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旅游產業的趨勢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旅游產業集群
旅游產業集群一種環形的價值鏈,是基于特定區域范圍內各個產業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相互間聯系的。旅游產業集群的組成應該是包括若干個旅游景區的主體,還有提供互補的實體,主要包括政府旅游管理機構、旅行社、交通營運、酒店、餐館、醫療等。
一般我們將旅游產業集群的各種成員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核心層,它是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基礎,主要對應于旅游產業的六個主要消費環節食、住、行、游、購、娛。潛山旅游產業的核心層主要在于它獨特的景區資源,和一些相當數量酒店、旅館、餐館、KTV、商務會所、購物中心等配套資源,潛山在這方面可適當地擴大規模,或者形成一些自身的特色來吸引游客;第二層是緊密層,它是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保障,主要包括有文化、房地產、工業、農業、金融保險、郵電通訊、醫療保健等行業,這些行業在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需要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發展,潛山在這些產業的發展上面還比較欠缺,潛山縣應該促進這些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以滿足游客個性化的需求;第三個層次是相關層,它在旅游產業集群中所起的是一種支持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園林綠化、教育培訓等行業,它為旅游產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支持,潛山應該在發展核心層和緊密層的同時注重相關層的發展,使得產業集聚的效應更加明顯。
二、潛山發展旅游產業集群的意義
現代旅游業的競爭不僅是旅游市場的競爭,而體現的是一種全方位的整體競爭力,潛山的旅游只有走產業集群化的發展道路,才能應對旅游市場激烈的競爭。潛山發展旅游產業集群具有重要的意義。
1.創建自身品牌的需要
發展旅游產業集群可以更好利用旅游資源樹立起區域旅游的品牌,產業集群具有地理集群的特征,會使眾多相關企業和產品聚集,潛山旅游“天柱山”是其旅游的核心資源,旅游產業集群的開發就是以現有的資源為主導,整合其他旅游資源,對其他的旅游資源進行深加工、新包裝,挖掘潛力形成相配套的系列產品,形成獨特性的、壟斷性的品牌,增加旅游的競爭力。
2.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旅游或者相關產業的需要
潛山旅游業發展已經初見規模了,一些旅游設施也在逐步地完善,潛山還有沒有形成以旅游為中心的產業群體,沒有發揮好旅游產業的強關聯性,延長旅游產業鏈。旅游產業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帶動作用也沒有很好的發揮,并且第一、第二產業對旅游產業的促進和支持作用也不夠充分。
3.提升旅游整體競爭力的需要
目前,旅游產業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的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受到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許多地市都把旅游業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加以培育和發展。潛山的旅游產業還沒有形成合理的布局,在現代旅游產業激烈競爭下,旅游產業需要重新整合的過程,而產業集群在優化內部結構和提升產業競爭力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三、潛山發展旅游產業集群的對策
1.資源整合
潛山旅游產業集群化的發展,需要整合各種旅游資源,以旅游產業自身的合理化和高級化的結構為核心,以造就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家和有競爭實力的企業。資源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提升產業的整理競爭力。需要整合的資源包括旅行社資源、旅游飯店資源、旅游購物業的資源、旅游餐飲業的資源等。
2.加強旅游人才的教育培養
潛山應當完善旅游人才的培訓機制,著重培養一批對潛山的歷史文物、風土人情等非常熟悉的優秀的導游人才,以及具有很強推廣、營銷、和管理等業務能力的管理經營人才。旅游企業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育制度,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以及寬松的制度環境,在實踐中培養中高能力、經驗豐富的旅游人才,為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人才的支持。
3.旅游業與三次產業聯合發展
旅游業與工業。旅游景區環境非常重要,發展工業要謹慎,主要發展一些綠色環保型旅游工業,重點發展中藥材深加工、旅游工藝品、旅行食品、生態養生保健品、旅游食品制造等特色旅游工業項目,還可以將工業發展與工業旅游觀光相結合,讓游客對旅游工業產品制作工藝過程進行觀光參與,提高游客的興趣和產品質量的信任度和購買力。
旅游業與農業。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田園風光為特色的鄉村旅游、農家樂等項目,加大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對有特色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精包裝,提高其附加值,使其作為旅游產品,滿足游客的需求。
旅游業與文化、衛生、體育產業。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開展保健,健身,文化旅游。現代人們城市生活壓力大,選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旅游項目,可推動旅游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晏鋼 楊偉:云南與周邊國家發展旅游產業集群的對策研究[J]. 滇緬和諧發展德宏論壇文集
[2]丁艷平:西安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條件及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08年4月
[3]尹貽梅 劉志高:旅游產業集群存在的條件及效應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年11月
篇2
(一)產業融合的概念、路徑
產業融合是伴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變革與擴散而產生的,并已成為新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的主題。產業融合涵蓋的范圍很廣,建立在具有更廣外延的現象上的理論研究才更具有普適性。傳統的產業界定是從企業或生產者角度界定的,而旅游產業是需要從需求角度來界定的,正是因為旅游活動才發生了相關消費及相關供給,正是這種需求串聯的特點,使得旅游產業表現為不是一個界限分明的傳統產業,而是表現出很強的產業類型滲透性――旅游產業總是與其他產業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交叉關系。因此,產業融合不僅在旅游業是存在的,而且從另一方面也證明了旅游業天然就具有與其他產業融合的特性。
各種產業因自身的功能作用、技術優勢、特色等的不同,以及它們與旅游業關聯方式的差異,融入旅游產業的途徑也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四種:通過資源融合路徑形成的農業旅游、工業旅游、節慶旅游、森林旅游等;通過技術融合路徑形成的創意旅游、動漫旅游、信息技術旅游等;通過市場融合路徑形成的房地產旅游、會展旅游等、通過功能融合路徑形成的教育旅游、醫療旅游、體育旅游、修學旅游等。
(二)工業旅游的概念
工業旅游是工業生產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包括參觀產品的生產和制造過程,是游客通過參觀工業生產的過程獲得一種新的感受的過程,具體來說是以工業資源為吸引物,通過旅游業與工業的整合或開發,突出工業資源的吸引力,并將其轉化為旅游資源,以滿足旅游者需求的新型旅游形式,是集學習、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和互動性的一種專項旅游活動和企業發展項目,是現代旅游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工業旅游在發達國家由來已久,特別是一些大企業,利用自己的品牌效益吸引游客,同時也使自己的產品家喻戶曉。在我國,有越來越多的現代化企業開始注重工業旅游。
(三)曲靖市工業旅游發展條件
滇東北地區工業基礎良好,目前已經形成了以曲靖市為中心的兩煙及配套產業、能源產業、礦冶產業、化工產業、汽車及機械制造產業、生物資源開發與創新產業等六大產業、三大工業園區為主體的產業發展體系,昭通的天麻、曲靖的水利水電等工業資源,而且有些有些資源不僅在省內較為有名,而且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的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為發展工業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資源開發基礎。曲靖市工業旅游資源數量豐富、類型齊全,資源特色十分明顯,科普和文化價值十分突出,而且與其他旅游資源結合緊密,關聯帶動作用明顯。
二、曲靖市工業旅游的產業融合分析
(一)融合動因
1. 市場需求的推動。首先,隨著社會發展、技術進步和旅游業的發展,人們對旅游資源的認識不再局限于傳統觀念中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等,一些社會文化、產業活動、經濟成就等都可以成為旅游資源。其次,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閑暇時間也在慢慢延長,旅游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大眾化的生活方式,并且這種生活方式的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旅游方式也呈現多元化趨勢,追求個性是游客旅游的一種內心需求。再次,工業旅游的知識性、教育性、參與性等適應了游客拓展視野,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的需求,在觀光休閑的同時,又能獲取從未涉及的工業知識和信息,進一步促成了工業旅游的快速融合發展。
2. 技術創新的拉力。工業和旅游業都在不斷地出現技術創新,特別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工業和旅游業在市場調查,或在市場營銷的方式和手段等在技術上提供了融合基礎。
3. 競爭合作的壓力。在旅游產業和工業的發展過程中,都會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進行資源充分利用、產品多樣化,業務增多及多元化經營等,這樣,一方面分散競爭風險,另一方面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工業和旅游業的融合勢在必行。
(二)融合過程
工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業鏈對接的過程,工業提供旅游資源,旅游業提供服務延伸部分。在產業融合的過程中,工業的產業鏈主要由前期的調查、研發,中期的生產、加工和后期的宣傳等環節組成。游客可以對其中具有新奇、先進、知識等環節進行了解,并可以深入體驗、感受工業的魅力。旅游業在融合過程中進行服務延伸,通過具有旅游價值的工業資源,與工業環節交織在一起,由旅游企業策劃、組織,將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服務與工業有機地結合起來,滿足了游客求新、求異、求知及體驗需求。
(三)融合效應
1. 促進產業的創新優化。對于旅游業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旅游產品類型單一,拓展旅游業發展領域,市場細分化程度低等問題。由于工業旅游是第二產業衍生出的第三產業,必將推動產業結構的創新優化。
2.提升市場的競爭合作。工業和旅游業的融合,使這兩個產業都獲得了更廣闊的市場,通過突破不同產業自身所形成的分割狀態,會降低交易成本,增強旅游功能,從而使工業和旅游業都形成了持續的產業競爭優勢。
3. 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在與其他地區的聯系方面,由于曲靖位于滇東北地區,省內與省會城市昆明,省外與四川、貴州、廣西等省的客源距離比較近,處于連接滇、川、黔等省的樞紐地帶,區位優勢明顯,曲靖工業旅游的開發,能夠使其與其他地區的聯系更加緊密,對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起到促進作用。
三、阻礙因素
旅游產業融合的實現歸納起來受兩方面制約:一方面是供給因素的制約,而供給因素又包括宏觀的管理制度與微觀的企業能力,另一方面是需求因素的制約,融合的最終實現離不開消費市場的接受和認同。因此,只有供需雙方對產業融合引發的變化實現了觀念與行動上的契合時,才能促進旅游產業融合的真正實現。
(一)制度障礙
制度障礙主要包括產業政策管制、產業管理管制和市場壟斷結構。曲靖市工業旅游資源,有一部分屬于水利工業,有一部分屬于化工,還有些屬于食品,分屬于不同的部門管制,且都遵循不同的產業政策和行業政策,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其與旅游產業的融合。
(二)能力障礙
能力障礙主要包括企業整合能力、核心能力剛性和知識學習與創新能力。我國旅游產業經過 30年的發展,雖已形成了相當的產業規模,但是微觀層面上的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仍然較弱。旅行社業散、小、弱、差的局面并未改變,管理經驗不足,市場混亂,競爭力差,很難形成規模經濟以及有序的市場競爭秩序;飯店業雖學習到發達國家飯店業管理的經驗和知識,但在轉化為自身能力方面尤其是在融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創新方面仍然較弱,甚至出現不少固守所謂行業慣例的不適合環境變化需要的情況;而其他產業在向旅游產業融合中雖有強大的資本實力和先進的商業運作模式優勢,但融合是雙方甚至多方的事情,在競爭力觀念和實力都較弱的情況下,也很難出現良好的融合效果。
(三)需求障礙
需求障礙主要包括消費能力、消費行為習慣和消費者的學習能力。既然旅游產業融合的本質特征在于創新,那么融合型創新形成的新型旅游產品在推向市場時,都面臨著市場是否愿意接受、是否有能力接受的問題。如果融合型產品不能被市場接受,那么缺乏市場融合的產業融合也是很難形成并具有競爭力的。
四、疏導機制
(一)放松產業管制,完善跨界治理機制
旅游產業是一個民生性產業和競爭性產業,政府應放松產業管制,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進入旅游產業,促進旅游產業的更新換代。當然,在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會出現因規則、資源及利益分配的不同而產生的沖突,所以完善跨界治理機制以協調各局部利益主體在產業融合中的行為不配合的矛盾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強產業協作,強化政策引導效應
在消費需求多樣化的新形勢下,各產業部門要打破部門分割的思維,以開放的觀念尋求產業發展更廣闊的空間,要跳出本產業看待產業發展形勢,以產業部門的聯動政策的出臺,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為促進旅游產業融合初期發展的需要,可考慮根據產業發展需要編制產業融合規劃,出臺產業融合標準,引導產業融合行動。
(三)培育企業集團,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篇3
1.旅游文化產業的傳播手段單一,較少使用網絡傳播
目前,我國的旅游文化產業傳播手段比較單一,多采用單向傳播模式,沒有有效的對外傳播渠道,并且依靠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作為主要的傳播手段,而新興的具有雙向傳播功能的網絡傳播方式應用卻十分有限。由于單向傳播手段覆蓋范圍窄且影響力較小,根本無法有效地推動旅游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在現代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網絡時代,為了促使旅游文化產業擁有較大較好的發展,各地旅游部門應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新的傳播媒體進行旅游文化的宣傳和推廣活動,來帶動當地旅游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2.旅游文化產業的網絡傳播內容同質化嚴重,缺乏個性特征
