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學術期刊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學術期刊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學術期刊論文

篇1

本文作者:徐雅雯工作單位:東北財經大學

網絡在傳播信息時有其特有的優勢,具有及時性強、交互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在時效性、連續性、搜集并提供大量相關信息等多種信息形態上表現出很大的優勢。網絡上的大量信息為期刊編輯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網絡使學術期刊編輯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使得期刊編輯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變化主要表現在,工作方式從傳統的純手工操作演變為如今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借助于網絡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不僅可以實現從收稿登記、審稿、組稿、編校、錄用、查稿、發稿直到打印、支付稿酬與稿件存檔等整個編輯過程的動態管理,而且可以對大量稿件進行智能化分類、統計,并且支持實時查詢。借助該技術,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實現與作者實時、高效的交流與溝通,這在傳統的編輯工作中是難以實現的。此外,還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相關數據庫,對作者的相關信息,諸如履歷、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進行詳細記錄,以形成強大的專家學者團隊。網絡技術為判斷稿件的創新性、科學性提供了便利以往沒有利用網絡技術時,僅依靠期刊編輯人員本身所掌握的知識、經驗,很難判斷稿件的創新性、科學性甚至是有無一稿多投的現象。但網絡技術出現后,期刊編輯人員可以通過網絡數據的檢索,很方便地查詢文章是否已發表或文章是否有重復等,并且可以及時了解相關問題的研究現狀,結合網絡與自身的知識來判斷稿件的創新性與科學性。

網絡環境下提高學術期刊質量的措施

1.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嚴把稿件質量關眾所周知,學術期刊的根本在于它所體現的學術性,以及它所承擔的廣泛傳播相關學科信息的重任。同時它也是學術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主要體現在對科研工作者學術水平的衡量方面。而稿件質量是學術期刊的根本,提高稿件質量是保證期刊高質量的首要環節。其關鍵就在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隊伍和編輯隊伍。于是不斷追求高質量稿件的重任就落在了眾多編輯工作者的身上。在提高稿件質量的過程中,編輯工作者需要充分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那些高水平、創新性的高質量論文。通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發揮編輯的主動性,不斷提高投稿作者素質。學術期刊編輯部接收到的稿件質量的高低首先取決于作者的業務素質、文字功底、學歷、職稱等因素。因此,開發高素質的撰稿隊伍是提升學術期刊稿件質量的關鍵。學術期刊的編輯人員在組稿時要打破常規,走出固定辦公區域,發揮主動性。利用網絡的便利性,及時跟蹤相關的國家級基金課題、省部委級課題的發展狀況,并通過網絡查詢國內外相關課題的研究進程,發現課題的學術價值和創新性。同時要加強與相關研究人員的聯系,及時主動組約稿。[2]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多方面了解有關項目人員的研究方向,從而建立特有的作者群。第二,充分利用網絡約稿,收集高質量的稿件。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學術界知名學者約稿是不斷提高期刊學術水平的重要方式。知名學者在其研究領域內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擁有很高的權威,并且有獨特的觀點或設想,發表這類學者的文章通常可以提高刊物的關注度以及引用率,這對刊物的長遠發展非常有利。關注學術研討會是編輯部發現優秀稿件的重要途徑,也是編輯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引領學術潮流的重要渠道。編輯可以通過網絡查詢或者是發送電子郵件的形式,建立與業界知名人士以及參加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的聯系,及時獲得業內最新信息,了解他們的最新學術動態,主動約稿,提高稿件的質量。第三,加強與讀者的互動,了解讀者的真實需求。讀者是期刊服務的對象,任何一個學術期刊除了擁有穩定的作者群之外,忠實的讀者群也是必不可少的。隨著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期刊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書信交流,借助于現代網絡技術,編輯人員與讀者可以進行全方位的交流,充分了解不同讀者對期刊的真實需求。許多學術期刊有自己的網站,一方面搜集稿源,另一方面讀者可以方便地閱讀期刊內容,及時提出問題與建議。這樣不僅有助于編輯人員了解讀者的需求,獲知讀者對期刊的滿意程度,而且可以搭建一個雙方溝通的橋梁,提升期刊的滿意度和知名度,形成一種良性的學習氛圍。2.利用網絡環境提升編校質量第一,選題與組稿。網上選題是指學術期刊編輯根據期刊的定位和特點,利用網絡技術搜集信息,精心組織、設計、開發,提出高質量的選題,不斷提升選題的水平。網上選題可以有效利用網絡的特點,即網絡信息量大、時效性強、交互性強、方便查詢等,進而制定期刊每期甚至每年的出版計劃。通過數據庫查詢相關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與成果、熱點問題與發展方向、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甚至是國家自然及社科基金項目等內容,建立自己的選題數據庫,為制定期刊的發展方向和計劃提供參考,這樣也可有針對性地進行組稿、選稿。第二,稿件審查。稿件審查工作的嚴謹與否,直接決定著期刊質量的高低。在稿件的初審過程中,要對稿件的創新性、重復性以及是否有抄襲等做初步審查。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稿件的初審工作提供了方便,傳統的稿件初審要依靠編輯自身的知識水平,審查時耗費相當大的精力,而且編輯不可能是每一方面的專家,知識掌握畢竟有限,因此審查時難免會出現問題。而網上查詢已經成為稿件初審的重要方式,其可以有效減少抄襲、重復性發表等情況的發生。編輯部可以運用網絡技術,利用數據庫強大的查詢檢索功能,對題目、關鍵詞、作者、來源期刊等內容進行檢索,結合各種信息,對稿件進行初步審查,提高了初審的質量和效率,避免了無用功,大大改善了初審質量。[3]第三,編輯校對。編輯校對質量是體現期刊質量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在網絡信息化背景下,編輯、校對人員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所提供的編輯校對手段,提高編校質量和工作效率。比如,在稿件的編輯加工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就需要與作者聯系,傳統的聯系是通過書信、電話等方式,不僅速度慢、成本高,而且一個問題往往要經過幾個回合才能解決,有時還不一定能夠討論明白。而利用網絡技術可以方便地解決這一問題,利用即時通信軟件可以實現與作者的隨時聯系,不僅省時省力省錢,而且能夠隨時對稿件進行補充修改,直到最后定稿。第四,稿件管理。在傳統的稿件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首先是對收到的稿件進行題目、作者、單位、聯系方式及日期的手寫登記,并進行編號,再進行稿件評審的登記。在這一系列的登記過程中,難免會遺漏或者錯填一些信息。一旦出現此種狀況,管理人員則需要翻找所有的登記,并進行重新核對與登記。這樣的反復工作給傳統的稿件管理無疑帶來很大的不便。利用網絡技術可以方便地進行稿件管理,改變了傳統的封閉式管理。利用期刊已建立的網頁、網站等,可以對稿件進行開放式管理。

首先,隨著網絡信息技術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網絡環境也成為期刊編輯大展拳腳的場所。網絡技術為期刊編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同時也為期刊編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網絡信息技術異常發達的今天,編輯人員應充分利用該技術所展現的優勢,擁有開放的思想,接納、包容新鮮事物,更加真切地展現現代編輯的理念。所謂編輯理念是指編輯在工作中所堅持的、需要遵循的理性意旨。只有運用先進的編輯理念,才會有優秀的編輯實踐。在網絡環境下,編輯需要緊跟時代潮流,適應編輯內容、背景、方式、形式等的改變,緊貼編輯出版工作。其次,身處于網絡時代,期刊編輯需要掌握更多的網絡技巧。網絡時代的期刊編輯,仍然需要具備傳統的基本編輯業務能力和掌握相關的學術知識。同時,期刊編輯需要相當了解互聯網,熟練運用各種辦公軟件,掌握基本的網絡語言等。只有熟悉互聯網,才能對其加以利用。[4]可以說,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才具備了一名網絡環境下期刊編輯的基本能力。除了相關的網絡技術,網絡環境對期刊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期刊編輯也需要運用網絡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利用計算機網絡的快捷性能,做好計算機輔助研究、計算機輔助參考、計算機交互功能等工作。再次,還需要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實際上就是強化編輯工作者自我發展的終身化意識,要求編輯對工作不斷反思,對業務不斷提高,對自我不斷發展,以促進編輯工作者朝終身化方向發展。面對網絡時代瞬息萬變的知識更迭,一個人原有的知識結構隨時都可能面臨新知識的挑戰,所以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認識到自身知識的有限性,在工作中不斷學習。總之,編輯工作者只有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與知識能力,掌握新的技術手段,才能適應信息時代對期刊發展的要求,才能勝任網絡環境下的編輯工作,實現編輯工作的現代化,提高期刊的質量、效率甚至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如何有效利用網絡的優勢,保持期刊的優勢地位,對廣大編輯工作者而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篇2

中圖分類號:H0-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11)06-0044-4

AnAnalysis of Contrast Relation in English Academic Journals

Zheng Da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Discourse is a hierarchical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clause relations. Contrast relation is one of the typical clause relations in various types of discourse.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contrast re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main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clause relations in English academic journal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ntrast relation and clause relation as well.

