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智慧醫療健康管理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3(b)-0132-04
Influence of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postoperative shoulder joint recover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fractur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YU Xueli DU Miaojuan
Department of Surgical, Shangyu People′s Hospital, Zhejiang Province, Shangyu 312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influence of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postoperative shoulder joint recover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fractur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Methods 7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who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Shangyu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2009 to April 2013,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 (n=36) and recovery nursing group (n=36) at random.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ORIF of fracture of humeral neck. The patients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while the patients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early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treatment compliance, affected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12 weeks′following-up, the total compliance efficiency of patients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91.67%,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72.22%) (χ2=4.60, P < 0.05); the recovery good and excellent rate of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94.44%,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77.78%) (χ2=4.18, P < 0.05). Further,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service attitude, technical level, health education, patients caring and mental support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97.22%, 94.44%, 97.22%, 94.44%, 91.67%),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75.00%, 77.78%, 72.22%, 75.00%, 69.44%) (P < 0.05 or P < 0.01). Conclusion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obviously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is favorable for the recovery of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of fracture and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operation, which can reduce the recovery barrier of shoulder joint of patients, enhance the postoperativ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buil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Key words] Fracture of humeral neck; Recovery nursing; Treatment compliance ;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Nursing satisfaction
肱骨外科頸骨折是臨床較常見的骨折類型,以中老年患者多見,多為閉合性骨折[1]。由于肱骨外科頸為松、密質骨相鄰部位,此類骨折靠近肩關節,術后常因疼痛、制動等原因,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肩關節鍛煉的積極性,引起肩關節纖維變性、僵硬,導致肩關節功能恢復障礙[2-3]。分析其原因除了與手術引起導致創傷及瘢痕攣縮有關外,術后缺乏系統性的康復護理干預訓練也是主要原因[4]。近年來研究發現康復護理應用于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護理中取得了較滿意療效,也決定著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優劣[5-6]。本研究觀察了康復護理干預對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術后治療依從性、肩關節功能恢復和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3年4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骨科住院治療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的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有手術治療的指征,且均為新鮮骨折。采用隨機數字表將72例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康復護理組,每組均3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類型等方面基本相似,經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方案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肱骨外科頸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常規護理組予以圍術期常規護理,康復護理組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①術前心理干預: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系,贏得患者的信任,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予以支持、解釋、疏導等針對性心理護理措施,消除其焦慮和恐懼等心理,鼓勵患者樹立對疾病治療的信心,保持樂觀健康的心理情緒;同時積極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講解肱骨外科頸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的必要性和優點,治療及護理的重要性以及術后康復計劃的要點,增強患者主動功能鍛煉的積極性。②術后康復鍛煉干預:術后1~2周囑患者可進行肩關節的制動,可進行簡單的握拳、屈肘等主動活動,以促進上肢的血液循環,消除手部水腫;術后3~5周囑患者可進行肩關節的前屈、后伸等運動,但禁止行外展、內收功能鍛煉,鍛煉時動作宜循序漸進,角度逐漸增大;術后6~10周囑患者可進行肩關節全面練習活動,配合適當的爬墻和環形運動促進肩關節的活動正常化;術后11~12周,當患者上肢肌力達到>3級可進行肩關節的抗阻力運動,可用啞鈴、沙袋等練習患者肩部的抗阻運動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訓練,如用患肢擰干毛巾、洗臉、刷牙、梳頭等動作。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觀察12周,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患側肩關節功能和護理滿意度情況。
1.3 觀察指標
1.3.1 治療依從性評估[7] 根據患者依從性程度分為完全依從、不完全依從和完全不依從三類。完全依從:治療中嚴格按照醫遵執行治療方案進行規范治療的患者;不完全依從:治療中基本按照醫囑執行治療方案,偶有不進行規范治療的患者;完全不依從:治療中常不按照醫囑執行治療方案或中斷治療患者。完全依從和不完全依從合計為總依從。
1.3.2 肩關節功能評分標準[8] 采用歐美肩關節評分系統Constant-Murley(C-M)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其中疼痛評分15分,日常活動能力評分20分,肩關節活動范圍評分40分,三角肌肌力評分25分。優:評分85~100分,良:評分70~84分,一般:評分55~69分,差:評分0~54分。
1.3.3 護理滿意度評估[9] 包括服務態度、技術水平、健康宣教、關愛患者和心理支持等五項內容,并計算各分項的滿意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結果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治療依從性的比較
隨訪12周后,康復護理組治療總依從率為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72.22%(χ2 =4.60,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治療依從性的比較(例)
注:與常規護理組比較,*P < 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的比較
隨訪12周后,康復護理組患者術后的肩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4.44%,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的77.78%(χ2=4.18,P <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的比較(例)
注:與常規護理組比較,P < 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隨訪12周后,康復護理組患者的服務態度、技術水平、健康宣教、關愛患者、心理支持等五項的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P < 0.05或P < 0.01)。見表4。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口的老齡化、交通事故、高空作業等因素增多,肱骨外科頸骨折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肱骨外科頸骨折采用保守治療可取得不錯的療效,功能恢復滿意[10-11]。少部分患者肱骨外科頸骨折采用手術治療,但部分患者術后由于疼痛、長期制動以及患者承受疾病的折磨、精神和經濟負擔和日常活動能力的下降等因素的影響,往往產生極為復雜的心理活動,部分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不良情緒,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導致患者肩關節鍛煉的積極性下降,引起肩關節周圍肌肉的進行性萎縮,不利于關節功能康復出現肩關節功能恢復不良,術后出現切口感染、創傷性關節炎、肩周炎和骨折畸形或不愈合、肩關節功能喪失等并發癥,從而加重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影響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及生活質量[12-13]。因此,對肱骨外科頸骨折手術治療的患者如何盡快促進其早日康復,提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14]。
近十年來有關護理干預對肱骨外科頸骨折手術治療患者治療依從性、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和護理滿意度改善作用進行了不少的研究探討[15-16]。李惠玲[5]研究發現護理干預能促進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有利于提高術后療效,提高患者對治療及護理的滿意度。吳鴻燕[17]研究發現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老年肱骨外科頸骨折后患者治療期間的遵醫行為,提高患者肩關節鍛煉的積極性,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術后住院時間,提高治療的滿意度,有利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本研究結果發現隨訪12周后,康復護理組患者術后治療依從性及肩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提示康復護理干預可提高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治療依從性,有利于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手術的療效,能最大程度上減輕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障礙。同時研究還發現隨訪12周后,康復護理組患者的服務態度、技術水平、健康宣教、關愛患者、心理支持等五項的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提示康復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肱骨外科頸骨折提高術后護理滿意度,建立更緊密的護患關系。
總之,康復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治療依從性,促進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提高手術的療效,能最大程度上減輕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障礙,并能提高術后護理滿意度,建立更緊密的護患關系,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占國.老年肱骨外科頸骨折治療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7):197-198.
[2] Gierer P, Simon C, Grad IG, et al. Complex proximalhumerus fracturesm anagement with a humeral head prosthesis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J]. Orth opade,2006,35(8):834-840.
[3] 張季愷,宋成,李偉陽.老年骨質疏松性膚骨近端骨折的治療方法[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7):68-69.
[4] 張敏.肱骨外科頸骨折手術后的臨床護理策略分析[J].中外醫療,2008,27(10):60-61.
[5] 李惠玲.護理干預對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廣西醫學,2013,35(3):370-372.
[6] 莊妹,王雪華.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肩關節功能康復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13,27(5):1153-1155.
[7] 段清萍,朱琳,陳捷,等.從激勵理論談骨折患者的康復鍛煉依從性[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6):142-143.
[8] 齊萬里.兩種方法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1,19(7):112-113.
[9] 何秀云.舒適護理對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滿意度的研究[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26(7):116-117.
[10] Mihara K, Tsutsui H, Suzuki K, et al. New intrameduaallary nail forthe surgical neck fracture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in elderly patients[J]. Orthop,2008,13(1):56-61.
[11] 謝楚海,史群偉,郭劍鴻,等.35例老年肱骨外科頸骨折臨床治療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3):164-165.
[12] Hasenboehler E, Rikli D, Babst R.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in diaphyseal and distal tibial fracture: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2 patients[J]. Injury,2007,38(3):365-367.
[13] 徐威,成鋒,董黎強.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療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9,15(19):2975-2978.
[14] 古波.老年性膿骨外科頸骨折的治療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4):85-86.
[15] 于泉,崔明宇,李新鋼.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手術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9):67-68.
