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風險評估風險點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風險評估風險點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風險評估風險點

篇1

    在工程風險評估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客觀的、專業的分析工程項目的風險情況,明確工程存在哪些方面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可能導致的損失程度,并結合工程的風險狀況擬定合理完善的風險管理建議。

    二、風險評估的主要步驟和方法。

    風險評估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工程的風險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風險識別與風險分析。在風險識別過程中,保險人可以通過如下幾種方式對工程項目做一個初步的了解:

    1、查閱工程項目相關資料。一個工程項目涉及的信息和資料非常龐大,風險評估時,應利用建設單位在規劃和設計過程中的大量有效數據和資料對工程項目的初步情況做一個全面和系統的了解。主要應查閱的資料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工程承包合同、承包金額明細表、工程設計書、工程進度表、地質水文報告和工地略圖等。

    2、現場查勘。工程建設是一個十分專業的過程,對于大型復雜的工程項目往往需要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協助對工地進行現場查勘。在這個過程中,風險評估人員需要提前與聘請的工程師做好準備工作,擬定詳細的現場勘查計劃,根據工程保險方案的具體需要,帶著問題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勘查。

    在勘查過程中應當以聘請的工程師為主,提出需要重點了解的專業技術問題,評估人員協助做好攝像、拍照、繪圖、記錄等工作。

    3、與工程有關人員進行會談。在情況允許和條件成熟的基礎上,評估人員應當盡可能的與工程相關人員進行會談。其中重點包括:業主、設計方、承包人、監理人、貸款銀行等的主要項目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通過與這些有關人員的會談,不僅可以更詳細的了解工程本身的情況,還可以捕捉一些其他的相關信息。

    通過上述步驟掌握到了工程的基本資料和情況之后,接下來就應該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專業和系統的篩選分析。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的步驟包括:整理相關資料、對風險進行分類并做定量分析、對照風險調查表逐一分析風險以及確定最大可能損失。

    在這些步驟中,最為關鍵和重要的是對風險進行分類并做定量分析。在一個工程項目中不同的風險具有不同的特征,對工程所能造成的影響也不相同,所以風險分析的第一步是風險分類。

    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類風險:1、直接物質損失風險,指對工程項目本身,包括已建、在建、設備材料、施工機具、工地已有財產造成直接損失的風險。2、間接損失風險。3、預期收入損失風險,是指不能按期完工導致預期收入損失的風險。4、責任損失風險,包括由于過失和疏忽導致第三者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依法應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

    在風險識別與分類的基礎上,需要對工程風險進行量化分析,量化分析就是確定風險事故發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損失程度,從而可以判斷出哪些屬于工程的主要風險,哪些屬于次要風險。

    量化分析的核心是確定損失概率和損失幅度。損失概率通俗的來講就是損失發生的可能性。損失概率主要包含了二層內容,第一就是在某一個時間段里面項目遭受損失的次數。例如,一個大壩施工,大壩設計的抗洪能力是50年一遇,但是施工中的圍堰設計是5年一遇,分析就可以看出在施工中的損失概率大大高于完工時的損失概率,同樣對于這個大壩在雨季施工的損失概率大大高于旱季施工時的損失概率。另外一個與損失概率相關的內容就是在風險事故中可能遭受損失的風險單位的比例。例如,在一個大壩的工程中,洪水可能導致損失的工程占總工程的80%,而在一棟辦公樓建設中,洪水可能導致損失的工程量比例只占40%,就可以分析洪水這一風險對于大壩工程比對于房建工程的損失概率要大得多。損失概率的重要理論基礎是統計理論與大數法則,因此在分析過程中,應當以大范圍內,周期性的同質風險作為依據。

    量化分析的另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損失幅度。損失幅度指發生事故可能導致的最大損失。損失幅度的估測指標也包括兩方面,第一是估測一個風險單位在每次事故中最大的潛在損失,第二是在一定時間內風險事故所造成的損失額。

    明確損失概率和損失幅度對于清醒的認識工程風險,有效進行風險管理意義十分重大,因為在工程項目中有關風險防范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因素而展開的,例如,在一個項目中,一定要考核合格的施工人員才能進場施工,就是降低損失概率發生的措施,而在施工中必須要戴安全帽、施工時要拉安全網等措施,就是減少損失幅度的方法。

    三、工程風險評估的主要內容。工程風險評估的主要對象和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工程項目本身。主要是指在建工程、機器設備、建筑材料等。在建工程主要從工程施工過程去評估,重點關注在建項目屬于何類項目、采用何種施工工藝,設計方法和施工工藝是否成熟等方面。例如,目前國內許多大跨度結構以及高層和超高層建筑,都已經達到國際領先的水平,這些工程的施工工藝大部分都是沒有先例和經驗的新工藝,設計也是采用的概念設計,這些施工和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嘗試,存在一定的風險,此時就需要去評估這些新的工藝和技術是否存在一定的理論根據,是否經過研究和論證。

    在工程項目中機器設備包括兩部分,一是工程項目自身的設備包括電梯、空調、配電供水設施等。二是工程中使用的施工機具和設備。評估第一類機器設備風險特別要注意采購合同,不同的采購合同對設備安裝工作風險承擔的規定不同,有的合同只提供設備不負責安裝,也不承擔安裝風險,有的是提供指導安裝,只承擔部分安裝風險,有的就全部負責安裝,風險也由供應商承擔。所以在評估是需要對供應商提供的技術參數、安裝指南、質量保證、索賠合同等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對于施工機具和設備的評估關鍵是評估作業環境和條件,還有施工操作人員的技術和經驗。

    2、與工程項目相關的組織和個人,重點是業主、承包商和監理單位。業主是工程項目的的主要關系人,也是風險損失的最終承擔者,所以在風險評估時應當考慮業主對工程風險及風險管理的認識和態度、對承包商和監理單位的管理能力和經驗、對施工現場的監督能力、對建設資金的籌備滿足能力。

    承包商是建設項目的具體實施者,在風險評估中重點是評估承包商的資質,目前建設部根據建設業績、人員素質、資本金和固定資產、設備能力、年完成產值等方面的因素劃分了不同級別的資質等級,不同的資質允許承接的工程級別也不同。但是,也不能過于盲目的依賴資質的考察,應當還注意結合了解承包商實際的人員、技術、設備、經驗和管理等情況,通過現場調查和與相關人員洽談,判斷是否與其資質相符合。

    隨著我國工程建設管理制度的規范和完善,監理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對于監理單位的風險評估主要是考察技術、管理和信用。考察監理單位是否有足夠的合格監理技術人員,因為在施工現場監理的職責就是及時發現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意見,所以要求監理人員要有良好的理論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管理方面考察的重點是監理單位的內部制度和內控能力;信用方面則是考察監理單位的誠實信用程度。

    3、工程項目所處的環境。因為工程項目通常處于一個開放的場所,涉及周圍環境較廣,所以在風險評估中應當注意的環境因素包括:工程所處地的氣候、地質、社會和法律環境。

    氣候環境對工程建設項目的影響最為突出。因為工程建設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整個工程裸露于周圍環境之中,建設期間抵御外界氣候影響的能力較弱。在對氣候環境的評估中,應根據不同的項目、不同的地理位置特點進行不同的分析。譬如,在沿海地區應重點注意臺風和暴雨,在北方應注意凍害和龍卷風;而水庫、大壩應重點評估雨季、洪水期到來的時間。

    地質環境因素是一個最隱秘、最復雜的因素,也是值得重點評估的一個因素。因為大部分的項目都會設計基礎工程,在基礎工程中,無論是基坑開挖還是打樁埋樁都與地質環境息息相關。譬如,隧道、地鐵都是大面積、大工程量的開挖項目,高層建筑、大型橋梁都是需要進行深基礎施工的項目。在地質環境因素里面特別值得注意的地質條件有:地下水位情況、地下土層土質情況、持力層深度、溶巖地質情況、地基凍融條件情況等。

    社會環境因素是一個綜合因素,包括人文因素、治安因素等。建設項目在所處當地的社會環境中進行,不同的社會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當地的治安狀況不良,就可能增加設備和物資的盜竊風險,如果工地周圍人員較多、建筑物管線密布,將會對第三者責任風險產生較大影響。

    法律環境是指項目所處地的法制水平,這方面的因素包括法律體系的完善與否、司法制度和監督機制的健全程度,還包括在當地法律環境下周圍居民或企業的法制觀念與意識。法律環境的評估主要考慮是否可能會產生針對第三者責任的侵權責任人,如環境責任等。

篇2

我國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作為風險評估中國化的一個具體實踐范疇,具有世界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的一般性特征,同時又是一種有著特定內涵背景與現實要求的舉措。

開展公共安全風險評估,是我國城市對接世界先進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大趨勢的主動作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已進入了高風險時期。城市更是處于“風險膠囊”之中,人口高度密集、快速流動,經濟要素高度積聚,政治、文化及國際交往活動頻繁,往往成為公共安全風險的重災區。世界先進城市是一個全面且本質安全的城市,雖然它們的公共安全管理措施各有千秋,但將風險評估納入政府管理職能體系,把風險評估作為風險管理的第一道防線和核心分析框架[1]卻是共同選擇。英國倫敦、日本東京、美國紐約等國際化大都市結合各自的市情,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風險評估體系,[2]其常態運作效用顯著。我國城市正在朝著“安全發展示范城市”這一目標努力,然而,城市公共安全領域仍存在著諸多不安全的因素,屢屢發生重大安全事件。這些事件暴露了在公共安全風險評估上存在的諸多問題。開展公共安全風險評估,正是基于對風險評估發展趨勢的前瞻預判,因勢而謀,順勢而為。

開展公共安全風險評估,是城市政府落實國家法律規定,履行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根本要求。中央從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強調開展風險評估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對風險評估作了明確部署。2007年11月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5條規定“國家建立重大突發事件風險評估體系,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進行綜合性評估,減少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減輕重大突發事件的影響”。第20條要求“省級和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容易引發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危險源、危險區域進行調查、登記、風險評估”。這就需要城市政府對照中央的新要求,找出城市政府職能存在的短板,拿出有效舉措,力爭有所突破。

(二)探索概貌

一些城市對風險評估進行了積極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經驗,探索主要從五個方面展開。

一是專項風險評估。一些城市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組織專業團隊或第三方機構對城市安全進行專項風險評估(如火災風險)。近年來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其一是社區災害風險評估。2009~2011年,上海市民政局探索建立上海市社區綜合風險評估模型,包括社區風險評估模型的開發以及社區風險地圖的繪制兩部分。社區風險評估模型的開發主要包括社區脆弱性評估、社區致災因子評估以及社區減災能力評價三部分。社區風險地圖包括五類內容:危險源、重要區域、脆弱性區域、安全場所以及應對措施。[3]其二是安全生產領域。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后,2015年11月濱海新區啟動城市安全風險評估。2016年8月完成全區城市安全風險評估,形成濱海新區《城市安全風險評估報告》《城市安全風險電子地圖》以及多套方案。《城市安全風險評估報告》主要對濱海新區的危險化學品工業風險單元、危險品運輸風險單元、人員密集場所風險單元、其他風險單元等4大類35小類的城市安全風險源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對各類風險源進行了分級,評估了各區域中各類安全風險的安全分布。根據評估結果,制作形成了《濱海新區城市安全風險電子地圖》,將各類、各級別的風險源繪制在一張電子地圖上。廣州市安監局歷時1年時間于2016年6月完成《廣州城市安全風險評估》,這是全國范圍內首次針對城市級別安全生產全領域開展的風險評估工作。評估將廣州市的城市安全單元分解為工業風險單元、城市人員密集場所單元、城市公共設施單元等3類風險單元,34種風險源進行了風險評估和分級,辨識出各種風險源中的一級特別高風險單元和二級高風險單元,并采用科學的方法評估了廣州市城市整體和各區的安全風險水平,明晰了重大事故風險構成,并繪制了廣州市城市安全風險地圖。

