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經濟可持續性發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可持續發展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新概念,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并逐步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共識。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已經為世人普遍認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內涵,人類需求和欲望的滿足是發展的主要目標。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內涵,布倫特蘭夫人在論述可持續發展需求內涵的同時,還論述了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可持續發展不應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大氣、水、土壤、生物,持續性原則的核心是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內涵,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發展的總目標,所體現的公平性和持續性原則是共同的。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需求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此后,世界各國普遍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重視。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環境與發展全球首腦會議,提出21世紀議程,該文件為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具體的行動指南。1994年6月在英國曼徹期特舉行94環球論壇作為持續發展委員會第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其主題就確定為:城市與持續發展。面對21世紀全球城市時代的嚴峻形勢,城市問題更成為可持續發展最為關注的主題之一。我國建筑業正積極地探索如何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發展綠色建筑或可持續利用資源的環保建筑,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學者的青睞,并由學術觀點發展成為政府和相關組織的行動目標。在不斷的實踐中,發現發展可持續建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二、發展可持續性建筑業經濟的必然性
我國的建筑行業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并且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是建筑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安裝以及維修更新的物質生產部門。建筑業圍繞建筑活動的全過程來開展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建筑業的生產活動主要是從事建筑安裝工程的施工,為物質生產領域各部門提供所需的建筑物、構筑物及各種設備的安裝工作;為人民生活提供住宅和文化娛樂設施等。如各種生產與生活用房的建造、各種構筑物(鐵路、公路、橋梁、水庫);影劇院、運動場等的建造以及各種機器設備的安裝;各種房屋、構筑物的維修更新和與建設對象有關的工程地質勘探及設計。并且,實現這一總目標,必須采取全球共同的聯合行動。城市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象征和生產力的空間載體,是一定地域內經濟集聚實體和縱橫交錯經濟網絡的樞紐。我國城鄉建筑發展十分迅速,房屋建設規模日益擴大。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有著及其密切的關系。但是建筑業也是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的產業,對環境資源的破壞也是極其巨大的。2009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36232億元,比上年增長16. 1%。其中,商品住宅投資25619億元,增長14. 2%;辦公樓投資1378億元,增長18. 1%;商業營業用房投資4172億元,增長24. 4%。如此巨大面積的建筑規模、強大的社會需求,但我國能源短缺,人均礦產資源儲量不足世界人均儲量的1 /3,同時,我國目前還是耗能大國,建筑能耗已占社會總能耗的30%,有些城市甚至高達50%。據統計, 2009年年能源消費總量31. 0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6. 5%。其中煤炭消費量30. 2億噸,增長9. 2%;原油消費量3. 8億噸,增長7. 1%;天然氣消費量887億立方米,增長9. 1%;電力消費量36973億kw /h,增長6. 2%。與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建筑單位面積的能耗高其平均值2倍。因此,發展可持續建筑具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是我國可持續經濟發展戰略中的極其重要關鍵的環節。
三、綠色建筑經濟發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建筑業作為我國的重要經濟產業,要想實現綠色建筑經濟發展,就必須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才能更好地解決當前我國建筑能耗大、節能效果差、污染環境重的現狀,從而更好地面對當前能源和資源日益短缺的局面,同時提高建筑的使用壽命,因而在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進程,綠色建筑經濟實施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目前我國建筑事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同時也是促進我國建筑經濟和國民經濟更上一層樓的必經之路。
四、建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措施
(一)建筑經濟政策上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積極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大力宣傳綠色經濟,是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措施的最基本步驟。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進行深入有效的調查研究,確定開展教育活動的方案,在全社會進行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宣傳教育活動。并充分利用好媒體資源,把“節能、節材、節地”的思想向全社會灌輸,并進行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系列宣傳活動,積極調動全社會力量,引起組織和各界人士對于“綠色化”建筑經濟的重視和關注,將綠色經濟的重要程度和緊迫度向人們傳遞,同時也使綠色建筑經濟工作能夠更好更快地發展與完成。
2.加快培訓步伐
除了進行基本的宣傳工作外,積極開展培訓工作,加快培訓步伐也是綠色建筑經濟能夠深入發展的重要部分。綠色經濟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一個綠色理念的良好氛圍,除了宣傳,還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對于綠色建筑經濟進行培訓。作為“人才輸出工廠”的高校,則應該充當最重要的角色。學校應該更加注重綠色建筑經濟人才的培養,加大投資力度,在培養技術型人才和知識型人才的同時,培養適應時代的新型建筑人才。政府同時也要加大對高校培養人才的支持力度,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更多支持與幫助,不斷完善高校中的基礎設施及先進的設備。
3.大力健全政府補貼政策
政府是我國經濟建設中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支柱,是我國各項事業建設的推動者、執行者和監督者等。發展綠色建筑經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扶持,政府既能在精神上給予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又能在資金、技術和政策上給予實質性的幫助。因此,要想在綠色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穩而快地走下去,政府的作用尤為重要。綠色建筑經濟工程浩大,要想得到可持續發展,來自政府的資金補貼必不可少,因此政府對于享受補貼者的選擇非常重要。綠色建筑產品的利益是長遠而有利于子孫后代生存和發展,通過政府對這些綠色建筑產品生產者進行資金補貼或者政策支持,將有利于其在市場上具有同等的競爭力,從而發展壯大我國的綠色建筑經濟生產規模。對于這項利國利民的工程項目,政府除了在資金上給予一定的補貼,稅收的優惠也能夠促進企業經營步伐,對綠色建筑經濟產業的區別對待,鼓勵綠色經濟產業開發,為綠色建筑經濟產業創造良好的稅收環境,幫助其快速穩健發展。
(二)建筑經濟在施工技術上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致力于綠色建筑外部效果成本的降低。在當前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場中,綠色建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其具有一定的優勢,而降低綠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成本,就是一個重要的措施。找出綠色建筑外部效果發展的優勢,才能促進綠色建筑經濟的發展。因此,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始終遵循節能減排的基本原則,即盡可能地將綠色建筑的能耗降低,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強對排放物的處理,切實做好保護環境是工作,以此打造舒適、安全、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最終實現建筑質量和功能與節能減排的高度統一。二是作為政府職能部門應充分意識到綠色建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并加強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做好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引導和指導工作,加大政策扶植力度,為投資商提供更多稅費補貼,想法設法降低投資商前期資會的投人,使其覺得有利可圖才能更好地促進綠色建筑的發展,進而將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體現出來,提高綠色建筑經濟發展的效果。
2.致力于綠色建筑外部成本的降低。一是從提高土地質量人手,這是因為綠色建筑對土地質量的要求較高,通常綠色建筑對土地的要求應具有良好的日照效果、較強的自然通風能力和良好的空氣質量,只有在這樣地段上的土地才適合綠色建筑的建筑,而這就會降低綠色建筑投資風險,從而更好地發揮綠色建筑的經濟效果,因此,從這方面來說,綠色建筑雖然對土地的質量要求高,但其所取得的成效也較大,因此通過提高土地質量有助于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升。
二是穩操勝券,降低建設成本。綠色建筑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的進行,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強對投資商的引導,對于確定的任何一項綠色建筑T程項目,必須采取正規的招投標方式進行,在實際過程中,可以先采取試點的方式,并對其未來的經濟效果進行分析,在建設時,不僅要減少建設規模,還要借鑒發達國家有關綠色建筑的標準,結合我國實際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以最大化的減少建設成本。
當前社會經濟正處在轉型與上升時期,我國的建筑行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與新挑戰。如何抓住機會,發展壯大,堅定可持續發展的信念是建筑行業的首選。為了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發展綠色建筑經濟是全社會不可推卸的共同責任。
五、對未來綠色建筑經濟發展前景的展望
在全球碳排放激增、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因此我國應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進行調整,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未來綠色建筑經濟的發展必然成為未來建筑經濟發展的主流,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人們環保意識會不斷提升,綠色建筑也會得到廣大投資商、消費者的認可和青睞。
參考文獻:
[1]黃英強,肖亞光. 建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解析[J]. 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5).
[2]陳慧娟. 淺談建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J]. 經營管理者,2010,(7).
