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電子產品開發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電子產品開發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電子產品開發

篇1

2電子產品開發技術的詳細流程

2.1硬件設計流程

產品硬件設計流程如圖3所示,硬件項目組根據產品的技術定義,準確的系統技術參數規格、功能指標、電氣性能指標等,進行硬件電路實現方案的設計工作,方案的設計可以提出幾套實現方案,最好能引用原有生產產品上的經典的電路模塊從而更有力保證產品的設計的穩定可靠性,項目協調員組織相關責任人進行硬件電路設計的評審,評審的原則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可靠的方案為原則進行方案選定。選定后由硬件工程師進行原理圖的設計,設計完成后需要進行原理圖的評審工作,評審合格后再進行PCBlayout設計,在進行PCB設計的同時硬件工程師需要與結構工程師一同協調確定產品的開口,孔位,接口位置等信息進行PCB設計。PCB設計完成后需要進行PCB圖的評審,PCB評審成功后再進行BOM表的整理,進行元器件的采購,焊接PCB后與軟件設計人員進行硬件單板功能調試工作,與結構設計人員進行裝配組裝調試,發現問題填寫問題報告,反饋協調到具體的相關設計人員進行整改工作。最后輸出的原理圖、PCB、BOM表等資料歸檔作為下一階段產品ES樣機資料發放的輸入。

2.2軟件設計流程

產品軟件設計流程圖如圖4所示,軟件項目組軟件系統需求分析得出的系統需求說明按軟件設計流程進行軟件方面的設計工作,設計的方案首先根據具體的硬件設計電路模塊進行各個模塊的軟件設計驅動及測試工作,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給硬件設計人員進行協商修改,如果沒問題則提出系統軟件框架的設計方案,項目協調員組織相關責任人進行軟件方案評審,評審的時候需要仔細根據需求實現的技術細節來核實軟件是否能達到相應的技術指標。評審成功后則根據具體的功能實現模塊逐個進行軟件設計,每個功能模塊設計完成后,再進行軟件整體模塊代碼兼容軟件集成設計調試工作,調試成功后需要在幾套硬件上進行反復的測試,測試完成各方面達到系統要求指標后進行程序整理歸檔及初次發放版本管理。最后輸出的軟件說明文件、源程序、燒錄程序等作為下一階段ES樣機資料發放的輸入。

2.3結構設計流程

根據產品的技術定義,提出的準確的系統參數規格,結構項目組進行結構設計工作,根據產品的外觀要求,整體尺寸大小、開孔位置、按鍵、LED燈、屏的位置、端子開孔、電氣要求等,選擇合適的殼體,進行結構圖紙的繪制,繪制的過程中需要與硬件設計人員一同確定產品的一些細節問題,繪制完成后通過軟件模擬,模擬成功項目協調員協調相關責任人進行結構設計方案的評審,評審成功后進行結構圖紙的釋放進行快速成型制作一套結構結合PCB板、結構開孔、按鍵、屏、端子等進行組裝測試。測試沒有問題后進行結構圖紙的歸檔工作,最后輸出的結構裝配圖、部裝總裝文件等作為下一階段ES樣機資料發放的輸入。

2.4產品ES樣機流程

產品ES樣機流程如圖6所示,技術工程部在產品開發設計實施階段完成了硬件、軟件、結構設計之后,將硬件設計的輸出、軟件設計的輸出、結構設計的輸出作為產品ES樣機的輸入文件,相關技術設計工程師完成ES樣機的測試、調試、組裝、裝配工作,同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到樣機問題反饋表中,隨后進行產品功能測試、產品電氣測試、產品整機測試,測試過程中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給相關責任技術設計人員進行修改,如果沒問題則將產品設計文件,ES樣機反饋問題,功能測試報告,電氣測試報告,ES樣機整機檢驗報告等進行歸檔工作,同時將ES樣機進行拍照錄像存檔工作作為下一階段小批量生產的輸入,完成產品ES樣機流程。

2.5產品的小批量生產

產品ES樣機階段結束后,接下來的階段就是進行產品的小批量生產試制階段,工藝部門與技術工程部門進行輸入輸出文件交接工作,工藝部門根據產品ES樣機流程階段的輸出得到的各種歸檔資料作為產品小批量生產的輸入。產品小批量生產試制其流程如圖7所示。工藝部門獨立按計劃按流程制作小批量樣機,完成后質檢部門QC對小批量樣機進行整機全檢,并公布遇到的所以問題,工藝部門完成解決相關問題無法解決的問題反饋到技術部門相關設計人員解決相關問題,解決完成后公布處理結果,工藝、質檢進行協調測試直至一致通過,接著進行修改完善相關資料,最后進行工藝、質檢、技術三部門共同認證小批量生產的樣機是否合格,合格則完成產品的小批量生產流程。

2.6產品的大批量生產

電子產品經過工藝部門小批量生產后完善了產品的配套的工藝生產指導文件,但是有時在大批量生產會暴露出批量的相同的問題如電子元器件采購出錯,芯片批次不同造成性能不同,結構件的加工誤差無法組裝等等,所以在大批量生產之前除了需要根據工程樣機及配套的工程樣機文件來指導大批量生產之外,在大批量生產進行頭幾臺生產時仍然需要仔細進行整機制造后進行整機全檢,持續修改完善工藝資料后,接著就將完善后的工藝資料正式轉為生產指導資料指導流水線進行大批量生產進程。大批量生產的流程圖如圖8所示。

2.7產品維護階段

產品開發大批量生產階段結束后,整個項目并未結束,此后由于客戶需求,技術更新,降低成本等因素進行產品修改更新,都會在原產品基礎上提出些設計的更新變更方案,這個階段就是項目產品維護更新階段,需要對項目設計更新,設計人員修改設計文檔,在ES樣機上進行測試,測試合格是否正式,正式發放升級通知及更新套件處理等,以及進行產品更新升級批次的管理工作等一系列跟蹤直到項目生命周期的結束。其中產品修改更新流程如圖9所示。

篇2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 product development Based on Proteus VSM Studio

ZHOU Ling?bin

(Shaox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that the electronic products are rapidly developed with Proteus VSM (virtual system modeling) Studio is introdu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 simple voltmeter on this platform, including the detailed platform establishment, hardware circuit design, software programming, system co?simulation debugging and PCB design, the product will be fabricated successfully. This technology can realize “from emptiness to solid” modern high?effective EDA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products. The practice testifies it is a convenient high?effective tool to realize the electronic products development “from the concept to the product” .

Keywords: Proteus VSM Studio; compiler;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co?simulation

0 引 言

Proteus是英國Labcenter公司開發的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EDA),為單片機及嵌入式系統(以下統稱為微控制器)應用開發提供了集設計、協同仿真調試和PCB設計為一體的完整的集成開發環境[1]。其突出優勢是能對微控制器應用系統(包括微控制器、電路及控制程序)進行動態、交互式的協同仿真,支持豐富的微控制器如51系列、ARM7、PIC、Basic Stamp、HC11、MSP430、AVR等,還有其眾多的元件仿真模型遠遠超過了同類軟件[2]。實現協同仿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有仿真模型[3?4],如上所述;有Proteus支持的程序調試代碼。而調試代碼必須由相應的匯編、編譯器生成。Proteus提供了幾種匯編器,有51系列的ASEM51,AVR系列的AVRASM、AVRASM32,PIC系列的MPASM、MPASM32和HC11系列的ASM11[5]。當有其他的微控制器如MSP430或用高級語言開發程序時,用戶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安裝相應的匯編/編譯器或相關的集成開發環境,其次生成Proteus能執行的可調試代碼。Protues VSM Studio解決了這一問題。將眾多的匯編/編譯器與Proteus整合在一起,為用戶帶來極大的方便。

1 VSM Studio對硬軟件的整合

VSM Studio是一個完全免費的通用IDE(集成開發環境),專為編譯器與Proteus VSM仿真軟件整合而設計。VSM Studio的界面。左上角的工程窗口不僅包括源程序文件還有ISIS原理電路文件,即將軟、硬件開發環境整合在同一工程下,可以實現同時進行軟件硬件的設計修改。對工程下的文件左雙擊,即可打開進行編輯,如雙擊電路文件*.DSN,將打開ISIS電路編輯軟件。主要程序如圖1左側所示。

2 關鍵設置

2.1 VSM Studio的編譯器配置

編譯源程序需要相應的編譯器的支持,VSM Studio自動檢測、配置大量的數量不斷增加的編譯器,點擊菜單ConfigCompilers Configuration,彈出如圖2所示的編譯器配置框,框中第一列為VSM Studio支持的編譯器列表,此處已特別標明對所支持的編譯器要求的最低版本。第二列為編譯器是否安裝的信息,第三列為已安裝的編譯器路徑。

該框的底部各按鈕給出了配置編譯器的各種方法。系統啟動后會自動搜索本機已安裝的編譯器并自動配置。也可按底部第三個按鈕Manual進行手動設置。

<E:\王芳\現代電子技術201506\現代電子技術15年38卷第6期\Image\18t7.tif>

圖1 簡易電壓表系統設計、編譯、仿真、調試

<E:\王芳\現代電子技術201506\現代電子技術15年38卷第6期\Image\18t1.tif>

圖2 VSM Studio匯編/編譯器配置框

2.2 編譯、啟動仿真調試

點擊工具按鈕<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3.png>就可以啟動VSM Studio內部編譯,可以輸出與Proteus VSM仿真格式兼容的代碼。若選擇了<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4.png>,編譯生成調試格式的代碼。若選擇了<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5.png>,編譯后生成燒寫格式代碼。調試菜單Debug下有兩個選項,當選擇<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6.png>時,將在ISIS中打開該電路文件。若選擇<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7.png>,則打開電路文件并啟動仿真。時鐘頻率和編譯器的輸出文件一起被裝載到ISIS的微控制器屬性中。