篇2
1.項目的重要意義
“社區醫療服務是城市醫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社區健康醫療服務,構建以社區醫療服務為基礎、社區醫療服務與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分工合理、協作密切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對于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優化城市衛生服務結構,方便群眾就醫,減輕費用負擔,建立和諧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以居民健康為主線,以六位一體社區衛生服務系統為重點的智能健康社區系統,是改善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效率和活力,進一步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的重要手段。
2.智慧社區健康醫療發展現狀與趨勢
隨著全球物聯網、新一代移動寬帶網絡、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輪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和深入應用,信息化發展正醞釀著重大變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階段的智慧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作為近年來對人類城市發展關注和探索的一個進程,“智慧醫療”的概念逐漸被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社會公眾所要求與接受。一些國家、地區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設智慧國家、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的發展戰略。
將物聯網、云計算技術用于醫療領域,借由數字化、可視化模式,可使有限醫療資源讓更多人共享。從目前醫療信息化的發展來看,隨著醫療社區化、保健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通過射頻儀器等相關終端設備在家庭中進行體征信息的實時跟蹤與監控,通過有效的物聯網,可以實現醫院對患者或者是亞健康病人的實時診斷與健康提醒,從而有效地減少和控制病患的發生與發展。此外,物聯網技術在藥品管理和用藥環節的應用過程也將發揮巨大作用。
3.主要內容
本文探討的智慧社區健康醫療服務關鍵技術主要面向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要連續性的日常健康監護和健康咨詢的需求,設計以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務機構為主體、聯合政府/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機構的健康管理服務模式,攻克高血壓/糖尿病患發病風險評估及分層管理、基于本體技術的健康知識庫、個性化智能健康管理推薦服務等關鍵技術,研發依托第三方的個人健康管理服務系統,實現健康監測、健康數據智能分析、健康指導、就醫咨詢、遠程醫療協助、健康知識庫和健康信息檢索等功能。
4.建設方案
本文研究的基于云計算的智慧社區健康醫療服務主要通過建立智慧社區健康醫療服務平臺為核心進行健康醫療的系列服務。智慧社區健康醫療服務平臺又稱居民健康管理/監測/服務一體化平臺,是指通過放在社區或機構的的自助體檢設備,在一個寬松、自然的環境下來持續監測公眾的健康情況,同時通過服務后臺提供客制化健康促進和醫學預防的智慧型健康服務平臺。
圖1 系統組成圖
智慧社區健康醫療服務平臺由居民健康卡、居民健康小屋、智能健康評估系統、健康社區服務系統,衛生信息交換系統和居民健康風險分析系統、用戶終端等七部分組成。
1)居民健康卡系統:是居民身份的識別卡,便于居民的連續健康檢查和建立連續的居民健康記錄。
2)居民健康小屋:簡稱為自助體檢管理系統(SPEIS),是指通過計算機軟硬件、計算機網絡把一批健康檢查儀器整合在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下,使受檢者可以自主的輕松愉悅地選擇體檢項目,實現一系列生理參數的檢測,系統自動對受檢群體健康狀況進行監測、電子建檔及信息服務管理的一種體格檢查模式。是運用各類數字化健康自檢設備,實現居民自助式的健康檢查,并將居民健康檢查狀況記錄于居民健康檔案之中。
3)健康小屋家庭服務系統:是以物聯技術為核心,實現對健康小屋的綜合管理,包括數字化健康設備的管理、居民身份的認證、健康數據的接入與管理等,通過智慧社區云服務平臺,實現健康小屋與智慧家庭的服務對接,并可供醫療機構、居民和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按需調用;在此基礎上可以接入醫院預約掛號系統。
4)智能健康評估系統:運用多因素健康風險評估模型,以居民健康自檢信息為基礎進行居民健康狀況智能化、自動化的評估,給出居民健康風險評價;
5)健康社區服務系統:是以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為核心的,適合于基層醫療機構使用的醫院信息系統(HIS),包括居民健康檔案,診療服務系統,慢病管理系統,健康隨訪系統,健康體檢系統等等;
6)居民健康分析系統:是以商業智能(BI)技術為核心,基于多維健康分析模型,對居民健康狀況進行圖表化展現,包括居民健康整體狀況,各類疾病分布及發展趨勢等等;
7)衛生信息交換系統:是基于HL7、IHE等行業標準建立的,可以實現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共衛生服務機構、醫院等各類醫療機構之間信息系統有效集成和實現業務協同的集成信息平臺,用以實現包括雙向轉診和遠程醫療等醫療業務的協同。
8)用戶終端:用戶終端作為市民使用智慧社區平臺,享受智慧生活的最直接的感知設備,可以有多種設備,包括:居民健康卡、家庭智能觸屏等。
5.技術特點
1)實現健康體檢智能采集、無線上傳、智能分析、主動報警、醫生主動咨詢等一體化個人醫療服務
由于老百姓對醫療器械的認知度不高,特別是對老年慢性病患者而言,數據的采集比較困難。如何解決數據采集、上傳、分析、報警、響應等一系列的問題是本次解決的重點,并在解決數據采集和處理的同時,研究醫院的處理流程,創新出一套適合社區醫院的一體化個人醫療服務。
2)通過系統設計解決多終端接入和數據共享問題
系統平臺支持多種終端設備的接入和數據的采集,以及多種終端之前的數據交互。在系統設計的過程中,為了避免由于系統之間的差異和硬件平臺的不同,不同的終端使用統一的平臺進行應用程序的開發和數據交互,避免由于硬件差異和系統不同導致的數據共享的風險。
3)智慧社區健康醫療服務平臺的智能分析管理
智慧社區健康醫療服務平臺需要對智能無線醫療器械采集的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和管理,并于市民健康檔案進行數據同步。因此,高血壓/糖尿病患發病風險評估及分層管理、醫療健康信息的本體建模、個性化智能推薦服務、醫療與健康元數據管理都需要進行數據建模分析研究,并將分析結果與相關輔助治療信息自動推送給患者。
4)解決各級醫院不同醫療相關管理系統的數據兼容問題
智慧社區健康醫療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社區醫院、中心醫院的雙向轉診,即常見病、多發病進社區,疑難重癥上中心醫院的自動轉入體系。就目前來說,各個醫院的HIS系統、Lis系統、 Pacs系統等都為信息孤島,通過一個統一的接入平臺來實現各個醫院、各個系統的統一數據交換是本次研究的重點。本次研究將建設一個統一的數據交換平臺來自動管理各系統的接入及數據重構。
總結
智慧社區健康醫療服務體系的建立,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健康關護環境,為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公共醫療服務機構和醫院提供了一個便捷、高效的工作平臺,可以為居民提供集“預防保健、醫療護理、健康咨詢、康復指導、計劃免疫”于一體的新型城市智慧社區健康醫療服務體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醫療行業將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傳感技術等高科技,使醫療服務走向真正意義的智能化,推動醫療事業的繁榮發展。在中國新醫改的大背景下,智慧醫療正在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進一步增強人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參考文獻
篇3
與頂層設計相匹配,寧波市同期展開標準規范與項目可行性研究。截至2014年4月,共組織完成《寧波市智慧健康標準規范目錄體系》、《寧波市智慧健康保障體系標準建議-電子病歷數據標準分冊》等9項涵蓋了一期建設項目所涉及的標準規范,編制完成《寧波市智慧健康基礎設施建設一期項目建議書及可行性研究報告》、《寧波市區域衛生信息平臺項目建議書》、《寧波市醫衛協作平臺項目建議書暨可行性研究報告》等7項項目咨詢報告,均已提交審批或實施。2014年5月,寧波市啟動開展了智慧健康二期建設規劃和三年行動計劃調研,為后續建設提供頂層設計支撐。
以人為本,成效顯著
自2011年項目啟動建設以來,寧波市圍繞“五個統一、六項任務”,加快推進智慧健康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醫衛協作平臺、綜合衛生管理平臺等具體項目建設,智慧健康試點項目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示范效應凸顯,逐步成為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設的“排頭兵”。
區域衛生信息實現數據交換和共享。寧波市以實現“統一數字化集成平臺”和“統一居民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為目標,加快智慧健康區域衛生信息平臺一期建設,為智慧健康從醫院走向社會、從醫療服務走向健康服務邁出了關鍵一步。截至2014年4月底,基本實現9個縣(市)區與市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數據交換和共享、8家市級醫院等公共衛生機構與市平臺系統的對接。據統計,該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已集中了1200萬條健康信息和5.3億條健康檔案數據。
智慧健康基礎設施率先取得進展。寧波市以實現“統一醫療衛生專網”和“統一的數據中心”為目標,率先開展智慧健康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目前,醫療衛生專網已連接到11個縣(市)區,覆蓋了所有市級醫療衛生機構。智慧健康數據中心為市級醫療衛生機構和海曙、江東、江北提供基礎平臺、服務托管和異地災備等服務。超前的智慧健康基礎設施為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供了穩定、高效的傳輸網絡。以鄞州區為例,2013年,鄞州區區域影像中心約服務30萬人次,其中糾錯約3000人次。
數字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推廣。目前,以全科門診、中醫藥門診、免疫接種門診、婦保門診、兒保門診和健康體檢中心“五門診一中心”為基本建設內容的數字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在寧波市全面推廣,全科醫生工作站、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系統和社區醫生隨訪系統已在10個縣(市)區廣泛應用,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80%以上,極大地提高了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
篇4
Key words:smart health; Internet of things; interactive health
智慧醫療作為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交叉學科,為用戶提供了醫療健康互動服務保障,逐漸成為未來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近年的智慧醫療的應用推廣中突顯出政府主導性、規模有限性、標準性缺乏等特點,同時也展現出巨大市場潛力和未來應用推廣的發展趨勢。
1 智慧醫療概念及業務形式
智慧醫療是一門新興學科,也是一門交叉學科,融合了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智慧醫療的關鍵技術是現代醫學和通信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醫療通過打造以電子健康檔案為中心的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利用物聯網相關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全面信息化。
目前,類似概念很多,諸如無線醫療、移動醫療、物聯健康等說法,然而從以上概念的核心特征看均屬于智慧醫療范疇。根據信息互動主體不同,智慧醫療的業務范圍大體分為智慧醫院服務、區域醫療交互服務、社區/家庭自助健康監護服務、智能遠程急救服務。
1.1 智慧醫院服務
智慧醫院服務主要指在醫院范圍內部展開的智能化業務,一方面有方便患者的智能化服務,如患者無線定位、患者智能輸液、智能導醫等(如圖1所示為患者智能輸液的業務流程,在藥品配發、輸液耗材配發、人藥匹配上均自動化實現);另一方面有方便醫護人員的智能化服務,如防盜、視頻監控、一卡通、無線巡更、手術示教、護理呼叫等。此外,醫院之間的遠程會診也是智慧醫療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智慧醫院內部信息化平臺方面,各醫院正在加速實施基于信息化平臺、醫院信息系統(HIS)的整體建設。建立以患者為中心,以優化流程為導向,以電子病歷為信息單元的醫療臨床信息標準化、電子化、語義化處理平臺,在實現臨床信息采集與存儲的基礎上,實現臨床信息的深入利用。同時,在有資源有實力的醫院逐步整合HIS,醫學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PACS、RIS)、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S)、會診系統,實現臨床科研一體化以及醫療信息集成和共享交換,實現醫療臨床信息的深層次利用。