篇2
關鍵詞 我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具體研究
1 我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內容
1.1 我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理念的形成與發展
可持續性發展理念的發展經歷了較長時期,這種思想是人類發展道路上必要的產物,也是人類進一步與環境建立起關系的有效展現。我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相繼在21世紀提出相應的行為綱領以及基本議程,使得可持續發展理念能夠更好地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發展之所以在21世紀產生了劃時代的意義,根本原因在于可持續發展理論得到了各個層次人民的共識與認可,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促進我國能夠積極投身于對自身的研究,從而逐步產生了新的發展觀念,即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
1.2 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理念的定義及內容
經濟可持續發展包含眾多方面,比如說科技、環境、社會以及政治等等,所在領域的不同,導致研究者的思考角度有所差異,自然而然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定義也有所出入。獲得社會廣大的學者認可的定義來自于一九八七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所發表的報告,其中指出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既能滿足當代社會人們的基本需求,又可以確保不危害到后代人的發展,“滿足當代人們需求”即指滿足貧困人們的需求,“不危害后代人的發展”即指限制不必要的需求,防止人類能力提升所造成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可持續性發展理論的主要內容為在保證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和平與自然環境都要達到全面統一、協調的效果。
2 影響我國可持續性發展的主要因素
2.1 人口問題
在中國發展的道路上,人口問題一直是制約其快速前進的重要問題,在人口數量方面,我國目前已經擁有超過十三億的人口數量,每年的人口數量還在不斷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根據相關權威統計,到達本世紀中葉時期,我國人口將超過十五億,這也就意味著人均資源占有量將減少盡四分之一,這是人口第一大問題,第二大問題是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據計算,大約到二零三零年,我國老年人會超過三億大關,贍養老年人將成為社會一大難題。第三大問題是勞動人口的快速增長,勞動人口的增加直接導致就業困難、住房、交通等相應福利問題十分凸顯。
2.2 投入較大、回報率較低
雖然我國從改革初期至今,在經濟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目前還沒有在真正意義上提高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效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速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處于穩定上升的趨勢,即使這樣,也不能十分肯定的說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已經可以處理較大波動以及通貨膨脹等問題,許多企業在項目投資、地點擴大環節上還較為盲目,違紀違法的現象層次不窮。第二個方面是效益,雖然中國經濟的發展較以往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投入較大、回報率較低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單位產值所需要的勞動力、原材料以及資金投入都比其他發達國家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高出許多。
2.3 環境與資源問題
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環境污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從大氣被污染方面而言,全國共六百多城市進行調查,只有不超過百分之一的地區處于國家一級標準的范圍內,即二氧化硫、酸雨程度都大幅度超出國家標準。汽車行業的迅猛發展,加大了大氣中氮氧化合物所占的比例。從水資源污染方面而言,全國七大水系超過一半的河流出現不同層次的污染。資源問題主要體現在資源匱乏,首先是,我國人口基數較大,導致人均占有量較低。其次,資源分配的空間十分不均勻,南方耕地占有量為百分之三十五以上,淡水含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北方資源所占比例較為偏少。
3 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
3.1 經濟型增長主導因素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
在我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科技、勞動以及資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應該提升以上三種主要因素所擁有的結構比例。資源積累目前已經在我國經濟形勢中發揮了第一推動力的效果,通過不斷地積累,可以幫助可持續性發展放緩自身的勞動效益。勞動力在中國經濟發展道路上一直是熱議的話題,作為人口大國,雖然勞動力的促進效果不夠明顯,但是它正以第二產業的身份為第一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科技的發展與創新是優化發展構架的主要因素,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經濟型增長主導因素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發揮其最大作用。
3.2 科技創新式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
我國在以往三十年的發展道路上,經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科技的發展卻出現了較為顯著的下降,科技創新效率也在逐年下滑,最終導致的結果是科技發展的速度不足以跟進經濟增長的速度。科技創新式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是根據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以及未來趨勢,開展的具有選擇性創新的主導策略理念,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相應體系的不斷完善,我國轉型經濟體制將得會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科技創新式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還應該根據企業的規模情況、規范程度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投入和研發。
4 我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與環境、能源方面的必要聯系
4.1 我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與環境的必要聯系
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否存在環境質量與經濟可持續性發展之間的倒U聯系。第二,其他必要的經濟發展變量因素,比如說:人口密集程度、收入支出分配情況以及國際化交易等等。為了解決環境質量與其他必要因素所產生的內生問題,可以通過兩種方法。首先,采用回歸向量模型,通過分析經濟可持續發展各個變量與環境因素的關系,得出有效的長期動態作用特征圖。其次,構建基于經濟思想的聯立方程,通過對各個方程之間的估算與分析,減少變量所產生的內生因素。
4.2 我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與能源的必要聯系
能源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動力源泉,我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與能源的必要聯系主要分兩個方面:第一方面,經濟消費與能源消費的聯系,這種能源對產出的性質處于中性,由于GDP中能源消費的比例較小,所以不易造成明顯的影響。第二方面,經濟發展與能源價位的聯系,能源價位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的進程,但這種影響程度還不足以達到線性模型關系預期的影響。
5 結論
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經濟的增長有了顯著的成效,然而目前我國人均資源占有率與利用率還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為了促進工業化發展的速度,在經濟體系改變以及構架調整等方面還將面臨許多挑戰。本篇論文主要從影響我國可持續性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等方面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論述。
參考文獻
[1]騰藤.中國可持續發展[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
篇3
Key words: rational use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V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9-0166-01
1減少污水的排放,運用保護水體的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的用水量越來越多,導致了水體的嚴重污染。水體的污染為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如果人類生存環境周邊的水體受到了嚴重的污染,那么只能實施遠距離取水的計劃,這樣給生活和生產環境都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合理利用水資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減少污水的排放。
2管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據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提供的資料,農業用水約占用了全球淡水資源的70%。聯合國預計,在未來20年內,世界需要增加17%的淡水灌溉農作物以滿足人類對糧食的消費,農業節水尤為重要,應該根據不同農作物具有不同的需水量這一規律,把各種農作物進行優化配置,使產量和用水量達到最佳,從而提高灌溉用水效益,并大力推廣優化技術與計算機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應用,提高水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同時,應重視發展高科技節水技術。
在全球水資源日趨匱乏的今天,合理用水、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成為世界各國的必然選擇,而合理用水的關鍵在于管理。
首先是強調水資源的公共性。鑒于水具有流動性、多功能性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海洋水之間的相互轉化性等特點,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強調水資源的公共性。強調水的公有性的實質,是為了消除各種以犧牲更大的社會利益為代價,追求狹義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提高水資源的配置效率,協調水資源利用上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堅持水利共享、水害共當的原則。
其次是實行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世界各國大多都強調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據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第13次自然資源委員會資料,在22個成員國中,已有13個國家設立了水資源統一管理和綜合管理機構,另有6個國家正在籌建這種機構。從各國實踐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質、工農業用水和城鄉用水等各個方面,并通過立法予以明確的規定。
最后是實行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制度。世界各國大多以用水許可制度和水權等級制度為切入點,規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并對用水量進行管理。各國實施的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制度,通常包括下列內容:實施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的程序、范圍;許可用水的條件、期限,用水權的等級及用水權喪失、廢止或轉讓的規定,以及有關獎勵和處罰的原則等。
3科學利用水資源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首先是堅持人水和諧,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人水和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必須尊重自然、尊重科學,既要滿足人類的合理需求,也要維護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要更加注重節水型社會建設,更加注重水資源開發、配置、調度中的生態問題,加強需水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加強生態治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要形成“人水和諧”的社會風尚,就必須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用地上水置換地下水。要用“量水而行”的原則指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能用損害水資源環境來換取經濟和社會指標的增長。
其次是堅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把節約保護水資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節約水資源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必須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條件,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建設節水型社會,通過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綜合治理、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科學管理,滿足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經濟發展用水安全、生態用水安全要求。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牢固樹立起“沒有充足的水資源,就沒有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充足的水資源,就沒有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充足的水資源,就不可能實現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思想。要拿出抓經濟工作的力度去抓水資源保護,把經濟發展與水資源保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樹立水資源憂患意識,絕不能以犧牲水資源、嚴重破壞水環境為代價,換取暫時性的經濟繁榮。要以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抓好管理保護,切實處理好水資源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關系。
最后是堅持統籌兼顧,把推進水利協調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是重要的水利工作方針,也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必須堅持地表水地下水統籌,水量水質共管,水體水域兼顧,開源節流保護并舉,建設管理改革齊抓,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實現水資源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首先要考慮本地區水的利用不能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使其依靠自身的水資源能夠支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并能維系良好的生態系統,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發展。同時,在用水秩序上應以人為本,先生活后生產。通過水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保證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綜上所述,要加快改革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發展管理體制和機制,實行水資源一體化統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學管理,開源節流并舉,節水與防污并重,建立完善用水節水保護水的責任目標體系,層層落實責任。要不斷破除制約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各種障礙推進水資源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使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參考文獻:
