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經濟學動態分析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經濟學動態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廣義發展論的定義及其涵義 

 

廣義發展論是運用多學科分析方法,以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廣義的發展經濟學,是相對于僅以發展中國家和經濟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狹義發展經濟學而言的。廣義發展論及其核心理論模型“文化一制度—政策模式”是第四階段發展經濟學的綜合發展理論框架的雛形。 

一般來說,人們將所有國家按照發展程度區分為發達和不發達國家、較發達和欠發達國家,考慮到持續變化的過程,將不發達和欠發達國家稱為發展中國家,較發達和發達國家稱為發達國家。與發展經濟學一貫只將發展中國家作為其研究對象不同,廣義發展論的研究范圍包括不同發展程度的所有國家。之所以這樣界定廣義發展論的研究范圍主要有兩個原因: 

(1)發展不只是工業化,不單是發展中國家的當務之急,發達國家也還有繼續發展的問題。具體來說,發展中國家通常面臨增長和發展的雙重任務(其中的最不發達國家面臨啟動、增長和發展的三重任務),而發達國家在實現了經濟增長后,除了要解決經濟增長中遺留的社會問題,還直接面臨著如何繼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可以說,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發達與不發達只是相對而言,發展是人類社會共同的、永恒的主題。 

(2)自發展經濟學誕生以來,盡管許多發展經濟學家企圖找到適合于所有發展中國家的一般理論,但這些理論都無法概括不同類型的發展中國家的差異,迄今為止建立經濟發展理論的努力尚未獲得成功。在建立一般理論模式的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經濟學放棄了對一般理論的探討轉向“類型學”研究,即由注重一般經濟發展理論的研究轉向強調對不同類型的發展中國家作分組或國別的研究,企圖使發展經濟學再具活力。國別研究雖然是一般經濟發展理論賴以建立的基礎,但以國情特殊而否定一般發展理論的存在也是不妥的。國別研究畢竟不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一般性理論,發展經濟學始終未從總體上揭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更談不上揭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本質過程和一般規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嚴重的缺陷。 

因此,發展經濟學的出路在于,一方面要做大量的國別研究,因為只有在對各種類型的發展中國家做了系統深入研究之后,才能從中提煉出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另一方面,要回歸到發展經濟學的主旨上來,要以探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本質過程和一般規律為己任。這樣,發展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就必須包括所有的國家。 

這個意義上是廣義的。 

 

2 廣義發展論的理論結構 

 

2.1 發展一般問題的提出及其界定 

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帶來了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加速全球化的進程,也加深了全球化的程度,即各國經濟相互滲透的程度加深了,人們所關注的僅僅是各自國家的經濟發展,更加關注世界經濟總體發展狀況。而現有的狹義發展經濟學只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缺乏對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性的研究,已經回答不了現實提出的新問題,因此,發展經濟學必須開辟一個宏觀的研究領域—廣義發展論,專門研究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支配因素及其相互關系,使人們對經濟發展過程的本質有個總的概念。 

廣義發展論將文化、制度和政策視為發展的內生因素。即在發展過程中,政策對發展起著最直接的作用,是發展的一個重要變量;然而,政策的制定是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之下進行的,制度安排決定了政策偏好,最終決定了經濟發展收益的歸屬,從而制度也是發展的一個重要變量;制度安排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化則對特定的制度安排的形成和制度變遷起著推動作用,因而,文化是發展的又一重要變量。那么,可以把發展簡單地表示為政策、制度和文化的函數:f《p,i,c)(其中,p代表政策,i代表制度,c代表文化)。 

2.2文化因素內生化 

本文提出“文化因素內生化”,認為文化是影響經濟發展因素中產生最深刻的內生因素。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rose.b)認為,一定的文化(模式),是一個民族(種族)在歷史長河中逐步積淀而形成的,其形成過程可以歸納為:遠古的生活環境所形成的行為偏好一長期的自然整合而形成的某種標準—標準逐漸被群體所認同一最終形成特定的文化。之所以說文化因素是影響經濟發展的最深刻的內生因素,是因為文化模式具有持久性、隱蔽性和超越性,所謂持久性是指文化模式一經形成就具有很強的穩定性,除非當經濟結構發生了劇烈的變革,文化模式才會出現明顯的變化,但是文化模式中的一些“分子”仍然會長期保留下去,而形成特定的傳統;所謂隱蔽性,是指文化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深厚的、滲透到大眾生活中的無意識的層面,較之經濟、政治結構具有更大的韌性,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經濟行為;所謂超越性,是指文化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層面,可以超越特定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在于以下方面:1、價值取向。它是大眾所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倫理標準,它不僅改變個人的發展,而且改變整個民族的發展進程。一種文化的價值觀是否鼓勵獲取財富的經濟行為、對個人財富是否有制度性的保障和如何使用財富,更確切地說,是否把財富用于生產性的投資,都對經濟發展起著抑制或促進作用;2、商業進取精神。這是發展商品經濟的人文因素。它包括對財富的向往(對財富的向往程度取決于財富所帶來的邊際滿足的大小)、在工作中的能動性和冒險精神。其中,冒險精神指的是愿意改變個人的職業,這意味著可能背井離鄉,但發展往往需要這樣的流動;當然,文化并不直接作用于經濟發展,而是通過影響制度層面間接地決定經濟發展,它起作用的載體是“文化經濟人”。經濟學從人性的角度將經濟行為主體定義為“經濟人”,但事實上,一切行為主體及其執行經濟行為都是在特定的社會人文環境下進行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濟人”實際上應是“文化經濟人”。 

 

3 文化-制度-政策模式及其應用 

 

文化-制度-政策模式是決定廣義發展論是否具有社會功用的關鍵,這個模式的意義不僅在于闡釋了文化、制度和政策這三者相互作用的機理,主要在于它在現實中的可操作性、可運用性。我用“誘導發展”這個概念來表示模式的操作過程。簡單地說,“誘導發展”就是對模式地逆向運作,有兩種方式:1、政策制定(制度交易)-制度變遷-文化整合-文化變遷2、政策制定(制度交易)-改變觀念-文化變遷。第一種運作方式是通過政策選擇推動制度變遷,從而追使傳統(上接第35頁)文化、觀念發生變化,從而克服文化中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因素,促進經濟發展。由于政策不是直接作用于文化層面,而是通過制度這一中間層,因此是漸進式變遷;第二種運作方式是政策選擇直接作用于經濟行為主體,由于經濟行為主體使文化發生作用的載體,其思想觀念的變化最終將導致文化變遷卜克因素,從而利于經濟發展。由于政策直接作用于文化載體,使文化遭到直接,劇烈的沖擊,因而是突發式的變遷。這兩種運作方式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政策選擇首先作用的層面。對于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來說,使用第一種誘導發展方式較好,因為這樣可以避免文化層面直接遭受沖擊,以漸進的方式進行變革可以減小變革成本。而對子歷史并不悠長的國家,直接使文化發生變遷,一不僅加速了變革進程,而且也使變革以較小的成本進行,因此,第二種誘導發展方式更適合。 

 

4 廣義發展論的意義 

篇2

doi:10.3969/j.issn.1671-7256.2011.02.01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mbilical artery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 fetus with cord around neck

XIE Ting-ting, FAN Xue-mei

(Department of B Ultrasound, Xinghua Peoples Hospital, Xinghua 225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of the dynamic parameter umbilical artery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f fetus with the umbilical cord around neck to provide objective proofs diagnosing intrauterine fetal anoxia. Methods: To compare umbilical artery(UA)with middle cerebral arterys(MCAs), Doppler parameter was used in 200 healthy cases and 209 cases with cord around neck, taking pulse index (PI), resistance index(RI) and the peak-systolic/ diastolic ratio(S/D) as analysis target. Results: In the normal group, the PI, RI and S/D of UA and MCA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s of women. In the cord around neck group, the PI, RI and S/D of UA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PI, RI and S/D of MCA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I, RI and S/D of the UA and MCA in the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Before we deliver a baby, the blood flow of UA and MCA of the fetus should be monitored in order to know the fetal placenta circulation and the fetal brain circulation, thus to prevent intrauterine fetal anoxia from happening.