通過對現有網絡傳播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我國各地旅游文化產業的網絡傳播內容和信息表達十分類似,無法突出全國各地旅游文化的特色,網絡傳播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旅游文化產業網絡傳播內容同質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旅游文化的宣傳內容和產品推廣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傳播網站和旅游咨詢內容無法與地區文化產品進行有機結合,對當地有文化產品的推廣作用及其有限;由于網站建設者缺乏對當地旅游文化的深入了解,認識膚淺,導致網絡傳播所展示的內容體現不出當地旅游文化價值內涵。
3.旅游文化產業的網絡傳播體系缺失,營銷模式未實現網絡化運作
目前,通過百度、搜狗等網絡引擎進行搜索,關于旅游文化產業的網站為數不少但是良莠不齊,尤其是比較獨立的小網站更是林林總總,彼此之間不相互借鑒相互參考亦無交集而言,旅游文化產業的網絡傳播體系尚未真正形成,處于缺失狀態。除此之外,我國旅游文化產業仍然在沿用傳統的營銷模式,未實現網絡化運作,比如數字營銷、互動營銷等先進的現代化營銷理念尚未進入到旅游文化產業的營銷模式運作中去,構建健全、創新、互動的網絡傳播體系和營銷模式便顯得迫在眉睫。
二、網絡傳播趨勢下旅游文化產業的傳播策略
1.充分發揮網絡傳播優勢,加強旅游文化產業網絡傳播研究
現代社會信息傳播技術發展迅速,網絡資源共享趨于常態化,旅游文化信息網絡傳播具有跨區域性、跨行業性、多向互動、傳播范圍廣等特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對外推廣宣傳當地的旅游文化,促進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壯大。因此,各地旅游企業必須仔細研究民眾的消費習慣、消費心理、旅游文化的偏好等等,深入挖掘網絡傳播的潛在能力,充分發揮網絡傳播優勢,不斷深化旅游文化產業網絡傳播研究,爭取在降低經濟成本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的旅游產業效益,促進當地旅游文化產業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2.整合網絡信息資源,打造旅游文化產業的品牌網站
傳統媒體傳播內容兼容性較差,傳播方式單一,傳播速度不夠快捷,傳播覆蓋范圍較小,作為新興媒體的網絡信息傳播手段與傳統媒介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首先,網絡傳播的旅游文化內容豐富多樣并且個性鮮明,帶有濃郁地方特色和地域風情,易于吸引外地游客前來參觀旅游。其次,網絡傳播平臺的實效性可以適應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和旅游需求,通過對旅游文化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來推動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升級。最后,網絡傳播方式的多樣性可以便于當地旅游業的對外傳播,比如通過微博、論壇等手段以及某些大型網站的宣傳和推廣來拓寬旅游文化信息傳播的廣度。
3.強化網絡互動傳播,構建旅游文化產業的網絡營銷模式
在當今的網絡化時代,旅游文化產業也進入到網絡營銷推廣的時代,需要對所有旅游文化資源進行科學的分類,根據不同的景觀特點、飲食特點、地域特色等劃分為不同的旅游文化特色,以特色吸引消費,以特色拉動營銷,構建全新、互動的網絡營銷模式。另外,在實際網絡營銷過程中,還需要強化網絡互動傳播,比如,綜合運用旅游網站、論壇、留言板、討論區等為旅游愛好者提供旅游文化資源的互動交流,以及開通微信、播客、博客等互動資訊平臺,及時有關旅游文化資源的熱點話題與活動信息,有效激發民眾對旅游的興趣,引導民眾參與旅游文化體驗,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篇4
二、旅游產業集聚區的空間結構與評價:以河南省為例
旅游產業集聚區在空間結構研究方面,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筆者綜合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種是空間層級說,即按照集聚區資源在空間上的差異性,劃分為核心功能區、主導功能區和功能輻射區,這種集聚區更多是依托原有的自然和文化保護區為核心能吸引物,從中心到在開發強度和項目布局上存在梯度差異性;一種是要素結構說,即按照旅游要素的空間分布,圍繞著滿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服務要素進行項目安排,可以劃分為飲食區、住宿休閑區、游覽區、購物商業區、娛樂體驗區和中心服務區等園區,這種劃分方法的主題更加鮮明,旅游服務功能更加集中,同時在項目布局上不會存在生態和空間的制約,很多新興的主題旅游產業集聚區更多采用這種方法進行劃分;還有一種是功能組團說,即根據旅游產業集聚區建設目標按照功能進行目標分解,劃分不同主題功能組團,組團之間具有結構的互補性和差異性,組團內部具有產業鏈條的完整性。旅游產業集聚區的地理空間分布較廣的情況下更多是按照這種劃分方法。
2012年《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公布了全省十大旅游集聚區名單,并把旅游集聚區建設作為“培育旅游核心驅動力”和構建全省“旅游集散地——目的地——集聚區——景區”四級空間體系的重要一環。在《河南省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6-2020)》中,對于旅游產業集聚區建設提出了“一核(鄭州)六組團”的空間構想,但綜觀省內外旅游產業集聚區建設實踐,旅游產業集聚區空間結構分布上還是不均衡,全省集聚區建設項目和資源要素主要分布以鄭州、洛陽、開封等傳統旅游城市,建設水平還是停留在以地區為中心的集合化、全面化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在很多地方實際上并不能實現功能的集合構建以及資源的集約使用,而只是相關企業的簡單的集中扎堆,實現了量的擴張,沒有實現質的提高,而在旅游產業集聚區建設方面以產品為中心的集約化、個性化發展模式正在廣受關注,也代表了未來產業集聚區建設的主要思路。
三、旅游產業集聚區建設的幾種模式分析
最近幾年我國旅游產業集聚區如雨后春筍,大量涌現,對于集聚區建設的模式很多省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一般來講,按照集聚區的形成機制和管理主體可以分為自發集聚、企業主導和政府主導;按照集聚區的發展成因和特點,可以分為資源導向型、市場導向型、園區依托型和行政區域型等。結合旅游產業的特點和河南省旅游集聚區的建設實踐,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核心資源引導型建設模式
這種類型的旅游產業集聚區是最普遍的,它強調的是圍繞著核心資源要素的主題功能和特點進行項目安排和空間布局,并自發或自主引導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大服務要素和輔助要素在一定的地域空間集聚,從而形成具有主題鮮明、特色突出和要素齊全的旅游目的地。河南省重點建設的旅游集聚區大多屬于這類模式,如焦作云臺山集聚區、中岳嵩山旅游集聚區、洛陽龍門文化旅游集聚區等,都是在原來核心資源要素的引導下自主或自發形成的,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建設思路更多是圍繞核心資源的本身來做文章。
(二)旅游需求引導型建設模式
這種類型的旅游產業集聚區更多是由于依托于一個核心城市強大的旅游市場,或由于周圍城市群綜合型旅游需求引導形成,如很多中心城市周邊形成的可供市民近郊短途旅游而形成的旅游產業集聚區,或在城市中的核心步行街和文化商業街區,集中了游覽、飲食、娛樂、購物等一條龍服務要素,形成了旅游產業集聚區。這類建設模式以城市旅游產品類為代表,如鄭州新區旅游集聚區,在都市旅游需求的引導下,增加文化元素和現代氣息、融合發揮鄭州新區獨特優勢,集中安排商務、會展、文化創意、金融等新型旅游要素集聚,形成集城市商務、休閑游憩、會展等于一體的新型城市旅游集聚區。
(三)行政政策引導型建設模式
這種類型的集聚區更多強調政府根據當地國民經濟行業現狀和產業發展規劃,以一定行政區域為基礎進行政策上引導旅游要素的集聚和項目安排,體現了地方政府的旅游政策的戰略指向,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招商引資等相關政策,不斷激發區域旅游經濟的活力,從而帶動周邊旅游產業要素向中心集聚,形成規模經濟,促進旅游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最近幾年河南省為了促進新農村建設和當地旅游產業的融合,選擇具有一定歷史淵源和地方特色的村鎮,重點打造一批傳統旅游村鎮,引導旅游要素的規模集聚和產品升級,如修武七賢鎮、開封朱仙鎮、汝州溫泉鎮、臨潁、民權王公莊村、新鄉小冀鎮等,它們既是特色旅游小鎮與特色旅游村,同時也是特色旅游產業集聚區。
(四)綜合引導型建設模式
這種類型的集聚區形成融合了以上三種因素,集聚區在發展初期,依托于原有的核心資源在旅游市場需求的激發下自發形成的,在發展中后期地方政府為了進一步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或加快當地旅游產業更快更強的發展,在政策上進行引導甚至主導當地旅游產業集聚區的規劃和建設,在管理機制上也參與其中,從而使得資源、政府、企業、市場等四方角色在集聚區的形成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體現。河南省 “十二五”重點建設的嵩山少林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陳家溝中華太極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以及濮陽雜技旅游集聚區,就是這種模式的典型,融合了資源優勢、市場需求和政府引導三種因素。
四、制約條件
(一)土地要素制約
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土地要素是制約河南省加快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制約旅游產業集聚區建設最突出的障礙。隨著未來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以及河南省全國糧食核心區的戰略地位,受當地資源條件的制約,也對土地的項目安排和結構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土地使用中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將非常突出,如耕地保護難度加大,建設用地供給嚴重不足,行業間和區域間土地利用極不平衡。另根據國務院批復的《河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到2020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的目標,規劃期內,加快能源、交通、原材料、裝備制造、物流等產業發展,建設我國重要的中轉運輸中心,落實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國家干線公路、鐵路客運專線、成品油輸送管道、水火調劑電網及城際軌道交通等國家重點項目。特別是東部產業轉移之后,很多沿海地區的企業都轉移到河南,進一步擠壓了旅游產業集聚區的用地空間,各項建設用地的供給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二)資金要素的制約
在2012年正式頒布的《河南省“十二五”旅游產業規劃》中要求到“十二五”末全省建設10個投資超20億元的旅游產業集聚區,其中5個投資規模超過100億元。另外還有37個10-35億的重點旅游項目,9個50-100億的重大旅游項目以及3個超過100億的骨干旅游項目,總投資預計將超過2000億元,這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河南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另外,全省旅游集聚區的建設除了列為省市“十二五”重點規劃的集聚區外,其他計劃籌建的大都缺乏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籌措建設資金的渠道較為單一,而地方的財政資金投入有限,且使用程序多,運轉慢,市場化運作機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旅游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度以及項目的入駐。
(三)旅游項目創新能力
旅游集聚區的建設需要品牌引領和項目創新,而項目的創新能力是實現集聚區經營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目前河南省旅游項目創新總體上是“硬件不硬,軟件太軟”,主要問題一方面是河南省旅游景區的游樂設施、接待設施和基礎設施以及相關的服務設施的更新能力慢,很多的游樂設施還停留在簡單的乘騎技術層面,缺乏現代聲、光、電等虛擬高科技技術的融合使用,旅游接待設施需要及時適應新的市場需求的轉變,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是旅游演藝品牌、旅游節事品牌、旅游餐飲品牌、旅游購物品牌的創新能力有限。近幾年,河南省《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等旅游演藝品牌,洛陽牡丹文化節、開封節等節事品牌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但與河南省的豐富的文化資源相比,品牌推陳出新的能力還是較弱,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需求差異化,部分品牌的影響力甚至在下降。
(四)人力資源
篇5
“香格里拉”一詞源于1933年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小說以喜馬拉雅以東藏漢交界區域為原型描繪了一個令人神往的夢幻樂園。小說暢銷后,香格里拉成為人們心目中美麗、安然、閑逸、寧靜、和諧的“世外桃源”。
小說中的香格里拉被定位于中國的西南地區,這一區域有美麗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族風情、珍貴的生物資源,構成了高品質的旅游資源,區域內的四川、云南、西藏各州市都在“香格里拉”這一知名品牌利益的驅動下,掀起了一場“香格里拉”爭奪的熱潮。
2002年5月,首屆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協調會在拉薩召開,滇、川、藏三省區初步提出了構建大旅游區的整體框架,決定按照“區域聯動,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聯合開發這一區域的旅游資源,共同開發建設“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這一旅游區包括三省9個地州市,總面積為61萬平方公里,人口1200萬,分別占到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15,和總人口的1∕100。2003年和2004年,第二、第三屆協調會分別在昆明和成都召開,加強了滇、川、藏三省區政府及其旅游部門的聯系和合作,商定了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景區開發項目計劃。未來十年,三省將聯合投資500億元,打造“大香格里拉”這一旅游品牌。
二、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簡述
產業競爭力,亦稱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某國或某一地區的某個特定產業相對于他國或地區同一產業在生產效率、滿足市場需求、持續獲利等方面所體現的競爭能力。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了“產業和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特定產業的競爭優勢是由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四個基本因素決定的,同時,政府和機遇這兩個重要變量也可能對產業競爭優勢產生重要影響。四個基本因素猶如鉆石的四角,相互影響促進,推動產業發展,構成了鉆石模型(如圖一)。波特的鉆石模型現在已經成為企業和政府思考經濟、評估地區的競爭優勢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種新方式,是國際商業思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香格里拉區域地質結構獨特,經濟基礎薄弱,民族關系復雜,但是具有非常多獨特且珍貴的高品質旅游資源,很多地市州都將旅游文化產業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發展地方經濟,改善民眾生活條件。滇、川、藏三省區合作制定該區域旅游文化產業的統一規劃和聯合開發,打造“大香格里拉”品牌,勢必將該區域的旅游文化產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本文將通過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分析大香格里拉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并提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對策。
