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小學音樂教學現狀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近年來,音樂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全國各地的基礎音樂教學以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我們蘇北地區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于音樂學科的特殊性,目前還有不少鄉鎮,甚至有些縣直中小學,仍存在音樂教師不足的情況,這是不符合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的。這幾年由于農村小學生源逐漸減少,村小學合并,農村小學教師超編人數較多可音樂教師奇缺,課表與上課嚴重脫節。農村中學的音樂教育教學要比小學好一些,但也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情況大致如下:
1.中小學音樂教學現狀分析
1.1課堂教學效果不容樂觀。本人在今年三月份聽了這么一位音樂教師上的小學二年級的音樂課,環節如下:(1)組織學生起立、坐下(2)帶領學生進行發聲練習,老師唱一句學生模一句(3)帶領學生進行三條節奏模仿訓練(4)故事導入(5).新課教學6.拓展與延伸.當時我很驚訝,在音樂新課改的今天,發聲練習這一教學環節不是取消了嗎?音樂教師她自身的發聲都不科學,聲音既蒼白又生硬,怎么能帶領學生模仿出美好的聲音?如今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根本就沒有這么好的節奏模仿能力?老師唱讀節奏讓學生模仿時,學生模仿不出來,然后老師再不厭其煩的一遍又一遍的教,形式單一,內容乏味,學生失去了上音樂課的積極性。在新授這一環節,音樂老師在課堂上把這節課要教唱的一首歌曲的歌詞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看著亂講話和東倒西歪趴在桌上的學生,我忍不住皺起了眉頭。音樂課最基本的音樂性到哪兒去了?這樣的音樂課我們的孩子會喜歡嗎?
1.2音樂教師專業基本技能參差不齊。在一堂音樂課上,一名兼職的中學音樂教師范唱時跑了調,演唱沒技巧、沒感情、沒韻味。鋼琴也彈了,但是我不知道她彈的是什么歌曲,鍵盤和弦抓錯了。是這位老師的心理素質差?還是鋼琴基本功差?還是因為課前沒有認真備課?造成課堂設計與生成相差甚遠。還有不少兼職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節奏演示不平穩,伴奏節奏不統一等現象。從對兼職音樂教師的問卷調查中我了解到:她們沒有系統地接受過音樂基本技能的訓練,沒有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不會進行基本的鋼琴即興伴奏,音樂理論知識了解掌握得不夠全面等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還有兼職音樂教師她們還擔任著其他學科的教學,由于其他的學科每月都有教學評估,壓力很大,使他們往往無暇顧及這門兼職學科,僅是應付由教育主管部門布置的開足開齊教學課程的任務而已,放寬對自己和對學生的要求。專職音樂教師與兼職音樂教師的專業基本技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1.3音樂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不高。目前音樂老師力量薄弱,出現一案多教的現象。有些學校的音樂老師一個教案每周要上十幾個班級。由于教學內容的乏味重復,再加上學校評價機制的不完善,導致音樂教師的厭教情緒,工作上懶散有惰性,上課失去了積極性和教學激情。老師不愿上課,賣課現象嚴重。我們一再要求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在唱中學,在動中學,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音樂老師如果失去了上課的激情,她怎么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怎么能適時的采取靈活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激情?因此,提高音樂老師的教學積極性這一問題留給我很多的思考。這也是音樂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
2.改進的方法和措施
2.1規范音樂教學,杜絕備課與上課脫節現象。首先為了提高蘇北兼職音樂教師的專業技能,蘇北各地教育局藝體辦對各地兼職音樂教師進行了專業技能培訓內容有:和聲理論知識、即興伴奏的方法與步驟、為教材歌曲編配間單的伴奏等。其次是規范教學:備課是上好課的關鍵環節,為了構建基本課型下的課堂教學模式,規范音樂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杜絕計劃的制定與實際上課脫節的現象,以達到提升音樂教學質量的目的,教研室藝體辦通過對教案的設計、教案的編寫、教學的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環節的銜接、教學效果的反思等對音樂教師進行了教材教法的培訓,建立學科教研基地,開展了規范教學這一主題的研訓活動,制定了藝體學科教學評估標準。專門組織了藝體教學計劃檢查團對各地各中小學校的音樂教研計劃、備課組計劃、學期計劃、單元計劃、教案等教學工作進行了考核評估。 通過常規化,公開化的檢查促使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真正使學校音樂教育教學工作落到實處。
2.2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在加快,對每個人來說,具備再學習能力是成長發展的關鍵。音樂教師一是要敢于面對現實,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條件,不向困難低頭,利用課余時間堅持專業基本功訓練,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二是要以課堂研究為陣地主動參與有省、市、縣教研室組織的各項活動,虛心的不斷吸取別人的教學經驗;三是要善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總結,撰寫一些發生在自己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故事,要善于捕捉自己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教學事件、存在的問題,并逐步養成研究這些問題的意識,用批判的眼光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研究自己的教學策略,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業務素質。 音樂教師不要以為平時上課沒有領導"聽課",就能得過且過;不要以為自己在文藝匯演中組織排練了一臺好的文藝節目,就一好百好;不要以為平日能帶出幾個好學生,在比賽時取得好名次,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從而養成了懶散、自滿、驕傲不積極進取的壞習慣。
2.3改善音樂教師待遇。現在許多音樂教師提到工資待遇,心理是失衡的。音樂教師待遇差,在評職稱、晉級、課時補貼等方面是不及主科教師的,挫傷了音樂教師的積極性。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同樣上一節課,音樂課的課時費差不多是語數外的一半;在許多學校補課費是教師收入的一個部分,但音樂教師的活動排練往往是"義務"的;學校對語、數、外的學科競賽和初三、高三的考試獎勵一般是不吝惜的,而音樂教師帶學生出去比賽,有好成績往往沒好獎勵。還有學校在組織有錢的監考、閱卷、有課時補貼的自習課等工作中,錯誤的認為音樂教師的責任心不強,不排她們此項工作。綜上所述要想提高老師的積極性就得要建立綜合公平完善的評價體系,構建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工作環境,讓教師感受到學校領導對他們的關心,使每一位教師的辛勤工作都能得到正確的評價,這些對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發揮教師的優勢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同時,教師也應注意提升自己,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以積極的心態投身到音樂教學之中。
從目前的音樂教育現狀看,影響音樂教育發展的因素很多, 我們應正視這些問題,我相信通過研究一定能找到相應的對策和解決方法,蘇北音樂教育一定能邁上一條健康陽光的發展之路。
篇2
ABSTRACT
To pick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sustaine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stability, the whole education into a sound development track. In this situatio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music education yielded better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achieved obvious results.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see slow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vast rural areas, due to poor educational base, a music education has lagged far behind that of the urban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80% of non-full-time music teacher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is obsolete,single, the teaching facilities, equipment shortages, "teaching and singing" almost become a full music teaching, the contents in teaching materials are music attainments and the ability to create content that the music appreciation and the improvisation games, to as a result of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schools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has resulted from carrying out. Therefore, the reform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music education is imminent. We should strictly implement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creation of a high-quality music with the reform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of rural music education.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schools; Music educatio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Reform ideas
目 錄
摘要……………………………………………………………………………Ⅰ
Abstract…………………………………………………………………………Ⅱ
前言……………………………………………………………………………1
1、我省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分析………………………………………2
1. 師資狀況………………………………………………………………2
2. 音樂教材設施狀況………………………………………………………2
3. 學生自身狀況……………………………………………………………3
4. 對音樂教育重視狀況……………………………………………………4
2、農村小學音樂教育改革思路……………………………………………5
1. 要轉變觀念,明確音樂教育的功能……………………………………5
2. 解決師資問題和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6
3. 深化課程教材改革,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6
篇3
(一)互動配合度低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最經常的互動就是問答,或者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或者是學生提出問題共同找答案,但往往在問答的過程中都是以教師為主導,而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常常由于思維能力有限、知識范圍窄、思考問題不全面、表達能力差等問題而出現詞不達意、“只能夠意會,不能言傳”繞來繞去就打邊鼓、說不清楚等現象。
(二)角色分工混亂
在新課改中一再強調要相信學生,給學生空間,并要求組織小組的活動,顯示出學生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不過由于年齡和知識的原因,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通常是比較淺顯的,也不能提出深層次的問題,甚至思緒不清。
(三)教學缺乏設計
在以往的音樂課堂,小學音樂教師的預設點是從知識內容出發的,在整個課堂上形成了教師“挑大梁唱主角”的局面,反而本應是主角的學生成了“觀眾”。缺乏參與使得學生在學習態度、文化基礎、理解和運用能力以及創造性諸多方面都沒有得到鍛煉,這是教學缺乏設計的表現。
二、針對山東曲阜地區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對教師的調查
通過上文的分析為了進一步找到山東曲阜地區小學音樂教育產生現狀產生的影響因素,而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學生由于年齡和心智等原因,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的地位,而教師則為主導,所以對教師方面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
(一)學歷、教齡、備課時間
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師的年齡一般處在30―50之間,教齡則集中在5―20年之間,教師們每天的備課時間大致為1―3小時。
(二)專業對口、課下交流
調查中發現專業不對口現象極為嚴重,造成了小學音樂教師在專業性上的缺失。從數據上看小學音樂教師與學生在課下的溝通與交流較多,但時間限制了師生間的課下交流深度。
(三)互動形式與作業量
調查中發現小學音樂課堂互動形式主要為提問和小組討論,調查中大多數小學音樂教師認為自己布置的作業處于沒有和稍少之間。
(四)多媒體運用頻率與課堂效率
調查中除極少部分的小學音樂教師不運用多媒體教學外,大多數教師都在積極嘗試將多媒體這種新的教學方式融入到小學音樂教學之中。只有少數小學音樂教師認為現在的課堂效率低,但也沒有多少小學音樂教師認為現在的課堂效率高。
三、山東曲阜地區小學音樂教學低效化產生因素分析
通過調查與分析,可以找到造成山東曲阜地區小學音樂教學低效化教師面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一)教師教學僵化
現在的山東曲阜地區小學音樂教師年齡大多是30―50歲之間,其在教學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山東曲阜地區小學音樂教學低效化也大多出現在這部分教師身上。僵化的教學方式,使得“陳舊”的山東曲阜地區小學音樂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致了課堂的低效化。
(二)教學觀念陳舊
成績是山東曲阜地區許多小學音樂教師最為關注的,甚至是偏執的認為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學生在音樂成績上有所提高,這種陳舊的教學觀念致使這些小學音樂教師將音樂課堂作為灌輸知識的場所,沒有認識到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把音樂教學視作簡單的知識傳輸,這樣不僅僅沒有起到讓學生充分掌握所教的知識的目的,也沒有使得學生的音樂能力得到提高,反而浪費了音樂教學的時間。
(三)互動流于形式
當前山東曲阜地區小學音樂教學中互動流于形式的教學現象嚴重,教師更注重人文精神,但也有對教學工具的弱化趨勢。音樂教師并不關注學生學習音樂知識基本能力的培養,忽略了音樂基礎的教學,會導致學生即使學了很長時間的音樂,卻連基礎常識都不了解,音樂教學更是成了一件漂亮的擺設。
四、改善山東曲阜地區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對策
通過對山東曲阜地區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和教師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提高小學音樂教育效率,那么就要教師在音樂教學中運用不同的教學形式,靈活貫穿和應用于音樂課堂,引領山東曲阜地區小學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從而使學生能夠直接明白音樂知識的內涵。而如何改善山東曲阜地區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則應該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增強音樂教師教學熱情
音樂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情緒和行為,也就是說,學生具有向師性。音樂教師的熱情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感,使學生感到親切,從而有利于同學生的交流。同樣保持音樂教師的教學熱情對于增進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重視音樂課堂教學藝術
音樂教師要重視和研究音樂課堂教學的藝術,遵循音樂藝術自身的規律和特點。音樂教師既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又是示范、管理和研究者,因此,音樂教師不僅要掌握豐富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同時要具備專業的學科素養,注重對音樂學科本身教學藝術的研究,使自己具有深廣的知識、敏銳的觀察力、創新的思維力和優秀的教學能力。
(三)音樂教師保持積極心態
音樂教師要始終保持希望與樂觀的積極心態。由于小學音樂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使得音樂教師的工作艱巨而復雜,沒有充沛的精力和堅韌的毅力是很難完成各項工作的,因此,音樂教師要具備積極的心理健康素質――合理性、穩定性、堅定性。音樂教師保持希望與樂觀會讓學生們更健康和快樂,同時也會使他們得到更高的音樂學習激情。
篇4
一、中小學音樂教師職后教育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職后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教育是對教師培養和教師培訓的統稱,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首先要通過職前教育既高等師范的學習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以及從事音樂教學的基本能力如音樂能力,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從事中小學音樂教學所要求的相應的學歷學位。職前教育為新任教師進入教學角色做好了專業準備,然而再好的職前教育也不能替代真正的教學,尤其是在終身教育思想的指導下,職后的教師教育通過對知識的必要的補充和更新以及教學能力的有針對性的提高,成為教師教育中更為重要的一環,它與職前教育構成了完整的教師教育機制,是教師教育必要的組成部分。