[Key words] cord around neck; fetus; umbilical artery; middle cerebral artery

臍帶繞頸是產科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0%~34%[1],是造成宮內缺氧導致胎兒窘迫的重要原因之一,圍生兒死亡率較高,臨產前確診較為困難。本研究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彩超)檢測足月臍帶繞頸胎兒的臍動脈(UA)及大腦中動脈(MCA)的血流參數并進行分析,探討預測胎兒宮內缺氧的可靠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單胎頭位足月的初產婦1 146例為觀察對象。入組標準:(1) 均于產前、產時常規行彩超檢查有無臍帶繞頸,并經分娩時證實;(2) 排除有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者;(3) 均為初產婦,年齡21~36歲(平均26歲),孕周37~42周(平均39周),無引產史,無骨盆狹窄及頭盆不稱。選擇209例單胎頭位有臍帶繞頸者為觀察組,另選同期B超檢查無臍帶繞頸的單胎頭位200例為對照組,進行組間分析。

1.2 方法

1.2.1 超聲檢查 兩組均行彩超聲檢查,同時行UA、MCA血流分析。檢查時取仰臥位,采用二維及彩超(美國GE―LOGIQ 700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 MHz)常規檢測胎兒及其附屬物。沿胎兒頸椎長軸切面觀察胎兒背部皮膚表面及雙側有無臍帶血流回聲,以診斷有無臍帶繞頸。其中UA將多普勒取樣容積置于臍帶繞頸段,MCA取樣容積置于近場起始段彩色血流信號最明亮處(為達到滿意效果,本組均采用能量多普勒超聲檢測)觀察血流頻譜形態特點,用游標取樣分別測量UA、MCA血流頻譜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張末期血流速度(Vd)和平均速度(M),記測血流收縮期峰值/舒張期峰值(S/D)、阻力指數(RI)、搏動指數(PI),取5~10個頻譜的血流參數平均值作為測定結果。

1.2.2 胎兒宮內缺氧標準[2] 根據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胎兒UA、MCA血流動力學指標,如低于正常時診斷為宮內缺氧(UA:PI>1.20,RI>0.65,S/D>3.10;MCA: PI<1.30,RI<0.60,S/D<3.40)。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行兩樣本均數t檢驗,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胎兒UA及MCA的血流動力學參數比較

觀察組209例分娩時臨床證實臍帶繞頸205例,超聲診斷符合率98.1%(其中臍帶繞頸1周有142例,診斷符合率98.6%;2周52例,診斷符合率96.3%;3周11例,診斷符合率100%)。75例出生后臨床診斷宮內缺氧。兩組UA及MCA的RI及S/D檢測結果見表1、2。對照組胎兒UA及MCA血流動力學指標各測量值均在正常范圍,觀察組胎兒UA的Vs值與對照組相近,Vd低于對照組,而PI、RI、S/D值均高于對照組,其中S/D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UA、MCA單一與聯合應用對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采用本研究測得的UA和MCA的阻力指標值并參考徐加英等[2]的測值(UA:PI>1.20,RI>0.65,S/D>3.10;MCA:PI<1.30,RI<0.60,S/D<3.40),對臍帶繞頸胎兒進行宮內缺氧預測。UA阻力指標達到判斷標準的有87例,其中46例胎兒出生后臨床證實宮內缺氧,32例出生后正常,若以此標準預測胎兒宮內缺氧敏感性為52%(46/87),特異性為61%(46/75)。MCA阻力指標達到判斷標準的有70例,其中48例胎兒出生后臨床證實宮內缺氧,16例出生后正常,若以此標準預測胎兒宮內缺氧敏感性為69%(48/70),特異性為64%(48/75)。若兩者結合,以任何一個異常來預測胎兒宮內缺氧敏感性可達到87%,特異性達72%。

3 討 論

以往常用UA阻力指標預測胎兒宮內缺氧情況,作為胎兒與胎盤的橋梁血管,其血流參數不僅與胎兒自身狀況有關,還與母體胎盤有關,以此來預測有一定局限性,而且在檢測過程中受胎兒呼吸樣運動、胎動等多因素影響,不如MCA位置恒定,但按照胎兒胎盤循環的病理改變順序來看,UA比MCA出現得早且敏感。因此,用UA結合MCA血流參數變化能反映胎兒宮內的情況,比單一指標更敏感、可靠,具有特異性。

3.1 UA血流檢測的意義

臍帶作為胎兒和胎盤循環宮內供應的唯一通道,其血流能反映胎兒胎盤循環狀態和胎兒、母體的某些病理變化。隨著妊娠進展,胎盤絨毛血管增多,胎盤灌注量逐漸增加,血流阻力下降,臍動脈擴張血流量增加[3],以保證胎兒正常發育的血流供應,所以UA阻力指標特別是S/D值隨妊娠進展逐漸下降,37周后S/D下降至3.0以下是目前較多學者觀察測量之正常值,S/D值增高提示高阻力并有高功率,胎兒宮內缺氧及圍生兒的預后不良發生率高、胎兒危險性大。Caziano等[4]認為,胎兒UA血流S/D>3時,新生兒預后不良發生率高。因此,UA血流動力學改變是判斷胎兒宮內缺氧的依據。本組資料妊娠晚期對照組S/D為2.23±0.26,與文獻[5]的報道基本一致。觀察組UA的S/D、RI、PI值明顯高于對照組,Vd值低于對照組,阻力指標與臍帶繞頸的松緊度和繞頸周數密切相關,繞頸1周且較松的,一般不引起胎兒宮內缺氧,說明富含華通膠的UA具有良好的順應性,對其血流影響不大[5]。本組142例中UA阻力升高的有26例,說明臍繞頸1周僅對部分胎兒的血流產生影響,可能是由于臍帶過短或纏繞較緊引起。而臍帶繞頸較緊和繞頸周數多者與對照組比較,其UA阻力指標明顯增高(本組1例繞頸3周RI高達0.75,有2例出現舒張期血流消失),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臍繞頸時,雖然收縮期血流速度相近,但因臍帶牽拉、纏繞、受壓使UA管腔變窄,血流阻力升高,供給胎兒的血流量減少,引起胎兒缺血缺氧,易發生窘迫。值得注意的是,除臍帶因素外,胎盤老化、高危妊娠伴發的胎盤功能低下、羊水過少導致宮腔狹窄引起的UA血流阻力指標增高排除于本研究之外。此外,本研究觀察組繞頸處臍動脈和近胎盤側臍動脈結果相近,所以對臍帶繞頸胎兒不論檢測繞頸處臍動脈和近胎盤側臍動脈對提示胎兒宮內缺氧均有臨床意義。

3.2 MCA檢測的意義

胎兒大腦對缺氧最敏感,MCA是大腦半球血供最豐富的血管,直接反映胎兒顱腦血液循環的動態變化,其參數變化反映臍繞頸胎兒腦部血液循環改變,對預測宮內缺氧及妊娠結局同樣具有臨床價值。本研究顯示正常胎兒MCA血流RI、S/D、PI值隨孕齡增加而逐漸下降,與Wladimiroff等的報道[1,6]一致,說明妊娠進展,胎兒腦血管逐漸發育,管徑增粗,阻力減小,腦血流量增加,腦血氧需求量也逐漸增加。觀察組胎兒MCA血流參數與對照組對比,除Vs相近外RI、S/D、PI值均明顯降低且大都低于正常值,與李小薇等[7]觀察臍帶繞頸胎兒MCA阻力指標降低一致,說明當胎兒宮內缺氧時,機體為保護胎兒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重新分配血流量,以保證腦血流供給,大腦動脈管徑增粗,MCA的血流阻力降低,血流代償平衡,此為“腦保護效應”。由于胎兒不同血管對缺氧的反應性不同,血管對不同程度胎兒窘迫的反應性也不同,因此不同血管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對預測胎兒血氧的作用不同,早期缺氧時表現為外周血管收縮,即胎兒臍動脈阻力升高[8],中度缺氧時,除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外,由于代償功能胎兒MCA血流供應相應增加,阻力降低[9]。觀察組分娩時經產科證實有48例存在不同程度宮內缺氧,其中20例有窒息史,2例死亡。48例中有41例臍帶繞頸2周或以上。另外,觀察組僅有5例臨產前MCA阻力指標升高。我們認為,孕晚期臍帶繞頸胎兒MCA血流阻力增高、血流峰值降低說明,胎兒宮內缺氧時間較長大腦中動脈的代償性調節已不能維持充足的血循環而導致,所以升高比降低更具有危險性。

總之,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既可對產前胎兒臍帶繞頸作出定位診斷,又可通過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作出功能性客觀判斷,兩者聯合檢測可提高胎兒宮內缺氧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對評價胎兒宮內缺氧狀況和評價圍產兒預后明顯優于其中單一指標測定,是目前判斷和預測胎兒宮內缺氧最簡單、切實可行的檢查手段,是妊娠晚期了解胎兒情況,選擇臨產分娩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

[參考文獻]

[1] 嚴英榴,楊秀雄.產前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5.

[2] 徐加英,韓緋,張亦青,等.胎兒臍動脈及大腦中動脈阻力參考正常值[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7,10(3):166-168.

[3] 焦明德.臨床多普勒超聲醫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7:527.

[4] CAZIANO E P, KNOX D E, WAGER G P, et al. Pulsed Doppler unbilical artery systolic/diastrolic ration in the normally grow fetus[J]. Obstet Gynecol, 1990,75:189.

[5] 關懷,李小薇,唐慧君.臍動脈血流變化對估計臍帶繞頸胎兒預后的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5,16(12):701-703.

[6] WLADIMIROFF J W, TONGE H M, STEWART P A.Doppler 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cerebral blood flow in the human fetus[J]. Br J Obstet Gynecol, 1886,93(5):471.

