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大學英語課堂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轉變教學理念和角色是前提
目前,我國關于全人教育觀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少,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討論不多。一方面,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必需,還要與課堂以外的其他學習形態關聯;同時,學科內容不僅是課程的唯一組成,還應該在界限分明的學科之間建立起廣泛的聯系。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應該著眼于學生的整體發展,最終的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獲取一定的英語語言文化知識,更遠的目標是讓他們能夠熱愛學習,也不會因為一時的英語知識、技能的欠缺,產生畏懼和自卑心理,從而實現真正的“我要學”,不是在強壓之下的被動學習。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大學英語教師要致力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提升素質的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內外的活動,在活動中溝通、交流,不斷鍛煉自己的學習實踐能力。課堂上的合作學習是老師引導下的同學間互教互學,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和角色,引導同學們集思廣益,通過相互溝通情感,增強學生之間的交往,形成初步的社交能力。因此,要在課堂上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型關系,逐漸改變“一言堂”的角色,由“講授者”變成“組織者”“指導者”“協調者”“促進者”“幫助者”。要以一顆平等、友善、信任、寬容、尊重的心對待學生的情感、想法、觀念和錯誤,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如通過英語角鞏固所學專業知識,提高英語表達能力;以“探究”“合作”“釋疑”等教學形式組織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積極表現、獨立思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要善于搭建學生互相交流、合作的平臺,引導學生討論、質疑、分析,發表自己的見解;重視不同類型的文化之間相互借鑒,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以提高個人素養。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閱讀、比較中外不同文化氛圍的知識差異,積累民族文化,了解外國文化知識,做到互通有無,相互借鑒。只有熟悉、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才能在學習、生活中更熟練地使用英語,培養較強的溝通能力,使學生在不斷的交流和合作中學會做人和生活,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承擔社會建設的責任感。如果堅持不懈在課堂貫徹這種理念,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必定會有長足進步[8]。
2.2細研深挖教材是基礎
對于每個大學生而言,大學英語課程至少伴隨兩年的時光,毫無疑問是一門有重要影響的課程。在大學生人格形成、素質提升的關鍵階段,深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特色,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素養的基礎。當前我國高等院校中通用的大學英語教材很多,但大多存在更新周期長的問題,使得課堂教學內容多年來一成不變,缺乏時效性,內容陳舊枯燥,不能與時代緊密關聯,課堂教學與現實社會脫節,學生面對這種死板的內容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厭惡心理。除了及時更換、調整教材之外,還應該結合社會最新的內容,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外延,會發現課文中蘊涵著不少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好素材?!缎乱曇按髮W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中許多文章就具有這些特點,富有時代氣息、思想深意和文化內涵,可以增進大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實現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同步提升。如College-TheLaddertoSuccess?DancewithLove、LessIsMore、BeatYourFear、TheWaytoSuccess、WhenWorkIsaPleasure、SecretstoBeauty、PassionGuidesLifeChoices等文章,如果把這些文章巧妙解構、合理運用,可以變成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堅持不懈等健康心理品質的好材料,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正確面對成功、選擇、交友、戀愛、擇業壓力。從人本主義角度出發,針對目前高校英語教材內容的選取,應與學生的文化知識緊密相關,使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產生興趣,降低語言理解的難度。比如,可以結合外國總統的就職演講、國情咨文等,以及互聯網上最新的一些消息。在教學中,杜絕把不同類型的知識人為地割裂開來,孤立地去學習某一門課程,造成學科之間相互孤立,這種傾向可能會導致學生的片面發展和思維方式的僵化。要善于優化使用大學英語教材中這些文質兼美的課文,逐步增強大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審美情趣,善于培養美好情操,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只有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影響和滲透,跨越學科之間的各種鴻溝,才能開拓學生知識學習與問題研究的視野,這些目標的實現要求在教學中細研深挖教材,摒棄本本主義、唯教材論,大膽開拓,真正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2.3引導學生探究合作是關鍵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課堂,唱主角的應該是學生。不能僅僅將英語教學活動作為交流工具,老師在課堂上僵硬灌輸,學生被動地接收知識,漠視教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最終由于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需求的缺失,導致他們在課堂上找不到感覺,只能靠玩手機打發時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主體性地位的體現,需要英語教師長期的引導和熏陶。由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壓力,大多數學生難以體會英語學習的樂趣,甚至不能靜下心來閱讀英語作品,體味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精神,為此,在課堂上要想方設法安排一些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作為彌補。由于學生基礎存在較大的差異,緊湊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要依賴老師的講解,被動參與知識的接受,沒有時間也不可能積極地思考問題,成為英語課堂學習活動中的被動執行者。在“全人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的目標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心理特點,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考,養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9-10]。要對學生正確的引導,重視學生獨立思考和思想表達能力、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教學目標要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要著重于養成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貫徹終生,這一點極其重要而又極難實現,唯其難,所以要堅持。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取一些變通的方式,穿插在課堂里面,比如授課前可以給學生10分鐘時間,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行presentation;也可以讓學生就某個感興趣話題發表看法,展開即興演講。也可以在課中設計小組討論,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的合作學習,讓他們通過合作、交互式體驗,深入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團隊意識、合作意識。還可以利用課文主題設計訪談節目,讓學生當主持人,采訪“名企業家”,探討他們成功的秘籍,以這些成功人士的經歷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悟[11]。黃源深先生指出,外語系學生易患“思辨缺席癥”,這與我國教育工作中長期以來過于重視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訓練,忽視對學生進行思維素質、能力培養有很大關系。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全人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最終實現以“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為目標的素質教育育人模式,也體現出人本主義思想在教學工作中的滲透。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學習能力、興趣點不一致,學生間、師生間的互相啟發和討論,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個體素質。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平臺,用好它、挖掘它,會使英語課堂靈動有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
2.4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是保障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離不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作為高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守仁教授在《堅持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觀》中指出,“大學英語綜合評估體系還有待建設和完善;大學需建構和諧語言生態。提升教學質量才是堅持科學的大學改革觀的核心?!碑斍暗拇髮W英語教學評價體系是存在問題的,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是考試成績,視其是否通過某些考試等作為最終評價手段。對于老師的主要評價標準也是看他們發表的論文數量和級別(所謂二類、三類、C刊等)。這種只重視“終結性評價”而忽視“形成性評價”的做法顯然是不科學的,是片面的,不利于讓老師投入更多精力進行教學研究,最終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至于形成唯分數論英雄的局面。要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應該把形成性評價貫穿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全過程。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以及與之相關的參與程度、學習態度,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及時作出調整,隨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新的學習需求,這才是全人教育的根本目標之所在。而這種教育模式需要教師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在備課中、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精心設計,精心實施,關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關鍵環節,因地制宜采取適當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從而達到預期目標和效果。大學英語課堂可以事先設計一個以“朗讀背誦”“自由讀寫”“口語交際”“課堂活動”“課堂表現”“作業測驗”“個人特點”為主的表格,依照這個表格對學生評價,取代傳統的以“出勤”“交作業”“參與活動”三大板塊為主的評價學生平時成績的做法,更新評價機制與模式。隨著大學英語教師工作量的加重,大學英語教師的評價機制要盡快加以調整和改革。要本著教學為第一要務的原則,調整教師的工作重心:教師平時進行科研、是必要的,搭建“教學和科研”的平臺則更重要,如何把“教學成績和科研論文”合理地結合起來客觀評價教師的工作,為他們職稱評審、績效考核“減負”更是一門重大課題,需要學校主動作為,切實為教師考慮,推進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創新。