Key words:contrast relation; distribution features; representative feature; discourse function

1 引言

語篇中各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包括微觀結構特征(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和宏觀結構組織(macrostructural organization)。語法結構、詞匯以及句子之間的銜接手段都屬于微觀結構特征。而句子與句子之間以及更大語篇成分之間的邏輯-語義關系則屬于宏觀結構組織。語篇中常見的一種宏觀組織就是“小句關系”(clause relation)。(McCarthy & Carter 2004:7)

這一理論雖然被稱為小句關系理論,并不是因為它只連接小句,而是因為所有用來標記關系的系統都是以小句為基礎的(Hoey 1983:18)。小句關系分為句內關系和句際關系。一般來講,由于句內關系不涉及其與他句的銜接和連貫,因此不是篇章語言學小句關系研究的重點;而句際關系揭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小句之間的聯結問題,在篇章的建構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篇章動態研究的重點(關于小句關系與多元分類見楊玉晨,2011)。

2 轉折關系

2.1 轉折關系的定義

較早進行小句關系理論研究的Winter將小句關系分為匹配關系、邏輯-順序關系和多重小句關系(Winter 1971)。其中,匹配關系指我們因相同(相似)或差異來匹配不同的事物、動作等(Winter 1977:6)。

Mann & Thompson(1988)認為,兩事件狀態呈對比關系:(1)兩者具有一些相似的方面,至少是共同的結合點;(2)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同的(否則的話它們就是同一的了);最重要的是(3)它們在不同的方面進行比較。Rudolph將對比關系描述為說話者的觀點:兩事物狀態是同時的,第二個事物狀態與第一個事物狀態在某些信息上相沖突(Rudolph 1996:20)。Winter, Rimon和Spenader將轉折看做由以推理為依據的可取消的世界背景知識所許可的一種關系。(Mauri 2008:121)這表明,語境在語句理解中的重要作用。Halliday&Hasan認為轉折關系的基本意義是“與預期相反”的,這種期待可能來自于所談的內容,或來自于交際的過程,講話者-聽話者所處的情景(張德祿 2007:223)。

2.2 轉折關系的分類

Winter將匹配關系分為4個子范疇:(1)矛盾:后一小句與前一小句相矛盾;(2)假設-真實:現實與之前的假設相矛盾;(3)否定-修正:前后小句呈現修正關系;(4)比較:前后小句因其中之一具有更多顯著特征而呈現對比關系(Winter 1977)。實際上,這4種子范疇并非彼此完全獨立,大多數情況下,一句話中往往同時包含幾種關系。

Halliday & Hasan認為有外部轉折關系和內部轉折關系之分。前者指期待來源在于預設的句子內容,后者指期待源自于講話者和說話者之間。具體來講,他們將轉折關系分為:“正”轉折關系(adversative relations ‘proper’)、對比關系(contrastive relation)、修正關系(corrective relation)和刪除關系(dismissive relation)。(Halliday & Hasan 1976:255)

Schiffrin指出,轉折的產生是基于命題、世界知識以及語境。他認為有所指對比(referential contrast)、功能對比(functional contrast)和對比行為之分(contrastive actions),而三者又往往同時起作用(Schiffrin 1987:153)。

根據轉折關系產生的根源,我們將其分為:語義轉折(semantic contrast)、與預期相反的轉折(counterexpectation contrast)和語境轉折(context contrast)三大類。語義轉折指的是具有平行成分的兩個命題在某一維度上比較,后句直接與前句相矛盾。語義轉折也可以稱為直接轉折。與預期相反的轉折或語境轉折指的是前一句所暗含的命題被其后的句子所否定,而這種對立矛盾或源于推理,或源于語境,因此也可以稱為間接對比。例如:

① Dogs are very attached to their masters while cats love their independence. (語義轉折)

② It’s raining but I’m taking an umbrella. (與預期相反的轉折)

③ The two “TENSE”s refer to present tense and past tense, while the two “ASPECT”s are progressive aspect and perfect aspect. (語境轉折)

其中,語義關系轉折又可以分為:并列關系轉折(coordinate contrast)、增補關系轉折(supplemental)和修正關系轉折(corrective contrast)三小類。例如:

④John is tall but Bill is short. (并列關系轉折)

⑤The meaning resulting from collocation is not simply a matter of associations of ideas but, according to Palmer, is “idiosyncratic” and cannot be predictable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associated words. (增補關系轉折)

⑥ I don’t think she minds the cold. It is the damp that she objects to, rather. (修正關系轉折)

2.3 轉折關系的識別方法

Winter(1977)提出了小句關系辨認的三種方法:詞匯標記、提問和釋義。而詞匯標記又可分為三大類:(1)詞匯I,主從連接詞(subordinator),如whereas, while, than等;(2)詞匯II,并列連接詞(conjuncts),如however, in comparison, in contrast等;(3)詞匯III,實義詞標記(lexical signals),如contrast, incompatible, inequality等(Winter 1977:22-24)。常見的轉折關系標記詞還有but, although, though, despite, even though, even yet等。

對于句間沒有有形標記手段的句子,我們可以通過提問或釋義的方法來識別小句之間的關系。提問實際上是將獨白語篇變為一問一答式的對話形式。它利用“期待-回應”的心理機制,反映讀者解釋語篇的心理過程(Hoey 1983:187)。而釋義是讀者/聽者通過添加有形標記的方法將隱性關系顯性化。下文重點分析帶有標記的轉折關系,隱性轉折關系暫且忽略。

目前關于轉折關系的研究多局限于在微觀層面對轉折連接詞的研究,例如陳建林(2010)、高彩鳳和徐浩(2007)、Jennifer & Anna(2009)等。從篇章層面對轉折關系的研究還很少見。

3 實證研究

3.1 語料來源

語料庫語言研究使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語言現象(鄭丹 2010)。本研究收集了由牛津大學出版社主辦的期刊The Linguistics Journal 2011年第一期上的全部7篇文章作為分析語料。The Linguistics Journal是一本旨在介紹理論語言學中各流派研究熱點的期刊。

3.2 數據統計

3.21 轉折關系的分布情況

在7篇英文學術論文中,共有轉折關系句子201個,其中使用頻率最多的轉折關聯詞為however(64處),其次為but(31處),although(23處),while(16處),其余像yet, rather than, despite, on the other hand, in contrast to, whereas等轉折連接詞的出現率在10處左右。而in spite of, compare to, nonetheless, whereby等的出現頻次較低。可以說,轉折關系在學術語篇中大量使用,且連接詞豐富多樣。下面,我們將主要針對出現頻率最多的however, but和although的分布情況、表現形式及篇章功能進行討論。

我們將這些英文學術論文的結構分為4部分:引言、文獻綜述、主體部分和總結。結果發現:(1)轉折關系最多出現在主體部分,這一部分主要是介紹新的發現,轉折關系多數用來表示對新發現的描述,或用來表示數據、結果的對比,或用來引出新的話題,展開討論等;(2)轉折關系甚少出現在總結部分和主體部分。

3.22 轉折關系的表現形式

1)句法結構特征

(1)however連接的轉折關系的表現形式

However可以連接兩個獨立的句子,一般出現在第二句中,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連接兩個小句,一般出現在第二個小句的句首位置。例如:For politicians, language is always a powerful tool to loose or to win. This is, however, the very fact that makes politicians think twice before answering questions.Bureaucratic discourses are often seen as mystifying social processes, however, Iedema (1999) identifies the positivity and productiveness of bureaucratic discourse and highlights their enablements and accomplishments.

(2)although連接的轉折關系的表現形式

Although連接的是兩個小句,可以出現在第一個小句或第二個小句的句首位置,例如:

① Although in some communities CS/CM has been the norm rather than the excep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varying attitudes towards this communicative behaviour.

② In a similar way,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DA and critical thinking, although they share some of the same analytical concerns.

(3)but連接的轉折關系的表現形式

But連接的是兩個小句,且全部出現在第二個小句的句首位置,例如:This paper does not put forward an argument in favor of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per se, but of introducing EFL students to the perspective associated wit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

(4)幾種連接詞共同使用

有時,兩個或以上的轉折連接詞會同時出現在同一句子中,例如:However, although these reports identify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ome welfare practices on Aboriginal communities, they pay minimal attention to how language barrier hamper access to services for Aboriginal people.

2)語義特點

(1)however連接兩個獨立句子:語義重心在由連接詞引導的句上,例如:When the basic category is contrast with the superordinate and subordinate categories, it becomes clear that the prototype, simply present tense, can only be found in the basic level. However, category TENSE in English is a recursive system. 該句強調的是英語“體”的分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However連接具有轉折關系的小句,語義重心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

(2)although連接的轉折關系:語義重心在非連接詞引導的小句上,例如:Although in some communities CS/CM has been the norm rather than the excep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varying attitudes towards this communicative behavirour. (該句強調的是對CS/CM的不同態度,重心在后)

(3)but連接的轉折關系:語義重心在由連接詞引導的小句上,例如:The prototypes of cognitive categories are not fixed, but may change when a particular context is introduced. (該句強調的是語境的加入可改變認知范疇)

3)轉折關系類型

依據前文我們對轉折關系的三分法,考察however, but和although引導的轉折關系的類型。結果發現:(1)however所引導的轉折關系不用于表示修正關系的轉折句,but引導的轉折關系不用于表示語境轉折關系的句子,although很少出現在表示語義轉折的句式中;(2)however多用于表示增補關系轉折或語境轉折,although則多用于引導與預期相反的轉折,but多用于表示語義轉折關系的句子。

3.23 轉折關系在篇章中的作用

作為連貫的語篇,一定有其多種實現連貫的銜接手段。連接詞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句子(群)之間的連接并不能完全依賴于連接詞語,但是連接詞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們將結合具體語料,分析轉折關系在篇章中的作用。

1)統領功能

轉折關系可以在文中起到引出下文的功能。也就是說,作者通過轉折關系提出一個總體的觀點,后面的句子(群)對其進行補充說明或者加以評論。例如:Two reasons, however, are attributed to data selection…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下文一段分別具體介紹兩個原因)

2)解釋功能

不同于統領功能的是,轉折關系引出的句子(群)是對上文的解釋說明,即回答為什么這樣做的原因。例如: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CLIL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particular, the language use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a public university in Malaysia. Although English has been prescribed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practice,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this policy has not been fully adhered to. (although引導的句子是解釋現行研究的原因)

3)增補功能

增補關系是指轉折句(群)用于補充說明前面句(群)所闡述的內容。例如:These reports extensively examined past and present policies, which historically create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bureaucracies and Aboriginal communities. However, although these reports identity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ome welfare practice on Aboriginal communities, they pay minimal attention to how language barriers hamper access to services for Aboriginal people. (however引導的句子是補充說明否定效果)

4)延展功能

不同于增補功能,延展功能指的是就不同問題展開的論述。這一功能多適用于語境轉折句式。由轉折句(群)引出的句子,是對上文內容的擴展和延續,即提出新的觀點、態度等。例如:Pollock (1989) has argued that adverbs modify the VP. As they are not complements and do not build up new projection, they are adjuncts to VP. In this position the adverbs can act as indicators for movement out of the VP…However, both frequency and manner adverbs can also appear between the surface subject and the main verb as show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however引導的句子引出新的話題并展開討論)

5)總結功能

轉折關系還可以用來總結、概括段落或全文的重點、要點、重心等。表示這一功能時,轉折關系多出現在段落或文章的尾部。例如:This, however, has led to the violation of the “Conditionally Relevant principle”, whichforms the heart of the adjacency pairs. (This指代前文的內容。此時,由however引導的轉折關系是對前文觀點的概括)

須指出,某一轉折關系在文章中并非只用于表達一種語篇功能,很多時候,某一轉折關系往往同時表達兩種或以上的篇章功能。例如:Another prominent feature of ads in Japan is their use of celebrities, especially foreign ones, to promote various products…The use of celebrity appeals in Japanese advertising is not limited to foreigners, however. In an ad for Boss(canned coffee), which…

在這一例子中,首先,轉折關系引出的句子是對上文內容的補充,即行使了增補功能;其次,轉折關系引出一種新的觀點,其后的句子是對它的詳細說明,即行使了統領功能。也就是說,當轉折關系置于篇章層面研究時,它所行使的功能不是單一的、偏面的。

4 結束語

本文在以往關于轉折關系研究的基礎上,實證分析了英文學術期刊論文中轉折關系的分布情況、表現特征以及語篇功能。轉折關系是一類典型的小句關系,在篇章建構中起到統領、解釋、增補、延展、總結等作用。對轉折關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和豐富小句關系理論。同時,了解學術語篇的寫作特點對于提高學術論文寫作水平也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陳建林. 英漢轉折關系連接詞在三種不同文體中的對比分析[J]. 山東外語教學, 2010(1).

