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大學生手機調查報告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大學生手機調查報告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學生手機調查報告

篇1

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訪者中80%的學生擁有手機。在沒有手機的學生中10%學生將會在近期購買手機。從這些數據可看出: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進步,手機在大學里已不再是新鮮的玩意兒了,已經普及化了。大學生的消費已經成為手機市場中一個不容忽視的消費者群。

二、使用哪個牌子的手機

在調查中發現,大學生最喜愛的品牌是諾基亞,40%的人使用的是這款手機。很顯然,諾基亞占據了絕對領先的位置,與其他品牌拉開了不小的距離。而排名第二位的是索尼愛立,亮麗的外形與實用的功能是不少人選擇的重點;第三位是三星,三星雖然擁有高技,接著是摩托羅拉、西門子等品牌,波導是唯一進軍一線陣容的國內品牌,tcl緊隨其后。

三、質量、服務最好的品牌

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知名品牌的企業產品質量普遍表示認可,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等品牌形象較好,消費者認可度較高。國內外品牌在這方面差距較小,國外品牌只是個別產品的認可度高于國產品牌。國內品牌中波導成績斐然,但拉開其他品牌的差距也越來越小。排名中,tcl、夏新、聯想難分高低。

四、選擇手機考慮的主要因素

消費者對質量的要求最高,手機是日常的通訊工具,如果質量不好,將會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不便。另外,由于大學生都是年輕人,他們對手機的外觀款式要求也較高,其次是多鈴聲,大容量的電話本,彩屏,雙屏。娛樂方面有游戲,gprs上網,播放mp3,可更換外殼,紅外線接口等。

五、目前使用手機的價格

調查發現,目前絕大多數讀者的手機價格在800--1500,大學生購買手機還是以實用為主。只有10%的消費者表示會選擇800元以下的手機,也有部分消費者購買1500以上的高價位手機。

六、在什么時候擁有自己的手機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手機的價格下調,使不少大學生擁有了自己的手機,50%人開始在上大學的時候擁有自己的手機。但是獲得手機的途徑中家人購買的占45%;自己購買占51%;朋友贈送占3%。以上調查表明,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有所提高,能夠滿足他們的額外消費。

七、購機地點

篇2

針對學校的手機普及情況我們通過電話調研的方式進行了初步的統計,每個班級少的有3-4部,多的則達到10部以上,被調查者中周圍朋友使用手機較多的占27%,一般的則占到了58%。根據本次調研數據樂觀估計我校學生的手機擁有量可能在800-1000部左右,即每7-8個學生中就有1個人擁有手機。手機已從原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開始作為一種便捷的通訊工具為學生所廣泛接受。

隨著手機價格的大幅度下降與入網費的取消,再加上移動、聯通公司通過變相的單相收費、各種打折、免月租、集團卡等優惠活動的推出,導致手機的通訊資費進一步降低,使得大多數人都能夠消費得起以往只有“大款”才消費得起的手機。同時生活條件的改善導致部分學生的月生活費用也相應提高,除基本的生活支出外可支配費用的增加也促使他們開始考慮手機消費。因此手機擁有量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種增加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仍將繼續下去。

二各品牌手機占有情況

目前我校學生使用的手機主要以摩托羅拉和諾基亞居多,兩者分別占被調查者的28%和27%,其次三星和西門子也擁有一定數量的支持著,分別占被調查者的15%和9%,而國產手機則主要集中在波導、TCL兩大品牌,但其占有率也仍然不高,分別只有5%、7%,其它的小品牌占有率更低。這樣的品牌結構可歸結為兩句話:大品牌主導市場,小品牌填補市場空隙。

在印象調查中,一百名手機用戶中分別有84%和79%的被訪者對諾基亞與摩托羅拉的印象最深,這兩

個品牌也保持了較大的優勢。這一方面與它們產品自身的質量、功能、科技含量有著密切關系,同時也是兩者巨大的廣告經費投入的結果。而原本處于三強之一的愛立信,雖然有著本身積累起來的長期品牌優勢,

但隨著其淡出手機生產,新型機推出不多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其市場占有率逐年下降。相反三星、西門子等外國公司憑借技術優勢,適時推出新產品符合學生使用,因此在學生中也占有了一定的市場。而國內的手機品牌知名度雖然也有所提高,但終因為質量、款式等的制約而受到限制。

三現有用戶具體分析

從性別上看,目前的手機現有消費者仍以男性為主,根據問卷顯示數據男女比例為:59﹕41。

表一

月生活費性別

300以下300-500500-700700-900900以上男女

8%.50%32%5%5%59%41%

年級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7%43%36%14%

從年級上看現有的手機消費改變了以往大四學生占據主要份額的狀況,大

二、大三的學生開始后來居上占了較大的份額,其功用也由原來單一的聯系工作開始向多方面轉變,如聯系朋友、戀愛需要等,其中大多數是前者與朋友聯系的需要,約占了調查總數的75%。大一的新生手機擁有數量相對較少,這并不意味著新生的手機消費潛力不大,相反新生在非手機用戶手機消費的潛市場當中占有相當的份額。新生主要是由于地緣、用途及費用方面的考慮而暫時性的沒有購買手機,其購買意向卻仍相當強烈。在我們訪談過程中大多數新生都在尋求手機購買的機會。

從個人月收入上看,月生活費的多少也直接影響我校學生手機消費的變動。我校絕大部分學生的月生活費都在300-500之間,這一層次的學生手機消費者不在少數,占了本次問卷樣本的50%,但月生活費在500以上的高消費者也占了42%,有10%的人達到了700以上。

消費者的月手機話費也與其月生活費相掛鉤,生活費用少的話費也相應較少,控制在50元以下,但也

有部分高收入用戶的話費也在此列,共占了樣本的25%,學生月話費主要集中在50-100之間,約占了調

查總數的62%,屬于中檔水平。其次月話費在100-150的有18%,而150以上的高消費者主要是月生活費在900以上的5位,與其的經濟實力基本相應。

我校的手機消費者在手機信息的獲得上主要是依靠上網,隨著我校校園網的開通,上網越來越便利,手機信息的獲得約有58%來自于網絡,28%是通過朋友或老鄉,通過報刊雜志和手機店的比例都為24%,廣告和電視媒體的比例均為17%。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校的手機信息渠道雖然受地理因素的制約,但來源還是較為廣泛,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手機消費者與市場的聯系性。

學生消費者對手機的具體要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以往能用就行的簡單層面上,開始轉向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消費者最關注的還是質量問題,其次是手機的品牌和時尚性上,這符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而對聯通和移動的新網絡CDMA、GPRS,學生了解的則相對較少,調研中僅有一人使用CDMA手機。消費者對輻射的影響的關心程度遠不如對時尚和品牌的關心。

四潛在消費分析

1、消費者購買意向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手機購買意向趨向強烈,被訪調查的非手機用戶中約有40%以上的人有近期購買手機的計劃,而在問卷調查的手機用戶中的潛在消費者也不在少數,目前是否擁有

手機對是否計劃近期購買手機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其中大約有37%的用戶計劃近期更換手機,其消費

實力并不弱于首次購買手機的潛在消費者。

2、消費者購買手機時關心的要素

消費者購買手機時比較關心的因素依次為價格、功能、品牌、輻射大小、售后服務、時尚等。價格是消費者購買時最看中的要素,被調查者中有50%的人首先考慮價格,消費者對價格的看重,表明整個市場對低價產品存有較高的期待,手機市場面臨巨大的降價壓力,價格的逐漸下調是必要的發展趨勢。

其次則是功能性方面,信號、上網等是消費者較為看好的要素,在市場上把以上的特點作為手機的賣點,有利于增強廣告促銷的說服效果。由于品牌綜合了質量、服務、技術水平等多種要素,消費者基本上還有認牌購買的偏好。

3、消費者的選購意向

學生的購機特征大致可以歸納為“崇洋,追求時尚與個性”,這符合社會上的手機消費群典型的心理特征,問卷調查者中選擇進口手機為再次購買對象的有64%之多,進口二手機占3%,基本上

選擇了外國機,在新型時尚機的選擇上也達到了26%,只有國產機在學生中仍不被看好,國產機和國產二手機兩者之和僅占總數的7%。

諾基亞是潛在消費者最想購買的品牌,高達36%的問卷被訪者推崇諾基亞手機,非手機用戶中對諾基亞的認購者也不在少數。而摩托羅拉也以23%的認購度穩居第二。隨著三星對國內市場的重視,不斷推陳出新,使的三星在潛在消費者中人緣大增,認購度高達21%,僅次于摩托羅拉,占據了第三的位置。國內的后起之秀TCL在消費者中也有8%的認購度,比第二陣營的西門子手機還要高出1%。而國內的其它品牌如波導、科鍵、廈新等品牌在我校的影響力還有所欠缺。

五移動與聯通的業務比較分析

目前我校的學生手機消費者群當中,使用聯通卡的占了三分之一左右,為33%,而移動卡則占了

67%,是聯通卡的兩倍多,占有明顯的優勢。

手機消費者對不同手機卡的選擇主要是基于話費方面的考慮,約占被調查者的50%強,盡管聯通

每分鐘通話費(0.36元/分鐘)低于移動(0.4元/分鐘),但結合信號、功能、服務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移動的在我校的客戶要遠多于聯通,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1、移動的資費收取明顯優于聯通,很少或者不會出現誤收、錯收現象。

2、移動的通信網絡較之聯通的要好,信號較強。

3、移動的話費優惠活動無論是在時間的周期性上,還是在種類的多樣性上都優于聯通,如移動的綠色田野計劃、集團卡、短信包月等業務就吸引了我校的大部分學生用戶。

但需要指出的是移動在更新業務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到以往業務的持續性,不能因為新業務的開展而中斷以往的業務。并且在業務的時間周期上要適當考慮到學生的接受度。

另外根據對消費者的調查中數據顯示,移動若想在我校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其服務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數據表明調查者中雖然比較滿意者占了45%,但非常滿意者僅占3%,還有52%的用戶認為其提供的服務有待改進。用戶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現在的市場誰能夠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誰就能夠占領市場。

六結論與建議

根據調研的一些主要數據,可以反映出我校目前大學生手機消費市場的一些基本特征:

1、學生手機消費仍在以跳躍式的曲線增長,消費量趨向在一定時間內會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2、在未來的手機消費中,性別、年級之間的差距會逐漸縮小。

3、手機消費仍以外國產品為主導,國內手機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改進。

4、移動通信公司在兩院學生手機消費市場中占有一定的優勢。

5、聯同和移動的新網絡CDMA、GPRS影響力還相對較小。

市場經營建議:

1、根據學生的消費特征推選出適合學生的機型,在信息渠道的建設上進一步加大力度,確保市場信息的準確傳遞,方便與消費者的溝通。

篇3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我校所有在校的學生。

調查方法及抽樣方法

采用網上調查問卷的形式與電子郵件問卷的形式相結合調查方法。

調查結果分析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手機的價格下調,使不少大學生擁有了自己的手機,但在他們大部分中,究竟是什么時候開始擁有自己的手機的?在調查中發現,1998年擁有自己手機的人只占總調查人數的15%;而1999年也不見有什么起色,只有總調查人數的13%;但在XX年時,一切卻改變了,有26%人開始擁有自己的手機,還記得那時候,剛好是手機競爭風暴,各手機商紛紛降價,很多人都是在那時候買的;不過更厲害的是在XX年,有30%的人擁有自己的手機,可見需求成上升趨勢。到底哪個手機商擁有的顧客最多呢?馬上揭出我們的謎底,最多人使用的手機牌子是----諾基亞,在調查中,一共有36%的人使用這款手機,耐用是它的一個最大賣點,而不斷擴張的功能也使不少人選擇它;而排名第二位的是索尼愛立信,雖然使用者人數卻是諾基亞的一半,即總人數的18%,但它的市場份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亮麗的外形與實用的功能是不少人選擇的重點;第三位是三星,占13%,三星雖然擁有高技術,但價錢卻令不少學生消費者望而卻步;接著是摩托羅拉和西門子均占6%;阿爾卡特占3%;飛利浦占2%;與飛利浦占人數比相等的是索尼;接著是nec和國產牌子,均是占總人數的1%。可見諾基亞這一世界手機銷售商果然不負眾望,霸占了頭位,而其他牌子也不甘示弱,擁有一定的支持者。