二是大型公共活動風險評估。風險評估作為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在最近幾年我國大型公共活動中得到了廣泛運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首次引入了風險評估,形成了73份風險評估報告。[4]北京奧組會依據這些風險評估報告,構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五個一”(一個根本、一個原則、一個機制、一個保障、一個關鍵)的奧運風險管理體系。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風險評估[5]也卓有成效。評估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社會安全和新聞管理五大類,每一大類都內含若干小類。專業管理部門根據自身的職責范圍,開展專項的風險識別和評估。例如,上海氣象局完成了《上海世博會氣象災害風險初始評估報告》《上海世博會惡劣天氣風險評估報告》《世博軸陽光谷氣象災害安全評估報告》《上海世博會開幕式惡劣天氣風險評估報告》等風險評估報告,為相關部門及時整改提供依據。

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深圳市舉辦。按照統一部署,各區、各部門和單位針對轄區和工作領域范圍內各類風險進行全面排查,分析評估。深圳市氣象部門全面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大運會主賽區龍崗賽區委員會組織專門的科研學術機構對賽區內各類風險和重大危險源(點)進行了全面調查和深入分析,對可能發生的30種風險進行評估,完成了《龍崗賽區突發事件風險評估報告》。醫療衛生指揮部形成《大運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評估技術報告》。其他專項指揮部和賽區均開展了風險分析和評估工作,為總指揮部的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6]

三是重大工程、重大決策和重大事項風險評估。2004年漢源事件發生后,四川省遂寧市于次年在全國率先探索率先建立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穩定風險評估制度。2007年4月,中央維護穩定工作領導小組決定在全國推廣遂寧經驗。隨后,很多城市把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建設引入維穩工作中,在組織領導體制、評估內容和流程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色,形成了不同特點的評估模式。

四是中德災害風險管理合作項目試點風險評估。國家行政學院和有關地方政府通過項目試點,引入了德國等發達國家在風險評估工作中的先進做法,并且將國外經驗本土化,從風險評估參數體系、各參數臨界值設定、風險發生可能性判定到風險矩陣圖標繪,形成了一整套適應試點地的風險評估體系。公共風險治理與預案優化子項目于2010年12月在重慶市九龍坡區啟動,九龍坡區對轄區內自然災害類、事故災害難的風險點、危險源進行全面排查、識別和登記。[7]另一個子項目于2011年10月在深圳市寶安區啟動,形成了寶安區的風險評估模型。該模型將整個風險管理流程有機串聯起來,而且在風險損害計量中充分考慮各類影響,創新提出風險值和風險圖譜概念。[8]

五是城市全區域全類別的風險評估。2012年10月,深圳啟動全市公共安全評估,成為我國最早開展城市公共安全評估的地區。市應急辦組織四家專業機構,對全市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故災難、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領域進行評估,于2013年4月完成了各類別評估報告、《城市公共安全白皮書》的編制工作。[9]對識別出的每一項風險,綜合分析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嚴重性,對照風險矩陣圖,評定風險等級,確定風險大小。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由低到高分為低等級、中等級、高等級、極高等級4個等級。評估結果是共識別公共安全風險源138項,其中,中低等級風險87項,高等級風險46項,極高等級風險5項,全市公共安全總體風險為中等偏高水平,在洪澇災害、地質災害、火災事故、交通事故、生產安全事故、等方面,面臨較高風險。

二、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的現實難題

(一)風險評估缺少頂層設計,準備工作不到位

由于我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點在于應急管理,導致對風險評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僅將風險評估作為應急管理的一種手段,沒有從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戰略高度對風險評估進行統一謀劃和系統化設計。

一是基礎理論研究供給不足。我國學術界對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的研究還在探索階段,沒有提出一套成熟的理論框架,尤其是通過經驗研究的方式展現評估機制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存在問題的研究還比較少,缺少能夠進入政府決策的應用性、實戰性的成果。開展風險評估的城市很少組織專門的課題研究,評估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支撐和指導,評估原則、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模型、評估依據、評估技術與方法、評估程序等沒有規范化、標準化。

二是制度供給不足。我國還沒有出臺一部公共安全風險評估的法律法規,只是在《突發事件應對法》《安全生產法》等法律的個別條文中有所涉及。城市風險評估只是政府系統內部的工作指導類的規則制度,并非由立法機關等部門制定的正式法律法規。

三是人才供給不足。政府部門自身力量并不足以開展風險評估工作,從事風險評估的人員大多數是臨時抽調的,不具有專業背景。風險評估業務培訓少方式單一,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對風險評估業務了解不深、流程不熟,難以滿足評估需求。特別是培訓內容主要講評估怎么操作、風險等級分數怎么劃定等技術性問題,評估的理論依據很少涉及,很多評估工作者對風險評估的內在邏輯與學理基礎缺乏必要的認識,在實際評估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容易造成評估的盲目性。

(二)風險評估主體單一,落實“政府主導、專業評估、公眾參與”原則不嚴

一是出現了評估的決策者與實施者合二為一的現象。安全評估工作領導小組、市應急辦、相關職能部門和各區政府主導和掌控整個評估,既負責提出評估動議,也負責召集專家學者和基層代表參與評估,難免會將自己的傾向性意見滲透其中,使評估陷入“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窘境,必然影響風險評估的客觀性、中立性。

二是專業團隊和專業機構的獨立性和客觀性不夠。牽頭開展專項風險評估工作的是由市應急委、安委會各成員單位的各類專家、專業人員為骨干組成評估隊伍,他們來自體制內,存在著附和政府決策的可能性。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引入了專業機構,但它們的評估經費來源于政府,主要利用相關部門和各區的各類風險評估的結果,只是對存在空白和模糊的領域和區域進行補充調研和評估。

三是公眾的角色只是被動的意見的收集對象,而不是主動的評估參與者。政府部門通過政府網站和新聞媒體,公開征集深圳市公共安全評估和公共安全體系的建設意見和建議。然而這種方式過于簡單,沒有多途徑、多渠道廣泛征求意見,公眾對評估結果的影響力極為有限。評估報告沒有公開供公眾和媒體查詢,公眾只能從報紙電視等媒介了解到的評估結果信息往往是零星的、不及時的、不完整的、不連續的。政府對評估結果運用情況的公開就更少了。

(三)評估體系不完善,影響了風險評估的科學性

一是評估方法的局限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風險管理風險評估技術》(標準編號:GB/T27921-2011)中列出的風險評估技術共有31種,有定量的、半定量的、定性的及其組合。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所采用的方法以宏觀定性為主,具體有比較分析法、專家打分法、風險矩陣法。專家打分法依靠專家的主觀判斷,會因專家專業背景、工作經驗的不同以及對自己研究領域內容特別的關注,導致風險判斷的偏移和評估結果的偏倚。風險矩陣法雖通過對風險因素發生的概率和影響程度進行量化評分,使得風險評估從定性分析轉向半定量分析,但對事件發生可能性及影響因素的定量分級仍為經驗性判斷,分級缺少量化指標。這些方法與定量分析相比雖然簡單且易于操作,但卻影響到評估結果的精確度。

二是沒有建立統一的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由于影響城市公共安全因素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對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指標選取與設置、評估指標的權重衡量確實有難度,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建立統一的風險評估指標體系。一些城市雖然統一了風險評估的技術路線、風險確定的基本方法,但沒有建立統一的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這勢必影響對風險的評價精度,使評估結果難以具有可預測性與權威性。

(四)評估有空白

一是城市的重大風險源沒有納入評估范圍。最大的風險就是不知道風險,深圳光明“12?20”滑坡事故印證了這句話。深圳的淤泥渣土臨時受納場成了風險評估的“漏網之魚”,說明沒有做到“應評盡評”,導致在決策方案中沒有考慮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控。

二是忽視風險變化。每年由于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城市風險是流動的,舊風險消失了,新風險卻出現了。因此,風險評估并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而是根據情形不斷改變,不可以一評了之。但很多城市政府由于缺乏風險動態捕獲機制,對新出現的風險變化,忽視了動態監測與跟蹤評估。

(五)把控評估的“結果導向”不牢,評估結果的應用“虛化空轉”

風險評估只是一種管理手段,其目的和價值不僅要發現風險,而且要建立機制,制定風險減緩的決策和措施,[12]有效控制、化解風險。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在這方面存在的缺陷有:評估中落實防范、化解和處置措施的牽頭部門和配合部門仍不明確,容易造成評估后的防范化解和動態跟蹤等工作難以有效落實;風險評估是制定應急預案的基礎和依據,然而,應急預案并沒有按照評估結果進行修訂;分析和開發利用不夠,評估的功能作用難以發揮。

三、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的對策建議

為解決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中出現的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對策性建議。

(一)深化認識,筑牢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的“地基”

城市政府要從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原則的高度來認識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的戰略地位,增強打牢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地基”的內生動力。

一是加強學術研究,為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保障。加快對國外先進評估理論、方法的吸收和消化。在借鑒國外先進理論、方法的基礎上,構建中國城市特色的公共安全風險評估理論體系。城市政府應該通過政策扶持、課題扶持等手段引導城市的學術力量進入風險評估領域,對發表的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成果給予獎勵。

二是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為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城市政府要依據國家公共安全法制的要求,針對風險源的特點,適時把風險評估這一行政行為逐步上升為法規,同時頒布風險評估配套文件,規范評估事項、主體、指標內容、流程、結果運用及責任認定等具體的環節與內容,形成完整的制度框架。

三是盡快健全教育和培訓體系,為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在城市高校設立專門的“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科技評估”專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培養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城市黨校和行政學院把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作為一門主要課程來建設,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的培訓,讓干部自覺把風險評估作為一種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

(二)實行“開放透明”評估,將一元主導的行政化評估轉型升級為多元化評估

一是建立一個良好的協同評估模式。建立決策與評估職能相分離制度,保證評估的獨立性、客觀性。城市政府要破除“一元評估”思維,改善評估的開放性,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公眾和專業機構有序參與風險評估和提供評估服務,讓更多的社會主體進入評估體系。

二是提高專業評估機構的公信力。一方面,專業機構要堅持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價值取向,加強行業自律,增強評估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使評估不受自身利益和政府利益的驅使。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對專業機構的監管,建立針對專業機構的“黑名單制度”,對評估機構進行跟蹤監測,將不能勝任的評估機構納入黑名單,通過淘汰機制凈化第三方評估環境。

三是以完善的法律制度提高風險評估的透明度,避免吸納公眾參與風險評估的隨意性與主觀選擇性。從評估的目標規劃、指標設計、實際評估,到結果反饋等環節和過程中的公眾參與,都要科學規范一系列制度化的程序,最大限度地讓公眾真正參與評估,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遵循“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的原則,開展精細化風險溝通,除不宜公開的敏感信息外,將風險評估報告通過本區域內的主流電視臺、報社和廣播電臺配合政府門戶網站消息,并且在公示日期范圍內多時段、多頻率地重復,以達到公眾充分知曉的目的,確保在“陽光”下防范和糾正評估中可能出現的偏見或錯誤。