三、基于鉆石模型分析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產業競爭力
1.生產要素。生產要素是指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和投入,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級要素兩類。基本要素是指一國先天擁有或不用太大代價就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資源、地理位置等;高級要素是指通過長期投資或培育才能創造出來的要素, 如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大香格里拉的優勢生產要素如下:
第一,品牌要素。品牌是給擁有者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一種無形的資產,增值的源泉來自于消費者心智中形成的關于其載體的印象。香格里拉品牌帶給消費者的印象是原始的生態風貌、獨特的自然景觀、多姿的民族風情、燦爛的歷史文化、神秘的理想之地。這一品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及一定的普及度,具有很高的市場感召力,也是相關省區區域合作的基礎。
第二,資源要素。旅游資源是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大香格里拉擁有特色突出、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從自然資源看,該地區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云貴高原過渡的地帶,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景色多樣,從白雪皚皚的冰川到四季常青的熱帶風光,幾乎濃縮了我國所有的路上景觀。從人文資源看,該區域內生活眾多少數民族及其內部的眾多支系,每一個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民居建筑、音樂舞蹈、飲食、服飾、節慶習俗。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都異常豐富,特色鮮明,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巨大的吸引力。
2.需求狀況。需求狀況是指市場對某一產業產品的需求數量、成熟度、發展趨勢等。波特認為,需求是產業發展的動力,需求擴大將刺激企業技術改進創新,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也有利于國際競爭。
從現代旅游需求的發展趨勢看,香格里拉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獨特性與神秘性,迎合了現代社會人們對另類生活的需求,提供了人們回歸自然、追求原始生態所需要的場景,滿足了人們對生活的一種主觀想象。從而形成了對大眾市場的潛在吸引力。大香格里拉資源豐富,所以可以為旅游者提供不同層次的旅游需求。旅游者可以自由選擇旅游方式,比如生態觀光、民俗體驗、科考探險、休閑度假、宗教朝覲等等。不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都對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產業有著極大的需求。
3. 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波特認為對形成某一產業的競爭優勢而言,相關和支持性產業與優勢產業是一種休戚與共的關系,一個優勢產業不是單獨存在的,它一定是同相關強勢產業一同崛起的。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其他相關和支持產業的配套發展。
民族工藝文化產業。在大香格里拉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民族工藝品制作模式,如四川甘孜的白玉藏刀,云南大理周城的扎染,云南鶴慶的新華村的銅銀工藝等等,不僅為當地的旅游業提供了特色旅游產品,還幫助了當地的民眾脫貧致富。
民族歌舞樂文化產業。大香格里拉少數民族眾多,具有豐富的民間歌舞樂資源。很多地方將充滿鄉土氣息的民族歌舞樂挖掘出來,通過改編和包裝,按照產業化運作推向了市場,取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
民族飲食文化產業。飲食文化在旅游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少數民族特色菜肴的用料,從普通的山茅野菜,到多種花鳥魚蟲,再到各種奇珍異獸,應有盡有,且原料大多是無污染,純天然的有機生態食品,很受食客的歡迎。
4.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企業的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是指企業在一個地區的基礎、組織和管理形態,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對手的狀況。產業集群內企業的發展戰略、結構狀況以及國內同行競爭程度是決定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相比較國內“京津唐”、“滬寧杭”、“長三角”、“泛珠三角”等區域,大香格里拉地區的旅游文化產業起步晚、規模小,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區域合作機制,產業競爭力較弱,但是在產業的戰略和結構方面,也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以云南省為例,在云南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批龍頭企業,帶動了旅游影視業、文化工藝生產業、文藝演出業、會展業、傳媒業、高原體育業的共同發展,逐漸形成了以旅游業為龍頭的云南旅游文化產業系列群,實現了產業鏈的有效延伸,形成“1+X”的產業發展的“云南模式”。隨著云南不斷深化旅游投融資改革,許多旅游企業已開始推進股份制改革,積極培育上市企業資源,通過兼并、控股等手段,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資產的質量及運作效率,形成了企業的資產競爭優勢。
5.政府和機遇。政府通過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增加投入、加強管理、提供優惠政策等措施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促使產業競爭優勢形成。滇、川、藏三省區政府已經意識到行政上的隔閡和地方保護主義傾向會形成無序的競爭和資源的浪費,只有建立并完善區域旅游合作機制,才能使三省區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以及“大香格里拉”品牌的維護和擴張。
機遇是能為產業發展帶來新契機,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偶然性或突發事件。首先,隨著東南亞經濟的繁榮和世界重心正在向東方轉移,作為通向東南亞的樞紐和聯結南亞的橋頭堡,大香格里拉區域應當努力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積極拓展東南亞和南亞市場,加快經濟的區域化和板塊化發展。其次,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大香格里拉區域正好處于中國西南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是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四、提升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對策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生產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級要素兩類。大香格里拉的旅游文化產業在基本要素方面占有很大的優勢,但是高級要素還存在不足。
首先,應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目前,區域內主要旅游區的交通連接度仍然較低,集散功能不足。景區景點的道路路況較差,交通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旅游區之間尚未形成環線。通信、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也相對滯后。因此,該區域應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對現有公路設施進行修繕與維護,同時加強支線航空的建設和鐵路網的建設;完善無線電話通信網絡和電腦通信網絡;加強生活休閑設施的建設等。
其次,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人才素質的提高是旅游產業素質提高的關鍵,人力資源競爭力的提升是旅游競爭力提升的前提。針對高素質旅游專業人才缺乏的現狀,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加強旅游人才資源建設,制定靈活高效的人才引進機制,為優秀人才提供合適的待遇和寬松的環境。積極與高等院校合作,為區域旅游競爭優勢的取得積蓄后備力量和智力支持。加強對現有從業人員培訓,嚴格執行旅游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著力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2. 建立網絡宣傳平臺,滿足廣大游客需求。在全球旅游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要吸引眾多國內外游客,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產業離不開市場營銷的支撐。滇、川、藏三省區應加大高新信息技術在旅游開發管理和市場開拓上的應用投資,建立一個統一的旅游信息網絡平臺,努力拓展網絡功能空間,增強網絡平臺的互動性能,使該平臺成為國內外游客多角度了解大香格里拉的營銷窗口。
在吸引游客,擴大旅游需求方面,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產業應注意以下幾點:(1)在發展模式上,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2)在旅游產品開發和經營上,更加注重多元化、特色化和硬軟件的配套發展,以適應不同人群的不同旅游需求和總體上不斷提高的旅游需求。(3)在旅游服務上,更加注重規范化、個性化和情感化。(4)要努力提高旅游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實行旅游產品縱深化、品牌化,培育精品工程。
3.健全相關輔助產業,推進旅游產業集群化。大香格里拉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使得民族工藝、民族歌舞、民族飲食等旅游相關特色產業較為發達,但是一些基礎性的旅游輔助產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餐飲業,這是旅游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該地區在餐飲總類、規模、檔次、衛生狀況、服務水平、就餐環境等方面還有待提高。旅游產業鏈是以旅游業中的優勢企業為鏈核,以產品、技術、資本等在旅行社、飯店、餐飲、旅游景區、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業之間形成的鏈條關系。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會影響游客對旅游地的體驗,影響到旅游業整體的發展,因此大香格里拉應當加大投資力度,健全旅游相關輔助產業。
集群化是產業在橫向空間上呈現集聚狀態的組織形式,產業集群具有群體競爭的優勢和集聚發展的規模效益,能夠提升集群內單體旅游企業的競爭力,實現集群內不同企業之間的合作多贏,為產業的發展帶來溢出效應。滇、川、藏三省區應該立足于市場需求,根據客觀實際和發展能力,加快完善旅游產業體系和產品體系,努力爭取把相同類型、相互關聯的旅游產品進行有機整合,著力改善旅游產業營運狀況,提高旅游產業經營效益,通過集約化發展,提升區域旅游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4.打造旅游核心區域,構建無障礙旅游區。大香格里拉地區地理環境復雜,地區發展水平差異大,因此選取一個空間區位恰當、資源特色明顯且組合度較好的“地理點”作為該區域的核心,使之成為大香格里拉的象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云南麗江、四川甘孜、西藏林芝,這些“地理點”能夠形成旅游輻射、帶動區域整體旅游發展,同時也能擺脫區內各點獨自開發、主題混亂、重復建設及內部自我惡性競爭等不利局面。
無障礙旅游區的內涵是:在地理位置相鄰或相近地域所構成的一定區域范圍內,在保持各地區自主權相對完整的基礎上,通過最大限度地消除區域壁壘,達到區域間旅游經濟協作,使旅游資源、產品、市場和信息共享,實現旅游發展的資金流、技術流、消費流、信息流、客流、人才流等旅游流要素暢通無阻。
5.加大政府投資,加強政府職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大香格里拉由于其地理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不可能完全由市場主導來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所以目前和今后都要重視和加強政府職能。政府主導旅游業的發展并不是直接參與其中,而是通過營造環境、創造條件、扶持企業等方式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其職能包括制定總體發展規劃,宏觀調控,加強旅游基礎設施投入,保護旅游資源,收集和旅游市場信息等。
目前,與長三角、珠江三角洲、黃渤海等旅游區域相比,大香格里拉區域旅游文化產業起步晚,基礎薄弱,區域關聯度低,但是憑借得天獨厚的旅游文化資源和知名品牌,憑借作為聯結南亞的橋頭堡和通向東南亞的樞紐,憑借作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區域的優勢,大香格里拉一定會在滇、川、藏三省區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成為我國乃至全球旅游市場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參考文獻:
[1]和自興.麗江聯手構建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的思路與對策.宏觀經濟研究,2005年,第3期.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504702.htm
[3]李偉,周智生.大香格里拉區域旅游合作及其發展機制.經濟問題探索,2006年,第5期
[4]徐秀美.基于波特“鉆石模型”的云南旅游文化產業競爭力分析.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篇6
“香格里拉”一詞源于1933年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小說以喜馬拉雅以東藏漢交界區域為原型描繪了一個令人神往的夢幻樂園。小說暢銷后,香格里拉成為人們心目中美麗、安然、閑逸、寧靜、和諧的“世外桃源”。
小說中的香格里拉被定位于中國的西南地區,這一區域有美麗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族風情、珍貴的生物資源,構成了高品質的旅游資源,區域內的四川、云南、各州市都在“香格里拉”這一知名品牌利益的驅動下,掀起了一場“香格里拉”爭奪的熱潮。
2002年5月,首屆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協調會在拉薩召開,滇、川、藏三省區初步提出了構建大旅游區的整體框架,決定按照“區域聯動,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聯合開發這一區域的旅游資源,共同開發建設“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這一旅游區包括三省9個地州市,總面積為61萬平方公里,人口1200萬,分別占到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15,和總人口的1∕100。2003年和2004年,第二、第三屆協調會分別在昆明和成都召開,加強了滇、川、藏三省區政府及其旅游部門的聯系和合作,商定了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景區開發項目計劃。未來十年,三省將聯合投資500億元,打造“大香格里拉”這一旅游品牌。