附調查問卷

XX年-4-16

XX年年x月x日

各位同學你們好: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來參加我們的調查活動,我們很榮幸的邀請你作為我們的調查對象,相信你一定配合我們的工作,在此表示要衷心感謝。

1、您的性別是?

a、 男 b、女

2、您所在的系部是?

a、經貿系 b、藝術系 c、文傳系 d、電機系 e、農技系 f、食動系 g、計算機系

3、您現在使用哪個牌子的手機?

a、諾基亞 b、索尼愛立信 c、三星 d、摩托羅拉 e、西門子 f、國產 g、其他的牌子

4、你使用的手機是平板的、華蓋還是翻蓋的?

a、平板的 b、華蓋 c、翻蓋的

5、在什么時候擁有自己的手機?

a、初中時 b、高中時 c、上大一時 d、到現在還沒有

6、你獲得手機的途徑是?

a、自己掙錢買的 b、父母花錢給買的 c、朋友送的 d、贈送得的

7、你選擇手機著重哪方面?

a、功能 b、款式 c、價錢 d、牌子

8、你最常用的輸入法是什么?

a、拼音輸入法 b、五筆輸入法 c、英文輸入法

9、你心目中最理想的手機應該有以下哪些功能?

a、拍照 b、mp3 c、mp4、 d、多種游戲

10、你對自己的手機還滿意嗎?

a、滿意 b、一般 c、不滿意

11、您更新手機的周期的是多長時間?

a、半年 b、一年 c、一年以上 d、用到壞為止

12、您目前擁有多少部手機?

a、一部都沒有 b、一部 c、兩部 d、兩部以上

13、您所購買的手機價格是多少錢?

a、一元購機 b、300元 c、300-1000元 d、1000元以上

14、您經常用手機打電話還是發信息?

a、打電話的多 b、發信息的多 c、兩者都有

篇4

(一)相關理論回瞻

1、早期的媒介依賴理論

媒介依賴理論是由德弗勒和鮑爾?基洛奇在1976年提出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受眾依賴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并實現他們的目標。媒介依賴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一種新的媒介在社會站穩腳跟后,人就會與媒介之間形成一種依賴關系,這種關系具有雙向性質,但相互依賴中較強的一方是媒介,他們主要從傳播內容方面控制著人,“人越是指望收到有用信息,只要他們還沒有失望,他們的依賴性就越強烈。”①

2、“使用與滿足”理論

這個理論研究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該理論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②

3、有關手機依賴的國內研究現狀

(1)車基金會2006年6月發表《臺灣學生使用移動電話調查報告》,其調查對象包括島內2242名小學生(五年級以上)和大學生,調查顯示近7成學生有手機依賴癥。③

(2)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一個學生課題組完成的《“短信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及行為影響的問題研究》,課題組對“手機依賴”的定義是:使用手機(短信息)作為其人際互動主要手段的群體,存在強烈的、持續的需求感和依賴感的心理和行為。④

(二)樣本特征

本研究在蘭州四所高校――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蘭州城市學院的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及成因進行了問卷抽樣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了400份問卷,每所大學各1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398份。所有有效問卷數據錄入SPSS11.5進行分析,結果均保留小數點后一位。

樣本性別構成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在所有的樣本中,按照各校專業比重大小進行抽樣,理科和文科的樣本總數為73.7%,其他還包括工科、醫學、農學、藝術和體育;在年級的樣本中,大二(26.1%)和大三(26.1%)選取的樣本數最多,考慮到大四的學生大多離開學校去實習,所以它的比例最小,占樣本總量的22.6%。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大學生手機使用的基本情況

1、大學生所處的年級與手機使用狀況

我們的調點是針對那些已經使用或正在使用手機的大學生展開,對他們使用手機的年限做了四個答案的設計:一年以下、一年到兩年、兩年以上到三年和三年以上。經過計算這四所大學的學生手機使用年限大都集中在一年以下和一年到兩年之間,再通過與年級的交叉觀察頻次分布,我們可以發現,大一學生使用手機大多集中在一年以下,大四學生使用手機大多在三年以上,與此相同,大一學生使用手機在三年以上的僅僅有6人,大四學生使用手機在一年以下也只有14人。

2、大學生個人手機使用狀況

調查數據顯示,有90.8%的大學生使用一部手機,同時也有8.8%使用兩部或兩部以上的手機。究其原因,我們參見表1。

3、大學生的平均月生活費與每月手機話費

在這里我們提出假設,認為大學生的平均月生活費控制每月手機話費,然后采用卡方來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正確。因為表2中的Chi-Square=132.619,df=20,查表得到明顯水平的Significance=0.00005<α值0.05,所以有足夠的理由說明大學生“平均月生活費”與“每月手機話費”有關。

再來通過表3來看看它們之間的關系。大學生在300元以下和300到400元之間的生活費,他們的手機話費主要集中在一個區間內,也就是在50元以下;生活費在中間的兩檔的,手機話費為20到100元;生活費在601到800元和800元以上的大學生手機話費主要落在了50到100元之間,在這一檔上也有近45.3%的手機話費在100到150元的。

(二)大學生手機依賴的情況

1、基本依賴情況

在此我們設計了一些隱蔽性的問題,如圖4、5、6所顯示:大學生的絕大部分“經常”會在出門前確認自己是否帶手機,如果發現沒有帶會“立即回去取”,通常在“手機快要停機時”就去交話費。

2、基本功能上依賴的情況

作為手機的基本功能:電話和短信,我們想知道大學生對哪一種功能更加依賴,因此設計了以下的問題。(見表7、8)

3、手機依賴與社會生活

我們針對這一結論對大學生的社會交往、家庭關系做了一部分問題的分析。其中問到:“手機的使用是否減弱了您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欲望?”有81.2%的大學生的回答是使用手機沒有減弱與他人的交流欲望。為鞏固這個問題的答案統計,我們接下來又提出:“手機的使用對您的人際交往圈有什么影響?”時,有高達66.6%的大學生選擇了“擴大了交往圈”,僅僅有5.0%選擇了“縮小了交往圈”。

四、結論

(一)受眾特點

在對大學生手機使用的基本狀況進行分析時,我們發現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1、學生中的大部分人是從上大學才開始使用手機的

正如前面所述,大學生使用手機的年限與年級基本成正比例的關系,年級越低使用手機的年限就越少,這說明了大學生在步入這個與自己接觸的社會文化不同的大學時,他們急需要一種與外界進行溝通的手段,手機很自然地成為了其間的中介,滿足了大學生的需求,擴大了受眾(大學生)的社會交往圈;再者,在遠離家庭的呵護下,不僅是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渴求與親人的聯系,同時親人們也需要利用手機與自己的孩子進行近距離的接觸。

而且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有高達80.2%的大學生開始使用手機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生活和學習的需要。手機成為了大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

2、手機基本囊括了大學生所需的所有功能

以前學者研究的結果顯示:短信的隱蔽性和自由的特點,避免了直接交流的尷尬;其價格便宜,符合了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它的多種形式(包括聲音、圖片、彩信等形式)更是滿足了大學生的口味。大學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短信一族”。⑤短信功能已經成為大學生手機依賴功能的一個構成部分,但與接打電話功能相比較而言,它還不是學生最依賴的功能。

我們在對大學生使用手機的附加功能的調查中發現,在基本功能不改變的情況下,手機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必需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手機內含鬧鐘、MP3和MP4、游戲、記事本和備忘錄、照相機和錄像機、電子字典、錄音收音、藍牙紅外、WAP上網等等。只要擁有一個多功能手機,不必再買其他電子產品去浪費錢財,而且使用起來方便快捷,這就更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3、大學生手機話費消費觀念與生活費多少有關

手機話費的多少與生活費基本成正比例關系(見表3)。在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中,他們中的大多數是根據生活費的多少進行手機話費消費的,很少有“只打電話,不吃飯”的學生,大多數的大學生還沒有失去理智地完全依賴于它。

(二)手機依賴特點:

對于把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說成了一種“病癥”這個問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學生對手機的依賴不是什么病癥,這種依賴是正常與合理的依賴,并沒有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具體來說:

首先,大學生對手機依賴的現象是存在的。如圖4、5、6的結果顯示:對手機依賴性已經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了。大學生接觸手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需要和大學生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根據“使用與滿足”的理論,我們可以推出:受眾(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和期望是促使手機依賴行為的前提條件。具體來說,大學生與外界聯系與傳播信息,就如在自助餐廳就餐,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口味和食欲來挑選飯菜。在這個“餐廳”里的主角是學生,手機只是為學生服務的。

其次,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是良性的依賴。在我們推理出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確實存在的同時,我們也得出這種依賴并沒有影響到大多數學生的正常學習與生活。在學習中,譬如在上課時,學生的手機狀態有76.0%處于振動狀態;一旦接到電話,他們的處理方式也大都是“掛掉,發短信說明并詢問”和“掛掉,不予理會”共占73%,這個數據說明手機并沒有影響到教師的授課和其他同學的聽課情況。這些調查結果都反映出了:大學生并沒有沉浸在只有手機的世界里,失去理智。

最后,我們得出結論:大學生的手機依賴更多的是對于手機功能的依賴,而不是對于手機本身的依賴;這種依賴是具有合理性的,不能將其稱為“病癥”。

參考文獻

①謝新洲:《“媒介依賴”理論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實證研究》,《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4年4月。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③《臺灣學生七成有手機依賴癥》,《北京檔案》,2006年第10期。

篇5

[3]Brod,C..Technostress:The human cost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84.

[4]Toda, M., Yoshimura, K. . 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lifestyle with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 37(2): 231-238.

[5]唐玉.蘭州市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調查報告.新聞世界,2009(1):102-104.

[6]顏美艷.杭州市在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調查.人力資源管理,2009(5):33.

[7]Jenaro, C., Flores, N., Gomez, M..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Psychological, behavioral,and health correlates.Addi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7,15(3):309-320.

[8]Kasesniemi, E., Rautiainen, P. . Mobile culture of children and teenagers in Finlan//Perpetual conta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70-192.

[9]黃海,周春燕,余莉.大學生手機依賴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學校衛生,2013,34(9),1074-1076.