篇4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已公布的7月份經濟數據中,有幾個值得關注的新動向:一是消費價格指數延續回落態勢(降至6.3%),通脹壓力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二是進出口在上月下滑的情況下有所回穩,出口增長較上月加快9.3個百分點;三是內需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3.3%,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后,也達到了近些年來的高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在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能夠出現目前通脹壓力有所緩解、經濟在較高水平上穩定增長的局面,實屬不易。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對經濟發展全局起著基礎性的支撐作用;中央對經濟形勢變化判斷正確,宏觀調控決策及時有效;經過30年改革開放和持續發展,我國經濟抵御風險、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顯著增強。無論國際經濟還是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著一個重要關鍵時期。在這種背景下,把握中國經濟的走勢,觀察分析經濟生活中呈現的矛盾和問題,需要更多關注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理解并重視與基本面相關的特征和優勢。
第一,要把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與短期波動區別開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長率。一般認為,中國經濟還有很大可能性繼續保持一二十年的高速增長,有的估計還要更樂觀一些。支持這種長期持續快速增長的有一系列因素,包括廣大而持續擴展的市場,獨特的生產要素組合,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日趨改善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條件,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逐步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開放型經濟體系等等。在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大體完成以前,已經駛入快車道的中國經濟有條件、有潛力持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基本面。除此之外,經濟增長中存在著由于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等變動而引致的“中周期”的變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先后出現了四次這種類型的周期波動;還存在著由于季節性因素、外部擾動和突發事件等因素引起的短期波動,如今年冰凍、地震災害對經濟的影響。當“中周期”與“短周期”的影響出現,特是兩者疊加時,容易使人們產生過于樂觀或過于悲觀的預期。這時就特別需要強調長周期以及與之相聯系的基本面的作用。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的這一輪經濟增長,已經連續5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率。今年上半年出現的增長減速,很可能意味著這一輪增長達到高點后開始進入調整期。但這種變動屬于“中周期”意義上的調整。中國經濟依然穩定地處于長周期的高位平臺上,支持經濟增長的基本面因素并沒有發生實廚改變。
第二,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大都是發展中的問題,挑戰轉化為機遇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這里要把發展上升期的問題與衰落期的問題區分開來。遇到這些問題,是因為我們發展了;問題會形成壓力和挑戰,應對得好。就會給進一步的發展開拓空間。比如,這一輪的通脹壓力,主要是國內外生產要素和初級產品價格上升引起的,是發展階段、體制轉軌和融入全球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嚴重的、不可控制的通脹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特定階段的物價上漲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積極作用,如農產品漲價可以使農民增收;勞動力成本上升有助于提高勞動者收入,減小收入分配差距;能源資源價格上調和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是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治本之策。更重要的是,要素成本上升推動的物價上漲,“逼著”我們在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步減弱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形成以技術進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特征的新競爭優勢。所以,面對通脹壓力,一方面要采取得力措施,增加有效供給,管理通脹預期,防止物價過快上漲;另一方面,要利用通脹引出的壓力和挑戰,在發展方式轉變上盡快取得實質性突破。事實上,不在發展方式轉變上有大的進展,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將難以從根本上級解。
第三,中國經濟在抵御風險、應對不確定因素上有自身的獨特優勢。首先是大國優勢。中國作為擁有13億人口、進人工業化中后期的大國,對國內外的種種風險和不確定性,比小的經濟體有更強的調整、化解能力。其次是后發優勢。中國作為一個后起的工業化國家,不僅可以引進先行者成熟的科技、設備、工藝等,還可以引入管理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知識,借鑒其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力爭少犯或不犯錯誤。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政治優勢。我們有黨的堅強領導,有在改革開放實踐中確立并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能夠為經濟發展創造長期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如果說風險和不確定性難以避免,利用好我國的大國優勢、后發優勢和政治優勢,就可能贏得多一些的主動權。
強調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將有助于我們從全局和長遠視野觀察、應對短期問題。從7月份的數據看,雖然消費價格指數有所回落,但工業品出廠價格繼續攀升,達到10%,工業品出廠價格經傳導對消費指數價格的影響還沒有完全釋放。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要素成本上升所推動通脹壓力還會相當大。7月份的王業增加值增速有一定幅度回落,其走勢需要進一步密切觀察。這一輪增長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在保持較高增長水平的同時增長的穩定性較好,增長中的波動幅度明顯小于以往。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是在把物價水平控制在社會可承受范圍的前提下,保持增長穩定性好的特點,使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勢頭得以持續。即使經濟進入這一輪增長的回調期,也應避免短期內回調過快,避免波動幅度過大。與此同時,要高度重視、切實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一是繼續理順生產要素價格體系,使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這是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所在。當然,這方面的調整和改革需要必要的宏觀經濟條件的配合。二是在外需拉動作用減弱后,采取有效措施把發展的重心放到擴大內需上來。三是多種途徑加快自主創新,使增長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依靠生產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這幾個方面有突破,不僅對短期增長有好處,也將鞏固、加強我國經濟的基本面,使經濟增長的潛力在中長期內得到有效發揮。
篇5
1.新興經濟體國家內部發展面臨的挑戰
經濟危機過后,新興經濟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暫時性回落,世界上一些經濟學家在面臨該問題的出現時在增長方式轉變方式上達成了一定的共識,面對各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新興經濟體成員國也出現一些微妙變化。比如新興經濟體中的印度,其近年來在電子軟件方面發展迅速,國家經濟發展也是如日中天,但其經濟發展阻力也比較明顯:比如高貧困率、國內消費與儲蓄之間具有較高不平衡性,主要面對的是自身經濟增長,刺激國內消費和拉動內需等問題。不均衡的經濟發展直接制約著印度經濟的發展。這種內部經濟不均衡發展的情況也在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家中出現,是我們新興經濟體所面臨的嚴重問題。
2.新興經濟體國家外部發展面臨的挑戰
新興經濟體國家面臨的外部挑戰是各成員國面臨的嚴峻問題,尤其是經濟危機爆發以來,以中國、印度、俄羅斯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經濟增長不斷減速甚至是快速下滑,由此可見,新興經濟體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還有著一定的差距。在進入到后金融危機時代后,新興經濟體國還保持著以往的經濟增長方式,所以,在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為應對新經濟時期而進行的快速經濟轉型的競爭中必然處于弱勢地位。所以,新興經濟體在后危機時代要快速實施經濟發展戰略,制定有較強針對性的政策,從而解決這次危機所帶來的巨大阻力。
3.新興經濟體間激烈的競爭挑戰
由于以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中的金磚國家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經濟競爭,這使得新興經濟體內部出現了經濟合作方面的矛盾。例如,近年來中國與印度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的能源爭奪戰以及俄羅斯、巴西的能源價格戰等,而最終的結果必將導致新興經濟體成員國之間經濟利益的互相損傷,進而阻礙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
三、新興經濟體實現可持續增長路徑
1.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構建內需主導的增長模式
美國次貸風暴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和金融風險高企的情況下,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乏力,進口需求不足,并且為了保護本地市場和就業,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不斷對新興經濟體的產品做出反傾銷、反補貼裁定。面對外部需求萎縮以及外資抽逃,過度依賴外部市場的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將明顯受到抑制。為了應對國際環境的惡化,新興經濟體必須扭轉原有經濟增長方式對外部市場的路徑依賴,轉向依靠國內市場拉動。擴大國內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針對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導致消費疲軟的普遍現象,新興經濟體:首先,應盡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另外,要健全失業保障金制度通過發放失業保障金使失業者的生活有基本保障,并通過職業培訓幫助失業者重新就業;其次,新興經濟體要重視和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完善勞動力市場,推動行業、職業和專業間的收入均等化;最后,通過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來拉動企業投資需求。新興經濟體各金融機構要加強金融調控,優化信貸投向,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市場、有效益的中小企業,應積極給予信貸支持,著力解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努力拓寬企業的投資空間,鼓勵中小企業投資生物技術、環保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并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中小企業投資新興產業提供保障。
篇6
二、我國外貿轉型的關鍵癥結
目前,我國對外貿易結構不合理現象越來越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出口商品的結構層次較低
目前,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表現為我國出口是以勞動密集型為支柱,然而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例偏低,與其他國家相比嚴重缺乏競爭力。
2、服務貿易競爭力差、國際地位偏低
隨著我國加入WTO組織,我國的國際服務貿易有了長遠發展,服務貿易的領域在逐年擴大,發展勢頭良好。然而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國際服務貿易尚處于幼年期,仍然存在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服務業的整體發展水平滯后,與國外相比綜合競爭力較差,缺乏國內的支柱產業。(2) 服務貿易法制不健全,管理落后。(3) 服務貿易專業人才缺乏、分布不均衡。
3、我國外貿地理結構相對集中
這個問題主要體現在下面的三方面:一是中國的國外貿易伙伴比較集中。盡管目前我國貿易地區已然遍及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70%以上的貿易仍然是在幾個國家或地區。從2004年到2010年,美國、歐盟、日本、東盟、中國香港、韓國、中國臺灣、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等十個國家或地區一直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同它們的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4.5%以上。二是我國商品出口的市場過于集中。中國出口商品主要流向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美國、歐盟、東盟、中國香港、日本、中國臺灣、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俄羅斯;三是中國國內出口地區過于集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省市。
三、優化對外貿易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
目前我國擁有十分廉價并且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是研發能力卻相對滯后;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創新程度和知識儲備。因此,我國要從貿易大國轉變成貿易強國,并且保持經濟貿易的可持續長久的發展,必須優化對外貿易結構,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
1、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以及我國當前資源稟賦狀況,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是中國出口貿易的主力軍,考慮到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們不應該輕易地放棄。而目前應該做的就是,在現有貿易優勢的基礎之上,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技術含量、加工程度、產品的檔次與質量,進而創出國際品牌。
2、調整進口商品結構
從我國貿易可持續性發展來講,我國應大力加強如下幾種的商品進口貿易:一是國際先進的技術設備的進口,這有極大的利于生產力的提高,并且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對于調整我國商品結果有很大的好處。二是進口某些不可再生資源,我國大量進口礦產密集農業、密集產品是十分意義的,目前,我國正應當由目前的“自給自足”型向“基本自給、適度進口、積極進口”型轉變。三是進口國外的先進技術(軟件),這對于我國培育自己的創新能力和技術儲備具有深遠的意義。