二、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簡述
產業競爭力,亦稱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某國或某一地區的某個特定產業相對于他國或地區同一產業在生產效率、滿足市場需求、持續獲利等方面所體現的競爭能力。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了“產業和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特定產業的競爭優勢是由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四個基本因素決定的,同時,政府和機遇這兩個重要變量也可能對產業競爭優勢產生重要影響。四個基本因素猶如鉆石的四角,相互影響促進,推動產業發展,構成了鉆石模型(如圖一)。波特的鉆石模型現在已經成為企業和政府思考經濟、評估地區的競爭優勢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種新方式,是國際商業思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香格里拉區域地質結構獨特,經濟基礎薄弱,民族關系復雜,但是具有非常多獨特且珍貴的高品質旅游資源,很多地市州都將旅游文化產業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發展地方經濟,改善民眾生活條件。滇、川、藏三省區合作制定該區域旅游文化產業的統一規劃和聯合開發,打造“大香格里拉”品牌,勢必將該區域的旅游文化產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本文將通過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分析大香格里拉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并提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對策。
三、基于鉆石模型分析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產業競爭力
1.生產要素。生產要素是指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和投入,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級要素兩類。基本要素是指一國先天擁有或不用太大代價就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資源、地理位置等;高級要素是指通過長期投資或培育才能創造出來的要素, 如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大香格里拉的優勢生產要素如下:
第一,品牌要素。品牌是給擁有者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一種無形的資產,增值的源泉來自于消費者心智中形成的關于其載體的印象。香格里拉品牌帶給消費者的印象是原始的生態風貌、獨特的自然景觀、多姿的民族風情、燦爛的歷史文化、神秘的理想之地。這一品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及一定的普及度,具有很高的市場感召力,也是相關省區區域合作的基礎。
第二,資源要素。旅游資源是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大香格里拉擁有特色突出、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從自然資源看,該地區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云貴高原過渡的地帶,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景色多樣,從白雪皚皚的冰川到四季常青的熱帶風光,幾乎濃縮了我國所有的路上景觀。從人文資源看,該區域內生活眾多少數民族及其內部的眾多支系,每一個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民居建筑、音樂舞蹈、飲食、服飾、節慶習俗。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都異常豐富,特色鮮明,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巨大的吸引力。
2.需求狀況。需求狀況是指市場對某一產業產品的需求數量、成熟度、發展趨勢等。波特認為,需求是產業發展的動力,需求擴大將刺激企業技術改進創新,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也有利于國際競爭。
從現代旅游需求的發展趨勢看,香格里拉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獨特性與神秘性,迎合了現代社會人們對另類生活的需求,提供了人們回歸自然、追求原始生態所需要的場景,滿足了人們對生活的一種主觀想象。從而形成了對大眾市場的潛在吸引力。大香格里拉資源豐富,所以可以為旅游者提供不同層次的旅游需求。旅游者可以自由選擇旅游方式,比如生態觀光、民俗體驗、科考探險、休閑度假、宗教朝覲等等。不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都對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產業有著極大的需求。
3. 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波特認為對形成某一產業的競爭優勢而言,相關和支持性產業與優勢產業是一種休戚與共的關系,一個優勢產業不是單獨存在的,它一定是同相關強勢產業一同崛起的。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其他相關和支持產業的配套發展。
民族工藝文化產業。在大香格里拉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民族工藝品制作模式,如四川甘孜的白玉藏刀,云南大理周城的扎染,云南鶴慶的新華村的銅銀工藝等等,不僅為當地的旅游業提供了特色旅游產品,還幫助了當地的民眾脫貧致富。
民族歌舞樂文化產業。大香格里拉少數民族眾多,具有豐富的民間歌舞樂資源。很多地方將充滿鄉土氣息的民族歌舞樂挖掘出來,通過改編和包裝,按照產業化運作推向了市場,取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
民族飲食文化產業。飲食文化在旅游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少數民族特色菜肴的用料,從普通的山茅野菜,到多種花鳥魚蟲,再到各種奇珍異獸,應有盡有,且原料大多是無污染,純天然的有機生態食品,很受食客的歡迎。
4.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企業的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是指企業在一個地區的基礎、組織和管理形態,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對手的狀況。產業集群內企業的發展戰略、結構狀況以及國內同行競爭程度是決定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相比較國內“京津唐”、“滬寧杭”、“長三角”、“泛珠三角”等區域,大香格里拉地區的旅游文化產業起步晚、規模小,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區域合作機制,產業競爭力較弱,但是在產業的戰略和結構方面,也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以云南省為例,在云南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批龍頭企業,帶動了旅游影視業、文化工藝生產業、文藝演出業、會展業、傳媒業、高原體育業的共同發展,逐漸形成了以旅游業為龍頭的云南旅游文化產業系列群,實現了產業鏈的有效延伸,形成“1+X”的產業發展的“云南模式”。隨著云南不斷深化旅游投融資改革,許多旅游企業已開始推進股份制改革,積極培育上市企業資源,通過兼并、控股等手段,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資產的質量及運作效率,形成了企業的資產競爭優勢。
5.政府和機遇。政府通過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增加投入、加強管理、提供優惠政策等措施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促使產業競爭優勢形成。滇、川、藏三省區政府已經意識到行政上的隔閡和地方保護主義傾向會形成無序的競爭和資源的浪費,只有建立并完善區域旅游合作機制,才能使三省區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以及“大香格里拉”品牌的維護和擴張。
機遇是能為產業發展帶來新契機,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偶然性或突發事件。首先,隨著東南亞經濟的繁榮和世界重心正在向東方轉移,作為通向東南亞的樞紐和聯結南亞的橋頭堡,大香格里拉區域應當努力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積極拓展東南亞和南亞市場,加快經濟的區域化和板塊化發展。其次,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大香格里拉區域正好處于中國西南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是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四、提升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對策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生產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級要素兩類。大香格里拉的旅游文化產業在基本要素方面占有很大的優勢,但是高級要素還存在不足。
首先,應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目前,區域內主要旅游區的交通連接度仍然較低,集散功能不足。景區景點的道路路況較差,交通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旅游區之間尚未形成環線。通信、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也相對滯后。因此,該區域應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對現有公路設施進行修繕與維護,同時加強支線航空的建設和鐵路網的建設;完善無線電話通信網絡和電腦通信網絡;加強生活休閑設施的建設等。
其次,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人才素質的提高是旅游產業素質提高的關鍵,人力資源競爭力的提升是旅游競爭力提升的前提。針對高素質旅游專業人才缺乏的現狀,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加強旅游人才資源建設,制定靈活高效的人才引進機制,為優秀人才提供合適的待遇和寬松的環境。積極與高等院校合作,為區域旅游競爭優勢的取得積蓄后備力量和智力支持。加強對現有從業人員培訓,嚴格執行旅游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著力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2. 建立網絡宣傳平臺,滿足廣大游客需求。在全球旅游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要吸引眾多國內外游客,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產業離不開市場營銷的支撐。滇、川、藏三省區應加大高新信息技術在旅游開發管理和市場開拓上的應用投資,建立一個統一的旅游信息網絡平臺,努力拓展網絡功能空間,增強網絡平臺的互動性能,使該平臺成為國內外游客多角度了解大香格里拉的營銷窗口。
在吸引游客,擴大旅游需求方面,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產業應注意以下幾點:(1)在發展模式上,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2)在旅游產品開發和經營上,更加注重多元化、特色化和硬軟件的配套發展,以適應不同人群的不同旅游需求和總體上不斷提高的旅游需求。(3)在旅游服務上,更加注重規范化、個性化和情感化。(4)要努力提高旅游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實行旅游產品縱深化、品牌化,培育精品工程。
3.健全相關輔助產業,推進旅游產業集群化。大香格里拉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使得民族工藝、民族歌舞、民族飲食等旅游相關特色產業較為發達,但是一些基礎性的旅游輔助產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餐飲業,這是旅游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該地區在餐飲總類、規模、檔次、衛生狀況、服務水平、就餐環境等方面還有待提高。旅游產業鏈是以旅游業中的優勢企業為鏈核,以產品、技術、資本等在旅行社、飯店、餐飲、旅游景區、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業之間形成的鏈條關系。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會影響游客對旅游地的體驗,影響到旅游業整體的發展,因此大香格里拉應當加大投資力度,健全旅游相關輔助產業。
集群化是產業在橫向空間上呈現集聚狀態的組織形式,產業集群具有群體競爭的優勢和集聚發展的規模效益,能夠提升集群內單體旅游企業的競爭力,實現集群內不同企業之間的合作多贏,為產業的發展帶來溢出效應。滇、川、藏三省區應該立足于市場需求,根據客觀實際和發展能力,加快完善旅游產業體系和產品體系,努力爭取把相同類型、相互關聯的旅游產品進行有機整合,著力改善旅游產業營運狀況,提高旅游產業經營效益,通過集約化發展,提升區域旅游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4.打造旅游核心區域,構建無障礙旅游區。大香格里拉地區地理環境復雜,地區發展水平差異大,因此選取一個空間區位恰當、資源特色明顯且組合度較好的“地理點”作為該區域的核心,使之成為大香格里拉的象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云南麗江、四川甘孜、林芝,這些“地理點”能夠形成旅游輻射、帶動區域整體旅游發展,同時也能擺脫區內各點獨自開發、主題混亂、重復建設及內部自我惡性競爭等不利局面。
無障礙旅游區的內涵是:在地理位置相鄰或相近地域所構成的一定區域范圍內,在保持各地區自相對完整的基礎上,通過最大限度地消除區域壁壘,達到區域間旅游經濟協作,使旅游資源、產品、市場和信息共享,實現旅游發展的資金流、技術流、消費流、信息流、客流、人才流等旅游流要素暢通無阻。
5.加大政府投資,加強政府職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大香格里拉由于其地理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不可能完全由市場主導來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所以目前和今后都要重視和加強政府職能。政府主導旅游業的發展并不是直接參與其中,而是通過營造環境、創造條件、扶持企業等方式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其職能包括制定總體發展規劃,宏觀調控,加強旅游基礎設施投入,保護旅游資源,收集和旅游市場信息等。
目前,與長三角、珠江三角洲、黃渤海等旅游區域相比,大香格里拉區域旅游文化產業起步晚,基礎薄弱,區域關聯度低,但是憑借得天獨厚的旅游文化資源和知名品牌,憑借作為聯結南亞的橋頭堡和通向東南亞的樞紐,憑借作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區域的優勢,大香格里拉一定會在滇、川、藏三省區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成為我國乃至全球旅游市場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參考文獻:
[1]和自興.麗江聯手構建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的思路與對策.宏觀經濟研究,2005年,第3期.