篇6

(一) 調查目的:通過了解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為手機銷售商和手機制造商提供參考,同時為大學生對手機消費市場的開發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 調查對象:在校生

(三) 調查程序:

1. 設計調查問卷,明確調查方向和內容;

2. 進行網絡聊天調查。隨機和各大學的學生相互聊天并讓他們填寫調查表;

3. 根據回收網絡問卷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 根據樣本的購買場所、價格及牌子、月消費分布狀況的均值、方差等分布的數字特征,推斷大學生總體手機月消費分布的相應參數;

(2) 根據各個同學對手機功能的不同要求,對手機市場進行分析;

二、問卷設計

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調查問卷

同學您好:

打擾一下,幫我填一個表可以嗎?為了了解在校大學生對手機消費的需求,我特地展開了此次的調查活動,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幫我完成這份市場調查.,將您的選項填入括號中。

1.您目前擁有手機嗎? ( )

a.有 b.沒有

2.您的手機牌子是什么?

a.諾基亞 b.摩托羅拉 c.三星 d.索尼愛立信  e.cect f.夏新 g.其他( )

3.您購買手機的場所是?

a.商場 b.專賣店 c.網上訂購 d.其他( )

4.您喜歡的手機牌子是什么?

a.諾基亞 b.摩托羅拉 c.三星 d.其他()

5.購買手機, 您認為合適的價位是多少?

a.5001000元 b.10001500元 c.1500xx元 d..xx元以上

6.您購買手機的主要用途是用來什么?

a.發短信 b.打電話 c.打游戲  d.其他

7.您購買手機首先考慮的問題是?

a.外形 b.功能 c.價格 d.品牌 e.其他

8.若您要更換手機,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您最想使用下列哪種類型的手機:

a.智能手機 b.拍照手機   c.音樂手機   d.普通手機

9.您的手機主要用來?

a.打電話 b.發信息 c.玩游戲 d.上網

10.您現在或曾經使用哪些手機功能?

a.文字短信  b.彩信  c.手機攝影 d.無線上網e.下載游戲  f.ems

11.您將來會嘗試使用哪些手機業務與手機功能?

a.文字短信   b.彩信   c.彩鈴  d.手機廣播信息   e.手機攝影   f.手機報紙  g.手機小說   h.手機電影/電視   i.游戲   k.gprs   l.手機交友

12.您覺得手機對你的生活來說:

a.很重要 b.比較重要 c.一般 d.比較不重要 e.一點都不重要

13.您作為顧客,希不希望廠家配送配套的手機套、手機鏈?

a.希望 b.不希望

14.您希望手機廠商提供什么樣的服務?

a.校內維修    b.學生專賣店 c.手機專賣店

15.請簡單描述您理想中的手機

第二部分 數據分析

根據以上整理的數據,我進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學生手機市場是個很廣闊的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市場。

(一)根據學生手機市場份額分析

根據調查顯示,在學生市場份額排名靠前的品牌中,學生市場份額偏高的品牌有諾基亞36%、摩托羅拉18%、三星25%等,這幾個品牌無一例外都是主要以低端機沖擊市場,目前國產品牌在學生市場中認可度也在不斷提高。

(二)學生消費群的普遍特點

作為學生我對這個群體做了一些了解,對于我們共同的特點進行分析,得出手機市場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開發產品或進行針對性的營銷手段,才能夠搶占市場。下面我們就來對學生群體的特點來進行分析:

1. 學生消費群的普遍特點:

1) 沒有經濟收入;

2) 追逐時尚、崇尚個性化的獨特風格和注重個性張揚;

4) 學生基本以集體生活為主,相互間信息交流很快易受同學、朋友的影響。

5) 品牌意識強烈,喜愛名牌產品;

(二)學生消費者購買手機的準則和特點

通過調查大學生購買手機主要考慮因素是時尚個性化款式、功能、價格、品牌等,這也成為學生購買手機的四個基本準則。在調查中表明,大學生選擇手機時最看重的是手機的外觀設計,如形狀、大小、厚薄、材料、顏色等,占65%;但大學生也并非一味追求外表漂亮,內涵也很重要,所以手機功能也占有一席之位,占50%;其次看重的是價格,而較少看重的是品牌,看來現在的大學生還是比較看重實際的。

關于2017年市場調查報告二

在線國際商報訊 尼爾森媒體研究公司近日研究報告稱,本土品牌正在主導中國廣告市場,它們在電視和平面媒體上的廣告投入遠遠超過國外消費品巨頭。

就在中國市場的廣告支出而言,中國品牌在前10名中占據8席。5年前該趨勢逐漸顯現,本土公司開始對營銷和推廣投入巨資。

寶潔公司旗下護膚品牌之一玉蘭油,排在中國市場廣告支出榜首位,共投入人民幣16億元。排行榜的另一外資品牌為寶潔公司的飄柔洗發水,排名第10位。

然而根據該調查,排行榜中的其他品牌都是中國品牌,諸如青島健特生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腦白金,該品牌去年廣告支出為人民幣15億元。國內主要移動電話運營商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以人民幣13億元的廣告支出排在第5位。

該調查沒有包括諸如售點促銷和戶外廣告牌等其他形式的廣告投放,也沒有考慮廣告客戶按常規從媒體公司獲得的折扣。

專家表示,許多國外公司的廣告投放更為集中。它們的許多成功都來源于對細分市場的專注。

篇7

漫步大學校園,隨處可見捧著手機“煲電話粥”的人,或與家人溝通,或與朋友聯系,可真正是一派信息高科技時代的真實寫照。

一 大學生手機消費市場的特點

根據附表中的手機調查的具體數據來看,我歸納出大學生手機消費市場的特點主要有如下特點:

1.低端洋品牌受青睞。

從調查報告上可以看到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是諾基亞的客戶,之后的也還是三星,摩托羅拉等洋品牌,之所以又冠之以低端是出于大學生消費群體毋庸置疑的特點—消費水平平均偏低而言的。

2.手機購買具有一定的約束。

因為從手機調查中可以看到大學生購買手機除了注重外型(一個無可

厚非的愛好)和手機功能之外就是注重手機的價格了,這也說明了他們手機消費檔次不會太高。

3.隨著時間推移,大學生手機擁有手機總體上呈不斷上升趨勢,并消費潛力仍很巨大。

時間在推移,科技在進步,社會經濟也在不斷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導致手機消費增加是可以理解的。

4.手機購買近半數源于家人支持。

這個特點是從調查中可以直接得到的,但就其中隱含的問題我將在第四部分充分展開。

5.手機費較穩定,短信費用比率偏高。

二 手機供應商質量策略分析

在這一部分,為了有所側重,我主要試圖是對大學生手機消費市場中手機供應商的經濟行為進行某一方面的分析。以后手機供應商簡稱廠商。 該分析是通過一個博弈模型完成的,目的是從一個側面解釋低端洋品牌受青睞的原因,也希望能給占劣勢的其他手機供應商以建議。

模型假設:

1.假設同一時期購買手機的學生為一個整體消費單元,稱之為消費者,這樣因為每年在都有一個單元消費者退出大學生消費市場時也有同樣一個消費單元加入(大學在有畢業生的同時也要吸收一部分新生的)可以認為這個市場上是分階段購買并且永遠持續下去的。

2.假設這個是市場上廠商是固定參與人,不斷重復提供手機產品.

3.考慮到大學生消費人群消費水平偏低,在手機購買上更新頻率低,可以把手機作為他們的一項耐用消費品,這里假設大學生消費者是不固定的,而且每個消費者只買一次或有限次。

4.假設一個廠商提品,而且每個階段只有一個消費者(這里把在同一時期購買手機的人看作一個整體消費單元)。因為大學生人群這種準純消費者,占有金錢總量畢竟偏低,手機消費是占他們消費總額的大頭,因而消費是有一定考慮和積累階段的(這一點將在后面的模型中進一步體現),不可能形成蜂擁而上的消費現象。

5.假設在博弈的每一階段,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廠商決定選擇高質量的產品還是低質量的產品。消費者在購買時不知道自己買的產品的質量,但是知道所有以前的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質量(這一點與大學生消費人群的特點幾乎完全一致,對廠商提供的產品的質量信息知之不多,但可以從已購買了該產品的同學那里得知很確定的質量信息)。

模型分析:

階段博弈的支付矩陣如圖I,數字分別代表消費者的效用和廠商的利潤。

查獲得,但是大致范圍,我們可以從模型中預測。

模型數學表示:

rt=e+fqt (1) Pet= pt+1 (2)

rt=a-bpt+1 (3) pt+1 =c-dqt+1 (4)

求解上述方程組有結果:

1

qt+1= — (fqt+e-a+bc) (5)

bd

數學分析:

先看 e-a+bc , 如果消費者消費攀比效應占優勢,當前擁有手機的人數對該人消費傾向的影響遠大于價格對消費傾向的影響,有理由認為 e 比較大,a表較小,即 e-a>0,而同時由于價格對消費傾向影響比較小,即有 b 較小,設b<1(從手機調查可以看到也有很多人關心價格,即價格對r的影響不是很小,也就是說雖然b<1,但b也不會很小,它會隨著攀比效應作用的降低而增大,反映了消費者對價格的重視程度,對于廠商的最初實際價格 c 應該是很大的,這里假定 cb>1。 所以易有 的e-a+bc>1。

再看這個類似于乘數的因子 f /bd 。首先 f 在前面認為了攀比效應占優,所以應該有 f > 1 ,而從前面的分析,當前擁有手機的人數對廠商的下一期的定價影響不大即應有 d < 1 ,相鄰期的價格變動要比相鄰起擁有手機人數的變化小的多,因為手機屬于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價格雖然會由于科技進步還有規模經濟有所下降,但是比起消費人數的高速增長顯然是很小的, 即

?Pt+1- Pt?<< qt+1-qt ,也即

?( c-dqt ) - (c-dqt+1 )?=d(qt+1-qt) << ( qt+1-qt )

因此 d <<1。

結合上面的假設和分析得 f /(bd) >>1。

篇8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4-0208-02

中國是世界上手機用戶最多的國家。根據工信部統計數據,截至2013年3月底,中國共有11.46億移動通信服務用戶。[1]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必備品。隨著手機功能的高端化,手機依賴現象迅速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化,青年人的手機依賴尤為突出。大學生作為青年人的代表,亦是手機依賴人群的代表。對他們來說,晚上睡覺前最后一眼見到的是手機,早上睜開眼第一眼見到的還是手機。

一、手機依賴的定義

手機依賴,又稱手機成癮。成癮包括兩種:對酒精、藥物等的物質成癮,對網絡、賭博等的行為成癮。所謂行為成癮,是指一部分人身上存在過度沉湎于某種事物或活動的現象,這些成癮行為可能并不涉及任何具有直接生物效應的物質,而是指一種異乎尋常的行為方式,由于反復從事這些活動,導致個體痛苦或明顯影響其生理、心理健康、職業功能或社會交往等。[2]手機依賴是一種行為成癮。

學者們對手機依賴的定義有不同的表述。師建國認為它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3]韋耀陽認為手機依賴是由于某種原因過度地濫用手機而導致手機使用者出現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應的一種現象。[4]韓永佳在相關研究中將手機依賴定義為:使用手機(短信息)作為其人際互動主要手段的群體,存在強烈的、持續的需求感和依賴感的心理和行為。[5]李止庸將手機依賴界定為對手機的過度依賴使用,對身心健康及學習工作生活產生負面作用的行為。[6]

綜上,可將手機依賴可以概括為:個體由于無法控制自己而過度依賴使用手機,導致心理或生理不適應并影響正常生活工作的一種行為成癮現象。

二、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現狀

在使用時間方面,不少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在兩小時以上。董莉、陳芬芬、夏超對浙江師范大學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半成以上學生的每天使用手機時間在五個小時左右;無聊時將手機作為消遣的學生占了近三成,而總是將手機作為消遣工具的有15%。[7]鄭曉娜和辛斌以遼寧省5所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發現42.7%的學生24小時開機,85.7%的學生每天開機時間為8小時以上;91.2%的學生都會在無聊的時候翻閱手機。[8]研究還發現,在手機使用量上存在年級差異。大一學生手機使用量普遍偏大。

在手機的使用功能方面,最受大學生偏愛的三項分別是發短信、打電話和上網。學習輔助、拍照和其他游戲娛樂功能也是人們購買和使用手機的重要原因。[9]劉朝峰對河南某普通院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的調查結果顯示:使用手機發短信的學生占98.6%,打電話的人數占97.2%,上網的占46.5%。在手機上網功能上,看網頁、聊天、打游戲是學生們使用最多的三項。蔡亞蘭和馮小寧以南陽師范學院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手機依賴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83.6%的調查對象傾向于使用手機收發短信和打電話功能,使用手機上網功能的調查對象占78.7%。[10]

在手機消費方面,當今大學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機,價位一般在500~1500元,并且70%的學生月消費在50元以上。[8]在蔡亞蘭和馮小寧的研究中,67.2%的學生月短信使用條數為200條左右,其余都在300條以上。手機依賴程度越高的大學生,手機消費越高。