(三)完善評估體系,提高風險評估的科學性

一是積極探索風險評估方法。城市公共安全風險強調空間異質性、綜合性,注重多重風險的分析。因此,風險評估方法應堅持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綜合運用風險矩陣分析、分析流程圖、數學建型、情景構建等方法,對城市可能承受的各種風險進行分析和計算。充分運用無線通訊技術(GPRS)、地理信息技術(GIS)、數據庫技術等信息技術,開發風險評估工具,將可規范化的內容如評估表格、評估要素、評估流程、評估模型等,開發形成輔助評估框架或評估工具,不斷提高風險評估質量。

二是構建“雙維度”指標體系。目前在國際上有三種主要的公共安全評價框架:單純能力評價、單純脆弱性評價、能力與脆弱性綜合評價。[10]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涉及到多種類型的事件事故,同時還體現了城市系統對突發狀況做出的反應。所以在構建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時,需要從公共安全涉及領域與影響兩個維度綜合考慮。領域維度方面采用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的分類方法,將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社會安全,每一類又分若干種。影響維度細分脆弱性與能力兩個方面。脆弱性評估是針對人類社會經濟系統對致災因子的敏感(反映)程度。能力評估指可能受到危害的城市系統,通過抵御或變革,從而在職能和結構上達到或保持可接受水平的適應水平。分別從上述兩個維度上對城市公共安全指標進行篩選,得到一套有可操作性、針對性強的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四)動態化精準化追蹤風險,切實做到“應評盡評”

一是開展詳細的風險調查,確保風險評估的全面性。全面開展城市風險點、危險源的普查工作,對所有可能影響城市公共安全的風險源、風險類型、可能危害、發生概率、影響范圍等做到“情況清、底數明”,防止“想不到”的問題引發的安全風險。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完善城市隱患、風險數據庫,編制城市安全風險清單,繪制城市安全風險分布電子地圖,為城市安全決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二是追蹤識別風險,確保評估的前瞻性。風險評估不僅是對已知風險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前瞻性地考察風險的變化趨勢以及可能出現的新的風險類別和性質。[11]要根據城市最新形勢發展變化,不斷查找公共安全風險評估的空白,組織專業機構定期、不定期開展風險評估工作,并使之成為政府的常規管理職能,每年編制和公布《風險登記冊》,及時反饋風險變化的信息,持續優化改進風險評估。

(五)建立健全評估結果應用機制,避免評估報告“束之高閣”

一是將風險評估機制擢升為一種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治道變革的重要工具。這就需要我們以風險評估為契機,著眼于政府治理方式創新,圍繞政府職能轉變,助推一種以風險防范為核心的新的治理范式的形成。[12]這種新的治理范式,化過程控制為結果導向,將風險評估融入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乃至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建設的各項舉措中,使風險評估機制真正成為政府自我糾錯的倒逼機制。

二是選擇適當的技術處置風險。根據薄弱評估結果,選擇風險處置的辦法。風險處置的4T策略主要包括風險保留、風險轉移、風險降低、風險規避。[13]根據風險等級,采取不同的策略,“一風險一策”或多措并舉,實現風險的標本兼治。

三是風險評估與應急預案要緊密銜接聯動。應急預案的編制應與風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形成前后對應的邏輯關系,要根據風險評價確定哪些是不可接受的風險,針對篩選出的不可接受的風險,再根據風險源的大小及城市的現實條件,建立起點、線、面相結合的預案體系,提高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操作性。

參考文獻:

[美]保羅?布萊肯,等.突發事件戰略管理:風險管理與風險評估[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2.

鐘開斌.國際化大都市風險管理:挑戰與經驗[J].中國應急管理,2011(4).

上海市民政局.加強社區風險評估工作[J].中國減災,2013(3).

閃淳昌.應急管理:中國特色的運行模式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44.

容志.風險防控視閾下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體系構建――基于上海世博會的實證分析[J].理論月刊,2012(4).

潘俊杰.大力提升安全發展質量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筑牢安全保障[J].中國應急管理,2014(10).

鄒積亮.政府突發事件風險評估研究與實踐[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123.

孫玉衛,等.風險評估模型在深圳市寶安區中德災害風險管理試點項目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應急管理,2012(4).

深圳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強化風險管理夯實安全基礎――深圳市開展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并公共安全白皮書[J].中國應急管理,2014(10).

朱正威,等.中國區域公共安全評價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6(1).

篇3

地鐵工程與地面工程項目相比,由于其所處介質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因而在建設階段存在很大的風險。工程建設中由于人為或非人為因素導致工程事故,從而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引起嚴重社會影響的例子不勝枚舉,如:2003 年上海 4 號線聯絡通道建設中的事故,2004 年廣州地鐵塌方事故及 2004 年新加坡地鐵工作井事故[1]。

從地鐵項目立項開始,如何選擇合理的技術方案、如何減少工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等問題的決策和執行都需要綜合風險和效益。風險評估通過計算風險效益來選擇風險控制措施以降低各種風險,為工程決策提供依據。

目前,風險管理已經在隧道工程中有一定應用。Einstein H H 指出了隧道風險分析的特點和理念[2];Snel A J M 和 Hasselt D R S van 提出了“IPB”風險管理模式;Stuzk R 將風險分析技術應用于公路隧道;Nilsen B 對海底隧道風險進行了深入分析;國際隧協頒布的 Guidelines for tunneling risk management[5]為隧道工程風險管理提供了參照標準。20 世紀 90 年代初,上海地鐵 1 號線在工可階段完成了風險評估,首次將風險評估應用于國內地鐵隧道。李永盛等完成的崇明越江通道工程風險分析研究課題[6],是國內第一個對大型軟土盾構隧道工程進行風險評估的項目;陳龍對軟土地區盾構隧道的技術風險分析進行了比較系統和完善的研究[7]。

地下工程的決策、管理和組織貫穿于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營期。目前上海市政府已經把重大工程的風險管理提上了日程。本文針對上海地鐵 11 號線的工可階段進行了風險評估,研究了建設中各關鍵節點工程的施工環境、工藝、質量和安全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風險事故,并采用專家調查法和層次分析法對各風險點進行了評估,得到了定量的風險估計,為工程的決策、招投標及工程保險等提供了較為可靠的科學依據。

1 工程概況及關鍵節點

上海地鐵 11 號線(R3 線)線路呈西北–東南走向,線路長約 59.41 km,共設 27 座車站,見圖 1。其中主線(城北路站—上南路站)從嘉定經中心城至臨港新城,長約 46.6 km,設 23 座車站;支線(嘉定新城站—墨玉路站)連接上海國際賽車場和安亭汽車城,長約 12.81 km,設 4 座車站[8]。

地鐵 11 號全線由高架段和地下盾構段組成,不僅有地下隧道風險特點,并且有高架段風險以及它們之間的銜接風險;其沿途經過不少繁華地段,將在 9 個車站與 14 條軌道線路換乘,多次穿越河流(如黃浦江和吳淞江等)、重要公路(如 A12 高速公路)、鐵道線(如滬寧鐵路)。由于這些特定的工程性質,風險評估對其尤為重要。

其施工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工程包括:①高架跨越地面道路施工;②高架跨越河道工程施工;③盾構穿越滬寧鐵路施工;④盾構穿越合流污水總管施工;⑤盾構穿越內環高架施工;⑥盾構相鄰交疊穿越施工;⑦盾構穿越地鐵 3 號線施工;⑧盾構穿越吳淞江施工。

2 風險評估

2.1 風險評估流程

風險評估通常分為 3 個步驟:

(1)風險辨識:分析工程施工期所有的潛在風險因素并進行歸類;整理、篩選,重點考慮那些對目標參數影響較大的風險因素。

篇4

以往在對企業進行風險評估時,一般通過概率統計并利用回歸分析、方差分析等評估企業財務風險,或者聘請專家、審計機構對企業結構、人事制度等打分評價。無論采取何種方式方法都會存在以下幾點缺陷:一是采樣數據大,利用概率統計得到的指標往往需要大量的數據才能做到量化規律;二是數據只能單一反映某一情況,不能分析因素之間的關聯程度;三是對于一些定性評估人為主觀因素較大,往往不能準確反映企業真實狀況。

端點三角白化權函數的灰色聚類評估主要將同類因素歸并,并檢查眾多因素中是否有若干個因素大體上屬于同一類,同時利用這些因素的綜合平均指標或其中一個因素來代表相類似的若干個因素,使復雜的評估系統簡單化;另外灰色聚類評估主要是通過典型抽樣數據得到灰色關聯聚類,因而不會因信息缺少導致對企業風險評估誤判。因此通過灰色聚類評估得到的評估值比其他方法獲得的評估值更能反映企業的實際狀況,特別是對于信息較少、數據不透明的企業更加適用。

二、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企業風險的存在主要是由內因與外因相互關聯、共同作用造成的結果,而只有一個完整科學的指標體系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出企業實際狀況。通常指標的選取主要采取定性與定量兩種方式,定性指標主要通過多名專家、評委以及審計機構判斷打分得到,例如:董事、監事及經理等高層結構是否合理、監督機制是否完善等綜合評價得到;定量指標則主要是通過企業財務指標、年度報表等得到,例如:資產周轉率、資產負債率,以及成本費用利用率等。根據企業運行機制以及專家意見,我們選取了8個一級指標和22個二級指標,具體如圖1所示。

(一)樣本公司指標選取

為了便于對評價模型的直觀認識,本文選取了國內兩家上市醫藥制藥公司作為比較對象。醫藥制藥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著對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等嚴格控制要求,而且,在經營中存在風險程度高、研發成本大、要求產品質量更穩定等特點。鑒于上述情況,本文選取醫藥制藥行業作為研究對象來具體說明內部風險控制體系的建立與評價,希望能夠完善醫藥制藥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實現整個行業的正規、健康穩定的發展。

本文篩選了國內上市140多家醫藥制藥行業,選取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企業來說明模型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其中A企業是我國著名醫藥制藥公司,其主營業務為:化學原料藥、化學藥制劑、中成藥、中藥材、生物制品等,由于經營得當、產品質量過硬,是我國醫藥制藥業行業的佼佼者;B企業也是一家以中藥原料藥、西藥原料藥生產、銷售及研究的公司,由于近年來公司經營不善、財務費用負擔沉重、加之結構制度不合理等因素,導致企業年年虧損,處于破產邊緣。

(二)指標權重的確立

利用多層次權重解析法AHP確定一級指標與二級指標的層次權重,并計算出組合權重,得到如上頁表1所示各指標權重。

(三)評價指標灰類

根據專家評估意見,將指標取值規范在[0,100]之間,并根據評估要求將風險等級分為“差、較差、一般、良好、優良”5個灰類,相應的區間為:[30,45),[45,60),[60,75),[75,85),[85,95),即:α1=30,α2=45,α3=60,α4=75,α5=85,α6=95,延拓值為:α0=10,α7=100。通過全面分析、深入研究、專家意見分別得到了A、B兩個企業的實際評估值,如上頁表2所示。

三、端點三角白化權函數的灰色評估模型算法

定義1:設有n個聚類對象,m個聚類指標,s個不同灰類,根據第i(i=1,2,…,n)個對象關于j(j=1,2,…,m)指標觀測值xij(i=1,2,…,n;j=1,2,…,m)將第i個對象歸入第k(k∈{1,2,…,s})個灰類,稱為灰色聚類。

定義2:設j指標k子類的為白化權函數f■■(?),稱x■■(1),x■■(2),x■■(3),x■■(4)為x■■(?)的轉折點。其中對于指標j的一個觀測值x,可由

計算出其灰類k(k=1,2,…,n)的隸屬度f■■(x),其中λk =(αk+αk+1)/2 。

定義3:設x■■(i=1,2,…,n;j=1,2,…,m)為對象i關于指標j的觀測值,fkj(?)(i=1,2,…,m;j=1,2,…,s)為j指標k子類白化權函數。若j指標k子類的權η■■(i=1,2,…,m;j=1,2,…,s)與k無關,則稱:

σkj= ■f■■(x■)η■

為對象i屬于k灰類的灰色定權聚類系數,其中ηj為指標j在綜合聚類中的權重。

四、實例研究

根據表1指標權重值與表2評價指標端點灰類和實際值,利用matlab軟件計算出A、B兩個企業的指標白化權聚類系數(X1,X2,……,X8)與綜合評價系數(X),具體值如表3、4所示。

從表3得到A企業的白化權聚類系數最大值為σ4=0.6237,說明A企業內部控制綜合評價處于“良好”等級,各方面指標系數也大都處于“良好”狀態;而從表4可以看出B企業的白化權聚類系數最大值為σ2=0.4482,說明B企業內部控制綜合評價處于“較差”等級,進一步分析八個因素的聚類系數,較差等級的最大值

{σ2j}=σ22=0.0458,說明“管理因素”是影響B企業最大問題所在。通過實際調查發現B企業之所以造成業績下滑、公司虧損,還是與其管理不當、經營混亂相關,例如該公司2002年至2008年期間,未按規定披露將資金提供給控股股東與其他關聯方使用以及對外擔保與銀行借款等事項;同時該企業還存在費用率較高、財務費用負擔較重等情況,2009年1-9月期間費用率就高達84.21%,過高的期間費用也是導致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

五、結論

通過實際證明基于端點三角白化權函數的聚類評估模型用于企業內部控制等級評估得到的結果真實可靠、方法簡單實用,可以廣泛運用于各行各業評估系統之中。但是本文存在主要不足之處就是分析數據全部采用專家評估打分得到,一些定量指標(如:每股指標、財務指標、盈利能力、運營能力等)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沒有設計到模型中,下一部應注重將定性分析與定量相結合,使模型更具有代表性、可靠性。

參考文獻:

1.劉思峰,黨耀國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鄧聚龍.灰預測與灰決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3.魏巍,朱衛東,王錦.基于證據理論的內部控制風險評估體系評價[J].財會通訊,2011,(2).

4.財政部會計司.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篇5

1.2評估數學原理

單體建(構)筑物的評估是依據風險計算公式R=N·P·L進行定量計算分析,其中R是風險值,N是年危險事件次數,P是損害概率,L是損失率。區域雷電風險評估是運用模糊數學確定風險指標的隸屬度,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風險指標的權重,風險計算公式為:R=Knj=1ΣQj×Gj,式中:K是修正指標;Qj是風險指標的權重;Gj是風險的隸屬度。當然也有運用其他一些統計學的方法進行風險劃分和歸類[9]。

1.3評估方法的評價和建議

目前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方法主要是以上三種,在實際業務當中因為針對的是具體項目,因而采用的是前兩種評估方法。單體建筑風險評估和區域雷電風險評估各有各的優缺點和適用范圍,針對目前各省份風險評估方法運用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的評估項目雷電風險,提出更具實際指導意義的雷電防護措施,筆者認為在實際的雷電風險評估業務當中:①應當注重區域風險評估和單體建筑風險評估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通過區域風險評估可以給出項目的整體雷電風險等級或者區域中的防護重點子區域,再利用單體建筑風險評估可以進一步計算出項目風險等級高的區域或子區域中單體建筑的具體風險大小,依據這些計算結果提出的雷電防護措施將更具指導性意義;②應根據項目的特點選擇合理的評估方法,因為有些行業已出臺自己行業的風險評估方法,這時我們就應當結合行業評估標準進行評估;③目前的雷電風險評估業務基本上是方案評估,而風險評估分為預評估、方案評估及現狀評估,由于隨著項目的運營,項目的一些特性會發生變化,如項目的建筑特性、內存物、內部系統等等,這些變化會導致項目雷電風險值的變化,因而可以開展項目的雷擊現狀風險評估。當然以上只是個人的觀點,純粹從雷電風險評估業務發展方向而言,而雷電風險評估業務的發展還有賴于國家的相關政策。

2應用實例

2.1項目概況

湘西自治州公安局交警大隊建設的麻栗場考試中心是我州較為大型的公共建設項目,總面積約為182772.5m2,占地200多畝,其中分為小車考試場地、大車樁考區、大車場內考試區、科目三發車區、停車區、模擬高速考區、監控候考大樓、考試業務用房、綠化區,考場內共分布77處攝像頭。整個項目人員是一個密集區域,設備又是另一個密集區域,區域性特征十分明顯。以前開展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大部分是以計算保護建筑物及其內部人員設備為基礎,而該項目不但需要保護建筑物內人員和設備,還需要保護建筑物外空曠場地的人員和設備的安全。

2.2評估方法和技術路線

由于該項目所涉及的區域面積大,并且儀器設備多(建筑相對少),根據前面對幾種風險評估方法的探討,選擇區域雷電風險評估的方法進行評估。將整個項目分為六個區域,區域一:考試業務用房、監控候考大樓、停車區、發車區;區域二:小車考試區;區域三:大車樁考區;區域四:大車場內考試區;區域五:模擬高速公路考區、進出道路;區域六:綠化區。根據災害的理論分析,災害的發生是由致災環境的危險性和承災體的易損性及脆弱性決定的,具體到雷電,雷擊風險是指人身和財產容易受到雷電傷害或破壞的程度,它直接反映了人身和財產在遭受雷電襲擊時的脆弱性。就考試中心而言,其致災因子是雷電,承災體是處于地面上的人和物體,因而主要從人身安全和經濟價值兩方面來進行雷擊風險的考慮,根據具體情況把區域內的主要風險劃分為兩類:R1人員傷亡損失風險、R2建筑物遭受雷擊損失風險。區域性的雷擊風險評估是對區域內各個子區域中各個風險類別的危險程度、可能造成的損失程度做出的預測性評價,在對考試中心進行雷擊風險評估時,我們根據具體的情況選取四個主要的評估指標:G1氣象指標、G2地物環境指標、G3承災體的風險指標和K評估修正指標。其中,前兩項指標著重于考慮雷電發生頻率和雷擊風險概率,反映致災因子的時空分布情況,后兩項指標主要表征致災體(人和建筑物)的易損情況和建筑物本身的抗災能力對雷擊風險的影響。首先,對應于上述四個主要的評估指標,通過分別分析各個指標不同的影響因子,達到對四個主要指標評價的目的;然后,根據四個主要評估指標的評估結果,按照R1和R2兩種風險類別,根據風險評估計算模型()計算出各自的風險值(總的風險值R=R1×QR1+R2×QR2),從而得出各個區域的雷擊風險情況;最后,根據風險等級劃分指標,對各個區域的風險進行等級劃分,確定整個考試中心區的風險區劃。

2.3評估結果

通過以上評估方法和技術路線分別估算出每個分區的風險值R,根據風險值R的大小,判斷每個分區不同風險程度,可得以下區域色斑圖。紅色(區域一):極高風險區;黃色(區域二、三、四、五):高風險區;藍色(區域六):中風險區。由圖1可知:區域一為極高風險區,發生雷擊后該區域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以及經濟損失概率最大,該區域內監控候考大樓、考試業務用房應按二類防雷建筑物來設計防直擊雷保護措施,單棟按B級進行建筑物內電子信息系統的防雷;停車區、發車區屬于露天人員密集場所,應重點考慮采取防直擊雷等防護措施。區域二、三、四、五為高風險區,發生雷擊后該區域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以及經濟損失僅次于區域一、使用性質均為考試考場和人員出入通道等,露天電子設備較多,人員走動密度較小,并且人員基本處于車內(較安全),故應以防護場地內的電子設備為重點,按實際設備情況具體設計相應的防雷保護措施。區域五內人員進出道路口有一門衛值班室,應考慮防直擊雷以及防雷電感應等保護措施。其他道路因人員密度分布情況不詳,建設方因根據實際投入使用后的情況,有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防雷保護措施。區域六為中風險區,發生雷擊后該區域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以及經濟損失概率最小,該區域為項目區域內電子設備少,人員走動密度最小場地。

篇6

隨著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EC)應運而生,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商務模式。與傳統商務方式相比,電子商務具有高效性、方便性、集成型和可擴展性等特點。但是,電子商務是在Internet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應用方式,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其安全性相對于傳統商務方式而言就顯得尤為突出,也是商家和用戶都十分關注的焦點。

電子商務安全實踐的起點是對電子商務的風險評估,當客觀存在的潛在威脅攻擊系統脆弱點時,就會產生風險,導致系統的破壞和受損。風險評估是解釋和分析風險的過程。風險評估的目的是發現風險和控制風險。電子商務中常見的風險可分為經濟風險、管理風險、制度風險、技術風險和信息風險。

IT技術是實現電子商務的基礎,分析研究技術風險是保障電子商務安全的重要研究課題,為此,本文提出一種基于FCIM模型的電子商務技術風險評估方法,對電子商務技術風險進行定量分析。

二、識別風險因素

電子商務的技術風險是指涉及終端設備及其傳輸介質的各種風險,分為三類:網絡環境風險、數據存取風險、網上支付風險,風險辨識圖如圖1所示。

三、基本概念

1.梯形模糊數

模糊數是實數域上的一種特殊模糊集,是表示模糊信息的有效方法。常用的、特殊形式的模糊數有L-R型模糊數、三角模糊數、梯形模糊數等,由于梯形模糊數的表示方法簡單、運算方便,在工程應用中最為常見,在這里我們采用梯形模糊數表示語言變量。

定義1(梯形模糊數):論域X上的模糊數為

稱為梯形模糊數,簡記為(a,b,c,d),其分布函數如圖2所示。

2.CIM模型

CIM模型(Controlled Interval and Memory Models,控制區間和記憶模型)是1983年由美國學者Chapman 和Cooper提出的風險分析模型,有“串聯響應模型”和“并聯響應模型”兩種,分別進行變量概率分布的“串聯”或“并聯”的疊加。本文只涉及“并聯”疊加,下面介紹“并聯響應模型”。

一項活動S有n個風險因素X1,X2,...,Xn存在,只要其中的一個風險出現,活動S都將受到風險影響,S的n個風險因素的概率分布組合模型稱為“并聯響應模型”,假設風險X1與風險X2進行并聯概率疊加,計算

公式表示為:

式中,X1、X2為兩個風險因素,xa為風險區間的組值,n為分組數。

四、將FCIM模型用于電子商務技術風險的評估

風險是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P和風險事件所產生影響C的函數,即R=f(P,C),式中R為風險,P是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C是風險事件發生所導致的后果,即影響。考慮到在電子商務過程中,各級風險因素的隨機性,本文采用FCIM模型對電子商務技術風險進行評估,具體過程如下:

1.構造風險因素集和評判集

構造電子商務的網絡環境、數據存取、網上支付的風險因素集和評判集,對于風險發生概率、風險產生影響可設立不同的評判集。設風險因素集Ui={u1,u2,… un},i=1,2,3,評判集P={P1,P2,…,Pm},對評判集中的定性評語采用梯形模糊數表示。

2.風險因素的模糊評價定量化

根據專家評價,確定每個風險因素發生概率、產生后果關于評判集的模糊評價。將風險因素的模糊評價結果,采用模糊處理后得到概率分布區間、影響分布區間,并可計算出單個風險因素的期望值,評判單個風險因素。

3.CIM計算

運用CIM的并聯響應模型,依次求出網絡環境風險、數據存取風險、網上支付風險以及電子商務技術總風險的概率分布區間、影響分布區間,據此計算總風險期望值,評估系統風險。若其總風險的期望值E>0.7,為高風險系統;E