[7] 李小薇,關懷,唐慧君.大腦中動脈血流變化時估計臍帶繞頸胎兒預后的價值[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7,15(11):69-70.

篇3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是膽道外科的常用手術,自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各大醫院開展以來,已經有逐步取代傳統手術的趨勢,現已受到廣大外科醫師和患者青睞。但研究發現,實施LC過程中,麻醉方式的選擇也影響著手術效果,在LC圍術期,要求麻醉速度快、鎮靜效果好、術后蘇醒快。瑞芬太尼是一種由鹽酸瑞芬太尼構成的μ型阿片受體激動劑,注入人體1 min后快速達到血腦平衡,麻醉起效快,停藥后患者會在短時間內蘇醒[1]。而丙泊酚是一種新型的靜脈,能夠確保血藥濃度處于穩定狀態,且不會在體內殘留,具有半衰期短、起效快的優點[2]。本文旨在探討二者聯合用藥在LC中的鎮痛效果,分析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及安全性,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抽簽法從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中選取102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55例,女47例,年齡24.0~65.6歲,平均(44.8±3.5)歲;病理類型:結石性膽囊炎54例,膽囊息肉40例,其他8例;參照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麻醉前根據患者體質狀況對手術危險性進行分級:Ⅰ級46例,Ⅱ級56例;排除術中失血過多、意識障礙者,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按使用不同物進行分組,每組51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術前麻醉誘導:兩組患者術前30 min肌注0.5 mg阿托品及0.1 g苯巴比妥鈉,采用0.05 mg/kg咪唑安定、0.2~0.25 mg/kg依托咪酯、0.6 mg/kg羅庫溴銨、4 ?g/mg芬太尼實施靜脈快速麻醉誘導,隨后給予氣管插管。

觀察組:本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實施全憑靜脈麻醉,用藥劑量:0.2 ?g/(kg?min)瑞芬太尼,給藥方式:靜脈注射;6 mg/(kg?h)丙泊酚,給藥方式:微量泵入。

對照組:本組患者采用芬太尼復合丙泊酚維持麻醉,用藥劑量:0.05 ?g/(kg?min)芬太尼丙泊酚,給藥方式:靜脈注射。

兩組患者均采用維庫溴銨維持肌松,手術結束前5 min停止用。

1.3 評價標準

鎮痛評分:0~4分,0分表示患者完全清醒,1分表示患者可在正常音量下被喚醒,2分表示患者需要大聲呼喚才能喚醒,3分表示需要拍打患者肢體才可以被喚醒,4分表示患者難以喚醒,在強烈疼痛刺激下有反應。記錄患者HR、SBP、DBP及不良反應,如嘔吐、惡心、尿潴留、躁動以及瘙癢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將本組研究所得數據完整收集,建立數據庫,通過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處理及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鎮痛評分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不同階段鎮痛評分,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血流動力學

麻醉前,兩組患者的HR、SBP以及DB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其余時間段,觀察組的HR、SBP、DB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不良反應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7.8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5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LC是用于治療膽管類疾病的常用術式,由于該術式具有手術切口小、出血量少、恢復快以及并發癥少而備受臨床醫師及患者青睞,手術過程中需要進行全身麻醉,而麻醉效果也是決定手術效果的重要因素[3-4]。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建立CO2氣腹,建立氣腹勢必就是影響患者呼吸及心血管系統,當CO2壓力升高,就會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血流動力學也會發生紊亂[5]。因此,選擇一種有效的麻醉方式,就可有效避免以上問題發生。

瑞芬太尼是臨床常用于全身麻醉的藥物,具有不良反應小,安全性高的優點。該藥物對μ受體的結合力較高,受其結構影響,進入人體后,在1 min內就會達到血-腦平衡,因此見效快,但半衰期較短,通常在4 min后就會被迅速代謝[6]。而丙泊酚為新型的靜脈麻醉劑,與瑞芬太尼一樣,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的優點,維持麻醉需要靜脈持續給藥,受靜注時間長短影響,患者清醒時間也不同[7]。芬太尼也是臨床常用的物,該藥物主要通過肝和腎代謝,對于肝腎功能不全者,易在患者體內沉積,從而引起呼吸抑制情況發生[8]。而瑞芬太尼則不受肝腎功能影響,具有較好的可控性。

本文結果提示,觀察組在術后各階段的鎮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的鎮痛效果較芬太尼復合丙泊酚更強;而分析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結果提示,觀察組圍術期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更平穩,可能與瑞芬太尼具有較強的穩定性麻醉效果有關。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表明,觀察組惡心嘔吐、瘙癢、尿潴留以及躁動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麻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綜合效果均優于對照組。

綜上,采用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麻醉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可取得滿意的鎮痛效果,穩定血流動力學各項指標,不良反應小,安全性高,可在臨床大力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蔣艷東,趙素敏.瑞芬太尼聯合丙泊酚麻醉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應激反應、血氣指標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7):677-682.

[2]黎達鋒,曾秋谷,梁華娜,等.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麻醉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醫學綜述,2014,20(14):2666-2668.

[3]王曉山,葉衛東,易云飛,等.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用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麻醉療效[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3(8):43-44.

[4]朱宏騫,彭永明,王麗靜,等.瑞芬太尼聯合丙泊酚用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不良反應40例[J].中國藥業,2015,24(21):198-199.

[5]蘇曉娜,劉剛,張國輝,等.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麻醉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的鎮痛效果、血流動力學影響及不良反應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2A):68-69.

[6]李小娜.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麻醉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30例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32(14):87.

篇4

《股市動態分析》雜志社社長劉波首先致辭,他為投資者講述了身邊幾個生動的投資故事,由此也拉開了本次報告會的帷幕。

《股市動態分析》2014年證券投資報告會上,曾做主題演講的“多頭大校”李大霄曾在當時提出“熊市已結束 牛市已啟程”的觀點。事實證明其判斷完全正確,而其一直推崇的藍籌股近期漲幅也是有目共睹的。本次報告會,李大霄為投資者做了《中國首次真實牛市自鉆石底始》的演講,明確表示中國證券市場漸漸進入長期投資起點。

五礦證券首席策略師、理財中心總經理王先春認為,2015年的宏觀環境相對復雜,必然影響A股的波動,快牛后或將轉為慢牛。2015年,確定性較強的改革主題包括大金融、國企改革、大基建、新興產業、大消費。其中大金融和國企改革是熱點。

篇5

一、建立指標體系

為了全面反映重慶各區縣競爭力情況,以及獲得較大的樣本數目(大樣本數下統計性質才可靠),我們選取了重慶市全部區縣(40個)作為分析樣本。

考慮到統計分析中數據的動態可比性,我們共選擇了8個指標來衡量重慶市各區縣綜合競爭力的變化趨勢。經過多次試算,剔除了第一主成分系數為負數和系數小于0.1的四個指標,最后由如下8個指標組成反映重慶市競爭力動態變化趨勢的指標體系,這些指標是:X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元)、X2-第三產業比重(%)、X3-人均工業總產值(元) 、X4-城市化水平(%)、X5-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元)、X6-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元)、X7-財政收入占GDP比重(%)、 X8-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元)。

以上數據主要來源于《重慶統計年鑒》(2002-2005),《重慶領導干部手冊》(2006),以及相關城市歷年統計年鑒的原始數據。由于篇幅所限,各指標的原始數據從略。

二、構建衡量競爭力變化的計量模型

為得出動態分析計量模型中的相關系數,本文首先對上述重慶市2001年各區縣競爭力的相關數據進行因子分析,SPSS軟件的部分分析結果如下:

從表1 中可以提取出計量模型中原始數據標準化所需的樣本均值和標準差的數值(表1中的Mean即為樣本均值, Std.Deviation即為樣本標準差)。

從表2中可以提取出計量模型中各變量的共同主成分系數(縱行Component 1 的數值即為第一主成分的系數)。

依據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驟和上述分析結果,建立衡量重慶區縣競爭力動態變化的計量模型如下:

式中為重慶各區縣競爭力(第一主成分)得分,Zi為標準化后的指標值(i=1,2,…8),Xi為原始指標值(i=1,2,…8),Zi=(Xi-μi)/σi(μi為樣本均值,σi為樣本標準差)。

三、計算比較各年重慶各區縣競爭力

根據以上計量經濟學模型,以SPSS軟件計算得出,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重慶各區縣競爭力

得分如下表3所示:

從上述的比較結果來看,重慶各區縣的競爭力水平得分歷年來均有所變化,但每年各城市競爭力增長或下降的幅度不同,由此造成各城市競爭力的排序有所變化。表中顯示:渝中區的競爭力得分一直穩居第一,巫溪縣的競爭力得分基本處于各區縣市之末;競爭力前十名除了雙橋區之外,基本由處于都市發達經濟圈的區組成,而競爭靠后的區縣主要分布在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的巫溪、開縣、云陽等,居于中游的是渝西經濟走廊區。并且,各區縣的經濟增長潛力與其當前的競爭力水平并無顯著的相關關系,主要與當地資源或開況有關。