3、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同時積極拓展外貿空間
我國首先應該立足于比較優勢,從而提升服務貿易的整體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的服務貿易主要在國外工程承包及勞務輸出、旅游、運輸等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比較優勢。同時我國制定國內政策時應該適當向運輸、旅游等優勢領域傾斜,從而使之產生經濟的規模效益,以便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最后,我國保持原來的優勢產業,進而優化產業結構,以便服務產業的升級。
4、大力推行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同時開展多邊的貿易戰略
目前,中國商品的出口過于依賴世界上少數的幾個國家與地區,這很容易引發雙邊的貿易摩擦,從而增加貿易的風險,從而帶來我國貿易增長的不穩定性和波動性。正如投資學上的至理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因此我國應該大力推行貿易出口市場的多元化戰略,以抵御貿易上的不可避免的風險。另外,要加快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使中國對外貿易的事業上能在公正、穩定、合理的國際環境中長久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創意經濟興起和繁榮于現代城市,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轉移到依靠人的個體創造力、文化藝術等創意要素的時候,創意經濟應運而生,在客觀上強調人與自然的共生,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1.創意經濟是資源環境和市場約束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創意經濟興起于上個世紀末的歐洲。發達國家的老工業城市,隨著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過程,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化。由于傳統制造業能耗高、污染大、產品附加值低,受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制約,逐漸轉移和衰退,城市出現產業空洞化。要實現財富和就業的持續增長,必須發展以人才、技術、信息等戰略資源為核心要素的新經濟形態。
同時,隨著后工業時代的來臨,傳統制造業無法依靠低成本和規模化與外部競爭,不能進一步增加財富和就業。唯有依靠創造力才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占據價值鏈的高端。上個世紀末,隨著北歐各國失業問題日趨嚴重,人們發現加入設計等創新力量,可以協助傳統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進而增加就業機會。北歐各國的創新意識與思維,慢慢把文化色彩融入到產品設計,極大的滿足了人們實現個人價值的精神需求,拉近了產品與生活的距離。創意經濟在世界發達城市應運而生,以創意為核心的產業組織和生產活動壯大和興起。
1998年最早提出發展創意產業的英國,2002年創意產業已經占到GDP的7.9%,躋身于英國第二大產業,僅次于金融服務業,但它所提供的就業機會超過金融業,達到195萬。其首都倫敦創意產業的貢獻度已經超過金融服務業,英國經濟實現從制造型向創意型的轉變。在20世紀90年代,創意產業的增長是服務業的兩倍,是制造業的四倍,迅速成為各國或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2.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升級,促進生產和消費的創意化
創意環節在傳統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創意成為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決定因素,在產業層次上形成了廣泛的創意指向。即便是像汽車、手機這樣具體的產品,決定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因素也已經變成非功能型的設計和品牌文化,全球的領先制造商都已經把產品的設計放在了頭等重要的位置,在技術趨同的情況下,設計正在成為決定該產品是否具有高附加值的核心。隨著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網游、動漫、出版、設計、軟件、影視等數字內容產業,成為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部分。這一改變的背后是人們對于創意消費需求的增長,創意產業由此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創意經濟高度融合了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創意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特征
所謂高級形態,是從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時間緯度看,創意經濟包含了可持續發展經濟的特性,但它的產生不是從可持續發展觀形成之初就有的。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區域經濟發展表現出三個轉變,一是區域經濟發展核心要素由物質、生態、環境等自生性資源向知識、技術、智力等再生性資源轉變;二是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由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轉變;三是城市經濟形態從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創意經濟、總部經濟、流量經濟等知識經濟新形態轉變。創意經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屬性,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級形態。
1.創意經濟最大限度的發揮了知識經濟的優勢和特點
一方面,與依托大機器的工業經濟相比,創意產品和服務以數字化創作生產、網絡化傳播消費為基本特征,生產和消費天然具有空間占用少、物耗能耗低、污染排放弱的特點;另一方面,創意經濟以信息技術和數字虛擬技術為基礎,使傳統意義上邊界清晰的不同產業,在技術應用的基礎上,通過創意的力量形成產業融合趨勢,極大地消解了時空距離和常規資源對傳統產業的制約,降低了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
2.創意經濟從客體資源開發轉變到主體資源開發
創意經濟創造財富和就業的潛力來自于人的創造力、技能和才華等主體資源。在工業經濟時代,創意或創新價值的實現與產業鏈緊密結合,人們更加關注產業鏈的中低端,客體資源的開發主導著經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打破了產業發展的慣例,科技飛速發展和消費需求提高,迫使產業縮短升級和更新的周期。西方發達國家普遍經歷了資源危機、能源危機、生態環境危機的困擾,更加注重創意生產、技術研發等價值鏈高端環節的幾何倍增效應,以開發主體資源為核心的創意經濟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3.創意經濟核心資源具有可持續性
創意經濟的核心資源是創意,創意指人的創造力、技能和才華等非物質資源,包括再思考或從最基本的原理出發思考問題的能力,從似乎雜亂無章或截然不同的事物中發現共同線索的能力,敢為人先的能力,修改規則的能力,想象未來方案的能力等。創意是無形的智力資源,通過知識產權有形化,相對于有限的物質資源,創意資源是可再生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韓國將創意產業作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提出“資源有限,創意無限”。創意資源具有獨特性、可傳承性、非磨損性、流動性、共享性和無限增殖性,決定了創意經濟的可持續屬性。
4.創意產業是區域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意產業位居價值鏈的高端,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創意產業也是創新性產業,大致包括制造業、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高端部分,屬于現代服務業新型產業范疇。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指知識含量高、附加價值高、耗能和污染低,自主創新能力強的產業群。創意產業是在全球產業升級需求下,追求創意突進和價值提升的結果。創意產品的生產,輸入的是知識、技術、文化等非物質性的、無形的創意資源,經過創意主體的創新,輸出的是高附加值的、無污染或者低污染的創意產品,是一種有利于與環境的生產方式,創意產品,具有生態環境的弱脅迫性、資源利用高效率性、產業發展強持續性和經濟發展的強帶動性等環境友好特點。如工業設計、建筑設計、時尚設計、廣告設計、商標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等,使知識含量、文化含量成為決定產品價值的關鍵因素,創意產業的自主創新速度和水平是決定競爭取勝的關鍵因素,具有節約型經濟的特征。
創意經濟對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1.優化城市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是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主導產業的配置是決定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的重要因素。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遵循在主導產業的帶動下,產業部類之間的比例關系按照一、二、三次產業順序依次更替,以及各產業內在經濟聯系的協調化的客觀規律。首先,創意產業帶動服務發展。現代城市主導產業形態演進表現為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的過程。創意產業的興起和壯大是產業分化結果,受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制約,城市產業逐漸分化,傳統制造業移出中心城市,制造業中的研發、設計、營銷、管理部門逐漸分立出來成為獨立盈利的生產企業。其次,創意產業是區域主導產業的戰略選擇。現代城市是人才、技術、信息等戰略資源的聚集地,創意產業發展體現了現代城市的比較優勢。創意產業占據價值鏈的高端,是科技、文化和創造力的融合,產品附加值高。創意產業具有典型的“筱原兩基準”特征,即收入彈性高、生產率上升速度快,是區域主導產業的戰略選擇。三是創意產業的產業關聯效應明顯。同時創意產業關聯度極高,中、下游產業鏈可延伸性強,對區域輔助產業、基礎結構的帶動作用明顯。
2.節約城市空間資源
城市空間資源是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空間資源是城市經濟發展的自生性要素,也是制約現代城市經濟發展的稀缺資源。創意經濟的發展需要集體的互動和企業的地理聚集,創意產業具有集群化發展的內在需求,與其他產業不同,創意產業偏好對存量空間的組合利用和集約利用。
組合利用指創意活動和創意產業在城市廢棄空間的集聚。依托舊廠房、舊倉庫集聚興起是創意經濟發展的模式之一。工業化導致的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房價高漲的“大城市病”,驅使傳統制造業企業迫于成本壓力逐漸轉移出中心城市,選擇新的區位。制造業的移出導致城市產業空洞化,城市中心區域出現大量閑置空間。創意經濟發展之初,其產業組織和生產活動規模較小,對空間成本比較敏感。城市廢棄的工業建筑歷史悠久,有豐富的工業文化內涵,經過設計組合,具有很強的吸引同類企業入駐的能力。與舊城改造相比,創意活動和創意產業新業態與舊廠房、舊倉庫組合,降低城市改造成本,空間組合配置效率高。國內外有大量創意經濟組合利用城市存量空間的成功案例,美國紐約下曼哈頓休斯敦街以南地區(SOUTH OF HOUSTON STREET,縮寫為SOHO)隨著制造業遷出,原有19世紀制造業發展時的廠房倉庫,被當地藝術家運用現代藝術風格進行設計處理,使SOHO成為先鋒藝術和前衛的代名詞。我國上海也依托舊廠房、舊倉庫已經發展了50個創意產業集聚區。
集約利用指創意經濟在城市高校周邊區域以及產業開發園區的集聚。依托大學和開發區形成的創意產業集聚區,也是創意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之一。高校周邊區域和開發區是技術、人才、研究成果的集中地,往往成為創意產業集聚的先導區域。創意產業的產業組織形態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在空間上與高校周邊區域和高新技術園區融合,首先可以避免園區重復建設,節約城市空間資源;其次便于共享高效的創意資源和人才資源,產業園區的技術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和產業扶持政策,節約運營成本;三是利于構建城市創新體系。創意產業的強關聯性,使之與制造業、服務業構成產業共生關系,地理空間上的集中,便于創意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園區管理部門之間共同構建具有知識外溢、規模效應、互動創新的城市創新體系。如上海楊浦區的“赤峰路現代建筑設計街” 就是依托同濟大學土木建筑專業優勢自發集聚起來的產業基地,短短860米的街道集聚了500多家建筑設計企業,在2003年創造了產值10億元的業績,空間資源集約配置效率極高。上海張江高科園區內的創意產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的創意產業園、武漢光谷的數字娛樂產業園、成都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數字娛樂軟件園等,利用既有產業園區空間資源發展創意產業,提高了城市存量空間資源的配置效率。
3.轉型城市主導功能
城市功能轉型是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創意產業帶動城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引導城市主導功能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的有效渠道。城市主導功能與其主導產業形態密切相關,首先,創意產業逐漸取代原有的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制造業,通過面向市場提供研發、設計、創作等生產,進一步擴大城市的經濟聯系,增強城市作為區域經濟中心的服務功能;其次,對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城市,創意產業有助于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轉型城市功能,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創意經濟是創新型經濟,科技創新以標準化技術為核心,易于引進和模仿;而文化創意難以簡單的引進和仿造,具有多樣性、豐富性和獨特性。工礦城市、資源型等以生產為主導功能的城市,在工業化過程中,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下降,城市經濟面臨倒退。通過挖掘本地獨特的創意資源,營造創造性、個性化的城市環境,吸引創意人才和創意企業集聚,發展獨具特色的創意產業,生產高技術、高文化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促進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增強城市的服務功能,降低城市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和對生態環境的脅迫性,以文化創意的創新優勢來彌補資源與資本的劣勢,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4.集聚城市創意人才
創意人才是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城市的創意環境是影響創造性人才集聚的關鍵因素,創意環境優劣程度可用城市創意指數進行評估。美國文化經濟學家理查德?佛羅里達認為,創意經濟在當代經濟中突起表現為一個職業階層的崛起。創意人群的區位選擇決定創意企業的區位選址。在創意經濟時代,如何動員、吸引和留住有創意才能的人才是提高競爭力的根本。創意階層分為“超級創意核心”(super-creative core)和創造性的專業人才。創意核心由“從事科學和工程學、建筑與設計、教育、藝術、音樂和娛樂的人們”構成,其任務是“創造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的創造性內容”。創意人才的集中有明顯的地域空間指向,往往偏好利便性高、生態環境優美的城市。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性城市的創意人群分別占就業總人數的12%,我國創意人才在數量、層次和結構上還存在較大差距,與發達國家相比,城市的創意環境還有很大差距。
5.促進城市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
同所有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形態一樣,創意經濟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必要的物質資源,但是創意經濟能夠將這種物質依賴性降低到最小限度。相同的投入下,創意經濟所取得的經濟效益最好,就業效應最明顯,資源消耗最低,環境污染最小。這是因為,創意經濟的發展立足于個人的創造性活動,創意具有高融合性和強滲透性,能夠提高傳統產業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產業聚合能力強,但合作成本低,很少與其他產業發生資源沖突。同時占用空間較少,引發環境污染的可能性小,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對環境友好。同時人的創造力、智力技能表現出相對的無限性,具有永續利用的可能,創意經濟客觀上實現了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是一條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我國城市發展創意經濟的途徑