高彩鳳 徐 浩. 高中學生英語寫作中連接詞使用情況的研究[J].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2).

楊玉晨. 小句關系的多元解釋與研究方法的互補性[J]. 外語學刊, 2011(3).

張德祿. 英語的銜接[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7.

鄭 丹. 論詞匯與語法的一體性――語料庫語言研究給予的啟示[J]. 外語學刊, 2010(5).

Mauri, C. Coordination Relations in the Language of Europe and Beyond[M]. Berlin. NewYork:Mouton de Gruyter, 2008.

Schiffrin, D. Discourse Marker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Winter, E. Clause Relations as Information Structure:Two Basic Text Structures in English [A].In M. Coulthard (ed.). Advances in Written Text Analysis[C]. 1971.

Winter, E. A ClauseRelational Approach to English Text[J].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77(6).

Jennifer & Anna. Reliable Discourse Markers for Contrast Relations[J]. Proceeding of 8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emantics, Tilburg, 2009.

Halliday, M. A. K.&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 1976.

Mann & Thompson.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Towards a Functional Theory of TextOrganization [J]. Text, 1988(3).

McCarthy, M. & R. Carter. Language as Discourse: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Hoey, M.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M].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1983.

2011年第6期

篇3

筆者供職于一家公開發行的高職學報,通過自己的編輯實踐,以及與同行的交流、切磋,通過對相當數量編輯校對稿的審視,通過一些作者的意見反饋,發現在編輯過程中的稿件修改環節,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感到有探討、交流的必要。

由于有些編輯充分尊重作者原作的意識不強,或者唯恐自己的編輯工作不夠周全,以及受自己編輯水平所限(專業知識方面、文字修養方面)和顧慮影響刊物的質量等原因,一些責任編輯在對擬刊用稿的處理,存在過度修改的情況。其中有的情況筆者也曾有過。現選擇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具體表現形式羅列于后,并加以分析,以資共同探討。

一、修改強迫癥

有些期刊編輯習慣性地喜歡無度地修改作者的論文,好像不動一下“刀子”就無從體現自己的水平;好像不在稿件上留下點點“朱批”,稿子就不曾經過校改。于是就喜歡以自己的口味為標準,能不改的也要改,特別是對一些年輕作者的論文,隨意“劃拉”或填充,缺乏應有的尊重和包容之心,連一些可以通融的小地方也不肯放過,看似認真負責,實則呈現出一種“修改強迫癥”的傾向。具體表現由下列例子可見一斑。

比如,有的編輯在編校文稿的過程中,喜歡對一些近義詞作不必要的替換:比如,“調查對象(為)休寧縣農村小學及初中的部分教師……”,有編輯用“是”替代“為”,似多此一舉。再比如,在“要全心全意地(搞)好服務……”句子中,有編輯用“做”替代“搞”;在“經過醫學研究生教育方法、管理制度、導師(等)層面的革新……”句子中,有編輯用“多”替代“等”,這些修改意義其實都不大。

實在沒有改的了,有些編輯甚至在結構助詞“的”的使用上也喜歡作無謂的修改。在具體行文的過程中,很多時候“的”的使用呈現出一種可以有,也可以無的情況,常常因作者的行文習慣所決定。有些編輯面對稿件時,喜歡刻意糾結:作者論文中有“的”的時候,他就將其去掉;作者論文中沒有“的”的時候,他卻將其添上,這就實在是有些不可理喻了。

請看下列句子:

“隨著大學生就業(的)壓力日益增加……”“傳統(的)公文寫作……”“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共青團工作不被獨立學院(的)高層領導重視……”“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等。筆者認為,這些句子中的“的”字,無論有與無,都無傷大雅,不必斤斤計較。

二、將自己的行文習慣強加給作者

誠然,“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但修改不可無度。比如,“獨立學院共青團近些年來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不少經驗……”,如果你非要按照自己的行文習慣將其改成:“近些年來,獨立學院共青團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不少經驗……”這有多大意義?既不能提升論文的學術性,也未能令文句更通暢。何苦來?

再比如,有這樣一段話:“隨著高等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結合得日益緊密,學生在工學過程中的針對性寫作較多……”有編輯將其修改為:“隨著高等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日益緊密結合,學生在工學過程中寫作的針對性較多……”僅僅是將“結合得日益緊密”修改為“日益緊密結合”。這僅僅是一個行文習慣的問題,編輯不應該將自己的習慣強加給作者。

我們應該意識到,不同的作者具有不同的行文習慣。不能因為是編輯,有修改權,就將自己的行文習慣強加給作者。同樣,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有不少時候,對作者論文能做出某種“修改”,并不一定能表明編輯就一定高明;反過來,能理解作者,具有一種包容的心態,能對作者提出具體修改的意見,而不是越俎代庖,對編輯的能力要求更高。

三、“無事生非”

如果變動幾個詞,換一下表述方式,對論文相關內容的表達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提升,語句的流暢度也無明顯的改善,卻偏要去刪改,其修改的動作,或多或少就呈現出一種“無事生非”的態勢。

比如,“所推薦的書目要易于搜尋,是普及本,而不能是孤本、珍本等。特別是在地方院校里,要注意在所在學校已有的圖書中推薦”。有編輯將“要注意在所”刪去,改為“盡量”,看似語氣通達了,但對內容的表達并無實質上的提升,反而抹去了其中強調的意味。

比如,“應用文寫作課程的開設主要依據專業要求……”有編輯將其修改為:“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主要依據專業要求……”僅僅是將什么的“開設”前置。完全多此一舉。

比如,“學校雖然開設了藝術實踐課程,但課時基本被語、數課程占用,外語和綜合實踐課則從未開設過”。有編輯的修改就是換了兩個詞序,修改為:“雖然學校開設了藝術實踐課程,但課時基本被語、數課程占用,從未開設過外語和綜合實踐課”。將“學校雖然”改為“雖然學校”;將“外語和綜合實踐課則從未開設過”改為“從未開設過外語和綜合實踐課”。這種修改,其實并無多少實際意義。

比如,“這里所說的人文環境,……也包含導師對學習者生活、科研、臨床方方面面的人文關懷與人文引導”。有的編輯非要用“等方面”去替代“方方面面”,在筆者看來,確實有點兒“無事生非”了。

四、代替作者作文

對一些年輕作者的論文,編輯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為了扶持年輕作者,既然決定刊用,有些編輯不是明確地給作者提出建議,請作者自己修改,而是為了省去稿件來來往往的麻煩,隨意地將自己的一些泛泛之論填進去充數,或者隨意刪節,這樣做不僅不利于年輕作者的成長,也會給編輯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給期刊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

比如,“學歷雖然不是衡量教師能力的唯一標準,但是制約教師能力發展的重要條件。教師的學歷較低、素質不高,在新課程實施中就會出現觀念和行動的落后,成為課程改革的‘抵觸者’或者‘被動執行者’”。經過一位編輯之手,竟然改成“教師的學歷較低、素質不高,教育教學觀念和行動的落后,成為課程改革的‘抵觸者’或者‘被動執行者’”。經編輯如此替作者行文,編輯可能認為行文簡潔了,但原文論述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卻完全失去。

再比如,“針對上述存在問題的原因,筆者在走訪和調研的過程中,與多名獨立學院共青團干部進行過探討”。這段話被一位編輯修改為:“針對上述存在問題,筆者在走訪和調研的過程中,與很多獨立學院共青團干部進行過探討。”抹去了“原因”,估計是這位編輯認為,只能針對問題,不能針對問題的原因。可原文探尋的正是原因,問題已經在前文作了羅列。另外,將原文中的“多位”改為“很多”,估計編輯是認為,“很多”才足以說明問題,但事實是否真的“很多”呢?

再如,“調研發現,獨立學院共青團工作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準入門檻低,選拔機制不合理;力量薄弱,素質參差不齊;出路模糊,流動性大等。有的團干部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團情團史,缺乏扎實的團的理論基礎和業務能力……”

平心而論,這段論述,邏輯是成立的,表達是清楚的,但有的編輯卻大動干戈,修改成:“調研發現,獨立學院共青團工作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準入門檻低,選拔機制不合理;力量薄弱,素質參差不齊;缺乏發展平臺,流動性大等。有的團干部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團情團史,缺乏扎實共青團的組織管理知識和管理能力……”如此修改,改得好與不好我們姑且不論,但其中表現出來的代替作者作文的傾向十分明顯。代作者作文,自己辛苦不說,抹殺了作者的行文風格和學術個性,且并不能確保一定正確,作者也未必領情。

五、有違作者意圖的誤改

一個期刊編輯文字水平需要不斷提高,專業知識也不可能做到全覆蓋。如果動輒下“刀子”,草草修改之,難免會出現誤改,重則對原作造成破壞,輕則貽笑大方。

比如,“這與用人單位以能力為核心的人才需求產生了極大的落差,也違背了工學結合的初衷”。有編輯將“初衷”修改為“要求”。“初衷”在這里有“原始要求”的含義,以“要求”替換之,顯然有失偏頗。

比如,“學生自小學到高中的學習中對應用文接觸較多,從而形成一種認識,覺得不用系統學習也能使用和規范操作”。有編輯將原句修改成“學生自小學到高中的學習中對應用文接觸較多,從而形成一種認識,覺得不用系統學習也能寫作應用文”,將“使用和規范操作”,用“寫作應用文”替代,將原文的兩層意思縮減為一層意思;將原文較嚴密的表達修改成較籠統的表達。