2、加強音樂教師的職后培訓是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必要手段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世紀,是知識爆炸的世紀,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小學音樂教育已經在學科發展、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教師作為未來人才的締造者,自身的專業素質,教育理念,教學能力,知識結構直接影響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人。因此教師加強職后的再學習和終身學習,不斷地更新教育思想,接受新知識,研究新問題,探求新成果,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發展需要。
3、音樂教師職后教育是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
首先,筆者對天津市中小學音樂教師進行調查顯示,在119人在職音樂教師中,專科學歷10人,本科學歷106人,研究生學歷3人,本科以及以上學歷占總調查人數的90%以上,其中70%是通過職后教育提高的學歷層次。其次,現階段的高等音樂師范教育在職前教育階段,雖已取得從事教學相應的學歷,但教學更側重的是學生音樂專業能力的培養以及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足,職后教育則提供了大量機會通過教學科研讓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消化,補充,更新教學理論,對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職后教育更有的放矢,更有針對性,可以說是事半功倍。職后的繼續教育是教師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徑,因此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質量的提高都直接建立在教師職后教育的基礎上。
二、天津市中小學音樂教師職后教育的現狀分析
知識經濟時代,課程的創新與發展和教師自身的終身發展都是以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與科研為基礎的。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師,能不能迅速地調整觀念,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職后教育能否跟上就成為了重要一環。為此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在職音樂教師職后教育和科研狀況,能夠更好地明確音樂教師在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理論上有哪些需求和不足之處,以求更好地組織和實施繼續教育工作。
1、本次調查的119位受調者全部為專職中小學音樂教師,其教齡10年以上的教師達到84%,中、高級職稱分別為60%和30%,本科及以上學歷占到90%,調查顯示出我市音樂教師師資結構在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等方面均比較合理。結果還表明,調查中60%的教師對自身學術水平有繼續提高需求,有90%的教師經常參加學科專業會議,有93%的教師定期參與學校及教研室組織的教研活動,一線中小學音樂教師們非常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能夠認識到繼續教育的必要性,有接受繼續教育的意愿,并積極參與其中。
2、調查也顯示了職后繼續教育客觀方面存在的不足。首先教育內容覆蓋面的狹窄,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與教師專業化發展及教師的內在需求有所脫節。對音樂教師的培訓內容,以教材教法和教育理論培訓的居多,而調查顯示現代化的教學技術、音樂制作技術如計算機音樂課件制作以及國外的教育音樂信息等是教師職后教育的最大需求。其次,由于各地區,各學校條件不同,教育培訓內容和形式參差不齊,缺乏多樣化,不利于職后教育的持續發展。對于音樂教師的職后教育應因地制宜,根據音樂教師對繼續教育的不同需求,不同接受能力,采用多樣的,多途徑的培訓形式,如脫產進修與不脫產進修相結合;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相結合;綜合培訓與專題研討相結合;面授與遠程教育相結合等。具體的如音樂教學公開課,音樂教育專家講座,音樂教學論文交流演講,進修性質的教學研討等等。
三、天津市中小學音樂教師職后教育的實施對策
1、加強職后教育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學以致用是教師職后教育的重要目標。在職的教師希望通過教育和培訓可以針對性的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并將學到的新方法,新技術,新理念立竿見影的運用于課堂教學實踐當中。美國成人教育教授達肯沃爾特所認為的“學習與生存密切相關是成人教育的特征,……也是成人教育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①充分說明了教師的職后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它的實用性和應用性。作為培訓的組織者,實施者就應當密切關注在職教師的不同需求,關注當前教育的熱點、難點,關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遇到問題,有的放矢的加強教師職后教育環節。這種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的教育培訓,可以極大調動教師再學習的動力, 提高工作效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2、注重職后教育的時效性
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到來,知識翻新速度不斷加快。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層出不窮。而教師接受新知識是有過程的,這就容易出現教育滯后的現象。所以,對于在職教師的培訓要關注當前,關注國內外最新的行業動態,反映本學科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術,通過實時有效的培訓,以最快的速度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育技術,使其教學能跟進時代的步伐,永不落伍,才能確保完成21世紀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
3、教育形式要多樣化
教師職后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特殊教育活動,他的內容必須是實用的,科學的,完善的,和教學前沿密切相關的。多樣的內容必須要有多樣的形式與其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更好的教育作用。所以形式不要局限于教研活動,公開課等單一的形式,要擴寬思路, 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條件,因地制宜,將多種教育形式相結合,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如脫產進修與不脫產進修相結合;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相結合;綜合培訓與專題研討相結合;面授與遠程教育相結合等。
教師的職后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有計劃,有目的,事關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大工程,做好音樂教師的職后教育工作是保證學校基礎音樂教學的關鍵。
注釋:
①吳立寶、宋維芳、曾意:《教師繼續教育的特征》,《繼續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18頁
參考文獻:
[1]劉麗主編潘海燕副主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模式研究》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
篇5
一、音樂教學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開展音樂教學對學生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能夠為其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音樂藝術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學生在學習音樂學科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愉悅,進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緩解自身的學習壓力。而且音樂教學還能夠對學生的性格進行塑造,音樂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民族樂、古典樂、流行樂等,不同的音樂形式能夠帶給學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而且高校開展音樂教學還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和個人素質,使學生遠離那些讓人意志低迷的頹廢音樂和粗俗音樂等,正確的引導學生掌握積極健康的音樂理論,并在具體的音樂實踐當中不斷的發展自身,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我國高校音樂教學的現狀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我國高校音樂教學在課程設置上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現象,進而導致音樂教學過程出現了一些問題,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目前,我國高校在設置音樂課程時往往只是將其作為單一的選修課,而對于課程內容、理論知識和器樂等內容的課程開展明顯存在著不足,這也使得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學習失去的興趣。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無法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發展方向,只是盲目的進行選擇,無法發揮出高校音樂教學的實際作用。
(二)教學手段單一我國高校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較為單一,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而導致課程教學出現了固化現象,學生無法對音樂知識進行正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教學中所選擇音樂作品也不夠創新,相關的器樂學習十分枯燥,所創造出的音樂背景和具體作品也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進而使學生無法更好的參與其中。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是缺少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進而無法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沒有真正感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而且部分高校的音樂課程時間較為固定,學生往往因為時間關系而無法進行學習,進而導致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逐漸的下降。
(三)教師素質較低高等院校教育體制改革正在不斷的深入,音樂教學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新的時代,教師的教學水平對教學質量具有著十分關鍵的影響。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師在教學能力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一些教師的專業素質較低,因此制約了音樂教學的質量,而且部分教師沒有重視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忽視了對學生的個性培養,這也是目前音樂教學質量低下的原因之一。而且一些高校雖然引進了許多年輕的音樂教師,但是由于其缺乏足夠的教學經驗,所以也無法有效的開展音樂教學工作。(四)音樂教學缺乏實踐性和擴展性音樂教學本身具有著實踐性和擴展性的特點,但目前一些高校在開展音樂教學時往往只是關注學生掌握的知識、技巧和理論,但卻沒有對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進行重視。音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相關的音樂知識和掌握樂器使用方法,更要通過大量的實踐來段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擴展學生的思維,進而讓學生受到音樂的啟發,使其具有正確的思想認識,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我國高校音樂教學的創新方法
(一)更新教學理念高校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與時俱進,嚴格按照新課程體制改革的標準作為教學指導,更新教材和教學內容。音樂教學要更新教學理念則首先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如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開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全新教學模式。當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后便可以主動的參與到音樂學習活動當中,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美感、樂感等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古典樂曲讓學生進行欣賞,使其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進而更好的投入到音樂學習當中。
(二)完善音樂教學體系高校音樂教學應該持續組織創新,制定出完善的音樂教學體系,對此高校應該充分完善自身的硬件設施、師資力量、教學模式、教材等,從而創造出適合學生學習,發展學生能力的音樂教學體系,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幫助學生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而高校在具體的構建體系過程中應該牢牢的把握課程開展的每個階段,進而創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充分的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提高教師素質高校音樂教學應該重視教師素質的重要性,并加強培新工作,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個人素質。而且高校應該采取相應的激勵機制來調動起教師的主動性,如提高待遇、課時費等,而且還應該建立正確的評價機制,這樣能夠有效的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考核和評定,在滿足教師客觀需求的同時,激發起教師的工作熱情。例如,高校可以開展交換學習、業務培訓、心理教育培訓等活動,全面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使教師能夠在業務創新的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學方法,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四)轉變考核模式高校音樂教學由于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培養,所以相關的考核和評價機制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無法滿足新課程體制改革的相關要求,引發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所以,高校想要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則必須要轉變考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單純以學生的分數來衡量教學效果更應該從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器樂操作以及掌握的音樂知識等來作為綜合性考核的依據。教師對學生的考核也應該從課堂表現、理論知識水平等進行全面的評價,如此才能更好的創新音樂教學的方法,提升學生的綜合性音樂能力。
(五)采用問題討論法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按照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來開展相關教學工作。而采取問題討論法可以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準備好相應的討論題目,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并鼓勵學生用于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討論讓學生總結學習經驗,提高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創新意識,進而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可以更好的掌握音樂知識。
(六)提高音樂認知,加大教學力度高校負責人和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正確的認識到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具有正確的音樂認知,加大教學力度,持續改進,深度挖掘音樂學科的主要特點,理解音樂教學的深刻含義,并意識到音樂教學對學生所具有的重要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形式和風格不同的音樂,激發學生的音樂靈感和創作欲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能夠自主的進行創作,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的時期,高校教育要提高對音樂教學的重視,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個人素質。針對目前高校音樂教學的現狀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鉆研,創新教學方式,力求能夠提升教學水平,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進而推動我國音樂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新義.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與實踐研究[J].藝術評鑒,2019(19):108-109.