1.開展城市創意指數研究,科學衡量創意經濟對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城市創意指數研究是如何衡量和評估一個城市的創意經濟發展態勢和環境的重要指標。通過建立城市創意指數,可以科學判斷城市發展創意經濟的優勢劣勢、基礎條件,評估和量化創意經濟對城市可持續經濟發展的貢獻。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區域經濟學教授佛羅里達進行了國家和地區創意指數的先驅性的研究,提出區域性經濟持續增長應建立在“3Ts”的基礎上,即技術(Technology)、人才(Talent)以及包容(Tolerance),并照此框架提出了全球創意力指數”(GIC―GlobalCreativity Index),作為衡量歐洲和世界經濟競爭力的主要指標。通過對14個歐洲國家創意指數的研究,結果表明歐洲國家在包容性方面有著明顯的競爭優勢。
2004年,香港在國內首次進行城市創意指數研究,構建了由結構/制度資本(Structural/Institutional Capital)、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和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以及“創意成果/產出”(Manifestations Of Creativity)組成的“5Cs”模型。上海在內地城市中率先開展創意指數研究,2006年了“上海城市創意指數”,指數顯示,2005年上海市創意指數比上年增長9.1%,其中,科技研發指數增幅達25.2%,社會環境指數增幅達14.9%,人力資源指數增幅達5.2%。
2.科學規劃城市空間,引導創意活動和創意產業的合理布局
創意經濟的發展是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的共同結果。政府要有意識的將城市空間規劃和創意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提高存量空間資源的配置效率。通過轉換廢棄空間的功能,重塑城市形態、實施分區管理的空間政策等措施,結合創意經濟的內在需求,保護自發形成的創意活動和創意產業集聚區,結合城市屬性和產業基礎,擴大創意產業發展的空間供給。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城市都十分重視將創意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相結合,2006年上半年,上海市已改造建設了50個創意產業集聚區,入駐了美國、日本、比利時、法國、新加坡、意大利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家創意企業,2005年創意產業增加值已經占到全市GDP的7.5%,成為上海市的支柱產業之一;北京朝陽大山子藝術中心,已經成為中國藝術和時尚地標之一;上海蘇州河畔的創意倉庫、8號橋創意產業園、海上海LOFT產業園、成都的紅樓LOFT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等,都是政府主導下將城市空間規劃和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具體實踐。
3.提高城市利便性,聚集創意性人力資本
適合創造性人才生活、工作和旅游的城市將成為創意人才集聚的優勢區位。創意經濟的發展遵循創意城市集聚創意人才、創意人才吸引創意企業的基本路徑。據統計,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性城市的創意人群分別占就業總人數的12%,我國創意人才在數量、層次和結構上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蘇州、武漢、長沙、成都、西安、重慶等許多城市,都將創意經濟作為未來城市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但普遍存在服務業發展緩慢,創意性人力資本,特別是核心創意人力資本薄弱、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滯后等問題。城市利便性理論表明,高質的人力資源有向利便性高的城市集中的趨勢。利便性指城市金融、法律、保險、交通等生產和餐飲、休閑、娛樂和體育等消費的現代化程度。創意人才一般屬于高收入階層,更加關注對城市的音樂、藝術等人文環境和氣候、地理景觀、生態等自然環境,利便性高、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強的城市將成為創意經濟發展的優勢區位。
4.完善制度安排,提高創意資源的豐厚度
知識產權是創意經濟的載體,是創意產業化的關鍵。一方面,創意經濟的發展與知識產權密切相關,創意資源通過知識產權的占有和交易實現其經濟價值;另一方面,創意的投入和產出均帶有公共產品的特征,過度保護常常導致知識產權糾紛和市場失敗,限制創意經濟的發展。制度安排的重點一是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強化中介組織的服務功能,便于創意個體和機構獲得知識產權,實施更加廣泛的法律保護,提高違法成本;二是建設知識擴散共享的許可制度,完善圖書、檔案、文史資料等靜態創意資源的擴散共享渠道,構建學習型的組織,提高動態創意資源開放度和分享度。三是健全市場機制,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創意資源的高收益帶動創意資源的高投入,形成創意經濟的良性循環機制。
篇8
1、按轉型的狀態劃分:分為體制轉型和結構轉型。
體制轉型。指從高度集中的計劃再分配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體制轉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時間內完成制度創新。
結構轉型。是指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的傳統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社會轉型。結構轉型的目的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而在轉型過程中改變一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和區域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市場結構、供求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等等。因此,結構轉型又包括產業結構調整、技術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結構調整等。
另外,有的學者把經濟轉型的狀態分為四類:經濟體制轉型、發展戰略轉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經濟結構轉型等。我們認為,無論怎么劃分,經濟轉型都不外乎體制轉型和結構轉型兩種類型。
2、按轉型的速度劃分:分為激進式轉型和漸進式轉型。
激進式轉型。指實施激進而全面的改革計劃,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進行盡可能多的改革。大多數學者把俄羅斯和東歐“休克療法”的經濟改革稱為激進式轉型。激進式轉型注重的是改革的終極目標。
漸進式轉型。指通過部分的和分階段的改革,在盡可能不引起社會震蕩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實現改革的目標。多數學者把中國“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濟改革稱為漸進式轉型。漸進式轉型注重的是改革過程。
(二)經濟轉型的概念
在探討經濟轉型之前,應分析“轉型”一詞的詞義。“轉型”作為一個基本概念,最初應用在數學、醫學和語言學領域,后來才延伸到社會學和經濟學領域。
布哈林在研究市場經濟向計劃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經濟轉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獻中,對經濟轉型的表述及研究的側重點均有不同,中文文獻往往以“改革、轉型、漸進和轉化”來描述。
就經濟轉型的概念而言,經濟轉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制度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根本變化。具體地講,經濟轉型是經濟體制的更新,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結構的提升,是支柱產業的替換,是國民經濟體制和結構發生的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經濟轉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任何一個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會面臨經濟轉型的問題。即使是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經濟非常發達的西方國家,其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也并非盡善盡美,也存在著現存經濟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經濟制度轉型的過程,也存在著從某種經濟結構向另一種經濟結構過渡的過程。
(三)經濟轉型的特點
階段性和長期性的統一。在談到經濟轉型時,我們往往把某個時期經濟在體制和結構的變化稱為經濟轉型。因此在制定轉型計劃時往往會以時間多長、經濟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來衡量是否完成經濟轉型。其實,這只是階段性的經濟轉型。但是從長期經濟發展實踐來看,經濟本身時時刻刻都在追逐著質和量的提高,這種質和量的緩慢變化本身就是經濟轉型。習慣上我們把某個時期經濟發生的較大變化稱之為經濟轉型,即段性經濟轉型。
漸進性和激進性的交叉。經濟轉型往往表現為時而激進,時而漸進,在某些領域激進,在別的領域漸進。
結構轉型和體制轉型的同步。經濟體制的變化必然帶來經濟結構的調整,而經濟結構的調整也需要經濟體制的創新。
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的互動。在經濟轉型中,政府和企業是推進經濟轉型的兩種不同的力量。企業是推進經濟轉型的基本動力,而實現經濟轉型又離不開政府作用的發揮。兩者一個是內因,一個是變化的條件。只有兩種力量結合,雙方互動,才能更加有效地實現經濟轉型。
區域性和國際化的結合。經濟轉型通常是區域性經濟發展措施,而區域性的經濟發展又不得不考慮國際經濟發展潮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經濟轉型必須緊跟當前科技發展步伐,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動向。
(四)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轉型
1、轉型的四個階段
在某種程度上,全國新一輪經濟轉型浪潮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轉型的延續和發展。因此,要研究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必須先研究改革開放后的經濟轉型。改革開放后,中國從計劃經濟邁向了市場經濟,階段性過渡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轉型的主要特征。有專家認為,中國的經濟轉型一開始并不是朝著市場經濟發展,通常采用“先試驗后推廣”和“不斷調整目標”等做法。總體上講經濟轉型是漸進的,但在某個階段也有激進的性質。
中國從計劃
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即經濟的自由化、市場化、民營化和國際化。其一,在經濟自由化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一個從農村到城市的漸進式改革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為核心的農村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使用權,以放開國有企業自主經營權為核心的改革,使國有企業初步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同時也使非國有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其二,經濟市場化的改革將國營企業推向了市場,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展開競爭。其三,經濟民營化改革強調了產權的重要性,允許了經濟更大程度上的經濟自由,各種所有制的競爭,使非國有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其四,經濟國際化的改革,使中國經濟在加速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同時能夠面對世界新經濟的挑戰,逐步向國際經濟一體化過渡,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中來。
2、當前全國經濟轉型概況
加入WTO后,中國經濟正飛速地邁向國際化。在國際化競爭和較量的進程中,中國經濟將出現一種新觀念、新技術和新體制相結合的經濟轉型模式。這種經濟轉型模式不僅是中國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且還將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當前,全國許多地區提出了經濟轉型的構想,并且許多地區還制訂了經濟轉型規劃。其它地區雖然沒有提出經濟轉型的問題,但是實質上也在做著經濟轉型的工作。整體上看,全國經濟轉型可分為北方的經濟轉型和南方的經濟轉型,并且南北雙方的經濟轉型有著明顯區別。北方的經濟轉型以東北三省為代表,南方的經濟轉型以粵、浙、閩等省為代表。北方是我國的能源基地,改革開放近二十多年來的能源開采利用,許多地區能源開采業進入了萎縮期,由于資源的逐漸枯竭,導致了一些社會矛盾的出現。東北以阜新市、遼源市、伊春市、大慶市為代表的四個國務院資源型經濟轉型試點城市,轉型的主要任務是減少能源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國重型制造業基地,但是制造業整體水平落后。面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態勢,北方工業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經濟轉型的核心是發展替代產業、接續產業,其次是產業技術升級和經濟制度創新。也就是說北方經濟轉型是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技術進步為輔的經濟轉型。南方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中國經濟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核心地帶”,盡管如此,南方經濟與世界發達經濟還存在著生產技術、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經濟轉型的核心是推進產業技術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質上是與世界經濟接軌,參與世界競爭。
3、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質
縱觀當前全國的經濟轉型,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國當前經濟轉型的實質就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經濟發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當前全國經濟轉型的重點、任務和方向
目前全國許多地區的傳統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受到國家產業政策、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不能更好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來。因此,全國經濟轉型的重點是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之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轉型的主要任務是開發和應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裝備,在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轉型的方向是發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帶動產業化。當前的世界經濟是高科技主導下全球一體化經濟,高科技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因此,大力發展高科技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提高高科技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使高科技產業化是經濟轉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國的產業發展態勢與經濟轉型
加入了WTO后,中國的一些優勢行業如紡織、服裝、鞋類、玩具、機電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國、反傾銷之類的威脅,因而得到迅猛發展。這些優勢行業在迅速占領世界市場的同時,也在發展壯大中占領了世界生產技術的制高點。以服裝為例,2005年中國服裝在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設限的情況下,許多產品的外貿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實現了翻番。中國服裝業在向世界市場的邁進中,生產技術和組織管理水平得到了鍛煉和提升,達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歐盟和美國的服裝生產界感到震驚。因此,在部分地區的經濟轉型中,有的地區(如阜新市新邱區)把服裝行業作為了產業的發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數量的外貿出口。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未來的全國經濟轉型中,我國的優勢行業將是一些地區的最佳選擇。