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出門必帶物件之一,許多人在出門前會檢查是否帶了手機。大多數大學生在沒帶手機時會感到不安,甚至有學生逃課回去拿手機。他們在課堂上、在吃飯時、在睡覺前,甚至上廁所時也是機不離手的。顯然,大學生手機依賴情況已經非常普遍。

三、大學生手機依賴的成因

導致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因素很多,不僅包含著外界的客觀影響,而且與大學生自身的特點有關。

1.客觀因素

首先,隨著經濟的發展,手機的價格越來越低,大學生消費得起手機產品。而且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樣,能夠滿足大學生的娛樂需求。尤其是短信、上網等功能滿足了大學生交往的心理需求,受到大學生偏愛。

其次,各方面社會支持的減少是導致大學生手機依賴的重要因素。一些學者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韋耀陽的研究認為手機依賴與社會支持呈負相關。韓永佳的研究也證實了手機依賴與社會支持的負相關關系,認為缺乏客觀支持的大學生更容易手機依賴。大學生與父母和親人在一起的時間大量減少,因而他們缺乏父母給予的精神上的支持。而且,大學生活比較獨立自由,來自老師的監督和支持相對于中學時期大幅下降。

最后,李想認為,大學生手機依賴的根本原因是手機不良文化的傳播。[11]部分大學生因為課余時間較多而感到內心空虛,而且大學生對新奇的東西興趣強烈,手機通過網絡途徑傳播的黃色、暴力及等信息很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果沒有較強的自制力和良好的引導,大學生很快就會沉溺其中。

2.大學生自身因素

有研究者認為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學生產生手機依賴問題的根本原因。[12]還有學者認為大學生手機依賴是受從眾心理的影響。[13]由于大學生獨立性差,自制能力不強,對群體有強烈的依賴感,所以在很多事情上他們往往選擇隨大流。

其次,孤獨感能有效預測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孤獨的大學生更容易產生手機依賴傾向。[3]手機是孤獨感強的大學生排解苦悶的渠道和發泄情緒的一個良好工具。

再次,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自尊有關。韓永佳的研究表明自尊水平與手機依賴程度呈負相關,自尊水平高的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程度相對較低。大學生可以通過打手機游戲獲得滿足感,這也是許多大學生熱衷于手機游戲的原因之一。

另外,學者們也對個體的人格特質與手機依賴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有研究發現,粘液質和抑郁質的大學生手機消費和使用時間都比膽汁質和多血質的大學生要少。還有部分學者發現內向的個體更容易對手機產生依賴。

四、總結

研究者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的研究表明當今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手機依賴癥。大部分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過長,他們過多地使用手機上網,并且傾向于利用短信和電話功能進行人際交往。同時,大學生偏愛的手機功能多數是需要付費的,這直接刺激了大學生的手機消費。

大學生手機依賴與很多外界客觀因素有關。同時,大學生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點也是促使他們對手機過度依賴的重要因素。并且,內外因素的影響使得大學生手機依賴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大學生手機依賴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很大的危害,很多研究者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不少解決對策,本文沒有對此加以討論。未來,找出有效解決手機依賴的方法是研究者要繼續的重要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國手機用戶數量達到11.46億[EB/OL].比特網.http:///460/12601460.shtml.2013-04-25.

[2]徐華,吳玄娜,蘭彥婷.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1):26-27.

[3]劉紅,王洪禮.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1):66-69.

[4]韋耀陽.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28(4):91-93.

[5]韓永佳.大學生手機依賴于自尊、社會支持的關系及干預研究[D].漳州:漳州師范學院,2012.

[6]李止庸.國內外“手機依賴對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研究綜述[J].中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2011,(7):128-132.

[7]董莉,陳芬芬,夏超.大學生對手機依賴性的現狀分析及解決對策[J].現代交際,2013,(1).

[8]鄭曉娜,辛斌.在校大學生手機手機依賴調查報告——以沈陽5所學校為例[J].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2,29(16):73-91.

[9]何卓然,蔡娟.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的相關研究[J].時代經貿,2012,(15):24-25.

[10]蔡亞蘭,馮小寧.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分析[J].東南傳播,2012,89(1):80-82.

篇9

青少年手機用戶相較于其他群體,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手機依賴現象較為突出且受其影響較大,非常值得作為對象去研究和探討。了解青少年群體的手機依賴情況有利于更好地關心愛護這一群體,促進青少年順利成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應用意義。本文試圖就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做一綜述,以便對此感興趣研究者可以較為了解而全面地了解本領域內最新學術成果。

一、青少年手機依賴的概念界定

(一)青少年的概念界定

青少年手機依賴實際上包含兩個概念,即青少年和手機依賴。關于青少年的定義很多,為了討論方便并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本文采用的是社會學意義上的青少年概念,將一部分18歲以上的青年人劃歸到這一范疇中,即14~25歲。

(二)國內外文獻中關于手機依賴的概念界定

手機依賴(Mobile Phone Dependency),又稱手機成癮(Mobile Phone Addiction)、問題性手機使用(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過度使用手機(Excessive Cellular Phone Use),是一種使用手機過度的異常行為,國內也有人稱之為 “手機焦慮癥”或“手機依賴綜合癥”,這些概念內涵基本一致,但范疇略有差異。目前手機依賴在學術界并沒有明確的公認定義,學者們多從醫學、傳播學、社會學角度加以描述或界定,不同學者的界定的手機依賴診斷標準或特征指標也不盡相同。

國外學者目前多以描述性癥狀為主判斷是否存在手機依賴情況。如以Walsh為代表的很多人都認為手機依賴的本質是技術成癮,將其臨床癥狀作為手機依賴的指示特征。還有一種觀點從“軟癮”角度解釋過度依賴手機現象,“軟癮”(soft addition)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 Judith Wright 提出,它是指那些強迫性的習慣、行為或情緒,如果過度執行或出于錯誤動機而為之,都可能成為“軟癮”。這從另一個層面上解釋了手機依賴現象,而非直接把它看作心理疾病。

國內學者當前對于手機依賴有三種不同的概念界定方式,分別從醫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三種角度入手。

第一種從醫學角度出發,如韓登亮、齊志斐結合手機綜合癥的精神病學標準,將其界定為:由于某種原因過度地濫用手機而導致手機使用者出現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應的一種病癥。再如師建國將其界定為個體因使用手機行為失控而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這一概念被他人采用頻率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們都認為手機依賴會導致省生理、心理出現問題或相關功能受損,前者強調手機的過度使用,但是“過度”的該如何定義測量沒有提出明確的標準;后者則認為手機依賴屬于行為失控,雖然在其研究中提出了九種具體的診斷標準,可以讓人通過癥狀自測是否具有依賴癥,可行性較強,但是這些癥狀間的關系和科學性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二種是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將手機依賴看作一種心理疾病。徐華等人在“行為成癮”(Behavioral Addiction)的框架下研究手機依賴,認為手機依賴與通常意義上的成癮行為一樣,雖然可能并不直接涉及具有具體生物效應的物質,但是反常地從事這類活動會導致個體痛苦受到傷害。這類也是國內相關研究目前的主流觀點之一,譬如梁娜和梁爍在 80后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程度調查報告中也將手機依賴看作心理疾病。

第三種是從社會學角度入手,將其看作一種社會現象而非病理現象,這種在目前的研究領域并不屬于主流,宮佳奇等認為,“手機依賴”應該被視為一種社會現象而非心理疾病,并分析得出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主要是對其通訊工具功能的依賴。

本文認為第三種角度更適合去研究,將手機依賴看作一種社會現象能夠避免先入為主的負面判斷,有利于研究者更加客觀地去分析手機依賴現象。

二、青少年手機依賴情況的研究概況

手機依賴是近十多年來興起的課題,目前,相關研究在學術界屬于起步階段,整體文獻總量較少,但是自08年以后對這方面的關注有升溫趨勢,青少年手機依賴是其中較受關注的一個主體。

(一)國外研究概況

國外最早的相關研究可以追溯到2001年,是一項關于手機用戶使用情況和主觀癥狀的醫學研究。隨后日本、韓國、芬蘭、澳大利亞等地的學者均進行相關調研。

日本學者通過對本土大學生和中學生的調研,發現在缺乏交際渠道的情況下,手機成為青少年與社會接觸的中介,初中生使用手機的短信功能遠超過電話功能,KIYOKO等人認為手機對初中生的心理、社交和健康影響應當被進一步關注以預防手機依賴。

韓國的W.K.Park以成癮心理模型為依據, 編制了韓國大學生手機依賴問卷,并得出對手機過度依賴的行為與慣例動機(RitualisticMotives)具有相關性。

芬蘭的Leena, K等人通過對2001年的芬蘭全國性的青少年健康與生活方式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實際樣本數為3485,調查對象為14~16歲的芬蘭青少年),研究過度使用手機行為與吸煙、酗酒等已知健康風險行為之間的關系,并發現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過度使用手機在一定程度上與傳統健康風險行為對健康的影響一致。這是早期樣本數最大的一次相關研究分析,但并不是針對手機依賴現象的專門性調研。

澳大利亞的Walsh等學者在2007年分別以32名青少年為對象進行了手機正面影響研究和以946名青少年為對象的手機負面影響研究,這種對照研究方法較為新穎,更利于理解青少年手機依賴現象。

發達國家學者較早地研究這一領域與其經濟科技發展水平較高、手機應用技術普及更早且更為成熟有關。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手機依賴的成因分析與對青少年個體身心健康的影響上,極少有研究著眼與該現象的社會性或群體性的影響。

(二)國內研究概況

與此同時,國內手機依賴相關的文獻總量相當少,06 年以前這一問題乏人問津,08年以后特別是11年以來的研究較多,近幾年來連續呈環比上升趨勢,但總量仍然較少。當下,國內的青少年手機依賴研究多數從心理學、醫學、傳播學、社會學角度切入分析,主要對象集中在大學生群體,只有少數研究以中學生和高職生為對象。這與我國實際國情有關,08年以前大多數青少年都是到了大學階段才擁有自己的手機,而這幾年手機用戶低齡化發展加快,手機與互聯網聯系愈發緊密,因而引發的手機依賴問題更為突出,故而中學生群體手機依賴現象亟需關注。

(三)如何看待手機依賴現象

對于是否存在手機依賴現象,國內外研究基本已達成共識,當前青少年手機依賴現象較為普遍,并呈現上升趨勢。總體而言,國外青少年手機依賴行為出現更早,而國內此類現象在這幾年有逐漸加重趨勢。袁瀟和風笑天認為手機已經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與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國內青少年與國外青少年的手機使用行為一致性大于差異性。

但對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國內外學者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傾向。第一種是否定態度,認為手機依賴只會帶來負面影響,是病態的,需要盡快化解醫治,這是國內目前學者的主流想法。這種態度主要是從醫學角度入手,將手機依賴看作一種病癥或成癮行為,對青少年身心危害較大。

第二種對此持樂觀態度,屬于少數派觀點,認為手機依賴是正常的社會現象,有其積極的一面,可以向良性依賴引導。唐玉認為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并非對手機本身的依賴,更多的是對于其功能的依賴,具有合理性成分,不能將其看作病癥。鄭曉娜與辛斌認為雖然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會愈來愈強,但是手機的良性影響也不該忽視,應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使用風氣。

三、青少年手機依賴的測量方式

由于手機依賴涉及到依賴者的心理問題,所以常規的問卷形式有時很難反映出真實的依賴情況,所以國內外一般通過問卷和量表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研,目前手機依賴研究沒有統一固定的測量方案。對于手機依賴情況的測量,國內外有不少學者按照自己對手機使用成癮行為的理解,編制測量工具用以診斷手機成癮。

目前較具代表性的量表有Bianchi和Phillips 的《手機問題使用量表》(MPPUS)、Billieux等制作的《手機問題使用問卷》(PMPUQ)等。MPPUS是目前最早且流傳度較廣的手機依賴相關量表,包含 27個項目,涉及耐受性、階段性等五方面,后來被美、日等多個國家的相關研究所借鑒。