篇2
教育是“教”和“學”的結合。教師把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要成功接受知識,教育才是成功的,知識的傳播才是成功的。由此可見,課堂傳播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注重了“教”,而忽略了“學”,所以課堂傳播是不成功的。這種直線性的單向傳播被稱為“香農—韋弗”傳播模式,這是由信息論創始人、數學家克勞德•香農和他的同事沃•韋弗于1949年提出的。這一模式最早用來解釋電報通信過程中的傳播模式,適用范圍逐漸擴大,包括用于教育教學研究。這一模式的優點在于它包含“噪音”因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指影響學生接受知識的干擾因素,比如生詞的出現、社會文化背景過于陌生、多媒體的不恰當使用等。根據《要求》的精神,理想的大學英語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接受教師的信息之后,將教學效果和教學評價反饋給教師。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都發出信息,也都接受信息。這種雙向傳播符合美國傳播學創始人威爾伯•施拉姆的大眾傳播學理論。他認為,受傳者都屬于一定的社會群體,他們在接受和傳播該信息時會受到其他群體成員的影響,信息傳播是雙向循環的過程,每個成員既是傳播者又是受傳者。
三、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傳播有效性的策略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陸續有傳播學者針對教育教學展開研究。90年代初期,已有一些教育傳播學的教材與論著問世。教育傳播學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近年來,課堂教育傳播模式與效果成為教育傳播學研究的核心問題。那么,基于對大學英語課堂傳播模式的分析,如何利用傳播學理論,來增強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傳播的有效性呢?從傳播因素的角度來看,傳播活動是從傳播者開始的,要想增強傳播有效性,就要先提高傳播者的素質。首先,教師是大學英語課堂的行為主體,教師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較高的學術水平能夠保證其傳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權威性。其次,教師要和學生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體現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學生對教師不反感、不排斥,才有興趣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再次,教師在備課的同時,也要“備學生”。傳播心理學表明,信息接受者往往根據自己的經驗范圍,包括知識、經驗、立場、歷史文化知識來接受信息。所以教師要把學生的經驗和興趣融入到教學中,擴大師生的共同經驗范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傳播效果理論分析,首先,認知一致理論認為人在認識過程中主動尋求平衡和一致,如果某人的觀點與其他人不一致時,他有壓力形成新的觀點,達成一致。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一部分學生能夠成功接受教師的信息,而另一部分學習基礎薄弱、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不能在相同時間接受信息。后一部分學生通常會感到緊張,有的會加快步伐,追趕上其他學生;有的則出現放棄或者逃避的念頭,表面看起來接受了教師的信息,其實則不然。這就要求教師不能“點對面”地教學,而應該采取“點對點”的教學方式,把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理解能力,讓所有學生不僅接受信息,還要理解好信息。在大眾傳播學中,議程設置指大眾媒介加大對某些問題的報道量或突出報道某些問題,能影響受眾對這些問題重要性的認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承擔著設定議程的責任,比如,哪些內容該講,哪些內容不該講,哪些內容要重點講,哪些內容要簡要講。大學生的思想已經比較成熟,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議程”時,要鼓勵學生進行討論、演講等自主學習活動,提高課堂活動的效率和可控性。傳播媒介是傳遞信息的載體,合理使用傳播媒介是達成有效傳播的基礎。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傳遞的信息是英文,這對母語是漢語的學生來說是具有難度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更應該科學利用傳播媒介來輔助教學。在教材的選擇上,既要有基本功的訓練,又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在電子課件的設計上,要做到條理清晰、重難點突出、生動活潑,充滿感染力和現場感;在多媒體設備的使用上,教師要多操作、勤練習,熟能生巧。
篇3
(1)教師首先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由于英語教師在課堂上的喜怒哀樂很容易被學生感知從而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體驗,所以在授課時英語教師要自覺調動自己的正面情緒,暗示自己不要將不良情緒帶入課堂。真正做到“教而忘憂”、“樂在其中”,把自己對于英語的熱愛和感悟傳達給每一個學生。對于暫時無法克服的不良情緒,教師要事先向學生說明緣由,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2)教師應當積極感知學生的情緒變化
英語教師應當善于察言觀色,能夠快速識別學生情緒的變化。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避免照本宣科式的單向信息灌輸,通過隨堂提問或課堂活動了解學生是否對所學知識感到愉快和有興趣。教師尤其要關注課堂上學生所表現出的負面情緒,如焦慮、緊張、懷疑、沮喪、迷惑、痛苦。這些不良的情緒或臨時激發或長期積累,但無疑都對教學合作績效起著巨大的破壞作用。
(3)教師應當鼓勵大學生找到合適的情緒表達方式
“情緒管理”即是以最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換句話說,教師要幫助學生恰如其分表達情緒。學生情緒變化波動有許多不可控的因素,積極的思維方式會產生積極的情緒,但是學生一旦產生負面情緒,教師不應該一味地拒絕壓制,正確的做法是建立師生間信任關系,開放溝通渠道,允許學生充分地宣泄表達自己不良情緒。
(4)教師情緒管理的核心任務是幫助學生克服不良的思維方式
情緒ABC理論認為: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思維所造成。由于個性、年齡、性別以及早期經歷的不同,大學生思維方式往往差異很大。但面對困惑挫折他們又都往往容易形成錯誤的思維方式或信念。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全面、辯證、樂觀、平和地看待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掌握情緒自我調節的方法,用正確的思維方式指導自己的情緒反應。
(5)教師情緒管理的主要手段是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堂氛圍
是學生對課堂情境的總體評價和感知。它集中體現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人際關系以及在這一關系網絡中師生互動的狀況。由于課堂氛圍對學生學習情緒的巨大影響,教師應當以開放民主的態度,提高個人修養,增加個人魅力,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努力創造出一種和諧、寬松、相互信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投身到課堂情境體驗當中,真正體驗到參與感、滿足感和成就感。
(6)教師情緒管理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正面的課堂主導心境
不同于激情和應激,主導心境是長期穩定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一個人穩定的情緒面貌。積極正面的主導心境能夠形成強大的心理動機,對人的行為具有驅動作用學生課堂上主導心境的形成有賴于教師長期的情緒管理以及對英語學習重要性的認知。只要英語教師將課堂情緒管理看成是一個系統工程,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用正確方式、思維方式認知課堂情境,理順情緒表達途徑英語課一定能夠成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科目。
篇4
一、交際能力理論的由來、發展及其教學指導意義
能力(competence)這個概念最初是由Chomsky提出。它指的是理想的語言使用者所具有的語法知識,與具體環境中語言的實際使用沒有任何關系。語言能力這個概念因為太狹隘而受到大家的批評,為了擴展能力這個概念,D.H.Hymes在1972年發表的(論交際能力》一文中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這個概念。他認為一個人的潛在能力(capacity)包括語言知識(knowledge)和使用語言的能力(abilityforuseoflanguage)。他認為交際能力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1)形式是否可能(possibility)——產生合乎語法的句子的能力;(2)實際是否可行(feasibnity)——產生能被人腦解碼的句子的能力l(3)運用是否得體(appropriateness)——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應用正確語言形式的能力;(4)語言的可接受性(performance)——話語被完成的事實。在Hymes看來,一個人的交際能力不僅應包括語法知識和語言能力,而且還應包括心理(可行)、社會文化(得體)和使用概率(實際出現)等方面在內的一種判斷能力。學習者不僅要知道句子在語法上是合格的,而且還要知道句子是得體的。也就是說,在交際時,交際者應考慮針對此時此地對誰講,該講什么,怎么講,其基點或出發點是交際者,擁有交際能力就是同時擁有語言知識和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因此,Hymes認為,語言學習的目標是:實施一系列語言行為從而具備參與到交際活動中去的能力。換句話說,學習一種語言實際就是學會表達某些特定的功能。在Hymes交際能力理論的基礎上,加納萊(Canale)和斯韋恩(Swain)在1980年提出了一個交際能力模式,這個模式包括交際能力的四個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即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以及策略能力。因此,交際能力理論在英語課程教學實踐中具備了可行性,對英語課程教學也有了實際的指導意義。LittleWood在(交際語言教學論)一書的前言中就指出:“交際教學途徑大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語言視角。尤其是它使我們認識到,語言教學內容不僅是語言結構(語法和詞匯),而且應包括語言的交際功能;同時,交際教學途徑還大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語言學習視角。它使我們強烈地意識到:只教會學習者怎樣運用外語的結構還遠遠不夠。我們務必培養學習者在真實情景中使用語的策略?!彪S著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培養學習者成功的社會交際能力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應用語言學家在此方面的探索,對于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和教材編寫等方面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將交際能力訓練貫穿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
