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風險分析概念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醫院如何防范財務風險,已日益成為提高醫院服務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重要內容。所謂財務風險,是指醫院財務活動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醫院財務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離,從而產生蒙受損失的機會和可能。醫院財務活動的組織和管理過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出現財務風險,導致償債能力降低。
二、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
筆者認為,當前醫院的財務風險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從投資上看,目前不少醫院在進行固定資產購置和更新時,缺乏投資項目的效益分析評價,可行性分析流于形式,缺乏科學的依據和方法,導致盲目購置、更新固定資產或投資項目工期長、資金回收慢、投資效果差,造成資金浪費。
從資金的使用上看,目前醫院的藥品支出在全年支出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藥品管理直接影響資金的使用效益。雖然目前醫院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但是只片面地通過降低藥品的進價來降低藥品的購置成本,而忽視了藥品的儲存成本和缺貨成本,形成了藥品大量積壓、流動資金占用過多、醫療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狀況。
從資金回收上看,一些醫院由于投資過多而導致過度負債經營,資產負債比例過高,償債能力持續減弱,財務信譽下降,一些壞帳爛賬收不回來,使醫院自有資金甚至瀕臨30%的警戒線。而醫療欠費問題向來是不少醫院都頭痛的問題,有的病人經濟困難導致欠費發生,有的病人則用假名惡意欠費,醫療糾紛本身更是不少欠費的主要原因。而由于醫藥費的拖欠導致的資金回收困難,也使醫院財務報表與其實際的財務成果相距較大,而蘊涵巨大的財務風險。
資金的收入上來看,也存在著部分醫生截留病人醫療費用、巧立名目收受病人的款項,有的不開票據或收費不入賬,不僅在資金上對醫院造成損失,長期的話也造成了患者對醫院的意見增多。從而導致醫院門診量減少,醫療質量降低,收支結余長期出現赤字,資本不能保值增值,造成醫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下降,形成財務風險。
三、健全財務管理機制,有效防范財務風險
筆者認為應通過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財務管理機制以加強對醫院財務風險的控制。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實行預算控制
應當加強預算編制、執行、分析、考核等環節的管理,明確預算項目,建立預算標準,規定預算的編制、審定、下達和執行程序,及時分析和控制預算差異,采取改進措施,確保預算的執行,嚴格控制無預算的資金支出,以此保障資金支出有預算可依,避免盲目投資。但也要避免過繁過細。如果醫院預算對極瑣碎的支出也作細微的規定,就會使各職能部門缺乏應有的自由,不可避免地會影響醫院經營管理的效率。要一方面要使預算更好地體現醫院整體目標規劃,另一方面應適當掌握預算控制的度,使預算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二)加強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控制支出,節能降耗,降低服務運營成本。成本控制可通過制定定額成本或標準成本以及成本權重,對材料消耗,水電消耗,公務費消耗等實要現事前控制,對服務質量,單位成本費用等進行量化考核,從而實現成本的全過程控制。要切實發揮成本核算在獎金分配中的作用,通過建立一套權、責、效、利統一的、真正具有激勵機制的獎金分配方案,結合醫院的實際和各科室的特點,在統一的成本核算實施辦法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科室的特殊情況作局部的調整,某些核算因素應做到因科而異。
(三)業務收入管理
根據衛生部《醫院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醫院要在嚴格界定各項業務收入性質基礎上,分別將各項業務收入計入醫療收入和藥品收入科目中。醫療服務和藥品經銷的各項直接費用,要分別列入醫療支出和藥品支出。醫院的管理費用,要按制度的規定合理攤入醫療成本和藥品成本。要依據有關規定嚴格控制費用支出,嚴禁亂攤費用、擴大成本。各臨床科室要堅持不多收、不漏收的收費原則,使用財政部門統一監制的收費票據,切實加強收費票據的管理,認真執行國家《醫療財務制度》及《醫療會計制度》及醫院內部的財經規章制度。各類收費票據要由財務部門統一管理,統一開發,經各收費處審核款、據相符無誤后,將收據存根、收款日報表及繳款單一并上交財務部門進行二次審核進行核銷。以此增加收費管理的透明度,杜絕不開票或不入賬的做法。(四)醫療欠費管理
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和欠費預警制度。可以在一個地區建立患者失信記錄,將患者欠、逃費情況和病情建立檔案,在區域內實行信息共享。同時,對多次惡意欠、逃費者將其列入黑名單,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時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并提供證據。當其在醫院就診時,如非緊急情況,必須交足住院押金。病人醫療費用的擔保應堅持擔保負責原則。患者應先交錢后人院,預交款不足時應提前及時催交。若因病情危重、急救或無主等特殊情況,也應由醫務處主任或分管業務的副院長書面通知收費處,方可限時開通欠費的綠色通道。但財務處應負責催繳因此所形成的欠費。此外,醫療費用也應實行“總量控制,結構調整”,做到科學施醫、合理用藥,嚴格控制醫療總費用的增長,以降低病人的醫療費用支出以此來避免客觀醫療欠費。
(五)逐步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監測指標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財務危機由產生到惡化,并非瞬間所致,通常都是經歷了一個漸進積累轉化的過程。因此通過觀察這些財務指標變化,便可以對醫院的財務危機發揮監測預警作用。目前主要可以采用以下七個指標,其中指標1至3屬于財產效益狀況,而4至7屬于資金運營情況。
1、總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指標可以分析企業盈利的穩定性和持久性,確定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對醫院來說,經營性資產收益率至少不應低于醫療市場或行業的平均值。若實際資產收益率達不到市場或行業平均水平,將會導致醫院在資本市場上融資危機的連鎖反應,所以一般認為該指標不應高于50%。
2、所有者權益收益率。所有者權益收益率是從所有者角度考察醫院盈利水平高低;而總資產收益率則從所有者和債權人兩方來共同考察整個醫院的盈利水平。所有者權益收益率反映所有者投資的獲利能力,該比率越高,說明所有者投資收益越高。
3、資產負債率。從財務角度看,舉債太多,超出債權人心理承受程度,則醫院將很難再借到錢;但舉債太少,則表明醫院比較保守,也表明經營者利用債權人資本進行經營活動的能力很差。因此在利用資產負債率制定舉債決策時,充分估計預期利潤以及舉債風險以做出最優決策。
4、流動比率。從一般財務觀點看,流動資產高于流動負債,表示企業有償債能力,因此流動比率指標是衡量醫院短期償債能力的一個最通用的財務指標,通常這個指標合理的評價標準為150%左右。這個比率越高,表示短期償債能力越強,流動負債獲得清償的機會越大,安全性越大。
5、資金安全邊際率。資金安全率>0,而安全邊際率<0時,醫院財務狀況尚好,但營運效率欠佳;安全邊際率>0,而資金安全率<0時,醫院財務狀況已有危機,應加大賬款回收力度;而若2個比率同時<0,醫院財務危機隨時可能爆發。
6、速動比率。速動資產為變現性較高的流動資產,等于流動資產減去藥品、庫存物資、在加工材料加藥品進銷差價,可以以此評估醫院償還短期負債能力。
篇2
美國斯坦福大學(StanfordUniversity)管理科學與工程系開設了兩門風險分析相關課程[1]:《工程風險分析》(EngineeringRiskAnalysis,課程代碼MS&E250A)與《工程風險分析實踐課》(ProjectCourseinEngineeringRiskAnalysis,課程代碼MS&E250B)。其中,《工程風險分析課》主要講授工程系統中風險管理決策的相關技術方法,內容包括:技術、人、環境方面的權衡分析,決策分析的元素,概論風險分析,故障樹、事件樹、系統動力學,事故后果的經濟分析,以及相關技術在航天系統、核電工廠、醫療系統、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案例實證研究。而《工程風險分析實踐課》(ProjectCourseinEngineeringRiskAnalysis)是在學生先修《工程風險分析課》(MS&E250A)的基礎上開設的,通過指導學生個體或成立小組,從實際問題中總結、抽象、建模風險管理問題,通過風險評估、溝通和管理三個階段,解決實際風險管理問題,學生需要做口頭陳述和完成報告,以達到熟練掌握和運用概論工具解決風險和不確定決策問題的能力。斯坦福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系開設的這兩門風險分析相關課程,相互支撐,從課程代碼上也可以明顯看出,MS&E250A是MS&E250B的先修課程。MS&E250A特別注重風險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的講授,通過概率分析、故障樹、事件樹、系統動力學等基本模型與方法為載體,闡釋風險分析過程,并結合案例進行詳細展開;而MS&E250B在250A基礎理論理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針對某具體背景問題,建立小組,分工收集材料、建模、計算,并完成陳述報告和答辯,特別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團隊研究精神的鍛煉。
(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相關課程現狀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開設了《工程管理》(ProjectManagement,代碼1.040/1.401)課程,其中包括專門幾節內容講授“風險分析-風險與不確定下的決策”,主要包括五部分:風險與不確定定義,風險偏好、態度和效用,決策樹分析;涉及效用函數、風險評估、跟蹤和控制,風險層次化建模、風險結構分解、風險矩陣等分析工具,風險預算、風險預防措施、風險修正,靈敏度分析等決策計劃制定的方法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作為世界知名工科院校,培養了一大批工程領域的杰出人才,在其核心課程《工程管理》別注重“風險分析與決策”的講授,將風險分析作為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且至關重要的環節;在其內容設置上,主要結合決策分析理論,將風險與不確定、偏好、效用、決策樹等決策分析方法融入到風險分析中,并通過風險措施、修正、靈敏度分析等決策方法為風險應對方案的制定提供決策支持,可見,風險分析與決策分析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
(三)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相關課程現狀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工程系統風險管理研究中心[2]開設了《風險建模、評估和管理》(Riskmodeling,assessment,andmanagement)課程,主要講解等級全息建模、決策樹、多目標權衡分析、風險過濾排序與管理、極端事件風險管理、多目標風險影響分析、多目標統計分析等技術方法,并結合復雜系統協同風險建模、國防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與水利系統、交通運輸系統、商業系統、軟件系統等領域的風險建模與分析開展案例研討。此課程的負責人是Y.Y.Haimes教授,他是國際風險分析與多目標決策學術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常年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很多著名的風險分析方法都是他提出并推廣的,比如HHM、RFRM、MRIA等,這些方法現已被美國國防部、NASA等機構采納。可見,風險分析的理論方法是不斷發展的,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風險建模、計算、決策的方法也必須適應時展的需要,不斷改進以解決新的更復雜的系統風險問題。
(四)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相關課程現狀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ManchesterUniv.)系統與決策科學研究中心為研究生開設了《風險、效能與決策分析》(Risk,PerformanceandDecisionAnalysis)課程[3],作者在留學期間曾全程跟聽了本門課程,其內容涉及多準則決策與風險分析中的基本理論和最新發展方向,包括四個專題,10次課,每次3個小時,主要內容有:風險、決策樹分析和效用概念,效用理論與貝葉斯決策理論;多準則決策分析(MCDA)中的效能評估與多準則決策分析,模型與偏好建模,過程與集成方法,集成方法、工具與應用;數據包絡分析的概念和基本模型、方法、工具與應用;多目標線性規劃的概念、模型、方法與應用;以及在商業和工程管理領域的應用。此課程的特點如下:一是將風險基本理論與決策技術有機結合,注重風險應對的科學決策,如DTA、MCDA等;二是注重數據分析處理與不確定性推理算法的講授,包括DEA和ER等;三是將優化技術引入風險分析,建立風險優化的模型與算法,比如MOLP等。此外,作者還調查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析、美國國防采辦大學,國內的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天津大學等開設的相關課程,結合上述四所國外知名高校相關課程現狀,可以發現如下特征:(1)注重基礎理論。各高校或機構都特別注重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的講授,幾乎都涉及不確定性建模、概率分析、故障樹、事件樹等基礎知識點,可見打好基礎,是靈活運用技術工具的基石。(2)聯系決策分析。風險分析與決策分析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將決策分析理論有機地融入到風險分析中,為風險應對方案的制定提供決策支持。比如MIT講偏好、效用、決策樹,Virginia講MTOA,MU講DTA、UT、MCDA等。(3)通過數據說話。風險分析的結果結論要建立在科學的數據分析基礎上,因此各高校都注重定量化數據分析方法的講授和運用。比如MU講數據包絡分析DEA、Virginia講多目標統計分析MSM等等。(4)學術研究引領。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為風險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工具,風險分析學術研究擴展了風險方法庫,風險管理的實踐需要促進了風險分析學術領域的研究。(5)注重實踐能力。各高校在基本理論與方法講授的基礎上,都不約而同地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閱讀前沿文獻、發現問題并解決風險管理問題的能力。比如Stanford專門開設MS&E250B的實踐課。
二、《風險分析與管理》研究生課程建設思考
通過對國外知名高校相關課程的調研及特點分析,結合本校教學實踐,我們提出對《風險分析與管理》研究生課程建設與教學一點思考。
(一)從教學目的來看
本課程主要授課對象為研究生學員,研究生經過本科階段的基礎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研究能力,包括數學知識、計算知識、查找閱讀文獻能力等。而通過本課程的學習達致如下目標:(1)培養學員在工程項目研究中風險應對和風險管理的意識。針對管理學領域中研究對象復雜性和隨機性不斷增長的發展趨勢,本課程旨在幫助學員了解有效的風險分析及管理方法在工程中的重要意義,培養學員在其研究領域中積極應對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意識。(2)增強學員分析管理風險的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員從理論、方法和實際案例三個方面學習掌握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決策和風險監控等管理環節的地位作用、關聯關系和研究熱點,增強學員在理論探索和科研項目研究中分析管理風險的能力。