[2]百度百科,http:///view/4504702.htm
[3]李偉,周智生.大香格里拉區域旅游合作及其發展機制.經濟問題探索,2006年,第5期
[4]徐秀美.基于波特“鉆石模型”的云南旅游文化產業競爭力分析.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篇7
旅游產業是一項關聯帶動能力強、市場需求潛力大、投資回報穩定、涉及面廣、參與者眾多的綜合性產業,是公認的新興“無煙工業”和“朝陽產業”,張掖市甘州區在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建設宜居宜游城市的過程中,旅游產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西北內陸城市,如何進一步發揮旅游業在建設宜居宜游城市中的帶動作用,是當前亟待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一、甘州區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2010年以來,甘州區委、區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及省、市、區旅游發展大會精神,把旅游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領軍產業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新型產業來抓,全區旅游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強勁態勢。主要的做法有:
1.挖掘文化資源,拓展旅游文化內涵。認真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積極探索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編制完成全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創作完成《張國臂掖》大型歌舞劇目劇本,編輯出版《詩意甘州》《水韻甘州》《美食甘州》《圖說張掖未解之謎》等系列文化叢書,對“甘州小調”、“邵家班子木偶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和保護。加大旅游產品開發力度,推出玉雕木塔、甘州八景巨幅刺繡及剪紙、汽車拉力錦標賽首日封等為代表的特色旅游商品,旅游購物市場日漸升溫,甘州旅游文化內涵得到進一步拓展。
2.保護生態環境,著力打造精品景區。以打造“地貌景觀大觀園、中國暑天度假城”為目標,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堅持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科學編制造林綠化規劃,合理布局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項目,做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治則治、宜荒則荒,造封固相結合、喬灌草相搭配,強勢推進城鄉生態景觀綠化,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0.3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3.68平方米,村鎮駐地綠化率達26%。依托國家濕地公園建設20平方公里水天一色的濱河生態新區和集收集、展示、宣教、科普、研究于一體的濕地博物館。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全力抓好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張掖大佛寺文化產業園、張掖國家沙漠體育公園、平山湖丹霞生態旅游景區等精品景區建設,景區影響力不斷擴大。
3.完善硬件設施,大力提升服務能力。認真實施“精品景區創建工程”和“旅游服務質量提升計劃”,不斷完善景區旅游標識、導覽系統、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廁所、停車場等硬件設施,強化安全監管、人員培訓、監督考核、掛牌許可、評星定級等軟件監管。對演藝、超市、賓館酒店等重點場所和景區景點森林防火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安全檢查,及時發現隱患并整改到位。在旅游窗口行業開展“崗位能手、服務標兵”評比活動,全區旅游軟硬環境不斷優化。
4.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氛圍擴大影響。借助賽會活動活躍文化旅游市場,成功舉辦2011-2013“絲路春”杯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全國露營大會等重大賽會活動,文化旅游持續升溫。采取財政補助、社會支持、企業參與等形式,在地鐵、航班、高速公路沿線等人流密集之處制作旅游展板,在央視、《讀者》雜志、《香港大公報》等高端媒體刊播宣傳廣告,制作散發《多彩張掖》畫冊、金張掖旅游推介片、張掖旅游指南、自駕游地圖、張掖市旅游交通圖等旅游宣傳品,全方位宣傳甘州旅游獨特魅力,對外影響日益擴大。加強政府與景區、旅行社、涉旅行業之間的聯合營銷,采取有償和招徠游客獎勵等方式,委托北京、上海、重慶、廣州等重點客源地旅行社宣傳推介甘州特色旅游資源,甘州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5.探索新型模式,創新機制增強引力。探索實施旅游景區經營權、管理權和所有權相分離的市場化運作方式,依托西部風情文化旅游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西域旅游文化公司兩家企業實體對景區景點實施市場化招商、公司化運營,搭建了適應市場需求的景區規劃、招商、融資、開發新平臺。政府出臺扶持旅游業發展的《旅游景區景點和旅游項目招商引資運作模式及優惠政策》,在經營權拍賣轉讓、稅費留成返還、建設用地劃撥、基礎設施配套、國家項目爭取、景區(點)兼并重組、項目審批報驗等方面進行優惠和支持,拓寬了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外來資本參與甘州區旅游開發的渠道,營造了良好的旅游發展環境。
二、甘州區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張掖市甘州區旅游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旅游消費需求日趨多元化的新形勢和旅游業率先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的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
1.旅游規劃和資源開發起點不高。與旅游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周邊旅游城市如西安、敦煌等地相比,甘州區區域旅游發展規劃相對滯后,部分重點景區開發建設規劃立意不夠新穎超前,旅游規劃體系不夠完整,旅游景區開發長期居于較低層面,旅游產品結構單一,旅游業整體競爭力不強。
2.旅游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旅游交通運力不足,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信息服務中心、旅游星級飯店、游客服務中心、旅游景區道路、廁所、停車場、旅游購物場所和娛樂場所等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比較薄弱,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游客接待能力有限,游客進不來、住不下、游不動、出不去的問題還比較突出。
3.旅游品牌打造存在短板。景區開發以提供觀光旅游產品為主,缺乏參與型、體驗型、休閑型、娛樂型的旅游項目,旅游產品文化內涵不夠,文化資源的價值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無法滿足多層次游客需求。景區經營項目單一,旅游附加值低,帶動作用有限;旅游景區特色不鮮明,尚未形成具有較強吸引力的精品景區;旅游旺季較短,缺乏冬春季旅游產品,景區開發檔次不高。
4.旅游投融資渠道相對單一。由于旅游景區景點投資額度大,回報周期長,加之旅游項目建設條件差、特色不鮮明,旅游開發項目對社會資金吸引力不強。景區所有權、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離工作進展不大,缺乏市場化管理機制,資源配置難以優化,缺乏協調配合,影響了景區的管理與開發建設。
5.旅游服務質量亟待提升。旅游服務標準體系不健全,旅游執法隊伍力量薄弱,市場監管作用發揮不理想。旅游企業小、散、弱,缺乏大企業的輻射帶動,整體競爭能力不強。賓館星級低,接待能力弱,旅游旺季住宿難問題突出。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管理人才、專業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制約產業發展。
三、甘州區旅游產業發展對策及建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甘州區應利用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優勢,立足資源稟賦,彰顯特色風貌,使旅游業迅速成長為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為建設“宜居宜游金張掖”發揮應有的作用。
1.高起點編制旅游發展規劃。按照“認識上高度,規劃上層次,開發上檔次,管理上水平”的要求,修編完善全區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聘請國內外知名旅游規劃設計單位和旅游文化創意公司,高起點編制旅游規劃,進一步修編完善張掖大佛寺、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張掖丹霞景區等重點景區景點控制性規劃和修建性詳規,加快編制旅游交通發展、旅游商品開發、旅行社發展、旅游賓館飯店發展、旅游人才隊伍建設等旅游要素發展規劃,形成科學完善的旅游業發展規劃體系。
2.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張掖大佛寺、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張掖國家沙漠體育公園、平山湖生態旅游區等重點景區開發建設項目,加大重點景區景點和重點項目招商引資力度,選擇有實力的知名企業投資開發特色旅游資源,完善配套景區、賓館、娛樂、購物、餐飲、接待等旅游重要環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一批高標準星級酒店、高檔鄉村酒店和風情客棧,進一步提升旅游綜合接待能力。
3.豐富旅游產品體系。依托祁連山原生態資源優勢,加強與肅南、青海等地的區域聯合,面向多元化旅游市場,加快開發祁連山腹地特色生態旅游資源,積極開發森林旅游、汽車自駕、山地體驗、冬季滑雪、登山探險、科普教育、運動狩獵等山地旅游產品,培育商務會所、主題酒店、通用航空基地、草原人家等高端旅游度假產業。深入挖掘多元文化的豐富內涵,加快開發建設特色文化旅游景區,建設一批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的高品位特色文化旅游景區和城市文化設施。加快開發生態農業觀光型、民俗風情體驗型、綠色產業莊園型、濱水休閑度假型、古文化村鎮體驗型等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產品,積極培育名村、名鎮、名街,開發特色旅游文化精品。
篇8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enzhou
――Take Chenzhou as an example
ZHOU Hu, SONG Changyu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 Hunan, China)
Abstract: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enzhou is constructed and “imbalance coordination developing mode" is the best way to develop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Meanwhi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terior and outer factors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the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 that Chenzhou downtown and Zixing City are chosen as nucleus areas, while Yongxing county, Rucheng county and Yizhang county are chosen as emphatic areas and others as radiating areas is constructed.