我國的徐華等在《美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手冊》(DSM- IV)和物質依賴與行為成癮的相關資料基礎上,經過前測和探討, 編制了行為( 心理) 耐受性、行為( 心理) 戒斷性、社會功能和生理反應等四個維度的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共13 道問卷條目,具有一定的信度和較高的效度,被一些國內學者所借鑒。

國內一些研究者在做相關研究時也曾自編量表或問卷,但在文獻里并沒有具體介紹問卷的構造原理,缺乏信度、效度,如謝書銘的杭州市在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調查,此處不再具體說明。

筆者認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人群,量表應該有所調整,目前雖然手機依賴量表的制定日趨成熟,但是并沒有代表性較好的針對中學生的量表,而伴隨著手機在青少年尤其是較低年齡段中的普及,中學生手機用戶群體應該是下一階段本領域需要研究的重點人群,應該及早調整或制定更有針對性的中學生手機依賴量表。

四、青少年手機依賴的影響因素

青少年手機依賴的影響因素很多,成因復雜,目前研究成果中形成共識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孤獨感和人格因素。其他影響因素還包括抑郁程度、其他成癮行為(如酗酒、煙癮、網絡成癮行為等)、經濟條件、城鄉差異、對手機的認識程度等。

W.K.Park發現孤獨感能有效預測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孤獨的大學生更容易產生手機依賴,孤獨與手機使用強度負相關性顯著。國內劉紅等人的研究與其結論相一致,青少年容易因為對社會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的差距而產生孤獨感,從而通過使用手機來滿足情感上的支持和滿足。

個體的孤獨感與社交情況緊密相關,就目前的相關研究來看,過多或過少的社交情況都可能導致手機依賴現象的發生,前者可能會過分依賴手機對外交往功能,后者可能沉溺于玩手機以排遣寂寞,彌補社交不足導致的空虛無聊。

雖然學者普遍認同人格因素與手機依賴的產生有關聯,但是具體觀點并不一致。手機作為青少年的個人通訊工具,具有較強的個人色彩,代表著使用者的個性與喜好,所以其使用程度與使用者的個性有較大的關聯性。王碧英認為具有外向活潑、熱衷交際等人格特征的人更易造成手機依賴。而Bianchi在澳洲調研發現手機依賴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內外向、自尊心、精神質、年齡、性別,其中內向性格、較低的自尊心、神經質較高易導致手機依賴。洪艷萍與肖小琴的結論與其一致,其結論為精神質與手機依賴呈現正相關,即高精神質的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強。精神質得分高的人一般性格較孤僻、人際關系不融洽甚至不合群, 封閉自我以及缺乏自信。

手機依賴行為還與其他成癮行為或健康風險行為具有一定的關聯性。韓國一項調查發現網絡成癮與手機依賴具有正相關性。 國內也有學者發現手機依賴者與網絡成癮者可能基于大致相同的人格基礎。芬蘭的Leena, K等人研究發現,芬蘭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行為與已知的抽煙、酗酒等健康風險行為在不同性別中都具有較強相關性,但是不同性別的相關性情況有差異。青少年的手機使用頻率和強度隨著其他健康風險行為頻率與強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在經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手機使用頻率會降低,且在一定程度上手機使用行為與其他健康風險行為是可替代關系;而在經濟條件較為寬裕時,手機依賴現象與其他健康風險行為的發生概率提升。

臺灣的一項以10191名平均年齡為14.6歲的青少年為對象的相關研究顯示,在排除性別、年齡和居住地等干擾性影響因素后,具有顯著抑郁傾向的青少年符合多項問題性手機使用特征的概率更大,更容易形成手機依賴。

相關調查還發現青少年手機依賴程度與其父母對手機態度和城鄉差異、對手機輻射危害的意識程度有關。有調查顯示,青少年的手機依賴情況與父母長時間使用手機的態度及行為呈現顯著正相關。而杜立操和熊少清研究發現,城鄉差異對青少年手機依賴有影響,來自城市、城鎮的大學生更易形成手機依賴,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與鐘愛程度普遍高于比農村大學生。胡欣欣等在大學生手機依賴分析及應對研究中發現大多數人長時間使用手機的一個原因是對手機輻射認識十分不足,約 68%的人認為手機輻射有傷害但不大。

此外,陳慶賓等在《問題性手機使用行為研究述評》中將影響因素概括為人格因素、使用動機和態度兩方面。王薇則認為影響因素應為性格年齡、個體特質、社會交往三個方面。

綜上所述,青少年手機依賴現象的影響因素多而復雜,當前的研究尚不夠成熟,究竟這些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有多大、隨著時間發展各因素有無變化、各因素之間的關聯性還有待后續研究者繼續發掘。

五、當前相關研究存在的爭議和不足

(一)青少年中手機依賴人群比例問題,各項調查相關結論差距較大

一方面,國內面向大學生的手機依賴情況調查通常結論都是存在較高的手機依賴率。如宮佳奇與任瑋在《蘭州市高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分析》中指出,蘭州市高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率為76.5%。黃時華等的調查顯示,廣州市大學本科生手機依賴率為26.1%。李源暉等的調研指出在校大學生約29.0%(186/642)有手機依賴現象。雖然整體青少年手機依賴率較高,但是有些調查結果差異較大。

另一方面,王小輝面向中學生的調查結果卻與這些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他的調查顯示大多數中學生都能夠正確認識和使用手機,少數中學生對手機產生依賴(15.36%)。西班牙一項針對1327名13~17歲青少年的手機依賴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手機依賴率為20%。臺灣學者以當地上萬名12~19歲青少年作為對象的相關調查分析顯示,其中具有問題性手機使用癥狀的青少年占總體比例為48.9%。

這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青少年可以分為14~18歲的少年及18~25歲的青年兩個階段,不同階段的手機使用情況有較大差異;二是研究者在調研過程中制定的手機依賴的衡量標準不一樣,由此得出的調研結果差異較大;三是調研的樣本缺乏典型性,調研的樣本不具代表性,樣本量過小與范圍過窄等都會導致結論差異很大。此外,時空差異對青少年手機依賴情況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調研地點的區域差異程度與調研時間的不同對調查結果也有影響,例如近幾年青少年手機普及率迅速攀升,整體上手機依賴現象更為明顯。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需要國內外學者進一步研究去驗證,尤其是國內對少年階段手機依賴情況關注太少,缺乏參照物。

(二)個人基本特征(性別、年級)是否對手機依賴有影響尚有爭議

國內多項調查顯示,性別和年級對手機依賴并無顯著影響,如胥鑒霖等在河海大學做的手機依賴調查,宮佳奇等對蘭州大學生做的手機依賴調查。而另一些調查中性別卻與手機依賴程度有聯系,如Bianchi在澳洲做的調研顯示性別有影響;Mercedes在馬德里做的針對青少年的研究中,女性手機依賴者是男性的兩倍;而李源暉等在安徽省大學生中所做的調查顯示,男生36.7%的手機依賴率遠高于女生的手機依賴率(22.4%)。

形成這種局面可能有多種原因,如地域差異較大、調查角度不同、樣本中性別比重不同都可能對結論產生影響,這也需要學者們采用控制變量等方法繼續深入研究。

(三)當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當前,關于青少年手機依賴情況的研究并不夠深入,國內很多研究結論不可復制性高,所得結論不具有一般性和普遍運用意義;國外近幾年具有代表性的文獻較少,可能關注熱度有所下降。

國內研究者在做這方面研究時,抽樣方法選擇上不如國外嚴謹,沒有注意到樣本群體的同質性過高或過低;調查樣本量過小,目前國內研究的調查樣本多是在某地乃至某校局部小規模調查,卻冠以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研究,如孫玲等的《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的研究》中選取的抽樣對象僅有130人且都是寧夏大學學生,完全不能代表全國大學生群體,得出的結論就很容易以偏概全,與真實情況不相符,甚至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國內外目前相關研究中也缺乏長期持續性的追蹤研究,縱向研究很少,而國內相關領域基本沒有縱向的實地調查,譬如青少年手機依賴現象影響因素隨時間發展的變化等情況很少有人關注,但實際上這類縱向研究有助于把握青少年手機依賴情況的動態變化與發展趨勢,值得學者們進一步深入挖掘。國內大多數調研都是橫向的小范圍研究,也很少有采用對照實驗、控制變量法等方法的調查,這導致大多數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較低。

綜上所述,研究者可以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譬如將調查研究、個案研究和實驗研究方法有機統一起來,橫向與縱向調查相結合;還可以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去進行探索,規避研究角度單一導致看問題片面的缺陷,在未來對青少年手機依賴進一步展開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Bianchi, A. & Phillips, J. G.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5,8(1).

[2] Billieux,J. ,Vander, L. M., & Lucien, R. The Role of Impulsivity in Actual and Problematic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8(22).

[3] Ha, J. H., Chin, B. & Park, D. H..Characteristics of Excessive Cellular Phone Use in Korean Adolescents.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8,11(6).

[4] Kiyoko, K. &Hitomi, S. Impact of the Mobile Phone on Ju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Friendships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2005(2).

[5] Leena, K., Tomi, L. &Arja, R. Intensity of mobile phone use and health compromising behaviours —how i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nnected to health-related lifestyle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5(28).

[6] Mercedes, S. M. & Otero, A..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ell 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in the Community of Madrid (Spain).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9,12(2).

[7] Sandstorm, M, et al. Mobile phone use and subjective symptoms. Comparison of symptoms experienced by users of analogue and digital mobile phones. Occupational Medicine,2001,51(1).

[8] Park, W. K.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Korean college students. Korean Soc Journalism Commun Stud,2003,47(2).

[9] Walsh, S. P., White, K. M. & Young, R. M. Young and Connected: Psychological Influences of Mobile Phone Use amongst Australian Youth. Proceedings Mobile Media 2007.

[10] Walsh, S. P., White, K. M. & Young, R. M. Over -connected?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stralian youth and their mobile phon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8,31(1).

[11] Yen, C. F., etal.Symptoms of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Taiwan.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9,32.

[12] 陳慶賓,江志玉.問題性手機使用行為研究述評[J]. 科技信息,2011(33).

[13] 杜立操,熊少青.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調查及干預對策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9,25(7).

[14] 葛續華,祝卓宏.青少年學生手機成癮傾向與成人依戀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13.

[15] 宮佳奇,任瑋.蘭州市高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分析[J].新聞世界,2009(10).

[16] 韓登亮,齊志斐.大學生手機成癮癥的心理學探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5.

[17] 賀金波,陳昌潤,鮑遠純,雷玉菊.青少年手機依賴的測量、危害和發生機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6).

[18] 洪艷萍,肖小琴.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及其與人格特質[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4).

[19] 胡欣欣,俞麗玲,林竹,王麗霞,謝丹彤.大學生手機依賴分析及應對[J].科協論壇,2012(3).

[20] 李源暉,馬翠榮,許艷,周青,孫程,房雨婷,姚應水等.安徽省在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相關分析[J].中國校醫,2013,27(6).

[21] 李止庸.國內外“手機依賴對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研究綜述[A].中國商品學會第十四屆學術論壇暨中韓商品科學交流會議論文集[C].2011.

[22] 梁娜,楊爍.80后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程度調查報告[J].東南傳播,2009,3.

[23] 劉斌,于瀛.大學生軟癮現狀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1.

[24] 劉紅,王洪禮.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J].心理衛生評估,2012,26(1).

[25] 劉妍,李培,周春香,崔涵.大學生“手機依賴綜合癥”的調查及矯治——以駐蘇錫常高校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6).

[26] 孫玲,湯效禹.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的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1,31(5).

[27] 唐玉.蘭州市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調查報告[J].新聞世界,2009(1).

[28] 王碧英,高日光.當代大學生人格特質研究[J].理論與創新,2004(3).

[29] 王小波.中學生手機依賴現狀及與社會支持、社會適應性的關系研究[D].2012.