五、應用示例

應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對某企業的電子商務技術風險進行風險評估。

1.構造風險因素集和評判集

構造電子商務的網絡環境、數據存取、網上支付的風險因素集和評判集,風險發生概率評判集、風險產生影響評判集以及所對應的梯形模糊數見表1。

2.風險因素的模糊評價定量化

以網絡環境風險中的黑客入侵為例,說明風險因素的模糊評價定量化過程。經專家評定,黑客入侵風險評價結果如表2。

對黑客入侵的風險評價進行模糊處理,得到其概率分布區間如圖3所示。

在區間(0,1),(2,3),(4,5),(6,7),(8,9)上對應的概率分布為三角形分布,為便于采用CIM方法進行疊加計算,將其轉化為矩形分布,其概率值取三角形分布的中間值,并對(2,3),(4,5),(6,7)區間上的概率值、影響值進行疊加,處理結果見表3。

采用與黑客入侵同樣的處理方法,得到各風險因素的風險分布區間,見表4。

3.CIM計算

運用CIM的并聯響應模型,分別對各風險因素進行并聯疊加,求出網絡環境風險、數據存取風險、網上支付風險概率分布區間、影響分布區間,見表5。

進一步,運用CIM的并聯響應模型,求得電子商務技術風險的總風險概率分布。

根據總風險的概率分布區間、影響分布區間,計算出總風險程度的期望值E=0.3035,方差=0.00368,該電子商務的技術風險等級為一般,與實際情況相符。

六、結束語

電子商務改變了企業的經營模式,能使企業節省成本,創造更多利潤。但是企業在追求電子商務帶來的效益的同時也面對全新的風險,必須全面了解電子商務風險,采取必要的方法措施,把電子商務風險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防止造成不必要的商業損失。

本文提出的基于FCIM模型的電子商務技術風險評估方法,對評判集中的定性評語用梯形模糊數表示,將風險因素發生概率、產生后果的模糊評價模糊處理后得到概率分布區間、影響分布區間,使半定量的風險評估轉為定量的風險評估。采用CIM模型的“并聯響應模型”對風險因素發生可能性和產生后果進行逐級疊加,求得電子商務技術總風險的概率分布區間、影響分布區間,據此計算系統風險期望值,評估電子商務的技術風險。

目前,電子商務風險評估的研究還剛起步,本文是作者根據風險評估理論中的經典模型, 結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經驗, 對電子商務技術風險進行定量分析的一個嘗試,希望能對電子商務的風險評估起到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念祖張明那春麗:電子商務技術風險管理[J].中國管理信息化,206.10,vol9.No.10

[2]黃卓君朱克武:網絡支付風險及其防范[J].農村金融研究,2007.3胡寶清.模糊理論基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4

[3]于九如:投資項目風險分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4]C.B.CHAPMAN,DALE F.COOPER.Risk Engineering:Basic Controlled Interval and Memory Models[J].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Vol34,No.1

[5]趙冬梅張玉清馬建峰:熵權系數法應用于網絡安全的模糊風險評估[J].計算機工程,2004(9),Vol30,No.18

[6]趙培生:模糊CIM模型在評標中的應用[J].港工技術,2003.6,No.2

篇7

前言:水電工程在國民經濟和國家的能源安全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經濟社會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重要方式。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水電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使得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在水電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對于各種風險應該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使得評估體系逐漸完善。一個完善的評估策略對于水電企業的安全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風險的概念和產生原因

1.1概念

在水電工程的施工中,所謂的風險主要指的是在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使得施工方期待的經濟效益和實際經濟效益之間產生差距的現象。水電工程的財務風險在整個工程的財務管理中會出現在任何一個財務處理階段,由于各種影響因素在整個工程的財務中的影響地位不同,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也不同。所以,在水電風險的評估中,對于其財務活動要進行詳細的了解和完善,這樣才能徹底的分析工程風險產生的原因,并且提出較好的管理控制策略。

1.2原因

總的來說,造成水電工程風險的原因包括施工方自身運營和外部環境兩個方面。施工方自身運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從事工程財務管理的工作人員的風險意識不夠強,在工作中只是重視資金的收益和實用情況,對于整個工程存在風險沒有進行一個整體性的評估。工程財務管理活動中存在的不規范現象,使得風險評估發生一系列的評估錯誤,從而使決策沒有充分的科學依據。目前的水電工程企業多是根據以往的常規模式和原有的工作理念進行評估,不能很好的把握整體評估的價值,使自身的財務決策缺乏準確性。水電企業的外部環境主要是概括的一些比較宏觀的經濟環境,像國家的一些政策法規、銀行利率、人民幣匯率和國家的產業政策都會帶來或多或少的風險。

2.風險評估的重要性

水電企業財務管理活動價值度量的重要手段是財務風險,它能夠很好的體現水電企業的運營情況和財務狀況。要想有效的降低風險,要想使財務活動得到一定規范,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控制機制去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的評估。要想使水電工程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生產環境,為了使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了實現水電企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必須亟待加強水電工程的風險評估,這樣才能使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得到順利的開展。

3.風險評估策略

3.1加強籌資

籌資風險管理在整個水電工程的籌資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水電企業的風險管理不能違背經濟發展的原則,應該遵照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要想使工程風險有所降低,必須遵照相應的行業標準和經濟原則。一般來說,籌資活動的基本原則如下:工程的籌資的具體金額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盡量避免風險的產生和風險的增大;工程的投資活動不是單獨的個體,應該和籌資活動結合起來,在投資活動中,對于資金的需求和實用方向,要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了解,對于籌資的金額和規模要有一個很好的把握;企業的資產結構和籌資結構也要有一個良性的適應,籌資的途徑可以通過企業的資產結構進行確定,并且通過分析資產結構,進而確定籌資的渠道和負債構成。

水電工程風險評估中涉及的籌資措施包括:水電企業籌資的規模應該符合自身的運營情況和生產情況;應根據財務的成本評估選擇最合適的籌資金額;為了使籌資的成本和風險有所降低,對于整個經濟環境的發展趨勢有一個很好的展望,并且能夠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投資時機,從而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任何籌資活動的開展都要根據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的實際情況進行籌資方案的確定。

3.2加強資金的使用

工程資金的合理使用與風險評估有著十分重大的聯系。只有明確了資金使用風險的原因才能加強投資風險評估。一般常見的投資風險因素包括:整個工程的投資活動沒有一個比較完善科學的計劃,而且相關領導做的投資決策不科學;水電企業投資時承擔的風險較高,主要是因為在投資過程時沒有使風險分散組合充分利用起來,使得收益和風險存在很大的差距;金融投資和實業投資之間的目標和需求發生脫離;大多數的水電工程在投資活動中都抱著機會主義的僥幸心理,因此使得投資的風險有很大程度的增加。

水電工程風險評估的資金使用措施包括:投資之前一定要有一個比較完善的控制策略和投資原則;投資活動要遵循相應的原則,并且對于一些投資回收和風險要開展詳細的測試;每個工程在資金的使用過程中,要把握好自身的實際情況,不能追風,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摸索出適合自身降低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方法;為了使投資的風險有所降低,應該選用不同的投資主體,并且對其風險進行一定的分類。

3.3加強資金回收

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的投資風險,使水電企業的資金回收達到投資的目標,最關鍵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高產品的質量,盡可能降低企業投入成本,使水電工程擁有較大的市場競爭力,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水電企業資金回收風險管理與控制的重點,是把握對應收賬款風險管理與控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注意評估對方企業的財務狀況,依據工程的成交數額和對方企業的財務狀況來選擇合理的結算方式;采用一定的折扣手段來提高工程資金回收效率,依據企業實際情況來確定折扣政策,加快貨款回收。

3.4加強資金收益分配

水電企業在資金分配活動中也存在一定的財務風險,為了降低在分配收益時的風險,施工方必須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分配政策,并且要積極處理好施工方利益與建設方利益的差異,使得工程的利益分配模式能夠符合企業長遠發展需要,而又能起到調動投資者積極性的目的。水電企業在資金收益分配活動中的風險評估措施主要包括:水電工程施工時必須按照相關規定,并且結合企業預期收益的要求,合理制定會計核算與利潤分配的有效方法。水電企業還要考慮到各種因素可能產生的影響,保證水電工程的再生產活動不受這些外界因素的影響。水電工程企業還必須充分考慮投資者的積極性,要拿出足夠有說服力的投資方案使投資者對投資的未來收益有信心,并且要使投資收益得到有效保證、及時兌現和增長。

結語:

總體來講,加強水電工程的風險評估在整個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十分的重要。水電企業只有加強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健全其風險評估機制,才能使水電工程的財務風險成本有所降低,最終才能使整個水電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生存下去,才能實現安全穩定的發展。

篇8

電網雷害;風險評估;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理論;防雷措施

近些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與電力需求的不斷增長,對輸電線路供電可靠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電力生產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對于輸電線路來講,雷擊跳閘一直是影響高壓送電線路供電可靠性的重要因素[1-2]。而大氣雷電活動的隨機性和復雜性,造成架空線路的雷擊跳閘成為困擾安全供電的一個難題。盡管國家電網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相應的電網安全問題也開始越發突出,其中雷電災害作為無法避免的外部災害,給電網的安全運營帶來了很大的風險。通常情況下,由于變電站安設有直擊雷防護裝置而使得雷電災害對變電站的影響有限,其影響主要集中在高壓輸電線路。

架空輸電線路防雷是電力系統防雷工作的重要方面,常用的防雷改進措施有[3]:架設避雷線、安裝避雷針、加強線路絕緣、采用差絕緣方式、升高避雷線減小保護角、裝設消雷器及預放電棒與負角保護針、使用接地降阻劑等。解決線路的雷害問題,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通常而言,雷電災害輕則造成輸電線路同一輸電通道多回線路相繼跳閘、同塔雙回線路同時閃絡等故障,重則造成長時間電力供應中斷甚至永久性故障。目前,對于高壓輸電線路遭受雷害的風險研究[4],相關學者及機構僅以雷擊跳閘率作為高壓輸電線路遭受雷害的評價指標,這是不合理的,因為盡管雷擊引起的線路跳閘次數較多,但因重合閘成功率較高,其占非計劃停運比例要比其占跳閘比例低。此外,輸電線路的雷電災害影響因子不是單一的,它除了受雷擊跳閘率控制,還與輸電線路雷電活動強度、地閃密度、線路走廊雷電活動頻率、地形地貌、輸電線路對電網重要性程度等因子有關,需要考慮多因素影響結果[5]。因此,本文從電網遭受雷害的多影響因子作為出發點,采用層次分析與模糊數學相結合的理論,對其展開風險評估研究,并對此提出防雷措施,以給工程實際提供指導與借鑒。

1理論方法

1.1層次分析法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學者SattyT.L.提出了層次分析法[6],它是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該方法基于網絡系統理論和多目標綜合評價,能夠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對多目標、復雜問題展開準確的決策。層次分析總的來說包含4個步驟: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構造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1.2模糊數學法模糊數學又稱Fuzzy數學,是研究和處理模糊性現象的一種數學理論和方法,1965年,模糊數學開始得到快速發展[7]。模糊數學法首先要求給出電網雷害影響因素集合U及雷害風險發生級別集合V,U中每一個單因素對應雷害風險級別V的模糊子集為單因素模糊矩陣R,再根據每個因素對目標貢獻程度,得到權重矩陣A,最后對矩陣R進行關于A的模糊變換,得到目標事物的評判集B。