3 用VSM Studio進行簡易電壓表開發[8]

3.1 建立工程

工程的建立、打開、關閉、另存等操作都在File菜單下。點擊FileNew Project,彈出如圖3所示的新建向導對話框,選擇框左上角的None,建立一個空的工程。若工程中的電路文件已存在,可選擇框中None下的Design File<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9.png>,打開已有的ISIS電路文件,與該文件同一路徑下的所有文件都會在圖2的框右側顯示出來,以方便進一步選取所需文件。

<E:\王芳\現代電子技術201506\現代電子技術15年38卷第6期\Image\18t2.tif>

圖3 新建工程向導首頁

點擊Next,彈出圖4所示的微控制器選擇框,選取類型,再選型號,設置振蕩頻率,最后設置匯編/編譯器。微控制器類型及其編譯器設定后不能更改。

<E:\王芳\現代電子技術201506\現代電子技術15年38卷第6期\Image\18t3.tif>

圖4 微控制器選擇

若微控制器相應的編譯器沒有安裝,系統會自動檢測并提示。點擊OK彈出保存工程框<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11.png>,為維持VSM Studio的文件保存結構,選中框左上角的<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12.png>選項,在文本框中輸入工程名,點擊Brows按鈕,選擇保存路徑,再點擊OK,工程保存為*.vsmp,同時新建的該工程出現在工程窗口,在工程窗口右擊,對工程添加電路、程序等文件。如圖1所示,創建名為AD的工程文件,并對其添加名為55.c的程序文件和名為55_AD0808.dsn的電路文件。若借助系統范例新建工程,選中圖4新建工程首頁的<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13.png>,后繼的步驟同上,然后在圖2左下角的工程窗口進行修改,對工程中的文件進行添加、刪除、更名等操作。

3.2 設置工程

點擊<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14.png>,或操作菜單Project<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15.png>,彈出如圖5所示的工程選項框。左上角可選擇工程編輯方式,它與編譯按鈕<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4.png>右側的選擇一致。若設為Debug,編譯后一般文件名為Debug,后綴為調試格式,如經Keil編譯后的調試文件為Debug.omf。若選擇Release時,則生成燒寫代碼文件Release.hex。該框右上角的編譯器不能更改。在該框的第一個選項Controller中呈現的是創建工程時設置的信息。

控制器類型不可更改,型號可改,但要與電路中的一致。在該框的第二個選項Compiler中,如圖6所示,可選擇編譯工具Tool為CC (編譯器)、LD(鏈接器)或ASM(匯編器)。進一步可從Option選項下選取更多的編譯選項,并通過最右側各按鈕添加、刪除、移動各選項。或點擊Defaults恢復到系統默認設置。各選項的詳情請參考各編譯器用戶手冊。

<E:\王芳\現代電子技術201506\現代電子技術15年38卷第6期\Image\18t4.tif>

圖5 工程選項-控制器

<E:\王芳\現代電子技術201506\現代電子技術15年38卷第6期\Image\18t5.tif>

圖6 工程選項-匯編/編譯器

3.3 簡易電壓表的設計

設計要求:將電位器的電壓量(0~5 V)經系統處理后實時顯示在兩位數碼管上。原理電路見圖7,主要程序如圖1左側所示。

3.4 簡易電壓表的仿真調試[9]

點擊工具按鈕<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3.png>進行編譯,結果顯示在窗口左下角,如圖1所示。編譯正確后點擊<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20.png>之一,啟動Proteus的ISIS并打開電路文件,進行仿真調試。在ISIS中可單步、斷點、全速運行,也可觀察變量、各存儲器的內容等。

3.5 PCB 設計及產品裝配、調試

仿真調試正確后可直接點擊ISIS工具欄中按鈕<c:\program files\founder\founderfx2011\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cf18-222\image22.png>進入Proteus ARES,進行電路板PCB設計。它還提供PCB設計板的3D仿真視圖,可縮放、正、反全方位轉動觀察。使得在未制板前便可預覽產品的布局情況,及時修改不理想之處,節省時間、人力、資金。圖8左側是用Proteus設計的電壓表的PCB圖及其3D視圖,右側為在左邊的PCB圖手工制作出的PCB板子上安裝調試成功的作品。

<E:\王芳\現代電子技術201506\現代電子技術15年38卷第6期\Image\18t8.tif>

圖8 簡易電壓表PCB圖及其3D預覽、實物作品

3.6 仿真與實測比較

按照圖1對0通道輸入的模擬量及其對應的數字量進行測量,并記錄三個關鍵量及其附近量,如表1所示。根據轉換計算公式[VINVts-Vz=DxDMAX-DMIN],計算出ADC后的理論數字值[Dx]。仿真、實際、理論三者極為接近,仿真的誤差最大約0.4%,實際最大誤差約0.8%。說明仿真設計是正確可靠的。

表1 A/D轉換仿真與實物測試數據(Vcc=Vref+=4.96 V,Vref-=0)

4 應用限制與注意

(1) 由于測試和配置要求,目前只支持編譯程序;

(2) 只支持單目標,不支持多核;

(3) 全局編譯,不能編譯單個源文件;

(4) 不能直接建庫;

(5) 編譯器選定后不能再更改;

(6) 不支持硬件編程接口。

5 結 語

Labcenter公司將多種編譯器與Proteus整合為一體成為VSM Studio,是一個高集成度的EDA系統。在這一個軟件平臺上就可以完成多種硬、軟件設計及仿真調試,避免了在開發不同類型的單片機&嵌入式應用系統時使用不必用的軟件集成開發環境的麻煩。通過電壓表的設計案例說明在Studio中完成電子產品的整個EDA開發過程及關鍵技術,從而實現電子產品的高效開發。

參考文獻

[1] 周靈彬,任開杰.基于Proteus的電路與PCB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2] 張靖武,周靈彬.單片機系統的Proteus設計與仿真[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3] 周靈彬,張靖武.創建Proteus原理圖仿真模型的制作技術[J].現代電子技術,2008,31(4):9?11.

[4] 周靈彬,張靖武.創建Proteus動態器件仿真模型的技術[J].現代電子技術,2009,32(14):152?154.

[5] 張靖武,周靈彬.單片機原理、應用與Proteus仿真[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篇3

本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課程設計中注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現有的認知體系為基礎,以培養具備技術指導、研發助理所具備的崗位能力為培養目標,課程設計時基于工作過程所需的知識、技能組織課程內容,基于工作過程來設計教學活動,精講多練、務求實效。

(二)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圍繞電子產品設計研發助理、電子產品生產一線技術支持等崗位的職業能力為核心,通過崗位調研和工作任務分析確定課程目標定;根據企業需要以及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需要,將實際研發項目、典型產品案例及學生創新項目作為載體構建教學內容,基于工作過程構建教學過程。在教學中采用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建立過程化、標準化、開放式的教學評價。

二、《電子產品系統設計》課程教學內容

(一)教學內容的選取

本課程以就業為導向,按照相關崗位的職業能力,來確定知識、能力和素質框架,用從而構建教學內容。要根據電子從業人員的典型崗位,提煉出其典型工作任務有硬件電路設計、測試方案制定、文件整理以及產品故障分析,結合校企合作,本課程中以典型、真實的電子產品為載體構建教學內容。根據電子產品的結構不同,通常可以分為硬件電路、軟硬件結合、軟硬件結合,本課程選取了直流穩壓電源、智能LED照明控制系統、方波信號合成器三個電子產品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其中直流穩壓電源為校企合作單位康舒電子的主要產品之一,通過直流穩壓電源的設計與制作,加強學生電子產品系統設計的能力以及;智能LED照明控制系統為電子設計工程師認證培訓項目,根據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的流程將項目分解為若干子任務,在子任務的完成中,學生的系統設計能力特別是程序讀寫能力以及系統調試能力得到加強,并且學生按照大賽要求進行分組以及分工,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得到加強;方波合成電路的制作來自電子設計競賽,這個項目主要以硬件電路設計與制作為主,強化學生模電、數電等知識的運用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序化

以學生現有的知識體系為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簡單到負責對教學內容進行序化。項目間按照由簡單到復雜進行編排,我們的學生普遍程序設計能力較弱,項目1為純硬件電路,電路結構相對比較簡單,成功率通常較高,提高學習積極性;項目2偏軟件,注重程序編寫和調試能力的培養;項目3是軟硬件結合電路,偏硬件,注重軟硬件的聯合調試。按照電子產品設計與與制作過程對項目內的教學內容進行序化,即由方案分析、總體方案設計、各單元電路設計以及制作,系統統調。

三、《電子產品系統設計》課程教學設計

(一)教學模式設計

本課程以學生主題,采用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做一體”教學模式,按照電子產品設計的工作過程進行產品開發,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以綜合的培養方式使學生在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系統能力達到預定目標。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教學中,提倡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思想,融小組討論法、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法、演示法等多種方法,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要我學”到“我要學”。

(三)教學組織與實施

在教學的組織與實施中,采用了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設計。教學過程如下:首先展示成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根據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的工作過程,分為幾個主要階段。在計劃階段,主要任務為資料搜集整理以及方案分析;第二階段為設計階段,根據成員分工分別進行硬件設計、軟件設計以及文檔整理,培養學生的綜合知識應用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第三階段階段為實施階段,即系統聯合調試階段,主要任務是測試方案的制定、測試數據以及故障排除,旨在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一個階段評價、總結以及現場清理,以小組為單位對整個設計過程進行總結,分享設計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職業素養。