再如,“教育實習是一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實踐課程,是師范專業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在具體真實的教育情景中感受由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逐漸培養教師的職業意識、職業情感、職業技能的過程,是高等師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段話中,編輯將“感受”修改為“實現”是一個錯誤。因為實習生只能是感受,并不能實現。

另外,“高師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就業主要是在特殊教育學校和康復機構等,為不同障礙類型的特殊兒童進行教育或康復訓練”。編輯將“康復機構”修改為“康復醫院”也有誤,因為“康復機構”的內涵大于“康復醫院”。

六、小結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尊重作者、保持原作的原創性和行文風格,以及學術氣質方面,還是從有利于作者和編者的水平共同提高方面,或者避免編輯失誤等多方面看,編輯動筆修改論文都是一件應該慎重對待的事。編輯的“筆鋒”所向,當有規矩,有原則。

筆者認為,對處于擬刊用階段的論文稿件,應盡量尊重作者,能不改的盡量不改。這樣才能在不影響內容表述的同時,保持作者原有的行文風格,論述方式和論述思路。修改是以“修”為主,而不是以“改”為主。編輯對擬刊用論文的修改,主要是糾正字詞句的筆誤,并把不合理的、不合常規的東西轉變為讀者可以理解的東西,而不應該是代作者作文。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形式方面,編輯的義務和權力是根據相關編輯要求對論文進行一種在一定范圍內的“修正”,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好惡,隨意增添或刪除內容,呈現出一種“越權”的態勢。這樣不僅不尊重作者,也不利于作者的提高,且并不能保證編輯增刪的內容就一定正確。為此,對問題較多的稿件,編輯有權否定稿件,有權力指出稿件存在的問題,要求自己作者修改,但無權力、也無義務根據自己的難免存在偏見的判斷和認識,以及某種需要作過多的修改與增刪。

【參考文獻】

[1]王亞.撰寫科技論文的一般規則[J].焊接學報,2007(10).

[2]吳曉紅.學術論文題名的語法規范性[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040.

[3]張國范,王萍;科技論文中參考文獻的編輯加工[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3).

[4]胡昌軍,胡昌標.科技學術論文題名應言簡意賅[J].編輯學報,2005(02).

篇4

2005年4月6~8日,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主辦的“中文社會科學期刊學術規范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召開。來自國內的29個省、市、自治區的187個期刊社的241名代表參加了會議,其中“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的來源期刊社113家。會議的主題是貫徹落實2004年8月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的精神,研討學術期刊學術規范的內容,推進中文社會科學期刊的學術規范進程,提高“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的質量,繁榮、發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

會議以大會發言和小組研討方式進行。大會開幕式由南京大學校長助理、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主任周憲教授主持,南京大學副校長張異賓教授致開幕詞。評價中心葉繼元教授、鄒志仁教授、吳向東研究員、袁培國教授、韓新民教授分別做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學術規范探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及其來源期刊的選定》、《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編輯規范及其實現》、《引文索引和期刊編輯與評價》和《關于共建CSSCI全文數據庫的說明》的演講。此外,《大學圖書館學報》副主編何朝暉、《開放教育研究》執行主編希建華、《廣東社會科學》總編輯劉澤生等先后在大會上做了發言。《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胡敏中教授、《海南金融》王麗婭主編、《敦煌研究》楊秀清研究員、《廣東社會科學》劉澤生總編輯、《探索》蘇偉主編與《科技進步與對策》高建平副主編分別代表六個小組匯報了小組研討情況。代表們對人文社科期刊規范的意義與內容、CSSCI的評價作用與導向、CSSCI來源期刊選擇與數量、自引、實引(注出出處、頁碼)、期刊半衰期等指標的含義、編輯、著錄規范及文獻注釋與參考文獻的異同、CSSCI全文數據庫的建立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1.人文社科期刊規范的意義與內容

代表們認為,學術期刊是學術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是發表研究成果的主渠道,是其他媒體不能代替的。但目前不少期刊編輯部學術意識不強,對期刊應遵守的學術規范重視不夠,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規范的不合格作品較多,研討學術規范非常有必要。期刊編輯部的學術規范意識強了,就能將不符合學術規范的稿件排除在外,真正發揮人文社科期刊在登載人文社科科研成果、開展學術交流、發現培養學術人才、促進知識積累與創新的重要作用。人文社科期刊學術規范包括哪些內容?CSSCI代表認為,至少可以包括基本規范、審稿規范、編輯規范、著錄規范、出版規范、期刊評價規范。不僅有形式上的規范,而且有內容上的規范。許多代表希望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定期舉辦學術規范的研討會或培訓班,深入探討、普及有關知識,成為全國的研討和培訓基地。

[page_break]2.CSSCI的評價作用與導向

代表們認為,南大的CSSCI是公平、客觀的,因為它能反映廣大作者利用科研成果的綜合情況,不是少數人能左右的,也沒有工作人員的主觀成分,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產物,其研制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學術成果的規范化和科學化,并已在全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和積極的影響。其導向作用也是很明顯的,它為中國文科學術期刊的認證和評價提供了一個參考標準。當然,CSSCI的評價作用也不是絕對的、惟一的、排他的,它必須與專家評價結合使用。

3.CSSCI來源期刊的選擇與數量

代表們認為,以引文量、影響因子、半衰期等定量指標和專家評審等定性標準篩選來源期刊是合理的。那種認為CSSCI來源期刊是根據期刊的行政級別來選擇的觀點,是不對的。來源期刊與核心期刊相同點多于不同點,兩者都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定性定量篩選出來的學術性期刊,不過兩者的目的、作用有別。真正的核心期刊或高質量的來源期刊對自己發表的論文有一定的評價作用,但并不具有完全的評價作用。夸大來源期刊與核心期刊對論文的絕對作用,不是研究者的錯,而是科研管理部門的責任。

不少代表認為,CSSCI來源期刊數量偏少,應增加到500種左右。但另有不少代表則持相反意見,認為應堅持必要的門檻,不能濫竽充數。當中國文科學術期刊整體的質量達到一定標準的時候,在堅持標準的前提下,可以適度增加一些。有的代表建議調整篩選周期,變一年一次為2~3年一次,以減少期刊社的壓力,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在篩選時,還應適當考慮各類期刊的比例、期刊的學科覆蓋面及小語種期刊、黨校期刊、地方綜合性社科類期刊等特殊性。希望CSSCI以適當方式將影響因子等排名信息及時通報各期刊,以有利于期刊社了解自己處在什么位置,明確努力方向。

4.自引、實引(注出出處、頁碼)、期刊半衰期等指標的含義

自我引用簡稱“自引”(Self-citation),是指著者(包括個人著者、團體著者、期刊、學科、地域和國家等)引用自己已發表的論著或與他人合著的論著。正常的自引可以考察各國、各地域、各學科、各期刊、各著者的研究連續性、積累性和研究水平,但人為過度自引則仍是失范行為。許多代表認為,應善于區分合理自引與過度自引、合理互相引用與惡性互惠引用。可以將合理的自引率設置一個權重,或規定一定的比例,不能將自引等一刀切。CSSCI代表提出,可用期刊他引影響因子、期刊相對影響、期刊的開放度、期刊的影響面等指標解決合理自引、合理互相引用、特殊半衰期等問題。所謂實引,是指一定要在正文中標注,并在文后參考文獻或文獻注釋中標出具體出處或頁碼。實引可以防止論文中的偽引。一些代表還提出了區分正面引用與負面引用、觀點引用與材料引用對于學術評價的意義問題。

5.編輯、著錄規范及文獻注釋與參考文獻的異同

大多數代表認為,期刊編輯、著錄等形式規范,已有國家標準的,可先遵守國家標準;國家標準沒有涉及或規定不妥的,可以提出修改建議或彌補辦法。目前突出的問題是國家標準《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新聞出版署頒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試行)》和《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編排規范(修訂版)》沒有考慮到文科論文引用文獻類型的廣泛性和復雜性,且某些規定又過繁過細,沒有以學術研究為本。文獻注釋與參考文獻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哪些內容可以合并,哪些不能是關鍵所在。一些代表認為,在新規定正式出臺之前,應該允許各個期刊雜志用不同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代表對參考文獻的標點符號、責任者、著作方式、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類型標識、版本、轉引、網上資源等著錄問題進行了詳盡探討。一些代表建議,南大以及其他有關大學,是否能夠在一起研究一個大家認可的規范,在細節上做一些寬容,不要產生技術上的難題就可以。CSSCI代表認為,以《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為樣本,發動廣大學人、編輯等充分討論,使其不斷完善,最終制定出一個既與國際接軌,又符合中文習慣,文、理科都適用的規范框架。在通用規范框架下,制定出文科的規范,爾后文科各學科再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制定出具體細則。只有和而不同,既考慮普遍性,又突出特殊性,既有總體要求,又富有彈性,既有科學合理性,又有簡單明了性,這樣的規范才能便于理解和執行。

篇5

規則法只是對數學式變量的基本運用做了校對,但在通讀文章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數學式存在的各種問題。1)數學式是否按順序編號。如2個數學式共用一個編號,或者數學式編號是間斷的,不連續,這些大多是因為作者在修改文章時增刪數學式造成的。對于此種問題,可以在作者修改文章階段,提醒注意調整編號。2)數學式的變量是否濫用。例如:是否出現同一個物理量用多個變量表示,如p和P均用來表示某一個壓強;或者一個變量表示多個物理量,如t既表示時間又表示溫度;等等。諸如此類問題,期刊編輯應對文章中數學式變量的整體把握、仔細辨別,以提高文章中數學式的可讀性和規范性。

3常識法

運用常識法進行數學式校對時,要求編輯具有一定的理論常識。例如:數學式缺少或有多余的左括號或右括號;數學式進行相加或相乘運算時,缺少運算符號∑或∏;數學式中有積分運算時,缺少積分變量;等等。筆者曾遇到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對變量求解時得到c=-4a3,算例計算時卻代入了c=4a3,表面上看是一個簡單的符號正誤問題。與作者確認后,c=-4a3才是正解。由于作者在計算時采用了c=4a3,從而導致后文大量數學式結果有誤。又如有表達式at(i=1,2,3,4)=1,按照常理一般括號里應是對前面變量的下角標進行解釋,此處角標為t,括號里為i,存在矛盾。經與作者確認,此數學式應為a=b=c=d=1。對于此類問題,首先需要把握好基本常識,更重要的是要認真、仔細、謹慎,做出合理的懷疑和有據的判斷,從而使文中數學式更準確。