[2]安慧英.高校音樂劇教學的現狀及應對策略[J].北方音樂,2019,39(17):145+149.
篇6
Area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Music Education
LU Yu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nlin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around the Hami area school setting and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course of music education and discussed.This topi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asic situ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us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Xinjiang Hami area education mode, local and national music features etc.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eaching rules;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development
1 哈密地區教育的基本情況
1.1 學校分布
地區有各級各類學校120所(含少數民族學校41所)。其中小學43所(哈密市23所、巴里坤縣14所、伊吾縣2所、地直4所);初中54所(哈密市33所,巴里坤縣14所,伊吾縣3所,地直4所);高中17所(哈密市7所,巴里坤縣2所,伊吾縣2所,地直6所);職業高中3所(哈密市1所,巴里坤縣1所,地直1所);中專2所;電大1所。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共計68132人(含少數民族在校生23257人)。其中小學34079人(哈密市22793人,巴里坤縣5558人,伊吾縣1608人,地直4120人);初中18930人(哈密市11936人,巴里坤縣2754人,伊吾縣585人,地直3655人);高中12561人(哈密市4670人,巴里坤縣895人,伊吾縣332人,地直6664人);職業高中445人(哈密市24人,巴里坤縣94人,地直327人);中專1194人;電大1323人。各級各類學校有教職工7414人(含少數民族教職工3 183人)。其中小學3513人(哈密市2071人,巴里坤縣852人,伊吾縣280人,地直310人);普通中學3260人(哈密市1677人,巴里坤縣487人,伊吾縣193人,地直903人);職業高中64人(哈密市5人,巴里坤縣21人,地直38人);中專487人;電大90人。2008年,地區普通高中招生4223名,在校生12561人。幼兒園在園兒童8324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132人(數據資料截止至2008年,由哈密史志辦《哈密年鑒》提供)。
1.2 師資力量分布
以筆者支教的哈密市來說,全市普通中小學63所,其中:中學40所(包括完全中學6所,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0所);完全小學23所。63所學校中獨立設置的少數民族學校27所,民漢合校9所;農牧區學校45所。全市中小學生39399人,其中:小學生22793人(市區14784人,占全市總數的64.9%,農村8009人,占全市總數的35.1%);初中學生11936人(城市9278人,占全市總數的77.7%,農村2658人,占全市總數的22.3%);高中學生4670人(城市3987人,占全市總數的85.4%,農村683人,占全市總數的14.6%)。民族中小學生12642人,占全市中小學生總數的32%。哈密市有在職教師3500人左右,加退休教師5000多人。
以鹽城師范學院第五批赴疆支教團的統計數據來看,在支教團覆蓋的23所學校中,學生人數為13057人,在職教師人數為1299人,音樂教師人數為55人,中專學歷3人,大專學歷18人,本科學歷34人。2011年哈密地區城鎮學校在職音樂老師平均人數基本保證為3名,農村學校在職音樂老師平均人數基本保證為1名。城鎮學校以市一校為例,在職教師120人,音樂老師3人(教師學歷中專,大專,本科各1人),在校學生1186名,分6個年級26班級;農村學校以大泉灣中心校為例,在職教師15人,音樂老師2人(教師學歷為1中專,1本),在校學生380名,分6個年級12個班,這些在職音樂老師當中還有一大部分本科學歷的教師為支教團成員。
根據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發現:(1)音樂教師在數量上還有很大缺口。以每班45人計算,尚需要近一百六十余名教師。(2)兼職現象較多。音樂教師為彌補教學課時不足,兼職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的課來填補空缺。(3)臨時教師比例較大,以鹽城師范學院每年派遣130人的支教團來看,占到支教學校教師總數的15%。
1.3 中小學音樂課程的開設情況等
哈密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開課率基本達到百分之百,但其中農村學校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音樂教師是其他科目老師代課完成,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這樣使得中小學音樂課程沒有專業化、系統化的實施教學,給中小學學生的素質培養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隨著經濟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對全市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哈密市教育資源不均衡、學校布局不合理、辦學條件差等問題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哈密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是隨著哈密市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批農村學生和來哈務工人員子女選擇在市區學校就讀,造成市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資源緊張,校園面積不足,校舍不夠,市區大部分學校平均班額達到60~70人,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身心健康,現有的教育資源現狀已遠遠不能滿足教育快速發展和人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要。近十年,市區學校學生數量明顯呈遞增趨勢,隨著今年跨學區費的取消,這種趨勢將更加嚴重。
二是農村中小學數量多、規模小、教學點分散,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教學設施不完善、師資力量薄弱,嚴重制約了農村教育發展,致使大批農村學生流入市區就學,農村學校學生數近十年來明顯呈遞減趨勢,個別鄉(鎮)學校甚至剩下幾個學生,導致教育資源嚴重浪費。
三是高中教育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發展后勁不足。四是從長遠考慮,哈密經濟發展已步入“快車道”,億噸級煤炭基地、魯能煤電化基地、吐屋銅礦開發、“一主二翼”煤運鐵路專線建設等項目給哈密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機遇,哈密人口也將急劇增加,教育的發展必須要適度超前規劃。
2 分析與發展
2.1 城鄉學校音樂教育模式
近兩年隨著哈密地區整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從而使學術交流也不斷增多。 但城鄉學校的基礎音樂教育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從硬件設施上來講,音樂教師師資力量嚴重緊缺,有些學校有音樂教師,但不重視上音樂課,并兼任其他課程,其結果是音樂課上不好,其他課程也教不好;有些學校根本沒有音樂教師,音樂課由其他任課教師兼任,導致音樂課的教學質量不能保證,更談不上有好的教學效果。從觀念上來講,還有許多中小學任然注重應試教育的分數觀念,從而忽視了中小學音樂的教學發展。因此,要在哈密地區構建新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模式。首先,要轉變對應試教育的理解,注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將地區民族音樂納入中小學音樂的考試體系之中。其次,要注重對農村以及偏遠地區的師資、音樂教育的設備給予高度重視。在此同時要轉變傳統的舊觀念,注重多元化的音樂教育學習,正確理解中小學音樂課程開設的價值與目標,逐漸使中小學音樂教育回歸藝術化,審美化的方向上去。
2.2 民漢合校的音樂教育模式
新疆是一塊多民族大群居、大雜居的地方,在民族音樂文化在地域上呈現出區位的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同時,地區教育部門始終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工作問題。從而推出一整套以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模式,以民漢合校為平臺,雙語教學為載體,各民族文化向融合的基本理念。隨著哈密地區教育行署對民漢合校模式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了把民漢合校教育模式辦成關乎各族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得民心工程”。國家地區努力實施好,投入大量專項資金,使得民漢合校的教育模式覆蓋面將不斷擴大,朝著科學教育模式的大方向不斷發展。
新疆的主體民族有13個,少數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較高,使用的語言主要有漢、維吾爾、哈薩克、蒙古語等,分屬阿爾泰語系、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三大語系中不同的語族。是一個語言文化呈現出多元化形態的地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有關規定和新疆的具體實際,自治區黨委制定了《自治區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發展保障規劃》,加大學前“雙語”教育的投入規模,積極推行學前雙語教育,從而更好的為以后的雙語教學提供便利。從2013年起,中央財政將比照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支持新疆建立學前“雙語”教育經費保障長效機制,由中央和新疆分項目、按比例共同承擔所需經費。對開發少數民族兒童的智力,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大力促進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將起到良好、積極的作用。
3 總結與改進
根據以上的調查所總結出來的現行新疆哈密地區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諸多突出問題,如:音樂教師師資力量缺額較大、音樂教師的專業素質不夠高、音樂課程教學不夠系統化、教學管理機構的不健全、教學資源不均衡、學校布局不合理、辦學條件差等等等問題。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解決措施:第一,在中央大力推行“西部計劃”的大環境下,大量引進音樂教育方面的專業人才,用以填補師資力量的較大缺口;再此同時更要加大地方音樂人才的培養,以期待日后能夠滿足自身的師資需求。第二,以縣市為單位組織現有音樂教師進行再教育、再進修。通過專業人才的回爐再學習來提高現有師資隊伍的整體專業水平。第三,地方政府加大對教學管理機構的產業化大升級,組織教育部門到內地教育部門、機構進行交流和學習,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的理念帶回去。第四,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合理利用。當然這一點在本人支教期間,哈密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已經在進行實施當中。
哈密教育只有一步一步的解決現有音樂教育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才能逐步的完善自身的教學模式和理念,當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問題的過程,在中央政府的關心、地方政府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哈密教育必將有著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篇7
在調查之前,筆者設計了四種調查問卷。主要針對音樂教師、學校領導、中小學生、學生家長四份問卷,問卷內容包括沁縣中小學生音樂學習情況、沁縣中小學音樂教師音樂教學質量和掌握新課程能力、領導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看法與重視程度、家長對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看法以及子女接受藝術教育的必要性等相關問題。此外,為避免問卷調查法流于形式、可能與真實情況有出入的局限,我們還采用了個別訪談法,零距離與領導、教師、學生還有家長進行深度交流,盡量保證研究結論的真實性與客觀性。
沁縣共有中小學133余所,筆者在本次調查抽取沁縣東、南、西、北具有代表性的7所中小學(分別為段柳鄉樊村小學、松村小學、松村中學、新店中學、南里中學、待賢小學)。共發放音樂教師問卷70份,回收有效問卷70份,回收率達到100%;發放學生問卷650份,回收有效問卷630份,回收率 97%;發放學校領導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回收率為100%。發放學生家長問卷100 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回收率為100%。