在智慧醫院醫生所持終端方面,逐漸向智能化、便捷化發展。據Manhattan研究所預言,到2012年,81%的醫生將擁有一部智能手機。然而在Manhattan研究所2011年5月的報告中展現,這一數字已經在2011年得以實現。隨著終端產品的小型化及屏幕分辨率提高,移動護士站、醫用Pad終端已開始在部分醫院中應用[1]。
1.2 區域醫療服務
區域醫療服務信息化是以用戶為中心,將公共衛生、醫療服務、疾病控制甚至包括社區自助健康服務的內容相互聯系起來。該信息化服務以健康檔案信息的采集、存儲為基礎,自動產生、分發、推送工作任務清單,為區域內各類衛生機構開展醫療衛生服務活動提供支撐。該服務作為“十二五”衛生信息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將在“十二五”醫療衛生規范中成為醫療信息化建設重點內容之一。
區域醫療服務平臺是連接區域內的醫療衛生機構基本業務信息系統的數據交換和共享平臺,是不同系統間進行信息整合的基礎和載體。圖2展示的是基于電子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基本架構。通過該平臺,將實現以電子健康檔案信息的中心的婦幼保健、疾控、醫療服務等各系統的信息進行協同和共享。從業務角度看,平臺可支撐多種業務,而非僅服務于特定應用層面。
1.3 家庭自助健康監護服務
健康監護業務主要直接針對個人類或家庭類客戶,主要實現方式為通過手機、家庭網關或專用的通信設備,將用戶使用各種健康監護儀器采集到的體征信息實時(或準實時)傳輸至中心監護平臺,同時可與專業醫師團隊進行互動、交流,獲取專業健康指導。實現形式多種多樣,也可結合區域醫療服務信息化平臺,開展全民建檔及電子健康檔案信息更新;也可與應急指揮聯動平臺結合,結合定制化手機或定位網關提供一鍵呼、預報警等功能。
健康監護業務根據應用場景不同可分為家庭健康監護業務、個人健康監護業務和車載急救監護業務幾類,各場景對平臺、網絡及終端的關鍵技術、實現形式均有不同需求。
圖3展現了健康監護業務架構,其中涵蓋健康監護終端、數據傳送網關、信息展現平臺等終端實現環節。
2 智慧醫療應用技術特點
智慧醫療需要新一代的生命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作為支撐,才能實現全面、透徹、精準、便捷的服務。智慧醫療體系架構圖如圖4所示。智慧醫療在整個泛在網、物聯網體系中所涉及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的各種關鍵技術。
(1)技術范圍廣
在智慧醫療相關技術領域涉及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的關鍵技術,針對以上介紹的幾類業務場景所相關的技術包括:
?智能感知類技術,如射頻標識(RFID)技術、定位技術、體征感知技術、視頻識別技術等。智慧醫療中的相關數據主要從醫院和用戶家中各系統傳出信息的傳感器獲取的,實現被檢測對象準確的數據采集、檢測、識別、控制和定位。
?信息互通類技術,如上下文感知中間件技術、電磁干擾技術、高能效傳輸技術等。實現用戶與醫療機構、服務機構之間健康信息網絡協作的數字溝通渠道,為整個醫療系統海量信息的分析挖掘提供通道基礎。
?信息處理技術,如分布式計算技術、網絡計算技術等,完成對各類傳感器原始測報或經過預處理的數據進行綜合和分析,更高層次的信息融合實現對原始信息進行特征提取,再進行綜合分析和處理。
(2)技術需求個性化強
針對幾類醫療健康場景采用的關鍵技術也各有不同特點,具有一定復雜性。
?針對智慧醫院場景下環境復雜、多種終端共存、醫用設備防干擾要求高等特點,醫療健康環境電磁干擾技術要求成為智慧醫院場景下一個重點要求。包括臨床場景下多徑環境下多個移動用戶及射頻干擾源時對醫療設備的電磁干擾影響,目前中國聯通研究院與北京郵電大學開展合作“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擬與加拿大合作針對室內電磁輻射級別的室內現場預測模型進行建模,用于蒙特利爾醫院無線局域網(WLAN)環境下的電磁干擾及覆蓋研究。
?無線定位技術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的重要技術之一,根據醫院、家庭、野戰環境下實時監護需求,提出三維空間的精確定位的要求,目前業內已提出了許多室內定位技術解決方案,如ZigBee定位技術、超聲波定位技術、藍牙技術、紅外線技術、射頻識別技術、超寬帶技術、光跟蹤定位技術,以及圖像分析、信標定位、計算機視覺定位技術等,以實現醫護人員、病人、醫療設備等目標移動條件下的精確定位。
?高效傳輸技術是指充分利用不同信道的傳輸能力構成一個完整的傳輸系統,使信息得以可靠傳輸的技術。針對醫療健康信息傳輸的需要,針對醫學信號處理技術,研究能夠有效壓縮醫療傳感器數據流、醫療影像數據的新的壓縮算法;針對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高能效傳輸技術研究,涵蓋傳感器網絡分布式協作分集傳輸算法,從而提高傳感器節點及整個無線傳感器網絡的能效。
(3)技術門檻高
智慧醫療屬新興行業,但其涉及技術和研發成本偏高,在為傳統醫療信息系統和設備廠商帶來商機的同時,也將一些研發實力薄弱、投入資金有限的企業逐漸排擠出智慧醫療主流產品供應商。
基于以上技術分析,面向智慧醫療的一些關鍵技術仍不成熟,還待繼續完善、研發、產品化。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布局仍需投入較大研發成本,因此對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技術基礎和產品沉淀有較高的要求。
3 智慧醫療應用發展現狀
智慧醫療領域在電信運營商眼中的位置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近年來,無論是中國運營商還是國際運營商,都在積極向這一領域擴張。運營商不僅將提供醫療信息化服務作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舉措,而且也將其視為新的盈利增長點。在組織結構上,全球重要電信運營商紛紛成立了專門的部門以負責醫療信息化的運營,并且還大量聘請來自醫療機構負責信息技術的高管組成咨詢委員會。這對于運營商了解醫療行業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運營商還非常重視與產業鏈重點環節建立伙伴關系。在服務方面,運營商非常重視網絡及安全設施的部署,這是提供醫療信息化服務的基礎[2]。
2010年,運營商西班牙電信強勢進軍醫療信息領域,專門成立了智慧醫療業務部門。西班牙電信采取了進軍電子醫療業務領域的做法。提供開發并銷售基于ICT的醫療業務,包括通過移動方式提醒患者就醫、適用于慢性病患者的遠程監控、遠程修改病歷以及基于視頻會議的病患咨詢等。
AT&T公司最近在管理層架構中新設了一個全新的高層職位――首席醫療信息官。該舉措標志著該公司已經將智慧醫療行業作為一大潛力領域進行系統開發。AT&T公司針對行業中醫院、醫生、公共衛生人員、納稅人等不同的主體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案。AT&T提供了包括醫療信息交換、遠程醫療、安全服務、災后恢復、統一通信、遠程醫療等解決方案。
Vodafone在智慧醫療服務領域重點關注三類主體,制藥公司、醫療服務機構和醫療保險提供者。Vodafone研發團隊提供應用服務系統作為重點產業。醫療機構員工可通過移動終端以遠程方式方便接入其應用系統,使其能夠實時接入最新醫療健康數據并使用其他資源,以方便服務客戶、判斷產品效能、指導安全用藥、提高產品和服務效率。
此外,國際幾家主要的平臺研發企業和服務提供商也高調介入智慧醫療行業領域。
高通公司宣布組建全資子公司――高通生命公司,將運營此前的高通無線醫療部門業務。同時還將設立規模為1億美元的高通生命基金,由高通公司的投資集團――高通風險投資管理。高通生命公司的首項產品――無線醫療終端的2net™平臺,目前已上市。旨在通過基于云的解決方案將無線醫療終端互連,以方便終端用戶、他們的醫療保健服務提供者和護理者訪問生物計量信息。谷歌和IBM公司在2009年即宣布,患者可以使用IBM的軟件從他們的醫療設備,如血壓和血糖監測的接口來傳輸各自的數據,并通過谷歌在線錄入個人健康記錄庫中。
英特爾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也早在2009年建立合作關系,在智慧醫療業務領域開展深入合作。他們發起成立了康體佳健康聯盟,旨在實現醫療設備和系統之間交換信息標準化。
然而,在過去的3~5年內,中國運營商的智慧醫療業務與國際方向不同,大多數地方運營商目前主要提供的是一些保健、健康提醒類信息服務,多是為用戶提供疾病預防和飲食調養之類的信息推送服務或預約類服務。該類普適性的信息用戶也可以通過網絡免費獲得,缺乏針對性,并且在服務鏈中多以“啞管道”提供者角色出現,介入服務深入有限,對用戶的吸引力有限,仍未在醫療健康信息服務本身中產生價值。令人鼓舞的是,近來中國智慧醫療應用發展,其多數發展模式是在延承國際健康服務先進理念的同時兼顧具體國情,其經驗具有借鑒價值。如何突破價格競爭“瓶頸”,積累充足且合格的專業人才,梳理優化業務流程,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智慧醫療發展模式與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決定智慧醫療產業未來命運的主要因素。
綜上,目前全球智慧醫療業務發展均突顯出以下共同特點:
?傳統通信行業多以ICT基礎業務作為智慧醫療業務切入點和業務開展基礎。
?智慧醫療作為行業信息化的一種典型應用,具有行業特點強、個性化要求高特點。
?智慧醫療作為新興行業,目前仍未形成成熟產業鏈,各合作伙伴正在探索未來發展模式。
4 智慧醫療應用發展趨勢
通過對全球智慧醫療技術特點分析及業務現狀梳理,可見智慧醫療將成為健康管理最有效的適宜技術。智慧醫療將覆蓋影響個人及人群的健康因素全生命周期的過程,實現有效地利用以用戶為中心的健康信息及各類醫療資源來達到最大健康效果。中國的智慧醫療產業是在中國特定的制度環境下新興的醫療服務業態,目前仍沒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可供比較和參考,在近年的發展過程中展現出政府參與度加強、應用范圍廣、物聯健康終端需求猛增、互聯互通更加全面等特點。
(1)政府參與加強
智慧醫療作為一種新興的醫療服務業態,沒有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可供參考,目前中國還缺乏與之相匹配的法律、政策及規范,現行政策按醫院審批和監管模式進行,為醫療服務機構發展帶來了一些困難,對個人電子健康檔案信息法律保護缺失。隨著中國醫療衛生“十二五”規劃出臺,明確醫療信息化建設作為“四梁八柱”之一,要求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衛生服務,并進一步明確“3521”工程建設要求,即建設國家、省和市州3級衛生信息平臺,加強公共衛生、醫療服務、新農合、基本藥物制度和綜合管理等5項業務應用,建設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2個基礎數據庫和1個專用網絡。可以預見在未來3年內,醫療主管機關將逐漸針對人群、服務范圍、標準,出臺相關政府監管、法律、規范,解決健康體檢與健康診療、健康保險的結合問題[3]。
據谷歌宣布將從2012年1月1日起永久關閉個人醫療信息聚合服務Google Health,該服務的關閉反映出公共云服務的現狀,也表明公眾對于將個人信息存放于免費服務的意愿仍不夠強烈,用戶更期望政府監管下的健康信息服務。
(2)應用范圍更廣
隨著應用系統和終端產品的逐漸成熟完善,智慧醫療的應用范圍也將逐漸拓廣,智慧醫療的應用范圍逐漸覆蓋用戶全生命周期,從新生兒出生、新生兒家庭訪視、兒童健康檢查、預防接種、健康體檢、高血壓患者隨訪、糖尿病患者隨訪、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隨訪、老年人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活動。在國際上,IDC研究公司2011年數據顯示,大約14%的美國成年人使用智慧醫療的移動醫療程序管理保健、健康和慢性病問題。中國衛生部“3521”工程明確提出重點業務系統中包括藥物管理、公共衛生信息管理、新農合監管、城鎮醫療保障、藥品器械信息化監管、遠程醫療服務、共享協作服務等,智慧醫療也將覆蓋以上范圍。
(3)物聯健康終端需求猛增
據ABI研究公司201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預測,2016年可佩帶設備的市場需求將超過1億臺,未來將有8 000萬該類設備成為健身感測器。ABI預測,在未來5年中,消費者在體育、健身以及臨床上使用的心率監測器和可佩帶血壓計等設備將促進無線感測器的應用。藍牙4.0等新型低功率無線技術也將與社交網絡和智能手機相結合促進無線感測器的應用[4]。根據InMedica公司2010年報道,在世界范圍內,遠程醫療使用的家庭血糖儀、血壓計、體重秤、脈動血氧計和峰值流量計等聯合裝置的發運量將增長到160多萬臺。
可見物聯健康終端產品,將在未來3~5年里成為廣大市民主要健康業務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對于管理慢性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充血性心力衰竭(CHF)、高血壓和糖尿病[5-6]。
以便捷化、低成本化、移動化為特征的物聯網健康終端也將隨著智慧醫療應用范圍拓廣急劇增加。
(4)醫療信息互聯互通將普遍
隨著中國區域醫療服務平臺分階段開始部署、搭建,未來的智慧醫療將真正實現醫療信息的互聯互通。而且,預計智慧醫療將成為一個多級、多層面的數據處理平臺,完成多個信息源的數據進行關聯、估計和組合,實現各系統及物聯網多元數據相關信息的全面加工和協同利用,最終實現醫療信息的融合。
5 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智慧醫療將成為未來醫療衛生信息化的主要發展趨勢,其核心目標是使得每一個用戶享受到協同的、協調的、智能化的醫療系統所提供的服務。從產業角度看,未來將創建一個以患者為中心、價值為基礎的醫療產業鏈,包括政府角色,醫療服務提供機構角色,社區、藥品和設備制造商角色。智慧醫療產業鏈如圖5所示。
目前產業鏈各角色面向智慧醫療均有所動作,或研發平臺產品,或研發芯片、或提供系統集成,或提供網絡,然而遠未實現針對智慧醫療信息為中心的有機產業鏈上下游互動,只有實現各角色協同合作,才能真正打通面向智慧醫療的智能管道,提供協同化健康服務,用戶才能享受到最便捷、最放心的智慧醫療業務。
6 參考文獻
[1] “感知健康 智慧醫療”戰略規劃報告 [R]. 2010.