4邏輯判斷法

篇6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如今的學術載體、學術交流方式越來越多,國際上對于學術期刊的開放存取呼聲也越來越高,但是在中國,承擔學術交流的主要載體仍然是傳統紙質期刊。因此,本文所指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即紙質的教育類學術期刊,主要針對其面臨的問題和困境進行分析,并結合數字化發展趨勢,進一步思考其如何提升自身的優勢和競爭力。

一、教育類學術期刊存在的問題

1.品位參差,定位模糊

目前,中國的教育類學術期刊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主管主辦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報刊社;二是由高校主辦的期刊;三是從屬于各出版社的期刊。通過對這些教育期刊進行觀察研究,不難發現,這其中魚龍混雜,當然有一些高端的期刊,但也有不少期刊品位低下,有些幾乎就是靠高額的版面費來維持經營。

由于教育類學術期刊涉及的領域廣泛,學科門類龐雜,如從學段上就有學前、小學、中學、高等、成人等,從學科上則有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心理、技術等。這樣導致了不少教育期刊存在名稱相似、風格雷同、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即使是一些核心期刊,也存在欄目學科優勢不明顯、學科讀者定位不準的現象。僅以中學歷史學科為例,就有《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研究》、《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等期刊,從名稱上看,這些期刊極其相似,欄目設置上也大同小異。

2.影響力低,好稿匱乏

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功能本應在于傳播最新的教育信息動態和成功的教育經驗,研究熱點、焦點問題,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專業支持。但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教育界和學術界,不少教育期刊的功能只剩下發表評職稱論文了。即使在已經發表的論文中,也存在著選題炒冷飯、內容不知所云的狀況。有人這么打趣,“學術期刊上的文章只有兩個人會看,一個人是編輯,一個是作者。”雖然這樣的話有點言過其實,但是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偏低。

目前,有不少期刊設立了理事單位。應該說,理事單位對于支持期刊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期刊被理事單位“綁架”的狀況。比如,理事單位往往要求期刊為其發表一定數目的論文,這些“關系稿”良莠不齊(以差稿居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期刊的品質。

3.發行量少,渠道單一

教育類學術期刊由于受眾的特殊性,不像教輔期刊那樣市場需求大,因此發行的問題比較突出,具體表現為兩點:一是發行量少,往往一本期刊的期均發行量達到2萬就相當可觀了(因此,一號多刊的現象目前也成了行內公開的秘密,許多期刊頻頻推出新品種,以此增加總發行量);二是渠道單一,以郵局發行和自辦發行為主。為何出現這些問題,筆者認為,首先由于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受眾群體較小,主要由教育行政機構下屬的教研室研究人員、中小學教師、高等院校教育學院學者、研究生等構成,與教輔期刊面向廣大的學生群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其次,由于數字化出版的潮流,廣大教師進行科研創作時習慣于利用知網、維普等網絡文獻數據庫檢索文獻,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期刊發行量的萎縮。再次,期刊本身對于市場開發的重視不夠,在發行上習慣于依賴于上級主管部門以及舊有的渠道,很少主動去開發新渠道。最后,編輯的營銷意識不夠,學術期刊的編輯一般文化程度較高,性格也比較清高,往往不太愿意主動地“走”出去和市場進行直接接觸。

二、教育類學術期刊發展的對策

既然存在這么多的問題,那么,許多教育類學術期刊為什么依然能夠生存,而且似乎還生存得不錯?筆者認為,由于教育行業的從業人員眾多,且在評定職稱、晉升等方面都需要有論文作為支撐,因此,業內人士亟需大量的教育期刊來滿足其成果發表和出版需求,而現實中學術期刊數量并不是很多,因此造成了資源的稀缺,不少教師愿意(雖然也許并不情愿)繳納版面費來達到的需求。一些期刊正是鉆了這個空子,懶于開拓進取,在選題和發行上不愿意動腦筋,僅僅滿足于收取版面費來維持生存。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發展也是如此。目前,一個嚴峻的事實是,國際上對于學術論文開放存取的呼聲越來越高,雖然現在看來,對中國紙質類的學術期刊的沖擊還不夠明顯,但是正如數字出版是出版業的大勢所趨,開放存取也將是學術出版的大勢所趨。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植根于互聯網的開放存取運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在改變傳統的學術出版格局,甚至打破了行業限制。因此,不管是從近期還是從長遠來看,都必須加強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競爭力。具體有如下幾點建議:

1.以內容占據高地

目前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市場正處于群雄紛爭的時代,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內容是前提。眾所周知,“內容為王”,但目前走下坡路的教育類學術期刊無一不是內容出了問題。教育類學術期刊與經濟類、科技類等學術期刊的一個不同點是,時效性相對較弱。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教育類學術期刊不講究時效性。要想抓住受眾的眼球,內容必須做深做透,做到期期有亮點。具體做法有:抓住教育界當下的熱點,策劃專題稿件;針對有爭議的學術觀點,組織發起學術討論;介紹教育領域的新成果、新動向和新問題,并預測未來發展方向等等。以筆者所在的《教育研究與評論》期刊為例,其開辟了“熱點透視”欄目,對教育界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度剖析。比如小學語文界曾有一位特級教師提出了“高文低教”的教學理念,認為對于一些課文的主旨不該拔到特定的高度,而是要“接地氣”,以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教學。該刊的主編敏感地意識到這個話題值得進行討論,于是分別約請中學、小學的一線教師圍繞“高文低教”的主題,從“到底該不該高文低教”、“高文如何低教”等多個角度展開了討論,在業內反響較為熱烈。

2.以活動拉升人氣

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版流程中的發行、反饋環節將越來越得到關注。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編輯部不僅要出版教育學專業的雜志,還要把雜志的品牌優勢和良好聲譽滲透到各個相關領域,并從中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比如,通過不定期的主辦出版與學術講座、編輯出版與學術會議有關的專題刊物、召開作者和讀者等受眾群體的專題座談會等等。

仍以《教育研究與評論》為例,該刊成立于2009年,短短的五年內,積聚了大量的人氣,目前在江蘇省內的影響力頗高。除了堅持內容為王、保持品質外,舉辦活動也是該刊吸引人氣的一個重要法寶。比如,該雜志曾主辦了兩屆“蘇派語文教育論壇”,圍繞蘇派語文的特點,請名師開示范課,請名家做專題報告;論壇結束后,雜志特辟“本刊特稿”欄目,約請開示范課的教師撰文談談他們的教學設計和思路,同時也邀請聽課教師對于示范課進行解讀、點評。主辦這樣的活動,不僅使該編輯部獲得了社會效益,而且也贏得了經濟效益――每屆論壇都吸引了1 000多名的與會者,人員涵蓋了江蘇地區的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每次論壇舉辦過后,期刊的發行量和自由來稿量都有了一個明顯的上升。

除了舉辦論壇外,還可以通過開展論文寫作培訓課程來增加人氣,提高經濟效益。前文已經闡述過,目前有很多教師有的需求,但是不少人對于怎么撰寫論文并不了解,往往在沒有歸納目前研究現狀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閉門造車,東拼西湊,這樣的文章經不起推敲,對他們的教學也毫無幫助和啟發。編輯部可以通過開展論文寫作培訓課程,將學術規范、論文的寫作方式告知他們,以幫助其提高學術水平。

3.以新媒體推動發行

隨著微博、微信、社交網絡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不斷豐富,借助新媒體平臺的營銷開始嶄露頭角,不少期刊,特別是財經類和娛樂休閑類的期刊走在了前列,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發行營銷。比如,《三聯生活周刊》的官方微博在2014年1月22日,了一條關于年貨特刊的信息:“年貨真就是慢慢、細細地注入的一份心情。它是記憶的載體,故鄉的召喚,是各家各戶‘外婆的味道’、‘媽媽的味道’、‘故鄉的味道’,記憶中的味蕾總是情感的閘門,時時牽動著我們最敏感的那根心弦。”該條微博被轉發了1 599次,被評論332次(截至2014年2月1日)。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很少學術期刊擁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賬號,其實教育類學術期刊也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發行營銷。在這過程中,編輯由于擁有作者資源(即微博“粉絲”)和熟悉刊物內容(即微博信息來源)的優勢,理應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本新刊即將推出之前,編輯可以在官方微博上發表新刊推薦、活動預告等信息,感興趣的“粉絲”看到后,就會做出轉發、回復、評論等各種反饋。由于微博的信息傳播是呈爆炸式的幾何級傳播,這樣就能夠以較低的營銷成本實現了較好的發行目的。

綜上所述,教育類學術期刊只要勇于迎接競爭,內容上求“新”求“深”,發行上搞“活”辦“廣”,就能辦出特色,創出品牌,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of Researcher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Wen Tingxiao Liu Xiaoy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ccording to bibliometrics theory and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re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chooses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paper publishing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per paper, ratio of Chinese and English references, ratio of all types of references. In order to prove th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this paper chooses nine authoritative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s as sample to carry out citation statistics an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makes known that reference quantity and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to assess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Key words: bibliometrics; citation analysis; researcher;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informatin asorbing ability; scientific evaluation

CLC number: G250.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21-05

文獻計量學和引文分析法告訴我們:科學發展具有連續性和繼承性。科學研究人員總是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對研究現狀掌握越充分,越能表現其創新性和創新能力。而把握研究現狀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現有文獻和信息,對現有文獻和信息了解越充分,就越能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上進行創新。所以牛頓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一點,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對文獻和信息的查尋與獲取能力也自然成為衡量和評價研究人員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依據和指標。創新是相對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的,為了體現其研究成果的創新性,研究人員在從事研究過程中會盡量查尋現有文獻和信息,在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會盡量列出相關文獻。據此,我們可以認為:一般來說,信息獲取能力越強,參考文獻列舉就越充分。除非研究者認為無須列舉或有意省略,而這往往會帶來學術風險,如違反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

按照文獻引用規范的要求,被引用文獻應當是全部相關文獻中質量最好和相關度最高的,而且只要引用就必須列舉。這就意味著,文獻引用必須建立在對相關文獻實現充分獲取的基礎上。在信息查尋中存在一個“索普定律(M?E?Soper)”[1][2]:文獻引用與相關文獻和信息的可獲得性密切相關。用戶在利用信息時總是傾向于選擇距離較近、容易獲取的信息源。這一方面說明,用戶在信息獲取中存在求便心理和占有準則,另一方面也說明,用戶信息獲取量與其能力大小有關。這種求便心理是建立在用戶平常注意信息源獲取和積累的基礎上的,這也是一種信息獲取意識和能力。由此可以認為,利用引文數量特征及分布規律來初步判斷研究者的信息獲取能力是可行的。