[30] 王薇. 手機成癮的研究綜述[J].科教文匯,2011.

[31] 徐華,吳玄娜,蘭彥婷,陳英和.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1).

[32] 謝書銘,顏美艷.在校大學生“手機依賴”問題及對策[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9.

[33] 胥鑒霖,王泗通.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調查探究——以 HH 大學 J 校區為例[J].電子測試,2013,14(7).

[34] 許穎,蘇少冰,林丹華.父母因素、抵制效能感與青少年新媒介依賴行為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4.

[35] 袁瀟,風笑天.青少年手機需求及使用行為研究現狀[J].中國青年研究,2011.

篇10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二、專門調查部分

(一)酒類產品的消費情況

1、白酒比紅酒消費量大。分析其原因,一是白酒除了顧客自己消費以外,用于送禮的較多,而紅酒主要用于自己消費;二是商家做廣告也多數是白酒廣告,紅酒的廣告很少。這直接導致白酒的市場大于紅酒的市場。

2、白酒消費多元化。

(2)購買因素比較鮮明,調查資料顯示,消費者關注的因素依次為價格、品牌、質量、包裝、廣告、酒精度,這樣就可以得出結論,生產廠商的合理定價是十分重要的,創名牌、求質量、巧包裝、做好廣告也很重要。

(3)顧客忠誠度調查表明,經常換品牌的消費者占樣本總數的32.95%,偶爾換的占43.75%,對新品牌的酒持喜歡態度的占樣本總數的32.39%,持無所謂態度的占52.27%,明確表示不喜歡的占3.4%。可以看出,一旦某個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是很難改變的,因此,廠商應在樹立企業形象、爭創名牌上狠下功夫,這對企業的發展十分重要。

(4)動因分析。主要在于消費者自己的選擇,其次是廣告宣傳,然后是親友介紹,最后才是營業員推薦。不難發現,怎樣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對于企業來說是關鍵,怎樣做好廣告宣傳,消費者的口碑如何建立,將直接影響酒類市場的規模。而對于商家來說,營業員的素質也應重視,因為其對酒類產品的銷售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

(二)飲食類產品的消費情況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一些飲食消費場所和消費者比較喜歡的飲食進行,調查表明,消費有以下幾個重要特點:

消費者認為最好的酒店不是最佳選擇,而最常去的酒店往往又不是最好的酒店,消費者最常去的酒店大部分是中檔的,這與本市居民的消費水平是相適應的,現將幾個主要酒店比較如下:

2、消費者大多選擇在自己工作或住所的周圍,有一定的區域性。雖然在酒店的選擇上有很大的隨機性,但也并非絕對如此,例如,長城酒樓、淮揚酒樓,也有一定的遠距離消費者惠顧。

3、消費者追求時尚消費,如對手抓龍蝦、糖醋排骨、糖醋里脊、宮爆雞丁的消費比較多,特別是手抓龍蝦,在調查樣本總數中約占26.14%,以絕對優勢占領餐飲類市場。

4、近年來,海鮮與火鍋成為市民飲食市場的兩個亮點,市場潛力很大,目前的消費量也很大。調查顯示,表示喜歡海鮮的占樣本總數的60.8%,喜歡火鍋的約占51.14%,在對季節的調查中,喜歡在夏季吃火鍋的約有81.83%,在冬天的約為36.93%,火鍋不但在冬季有很大的市場,在夏季也有較大的市場潛力。目前,本市的火鍋店和海鮮館遍布街頭,形成居民消費的一大景觀和特色。

三、結論

1、本市的居民消費水平還不算太高,屬于中等消費水平,平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相當一部分居民還沒有達到小康水平。

2、居民在酒類產品消費上主要是用于自己消費,并且以白酒居多,紅酒的消費比較少,用于個人消費的酒品,無論是白酒還是紅酒,其品牌以家鄉酒為主。

3、消費者在買酒時多注重酒的價格、質量、包裝和宣傳,也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持無所謂的態度。對新牌子的酒認知度較高。

4、對酒店的消費,主要集中在中檔消費水平上,火鍋和海鮮的消費潛力較大,并且已經有相當大的消費市場。

居民市場調查報告二:?

?一、調查方案

(一)調查目的:通過了解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為手機銷售商和手機制造商提供參考,同時為大學生對手機消費市場的開發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調查對象:在校生

(三)調查程序:

1、設計調查問卷,明確調查方向和內容;

2、進行網絡聊天調查。隨機和各大學的學生相互聊天并讓他們填寫調查表;

3、根據回收網絡問卷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根據樣本的購買場所、價格及牌子、月消費分布狀況的均值、方差等分布的數字特征,推斷大學生總體手機月消費分布的相應參數;

(2)根據各個同學對手機功能的不同要求,對手機市場進行分析;

二、問卷設計

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調查問卷

三、數據分析

根據以上整理的數據,我進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學生手機市場是個很廣闊的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市場。

(一)根據學生手機市場份額分析

(二)學生消費群的普遍特點

作為學生我對這個群體做了一些了解,對于我們共同的特點進行分析,得出手機市場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開發產品或進行針對性的營銷手段,才能夠搶占市場。下面我們就來對學生群體的特點來進行分析:

1、學生消費群的普遍特點:

1)沒有經濟收入;

2)追逐時尚、崇尚個性化的獨特風格和注重個性張揚;

4)學生基本以集體生活為主,相互間信息交流很快易受同學、朋友的影響。

5)品牌意識強烈,喜愛名牌產品;

(三)學生消費者購買手機的準則和特點

通過調查大學生購買手機主要考慮因素是時尚個性化款式、功能、價格、品牌等,這也成為學生購買手機的四個基本準則。在調查中表明,大學生選擇手機時最看重的是手機的外觀設計,如形狀、大小、厚薄、材料、顏色等,占65%;但大學生也并非一味追求外表漂亮,內涵也很重要,所以手機功能也占有一席之位,占50%;其次看重的是價格,而較少看重的是品牌,看來現在的大學生還是比較看重實際的。

市場調查報告三:?

目前市場上的沙發按照材質主要分為木質、真皮、布藝、以及二者結合四種,木質沙發:直接由各種木材打造,坐墊和靠背上沒有任何面料修飾,實用性和環保性比較好,但原木較生硬,舒適感不強,沒有人性化設計難以滿足現代沙發舒適性的要求;

目前市場上的沙發高檔品牌主要有以整體家居布置、沙發配套為主的全有家私、皇朝家私、香港富得寶、香港樂其、宜家家私等、以及主營沙發的芝華士;中檔品牌則包括吉斯、喜夢寶、世紀博森、伊諾維紳、成都南方等,低檔品牌則。

一、XX沙發市場概況:

目前,XX沙發銷售地主要聚居在XX大街處銀座家居、富雅家居、歐亞商城、東亞商城、清河家具、國貿家具、二印家具城。從產品和品牌檔次上看,銀座家居、富雅家居屬高檔品牌的根據地,東亞商城、清河家具、國貿家具、二印家具則匯聚了來自天南海北的中低檔沙發品牌。從經營定位上看,各商城均有自己的差異化定位,知名品牌、高檔商品的專賣店向富雅、銀座家具城集中;中檔及部分專業市場多數集中在東亞家具城;低檔商品的批發業務又集中在XX和XX家具城,歐亞則走專業化辦公家具路子,與其同一東家的銀座家居形成互補,對其他家具商城形成攻擊。

市場上的沙發按照材質主要分為真皮、布藝、以及二者結合三種,進駐XX沙發目前市場上的沙發高檔品牌主要有以整體家居布置、沙發配套為主的全有家私、皇朝家私、香港富得寶、香港樂其、宜家家私等、以及主營沙發的芝華士;中檔品牌則包括吉斯、喜夢寶、世紀博森、伊諾維紳、成都南方等,低檔品牌則匯聚了一些來自XX本土和其他各地區縣城的小品牌,如XXXX、XXXX等。

二、消費者調查:

1、消費者細分特性描述一(低、中、高檔):

a)平民百姓、普通工薪族是是低層次、低價位的主要消費群。他們的要求是:簡潔實用而又有現代美感;功能較多,以便充分利用有限的居住空間;希望中高檔次的設計及風格,但價位偏于中低價,心理上能感到物有所值。這一類消費群還是雜牌的天下,因其長于抄襲與模仿,拙于原創與設計研發。因此,它們利用自身的各項成本優勢,吸引了廣大的中下層次的消費群。

b)中高層次的消費群,這部分消費者包括企、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城市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他們事業有成,思想獨立,個性化追求較為明顯。對家私的性價比、設計風格、用材、品牌定位較為看重。這部分生產廠家較多,他們各自以自己的原創設計及針對目標消費者的技術研發滿足了追求不同風格的消費者的需求。

c)都市新貴或富豪的高層次群體。這部分人居于消費金字塔的頂端。一般都有別墅或寬敞豪華的住房,對家具的要求首先是品牌要與自己的社會或金錢地位相匹配,通常選擇的是國際品牌或知名品牌。

2、消費者細分特性描述二(辦公、家居):

a)辦公沙發消費群主要是經濟水平處于中高層次的群體。購買群也多位于這個群體。經濟佳者,由于公司形象或私人喜好的需要,他們看重品牌,因此選擇的一般都是知名品牌。經濟一般者,則選擇中檔品牌,既顧及到了形象,又節省資金。

b)家居沙發消費群的范圍比較廣泛,幾乎涵蓋了所有成家立業或將近成家的消費者。對于私人使用物品,他們選擇起來相當慎重,不僅注重質量,而且在與室內風格匹配上也花盡心思。由于經濟狀況的不同,選擇的品牌檔次亦各不相同。

3、影響消費者購買沙發的主要因素:

訪問5人,綜合如下:

消費者選擇標準無污染、沒怪味、舒適、款式合理、價格實惠

高消費大品牌

中低消費舒服、價格便宜

現用沙發品牌南方、泰新、以及濟南本地產布藝沙發

認為現在較好的沙發品牌是芝華士、皇朝家私、全有家私以及一些香港品牌等。

三、沙發產品的未來發展走勢:

通過訪談和查找二手資料,有三大走勢:

篇11

任意抽樣的方法組織調研。

此次主要針對大學生手機擁有情況、學生購買手機的目的、大學生手機使用的產品特征、學生手機族的價格定位、學生手機消費的渠道等方面進行調研,因此數據的統計和分析主要包括這些方面。

(一)大學生手機擁有情況

針對大學生手機擁有情況,本次調查共發放500份問卷,收回498份,有效率為99.6%。在500份的問卷中有手機的423人,沒有的75人,學生手機擁有率已達到了86.2%,而中國2007年手機的擁有量達到4.2億部,擁有率為32%左右。由此可見,大學生是手機消費的旺盛群體,手機消費已成為大學生活的一部分。從手機擁有的性別分布來看,差別并不明顯,男生手機擁有率為56%,女生手機擁有率為44%;從年級分布來看,新生手機擁有率為60%,老生手機擁有率已達90%以上,高年級明顯占優,這可能與新生尚未適應大學生活,聯系較少有關,在我們的訪談中,多數新生都在積極尋求手機購買機會。

(二)大學生購買手機的潛在意向

隨著手機的大幅降價、新手機的推出、入網費的取消、通訊資費的調整以及各種優惠活動的推出,學生手機擁有量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種趨勢在一定程度上仍將繼續下去。通過訪談發現,大學生的手機購買意向強烈,被訪調查的非手機用戶中約有40%以上的人有近期購買手機的計劃,而手機用戶中的潛在消費者也不在少數,其中大約有37%的用戶計劃近期更換手機。