[2] 郭慶婧. 運營商劍指醫療信息化 [N]. 人民郵電報, 2011-10-12.
[3] 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指南(試行) [S]. 北京: 衛生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 2009.
[4] 李建功, 趙文東,王寧, 等. 移動醫療終端呈現四大發展趨勢 [J]. 通信世界, 2011(30).
[5] 賈雪琴, 包建軍, 李建功. 物聯網在智能心電監護上的應用 [J]. 信息通信技術, 2010(4):24-28.
[6] 李建功. 物聯網環境下移動終端的發展趨勢思考 [J]. 信息通信技術, 2011(5): 75-78.
收稿日期:2012-01-12
篇5
《行動計劃》還列出了推動關鍵技術產品研發;推廣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見表一、表二);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智慧健康養老標準體系;加強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和網絡安全保障五大重點任務。
同時還對人們普遍關心的智慧健康養老產品給出了較為詳細的重點發展方向。
健康管理類可穿戴設備。重點發展健康手環、健康腕表、可穿戴監護設備等,對血壓、血糖、血氧、心電等生理參數和健康狀態信息進行實時、連續監測,實現在線即時管理和預警。
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重點發展用于家庭、家庭醫生、社區醫療機構的集成式、分立式智能健康監測應用工具包,便于個人、醫護人員和機構在家庭和移動場景中實時監測各項生理指標,并能借助在線管理系統實現遠程健康管理等功能。
自助式健康檢測設備。重點發展用于社區機構、公共場所的自助式智能健康檢測設備,便于用戶在不同社區、機構中隨時、隨地、自助地完成基礎健康狀態檢測,提升用戶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水平。
智能養老監護設備。重點發展用于家庭養老及機構養老的智能輪椅、監護床等智能監測、康復、看護設備,開發預防老年癡呆癥患者走失的高精度室內外定位終端,實現自主自助的養老功能,提高用戶自主養老、自主管理的能力,提升社會和家庭養老資源的使用效率。
家庭服務機器人。重點發展滿足個人和家庭家居作業、情感陪護、娛樂休閑、殘障輔助、安防監控等需求的智能服務型機器人,提供輕松愉快、舒適便利、健康安全的現代家庭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慢性病管理。重點發展病情監測、檔案管理、個性化評估、趨勢分析、診療建議、異常預警、緊急救助、康復服務等。
居家健康養老。重點發展健康體檢、居家環境監測、遠程看護、親情關懷、健康干預、健康評估反饋等。
個性化健康管理。重點發展信息采集、健康計劃、健康教育、健康跟蹤、病情診斷、風險篩查、健康信息查詢等。
互聯網健康咨詢。依托互聯網平臺,發展在線咨詢、預約掛號、診前指導、診后跟蹤等。
生活照護。基于互聯網平臺,為老年人提供家政配餐代買等智慧便民服務和關懷照料等養老互助服務。
養老機構信息化服務。重點發展機構內老年人的無線定位求助、跌倒監測、夜間監測、老人行為智能分析、老年癡呆癥患者防走失、視頻智能聯動、門禁系統聯動、移動定位、消費娛樂等。
此外,工信部還提出,將基本普及健康管理、居家養老等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突破低功耗、微型化智能傳感等核心關鍵技術,推進健康狀態實時分析、健康大數據趨勢分析等智能分析技術的發展,豐富智能健康養老服務產品供給等。并充分利用現有信息平臺,建設統一規范、互聯互通的健康養老信息共享系統,并加強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和網絡安全保障。
可以看出,結合當前我國的國情以及養老形式,政策上鼓勵通過轉型創新,建立養老產業的新模式。同時鼓勵利用現代化的醫療、設備手段促進新的養老產業鏈的升級。逐漸形成示范基地,樹立行業及服務標準。養老作為一項朝陽產業,在幾年前就已經收到關注,但市場效果卻一般。從近幾年對政策的觀察可以發現,我國已經將智慧養老列為新的未來產業來發展了。
養老的產業化雖然早在10年前就已經被提出,但卻并沒有得到市場以及社會資源的關注,也沒有得到實質意義上的認可,產業發展也未得到突破。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發展以及養老問題的日益突出,通過產業及市場解決社會問題,逐漸重新得到了重視。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正在扶持智慧養老產業。并連續多年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2016年3月,國家工信部、發改委和財政部三部委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該規劃就推進重大標志性產品率先突破任務中,已經提出重點發展面向老人照護需求,具有智能感知識別、自主移動等能力,與用戶進行交流,輔助老人進行家務勞動,提供多樣性的護理服務智能護理機器人。
2016年4月,工信部、國家衛計委和民政部三部門聯合召開“信息技術和健康養老融合發展論壇”,明確提出要加強對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體系的推廣,做大做強智慧健康養老產業。并了《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
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 +”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
篇6
大連市做為全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城市,也把加強智慧醫療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接下來,筆者將就大連市智慧醫療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做一簡要的分析并對未來如何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1 智慧醫療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
智慧醫療是以現代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為手段,通過技術上的高度集成和應用上的深度整合,實現醫療衛生信息資源自我采集、自我總結、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達到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系統的醫療衛生信息共享最大化,并以此建立新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全面提升醫療衛生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務群眾水平。
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是連接區域內的醫療衛生機構基本業務信息系統的大數據交換和共享平臺,是不同系統間進行信息整合的云基礎和載體。
智慧醫療將通過打造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利用最先進的物聯網和實時通訊技術(包括WIFI、3G、4G、光纖專網等),從而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智慧醫療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智慧醫院系統、區域衛生管理系統以及家庭健康系統。
2 大連市醫療衛生信息化現狀、不足及原因
2.1 大連市醫療衛生信息化現狀基本情況。近年來,我市通過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增強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緩解群眾看病難等一系列重要舉措,不斷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推進我市智慧醫療建設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1)420萬大連城鄉居民有建立了電子健康檔案。截至2012年底,我市已為420多萬城鄉居民建立了規范化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67%。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健康檔案的居民,去大醫院就診時,既往病史及檢查結果在健康檔案中都有所記錄,縮減了醫生做出診斷的時間,減輕反復化驗、檢查給患者帶來的經濟負擔。同時為將來的衛生信息化建設打好前站。
(2)醫療服務信息化建設統籌發展。借助最新的IT技術,我市醫療機構正不斷加快信息化醫院建設,目前,“預約掛號”、“排隊等候系統”、“遠程醫療”等已在多數醫院普及應用,“合理用藥監控”“移動護理”等物聯網管理、護理系統也將在三級醫院逐步推廣。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是衛生部信息化示范單位,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最早的我市數字化醫院試點單位,兩家醫院的信息化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目前醫院基本形成了以HIS、PACS、LIS、電子病歷、合理用藥、分揀藥系統、氣動物流、OA辦公、財務與成本核算系統、數字圖書館暨電子閱覽室、Internet等為主的醫院信息化業務系統。實行了門診就診“一卡通”,建立了檢驗報告自助打印、網上查詢系統,床邊醫療信息服務等系統,同時無線移動醫療系統(EDA)已廣泛應用于臨床醫療護理管理中,還又推出利用手機短信提供檢驗結果等服務。
(3)建立了區級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化平臺。2009年4月,沙河口區投資1200萬元搭建的涵蓋全區公共衛生事業信息化平臺正式啟用,這一系統以有效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建立社區居民數字化健康檔案,實現覆蓋區內衛生信息共享,為醫生與居民溝通搭建橋梁,同時實現了診療、藥品、耗材、人事、財務等全過程管理。這一系統的建成使用使社區衛生服務承擔起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六位一體”功能。
2.2 大連市“智慧醫療”建設中的不足。通過對我市衛生主管部門和衛生基層單位的調研,我們發現目前衛生信息化建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一方面,醫療衛生信息在不同醫院機構、不同醫療業務條線之間還不能互聯互通,各地區各單位的信息化水平還不均衡,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支撐和信息質量的控制還比較欠缺,與先進水平相比,我市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第二方面,新建醫院(擴建醫院)的信息化規劃和建設缺乏合理的規劃和設計,基本上以滿足最基礎的應用為前提,造成新業務推行時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
3 推進大連市“智慧醫療”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3.1 科學規劃。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成立智慧醫療專家組,根據城市智慧化的總體要求,結合新醫改的要求和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實際,同時引入專業具有國家發改委通信和信息資質的工程咨詢或者規劃設計單位,制訂智慧醫療頂層建設規劃。
3.2 循序漸進,抓住重點。要按照基礎先行、以點帶面、先易后難、協調發展的思路確定我市智慧醫療分階段目標和任務。應首先實現以完善網絡為基礎、信息資源充分共享的醫療衛生信息化;其次推進以物聯網為基礎的醫療衛生信息高度智能化管理。目前應該把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推動數字化醫院的建設;建立居民健康檔案;以疾病防控網絡等方面的建設最為重點構建一個合理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
篇7
數據中心還為每位慢性病用戶開設了健康賬戶,像李先生這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患者用每天測量出的血壓數據更新系統中的數據。系統針對每位用戶的數據開設了一些提醒——當李先生的血壓數據連續幾天超過正常值的時候,系統會向社區醫生發送提醒,而醫生則會根據病人身體狀況,及時提醒數據異常的病人注意飲食以及用藥。
一直以來負責無錫市新安鎮健康檔案項目建設的無錫曼荼羅軟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實芳對《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表示:“無錫正在計劃配合江蘇省建設整個長三角地區電子病歷和健康檔案的互聯互通。未來推廣成功后,將更便于病人在無錫的各大醫院以及長三角地區的大型醫院轉診。”
通過醫院端、社區端和自助服務端口對接,實現在線健康咨詢的自助服務,這就是目前無錫市以新安鎮為試點、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醫療系統。
智慧醫療雛形
一個城市智慧醫療的前身大都是醫療衛生信息化。
無錫市最早推行醫療衛生信息化的時候與全國其他城市略有不同。當時全國只有兩個地方成立了醫院管理中心這種機構,一個是上海的申康醫院管理中心,而另一個是無錫醫院管理中心。醫院管理中心與衛生局平級,主要承擔著醫院的運營管理責任。既然涉及運營管理,醫院管理中心就需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管理醫院每天產生的大量病人信息?