1.大學英語課堂開展交際能力訓練的主要障礙分析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長期以來沿用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teacher-centered)傳統模式。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只是被動的接受信息,幾乎沒有什么機會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而老師的個人陳述和講解形式占據了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或者也僅僅局限于少數能力較強,膽子較大的學生參與其中。另外大部分的學生在使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時,都會感到緊張。久而久之,學生便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進而也失去了興趣和信心。通過調查和訪談,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并非主觀上不重視英語學習,或者不想提高英語表達水平,而是對在課堂上究竟應該如何表現,如何參與到學習中存在一定的顧慮。由此看來,目前,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存在的主要障礙有:如何樹立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學思想,探索出具有真正意義的實踐方法,如何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使他們名副其實地充當課堂的“主人公”。老師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恰恰是如何從根本上轉變自己的思想,同時幫助學生也實現思想的轉變,換言之,就是幫助他們反客為主”。這個過程的確具有很大的挑戰性,目前開展起來也有諸多障礙。首先,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嚴重缺乏導致課堂活動開展受阻。再加上課堂練習的內容均由老師教師一手操辦學生完全沒有參與課堂活動內容的選擇和設計,所以,教師面對的狀況是許多課堂活動安排下去后很難得以良好的實施。很多學生因為無法用英語表達而缺乏信心和勇氣,或者可能對教師的安排活動不理解,不感興趣,表現出非常緊張、焦慮和不安的負面情緒。因而學生在課堂上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害怕犯錯、出丑,寧愿埋頭記筆記也不愿意站出來展示自己。長此以往學生在課堂學習環節會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對于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其次,課堂模式單調、刻板。學生課堂上的交際能力訓練通常是單純的一問一答、復述和模仿,難度較低,并且無法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或者老師布置某個話題,要求學生討論和表達,而這一要求對非英語專業的大部分學生來說難度又比較大,教學目標難以達到。最后,課堂可供學生練習的時問少很多學生課前預習不充分,因而造成課堂氣氛緊張,即使老師設計好了場景,讓學生臨場表演或回答,結果很多學生站起來抓耳撓腮,沉默半天也想不出如何表達自己。難以真正實現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以上論述了目前在大學英語課堂開展交際能力訓練的主要障礙。如此諸多障礙給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開展交際能力訓練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所以,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環節上既能做到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又能使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已經成為我國英語教學界關注的問題之一。
2.調整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教師角色的變換
對外語學習者而言,語言知識教學環節必不可少。同時教學的方式和手段也應是多種多樣的。以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任務為基礎,以情景為依托,以整體為指向,一切活動圍繞交際,盡量重現交際過程,并允許學生出現語言錯誤。根據這些特點,在運用此教學模式進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時,要求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新的角色。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應創造條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角色扮演等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和反復訓練學生的交際能力。
下面就以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例,探討如何調整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以及如何實現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以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為出發點,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為最終目的。對于教師而言,開展課堂活動的環節主要包括:恰當地設計好小組合作的內容和任務、監督小組的合作學習、掌握好適合學生能力和技巧的任務分量、及時進行評估和小結等等。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和課堂的主人,他在課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學生開展交際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教師在每個環節的角色都十分關鍵,并且教師的組織活動策略和方法也將給整個課堂的交際活動產生直接影響。開展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策略如下:
第一個環節,恰當地設計小組合作任務。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時,教師布置給每個學習小組的任務應該是適合多個學生合作的任務,而不是個別學生可以獨立完成的任氛這就需要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必須要考慮并策劃好合作學習的原則,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可由學生自行、自發地分成自然小組,也可以有教師根據學生的成績、表現力和性格等因素來進行分組,同時要安排選出小組長,面可以負責組織小組活動,另一方面還能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
第二個環節,掌握好適合學生英語水平的任務量。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時,應該注意其任務的份量和難易程度是否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能夠完成的,如果任務過于復雜就會打擊小組學習的積極性,挫傷成就感,但是如果過于簡單,則無法真正提高學生實際的交際能力。另外,任務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時效性和實用性,布置的任務盡量要涉及學生熟悉的話題,以大學英語精讀課為例,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根據課文內容給出不同的討論題目,學生可以通過交流、討論、分析、歸納和總結等一系列步驟展開討論,共享和互補信息。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有機會與同組成員或者其他組的成員分享觀點或證實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這將有助于克服學生因有顧慮不愿在課堂上發言的心理,營造活躍、競爭的課堂氣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此一來,學生對原有的知識會產生新的、更深層的理解,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得到了相應的鍛煉和提高。
篇5
1.引言
提問是英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課堂交流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課堂提問,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恰當的提問能啟發和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等進行積極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師和學生共同處在一種互動式的課堂交際活動中。通過提問教師可以及時地理解學生的語言水平及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促使教師有目的、有針對地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如何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并實際應用大學英語課堂提問類型是英語教學中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3》中的幾篇文章節選為實例,對幾類課堂提問類型進行研究,探討其各自的特點、功能和價值。
2.國外外語對課堂提問的分類
geoff thompson在“training teachers to ask questions”(1997)一文中將課堂提問分為形式、內容和目的三個方面。(1)就形式而言課堂提問分為wh-和yes/no兩種類型;(2)就內容而言又將wh-和yes/no型問題均等分為外在事實和個人事實及觀點表述等幾種。外在事實是指那些與學生并不相關的信息;相反,個人事實是指與學生本身情況相關的信息,表述個人觀點屬于學生的個人范疇;(3)就目的而言可以分為展示性和交際性兩種。展示性提問和交際性提問的區別在于教師是否對問題的答案已知或未知。
趙曉紅在《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師話語的調查與分析》一文中將課堂提問分為限答式提問和非限答式提問。她認為:“課堂提問可以根據其內容簡單地分為語言知識性提問和理解性提問?!?nbsp;
3.依據不同的問題類型有效地進行提問
綜述所見,提問分類方法方法不同,有的是側重問題本身的形式,有的側重提問的目的,有的側重答案的內容。本文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把側重點放在教學內容上,即依據內容將問題分為課內知識理解和課外背景知識型問題。
3.1課內知識理解型問題
這是針對教學內容,旨在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而提出的問題。一方面可以用來了解學生對課上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另一方面可以用來引導學生加深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師生互動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
3.1.1細節性問題
所謂細節性問題就是教師根據具體的課文內容提出的問題,答案往往都是唯一的,并且可以從課文中找到。這也是復習舊知識和講授新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現以unit 5 “returning to college”的教學為例。當老師教授6個自然段后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
why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ake philosophy again?
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現成的答案。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容易被學生找到。一方面可以起到復習和鞏固所學內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和激發這些學生的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信心。
3.1.2歸納性問題
所謂歸納性問題是指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但要求學生自己進行歸納和解答的問題。這類問題是對課文主題的深入理解,在課文中一般沒有直接的答案,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能力,根據課文內容組織語言,發表見解。這類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擴大知識面,強化英語交際能力,也可起到更好地理解篇章大意的作用。
以unit 7“agony from ecstasy”為例。老師可以在導入課文的時候提出與有關的問題:
why do some people turn to drugs even they know it’s a one-way ticket?
在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后,老師可以再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加上說明的圖片來向學生介紹吸毒的危害。
3.1.3評論性問題
所謂評論性問題是指要求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針對課文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并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問題的答案同樣無法再課文中找到,而且更加不確定。雖然可以根據作者的意圖,但主要還是要表達學生自己的觀點。這類問題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unit 4“not now,dr.miracle”的課文后,老師可圍繞課文的主題思想,設計并提出相關的問題,對該作者的見解驚醒評述:
what is your idea about the author’s opinion on cloning of humans?
3.2課外背景知識型問題
這所提到的課外是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但在課堂可以適當提問的知識。這類問題主要是針對背景知識進行相關的提問,是對課文主題的進一步擴展,課文里沒有答案。課文背景知識的提問就是為了鍛煉學生的交際表達能力,抓住上課的機會進行練習。
例如,unit 8“return from the cage”這篇文章之前,老師可以就課文中出現的“bethlehem”“the west bank”進行提問,有的學生對這些知識很感興趣,而且會盡量地用所知道的英語進行回答,隨后老師用多媒體介紹這些地方,學生們聽得很認真,注意力也非常集中。
4.結語
提問作為教師所使用的最普遍的教學技巧之一被認為是教師組織課堂互動的最主要的方式。教師的提問不僅是一個組織教學的工具,還是一種交際工具。所以教師在保證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努力想辦法把學生的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如何運用不同的提問類型來不斷地給課堂注入活力,促進課堂教學的效果和互動。
參考文獻:
[1]張懷建,黃建濱.提問與閱讀課教學[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2001,(3):66-69.