1.3綜合評價層次分析的優點是能夠定量地得到定性的因素的權重值,再結合模糊數學理論,才能夠綜合計算出要分析對象的結果。基于層次分析-模糊數學綜合評價,首先要確定各層次各因素兩兩之間的權重。為避免對權重定性賦值帶來的失準,SattyT.L.提出了一致判斷矩陣法,該方法采用1~9標度法的相對尺度,以提高準確度,當一致性比率小于0.1時,認為能夠得到滿意的一致性[8]。

2電網雷害多影響因子分析

輸電線路是電力系統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它暴露在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里面,因此很容易且無法避免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損害,尤其是當雷雨天氣發生時,輸電線路易于遭受雷擊,并發生停電事故。因此,要進行電網雷害研究,首先要確定影響電網雷害的因素有哪些。電網遭受雷害的影響因子不是單一的,也不是幾個因子單獨發生作用,而是多個因子發生耦合作用。根據目前國內外的研究成果[9-10],評估電網雷害風險的因子主要有雷擊跳閘率、雷擊重合閘率、手動強送成功率、供電可靠性、線路重要性等級、運行時間、設備損害性指標。據此,建立電網雷害多因子層次結構示意圖,結構為:A為目標層,即:電網雷害風險;B為準則層,具體為B1(供電可靠性)、B2(運行時間)、B3(重要性等級)、B4(設備損害性);C為方案層,即:各個線路,具體為C1(線路1)、C2(線路2)…Cn(線路n)。層次結構示意圖見圖1。

3工程實例分析

3.1工程概況我國南方某地區500kV電網含有3條輸電線路D、E、F,現以該地區這3條輸電線路2007—2012年的實測數據,來分析預測該地區的雷害風險等級。3條輸電線路的準則層實測數據占比如表1所示(以1為基數)。

3.2綜合分析

3.2.1層次分析結構根據電網雷害多因子分析結果,結合應用實例表1數據,在Yaahp層次分析軟件建立電網雷害風險等級的層次結構模型,層次結構模型如圖2所示。對于層次結構模型中的電網雷害風險等級,本文劃分為4個級別:Ⅰ級無風險、Ⅱ級低風險、Ⅲ級中等風險、Ⅳ級高風險。

3.2.2一致性檢驗矩陣在層次結構模型的基礎上,結合1~9標度類型及專家系統意見,賦予B1~B4、C1~C3相應的權重分值,最終得到A-B、B1-C、B2-C、B3-C、B4-C5個判斷矩陣。

3.2.3計算權重在矩陣判斷一致性檢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計算A-B、B-C排序的單排序權重值及6個因素的總排序權重值,權重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把表2中的權重值用向量的形式表示,即得權重矩陣:A[0.475299,0.257689,0.267112]。

3.2.4隸屬函數和模糊矩陣就每個雷害影響因素進行統計與分析,每個因素對應的不同雷害級別為一個隸屬函數。本文定義該隸屬函數為降半階梯分布函數,取階次k=1。分布函數的方程。3.2.5綜合評判根據上述計算,現對模糊矩陣R進行關于權重矩陣A的模糊變換,最終得到目標事物的最終評判集B。根據模糊數學中的貼近度原理,所得到的評判集B=[B1,B2,B3,B4]=[Ⅰ,Ⅱ,Ⅲ,Ⅳ級雷害風險],其中最大隸屬度Bi所在的位置即對應目標的最終評判級別。因此,該地區電網的最大隸屬度為B3=0.902=Ⅲ級中等雷害風險,需要采取相應防雷害措施。

4輸電線路的雷害原因分析

輸電線路雷擊閃電是由雷云放電造成的過電壓通過線路桿塔建立放電通道,導致線路絕緣擊穿[11]。這種過電壓可分為直擊雷過電壓和感應雷過電壓。輸電線路感應雷過電壓最大可達到400kV左右,它對35kV及以下線路絕緣威脅很大,但對于110kV及以上線路絕緣威脅較小[12]。110kV及以上輸電線路雷擊故障多由直擊雷引起,并且同接地裝置的完好性有直接的關系。直擊雷又分為反擊和繞擊,都嚴重危害線路安全運行。反擊雷過電壓是雷擊桿頂或避雷線出現的雷過電壓,主要與絕緣強度和桿塔接地電阻有關,一般發生在絕緣弱相,無固定閃絡相別。繞擊雷過電壓是雷電繞過避雷線直接擊中導線而出現的雷過電壓,主要與雷電流幅值、線路防雷保護方式、桿塔高度、特殊地形有關,主要發生在兩邊相。

5電網線路防雷措施

結合目前我國輸電線路的電壓等級、我國各地雷電活動的規律、線路所經區域的不同地形、地貌特點、土壤電阻率等自然條件,目前常用的防雷保護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13-15]。(1)架設避雷線避雷線能夠對雷電產生分流作用,降低桿塔頂端電位,同時,其對導線有耦合作用,對導線有屏蔽作用,它是高壓及超高壓輸電線路基本的防雷手段。(2)改善接地網形式由于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大小是防止雷擊閃絡的關鍵,因此可以通過改善接地網形式,降低桿塔的接地電阻值,對桿塔降低接地裝置的工頻接地電阻,是提高線路耐雷水平、防止雷電波反擊的有效措施。(3)架設耦合地線架設耦合地線無法減少雷電繞擊率,但其能夠通過增加避雷線與導線間的耦合作用,來降低絕緣子串上電壓,達到分流雷電流的目的,進而增加輸電線路的耐雷水平。(4)適當提高桿塔的絕緣水平提高桿塔的絕緣水平,能夠對防止繞擊起到一定的作用,也能對防止雷擊桿塔頂部的反擊過電壓產生效果。(5)采用不平衡絕緣方式當普通的防雷措施不能滿足現代高壓及超高壓線路的防雷要求時,可以通過采用不平衡絕緣方式,以避免雙回線路在遭受雷擊時同時跳閘。(6)裝設避雷器避雷線的架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導線上的感應過電壓,但不是完全消除,這就要求安裝避雷器來將雷電流泄放到大地,從而限制過電壓,保障輸電線路及設備的安全。一般在線路交叉處、高度較高的桿塔頂端、終端塔上裝設避雷器以限制過電壓。

6結語

電網雷害盡管是小概率事件,但其具有隨機性強,一旦發生損失大的特點,而輸電線路的雷電災害影響又是受諸如雷擊跳閘率、雷電活動強度、地閃密度、線路走廊雷電活動頻率、地形地貌、輸電線路對電網重要性程度等多因子控制,因此在實際電網雷害風險評估中,需要考慮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結果。此外,還應結合高壓輸電線路運行經驗以及系統運行方式,通過比較選取合理的防雷設計,以提高高壓輸電線路的耐雷水平。

參考文獻

[1]趙淳,陳家宏,王劍,等.電網雷害風險評估技術研究[J].高電壓技術,2011,37(12):3012-3021.

[2]馬御棠,王磊,馬儀,等.云南電網雷害風險分布圖的繪制與應用[J].高壓電器,2013,49(4):76-81.

[3]程宏波,何正友,胡海濤,等.高速鐵路牽引供電系統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及預警[J].鐵道學報,2013,35(5):21-26.

[4]崔雪.用電負荷管理系統終端設備雷害風險評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

[5]張曉明,吳焯軍,甘艷,等.一種基于改進層次分析法的輸電線路雷害風險評估模型[J].電力建設,2012,33(8):35-39.

[6]趙煥臣.層次分析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7]楊綸標,高英儀.模糊數學原理及應用[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8]孫雷雷,王小霖,龔學毅.基于雷電定位數據的廣州白云機場10kV配網雷擊風險評估[J].電網與清潔能源,2014,30(3):40-47.

[9]趙淳,阮江軍,李曉嵐,等.輸電線路綜合防雷措施技術經濟性評估[J].高電壓技術,2011,37(2):290-297.

[10]李振,余占清,何金良,等.線路避雷器改善同塔多回線路防雷性能的分析[J].高電壓技術,2011,37(12):3120-3128.

[11]方宏,周青.高壓架空輸電線路防雷措施的研究與實踐[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9(3):61-66.

[12]孫禔,孫鵬.湖北省高壓輸電線路防雷現狀及綜合防雷措施[J].中國電力,2006,39(2):35-38.

[13]莫付江,陳允平,阮江軍.輸電線路桿塔模型與防雷性能計算研究[J].電網技術,2004,28(21):80-84.

篇9

隨著國內外經濟的迅速發展,國民經濟與人民生活愈加依賴于電力系統,當今社會,電網運行的安全性、穩定性與可靠性直接關系著經濟發展與社會正常運行,在電力產業規模不斷增加、電網結構日趨復雜的形勢下,對電力系統自身的安全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電力系統安全管理具體涉及到電網安全、電力設備安全與員工及其他人員人身安全三方面,從事電力系統研究的學者專家與實際生產中的一線工作管理人員也多從以上三個角度來優化管理工作。在當今電力企業中,建立更為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新技術的引入、更加規范企業內部人員操作技能與規程、員工定期培訓等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性,保證電網更加安全穩定運行。而隨著信息化與智能化時代的來臨,面對越來越復雜的電網運行環境,深入了解與掌握當前電網所可能面臨的風險,對風險的概率進行評估,并針對潛在風險提前采取一些有效防控與管理措施,從而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對提高電力系統安全性與降低人身事故概率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從當今國內電網安全風險原因及識別、電網風險管理工作重點及風險評估引入等方面,探究風險管理在電力安全管理中日趨重要的作用,對相關領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 電力系統風險成因分析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特點鮮明,故不同地域下電網表現出的風險隱患可能不盡相同,而通過對我國南網及國網某些重要區域電網安全運行的分析,認識到其中一些共通的潛在問題,具體有:

1.1 電網結構問題

由于地市傳統建設及規劃并不均衡,且沒有考慮到城市發展與電力負荷分布及增長特點的關聯性,使許多地區電網結構布局及負荷分布不科學,在某些情況下,一些地區極易發生大規模停電事故。

1.2 電力設備自身風險

電力設備在設計、制造、原材料或生產安裝等環節都有可能出現質量問題。而受負荷、外部環境及器件老化的影響,設備都可能出現問題,進而影響電網整體運行。

1.3 外部環境風險

外部的環境問題現已成為電力系統安全管理的重要側重點,其防控與治理難度都相對更大。近年來全國極端天氣增多,暴雪、暴雨、雷擊、大風、霧霾等嚴重影響著輸電線路的可靠運行。而類似于電纜隧道等基礎性電力設施,由于部分建設年代較為久遠、標準較低等問題,造成現在結構產生了保護層脫落、鋼筋漏出甚至部分坍塌等現象,都嚴重影響了線路安全。

1.4 電力系統體制機制建立不完善

從系統整體看,首先,有些職能的劃分并不清晰,尤其是一些行業管理機構與監管部門在一些領域存在交叉監管問題與遺漏管理問題;各部門間往往僅落實自己單方面的職能,雖然使其工作能高效有序進行,但缺少了內部聯動機制,使需要協調配合的區域有一定的發展限值,從而構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其次,隨著電網結構的擴張,使電力企業的巡線護線工作變得更加復雜困難,全范圍、全時段的不間斷巡視機制并沒有執行到位,間斷性的巡視工作加重了部分地區的安全隱患。最后,電力企業的職能效力有限,對某些運行隱患只能進行提醒與告誡,并沒有真正的執法權,從而并不能有效保證電力安全。故電網企業與市區政府的聯動機制應繼續加強,使治理工作更加深入與高效。