四、《電子產品系統設計》課程教學條件

該課程綜合性、實踐性較強,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促進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關注專業領域的新思想、新成果,并將這些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能較早地接觸新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以國家級電工電子及自動化實訓基地為依托,從理實一體化實訓場所、校內生產性實訓場所以及校外定崗實習三個層次保障課程的教學。

篇4

一、我國電子元件產品市場現狀

隨著世界電子制造業向中國大規模轉移,我國的電子元件市場以近年來每年都20%的增長率增長。粗略測算目前我國電子元件市場容量約在350億美元左右,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可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元件消費市場。

1.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多層陶瓷電容器目前國際上用量最大、發展最快的片式元件之一。MLCC主要應用于各類軍用、民用整機的震蕩、禍合、濾波、旁路電路中,應用領域已經拓展到自動控制儀表、計算機、手機、數字家電、汽車等行業。全球市場的需求量從1998年的3070億只,增至2007年11000億只。年增長速度近20%。市場需求巨大,產業化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2.片式電感類元件主要應用領域包括移動通信、計算機、音像產品、家電、辦公自動化等。預計在今后若干年中,隨著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數字電視、高速計算機、藍牙產品等新一代數字化電子產品的推出,片式電感器的需求量將急劇上升,市場前景將十分看好。

3.片式敏感元件在程控交換機、計算機、便攜式手提電腦、高清晰度彩電、便攜式移動電話、車載電臺、汽車電子、復印機、軍用電子產品等方面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市場。用片式化生產技術制備的新型高性能超低阻、高耐壓熱敏材料還可用于通信及網絡系統過電流保護、系統防雷、大屏幕大電流自動消磁、汽車用直流電機、低壓電器、變壓器及家用電器等過熱過載保護等,國內年需求量估計可達10億只左右。

4.多層壓電元件具有能量轉換效率高、體積小、厚度薄、升壓比高、無電磁干擾、無燃燒短路隱患、適合表面安裝、安全可靠性高等顯著特點,由于液晶顯示器背光電源市場需求快速增長,MPT及其背光電源極具應用價值與發展前景。它的推廣應用將有力的推動智能化電子信息產品向小型集成化方向發展,在筆記本電腦、PDA、液晶PC、液晶屏手機、液晶Tv、可視電話、GPS、傳真機等領域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

二、電子元件產品市場發展趨勢

1.我國電子元件產品的類型。

(1)片式化、小型化。以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為例,目前的主流產品尺寸正在從0603型向0402型過渡,而更受市場歡迎的高端產品是0201型。

(2)多功能化。隨著電子新型產品功能的不斷增加,對片式元件功能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

(3)集成模塊化。近年來,由于低溫共燒陶瓷(LTCC)等技術的突破,才使無源集成技術進入了實用化和產業化階段,并成為備受關注的技術制高點。

(4)微波、高頻化和寬帶化。目前電子整機向微波、毫米波、高頻寬帶方向發展的趨勢十分強勁。此外,高速數字電路產品越來越多,光通信的傳輸速度已從2.5Gbps發展到10Gbps。這些都對電子元器件的高頻和寬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電子元件產品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電子元器件正進入以新型電子元器件為主體的新一代元器件時代,它將基本上取代傳統元器件,電子元器件由原來只為適應整機的小型化及其新工藝要求為主的改進,變成以滿足數字技術、微電子技術發展所提出的特性要求為主,而且是成套滿足的產業化發展階段。新型電子元器件體現了當代和今后電子元器件向高頻化、片式化、微型化、薄型化,低功耗,響應速率快、高分辨率、高精度、高功率、多功能、組件化、復合化、模塊化和智能化等的發展趨勢。同時,產品的安全性和綠色化也是影響其發展前途和市場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市場前景,為電子元器件提供了巨大的國內市場機會。無論是全球市場還是國內市場電子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給上游電子元器件產業帶來了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新產品的推出曾出不窮,這些都為元器件開拓了新的應用市場。

汽車電子、PDA、互聯網應用產品、機頂盒等產品的迅速啟動及飛速發展,將極大地帶動中國電子元器件市場的發展。在通訊類產品中,不僅僅是蜂窩電話,還有更多的產品如移動通信、光通信網絡,普通電話等都需要大量的元器件。另外,計算機及相關產品、消費電子產品雖然沒有以前發展那么快,但需求依然強勁,這些都將成為中國元器件市場發展的動力。

三、結束語

預計到2010年全球電子信息制造業市場將達到19055億美元,其中,電子元器件市場將達到2800億美元,占14.7%。蜂窩電話、移動通信、光通信網絡,普通電話等都需要大量的元器件。另外,計算機及相關產品、消費電子產品雖然沒有以前發展那么快,但需求依然強勁,這些都將成為中國電子元器件市場發展的動力。全球電子元器件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國內電子信息產業迅猛發展,將為電子元器件產業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篇5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ProductsPublic Technology Service Platform

Wan Minggang,Gou Bo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Jilin Province,Changchun130000,China)

Abstract:This platform is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exchange of data storage technology,data retrieval,control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to build the"public technical service platform for electronic products in Jilin Province".The platform is able to ensure that collected information about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terprises in the province,included in the platform database and offers standard query to enterprise platform,companies demand support platform,expert support platform,resource libraries,enterprise marketing services platform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terprises in Jilin provinc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achieve the goal of resource information sharing.

Keywords:Electronic;Product;Information;Platform

一、引言

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同時,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深層次問題仍很突出。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強技術創新,促進電子信息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做出貢獻。

目前,省內多家電子產品企業已經對建設電子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出需求,從技術角度來看,可以對電子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進行統一建設,既可以節約資金,同時也可以提高平臺的規范性和可擴展性。

在上述大背景下,計劃建設“省內電子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項目,幫助省內電子相關企業整合內外部資源,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在建設通用信息資源服務平臺的基礎上,提供個性化服務與技術支撐,為本地的相關企業提供國內一流、收費合理的專業技術服務,促進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物流的良性流動,推動省內相關企業的信息化應用建設,有效地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創新活力,幫助企業縮短開發周期,節約開發成本,提高科研開發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本項目的內容

本項目建成七個平臺,即電子成果庫、企業需求支撐平臺、專家和專業人才支撐平臺、資源庫、標準查詢平臺、企業市場服務平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通過運用portal系統,電子商務技術,工作流管理技術,SQL SERVER的數據倉庫(各種科技成果庫)及數據挖掘技術,企業問題專家分析內容管理系統、統計分析系統、全文檢索技術,視頻存儲及網絡傳輸技術等整合運用,建成的省內電子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包括如下子平臺及功能模塊:

(一)電子成果展示平臺

本平臺搜集已有的科研成果、專利發明、論文,并按照分類的方式,分別組織成論文、科研成果庫;擬孵化推薦成果庫,擬轉讓成果庫,專利發明成果庫,擬轉化成果信息庫。

(二)企業需求支撐平臺

本平臺為電子企業運行和發展服務,由四個信息庫構成。分別為企業技術需求庫、企業疑難問題庫、企業人才需求庫和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庫。

(三)專家和專業人才支撐平臺

針對當前科研專家與電子企業脫節嚴重而設立的科技工程專家庫,將各專家及有志向為電子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科技工作者的全部信息入庫,同時將為省內的電子企業建立一個企業庫,根據需要組織專家深入電子企業,為電子企業實現低成本、高回報的技術改造,使電子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四)資源庫

收錄電子信息專業應用軟件,如CAD、CAM軟件;數據庫等,為企業提供軟件服務,并組織有經驗的培訓師對不同需求的人員進行培訓。建立電子企業商務論壇,為企業家、各類專家和社會公眾提供開展專業課題討論、熱點問題探討,并供求信息的場所;收集高校、科研院所的檢測、檢驗儀器、設備等,為企業提供服務。

(五)標準查詢平臺

科技成果展示平臺主要是電子行業標準化信息服務,即面向全省各企事業單位開展以標準、檢測、計量、認證等科研力量為技術依托的電子標準化信息服務。

(六)企業市場服務平臺

企業市場服務平臺,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內容產品,即項目招標庫、電子項目需求庫和電子企業網上招商。企業可以通過本平臺查找感興趣的招標項目。通過這個模塊,一方面可以方便有產品需求的企業更廣泛的信息,同時可以讓其他上下游的企業獲得更多的市場信息。充分利用企業綜合信息數據庫,開展網上招商。多語言的招商信息,進一步建立與信息流相對稱的資本運行環境,鼓勵資金流和信息流之間的互動。

(七)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綜合信息數據庫,統一企業信息、商品信息、商務信用信息。統一企業商品服務和信息平臺,建立各類交易商品信息主體對稱的基礎,規劃信息流的分布。該綜合信息數據庫包括了企業的基本信息庫、企業產品數據庫、企業項目開發數據庫、企業人力資源數據庫等企業經營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基礎信息。根據企業的要求,數據庫中的內容能夠加密存儲,保證企業信息的安全,同時對一些可公開信息能夠實時在企業綜合服務平臺的信息系統上通過Internet,提高企業的知名度。通過對企業的研發項目以及產品的開放,能夠加強企業的信息溝通,促進企業之間有效地進行資源整合,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三、重點解決的問題