(二)從教學過程來看
《風險分析與管理》核心在于選擇最佳風險管理技術組合,其重要環節是對各種技術的綜合運用、優化、組合,難點在于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因此,提出本課程教學過程主要三步:(1)講———講概念、講理論、講過程。主要通過教師講解風險分析與管理的基礎理論,包括風險分析與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熱點以及一般流程,著重講授風險分析與管理的一般化四階段及其相互關系。(2)學———學方法、學技術、學工具。學的主體是學生,學就是要求學生了解并掌握風險分析與管理過程中涉及的基本方法和技術,包括風險識別、分析、評估與應對中的經典方法;同時學會使用相關軟件工具,實現初步的模型求解與運算。(3)做———做練習、做案例、做研究。根據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講”和“學”最終要落到“做”上。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方法和工具解決簡單示例;能夠圍繞某背景案例,實現從風險識別、建模、分析到求解的全過程求解,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和方法論;最后,能夠在案例中捕捉到問題,查找文獻,創造性地提出新的科學問題并提出解決策略,完成“做研究”,真正實現教與學的統一。
(三)從教學內容來看
在上述教學目的和過程的指導下,參考國內外相關高校和機構的相關課程內容,結合我們的實際,本課程具有自身的特點:一是實踐性。風險分析與管理的基本理論是形成本課程整體知識結構和靈活運用技術方法的基石,風險分析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應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掌握基本過程和方法。另一方面,科學問題來源于實踐,并用于改進實踐,工程實踐是風險分析與管理研究和教學的源泉。因此,必須將二者有機結合,在實踐中學理論,學好理論用于實踐。二是系統性。風險分析管理理論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以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決策、風險監控為主線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在課程設計時,必須涉及到風險分析與管理的全過程,每個階段對應講授一到兩種經典方法,使得整個課程學習成體系。三是時代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課程教學中,要緊跟時展,多選多用當前社會生產生活及工程建設中的出現的事件、案例,以此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知識學習的興趣;二是課程內容設置中,不斷更新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的發展推動著風險分析方法技術的改進,尤其是一改以往以定性分析為主的局面,大量引入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和技術,在課程建設中引入國際研究最新成果,用更加科學的方法解決復雜的不確定性風險問題。四是綜合性。風險分析與管理課程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系統科學、行為科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課程設置與教學中,應特別注重與決策分析理論與方法的交叉。從上述國外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出,風險分析與決策分析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應當將決策分析理論有機地融入到風險分析中,為風險應對方案的制定提供決策支持。因此,本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上,需關注以下方面:一是風險分析與管理的概念、理論、過程。風險分析與管理基礎理論,主要包括風險分析與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熱點以及一般流程,著重講解風險分析管理的基本理論,使學員掌握基本階段及其相互關系,形成對本課程整體知識結構的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包括:風險分析與管理的重要性,風險分析與管理研究熱點;領會風險分析與管理學習的意義和目的,掌握基本概念與定義,了解本領域研究熱點與前沿。基本過程包括:國外風險分析與管理過程,風險分析與管理的一般過程,各階段之間的聯系;了解國外風險分析與管理的過程,掌握風險分析與管理基本階段以及相互關系。二是風險分析與管理的方法、技術、工具。風險分析與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估、風險決策和風險應對,每個階段有其特有的技術方法支持,結合國內外學術研究成果,在風險識別階段主要設置風險識別一般方法、情景分析法、級層次建模方法HHM等內容;在風險分析階段主要設置風險故障模式與影響分析,風險故障樹分析,風險過濾、排序技術(RFRM)等內容;在風險評估階段主要設置風險矩陣評估法,貝葉斯風險評估方法,蒙特卡羅方法;學習并掌握風險矩陣評估、貝葉斯風險評估及其蒙特卡羅仿真方法在風險評估中的運用等內容;在風險應對階段主要設置風險應對的概念與措施,風險監控過程,多目標風險管理方法等內容。通過上述內容的學習,使研究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風險分析處理模型與技術,并提高其自我學習新方法的能力。
(四)從教學方法來看
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我們急需創新教學模式。(1)通過閱讀匯報深入掌握基本技術方法模型。根據學員研究領域,從國外高水平頂級雜志上選取風險分析與管理技術方法文獻,由學生組成3-5人小組,通過任務分工,閱讀、研討、實驗,并對其他小組學生進行陳述,講解方法、思路及其優缺點,接受提問并答辯。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達到深入教學目的。(2)通過案例與研討式教學加強應用能力培養。課程教學組織中注重開展案例教學、研討式教學,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在各個知識點的教學中,要盡可能引入案例;在課程教學中,加大教學的實踐環節,訓練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研究、解決能力。同時,結合學生所參與的科研項目,積極引導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理解,鍛煉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參照斯坦福和弗吉尼亞大學的案例教學模式,結合本校從事科研攻關任務的實際,我們可以圍繞以下案例進行研討:大型工程風險分析與管理案例,軟件項目風險分析與管理案例,航天項目管理中的風險分析與管理案例,裝備采辦管理中的風險分析與管理案例,反恐風險分析與管理案例,通過案例研討,掌握所學方法在實際工程中的運用。
篇3
近年來國內的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4〕。傅湘等用概率組合方法估算了水庫下游防洪區的洪災風險率,用系統分析方法建立了大型水庫汛限水位風險分析模型;馮平等研究了汛限水位對防洪和發電的影響,通過風險效益比較定量給出了合理的汛限水位;謝崇寶等分析了水庫防洪風險計算中水文、水流及水位庫容關系的不確定性,研究了水庫防洪全面風險率模型應用問題;梁川以極差分析法進行防洪調度風險評估;王本德等〔5〕建立了水庫防洪實時風險調度模型,該模型考慮了水庫下游防洪效益與水庫風險兩個目標,又在論述水庫預蓄效益與風險分析的必要性和主要困難的基礎上,首先提出了一種風險率的計算方法,然后提出一種以經濟效益與風險率為目標的水庫預蓄水位模糊控制模型及求解方法;田峰巍等提出了依據典型聯合概率分布函數的風險決策方法。李國芳和覃愛基采用頻率分析方法,對水利工程經濟風險分析方面進行探討,得出一些有益的結論。隨著矩分析方法和熵理論的日臻完善,可將信息熵、概率論和風險估計結合起來,建立最大熵風險估計模型。李繼清等〔6〕采用層次分析方法,將水利工程經濟效益系統劃分為防洪、發電、灌溉(供水)效益子系統,辯識出風險因子,通過兩種風險組合方式,建立最大熵模型,得到系統經濟效益的風險特性。
2風險分析的一般方法〔5~10〕<>
2.1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是通過對風險主體進行實際調查并掌握風險的有關信息。動態與靜態結合是指調查既要了解主體的現狀,又要了解過去,又要歸納總結,預測它的未來。就水資源系統而言采用調查法對有些問題并不適宜,如水庫調度風險問題。
2.2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系統方法
系統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是從系統整體性出發,通過研究風險主體內部各方面的關系、風險環境諸要素之間的關系、風險主體同風險環境的關系等,確定風險系統的目標,建立系統整體數學模型,求解最優風險決策,建立風險利益機制,進行風險控制和風險處理。該方法適用廣泛,從理論上講是較科學、理想,但應用難度大。
2.3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2.3.1定性風險分析方法定性風險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風險可測度很小的風險主體。常用的方法有調查法、矩陣分析法和德爾菲法。德爾菲法是美國咨詢機構蘭德公司首先提出,主要是借助于有關專家的知識、經驗和判斷來對風險加以估計和分析。在水資源系統中有些不確定性因素難以分析、計算,因此該法在水庫調度風險決策中具有實用價值。
2.3.2定量風險分析方法定量風險分析方法是借助數學工具研究風險主體中的數量特征關系和變化,確定其風險率(或度)。
(1)基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風險分析方法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研究水庫調度中可靠性與風險率的最為有力的工具,如過去對水庫運行的發電保證率和灌溉保證率等的計算均是建立在該基礎上的。該基礎理論和方法也適宜于解決風險率的計算。
根據水庫調度中風險的特點,以下介紹4種方法:
①采用典型概率分布函數計算風險率
在水庫調度中,影響風險主體的不確定性風險變量(或隨機變量)大都服從一些典型的概率分布,如三角形分布、威布爾分布、正態分布、高斯分布、伽瑪分布、皮爾遜Ⅲ型分布等。因此用概率分布密度函數的積分便可分析計算決策指標獲取的可靠率或風險率指標,該法計算簡單且精度也可基本滿足要求。
②依據貝葉斯原理計算風險率
設B1、B2、…、Bn是一組互斥的完備事件集,即Bi互不相容,則有∑Bi=Ω,又設P(Bi)>0,則對任一事件A,設P(A)>0,則有:
P
式中,P(Bi)為先驗概率(已知)或事前概率;P(A/Bi)是與先驗概率相關的條件概率(已知);P(Bi/A)是事件A發生的條件下,引起Bi發生的概率,為后驗概率(未知)。
在水庫調度中當Bi為水庫放水,A為影響水庫放水的入庫水量和庫水位,則P(Bi/A)為水庫在已知入庫水量和庫水位的條件下,水庫放水的概率。同理,可對水庫放水的風險率進行計算。
③風險度分析法
用概率分布的數學特征如標準差σ或σ-半標準差,可說明風險的大小。σ或σ-越大則風險越大,反之越小。因為概率分布越分散,實際結果遠離期望值的概率就越大。
σ=(DX)1/2=((Xi-MX)2/(n-1))1/2或σ-=(DX)1/2=((Xi-MX)2P(Xi))1/2
σ是僅統計Xi<MX或Xi>MX。用σ、σ-比較風險大小雖然簡單,概念明確,但σ-為某一物理量的絕對量,當兩個比較方案的期望值相差很大時可比性差,同時比較結果可能不準確。為了克服用σ-可比性差的不足,可用其相對量作為比較參數,該相對量定義為風險度FDi,即標準差與期望值的比值(方差系數):
FDi=σi/MX=σi/μi
風險度FDi越大,風險越大,反之亦然。風險度不同于風險率,前者的值可大于1,而后者只能小于等于1。
④離散狀態組合法
此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給出各風險變量的離散型估計值;然后按照概率組合原理由這些離散的估計值來推求結果出現的大小及其可能性。該法屬窮舉的范疇,當風險變量較多,且每個風險變量的離散狀態個數較多時,就存在“維數災”。但在風險變量個數較少,每個風險變量內有發生或不發生兩種狀態即三項分布的情況下,用這種方法分析風險十分有效。
(2)基于馬爾柯夫過程的風險分析法
水庫調度中的入庫徑流過程一般服從于馬爾柯夫過程(馬氏過程)。馬氏過程是一類變量之間和相互關聯影響的非平穩隨機過程,其基本特性是無后效性。因此可用馬氏過程狀態轉移概率來推求水庫調度中風險變量相互影響的風險率計算問題。用馬氏過程已成功地推求了水庫調度方案的發電可靠率(保證率)。
(3)蒙特卡洛模擬法(MC法)
此法是目前西方國家廣泛應用的投資風險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將影響工程經濟效果的風險變量依各自的分析分別進行隨機取樣,然后用各變量的隨機值來計算經濟評價指標值,這樣對每個變量隨機地取一次樣就可以計算出經濟評價指標的一個隨機值,要作出經濟效果評價指標與其實現的累積概率的關系曲線,需要多次的重復試驗,且隨隨機風險變量的增多,其重復模擬計算的次數也要增多,需借助計算機進行計算。另外,這種方法難以解決各個風險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且要求給出各個風險變量的概率分布曲線,在統計數據不足時難以實現。MC法可以考慮隨機變量各影響因素,但計算量大且結果未必一定精確。所以,在有其它簡單方法時,一般都避免使用MC法,或以此法作為一種對照。
(4)模糊數學風險分析法
水庫調度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多,如徑流、用水、庫水位變化等,常模糊不清,具有明顯的模糊現象和特征,因而用模糊數學進行風險分析是非常適宜的。
(5)一階二次矩法
此法的步驟是先選擇一理論分布族g(y)=g(y,θ)來逼近Z=f(X1,X2,…,Xn)的概率分布,然后用泰勒公式將Z在(X1,X2,…,Xn)的均值(μ1,μ2,…,μn)處展開,舍去二次以上的高階項,這樣近似求得的二階矩,進而估計參數。
一階二次矩法未考慮有關基本變量分布類型的信息,因此不能用概率指標合理反映結構的可靠度,實際上變量的分布類型對可靠度是有影響的。本法只適用于線性方程,當狀態方程為非線性時,在中心點處取線性近似,因此可靠度指標是近似的。由于狀態方程在描述一個問題時,因方程形式不同,其可靠度指標的近似值也不同,無法保持不變性是該方法的最大弱點。
(6)極限狀態法(JC法)
JC法是一階二次矩法的改進,該法適用于隨機變量為任意分布的情況。其基本原理是:先將隨機變量的非正態分布用正態分布代替,對于此正態分布函數要求在驗算點處的累計概率分布函數(CDF)值和概率密度函數(PDF)值與原來分布函數的CDF值和PDF值相同。然后根據這兩個條件求得等效正態分布的均值和標準差,最后用一階二次矩法求出風險值。
(7)最大熵法
最大熵法的基礎是信息熵,此熵定義為信息的均值,它是對整個范圍內隨機變量不確定性的量度。信息論中信息量的出發點是把獲得的信息作為消除不確定性的測度,而不確定性可用概率分布函數描述,這就將信息熵和廣泛應用的概率論方法相聯系;又因風險估計實質上就是求風險因素的概率分布,因而可以將信息熵、風險估計和概率論方法有機地聯系起來,建立最大熵風險估計模型:先驗信息(已知數據)構成求極值問題的約束條件,最大熵準則得到隨機變量的概率分布。
應用最大熵準則構造先驗概率分布有如下優點:①最大熵的解是最超然的,即在數據不充分的情況下求解,解必須和已知的數據相吻合,而又必須對未來的部分做最少的假定;②根據熵的集中原理,絕大部分可能狀態都集中在最大熵狀態附近,其預測是相當準確的;③用最大熵求得的解滿足一致性要求,不確定性的測度(熵)與試驗步驟無關。
最大熵法的計算量小于蒙特卡洛法,需要進行許多數學推導,計算較復雜,所以通常只應用在大型工程項目的風險分析中。
3結語
目前,風險分析的方法已有多種,它們在考慮因素、輸入信息、計算量以及適用對象上各有不同,進行汛期水庫調度風險分析時,應結合本領域本地區的具體情況、特點,比較和改進現有的方法。洪水調度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本身具有復雜性,因而還要積極拓展其他新理論新方法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潘敏貞,林翔岳.對水庫汛期調度進行風險分析〔J〕.河海水利1995,(2):35~37.