一、沁縣中小學音樂教師自然情況
調查包括:沁縣中小學音樂教師人數、學歷結構、性別、年齡、職稱情況。
沁縣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配置情況
經上表調查結果顯示,在沁縣農村中小學中音樂專任教師人數少之又少。在初中或高中學校有一兩名,在小學幾乎全部都是兼職音樂教師。大部分音樂課是由語文、數學或其他科目老師兼課。這就不免會出現音樂老師沒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只知道一點皮毛,甚至有一大部分音樂老師不識簡譜,更談不上線譜。上課過程只是聽錄音學歌,也可能教錯。一些作品欣賞,樂器演奏,演唱表演等上課形式老師都勝任不了。這樣就大大影響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由于他們帶的主要課程是語文、數學或其他,而在應試教育環境下,他們的精力就只在主課上,而音樂課只是附代。很多時候,為了提高成績,占用音樂課就是常事了。談及音樂老師是否熱愛音樂,學校領導及上級部門不夠重視;對音樂專業知識的掌握不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應試教育帶來的壓力;音樂老師的待遇低等等原因造成了師資力量薄弱的現狀。
調查結果初步顯示, 在沁縣地區被調查的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78人中, 其音樂教師學歷結構分布情況為: 本科學歷者 11 人, 占14.7%;專科學歷者 34人, 占 43.6%;;中專學歷 ( 在讀專科) 16 人, 為 20.5%;;中專以下5人, 占6.4%。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沁縣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在學歷和數量上的需求明顯不足。除此而外, 由于有些學校領導及部分教師對音樂課教學的偏見和不重視, 并且農村中小學教師相互兼課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 一些 “副課” 如音樂、體育、美術等的教師兼其它課程, 同樣其它科目的教師兼教音樂、體育、美術等課, 這類情況多存在授課制度不完善的農村中小學校。由于學校辦學條件有限, 教師工資待遇等諸多客觀原因, 導致沁縣農村中小學音樂專職教師配備緊缺問題長期存在。雖然近些年來全區師范類院校加大了音樂教育師資的培養力度, 比如面向農村中小學校 “特設崗位”的建立, 但仍無法滿足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需求。同時, 由于地方財政收入差異、 學校教育管理體系不合理等因素, 從而形成學校音樂師資的嚴重不足。
二、音樂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
被調查的沁縣部分農村中小學,學校領導認為開設音樂課非常必要的占到了 60.9%,認為可有可無的比例是35.7%。由此可得出,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不夠,沒能意識到音樂課作為美育教育最直接的課程的作用;音樂教師認為開設音樂課非常有必要的占到了 86.7%,認為可有可無的比例是12.1 %,音樂教師大部分還是能意識到音樂課的重要性,只是身兼幾個課程精力放不到音樂課上;中小學生喜歡上音樂課的比例僅次于音樂老師,占74.1%,但也有22.2 %的學生認為音樂課可有可無。這就顯示出部分學生沒能通過音樂課得到樂趣,并被其他主課程長期占用而養成了可上可不上的感覺;學生家長在這四類群體中體現最差,認為開設音樂課非常有必要的只占到了 44.3%,認為可有可無的比例是 37.4%,認為沒必要開設音樂課的竟占到了18.3%,這說明了學生家長對音樂課沒有正確認識,覺得此課是副課,考試又不算成績。他們不認為音樂課是美育教育的最重要課程,何況現在人只注重智力教育。
三、音樂課開課情況
四、教材使用情況
經過前段時間的調研,教材方面基本各小學都有簡譜版,新店中學(高中)有線譜版音樂教材。只是他們的教材并不能完全被使用。絕大部分小學和初中,教材中的欣賞、唱游、樂理知識部分幾乎沒碰過,只是簡單地教唱幾首歌曲,教材沒能得到充分運用。還有幾所學校,不用學校訂的教材,由老師選唱一些流行歌曲。高中部分,線譜基本不用,因為老師不可能長時間給學生進行線譜識譜訓練,況且小學階段也沒有線譜版,只能是翻譯成簡譜來學唱。
五、音樂教學設備配置情況
調查顯示:段柳鄉樊村小學在音樂教學設備配置方面屬于空白,其他幾所小學和中學也只有簡單的收錄機(一件)、電子琴(一件),打擊樂器(小軍鼓、大鼓、鑼、 镲),南里中學(初中)和待賢小學各有一件手風琴,音樂教學掛圖(一件)。這些音樂教學的設備配置還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遠遠滿足不了現在音樂課的要求。
六、音樂教師對《音樂課程標準》的熟悉程度與實施情況
這些學校的音樂教師對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的熟悉程度大致了解的也只有21%,非常熟悉的只占了4%,也就是表明在調查了78名音樂教師中,只有3名熟悉音樂新課標。而75%的音樂教師對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不太清楚。這就很難對音樂課程進行正確的傳授,課改后的新加進的唱游、欣賞等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陶冶情操的好的課程環節都被老師免去了,老師依舊教著枯燥的歌曲,沒有生機,學生沒有任何主動性,無法參與到音樂中。
七、學校組織音樂興趣小組實施情況
從以上被調查的幾所沁縣農村中小學音樂興趣小組來看,在這些學校里管樂隊、民樂隊、舞蹈隊都沒有,如果需要演節目,臨時抽一些學生排演;小學在興趣小組上現在還是空白;只有松村中學和新店中學有軍鼓樂隊和合唱隊。但也只停留在有的基礎上,并不能做到每周或隔周定時排練。在這種情況下就難免會影響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也無法激發音樂教師的積極性。
篇8
(一)音樂教師及家長的認識模糊
有的教師認為音樂課可有可無,有些家長也認為音樂課沒什么用,耽誤孩子的學習時間。但是,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小學里搞了一些音樂實驗班,實踐表明,有音樂特長的學生的創造能力都很強,而且學習成績也比普通班級高。
(二)師資隊伍緊缺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很多農村學校的領導反映,農村學校由于編制緊張,招聘老師時只能盡可能將有限的名額用于招聘中考、高考必考科目的老師。至于音、體、美,沒有老師就不上課了,或者讓別的老師代課。
據調查,我國現有農村中小學90多萬所,其中音樂教師才近10萬人,若按每校配備1名音樂教師算,以目前全國所有的音樂院校的師資培訓能力,尚需60年才能滿足這一要求。
(三)教學設施落后
教學設備、用具(器材)是學校教學工作得以正常開展的重要物質保障。由于多種原因,音樂教育在農村小學中處于附屬地位,音樂教學硬件建設也受到極大影響。在一些貧困山區,連像樣一些的課桌椅都成問題,更不用說電視機、錄音機、風琴了。
(四)學生喜愛音樂,但感知能力低下
中小學開設音樂課的主要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很多學生雖然喜愛音樂課,但對音樂知識知之甚少。此外,學生對欣賞及樂器類教學充滿了向往和憧憬,在上合唱指揮課時,老師做示范,很多學生在座位上像看戲一樣,不時發出“哈哈”的笑聲;大多數學生更喜歡看動畫片和聽流行歌曲。這充分說明,農村小學音樂的教學效果與目標要求相差甚遠,導致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低下。
二、對策
(一)高度重視,提高認識
為改變當前農村小學的音樂教育狀況,音樂教師應提高對音樂教育的認識,倡導音樂教育的新理念,多舉辦一些文藝比賽和合唱、舞蹈、器樂等方面的訓練。同時,各級領導要提高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認識,統一思想,多關心支持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制定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考核目標,建立綜合評價體系。按照音樂教學大綱開設音樂課,積極開展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為學校音樂教育提供有利條件。
(二)改革辦學體制,廣開育才渠道
教育部門應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敞開大門,吸引資金、人才,拓寬音樂教育渠道。鼓勵多種形式辦學,施行音樂教育多軌制。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地區資源
教育需要投資,音樂教育更是如此。音樂教學設施是完成教學內容的保證,是實現課程標準的保證。不少學校沒有音樂教室,沒有電視、鋼琴、風琴,而這些現代化的設備在音樂教學中卻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有條件的農村學校應適當增添音樂教學設備,改進教學設施。與此同時,我們應開發地區資源為我所用。在農村,石頭、竹、木、泥等自然資源對師生來說唾手可得,只要我們稍動腦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樂器:竹筒可制作雙響筒和竹鼓,硬木可制作木魚,泥可捏燒制成陶塤、陶鼓……這就使“演奏”這一教學內容得以生動地展開,并與其他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從而帶動農村音樂教育全方位、立體化發展。
(四)加強師訓工作,建設強有力的教師隊伍
針對農村音樂教師緊缺,教學設施簡陋的諸多問題,我們要穩定音樂教師隊伍,加強師訓工作,不斷提高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對有音樂愛好的、能基本勝任音樂課的教師要進行培訓,積極發揮業務能力較強教師的作用。要鼓勵高等師范、中等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和專業教師到農村去講學、兼職,這樣有助于他們了解農村基礎音樂教育。同時,要鼓勵音樂專業的畢業生到農村去,幫助他們克服思想上的負擔和困惑。另外,相關部門對這樣的畢業生在生活上要給予一定的幫助和支持。
(五)提高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素質
現在農村學校的音樂教師雖說不像前幾年那么缺,學校基本上都有專職或兼職的教師。但是,農村與城市的差別決定了農村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要少許多,農村教師與城市教師的距離越拉越大。因此,教育部門應盡量給農村音樂教師創造學習、交流的機會,學校也應鼓勵教師參加學習,音樂教育者自身更應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六)組織各種音樂活動
各級各類學校、音樂社團應創造條件,適時組織各種形式的音樂活動,如合唱節、專場演出、音樂講座等,爭取辦出特色,辦成傳統。這對推動、促進藝術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七)將音樂納入高考的綜合試卷,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當前,導致農村各級教育管理部門輕美育的原因主要是中考和高考兩個“指揮棒”,音樂、體育、美術等科目都是“副科”,認為對這些科目可有可無。如將音樂納入高考的綜合測試,可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篇9
一、多維度調查農村初中學校的音樂教育的情況
我采取以下三種方式調查了解農村初中學校的音樂教育情況:
一是我聯系了一位農村中學音樂老師加盟做這個課題,自己向學校申請到這所農村中學支教一年,每周到這所學校兩天,參加教研組或備課組活動,親自上課和指導學生的音樂活動,深入了解教師的精神狀態、職業心態、教研和備課情況、課堂教學情況及學生對音樂課和課外音樂活動的情況;
二是我設計了一張問卷調查表,對我校的高一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初中三年期間音樂課的開設情況,發出350份問卷調查表,并全部回收,按學校分組分類統計,由此了解石獅所有初中學校近三年音樂課的開設情況。
三是通過多種渠道了解本省其他地縣一些農村初中學校的音樂教學情況。我是這樣做的,外出培訓時有意識地向一起參加培訓的老師了解,向當年一起讀大學的同學了解,回到老家的時候了解老家的幾所農村初中校的音樂教學情況。
通過以上三種方式調查了解農村初中學校的音樂教育的情況以后進行分析發現,農村初中比較薄弱的學校的音樂教學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實際問題:
問題1:學校管理者和音樂教師不同程度地存在對音樂教學不夠重視的問題。按課程設置要求,初中各年級都必須開設音樂課,由于學校管理者和音樂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對音樂教育作用的認識不到位及音樂學科是非中考科目等原因,各初中校初三年級普遍不開設音樂課,而且初一、初二年級的音樂課常常用于其他學科的迎考復習和考試,導致音樂課程成為學校管理者和師生都認為比較無關緊要的課程。
問題2:音樂教師以上其他學科的課為主,上音樂課為輔。有的學校初一年級初二年級班級數不多,每班每周開設一節音樂課,兩個年級的音樂課節數不足一個音樂教師的周課時數。因此,音樂教師還得兼任其他科目(如歷史、地理、生物、政治等)課程的教學任務,但是兼任的科目是要中考的,而音樂是不要中考的學科,所以音樂教師的主要精力投入在中考科目上,音樂課則成了音樂教師的次要課,久而久之,音樂教師的工作重心、專業重心發生轉移。
問題3:音樂教師的一些應有的待遇得不到保障。在評優評先、職稱聘任等方面,農村初中學校的音樂教師大部分都會吃點虧。有的農村初中校的音樂教師已評中學一級教師多年,工作很努力,但每年聘一級教師都因量化積分偏低而聘不上,主要原因是教音樂的,不是中考主要科目教師。據一位農村初中學校的音樂教師說,這已經嚴重影響到她們的教學積極性。