篇6
教師話語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和手段,而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語言不僅是組織教學的工具,更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主要來源。何安平(2001)說,英語教學語言直接影響到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程曉堂(2009)研究表明,在探討教師課堂話語功能時,現有文獻常以經典的IRF教師話語結構為理論框架。在提問-問答-評估(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Follow-up)結構中,教師向學生提問來檢查知識或引導發言;學生回答后,教師予以反饋并進行評估。由此可見,課堂提問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前提和重要步驟,提問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量。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全面深入開展,英語的教與學已經不局限于語音、語法、句法等語言知識,而更側重于聽說寫等語言應用、交流綜合能力。英語課堂應從“教師主導型”盡快地轉變為“學習者為中心”;教師的角色應從知識的傳授者、獨白者調整為引導者、對話者。這在應用語言、組織課堂、提高授課效果方面給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優勢,引導教學流程,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學生思考,通過交流協商,提高其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
二、大學英語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根據大量調查表明,大學英語課堂提問狀況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課堂提問時間少,仍基本處于滿堂灌的狀況;提問的類型以展示型、封閉式問題居多,未能有效調動學生思維;提問的對象有所偏袒,不能激發全體學生回答的積極性;提問后的等待時間(wait-time)偏短,甚至出現代學生回答現象;提問后的反饋不夠及時、有效,挫傷學生日后發言的積極性等。
2.問題的出現有多方面原因。大班英語教學提問的艱難性:現在的大學英語動輒幾十名甚至上百名學生,無法實現小班英語教學的理想模式;英語學科的特殊性: 英語課堂不同于其他課堂,學生接受的是異國語言,接觸的是異域文化,因此在語言輸入、理解、表達和內容的接受性上受到更多的挑戰,因而導致了學生怕犯錯誤、害羞畏難的心理;教師未能改變教學思路:重視語言形式,忽略提問內容,以不斷的重述干擾學生思維,增加問題的額外難度;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后提問,語言修辭往往無懈可擊,而預設好的問題答案則阻礙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意義磋商,無法在課堂上實現真實的交流;教師事先對教材內容缺乏了解,為問而問,問題本身沒有含金量,無法激起學生的回答興趣;對學生不同性格、不同學習風格缺乏了解,缺乏對不同學生的提問策略;更有甚者,教師在課堂上以問代罰,試圖通過提問達到整頓教學秩序的目的,長此以往,后果不堪想象。
三、最近發展區給大學英語課堂提問的啟迪
1.理論概述
根據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至少學習者有兩個可以確定的發展水平:一是現有的發展水平,即能夠獨立自如地完成教師提出的智力任務,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定;二是潛在的發展水平,即尚且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而必須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與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時,通過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務。 最近發展區則是“實際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或“幅度”。
他認為,“最近發展區”是“發展教學最佳期限”,在最佳期限內進行的教學才是促進發展的最佳教學。教學過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上,才能產生潛在水平和現有水平之間的矛盾,從而引起心理機能間的矛盾,進而推動了學習者的發展。
該觀點強調了教學在發展中具有主導性、決定性,揭示了教學的本質不在于“訓練”、“強化”已經形成的內部心理機能,而在于促使、激發目前尚未存在的心理機能。
2.啟迪
2.1.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提問意識。
根據維果茨基的理論,人本質上是社會的,人的智能來源于社會和文化。學習與發展是具有合作性的社會活動,個體認知的發展是通過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交互實現的,是永遠不能被“教”給某個人的。單純的語言輸入并不能促使語言習得的發生,只有在結合語言行為過程中的情境、行為等因素后,才能實現語言的習得。
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意識到,在英語課堂中講解字句、語法,只能解決語言習得中的語言表層問題,并不能讓學生參與其中,感受到英語的真實使用過程,而被動的接受語言的輸入,只能讓學生游離于課堂。因此,讓教師走下高高在上的講臺,從“傳授者”變為“促進者”、“幫助者”,讓“教師主導的課堂”成為“教師主導的互動”,讓學生成為話題的“參與者”、課堂的“主導者”,是成功教學的第一步。
2.2 課前調查設計,掌控提問角度
維果茨基認為:“如果問題創設全在知識范圍內,只是大腦皮層的簡單探索,就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如提出的問題過高,大腦皮層模糊一片,就不會有特別明顯的興趣點,引不起大腦在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交錯綜合。只有把問題設在最近發展區,才能引起興奮點?!?/p>
因此,教師課前要充分做好提問的調查、準備工作。在了解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的同時,也要掌握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分析兩者之間的差距,尋找其最近發展區,把握“教學最佳期”,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潛能,引導學生向著潛在的、最高的水平發展。
了解問題的類型和不同的認知技能將有助于教師對問題設計的把握。布盧姆(Bloom,1956)(設計的系列思考技能,按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這種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的順序進行排列,已被傳承為經典。
同時,傅建明(2005)根據提問的目的,將問題分為:基礎性提問,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知識,如:When does he realize his mistake? 探究性提問,以解除疑惑和誤解,如What does he mean by saying “…?”開拓性提問,對所學知識升華,進行聯想和使用,如 Put yourself into his shoes, what would you do?
根據提問的方式,也可分為:是非式、選擇式、比較式、查考式、直截式、迂回式、磋商式、故謬式、反問式、擴展式、假象式、推想式等等。
總而言之,教師要深鉆教材,精心設問,使問題具有科學性、導向性、可接受性,同時結合學生的具體水平,調整問題類型和難度,使其具有啟發性、新奇性,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變最近發展區為現實發展區。
2.3尊重雙方互動,把握等待藝術,
維果茨基強調兒童從與一位比自己知識更豐富的人互動過程中建構其智能。這種動態、二元的過程使雙方通過意義的磋商,達到交流知識的目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觀點,只有在學習者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時,才進行方向性的“干預”,并給予適當地積極地反饋;一旦學習者表現成熟,則撤出“指導者”的角色轉為“觀察者”或“鼓動者”。
而事實上,相當一部分大學英語教師在提問過程中,并沒有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要么即刻提問,要么越俎代庖,這種做法非但沒有達到提問的目的,反縱容了學生思想上的惰性。
教育心理學表明:教師在提問之后的3-5秒鐘或更久后方可重述或重復問題。提頓時間長短本身也為學生提供額外信息:停頓短,表明問題簡單,需要學生快速反應、配合;停頓長,說明問題比較復雜,需要用心思考。
正如孔子所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贝髮W英語課堂中的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參考文獻
[1]何安平.外語教學大綱教材 課堂教學:設計與評估[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2]程曉堂.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3]維果茨基. 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 余震球選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Bloom, B.S.(ed.)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Vol.1: Cognitive Domain(《教育分類學》,《認知領域》), New York: McKay, 1956.
轉引自《教學方法手冊》 巴巴拉G戴維斯著 嚴慧仙譯 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
篇7
一、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他認為兒童的認知過程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過程,包括“同化”和“順應”兩個過程。同化指個體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內的過程(即圖式擴充);順應指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信息的刺激發生變化的過程(即圖式變化)。在此基礎上,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強調了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對主動性如何發揮做了進一步的探索。
1.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而獲得的。因此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的過程中有四大要素:(1)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構建。這就要求教學設計不僅要分析教學目標,更要充分考慮教學情境的創設問題。(2)協作:協作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無論是個體對教學材料的搜集整理,學習假設的提出驗證,還是學習成果的評價都離不開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3)會話: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通過學習伙伴間的溝通探討才有助于完成既定學習任務,加強個體對學習最終的意義的構建。(4)意義構建: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謂意義的構建就是指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比較深刻的理解。
2.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
教學過程中包含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四個要素。傳統的以行為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各種媒體作為教學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是中心,是知識的主動傳授灌輸者;學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灌輸的對象;教材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對象;媒體則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方法和手段。而建構主義下的教學模式則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擔當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最終促成學生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構建。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是意義構建的主動者;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材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積極構建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的認知工具。
二、大學英語口語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對學生口語情況的調查和聽課總結,大學英語課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師教學觀念的問題
很多教師沒有認識到口語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差別,認為學生上課還是主要靠聽教師講解來獲得口語能力,于是課上還是教師作為主角,沒有給學生安排足夠的口語訓練時間。而口語教學本身很強的實踐性注定了這種教學方式的失敗。口語能力的獲得必須靠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去實踐才能提高。有些課堂即便有口語訓練這個環節,但往往形式單一,話題陳舊,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也不好。師生互動方式主要靠提問。缺乏合理的口語評價機制,大部分教師僅僅對學生的發言做簡單的對錯評判,沒有深入挖掘學生出錯的原因以及進行及時的引導。
2.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
我校英語口語課堂人數一般為50人左右,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專業。上課時,很多學生不愿意主動站起來發言,害怕自己說錯了被其他同學嘲笑。而被提問站起來的學生也往往是低頭頷首,往往以“My English is poor”為借口不愿意多說,勉強說了兩句后還會請求老師:“May I speak in Chinese?”而小組活動時,面對別的同學流利的英語,一些學生深感自卑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只會以簡單的“Yes,I agree with you”來附和別人的觀點。如果學生這種不自信的心理不及時得到糾正,就會慢慢演變為對英語口語的恐懼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3.學生語言基礎方面的問題