Key words: sports tourism; Chenzhou;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是指區域間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方式,體育旅游產業資源構成形式以及區內時序演進路徑和體育旅游產業部門間的聯動機制形成的特定結構[1]。本文主要對郴州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式、“核心區”的建立,區域時序演進方式和體育旅游產業主導市場的選擇等問題進行論證,以期為郴州區域體育旅游產業宏觀發展研究和制定宏觀產業政策體系提供依據。
1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方式的選擇
依托“均衡發展”、“梯度推進”和“增長極”等理論[2]的基本思想,郴州體育旅游產業的區域發展方式有三種可供選擇的方案,即均衡發展方式、非均衡發展方式和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
均衡發展方式難以營造競爭環境,以至于在體育旅游產業資源配置方面對市場需求反應遲鈍,各地區有限的體育旅游生產要素可能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其次,就體育旅游產業市場而言,由于旅游資源分布不均,各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程度的差異,客觀上不具備區域體育旅游產業均衡發展的條件。因此,均衡發展方式不是好的選擇。非均衡發展的優勢是發展重點明確,序列性強,但是劣勢在于各地區的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的差距可能迅速拉大,對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可能會使大多數地區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滯后,甚至造成新的問題。非均衡性協調發展的方式的最大優點是,在充分利用不同區域各自的特點和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之間互補的整體優勢和綜合比較優勢的情況下,形成競爭的合力,促進體育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逐步縮小地區間的差異。該方式對我市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有著比較優勢。
選擇非均衡性協調發展方式作為我市體育旅游產業區域發展方式的基本依據如下:
1) 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的實質是適度傾斜協調發展。體育旅游產業尚處于初期階段,極化效應較擴散效應更為明顯,非均衡協調發展既能提高宏觀經濟效益,也能較好地處理協調關系。
2) 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是區域間協調與互補的方式。郴州的中心地區與鄰近的周邊地區客觀地存在著發展條件上的互補性特征,這種互補優勢將成為我市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實施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可以營造以中心地區快速發展并有力帶動周邊地區共同發展的格局。
3) 非均衡協調發展是體育旅游產業開放型發展的需要。選擇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可以使中心地區在較短時間內積聚體育旅游產業資源、擴大規模以提升競爭力,形成我市體育旅游產業開放的格局。同時我們要借助于霍英東基金會和銘源基金會共同開發“紅三角”建立“紅三角經濟圈”的機遇,快速構筑我市體育旅游產業外向型競爭的平臺,形成自身獨特的優勢。
4) 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是體現社會綜合效能的戰略需要。產業發展須全面考慮社會、經濟、政治等社會綜合效能。選擇體育旅游產業的區域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不僅給公民提供了良好的體育旅游服務,更重要的是中心地區的這種發展還會對我市其它地區的發展提供支持和協助。
2體育旅游產業區域發展“核心區”的選擇
2.1“內環境”的優勢
第一,景觀資源豐富。郴州全市風景名勝有110余處,具有較大開發價值的旅游景區有30多處。主要景區相對比較集中,基本都在離市區50公里的范圍內,郴州市區和資興市范圍內居多。郴州市區內有天下第十八福地的蘇仙嶺、國家地質公園飛天山、萬華巖、天堂溫泉、龍女溫泉、王仙嶺、五蓋山國際狩獵場、仰天湖和中國女排訓練基地等景點。資興市有東江大壩、東江漂流、龍潭湖度假區、天鵝山國家森林公園、五島一村和兜率巖等景點。第二,賓館、酒店等配套設施相對比較齊全充足。全市星級賓館18家,其中市區有13家,資興市3家[3],兩地星級賓館占總數的88.9%。全市注冊旅行社共有32家,市區25家,資興市3家,兩地旅行社占全市總數的87.5%[4]。第三,資本存量優勢。從2005年郴州各市縣1-10月的GDP和財政收入情況來看(表1),市區的GDP和財政收入遠遠高于個地區,資興市居第三位。旅游產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對旅游產業進行開發需要大量的資本。市區和資興市雄厚的財政收入是進行旅游開發的堅實后盾。第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2001年9月,郴州市頒發了《郴州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文件。文件中指出,要把郴州城區建設成郴州旅游的接待中心,南北交通樞紐和游憩商務會議中心,神農文化的重要支撐地。并強調郴州城區是近中期旅游發展重點建設的區域。
表12005年郴州市各市縣1-10月的GDP與財政收入情況
2.2“外環境”的優勢
第一,地理空間區位的優勢。市內分兩區,即蘇仙區和北湖區。蘇仙區交通便捷,通訊發達,是湖南南部的重要門戶。京廣復線、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貫通南北;郴三鐵路、1813省道橫穿東西;區鄉級公路四通八達,通車里程達1513公里;開通了直達港奧的公路貨運和至長沙、廣州的始發列車,南下廣州、深圳,北上長沙、武漢,均可朝發夕歸。北湖區有107國道公路縱貫其中,京廣、郴三、郴嘉鐵路縱橫境內,還是京廣鐵路電動機車起訖站所在地[5]。資興市有322省道橫貫市境,連接107國道,資郴桂高等級公路直通郴州,并與京珠高速公路相接,郴三鐵路與京廣線相連[6]。第二,投資環境及條件優勢。郴州地處泛珠三角經濟圈和“紅三角”經濟區范圍內,隨著“9+2”泛珠三角經濟圈發展步伐的加快和“紅三角”經濟區的構建,在國家加大投入的同時,也將在政策上給予適當傾斜,這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將會吸引大量的外來資金投資。郴州毗鄰珠三角,具有明顯的區域位置優勢。特別是核心區域交通便利,體育旅游資源豐富,是外來資金投資的首選之地,這有利于核心區體育旅游產業以及配套設施的建設。
3體育旅游產業區域發展的時序選擇
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及區域間資源稟賦差異的客觀現實,規定了不同區域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時序先后性。按照產業發展的特點,以及各地區所能提供的資源水平,有步驟地合理利用資源,促進優勢區域體育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并以此帶動其他區域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區域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時序,不僅可以從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來判斷,而且還可以從區域產業聚集與擴散的角度進行分析。基于此,認為郴州體育旅游產業區域時序發展方式的第1階段,選擇以郴州市區和資興市為一級始發中心區,永興縣、宜章縣、汝城縣為二級區,同時政府在資源和政策配置上給予重點支持和傾斜,使它們形成相對一體化的體育旅游產業資源“集化區”,并在短期內形成各種體育旅游產業資源積聚效應,產生較高的增長傾向。在這個階段,形成明顯的“中心―”的二元空間結構的非均衡發展態勢;第2階段,當兩個體育旅游產業“核心區”形成后,通過政府相應的政策再調整,誘使各“核心區”的發展能量向“重點區”擴散,這種擴散的強度和速率則是與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地區層次的提高成正比,體育旅游產業的“重點區”必將會受到“核心區”產生的擴散效應的影響;第3階段,形成中心地區向周邊地區擴散的機制,實現郴州市區和資興市核心區向永興縣、宜章縣和汝城縣三個重點區發展,然后由重點區向其它縣城輻射(圖1),最后實現整個郴州市體育旅游產業的共同發展。
圖1發展時序分布圖
4“核心區”及“重點區”的主導體育旅游市場的選擇
4.1郴州市區以觀光型體育旅游為主導市場的選擇
郴州市區是郴州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獨特的文化氣息。中國女排訓練基地落戶在此,為開展觀光型體育旅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郴州體育訓練基地被譽為中國女排騰飛之地,世界冠軍的搖籃,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基地內有比賽、訓練綜合體育館、健身體能訓練房、訓練館,全民健身廣場、《中國女排拼搏史跡展館》、《中國姑娘》大型陶瓷浮雕壁以及五連冠大酒店[7]。借助觀光女排的騰飛史,使游客感受到中國女排精神,使之得到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還可以在場館內開展參與性活動,使游客親自體驗到排球的樂趣。基地還可以承辦一些大型排球比賽,吸引一批球迷來觀看比賽,進一步拉動體育觀光市場的廣度和深度。
4.2資興市以娛樂休閑型體育旅游為主導市場的選擇
東江湖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位于資興市境內,是湖南省最佳旅游觀光度假目的地和十佳旅游景區之一。東江湖160平方公里湖面煙波浩淼,81.2億立方米湖水晶瑩透澈,數十個島嶼星羅棋布,是開展水上運動的最佳基地[12]。東江湖景區里已開展的項目有:東江漂流、水上跳傘、水上飛機、水上飛艇、水上摩托、水上滑道和湖畔垂釣等。參與其中,盡享歷險、探幽、獵奇之樂,是開展娛樂休閑型體育旅游的天然處所。
4.3宜章縣以鍛煉型體育旅游為主導市場的選擇
莽山位于宜章縣最南端,毗鄰廣東省乳源縣、陽山縣和連州市。總面積284平方公里,是我國南方面積最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莽山山奇、水秀、林幽、石怪,境內奇峰疊翠、溪澗縱橫,集華山之險峻、泰山之雄偉、西雙版納之神奇,張家界之俏于一身,是開展拓展訓練的寶地[7]。拓展訓練是指把受訓人員帶到大自然中,通過專門設計的具有挑戰性的課程,利用種種典型的場景和活動方式,讓團隊和個人經歷一系列的考驗,磨練克服困難的毅力,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增強團結合作的團隊意識[8]。由于社會的飛速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公司為了增強每個員工的綜合素質往往會利用節假日對所有人員進行拓展訓練。莽山毗鄰廣州,又具有獨厚的自然條件,是開發拓展訓練的寶地,具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妙。同時體育旅游又可以聯姻休閑旅游于一體,培訓人員訓練過后又可以在莽山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享受休閑之樂。
4.4汝城縣以康復醫療型體育旅游為主導市場的選擇
汝城溫泉旅游度假區位于湘、粵、贛三省交界處。它最高水溫可達98℃,流量達15000噸/日,水質含有3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湖南省最大的天然熱泉。它具有調節內分泌,促進新陳代謝和生殖腺的功能,對各種風濕病、皮膚病、婦科疾病和男女不育癥有顯著理療效果[7]。故汝城縣是開展康復醫療型體育旅游市場的圣地。
4.5永興縣以康復醫療型兼娛樂休閑型體育旅游為主導市場的選擇
永興悅來溫泉旅游度假山莊,著落在翠擁阡陌的永興縣悅來鄉,占地526畝,投資5300多萬元,是一個集溫泉療養、冷泉戲水、機動游樂、美食于一體的國家AAA級旅游度假區,悅來溫泉開發了第一個鴛鴦泉――日式露天溫泉療養區和露天冷泉戲水區。溫泉出水口溫度高達55℃,水中含有豐富的氫、氯、鈉、鈣、鎂等礦物質,浸潤其中,可調節身體機能,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尤其對慢性神經炎、糖尿病、腸胃炎有明顯療效;冷泉戲水因冷泉常年水溫保持16℃,水中也富含多種礦物質,浸浴戲水,可消暑除燥,生津養顏[7]。因此,悅來溫泉是開展康復醫療型體育旅游的良地。同時,悅來溫泉還開設了高山滑草,越野四驅車、彩彈野戰等體育娛樂休閑型項目。游客在感受溫泉療養功效的同時,還可以體驗到體育休閑的樂趣。
5結束語
本文構建了區域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基本結構,并論證了“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是我市區域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最佳選擇的命題;同時,基于我市體育旅游產業“內、外要素”分析,構建了以兩大體育旅游產業資源“核心區”、“區域發展時序”和“區域體育旅游產業主導市場”三維結構的我市體育旅游產業區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叢湖平.論我國東部省份體育產業區域發展模式的構建[J].體育科學,2004(12):13-17.
[2] 劉善煒.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戰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347-351.
[3] 方華.郴州旅游交通圖[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2002,9.
[4] 郴州市人民政府.旅行社概況[EB].中國郴州旅游,2006,3.
[5] 郴州市人民政府.各市縣概況[EB].郴州市政府公眾信息網,2006.2.
[6] 郴州市交通局.資興市交通[EB].郴州交通網,2006.3.
[7] 郴州市人民政府.各旅游景點介紹[EB].中國郴州旅游,2006.3.
[8] 葉加寶.體育概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9.