1 引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1.1 引文分析的理論依據

從根本上講,科學文獻之間的相互引證由科學本身的發展規律和科學研究活動的規律所決定。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認為:[3][4]研究人員的引證行為和引證動機受一定規律的支配。科學文獻的引證與被引證,是科學發展規律的表現,體現了科學知識和情報內容的積累性、連續性和繼承性,也體現了科學發展的統一性原則以及學科之間廣泛的交叉、滲透和綜合現象。科學文獻作者在創作科學論文時,不可避免地要引證他人的文獻,汲取別人的經驗和成果。因此,科學工作者的引證行為是科學活動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科學交流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學文獻的作者一般不會在論文中無緣無故地引證與其論述主題完全無關的文章。文獻的相互引證有多方面的原因。溫斯托克(M?Weinstock)在進行系統歸納后指出,文獻被引證大概有15種原因。引證行為和引證動機為我們從事引文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

1.2 標注引文的重要意義

標注引文(參考文獻)在學術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在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科研活動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在學術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標注引文可以起到如下作用:[5][6][7]

(1)體現科學文化的繼承性和發展歷史;

(2)尊重和保護他人的著作權;

(3)精練文字,縮短篇幅,避免重復;

(4)便于編輯和審稿人準確評價論著的學術價值和技術水平;

(5)提供情報信息線索,與讀者共享信息資源;

(6)通過引文分析對論文、作者、期刊、機構等的學術影響力(應用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他引率等指標)做出客觀的評價;

(7)有助于建立科學公正的國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評價平臺;

(8)促進科技信息、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研究,推動學科發展。

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實事求是地標注參考文獻,而科研工作者在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也會根據所獲取的信息和實際需要來列舉參考文獻。

1.3 引文量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文分析原理告訴我們:“引證行為為何會發生”、“引證行為的測度指標、工具與方法”、“引證原理的主要應用”,但并未指出“引文量大小的決定因素”以及“引文量與信息獲取能力的關系”。

一般來說,科學文獻中引文量的大小取決于如下因素:

(1)與信息獲取能力有關,信息獲取能力強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

(2)與學術規范和引用規范有關,學術研究越規范和引用要求越規范的領域和地區,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

(3)與科學論文的類型有關,綜述性和述評性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一般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小;

(4)與學科領域有關,不同學科領域的論文的包含的引文量大小不同;

(5)與研究主題有關,原創性和前沿性主題研究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小,熱點和焦點研究主題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普通主題研究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更大。

據美國科學基金會統計,一個科研人員花費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資料上的時間自占全部科研時間的51%,計劃思考占8%,實驗研究占32%,書面總結占9%。[8][9]由此可見,科研機構、企業或者科研人員花費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時間為全部科研時間的60%左右。如果能夠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就能縮短文獻查閱時間,提高科研效率,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創造性的研究中。可見,一個科研工作者如果其信息獲取和吸收能力不強,要想提高科研效率,開展創造性研究是不可能的。

1.4 基于引文分析理論的假設

基于引文分析原理,我們可以建立以下假設:

假設一:所有的學術論文都是在遵守學術規范的前提下完成的,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盡可能多的列出相關參考文獻,以體現其論文的創新性。

假設二: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一般都會盡量把其能夠搜集到的相關文獻列在參考文獻中,以表明當前研究現狀、論證其學術觀點。

假設三: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在列舉參考文獻時,一般都會優先列舉容易獲得的文獻、權威人士的文獻、高質量的文獻、高級別的文獻來論證其觀點。

假設四:學術論文中沒有列舉參考文獻,一般可以認為,要么研究者信息獲取能力有限,無法獲取所需信息;要么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觀點為完全創新,不需要列舉參考文獻;要么學術論文中所述觀點為常識性知識,無須列舉參考文獻。

假設五:基于以上假設,可以認為,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數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獲取相關文獻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說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與研究者信息獲取能力相關。

1.5 基于引文分析理論的推論

如果以上假設成立的話,那么我們可以得出如下推論:

推論一:不同學科的學術論文中參考文獻的平均數能反映各自學科領域研究人員信息獲取能力。一般來說,不同學科對研究者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需要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求不同,要求越高,學術研究越規范,列舉的參考文獻就越多,對研究人員的信息獲取能力要求就越高。

推論二:不同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數量不同(如按影響因子區分的期刊類別),一般來看,高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創新程度要高于普遍期刊中的論文,為了體現其創新性,高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應包含更多的參考文獻。

推論三:不同學科、不同級別學術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中文和外文參考文獻的比例不同,反映了不同學科和不同學術期刊對研究者外文水平的要求和獲取外文信息能力的要求。

推論四:不同學科和不同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不同類型載體的參考文獻數量不同(如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利等),反映了研究者獲取不同類型載體文獻信息的能力。

推論五:不同學科和不同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被引期刊的影響因子之和和平均影響因子,反映了該領域研究者獲取高質量信息的能力。

2 基于不同學科期刊引文的數據調查

2.1 樣本選擇

為了證明以上假設和推論的合理性,本文選擇了圖書情報、經濟管理、法學、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領域中11種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權威學術期刊來進行數據調查,基本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重要學科領域。由于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載文量及論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大體相當,變化不大,相對穩定,因此本文僅以每種中文學術期刊2011年第1期刊出的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為調查統計樣本。實際調查表明,這種隨機樣本抽取方法抽出的樣本盡管數量不大,但具有代表性,能夠有效反映樣本整體情況,具有穩定性和可檢驗性。進行嘗試性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能夠推廣。這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及所屬學科如表1所示。

2.2 指標選擇

根據引文分析原理,本文重點選取了5個關鍵指標來重點統計分析中文學術期刊中引文數量及分布特征,據此來考察引文量及分布與信息獲取能力的關系。5個關鍵指標如下:

(1)載文量:即每種中文學術期刊每期發表的論文數。

(2)引文量:即參考文獻總量,包括每篇論文的引文量和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引文量。

(3)篇均引文量:即每種學術期刊中每篇論文的平均參考文獻含有或占有量,等于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引文量除以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載文量。篇均引文量可以反映每種期刊的平均引文量和每個學科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的信息吸納能力。

(4)中英文參考文獻的比例:即每篇論文所含參考文獻中中英文參考文獻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推廣至期刊和學科中英文參考文獻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吸納英文信息的能力。

(5)不同類型參考文獻比例:即每篇論文所含參考文獻中圖書、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專利文獻、研究報告、學位論文、網絡引文等文獻類型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吸納不同類型信息源的能力。

2.3 數據調查

通過調查統計,2011年第1期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引文量及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3 數據分析及基本

3.1 引文格式不統一,有待規范

在文獻計量學中,引用一般分為兩類:一是“引”,即直接引用(觀點、數據、結論等的直接引用,一般用引號標出,按照一定的格式標注,如括注、腳注和尾注,通常也稱為注釋);一是“用”,即間接引用(觀點引用,援引已有的知識成果,作為信息源而利用,一般不用引號標出,以尾注的方式標注,通常稱為參考文獻或引文)。

在我國,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術期刊對參考文獻的標注要求和格式不統一,即使是在同一學科內的不同學術期刊對參考文獻標注的要求和格式也不統一,學科和期刊差異較大,不利于有效開展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中的引文分析研究,有待規范。借鑒國際標準或建立我國統一的參考文獻標注格式和標準都是有效的舉措,需要學術界呼吁和有關部門重視。如國際通用1979年創建溫哥華格式,2006年2月采用最新版本。我國文后參考文獻標注格式采用GB/T 7714-2005。但很多學術期刊并未規范使用這些標準。

從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引文(覆蓋經濟學、法學、管理科學、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數學、化學、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11個學科)的調查數據整體上來看,我國學術期刊引文標注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引”(注釋)、“用”(參考文獻)不分或不完全區分。大多數學科領域的期刊都沒有區分“引”(注釋)和“用”(參考文獻),或者是將兩者混在一起。如《管理學學報》、《中國管理科學》、《數學學報》、《化學學報》、《物理學報》和《計算機學報》就沒有區分“引”(注釋)和“用”(參考文獻),而《法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則將兩者混在一起腳注。二是格式不統一。自然科學各學科領域的期刊在標注格式上基本一致,而在社會科學領域,基本上是一個學科、一種期刊一種標注格式。三是標注不完整。在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中,除《管理學學報》、《中國管理科學》和《計算機學報》有文獻類型標識外,其它學科領域的學術期刊都沒有。《經濟研究》期刊論文中還沒有標注引文序號。

3.2 篇均引文量不高,信息獲取能力有待加強

論文和期刊的平均引文量,是考察論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他人學術思想的水平。平均引文量通常可以反映論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學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等的情報信息吸收能力。篇均引文量是與情報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密切相關的,雖然篇均引文量小可能不能說明作者信息獲取能力差,但篇均引文量大則能表明作者信息獲取能力強。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應盡量對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或主題進行全面的了解,這必須建立在充分掌握本領域或主題相關信息的基礎上,沒有一定信息獲取能力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從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篇均引文量來看,盡管每種期刊的篇均引文量都高于全國各種學術期刊的平均水平,但與國外學術期刊的篇均引文量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據200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國內1 765種科技期刊發表的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為10.01條/篇;另據2008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國內6082種期刊發表的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為7.92條/篇。而國外期刊的科技論文的平均引文量超過30條/篇。[10]這一方面說明國外研究者注重相關研究領域信息的獲取,另一方面也說明國外研究者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注重信息獲取能力的培養。從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的篇均引文量來看,高于30條/篇的只有《法學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兩種,分別為42.89和60.6,如果去掉注釋的話,則篇均引文量只有37.33和51.13。雖然仍高于國外科技論文的平均引文量,但是與國外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期刊相比,則又存在較大的差距。[11]據統計,每篇外文論文的引文量平均比中文論文的引文量要多6篇,它反映了國內外研究者在文獻利用上的差距。[12]綜述性論文的引文量則尤其如此,我國綜述性學術論文的引文量一般在15~100篇之間,個別論文引文量較小。而國外綜述性論文一般較長,參考文獻量也較大,大多在100篇以上,多則達幾百篇。

