍵詞具有較強的輻射和影響力,是這一階段我國物流管理領域研究的熱點。其中,供應鏈是聯結這些熱點最重要的橋梁。在研究趨勢的預測方面,有的高頻關鍵詞與其他關鍵詞聯系較少,也可能成為未來的研究熱點,如物流管理信息系統,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其在物流管理領域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目前,國內物流管理研究主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物流管理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物流供應鏈、綠色物流、現代物流、應急物流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中小企業和農產品物流管理。其中,供應鏈、現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養和物聯網居于核心地帶,與環繞周圍的其他的主題一起構成我國物流管理研究的熱點主題。

參考文獻

[1]劉軍.整體網分析講義:UCINET軟件實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張勤,馬費成.國外知識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詞分析為方法[J].管理科學學報,2007(6):65-75.

[3]魏瑞斌.社會網絡分析在關鍵詞網絡分析中的實證研究[J].情報雜志,2009(9):46-49.

[4]朱慶華,李行亮.社會網絡分析法及其在情報學中的應用[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2):179-183.

[5]周永祥.第三方物流在供應鏈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學,2005.

[6]RogersDS,Tibben-LembkeR.AnExaminationofReverseLogisticsPractices[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2001,22(2):129-148.

[7]DeBritoMP,DekkerR.Aframeworkforreverselogistics[R].ERIMReportSeriesResearchinManagement,ERS-2003-045-LIS,2003.

[8]王宗喜.大力推進我國應急物流建設與發展[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7(24):37-39.

[9]李一波,張志勇.基于GPS和GIS的可視物流管理信息系統設計[J].冶金自動化,2005(5):11-15.

篇13

1 我國綠色營銷存在的問題

1.1 尚未形成全社會性的綠色消費需求

由于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還不太高,加之媒體宣傳、引導滯后,了解并接受了綠色營銷的至今僅是少數消費者,絕大多數消費者還不懂得綠色營銷的意義,沒有形成全社會性的綠色消費需求。消費者還沒有作為一支獨立的綠色力量登上環保舞臺, 難以對企業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有理、有度的監督。

1.2 絕大多數企業仍未確立綠色營銷理念

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的生產經營仍是在一味追求近期和微觀效益的理念下進行的,對環境保護和社會長遠利益考慮得很少;不少企業綠色需求導所開拓的新的市場機會等缺乏應有認識;有的企業盡管意識到綠色營銷可以開辟新的市場,但由于需要花費較大的成本、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而不敢貿然行事;另一些企業由于長期虧損,更顧不上花較高的代價推行綠色營銷。

1.3 企業的營銷組合策略不相適應

綠色營銷對我國企業的營銷組合策略提出了挑戰,①我國企業普遍缺乏開發過硬的綠色產品的緊迫感,現有綠色產品的綠色含量有待提高;②產品的包裝很少考慮所用材料的環保性;③企業缺少綠色會計和綠色審計制度,用于環境保護方面的費用沒有科學地計入成本而制定出綠色產品價格;④再其次,在銷售渠道的選擇上,還未從產品的綠色特征出發來考慮怎樣簡化分銷環節,如何防止綠色產品在分銷過程中的二次污染;⑤促銷方式陳舊,特別是一些先行生產綠色產品的企業,還沒有負擔起綠色信息的傳播者、宣傳者的責任,缺乏引導綠色消費,開辟綠色市場的時代創意。

1.4 缺乏有效的政府監督、調控機制

我國制定的環境資源政策多數仍然是行政性、計劃性政策, 經濟政策只是作為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的輔助工具, 尤其嚴重的是缺乏產業政策和相關技術政策, 無法滿足市場經濟的要求, 這對引導企業自覺實施綠色營銷是極為不利的, 必須進行廣泛的修改、補充、調整和完善。

1.5 綠色產品價格過高,綠色需求不足

每個層次的消費者都愿意消費綠色產品,也期望企業實施綠色營銷戰略,但是這種愿望在企業中得到實現時會使其產品成本上升,引起價格上漲,當價格超出了消費者的心理價位時,產品就不會被消費者接受。受制于較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收入水平,消費者無力承擔綠色成本的上漲,因此,絕大多數人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便成為“空中樓閣”。

綜上所述,我國的綠色營銷現狀還不容樂觀,還未能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國內綠色營銷的發展態勢整體表現不佳。

2 我國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的對策探討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各種基礎相對薄弱的條件下,在綠色消費浪潮中,要想迅速培養發展綠色營銷事業,需要企業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宏觀管理、監督指導以及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還需要消費者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和消費行為的成熟,以及環保組織、媒體的參與監督和其他企業競爭者的良性參與,它們構成了影響企業綠色營銷的五大力量(如圖1所示),做好這五個方面,有利于推動企業的綠色營銷活動,構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微觀基礎。

2.1 企業作為環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

作為實施綠色營銷的主體,擔負著重要責任,所以必須要做到:

(1)樹立綠色營銷觀念。

綠色營銷觀念是綠色營銷實踐的指南。實施綠色營銷,首先必須樹立牢固的綠色營銷觀念,寓綠色意識于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企業領導不僅自己要重視和關注環保問題,理順企業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企業局部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的關系,樹立企業長遠發展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還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樹立全體員工綠色營銷意識,建立質量保證制度和生態監測制度, 使生態責任落實到崗位和個人,在企業中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道德標準,并將其具體落實到企業營銷活動的各項工作之中。