要處理大量煩瑣的信息,醫療信息化自然是最好的手段。通過統一的步伐,把信息規則標準化之后,醫院管理中心對下屬醫院進行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就有了一個比較好的處理醫療信息數據的依據和抓手。在此基礎上,無錫市醫院管理中心進行了電子病歷和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整合。基于醫院管理中心的管理端和各大醫院的系統運作端,醫療質量的相關數據能夠集中存放到醫院管理中心,由此自然而然地能夠通過電子病歷進行多家醫院的醫療信息共享。借助這種手段,無錫市八家主要醫院實現了病歷智控,建立了區域醫療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建立之后,無錫市開始思考一個新問題——如何把醫療數據中心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作為國家的一個物聯網中心,無錫市開始在新區的新安鎮社區進行智慧醫療建設的試點探索。通過物聯網技術和醫療信息化技術相結合,在居民家中采集生理健康數據。然后通過物聯網感知傳輸技術,將這些數據運用到居民健康的管理中,建設從醫院到社區,再到家庭的一個互動式居民智慧醫療健康管理模式。
推廣是難題
新事物的大范圍推廣必然面臨民眾接受度這樣的潛在問題。畢竟到目前為止,這些監測設備都只是政府配發,未來如果讓更多的慢性病人參與其中,需要讓居民自己花錢去買,居民是愿意花錢買設備,還是無論大病小病都往醫院跑,這是一個觀念問題。
無錫市的整體醫療資源比較豐富,所以病人普遍喜歡去醫院就醫。智慧醫療建設的初衷是響應國家衛生部的號召: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但事實上,不論大病還是小病,居民都希望去大醫院就診,與醫生面對面溝通。人們的普遍觀念是,如果沒有病痛癥狀,就不會特別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可一旦癥狀比較明顯,那么還是希望面對醫生而且是尋找最好的醫生來看診。正因為有這樣一種觀念,所以智慧醫療項目的推行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讓居民接受小病進社區這樣一個理念。
病人去大醫院看病是普遍觀念,目前大多數城市的智慧醫療建設通過預約掛號平臺和相關醫療資源信息公開,來為病人找到更合適的醫生、提供更好的就診條件,這些手段僅僅是為病人去醫院就診提供便利,而不是把病人引向社區智慧醫療。“發燒39度,應該讓病人去大醫院還是社區醫院?這個指標如何確定?如何在病人可接受的范圍內引導他們采用社區醫療手段,這些都是難題。”胡實芳說。
政府也在困擾,因為居民普遍缺乏對所患疾病以及病情發展的判斷能力。特別是小孩子感冒,家長肯定會帶孩子去大醫院。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醫療還在探索階段,理想狀態中的通過視頻與醫生進行面對面的場景交流暫時還不具備普及條件。
胡實芳認為,健康管理公司的出現會是一個發展方向。“國外的一些地區比較成熟的智慧醫療模式是由政府部門進行行業監管,由信息公司提供數據采集和技術支持,由健康管理公司提供日常運營,三方協作。單方面靠政府或企業去推進智慧醫療,在現有觀念的基礎上是很難實現的。”
篇8
引言
智慧醫療簡稱WIT120,是指通過打造健康檔案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利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1]。智慧醫療緣起于IBM在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戰略,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院信息系統的高級表現形態,脫離不了“物聯網”[2]。IBM倡導的智慧醫療是面向醫療、護理、康復、養老等多個方面的大健康體系,由智慧醫院系統、區域衛生系統以及家庭健康系統三部分組成,具有互聯、協作、預防、普及、創新、可靠的優點[3]。
自IBM提出智慧醫療理念后,美國、韓國、日本、英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紛紛提出相關規劃,中國智慧醫療的發展也緊跟時代潮流,快速發展。《醫院信息系統軟件基本功能規范(試行版)》、《醫院信息系統功能規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以及“中國智慧醫療發展應用論壇”與“全國500家縣級公立醫院信息化建設推進大會”的召開,為中國智慧醫療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宏觀引導與推動作用。
截至2012年,全國已有193個城市啟動智慧城市建設[4]。青島市作為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近期在智慧醫療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2年青島聯通“3G與定制式服務推進青島智慧醫療信息化建設”項目建成;2013年嶗山區提出重點建設智慧醫療;2014年嶗山區建成區域PACS影像遠程會診平臺;2015年5月平度引進智慧醫療設備,刷卡即可體檢;2015年6月百洋健康網推出智慧醫療移動終端“易復診”系統;2015年7月市婦兒醫院上線“區域診療一卡通”;同年10月,市立醫院與青島銀行簽約合作,打造該院的“一卡通”平臺。為進一步指導青島市智慧醫療建設,2016年1月8日,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制定了《青島市“互聯網+醫療健康”行動計劃(2016―2020年)》。此后,青島市智慧醫療建設更加緊鑼密鼓。截至2016年4月,山東省青島膠州市膠北街道已建成20多個“健康小屋”;中國聯通已在醫療行業通過“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帶動全市15家三甲醫院、區市重點醫院的1.6萬名職工使用青島聯通4G業務。
智慧醫療意味著將給居民帶來更便捷、更便宜、更全面的醫療服務[5],其最終的服務對象就是病患以及有健康需求的居民,因此建設過程中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6]。左秀然等人就武漢市中心醫院智慧醫療創新應用的實踐經驗,提出了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智慧醫療應用模式[7]。調查青島市居民智慧醫療服務需求,并以此為中心開展青島市智慧醫療建設的思路是正確。
一、數據獲取
為解決當前最急迫的醫療問題,準確引領青島市智慧醫療建設前進方向、詳細了解市民最切實的醫療需求并解決這些問題,是智慧醫療發展的正途。
(一)問卷設計
本文以青島市居民為研究對象設計的青島市居民智慧醫療服務需求問卷由三部分組成:市民的基本信息、對當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以及智慧醫療背景下的新醫療需求。
市民基本信息主要包含性別、年齡、職業、學歷、收入、是否參加醫療保險以及對智慧醫療的了解度。對當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主要針對就醫便捷性、安全性、有效性、廉價性、規范性的考察,涉及掛號、就醫、取藥等環節的等待時間、醫患關系、服務態度、診治質量、醫院衛生條件、藥物安全性、醫療報銷等。智慧醫療下的新需求,主要測評人們對當前就醫環境下還未大面積實施或者還未出現的醫療資源的需求度,從保健與治療兩個方面展開,包括佩戴電子設備管理自身健康、自助體檢、定制飲食方案、保健視頻、自動求救、在線研討救治、規范網上售藥渠道、統一調度資源應對緊急公共衛生事件、其他需求等9個題項。
(二)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所用數據來源于2016年7月5日―7月16日對青島市居民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采用隨機調查方法,在社區、醫院、購物廣場等公共場所發放問卷400份,實際收回問卷392份,有效問卷362份。調查對象來源廣泛,男女比例較為均衡,男性約占55%,女性約占45%,涉及到了各行各業、各年齡段、各文化程度、各收入層的人群,樣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見圖1―4。
二、數據分析
本次調查收回的362份有效問卷中,90.61%的樣本數據顯示已參加各類型的醫療保險,近10%的受訪者表示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險,雖低于我國公布的醫保覆蓋率的95%,但也已經達到了全民醫保的標準。調查數據所反映青島市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并不高,這可能與樣本容量較小有關,也可能青島市居民醫保覆蓋率確實不足95%。總之,問卷調查所得的樣本數據雖然不能夠完全反映真實的青島市居民醫保覆蓋率,但與之相差不大。
談及對“智慧醫療”的了解,僅有10%的居民表示知曉、了解;約20%的居民表示聽說過智慧醫療,但并不清楚其內涵;另外還有70%的居民表示不清楚什么是智慧醫療,其中有30%的居民表示完全不知道“智慧醫療”。這表明,青島市智慧醫療建設雖然已經開展并取得一定成績,但民眾對此并不知曉,這一方面與青島市智慧醫療建設政策不足、宣傳不充分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青島市智慧醫療建設內容相關。智慧醫療建設要落到實處,必須從解決居民最需要解決的醫療問題開始。
(一)居民對當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分析
居民對當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調查,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形式,讓被調查者對各項指標從1―5進行打分,分值越高代表滿意度越高,1代表完全不滿意,5表示非常滿意。
統計收回的362份問卷,結果如表1所示,發現居民對當前的醫療費用最為不滿,近40%的居民直接表示醫療費用高;其次是醫藥報銷的流程問題,約32%的受訪者表示醫藥報銷流程復雜、煩瑣,涉及到的部門多,其中14%的受訪者對該現狀表示完全不滿意;醫藥報銷比例問題,是居民直接表示不滿的第三大問題,約29%的居民表示醫藥報銷比例需進一步擴大;另外,掛號、就診等待時間這兩項指標,居民的不滿度也較高,均超過25%。
總之,就本次總體調查結果來看,青島市居民對于目前的醫療服務在許多方面存在諸多不滿,主要是:醫療費用、醫藥報銷比例、醫療保險費用、就診等待時間、醫藥報銷流程、掛號等待時間、就醫環節簡潔性、取藥等待時間、藥物有效性等這些方面亟須大幅改進與提升;醫患關系、疾病誤診率、醫院服務態度、診治質量這四個方面的滿意度過半,但仍需提高服務質量;醫療器械消毒、公共區域衛生條件、用藥安全性這三項指標是目前居民滿意度最高的,滿意度在60%―70%之間,可見仍有提升空間。
(二)智慧醫療環境下居民新醫療需求分析
居民對智慧醫療環境下居民新醫療需求調查,形式與居民對當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調查相同,也是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形式,讓被調查者對各項指標從1―5進行打分,分值越高代表需求度越高,1代表完全不需要,5表示非常需要。
通過表2居民對新醫療服務的需求度匯總表可以看出,對智慧醫療背景下所產生的新型醫療服務,青島市居民都有較高的需求度。特別是統一調度資源應對衛生事件、規范網上售藥渠道這兩項,直接表示需要的居民比例超過了63%,是青島市居民最希望、最需要實現的服務。量身定制飲食方案、遠程醫療、手機定位自動求救這三項服務的需求度也較高,需求比例均超過50%,也是居民十分需要的服務。其他的,借助電子設備自助體檢、有效的保健運動視頻、佩戴電子設備管理自身健康等,居民直接表示需要的比例稍低,在40%左右,但依舊在市民需求之列。
圖5 表明的是新醫療服務的總體需求度均值,可見青島市居民對本文所給出的八項新型醫療服務雖需求程度不一,但總體看來均有需求。統一調度資源應對衛生事件、規范網上售藥渠道是需求度最大的兩項服務,均值超過3.80;借助電子設備自助體檢、有效的保健運動視頻、佩戴電子設備管理自身健康是需求度最低的三項服務,但需求度均值都大于3,表明市民對這些服務也是有一定需求的。
三、結論
青島市智慧醫療建設在方便居民就醫、助力居民保健方面已經取得一些成果,居民對當下的醫療服務總體滿意度相對較高;但醫療費用高、醫藥報銷流程復雜、醫藥報銷比例小、掛號難等問題依舊是青島市居民的心頭大患,市民渴望盡快解決這些問題。
智慧醫療背景下,市民對的新醫療服務的需求度總體較高,各項服務都需要長足發展。統一調度資源應對緊急衛生事件、規范網上售藥渠道作為當下青島市居民最希望、最需要實現的兩項醫療服務,需要格外注重,側重資源優先發展。
融合了“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科技的智慧醫療,不僅能夠幫助解決當前的就醫難題,而且還能為居民帶來更便捷、更便宜、更全面的醫療服務,是醫療改革發展的正途。但智慧醫療建設的成果如何,還要看其建設過程中能否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是否不斷察知居民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 本期專論導讀[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3,(6):1.