3.3 英文引文比例上升,仍需提高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國際化,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之間的相互借鑒和交流十分頻繁。研究者在從事創造性科學研究活動過程中,會盡力了解國內外某研究領域的發展狀況,站在學科研究和發展的前沿上,才能生產出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科學論文中引文語種的分布,正是測度作者獲取和利用國外文獻和信息能力及情報信息吸收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查尋和獲取外文資料和信息的能力在科學研究活動過程中意義重大。

引文是由不同語種的文獻構成的。中外文引文比例的大小反映的是研究獲取和吸取外文信息的能力。某一種語種的引文量越大,說明該語種比較重要和常用。對我國《大氣科學》、《金屬熱處理》等10種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術期刊1979年的引文統計表明:[13][14]中文引文量占全部引文總量的27%,英文引文量占58%。這說明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要掌握英文,再加上中文,就足以查閱所需文獻和信息的85%。而對《數學學報》的引文統計分析表明:[15][16]引文語種只有四種,中文、英文、俄文和德文。其中英文占73.99%,中文占23.88%,約為英文的三分之一,俄文和德文數量極少,只占2.14%。在數學領域,我國科研工作者只要掌握英文,就可獲得97.86%的信息量。兩種調查的結果都表明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都特別高,這一方面說明國際上以英文發表可供查閱的相關學科文獻和信息數量多,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研究人員多數是以英語為工具檢索國外資料的。

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論文所包含的引文中,中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分別為:《中國圖書館學報》中文引文量占71.54%,英文28.46%;《情報學報》中文引文量占46.08%,英文占53.92%;《經濟研究》中文引文量占39.23%,英文占60.77%;《法學研究》中文引文量占71.51%,英文占28.49%;《管理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32.9%,英文占67.1%;《中國管理科學》中文引文量占39.69%,英文占60.31%;《中國社會科學》中文引文量占68%,英文占32%;《數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6.22%,英文占93.78%;《化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21.37%,英文占78.63%;《物理學報》中文引文量占33.87%,英文占66.13%;《計算機學報》中文引文量占6.99%,英文占93.01%。其它語種的引文極少,幾乎沒有。調查結果表明,除《中國圖書館學報》和《中國社會科學》兩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中文引文量的比例大于英文之外,其它期刊9種學術期刊的英文引文比例都高于中文,自然科學中文學術期刊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社會科學領域,人文社會科學如哲學、歷史、法學、文學等中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英文,而經濟學、管理科學和情報學等英文引文所占比例要稍高于中文。《數學學報》和《計算機學報》英文引文所占比例最高,特別是《數學學報》,較之前的引文統計調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了,從73.66%上升到93.78%,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調查中還發現,一些學術期刊在投稿須知中還明確規定了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或一半,如經濟學和管理學學術期刊。如此看來,我國部分學術期刊在引文語種的分布上具有傾向性和導向性。總體來看,英語已成為我國科研工作者獲取國外資料和信息的主要語種。

3.4 引文類型來源狹窄,有待拓展

研究引文的文獻類型分布,可以了解本學科論著的文獻信息來源及其構成比例,從而確定各類文獻載體的情報價值以及研究者獲取不同類型文獻信息的能力。引文統計調查表明:[17][18]在所有被引文獻中,期刊論文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圖書,特種文獻中的專利說明書、科技報告、會議文獻、技術標準、產品樣本、學位論文等的被引率有上升的趨勢。

從這次調查的結果來看,9種中文學術期刊論文所包含的引文中,除《中國社會科學》圖書所占比例最高外,其它學術期刊引文中期刊論文所占比例都遠遠高于其它文獻類型。可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更多地傾向于引用圖書,尤其是經典著作,如哲學、歷史、文學。本次調查還有一些新的發現:一是期刊論文所占的比例在逐漸上升;二是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們更多的引用會議論文;三是網絡引文開始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來源逐漸增加,圖書情報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者關注最多,而經濟、管理和哲學、歷史、文學等領域則極少使用網絡引文,法學領域使用網絡引文主要是做案例分析;四是報紙和各類報告受到經濟、管理和法學領域研究者們的青睞;五是大量具有重要情報價值的信息源被我國科研工作忽略,如學會論文、專利等。這一方面可以說明我國研究者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需要拓展,另一方面也證明我國科研工作者在獲取和利用不同類型信息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參考文獻:

[1]文庭孝等.信息咨詢與決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69.

[2][5][13][15]羅式勝.文獻計量學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183-184,116-117,134-139.

[3][6][12][14][16][17]邱均平.信息計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317-318,370-371,424.

篇8

科研成果的認定與管理工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關鍵組成部分,是整個高校科研工作的核心內容,它以科研管理制度為依據,同時以科研管理系統為信息化的工具。高校是我國科研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人才庫、思想庫、知識庫,承擔著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責任與歷史重任。科學、公正地對高校科研進行評價直接關系到我國科學研究的發展導向,以及國家杰出人才的培養,應用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開展高校科研評價工作尤為重要。

2 高校科研成果的含義

高校科研成果通常是指由高校教師承擔的,通過一定的科學研究工作完成的各種科學技術研究、開發項目等所產生的具有一定科學價值的知識產品或者應用價值的技術和產品等,科學研究成果一般應具備科學性、創造性、新穎性、先進性等主要基本特征,能夠促進科學理論的發展或者能夠帶來一定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1],科研成果應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根據高校科研成果所在領域的不同總體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大類: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成果以及軟科學研究成果。

基礎研究成果主要指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為了闡明自然現象及其特征與規律的新的發現與新的理論且以學術論文、學術專著等形式發表的成果形式,旨在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問題的突破與解決,屬于自然科學領域的重要成果形式,基礎研究成果常常代表科學研究領域的共性問題,能夠帶動諸多學科領域的發展與進步,具有很強的科學探索性。

應用研究成果主要指為發展生產力水平而開展的科學研究、技術苑、后續試驗以及應用推廣而產生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設計、新材料、新工藝以及技術標準等[2],應用研究成果應治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前景以及技術福射能力,能夠帶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

軟科學研究成果為政府等有關部門決策科學化、制度完善化、管理現代化而開展的發展戰略、規劃、政策、預測、立法等科技管理及其決策等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軟科學成果形式主要涉及研究報告、學術研究論文、專著以及各種建議等,可以為相關部門的科學決策提供有力、可靠的依據,屬于人文科學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形式。

根據以上定義,科研成果的核心與主體是一種創新性的技術,這種技術具有很強的科學價值,能夠用于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難題,對推動人類進步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3]。

3 高校科研成果的組成及分類

高校科研成果通常采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根據天津某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規定,科研成果的體現形式主要包括學術論文、學術專著、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獎勵等。

(一)學術論文

論文是高校教師發表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也是目前對高校教師考量的主要指標,其中可凝聚理論性、實驗性、實踐性、產業化等諸多的研究成果,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以及原創性的基本特征[4]。一般而言,論文的水平與質量通常與期刊的質量、影響因子及其被引次數具有密切關系,高質量、高影響因子、高引用率的期刊所發表的也自然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論文的水平往往與期刊的級別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常常將期刊的質量作為考量論文質量的間接方式。

某高校現行科研管理制度在認定學術論文時分為A、B、C、D四個級別,分別規定了中文學術論文等級分類標準和外文學術論文等級分類標準。中文學術論文等級分類標準,體現了我校對中文學術論文評定的等級及分類,詳細規定了四個級別論文的具體范圍,這種規定體現了我校對學術論文的導向,高級別的期刊基本上包括了某學科領域內最頂尖和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期刊,例如A級期刊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頂級的學術期刊,包括《中國社會科學》和《經濟研究》,另外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的期刊論文也屬于于A級論文;B級分B1級和B2級,B1級期刊包括各學科領域最具代表性、水平最高的學術期刊,包括《中國科學A輯:數學》、《計算機學報》、《研究》、《文學評論》、《經濟學動態》和《財政研究》等,B2級則主要是指被CSSCI來源期刊和CSCD數據庫收錄的期刊論文。另外,從實際情況來看,C類論文主要是發表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攬》來源期刊上的學術論文、入選天津市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年的論文和由全國一級學會和985高校等舉辦的會議公開出版的會議論文,D類則為一般期刊論文和各類期刊擴展版、集刊、增刊和專刊上的學術論文。

外文學術論文等級分類則主要依據為是否被SCI、SSCI、EI和ISTP等國際檢索工具檢索。例如被SCI和SSCI收錄影響因子大于2的期刊論文屬于A級;發表在A級以外期刊,被SCI和SSCI收錄的期刊論文屬于B1級;被SCI、SSCI、EI和ISTP等檢索的會議論文和期刊論文屬于C1級,未被進入上述國際檢索、在國內外正式出版的外文期刊上發表的會議論文和期刊論文屬于C2級;除依據是否被SCI等檢索工具檢索外,B2級外文學術論文是指在《國外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目總攬》和《國外科學技術核心期刊要目總攬》來源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未列入上述類別的公開發表的外文論文則屬于D類。

篇9

2統計結果與分析

2.1年度發文量統計與分析

表1為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至2015年發文量統計,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間陜西師范大學的數量基本穩定,共發表《中國學術期刊》收錄期刊論文20424篇。

2.2學科分布統計與分析

“十二五”期間,陜西師范大學發文量超過600篇的學科共有9個,如表2所示。陜西師范大學以建設教師教育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為辦學目標。從發文量最多的學科即可看出,陜西師范大學在高等教育、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中等教育等學科研究較為集中。除此之外,發文量較多還有中國文學、數學、體育、中國語言文字、中國古代史、生物學等基礎學科,也顯示出陜西師范大學的師范特色。

2.3基金資助統計與分析

檢索結果顯示,陜西師范大學作者論文標注的主要基金項目見表3。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間,陜西師范大學作者標注的主要基金多為國家層面的基金項目,其中有3553篇論文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占同期總數的17.39%。作為“211工程”建設高校,陜西師范大學的科研實力雄厚,申報科研項目的能力強勁[2]。

2.4發文期刊統計與分析

“十二五”期間,陜西師范大學作者量超過200篇的期刊有7種,如表4所示。這7種期刊中,有3種期刊“十二五”期間連續入選2011年、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錄,說明陜西師范大學作者的主要期刊影響力較高。

篇10

1、SCI論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即科學引文索引所收錄的SCI期刊上刊登的學術期刊論文。我國科技界對SCI論文概念模糊,小部分研究者誤認為SCI是一本期刊,此期刊由南京大學引用并成為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學術評價和獎懲的一類刊物。