問題4:音樂教師的業務進修提高培訓和校本教研均較缺乏。有的農村初中學校的音樂教師至今尚未參加過新課程培訓,由于校內只有一位音樂老師,不具備本校音樂學科教研條件,由縣市區組織的音樂學科的校際、片際教研活動較少,因此,音樂教師的業務提高和專業發展缺少外部環境條件主要取決于音樂教師的學習自覺性和個人的研究能力,很難有基本保證。
問題5:我還了解到,農村初中薄弱校沒有音樂專用教室和音樂器材室,音樂教學器材缺乏,音樂老師在很多音樂課上無法完整展示。
二、提高農村中學音樂教學質量策略
以上問題的存在會影響農村初中薄弱校的音樂教育質量,改變這種現狀,主要策略有:
策略之一:各縣市區教育局和督導室對農村初中音樂教育加強督導監管,這方面的要求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各校領導干部要了解音樂教育的作用,重視音樂教育,配備基本的音樂教學器材,按要求開齊課程、開足課時;第二層次,要開展最基本的幾項音樂教育課外活動,比如班級合唱比賽、校園歌手賽、慶“六一”兒童節活動和元旦迎新晚會活動等,成為規定,常態化。
策略之二:每個農村初中學校音樂老師數量不多,有的規模小的學校只有一個音樂老師,所以各進修學校可搭建更多的校際、片際教研平臺,經常性、針對性地舉行音樂教育研討活動,推動和促進農村初中薄弱校的音樂教育。
策略之三:承擔農村初中薄弱校音樂教育的教師要盡最大的努力克服薄弱校的實際困難,搞好音樂教育本職工作,不要過于強調外部條件,而是要把提高音樂教育的重心放在優化備課,以課堂為主陣地,注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優化備課,提高農村初中薄弱校音樂教學的有效性呢?在此,我根據自己十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結合支教過程中深入課堂聽課及參加備課組活動了解到的情況,提出優化備課的幾點看法:
首先,優化備課,備課時想想自己的觀念是否正確;備課要備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備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深層次能力;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內容;備課時要備教學反思。
其次,課堂是音樂教學的主陣地,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做到:
音樂課堂教學要有創新。新課程要求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即變“一言堂”為“群言堂”,避免“滿堂灌”,以學生差異發展為起點,讓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在討論辯論中使每個學生都充分發展,讓學生有主人翁感。所以,教學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在教學設計上抓細節,使教學設計有創新就更重要。對一堂課而言,好的教學設計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進入深思的狀態。
多媒體與音樂課堂教學要優化。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我校的每個班級都配有多媒體,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打破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從多方面獲取信息,同時可以創造生動形象的教學意境,豐富教學內容。但是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一定要恰當,不能濫用。
音樂課堂教學要關注每個學生。新課程改革倡導“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的基礎教育理念。音樂課堂教學要關注每個學生的生活、知識情感。教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不經意的表情都將對孩子造成很大影響。其實,任何一個人都希望聽到別人的贊揚與肯定,哪怕是一句再簡單再普通的評價,也讓孩子的生活充滿生機與活力,甚至影響人的一生。
音樂課堂教學要滲透德育教育。說到德育教育,也許有的老師會認為是班主任的事,其實不然,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德育教育,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學生服從組織、遵守紀律、誠實機智、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
篇10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Kazakstan Ballad in Yili Musical School
WU Ji-qiao
為了讓廣大中小學生熟悉和了解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部從80年代以來就頒布了一系列指導文件,規定了音樂課教學內容中民族音樂所占的比例。這為民族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1992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試用)》明確指出:“為弘揚民族優秀音樂文化,體現各地區音樂教學的特色,各地各學校可自選鄉土教材,其比例可以占到教學內容總量的20%。”①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第四部分“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中規定:“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除國家課程以外,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②然而筆者發現,哈薩克民歌在哈薩克聚居的伊犁州學校音樂教育中的現狀令人堪憂!
筆者于2008年9月上旬和2009年3月上旬先后兩次,對哈薩克民歌在伊犁州部分中小學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先將調查結果整理成文,希望引起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來關注哈薩克民歌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以伊犁州的20所中、小學(中學7所,小學13所)的30名教師和8所中、小學的52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中學生的調查范圍為初二年級、小學生的調查范圍為小學五年級,調查主要以小學為主。它們分別是尼勒克烏拉斯臺中心校、霍城縣清水鎮中心小學、特克斯縣良繁場學校、伊寧市十五小,伊寧市24小、伊寧市23小、伊寧縣敦麻扎鎮中心小學、伊寧市一中、霍城縣清水鎮二中、伊寧市八中、伊寧縣敦麻扎鎮中學、鞏留縣四鄉中學等。調查學校分別為以上20所學校教師和其中8所學校的部分學生,所選學校和授試對象均具有代表性。
(二)調查方法。1.抽樣法、問卷調查法。對上述學校的音樂教師、學生進行隨即抽樣調查。共發放教師問卷30份,回收有效問卷28份,回收率為93.3%,學生問卷520份,回收有效問卷491份,回收率為94.4%。問卷的內容涉及:音樂教師的基本情況、教師對哈薩克民歌的掌握程度、音樂教師喜歡什么類型的歌曲、學生參加哈薩克民俗活動情況、學生對哈薩克民歌是否感興趣等等。2.訪談法。對所調查學校的部分教師進行訪談,對訪談結果作定性的分析。3.統計法、分析法。用統計學的方法對定量的材料進行統計,用分析法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二、研究結果
通過對所發放的問卷進行統計,對所得出的數據進行研究可以看出,哈薩克民歌在伊犁地區學校音樂教育中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教師方面:教師素質整體偏低,教育思想觀念陳舊
首先,由于地處偏遠,信息閉塞,同時受伊犁州各方面條件和經濟、文化的影響,音樂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低,教育視野狹窄,音樂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相對陳舊。在調查音樂教師對《音樂新課標》了解程度這一問題上,對《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熟悉的占所調查人數的25%,聽說過但不熟悉和沒聽說過的占所調查人數的75%;具有本科學歷的教師只占50%,50%的教師學歷在本科以下。64.3%教師喜歡流行歌曲,7.1%的教師喜歡哈薩克族歌曲。其次,調查中的75%的音樂教師沒有參加過哈薩克族的民俗活動,參加過的教師只占所調查人數的25%,其中,會唱哈薩克民歌5首以下的音樂教師占所調查教師的71.4%;對音樂教材中哈薩克族民歌風格的教學內容熟悉的教師占46.4%,在針對教材中具有哈薩克族民歌風格的作品結合當地本土資源進行教學的僅占32.1%。說明音樂教師主體將哈薩克民間音樂資源與學校音樂教育相結合的意識缺乏,依賴心理嚴重。新課程改變了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的三級課程管理。這種政策上的變革賦予教師課程管理者和課程研制者的角色。但是有很多教師教學思想并沒有轉變,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課程的管理者和課程研制者,在課程管理和研制中,還存在嚴重的依賴心理。再次,音樂教師師資水平與音樂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有很大差距。對教材中哈薩克民歌內容掌握的熟悉的教師有46.4%,對教材中哈薩克民歌掌握一般化的教師有53.6%。在教學中,對哈薩克民歌內容的教學,結合當地民歌資源上課的教師有32.1%,而77.9%的教師對教材中哈薩克民歌風格作品無特別關注或沒有考慮。從掌握1-5首哈薩克民歌的教師數量占所調查教師的71.4%的數據說明音樂教師對哈薩克民歌的掌握量太少。這說明伊犁州音樂教師職后培訓力度應加大。同時也反映出哈薩克民歌在新疆高師聲樂教學中還是薄弱環節。
(二)學生方面:學生喜歡唱歌,但需要教師正確引導
關于伊犁州中小學學生是否喜歡唱歌的調查結果顯示:喜歡唱歌的學生占所調查人數的93.7%,不喜歡唱歌占所調查人數的6.3%;在學生喜歡歌曲類型的調查中顯示,喜歡流行歌曲的學生占所調查人數的75.6%,喜歡哈薩克民歌的學生占所調查人數的6.7%。在調查哈薩克民歌在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學生占所調查人數的28.3%,認為不重要或可有可無的占71.7%。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哈薩克民歌的人數只占所調查人數的30.5%,而不接觸的占所調查人數的69.5%。在調查中,哈薩克民歌一首都不會唱的學生占所調查人數的48.5%,會一首哈薩克民歌的學生占所調查人數的36.5%。對哈薩克阿肯彈唱感興趣的學生占所調查人數的24.6%,不知道和不感興趣的占75.6%。在學校參加哈薩克族特色文化的學生只占到所調查人數的10%。學生一年內沒有學過哈薩克民歌的有47.6%,學過一首的占26.9%。而25.5%則是受到家庭影響學習了2-3首哈薩克民歌。
以上這些數據說明哈薩克民歌已被流行歌曲推擠到邊緣,學生們對流行歌曲的喜愛還需要老師來引導。同時也再次警示,在伊犁州學校音樂教育中傳承哈薩克民歌已勢在必行。通過以上數據反應哈薩克民歌在學生中并沒有引起相當的重視,同時,學生對哈薩克文化并沒有形成一種長遠而客觀的認識,參與本土音樂文化的意識相當薄弱。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就明確指出:“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③因此,學校相關領導需要重視哈薩克民俗活動。學校音樂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只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最直接感受哈薩克民歌。才能讓學生更愛自己的家鄉。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三)教材方面
教材是進行教學的依據,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進行教與學的主要載體。教材是傳授知識、發展智力、訓練技能的重要工具;是教學經驗的總結和科學研究的成果,是衡量學校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現就伊犁州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使用的教材進行分析。伊犁州義務教育所使用的音樂教材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次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1-16冊),其中小學有12冊,中學有4冊。小學課本每冊都有固定的內容44首作品。共11課,每課有4首作品。其中包括聆聽、表演和創編與活動三大塊內容。按照聲樂與器樂來劃分(也涵蓋欣賞的內容),對義務教育的教材進行分析統計如下表1-4所示:
依據表1-2顯示,在小學教材中,共有471首作品。其中聲樂作品347首,器樂作品124首。新疆作品有42首,哈薩克族作品4首,且都是哈薩克民歌。占整體教學內容的0.8%。依據表3-4顯示,在中學教材中,共98首作品。其中聲樂作品有55首,器樂作品43首,新疆作品6首,哈薩克族作品1首,且為哈薩克族民歌。哈薩克民歌占教材內容的1%。由此,哈薩克民歌在教材中所占數量太少,為體現本土音樂特點,則必須對哈薩克民歌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二)問題分析
1.哈薩克音樂文化生態發生變化