剛剛進入大學的大一學生基本上都有6-8年的英語學習經驗。雖然大部分學生都打下了堅實的英語閱讀和寫作基礎,但能夠基本聽懂英美國家人士說話的人卻并不多,而能夠用英語流利表達自己思想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很多學生中學時代幾乎沒有聽過英語,主要靠閱讀方式來吸取英語知識。聽力基礎的薄弱也嚴重影響了很多學生口語方面的學習。與此同時,很多學生對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缺乏清晰的認識,簡單地將書面語等同于口語,站起來發言時前思后想組織句子結構,結果說出來的句子結構又長又復雜,選用的單詞也非常書面語化。學生缺乏最基本的口語單詞以及句型方面的知識,比如,表達“好”的時候,很多學生傾向于使用“great”,而不會使用如“fantastic,excellent,thrilling”等同義詞來替換。學生之間互動大部分是對話式的,討論內容多限于自我介紹、打招呼等簡單的日常用語,難以提高學生真正的口語表達能力。
4.學生對文化認識方面的問題
如今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的普及使許多學生能快速及時了解英美國家的各種信息。比如男生一般比較喜歡看NBA,所以對籃球運動方面的信息了解比較多。而女生更傾向于看美劇和電影,對影視明星更感興趣。這些興趣對學生們學習英語提供了激勵作用。但因為學生興趣單一或者缺乏引導,往往知識面比較窄,比如,很多學生對英美文學幾乎毫無了解,提及Byron,Russell等現代文學上的知名人物很多學生竟然表示聞所未聞。同時學生對英美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的知識也缺乏系統的認識。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最終的表達方式,學生對文化方面知識的不足將會阻礙學生口語以及英語能力的長足發展。 轉貼于
5.學生思維方式的問題
口語課堂上,由于受書面語影響深刻,很多學生發言時前思后想組織句子,害怕出錯。很多學生的口語即便語法上沒有錯誤也非常不地道,有濃濃的中國腔,也就是我們說的Chinglish,比如很多學生談到天氣基本上都用weather而不會用it,從而說出“the weather is raining”的句子。這不僅僅是因為學生缺乏基本的口語知識,很多時候是因為學生對英漢思維方式的區別認識不清,簡單地認為只要將漢語一字一句翻譯過來就是英語了。另外,學生對一主題的發言主要來自于自己的印象,沒有邏輯性,泛泛而談,缺乏理性深入的認識。
6.學習材料方面的問題
根據筆者的調查和了解,很多高校非專業英語的英語教材偏于陳舊,有的教材甚至已經超過十年沒有更換。比如有的話題還是“Would you go to watch the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社會變化日新月異,口語作為社會的一面鏡子,其表達的方式和內容也是時時刻刻在更新的。而教材作為口語教學的基礎,更應該及時跟上時代步伐,反映最新的社會現象,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口語課堂問題的解決
區別傳統的結構主義將教師作為整個教學的中心,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的教學觀,建構主義從更科學的角度擺正了師生在課堂中的地位角色,一些應用該理論進行的教學實踐也表現出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證明建構主義在革新傳統教學模式,建立新的更有效的模式,改進學生的學習觀念方面有巨大的潛力。
1.擺正教師作為課堂組織者、引導者的位置
首先必須摒棄傳統教學觀里面教師作為中心的觀念,正確認識教師的角色。課堂好比建房子,教師只是指揮者,真正要動手建造實踐的是學生。口語課堂更是如此,教師一定要給學生練習實踐的空間。課前,教師應當合理組織課堂的結構,搜尋合適的話題,安排恰當的口語活動;課上,教師應當當好指揮者,合理利用圖片、音頻、視頻進行較好的課堂導入活動,活躍課堂氛圍,消除學生羞怯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開口講英語的興趣。需要時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對學生的課堂發言要進行恰當的評價和激勵,既要委婉地指出其語法或內容方面的錯誤,同時要不吝于表揚學生,謹防打擊其自信心。同時課堂活動的形式一定要多樣化,每學期適當安排一些演講、辯論、讀書交流會或者小測驗等。課下,教師應當多與學生交流,主動了解其學習上的困難,排除其心理障礙,對癥下藥對其進行學習上的指導。教學的同時,教師也應當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與時俱進,更新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以便對學生進行更好的教學。
2.學生要做好課堂的主人、知識能力的探索者和構建者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靠教師傳授的,而是靠學生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利用教師和其他人的幫助,通過一些學習材料和資源進行意義構建而實現的。學生在學習中是主動的積極的,而不是被動的聆聽者。因此,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奠定學生作為課堂主人的地位。比如,每節課結束都提前說好下節課的主題,要求學生自己去圖書館或網絡上搜尋相關材料,積極進行總結整理分析,做好課前準備,必要時可以讓學生站在講臺上,利用多媒體來演示講解自己的發現和心得。學生知識的獲得和最終意義的構建是離不開其他人幫助的,除了激發學生自我探索式學習外,教師也要鼓勵學生進行協作式學習。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組內成員分工合作,積極交流探討會話,共同完成任務。在此期間,教師應當時時跟進組內活動進程,對其進行指導,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
3.認識到意義構建的過程性,正確面對學習中的挫折和失敗
篇8
一、合作學習理論
合作學習的觀念和實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國古典的教學名著《學記》中就有“相觀而善謂之摩”,“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之說。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交流但作為一種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合作學習理論在2O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是美國教育家SlavinR.E.,JohnsonD.W.NIDavidson等提出的。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合作學習理論以研究與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師生、生生、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的異質性基本形式。以團體成績評價為標準.以標準參照評價為基本手段,以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的目標。它側重于以群組為主。以學習者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強調學習者的自我指導、個人發展、個性和內在的動機及其合作意識。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個體是在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積極建構,改組自己的認知結構而進行學習的,學習涉及到學習者之間的相互效仿。協助和激發。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對事物唯一正確的理解。既然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學就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他們看到那些與他不同的觀點的基礎。而且。學生在與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員的交往中.有將潛在的發展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并創造更大的發展的可能。
2、群體動力理論
群體動力說的創始人考夫卡指出.群體是成員之間的可以互賴變化的動力整體后來勒溫對其進一步闡述。他認為:(1)群體的本質是導致群體成為一個動力整體的成員之問的互賴在這個動力整體中.任何成員的變化都會引起其他成員狀態的變化:(2)成員之間緊張的內在狀態能激勵群體達到共同的預期目的。我國學者稱之為來自集體內部的一種“能源”。在合作的集體中.個性差異、學習風格不同的成員互相交流,產生新的認識在平等、自由、依賴的環境中,用集體的力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充分借鑒了集體動力理論形、,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3、合作學習的五大要素
Johnson.D.W..Johnson.R.T.和Holube.E.J.于1993年提出了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五大要素:(1)積極互賴——每一個成員對小組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沒有相互依賴就沒有合作學習。(2)互相互動——每個成員的學習都有別人的支持和幫助,相互促進,達到彼此促進的目的。(3)個人和小組責任——在合作學習中必須明確制定小組和個人兩個層次的責任。(4)人際及小組交際技能——合作學習本身比競爭型和個體化學習都要復雜.有建設性地解決沖突的技巧對學習小組的成功尤為重要。(5)小組自評——小組成員討論他們之間是否維持著有效的工作關系,如何改善。只有在學習環境中系統地構筑這些元素,才能確保有效的、長遠的合作學習的成功。
二、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結構
與傳統班組授課形式相比。合作共學大大增加學生交往,強調學習者的個人發展與參與意識.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品質。激發其學習興趣。發展其語言綜合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起著積極作用。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監控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有個人獨立學習,又在小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與小組同伴共享學習資料.共同學習探索和研究問題。并互相影響互相信任.共同努力以實現小組目標。小組成員在不斷表現吸收、反思、和自我調整中獲得成功的機會,并能使每個學生全面參與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活動,讓信息流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多元多向交流。
三、合作學習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策略
合理的分組是有效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合作學習主張“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根據學生的性別、興趣、能力、學習能力等主要方面進行合理搭配劃分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的人數一般以4—6人為宜。學生也可以根據彼此之間的關系、興趣愛好等自行組合。在寬松、和諧的合作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除此之外.讓學生經常換組合作學習。既可活躍合作的氛圍,還可讓學生體驗和學會如何與不同背景、不同學習能力、有著不同想法和思維的同學合作。
(一)角色分配
角色分配確保小組內每位組員都能擔任一定的角色.并負起每個角色應承擔的責任。例如。主持人、記錄員、報告員、檢查員等。為便于團結協作和培養各項能力還規定組內成員應定期互換角色,體驗不同的學習責任。
合作學習小組首先要有全體組員的目標.即要求學生運用正確的閱讀策略在規定時間內快速準確地查找有效信息。為達到這一共同的目標.學生問必須要通過分工合作、資源共享、角色輪換、集體獎勵等手段形成和諧有效的依賴關系。小組目標是合作學習的內在動力.共同的目標是形成小組凝聚力的前提和關鍵。以《大學語文》(陳洪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62課為例,合作學習目標可設計為:1.把握辛棄疾縱橫揮灑、慷慨激昂的詞風:2.了解辛棄疾愛國報國的創作基調;3.鑒賞《賀新郎》(“把酒長亭說”)。合作學習任務可分解為:1.辛棄疾生平;2.辛棄疾的詞作及創作風格;3.《賀新郎》(“把酒長亭說”)的創作背景;4.陳亮生平及創作;5.辛棄疾與陳亮的關系及“鵝湖之會”:6.辛棄疾與陳亮之間的詩詞唱和;7.前人對《賀新郎》(“把酒長亭說”)的評注等。
小組預習與合作討論根據教材內容事先設計小組合作任務.并布置給各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有目的地預習。在小組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可根據教師的問題.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在討論中辨明是非,培養能力。在理想的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總在不斷地產生智慧碰撞和思想交融。學生慢慢擺脫自我原有的狹隘認識和片面思維.超越自己的認知結構、能力水平。在討論時,學生參與并聆聽。組員可逐個發表意見,也可一人發言為主。其他人補充為輔。同學們應鼓勵互助,取長補短。教師要控制好小組討論時間.監控組員行為,保證合作學習的實效性。組長集中并整理好成員的發言后,進入“小組報告”環節。各小組討論后,可以個人自述、全組合作陳述、甚至是角色表演等方式將討論結果向全班匯報.其他小組認真傾聽。同時記錄報告中的精彩和不當之處.以便作深層交流和討論。在小組合作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組內中交流過渡到組際交流。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進行適當的講解,起到點撥的作用。
作為合作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組評價以小組總體表現為評價依據。鼓勵學生合作互助、共同進步。評價的內容主要是合作小組的學習態度、方法、能力、效果(測驗)等。評價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采取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合作共學教學體系中.對小組總體成績的評價和獎勵是很重要的。合作共學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把以往表面上面向全體學生。實際上卻鼓勵個人間競爭的評價模式改為面向小組的合作性評價.使獲得成功的機會人人相同。這樣,能促進同伴中的群體資源得到開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漸漸地。學生把學習不只是當作課內任務,課外時間也可相互合作、開展活動。有效地保證了課內外綜合式教學有序地進行。