2、SCI選錄刊物的依據是文獻分析法,即美國情報學家加費爾德提出的科學引文分析法。該分析法以期刊論文被引用的頻次作為評價指標,被引頻次越高,則該期刊影響越大。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1

839篇相關文獻共被引2491次,著錄規范化相關研究論文被引最多,表明了文后參考文獻規范化的重要性;自動化(網絡)著錄上升為第二,表明編輯人員和科技人員開始注意到文獻管理軟件可以實現快速、準確錄入參考文獻,和自動調整參考文獻標注順序的優點[3];著錄編輯加工與審核排在第三,表明期刊編輯部對參考文獻在著錄中的具體要求受到關注。此外,被引頻次超過20次的有21人,其中單篇被引頻次最高的是《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陳浩元撰寫的《著錄文后參考文獻規則及注意事項》,共81次。該文被頻繁引用的原因是作者討論的內容是科技人員在撰寫論文時最容易出錯并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

可以看出,我國期刊論文參考文獻的研究熱點和有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參考文獻標注與著錄規范化、標準化是信息傳遞、交流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據南京大學CSSCI統計,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圖書情報學期刊的參考文獻標注與著錄規范化程度明顯好于其他各類期刊[4]。本次調查中,研究參考文獻著錄問題與糾錯、著錄規范化的論文分別占到了28.13%和24.67%,足以說明參考文獻著錄的規范化問題帶有普遍性。常見不規范現象包括正文中無標注、文后參考文獻不加“[]”,期刊的期、卷、總期數著錄混亂,不標注引文頁碼,責任者項著錄不全,不標注文獻類型,學位論文、會議論文、電子文獻等類型文獻著錄隨意性大。外文期刊著錄問題更多,如著者只寫姓、未寫名的縮寫字母,以及外文期刊名稱縮寫、期刊卷期號和書籍出版項極不規范[5]。雖然出臺了國家標準,期刊論文參考文獻著錄不規范現象仍頻頻出現,作者雖有責任,但關鍵是期刊編輯部審核不嚴謹。因此期刊編輯人員要嚴格執行《規則》,認真審核每一條文后參考文獻,尤其是核對外文參考文獻,可大幅降低錯誤率[6]。參考文獻引用的篇數與有效標注是研究的熱點參考文獻數量多少為宜一直存在爭議。劉雪立[7]認為論著引用參考文獻不超過10條,綜述不超過25-30條。楊麗[8]認為在引用合理的情況下,論著可以不限制文獻數量。張靖安[9]認為不能搞形式上的標注,避免參考文獻庸俗化。筆者認為,著錄文后參考文獻數量應根據論文寫作具體情況而定。有的作者是創新性論文,確實沒有參考過多的文獻,但為了達到期刊規定,將無關緊要的文獻給予標注,造成參考文獻無效標注多,引用文獻質量不高。當然,借鑒了一定要給予佐證,提倡實事求是的有效標注。

適度限制參考文獻自引率是確保期刊學術的嚴謹性和作者誠實性基本原則自引包括作者自引和期刊自引。作者自引可以說明其研究的系統性,也可以提高自身影響力;期刊被引頻次是評價期刊質量及文獻情報價值的重要指標,因此不少作者和期刊頻頻自引。蔣鴻標[10]認為自引不能反映學術期刊的真實價值,自引文獻不宜提倡。國外不少核心期刊十分注意回避文獻的自引現象。以3種世界權威醫學期刊Lancet,JAMA,NewEngl.JMed為例,作者自引率僅4.3%-4.8%[11]。筆者對某單位學術論文被引頻次的調查,個人排位第一者的自引率高達80%。不少期刊為了沖刺核心期刊或提高期刊影響因子,在論文錄用通知書上要求作者必須引用該刊文獻2-3條。上述現象導致作者、期刊引用文獻的不良動機,極為庸俗。因此,提倡學術道德的純潔性,正確對待自引,不要為自引率而自引,期刊更不能對作者下發“命令”式錄用通知書。最大限度減少參考文獻間接引用是確保論文質量的關鍵間接引用即A看B文,B文引用C文,A未看C文,通過B文直接引用C文。關于這個問題,至今未有權威性的解釋和規定。調查中發現存在兩種觀點,一是鼓勵作者標注引文的原始出處,即使間接引用,不應指責[12];另一種是引用的參考文獻必須是作者親自閱讀過的文獻[7]。為什么會出現間接引用現象?筆者認為,一是當今社會快節奏工作和生活極易導致浮躁心理,必然會出現間接引用的現象;二是電子文獻為作者獲取文獻提供了方便,但電子文獻存在時間的局限性。以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庫為例,收錄最早時間為1994年,之前的文獻只能查找紙質,致使不少作者不愿深入查找紙質,直接采取間接引用。因此,要提倡純正、踏實的學術風氣,同時建議《規定》補充在無法查到原始文獻時可以采用間接引用,但需要注明轉引何刊,以供他人查詢核對。

本文調研只是對期刊論文參考文獻研究現狀的了解和剖析,還有很多問題和現象亟待討論和探索。但是,無論是期刊編輯部還是作者,只要正確認識期刊文后參考文獻的重要性,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正確引用和著錄論文參考文獻,將會促進我國期刊論文參考文獻的進一步規范。

作者:宋敏

篇12

快速處理稿件對科技期刊的影響非常巨大,可以提高作者群的投稿意愿,增加讀者群的閱讀積極性,增強期刊在同類期刊中的競爭力,并提高其學科影響力,為期刊的發展提供一定契機[1-2]。稿件的處理通常包括初審、同行評審、終審及發表4個階段,因此想要快速處理稿件,就需要同時提高這4方面的速度。其中,初審速度與終審速度完全由編輯部內部人員控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關鍵是如何縮短同行評審時間和提高文章的發表周期[3-5]。

《交通運輸工程學報(英文版)》是面向國際的全英文期刊,筆者結合實際工作,對加快稿件處理方面提出一些想法,希望能為即便同行提供參考。

1 同行評審

1.1 審稿專家的選擇

在作者進行投稿時,一般會要求作者提供3位審稿人,這部分資源雖然不會用于該作者論文的評審,但是可以將其信息保留,作為期刊的“專家庫”備用。在選擇審稿專家時,既可從期刊“專家庫”中尋找,也可通過論文中的引用文獻進行選擇,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百度學術搜索、谷歌學術搜索以及Springer、ScienceDirect等出版集團數據庫檢索文章相關內容以大范圍的尋找國內外合適的審稿人。

國外的審稿專家都是不需要付費的,因此在審稿專家數量的選擇上,可一次性選擇數個國外的審稿人,以防止出現拒審、拖審的現象。

一個大學科是由數個甚至數十個小學科組成的,各個小學科的研究之間往往千差萬別,因此,期刊編輯在找同行專家評審稿件時,就需要能夠精準的找到與待審稿件研究相近的“小同行”專家,因為“小同行”專家往往能夠更加準確地對稿件的研究意義做出鑒定,同時還能對稿件提出更加專業的修改意見及建議。同時,由于“小同行”專家對稿件內容的熟悉度比較高,因此能夠快速地返回審稿意見,有利于加快稿件處理的程序。

想要準確地找到“小同行”專家進行稿件評審,就要求期刊編輯對期刊所屬學科及該學科內的研究人員有較多的了解,不僅需要學習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要閱讀同行業的科研論文,掌握學科當下的研究熱點、難點,同時了解專家的研究情況,并且適時更新審稿專家庫。

1.3 稿進度的追蹤

審稿周期的長短是作者最為在意,同時也是影響稿件處理速度的關鍵性因素。給予審稿專家的時間一般為20天,若審稿專家到期未返回審稿意見,編輯應及時進行催審,同時可再次選擇別的審稿專家送審,以保證審稿過程的順利進行。

對于退回修改的稿件,在作者完成修改并返回稿件后,應及時將修回的稿件發送給之前給出意見的審稿人。對于一些不能準確把握學術價值的稿件,為了能夠得到一個更加公正、準確的結論,除了邀請初次的審稿人外,還可再多送幾個邀請的專家進行評審,以提高期刊論文質量。

2 周期的統計及分析

當稿件正式接收后,理論上就可以開始安排出版了,而實際上,由于刊期、頁碼及校對時長等問題的制約,很難做到接收即出版。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預出版越來越受到作者和科研機構的認可。

根據最新版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和《科學引文索引(SCI)》,分別在4種數據庫中各選擇4種學術期刊,隨機選擇發表在2016年的20篇文章,對其發表周期進行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通過對16種學術期刊論文的發表周期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在8種英文學術期刊中,文章的發表歷程均一目了然、清晰可查;自然科學類期刊的發表周期均短于人文社科類期刊,這可能是由于自然科學類的文章更注重時效性;實行網絡預出版模式的英文學術期刊有7種,其從稿件接受到網絡預出版的時間均不超過2個月。在統計的8種中文學術期刊中,部分期刊的文章發表歷程不清楚,在文章所在的網頁和下載的PDF文件中均未列出,不利于讀者、潛在作者對文章的發表周期進行預估;僅《電子與信息學報》實行了網絡預出版,所占比例遠低于英文期刊。

3 結論

在受限于正式出版需要考慮的篇數、篇幅、刊期、頁碼等因素的條件下,網絡預出版有利于加快文章生產,縮短文章發表周期,這無疑會增加作者的投稿意向,因此在中國學術期刊內大力推廣期刊的網絡預出版模式具有積極意義。

優秀的稿源是學術期刊能夠長久、興盛發展的基礎,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專家評審的速度,縮短文章的發表周期,增強期刊的時效性,能夠為期刊吸引更多的優秀論文,更有利于提高期刊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程利冬,呂雪梅,魏希柱,等.如何準確快速地處理稿件[J].編輯學報,2013,25(3):298-299.

[2]韓國良.淺析如何快速處理學報稿件[J].編輯出版,2015(1):53-54.

篇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新县| 莒南县| 南华县| 志丹县| 祥云县| 塘沽区| 新邵县| 黄骅市| 额敏县| 东辽县| 澳门| 庐江县| 沙湾县| 麻阳| 卢龙县| 同仁县| 诸城市| 象州县| 长丰县| 新巴尔虎右旗| 雷波县| 凌海市| 小金县| 靖宇县| 潢川县| 房山区| 海阳市| 江口县| 灵石县| 建湖县| 浦东新区| 义乌市| 沙湾县| 游戏| 三都| 石台县| 东宁县| 夏津县| 昌吉市| 普格县| 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