[2] 曹劍峰,范啟勇.漫談“智慧醫療”[J].上海信息化,2011,(3):26-28.
[3] 本期專論導讀[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4,(12):1.
[4] 李萍,嚴魁.從智慧醫療和智慧教育實踐看智慧城市建設[J].移動通信,2014,(9):48-51.
篇9
關鍵詞 :云計算;物聯網;智慧醫院;信息服務
中圖分類號:TP3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4-0029-03
1 引言
智慧醫院又叫感知醫院或物聯網醫院,是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以各種應用信息服務為載體而構建的集診療、管理和決策為一體的新型醫院.智慧醫院綜合了信息化醫院、智能醫院、數字醫院的優點,其服務和管理模式為醫院創新發展提供了的新的思路,為居民醫療帶來了全方位服務.當前,智慧醫院已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文獻[1]搭建了智慧醫院體系架構,并分析了其與物聯網基本體系架構的對應關系;文獻[2]集信息集成、統一通信、大數據分析及移動終端管理等關鍵技術,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智慧醫院體系架構;文獻[3]在文獻[1]基礎上,提出一種建設智慧醫院平臺的具體方案和方法;文獻[4]在對智慧醫院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及內容分析的基礎上,從邏輯結構、應用框架和基本網絡環境建設等方面給出了智慧醫院的具體應用方案.從中可以看出,目前對智慧醫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架構方面,基本沿用傳統的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三級架構,其中雖然對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和內容進行了探討,但都是泛泛介紹,并沒有針對某一項關鍵技術在智慧醫院的應用展開討論和分析.
云計算是一項新技術,是網格計算、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效用計算、網絡存儲、虛擬化和負載均衡等傳統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5-6].智慧醫院平臺開辟了在醫療行業應用云計算的新模式.通過云計算,極大提高了醫院信息化的靈活性和擴展性.為此,本文主要就云計算這一關鍵技術在智慧醫院的應用展開討論和分析.
2 智慧醫院信息服務的主要內容
智慧醫院信息服務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從醫院角度,二是從社會化角度.具體如圖1所示.
從單個醫院角度而言,服務內容包括信息管理服務和決策分析服務兩個方面.信息管理服務包括門診管理服務、住院管理服務、醫技管理服務、藥品管理服務、物資管理服務等.決策分析服務包括疾病分析服務(各類疾病的發病年齡分布和地域分布),就診分析服務(各時間段內的門診和住院人次等),藥品分析服務(每類藥品的臨床用量及利潤)以及科室分析服務(各科室產生的診療費用)等.
從社會化角度而言,包括健康信息管理服務、遠程診斷服務、遠程監護服務、醫保“一卡通”服務等,屬于高層次的應用信息服務.其中健康信息管理服務是智慧醫院社會化信息服務的關鍵內容,是其所有社會化信息服務的基礎.為構建一個完整的個人電子健康信息管理平臺,需將電子病歷、電子醫囑、醫技報告以及相關視頻等各種診療信息進行整合.有了該平臺,個人健康信息便能做到如檔案一樣可供隨時查找和調閱,極大方便了患者今后的復診、轉診以及自我保健,同時也為相關醫療機構的遠程診斷和監護提供了材料和經驗支持.
3 云計算與智慧醫院信息服務的關系
智慧醫院的數據量規模龐大,并且大多包含時間、地點等多種屬性信息,所以存儲結構較為復雜,故稱醫療大數據.要實現智慧醫院的社會化信息服務,必然要涉及到醫療大數據的存儲、管理與分析[7],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然要涉及云計算技術,以便為智慧醫院提供各種基于海量數據的信息服務.下面就從云計算的基本特征角度分析其與智慧醫院信息服務的關系.
3.1 虛擬化
在云計算中,用戶所請求的應用服務均來自虛擬的“云”,而不是有形實體,所有的應用服務在“云”端某處運行,用戶無需了解具體細節,便可在任意位置通過各種終端來獲取.將云計算技術應用在智慧醫院中,用戶僅需一臺電腦或者手機等終端,便可在任何位置通過網絡來獲取相關服務,這樣更多的人便能夠低成本地享受到優質便捷的醫療信息服務.
3.2 資源整合
資源整合是云計算的重要特征,能將現有信息孤島中的數據進行有效整合,實現“大數據”集中處理,以提供更強大的應用支撐能力.將云計算技術應用在智慧醫院中,能夠將原來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IS下相互獨立的多個應用平臺及信息孤島中的大量數據,進行有效整合,以便更好地為公眾提供醫療信息服務.
3.3 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云計算模式下,所有的應用信息服務分布在不同的服務器上,并通過在云端使用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8].將云計算技術應用在智慧醫院中,重要的醫療信息數據全部存儲在云中,集中存放,降低了數據存放在醫院服務器上丟失或者泄露的風險.
4 云計算在智慧醫院信息服務中的應用方式
相比于其他領域的信息服務,數據安全是智慧醫院信息服務實現過程中面臨的極其重要的問題.某些數據如醫院運營數據、核心醫療技術等屬內部資料,不便公開,所以建立公用云和私有云結合模式.總體思路是各醫院將涉密的數據(內部的日常事務、工資福利、收支運營、核心技術等不可公開信息)放在私有云上,僅供醫院內部職工使用,而將可公開的信息和服務放在公用云上,為其他醫療機構共享,并對社會開放.對于患者、醫保中心、藥品生產商而言,公用云是使用智慧醫院信息服務的窗口.患者可在公用云上查詢個人診療信息,以及醫院和醫生的相關信息,為復診和轉診帶來便利;醫保機構可在公用云上查詢患者診療清單并核實相應費用,以便開展正常的醫保報銷等服務;藥品生產商可通過公用云隨時查詢藥品庫存和支出等數據,以便及時補充庫存,為醫院和藥房調配藥品提供方便.
5 云計算對智慧醫院信息服務的影響
5.1 節約信息化建設成本
云計算技術的本質特征就是使用多租戶模式整合云服務提供商的計算、網絡和存儲資源,服務于多個用戶[3].在這種模式下,所有的應用服務在云端自動生成,各醫院采用租用或者訂購的方式來使用,從而節約了大量的硬件設備成本以及將來的許多維護費用.
5.2 改變醫療信息服務模式
云計算技術深刻改變了目前的醫療信息服務模式,下面分別從個人和家庭、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基層醫院、大型三甲醫院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1)個人和家庭
通過手機、穿戴式傳感器等無線終端,及時采集家庭成員的相關生理指標信息,并反饋至醫療機構的數據中心.一旦有異常,相關醫療機構立即進行提醒和警示,以便病患引起重視,盡早就醫,并且根據實際需求設定用藥提醒,督促病患按時按量服藥.通過此種方法可對一些慢性病人長期進行監控.與此同時,用戶還能向相關醫療機構進行在線健康咨詢,并在網絡寬帶允許的條件下,通過視頻接受遠程醫療服務.
(2)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基層醫院
通過由無線傳感設備感知到的反饋數據,社區衛生服務站便可及時獲取所轄社區內居民的詳細健康信息,對需實施監控的病患特別關注,一有異常立即采取相關措施,對突發和嚴重病患者及時提供上門救助服務.對于常見病,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基層醫院能處理盡量處理,無法處理才將病患轉至高一級醫院,有效緩解了大型三甲醫院的就診壓力.
(3)大型三甲醫院
當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基層醫院將無法處理的病患轉至大型三甲醫院時,由于病人在基層醫院的相關診療信息均在云端保存,需要時便可通過系統直接查詢和調閱,避免了重復檢查和化驗,有效減輕了病人的經濟開銷,提高了三甲醫院的工作效率.這樣該區域內的所有醫療機構便能通過云端進行互聯,單個醫院的信息服務實現了集成,集成的醫療信息服務可在該區域內共享[9],最終實現了協同服務.
6 結束語
智慧醫院平臺開辟了在醫療行業應用云計算的新模式.本文分析了智慧醫院信息服務的主要內容,從云計算的基本特征角度討論了云計算與智慧醫院的關系,并對云計算在智慧醫院信息服務中的應用方式及其對智慧醫院信息服務的影響進行了探討.智慧醫院社會化信息服務是其建設的最高目標,必將推進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10].相信在中國新醫改背景下,我國的醫療信息服務必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
參考文獻:
(1)胡新麗.物聯網框架下的智慧醫療體系架構模型構建——以武漢智慧醫療為例[J].電子政務,2013(12):24-31.
(2)陸晉軍,丁富強,鄭榮.智慧醫院體系架構及關鍵技術應用[J].中興通訊技術,2014,20(4):16-20.
(3)趙彥杰,唐穎淳,孫金成.基于云計算的智慧醫院平臺設計與實現[J].互聯網天地,2014(4):23-26.
(4)Lei Yu, Yang Lu, Xiao-Juan Zhu. Smart Hospital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J]. Journal of Networks,2012,7(10):1654-1661.
(5)陳康,鄭緯民.云計算:系統實例與研究現狀[J].軟件學報,2009,20(5):1337-1348.
(6)Michael A, Armando F, Rean G, et al.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http://eecs.berkeley. edu/Pubs/TechRpts/2009/EECS-2009-28.html, February 10,2009.
(7)倪明選,張黔,譚浩宇,等.智慧醫療—從物聯網到云計算[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3,43(4):515-528.