〔2〕王麗萍,傅湘.洪災風險及經濟分析〔M〕.武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
〔3〕(美)德克斯坦L.等編.吳媚玲等譯.水資源工程可靠性與風險〔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3.
〔4〕王棟,朱元生生.風險分析在水系統中的應用研究進展及展望〔J〕.河海大學學報,2002,30(2):71~77.
〔5〕王本德,等.水庫預蓄效益與風險模型〔J〕.水文2000,20(1):14~18.
〔6〕李繼清,等.應用最大熵原理分析水利工程經濟效益的風險〔J〕.水科學進展.2002,14(5):626~630.
〔7〕王棟,朱元生生..防洪系統風險分析的研究評述〔J〕.水文2003,23(2):15~20.
篇4
GAO WeiweiLIU HongWANG Liwei
(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 Shanghai 200336)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risk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ood-borne diseases monitoring. By summarily analyzing the related risk assessment work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he risk analysis in food-borne diseases monitoring. That risk analysis in assessing food contaminants harm level, formulating measur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food safety,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food-borne diseases, and better protecting human health is very important.
[Keywords] Risk Ananlysis; Food-borne Disease; Quantitative; Microorganisms
近年來,風險分析的應用開始逐漸深入到衛生領域。2009年6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簡稱《食品安全法》)也是我國第一次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把風險分析的概念正式應用到食品安全領域,也對公共衛生的學科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風險分析在食源性疾病監控中的應用進展作一綜述。
1.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和監控現狀
1.1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WHO)把食源性疾病定義為: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內的各種致病因子引起的感染或中毒。我國2009年頒布實施的《食品安全法》把食源性疾病定義為: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常見的致病因子有各種致病微生物、真菌及其毒素、天然毒素、寄生蟲和有毒化學物等。
1.2國內外食源性疾病監控現狀
近年來食源性疾病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各國政府面臨的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美國通過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網(FoodNet)、國家法定疾病監測報告系統、公共衛生實驗室信息系統、海灣國家弧菌監測系統、食源性疾病暴發監測系統等開展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其他還包括:完整的食源性疾病負擔評估、風險分析理論模型的建立及在食品安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構建基于內科醫生組織的食源性疾病監測系統、食源性疾病癥狀監測系統、不明原因食源性致死因子研究等。此外,美國還開展了食源性疾病歸因資料研究,這也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匯聚了包括來自美國、英國、丹麥等國家的食品衛生專家。
歐盟自1980年起由WHO在歐洲組織實施食源性疾病監控項目。該項目由德國聯邦危險性評估研究所(BFR)管理,主要是為完成區域性范圍內的目標而設立,為適應社會發展、監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信息。自1980年運行以來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青睞,參加成員由最初8個國家增加到52個歐盟國家中的51個。
美國制定食品法律法規政策及相關風險評估工作主要由衛生和人類服務部(DHHS)、農業部(USDA)、環境保護局(EPA)完成。2003年美國農業部(USDA)成立了一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確定風險評估的優先領域,提供實施風險評估的技術指導,加強各機構在風險評估中的合作與交流。美國的食品安全標準都是在進行客觀的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制定的。
丹麥擁有較完整的食源性疾病監測系統。其監測范圍涵蓋了“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病原物質監測,尤其是啟動了沙門菌監測、微生物溯源技術應用、在特殊病原物或特殊食品中的風險評估等監測項目。
英國每年都發表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監測報告,同時英國也在開展從動物到食品的微生物指紋圖譜追蹤,還發展了根據每年不同食品所致的發病情況估計該類食品相對危險度的方法。
加拿大建立了食品監督系統(CFI),并由衛生部開展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以提供一個早期檢測系統,為評價控制策略提供基礎。同時該國還建立了食源性疾病暴發應急預案,采取綜合應對措施,以確保所有相關機構在食源性疾病暴發時能迅速動員并應急響應,從而減輕并控制風險。
中國建立了全國性的食物中毒網絡直報系統,并在2000年開始了全國性的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各省市,這一網絡將進一步擴大到中西部地區。目前,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報告系統也正在不斷完善。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人口流動以及戰爭和自然災害,食源性疾病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趨勢。食源性疾病可能在局部地區、全國或國際范圍發生,它不僅會影響人類健康,有時還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影響。2008年首先在中國暴發的嬰幼兒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致病事件至少造成26萬余人生病,直接經濟損失數十億。因此對食源性疾病的監控亟待加強,并迫切需要尋求更新的監控理念和技術手段,同時還需要世界各國的協同作戰。
2.食品風險分析的概念和應用
2.1概念
食品風險分析是包含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信息交流3個組成部分的科學框架,其中風險評估是整個體系的核心和基礎。風險分析的根本目標在于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和促進公平的食品貿易。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CAC)會對風險分析的一系列定義[1]如下:
危害(Hazard):食品中含有的,潛在的將對健康造成副作用的生物、化學和物理的致病因子。風險(Risk):由于食品中的某種危害而導致的有害于人群健康的可能性和副作用的嚴重性。
風險分析(Risk Analysis):是包含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信息交流3個組成部分的科學框架。
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是包括以下步驟的科學評估過程:(1)危害確定,(2)危害特征描述,(3)暴露評估,(4)風險特征描述。其中,危害確定(Hazard Identification):對可能在食品或食品系列中存在的,能夠對健康產生副作用的生物、化學和物理的致病因子進行鑒定。危害特征描述(Hazard Characterization):定量、定性地評價由危害產生的對健康副作用的性質。對于化學性致病因子要進行劑量-反應評估;對于生物或物理因子在可以獲得資料的情況下也應進行劑量-反應評估。劑量-反應評估(Dose-Response Assessment):確定化學的、生物的或物理的致病因子的劑量與相關的對健康副作用的嚴重性和頻度之間的關系。暴露評估(Exposure Assessment):定量、定性地評價由食品以及其它相關方式對生物的、化學的和物理的致病因子的可能攝入量。風險特征描述(Risk Characterization):在危害確定、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評估的基礎上,對給定人群中已知或潛在的副作用產生的可能性和副作用的嚴重性,做出定量或定性估價的過程,包括伴隨的不確定性的描述。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這個過程有別于風險評估,是權衡選擇政策的過程,需要考慮風險評估的結果和與保護消費者健康及促進公平貿易有關的其他因素。如必要,應選擇采取適當的控制措施,包括取締手段。
風險信息交流(Risk Communication):貫穿風險分析整個過程的信息和觀點的相互交流的過程。交流的內容可以是危害和風險,或與風險有關的因素和對風險的理解,包括對風險評估結果的解釋和風險管理決策的制定基礎等;交流的對象包括風險評估者、風險管理者、消費者、企業、學術組織以及其他相關團體。
2.2風險分析的應用
1986-1994年舉行的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中形成的實施衛生與動植物檢疫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 SPS協定)[2] 中強調,食品的安全措施應建立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聯合國成員國應確保其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是采用有關國際組織制定的風險評估方法,并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對人、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進行風險評估。1995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 FAOPWHO) 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了危險性分析應用于食品標準制訂的聯合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提出在食品安全領域進行危險性分析的新概念[3]。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于1997年正式決定采用與食品安全有關的風險分析術語的基本定義,并把它們包含在新的CAC工作程序手冊中。目前,風險分析已被公認為是制定食品安全標準的基礎。世界衛生組織在2001 年召開的第53 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重申,要最大可能地利用發展中國家在食源性因素風險評估方面的信息來制定國際標準。
3.風險評估與食源性疾病監控
3.1 點評估
概率評估點估計(point-estimate):數據輸入為單一的數字,例如平均值或95 %置信區間上限值(一般是表示“最壞的情況”,即worst case分析)。點估計應用比較簡便,節省時間,但是點估計的不足在于對風險情況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通常忽略評估信息的“變異性”和“不確定性”。如“最壞情況”評估通常是描述一個完全不可能發生的設想,即所有的情況都做最壞的估計,由此得到的評估結果常常在現實中是不客觀的,容易帶來對風險問題的錯誤理解。一般來說,“最壞情況”的評估只是作為最保守的估計。
3.2概率評估
與點評估和簡單分布相比,概率暴露評估模型可用來描述食品污染物的暴露風險分布, 如對某一特定的健康影響發生的概率;它也可用于描述最終可能用于概率風險評估的暴露分布。在概率分析的過程中,主要采用了Monte Carlo模擬分析[4]的方法,市場上的風險分析軟件@risk4.5、Crystal Ball等可用于食品中污染物暴露評估模型的構建。在食品污染物的膳食暴露概率分析的模型中, 食品消費數據及殘留量/或濃度數據均使用分布, 并且依據每一個輸入的分布, 找出與暴露過程相一致的數學模型, 用隨機生成的一些數值來模擬膳食暴露。即一旦模型和輸入的數據被選擇了, 運用合適的軟件系統, 就可以設置所需的模擬和重復數據, 并且可以利用這個模型對所有可能的結果進行分析和判斷,也可對一些與暴露評估相關的不確定性因素進行定性。
3.3 風險評估的應用
3.3.1生物性污染物風險評估
2002 年WHO/FAO 聯合評估專家組完成了蛋和肉雞中沙門菌的風險評估。雞肉中沙門菌的風險評估尚未能包括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食物鏈。評估結果顯示,降低被沙門菌污染雞肉的流行率與人群患病的危險性密切相關,如果將雞肉中沙門菌的污染率由20 %降低到10 %,可使人群的感染發病率降低50 %。蛋中腸炎沙門菌的風險評估表明,降低雞群中腸炎沙門菌的流行率可直接降低人群的發病率。模型可同時用于評估改變蛋的儲存時間和溫度對人群發病的影響。改變烹調方式無助于交叉污染帶來的發病危險性,而家庭引起交叉污染是引發疾病的重要來源[5]。
2004 年WHO/FAO 聯合出版了有關即食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風險評估報告。報告指出,攝入一定量單增李斯特菌引起疾病的概率與疾病的三大要素有關:食物、菌株的毒力和消費者的敏感性。評估模型顯示,在不同的國家攝入單增李斯特菌菌量導致疾病的危險性差異沒有顯著性,而不同的加工、操作方式影響了食品的污染途徑和餐后致病的危險性。預防和控制食品消費時的污染水平,將對降低李斯特菌病有顯著影響,特別是控制好儲存溫度和時間,將減輕細菌生長帶來的危險性。迄今,李斯特菌病患者都與攝入了不符合李斯特菌限量標準的食品(0 CFU/g 或100 CFU/g) 有關。單增李斯特菌的風險評估僅關注于即食食品,并且僅調查了超市至消費階段。危險性特征描述的結果受到模型中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如細菌在食品中的污染情況、污染水平、繁殖情況、人群消費特點以及副作用等與攝入相當數量的單增李斯特菌細胞之間的關系。用于單增李斯特菌評估的定量資料僅限于歐洲食品,對消費特征的描述也僅限于加拿大或美國。