參考文獻:

[1]楊蘭橋王發曾:河南省中心城市競爭力研究.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1

[2]劉海英季莉婭:內蒙古七大主要城市競爭力分析.內蒙古農業科技,2005.6

[3]韓毅袁國敏:果藝.遼寧城市競爭力比較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1

篇6

第二,會計準則內生性變遷的詮釋。運用自組織理論闡釋了會計準則變遷的內生性本質和原理。運用演化博弈論分析了會計準則內生性變遷的具體動力、具體演化路徑和變遷趨勢。這些會計準則內生性變遷的研究結論,為會計準則的制定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理論依據。

篇7

眾所周知,計量經濟學模型已經被廣泛運用到理論研究和實際分析中。作為實證研究的主要方法,計量經濟學模型必須要能夠很好的模擬實際現象。因此有必要對幾種具體的計量經濟學模型進行研究。本文就是以此為目的來展開分析的。

一、計量經濟學模型簡述

1.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內涵:作為現代經濟學的重要分支,計量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針對現實的經濟活動中與經濟活動有關的數量及其變化趨勢而做出定量分析。而在研究實際經濟問題時,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設定是研究者首先要做的工作。這一設定工作包括選擇相關的經濟變量,以及確定各變量之間的數學關系式。其中,模型變量涉及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數學關系涉及線性關系和非線性關系。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計量模型只不過是在對現實經濟現象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對復雜的經濟問題的簡單化,因此在設計計量模型時,往往會為了突出主要經濟變量的作用,而忽略其他因素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因此,模型的建立要遵循客觀科學的原則,運用恰當的方法,務必保證計量經濟學模型能夠很好的擬合現實情況。

2.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功能:(1)靜態分析功能。靜態分析是指給定解釋變量的數值就可以求得被解釋變量的數值。這可以直接由計量經濟學模型所確定的數學關系式得到,只要把已知的解釋變量的數值直接代入數學關系式即可。(2)比較靜態分析功能。比較靜態分析是指在其他變量的數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一個或多個解釋變量的變化會引起被解釋變量的變化大小。只要將兩組不同的解釋變量數值代入到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數學關系式中,并作差,就可以實現這一功能。(3)動態分析功能。動態分析是嚴格區別于靜態分析的一種方法,它要求確定被解釋變量隨著解釋變量連續變化的具體變化過程。這是分析的高級形式,可以根據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數學關系式畫出對應的圖形,然后根據圖形判斷被解釋變量的實際變化過程。

二、幾種具體的計量經濟學模型

根據所使用數據的類型不同,計量經濟學模型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模型:

1.橫截面數據模型:橫截面數據模型使用的是橫截面數據,是經典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橫截面數據是一組同一時點上不同指標的數據集合。例如:某一年各發達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同一時點上不同家庭的消費。這類數據是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基礎,已經廣泛應用到各種經典模型中。橫截面數據模型要求解釋變量和隨機擾動項滿足幾項基本假定,比如:要求隨機擾動項均服從均值為零,方差為某一定值的正態分布,同時各擾動項之間互不相關。如果其中的一項或多項假定沒有被滿足,就會出現諸如異方差、自相關、多重共線等問題,從而影響模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而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能夠有效的解決以上問題,從而更好的擬合現實情況。

2.時間序列數據模型:時間序列數據模型是現代計量經濟學的重要內容。這種模型使用的是時間序列數據,解決的是與時間有關的問題。時間序列數據是同一指標隨時間的推移所得出的一系列數據集合。比如:近幾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某廠逐月的主要營業收入和主要營業支出。時間序列數據模型已經被廣泛用于分析社會的各個方面。不過這一模型要求所使用的數據序列滿足平穩性和正態性等要求。平穩的時間序列數據的統計規律是固定的,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而非平穩的時間序列數據會發生偽回歸問題,從而使計量模型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因此,對這種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的前提是通過單位根檢驗來測試數據是否平穩。

3.面板數據模型:面板數據模型是目前最流行的模型之一,這一模型中所使用的面板數據是橫截面數據和面板數據相結合的數據。比如:全國各省份2001-2010年的工業總產值數據;某醫院各心臟病患者逐年的治療費用。這類數據能夠增加各變量的多樣性和自由度,減少了共線性,從而提供更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它可以同時提供同一樣本隨時間推移所得的指標數據信息和同一時點不同樣本的指標數據信息。面板數據模型的回歸分析包括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兩種方法。其中,前者要求面板數據模型的數學關系式中的截距在不同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后者要求面板數據模型的數學關系式中的截距是對某一固定值的偏離。這兩種方法可以通過Hausman檢驗進行區分。

三、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比較分析

計量經濟學模型是計量經濟學處理數據最有用的手段。由于同屬于計量經濟學范疇,各模型之間存在一定的共性。目的一致:各模型的建立都是為了將實際問題進行簡化和抽象化,進而定量分析相關變量之間的關系;滿足假設:各模型都是對實際問題的簡單模擬,因此在模型設定前首先會做出一些嚴格的假定來保證模型的解釋力;有側重點:各模型的建立宗旨是:研究問題的本質,屏蔽其他無關緊要的東西。因此在其設定時都會為了突出某些主要變量之間的關系,而將其他變量排除在模型之外。

當然,不同的模型也有其獨特之處。使用數據不同:根據它們的定義就可以知道,這三種模型分別使用了三種不同的數據。這三種數據的維數不同,第一種數據只涉及指標這一個維度,第二種數據涉及時間和指標兩個維度,而第三種數據增加了第三個樣本。層次不同:第一種模型屬于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范疇,而后面兩種模型屬于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范疇。研究側重點不同:第一種模型側重于相對簡單的實際情況,第二種模型主要研究與時間相關的問題,而第三種模型研究的是相對復雜,信息量較多的問題。

四、總結

總之,計量經濟學模型是定量分析實際問題的重要手段。橫截面數據模型、時間序列數據模型和面板數據模型之間有其相同之處,也有其獨特之處。因此,充分認識各種計量經濟學模型,對于分析實際問題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李子奈,劉亞清.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體系解析[J].經濟學動態,2010(5):22-31.

[2]李子奈,齊良書.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10(2):69-84.

篇8

一、定性分析是認識事物的質、尋找事物的本質聯系,是對事物或事件的性質和特點的分析

所謂質,即指事物成為其自身并使之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部規定性。世間萬物之所以能呈現出多樣性,是其自身與他物相區別,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質。只有正確地認識了事物的質,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區別開來。而只有清楚地認識事物本身并把握其發展變化的趨勢,才能在實踐中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根據事物的現象、性質來確定概念,判斷其未來的發展程度,對事物進行非數量化的分析。如對方針、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價格調整引起的生產和市場形勢的變化,經濟體制改革對市場形勢的影響,國際化貿易帶動下購買力投向的變化等,這些都難以準確地用數量來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計和判斷。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經驗和邏輯思維的基礎上的,主要依靠個人主觀經驗和直觀材料來進行分析,從而確定未來事件和趨勢的發展性質、發展程度。它對長期遠規劃、重大問題的發展前景、市場形勢的估計和判斷,以及制定工作計劃和企業經營活動,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定量分析是指對事物進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量是指事物的規模、發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數量表示的規定性。它是用數量指標來分析研究事物的實踐結果和發展趨勢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數學、統計學、計量學、概率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運籌學和電子學等學科的基礎上,運用數字、方程、摸型、圖表和計算機等進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數理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兩方面。它可以應用于經濟活動中的市場預測、經營決策、經營動態分析、商品調運分析、庫存分析、成本核算、費用效益、經濟效果、勞動效率、市場動態分析等各個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學研究中數理與計量分析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其作用將越來越大。因素量、時間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屬于定量分析的范疇。定量分析的特點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確性和客觀性。

三、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

綜上所述,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引入數學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數學的抽象性可以使復雜的經濟關系變得清晰。數學的精確性可使經濟范疇之間的數量關系得到精確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經濟范疇得到精確的定義。數學的嚴密的邏輯性可使經濟學理論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論中的錯誤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數學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數學方法畢竟只是一種工具,它的好壞全在于人對它的使用。同時作為進行量的分析手段,數學分析的運用必須以質的分析為前提。再者,在現實的經濟領域中,有不少經濟現象很難簡單的運用數學模型加以解釋和說明。強性使用數學模型將一些因素量化反會導致與經濟想象的偏離、失真或者脫離研究的現實意義的狀況。

篇9

(一)絕對比較優勢。

亞當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代表著作《國富論》中首次提出了絕對比較優勢理論。他認為, 社會各微觀經濟主體按照自己的特長實行分工, 進行專業化生產, 并通過市場進行交易, 最終會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當這種交易活動超出一個國家的范圍時, 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就產生了, 這一理論被稱為絕對成本或絕對優勢理論。亞當斯密認為, 絕對優勢既可以是自然形成的, 也可以是后天獲得的, 每個國家都具有其適宜于生產某些特定產品的絕對有利的條件, 進行專業化生產后其生產成本較低, 彼此交換產品對參與交換的所有國家都是有利的。