篇10
從第一部留聲機的誕生開始,數字化的顛覆就一直伴隨著我們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工智能的遠景早在1950年就已被圖靈提出。人工智慧的定義誕生則是在1956年,由Dartmouth College的一些專家共同提出。人工智慧在20世紀70年代受到打擊之后,開始出現新的研究方法。分子生物學已進化到信息科學,出現了新科學――計算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這使統計科學家在醫療健康領域有了用武之地,尤其是微陣列技術創造了新穎的統計學,激發了許多新的生物統計學研究。像是專家系統把問題限定在一個小范圍的領域,結合統計、概率、信息理論等方法,直到深度學習技術,以及類神經網絡有了新的發展,AI才重新受到了關注。
數字醫療產業的環境
從現狀來看,由于公共醫療管理系統的不完善,醫療成本高、管道少、覆蓋面窄等問題困擾著大眾民生。尤其以“效率較低的醫療體系、品質欠佳的醫療服務、看病難且貴的就醫現狀”為代表的醫療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主要焦點。大醫院人滿為患,社區醫院門可羅雀,病人就診手續繁瑣等問題都是由于醫療信息不暢、醫療資源兩極化、醫療監督機制不全等原因導致的,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的醫改目標是縣域就診率達到90%,大病不出縣,但是實現起來難度也很大。因為醫生的時間是有限的,通過遠程醫療解決區域分布不均的期盼,也同樣會在醫生的時間花費上受到限制,所以核心的問題是優質的醫生資源不足。
自國家陸續出臺了各項醫改政策,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分級診療、資源下沉等便成為了熱門話題。各地區也都積極響應,組建“醫聯體”。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智慧的醫療健康的平臺體系,使患者用較短的等療時間、支付基本的醫療費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優質的診療服務,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真正做到“人人健康,健康人人”。
醫生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都仍屬于稀缺資源,這種供求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病患“看病難”的問題,而我國醫療長期存在“重醫療,輕預防,重城市,輕農村,重三甲,輕社區衛生”的現象。從居民自身來看,過多依賴大型醫院,從醫院角度來看,這種過度依賴加重了就醫困難的問題,“一號難求”的現象頻發。解決基層醫療資源缺乏的核心就在于給基層醫療機構“賦能”,用人工智能給基層醫院“院士級看病的本事”。通俗來講,把一個院士的看病本事,放到一個筆記本電腦里,帶到基層醫院,這就是人工智能追求的境界和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精準醫療的實現需要人與技術的結合
以精準醫療為主的智慧型醫院是2015年在美國誕生的思路。智慧型醫院從醫療健康產業的整體角度,提出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和傳感技術等高科技,使醫療服務走向真正意義的智慧化,推動醫療事業的繁榮發展。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的融合和移動醫療等新技術,結合現代化醫院的管理流程,逐步形成智能化的全面醫療解決方案。智慧醫療開始走進我們尋常百姓的生活。
從概念上來講, 以基層醫療健康為出發點的智慧醫療包含了智慧醫院系統、區域衛生系統,以及家庭健康系統這三部分。從流程管理角度,基層醫療以如何讓病患可以便捷快速地預約掛號為起點。智慧醫院必須經過前沿科技應用對醫療機構信息化的全面創新的過程。從狹義上來說,智慧醫院可以是基于互聯網科技的醫院,在數字化醫院建設的基A上,創新性地將現代移動終端作為切入點,將移動互聯網特性充分應用到就醫流程中。
AI是讓人實現超越而不是制造超人
AI對醫療領域和產業的改造是具有顛覆性的,它不僅是一種技術創新,更是在生產力上為傳統醫療行業帶來變革。AI作為一種技術方法,大規模地用更智能的系統推動更好的決策,也是最近幾年才發生的事情。直到今天,由于我們解決了以前很多未能解決的問題,才將醫療AI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除了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外,AI還能作為輔助手段,提高診斷準確率,使精準醫療成為可能。
近年來,在醫學領域開始導入人工智能數字挖掘與機器學習的技術來篩選有效的醫療信息。
其中,“AI+醫學影像”就是關鍵性的一步。醫學影像天生適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從數量上講,超過80%的醫療數據來自醫學影像數據,優質、大量的數據積累、高性能計算環境和優化的深度學習方法,三者資源配齊,就會構建不斷提高的狀態模型,這正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利用三者的關聯,可以大大提高醫學診療效率,并實現精準醫療。圖像智能識別更可以減輕醫生的工作量,這就很好地解決了基層優質醫生資源不足的問題。
醫學影像領域調查數據顯示,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放射科醫師的數量增長速度遠不及影像數據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說醫師的數量遠達不到閱片的需求量。
就美國與中國對比來看,美國的人工影像閱片誤診人數為1200萬/年,而在中國則達到了5700萬/年。在中國,誤診率高且主要發生在基層,這也更好地說明,人口基數巨大的中國,醫學影像業務更需要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以此來提升基層的診斷質量與效率。
數字科技推動基層醫療發展
篇11
因“迫切需求”而存在
在信息化發展歷程中,由于經驗不足和缺乏前瞻規劃,經常出現各自為政的局面,既造成資源的浪費,又不能高效地為市民服務。按照利益共建共享的原則,進行信息系統的大綜合、大集成、大協同,是創新社會管理的迫切要求,是更好地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的迫切要求,也是實現合作共贏的需要。
要創新社會管理,很重要的內容就要更科學、更精準、更智慧地實現對人的管理,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多部門共建共享實有人口數據庫就是基礎中的基礎。目前,省公安廳已建有常住(戶籍)人口(約4747萬條數據)、流動人口(約2215萬條數據)、旅館業3個人口相關數據庫;省統計局有8000多萬條人口普查數據;人口計生委有6416萬條全員人口數據;人社廳掌握著全省2000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信息和270萬享受待遇人員信息、1300萬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信息和584萬享受待遇人員信息、1514萬職工醫療保險信息、730萬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信息和2900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員信息。上述這些沉淀在各個部門的人口相關信息,尚未實現很好地跨部門共享和利用。同時,數據采集和更新基本依靠本部門的力量完成,對同一公民信息,存在多個部門重復采集且在多個部門登記不一致的現象。這種部門各自為政的現狀如不改變,就有可能產生人死亡后因社保部門不能及時掌握公安部門人員死亡情況,還在發放養老金;計生部門因為不能及時掌握流動人口的信息,不能有效管理超生人員等情況。為此,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要打破部門間的壁壘和阻礙,遵循部門聯合、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和保障安全的共建共享原則,發揮出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的最大效能。
智慧城市建設的最終用戶是群眾。要讓群眾得益,就要我們多發展“一鍵通”、“一卡通”、“一號通”等應用,而實現這些應用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做好共建共享。沒有共建共享的理念,沒有共建共享的后臺支撐,不可能實現“一鍵通”、“一卡通”、“一號通”。以杭州市民卡項目為例,它包括“一卡、一庫、一網”:“一卡”指發到市民手中的多功能IC卡;“一庫”指通過新建、改造、整合各類與市民信息交換共享平臺,建成全市市民基礎信息數據庫;“一網”指覆蓋全市、面向市民的市民卡服務和應用網絡。目前,杭州市民卡已覆蓋主城區九成以上市民,不僅為廣大市民在出行、就醫、付費等方面的使用提供了便利,也有利于政府部門打破信息孤島,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不僅政府需要按照共建共享原則來建設智慧城市,網絡傳輸商、網絡服務商、IT企業等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戰略合作企業,也要按照利益共建共享的原則來辦理。以“入戶最后一公里”為例,網絡“入戶最后一公里”接入不用三大運營商和廣電等部門分別去鋪設網絡,完全可以組建一個聯合公司開展建設,共建共享,既給老百姓帶來很大的便利,聯合建設單位也能獲得各自的經濟效益,還能樹立企業品牌和形象。另外,一切按照利益共建共享原則來辦理,也是跨區域多省市智慧城市建設合作的需要。以“長三角”區域為例,共建共享可以更好地推進高速公路ETC與交通違規處理信息聯網,合作建立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及服務網絡,推進長三角數字證書交叉認證和企業信用信息共享等。
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智慧城市建設的最高愿景是: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實時感受到觸手可及的便捷、實時協同的高效、和諧健康的綠色和可感可視的安全。為讓這個愿望早日實現,我省各級政府要緊緊圍繞公眾需求,以惠及百姓、以人為本為根本出發點,積極協調各方力量加快推進健康醫療、交通、安居、城管等方面的智慧應用,加快建設面向家庭用戶的社會信息服務網絡,建立惠及人人的公共服務體系。
智慧城市建設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政府部門通過自身各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完善醫療、交通、住房、社保、教育、就業等社會信息服務體系,打造高效、便捷的網絡化公共服務平臺,從而提高政府的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比如,“智慧醫療”建設,通過整合專家信息、在線預約、遠程掛號、遠程醫療、醫療急救等醫療服務,完善不同層次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網絡化協同機制,可以實現大醫院與中小醫院醫療信息共享,促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大范圍應用;通過運用云計算技術,探索建設“健康云”,可以建立和完善居民健康檔案、健康醫療信息數據中心和健康醫療信息服務平臺,提高醫療診斷效率和綜合服務水平。
智慧城市建設能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更好地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推動政府的科學決策水平和工作效能提高,政府、市民、企業各自滿足相應的利益需求。以麗水的智慧政務試點建設為例:一方面,通過“智慧政務”試點建設,按照按需配置、按需共享的原則,大力開展電子政務云計算工程,將全市電子政務容災備份中心、機房集中建設和其他全市性應用系統作進一步的延伸、整合,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電子政務云計算基礎設施,實現電子政務系統的集中統一,資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構建應急決策、城市、企業和農村綜合服務平臺(四平臺),整合原有信息資源系統,逐步形成基于智慧應用和智慧管理的城市發展形態,讓市民和企業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電視、電話、移動終端等多種渠道獲取政務服務,滿足市民和企業的需求,實現“信息強政”。
智慧城市建設還能更好地協助解決城市擁堵、安全、環境等城市病問題。以杭州市“梯聯網”建設為例,談如何有效解決前階段電梯事故頻繁造成嚴重的不良社會影響。近年來,杭州市電梯數量增長迅猛,但是電梯維保行業從業人員的數量卻沒有相應增長,電梯維保對人員要求相對較高,并且電梯維保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熟練的維保工人非常匱乏。所以,改變電梯行業依靠勞動力數量的發展方式,通過提高從業人員專業水平和應用科技手段提升電梯企業管理水平已經迫在眉睫。杭州市開展“智慧安監”試點建設,準備率先開展1000—3000臺規模的電梯運行安全物聯網示范工程,配置電梯運行安全數據采集裝置和音視頻采集暨媒體裝置,電梯安全數據通過網絡向杭州市特種設備處置中心實時傳輸,并分發給電梯維保單位和電梯使用單位,從而達到“第一時間掌握電梯困人信息、第一時間發出指令、第一時間實施救援”的總目標,有效提高政府對電梯應急處置的效率。
為產業轉升插上翅膀