(2)增強資金能力和技術能力。

資金和技術是實施綠色營銷的兩大物質基礎,企業在政府給予足夠支持的情況下,通過自身努力,加大對綠色的投資力度,并拓寬引資渠道來改變我國目前綠色營銷活動中的“資金匱乏”局面,解決綠色營銷發展中的資金問題。技術能力方面,我國環境科學研究成果有些已經達到國際水平,現在的關鍵是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和新興產業技術產業化,同時使科研產業化形成有效機制,科研與營銷能夠相互促進,綠色營銷使企業通過新產品獲取相比于一般產品的綠色超額利潤,綠色超額利潤又使企業有了更多的資金投入綠色產品的研發, 從而促進綠色營銷的發展。

(3)開發綠色產品,提高企業競爭力。

產品策略是市場營銷的首要策略,企業實施綠色營銷必須以綠色產品為載體,為社會和消費者提供滿足綠色需求的綠色產品。綠色產品設計應著眼于易回收、易修理、節省、耐用、無污染或低污染、不危害消費者身心健康等。綠色生產與制造應著眼于采用清潔技術和工藝實施清潔生產、減少浪費、生產過程中嚴格控制“三廢”排放等。綠色品牌塑造應結合環保標志進行。綠色包裝應著眼于采用復用、毒性小、公害少、易分解、低耗材等類型的包裝材料。綠色服務提供方面應著眼于服務過程節省資源和減少污染等。

(4)積極運用綠色營銷策略。

包括:①制定綠色價格,按照“誰污染,誰治理”以及“環境資源有償使用”等原則,把綠色行動保護環境費用計入成本,提高企業效益。②進行綠色促銷,促銷起著誘導需求、創造需求的作用。恰當的促銷可樹立企業的綠色形象,擴大企業的影響面,促進企業綠色產品的銷售。③選擇綠色營銷渠道,提高綠色產品市場占有率,擴大綠色產品銷售量。企業可通過創建綠色產品銷售中心,建立綠色產品連鎖店,設立一批綠色產品專柜、專營店或直銷點,來拓展綠色產品的經營。在選擇中間商時,考慮其信譽的同時還應考慮其經濟實力與管理狀況等綜合情況。

2.2 政府扶持

政府在綠色營銷管理中的作用是主導性的,它通過法律、行政、經濟、教育等方面的措施,給企業創造市場環境條件,施加足夠的環境壓力,從而推動綠色營銷的發展。①政府要對一些耗費資源多的,對環境影響大的產品征收資源稅和環境稅,以刺激資源的節約和環境替代性產品的生產,為實施綠色營銷的發展積累資金。②政府要加大綠色投資力度。例如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性資金,可以直接用于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和重大環境污染治理項目,或用于銀行貼息間接支持這些重點項目,也可在政策性銀行設立專項優惠貸款,用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良好企業的生產,以環境治理稅或生態環境補償稅為主體,建立各級政府的環保基金,支持當地企業開展綠色營銷。③可以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參與綠色投資,鼓勵私人投資、企業自籌資金以及外商投資等,拓寬投資渠道進而改變目前綠色產品投入不足的問題。④對綠色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污染治理及生態保護工程建設、環保投資項目等免征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的調節稅,對新辦的環保高新技術企業自投產年度起免征所得稅。

2.3 消費者要增強環保意識,樹立綠色營銷觀念

實施綠色營銷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們不僅要研究和推廣綠色產品,更需要開發綠色市場,培育具有綠色消費意識的消費者。要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環保教育,使每一個公民都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現代人應盡的基本義務。企業作為實施綠色營銷的主體之一,更需要在學習中建立新的經營理念。

2.4 充分發揮媒體與環保組織的作用,開展綠色宣傳

加大廣告宣傳力度,綠色營銷廣告同其他廣告比起來要強調企業產品的“綠色特性”, 宣傳企業的綠色形象, 將綠色產品信息傳遞給廣大消費者, 刺激消費需求。

環保組織作為環境愛護的領頭人應該在倡導“ 綠色消費”,“ 綠色營銷”方面給予充分的支持。制定相關的制度,呼吁企業的行為,并進行適當的監督。

綜上所述, 綠色營銷的實現有賴于政府、企業、消費者乃至全社會的全面參與和良性互動。首先, 由于環境和生態問題更主要的是一個涉及民族、國家利益和宏觀經濟發展的大問題, 所以各級政府應該在綠色營銷戰略中起到先行官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師東菊,常金良,趙興艷.我國綠色消費的發展現狀及營銷對策選擇[J].消費導刊,2007,(1).

[2]顏弘,王鋒.我國企業發展綠色營銷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經營管理,2006,(7).

[3]莊曉鐘.我國實施綠色營銷管理措施淺析[J].經濟管理論壇,2006.(7).

[4]楊春梅,陳立新.中國綠色營銷的現狀分析[J].現代管理科,2005,(2).

[5]楊沛.我國企業發展綠色營銷淺論――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J].時代經貿,2007,(5).

[6]戈娟. 企業綠色營銷策略研究[D]. 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5) .

[7]何漢藝. 企業綠色營銷的經濟學分析[D]. 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4) .

[8]胡振華,王敏軼.綠色營銷: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J].經濟管理,2003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嘎县| 固镇县| 夏津县| 砚山县| 杨浦区| 陈巴尔虎旗| 屏南县| 武义县| 尚志市| 乡城县| 利辛县| 罗城| 沁源县| 莒南县| 七台河市| 东乌| 徐汇区| 平阳县| 台中县| 朝阳市| 莱阳市| 聊城市| 晋州市| 湘潭县| 图木舒克市| 社会| 都江堰市| 桓台县| 小金县| 同江市| 罗定市| 新郑市| 巴马| 繁昌县| 黎平县| 武穴市| 平乡县| 新沂市| 宁陵县| 丰都县| 湖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