(一)用戶管理的安全技術

基于Web的用戶認證功能,使得管理員對上網用戶的管理變得十分靈活方便。除了對客戶端的本地身份(如:用戶名密碼認證等)進行常規性認證以外,還將啟用Web認證。當客戶端在瀏覽器中使用應用系統時,會要求用戶輸入企業ID號、用戶名和密碼進行認證。只有當用戶輸入了正確的賬號,該用戶才能夠訪問應用系統。另外,企業用戶除了對用戶進行賬號認證以外,還可以對用戶的賬號啟用IP地址限定。這樣將用戶賬號、IP有效的結合,更加完善地對用戶的進行管理。

(二)平臺的開發

省內電子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實現了一個平臺四個統一:

1.統一信息管理。統一信息管理是一個數據大集中的整體概念,它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分析、信息等完整的信息供應鏈過程(Information Supply Chain)。

2.統一業務處理。統一業務處理是一個應用大集中的整體觀念,要點在于基于統一的應用開發、組件拼裝和集成,建立統一規劃的、相互依托和作用的應用系統。并將相互獨立的業務應用,局部的決策支持和監控管理應用,以及外部信息應用等通過平臺,利用數據轉換/映射,應用服務器擴展,分布式對象等技術有選擇地進行流程集成,加強新舊應用系統內部的應用互操作性。

3.統一服務提供。統一服務提供是一個渠道大集中的整體觀念,集成了所有的應用系統與內外部用戶進行交互的作用點(Touch Points),將所有應用系統的功能處理和信息服務通過一個統一的門戶平臺,將用戶選擇的方式,不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個性化地提交給不同權限的用戶。

4.統一安全保障。統一安全保障是一個系統管理大集中的整體觀念。這不是幾項技術產品的組合,而是為了保障一體化應用系統的成功實施和運行,需要一個公用的安全和系統管理架構,以保證業務運轉的性能和可靠性,保證事務處理和數據的安全。

四、項目體系結構與設計原則

電子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是一個開放式、可擴展、可接入式平臺,它采用B/S體系架構。收集省內電子信息企業的相關信息,納入該平臺數據庫,并向各企業團體提供標準查詢平臺、企業需求支撐平臺、專家支撐平臺、資源庫、企業市場服務平臺以及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達到省內企業整合內外部資源,實現資源信息共享的目標。

電子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供的服務將包含電子技術科研機構、電子材料生產企業、電子材料經銷企業、電子產品生產企業、電子產品經銷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B to B)、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B to C)、電子技術科研機構、電子材料生產企業、電子材料供應企業、電子產品生產企業與政府機構之間的電子商務(B to G)三種商務模式,并為電子技術科研機構、電子材料生產企業、電子材料供應企業、電子產品生產企業提供一個統一的技術成果與產品信息、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資源計劃管理等信息化應用的服務平臺,支持其實現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開發、整合資源,提高電子信息產業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和應用效果。

結合省內內電子信息企業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應該從集成的角度來規劃電子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層次架構。如下圖所示:

系統統整體可分為五個層次:

最底層為網絡基礎層,包含了系統主機、網絡系統、安全設施,為系統提供可靠、有效、安全的信息傳輸服務通道。

第二層為數據資源層包含關系型數據庫、多媒體數據庫等。

第三層為應用邏輯層,提供了可工作于不同應用內容項目中的核心邏輯功能,作為基礎服務平臺支撐在其上開發的應用邏輯的運行,由部件化的基礎工作平臺和相應的二次開發接口組成。

第四層為應用層,提供在一個統一的應用軟件框架之上的各類應用,包括事務處理、企業信息處理、企業網站等等。

第五層為表現層,可根據需要提供瀏覽器、手機短信等多種手段的展現方式。

五、系統的技術方案及關鍵技術

(一)采用標準規范體系

省內電子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采用的標準體系結構,由兩個層面六個部分組成:

1.總體標準:包括總體性、框架性、基礎性的標準和規范。

2.應用標準:包括各種應用方面標準,主要有數據元、代碼、信息交換格式和流程控制等方面的標準。

3.應用支撐標準:包括為各種應用提供支撐和服務的標準,主要有信息交換平臺、日志管理和數據庫等方面的標準。

4.信息安全標準:包括提供安全服務所需的各類標準,主要有安全級別分類、身份鑒別、訪問控制分類、加密算法、數字簽名和公鑰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標準。

5.網絡基礎設施標準:包括基礎通信平臺的標準,主要有基礎通信平臺工程建設、網絡互聯互通等方面的標準。

6.管理標準:包括為確保平臺建設質量所需的有關標準,如信息化工程監理等工程建設管理方面的標準。

(二)應用系統技術架構

1.J2EE架構與B/S模式。B/S(瀏覽器/服務器)結構有利于集中式管理,建立集中的“數據中心”,數據庫及應用系統全部在中心服務器上,解決了C/S(客戶端/服務器)結構“胖客戶端”的諸多弊病。可以形成統一的數據庫和系統結構,可消除因區域、部門引起的差異,確保系統的統一性、連續性和未來對結構變動的要求。為了方便系統開發、部署、運行和管理,以網絡和分布式計算的底層技術為基礎,采用J2EE多層架構。J2EE規范為開發應用和與系統集成定義了數目眾多的應用編程接口(API)和多種應用編程模型。具有跨平臺、成熟性、穩定性、安全性、第三方支持等優點。通過采用B/S結構,不需要在客戶端安裝任何軟件,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因此,對于互聯網信息系統采用基于J2EE技術的B/S架構。

2.中間件技術。中間件所包括的范圍十分廣泛,針對不同的應用需求涌現出多種各具特色的中間件產品。但至今中間件還沒有一個比較精確的定義,因此,在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層次上,對中間件的分類也會有所不同。基于目的和實現機制的不同,將系統采用的中間件分為以下主要幾類:

(1)遠程過程調用(RPC)。遠程過程調用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分布式應用程序處理方法。一個應用程序使用RPC來“遠程”執行一個位于不同地址空間里的過程,并且從效果上看和執行本地調用相同。

(2)面向消息的中間件(MOM)。MOM指的是利用高效可靠的消息傳遞機制進行數據交流,并基于數據通信來進行分布式系統的集成。通過提供消息傳遞和消息排隊模型,它可在分布環境下擴展進程間的通信,并支持多通訊協議、語言、應用程序、硬件和軟件平臺。目前流行的MOM中間件產品有IBM的MQSeries、IBM的Information Integrator、Microsoft的Biztalk、BEA的Messager等。

(3)事務處理監控(TPM)。事務處理監控(Transaction processing monitors)最早出現在大型機上,為其提供支持大規模事務處理的可靠運行環境。隨著分布計算技術的發展,分布應用系統對大規模的事務處理提出了需求,比如商業活動中大量的關鍵事務處理。事務處理監控界于client和server之間,進行事務管理與協調、負載平衡、失敗恢復等,以提高系統的整體性能。總體上來說,事務處理監控有以下功能:1)進程管理:包括啟動server進程、為其分配任務、監控其執行并對負載進行平衡。2)事務管理:即保證在其監控下的事務處理的原子性、一致性、獨立性和持久性。3)通訊管理:為client和server之間提供了多種通訊機制,包括請求響應、會話、排隊、訂閱和廣播等。

在省內電子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交換平臺的建設中,中間件將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所有政府部門或者社會機構與信用平臺數據庫的信息交換都在消息中間件的支撐下安全有序的進行。

(三)數據庫建設

平臺數據庫采用目前流行的大型關系型數據庫SQL Server2000或SQL Server2005;操作系統采用目前主流的、高安全性的操作系統Windows Server 2003。

省內電子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數據庫將收集省內相關企業的信息,數據量非常龐大,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平臺采用如下機制管理、維護數據庫:(1)可靠的磁盤陣列系統:必須使用可靠足夠空間的磁盤陣列,以保證數據存儲空間的需要;(2)完善的備份策略:使數據庫崩潰時能快速恢復;(3)可靠的安全策略:建立完善安全的數據庫用戶權限控制;(4)安全的物理環境;(5)快速應急機制:使用雙機運行機制,最大限度提高數據庫連續服務時間。

(四)關鍵技術

1.面向對象的系統分析與建模。采用面向對象的方法進行信息系統的分析與建模,是目前系統分析及建立彈性系統模型的最具潛力的一種分析方法。其具體方法是:通過現實系統的業務過程分析來構造問題空間,即建立對象模型和功能模型,并按照數據流回溯的方法,對所建立的功能與對象模型進行用戶復查,在此基礎上,對其功能模型進行細化,建立系統模型。

2.界面統一、個性化顯示。用戶登錄平臺后,針對不同的用戶,界面的內容也將不同,系統將自動隱藏用戶不具備相關權限的應用系統的內容,而只向用戶顯示用戶有權操作的系統內容。從而使整個界面整潔清晰,方便用戶操作。

3.XML的采用。XML技術具備優良的數據存儲格式、可擴展性、清晰的數據結構、高度結構化等特點,是當今信息交換中應用日益廣泛的一種數據表現形式,它特別適用于有復雜的數據結構的信息交換。

考慮到省內電子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特點,對于這個平臺數據庫需要獲取的大批量數據交換,可以采用XML數據交換形式。

六、技術趨勢

今后三年,電子信息產業要圍繞九個重點領域,完成確保骨干產業穩定增長、戰略性核心產業實現突破、通過新應用帶動以下的新增長三大任務:(1)確保計算機、電子元器件、視聽產品等骨干產業穩定增長。(2)突破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軟件等核心產業的關鍵技術。在通信設備、信息服務、信息技術應用等領域培育新的增長點。