(五)當今世界經濟轉型的潮流
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個主要特征就是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信息化的突起,經濟全球化是對全球資源和市場追逐的結果,經濟信息化則是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使然,在這場競爭中世界經濟將轉向以商務電子化為代表的新經濟。新經濟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帶動下,將發展成為以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七大高科技產業為支撐的龍頭經濟。有的學者甚至把這種新經濟稱為第三次產業革命。
(六)經濟轉型與傳統經濟發展
世界經濟轉型的歷史是一部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歷史,又是一部新興產業崛起的歷史。世界各地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盡管有許多新興產業的崛起和發展,但是除了一些資源型產業因資源枯竭而退出歷史舞臺外,傳統產業并不會因經濟轉型而成為終結者,相反傳統產業會在經濟轉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技術、市場和管理支撐,會遇到許多問題。只有在經過漫長而痛苦的孕育發展期后新興產業才可能成為某個區域的支柱產業。因而,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融合,才是經濟轉型的最快和最佳選擇。在經濟轉型中,讓高新技術和商務電子技術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來帶動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的流動,從而推進市場資源進行整合,最終促成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是推進經濟轉型的有效方法。
二、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可持續發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持續性指的是可以長久維持的過程和狀態。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以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經濟本身應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即經濟有較強的發展后勁,具有“勻加速”或“加加速”前進的能力,將來不會出現因“加速度”急劇下降而產生經濟衰退現象。其二是經濟具有與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的能力。即經濟發展雖以自然資源為基礎,但要同環境承載力相適應,雖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但要同社會進步相協調,不能以損害社會、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
(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質
篇9
一、當前水利運行機制的局限性
水資源是當前最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資源物質,也是引發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的根源所在,由于水資源管理不善或者水資源缺失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更是不可計數。正是由于水資源的巨大社會影響效應在當前的水利運行機制中,為了眼前利益而忽視了水利運行的長遠效應,甚至給生態環境造成了永久性的損傷。
1)水利運行投資體系缺失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水利項目都是國家重點投入、重點規劃的基礎項目,也由此造成了水利項目完全國家投入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固然能夠保障水利運行和水利規劃的有序性,但是受制于國家政府預算,水利運行一直難以真正發揮實際效用,大型水利工程項目涉及面廣、施工周期長、維護成本高,如果沒有民間資本的投入,很難真正正常營運。
2)水利運行市場化程度不高
從本質上來講,我國的水利工程項目一直是公共基礎項目,其承擔了大量的公共任務,管理經營中也具有明顯的公益性和計劃性,水利項目預算中很少涉及到水利項目的運營方案,缺少市場操作的水利工程項目很難真正在水價調控、水利市場管理和水循環管理上發揮作用。
3)水價波動頻繁,市場觀念落后
目前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都有明確的單價,甚至在用水高峰時段還會出現議價環節,水利工程往往是地區性水資源的核心管理機構,它對于水價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目前水利運行管理機制中,沒有發揮這種效應,也沒有體現出水利運行在水環境保護、水資源合理運用、水資源經濟價值保障上的重要價值,這些都是水利運行市場化觀念落后的典型表現。
二、基于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水利經濟運行機制
正是由于水資源的戰略性意義以及水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我們需要在水力資源運行管理中重視水資源的循環使用,提高水力資源的使用價值和經濟效益,并且要立足長遠發展,制定水利運行可持續性機制,造福于后世。因此,針對當前在水利運行管理中暴露出來的主要問題,基于可持續性發展的水利經濟運行機制主要內容有:
1)健全水利運行的市場管理機制
水資源不僅僅是生產生活必需品,更是具備經濟價值的高附加值商品,因此在水利經濟運行管理中,建立健全水利經濟運行的市場化管理十分必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水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基本原則,以穩定水市場經濟為目標,建立符合我國水資源開發現狀的經濟運行體制。從水利工程項目的立項招標開始,明確水利工程項目的社會責任、公益性目標和經濟運行方案,使水利經濟的發展同時兼顧社會性和經濟性,保障其日常運營的可持續性。
2)水價合理調控
水資源對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日常生活的影響巨大,要保障水資源供應的市場穩定性,就必須制定水價的合理調控機制。其一是要保障正常的水需求,通過水利工程的蓄水和放水,保障水資源需求方的正常水需求得到保障;其次是要對水資源的有效利用進行控制,對于水資源浪費的現象要進行嚴厲處理;再者是要對水污染問題進行防治,控制毒害廢物廢水的排放。要實現水利經濟運行的上述三個功能,可以在水價管理上實現階梯性水價和附加水價,對于水資源浪費嚴重的行業和個人,進行水價處罰機制,確保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3)完善水利經濟運行中的投資渠道
要真正發揮水利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就必須擴大水利項目中市場資本的份額,建立起一個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市場機制和企業運作有機結合籌資辦水利的新舉措。通過引入民間資本和強化水利經濟運行中的市場化行為,擴大水利運行的經濟效益,提高水利運行的市場投資吸引力。政府要重視對水利項目的政策扶持,提高水利項目的銀行貸款額度和市場準入機制,建立水利項目建設的專項管理資金,并對水利運行施行高效的股份制管理,擴大水利經濟運行的可行性與操作性。
三、總結
水利事業是農業、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防治水利災害的有利方法。我國傳統的水利運行機制中,普遍存在投資力度和投資多樣性不足、水利市場功能單一、水利市場意識淡薄和水價調控混亂的局面。本文針對上述問題,針對性的提出了在水利運行機制中合理優化水市場分配機制,實行水價市場調控制,透過明確水利項目的具體要求,擴展水利投資渠道,建立具備可持續性發展的水利經濟運行機制。
篇10
生態足跡模型是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Willian Rees提出,他的學生Mathis Wackernagel 逐步完善的。經過眾多學者的研究,這一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徐中民、楊開中等學者在2000年將生態足跡的概念引入到國內,很快被眾多學者關注與研究。逐漸在國內形成了有關亞洲國家尺度的生態足跡模型。
能值分析法計算生態足跡的模擬實驗
(一)理論基礎
能值(Emergy)是由美國生態學家奧德姆(H. T. Odum)于1986年創立并將其定義為:一種流動或貯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種類別能量的數量。能值分析是一種新的生態經濟系統的研究方法,通過能值轉換率把生態經濟系統中不同種類、不同等級的能量轉換成同一標準的能值來衡量和分析。
(二) 基于能值理論的生態足跡的計算
本文基于能值分析的方法來計算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以太陽能為標準,通過能值轉換率把區域內的各項目能量流統一換算成太陽能值,再經過能值密度,來計算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這樣計算出的結果更加準確具有可比性。最后根據結果作圖分析其生態經濟發展狀況。
人均太陽能值的計算。根據太陽能值轉換率(見表1),將計算區域內的各消費賬戶的太陽能值,計算公式為:太陽能值(ci)=消費賬戶有效能×能值轉換率 (1)
生態足跡(EF)的計算。首先計算區域能值密度(P2),P2=區域總能值/區域土地面積,這里的能值指的是可再生資源的能值,例如太陽能、風能、雨水勢能和化學能,地球旋轉能等。但由于生物圈的作用,能量是流動的,所以在計算時取最大的能值項目作為研究區的總能值來避免重復計算。
下面應用能值分析的方法來計算生態足跡,其計算式為:式中:ef表示人均生態足跡,ai表示人均生態足跡,ci表示第i種消費項目的人均太陽能值,i表示不同的消費項目,p2表示區域能值密度。
本文考慮到不同年份,技術水平不同,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也存在很大不同,所以進一步改進計算方法,使結果更加嚴密準確。計算公式如下:
(2)
式中:EFi,j為第i項消費項目在第j年的生態足跡,Dei,j為第i項目在第j年的研究區產量, Imi,j為第i項目在第j年的進口量,Exi,j為第i項目在第j年的出口量,Tri為項目i的能值轉換率,Pri為第j年研究區域內在所有可利用的可再生資源能值密度。
應用此式計算生態足跡,既有對能值的統一,又有對年份不同資源利用狀況不同的充分考慮,將能值分析與生態足跡兩種計算思想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
生態承載力(EC)的計算。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由于只有可更新的再生資源是有承載力的,所以在計算時只考慮可再生資源,計算公式為:
ec=e/p1 (3)
式中:ec表示人均生態承載力,e表示可再生資源中最大項目的人均太陽能值,p1為全球平均能值密度。本文取可再生資源人均太陽能值中的最大值,這樣計算出的人均生態承載力可有效避免重復計算。
(三)數據來源及結果分析
本文所用的原始數據來源有2008-2013上半年《中國統計年鑒》、FAO數據庫、中國經濟發展統計數據庫和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資源數據庫等。全球的年均總能值為全球平均能值密度p1,本文所用數據是根據Odum的相關研究結果而來,根據式(2)和式(3)計算出我國2008-2013(上)年人均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見表2)。
由表2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的生態足跡在2008-2013(上)年是呈緩慢上升的趨勢,平均每年增幅為1.4109%,生態承載力總體上是在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4255%。這表明雖然我國開始重視生態經濟的發展建設,但我國生態依然處在不可持續發展狀態,年均每人的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依舊呈現背向的惡化的發展趨勢。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的矛盾依然存在。
表3是周巧和向書堅在2010年對中國2001-2007年的生態足跡的研究,將此數據與本文的2008-2013(上)年的數據做成圖表綜合研究分析。由圖1可以看出,從2008-2013(上)年的生態足跡明顯比2001-2007年的生態足跡增長緩慢很多,生態承載力也一直處在平緩的下降趨勢。這樣看來,我國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有緩和的趨勢。這是在2008年我國開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下所取得的成就。
EFI和EFE對中國生態經濟可持續性的動態分析
(一)生態足跡指數
生態足跡指數(Ecological footprint index,EFI)是指區域將來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其計算公式為:
(4)
由上式結果可以分析,若 EFI=100%,表示幾乎沒有人類生態足跡,如無人居住的島嶼或沙漠;若0
生態足跡效率(Ecological footprint efficiency,EFE)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系統產生單位生態足跡(EF)能夠獲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即萬元GDP生態足跡 的倒數。計算公式為:
EFE=人均GDP/人均EF (5)
(二)2006-2013上半年中國生態經濟的動態分析
2006-2013上半年中國生態足跡指數(EFI)。由圖2可知,近幾年來中國生態足跡指數(EFI)在波動中急劇下降,從2006年的-112.374%下降到2013上半年的-164.178%,總體下降了51.804%,年均下降了6.9072%。2008年之后中國生態足跡指數下降趨勢趨于平緩。
生態足跡效率(EFE)的動態變化。由圖3可以看出,生態足跡效率(EFE)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開始大幅上升;2006年為0.0491萬元/hm2;到2013上半年達到了0.9336萬元/hm2。
雖然圖3上中國的生態足跡效率是大幅提升的,這是我國大力開展經濟建設的結果。但是綜合考慮,目前中國生態環境處于超負荷狀態,生態承載力供不應求,中國需要采取措施來保持我國的生態資源。
結論與討論
2008-2013上半年,中國人均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依舊朝著惡性相反的方向發展,生態足跡在緩慢上升,從2008年的3.7436 hm2到2013上半年的3.8212hm2,平均每年增長率為1.4109%。中國人均生態承載力則在波動中不斷下降,2008年為1.3762hm2,2013上半年為1.2978hm2,年均減少率為1.4255%。與2001-2007年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的走勢比較后發現,2008年之后中國的生態足跡上升極其緩慢,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所調整與改善。但由于我國改革開放后大力發展經濟時期對生態資源過度依賴和掠奪式開發,導致我國嚴重的生態赤字現象,所以在短時間內還解決不了我國的生態赤字現象。
近幾年,中國生態足跡指數在波動中不斷下降,這表明中國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在急劇降低。在2008年后生態足跡指數下降趨勢略有緩和,這是我國對生態經濟重視開發發展的結果。但是目前我國的生態經濟尚處于探索、研究、試點的運籌啟動階段,還未形成普遍的經濟模式。我國需要在考慮我國實際國情的基礎上建立切實可行的政策,減少生態赤字,緩解生態壓力,使我國生態經濟健康而穩定的發展。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的方法計算生態足跡,使得數據比傳統的計算結果更加完整,結果更加準確。克服了傳統生態足跡模型數據誤差大,評價標準不統一,研究結果可比性差等缺陷。
本文在計算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的基礎上分析了生態足跡指數和萬元GDP生態足跡效率,對中國2006-2013上半年的生態可持續性進行長時間序列的動態評估,不僅使得整篇論文更加深刻嚴密,而且豐富和完善了生態足跡分析法對生態經濟發展的度量指標體系,對我國制定生態經濟方針政策提供更加明確的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劉淼,胡遠滿,常禹,張文廣,張薇.基于能值理論的生態足跡方法改進[J].自然資源學報,2008,3
2.唐寧,廖鐵軍.基于能值分析的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性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07,2
3.吳隆杰.基于生態足跡指數的中國可持續發展動態評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5,6
4.陳成忠,王暉.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中國生態可持續性動態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10