(三)大學生購買手機的目的

針對大學生的購買動機的調查,發放問卷500份,回收了445份,有效率為89%。學生使用手機用途較統一,在已有手機用戶中,多數用于聯系親友,比例為46%,這說明在信息社會里,大學生渴望與人交往,手機成為情感溝通的重要的工具;其次,方便找工作是學生手機的另一個重要用途,這部分約為13.8%;同時也說明大學生對于手機的消費趨于理性。另外,追求流行趨勢和身份象征的動機也占據較大比重,約為14.4%,這也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求新、求奇和攀比的消費心理;交異性朋友和其他用途的各占4%和7.6%。

(四)大學生手機消費的產品特征

1.品牌分布

關于此問題的調查,我們發放問卷500份,有效樣本492份,有效率為98.4%。總體來看,在我們的調查中,對國外品牌手機消費占67.6%,國產手機占32.4%。這與社會上關于手機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在調查中一些學生反映購買國外品牌手機其質量和售后服務都是非常好的,而購買國產手機的學生表示國產手機的款式多樣,而且功能齊全,價格相比也比較便宜,還有一些表示是為了支持國產手機。雖然國外品牌仍占據主導地位,但國產品牌能夠從零起步增長到現在的32.4%的市場分額,表示國產手機的技術日臻成熟,并已得到社會認同。

分別就個體來看,在我們的調查中,使用最多的手機品牌是諾基亞,共有38.2%的人使用這款手機,耐用是它的一個最大賣點,而不斷擴張的功能也使不少人選擇它;排名第二位的是摩托羅拉,使用者占14%,但它的市場份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亮麗的外形與實用的功能是不少人選擇的重點;第三、四位分別是三星和索尼愛立信,各占9.8%和5.6%,這兩品牌雖然精致、技術水平高,但價錢卻令不少學生消費者望而卻步;國產品牌中,CECT、波導、夏新,TCL等排名靠前,均占總人數的4%。

2.款式分析

由于大學生多處于19-25歲,這是人生中思想最活躍、最善變的黃金青春期,熱情、開朗、奔放,崇尚自由的率直個性,因此大學生對手機的款式要求很高,不僅要外觀漂亮,還要求形狀、大小、厚薄、材料、顏色等。

關于手機款式的調查,我們發放樣本500份,收回有效樣本492份,有效率為98.4%。從調查中可以看出手機的款式多種多樣,但高居榜首的是直板手機,占總使用量的57.2%,翻蓋和滑板分別占29%和12.6%,其他款式僅占1.2%。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于款式的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而對于新型的旋蓋等款式,并不被消費者認同。

3.功能分析

關于手機功能的調查,我們發放樣本500份,收回有效樣本477份,有效率為95.4%。在手機功能的調查中,播放MP3,MP4以40%票數獲得第一位;拍照以30%榮居第二位;第三位是藍牙和紅外線,占票數15%;第四位是GPRS和收音機,占10%;其它功能占5%。可以看出大學生對手機功能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娛樂方面,而對于生產商熱衷于開發的網絡功能和游戲功能,大學生也不是很認同,這可能與網絡在大學中的普及有關。

(五)大學生手機消費的價格特征

1.手機價格

關于手機價格的分布,我們發放樣本500份,收回有效樣本489份,有效率為97.8%。總的說來,處于依賴性消費階段的學生手機族的消費水平還不是很高,從而導致了他們在選擇手機時通常會把眼光放在中低價格的機型上。在調查中手機價格在800元至1000元的,其比例為30%,1000到1500以及600到800的所占比例大體相當,分別為29.2%和27.2%,另外有5%的消費者表示會選擇1500元以上的手機。當然,也有部分消費者購買超低價位手機,如600元以下的大約占15%。

2.手機使用費

關于手機使用費的分布,我們發放樣本500份,收回有效樣本443份,有效率為88.6%。在學生手機族中,每月手機費用普遍較低。每月消費在20元以下的占11%,在20-30元的占32%,在30-40元的占36%,在40-50元的占21%,在50元以上的占11%。這也充分說明了,學生的消費能力有限。

(六)大學生手機消費的渠道特征

1.獲取手機信息的渠道

關于獲取手機信息的渠道,我們發放樣本500份,收回有效樣本445份,有效率為89%。在調查中,通過現場選購的占35%,通過朋友介紹在我們的調查中占25.8%,大學生由于是群體的生活,在手機消費上也極易受身邊朋友的影響。還有約24%的學生是受電視宣傳和海報宣傳的影響,在強大的宣傳陣容中情不自禁的被吸引。有超過20.2%的學生是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大學生已經開始廣泛的利用網絡這個工具,通過在線觀看,網上選購等等手段,廣闊的收集資料,提高自己的消費理性水平,網絡在商品營銷中的作用已經日漸凸現。

2.手機卡的供應商

關于手機卡的供應商,我們發放樣本500份,收回有效樣本445份,有效率為89%。總體來看,目前我校的學生手機消費者群當中,使用聯通卡的占了33%,而移動卡則占了67%。移動是聯通卡的兩倍多,占有明顯的優勢,但是二者市場有融合的趨勢。就個體來看,使用最多的是動感地帶,約占被調查人數的40%;神州行用戶約占25.2%;UP新勢力約占22.6%;如意通約占10.4%,小康卡所占比例最少,只有1.8%。動感地帶之所以占據較大比例,與其資費優勢和優惠措施有關。

(七)手機消費的不良影響

關于手機不良影響的調查,我們發放樣本500份,收回有效樣本449份,有效率為89.8%。我們調查了在手機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問題,其中大學生較為敏感的電磁波輻射占31.2%,受到不良短信和電話騷擾占21%,經常被偷或浪費錢占14.6%,其它不良影響占9.8%。

三、營銷建議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學生消費者的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消費群體,并且隨著時間推移,這一特殊的消費群體越來越表現出其巨大的消費潛力。因此,加緊開發這片新市場,對于手機廠商和經銷商至關重要。

(一)全方位打造大學生自己的手機

由于網絡在大學已經基本普及,因此,手機制造商熱衷于開發的網絡功能和游戲功能對于大學生并不具有多大價值;相反,大學生正處于青春年少和感情充沛的時期,富于朝氣,充滿幻想,購買活動多屬于情感型,手機的色彩和樣式往往成為大學生購買手機時的重要考量。對于經銷商來講,應該緊緊抓住大學生的消費特點,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

從品牌偏好來看,盡管學生持有的手機仍以外國品牌為主,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國產手機也在學生中間占據較大的比重。這說明手機生產技術正在標準化,國產手機的制造技術正日益提高和逐漸成熟,國產品牌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認同。我們認為低廉的價格、實用的功能和華麗的外觀是國產手機在學生消費群體中異軍突起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議經銷商對于學生群體,加大國產手機的推介力度。

(二)繼續推行中低檔手機路線

篇12

關鍵詞 大學生;手機依賴;社會支持;家庭功能

基金項目:2013年皖南醫學院大學生科研基金項(WK2013S27);201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3YJA840005);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皖南醫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項目(皖教秘科[2013]1號)。

作者簡介:陳婉瑩(1991—),女,皖南醫學院人文與管理學院2011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

近年來,隨著通用技術的發展進而通訊設備的普及,使得手機成為人們生活、交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擁有手機和使用手機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現象,也是信息時代的象征。在手機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不健康使用手機帶來的問題也日益突出。青少年易于接受新事物而心理發育不成熟,更易受到負面影響。國內外專家認為部分人對手機已經產生了嚴重的依賴[5-8],在無法使用手機或忘記攜帶手機時,常會出現情緒化的極端變化,如煩躁不安、言語低俗、情緒低落、抑郁寡歡等,并將此稱為手機強迫癥[18-19]。但手機強迫癥在國內沒有受到廣泛重視,關于這方面的系統研究也不多,尤其是在校大學生手機使用及手機強迫癥的報道更少。其中多數研究主要集中于手機使用與依賴的現狀調查研究,對手機強迫癥心理、社會及家庭因素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將對大學生手機強迫癥與社會環境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為指導學生健康使用手機,預防手機強迫癥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以安徽地區某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200份,收回189份,回收率為94.5%,其中有效問卷172份,有效率為91.01%。其中男生48人(27.9%),女生124人(72.1%);一年級33人(19.2%),二年級78人(45.3%),三年級59人(34.3%),四年級2人(1.2%)。

1.2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200個大學生進行匿名調查,正式調查前選取20人進行預調查以修改完善調查表,刪除多余條目,修改易誤解的條目,使其更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調查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手機使用情況、社會支持情況及家庭功能情況等。

1.3手機強迫癥診斷標準

參照Young問卷的網絡成癮診斷標準:40-60分為輕度網絡成癮;60-80分為中度網絡成癮;80-100分為重度網絡成癮[25];以及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鄭毅教授關于大學生手機強迫癥的描述,并結合相關研究,來判定手機強迫癥傾向。

1.4社會支持量表(SSRS)

采用肖水源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26],該量表共10 個條目,記錄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三個維度及社會支持總分,分數越高,說明社會支持越好。

1.5家庭功能量表(FAD)

采用劉培毅、何慕陶修訂的“家庭功能評定量表”( FAD )中文版[26]。該量表測定家庭系統6個方面的功能: 問題解決、家庭溝通、角色分工、情感反應、情感投入和行為控制。 問題解決:得分越低的家庭,其問題解決能力越好,反之,則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差。家庭溝通:得分越低,家庭的信息交流越清楚、直接。角色分工:得分越低,表明家庭成員完成家庭任務越好。情感反應:得分越低,表明家庭氛圍越和諧。情感投入:得分越低,表明家庭成員間相互關注的程度越高。行為控制得分越低,表明家庭成員應對問題的能力越強。

1.6統計分析

有效問卷經核實后統一編碼,雙重錄入便檢錯,建立EPDATA數據庫。數值變量資料以X±s表示;分類變量資料已百分比表示;并采用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手機強迫癥狀況

在調查的172份有效問卷中,有98.8%(170/172)的學生存在手機強迫癥狀況,其中無手機強迫癥者2人(2/172=1.2%),且均為女生,輕度手機強迫癥者有29人(29/172=16.9%),中度手機強迫癥者127人(127/172=73.8%),重度手機強迫癥者14人(14/172=8.1%)。本研究以中、重度手機強迫癥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女生有中、重度手機強迫癥狀況者人101人(101/125=80.80%),男生有中、重度手機強迫癥者40人(40/47=85.11%),非參數檢驗統計量Mann-Whitney U 為2839.5,P=0.545。一年級33人(33/172=19.2%),二年級78人(45.3%),三年級59人(34.3%),四年級2人(1.2%),P=0.164>0.05。各專業間方差分析得F=1.995,P=0.037>0.01。綜上,不同性別、年級、專業間學生手機強迫癥無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表1不同年級專業手機強迫癥程度率的比較

2.2社會支持(SSRS)與手機強迫癥的關系

手機依賴者社會支持所得總分為(36.9235±4.7293),客觀支持分為( 7.3235 ± 1.92647) ,主觀支持均分為( 21.5412 ±3.36552 ) ,對支持利用度分為(7.8588 ±1.53579),[15]與中國常模總分(34.56 ± 3.73)比較得分偏高 。而相關分析得社會支持與手機強迫癥間無相關關系。結果見表2。

2.3家庭功能量表(FAD)與手機強迫癥間的關系

家庭功能量表中溝通、角色、情感反應三個因素與手機強迫癥之間存在顯著相關。結果見表3。

2.4家庭功能量表對手機強迫癥的多元回歸分析

將家庭功能量表中的溝通、角色、情感反應3個因子作為預測變量納入回歸模型(因問題解決、情感介入和行為控制3個因子與手機強迫癥相關不顯著,故在回歸分析是預測變量不包含著3項因子)采用Enter進入方法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

表3家庭功能狀況與社會支持狀況間的相關性(r值)