1.5 外力破壞電網設施問題

電力系統遭到人為等原因破壞的現象至今仍十分普遍。首先,類似在電力設施保護區進行施工作業、占地建房置物、汽車撞桿、偷竊電纜等電力設施及進行其他活動等現象屢見不鮮,其是引發電力運行故障及引發停電等問題的主因。其次,類似老鼠等動物啃咬及攻擊電纜等現象也時有發生。針對此類問題的防控是電網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

1.6 電力應急預案操作性有待提高

我國對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整體處于起步階段,且近年來的大規模停電現象發生次數較少,電網運行也較為穩定。故電力應急等預案仍處于常態的應急處置模式,操作性過于簡單與理想化,并無較強的針對性,使在真正發生問題時的風險性增強。類似于2008年冰災導致的大停電,海南大停電及近年的深圳市發生的較為嚴重的停電之后的處理辦法,都不同程度地說明電力企業對應急預案的規劃有待提高。

2 電力企業風險管理的工作重點

加強供電公司風險管理工作,對電力企業及社會整體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針對風險管理工作,電網已經開展并逐步深入多項工作,并在實施中已突顯成效,具體有以下六個方面:

2.1 對電力系統運行進行風險評估

電力系統風險評估在近年的電網安全管理工作中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其對電網的運行狀態進行判斷、分析與評估,并借此掌握電網運行的安全隱患,進而給出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其主要圍繞電力系統設備運行狀態、電網外部環境及內部員工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評估,給出風險級別,并結合保電范圍及特點給出相應的治理保障措施。其對消除電網隱患、保證電力系統正常可靠運行都有著重要價值。

2.2 優化電力系統運行方式

電力系統負荷不斷變化,當負荷超載時,需要更加做好電力調度工作,合理分配疏解負荷,盡量防止因電網過載超載而造成的電網解裂甚至更大規模的垮網現象。故隨著各地區負荷特性及電網運行狀態,合理優化調度方式,仍是電網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2.3 對運行隱患進行排查治理

針對運行隱患的排查,其一,在調度側利用高新技術,對電力設備的運行狀態進行在線動態監測,通過對實時數據的分析判斷安全隱患;其二,通過視頻監控、電子脈沖圍欄等技防監控裝置對電力設施進行全天候遠程安全防護監控;其三,加強電網運行外部排查力度,利用專業巡線及執法人員對運行外部環境進行監督,重點排查違章機械作業及施工等現象;其四,利用互聯服務聯系廣大電力用戶及群眾,對其反映的電網問題及隱患引起重視并及時處理;其五,加強與地市政府之間的聯動關系,借助其行政與執法力量,進一步加強對安全隱患的快速治理。

2.4 對相關管理制度與規范的進一步完善

電力企業需要結合自己的地域特點及功能性質,以專業化管理的角度,依據國家與地區的政策法規,不斷探索,完善、規范與細化適用于自身的管理規定與管理方法。類似于風險評估規范、技防安防規范、安全生產規范、工作操作規范、隱患排查規范等制度,需要在專業的研究與實際的工作中,進一步完善與落實,并不斷加強執行力,杜絕違規操作等行為的發生。

2.5 進一步落實及完善突發事故應急預案

電力企業需要對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措施進一步落實,加大資金與人力的投入,構造更為嚴密的安防體系,進一步預防電網安全事故的發生。對大型的突發事故,繼續從專業角度及地區特點完善應急預案,并在企業及系統內部進行針對性的模擬實操,提升應急隊伍的事故反應及處置能力。

2.6 加強對電力用戶進行安全教育及落實風險防控措施

對電力用戶,尤其是對大型重要電力用戶的內部安全教育與安全隱患檢查,是新一階段的重要工作任務。通過對其進行電氣設施定期檢查、安全試驗及編制預案等工作,將電力用戶所存在的問題及整改措施以報告形式進行反饋,并督促其整改工作,對電力系統的整體安全都有著重要作用。

4 結語

電力系統的風險理論對深入了解與掌握當前電網所可能面臨的風險并針對潛在風險提前采取措施有著重要作用,結合當今風險評估工作,對電力系統的安全管理工作都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也需要今后電力企業不斷加大投資與研究力度。

參考文獻

[1] 羅凌霄.淺談電網安全風險管理[J].電源技術應用,2013,(8).

[2] 張勇.完善電力安全管理長效機制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22).

[3] 萬有勝.新形勢下電力安全生產管理思考[J].通訊世界,2015,(9).

[4] 高萍,于克棟.電網企業安全風險管控體系的構筑

[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月報,2012,(1).

[5] 曹云,徐衛亞.系統工程風險評估方法的研究進展

[J].中國工程科學,2005,(6).

[6] 侯慧,尹項根,游大海.基于風險分析矩陣的電力系統風險評估[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電氣工程論文集[C].2008.

[7] 陳永進,任霞,黃雯瑩.考慮天氣變化的可靠性評估模型與分析[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4,28(21).

[8] 陳曦.基于風險理論的電力系統靜態安全性評估方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篇10

引言

近些年來,新能源產業在全球刮起了一股新興產業的風暴,而風力發電行業作為眾多新能源產業中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員,在全球氣候變暖現象日益加重的今天,以它環保、節能以及低碳的優點,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響應以減少溫室氣體和二氧化碳排放為目的而產生的碳交易機制,我國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給予風力發電產業足夠高的重視程度,該產業在我國的發展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與產業高速發展形成對比的則是頻頻發生的由于雷電引起的風力發電事故,由于雷電災害對風電廠乃至整個風電產業有著十分重大的不利影響,所以對于風電廠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風力發電機組自身的防雷系統

雷電災害對于風電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于發電機組運行的影響,而影響發電機組正常運行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如果從雷擊的角度對因素進行分析,可以把威脅分為三大類:(1)直擊雷的威脅;(2)由于雷擊所產生的電磁脈沖的威脅;(3)雷擊造成設備某部位形成電位差所帶來的威脅。

從整體上看,前兩種威脅都屬于普通雷電災害的威脅,比較常見,而第三種威脅對于我們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實際上雷擊造成設備某部位形成電位差所帶來的威脅的根本原因可以歸結為設備防雷系統的缺失,這是因為防雷系統的缺失直接導致電涌保護器應有的能量配合功能無法施展。

2.影響風力發電機組遭雷擊的因素

對于風力發電機組而言,研究它遭受雷電襲擊原因的時候一般都要從外部因素著手,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外部因素又可以細致的劃分為自然因素以及人為因素。自然因素,顧名思義,就是由于自然原因所引起的雷電災害,主要是指風力發電機組所處的自然地理位置、地質、天氣現象、雷暴發生幾率等等;而在本文中的人為因素和我們平常所見的“人為”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它是指風力發電機組的接地系統,由于接地系統直接控制著地電位的移動,所以對于人為條件而引起的雷電災害更加值得風電廠去注意。

2.1 接地電阻與風力發電機組的雷擊風險關系

要想加深雷擊對于風力發電影響的研究,首先要搞清風力發電機組本身遭受雷電襲擊的概率,雷電防護電子系統IEC62305給我們展示了計算計算概率的公式。在這次模擬計算中,當MV機組被設置在90米及以上的平均高度時,風力發電機組遭受雷擊的概率大約為每十年發生3次。

下圖是對內蒙古某風電廠41臺風力發電機組進行接地電阻實驗之后所得出的測試結果分布圖,從該圖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將近一半的風力發電機組在接地的時候,接地電阻都超過了5歐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于將近一半的風力發電機組都是高電阻的狀態下工作的,所以地電位漂移的現象發生的幾率是非常大的。除此之外,接地電阻阻值如此之高還容易引起電涌保護器發生故障,直接導致由于地電位的移動而損壞設備的現象。

2.2 機組相對高度與雷擊的關系

通過雷電防護電子系統IEC62305呈現給我們模擬計算公式可以看出,當風力發電機組所處的高度越高,那么它遭受雷電襲擊的幾率也就越高,造成大氣等電位分布的畸形也就越大。由于靜電場所表現出的電位分布形態是由空氣流通狀況以及空氣所含雜質狀況綜合決定的,所以在正常的大氣狀況下,靜電場一般呈現出等電位分布的現象。當靜電場由等電位分布向畸形方向發生變化的時候,風力發電機組的頂端非常容易產生電荷聚集的情況,所以頂端先行導電現象的發生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由此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風力發電機組所處的高度與靜電場畸形程度是呈正比的關系。

2.3 機組所處的氣象條件與雷擊的關系

通過對機組相對高度與雷擊的關系的研究可以看出,高度與雷擊的概率是呈正比關系的,換言之,與平原相比,處在高山上的風力發電機組遭受雷擊的概率要高得多。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進行一個大膽的設想,那就是當機組所處高度等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又是什么在決定著雷電災害發生概率的不同呢?通過長時間的實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機組所處地區的氣象條件。下圖為某風力發電廠在10年來雷暴活動的月平均分布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6-9月為雷電高發階段,這與該地區在這段時間雷雨不斷的氣象條件有密切的聯系。

2.4 整機工藝與機組遭雷擊后的關系

風力發電機組與其它發電設備最為直觀的差別就是組成原件的不同,由于組成風力發電機組的原件主要包括塔筒、發電機以及齒輪箱等等,所以大型的鋼構材料是組成發電機組的主要原件。當雷暴以直擊的方式襲擊到風力發電機組的一瞬間,整個機組的電位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升高,由于雷擊而產生的電流會迅速流向機組的各個角落,致使機組的瞬態電壓達到極值,非常容易造成反向擊穿傷害設備的現象出現。

3.機組各種因素整合后的雷擊概率

通過對以上影響機組遭雷擊的因子的整理,不難發現一個特點:就是風機的高度、接地電阻與該地一區的雷暴活動直接影響著該機組遭雷擊的概率,通過對以上條件的整合,可以看出,接地電阻越高,機組遭雷擊的概率越高,如下圖所示。

4.結束語

通過對綜合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因子整合可以直觀地分析出風場雷擊風險最高的機位,現場運維人員可根據實際分析的結果對高威脅機組的防雷設備、等電位工藝和接地電阻做特殊檢查和維護,以減少該機位的雷擊風險程度。我國的風電行業只有真正認識到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重要性,切實的把風險評估落實完善,才能真正發揮風力發電的功能,才能真正使風電行業以健康、安全的姿態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篇11

國內外的電網運行控制標準通常都以確定的N-1/N-K后電網安全穩定作為約束安排運行方式/制定安全穩定控制措施。目前在線安全穩定綜合防御系統大多以此為依據確定預測故障集,對于保證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一方面,隨著風電等新能源機組大規模接入,電網運行狀態的不確定性增加和可預測性降低;另一方面,電網中各類擾動發生的概率存在時空差異,且與電網運行工況及外部自然環境和設備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同時,電網運行的經濟性越來越重要。因此,需審視以承受確定性的擾動作為電網運行安全穩定標準的合理性,要求掌控電網運行的理念從確保安全穩定運行轉變為控制運行風險。

1電網運行安全風險在線評估的內涵

在工程界,比較經典的風險定義是[28]:R={〈Si,pi,xi〉}(1)式中:R為風險;Si為有危害的場景;pi為出現該場景的概率;xi為場景出現的后果,即危害的量度;i=1,2,…,N;N為有危害的場景數目。因此,我們可以從危害、場景和可能性三個方面來闡述電網運行安全風險的內涵。

1.1電網運行階段的危害

(1)中斷供電造成能量損失。供電是電力系統存在的重要目的,在電力被廣泛應用的今天,供電的中斷必會給社會各界的單位或個人帶來不同程度的能量損失。

(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電力系統運行安全問題的出現在給用電客戶帶來經濟損失的同時,造成安全隱患的負荷中斷、設備損壞和機會成本更會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