(二)相對比較優勢。

大衛·李嘉圖的相對比較優勢理論是在亞當斯密的絕對比較優勢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本國所需的所有商品, 而應集中力量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 通過國際貿易, 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 貿易各國都可以從國際分工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就是大衛·李嘉圖的相對比較優勢思想。相對比較優勢理論認為, 比較優勢既存在于絕對優勢的最大優勢里, 也存在于絕對劣勢的最小劣勢中。以相對比較優勢為基礎, 世界各國進行產品貿易將使參與貿易的各個國家都獲益。

(三)要素稟賦學說。

20世紀上半葉, 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 世界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相對差異是產生比較成本差異的必要條件, 因此,赫克歇爾-俄林學說被稱為要素稟賦學說。由于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優勢來自于技術和勞動生產率的差異, 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學說認為相互依賴的多種生產要素的差異是比較優勢的源泉,因此要素稟賦學說是對亞當斯密的絕對比較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相對比較優勢理論的擴展和補充。

(四)新貿易理論。

新貿易理論在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的產生問題上提出了與傳統理論迥異的觀點, 他們認 為, 各國并不一定因為本國的資源稟賦而參與國際分工, 國際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本國的歷史、某個偶發事件和過去政策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國際貿易是由規模報酬遞增所驅動的。相當一部分國際貿易,特別是經濟特征相似國家之間的貿易,其產生的原因不是國與國之間在資源稟賦上的差異, 而是規模報酬遞增形成的國際分工。

(五)新興古典學派內生比較優勢理論。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首次將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它真正統一考察了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 做出了具有重大創新價值的理論解釋,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核心是內生比較優勢理論。雖然分工前沒有優勢或劣勢, 但由于其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函數,在投入不變時,其產量大于分工前,這就是內生分工優勢理論的思想。

二、從比較優勢理論的沿革淺析經濟學動態演進路徑

從比較優勢理論發展的簡要回顧中可以看出, 經濟學理論的沿革和發展有著其內在的必然聯系, 存在著理論發展的必然路徑。

(一)對假設條件進行修正和改進。

不同學派的比較優勢理論之間, 觀點和假設存在著很多差異, 有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但深入分析這些理論的觀點和假設, 能明顯看出其間的傳承印記。亞當斯密認為財富增加依賴于勞動分工,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每個國家都增加財富, 國際貿易的產生在于各國生產成本上存在絕對差異。大衛·李嘉圖則在國家之間生產函數不同、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假設下,從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解釋了國際貿易的起因和影響。其后,赫克歇爾、俄林進一步在分析中加入資本要素,得出要素稟賦不同引起了商品相對價格的不同, 引發了國際貿易。從比較優勢理論發展的歷程中可以看到, 迫于在理論與現實之間保持一致性的壓力, 細化和推進假設條件的設置是導致比較優勢理論發展的原因之一。

(二)新理論和新方法對已有的研究內容進行深化。

亞當斯密從絕對技術差異和分工優勢角度提出了絕對比較優勢, 大衛·李嘉圖從技術相對差異上分析了相對比較優勢。赫克歇爾、俄林則從勞動力、資本等要素稟賦差異入手, 說明要素稟賦差異將導致各國在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的差別。之后, 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等人從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角度切入, 提出新貿易理論。以楊小凱為代表的新興古典學派則將流行的交易費用概念引入比較優勢分析, 著重研究了內生分工優勢。回顧比較優勢理論前后的發展歷程可知, 新學派的理論都是對舊學派理論的完善, 是引入新理論和新分析方法對已有的研究內容進行深化的過程, 學者們相繼提出了新的比較優勢源泉或影響因素, 使得比較優勢理論研究從分工前擴展到分工后、從生產領域擴展到交換、消費領域的各個環節中, 推動了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

(三)在實踐檢驗中發現問題推進理論體系的改革。

比較優勢理論發展過程中, 對赫克歇爾-俄林要素稟賦學說的實證檢驗,里昂惕夫之謎引起了學界較大的反響, 這種爭論反過來促使了人們對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學說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每一理論的成立和成熟都需要經歷實踐的考驗, 亦有眾多經濟學家活躍在對著名經濟學理論的實踐檢驗當中。實踐檢驗的結果若與理論預測一致則說明該理論可以成立, 而一旦理論與實踐檢驗出現差別則新的研究宣告開始。

(四)理論沿著從靜態分析到動態分析的方向推進。

人們在對比較優勢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約束條件的考察中, 關注的焦點已從先天性的資源稟賦等因素逐步轉向分工與專業化、技術差異、制度創新、人力資本配置等后天性因素, 已從靜態比較優勢轉向動態比較優勢。比較優勢理論的沿革延續了眾多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動態軌跡,這也標志著比較優勢理論的進一步完善。這一研究動向為理論研究者推進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啟示,保持動態的研究意識和思維將有利于推動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三、對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啟示

結合比較優勢理論分析了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從中我們可以找出經濟理論動態演進的幾條一般規律。所以我們在進行經濟學理論研究時,至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尋找突破口。

(一)考察假設條件的設置。

假設條件是經濟學理論得以建立的前提, 是進行經濟學分析的基礎, 假設條件如何設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理論的研究深度和論證的可信度, 甚至可以決定理論的發展前景。考察假設條件的設置是經濟學理論研究的起點, 若能在假設條件設置上有所突破, 則很可能揭開新理論的面紗。面對已有的經濟學理論, 研究者們可思考該理論的假設條件是否具有足夠的抽象性和簡潔性, 足以研究到復雜現象的本質。同時, 更要考慮該組假設條件是否存在繼續深化、細化的可能性, 從而推進研究的準確性和理論論證的嚴密性, 擴大理論的適用范圍。

(二)推進論證體系的深化。

論證體系是經濟學理論的核心, 經濟學理論的科學價值最終取決于該理論論證體系是否嚴密, 論證內容是否嚴謹。對經濟學理論進行研究, 可嘗試在論證體系上尋求突破。研究者可思考, 該理論的論證內容是否存在繼續深挖的空間, 可更換角度從新視角分析老問題。推進論證體系的深化并不是一件簡易的事情, 這需要深厚的基礎知識和創新的思維模式, 然而, 一旦在論證體系上有新的進展, 則可能是突破性的、歷史性的。

(三)通過實踐檢驗辨別理論真偽。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通過實踐檢驗辨別理論真偽是經濟學理論論證的重要環節。實證研究是通過實踐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可靠方式,利用最新的理論、技術以及越來越簡便實用的計量軟件對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 從檢驗的結果中辨別理論真偽, 推進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但同時, 研究者們也應保持適度, 切忌濫用、迷信實證研究, 陷入實踐檢驗的沼澤中。

(四)從動態化的視角深化理論研究。

篇10

從現實狀況看,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取得了穩定的發展,農村的建設以及農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變化,各級政府也十分重視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問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因素阻礙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這些新因素的出現影響了農業生產,減少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農民生產的風險。比如農村勞動力不足、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增加、農業市場信息滯后等問題。首先是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從事農業活動的勞動力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明顯的下降。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直接影響便是生產能力的下降,長久以往,將嚴重影響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所以必須重視這個問題。其次是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物價持續走高,農業生產的成本也在大幅的上漲。農業生產成本的上漲直接導致了農民收益的下降,這將進一步加重之前提到的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這是極不利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最后是農業市場信息滯后,就是農業市場的發展不健全,信息傳遞滯后。如果農民能提前知道當年的市場情況,那么他們可以有效規避風險,防止損失的發生。然而我國在這方面的工作并不到位,這便導致了一些農民跟風種植,最終對農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損害。

二、農業經濟問題的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并從中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一種分析方法。它主要運用抽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實際調查并取得大量客觀事實材料進行加工提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一種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決研究對象中有沒有或者是不是的問題。在研究農業經濟問題方面,首先是在進行大量的社會調查基礎上,取得最新資料,運用抽象思維法對取得材料進行分析,找到問題所在,抓住主要矛盾,運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對其進行分析,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和方法,或者從中找出新的規律并形成新的理論,并用于指導新的實踐。定量分析是說明事物是如何變化的以及現象變化的過程與形成的結果是怎么的一種關系方法,是利用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將經濟現象的有關數據和其變化程度實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現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變化引起變化的過程,。

(二)綜合系統分析

綜合系統分析方法是運用系統論和系統工程科學知識為基礎,立足于整體、著眼于綜合,主要從各部分結構如何經過相互組合的方式形成整體和具體演變過程,綜合考察分析其內部的相互關系,進一步揭示整個系統的內在聯系和運動規律的一種方法。其特點一是根據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體作為目標,著眼于整體和全局,實現整體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統的觀點,根據多層次及其相互聯系的系統結構,利用綜合方法,理解分析整體與部分、整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關系,充分證明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