(二)教師角色
1、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學生經驗不夠豐富,缺乏一定的組織能力,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某些組織和管理的問題’,因此要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有教師的參與,由教師組織。管理課內外學習活動。
2、合作學習的參與者。教師本身也時刻充當學習者的角色。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放下“權威者”的架子,從主宰課堂的絕對權威變成組織和參與學生探討知識的一員。教師要深入到小組中。參與學生的討論。經常了解自己的學習方案的有效性.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
篇9
問與答是人類最基本的交際方式,也是大學英語課堂中最主要的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外語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師生雙邊活動的橋梁。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思考,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同時教師能從中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檢驗教學效果,及時改進教學方法。但是目前的大學英語課堂提問存在著一些問題。下面筆者將就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談幾點認識。
II. 目前大學英語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 問題設計不合理
調查表明一些老師的提問過于簡單。學生的回答只不過是“yes”或"no"或是單個字。比如“Do you like it”。這些問題不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興趣。提問收不到效果
2. 不能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
老師提問之后,不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就叫學生回答,造成了學生回答不出的情況。這樣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減弱了學生的自信心。
3. 提問機會不平等
有些老師總是叫少數人回答問題。為了答案的正確性或活躍氣氛,有些老師總是叫少數學習好的學生回答,忽視了其他學生,從而造成了兩極分化。1.忌偏食不少教師只喜歡向成績好的學生提問,不愿意向成績中差的學生提問——既擔心答不出影響教學進度,又害怕他們不愿意答問。根據調查,各種基礎的學生都有答問的愿望,特別是基礎差的學生,對教師是否提問特別敏感,認為提問是教師信任的表現,對教師提問時忽視他們的存在很有意見,他們強烈要求一視同仁。偏愛使提問藝術失去魅力。
III. 解決方法
1. 設計合理有效的課堂提問
教師應該思考提問什么樣的問題,對學生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教師所提的問題要能激發學生思考和回應,啟迪學生思維。要能引起學生對文章的興趣。Long and Sato 將教師提問分成兩類:display questions(展示問題) 和 referential questions(參考問題)。Display questions (展示問題)是那種提問者知道答案的問題。(例如提問者拿本書問“Is this a book?” 或者Teacher:?Can you speak Japanese? Student:?Yes, I can. Teacher:?Can you type? Student:?Yes, I can. )Referential questions (參考問題)是那些提問者不知道回答者如何回答的問題。(例如How do you spend your free time?或者Suppose you win $50,000.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it? )Display questions (展示問題)是在引出答案,而referential questions (參考問題)是在尋求答案。如果我們比較兩種問題就會發現兩種之間的區別。對display questions (展示問題)的回答相對來說多為短句,只是“ Yes, it is” 或“ No, it isn’t”。 而對referential questions (參考問題)的回答多為長句。如“ I enjoy reading /listening to music /dancing/etc. in my free time.”。當學生面對referential questions(參考問題) 時,他們要思考,并組織語言句子結構,做出相對復雜的答案,就產生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因此教師應增加referential questions(參考問題) 的數量。
2. 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
教師提出問題后應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這稱為等待時間(waiting time )。Rowe 發現,教師一般只給學生一秒鐘的時間思考問題就會叫學生回答。而給予學生回答的時間也只有一秒鐘。如果學生回答不出教師想要的答案,教師就會叫另外一位學生回答。實際上對于一個學習第二外語的學生來說,等待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學生需要時間用第二外語來理解問題和組織答案。一般情況下,發問時應給學生留3-5 秒組織答案的時間。時間不能太短,但最多不要超過20秒。
3. 給所有學生平等的機會均勻分布提問對象。
研究表明教師總是傾向于讓固定的學生來回答問題。而學習好的學生比學習差的學生得到提問的機會更多。教師要給所有的學生平等的機會,提問的對象應面向整個教室的全體學生。教師應對問題的難易及學生的水平高低做到事先心中有底,讓問題的難易與學生的語言能力強弱成正比,這樣就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IV. 教學實施
1. 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回答問題可以建立評估機制
以往純粹以考試成績如期末的學業考試成績作為評估學生學習情況的做法,僅僅局限于終結性的評估。缺乏全面性,難以有效、客觀、公正的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不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教師應取消以考試成績作為評估學生學習情況的做法,制定新的評估機制,從學習者在小組中完成學習任務過程的表現、課堂互動情況、作業成績等多方面對學習者學習情況進行評估。為了調動學生在小組活動中、課堂活動中提問的積極性,將學生提問次數和問題質量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善于思考、愛提問題而且所提問題質量較高的學生,除了口頭表揚外,擬提高學期末總評成績;對因基礎差而回避提問的學生,教師應激發、引導、鼓勵他們多問答;對惰性強、不思考、慣于依賴他人,幫助、教育無效的學生,平時成績為零。 轉貼于
2. 組建學習小組
組建學習小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建立相對穩定的8個學習小組,每組5人。分組后,建立各小組以及個體學習檔案。內容包括各小組共同信息和組員個人信息,如提問次數和問題質量、教師評定等級等。教師課前布置自主學習任務,然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再由小組代表在課上回答老師的問題。教師要注意的是每個小組的學生應輪流回答問題,得到的成績應作為小組成員的共同分數。而課上獨立思考回答問題的分數應作為學生的個人分數。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真正“動”起來了。主動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行為。
V.需要解決的問題
1.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向學生提問,54.2% 的學生因害怕發言犯錯誤丟面子,擔心會受到教師的責備或遭到同學的譏笑而不能主動回答問題。為了保全面子,他們往往一言不發。有的學生說:“當老師開始點名提問時,我害怕點到我的名字,我盡量把頭埋在課桌底下,不讓老師看見。當老師點到我名字時,我真希望鉆到地洞里去?!本臀覀兞私?,學生極其渴望回答和提出問題,以展現自我。因此老師應多鼓勵,引導學生。不要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就否定他的答案??梢耘c學生進行探討,找出學生回答的不足。
2.學生口語能力亟待提高
雖然建立了評估機制,有的學生仍不能主動回答問題。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語言基礎薄弱,勉勉強強可以用英語表達,甚至無法用英語回答問題。但是如果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用漢語問答,英語教學就失去了意義。提問時,表述不清,提問的積極性就會受挫。讓學生真正成為大學英語課堂提問的主體,關鍵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值得欣慰的是90.2%的學生渴望用英語回答問題和提問。因此亟待提高大學生的口語水平。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習者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不是單純的知識積累。大學英語教師應順應時展的要求,在有限的課時內竭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多讓學生進行語言輸出活動,如小組討論、對話、復述課文、扮演角色、情景對話等,以加強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同時,要求學生盡可能地主動發言和提問,克服他們害羞以及害怕說錯而被笑話的心理障礙。
總之,提問是一門藝術,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在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外語教師要充分認識提問的功能,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充分了解并掌握這門技巧,才會極大地推動英語課堂教學,提高英語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1.引言
提問是英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課堂交流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課堂提問,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恰當的提問能啟發和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等進行積極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師和學生共同處在一種互動式的課堂交際活動中。通過提問教師可以及時地理解學生的語言水平及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促使教師有目的、有針對地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如何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并實際應用大學英語課堂提問類型是英語教學中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3》中的幾篇文章節選為實例,對幾類課堂提問類型進行研究,探討其各自的特點、功能和價值。
2.國外外語對課堂提問的分類
geoff thompson在“training teachers to ask questions”(1997)一文中將課堂提問分為形式、內容和目的三個方面。(1)就形式而言課堂提問分為wh-和yes/no兩種類型;(2)就內容而言又將wh-和yes/no型問題均等分為外在事實和個人事實及觀點表述等幾種。外在事實是指那些與學生并不相關的信息;相反,個人事實是指與學生本身情況相關的信息,表述個人觀點屬于學生的個人范疇;(3)就目的而言可以分為展示性和交際性兩種。展示性提問和交際性提問的區別在于教師是否對問題的答案已知或未知。
趙曉紅在《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師話語的調查與分析》一文中將課堂提問分為限答式提問和非限答式提問。她認為:“課堂提問可以根據其內容簡單地分為語言知識性提問和理解性提問?!?nbsp;
3.依據不同的問題類型有效地進行提問
綜述所見,提問分類方法方法不同,有的是側重問題本身的形式,有的側重提問的目的,有的側重答案的內容。本文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把側重點放在教學內容上,即依據內容將問題分為課內知識理解和課外背景知識型問題。
3.1課內知識理解型問題
這是針對教學內容,旨在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而提出的問題。一方面可以用來了解學生對課上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另一方面可以用來引導學生加深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師生互動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
3.1.1細節性問題
所謂細節性問題就是教師根據具體的課文內容提出的問題,答案往往都是唯一的,并且可以從課文中找到。這也是復習舊知識和講授新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現以unit 5 “returning to college”的教學為例。當老師教授6個自然段后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
why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ake philosophy again?
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現成的答案。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容易被學生找到。一方面可以起到復習和鞏固所學內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和激發這些學生的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信心。
3.1.2歸納性問題
所謂歸納性問題是指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但要求學生自己進行歸納和解答的問題。這類問題是對課文主題的深入理解,在課文中一般沒有直接的答案,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能力,根據課文內容組織語言,發表見解。這類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擴大知識面,強化英語交際能力,也可起到更好地理解篇章大意的作用。
以unit 7“agony from ecstasy”為例。老師可以在導入課文的時候提出與有關的問題:
why do some people turn to drugs even they know it’s a one-way ticket?