“不可否認, 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為不同文化的人群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交流與互動機會。同時人們也優慮地注意到, 對于那些在文化發言權上處于明顯弱勢的族群來說, 經濟全球化的背后是文化全球化和喪失民族文化認同的威脅。信息技術、全球經濟縮短了自然地域所形成的族群之間的距離, 并引發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文化環境(如:人口密度、醫療衛生、與外界的溝通、教育狀況)和人為自然環境(如交通狀況、居住狀況等的)極大改變。這一改變的結果是少數民族原有的文化體系面臨著必然的變遷。”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影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手段以始料不及的速度發展,逐漸成為人們接受和獲得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價值取向對廣大青少年審美趣味的形成起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伴隨全球化經濟浪潮而來的西方(主要是美國)文化產品通過成熟的商業運作手段,以大眾傳媒為載體向世界各個角落的掃蕩(謝嘉幸,2006)。”如2006年4月17日,中國品牌研究院《2006中國個人品牌價值百強榜》。通俗歌手李宇春則以9620萬元的個人品牌價值排在總榜第3位(中國品牌研究院,2006)……。這使得大眾傳媒商業化操作,流行文化泛濫。作為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哈薩克族民歌, 其固有的生存環境和傳承方式也隨之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如目前哈薩克族孩子不會寫哈語的人數在不斷增加,會唱哈薩克民歌的哈薩克族也在不斷減少等等,這一系列的改變都無疑會對哈薩克民歌在民間的自然生存帶來極大的負面作用。從調查中,音樂教師喜歡流行歌曲的18人,占所調查人數的64.3%,喜歡哈薩克民歌占所調查人數的7.1%;學生喜愛流行歌曲占所調查人數的75.6%,學生中喜歡哈薩克民歌占所調查人數的6.7%。這已充分說明流行音樂對哈薩克民歌已有很大的沖擊,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在“民族音樂傳承主陣地” ⑤的學校加強哈薩克民歌的傳承力度。
2.民族音樂教育亟待有關部門的重視
伊犁州很多學校對音樂教育缺乏重視,這對哈薩克民歌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又進一步加大阻力。周蔭昌先生在全國第六屆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上的總結報告中說過,普通學校里強調“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在本質上它決不是要帶著青少年走向過去,而是理解過去,繼承和發展傳統,更好的走向未來。……橫向上,在切實重視和搞好本土、本民族文化的保存、開發工作的同時,自覺地推進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及本國各民族文化的結合;縱向上,進一步搞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是21世紀人類文化發展的共同趨勢。”⑥這段話強調學校音樂教育除了要保存本土傳統音樂文化,同時還要推進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據調查中發現,在學校,音樂教育不被重視的情況非常普遍,一位小學教師告訴我,每年期末考試時,相關領導就會讓音樂教師停課配合其它學科教師期末考試輔導工作。這足以說明音樂課在學校不被重視到何種程度。究其原因是教育主管領導缺乏對音樂教育客觀的認識。音樂教師在學校中的地位與其它科目的教師相比總是矮半截,音樂課仍然無法擺脫“小三門”的代稱。學校只有在組織文藝活動的時候才對音樂教師有所關注。而這些現實嚴重的挫傷了音樂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對音樂教師工作的穩定性存有諸多隱患。另外,大部分學校音樂教師除了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忙于兼任其他繁重的工作,如大隊輔導員等工作等。這些使音樂教師對哈薩克民歌沒有考慮或考慮甚少……。郭聲健先生在《音樂教育論》中所論述:兒童的發展不是單向的,而是多向的,理智成熟是兒童發展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方面,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長也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沒有這方面的發展,就難有人的全面的發展。并且將之形象的比喻為:“片面的開發、耕作會使自然界喪失原始的平衡,自然界就會出現荒蕪;同樣,片面的開發、培養也會使人的心靈喪失原始的平衡,心靈就會走向荒蕪。因此,只重理性發展而不重感性發展的教育不能算是全人的教育。”⑦真正的教育“從不奢望每個人都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⑧而應該使“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⑨。實現理智與情感的全面發展是成功教育所追求的目標。而包括音樂在內的藝術學科教育是開啟和發展學生思維,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進而培養學生健全完善情感的最佳途徑。音樂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哈薩克民歌課程資源利用匱乏
課程資源也稱教學資源,就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或者指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和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和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來源,在本研究中探討的是狹義的課程資源。⑩哈薩克民歌來源于民間,伴隨在哈薩克族各種各樣的節日、習俗之中。可以說,哈薩克民俗活動中包含很多哈薩克民歌課程資源。但在伊犁州學校音樂教育中對哈薩克民歌課程資源的利用明顯不足。得出此結論緣于對以下幾個問題調查結果的分析。在問及學生對哈薩克民歌接觸的情況時,經常接觸哈薩克民歌的學生占所調查人數的30.5%;很少接觸或沒有接觸的占所調查人數的69.5%;而對哈薩克傳統節日顯示喜歡的學生占所調查人數的29.5%;不感興趣或從不接觸的占所調查人數的71.5%;在對哈薩克族阿肯彈唱感興趣占所調查人數的24.6%;不感興趣和不知道的占所調查人數的85.4%。在學校經常參加哈薩克族特色文化的學生只占所調查人數的10%;不參加或很少參加的占所調查人數的90%。在所調查的教師中,參加過哈薩克族活動只占所調查教師的25%,而沒有參加過的教師占所調查的75%。
依據以上調查結果數據,在伊犁州教師與學生中,很少參加和沒參加過或對哈薩克特色文化活動不感興趣的學生至少有80%以上、教師有75%沒參加過。而在哈薩克活動中,如阿肯彈唱會、哈薩克族婚禮等活動中就蘊含著很多內容豐富的哈薩克族民歌。以上調查結果足以說明,哈薩克民歌課程資源在伊犁州學校音樂教育中運用相當匱乏,學校音樂教育與哈薩克族音樂資源相脫節。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哈薩克民歌校本教材開發滯后
教育部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頒布了一系列的指導性文件,規定音樂課教學內容中民族音樂所占的比例和種類,為民族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如1992年教育部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音樂教學大綱(試用)》提出:“要了解我國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培養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B11并明確指出:“為弘揚民族優秀音樂文化,體現各地音樂教學的特色,各地各學校可自選鄉土教材,其比例可占教學內容總量的20%”。B122001年,在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第四部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規定“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應占一定比例(15%-20%),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課標》頒布后,各類教材在編寫過程中除了采用傳統的一些民族音樂內容,也陸續的編寫了一些地方性教材。但在所調查的伊犁州學校音樂教育中發現,目前還沒有哈薩克民歌校本教材。據筆者對伊犁州中小學教材進行統計。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按聲樂作品與器樂作品劃分,教材中一共有471首作品,哈薩克民歌只有4首,占教材的0.8%;以同樣標準對中學教材進行統計,中學教材共有98首,哈薩克民歌只有1首,占教材的1.0%;由以上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哈薩克民歌作品的數量在伊犁地區學校音樂教材中的比例太小。出于本研究的需要,筆者對伊犁師范學院藝術學院音樂學專業近十年主要使用的三套的聲樂教材進行統計,具體情況為戴莉蓉、冉光彪主編的由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作品》與《外國作品》(簡譜版)共包含358首作品。其中哈薩克民歌共6首,占此套聲樂教材總數的1.7%;俞子正總主編的由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線譜版的《中國作品》(1.2.3.4)與《外國作品》(1.2.3.4),全套教材共283首聲樂作品,哈薩克民歌只有1首,占此套聲樂教材作品總數的0.4%;羅憲君、李濱蓀、徐朗主編的高等師范院校試用教材《中國聲樂曲選集1-4冊》(帶鋼琴伴奏譜)和《外國聲樂曲選集1-4冊》,全套教材共384首聲樂作品,哈薩克民歌共10首,占此套聲樂教材作品總數的2.6%。雖然部分教師一直也在使用托汗•斯馬古力編寫的《哈薩克優秀民歌集》和肖勇、馮之力主編的《新疆民族聲樂作品選》,但并沒有大面積的在教學中使用,學生對哈薩克民歌的需求還是沒有得到滿足。以上這些數據說明,無論是伊犁州中小學音樂教育還是哈薩克族地區的高校音樂教育均急需哈薩克民歌校本教材進行補充。因此,伊犁州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哈薩克校本教材發展滯后,編寫哈薩克民歌校本教材勢在必行。
5.音樂教師民族文化傳承意識薄弱
在對中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對哈薩克民歌風格的作品時的教學方式調查上,結合當地民歌資源進行授課的教師,占所調查人數的32.1%,無特別關注的教師或沒考慮過此問題的教師,占所調查人數的67.9%。可以充分說明,音樂教師對哈薩克民歌的態度冷漠,缺乏傳承地方民族音樂、傳承地方民歌的意識。同時也反映出音樂教師對《音樂新課標》中的核心精神領悟的不夠清楚和準確。在教師調查中,能夠唱1-5首的哈薩克民歌的占所調查人數的71.4%;能夠唱5-10首哈薩克民歌占所調查人數的21.4%;能夠唱10-15首的教師占所調查人數的7.2%;能夠唱15首以上教師一位都沒有。這組數據充分說明中小學音樂教師在哈薩克民歌的掌握上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音樂教師受自身知識體系結構的影響,對哈薩克民歌的知識儲備量非常有限。在訪談中,一位小學教師在回答如何看待教材中的哈薩克民歌時說到:“關于哈薩克民歌在教材中所占比例的問題,我很少去考慮,對于我們來講最為關心的問題是自己所學的各項音樂技能如何用于上課,如何把現有教材內容讓學生更好的、更容易的接受……。”而類似的情況非常普遍,由此可以看出音樂教師仍然停留在“教書匠”的層面,缺乏“教育家”的氣質。部分教師總抱以主觀的眼光看待學生的需求,缺乏客觀分析學生需求,靈活教學的能力。總之,中小學音樂教師自身的教育意識還亟待提高。中小學音樂教師弘揚哈薩克民歌的意識還有待形成。
三、思考與建議
(一)必要性和緊迫性
哈薩克民歌是哈薩克族最寶貴的文化財富之一,其中蘊含著哈薩克族內在的情感和精神,體現哈薩克族人民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是哈薩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內容,對哈薩克族以及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審美趣味、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都有所變化,哈薩克族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哈薩克民歌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發展的空間已逐漸在縮小。如果不將哈薩克民歌從小學時就納入伊犁州學校音樂教育中進行傳承,那么,哈薩克民歌的明天將沒有陽光和希望!因此,伊犁州學校音樂教育中對哈薩克民歌的傳承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據所調查的情況,哈薩克民歌在文化傳承最重要的領域――學校音樂教育中,前景令人非常擔憂。其一,目前,在哈薩克聚居的伊犁州學校音樂教育中所使用的教材中所含哈薩克民歌的比例嚴重匱乏,同時又沒有相應的哈薩克民歌教材進行補充。其二,由于多方面原因,現有音樂教師對哈薩克民歌的保護與傳承意識薄弱。在伊犁州學校音樂教育體系中幾乎沒有哈薩克民歌的一席之地。面對現代社會的文化生態環境巨大的變化,面對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哈薩克民歌卻幾乎被置于文化傳承的門外,這將使哈薩克民歌的傳承面臨著更大的困境。就目前教師與學生所能掌握的哈薩克民歌的數量就已顯示了哈薩克民歌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危機。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說“教育是一種文化活動”。哈薩克民歌作為哈薩克文化中的一部分,離開了教育,文化的傳承就無法進行。哈薩克民歌在伊犁州學校音樂教育中進行傳承已迫在眉睫!