(三)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

宏觀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總體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發點和領域是針對宏觀整體性而言的,可以理解為從整個國民經濟總體的基礎上,研究農業經濟問題的過程。微觀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發點和領域是在國民經濟中局部小范圍或個別農戶為對象的基礎上,研究農業經濟問題。

(四)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

靜態分析是指對一種事物橫斷面的一種狀態分析,其特點是不考慮時間因素所引起的變動,不考慮均衡變動過程,只考慮在一定時期內,各種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動態分析是一種時間序列分析,是過程分析,與靜態分析相比較,其主要特點是引入時間因素,同時涉及因時間因素所引起的變動,考察在不同時期中各種變量變動情況。動態分析研究的是過程分析研究,主要體現在經濟現象的發展變化,而靜態分析研究的狀態是經濟現象相對靜止的。

三、以上分析方法在實際經濟問題中運用的探討

(一)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法的運用

在實際經濟問題分析過程中,定性分析為定量分析提供基礎,定量分析的結果要通過定性分析來解釋和理解,例如在《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空間效應分析一文》中回顧目前最前沿的經濟增長理論和空間計量經濟學方法,推廣增長模型,將氣候變量納入增長模型;進行數據收集和整理,運用ArcGIS的測算地理影響因素;運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實證分析農業經濟增長中的空間效應分析,著重分析空間溢出性和收斂性等方面,研究空間效應是加強還是減弱。就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規范研究與實證分析結合,以定量和實證分析為主,其中在實證中運用ArcGIS插值方法獲取氣溫和降雨量的數值,進行全局和局部空間自相關檢驗及空間穩定性的鄒氏檢驗,殘差值得Moran’sI檢驗,估計空間面板數據中的空間滯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間誤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間杜賓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體估計方法涉及固定效應(FixedEffects)和隨機效應(RandomEffects),模型選擇的檢驗方法主要有Wald檢驗和LR檢驗,空間Hausman檢驗等。在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法分析問題時,通常需要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大量復雜的運算,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大規模計算成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分析法在分析農業經濟問題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二)綜合系統分析方法的應用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部門,是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系統分析方法是發現和解決農業經濟問題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發展歷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運用了綜合系統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論文一個最顯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從局部微觀上分析,將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化發展的過程細分為五個階段,同時又每個不同的階段進行分步式的研究,這是系統分析研究方法的體現。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則是運用了綜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論和述評的形式來分析,同時緊密結合系統分步研究的內容,對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和國家政策走向形成整體性的認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綜合系統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運用,章節內部各段落之間,獨立的章節之間,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綜合方法的運用。

(三)宏觀與微觀分析的運用

在農業經濟學中,整體上來分析農業經濟這個大系統,就屬于宏觀分析,宏觀就是大和整體的意思;對農業經濟系統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就屬于微觀分析,微觀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國或某一地區的農業經濟問題是大和整體范疇屬于宏觀方面的問題,農戶或企業的農業經濟問題是小和部分范疇屬于微觀方面。因為宏觀要以微觀為基礎,微觀要受宏觀的約束,兩者是相輔相承、互相約束,所以既要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又要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農業經濟問題,要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既需要從整體上來把握,又需要從局部來分析。

(四)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的運用

篇11

第一,它關系著學科研究邊界的界定,一學科和他學科的區別。對于學科分類的標準,在科學哲學發展過程中,有英國學者培根根據人類的理性能力(記憶、想象、判斷)對學科分類的主觀唯心論,法國學者圣西門否定這種主觀分類標準,提出以客觀研究對象作為學科分類標準。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圣西門提出的客觀對象只是事物的表象和機械對象,他以辯證發展觀把學科分類,學科間的轉化視為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結果,從而陷入了唯心論。恩格斯在總結科學分類歷史的基礎上,主張以辯證唯物論為指導思想,提出科學分類的客觀性與發展性原則,主張按物質運動形態對學科進行分類。后來有的學者提出以研究方法作為學科分類標準。總的說來,以研究對象作為學科分類標準是學科分類的主流,并由此形成了科學分類的框架,將科學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哲學及其分支。盡管科學分類仍在發展,但筆者認為,以歷史唯物論與辯證唯物論為指導思想,科學分類的標準,應是其研究對象,即以科學研究的客觀事物作為基本標準,力求做到主客觀的統一、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的統一。因而科學地界定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可以使其成為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獨立學科的基本依據。

第二,它關系著學科內容與體系的構建。一個學科的基本內容及其邏輯體系的構建,應以科學研究的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和運動規律為基礎,它是客觀事物內在聯系和運動規律在人主觀認識上的反映。人對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和完善的歷史過程。某一個學科的邏輯體系的構建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科學研究對象的界定,必定是人們認識某一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重要前提。如果人們不明確其研究的客觀對象,也就難以發現其特殊的質和運動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其邏輯體系。

第三,它關系著學科的發展、研究空間的擴展和研究內容的深化。伴隨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發展,每一學科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在逐步擴展和深化,研究方法、技術手段逐步改進和完善,乃至學科間相互交叉。但每一學科都有其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獨特的研究對象和方法,其研究的客觀事物也必有其獨特的運動規律。只有科學的界定學科的研究對象和方法,對某一客觀事物的研究才有可能不斷擴展和深化。

第四,它關系著人才培養和學科持續發展。任何科學發展都經歷了從逐步形成到發展、日趨成熟和完善的歷史過程。這一歷史過程也是科學在代際之間不斷繼承和創新的過程,它需要多代人持續不斷的探究和努力,存在著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只有繼承才可能創新,只有創新才能發展。作為未來新一代學者,首先要繼承前人積累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前人已經確立的該學科的研究對象、方法、邏輯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不斷創新。

二、研究對象

關于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國內外不同學者看法不盡相同。可以作如下歸納:

1認為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與經濟相互關系的學科。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教育經濟學是教育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它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已故中國教育經濟學家楊葆焜也認為:教育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主義教育與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和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在教育經濟學的詞條釋文中也作出基本相同的表述。教育與經濟相互關系是雙向的,既包括教育對經濟的作用,也包括經濟對教育的作用。這種觀點指向的是宏觀上教育與教育的外部即經濟的相互關系。

2認為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的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效益的學科。這種意見反映了教育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將經濟學,尤其是投資經濟學移植到教育經濟學中的表現。同人類的經濟活動、

社會活動一樣教育需要一定的人、財.物資源投入,教育也可獲得一定的產出,表現為受教育者知識、技能、能力的增進,價值觀的形成等,這種資源投入與產出也就是教育的成本與效益。

3認為教育經濟學是研究稀缺的教育資源如何配置。美國教育經濟學家科恩在他所著《教育經濟學》中指出:“教育經濟學研究的是在不管是用貨幣與否的情況下,人和社會是如何選擇使用稀缺的生產資源及在社會各種成員和集團中進行(特別是通過正規教育)各種訓練、發展知識、技能、智力和品德等等。這種表述是西方經濟學研究對象在教育經濟學中的移植。西方經濟學是研究既定制度下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作為經濟學的分支學科,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稀缺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

上述三種觀點是從不同的視角對教育經濟學研究對象及其內容所作出的概括。應如何確定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呢?筆者認為恩格斯關于科學研究對象的方法論給我們指明了方向。科學研究對象的確定,應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物質運動形式。“每一門科學都是分析某一個別的運動形式或一系列互相關聯和互相轉化的運動形式的,因此,科學分類就是這些運動形式本身依據其內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類的排列,因而它的重要性也正在這里。恩格斯將物質運動形態分為物質、機械、化學、生物和社會運動五類,與此相應,有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社會科學五類。

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或客體是教育中的經濟現象或問題。教育是人類社會運動的一部分,它既不同于自然界的物質運動,也有別于人類社會運動的其他形式,其本質的規定性在于傳承和傳播人類在生產和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生產知識和社會知識,以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教育所采取的形式,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依次為父傳子、師徒制、近代的以班級和學校作為主要組織形式的學校教育,以及與之并存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各種職前和在職培訓等等。

教育作為人類活動的一部分,同人類社會其他運動形式,諸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管理、乃至兒童和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些與教育相關的人類各種社會活動,都有其獨特的運動形式與規律。與此相適應,與教育會學、教育技術學、教育管理學、教育心理學等便逐漸形成。

在人類社會各種活動或運動形式中,經濟活動是最基本的活動,它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教育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一部分,同經濟活動密不可分。從教育的外部關系看,經濟是教育發展的基礎,教育的需求與供給、教育的結構與規模、教育的增長速度,最終是由經濟決定的。同時,教育對經濟也具有與日俱增的作用。從教育內部來看,教育中也存在著經濟活動。教育的進行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投入,也可獲得一定的產出:受教育者知識、技能、能力的增進,社會所要求的價值觀、品質、道德的形成等。教育中同樣存在著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的問題。但教育中的經濟活動,既有經濟活動中的一般規律,也有其不同于一般經濟活動的特殊的運動規律。既然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中的經濟活動及其規律,它所用的基本工具,應是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