(3)電網運行超過穩定約束。表現在設備過載、母線電壓越線和暫態失穩等方面。

1.2電網運行安全穩定問題的場景

上述觀點從不同角度表述電網運行中出現的危害,歸根結底則是出現安全穩定問題,導致不能正常供電和發電。縱觀大體,電網出現安全穩定問題的場景有3類。

第一場景:電網元件運行正常但運行工況過渡到穩態后出現安全穩定問題。例如,母線電壓越限、線路/主變過載和靜態穩定性問題,即基態安全穩定問題。

第二場景:電網元件運行正常,但發電或負荷大幅度波動誘發安全穩定問題。風電等新能源大規模接入后這類情況可能會更多。

第三場景:電網元件故障,即故障下有安全穩定問題。

這3類場景之間有些關聯,例如,在基態/故障下不存在安全穩定問題的運行方式,發電/負荷大幅度波動后形成新的運行方式,可能有安全穩定問題。

1.3電網運行安全風險的可能性

電網運行安全風險出現的可能性,要根據問題出現的場景進行分析。第一場景是關于導致運行方式的概率。第二場景針對風電等新能源機組出力和符合突變出現的特征。第三類場景則是基于電網運行方式、外部自然環境、設備狀態和故障歷史統計信息等內容對故障形態及演化規律進行了探究。

1.4運行安全風險的特點

與安全穩定性的特點類似,運行安全風險具有相對性和絕對性。相對性體現在:研究風險是針對考慮或預設的場景范疇,風險值則是相應前提條件下的結果,風險要通過比較才能更好地顯示意義,比較不同場景下的風險,比較不同控制方案下的風險差異,比較控制代價與風險變化情況;從廣義來看,電網運行的安全風險始終存在。

2 電網運行安全風險在線評估的特點

電網運行安全風險在線評估以實時運行工況和預測的運行方式為基礎,并考慮發電出力和負荷變化等方面的不確定性,基于實測/預報的自然環境信息,還可結合設備運行狀況,對當前、未來幾分鐘至幾小時內的運行安全風險進行動態評估,從而在線監視和預測風險水平,為調度運行人員及時掌握風險水平和優化控制風險決策提供支持。綜合分析風險評估和在線化2個方面的特征,電網運行安全風險在線評估具有以下特點:

(1)考慮的時間尺度短。這是電網運行安全在線評估的最大特點和優勢,只需要幾分鐘到幾小時就可以完成評估,對系統問題作出迅速反饋。

(2)候選場景集動態變化。要根據電網運行方式、自然環境和設備狀態,動態調整候選場景,場景選取更具針對性。尤其是,間歇式新能源發電大規模并網后,顯著增加了運行方式的不確定性。

(3)不確定性因素的時空特性。在不同的電網范圍內,影響電網運行安全的不確定性因素有區別,不確定性內容和程度隨時間變化。

(4)故障概率模型時變性。引發故障的主要外因不斷變化,考慮的時間范圍小,因而外部自然環境和設備狀態成為故障概率建模的主要因素,而基于歷史統計信息的故障概率模型不再占主導地位。

(5)風險指標的工程化要求高。調度運行人員對存在的安全風險要快速作出響應,含義應明確、清晰、易懂,指標變化能夠準確、真實、直接反映電網運行安全風險程度。

(6)分析計算量動態變化顯著。在線評估的場景數目和預想故障集要根據不確定性因素的動態變化情況進行在線調整,由此引起分析計算量大幅變化。

(7)計算效率要求高。風險評估分析計算量大,在線評估要求時效性強。

3 電網運行安全風險在線評估所要解決的問題

電網運行安全在線評估對于保證電力系統的順利運行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著很多的重點和難點。本文針對實現在線評估的需要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了分析:

3.1選擇合適的風險指標

風險指標與評估和控制決策方法以及效果密切相關電網運行中關注的方面很多,不必將這些要求都在指標體系中予以體現,可將某些方面作為約束條件。

3.2高校風險場景的動態生成與初選

風險評估的場景數量對效率有很大影響,而需要詳細進行風險評估的場景不一定多。在初始場景之后的每個階段有多種可能的場景,因而在后續階段仍需選擇場景。因此,快速、準確的風險場景生成和初選技術對實現在線風險評估非常重要。

3.3故障可能性時變模型

故障概率的準確性是影響風險評估結果可信度的關鍵因素之一因而備受關注。故障概率建模雖然已有一定基礎,但仍有必要深人研究。

4 結語

風電等新能源機組大規模接入顯著增加了電網運行的不確定性,按確定性的準則控制電網運行,難以適應現代電網運行的要求。基于風險管理和控制電網運行,能夠促進電網運行的安全穩定性和經濟性水平協調提升。在線安全穩定綜合防御技術的工程應用為開展電網運行安全風險在線評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盡管完全實現電網運行安全風險在線評估的工程應用還有許多關鍵問題亟待解決,隨著電網運行安全風險評估的線化研究的深入,能夠在控制電網運行風險的實踐中不斷提升駕馭大電網安全經濟運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博,游大海,尹項根 等.基于多因素分析的復雜電力系統安全風險評估體系[J].電網技術,2011,35(1):40-45.

篇12

主要分為建筑物周圍環境、入戶線路及內部線路及區域(戶內和戶外)特征3個模塊,這些模塊設計既獨立又相互統一,所有數據可在系統界面完成交互及計算,能夠減少人員操作流程,評估參數一目了然。

2.1建筑物周圍環境模塊

建筑物周圍環境模塊主要包括被評估建筑物尺寸(長寬高)、截收面積、Am截收面積、建筑物位置因子、建筑物的屏蔽、建筑物內部的屏蔽、雷擊密度、LPS、建筑物內外人員數量等參數(圖1)。

2.2入戶線路及內部線路模塊

入戶線路及內部線路模塊主要分為電力、通信、消防、電視、安防5個部分,每個部分包括土壤電阻率、長度、高度、HV/LV變壓器、線路位置因子、線路環境因子、線路屏蔽、線路屏蔽、內部合理布線、室內設備耐壓、匹配的SPD保護、線路“a”端建筑物的尺寸、線路“a”端建筑物的位置因子等參數(圖2)。

2.3區域(戶內和戶外)特征

區域(戶內和戶外)特征包括入口區域地表類型、內部區域地表類型、接觸和跨步電壓(雷擊建筑物)造成的損失率、接觸和跨步電壓(雷擊入戶線路)造成的損失率、戶內有潛在危險的人員數量、戶外有潛在危險的人員數量、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危害保護措施(戶外)、特殊損害(與R1有關)、特殊損害(與R4有關)、火災風險、防火措施、物理損害造成的損失率(與R1有關)、物理損害造成的損失率(與R4有關)、內部系統故障造成的損失率(與R1有關)、內部系統故障造成的損失率(與R4有關)等參數(圖3)[7-10]。

3系統關鍵參數的計算方法

3.1計算標準

該系統計算公式參考GB/T21714.2—2008/IEC62305-2:2006《雷電防護第2部分:風險管理》規范編寫,該規范由全國雷電防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58)提出,廣東省防雷中心起草,是目前最新的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標準。

3.2NG值的計算

NG值從山東省閃電定位系統中取得,山東省氣象局于2006年建成由13個探頭組成的雷電定位系統,對山東省內雷電活動進行全天候實時監測。山東省閃電定位系統是由中國華云技術開發公司研制生產并布點建設的LD-Ⅱ型閃電定位系統,主要由13個閃電定位儀(分別布設在章丘、龍口、榮成、即墨、日照、東明、東平、沾化、夏津、魚臺、蒙陰、郯城和昌邑),1個中心數據處理系統和圖形顯示終端構成,采用磁定向時差綜合法進行閃電定位,各個定位儀將接收到的閃電信息和GPS時間信息,通過業務通信系統傳送到中心站計算機,通過中心數據系統的計算處理,得到閃擊的時間、位置、極性、強度等參數。該系統時鐘同步精度可達到0.1μs,山東省內大部分地區閃電探測效率理論值為95%,定位精度可達到300m。

3.3建筑物截收面積的計算

規則建筑物的截收面積按照規范中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不規則建筑物利用作圖得到,在系統中預留接口,輸入相應的參數就可以自動計算。

篇13

缺少風險管理的經費投入

電力企業對風險管理不夠重視,不能有效的將電力營銷工作與風險管理相結合。一方面電力企業將經營重點放在生產環節,忽視了電力營銷對企業的關鍵作用,這種思想牢固的存在與電力企業管理者中,不能正確的認識到電力企業的根本問題。同時,相較于其他行業,電力行業仍具有一定的壟斷地位,經營風險小,不能做好角色轉換,同時對風險控制及風險規避存在缺失,風險管理投入小,部分企業更是忽視了對風險管理的投入。現階段,電力市場競爭逐步加劇,應收賬款數額逐步增大,電力企業管理者不能有效的提出應對措施,企業經營風險提升。

電力企業有效防范營銷業務風險的管理措施

(一)優化組織機構、風險管理體系

將風險管理意識貫徹到企業營銷活動當中。企業營銷風險管理需要長期、持久進行,樹立企業風險管理意識,尤其是企業管理人員及營銷人員,全面了解企業經營風險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具有客觀性及可控性,提升企業員工規避風險的意識,并形成系統思想。同時,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建立與之相符合的風險管理體系或組織機構,有效的實現風險規避。企業營銷風險主要存在于企業銷售及財務部門,通過電力供應的各方面獲得相關信息,將電力營銷風險管理工作劃歸某個部門進行專門或同時管理,并授予相應的職務及權利,通過統籌企業風險、制定風險管理制度、制定電費信用額度、改進電量銷售電費回收業務流程等方式,統一實行客戶評定工作,進行風險等級評估,并進行全面監控。還應將應收賬款賬齡進行統一管理,合理制定追繳政策,保障工作順利開展。

(二)全過程的風險管控

1)建立新增客戶資信管理制度,加強事前風險控制。客戶群體雖然能夠為電力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利潤與行業聲譽,但同時也是風險隱患的發展源。在電力銷售關系確立前,強化對客戶資信的管理工作,強化客戶信用收集、調查及風險評估工作,實現合理控制風險。客戶資信管理主要從客戶資信檔案的建立與管理、客戶信用分析及報告、客戶資信評級、客戶群經常性監督、檢查五個方面入手,同時將客戶資信檔案的建立與管理及客戶信用分析及報告工作與用電業務勘察工作相結合,全面控制事前風險發生幾率。

2)營銷業務執行中的風險管控。在交易中往往出現欠費的情況,一般為資金緊張,也存在付費意識不強的情況,企業經營不善或國家政策影響都會出現企業欠費,應在交易過程中制定欠費額度及期限的相關制度,加強風險控制,有效規避經營風險。

3)加強對陳欠電費的控制,實行制度管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如出現欠費情況,應該及時進行追繳,避免發展為陳欠電費或死賬,分析欠費原因及賬齡,制定有效的追繳制度,從根本上加強電費追繳工作。

(三)現代化管理技術的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源县| 香格里拉县| 茂名市| 威信县| 兴国县| 黑山县| 疏附县| 镇原县| 清原| 双峰县| 和顺县| 翁源县| 中方县| 清徐县| 新营市| 巴彦县| 丰原市| 永胜县| 莱州市| 澄江县| 安宁市| 白沙| 瑞安市| 和静县| 昭通市| 通辽市| 永定县| 英超| 莎车县| 特克斯县| 乌恰县| 常山县| 通许县| 马山县| 邵武市| 肇庆市| 定州市| 安吉县| 始兴县| 顺昌县|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