在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后,老師可以再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加上說明的圖片來向學生介紹吸毒的危害。
3.1.3評論性問題
所
謂評論性問題是指要求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針對課文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并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問題的答案同樣無法再課文中找到,而且更加不確定。雖然可以根據作者的意圖,但主要還是要表達學生自己的觀點。這類問題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unit 4“not now,dr.miracle”的課文后,老師可圍繞課文的主題思想,設計并提出相關的問題,對該作者的見解驚醒評述:
what is your idea about the author’s opinion on cloning of humans?
3.2課外背景知識型問題
這所提到的課外是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但在課堂可以適當提問的知識。這類問題主要是針對背景知識進行相關的提問,是對課文主題的進一步擴展,課文里沒有答案。課文背景知識的提問就是為了鍛煉學生的交際表達能力,抓住上課的機會進行練習。
例如,unit 8“return from the cage”這篇文章之前,老師可以就課文中出現的“bethlehem”“the west bank”進行提問,有的學生對這些知識很感興趣,而且會盡量地用所知道的英語進行回答,隨后老師用多媒體介紹這些地方,學生們聽得很認真,注意力也非常集中。
4.結語
提問作為教師所使用的最普遍的教學技巧之一被認為是教師組織課堂互動的最主要的方式。教師的提問不僅是一個組織教學的工具,還是一種交際工具。所以教師在保證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努力想辦法把學生的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如何運用不同的提問類型來不斷地給課堂注入活力,促進課堂教學的效果和互動。
參考文獻:
[1]張懷建,黃建濱.提問與閱讀課教學[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2001,(3):66-69.
[2]張耀華.課堂提問方式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6):317-320.
篇11
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非常重要。不同的教學內容,要有不同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即便相同,班級和學生不同,也應采用不同的導入方法;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標不同,其導入方式都應該有所側重。我們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常用的導入策略進行了分類整理,按照呈現給學生的方式分為兩類:以“視聽”為主和以“說”為主的課堂導入方法。
(一)以“視聽”為主的課堂導入策略
近10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中廣泛采用多媒體教育技術,這使大學英語教學不再完全依靠傳統單調的“黑板+粉筆”授課模式,圖片、錄音、各式視頻等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激活課堂語言氛圍。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視聽”課堂導入。當然,視聽導入法也包括使用一些傳統的實物教具。
1.視頻導入
視頻導入利用視聽影像,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節選視頻往往和文章主題密切相關。視頻觀看前,教師可提示關鍵詞,特別是課文和視頻中都將出現的新詞匯和表達法。例如,講解《新視野大學英語II》AGoodHearttoLeanon《善心可依》時,以影片《阿甘正傳》ForrestGump年幼腿瘸母親送其就學視頻片段作為導入。學生觀看視頻,同時習得單詞crip-ple;Forrest因腿部缺陷而遭受歧視時,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這就為課文中“我”父親的遭遇做了鋪墊,更能分析他樂觀善良的品質,直逼主題。
2.圖片導入
圖片教學直觀、形象?!缎乱曇按髮W英語III》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征》新課導入時,教師可先展示若干世界各地著名文化標志,然后過渡到美國文化的五大標志。學生在看圖中學習世界文化知識,同時又能提高學習課文的積極性。
3.音樂導入
教師可根據課文需要,利用多媒體播放與課文相關的英語歌曲視頻,因勢利導地組織學生討論歌曲的主題、作者、創作背景等。例如《21世紀大學英語I》StevieWonder:SunshineintheShadow《墻角的陽光》,可采用StevieWonder的名曲IJustCalledtoSayILoveyou《電話訴衷情》導入,聆聽著優美的旋律,學生們也想知道StevieWonder的傳奇一生。
4.故事、笑話導入
講故事、笑話能夠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很多人都喜歡聽故事、笑話,有趣的故事、笑話不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如《新視野大學英語IV》CharlieChaplin《卓別林》,本課內容主要為卓別林的生平和職業生涯;課文導入時,先講解西方喜劇發展史,再引入偉大的喜劇家卓別林的故事。這樣既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也可以調動課堂的氣氛。
5.名言佳句導入
名言佳句是濃縮的精華,閃爍著智慧的靈光。英語名言佳句是純正地道的英語表達,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可以把英語名言佳句和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因勢利導地進行課堂教學。如《新視野大學英語II》TimeconsciousAmericans《時間觀念強的美國人》課堂導入時,可先導入幾個關于時間的英語名言佳句:(1)Timeismoney(時間就是金錢).———BenjaminFrankin,AmericanPresident.(2)Timedropsindelay,likeacandleburntout(時間點點滴滴地消失,猶如蠟燭慢慢燃盡).———WilliamButlerYeats,Irishplaywright.(3)Tochoosetimeistosavetime(合理安排時間就是節約時間).——FrancisBacon,Britishphilosopher.值得一提的是,“時間就是金錢”正出自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美國人惜時如金,這也應和了課文的中心思想。
6.文化背景知識導入
語言和文化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所以要學好英語必須了解說英語國家的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必要介紹西方文化知識和中西文化差異,這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在英語學習中,因為缺乏文化背景知識或文化差異,學生經常無法理解英語課文。因此,教師在呈現新材料前,導課時有必要介紹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如《研究生英語綜合教程》(上)YogainAmerica《瑜伽在美國》,可從當前流行、學生熟悉的瑜伽入手,介紹瑜伽的來源、流派、發展傳播等,繼而引出本課主題。
(二)以“說”為主的課堂導入策略
1.談話導入
談話導入法就是教師提前準備一些學生熟悉且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交談話題,課上通過看似隨意的交談(談生活、談學習、談思想)將學生逐步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教師也可以把握機會對大學生進行道德和價值觀教育。利用國內外大事,或大學生自身關心的話題導入,可以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如《新視野大學英語II》MarriageacrosstheNations《跨國婚姻》新課導入時,可可以談如下問題如:“Whatqualitiesshouldyourlife-longpartnerhave?”、“Marriage,forloveorformoney?”、“Doyouprefercross-nationalmarriage?”等問題。學生對這些問題比較感興趣,自然會積極參與討論,學生也想知道老師的觀點。此時應抓住時機,在戀愛觀和擇偶標準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2.演講導入
講臺不僅是教師的舞臺,更是學生的舞臺。教師可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布置學生準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3分鐘演講。通過演講學生可以鍛煉口語,還能培養自己大膽發言的自信心。如《新視野大學英語II》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roughouttheWorld《世界各地的環境保護》課文導入時,教師可讓學生準備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演講,題目可以自擬。聆聽同學的演講,學生各受啟發,這為課文講解做了很好的鋪墊。
3.角色扮演導入
角色表演是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扮演其定角色,根據自己構思的內容,組織語言進行表演。例如《大學英語聽力III》TheBusinessWorld,導入時教師可讓學生模擬一個場景表演:Ifyouareareceptionist,whatshouldyoudotomakeyourvisitorsfeelcomfortableandhaveagoodimpressionofyourcompany?學生們一邊構思如何才能使顧客feelcomfort-able,一邊觀看其他同學現場表演。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急切想知道課文對話人如何做才使得顧客舒服,這樣他們便會認真聽,進入了良好的聽力狀態,為學習PartB:Wel-comingVisitors做好了鋪墊。
4.疑問導入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見“疑”的重要性。要使學生對英語課堂教學產生興趣,課堂導入問題要精心設置。要注意的是,問題要選準切入點,不能隨便問,要仔細推敲和琢磨。切入點要選得好、選的準,設置一些巧妙并富有啟發思考的問題,緊扣學生的心弦,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如《新視野大學英語I》TheWidow《寡婦》,可用這樣一個懸念來導入的:Awidow,whoisalonenow,writesapainfulquota-tioninanotebook.Whyissheinpain?