在國內陳艷等[6]人為模擬生牡蠣消費引起副溶血性弧菌(VP)疾病的危險性,在福建省開展了定量微生物風險評估。結合暴露評估模塊的結果與貝塔-泊松劑量反應模型,推測由消費VP污染的生牡蠣導致疾病發生的危險性,分析結果表明,零售期間牡蠣的未冷藏時間、零售帶殼牡蠣體VP密度的對數值、冷卻持續時間和氣溫等因素與疾病發生的危險性顯著相關。采取縮短零售期間牡蠣的未冷藏時間、快速冷卻、微熱處理和冷凍貯存等控制措施,能夠明顯降低疾病發生的人數。該研究為我國制定減少VP對公眾健康影響的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此外,FAO/WHO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7],根據流行病資料和動物實驗結果采用數學模型估計黃曲霉毒素(AF)的致癌作用強度,即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1ng,每年能在1 0萬人中增加肝癌的病例數。經綜合多項研究的結果,得出在 HBsAg (-) 人群中,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1ngAF,每年在10萬人群中可增加0.01個肝癌病例,而在 HBsAg (+)人群中,則可增加0.03個肝癌病例。
3.3.2化學污染物風險評估
JECFA在廣泛收集各國數據的基礎上,對丙烯酰胺進行了系統的評價[8],丙烯酰胺非致癌效應的NOEL為 2ug/kgbw;而根據動物致癌實驗的結果,最保守的致乳腺癌的BMDL0.3mg/kg bw。評價結論為:平均攝入量不會產生有害作用,但不排除高消費量發生神經損害的可能。
蘇丹紅作為一種染料在工業上應用廣泛, 因其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危險性, 我國及歐美等國家嚴格限制其作為色素在食品中進行添加,但目前在我國和歐美市場上發現了含蘇丹紅I的食品,這引起了公眾的普遍關注。宋雁等人就蘇丹紅I-Ⅳ在食品中的污染情況、人體暴露情況、人體接觸途經及生物標志物、 對人體健康 的潛在危險性等方面進行評估[9]。
高峻全等人運用總膳食的方法得到了2000年中國成年男子和全國平均膳食 中鉛、鎘攝入量及占暫定每周允許攝入量(PTWI )數據,結論表明中國不同地區膳食鉛、鎘的攝入量是安全的,只有某些地區的個別樣品超過中國食品中鉛,鎘限量標準[10]。
4.小結
風險分析在科學評估食品中污染物危害水平、制定切實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發生、更好地保護人類健康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以法律的形式確立對上述內容開展監測,對于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食品安全法》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制度” ,確立了我國食品安全管理中對于健康危害的評價采用風險評估的手段,并將這一手段作為一種制度加以規定,充分反映了我國食品安全管理更加強調科學性,也標志著我國采用國際通行的原則和方法開展風險評估研究工作并制定相應規范,將風險評估與管理相結合,使我國的食品標準體系和衛生管理規范與國際接軌。
主要參考文獻:
[1]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Joint FAOP WHO Food Standards Programme ,Procedural Manual ,12th edition ,FAO Rome ,2001. 432-444
[2]WTO.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Measures ,1994.
[3] FAO/WHO. Application of risk analysis to food standards issues.In : Report of a Joint FAOP WHO Expert Consult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 WHO,1995
[4]Zwietering MH , van Gerwen SJC. Sensitivity analysis in quantitative microbial risk assessment . Int J Food Microbiol , 2000 ,58∶ 213-221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isk assessments of Salmonella in eggs and broiler chickens , 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series 1 , 2002
[6]陳艷,劉秀梅福建省零售生食牡蠣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危險性評估[J], 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6年18(2):103-107
[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valuation of Certain Contaminants,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930 Geneva :WHO 2 0 0 6
篇5
做任何事情都有風險,軟件開發也一樣。軟件風險使任何軟件開發項目中都普遍存在的問題,它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損害軟件開發過程和軟件產品的質量,因此在軟件開發過程中如果能夠及時識別和分析風險,進而采取相應措施去設法避開或轉移風險。螺旋模型是根據系統包含的風險看待軟件開發過程的一種軟件生命周期模型,螺旋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使用原型及其他方法來盡量降低風險。理解這種模型的一個簡便方法,是把它看作在每個階段之前都增加了風險分析過程的快速原型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簡化的螺旋模型
2.瀑布模型
螺旋模型是由TRW公司的B.Boehm于1998年首先提出的,綜合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的優點,還增加了兩者都忽視的風險分析,把開發活動和風險管理結合起來,將風險減到最小并控制風險。
螺旋模型以需求和一個初始的開發計劃(包括預算、約束、人員安排方案、設計和開發環境)為起點,在產生“操作概念”文檔(它從高層描述系統如何工作)之前,該過程插入一個評估風險和可選原型的步驟。在操作文檔中,一組需求被指定并進行詳細檢查,以確保需求盡可能完整和一致。因此,操作概念是第一次迭代的產品,而需求則是第二次迭代的主要產品。在第三次迭代中,系統開發產生設計,而第四次迭代能夠進行測試。完整的螺旋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完整的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項目從小規模開始,然后探測風險,制定風險控制計劃,由此確定下一步項目是否還要繼續,然后進行下一個螺旋的反復。螺旋模型第一圈的開始起點可能是一個概念項目,也可能是被舍棄不用的項目。螺旋模型的每一次迭代都根據需求和約束進行風險分析,以權衡不同的選擇,并且在確定某一特定選擇之前,通過原型化驗證可行性或期望度。當風險確認后,項目經理必須決定如何消除或最小化風險。
螺旋模型的每一次迭代都包含了以下六個步驟:
(1)決定目標,替代方案和約束。
(2)識別和解決項目的風險。
(3)評估技術方案和替代解決方案。
(4)開發本次迭代的交付物和驗證迭代產出的正確性。
(5)計劃下一次迭代。
(6)提交下一次迭代的步驟和方案。
螺旋模型隨著項目成本不斷增加,風險逐漸減小。在每次迭代結束后都需要對結構進行評估和驗證,以幫助軟件開發小組加強項目的管理和跟蹤,當發現無法繼續進行下去時,可以及早地終止項目。
同其它生命周期模型相比,螺旋模型比較復雜。螺旋模型的特點鮮明。每一圈是一個階段,每個階段里又有一些活動。階段可分為操作的概念、軟件需求、產品設計、詳細設計、編碼、單元測試、集成和測試、驗收測試、實現。活動包 括需求與計劃、風險分析、設計與制作、用戶評價。螺旋模型為軟件項目的管理人員及時調整決策提供了便利,從而降低軟件開發的風險。
螺旋模型支持用戶需求的動態變化。在軟件開發過程中,用戶可能會不斷修正原來提出的需求,甚至可能增加新的需求。為了適應這種情形,原形的總體結構、算法、源代碼和測試方案都應該具有良好的可擴充性和可修改性。在螺旋模型中,需求分析和軟件實現是互相依賴、緊密聯系的。開發過程中,開發人員依據需求分析的結果需求規格說明來進行軟件實現;實現過程中,又對需求規格說明進行精確,結合新發現的需求和用戶提出的新的需求對需求規格說明進行修改。需求規格說明是用戶和軟件開發人員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基礎。螺旋模型要求用戶不斷為原型進行評估,用戶關于原型的意見對后續軟件開發起決定作用,用戶參與到軟件開發的所有關鍵決策中。螺旋模型有助于提高所開發的軟件產品的適應能力,這種模型強調原型的可擴充性和修改性,在整個生命周期中一直存在原型的進化,這就要求軟件開發人員考慮到未來所有可能的軟件進化,設計出易于擴充、易于修改的軟件產品。
螺旋模型有許多優點:對可選方案和約束條件的強調有利于已有軟件的重用,也有助于把軟件質量作為軟件開發的一個重要目標;減少了過多測試(浪費資金)或測試不足(產品故障多)所帶來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在螺旋模型中維護只是模型的另一個周期,在維護和開發之間并沒有本質區別。風險分析可使一些極端困難的問題和可能導致費用過高的問題被更改或取消。
螺旋模型并不完美,主要優勢在于它是風險驅動的,但是這也可能是它的一個弱點。除非軟件開發人員具有豐富的風險評估經驗和這方面的專門知識,否則將出現真正的風險:當項目實際上正在走向災難時,開發人員可能還認為一切正常。因此,需要開發人員具有相當豐富的風險評估經驗和專門知識,還需要管理人員有高度的責任心、專注及有管理經驗。而且螺旋模型要求用戶參與階段評價,對用戶來說比較困難,不易取得好的效果。過多的迭代次數會增加開發成本,延遲提交時間;并且在迭代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標識重要的客戶需求和關鍵的改進點,就會在人力、財力和時間方面引起無謂的損耗。
不是任何軟件都可采用螺旋模型進行開發的,螺旋模型主要適用于內部開發的大規模軟件項目。如果進行風險分析的費用接近整個項目的經費預算,則風險分析是不可行的。事實上,項目越大,風險也越大,因此,進行風險分析的必要性也越大。此外,只有內部開發的項目,才能在風險過大時方便地中止項目。
在不確定性因素很多,很多東西前面無法計劃的情況下,一般盡量采用螺旋模型,并且開發者必須精通風險分析和風險排除方面的知識及經驗,這樣,使用螺旋模型才會獲得成功。
篇6
其實,食品安全風險不僅是食品存在的問題,更是一種社會文化與心理上的構建,由食品安全引發的社會恐慌所造成的影響,遠遠大于食品安全風險本身的影響。例如在2011年發生的新乳品國標修訂事件,相比于生乳品安全標準該如何制定這一客觀問題,消費者更多的卻是在關注隨著社會的進步乳品安全標準卻在倒退的問題。這一事件恰好反映了食品安全風險背后的社會屬性。因此,食品安全風險分析不是單純地研究食品,還需要涉及社會類的學科,例如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
二、高校開設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相關課程的現狀
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截止到2017年,我國共有252所高效開設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調查者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了其中85所高效的人才培養計劃,并對這些培養汁劃進行整合與分析,結果顯示,在這85所高校中,只有4所高校將風險分析課程作為一門單獨的專業課來開設,有19所院校盡管沒有開設風險分析課程,卻開設了教學內容與風險分析高度重合或高度相關的課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院校開設了與風險分析具有一定相似度的課程。另外,70%的高校并沒有開設風險分析相關課程,而是將風險分析的專業內容分散在了《食品毒理學》、《食品標準與法規》等其他課程之中。在分散風險分析知識的課程中,開設《食品毒理學》的院校最多,其比例高達96.4%。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身為風險評估基礎課程的《食品毒理學》在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中受到足夠的重視,但是風險分析作為一門單獨課程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
三、高校開設食品安全風險分析課程的必要性
首先,在國家的食品安全戰略中,加強風險分析教育已經成為趨勢。在《食品安全法》中,有關食品風險分析機制與評估機制建立的內容占了整整一章,由此可見國家對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重視,并開始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在風險分析方面,我國學科建設十分落后,起步較晚,使得相關人才資源嚴重匱乏,特別是缺少基層的專業技術人員。因此,國家對風險分析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
篇7
美國COSO委員會《內部控制框架》所使用的風險評估概念屬于廣義風險評估,《內部控制框架》將其作為內部控制的關鍵構成要素。
(一)設定目標
根據《內部控制框架》,風險評估首先要設定目標。設定目標是風險評估的前提條件。風險是與目標伴隨的,首先必須有目標,管理層才能對實現目標的風險進行識別。根據《內部控制框架》,目標設定不屬于內部控制的構成要素,但它是內部控制的前提條件,為此《內部控制框架》專門對目標設定進行了論述。目標包括企業層面的目標和業務層面的目標。管理層通過目標設定來明確業績衡量標準,目標具體分為經營目標、財務報告目標和合規目標。經營目標是管理層基于企業所處特定經營環境所設定的業績衡量標準;財務報告目標在于對外公布的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合規性目標則要求企業的經營活動遵循適用的法律法規。這些目標是相互補充和相互關聯的。
(二)風險識別
1.風險識別必須與目標聯系,無論目標是明確的還是隱含的,企業的風險識別應當考慮到目標實現面臨的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2.風險識別是一個持續性、反復的過程。3.進行風險識別時應當關注企業各個層面的風險,包括企業層面的風險和業務層面的風險。對主體層面的風險進行識別時,既要關注外部風險,也要關注內部風險。來自外部的風險主要有技術進步引起的風險、客戶需求變化風險、市場競爭風險、法律法規變動風險、自然災害風險以及經濟環境變化風險等;來自內部的風險包括信息系統故障風險、員工素質能力等方面的風險、管理層變動風險以及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不作為的風險等。對業務層面的風險進行識別時,應當將該層面的風險評估集中于主要業務流程和主要職能上,如銷售、生產、營銷、研究開發等。應當識別對企業有重大影響的較為明顯的風險。
(三)風險分析,即狹義的風險評估
企業在對企業層面的風險和業務層面的風險識別后,則需要進行風險分析。風險分析的方法多種多樣。風險分析的過程通常包括估計風險的嚴重性、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評估應采取的措施等三個步驟。應當注意的是,作為內部控制一部分的風險評估,與作為管理過程應對措施而采取的計劃、方案及其他措施存在著區別。
(四)建立識別環境變化的機制