篇6

一、新農村農產品電子商務概述

農產品電子商務,從定義上來看就是電子商務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特點同一般情況下的電子商務相一致,亦是需要互聯網的作用而實現電子化交易的一種商業活動。主要用途覆蓋了農產品的推廣及銷售,服務于于農產品的營銷。農產品電子商務實踐的過程主要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輔助作用下通過對農產品的廣泛宣傳提升農產品的影響力,并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為詳盡的農產品信息供消費者了解并選擇,進而通過互聯網營銷同農產品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以便于提升農產品的銷售效率。由此可見,農產品電子商務全程均需要依靠網絡系統,對于幫助農產品企業信息傳播的廣泛性拓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進而全面提升農產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新農村建設理念自2005年被提出以來,農村的建設便開始調整方向,集中地致力于打造更多渠道以為農業經濟的增長提供更大的空間。農產品電子商務作為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在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下承擔起了拉動農村經濟的重要責任使命,只有不斷提升新農村對發展電子商務必要性的認識程度,才能有效推動電子商務在新農村建設中價值的提升。

二、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農產品電子商務開發必要性

(一)有利于通過信息對稱性的提高降低市場風險

在很長一段時期,我國農村地區經濟水平的落后加之地域條件等限制,致使農村市場很難與經濟市場對接,信息的不對稱現象極為普遍。農村地區是農產品的發源地,保證農產品信息和市場信息的對稱性實為保障農戶效益的必要前提。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新時期,互聯網的應用也普及到了新農村的建設中,對于農戶來說,傳播農產品信息的渠道被全面拓寬,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等技術也能夠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被更新,幫助農戶提升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的技術水平。同時還有利于使農戶充分了解市場行情,從而避免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諸多風險。

(二)有利于通過營銷渠道的拓展打破傳統營銷模式的固有界限

農產品有別于其他產品的最主要特點在于本身的生鮮性,不僅保質期限更短,對存儲環境的要求也更高。從現實的角度來看,農產品的銷售也具有范圍限制,遠銷并不可行。農產品的銷售直接關乎著農戶的利益,而長期以來農產品的營銷渠道始終混亂無序,營銷模式被束縛。電子商務的應用,直接拓展了農產品的信息傳播渠道和銷售渠道,傳統的受時空影響的營銷界限被打破,為農戶的增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

(三)有利于通過流通環節的壓縮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

新農村建設的宗旨在于保障農民經濟水平的提高,農產品銷售作為農戶賴以生存的飯碗,營銷的實效性也就至關重要。傳統方式的農產品營銷因中間商過多而提升了農產品的升本,導致農產品價格長期高居不下,影響著農民的收入。電子商務則借互聯網平臺拉近了農戶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流通成本的降低不僅能節省消費者的經濟,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民的收入水平。

(四)有利于通過農產品營銷競爭力的提升打造國際化營銷模式

電子商務的應用優勢并不僅僅在于滿足農戶經濟效益的發展,有利于推動營銷供應鏈的整合,農產品信息的在更有力地支撐自身技術水平增長的同時還能有效夯實農產品于市場當中的經濟地位,進而借電子商務平臺的逐步完善追隨國際化營銷的發展態勢。

三、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農產品電子商務開發面臨的挑戰

(一)對電子商務的重視程度不足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直接推動了電子商務的擴張趨勢,雖然我國在新時期也同時強調著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城鄉二元差距依然存在,農村經濟水平的相對落后已是不爭的事實。由此,很多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水平也就明顯受限,加之長期封閉造成的農民信息意識淡薄,對于新生事物的排斥感較強,電子商務的推廣無疑困難重重,對電子商務重視程度的不足也就可想而知,成為制約農產品電子商務開發的主要因素。

(二)政策體系不健全,缺乏標準化保障

我國農產品價格長期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即在于農產品流通規范性的缺失。電子商務在農產品領域當中的應用起步相對較晚,屬于一種新型營銷模式,對于政府政策扶持的依賴性較高。然而事實是,相關部門對于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認識并不到位,因此也就難以形成對此的重視,政策受冷導致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開發難以為繼,對于我國農產品貿易的順利開展起到的阻礙作用不容忽視。

(三)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安全隱患威脅著農產品企業的商務信譽

農產品電子商務屬于電子商務的一個分支,其亦需要面臨其他行業電子商務均普遍需要面臨的問題,即互聯網的風險問題。在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中,交易的主體之間并無現實交集,商業活動的實現也僅僅是基于互聯網虛擬平臺當中,相互之間的信任是商業合作開展的必要前提。然而農戶受到規模、技術水平以及交易量等影響,很難在電子商務平臺當中提升商業信譽,由此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到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會涉及受農村經濟和地域條件等限制而造成的網絡病毒等隱患,均會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起到不良影響。

(四)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

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是農產品電子商務順利發展的重要保障。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傳統物流也開始趨向于現代物流方向發展,然而這種喜人的現代物流成果往往僅在大城市之間共享,在農村地區尤其是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則很難配備完整的物流體系。如此,即便是新農村的建設再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再好也會因缺乏物流體系的支撐而逐漸衰亡。加之農產品本身對物流水平要求較高,而很多農村地區并具備這種物流能力,比如冷鏈物流等。

四、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農產品電子商務開發路徑

電子商務在我國歷經了十余年發展歷程,憑借著諸多的優勢性,電子商務得以在全社會普及,并且發展成為了全球一體化時代國際經濟貿易開展的重要平臺。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發展農村經濟的現實意義毋庸置疑,而農產品營銷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最直接舉措,與時俱進強化電子商務的應用實為必由之路。

(一)提升對電子商務的重視程度并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依靠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推動,因此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開發必須要以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前提。社會的發展已步入現代化正軌,新農村建設目標已經為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普及應用勢在必行。對此,政府應起到積極的作用引領農村地區正確認識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現實重要性,并加大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扶持力度,秉著“送科技下鄉”理念致力于更好地推動新農村的農產品電子商務開發建設,并重點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同步完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以為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二)完善相關政策以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提供標準化保障

政策法規憑借其硬性的制度約束得以成為所有活動開展的規則保障。電子商務平臺本身具有虛擬性特點,因此決定了風險的難以控制性。對于風險的防范,需要相關政策的完善來構筑堅實的壁壘,進而創設出良好的政策環境。目前,關于電子商務的應用,國際當中已有《電子商務示范法》,但我國的電子商務相關法律政策卻依然停留在探索階段,尤其是農產品領域的電子商務,因此應當進一步將相關政策系統化,以保證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進一步提升安全性和穩定性。

(三)保證農產品質量以提升電子商務企業信譽

盡管電子商務僅作為農產品銷售的一個手段,但內涵上其又是一種思維方式,電子商務的銷售狀態完全取決于農產品的質量。因此,農產品電子商務要想立足于新農村建設實現長效發展,則必須要從強化農產品質量入手。在城市化進程和全球一體化不斷深入的當前,農產品競爭態勢已經愈演愈烈,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性直接關乎著食品安全,因此只有好的農產品質量才能確保農產品企業得以可持續發展,并有效提升企業的信譽,使得消費者對農產品電子商務樹立起的高度信任。

(四)建立并完善良好的交易環境和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

物流環節是農產品電子商務流入到消費者手中的最終環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交易質量。而礙于當前農村地區物流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只有加強對此問題的整改,才能力推新農村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順利發展。對此,需要地方政府予以高度的重視,在給予農產品企業以必要的扶持基礎之上,聯合地方的各項產業協同發展,共同打造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由此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順利開展創設良好的環境。

結論

綜上所述,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任務在于帶動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農產品作為農村地區的支柱產業,對于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毋庸置疑。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而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依然面臨著諸多發展障礙,只有農產品經營企業切實立足于新農村的建設目標,充分提升對電子商務開發的重視程度,才能全力推動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在發展之路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賈惠霞.電子商務技術在新農村農產品流通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09):2270-2271.

[2]雷玉梅.農產品電子商務體系在阜新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及發展戰略研究[J].福建農業,2015(02):2-3.

[3]楊揚,呂絲屏,方芳.新農村背景下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5(08):156.

[4]趙蘋,駱毅.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案例分析與啟示——以“菜管家”和Freshdirect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07):19-23.

篇7

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汽車后市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也打破了我國傳統洗車、打蠟、貼膜、加裝普通座套等汽車售后服務的原有觀念。汽車影音導航加裝、智能鑰匙一鍵啟動系統加裝、汽車音響改裝等是當前汽車用戶普遍選擇的汽車改裝服務。隨著汽車的普及和電子技術的發展,人們更加追求汽車的安全性、舒適性和娛樂性等,從而必然掀起汽車電子產品的加裝改裝的熱潮。汽車電子產品的加裝改裝是對專業性、技術性要求很高的行業,目前國內改裝方面的專業人士相對比較匱乏,這已經嚴重影響了汽車改裝行業發展。為促使汽車改裝行業正規化良好地發展,職業院校培養汽車電子加裝改裝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1 課程的性質和作用

《汽車電子產品加裝改裝》工學結合課程是根據汽車改裝行業汽車電子產品加改裝崗位“汽車電子產品加裝改裝”典型工作任務,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要求,確立轉換的一門學習領域課程,也是我院汽車電子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能夠完成汽車電子產品加裝改裝具體工作任務,即能根據車型結構和車主要求制定汽車電子產品配置方案,能為客戶進行個性化設計,能熟練掌握加裝改裝工藝和方法,并能熟練進行各種功能的汽車電子產品安裝施工操作。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較強的職業能力與良好的職業素養,為學生今后參加實際工作和職業生涯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 課程設計的理念和思路

2.1 課程設計的理念

課程設計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首先校企合作共同研討,根據職業行動領域選擇課程內容,基于工作過程整合、序化教學內容,注重與實際工作的銜接,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體現出課程設計的職業性。其次以職業活動為導向,基于工學結合組織教學,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學習與工作一體化,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體現課程設計的實踐性。另外實時跟蹤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不斷完善課程內容,優化教學資源,構建課程網站平臺,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滿足社會服務需要,注重課程設計的開放性。