5.競賽導入
簡單的游戲、競賽等同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解課文快速閱讀時,可采用競賽法。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比賽搶答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在規定的時間內,回答問題最多的小組獲勝,最后失敗的小組需接受懲罰如表演節目。為獲勝,學生們會積極快速地閱讀課文,并回答或搶答問題,課堂氣氛非?;钴S。在享受競賽快樂的同時,同學們已掌握了課文的主要情節。然而,導入沒有固定的模式,形式多樣,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來選擇導入方式,例如本文中沒有提到的:復習導入法、分組討論導入法、任務導入法、想象導入法等。英語教師要不斷探索發現更多更好的課堂導入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課堂導入應注意的問題
課堂導入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應具備趣味性、任務性、知識性等功能。課堂導入設計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1)導入設計應緊扣課堂教學內容。導入要與課堂教學內容保持統一性和連貫性,為順勢進入新內容的教學內容服務;(2)導入設計應由淺入深,具備可性行和可操作性。導入內容應該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盡量選擇他們熟知的、感興趣的人和事;(3)導入設計還需具有可控制性。教師要對學生可能互動的內容有前瞻性,精心設計好導入步驟,考慮好各種情況的應對措施;(4)課堂導入一般以3~5分鐘為宜,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利用最簡潔有效的導入內容和方式使學生進入最佳聽課狀態;(5)課堂教學的導入、呈現、理解、鞏固和結尾五者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所以,新課一開始就應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應抓住時機,逐步形成教學,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篇12
(一)難以因材施教、水平參差不齊
在英語的大班教學中,學生的人數很多,特別是在高中,學生的能力水平有很大程度的差異。由于班級過大,教師根本不能夠因材施教,針對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高中英語課堂上,老師根本不可能顧及到每一位學生的感受,而每一位學生也不可能都接受老師的教學風格。某些同學“吃不飽”,但是有些同學“消化不了”。結果導致學生反而對老師的教學感到不滿,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學生得不到提高,教學效果也會大大的受影響。
(二)缺少必要互動
由于是大班教學,學生基本上處于被動的狀態,不能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及主動性。隨著大班中人數的增加,使得每一位學生的關注份額相對減少了。老師那種填鴨式的教學,給學生造成了壓抑的感覺,也讓學生感覺課堂的冷淡。
(三)難以掌控課堂
大班制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是顧前顧不了后,學生就難免會出現精力不集中、說話、睡覺等等情況。長此下去,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的積極性都會減少,教學質量根本得不到保障。
(四)問題無法及時解決
在大班教學中,另一重要問題是學生的作業以及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學生人數的增加,老師的工作量也隨之增大,保證作業量,批改不及;控制作業量,學生得不到鍛煉。學生難以在教師那里得到及時的反饋,不能及時的解決問題,學生也就掌握不了自己在作業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在作業中發現不了主要問題,掌握不了實際情況,也不利于教學方式的改進。
三、改善大班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發揮學生主動性
大班教學中,存在個體性差異,學習水平、能夠參差不齊,作為教學顧及不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生情況,學生往往使用的都是自己一貫的思維、學習方式,老師在這一點上,就應當強調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合理的規劃,找到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方式。
1、善用構詞記憶法
英語的詞匯大約有120萬左右,但是多數都是由構詞發來組成的。構詞法中包含了派生、合成以及轉化。在教學中,學生一般使用的是前綴和后綴的含義用法,就能夠依據已經了解的詞匯來猜出相應的派生詞,也能夠達到擴充詞匯的目的。
2、善用聯想記憶法
聯想發就是由一個詞聯想到一些與之相關連或者無關聯的詞匯,例如:livevi生活,就能夠聯想到直播、活、享受人生等詞義。
3、善用廣泛閱讀記憶法
想要讓自己的閱讀能夠流利,就需要大量的閱讀來豐富自身詞匯量。
作為老師,主要的是教授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真正的在學習中產生自主性,將被動轉換為主動。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也能夠更好的在大班教學中,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式。
(二)加強師生交流
大班教學的條件,就注定了老師不能經常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容易形成心理障礙,缺少歸屬感。作為老師,需要多多走入學生的世界,雖然不能關心到具體的細節,但是也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沒有忘記自己。
(三)制定“課堂制度”
在高中英語的大班教學中,教師不能以常規的方式去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很多學生都會走神、看小說、聽音樂等等。在這里,就可以指定出一套簡要的“課堂制度”。例如:一個很簡單的方法,雖然所很一般,但是通過實踐,效果卻相當明顯。在英語的試題講解,絕大多數都是選擇題,老師就可以在大班教學中,采用輪流的方式來讓每一位學生回答一題。但是在45分鐘的課堂中,要注意時間,在每一次都隨機抽取一到兩列學生回答。學生因為考慮到自己要回答問題,自然也會留意前面同學的回答,逐漸的也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促進思想轉變,改善教學方法
篇13
(一)課堂活動設計的原則和形式
課堂活動主要遵循目標性原則、層次性原則、組間同質和組內異質原則和多樣性原則進行設計。目標性原則即活動設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層次性原則即活動設計要根據年級、專業等差異設計不同難度的活動;組間同質和組內異質原則即分組要兼顧個體差異,成員之間要在能力、成績、性格及性別等方面存在差異,并形成互補,各小組間總體水平盡量一致;多樣性原則即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多樣,符合學生的多樣興趣和需求,旨在激發學生熱情、思考和潛能。根據活動互動方式,課堂活動形式分為四類:全班集體活動、結對子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各種活動形式具有各自優、缺點:全班集體活動,接受面廣、效率高,但忽視學生個性差異,師生和生生互動少;結對子活動,學生結合自由度大,易互幫、互助、互學,但自我結對往往出于個人喜好,缺乏相互學習的針對性;小組活動則自由度大,參與度強,信息交流多,但因個體差異易缺乏控制而偏離任務;個人活動則是學生獨立完成任務,能全神貫注,但難以與他人合作和分享,缺乏有效監督和控制。
(二)課堂活動的內容
課堂活動內容主要涉及知識講授和技能訓練兩方面。語言知識最關鍵的三要素是語音、詞匯和語法。其中,語音是教學的起點,直接影響聽力和口語能力的發展。語音方面,除了教授音標和發音知識外,還涉及聽、說、辨相結合的活動,如涉及分辨元音/ei/與/e/時,播放音頻句子:Pleaserememberyourdebts/dates等。重音練習可采用上述方法分辨重音、重音位置與語義關系活動、句子重音及語調練習等。詞匯方面,應注重詞匯的語音、拼寫、同義詞、反義詞和語體等,設計結構填空、聽力比賽、音樂或電音欣賞、閱讀、交談等,使學生自然習得詞匯。語法方面,既要掌握、理解語法規則,更要運用語法規則,這樣才能實現相應的交際目的。可以采用填充、改錯、仿造句、句型轉換、競賽或任務游戲、語篇剖析等方式。外語課堂常見的語言交際技能活動:日常會話任務、角色扮演或課堂展演、信息差活動、信息轉化活動、課堂討論活動等。日常會話任務指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傳遞、思想交流活動。語言課堂活動中,可以設計貼近真實生活的場景、情節,實現運用語言的目的,如結對子交流話題favoritemovie等。角色扮演或課堂展演是一種將有意義的場景、情節與語言交際相結合展開語言交際的活動,如戲劇表演、即興表演、角色扮演(Role-play)等。信息差活動即交流雙方或多方擁有不對稱的信息量進行相互交流的活動,可采用結對子或小組活動,利用實物、視頻等進行訪談、問卷。信息轉化活動是信息接收者對信息處理、轉化和傳遞的活動。課堂口語、聽力、閱讀等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接收信息過程中,按要求將其轉化為另外的一種形式的任務。課堂討論活動是設定貼近生活的有代表性、趣味性的話題或場景進行信息、思想及感情的互動交流,如采用上述四種形式交流話題success,fashion等,指定代表或隨機抽取發言匯報結果。實踐證明,教學活動組織形式的多樣性為各類教學模式的取長補短,發揮整體優勢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教師角色
課堂活動正是實現言語功能和言語活動的有效載體。大學英語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自身角色:課堂活動設計上,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和督促者;課堂活動過程中,由主導教師變為活動的協助者。而在課堂活動準備和實施過程中,教師除了具備專業知識之外,還要具備良好的人格,如積極的情緒、平等的態度、贊許的微笑、欣賞的語氣,以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任何時候,教師都應該是學生的欣賞者、支持者和幫助者。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個體,無論呈現的學習結果是否理想,都應得到教師尊重。具體做法: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個體差異,從人格上尊重學生,做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在糾錯方面,要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轉換語言形式,切忌使用直接批評方式,至于是否糾錯,何時糾錯和如何糾錯,要基于對課堂教學目標的把握,有選擇地適時、適當、適情地恰當糾錯。即使出現意外沖突,教師也要做到寬容、理智冷處理,切忌矛盾公開或激化??傊?,在現代教育條件下,教師應關注當今時代學生的學習規律、身心發展規律,探索符合學生需求和有助于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活動模式。
(四)課堂活動評價
大學英語改革中對學生的評價傾向于采用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估深入學生發展過程,注重個性,旨在了解學生發展過程中的進步和問題,對學生的持續發展和提高進行有效的指導。針對多樣的課堂活動,采用形成性評估的方式一般分兩種:測試性評價與非測試性評價。測試性評價包括隨堂測驗、階段測驗、摸底測驗等,非測試性評價則有課堂觀察、學生成績檔案、問卷、訪談、討論、學習札記等。實際操作中,根據評估目的,如學生背景、需求、動機、目標、情緒、興趣等,來設計表格收集所需信息。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也可是學生,并要注意開發診斷性測試和個人學習進度報告,以便發現和記錄學生活動過程中的問題,提供建設性意見。對基礎階段的學生,至少考慮情感指標、語言指標和文化指標三個方面。評估方法則有定性和定量兩種。定性指標重在考察學生平時的學習和成長狀態;定量指標重在考察學生階段性成績,可以采用百分制或等級制(A:100-86,B-C:85-76,D-E:75-60,F:<60),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靈活調整??傊?,教師需從不同角度(學校層次、專業等)設計出不同活動的評價方式,以促進學生外語學習能力的全面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