風險評估本質上是一個識別變化并采取必要措施的過程。隨著經濟、行業和監管等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的經營活動也將發生相應的調整,企業應當建立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對可能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風險進行識別。管理層應當特別關注以下對環境影響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已變化的經營環境、管理層人員更換及員工大規模更換、使用新的或調整后的信息系統、經營業務快速增長、采用新技術、開拓新的經營領域、進行公司重組等。企業應當建立一定的機制,對發生變化的外部環境進行識別。
二、《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中的風險評估
美國COSO委員會2004年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中將風險管理的要素劃分為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信息與溝通和監控等八要素。根據《企業風險管理框架》,風險評估就是要對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以形成確定如何對其進行管理的依據。這實際就是《內部控制框架》中的風險分析,屬于狹義上的風險評估概念。《內部控制框架》中的風險評估實際上包括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三項內容,而目標設定則作為內部控制的前提條件,不屬于內部控制要素的范圍。
風險總是與特定目標的實現相聯系。如不出國旅游,則不會涉及到飛機失事的風險。根據《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實施風險管理首先就涉及到設定目標。目標設定是事項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的前提。《企業風險管理框架》正是出于風險管理的需要將目標設定作為風險管理的構成要素之一。《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中的目標包括戰略目標和相關目標,戰略目標是最高層次的目標,而相關目標則是建立在戰略目標基礎上的企業層面等的目標,企業層面的目標與更為具體的目標相關聯,貫穿于整個企業,并具體為各項業務和各項職能的次級目標。《企業風險管理框架》要求設定的目標應當是可計量的,并要求企業各個層次人員根據各自所影響的范圍了解企業設定的目標。設定的目標分為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合規目標等三項。作為風險管理的一部分,企業在選擇目標時要確保其目標與企業的風險容量相協調。風險容量是企業管理當局在董事會的監督下確定的,反映著企業的風險管理理念,并影響企業的文化和經營風格,是制定戰略目標的風向標。戰略目標應當選擇與其風險容量一致的目標,并使風險反映于戰略目標之中。
《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中的事項識別要求管理當局對源于內部或外部的影響戰略實施或目標實現的事故或事件進行識別,對企業目標實現將帶來負面影響的確定為風險,并對其進行評估和應對;將存在正面影響的確定為機會,將其反饋到戰略或目標的制定過程之中。在對事項進行識別時,必須考慮企業整體范圍內可能帶來風險和機會的所有內部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需要考慮的通常包括經濟因素、自然環境因素、政治因素、社會因素、技術因素等;而內部因素需要考慮的通常包括人員、流程、技術等因素。
《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中的風險評估(即風險分析)要求進行風險評估時,既要考慮預期事項也要考慮非預期事項,對可能對企業存在重大影響的非預期的潛在事項和預期事項的風險進行評估;既要考慮固有風險,也要考慮剩余風險。固有風險是指管理當局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情況下企業所面臨的風險;而剩余風險則是在管理當局進行風險應對之后所殘余的風險。確定相應的風險應對后,則集中考慮剩余風險的管理。
《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中的風險應對要求企業管理當局評估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并在成本效益比較的基礎上,選擇能夠使剩余風險處于期望的風險容限范圍之內的應對策略。風險應對策略包括風險回避、風險降低、風險分擔和風險承受。管理當局應當在企業范圍內識別風險并確定企業總體剩余風險處于企業風險容量之內。
三、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的風險評估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的風險評估使用的是廣義上的風險評估概念,包括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基本規范》要求企業應當根據設定的控制目標,全面、系統、持續地收集相關信息,結合實際情況,及時進行風險評估。根據《基本規范》。風險評估的具體過程包括:
(一)控制目標的設定
設定控制目標是進行內部控制,特別是風險評估的前提。企業應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按照本身的發展規劃合理確定戰略目標。設定的目標應當盡可能量化,并細化為各業務活動和各職能部門的具體目標。內部控制目標的設定要切實可行,與內部控制發展的不同階段相適應,設定不同要求的內部控制目標,并隨著內部控制的發展,逐步提升內部控制目標。
(二)風險識別
《基本規范》要求企業進行風險評估時,應當準確識別與實現控制目標相關的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確定相應的風險承受度。風險承受度即風險容量,是企業能夠承擔的風險限度,包括整體風險承受能力和業務層面的可接受風險水平。
企業在識別內部風險時,應當關注和考慮的因素包括:1.董事、監事、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職業操守、員工專業勝任能力等人力資源因素;2.組織機構、經營方式、資產管理、業務流程等管理因素;3.研究開發、技術投入、信息技術運用等自主創新因素;4.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財務因素;5.營運安全、員工健康、環境保護等安全環保因素;6.其他有關內部風險因素。上述因素的現狀往往是風險存在的基礎,上述因素的變動則往往會誘發新風險的產生。
企業識別外部風險,應當關注和考慮的因素包括:1.經濟形勢、產業政策、融資環境、市場競爭、資源供給等經濟因素;2.法律法規、監管要求等法律因素;3.安全穩定、文化傳統、社會信用、教育水平、消費者行為等社會因素;4.技術進步、工藝改進等科學技術因素;5.自然災害、環境狀況等自然環境因素;6.其他有關外部風險因素。上述因素實際上是企業經營活動所處的外部環境,外部環境的變動必然會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活動,有可能給企業帶來新的風險,如一項新的技術被其他同行所采用,有可能導致企業所占有的市場份額發生變化而帶來風險。再如政府頒布實施較過去更為嚴格的監管法律,由此可能導致本企業傳統加工方法無法繼續使用,從而導致風險的產生。
(三)風險分析
《基本規范》要求企業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按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程度等,對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和排序,確定關注重點和優先控制的風險。鑒于風險分析的專業性和復雜性,要求企業進行風險分析時充分吸收專業人員,組成風險分析團隊,按照嚴格規范的程序開展工作,確保風險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風險分析的目的在于為企業風險應對提供依據。由于企業董事、經理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的特殊地位,其個人風險偏好對經營活動等具有重大影響,企業應當合理分析、準確掌握董事、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關鍵崗位員工的風險偏好,并予以特別關注,避免因個人風險偏好給企業經營帶來重大損失。
篇8
因此,ESA在標準中(PSS-O1-401)規定進行定量風險分析應說明用于風險評價的數據源的主、客觀性,并加以分類。用于風險評價的數據源有:①專家經驗數據(完全主觀的);②相似工程中獲得的數據(部分主觀);③從過去產品中得來的數據,如通用零件數據(客觀);④直接從相關試驗中獲得的數據(客觀)。同時還應考慮如下因素,鑒別所用數據的可信度:①專家的數量與類型;②試運行數;③與系統正常使用有關的數據量。應規定一個可接受的最小數據置信水平,由此來決定哪些數據可用于分析,應使用所有的可接受數據(無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應考慮獨立的風險參數和主、客觀數據的置信水平,應給出分析結果數據的置信水平及其主、客觀性質。ESA還制定了降低風險的準則:①在保證系統完成任務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合理和符合實際地減少風險;②系統風險不應超過由相應系統環境引起的風險。項目經理應根據不同項目的特性采取相應的降低風險措施[9]。
篇9
風險,從廣義的角度講,伴隨著人類的整個發展歷程,凡是存在不確定性的和災難性后果的地方就存在風險。風險管理與人們天然地渴望降低不確定性的本性相聯系。但風險的觀念以及風險管理的觀念并非始終為人們所理解,Judith Green(1997)從對“事故(accident)”系譜學地分析出發,認為風險觀念是人們擺脫了決定主義的命定論并接受了理性的因果分析時才得以產生。Gray等(2001)認為,風險管理扎根于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但只有到了20世紀40年代后,風險管理才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所以也有人認為現代風險管理起源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統計方法在大規模生產中的運用,在二戰中隨著數學概念在軍事領域的運用而得到發展,直至五十年代,決策科學作為一門確切的學科出現后,風險管理的一般觀念才得以出現。不同的人或組織對風險管理可能形成不同的界定,但在任何定義中,風險管理都包含三個基本要素:風險管理的主體、風險管理的對象、風險管理的方式和原則。故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簡要勾勒出風險管理理念的演進和發展。
二、以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的出現建立在概率論在管理科學中的系統運用,起初的風險管理建立在理性計算的基礎之上。以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大致包括兩個視角,即風險管理的技術視角和經濟學視角。風險管理的技術視角,就是力圖通過對大量數據的統計分析在風險暴露和風險后果之間建立聯系,形成風險分析的技術模型,其基本的內容大致包括數據收集、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措施的采取。經濟學視角的風險管理與技術視角的風險管理最為接近,其基本的理論假設是成本—收益原則和預期效用理論。
早期(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以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對風險采用了一種客觀實體主義的定義,即將風險視為可能發生的對人類造成負面傷害的事件。這種定義在保險業和化學工業中最廣泛地被采用,風險本身是可以通過數據的收集、模型的建立而得到估算的,比如在保險業中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應對風險的方法大致包括風險處理、風險規避、風險轉移等。
在這一階段,即風險管理主要以理性的計算為基礎階段,風險管理的主體是單一的,即作為管理者的個人、企業或者政府(或者說是風險分析和管理的專家);管理的對象,亦即被定義為風險的事物,也是明晰的,對何謂風險在這一階段并沒有太大的爭議;而風險管理的原則和方法也是命令式的。
以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其最大的優點在于其模型的簡單性和明晰性,盡管這種簡單性與明晰性可能獲得一種方法論上的活力,能夠分析數據、風險描述和價值判斷,但其最大的不足之處也正是在于由于其簡單性和明晰性而無可避免的狹隘性。
三、對以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的反思和發展
進入上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對這種以單純的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提出了大量質疑和批評,不同的視角和理論被引入了風險研究之中。下文主要介紹三種主要的理論視角,即心理學視角、社會學視角和文化研究視角,及其對風險管理的反思和發展。
心理學視角的風險研究強調人們對風險的感知,即對風險的主觀判斷和評估,風險認知是風險管理者在風險認定和策劃風險排減措施時必須考慮的因素。由于風險感知的引入,風險管理開始從純粹客觀的分析,轉向開始關注人們主觀對風險的判斷,風險管理也開始轉向一種來自于底層的視角,對風險的認定也并非僅限于專家的視角。
社會學的視角將風險的定義由實體論層面拓展到了社會定義和社會建構層面,“真實的”風險后果總是包含著社會詮釋并與群體的價值和利益相聯系。Zinn 和Taylor-Gooby(2006)概括了社會科學中五種風險研究的理論路徑:理性選擇路徑、反思性現代性路徑、后現代視角、系統理論視角、批判理論路徑。理性選擇路徑將后果的不確定性與管理決策聯系起來,強調不同的個人偏好與組織文化價值對風險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理解。反思性現代性理論假設現代性的元理性基礎已經失去了其合法化力量,經典的現代性轉向了反思性的現代性,包括生活方式的個體化、知識和價值的多元化以及個人生活計劃不確定性的增長等。系統理論視角將風險視為一種與社會定次級群體緊密相連的基礎性社會建構,社會系統不斷內在化外在威脅,將外在威脅轉化為風險,風險的接受者和承擔者之間存在非連續性。批判理論強調發達的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悖論和自反性后果,強調政治權力運用造成不平等的風險分配。后現論家發展了一種最為激進的建構主義觀點,何謂風險、何謂收益及其何種程度都依賴于社會力量的塑造作用,重視社會框架和文化偏見的作用。
風險的文化視角將風險視為由社會中結構性力量所決定的社會建構,諸如健康威脅、不平等、公平性、控制等問題都不是有科學分析可以決定的,而只能是社會中不同行動者信念和理性的再建構。這些建構反映了不同風險領域中各個群體或組織的利益與價值以及這些群體之間共享的意義、文化產品和自然現象。風險政策是所有行動參與者持續斗爭的結果,是將各自對風險的理解納入公共日程之中,并強加給他者。自我利益之間需要做出妥協以實現群體自己的現實,不同群體之間為了建構有意義的現實有必要進行溝通,決定可能的現實建構的范圍和界限。
各種研究視角的引入,豐富了人們對風險管理本身的理解,風險認知、風險溝通、風險參與等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原有風險管理的狹隘界限。風險管理的主體的單一性和明晰性受到質疑,風險的界定也成為一個建構、商討甚至斗爭的過程,風險管理的方式也開始變得更為復雜。
四、風險治理:風險管理理念的綜合演進
對傳統的以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受到了多重挑戰:風險感知挑戰了理性風險分析的理想模型,技術性的風險分析也面臨挑戰,科學專家的權威開始受到挑戰,政府在風險管理中的合法性也開始受到質疑。1992年英國皇家協會了一份關于公共風險感知和風險管理過程的報告,首肯了風險的可接受性之于科學的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企圖將風險分析的技術科學觀念與風險感知的社會和心理分析整合起來。90年代后,國際政治、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遷也要求一種更為綜合的風險管理框架,風險治理的觀念開始出現。