結果表明,以家庭功能的3個因子作為預測變量的多元回歸模型總體效應顯著(F = 23.235, P<0.01),其中家庭溝通與手機強迫癥的關系最為密切。

3討論

3.1某高校大學生手機強迫癥狀況

手機已成為在校大學生必不可少的通訊工具,由此而導致的手機強迫癥也已經出現流行趨勢。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存在手機強迫癥狀況,其中中度手機強迫癥者所占比例最大。該研究發現手機的過度使用,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如手指酸軟不靈活、頭暈頭痛和失眠等,嚴重者會導致焦慮、抑郁、人格障礙等精神心理問題。同時研究還顯示性別、年級和專業對手機的強迫癥均沒有顯著差異,說明手機強迫癥存在普遍現象。因而,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該對此引起高度重視。

3.2大學生手機強迫癥與社會支持的關系

人們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的環境背景下,每個個體都希望獲取良好的社會支持,從而來降低壓力感、提高適應力,促進身心健康,而如何獲取社會的支持,每個個體也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手機作為獲取社會支持的一個重要工具,有手機強迫癥的大學生往往會大量使用手機短信、微信或電話等來維系與家人、朋友、同學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而無手機強迫癥的大學生更喜歡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其獲取社會支持的手段便更加多樣化。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后者所建立起來的社會支持網絡更為穩定、健康。本研究的結果提示大學生的手機強迫癥與社會支持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可能是由于樣本量較小或者其他心理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擴大樣本,剔除其他干擾因素后進一步研究。

3.3大學生手機強迫癥與家庭功能的關系

研究表明家庭功能量表中溝通、角色、情感反應3個因子與手機強迫癥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這意味著存在手機強迫癥傾向的學生家庭內的溝通與交流、家庭成員的角色分工、家庭成員彼此間的情感反應都存在功能發揮不良的問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進一步顯示,家庭溝通與大學生手機強迫癥的關系最為密切。

溝通即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如在家庭中子女能否對父母直接表達自己真實的看法和意思,父母能否讓子女表達看法并合理接受。溝通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家庭成員越是能夠表達自己的意愿,越是愿意與外界和環境接觸,環境適應力越好,越是能夠融入到自然和生活環境中,那么對手機等媒介的依賴程度就會大大降低。若在家庭中形成不善于溝通和表達情感的方式,將直接會影響大學生與同學、朋友、老師等的人際交往,影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對他人想法和情緒的關注,而只停留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與他人和外界直接的接觸,那么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便會大大提高。溝通作為家庭功能量表的第一個分析因子,其在家庭中的起著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過多元回歸分析,也進一步表明,家庭溝通與大學生手機強迫癥的關系最為密切。

角色即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庭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狀況,如有父母、子女等角色,其在家庭中所承擔的責任也會有所不同,父母作為家庭的主體力量,他們不僅要贍養老人還要教育扶養下一代,因而其角色的行為對家庭中的孩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父母們若是能很好的完成角色的任務、承擔角色的責任,對子女的行為方式的培養會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那么大學生的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就會得到很好的緩解;反之,則會加強大學生的手機強迫癥狀況。

情感反應即評價家庭成員對刺激的情感反應程度,包括生理、行為和心理的反應。當家庭環境中存在某些不和諧的情況時,如父母之間的爭吵、打鬧等都會引起孩子敏感心理的產生,他們便會更多的沉浸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不愿與外界接觸、交流,因此會更多的依賴于手機。

因而在家庭生活中這3個方面的功能需要家長和子女通過彼此間的互動和深度交流來實現,相關研究發現,父母的適度卷入對青少年病理性互聯網使用具有明顯的負向預測作用,父母教養方式與初中學生網絡成癮相關, 消極的家庭教養方式易于使初中生網絡成癮。由家庭功能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及本研究可推斷,家庭功能是影響大學生手機強迫癥的社會環境因素,其中家庭溝通、角色和情感反應與大學生手機強迫癥顯著相關,以家庭溝通為主要因素。

綜上所述,手機強迫癥已經在我國大部分大學生中顯現,家庭功能對大學生手機強迫癥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改善家庭功能狀況至關重要。因而學校、社會,尤其是家庭應該加強對大學生正確使用手機的教育和宣傳,讓學生認識到手機強迫癥對學習生活帶來的危害,幫助大學生形成合理、科學的手機使用態度和習慣。

參考文獻

[1]D IXIT S, SHUKLA H, BHAGWAT A, et a l. A Study to Evaluat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Students of a Medical College and Associated Hospital of Central India [J].Indian J Community Med, 2010,35 (2):339-341.

[2]SANCH EZ-MARTNEZ M, OTERO A.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ell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in the comm unity of Mad rid ( Spain) [J].C y b er psycho l Behave, 2009,12(2):131-137.

[3]HA JH, CH IN B, PARK DH,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excessive cellular phone use in Korean adolescents [J].C y be r psychol Behave,2008,11(6):783- 784.

[4]HALAYEM S, NOU IRA O, BOURGOU S, e t a l. The mobile: a new addiction upon adolescents[J].Tun is M ed,2010,88(8):593-596.

[5]王芳,李然,路雅,等.山西大學本科生手機依賴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8,24(5):381-384.

[6]師建國.手機依賴綜合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9,19(2):138-139.

[7]梁娜,楊爍.80后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程度調查報告[J].東南傳播,2009(3):99-101.

[8]馮曉平.大學生社會資本擴張大學生手機熱之理性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3(3):152-154.

[9]韓登亮,齊志斐.大學生手機成癮癥的心理學探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10]書銘,顏美艷.在校大學生手機依賴問題及對策[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9(z1):49-50

[11]畢玉,蘇文亮,孫雅峰,等.大學生網絡成癮者心理行為特點的在線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2):170-172

[12]童輝杰.常見心理障礙評估與治療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25.

[13]徐成芳,顧林.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對策[J].學理論,2011(32).

[14]劉榮星.大學生患上手機依賴癥[J].記者觀察(上半月),2010(12).

[15]劉翯,楊東泉,宋雁鴻,阮俊,鄭萬明,周媛,張開菊,趙紅,汪菊琳.400名醫護人員社會支持評定量表測試結果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報,2011(10).

[16]王小輝.中學生手機依賴現狀及社會支持、社會適應性的關系研究[M].福州:福建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7]陸潤澤,孔青,張慧,等.泰安市大學生手機依賴與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J].泰安:泰山學院學報,2013.

[18]黃裕華,邱奕文,李芬芳.某校大學生手機強迫心理狀態與心理壓力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校醫期刊,2011.

[19]謝冰,大學生強迫癥與現況調查及SAPAP3基因多態性關聯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0]徐華,吳玄娜,蘭彥婷,陳英和.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

[21]劉紅,王洪禮.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

[22]劉翯,楊東泉,宋雁鴻,阮俊,鄭萬明,周媛,張開菊,趙紅,汪菊琳.400名醫護人員社會支持評定量表測試結果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報,2011(10).

[23]雷靂,李宏利.青少年的時間透視、人際卷入與互聯網使用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4,36(4):86-90.

[24]鄒云飛,鄒云青,姚應水.某高校大學生手機使用與手機依賴癥的橫斷面調查[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1,30(1)

篇13

手機媒體是以手機為視聽終端、手機上網為平臺的個性化信息傳播媒介,被稱為“第五媒體”。進入3G時代以來,隨著手機報紙、手機電視和手機廣播等傳播形式的出現,手機媒體已成為傳播能力最強、影響范圍最廣、使用最為便捷的大眾媒體之一[1]。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等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載體和平臺。積極探索利用手機媒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實效性。

手機媒體作為信息傳播媒介的特點

手機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集合了報紙、廣播、影視等媒體的特點,伴隨著3G技術的發展,手機媒體已具備了自身優勢特點。

信息傳播的兼容性。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手機作為信息的接受端和發射端,同時實現了點對點的傳播和點對面的大眾性傳播的任務。這兩種交融式的傳播加快了信息的傳播,增加了人際之間的交流。

信息傳播快捷、覆蓋面廣。借助于互聯網絡,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隨時了解世界各地的實時新聞,掌握當前的世事動態。消息通過網絡以短信、手機報等形式發送到每個人的手機上,在短時間內完成了最大化傳播。

手機的便攜性和大眾性。以手機為載體的手機媒體使人們實現了隨時隨地使用媒體,充分體現了攜帶便捷、使用方便等特點。在大學校園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網絡、手機電視等方式,享受各種娛樂服務。手機媒體作為一種文化已經深深地融入到大學生的生活中,并且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健康成長等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的手機使用率不斷升高。2003年,北京市70%的大學生擁有手機[2];2006年,南京市94.6%的大學生在使用手機[3]。經調研發現,目前西安高校的大學生手機使用率早已達到100%,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日趨明顯。

對思想道德的影響。大學生通過手機可以了解社會動態,思想文化等信息。但是,手機在為大學生提供各種信息的同時也對他們的思想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一些非法信息、暴力或不雅的等信息通過手機在學生中大肆傳播,這些惡性的毒素腐蝕了他們的思想,影響了價值觀的形成,甚至部分大學生出現了道德意識差、法律意識淡薄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對學習的影響。手機媒體使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呈現多樣化,學習效果呈現多樣性,促進了大學生智育的發展。但是,手機媒體同時造成了部分學生學習成績下降。調查發現,90%的學生上課時手機處于待機狀態,只有5%的學生會將手機關掉[4]。經研究發現,過度依賴手機會導致記憶能力、書寫能力等某些能力退化。

對身心健康的影響。調查發現,在手機壞了的情況下有64.5%的學生表現出無所事事,心里空蕩蕩的狀態;30%的學生表示“感覺有點焦躁”,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對手機已經有高度的依賴感[5]。手機媒體的使用不當會導致大學生的性格發生變化,使內向的學生更加孤僻,甚至產生自閉。

利用手機媒體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作為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必須充分地了解手機媒體的作用。在工作中,利用手機媒體積極地開展思想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教育理念,不斷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建立信息平臺,增強引領的導向性。利用手機媒體的傳播特性,建立信息平臺,充分發揮手機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利用手機媒體與大學生進行心聲的互動和信息的交流,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加強對大學生正確、積極思想的引領教育。

積極營造健康和諧的文化氛圍。思想教育的工作者要加強對手機媒體傳播的監管,努力的營造健康和諧的文化氛圍。對媒體傳播過程中出現的不健康、非法的信息要及時進行控制,防止危險信息的傳播。學校通過組織各種健康的手機媒體文化活動,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品位,不斷滿足大學生群體的文化需求。

以短信媒體為紐帶,做好心理輔導工作。手機信息媒體的傳播可以實現點對點的傳播,對于心理需要輔導的學生,在采用傳統的談話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短信溝通的形式進行心理疏導。采用短信的方式進行心理輔導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積極做好就業創業的服務工作。充分利用手機媒體傳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信息的點對面傳播等優勢,建立手機QQ、飛信等學生就業群。將面試技巧、就業、創業的政策及時準確地傳送給他們,使他們能夠準確地把握自己的工作方向和確定人生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應抓住手機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地認識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在新的環境下,積極地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實現思想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創新。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手機媒體報告:手機媒體影響與發展趨勢.[EB/OL]. 2009-02-17.tech.省略/i/2009-02-17/17562832301.shtml.

[2]杜婷,金笙.北京市高校大學生手機調查報告[J].統計教育,2004(02):58-61.

[3]趙寶剛,尹勤,韓柯.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調查[J].市場研究.2006(10):15-19.

[4]宮佳奇,任瑋.蘭州市高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分析[J].新聞世界,2009(10):141-4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扎县| 报价| 子长县| 安徽省| 美姑县| 利川市| 侯马市| 云安县| 大厂| 利辛县| 黑水县| 永定县| 铜鼓县| 潜山县| 宾阳县| 盐亭县| 宜章县| 临沧市| 宁明县| 宁南县| 长丰县| 汽车| 宣汉县| 鄂托克旗| 麻栗坡县| 周宁县| 故城县| 古浪县| 永川市| 昌江| 乐平市| 广西| 长治市| 浦东新区| 沙田区| 岱山县| 阿拉善右旗| 聂荣县| 长顺县| 崇左市| 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