我省智慧城市建設遵循“堅持應用驅動,拉動產業發展的原則”,始終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立足點,以智慧城市建設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來開拓新興市場,這也是我省智慧城市建設區別于全國其他地方的鮮明特點。
篇12
智慧醫院系統由數字醫院和提升應用兩部分組成。數字醫院包括醫院信息系統、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和醫學影像的存儲和傳輸系統,還包括以采集、存儲、傳輸和處理病人健康狀況以及醫療信息為核心的醫生工作站;提升應用是指遠程圖像傳輸、海量數據計算處理等技術在數字醫院建設過程中的應用,包括遠程探視、遠程會診、自動報警、臨床決策、智慧處方等。
家庭自助健康系統最貼近市民的健康保障,包括針對行動不便無法送往醫院進行救治病患的視訊醫療,對慢性病以及老幼病患遠程照護,對智障、殘疾、傳染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監測,還包括自動提示用藥時間、服用禁忌、剩余藥量等的智能服藥系統。
智慧醫療具有以下6個特征:
互聯互通 不論病人身在何處,當地被授權的醫生都可以透過一體化的系統瀏覽病人的就診歷史、過去的診療記錄以及保險細節等情況,使病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一致的護理服務。
協作性 這個體系的實現可以鏟除信息孤島,從而記錄、整合和共享醫療信息和資源,實現互操作和整合醫療服務,可以在醫療服務、社區衛生、醫療支付等機構之間交換信息和協同工作。
預防性 隨著系統對于新信息的感知、處理和分析,它將可以實時發現重大疾病即將發生的征兆,并實時實施快速和有效響應。從病人的層面來說,通過個人病況的不斷更新,對慢性疾病或其他病癥都可以采取相對應的措施,有效預防病情的惡化或者病變的發生。
普及性 為了解決“看病難”的問題,智慧醫療可以確保農村和地方社區醫院能與中心醫院鏈接,從而實時聽取專家建議、轉診和培訓,突破城市與鄉鎮、社區與大醫院之間的觀念限制,全面地為所有人提供更高質量和惠民的醫療服務。
創新性 推進醫療技術和臨床研究,激發更多醫療領域內的創新發展。
可靠性 在允許醫療從業者研究分析和參考大量科技信息去支撐診斷的同時,也保證了這些龐大的個人資料被安全的保護和儲存,嚴格控制,只有被授權的專業醫療人員才能夠使用。
與大多數國家類似,我國的智慧醫療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目前,我國的醫療衛生體系正從臨床信息化走向區域醫療衛生信息化的發展階段,部分城市相繼提出了智慧醫療的建設理念和方案。下面為大家列舉一些城市智慧醫療的開展情況。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聯合支付寶打造“移動智能醫院”。患者可以用支付寶錢包完成付款,免除窗口排隊繳費的麻煩;檢驗報告出來后,患者可在手機上直接查看報告,無需再到醫院打印提取。
浙江省瑞安市婦幼保健院實施了網上預約掛號服務。這種多功能 “通柜機”可實現自助掛號、預約取號、自助繳費、自助查詢、自助打印等功能,患者在機器上不僅可以查詢門診就診流程、醫師出診信息、專家介紹、物價信息、檢驗結果等,還可以自助打印化驗單、取藥單等,像在銀行 ATM 機上操作一樣便捷。機器上也可以直接進行銀行轉賬服務 ( 除信用卡以外的所有銀聯卡) ,繳費時再也不用在窗口苦苦排隊了,而且每個操作環節均只需花幾十秒,大大縮短了排隊時間。
寧波市民可隨時隨地通過智能手機預約包括湖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海曙口腔醫院在內的28家醫院的2700名專家的號,也可查詢檢驗檢查結果;此外,市民足不出戶,利用數字電視就可完成預約掛號。下載手機客戶端后,市民可預約掛號、查詢檢驗檢查結果、查詢醫院信息、智能導診、查閱健康資訊。醫院信息查詢功能可幫助市民方便地查到醫院介紹、科室醫生、醫院周邊情況和交通導航等信息。智能導診可幫助市民初步判斷自己的病情,并推薦合適的科室和專家。電視預約掛號則可幫助不熟悉互聯網的老年人解決“掛號難”的問題。高清互動電視用戶可通過數字電視“愛寧波,惠民生”信息屏中的預約掛號欄目實現醫院檢索、專家信息查詢和預約掛號。預約完成后,平臺將向用戶指定的手機號碼發送短信驗證碼,用戶憑短信驗證碼在就診當天到醫院取單即可。
篇13
中國已經初步構建了以居家為基礎、社會為依托、機構為支撐、宜養相結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為老年人提供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復護理、醫療保健、文體休閑等多樣化多層次的服務。
民政部部長李立國提出,中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極具活力和前途,到2020年中國每千名老年人養老機構存位數將達到35至于40張,養老服務設施將覆蓋所有城市社區90%以上鄉鎮和60%以上農村社區。養老服務就業崗位將超過850萬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護理服務的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養老服務業增加值在服務業中的比重將顯著提升。
中國養老服務業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政策和制度不完善,服務和產品水平不高,市場培育和規范缺少經驗,科技創新和應用比較薄弱。養老服務增加值不高,迫切需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加以改進和提高。
業內人士認為,養老服務業是增長潛力巨大的產業。他預測到2020年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大概是2.43億,2025年會超過3億。從家庭結構看主要是呈現倒三角形的模式,傳統依靠兒女養老模式是支撐不起來的。這就意味著社會化服務需求會大量釋放,養老服務產業未來增長可能是指數級增長。
在不久前召開的信息社會50人論壇年會上,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教授左美云給出了一個數據,目前,中國上網的老年人有1200萬人。統計數據表明,上網人數的2%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就是說,老年人觸網、上網已經成為重要現象,但從產業的角度觀察,老年人適合的信息化產品、應用發展不足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左美云認為,智慧養老離不開信息化,離不開移動互聯網的技術來實現。通過技術能夠實現養老服務更加規范化、科學化、專業化,但信息產業應加大創新力度,以更豐富的產品和應用來為老年用戶服務。
在現有的老年人信息技術與應用中,有很多網站重點提供老年人的生活信息,有的搭建了報警系統、信息化老年人公寓、信息化社區,還有不少社區在建設虛擬養老院,這些都是瞄準老年人生理需求提供信息服務。在安全需求方面,有不少機構也開始搭建老年人的健康追蹤系統、開展遠程醫療等等。在養老政策信息方面,也有很多相關的網站。但總體而言,企業關注得比較多的還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對老年人情感需求方面的信息服務相對較弱,比如親友活動的信息、公益社交等等。最缺乏的是滿足老年人自我尊重的需求。比如老年人的身體自我評價、精神自我評價,這方面還非常薄弱。老年癡呆癥前期是有癥狀的,如果有提供評價的信息服務軟件,子女就可以通過父輩的一些行為進行預判。
智慧養老的平臺式創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指出,養老產業創新主要集中在商業模式創新。其創新集中于三個領域。第一,平臺經濟企業的重要性。平臺經濟有一個一攬子服務,下線的一些具體服務可能由各個企業來做,直接面向老年客戶。這種服務平臺可以通過各種信息化的手段建起來。第二,需考慮PPP模式的具體實現,即公私合營,國內叫政府和企業合作伙伴關系。養老產業和社區、基層政權能夠合作建立起這種模式非常關鍵。第三,考慮個性化服務,特別是個性化醫療問題。另外信息技術應用在提升養老服務業效率方面很重要,使老年人獲得服務的便利性大幅度提高。目前勞動力成本提高的壓力較大,行業也面臨著用工難,靠技術提升服務的品質、降低成本,就變得非常重要。
馮飛主張,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老年養老應作為其重要的環節,即智慧養老服務。智慧城市的七大構成中,其中有一個叫智慧生活,養老服務應該歸入其中。
5月4日至6日,由中國民政部、全國老齡辦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在北京舉行。
有媒體報道,在青島百靈智慧養老平臺展會的現場,只要發送了入住申請,老年人的所有信息就會發送到院長、醫務室、護理員,然后多個部門在網上對老人進行入住評估,評估過后就可以發消息給護理人員接待,還包括以后的護理記錄、探訪記錄康復訓練、請假、用藥等,都可在這個平臺的指揮下完成。比如老人用的智能腕表還可以檢測老人心跳,脈搏,體溫,位置等信息;控制中心則實時顯示老人狀態,心跳、脈搏、血壓、體溫、位置信息;異常報警則對老人離床、心跳異常、血壓異常、位置脫離管理區等進行報警。 老年人還可以在家利用便攜的自助健康管理設備使老人足不出戶完成血壓、血糖、心電、血氧等健康指標的檢測,對老人進行康復訓練計劃的監督和跟蹤,為康復數據分析提供有效反饋。
子女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查看老人從入住評估,到老人離院的所有狀態,甚至“衣、食、住、行、學”等所有在院信息。醫護人員、后勤管理人員等配備移動終端,及時響應會員的服務請求和上級指派的任務。 服務終端可以接收所屬服務范圍內的服務請求,在服務完成后通過指紋儀對每一次服務提供有效記錄。
“有了這個平臺后,老人或者家屬雖然不在養老院也進行登記注冊,同樣享受養老院的服務。”現場工作人員對媒體談到,護理人員可以到家里進行護理,床位分散到每個家庭中,通過智能養老平臺進行管理。
“其實這個養老平臺就是解決的如何為老年人提供標準化的服務,把不同的資源進行整合。”目前,青島百靈跟青島福彩四方老年公寓已經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第一步,青島百靈對養老院進行智能化的改造,比如:打造網絡、信息化平臺,提供醫療、監護、定位、點餐等服務,下一步將跟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家政公司、衛生機構進行整合,為老人居家養老提供服務。
物聯網下的智慧養老構想
到明年6月,南京市物聯網“智慧養老”項目將在鼓樓區覆蓋5000戶,讓老人充分享受物聯網帶來的便捷和舒適。
據介紹,物聯網“智慧養老”項目就是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各類傳感器告知家人,使老人的日常生活處于遠程監控狀態。比如,老人在家中摔倒,地面的安全傳感器就會立即通知此前協議約定的醫護人員和老人親屬;如果正在煮的東西長時間無人問津,那么,裝在廚房里的傳感器會發出警報,提醒健忘的老人;如果萬一老人已經外出,也沒有關系,傳感器發出警報一段時間還是無人響應的話,這時煤氣便會自動關閉。
“智慧養老”不僅將時刻保護老人的安全,還能全方位監測老人的健康狀況。比如,借助手腕式血壓計、手表式GPS定位儀等,隨時隨地監測老人的身體狀況。
目前,物聯網“智慧養老”項目在南京鼓樓區還只是在社會福利院和兩個試點小區推開,300位老人從中受益。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鄭世寶撰文提出,智慧養老是基于遠程老人健康監護服務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系統,它依托先進的物聯網信息化技術和社會化的專業養老服務團隊,以社區為單位,為居家老人提供像托老院式的全天候健康與生活的監護服務。
智慧養老,是將傳統的機構養老搬在了網上,用上了物聯網時代的特征,即將遠程醫療、健康監護和生活監護資源從固定的時空范圍內釋放出來,讓老人觸手可及。智慧養老的核心是空中養老網和社區服務站。
他詳細解釋道,智慧養老的服務體系通過空中醫院網、空中養老網將傳統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養老機構的養老服務資源通過城市光網相連,實現醫療資源、養老服務資源的集中、整合及共享,提供遠程的、虛擬的健康與養老服務。進一步,空中醫院網、空中養老網基于三網融合網和泛在無線網連接到社區養老服務站或移動養老健康服務車等小型醫療健康、養老護理服務機構,將醫療資源轉接分發到公眾社區。通過社區的上門服務,打造30分鐘車程應急服務和10分鐘步行上門服務。最后以家庭為單位,通過數字家庭物聯網,實現家庭健康監護(如家庭醫療床、便攜式健康監護儀和可穿戴監護服)與社區養老服務站的對接,達到全天候實時健康管理和疾病診療的目的。
另外,社區養老服務站作為離老人最近的服務機構,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或是緊急情況下提供快速上門服務。這種實體服務作為健康物聯網所提供的虛擬服務的補充,使得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備,形成一種"日常健康管理的虛擬服務"與"應急快速上門的實體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健康物聯網可以將傳統實體醫療資源從特定的時空內取出來,進行虛擬化處理,分享到公眾的身邊,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如影隨形,無處不在。它將在突發疾病時的應急響應和日常生活中的慢病管理兩方面起到關鍵作用,與傳統的實體醫院相輔相成,共同打造以個人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質量管理。
居家養老系統功能主要包括關愛老人電視電話系統、穿戴式健康監測服、睡眠健康保健床墊、家庭遠程診療床、防摔倒報警器、防盜竊監控報警系統、煤氣電氣設備使用安全報警等等。這些系統都通過家庭物聯網絡和家庭網關與社會網絡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