投稿日期:2006-12-26
篇9
近幾年來,各省市地區逐漸認識到了影視作品對旅游業的巨大拉動作用,并開始重視影視文化產業在地區經濟中的地位,大力推動影視業的發展,并通過旅游業來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電影《少林寺》將一座現實中存在的寺廟傳奇化了,它的影響歷經幾十年至今不衰。東北題材的電視劇、小品以及二人轉在熒屏上的熱播,使東北地區的二人轉劇場和度假山莊成為旅游度假的新去處。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熱播,將山西祁縣的喬家大院推到了世人面前。2003年,祁縣有關部門同影視公司合作,在2005年3月拍攝了電視劇《喬家大院》,并于次年播出,電視劇的熱播又讓大院開始了新一輪的旅游熱潮。有數據顯示,喬家大院在2006年僅門票一項收入就達3000余萬元,游客突破100余萬人次,2007年雖有回落,但門票收入仍保持在2000萬元左右,游客達80余萬人次,同時《喬家大院》的熱播也拉動了周邊景區的發展。
中國的一些偏遠地區雖然擁有非常高品位的自然資源和文化景觀,然而由于缺少合適的營銷手段,致使資源“養在深閨人未知”,難以吸引大量的游客,旅游地的知名度對旅游者而言極其重要,誰能吸引游客的眼球,誰就能獲得市場。影視作品作為當今最受關注的內容,無疑能夠極大地提高所在目的地的知名度,增強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從而擴大其客源市場。
河南是文化大省,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河南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更有迷人的自然風光。近幾年來,河南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對旅游業的發展都給予高度重視,打造了一批旅游精品。目前,全省已擁有少林寺、龍門石窟和云臺山3家國家5A級旅游區,69家國家4A級以上旅游區。然而,客觀地分析,這和河南省文化資源大省的地位還有一定的距離。在2009年9月由國家旅游局公布的《2008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中顯示,2008年河南省旅游接待人次超過兩億,實現旅游收入近1600億元,占到河南省GDP的8.省略ta.省略/html/2009-9/2009-9-28-9-30-78465.html
參考文獻:
1.趙琳、趙蕾:《把影視產業打造成旅游立省的支柱產業》,《決策探索》,2009(10)。
篇10
為全面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山東省編制完成15.95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和6.4萬平方千米陸域面積組成的半島藍色經濟區總體規劃綱要,同時完成26個專項規劃。2010年4月下旬,國務院同意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作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2012年1月4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這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山東提出構建“三帶三區”總體發展框架,即在16萬平方千米海域上,由近及遠形成海岸、近海、遠海三條開發保護帶,此舉相當于將山東的陸域面積擴展了一倍,本文即是通過研究近六年山東半島濱海旅游業和海洋產業總產出之間的關系,用Eview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得出濱海旅游業對整個海洋產業的貢獻值,從而能更有重點的發展各個行業及海洋產業。
二 研究方法
本文為了說明濱海旅游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引入回歸方程對二者關系進行分析,通過2005~2010年山東半島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和濱海旅游業實現產出間的關系,繼而說明海洋經濟發展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1.模型分析
第一步,圖形分析。對表1中數據利用Eviews軟件得出趨勢圖和相關圖(見圖1、圖2)。
圖1中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與濱海旅游業實現產出二者存在差距逐漸增大的增長趨勢。圖2中橫軸為山東半島海洋產業產出,縱軸為濱海旅游業產出,相關圖分析顯示,二者為線性相關關系。
第二步,參數估計(見表3)。設濱海旅游業實現產出為Xi,半島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為Yi,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如下所示:
Yi=a+bXi
資料來源:山東統計信息網
由圖3得到的參數估計結果為:
(192.9415)(0.175082)
t=(-0.88286)(24.3742)
R2=0.993312 F=594.1017
2.模型檢驗
第一步,經濟意義檢驗。所估計的參數 ,說明濱海旅游業實現產出增加1元,可導致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增加4.267476元。這與經濟學中乘數效應的意義相符。
第二步,擬合優度和統計檢驗。擬合優度的度量:由圖3中可以看出,本例中可決系數為0.993312,說明所建模型整體上對樣本數據擬合較好,即解釋變量“濱海旅游業實現產出”對被解釋變量“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的絕大部分差異作出了解釋。
對回歸系數的t檢驗:針對H0∶β1=0和H0β2=0,由圖3中還可以看出,估計的回歸系數β1的標準誤差和t值分別為:
,
β2的標準誤差和t值分別為:
, 。
取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為n-2=4的臨界值t0.025(4)=2.276。
因
<t0.025(4)=2.276
故接受
H0∶β1=0;
因
>t0.025(4)=2.276
故拒絕H0∶β2=0。
這表明,濱海旅游業實現產出對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有顯著影響(見圖4)。
3.回歸預測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假設濱海旅游業實現產出2011年達到2012萬元,2012年實現產出達到2500萬元,利用所估計的模型可以預測海洋產業實現產出水平。
用EViews作回歸點預測,輸入Xf1=2012,Xf2=2500,在Yf數據表中出現預測值Yf1=8415.821,Yf2=10498.35。這是當Xf1=2012和Xf2=2500時
山東半島海洋總產出的點預測值。得到X和Y的描述統計結果,(見圖4)。
根據圖4的數據可計算:
取α=0.05,Yf平均值置信度95%的預測區間為:
Xf1=2012時,預測區間為:8415.821412±497.38691
Xf2=2500時,預測區間為:10498.34970±725.26487
即當Xf1=2012時,Yf1平均值置信度95%的預測區間為(7690.55654,9141.08628);當Xf2=2500時,Yf2平均值置信度95%的預測區間為(9773.08483,11223.61457)。
Yf個別值置信度95%的預測區間為:
當Xf1=2012時,預測區間為:8415.821412±831.84954
當Xf2=2500時,預測區間為:10498.34970±725.26487
即當Xf1=2012時,Yf1個別值置信度95%的預測區間為(7583.971872,9247.670952)。當Xf2=2500時,Yf2個別值置信度95%的預測區間為(9666.50016,11330.19924)。
4.結果分析
通過對濱海旅游業和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間關系的線形分析,當海洋產業收入1元與濱海旅游業相關時,能給整個海洋產業帶來4.267476元的增加值。由于受統計數據的限制,以上分析只是建立在濱海旅游業及相關服務領域的統計,如果將旅游帶動消費作為海洋產業的貢獻,濱海旅游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則是不言而喻的。
三 結論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濱海旅游業對海洋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都有很大的帶動作用。我國擁有1.8×104千米的大陸海岸線,1.4×104千米的海島岸線,島嶼6500多個;海域南北延伸近40個緯度,面積達300多萬平方千米,有中溫帶、暖溫帶的海上景致,更有熱帶、亞熱帶的海洋風光,擁有豐富多樣的濱海旅游資源,濱海旅游業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部分沿海城市正在開發濱海旅游資源,制訂了濱海旅游業的發展規劃和目標。根據我國持續增長發展態勢預測,旅游業發展同樣會持續增長,而濱海旅游業無論是資源利用深度還是品味等級層次都將進一步得到拓展。可以預見,不遠的將來中國將會涌現出更多更好的海濱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國濱海旅游業發展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篇11
一、旅游產業價值鏈研究
價值鏈概念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Michael Porter提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Peter Hines將價值鏈概念延伸至產業總體范圍,將顧客和原料供應商納入價值鏈;郁義鴻(2006)認為產業價值鏈是指在一種最終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從最初的礦產資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終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所包含的各個環節所構成的整個縱向鏈條;潘成云(2001)認為,產業價值鏈是指以某一項核心技術或工藝為基礎,提供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需要的效用系統為目標的、具有相互銜接關系企業的集合。
二、旅游產業升級路徑概述
借鑒Humphrey和Schmitz的研究觀點,同時結合旅游業的特性,提出構建旅游業升級路徑來推進旅游產業升級。即:旅游工藝流程升級、旅游產品升級、旅游產業功能升級和旅游鏈條升級。
(1)旅游工藝流程升級是指通過提高旅游鏈條中某環節的工藝流程效益,來達到超越競爭對手的目的。
(2)旅游產品升級是指旅游價值鏈各環節創新旅游產品的功能、品種、形式等,提高單位旅游產品(服務)的附加值。
(3)旅游產業功能升級是指通過重新組合旅游價值鏈中的優勢環節,剝離原有低價值鏈環節,強化核心業務。
(4)旅游鏈條升級是指從一產業鏈條轉換到另一產業鏈條的升級方式。
三、環鄱陽湖區旅游產業發展的不足
1.價值鏈協同性較低
旅游價值鏈的優勢是通過各環節的協同合作發揮“1+1>2”的協同效應,因此任何一環的缺失或不協調都會影響整體效益。當前,環鄱陽湖區旅游價值鏈的“食、住、行、游、購、娛”各節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但是各環節整合在一起協同效應優勢尚未很好發揮。
2.產品開發創新不足
雖然環鄱陽湖區旅游產品數量很豐富,但產品創新不足,缺乏高品位、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旅游品,大多是“舶來品”,參與型、體驗型的高端休閑旅游產品較少。
3.產業核心環節薄弱
旅行社是旅游價值鏈上的核心,它將旅游價值鏈各環節串聯起來,承擔著旅游全過程的旅游產品與服務的組織和協調工作。環鄱陽湖區旅行社的競爭力較弱,共有58家旅行社,不能發揮核心環節的龍頭帶動作用。
4.產業擴張力度不夠
綜觀旅游發達區的成功經驗,旅游業與其它產業融合發展是放大旅游經濟輻射效應,迅速提升旅游產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而環鄱陽湖區旅游業在產業擴張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產業擴張的規模均遠落后于旅游發達區。
四、環鄱陽湖區旅游產業升級路徑的對策
針對環鄱陽湖區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根據旅游產業升級路徑,提出推進其升級對策。
1.流程升級:建立緊密合作機制
環鄱陽湖區旅游主管部門應堅持“政府主導”,運用政府宏觀調控的優勢,建立旅游業緊密合作機制,來協調旅游價值鏈的各環節有序發展。創建“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的體制,強化領導協調能力,將與旅游密切相連的行業組織起來,形成綜合的產業調控能力。
2.產品升級:打造創新產品體系
一方面,環鄱陽湖區應對現有產品體系進行改造升級,以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對現有旅游產品體系進行深度開發,提升原有旅游產品與其它產品捆綁銷售等。
另一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各地的資源特色優勢,推出全新旅游產品。開發高端休閑旅游產品,增加產品的互動性、體驗性,滿足游客的不同層次需求。
3.功能升級:強化產業核心環節
環鄱陽湖區應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旅行社,以強化旅游價值鏈核心環節,提升整體競爭力。
現代社會已步入信息時代,旅游業是典型的信息依托型產業,信息成為溝通旅游供給和需求的重要平臺,網絡將“食、住、行、游、購、娛”各旅游要素進行優化整合,為旅游者提供一條龍的高效服務。開展網上業務外包來強化優勢環節,是現代旅行社的發展趨勢。
4.鏈條升級:全面擴張價值鏈
旅游企業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容易受外部因素干擾;同時旅游業涉及的多數產業屬于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進入門檻較低,一些行業已處于過度競爭狀態。
環鄱陽湖區應循序漸進地推進旅游業的擴張,協調與關聯行業的融合發展。選擇一批實力雄厚的旅游企業集團開展多元化經營試點,通過典型成功案例的示范效應來推進全省旅游業多元化進程。例如,華僑城集團,在錦繡中華取得巨大成功后,又建造了世界之窗、歡樂谷和中華民俗村,形成四大主題公園系列,在中國主題公園領域取得了絕對領導地位。
參考文獻:
[1]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57-59.
[2]黃敏.電子商務環境下旅游產業價值鏈構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7):50-53.