治理(governance)的概念在90年代中期以后在有關國際關系、比較政治科學、政策研究、環境與技術社會學以及風險研究的文獻中大量出現,涉及風險治理的組織和機構也大量出現。從國家層面來看,治理闡述了涉及到政府與非政府行動者的集體決策的結構和過程,現代社會中的治理被視為政府機構、經濟力量和市民社會行動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在全球層面,治理意味著一種橫向組織結構,包含了政府和非政府行動者,這些行動者在沒有更高權威組織的情況下做出決策,非政府組織扮演了一種至關重要的角色。風險治理包含了橫向和縱向兩個為維度,橫向上看,風險治理包含了政府及其機構、行業(或企業)、科學和學術團體、市民社會(或非政府組織)等行動者,從縱向看,風險治理包括了地方性風險治理、區域性風險治理、全國性的風險治理、跨國的風險治理以及全球性的風險治理。風險治理成為一個多維度、多元行動者的綜合的風險管理框架,風險治理要求考慮各種情境性因素,諸如不同的制度安排以及包含不同風險感知的政治文化。
2001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了良好的風險治理必須遵循的幾個原則:開放性、參與性、責任性、有效性、一致性、均衡性與輔。2005年,基于傳統的風險分析和風險管理的路徑和有效的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國際風險管理委員以風險治理的概念為基礎,提出了一個整合了的風險管理框架。這個整合的框架力圖提供一種綜合的方式以整合風險認定、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溝通,彌補之前風險治理中的不足。這個框架包含了風險預評估、風險評估、可忍受性與可接受性判斷、風險管理以及伴隨以上每一個階段的風險溝通。
五、小結
從擺脫決定主義的命定論觀念到以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理念的出現,再到更為強調主體的多元、對象的不確定以及原則和方法上的協商和參與的風險治理框架的出現,風險管理理念經歷了其自身的發展和變化。隨著現代化、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一方面享受著社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好處,但另一方面,人們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社會快速發展背后所隱藏的危機,風險管理理念的演進也恰好體現了這種現代性自身的困境。如何走出這種現代性的困境,走向何種理念和原則的風險管理,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地思考。
參考文獻:
[1]Green, Judith, Risk and Misfortune(199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ccidents, London: UCL Press
[2]Gray, P. C. R. and Wiedemann, P. M.(2001) 'Risk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tual lessons from approaches to the use of indicators',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2: 3, 201—218
[3]Aven,Terje and Renn, Ortwin(2010). Risk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Concepts, Guidelines and Applications, Heidelberg: Springer
篇10
【摘要】離子膜燒堿生產過程中涉及多種危險有害因素。筆者通過對國內現役離子膜燒堿生產裝置進行調研,同時結合國內外其他涉及燒堿生產廠家的情況,分析并指出了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而提出了相應對策措施,為企業消除事故及安全生產可以提供保障。
【關鍵詞】燒堿生產危險有害因素對策措施危險評估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3,7)
氯化氫合成裝置火災爆炸危險性評價及安全措施
FireandExplosionHazardsAssessmentandSafetyMeasuresforHydrochloricInstallment
馬世海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DOW火災爆炸評價方法的基本步驟。并針對氯化氫合成裝置,進行了詳細的評價其火災爆炸危險性,最后提出了響應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氯化氫合成裝置火災爆炸危險評價對策措施
(中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認證.2003.4)
淺談如何開展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
HowtoImplementHazardsIdentification,RiskAssessmentandControl
馬世海魏利軍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開展危險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基本思想,以及其在安全評價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性。同時介紹了LEC法的應用過程。
【關鍵詞】危險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
(中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認證2003.3)
易燃、易爆重大危險源評價的計算機系統設計
DevelopmentSafetyAssessmentSoftwareofMajorFlammable,ExplosiveHazards
于立見
【摘要】論述了重大危險源評價模型計算機實現的方法和技術,給出了評價系統的模塊劃分及部分算法的編程技巧,列舉了用此算法建立的計算機評價系統的部分運行示例。
【關鍵詞】重大危險源控制安全評價計算機程序設計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1998.4)
低概率重大事故風險與定量風險評價
QuantifiedRiskAssessmentforLowProbabilityMajorAccidents
劉鐵民
【摘要】論述應用定量風險評價(QRA)對評價、控制低概率重大事故風險的重要意義。介紹了低概率重大風險范疇與主要來源;QRA技術的主要用途與基本方法;研發與使用QRA計算重大風險的主要技術程序。提出了在應用QRA評價重大風險時應注意的幾個主要技術問題。
【關鍵詞】低概率事件重大風險定量風險評價
賓館危害辨識與風險控制
DangersIdentificationandRiskControlinHotel
李傳貴
【摘要】重點針對賓館業務活動中存在的火災危害、手工搬運危害、廚房設備危害、滑倒絆跤危害、電器設備危害、游泳池危害等方面,提出危害辨識指導,危害控制措施等。
【關鍵詞】城市工業安全工程科技需求科技攻關
(中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認證2001,第5期)
甲撐二苯基二異氰酸酯(MDI)生產過程中危險有害因素及對策
HazardousFactorsandCountermeasuresintheProductionof4,4''''-DiphenylmethaneDiisocyanate(MDI)
劉驥魏利軍于立見吳宗之
【摘要】甲撐二苯基二異氰酸酯(MDI)生產過程中涉及到了多種危險有害因素。筆者通過對國內現役MDI生產裝置進行調研,同時結合國內外其他涉及光氣生產廠家的情況,分析并指出了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險有害因素,從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危險有害因素對策措施MDI生產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2,5)
礦山重大危險源辨識評價若干問題的研究與探討
ProbeintotheBasicModelofMineRiskAssessment
孫猛陳全
【摘要】本文在總結"九五"攻關專題"礦山重大危險源辨識評價技術"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礦山重大危險源辨識評價過程中的若干問題進行研究與探討。主要內容包括礦山重大危險源的定義與特性、評價單元的劃分、危險等級的劃分、礦山重大危險源危險性與評價單元危險性之間的關系、礦山重大危險源不同類型災害的危險性的關系等。
【關鍵詞】礦山危險源評價
(中國國際安全生產論壇論文集2002,10)
礦井風險評價基礎模型的研究與探討
ProbeintotheBasicModelofMineRiskAssessment孫猛陳全
【摘要】提出了風險的絕對值和相對值的概念,探討了如何合成事故發生可能性和事故后果嚴重程度這兩個指標,如何確定多個評價單元的評價對象的風險等級劃分等問題。
【關鍵詞】風險,絕對值,相對值,指標合成,風險等級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1998,5)
國內外安全(風險)評價方法研究與進展
StudyonSafetyAssessmentMeasuresatHomeandAbroad
吳宗之
【摘要】安全評價是對系統的危險性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評價系統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嚴重度。安全評價是安全管理和決策科學化的基礎。安全評價的內容包括:安全管理績效評價,人的行為安全性評價,設備、設施的安全性評價,作業環境安全性評價,化學物品安全性評價等。目前,國內外工業安全評價方法已有幾十種,可分為定性評價、指數評價、半定量評價、定量評價。我國有關單位研究開發了定性評價方法、指數評價方法,"八五"科技攻關研究中,提出了"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辯識、評價方法",需進一步研究事故后果模型,事故經濟損失評價方法、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人的行為安全性評價方法,不同行業可接受的風險標準。
【關鍵詞】安全評價風險行為
(兵工安全技術1999,4)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評價方法與控制措施
MethodsofIdentificationandAssessment,andMeasuresofControlforMajorFlammable,Explosive,ToxicHazardInstallations
吳宗之
【摘要】論述了重大危險源和重大事故隱患的定義;介紹了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評價方法;在辨識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制定重大危險源事故應急計劃,加強監控、管理等措施。
【關鍵詞】重大危險源控制安全評價事故預防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1998,4)
職業健康風險識別、評價和控制戰略
OccupationalHazardsIdentification,Assessment,andControlMethods
邢娟娟
【摘要】隨著職業病防治法和安全生產法的頒布實施,對企業在安全健康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識別企業的職業安全健康風險,更好的保護勞動者的健康是企業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法律所要求。如何對職業危害的識別、評價和控制,這是主要的技術關鍵。本文就這一問題題出如何科學的有效的評估,并建立一種全面、系統和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職業健康風險識別評價控制
(中國國際安全生產論壇論文集2002,10)
風險評價方法--MES法
AMethodforRiskAssessment--MES
宋大成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風險評價方法--MES法。該方法概念清晰、合理且簡單實用。改正了LEC法的兩個缺點:數學上的不合理性和不能用于財產損失事故,已在濟南鋼鐵公司、甘肅建工集團、航天科工集團159廠、大慶石油管理局電力總公司、北海船廠油井分廠等企業得到應用。
【關鍵詞】風險評價,LEC法,MES法,可能性,后果
(現代職業安全2001,11;中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2002,)
企業安全評價應注意問題的探討
RiskAssessmentIssuesforEnterprises
張興凱
【摘要】企業在進行安全評價時,應該認真分析生產情況,整合并充分利用可用于安全評價的資源,選擇適應企業生產特點的安全評價方法,同時注意鼓勵員工的參與。
【關鍵詞】安全評價安全管理。
(勞動保護2003,7)
原油儲罐火災爆炸事故樹分析
FatofCrudeTankfire&ExplosionAccidents
張興凱趙軍
【摘要】本文應用事故樹理論,對原油儲罐發生火災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進行了分析,找出了其中的基本原因事件、中間事件以及它們與頂上事件的關系。對每個基本事件的結構重要度進行了計算和對比,給出了原油儲罐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時起決定因素的事件,作為制定防火防爆措施的重要參考。
【關鍵詞】原油儲罐火災爆炸事故樹
(中國國際安全生產論壇論文集2002,10)
學校的風險評價
RiskAssessingforSchool
蘇宏杰
【摘要】本文闡述了學校里存在的幾種典型危害:火災、有害物質、顯示屏設備工作站、受傷后的救助。分析能導致每種危害的原因、對危害應采取的控制措施以及發生緊急情況的應急計劃,以保證中小學校的教職員、學生以及其他外來人員的安全和健康,消除、減少或控制學校的安全衛生風險。
【關鍵詞】學校風險評價應急計劃
(勞動保護2003,2)
中國工程與建設項目安全評價
SafetyevaluationofengineeringandconstructionprojectsinChina
MaohuaZhongab,.,XingkaiZhangb,TieminLiub,XingWeiab,WeichengFana
Abstract
Inthispaper,wereviewsafetyevaluationofengineeringandconstructionprojectsinChinaandintroducefoursafetyevaluations
thataremostlyusedinChina:safetypre-evaluation(SPE),safetyevaluationonprojectcompletion(SEPC),overallsafetyevaluation
ofcurrentstatus(OSECS)andspecialsafetyevaluation(SSE).Furthermore,relatedlegalandpolicytrendsofsafetyevaluationin
Chinaandthefuturedevelopmentarealsodiscussedhere.