2.2 課程設計的思路

以“汽車電子產品加裝改裝”典型工作任務為依據,構建學習情境,根據實際工作過程提煉工作任務,設計學習性任務。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工學交替,設計實施方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職業實踐能力的提升。在每個學習情境中,按照完整行動模式來組織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利用實際車載電子產品和實際車輛進行實訓教學,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相結合,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相結合,教學場所與實訓地點相結合,實現“教、學、做”合一。

3 課程目標設計

3.1 能力目標

能根據車主要求和車型結構進行系統方案配置和個性化設計;能正確使用電子產品加裝、改裝專用工具;能識讀汽車電路圖及裝配說明圖;能對汽車電子產品線束進行合理布設,并正確接線;能完成汽車電子產品安裝、調試和維護工作;能對汽車電子產品加裝、改裝常見故障進行排除;能按標準和規范對車載電子產品進行性能檢測;能對工作過程進行檢查、總結和評價。

3.2 知識目標

熟悉汽車電子產品的功能及工作原理;熟悉汽車電子產品加裝改裝的安全法規及要求;掌握汽車電子產品安裝工藝;掌握汽車電子產品安裝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汽車電子產品安裝布線與接線方法。

3.3 素質目標

培養學生較強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操作習慣;培養學生有較好的組織協調和交流溝通能力;培養學生科學規劃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質量意識和客戶意識。

4 課程載體設計

《汽車電子產品加裝改裝》工學結合課程的載體選擇滿足以下要求:

依據汽車電子產品加裝改裝實際工作任務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滿足學習內容真實性的要求;能滿足實現課程目標的需要,能滿足實際教學要求需要,滿足學習內容典型性的要求;通過學習情境的學習,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能實現職業技能的遷移,滿足學習內容可遷移性的要求。同時針對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和汽車電子產品加裝改裝服務的需求,本課程選擇汽車電子產品的功能為載體設計學習環境,依據工作任務復雜度的增加來構建出四個技能依次遞進的學習情境。

5 學習情境及學習任務的設計

《汽車電子產品加裝改裝》工學結合課程設計了四個學習情境,分別是:汽車照明電子產品的加裝改裝、汽車安全電子產品的加裝改裝、汽車影音電子產品的加裝改裝、車聯網電子產品的加裝改裝。四個情境的設計遵循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的認知規律,根據汽車電子產品加裝改裝的典型工作任務,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學習內容的整合和序化遵循從初學者到有能力者的職業成長規律。每個學習任務的完成是按照完整行動模式進行,每個學習任務的完成過程也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進行“手把手半松手放開手”教學,以此提升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

學習情境一“汽車照明電子產品加裝改裝”設計了一個學習任務,即汽車氙氣燈裝;學習情境二“汽車安全電子產品的加裝改裝”設計三個學習任務,即倒車雷達加裝、防盜器加裝、智能鑰匙一鍵啟動加裝;學習情境三“汽車影音電子產品的加裝改裝”設計了兩個學習任務,即:汽車DVD導航加裝、汽車音響改裝;學習情境四“車聯網電子產品的加裝改裝”設計了一個學習任務,即車載電腦的加裝。通過學習情境一的學習主要使學生初步了解工作方法,即學習工作;通過學習情境二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熟悉工作過程,即學會工作;通過學習情境三的學習使學生收集體會工作技巧,從而理解工作,到學習情境四使學生真正實踐并形成工作經驗并掌握工作方法。

6 課程考核設計

本課程的考核改變了以往傳統課程傳統教學的考核方式,采用過程性考核與水平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過程性考核占70%,水平型考核占30%。過程性考核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根據每個學習情境中學習任務完成過程中出現的情況,首先在學生自評與互評的基礎上,再由教師根據學生平時表現、工單填寫、工作過程進行考評。水平性考核由學校統一組織期末考試,水平性考核側重于專業理論知識的考核,同時兼顧環保知識、企業服務標準和工藝規范等社會知識的考核。

7 課程設計的特色與創新

通過與企業實踐專家共同開發設計課程、共同實施課程、共同完善教學內容和課程實施方案等建設工作;部分學習內容由企業人員現場實訓教學,按企業的要求指導學生工作,營造真實工作情境,使學生感受真實的工作氛圍,自覺規范工作行為,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提升學生職業素質。

基于工作過程,遵循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整合序化教學內容;基于工學結合組織課程教學,將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學習性工作任務的完成有機融合,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相結合 ,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相結合,教學場所與實訓地點相結合,真正達到工學交替、理實一體的教學效果。

總之,開發設計汽車電子產品加裝改裝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筆者深刻感受到,從課程理念角度看,一體化課程強調工作過程系統化;從課程目標看,一體化課程注重實現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目標;從課程內容看,一體化課程基本上是從典型工作任務開發學習性工作任務,注重培養學生的工作方法和職業素養;從實施過程看,一體化課程注重實踐理論并行。

參考文獻:

篇8

1 概述

1)Multisim仿真軟件簡介

Multisim是美國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ogies(IIT)公司在20世紀末推出的一種以Windows為平臺的虛擬仿真平臺,其最大的優點是軟件界面操作方便、直觀形象、易學易懂、學生可以很快地掌握它的基本操作[1,2],所以,Multisim仿真軟件在電子信息類的相關課程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Multisim仿真軟件可以對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和模擬數字混合電路進行設計和仿真。它提供的元器件庫非常豐富,而且還有部分三維實物,對于初學者來說,非常逼真和形象。虛擬儀器儀表非常齊全,提供的儀器儀表有:萬用表、信號發生器、瓦特表、示波器、波特圖儀、字信號發生器、邏輯分析儀、邏輯轉換儀等。電路分析功能和作圖功能非常強大,可以應用Multisim對模擬電路進行靜態分析、動態分析和瞬態分析等十幾種分析。同時,應用邏輯轉換儀可以實現數字電路中的真值表、邏輯電路圖和邏輯函數表達式兩兩之間的互換。為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帶來了非常直觀的視覺效果。而且,相對于其它的EDA 軟件,它更加形象和直觀,而且,它能進行模數混合電路的仿真,幾乎能夠100%地仿真出真實電路的結果[3,4],為廣大的電子電路的學習者提供了非常方便和實用的電路設計平臺。

2)電子產品設計與開發

根據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和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可知,《電子產品設計與開發》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的職業技能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都很強的課程,對于學生以前所學知識有著更高的要求,但是,這門課程對于學生進行畢業設計、頂崗實習以及將來出去工作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電子信息類專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5]。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們采用“教、學、做”合一的模式,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合為一體中,這樣處理即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又可以將復雜的知識點以簡單明了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學生可以在實訓室邊教、邊學、邊演示、邊實踐,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由于直接用實物操作進行設計和實訓,有可能會造成大量實訓耗材的浪費,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6],所以,這門課程采取了一種虛擬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非常實用。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Multisim等仿真軟件,使學生在學習硬件的同時,學會仿真軟件驗證相關原理及電路,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更新課程的教學思路,提高課程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將學生置身于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實踐驗證”的情景之中,使教學方式由“知識傳授”向“知識發現和知識創造型”轉變 [7,8],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2 Multisim在《電子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中的應用

在《電子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學習的初期,特別是小型電子產品設計的初期,先用Multisim仿真軟件進行分析和設計,設計好合適的思路,選取好合適的元件和參數,并且在仿真軟件上調試出較好的實驗現象以后再進行實物制作。這樣不僅大大節約了實訓耗材的浪費,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們大膽地進行嘗試設計電路,不用擔心安全事故的發生。而且,學生進行設計和探索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

《電子產品設計與開發》是學生們學習了模電、數電、電子設計自動化、單片機等主體課程之后所開設的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對于學生來說,這也是前段整個學習過程的一個總結,是檢驗學生兩年的學習過程中所掌握專業知識的真實情況。對于本門課程,主要是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模式,以項目任務為載體,讓學生們在學中做,做中學。主要是要制作一個小型電子產品,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重點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親手制作一個小型電子產品,從制作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制作電子產品的快樂,從而,獲得學習的信心和一定的滿足感。首先,根據學生們的具體情況,對于設計和制作的電路可以進行合適的選擇,所以,可以每個同學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電路,這樣,學生參與《電子產品設計與開發》的積極性和興趣就大大加強了。學生在選擇好自己的任務之后,就親手將產品制作出來,整個過程包括:Multisim仿真設計電路原理圖原理圖的繪制封裝的測量和繪制PCB圖的布線和繪制PCB板的制作程序的編寫和調試產品的調試產品制作完成。

應用Multisim仿真軟件設計電路,是整個《電子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的關鍵環節,只有首先仿真設計出具體電路、具體參數并且有良好的仿真效果后,才能進行具體硬件電路的制作。比如:學生們想設計一個50秒的定時器電路,并且要用數碼管顯示出來。學生們首先想到的是先在Multisim仿真軟件上仿真出效果出來,再進行硬件電路的制作。如下圖1所示,是某位學生利用Multisim仿真軟件設計出的一個50秒的定時器電路。

首先通過Multisim仿真軟件進行電路的分析和設計,可以為學生提供非常方便、快捷的電路設計的效果,每一個元件的參數和型號學生都可以根據輸出效果的不同來進行分析和判斷,比如,如上圖2中,如果,要將電路的定時時間定為30秒,在仿真電路中只要變換一根線的連接就可以實現,而且,還很容易就能看到效果,如下圖2所示:

通過這種學生自主嘗試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非常安全、快捷地進行電路的分析和設計,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果,也節省了大量的實訓耗材的浪費。

3 結束語

在《電子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中引入Multisim仿真軟件,不僅可以節約電路設計的周期和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進行電路分析、電路設計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電子儀器儀表進行虛擬仿真實驗可以非常方便、直觀和形象地將設計的效果呈現給學生,對本門課程的教學也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手段。所以,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引入Multisim仿真軟件對于學生、老師都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朱運利.EDA技術應用[M]. 2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2] 倪德克,師亞莉,朱旭花等.EDA技術在數字電路課程設計教學改革中的探索與研究[J].大學教育,2016(4): 118-119.