篇11
借用陳今池編著的《現代會計理論》(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 中對財務會計四項基本假設的表述,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傳統的四項基本假設比較完美地符合了“判斷”的實質與形式的要求(以下量項可以理解為“一切”、“全部”等,在表述時已經省略) :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所反映的(主項) 是(聯項) 一個特定企業的經營活動(謂項) , 而不(聯項) 包括其他企業或業主本人的經營活動(謂項) 。會計主體假設是一個肯定和否定并列的兩個判斷。連續經營假設: 企業或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主項) 將(聯項) 無限期地經營下去(謂項) 。連續經營假設是一個肯定的判斷。會計期假設: 可以(聯項) 將企業連續不斷的經營活動(主項) 分割為若干較短的時期(謂項) , 據以結算帳目和編制報表, 從而及時地提供有關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信息。
會計期假設是一個被動的肯定的判斷。貨幣計量假設: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成果(主項)可以(聯項) 通過貨幣予以綜合反映(謂項) 。貨幣計量假設是一個肯定的判斷。在將“可持續發展”列入環境會計基本假設的學者中,大多使用了如下含義: “‘可持續發展’假設是指會計核算以會計主體在自然資源不枯竭, 生態資源不降級的基礎上, 保證社會、經濟不斷地、持續地發展。”①使用“判斷”的兩條標準衡量, 如果將“會計核算”作為主項,“社會、經濟不斷地、持續地發展”作為“謂項”的話, 問題出在“保證”上, “保證”是否對“會計核算”這個主項對“社會、經濟不斷地、持續地發展”這個謂項在實質上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斷定, 從而在形式上成為這個判斷的量項?“保證”在《現代漢語詞典》上的含義為“擔保, 擔保做到”, 即主觀努力以確保達到某種狀態, 實現某個目標, 換句話說, 這是個動態的過程。而量項所起到的作用是對某種既定狀態的確認, “是”與“不是”, 已經存在。二者間有質的區別。同時, 在這個“但保”達到某種狀態的過程中, 目標的實現與否仍然存在疑問, 可能“做到”, 也可能“做不到”。
因而,“保證”不能對“社會經濟不斷地、持續地發展”予以肯定或否定的確認, 也不具備量項的功能, 這使得“可持續發展”在形式邏輯層面不符合“判斷”的規定, 進而不符合會計基本假設的要求。
其次,“可持續發展”與生俱來的“目標性”不符合會計基本假設的內在屬性。上面的分析并不是在單純地玩文字游戲, 也不是說找出一個詞語來替換“保證”就可以使“可持續發展”變成“判斷”。形式是內在屬性的外在表現方式, “可持續發展”形式與會計基本假設形式的矛盾源于它們內在屬性的不一致。
學術研究之所以需要假設, 是因為人們在探索未知世界時認識是有限的, 于是需要在認識的某個階段根據已知道的事實作出合乎邏輯的判斷, 從而形成進一步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出發點或基礎。因此, 假設必然具有基礎性, 它是起點,不是終點; 是起跑線, 不是歸宿。基于這一點, 假設才是一句看似簡單的“是”與“不是”。根據徐泓教授的《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研究》, “可持續發展”包括如下的內容和特點:
(1) 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等三方面以及三方面的高度統一和協調, 其中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主導;
(2)“可持續發展”強調兩個持續性: 一是當代人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當代人要對過度耗用的資源進行補償, 不能蝕本; 另一是后代人的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界定了當代人與后代人的權利和義務;
(4) 可持續發展理論將現代經濟社會建立在環境系統的基礎上。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 “如此廣泛和深刻的內容及要求, 顯然難以要求環境會計作出全面的反映”, ② 也就是說,這樣廣泛而深刻的內容和要求, 很難, 甚至不可能形成環境會計假設要求的那種一個點, 或一條線的前提。而上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正是希望使用會計核算反映這種經濟的方法來計量、反映和控制社會環境資源, 改善整個社會的環境與資源問題, 是在會計中引入“環境會計”、“綠色會計”的初衷, 換句話說, 如果“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內容都成為了約定俗成的慣例甚至“公理”, 我們還“夫復何求”!由此可見, “可持續發展”一出現就具有強烈的目標性,與會計基本假設的內在屬性相矛盾。
最后,“可持續發展”在環境會計理論體系中缺乏推導功能和指導意義。假設對于任何一門學科都非常重要, 因為它為本學科的理論和實務提供了一個出發點或基礎。這一點在我們重新整理“持續經營”假設在財務會計理論體系中的作用時能夠再次得到印證。
根據《會計大典》第一卷《會計理論》, “持續經營”假設又名連續性, 繼續經營, 非清算性等。其涵義是: 除非存在明顯的“反證”, 否則, 都將假設一個主體的經營活動是連續下去的。
上面的表述完備地涵蓋了會計主體面臨的兩種情況:一是不存在“反證” (表明企業經營活動將會中止的證據) 的時候, 都應該假設一個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可以連續下去。從而會計主體應該在可以持續經營下去的前提下選擇相應的會計原則, 如權責發生制、費用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等。進而在這一系列會計原則的指導下, 會計主體的會計實務中產生了正常經營活動下各種如待攤、預提等會計處理方法。
二是存在“反證”(如合同規定的經營期限即將到期, 資不抵債已宣告破產, 國家法律明文規定要求停業清算等) 的時候, 否認會計主體將繼續它的經營活動, 從立足于持續經營向停業、清算(破產) 轉變。進而在持續經營假設下適用的權責發生制、費用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等應讓位于收付實現制、可變現凈值等原則, 由此產生在清算(破產) 重組中的各種會計處理方法, 如清算財產估價中的帳面凈值法、重估價值法、變現收入法。如果將存在反證與否看作自變量x , 將由此適用的會計假設、原則、方法看作因變量y , “持續經營”假設可以用以下分段函數清晰地表示出來:會假設的推導功能和指導意義由此可見一斑。然而相對于“持續經營”假設, “可持續發展”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如前所述,“可持續發展”是指“會計核算以會計主體在自然資源不枯竭, 生資源不降級的基礎上, 保證社會、經濟不斷地、持續地發展”, 其與生俱來的目標性使“可持續發展”在本質上就是一個目標實現的過程。因此從邏輯上分類, 一般來說存在目標實現和目標未實現兩種情況:如果目標實現, 即實現了“保證社會、經濟不斷地、持續地發展”, 作為會計假設, 這是公理, 是前提, 那么環境會計的使命已經完成, 環境會計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如果目標未實現, 即沒有實現“保證社會、經濟不斷地、持續地發展”, 那就需要環境會計來實現這一目的, 這又回到了環境會計創立的初衷和環境會計研究的起點, 這個假設的存在也毫無意義。在目前的環境會計實務中, 主要是通過對環境資產、環境費用、環境效益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來對外提供有用的環境會計信息并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實務操作中,“可持續發展”也沒有在具體操作層面體現出推導的意義。將“可持續發展”列入環境會計假設的諸位學者, 給予了“可持續發展”作為環境會計基本假設極高的地位和評價:“除了上述四項假設外, 環境會計還必須基于自己的特性增加一個新的假設, 這就是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所包含的內在要求是環境會計得以建立的基礎前提,是我們構造環境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的根本性制約條件。我們相信, 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環境會計就失去了基本的理論支撐。”(孟凡利,《環境會計研究》)這一點其實很容易理解。堅持“可持續發展”, 需要用會計這個特殊的經濟工具來改善環境和資源狀況, 是環境會計產生的靈感源泉, 是環境會計發揮作用的原始動力, 更是環境會計區別于傳統財務會計的根本所在。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一本質, 決定了“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環境會計, 也是其他環境經濟學所涉及學科的共同目標和高屋建瓴的指南針, 其地位和作用之于環境經濟學及相關學科有如“資源稀缺性”之于經濟學。環境會計從產生開始, 其理論體系和實務操作無不浸透、貫徹、體現著“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環境會計就是一門“可持續發展”的會計。
因此, 我們不適宜也沒有必要單獨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環境會計假設之一, 只要堅持在“可持續發展”要求下的“持續經營”假設就可以很好地滿足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要求。否則, 生硬地將“可持續發展”列入環境會計假設, 除了起到意義不大的重復強調作用外, 遺留下的就將是邏輯混亂和體系不清等諸多負面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1] 葛家澍、林志軍. 現代西方會計理論[M] .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2] 葛家澍、余緒纓、侯文鏗、陳榮凱. 《會計大典》第一卷《會計理論》.
篇12
鄱陽湖是長江的重要調蓄湖泊和具有世界影響的濕地,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發文審批通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這標志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目的是堅持生態發展的理念,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創新體制機制,合理利用資源,促進鄱陽湖區域可持續發展。而星子縣位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心位置,有著明顯的區位優勢和競爭能力,那么星子縣的實際發展現狀及其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否可以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示范區呢?
近年來,結合多因素指標綜合評價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已成為熱點問題。一些國際組織及有關研究人員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相關探討,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價值的評價方法及模型,如Daly&Cobb提出的“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ISEW)[1], Tilman[2]以及Ulanowicz[3]等指出的多樣性發展能力模型等。Rees于1992年提出了生態足跡來評價可持續發展能力,隨后Wackernagel完善了生態足跡的計算分析方法[4-11]。我國學者徐中民等[12] 也采用過Ulanowicz的發展能力公式,對區域的發展能力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分析。隨后這些方法及模型已經在一些省、市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
本研究基于生態足跡方法,對位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的星子縣1996-2008年的生態足跡進行時間序列的測度;借助改進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綜合評價星子縣的可持續發展狀況,同時選取了總人口數、GDP、城鎮化水平和第一、三產業比重5種社會經濟指標來擬合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并進行了相關性分析,以期分析星子縣社會經濟發展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程度的影響,為當地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1 研究區域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況
本研究所選擇的區域是江西省星子縣,星子縣地處鄱陽湖下游,湖岸線長200 km,轄鄱陽湖水域面積30 000 hm2,自古為鄱陽湖水路之要沖地帶。全縣12個鄉(鎮、場、處)有10個瀕湖,湖區人口達20萬,直接或間接飲用鄱陽湖水的人口在50%以上。2008年行政區域土地面積72 300 hm2,其中耕地面積10 678 hm2。1996年地區生產總值為43 50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23 983萬元,第三產業7 500萬元。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83 286萬元,和1996年相比年增長幅度為5.9%;2008年第一產業37 240萬元,和1996年相比年增長幅度為2.74%;2008年第三產業65 428萬元,和1996年相比年增長幅度為6.8%。
1.2 研究方法
1.2.1 生態足跡模型 生態足跡模型由3個部分組成:一是生態足跡,二是生態承載力,三是生態赤字或者生態盈余。生態足跡是指能夠持續地向一定規模人口提供所式(3)中,ED為生態足跡盈余或赤字。
如果一個地區的生態足跡(EF)大于其生態承載力(EC),即ED>0,EF>EC,則形成生態赤字,表明該地區生態系統承受較大的壓力,生態足跡供給不足,不利于區域可持續發展。反之則為生態盈余,區域經濟處于可持續發展狀態之中。
1.2.2 縣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計算 按照Ulanowicz的計算方法,在研究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時,需要假設一個多部門的模型,每個部門都只有單一類型土地需求,且產出間沒有相互聯系。基于以上假設,研究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可用生態足跡與多樣性指數的乘積來進行核算[12]。但現實情況并非如此,生態經濟系統各要素間不可能沒有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為了彌補假設缺欠所引起的偏差,本研究將萬元GDP生態赤字(盈余)因子引入該計算公式,萬元GDP生態赤字(盈余)為區域生態赤字除以區域國內生產總值,同時考慮了區域的生態需求和生態供給,不僅可以反映區域系統對資源的利用效率,更反映了其社會經濟活動的生態效應[15]。萬元GDP 生態赤字值越小(或盈余值越大),說明區域系統資源利用率越高。經修正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模型為:
式(5)中,H是生態足跡多樣性指數;Pi是第i種土地類型的生態足跡占總生態足跡的比例。該函數不是一個單調函數,其意味著生態經濟系統中生態足跡的分配越接等,系統組分的生態經濟系統的多樣性就越高,系統就越穩定[17]。
需要指出的是,式(4)中的3個因子ef、H和A分別表示系統的能量消耗、系統穩定性及系統對資源的利用效率。ef值越大說明能耗越高,進而表明區域消費能力越大,即經濟越活躍,該因子與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C成正比;H值越大說明人類活動所消耗的土地類型越平等、多樣,因此區域越穩定,該因子與C成正比;A值越小說明區域資源利用效率越高,該因子與C成反比。
2 結果與分析
2.1 可持續性水平測度的測算
根據《江西統計年鑒》、《九江統計年鑒》、《星子縣統計年鑒》(1997-2009年),運用生態足跡的理論和方法對星子縣的生態足跡進行了計算和分析。由星子縣2008年能供給的生物生產面積的類型及其相關數據,經公式(1)、(2)、(3)計算后得到星子縣2008年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等數據,匯總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星子縣2008年生態生產性土地的供給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結構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不對稱性。
1)水域的人均生態赤字最大,缺口達0.685 hm2,供給量只占需求量的3.93%。其次是耕地,缺口達0.2 hm2。
2)建筑用地和園地、林地的供給量剛好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其的需求,處于生態盈余狀態,建筑用地略優越于園地和林地,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3) 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只有需求量,沒有供給量。
同時,星子縣人均水域足跡最大,約占61.46%,主要原因是人們對水產品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其次是耕地;再次是化石能源用地和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最少是林地。這表明星子縣目前經濟發展主要是農林牧漁生產方式,工業發展水平較低,生產簡單粗放,但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全縣人均生態赤字為0.805 hm2,這表明星子縣處于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2.2 生態足跡時間序列分析