?2003ElsevierScienceLtd.Allrightsreserved.
Keywords:Safetyassessment;Relatedlegalandpolicy;ResearchStatusinChina
(aStateKeyLaboratoryofFireScience,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Hefei,Anhui,230026PRChina
bNationalCenterforIndustrial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tateEconomicandTradeCommission,17HuixinXijie,ChaoyangDistrict,Beijing,100029PRChina)
JournalofLossPreventionintheProcessIndustries,2003,16(3):201-207.
危險辨識方法的研究
StudyonMethodforHazardIdentification
高進東
【摘要】介紹了一種新的危險辨識方法,應用該方法可以系統地發現潛在的事故序列、事故的起始事件以及相應控制系統的薄弱環節,為進一步的風險分析奠定基礎。
【關鍵詞】危險源危險辨識風險分析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1,4)“”版權所有
風險分析的質量評價研究
StudyonQualityEvaluationoftheRiskAnalysis
高進東馮長根*吳宗之
篇11
風險分析是近年來從其他領域引入公共衛生領域的一種新的理念,主要包括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三個組成部分。在口岸衛生檢疫工作中引入風險分析機制,目的是找出影響口岸衛生檢疫的各種危險因子,通過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風險評估體系,采用定性或定量方式確定危害等級或危害程度,在預警和風險分析的基礎上,按照風險等級采取不同的衛生檢疫措施及分級監管模式,有的放矢地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傳入,提高衛生檢疫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服務于檢驗檢疫系統“大通關”戰略推進和國際貿易交流發展需要。
2 衛生檢疫風險分析的價值
2.1 加強疫情防控的需要
當前,全球各類傳染病疫情疫病頻發,傳染病入侵形勢嚴峻。隨著對外貿易發展和國際人員往來不斷快速增加,許多外來醫學媒介生物傳入我國,造成大量的健康損失和疾病負擔。在各種風險頻發的情況下,加強風險分析,可以更有針對性的開展預防和控制工作。
2.2 人力資源有效利用的需要
而船舶衛生檢疫業務量激增情況下,國境衛生檢疫人力資源相對不足,更應該變當前的被動式船舶衛生檢疫模式為主動模式,通過建立風險評估體系,提高工作效率,由原來的船舶到港后登輪實施檢疫、發現問題,轉變為船舶未到港前進行風險評估,對高風險的船舶重點檢疫。通過風險分析,集中力量,將緊缺的人力資源有針對性地對風險性高的交通工具、人員加強檢疫與衛生監督管理,避免人力和資源浪費,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 效性。
2.3 口岸核心能力建設和國際衛生港口建設的需求
按照《國際衛生條例(2005)》的要求,口岸當局需要具備的6個方面核心能力中,對所發現的公共衛生風險快速進行危害程度分析評估是加強口岸核心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和關鍵環節。因此,在口岸衛生檢疫工作中引入風險分析方法是口岸核心能力建設和促進衛生檢疫事業加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3 衛生檢疫風險評估常用技術方法
3.1 經驗分析法
經驗分析法又稱實踐分析法,是風險分析理念引入衛生檢疫工作時最常運用的風險評估手段。通過清晰、直觀的列舉衛生事件的表觀因素來尋找風險因子的所在,對各個風險因子指標進行定性的指認和分析,從而各個擊破、提出針對性的衛生檢疫和監管措施。
3.2 矩陣分析法
矩陣分析法又稱評分問卷法。采用矩陣分析法進行衛生檢疫風險評估時,按照風險分析原理設計研究內容后,選取科學、重要、相對獨立且易于評價的指標作為待研究的風險因子。之后,采用問卷形式對風險因子可能性水平等級分別進行考評和打分,并結合風險權重系數計算得出各個風險因子評分及占總評分的百分比,將風險因子評估結論劃定為“可忽略的”、“較小的”、“中等的”、“較大的”和“災難性的”五個層次,結合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繪制矩陣,最終判定研究衛生事件的風險級別為“極嚴重風險”、“高危險度風險”、“中等危險度風險”和“低危險度風險”。
3.3 專家咨詢法
專家咨詢法,又稱德爾菲法,是建立在理論流行病學原理基礎之上,采用專家排序法建立口岸衛生事件風險評估的指標體系,并依次建立了數學模型,在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及傳染病檢疫控制等多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
3.4 循證醫學分析法
循證醫學是審慎地、客觀地應用目前可獲取的最佳研究證據,同時結合研究者專業技能和長期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價值觀和意愿,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案。將循證醫學的理念引入到口岸衛生事件研究中,對具有相同目的且相互獨立的多個研究結果進行系統的綜合評價 和定量分析。
4 風險管理與風險交流
風險管理即根據各種風險因子危害性風險評估情況,制定風險對策和備選方案。風險管理的內容分風險評價、風險管理策略、執行管理決定以及監控和審查。實際工作中,既根風險評估結果,采用針對性的疾病防控措施與個人防護措施,保證傳染病得到最大限度地控制。風險交流是在風險評估者、風險管理者和其他相關團體之間進行的一種關于風險信息和意見交流的互動過程,是貫穿風險分析過程始終的重要環節,對風險分析的準確性、合理性發揮重要的協調作用,并保證風險分析工作順利開展。在日常工作中,檢驗檢疫系統通過建立內部疫情會商制度、快捷的信息報送制度、完善的聯防聯控機制以及有效的宣傳機制,充分發揮各層次、多部門的溝通交流和協調作用。
5 以中東呼吸綜合征為例開展風險分析
5.1 收集疾病資料
在收到《質檢總局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口岸中東呼吸綜合征防控工作的通知》(質檢辦衛〔2015〕607號)文件后,工作人員立即收集疾病資料,明確疾病基本特征、流行區域、防控特點。通過收集資料,明確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是一病毒,由該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稱為“中東呼吸綜合征”。單峰駱駝目前被懷疑是人類動物源性感染的主要來源。該疾病的潛伏期為2天至14天,典型癥狀表現為急性呼吸道感染,起病急,高熱(可達39℃-40℃),可伴有畏寒、寒戰,咳嗽、胸痛、頭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乏力、食欲減退等癥狀。重癥病例在肺炎基礎上,可很快發展為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或多器官功能衰竭,部分病例可出現腎衰和死亡。個別病例(如免疫缺陷病例)可能有腹瀉等非典型臨床表現。繼發病例病情相對較輕,或為無癥狀感染。目前對該病尚無有效治療藥物和預防疫苗,主要對癥治療。同時,該疾病的主要流行區域為韓國,福州保稅港區有來往韓國的定期航班,故需對該疾病開展風險分析。
5.2 進行風險分析
5.2.1 選擇風險分析方法
通過經驗分析與專家研討,確定使用矩陣分析法,對疾病進行風險分析。根據《質檢總局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口岸中東呼吸綜合征防控工作的通知》(質檢辦衛〔2015〕607號)、《閩檢衛函[2009]981號關于轉發
5.2.2 可能性分析
按照中東呼吸綜合征在本口岸傳入的可能因素進行列項制作表1所示,之后按照影響因素嚴重性、可能性大小,從低到高在0-3范圍內進行評分,經評估,影響因素總加權評分占最大分值的百分比49%,可判定中東呼吸綜合征發生的可能性水平分級為“可能”。
5.2.3 危害嚴重程度分析
按照中東呼吸綜合征在本口岸傳入后帶來的危害性進行列項制作表2所示,之后按照危害嚴重程度、風險系數,從低到高在0-3范圍內進行評分,經評估,中東呼吸綜合征在本口岸爆發影響因素總加權評分占最大分值的百分比72.22%,可判定中東呼吸綜合征發生的危害水平分級為“較大的”。
5.2.4 風險評價
根據本口岸中東呼吸綜合征傳入風險的可能性、危害嚴重程度水平等級,采取風險水平矩陣分析法表3所示,評價本口岸中東呼吸綜合征傳入的風險水平。通過矩陣分析法,結合疾病可能性評估結果與危害嚴重程度分析結果,可判定中東呼吸綜合征風險評估結果為“極嚴重風險等級”。
5.2.5 風險管理措施
(1)加強登輪檢疫查驗。1)對來自韓國的航班實施登輪檢疫前,檢疫人員需要求船員做好體溫自測并上報體溫檢測結果,入境船員如有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急性呼吸道癥狀,入境時應當主動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申報。入境后2周內出現上述癥狀者,應當立即到醫院就診,并向醫生說明近期旅行史,以便及時得到診斷和治療。2)檢疫人員登輪前需按一級防護做好個人防護措施。3)登輪檢疫時對來自韓國的入境人員加強體溫監測、醫學巡查等工作,對申報或現場查驗發現有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急性呼吸道癥狀的人員要認真排查,對發現的中東呼吸綜合征患者或受染嫌疑者,及時按規定程序采取醫學措施,并移交當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機構進一步診治。同時做好對有癥狀者的采樣力度,做好病原體檢測工作。4)加強對入境交通工具的檢疫和衛生處理工作,根據國外的疫情發生情況確定重點航班,必要時可以對所有來自染疫地區的入境交通工具進行預防性衛生處理。(2)加大與地方衛生部門的信息通報機制,由福清市衛生局及時通報疫情進展情況,第一時間獲悉周邊疫情動向。(3)加強口岸各單位的預防措施力度,與各兄弟單位合作做好預防工作。(4)結合本港區特色,編制防范中東呼吸綜合征應知應會手冊,針對中東呼吸綜合征危害及預防措施進行宣傳教育并可在現場開展防病宣傳教育和咨詢,消除大眾對中東呼吸綜合征的恐慌心態。(5)密切關注風險的發展變化,密切關注國內外各類呼吸道傳染病的流行信息,分析其對口岸的影響程度,并及時做好防控措施的調整。
參考文獻:
[1]裘炯良,鄭劍寧,顏艷,等.集裝箱檢驗檢疫風險分析系統的設計[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11(05):469-472+475.