(二)有針對性地改革教師教育內容
“少數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發生和發展,離不開少數民族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態環境和文化生態環境,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獨特的文化體系。”B13“民歌是民族音樂的母語, 倘若丟掉了母語, 這個民族的文化也是殘缺的, 如同一個殘疾的人一樣。”B14“正因為我們擯棄了自己并應堅守的民族音樂的根基,而在當今飛速發展的時代中顯得毫無特色。我們并沒有很好的考慮到為誰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并沒有充分考慮到本地人民音樂生活和音樂教育的實際需要,因此長期實踐著一種脫離傳統,脫離著地區、民族的音樂教育模式。這種高校音樂教育與實際音樂生活雙軌并行發展的現象,一方面把音樂教育脫離了傳統、脫離了生活,從而高高懸置起來;另一方面民族音樂也失去了教育的傳承,因此也嚴重的阻礙了其傳承發展。”B15面對學校音樂教育中出現的傳承哈薩克民歌的危機,應遵循“少數民族高等教育自身特征及特有的辦學和發展規律”。B16
因此,目前哈薩克聚居地區的高校音樂學專業(民族部)的聲樂教學進行改革是解決哈薩克民歌傳承的一條途徑。第一,加大對哈薩克民歌教學的重視。并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和經濟上的扶持,鼓勵教學一線聲樂教師,特別是哈薩克族聲樂教師,結合學生實際編寫適合于哈薩克族學生的聲樂教材。第二,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開闊學生學習哈薩克民歌的空間,全面了解哈薩克民歌。哈薩克民歌來源于民間,只有在民間,它才能顯示魅力。“請進來”是指將優秀的哈薩克民間藝人請到學校舉辦形式多樣的哈薩克民歌系列音樂會;請哈薩克民間老藝人定期講述哈薩克民歌中的演唱技巧;請哈薩克文化研究的資深教授來院進行哈薩克相關文化的系列講座。“走出去”是指多為學生創造參與哈薩克民間習俗的機會,盡量多地讓學生參與其中,感受和體會哈薩克民歌本真面貌。具體可以通過積極聯絡各地方哈薩克民間藝人和哈薩克音樂傳承人,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盡可能的全面掌握哈薩克民歌的相關民俗信息,帶領學生參與民俗活動;聲樂教師也應加強民間生活體驗與實踐,走進民間,走近民間藝人,虛心向他們學習。第三,將哈薩克民歌的傳承與科研工作結合。探索建設哈薩克民族音樂“教育科研――教育實踐――教育傳承”模式,并不斷地在理論――實踐――理論中規范。充分利用地域民歌資源優勢,大力提倡本科生對哈薩克族民歌的田野調查,在校園外開設“實踐課堂”,讓學生多參與哈薩克民俗活動,真實的感受哈薩克民歌。第四,在校內建立哈薩克族民歌實習基地,如建設“哈薩克民歌合唱團”,組織有經驗的專家和教學一線的教師、民間有威望的老藝人對哈薩克民族多聲部合唱進行挖掘和整理。對現有聲樂教師資源進行整合,打破民族教師教民族學生,漢族教師教漢族學生的桎梏,進行靈活的交叉教學。實行雙教師授課。在哈薩克族學習漢語聲樂作品時,由漢族聲樂教師把關語言與作品表現,在漢族學生學習哈薩克民歌時,則由哈薩克族聲樂教師來進行作品處理和語言輔導。同時,開設哈薩克語音教學課程,用來專門幫助漢族學生學習哈薩克族聲樂作品。充分將聲樂教師的長處發揚出來。對已有的哈薩克民族樂團的規模進行擴大,挖掘不同的表演形式,進一步豐富哈薩克樂曲曲目量,多方面展現哈薩克文化。讓學生在不同的氛圍中進一步的了解哈薩克民歌。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三)有計劃的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國家課程因其基礎性和統一性,難以顧及學校和學生的具體特點與要求,又因其規定性,使這種課程對教師而言成為一種“接受性”課程,教師變成了簡單的“傳遞”知識的“工具”。B17校本課程開發就是在學校現場發生并展開,以國家及地方制定的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以用和開發的資源,有學校成員自愿、自主、獨立或與校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所有學生學習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是一個持續和動態的課程改進的過程。B18校本課程開發強調學校作為開發的基地與主體,真實的體現“人本”思想,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倡導民主原則積聚各方意見與力量,形成開發合力與和諧氣氛,激發開發潛力,是“解決問題型開發”,是一個開放的動態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它本質要求不斷地開拓與創新,以適合社會生活實際不斷變化的情景,增強學校主動變革的機制和能力。B19哈薩克民歌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從哈薩克音樂的“根”出發,從基礎教育起步,才能得到根本的弘揚和發展。有計劃的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第一,鼓勵致力于哈薩克民歌傳承的一線音樂教師和相關專家共同搜集哈薩克民歌,改編哈薩克族民歌,編寫適合學生的哈薩克民歌校本教材。同時,請有名望的作曲家重新編配哈薩克傳統民歌,使哈薩克民歌通俗化,推進哈薩克民歌的發展。第二,在基礎教育中開辦哈薩克民歌興趣小組班,如哈薩克民歌學習班,哈薩克族阿肯學習班,哈薩克民俗班,哈薩克舞蹈班,哈薩克器樂班等等。第三,聘請有名望的老藝人和資深教授長期在學校開辦第二課堂,音樂教師也參與其中。通過這樣的活動,既豐富學校音樂教師哈薩克民歌的曲目量,又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第四,多給孩子們提供參與哈薩克民俗活動的機會,讓孩子們切身的感受和體會哈薩克民歌魅力,加深對哈薩克民歌的了解與對哈薩克文化的理解。第五,在學校之間開設豐富的哈薩克民歌的交流活動。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在交流中互相提高。第六,按照不同年齡組別、不同演唱類型舉行比賽,推動哈薩克民歌的發展。
“每種文化――不僅僅是非洲文化――有它的“靈魂音樂”。中國學生也需要分享中國音樂文化所賦予的靈魂:正如任何其它文化需要它的靈魂一樣。如果一種文化一開始就喪失了表達它的個性――它的性格的音樂, 那么一開始它就可能喪失了它們的個性――它的“靈魂”,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損失。”B20環視我國的音樂教育,不正是走在尋根的路上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① 課程教材研究所編《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音樂•美術•勞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 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頁。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6頁。
④ 克萊德•伍茲《文化變遷》,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頁。
⑤ 金娜《學校應是民族音樂傳承的主陣地》,《北京地區民族音樂資源與學校音樂教育結題論文集》,2004年版,第4頁。
⑥ 周蔭昌《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國民素質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中國音樂教育》,1996年第3期,第12頁。
⑦ 郭聲健《音樂教育論》,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02頁。
⑧ 亞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3-4頁。
⑨ 亞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30頁。
⑩ 張廷凱、豐力《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B11 課程教材研究所編《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音樂•美術•勞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頁。
B12 課程教材研究所編《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音樂•美術•勞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頁。
B13 滕星、王軍《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和教育理論、政策與實踐》,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379頁。
B14 文華《黑龍江省蒙古族民歌的保護和傳承》,《滿族研究》, 2007年第3期,第106頁。
B15 賀宇《民族地區高校音樂教育與本土音樂資源的結合》,《首屆高等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08年版,第42頁。
B16 滕星、王軍《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和教育理論、政策與實踐》,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379頁。
B17 劉旭東《校本課程的理念與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頁。
B18 劉旭東《校本課程的理念與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頁。
篇11
一、小學音樂教學現狀分析
小學音樂教學一直以來被很多教師所忽視。目前,小學音樂課堂大體分為三種:
1.教師以演唱為主
按照教學課本給學生們當教學音樂,然后讓學生們學習。學會了就一起合唱,或者是讓學生們進行獨唱。這樣的教學方式以演唱為主線,過分強調唱與學會唱的目的。但是對于其樂理以及演唱技巧等方面卻存在缺陷。
2.教師以樂理為主
與其他文化課一樣,進行大量的板書處理。給學生們講述很多關于樂理方面的知識,小學生們對于樂理的學習雖然還是有一定的掌握能力。但是缺乏實踐配合,只是被大量的灌輸了很多關于音樂的歷史、音樂家的歷史以及死板的音樂知識。這一現象主要存在于傳統教學方式比較嚴重的地區。這樣的教學方式嚴重導致小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缺失。
3.小學音樂課成了自由課
這種現象并不多,但是的確存在。在一些地區,小學音樂課得不到重視,音樂課往往就是讓小學生聽歌,或者是讓幾個小學生進行才藝演示,再或者就是每個人唱一首。這樣的教學后果就是小學生無法掌握小學音樂教學的主旨,對于音樂的樂理毫無所知。只是鍛煉了自己的歌唱能力,而這種鍛煉卻也得不到正確的指導。不僅教學效率極為低下,而且對于小學生未來對于音樂的學習以及方向都造成了誤導。
二、提高小學音樂教學效率的方法解析
通過以上的小學音樂的教學現狀分析,可知:目前小學音樂亟需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提高小學音樂的教學效率迫在眉睫。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習要以興趣為指導,對于較為天真無邪的小學生而言,要想提高音樂課的教學效率,首要進行的是要培養小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教師在這其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興趣來源有很多。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學習的興趣更多是來源于教師。因此,對于小學音樂教師而言,要從自身做起。找到學生們喜歡的切入點,對其進行針對性培養。和藹可親的教師往往更受小學生的歡迎,風趣幽默的教學風格則更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小學音樂課是聲音的交流,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對小學生發聲方式的培養。通過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個人魅力加強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興趣作為學習的基礎,對于小學音樂教學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
2.寓教于學、于樂