由此,我們可以對教育經濟學的對象作出如下的規定:“教育經濟學主要是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教育與經濟的相互關系及其變化的發展規律,研究教育領域中經濟投入和產出規律的科學。前述不同學者對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表述,都是正確的,都暗含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中的經濟現象和問題,區別在于他們強調的著重點不同。第一種觀點,強調的是教育外部關系中同經濟的相互關系;第二種觀點強調的是教育內部的經濟活動及其規律;第三種觀點強調的是教育資源如何在教育內部有效配置。

一門學科的基本內容和邏輯體系是該學科研究的客體運動規律在人們主觀認識上的反映。教育經濟作為人類活動的一部分,同人類其他的社會活動一樣,在歷史長河中經歷著不同的發展階段,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由于受到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科學技術的制約或影響,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呈現出紛繁的運動形態,再加上人們主觀認識的差異和發展,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教育經濟學的內容和體系不盡相同,并在不斷發展。但是當我們確立了它的研究對象并對其運動規律有了初步認識之后,仍然有可能對其內容和體系作出粗淺的概括。

上世紀90年代初,作者曾將教育經濟學的內與效益;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教育體制與經濟體制。如果將教育經濟學視為經濟學的分支學科,借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可嘗試將教育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作如下的架構:微觀或學校教育經濟學:包括教育的需求與生產、教育成本與效率、教育的“市場”結構、教育的組織與治理結構;宏觀教育經濟學(或教育與經濟、社會的經濟學)包括教育與勞動力市場、教育與經濟增長、教育與收入分配、教育與社會發展;教育財政與教育財政制度。這種概括極其粗淺,目的在于拋磚引玉。

三、研究方法

科學的研究方法,從最一般意義上說,指的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術和手段。任何科學理論都是人們運用一定的方法與手段所達到的對客觀世界抽象地、系統的認識。當一門科學研究對象或研究問題及研究的特定目的確定以后,研究方法就成為科學研究的首要問題。正確的方法論是人們正確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工具,它關系著人們能否正確地認識世界,也關系著各項研究的成效。因此,在科學與學科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專門探究研究方法的方法學科,包括哲學方法論、科學方法論、學科方法論。

科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兩個層次:一是世界觀層次的基本方法,二是各學科的具體方法。作為基本的方法論,應是馬克思、恩格斯確立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它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各學科的研究方法是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在學科研究中的具體體現。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認識論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為人們的認識來源于客觀世界,是客觀世界規律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并以客觀實踐作為檢驗其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人們的認識也是隨著客觀世界的發展而發展,不可能一次終結。

作為各學科的具體方法,在上述基本方法論基礎上,取決于各學科的研究對象。由于各學科研究對象不同,人們必須按照對象的特點,采用能夠充分認識對象性質和運動規律的方法。通常人們將科學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幾大類。自然科學的對象是自然現象,社會科學的對象是人人類的精神現象。他們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運動規律,例如,自然現象相對來說是簡單的、可重復的、無目的的,而社會現象和精神現象則是復雜多變的、不可重復的、有明顯的目的性。因而其研究方法各不相同,自然科學易于做到“價值中立”,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則難以做到。自然科學廣泛使用實驗儀器設備等物質手段和實驗方法,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往往“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兩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誠然,這些區別是相對的,隨著科學的發展,他們之間也呈現相互交叉。

教育經濟學是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經濟學的分支學科,其研究對象是作為人類社會活動中教育活動的經濟現象及其運動規律,基本研究方法是經濟學的方法。經濟學的方法有西方經濟和經濟學方法。西方經濟學的方法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不同學派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經濟學分支學科也有各自的具體方法。這里只對現代經濟學常用的基本方法作一概述,包括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個量分析與總量分析、比較分析等方法。

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最初來源于西方科學哲學中孔德主義和庫恩的規范主義。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回答經濟現象“是什么”的問題,研究經濟體系實際是怎樣運行的。它作出經濟行為的有關假定,對行為的后果作出分析和陳述,并以各種方式對結論進行檢驗。它力求說明“是什么”的問題,而不回答‘應該是什么”。規范分析回答經濟現象“應該是什么”,研究經濟體系應該怎樣運行。它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出發點,提出行為準則,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準則。二者的區別在于是否進行價值判斷,前者主張擺脫價值判斷,后者主張價值判斷貫穿始終。二者的聯系表現在,規范分析要以實證分析為基礎,規范分析的演繹前提和結論,必須通過實證分析的實踐檢驗,而實證分析要以規范分析為前提。經濟學的目的不僅在于解釋世界,而且還在于改造世界。實證分析的問題,來自于規范分析,而且為規范目標服務,實證分析中推理的“邏輯取向”也是由規范分析規定的。因而在經濟學的研究中,通常將兩者結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經濟研究中的重要方與量的對立統一。質總是有一定量的質,一定的質通過一定的量表現出來。量總是一定質的基礎上的量,一定的量總是和一定的質相聯系。一定的質決定著一定的量,質規定著量的活動范圍,質又以一定量作為必要條件,量變超出數量界限,質就會發生改變。因而在經濟學研究中總是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礎,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精確化。定量分析必須借用數學方法,包括數理經濟分析、經濟統計分析和計量經濟分析。數學方法作為一種經濟分析方法和表達工具,它是必要和可行的,但它也有其局限性。如果離開質的分析,它將成為一種數字游戲,而且許多經濟問題難以用數學模型加以解釋。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運動和靜止的統一,既有相對的穩定,又處于運動之中。因此,在經濟研究中,應把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結合起來。靜態分析,是對某一時間和空間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觀察其水平、規模、結構、特征等。動態分析,是對某一歷史時期的經濟活動進行分析,觀察其變化的方向、趨勢和速度等。二者互為前提、互相補充,區別在于動態分析加進了時間因素。

經濟學中由于具體研究對象不同,分別采用個量分析和總量分析的方法。個量分析以單個經濟主體為分析對象,其特點在于舍掉復雜的外在因素,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研究個體經濟活動的特征與規律。總量分析以國民經濟總體為對象,假定制度不變和個量不變前提下,研究經濟總量(或宏觀經濟)的運行特征及規律。經濟活動的個量與總量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個量是總量的基礎,但總量并非個量簡單的相加,個量總是受到總量的影響和制約。二者的爭論實質是經濟學中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之爭,至今未有終結。二者各有優勢,又各有局限。在現實研究中,要將二者結合,才能對經濟現象及其規律作出科學的解釋。

在經濟研究中常常用比較方法,包括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經濟單位之間的比較。規律總是存在于大量現象中,只有從大量的現象中才能找出事物的運動規律。因此,比較的方法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比較不是現象的羅列和介紹,而是要找出其異同、約束條件和共同的規律。同時,比較中的簡單化的羅列現象和簡單化的比較,其結論沒有什么價值。

由于教育中的經濟活動同經濟領域中的經濟活動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在運用經濟學的方法時,應考慮教育活動的特殊性。同時,在教育經濟學的研究中,研究的具體對象和問題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四、學科性質

篇12

經濟理論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特的研究方法可以形成一個學派或流派。從分析方法的角度分類,經濟理論以及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的諸理論組成的理論體系或經濟學,大體上包括三大類別: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的區別;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的區別;純經濟分析與制度、結構分析的差別。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業是計劃經濟時期商業的傳承,同時在社會制度方面有別于資本主義,決定了商業經濟理論的研究方法是世界觀,歷史觀和發展觀的辨證統一。

商業經濟理論研究的立足點

當前我國商業經濟理論的危機,表現在西方經濟理論的涌入,反映西方經濟思潮的市場營銷學替代了商業經濟學,而市場營銷學主要研究流通領域人和物的關系,忽視了流通領域生產關系的研究。在揭示生產關系的運行規律方面,由于社會制度的不同,商業經濟理論只能是以為指導的,解決我國實際問題的,中國式的商業經濟理論,是西方經濟理論無法取代的。我們認為,作為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征的商業經濟學研究對象是生產方式,首先要研究流通產業所有制結構、國有商業的地位、商業勞動的地位、商業企業人與人的關系,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需要。

政治經濟學與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對立,在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表現在它提出了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類似的理論命題。但是,它不能揭示勞動價值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惟一源泉。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根據“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假設”以及馬克思關于勞動創造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商品價值的觀點,商業勞動價值同樣也是商品流通領域創造商品價值的惟一源泉。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流通產業要充分肯定商業勞動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保護和解放勞動者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固有職責和根本任務。必須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不斷提高商業勞動者的素質和勞動效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業,承認商業企業獨立商品經營者的地位,同樣也承認商業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本性和在增進社會財富的作用,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有制企業都表現為企業人格化資本的特征。也必須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勞資雙方的利益關系,切實保障商業勞動者在分配領域的合法權益。