篇12
一、引言
房地產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在全球金融危機大背景下,我國房地產業面臨著大量資金缺口,銀行系統風險逐漸增大,拓寬房地產業融資渠道迫在眉睫。REITs將成為我國房地產業新的融資渠道,是今后房地產融資的熱點研究方向。
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稅收和會計制度,我國目前還沒有實際可操作的REITs。我國國內房地產業、信托業、投資基金發展相對滯后的同時,也導致了對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理論和政策的滯后。目前,國內對REITs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其起源、概念、國外運作模式、運作規則、現狀的介紹以及引入我國的可行性分析。至于REITs引入國內后的風險分析,則是鮮有涉及。REITs作為一種房地產證券化產品,其本身所蘊含的風險因素更具特殊性和復雜性,其風險研究也絕非一般的投資信托基金的風險分析體系所能代替,需要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系統的風險分析體系。
二、REITs概述
(一)REITs的概念。REITs即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實際上是一種證券化的產業投資基金,通過發行股票(基金單位),集合公眾投資者資金,由專門機構經營管理,通過多元化的投資,選擇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房地產項目進行投資組合,在有效降低風險的同時,通過將出租不動產所產生的收入以派息的方式分配給股東,從而使投資人獲取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
(二)REITs的種類。按組織形式分類,分為契約型和公司型;按投資組合分類,分為權益型、抵押型和混合型;按資金募集方式分類,分為私募型和公募型;按基金運作方式分類,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
(三)REITs的顯著特征。REITs與一般的房地產投資活動相比,具有以下顯著特征:REITs的實物形態是一種證券化了的基金;REITs是國家立法專門投資于房地產的特殊基金;REITs是一種集合投資方式和集合投資組織;REITs投資收入的絕大部分必須定期分配給投資者;REITs是一種為大眾服務的社會投資制度;REITs是一系列創新制度的綜合體。
三、REITs風險分析
通常來說,風險是指投資者達不到預期的收益或遭受各種損失的可能性。REITs作為一種房地產封閉式基金,一方面投資者在投資REITs的過程中受到房地產本身和資本市場的雙重風險所帶來的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REITs的基金管理者面臨著基金運作管理過程中的諸多隱患。據此,本文通過投資風險和運作風險兩個方面展開剖析。
(一)REITs的投資風險分析
1、政策風險。政策風險是由于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政策變化而引起市場的波動對REITs的影響。我國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都還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我國政府對它們的監管缺乏足夠的經驗,經常會出臺一些針對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問題而制定的政策,如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以及金融相關政策等,都會引起股票證券市場價格的波動;而REITs作為一種全新的房地產投融資工具,從試點到規范運作,政策的出臺和調整在我國只是一個摸索的過程,使得REITs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2、資本市場風險。資本市場風險是指由于REITs價格在交易場所的變化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股票市場的景氣度,REITs股票價格定價模型與房地產價格定價模型的差異,以及股票市場中一些信息的影響都會對在股市中進行交易的REITs投資者帶來風險。
3、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是指由于法律法規不完善,以及執法部門執法不力等造成REITs投資者損失的可能。如果相關職能部門不能出臺REITs相關的專業性法規,或者完善相關行業的法律法規,就會使得REITs在我國運作過程中缺乏法律的規范和強有力的支持、保護,極易造成REITs投資者權利的侵害和發展的畸形化,從而不利于其健康發展。
(二)REITs的運營風險分析
1、財務風險。財務風險就是指REITs管理者使用財務杠桿不當而引起的在運作過程中的風險。在大多數設立REITs的國家中,REITs與其他行業性公司一樣,也被允許負債經營從而發揮財務杠桿作用擴大收益。于是,相應的在REITs運作過程中的財務風險也由此而生。
2、經營管理風險。經營管理風險主要是指REITs管理者在REITs運作過程中管理不善而造成收益損失或成本增加的風險。在實踐中,由于REITs的管理人員獲取的信息不完全或存在誤差,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有誤,決策失誤等情況,往往會造成項目市場定位不準確、對投資對象的選擇不當、投資時機把握不恰當等,造成REITs運營的成本增加或利潤的減少,投資者的收益很難得到保障。
3、委托-風險。REITs作為一種投資工具,是投資信托制度在房地產領域的應用,REITs是建立在委托關系基礎之上的。委托-風險,實際上就是由于委托關系的存在,委托人不得不對人的行為后果承擔風險。由于委托關系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著信息的非對稱分布。作為委托人的投資者無法全面了解REITs經營管理狀況,而作為受托人的管理者則很有可能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其掌握的專業知識和信息優勢損害投資者的權益,從而產生委托風險。
4、投資風險。投資風險是指由于房地產市場自身的系統和周期性風險導致在REITs管理者投資選擇過程中產生房地產質量下降和預期收益產生差異的風險。REITs是跨越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一種金融產品和工具。在非規范、信息不夠透明的市場里,投資項目選擇的風險相對較大。由于房地產周期性衰退會導致這些資產的價格下降以及租金收益減少,從而給REITs價值帶來影響。
四、結束語
為了分散銀行系統的風險和拓寬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渠道,我國引入并設立REITs勢在必行。在引入REITs的同時也帶來了REITs自身的風險。本文通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和REITs管理者的運營風險兩個方面對REITs的風險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以便于我國針對引入REITs后可能發生的風險采取風險防范措施,推進我國REITs健康持續地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篇13
20世紀末,我國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其目標旨在縮小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使得我國國土經濟和社會均衡發展與全面發展。我國西部地區共有12個省(市、區),分為西北地區(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和西南地區(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重慶市、自治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地區土地面積為685萬km2,占總國土面積的71.4%,其水資源總量約15 000億m3,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54%。在西部地區中,西北與西南地區自然條件很不相同,多數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都同樣屬于低水平,各自水資源量多少都存在自己的水問題。總體來看,水資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山區,西南水多地少,西北水少地多,水土組合呈現出極不均衡的狀況,這種狀況制約著西部社會經濟發展[1-2]。西部地區經過10余年的努力和發展,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均得到了較快發展。相應地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也不斷加大,表現為用水量迅速增長,水資源開發利用問題突出,如在西北地區,幾乎所有省份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5.4%)。2009年,甘肅和內蒙接近50%,新疆達到了70%,寧夏達到了800%,已遠遠超過世界干旱區平均水資源利用為30%的水平[3]。這樣高強度的開發利用水資源已引起了水資源衰竭和生態惡化等問題,如河流水量銳減、河道斷流、內陸湖面積縮小,我國最大內陸河塔里木河下游斷流。為了實現西部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支撐經濟西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正確認識和評估西部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為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提供決策依據。本文利用突變理論開展西部12省(市、區)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評價。
1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評價內涵與方法
1.1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概念及評價指標
19世紀初,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風險”的概念,認為風險是商業活動的副產品,經營者的收入是其為經營活動承擔風險的報酬。Willet認為風險是關于不期望發生的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客觀體現[4]。20世紀30-40年代,人們開始研究風險與可靠性問題,并運用概率論研究機器設備的維修問題。后來風險分析和可靠性理論不斷完善充實,逐漸形成了一門應用科學。到了60年代,美國教授William從風險可測算性出發,認為風險是在給定情況下和特定時間內,可能發生結果之間的差異,并指出風險可分為客觀風險與主觀風險,前者是實際存在的,后者是個人對客觀風險的估計。80年代后,風險分析進入到定量化階段,并且風險分析理論開始走進各個學科領域,諸如社會學科、管理學科、醫學等。風險的概念也隨認識程度不同、專業角度不同而豐富多樣。
國外對水領域風險與不確定性研究始于上世紀50年代,把風險理論引入到水領域,從風險概念、影響因素、表征指標、評價準則等方面開展研究,并將風險分析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如洪水風險分析、供水系統可靠性分析、工程風險分析、風險決策分析等,為水系統在風險分析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5-7]。近些年來,國內學者將不確定性和風險理論引入到水領域,對有關水利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問題開展了很多研究,取得了顯著成就。目前與水有關的風險定義很多,如防洪風險、洪水風險、供水風險、工程性風險、水環境風險和水管理風險等,由于研究問題和對象不同,風險的定義有一定的差別。國內學者對水系統的風險研究更多地側重于風險分析的應用[8-11]。但迄今為止,對有關水利用風險的內涵還沒有一個明確而統一的定義。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大規模開采水資源,引發了一系列的水資源和生態問題。另外,在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和管理活動中,由于監測不到位、認識不科學及管理措施不當等,影響到供水水量和水質,有可能導致缺水、斷流和水源污染等水安全事故。這些影響因素和不利后果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具有不確定性,需要對其進行風險研究。由于水資源系統不僅涉及系統本身,還涉及社會、經濟、生態系統,這些系統相互作用、相互耦合構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開放性復雜系統,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要素與外部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著物質交換、能量傳輸和信息傳遞,所以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概念是非常豐富的和復雜的。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風險內涵和構成要素的角度,認為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是指特定時空環境條件下,在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受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水資源系統可能產生不利事件造成不確定程度的損失。其研究對象是風險事件成因和風險事故概率以及事故對環境、生態、經濟和社會構成的不利影響和危害。這些不利事件有水資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水污染、生態功能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水資源開發利用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可概括為:自然不確定性因素和人類活動不確定性因素。自然不確定性因素主要指水資源系統外部環境變化(如氣候變化、太陽活動)以及系統內部結構變化所引起的人類無法控制的自然現象給系統帶來的不確定性;人類活動不確定性因素主要指社會發展和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導致人類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約束或者導致人類無法把握和有效地控制人類社會的發展所引起的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影響。不確定性因素較難考慮,然而可以從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脆弱性、開發利用現狀和開發利用導致的經濟生態環境等方面來考慮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水平。因此,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評價從可操作角度,一般可以從水資源的稟賦條件狀況、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社會經濟水平和生態環境狀況4個方面進行指標體系構建和指標選取,然后選取綜合評價方法對其計算并進行結果分析。
杜朝陽等:西部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現狀評價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年第10期1.2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評價方法
目前,風險評價方法有很多種,大致可分為兩類:(1)單因素控制的風險評價方法,如直接積分法(DC)、蒙特卡羅法(MC)、一次二階矩法(FOSM)、均值一次二階矩法(MFOSM)、改進一次二階矩法(AFOSM)和驗算點法(JC)等,這些方法均屬于隨機理論方法,主要解決單目標問題;(2)多因素控制的風險評價方法,如基于模糊理論、灰色理論、未確知理論和熵理論的風險評價方法,這些方法屬于綜合評價方法,主要解決多目標、多約束條件的問題[8,11]。同樣,對于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根據研究問題的復雜性選擇相應的方法進行風險評價,但是在選擇方法之前,要對此方法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評價的可行性進行論證。本文將引入突變理論的風險評價方法。
2引入突變理論的風險評價方法
2.1突變理論及突變評價方法
許多年來,自然界許多事物的連續的、漸變的、平滑的運動變化過程,都可以用微積分的方法給以圓滿解決。但在自然界和社會中存在著大量突變和躍遷現象,如地震、細胞分裂、戰爭和經濟危機等,這種狀況無法用微積分數學進行描述,迫使數學家研究不連續性現象的數學理論。1972年,法國數學教授Rene Thom創立了突變理論,用拓撲學、奇點和穩定性的數學理論來研究自然界和社會現象中的各種形態、結構的非連續性突變,系統而明確地闡明了突變理論,從而奠定了突變理論的基礎,這標志著突變理論的正式誕生[12-13]。突變評價方法屬于突變理論的適用性應用,是指將觀察到的突變現象帶入某一數學模型中進行數據計算及評價。突變評價方法優點:不采用指標權重,而是根據各指標在歸一公式中的地位和機制決定各指標相對重要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從而減少主觀性又不失科學性和合理性,評價結果客觀、準確、計算簡便,不要求樣本數大于變量數,其應用范圍廣泛[14-15]。
在水資源系統中,隨著外部環境和內部要素發生變化,系統某些狀態漸變到一定程度,連續性就會破壞,水資源系統自組織機制顯得格外活躍,打破原有的系統平衡狀態,產生了質變飛躍。在這個過程中,水資源系統表現出多模態(系統隨時出現穩定和非穩定狀態)、突跳(連續性就會破壞,出現間斷點)和發散(控制變量數值的微小變化卻可能導致狀態變量終值的很大變化),這些特征屬于突變的基本特征,因此,運用突變理論評價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具有可行性。
2.2突變評價方法簡介
(1)初等突變類型。 突變理論通過對系統的勢函數將其臨界點分類,研究各種類型臨界點附近非連續性變化狀態的特征,按其幾何形狀概括,有7種性質不同的基本類型[16](見表1)。
表中V(x)表示勢函數,勢函數的變量有兩類:①狀態變量x,y,表示系統的行為狀態;②控制變量a,b,c,d,可把它視為影響系統行為狀態的因素。可以看出,每種突變類型都是由一個勢函數決定的,平衡曲面為滿足勢函數的一階導數(或兩個一階偏導數)為零的所有點的集合;某一類型的突變過程可以通過其相應的平衡曲面來描述。同時,可能出現性質不同的不連續構造的數目與狀態變量數目無關,而主要取決于控制變量的數目。
另外,由表1可以看出,這7種初等突變類型的控制變量維數均不大于4,但實際中,研究對象較為復雜,多數情況下,控制變量維數(評價中為評價指標數)遠超過4個,這就限制了突變理論的應用,為此需要對初等突變類型進行擴展。文獻[17]已將其控制變量維數由4維擴展到n維,從而擴大了突變理論應用條件和范圍。
(2)歸一公式。 在實際評價中,最常用的初等突變類
經過歸一化處理后,狀態變量和控制變量的取值范圍均為0-1,稱其為突變模糊隸屬度函數。突變模型中各控制變量對狀態變量的作用,是根據突變模型內在的矛盾對立統一關系由模型本身確定的,各控制變量對狀態變量的影響有主次之分,主要控制變量在前,次要控制變量在后,如圖1。
根據評價內容和指標選取需要,對控制變量維數可以進行適當拓展,以滿足評價要求。
(3)突變評價準則。 利用突變理論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時,視實際問題性質不同而采用3種不同評價準則[19]。
a. 非互補準則。當系統控制變量之間的作用不可互相替代,不可相互彌補其不足時,則按照“大中取小”原則取值,即從諸控制變量(a,b,c,d)相應的突變級數值中選取最小值作為系統的x值,即x=min{xa,xb,xc,xd}。
b. 互補準則。若系統的各控制變量之間可相互彌補不足時,可以使x值達到較高的平均值,即取控制變量(a,b,c,d)所對應的xa,xb,xc,xd的平均值。
c. 過閾互補準則。系統的各控制變量必須達到某一閾值后才能互補。
從理論上可以證明,只有遵循上述原則,才能滿足突變理論中分歧方程的要求。另外,為避免非互補準則可能丟棄主導因素,從而影響到上層指標,使得評價結果失去應有的公正性和科學合理性,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法處理:①舍棄次要的且影響小的因素,選擇公正合理的控制變量;②限制各控制變量評分的相對高低,淡化次要控制變量,突出起主導作用的控制變量[18]。
3引入突變理論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評價步驟結合水資源開發利用風險概念、影響因素和主要水資源問題,應用突變理論進行水資源利用風險評價,具體過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