篇12
我國旅游業目前正處于關鍵的戰略提升期,優化旅游產業結構,使旅游產業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就必須加強對旅游產業發展內在規律的研究和認識,只有在深刻認識和理解旅游產業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才有利于制定出適合旅游產業發展的戰略和產業政策,有利于解決旅游產業發展中凸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而指導和促進旅游產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快速持續地發展。運用旅游產業經濟理論研究旅游產業內在規律,就是要研究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與國民經濟體系內其他相關產業之間運行規律以及旅游產業內部各種產業要素的運行規律。本文著重研究旅游產業內部各產業活動要素的運行規律,即側重于對旅游產業結構及其演進規律進行研究。
一、 旅游產業特性與旅游產業結構
1.旅游產業的形成特性
旅游產業是由絕大多數原來已經存在的獨立行業圍繞旅游活動重新組合起來的新的集合體,這些行業之所以成為旅游產業的組成部分,是因為盡管這些行業在旅游產業運行中承擔的作用及各自的功能有所不同,但卻都具有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務的共同職能(張輝,2002)。由此可以認為,旅游產業是一個以旅游活動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產業,其組成包括了為旅游活動提供直接或間接服務的行業和企業。所以,旅游產業是一個依托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綜合性產業,旅游產業的發展要依托許多相關產業的發展,因而旅游業對其他產業存在著較強的拉動作用,同時也會受到其他產業的制約而影響到自身的發展。因此,旅游產業發展需要與其他產業相互協調才能相互促進。
2.旅游產業結構
旅游產業是一個構成復雜的綜合性產業。要全面地認識和理解旅游產業的內在規律及發展趨勢,首先必須加強對旅游產業結構的研究。所謂旅游產業結構,是指旅游產業的構成,是旅游經濟各產業之間的生產、技術、經濟聯系及其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張輝,2002,唐留雄,2001)。旅游產業結構主要有旅游產業行業結構、空間結構、生產組織結構、所有制結構、產品結構等諸多方面。
二、旅游產業行業結構的演變規律及趨勢
1.產業結構層次劃分
綜合國內外有關旅游產業結構的研究成果,雖然對于旅游產業行業結構的劃分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但是獲得學術界普遍認可的觀點是從旅游者的消費角度,對應于旅游者旅游活動中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將旅游產業大體劃分為旅游餐飲業、旅游住宿業、旅游交通業、旅游購物業、旅游游覽業和旅游娛樂業等基本產業。這些產業按照各自的職能與分工共同構造旅游產品形成旅游產業鏈,滿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各種基本旅游需求(在此是指狹義的旅游行業結構,廣義的旅游行業結構還應包括一切為旅游需要提供旅游產品和服務的行業和部門―--作者注)。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從低級到高級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與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層次。國內有學者按照這個理論、將旅游者在旅游消費過程中形成的6個基本產業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稱之為基礎層次產業,包括為滿足旅游者的食、宿、行等基本生理需要、使旅游活動得以發生的旅游餐飲業、旅游住宿業和旅游交通業;第二層次包括旅游購物業,因為旅游者的購物行為具有二重性,既有為滿足生理需要的購物,如購買日用消費品等,也有為紀念和欣賞的購物,這是精神層次的需要。由于這個層次的旅游消費兼有兩重性,所以稱之為中間層次產業;第三層次包括旅游游覽業和旅游娛樂業,因為游覽和娛樂有著求知和審美的特征,滿足的是人的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同時,它們也是旅游得以發生的核心之所在,所以,稱其為核心層次產業(張立生,2005)。
2.產業結構演進規律研究
以上所劃分的旅游產業的三個層次產業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相互關系,它們之間有著什么樣的演變規律?有學者曾對1995-2002年中國旅游外匯收入的數據進行分析,從中考察我國國際旅游總體消費中這三個層次產業的構成變化情況。分析表明:從總體上看,隨著時間的變化,旅游者對各個層次產業消費的絕對數量都在增加,如基礎產業、中間產業、核心產業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分別從1995年的57.9億美元、16.40億美元、15.87億美元,分別增強到2002年的103.67億美元、42.11億美元、29.56億美元;而同時期旅游者對各個產業消費的比重變化卻呈現出不同的態勢:從1995年到2002年,對基礎產業的消費從72.21%下降到59.13%,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對中間產業的消費從20.47%上升到24.02%,呈緩慢上升的態勢;而對核心產業的消費從7.32%增強到16.86%,呈十分迅速的上升趨勢。同時,通過對國內旅游者人均旅游消費結構變化情況的考察,其演變的情況與國際旅游業結構演變態勢基本相似。(張立生,2005)
促使這些變化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科技不斷進步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
首先,現代社會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先進技術不斷地被應用到生產活動中,使生產效率不斷提高。不僅使人們從繁忙的生產活動中解放出來,擁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而且也使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隨著這兩個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外出旅游的愿望大大增加,旅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經常性消費方式。帶動了旅游消費迅速增加,旅游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從而導致旅游產業三個層次的消費在絕對數量上的不斷變化。
其次,旅游者在旅游產業三個層次產業消費相對量的不同變化,同樣與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對于基礎層次各產業而言,消費絕對量的增加應該是旅游活動普及、旅游者數量增加產生的結果。科技進步使得交通等方面的基本消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會相對或絕對地降低,在旅游總體消費不斷迅速增加的情況下,這種降低必然會導致該層次產業在旅游總體消費中的比重不斷減少。對于核心層次產業而言,其消費相對比重的增加是由旅游者出游目的決定的:因為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精神需求,而這種滿足是以旅游者對游覽和娛樂的消費為實現的手段。但是,在旅游發展的不同階段,旅游者在這方面的消費量是不同的:在旅游發展剛剛興起的初期階段,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和技術條件不太先進等因素的影響,旅游者的消費水平及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的開發數量和旅游接待水平均受到限制,從而制約了旅游者在核心層次產業方面的消費量;而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各方面條件的逐漸完善,制約旅游者消費的因素在逐漸減少,旅游者在這方面的消費必然會迅速地增長,從而直接導致了核心層次產業消費的相對量迅速增加。對于中間層次而言,由于其消費的二重性,因此,旅游者對該層次產業的消費會隨著各方面條件的改善,在絕對量上會穩步增加,而在相對量上可能會平緩地略有增加,也可能變化不大(張立生,2005)。這其中,旅游商品開發的力度和深度、科學技術在旅游商品開發、生產中的運用程度等因素,將會起到較大的推動或制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對旅游產業中三個層次產業的演變規律表述如下: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者對旅游各層次產業消費的絕對量都是增加的;而對旅游各層次產業消費的相對量,即消費比重的變化卻不盡相同:基礎層次產業的消費比重呈明顯下降趨勢,中間層次產業的消費比重呈緩慢上升的態勢,而核心層次產業的消費比重則呈迅速上升的趨勢。因此,旅游產業各層次產業消費比重變化如同人的需求層次變化一樣,也呈現出由低級層次到高級層次的演變趨勢。
3.發展趨勢
隨著旅游產業三個層次產業按照上述規律的不斷演變,必然會影響旅游產業結構隨著旅游需求結構的變化不斷地從低級結構模式向高級結構模式演進。其趨勢為:在區域旅游發展的初始階段,受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旅游者對旅游產業更高層次產業的消費受到限制,因而基礎層次產業消費的比重勢必會占有較大比例,核心層次產業的消費比重則很少。而隨著旅游經濟的不斷發展,基礎層次產業的消費比重不斷平穩地減少,核心層次產業的比重不斷快速地增加,而中間層次的產業比重緩慢地增加,到一定階段,三層次產業的比重可能會大體相當。
三、旅游產業空間結構演變規律及趨勢
1.旅游產業空間結構現狀分析
旅游產業的空間結構是指旅游產業在各地區的配置狀況以及在全國旅游產業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不同的區域由于旅游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各種要素的分布狀態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形成不同區域各不相同的空間結構。縱觀我國旅游產業的空間分布,長期以來我國旅游產業發展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和一些老牌的著名旅游景區,這些地區由于具有良好的經濟發展實力,旅游基礎設施條件優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因此旅游產業比較發達,成為中國旅游業發展的主體。而我國中西部地區雖然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但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旅游產業的發展明顯落后于東部地區。這種現狀對于縮小東部和中西部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實現東、中、西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同時也成為我國旅游產業進一步規模化發展、提升旅游產業素質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1999年我國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近年又提出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這些重大戰略決策必將對我國中西部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2.空間結構演變規律及發展趨勢
按照空間結構理論,區域經濟的發展在地域空間上也有一個演進過程:任何一個區域的發展,都是先從一些點上開始,然后在各點之間沿著一定的軸線發展,并且相互交織成經濟網絡。區域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形成不同的區域空間組織結構(朱麗萌 劉鎮,2001)。這些點就是具有成長及空間集聚意義的增長極――發展條件優越的城市或城鎮。而且各點之間不是孤立的,由線狀的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干線連接在一起,成為極點分布的軸,并相互交織形成經濟網絡。該理論在我國旅游產業空間布局的戰略思想中有著明顯的印記:我國旅游業在發展初期階段,主要是進行旅游景區的開發,形成了客源集散地加旅游景區的發展模式,即在空間上集聚形成旅游產業發展的“點”;隨著改革開放后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沿著東部沿海軸線發展,形成了東部沿海旅游帶;到了本世紀初,珠三角旅游區、長三角旅游區、環渤海旅游區、西南旅游區、中部旅游區等的突破性發展,使得我國旅游產業的空間布局向著較為均衡、協調的方向發展。從而清晰地印證了我國旅游產業空間結構演變的規律及發展趨勢:旅游產業空間結構的演變,是遵循著由“點――線――面”的規律進行的。旅游城市作為區域旅游經濟的增長極,通過極化效應首先使地區經濟極化,形成聚集經濟,而后通過旅游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向周邊地區擴散,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
因此,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大大加快,區域旅游的發展會形成一個新格局,就是以中心城市為主,帶動區域旅游的發展格局(魏小安,2003)。通過抓旅游城市的建設,強化和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使城市不僅成為客流集散中心和中轉地,而且城市本身成為旅游的終極目的地。依靠旅游城市的增長極作用,拉動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通過資源的優化和整合,最終形成整個旅游產業的全面協調發展。
四、 結束語
在旅游產業結構中,行業結構是最基本的結構,空間結構是行業結構的空間形式。旅游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形成不同的旅游產業結構,旅游產業結構的不斷合理化、高級化又會推動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學院旅游系,河南省旅游發展研究所
參考文獻
[1]張輝.旅游經濟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198-201.
[2]唐留雄.現代旅游產業經濟學[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1.26-31.
篇13
在這一經濟環境中,旅游業將受影響最為明顯,尤其是入境旅游人數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少。根據國家旅游公布的數據(表2),顯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旅游業入境人數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波動,且成下行趨勢。
2008年1月18日,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提出了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加快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會議還確定了今年的發展預期目標并部署了八項主要任務。
在2013年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提出了2013年旅游工作的總體要求,其中指出要加強產業融合,提升產業素質,并要重點做好“努力提高旅游業發展質量效益”等八個方面的工作。
短短5年里,經歷了金融危機和經濟整體發展放緩,旅游業工作的主要任務由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為旅游產業融合。
對于旅游產業的發展,其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質變式的產業升級,一是量變式的產業整合。在經濟增長放緩背景下,采用何種方式才是真正符合當前旅游業發展環境與形勢,符合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并有效的應對外部經濟環境變化保證旅游業的穩定,也是當今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
一、旅游產業升級的條件分析
2008年提出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當時這些工作任務與目標是在多年來旅游業整體穩定繁榮發展的基礎上提出的,從長遠來看,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仍是旅游產業必然要面臨的任務與必經過程,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很多學者也認為這正是中國旅游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契機,甚至實現產業升級。但在金融危機過后,經濟增長出現放緩,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究竟是否是產業升級還是有待商榷的。
在工具書中,產業升級解釋為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提升。這一概念隱含著政府采取各種措施以促進和加速本國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演變的主動性。在學術文獻中,產業結構升級是指以資源的合理配置及生產率全面提高為目標按市場經濟規律要求通過技術進步的作用而促使產業結構質態的根本改進和整體水平的進升。產業升級應當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市場行為,而不應當是一種短期的市場運動。
要實現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一,旅游業賴以發展的經濟環境平穩,旅游業穩步發展;二,旅游業原有的體制、發展狀況等已經成為旅游業繼續發展的障礙;三,在具備了升級的基礎后,即高效的專業分工,在政府的引導下,通過一段時間的有計劃有目標的引導與過渡來實現。
2008年之前中國經濟形勢平穩增長,旅游業整體上處于快速上升趨勢,雖然也受到過不同程度的危機影響,但大多都是局部性的、短期性的,未對中國旅游業造成全面的、重大的影響,只有全國性的、內在的危機才會使中國旅游業遭受重大破壞,金融危機正是這樣的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已經中國經濟實體造成嚴重沖擊,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對于旅游業而言,加上1-2月份的雪災,5月份的汶川地震及6、7月份的洪災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整個旅游市場慘淡低迷。加之金融危機之后,整體經濟呈現增長放緩的狀態,因此,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增加對旅游業產業升級提出了挑戰。
其次,雖然整體的經濟大環境出現諸多不穩定性,目前中國旅游業發展中逐漸暴露出了很多管理與體制上的問題,但旅游業整體仍然呈現大幅增長的良好的發展勢頭(表3),目前的管理方式與體制尚未對旅游業的現有及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構成較大障礙,在一定歷史時期內還是可以有效推動旅游業的前進。
第三,中國整個旅游市場很多都處于無序競爭的狀態中,價格戰激烈,高效的專業分工更是無從談起。旅游產業升級是在一段歷史時期內的產業結構與效益等的質變,不是在某個具體的歷史時刻或非常短暫的時間階段中的突變。
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國的旅游產業并不完全具備進行升級的足夠條件。可以說,金融危機是為中國旅游產業升級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但目前所能做的就是應對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做升級前的準備工作。這種準備工作就是旅游產業的整合。
二、旅游產業整合分析
在產業經濟學中,整合是指形成產業的整體力和合力。整合是指把一些零散的要素通過某種方式彼此銜接,從而實現系統的資源的共享和協同工作,最終形成有價值的、高效的整體。簡單來說旅游產業整合就是產業結構結構優化、旅游資源配置和各相關主體利益關系調整的過程。
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旅游產業的發展不應只看重人數、收入等具體的量的增長,應更加注重旅游業內部的分工協作、資源的優化配置、發展質量效益等等。要實現旅游產業的合理、可持續發展,其中旅游產業集群是必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