比較的動態分析的歷史方法

篇13

工程造價審計方法是融合工程、技術、經濟、管理、財務和法律等專業知識和分析方法的綜合運用,并通過眾多的工程造價審計單位和造價工程師,在長期的工程造價審計實踐和研究中不斷總結、不斷創新發展出來的方法體系。工程造價審計部門通過對工程造價審計方法的運用,可以有效地對建設項目的全過程造價進行確定和控制。

一、工程造價審計方法的特點

隨著科學發展,工程技術、材料技術、計算機技術、系統學、運籌學、經濟學、管理學、財務學等理論、方法的發展和應用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一批新的學科、技術和方法得以創立和運用,如德爾菲法、頭腦風暴法、網絡技術、價值工程、經濟評價、社會評價等。這些方法和理論在工程造價咨詢中逐漸得到廣泛應用,從而奠定了現代工程造價審計方法的理論基礎和方法體系。

現代工程造價審計方法的特點是:(1)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重視定量分析;(2)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重視動態分析;(3)統計分析與預測分析相結合,重視預測分析。

(一)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

1.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通過研究事物構成要素間的相互聯系來揭示事物本質的方法。它是在邏輯分析、判斷推理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與綜合,從而找出事物發展內在規律性,確定事物的本質。在工程咨詢研究中,在許多難以用計量表達的場合,定性分析方法都能發揮重要作用。

2.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依據統計數據,選擇建立合適的數學模型,計算出分析對象的各項指標數值的一種方法。它通過反映一定事物的質與量的關系來揭示事物內在規律,在數學、統計學、運籌學、計量學、計算機等學科基礎之上,通過方程、數學圖表和模型等方式來研究事物的本質。在審計工作中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復雜事物進行數據處理,進行比較分析,可以使問題更為清晰,解決方案更為精確。

(二)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

1.靜態分析。靜態分析是觀測和評價事物某一時點狀態的一種方法。基于對歷史和現狀的預測和計算,可以對企業所處的環境狀態、項目的效益狀況等進行分析評價。如項目評價中通過計算靜態回收期、投資利潤率、投資利稅率等指標,可以對項目的財務效益做出初步的判斷。

2.動態分析。在工程造價審計的各個階段,特別是在項目決策評價階段,要樹立動態觀念,如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市場供求變化、技術發展變化、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等。現代項目財務評價一般以動態分析為主,主要進行項目現金流量分析,計算財務凈現值、內部收益率等指標,并進行風險概率分析等。

(三)統計分析與預測分析

1.統計分析。統計分析是對分析對象過去和現在的造價信息進行統計、收集、整理和分析。在工程造價審計中經常需要采取多種方法和渠道,收集大量的統計數據,包括行業、區域、市場、技術、企業等的統計資料和造價信息,從而分析、歸納和總結事物的發展規律,把握發展動向。在建設項目施工階段,也需要對項目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控,對投資、質量、進度等進行統計分析,并與計劃進行比較,判斷項目的進展情況,以便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2.預測分析。預測分析是依據分析對象過去和現在的住處,采用一定的方法,對事物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推測、判斷的方法。預測分析是工程造價咨詢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投資前期決策階段。投資項目決策是建立在對未來預測的基礎上的,需要對未來的社會環境、產業政策走、技術發展趨勢、市場需求變化、原材料供應、配套條件約束、資金市等進行預測。

二、常用的工程造價審計方法

(一)項目評價方法

1.財務評價方法。投資項目財務評價是項目投資決策的基本方法。投資項目財務評價包括財務贏利能力評價和債務清償能力及財務可持續能力評價。

(1)投資項目的財務贏利能力評價。它是在編制現金流量表和損益表的基礎上、計算財務內部收益率、財務凈現值、投資回收期等指標。其方法包括靜態評價方法和動態評價方法兩大類:1)靜態評價方法計算投資收益率、投資回收期的評價方法;2)動態分析方法根據資金時間價值理論,利用折現分析的方法,計算投資項目的財務內部收益率、財務凈現值指標的分析方法。

(2)投資項目債務清償能力及財務可持續能力評價。1)債務清償能力評價可以通過計算利息備付率、償債備付率和借款償還期等指標進行分析評價;2)財務可持續性評價它是項目壽命周期內企業的財務可持續性評價,是對整個企業財務質量及其持續能力的整體評價,是在償債能力評價基礎上的更大范圍的評價,不僅要評價企業借款的還本付息能力,而且還要分析企業的整個財務計劃現金流量狀況、資產負債結構及流動狀況。它是財務評價的重要內容。

2.國民經濟評價法。國民經濟評價是工程造價審計的重要方法,它要求從整個國民經濟的角度,從宏觀經濟的戰略高度來評價投資項目對整個國民經濟活動帶來了影響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為投資項目付出的代價。國民經濟評價的基本方法是費用―效益分析方法。它要求運用影子價格、影子匯率、影子工資和社會折現率等國民經濟參數,分析計算投資項目的國民經濟費用和效益,評價項目投資行為的國民經濟宏觀可行性。

3.方案經濟比較法。方案經濟比較是技術政策、發展戰略、規劃制定和項目評價的重要內容。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中,各項主要經濟與技術決策均應在對各種技術上可行的方案進行技術經濟對比分析計算,并結合其他因素詳細論證、比較的基礎上做出抉擇。

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方案比較方法有兩類: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動態分析方法和不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靜態分析方法。動態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差額投資內部收益率法、現值比較法、年值比較法、最低價格法、效益費用法。

(二)價值工程法

價值工程是指著重于功能分析,力求用最低的壽命周期成本,生產出在功能上能充分滿足客戶要求的產品、服務或工程項目,從而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有組織的活動。

價值工程法主要應用在項目評價或工程設計方案比較中,它是評價某一工程項目的功能與實現這一功能所消耗費用之比合理程度的尺度。它是以提高價值為目的的,要求以最低的壽命周期成本實現產品的必要功能,以功能分析為核心,以有組織、有領導的活動為基礎,以科學的技術方法為工具。

價值工程在工程項目評價或設計方案比選中應用,并不是對所有內容都進行價值分析,而是有選擇地選擇分析對象。其對象是選擇方法有ABC法、比較法等。

(三)方案綜合評價法

方案綜合評價就是在建設項目各方案的各部分、各階段、各層次評價的基礎上,謀求建設方案的整體優化,而不是謀求某一項指標或幾項指標的最優值,為決策者提供各種決策所需的信息。

傳統的綜合評價方法是列出建設項目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值以及反映其他效果的非數量指法,由專家們論證后由決策者決定或不經論證直接由決策者決定建設項目的優劣。

現代綜合評價方法,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度,即先確定目標、評價范圍、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雙重,再確定綜合評價的依據,最后選擇綜合評價方法,做出評價結論。這個工作程序中包括預測、分析、評定、協調、計算、模擬、綜合等工作,而且是交叉和反復進行的。

(四)概率分析法

概率分析也稱風險分析,當某方案中有關參數值不確定,但知道其概率分布時,就可做概率分析。概率分析是在對不確定因素的概率大致估計的情況下,研究和計算各種經濟效益指標的期望值及風險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

這種方法多用于項目決策、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案的選擇,更多地用于工程招投標中投標報價的決策。

(五)概預算法

工程概預算是確定工程造價最基本的方法,它是由建設程序和建設項目特點以及建筑產品特點所決定的。目前,我國的各種概預算方法雖有一定的差異,但大體歸納為兩類:一是定額計價法;二是工程量清單計價法。在全過程造價審計中主要應用工程量清單計價方法。

1.定額計價法。定額計價法是根據國家和有關部門制定頒布的各種工程建設計價定額,結合工程圖紙或工程資料,按照工程造價計算程序計算工程造價。它又分為工料單價法和綜合單價法。

2.工程量清單計價法。工程量清單計價方法是指由招標單位按照《國家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包括統一的工程項目劃分和項目編碼、統一的計量單位、統一的工程量計算規則),根據設計圖紙計價工程量并給予統計、排列,從而得出清單。投標單位據此清單,結合擬建工程和企業自身情況進行報價,作為評標、定標和施工合同簽訂的依據,并據此進行工程造價的結算、決算。

三、結語

隨著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工程造價審計已成為極具重要性和挑戰性的工作。但是,由于機制不健全、造價審計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工程造價審計工作領域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建議今后在多方面加以提高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嚴玲,尹貽林.工程造價導論[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

[2]徐大圖.建設工程造價管理[M].天津大學出版社,1989.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东| 广灵县| 东明县| 贡觉县| 赣榆县| 彭泽县| 双鸭山市| 密云县| 巴林左旗| 黄骅市| 弥渡县| 南华县| 贡觉县| 昆山市| 上思县| 辰溪县| 武川县| 体育| 新丰县| 八宿县| 明水县| 六安市| 尚志市| 洞头县| 桓台县| 华亭县| 新绛县| 辽中县| 尖扎县| 伊金霍洛旗| 怀仁县| 历史| 舟山市| 苍溪县| 双柏县| 华安县| 喀喇| 松阳县| 青河县| 凉城县| 怀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