教學強調效率,但是要以一種較為恰當的方式去切入,以一種柔和的方式實現教學效率提高的效果。所謂寓教于學就是要以教育為目的融入音樂的學習中。音樂學習不能僅僅被狹義地認為是唱歌。尤其是在小學音樂的教學階段,一定要糾正這個誤區。小學的音樂教學要以歌唱教學為手段,進而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加入音樂樂理的知識與理解。例如,在學習一些兒歌的時候,就可以鍛煉小學生對發聲技巧的掌握。而于樂,就是要讓小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樂趣。學習的最大滿足感在于能夠學以致用,音樂課有著其獨特的優勢。教師在教學結束后,要讓小學生們親自演唱所學的歌曲。首先給予肯定與褒獎,然后再指出其存在的問題。這樣既使得學生得以實踐,又能夠享受樂趣,在得到肯定的同時,又能發現不足。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一定能夠發揮其優勢,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依然要以效率為主,對于小學音樂教學,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能忽視其重要性。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興趣才是學好音樂的基礎。此外,將寓教于學的思想完美地融入音樂教學之中,讓小學生既得以實踐,又能夠享受樂趣,在得到肯定的同時,又能發現不足。因此,著重加強小學音樂教學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玲,蔣旋新,我國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與發展對策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1(6):29-30.
篇12
一、情境教學現狀分析
從目前的小學體育情境教學現狀看,也有將情境教學使用輕松自如、效果非常好的學校和教師,也有情境教學應用不好的。而對于情境教學應用效果不佳,本文給出以下具體分析。
1.情境教學廣泛應用,但效果不佳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許多小學體育教學已經在廣泛使用情境教學法,并且情境教學的方式和內容都非常豐富,但實際效果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體育教師對情境教學法內涵認識并不深刻。部分體育教師存在時尚教學的心態,但教學內容仍淺顯的現象。對此,體育教師應當深思體育情境教學的真正內涵。
2.情境教學過程與學生情況不符
教師在情境教學中沒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小學階段中的低年級以及四五年級學生的實際身體心理發育情況、學生性別、學生興趣與運動能力等存在差異。教師在沒有考慮學生各方面因素的情況下,情境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
3.情境教學面臨實際操作的問題
小學階段,學生天性好玩,活躍。因此在實施情境教學時,教師組織活動很難保持學生的紀律,進而使實際的體育教學效果并不是很好。
從以上情境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看,情境教學的應用需要一個過程,逐漸提升小學體育教學的效果。
二、情境教學的實施應用
情境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通過優化環境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具體有多種形式,例如,游戲情境、音樂情境、語言情境、問題情境、場地情境等。以下則是本文對情境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的研究。
1.音樂情境法
教師在體育基本技能的傳授過程中,學生可能會覺得比較單調和枯燥。教師則可以將音樂融入教學中,設置音樂情境教學。音樂的旋律、節奏等特色可以很快將學生帶入體育教學的狀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奮度以及體育技能學習的效率。例如,四年級學生跳躍教學的練習中,可以播放《兔子舞》,在教師帶領下學生也會跟著教師跟著音樂一起跳躍,盡情練習盡情活動。當然,教師應當根據實際教學內容適當調整,注重音樂與教學內容的相符合以及課堂音樂播放的時間等。體育課正式開始前,教師讓學生做準備運動熱身的情況下,也可以播放輕松愉快的音樂,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并以輕松愉悅的心情上體育課。由此,學生的體育運動達到教學目標,還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肢體協調,還能培養學生的韻律感。
2.游戲情境法
游戲對小學生來說極具吸引力,游戲情境也是目前體育教學中運用最多的教學形式。學生可以在體育游戲中鍛煉身體,同時加強游戲的團結合作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采取創設游戲情境教學的方法,由此增強體育教學的趣味性。例如,學習“立正、向左轉、向右轉、向后傳”的內容時,為使學生降低對方向學習的緊張感,教師在教完學生哪邊是向右轉等基本知識后,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二三木頭人”游戲。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做示范,在原來游戲的基礎上進行改編。教師讓學生在動的過程中,運用所學內容,教師在旁邊指導。例如,教師讓學生向左轉,學生轉錯就是輸了,然后適當懲罰。學習立定跳遠時,做一個小游戲,教師讓學生表演“青蛙跳”,增加學生對立定跳遠方法學習的效果。
以上是情境教學的兩個具體方法,此外,情境教學法還有其他形式,在此就不一一列舉。最重要的是,體育教師在實際情境教學中注意符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而改變情境教學的對策,明白應用情境教學的真正目的。
總之,要達到情境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目的,要使學生高效接受體育基本技能知識,教師就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情境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使體育教學變得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篇13
前言
面對當今的教育改革新形勢,國內對于高中音樂課已經提出了新的標準。近些年來,我國一直提倡素質教育,音樂作為一門藝術類的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陶冶情操,減小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因此,音樂課作為高中的一門藝術課程,其重要性不亞于其他科目。重視高中音樂教學方式的改革能夠提高音樂教學的效果,為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高中音樂教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自2000年開始,高中音樂課程已經被列為高中素質教育的必修課程,這是素質教育發展和人們對美學教育要求下的必然趨勢[1]。教育部已經調整了高中音樂課程的課時,將音樂課程有所增加。這體現了政府對于學生美學教育的重視。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音樂課程的教學必須改革。在當代的音樂教學中,應該注重高中學生的音樂實踐,通過實踐加深學生的樂理知識,培養學生的良好審美觀。有的學校音樂教學方法和形式居于表面,雖然能夠與教學內容相符,但是卻與學生的美學教育脫節[2]。音樂老師單純的想學生灌輸音樂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導致學生對于音樂課興趣平平。因此,高中音樂教學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2.高中音樂教學方式現狀分析
2.1對教學目標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素質教育推廣較為緩慢,導致目前的高中學生對于美學的感受不夠強烈,情感不夠豐富,大量知識的學習讓學生頗感壓力。而且由于高中音樂教學缺乏對學生審美觀的培養,一味的脫離實際,盲目教學,不僅不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也不能夠讓音樂為他們帶來享受,更不能夠讓美學教育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3]。
2.2對教學內容的現狀分析
國內大部分學校對于高中音樂課程不夠重視,教學的內容也貧乏無味,只依靠課本進行講述性教育。內容不僅多,而且雜,還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難以突出重點,脫離了音樂實踐,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缺乏系統性的內容。
2.3對教學方法的現狀分析
國內的高中音樂教學一般采用的都是以授課老師為主的灌輸性知識學習,學生被動接受。教學模式只講求形式,不講求實際。有的學校的教學方式過于花哨,缺乏基礎性,與教學內容不符,根本不能夠起到應有的效果[4]。授課老師僵化的思維,將學生圈進音樂的圈子里,忽視了學生對于音樂的參與性,這些已經不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
2.4對教學評價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高中音樂教育與其他課程相似,都是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模式固定。長期的知識灌輸和教育理念的影響,使授課老師和學生都產生了重視分數,忽視素質教育的思維。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加了學生的壓力,還局限了學生的多方面發展,阻礙了素質教育的開展。將分數作為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時十分不明智的。
3.高中音樂教學方式改革的措施
改革高中音樂的教學方式必須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多方面入手。首先,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觀為教學核心,進行高中音樂教學。音樂教學作為一種美學教育,其特點就是以感性的方式,通過學生的體驗和參與達到以美感人的效果[5]。就音樂學習來說,只有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美和享受的喜悅,才能夠吸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愛好。這樣也就使得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精神處于興奮狀態,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其次,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教學內容,通過音樂實踐深化學生的音樂知識。對于音樂的學習來說,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學生從內心中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能夠持續穩定的進行學習活動。另外,實踐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擔任著引導學生享受音樂,享受喜悅的責任,也是拉近學生與抽象藝術距離的手段。只有在實踐中參與音樂的創造、表演等形式,才能夠真正達到音樂與學習的統一[6]。
最后,高中的音樂教育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的個性發展。高中的音樂教學時面對全體學生的,但是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興趣愛好不同,所以不能夠以某種僵化的要求來進行教學活動。注重引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能夠為學生的特長發展以及感情抒發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提高自身素質的根本目標。
4.結束語
總之,在新形勢的需求下,改革高中音樂的教學方式勢在必行,高中的音樂教學應該借鑒一些成功的經驗,大膽創新,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切實實現素質教育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全方面健康發展提供基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新穎的音樂教學方法能夠逐漸代替以往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培養良好的審美觀和全方面素質發展提供良好的引導。
參考文獻:
[1]金亞文. 高中音樂新課程的性質與特征[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金亞文. 高中音樂新課程教學論[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吳躍躍. 音樂教育協同理論與教育理論與實踐[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