[3] 葉群,鄧優林. EDA仿真技術在高職安全類電工學教學中的應用[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7(1):72-75.

[4] 姜鳳利,陳春玲,黃蕊. Multisim 仿真在電工與電子技術實驗中的應用[J].實驗室科學,2015,18(5):89-91,96.

[5] 魏海紅. 基于Multisim的《電子技術與實踐》項目式教學設計――以數字鐘電路的制作為例[J].電子世界,2010(32):120-121.

篇9

1設計缺陷概述

綜合權威機構對于設計缺陷的概述,設計缺陷的定義如下:

(1)設計缺陷是產品在設計的時候出現的缺陷,而在制造過程中沒有發現,或者是發現的卻加以隱瞞。

(2)設計缺陷的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影響用戶的使用,導致產品達不到用戶的預期要求,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對用戶的生命及財產安全造成損失。

(3)設計缺陷并不單獨出現,往往是一個批次的產品都存在問題,可能會給消費者其生產廠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4)造成設計缺陷的原因很多,對于電子產品的要求過高,可能會導致只能滿足一部分的要求,從而形成了設計缺陷。

在對電子產品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可以下結論說,電子產品設計的缺陷是無法避免的,廠家能做的只是把電子產品設計的缺陷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不對消費者造成很大的影響。

對于電子產品的設計缺陷,從產品的功能來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軟件設計上的缺陷。軟件和硬件是電子產品的兩大要組成要素之一,軟件缺陷是影響用戶體驗的重要原因,其具體表現是,影響用戶對于電子產品的操作,甚至可能造成硬件的損壞。

(2)硬件設計缺陷。受設計水平的影響,或者受預期功能的影響,不同的電子產品使用的不同的硬件,但是不同的硬件之間并不能隨意組合,不科學的硬件搭配,也會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甚至對用戶的財產安全造成威脅。

(3)結構設計缺陷。這里的結構設計缺陷,主要是指電子產品的結構不能夠抵抗外部干擾。無論在什么地方,我們都身處電磁干擾之中,而如果不能屏蔽電磁干擾,電子產品的運行就難以保證。

2電子產品設計缺陷的形成機理

電子產品設計缺陷的形成機理可以如下圖所示:

一般來說,電子產品的設計缺陷都出現在設計階段,設計的最初目的是滿足預期功能,而對于電子產品來說,預期功能一般都不存在問題,而在設計方面對于預期功能的實現卻很容易產生問題。

3. 缺陷跟蹤系統概述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企業能夠保證自己的電子產品是絕對完美的,而為了控制電子產品的缺陷程度,進而提高后續產品的質量,許多公司都建立了缺陷跟蹤系統,用于記錄和跟蹤設計缺陷的發現、解決、審核等過程,為下一階段的生產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缺陷跟蹤系統是企業用于產品研發質量控制的軟件系統,是企業信息管理、項目管理軟件系統的一部分。在電子產品開發企業中,應用缺陷跟蹤系統的意義有:

(1) 在一定程度上修正由于產品缺陷而帶來的影響。產品的開發過程必然伴隨著缺陷,即便是蘋果公司也不能保證自己的產品完全沒有缺陷。對于產品缺陷進行跟蹤,能夠幫助廠家了解缺陷發生的原因,并及時進行彌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修正由于產品缺陷對消費者帶來的不好的影響,為公司將來的發展奠定聲譽。

(2)缺陷信息得到有效記錄和共享。缺陷跟蹤系統對于缺陷的采集和記錄,能夠讓電子產品這生產廠家及時意識到缺陷,并采取相應的彌補措施。而一個缺陷的發現,則能夠為下一代電子產品的設計提供建設性的意見,避免在下一代的電子產品中繼續出現同樣類型的缺陷,這對于電子產品的生產廠家是很有意義的。

(3)產品質量能夠進行定量分析。項目經理可以根據缺陷跟蹤系統中的缺陷記錄提交、解決的情況,分析當前項目的設計開況,評估設計質量,為下一階段設計開發工作的安排提供事實依據。

(4)促進人員交流,降低研發成本。缺陷跟蹤系統本身包含了企業對缺陷問題的處理流程,并將這一流程電子化、自動化,極大的提高了開發人員之間的交流效率,降低了研發成本。基于上述理由,一家企業如要想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和產品開發質量,必須有完善的缺陷管理制度和缺陷跟蹤信息系統,隨著項目規模和產品開發團隊的擴大,缺陷跟蹤系統必然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4基于缺陷跟蹤系統的貝葉斯網絡

為了解決不定性和不完整性的問題,以計算電子產品設計缺陷出現的概率,這里引用貝葉斯網絡。貝葉斯網絡對于解決復雜是不是不確定性和關聯性引起的故障有很大的優勢,其可以從不完全、不精確的產品信息中作出推理,以得到正確的結果。受篇幅的影響,本文不對于貝葉斯網絡的定義和用法作出詳細的解釋,只是簡介基于缺陷跟蹤系統的貝葉斯網絡的應用。

缺陷跟蹤系統的應用,讓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對于設計缺陷的定位由定性變成了定量,而利用貝葉斯網絡推理模型,在項目的初始階段,可以利用缺陷跟蹤系統采集的數據,對項目進行合理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在以往的設計產品中有哪些缺陷,哪些部位容易存在缺陷,甚至可以具體算出設計缺陷在某個部位發生的概率的大小,從而在新產品的設計之初就能夠想辦法避免這些缺陷,以得到優良的產品。

5小結

科技的發展讓電子產品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說人類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電子產品。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新興市場,巨大的市場潛力對于電子產品生產廠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而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取得長遠的發展,相關電子企業就必須嚴格控制電子產品的設計缺陷。

【參考文獻】

[1]朱敏,劉衛東.基于粗糙集貝葉斯網絡的電子產品設計缺陷評估模型[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3,30(3):706-711.

篇10

OSEK/VDX標準包括以下四部分:OSEK/VDX操作系統規范(OSEKOperatingSystem,OSEKOS),OSEK/VDX通訊規范(OSEKCommunication,OSEKCOM),OSEK/VDX網絡管理規范(OSEKNetworkManagement,OSEKNM)以及OSEK/VDX實現語言(OSEKImplementationLanguage,OSEKOIL)。采用符合OSEK/VDX標準的嵌入式實時操作系

統可以提高產品代碼的復用率、降低開發成本、縮短產品開發周期。使用兼容OSEK/VDX標準的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的應用架構如下圖所示。

2.OSEK/VDX任務管理

OSEK/VDX將任務分為基本任務和擴展任務。基本任務具有3種狀態:運行狀態、就緒狀態、掛起狀態;擴展任務比基本任務增加一個等待狀態。基本任務只在開始和結束時才有同步點。擴展任務運行時可能進入等待狀態,因此不僅在開始和結束有同步點,而且運行過程中可能有多個同步點。下圖所示的是擴展任務與基本任務的狀態轉化圖。

OSEKOS規范規定的任務類型

3。OSEK實現語言規范

為了達到軟件可移植的目標,OSEKOIL規范(OSEKImplementationLanguageSpecification)定義了一種配置和使用OSEK應用的方法。下圖表示了一個遵守OSEK規范的應用開發過程。OIL文件可以是手寫的或者是系統配置工具產生。

基于OSEK規范的應用開發過程

OIL提供一種在特定CPU中配置OSEK應用的機制。每個CPU對應一個OIL描述。所有的OSEK系統對象用OIL對象來描述。OSEK應用的OIL描述是一組OIL對象的組合。CPU是這些OIL對象的容器。OIL明確地為每個OIL對象定義了所有標準屬性。每個OSEK應用可以定義附加地特殊執行屬性和引用。每個OSEK應用可以限制每個屬性的取值范圍。

4.車控電子產品的開發流程

車控電子產品是軟硬件結合的嵌入式系統。為了節約資源,縮短產品開發周期,一般應采取軟硬件同步開發的方案。車控電子產品的開發工具對軟硬件的同步開發、調試提供了很好的支持。車控電子產品的軟件開發分為功能描述、軟件設計、代碼生成、操作系統環境下高級調試等步驟。車控電子產品的硬件開發分為硬件描述、硬件設計、硬件調試等步驟。當軟件設計完成后,通過使用相應的工具,完成在虛擬ECU平臺上的驗證。當硬件設計完成后,與硬件一起進行軟硬件集成調試。通過這種開發方式,縮短了產品上市的時間。

軟硬件并行的開發方案

5.車控電子產品軟件開發流程

汽車車控電子產品軟件開發流程是“V”形開發流程。“V”形開發流程分為五個階段,即功能設計、原型仿真、代碼生成、硬件在回路仿真-HIL、標定。

在功能設計階段使用的主要工具是MATLAB。通過使用MATLAB提供的Simulink、Stateflow等工具,完成控制方案的設計、功能模塊的設計、控制算法的設計等任務,并進行初步的仿真模擬工作。在原型仿真階段使用的主要工具是dSPACE。使用dSPACE提供的快速控制原型-RCP工具完成離線的仿真工作。在開始該階段之前,需要使用RealTimeWorkshop、Targetlink等工具完成由Simulink、Stateflow等產生的代碼向標準C代碼的轉換工作。