采用同樣的計算方法和步驟,分別計算了星子縣1996-2008年的不同類型生物生產性土地的人均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利用均衡因子和產量因子進行轉化,匯總結果見表2。同時,為考察星子縣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益,表2還給出了星子縣不同時期萬元GDP生態足跡的變化情況。
將計算得到的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進行對比,可以看出人類生產活動對自然的占用狀態與自然提供的生態服務狀況之間的相互關系(圖1)。1996-2008年,星子縣的人均生態足跡除1997-1999年有波動外,隨后呈持續增長趨勢,消費能力逐漸增強;人均生態承載力在2004年前逐漸減少,隨后呈持續增長趨勢,但增長幅度緩慢,且小于生態足跡增長的幅度,2008年還略有回落;從而造成其生態赤字逐年增大,呈現出與人均生態足跡基本相同的變化趨勢。萬元GDP生態足跡呈逐年下降趨勢,表明星子縣對資源的利用率逐漸提高。
2.3 星子縣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
根據公式(4)、(5)計算并匯總了1996-2008年星子縣可持續發展狀態(表3)。從1996-2000年星子縣可持續發展能力略有波動外,從2001年開始步入了上升的通道。1998年發展能力為0.114,是研究時間段中的最小值,2008年的發展能力為0.401,是1998年的3.52倍。同時萬元GDP生態赤字呈下降趨勢,1997年最大,2008年最小,說明星子縣資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生態足跡多樣性波動幅度較小,總體變化平緩。由于發展能力是由生態足跡、生態足跡多樣性及萬元GDP生態赤字3個因子決定的,星子縣人均生態足跡變化趨勢是遞增,而萬元GDP生態赤字變化趨勢是下降,因此星子縣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遞增的,說明星子縣的消費能力越強,經濟發展能力越活躍,這與星子縣加大旅游產業發展力度不謀而合,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拉動了需求。
2.4 相關性分析
由表4和圖4可以得出:①回歸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可持續發展能力與總人口數、GDP、城鎮化水平和第三產業比重呈顯著正相關;1996-2008年間星子縣的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對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明顯的驅動作用。②可持續發展能力與第一產業比重呈顯著負相關,第一產業比重越大,相應的生物資源消費越高,在不改變當前生產方式下,對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越不利。
3 結論與建議
為了準確反映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狀況,本研究在生態足跡分析的基礎上采用了萬元GDP生態足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方法,數據表明星子縣經濟發展能力與GDP有較好的正相關性。產生這種正相關性的主要原因是獲取外部資源的需求動力在不斷增強,即對外來資源的依賴性越來越大。
通過以上分析,對提高星子縣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出如下建議:
1)繼續控制人口增長速度。人口規模擴大直接導致生態足跡需求總量上升,故減輕生態環境壓力,就必須適度控制人口規模,減少對各類資源、能源的消耗總量。
2)加快推進土地、水、森林、礦產等資源型產品保護與改革,用市場機制合理配置資源,挖掘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的潛力。充分考慮自然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通過技術革新,提高各類生態生產性土地的生物生產力,增強土地的承載力,促進整個鄱陽湖地區生態資源的保護。
3)加快轉變當前這種較粗放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提倡節約、合理的健康消費模式。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消耗,轉變人們不經濟的、非生態的消費觀念與消費模式,逐步建立以循環經濟為主、資源節約的現代化生態縣。
4)發展生態旅游業,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星子縣旅游資源優勢明顯,大山大湖多、旅游資源多樣性、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等優勢給星子縣的旅游產業增添了極強的競爭力。隨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及星子縣在鄱陽湖地區的中心地位,星子縣生態旅游業的發展面臨更多機會。作為生態經濟區的重點區域,宜從產業發展、功能布局等各個方面進行科學規劃,充分發揮示范和窗口作用,以實現星子縣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快速崛起。
5)在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充分利用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提高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公眾、團體和組織的參與方式及參與程度決定著可持續發展政策目標的實現進程。
參考文獻:
[1] CATANED B E. An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ISEW) for Chile[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8(2):231-244.
[2] TILMAN D, WEDLN D, KNOPS J.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fluenced by biodiversity in grassland ecosystems[J]. Nature,1996,379(22):718-720.
[3] ULANOWICZ R 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cosystems phenomenology[M]. New York: Springer,1986.
[4] REES W E.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5] REES W E, WACKERNAGEL M. 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 Why cites cannot be sustainable and why they are a key to sustainability[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1996(16):224-248.
[6] 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375-390.
[7] WACKERNAGEL M, REES W E.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7, 20(1):3-24.
[8] REES W E, WACKERNAGEL M.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 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9] REES W E, WACKERNAGEL M. Monetary analysis: Turning a blind eye on sustainability[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1):49-54.
[10] WACKERNAGEL M, ONISTO L, CALLEJAS L, 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nation: How much nature do they use? How much nature do they have?[R].Commissioned by the Earth Council for the Rio+5 Forum. Toronto: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1997:4-12.
[11] VAN DEN BERGH JCJM, VERBRUGGEN H. An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Reply to Wcakernagel and Ferguson[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1(3):319-321.
[12] 徐中民,張志強,程國棟,等.中國1999年生態足跡計算與發展能力分析[J].應用生態學報,2003,14(2):280-285.
[13] 李佩成.論中國農業水土工程面臨的新問題及其歷史使命[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4,35(5-6):373-377.
[14] WACKERNAGEL M, MONFREDA C, ERB K H, 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 time series of Austria,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 Korea for 1961-1999: Comparing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an actual land area approach[J].Land Use Policy,2004,21(3):261-269.
[15] 王書玉,卞新民.江蘇省阜寧縣生態經濟系統綜合評價[J].生態學雜志,2007,26(2):239-244.
[16] SHANNON CE, WEAVER W.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 Urbana,IL: University of Illinos Press,1949.
[17] 王書華,張義豐,毛漢英.城郊縣域生態經濟協調狀態與發展能力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4,23(1): 96-104.
[18] 楊 振,牛叔文,常慧麗,等.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持續性評估[J].經濟地理,2005,25(4):542-54.
篇13
林業作為我國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對林業資源進行充分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是保障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林業資源還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做好當前林業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工作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1 現階段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林業產權結構模式比較單一
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林業資源的產權主體是國家所有或者集體所有,這種資源的占有模式,雖然能夠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保證資源的國家管理。但是從一定程度上說,這種單一的產權結構對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會形成一定的阻礙。因為在國家管理之下,森林資源的管理水平提升緩慢,管理機構冗雜,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夠充分釋放個體所有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人均森林資源占有率過低,不利于林業經營、管理的可持續發展。
1.2 林業采育失衡,資源利用不夠科學
森林資源采育失衡、資源利用不到位,是當前林業管理存在的一個非常普遍和突出的問題。雖然我國森林資源總量在世界排名靠前,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一,但是林業管理上的弊端還是非常明顯。我國森林資源總量豐富,但是人均森林資源占有率非常低。而且,近幾年森林資源采伐量過大,即采伐量大于生長量。導致森林自然更新非常緩慢。人工林覆蓋率較大的地區森林儲蓄量也出現了銳減現象。林業管理人員對過度采伐現象管控力度不夠,管護措施乏力,管理手段滯后。
1.3 林業資源保護缺乏有效的監督
林業資源的保護、監督是保障森林資源充分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有力屏障。如果地區性的監管部門監管不力,將會直接影響到林業管理的成效。如果政府在林業用途管制方面沒有謹慎審核,便不能充分發揮政府的管控作用,不能夠有效貫徹落實森林管理法律法規,那么林業管理的現狀將很難得到改善。而且,目前針對林業資源保護的生態補償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健全,這一監督機制的缺失會直接降低林業監管質量。
2 加強林業管理的有效途徑
2.1 落實管理責任體制,完善管理制度
保障林業管理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彌補的一個重要管理措施就是要完善當前的林業管理機制,落實責任主體。林業管理責任主體不明確是當前林業管理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形成責任體系網絡,將管理工作具體到人、具體到區域。為了防止不法行為的發生以及私下交易的出現,必須讓林業管理者逐級簽訂責任書,層層落實責任制,把管理職責落實到個人。而且,在處理林業案件時,要杜絕暗箱操作的違法行為發生,實行“一事一案,一案一卷”的處理措施,保證林業管理責任的清晰明確。
2.2 加大伐區監督監管力度,杜絕濫砍濫伐現象
為了促進林業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另一個舉措是要加大伐區的監督監管力度,杜絕亂砍亂伐現象的發生。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林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體現是要加強對伐區的可持續化管理,提高伐區的管理質量。而提高伐區管理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是要明確責任、落實責任主體。強化管理主體的可持續管理意識,實行全面管理責任制度,把伐區管理納入到年度考核當中,以杜絕亂砍濫伐現象,加強伐區的日常監督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加強管理人員的管理培訓,堅決杜絕無證采伐、運輸現象的發生。
2.3 強化林業管護工作,注重林木資源的培養
所謂林業管護是指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森林火災預防、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管護等等。加強林業管護工作是林木資源管理可持續化發展的一個必要途徑。林業有害生物是妨礙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頑疾,必須借助于有效的生物防控手段加強監測和預警,防止外來有害生物的傳入。森林防火工作是保證森林管理工作正常進行,避免火災發生的一個重要途徑。火災預防是林業管控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強應急演練、防火道路的修建等等。強化對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嚴厲打擊、販賣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不法行為。
2.4 采取多元化發展措施,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林業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綜合而艱巨的工程,必須要注重加強多元化手段的運用。為此我們首先要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強化對樹種結構的科學規劃,提高木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林業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促進林業資源發展模式的更新。其次針對現行的林業科技體制進行改革,組建起新型的林業科技體系,利用現代化的方式來優化林業經濟結構。轉變林業發展模式,以林為主,農林結合,提高人工造林的質量和水平,將林業經濟與其他經濟有效融合。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林地占用問題日益凸顯,林業資源破壞以及林業管理水平較低等問題日益突出,實現當前林業發展的可持續化管理是今后發展的必然方向。通過上述本文的分析,筆者主要論述了當前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林業管理的有效途徑,以期能夠為林業管理的可持續化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