6.車控電子產品代碼生成過程

篇11

1.1電子電路仿真技術的內涵

電子電路仿真技術就是在電子電路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對電子電路的工作狀態,采用數字化的形式將其呈現出來,從而能夠真實的、準確的模擬出電子電路的工作狀態,能有效的幫助電路設計人員來分析電路的功能與基本特征。從工作原理上分析,電子電路仿真技術就是利用數字模擬的方法對電子電路中的各個元器件與模塊進行組合測試,分析新設計的電路工作狀態,并將其應用于電子電路的開發與設計中。電子電路仿真技術通過對設計的電子電路進行集成化的建模模擬,可以對電子電路的設計進行全局統籌管理,在電子電路的測試還是在研發上,都具有優勢,由于電子電路的設計需要集自動化、電氣、機電于一體的工作模式,為了控制產品設計的達標和質量的準確性,利用模擬仿真技術對其進行調整是十分有必要的。

1.2常見的電子電路仿真軟件及功能

(1)OrCADPSpice軟件。該軟件是一種針對元件級別的電子電路仿真軟件,主要是采用Spice通用語言進行編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開發模塊,具有較強的移植性,在電子電路設計中具有較好的性能。該軟件主要由電路仿真、元器件編輯以及原理圖編輯等模塊構成,利用電路元件模型編程設計,可以對元器件的真實特性進行模擬,在模擬時,可以利用電路方程進行計算,分析電子電路的細節特性,OrCADPSpice軟件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復雜電路的特性分析,能對元件級別的電子電路進行模擬,還能對數模混合的電子電路進行仿真模擬,在電子電路設計時,該軟件能夠提高電路的集成效果。OrCADPSpice軟件的缺點是不適合電路功率比較大的電子電路,對分析計算時間比較長的電路分析也缺乏靈敏性,對于仿真收斂性差的電子電路也不能有效的模擬。(2)Saber軟件。該軟件是功能比較強大,適應比較強的電子電路仿真軟件,可以應用于電力電子、機械、光電等不同類型電路的模擬仿真,而且還具有兼容混合仿真的功能,能從不同的層面分析電子電路的測試與特性,它能對原理圖的電路進行輸入性的模擬仿真,對電路中的復雜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與建模,該軟件的主要缺點是操作比較復雜,而且模擬仿真的原理圖效率較低。

2電子電路仿真技術在電子電路設計開發中的應用

2.1促進集成電路的開發與設計

電子電路是集成電路的設計的關鍵,電子產品的不斷更新與發展,對集成電路的性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斷創新集成電路的設計,才能提高集成電路的性能,利用電子電路仿真技術可以有效地對電子電路進行設計,并可以對復雜的集成電路性能進行分析,從而能方便的將集成電路進行壓縮,從而形成芯片級的集成電路,這樣不僅有利于電子產品的開發,還能增強電子產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穩定性及美觀性,還能提高電子產品的芯片性能與工作效率,利用仿真技術對集成電路的性能、參數等分析計算,利用仿真電路的虛擬化測試,優化電子電路的設計方案,以不斷的優化集成電路的性能。因此,在集成電路的開發與設計,需要靈活的運用芯片系統思想進行常開發,不斷利用仿真技術對電子電路的性能進行分析計算,來驗證芯片性能,分析其是否滿足電子產品的要求,同時可以利用仿真模擬技術對集成電路進行不斷的完善與改進,從而保障電路設計的準確性,從而不斷的促進電子電路的發展。

2.2優化電子電路的設計方案

在電子電路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電子電路器件的性能,如溫度敏感性等,一旦電子元器件外界的穩定發生變化,或者環境發生改變,外界的溫度就會對電子元器件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整個電路的穩定性,利用仿真軟件對電子電路的長時間運行狀態進行模擬,及時發現電子電路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電子電路的設計方案,才能總體提高電子電路的性能,從而能夠提高電子產品的穩定性,將電子電路仿真技術應用于電子應用開發中,對電路運行的每一個細節進行模擬,達到總體優化電路的設計方案。采用電子電路仿真技術可以對不同溫度狀態下的電路特征情況進行分析,便于為設計人員提出電路的設計方案,進而整體改善電子電路元器件的溫度敏感性,打的優化電路設計的目標。

2.3提供新的電子開發方式

電子電路新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為優質的電子系列服務,在開發新的電子產品時,需要注重電子電路的創新設計,才能提高電子系列產品的開發效率,采用仿真技術可以快速的多電子電路的相關功能、參數等進行設計分析,達到優化電子電路的目的。在傳統的電子應用開發工程中,由于元器件比較復雜,電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電子電路設計與開發的時間過長,技術也比較漫長,在仿真技術發展的情況下,利用模擬仿真可以對電子電路的設計進行調整,也就提供了新的電子電路開發方式,利用模擬仿真技術還可以對電子電路的環境進行模擬、實驗與調試,改善了電子產品的設計效果,極大地優化了電子產品調整效果,采用電子電路仿真技術,使得電子產品的開發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也為電子產品的開發提供新的思路。

2.4有效驗證電路設計的功能

對于電子電路的開發設計只是電子產品開發的第一步,如何有效的驗證電子電路的功能是否滿足要求,保證電子電路功能、參數的穩定,成為電子產品開發的關鍵,這就需要采用仿真技術對電子電路的功能進行模擬,對電路的功能進行多重驗證,以保證電子電路應用的穩定性、合理性、科學性與安全性。電子電路的設計人員可以將仿真技術的模擬分析功能與電路設計的可行性結合在一起,全面對設計的電路進行檢測分析,通過模擬仿真的參數來分析電路存的誤差,以及電路在運行的過程中,與實際預期不符合的情況,從而能有效的降低電路功能的誤差,或者存在著不能使用的情況,真正實現對電子產品的電路設計的功能進行驗證,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提高電子產品的功能能。

2.5在電子電路的虛擬測試中的應用

電子電路的設計要能合理根據各個電器元件的功能,詳細地對各個參數進行設計,才能保證電子電路的高精密性的要求,如果電路的穩定性不強,精密性不高,就會影響著電子電路的穩定性,利用仿真軟件的功能,可以對電子電路的運行情況進行虛擬性的測試,從而能夠對電子電路的功能、參數進行有效的設計,提高電路的穩定性。因此,在進行電子產品開發與應用時,針對電子產品應用的環境,保證電子產品在惡劣的環境中能夠發揮穩定的功能,就需要設計特色的環境,對電子電路的運用進行進行分析,采用仿真技能,可以展開特殊環境在電路運行狀態的模擬分析,測試電路運行的極限值,保證電路在高溫、高壓情況下參數、特性保持穩定,通過仿真技術的虛擬測試,及時發現電路中的問題,可以提高電子產品應用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3結束語

電子電路仿真技術在電子電路開發中的應用,可以快速的、有效的對電子電路的性能進行模擬測試,便于設計者能快速、準確地發現電路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了電子電路的設計效率,也為電子電路的穩定性、安全性等提供了基礎,從而也能夠有效的促進電子產品向集成化的方向發展,使得電子產品的應用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蘇青霄.電子電路仿真技術在電子應用開發中的作用[J].企業科技與發展,2020(02):142-143.

篇12

AD是原Protel軟件開發商Altium公司推出的一體化的電子產品開發系統,運行在WindowsXP、Windows7操作系統。

這套軟件通過把原理圖設計、電路仿真、PCB繪制編輯、拓撲邏輯自動布線、信號完整性分析和設計輸出等技術的完美融合,為設計者提供了全新的設計解決方案,使設計者可以輕松進行設計,熟練使用這一軟件必將使電路設計的質量和效率大大提高。

AltiumDesigner提供了唯一一款統一的應用方案,其綜合電子產品一體化開發所需的所有必須技術和功能。AltiumDesigner在單一設計環境中集成板級和FPGA系統設計、基于FPGA和分立處理器的嵌入式軟件開發以及PCB版圖設計、編輯和制造。并集成了現代設計數據管理功能,使得AltiumDesigner成為電子產品開發的完整解決方案,一個既滿足當前,也滿足未來開發需求的解決方案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3

1、電子信息技術類。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面向現代電子技術行業,適應高科技電子產品和設備的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培養具有現代電子技術專業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可從事現代電子產品開發、生產管理、設備維護、電子工藝與質量管理、技術支持、工程施工、產品銷售及售后服務等工作的高技能專門人才。

2、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掌握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基礎等現代電子技術專業知識,具備計算機基本操作與應用、電路識圖與繪圖、PCB版圖繪制與制作、電子線路的安裝與調試、單片機等智能電子產品軟硬件開發能力,從事現代電子產品設計應用、電子產品安裝調試與生產管理、設備維護、工藝與質量管理、技術支持、工程施工、產品銷售及售后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來源:文章屋網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西县| 中山市| 盐津县| 雷波县| 平远县| 灵山县| 石家庄市| 崇礼县| 玛多县| 新昌县| 济阳县| 中山市| 灌南县| 北辰区| 湘西| 睢宁县| 雅江县| 晋州市| 灵武市| 宣化县| 兴海县| 乐都县| 东莞市| 金华市| 河间市| 吉隆县| 肥城市| 临湘市| 多伦县| 襄垣县| 通道| 竹北市| 绿春县| 泸定县| 黑龙江省| 钦州市| 乐昌市| 平山县| 合山市| 隆化县| 裕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