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現狀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現狀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現狀

篇1

在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藝術教育日益受到了社會、家庭以及學校的廣泛關注。音樂欣賞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創新音樂欣賞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小學高年級學生在經歷了低年級以及中年級的音樂學習和掌握了一定音樂基礎后,對音樂的認識能力更強,對不同音樂形式以及風格形式有獨到的理解能力。而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是小學音樂課程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對于提升高年級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技能以及音樂素養都有極大的幫助。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通過音樂欣賞課的開展,對不同音樂結構、情感表達、藝術形式的美的啟發,關注學生心理需求,引導學生在思想、情感上的融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全方位提升作用。

二、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課實踐教學現狀

(1)音樂欣賞課投入不足。通過對部分地區音樂教學實踐調查分析發現,當前在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課教學實踐中,教學投入有限。許多音樂教師反饋學校對音樂欣賞課的關注程度不高,學校通常更關注于小學生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課程的教學投入與教學效果,尤其是五、六年級音樂課程的開課率,明顯少于低年級,同時經常被文化課程所擠占。在部分小學音樂教學配置中,音樂教室、五線譜教學黑板等配置不完善,鋼琴、電子琴等教學設備質量較低。教學軟硬件的不足對于小學音樂審美教學的開展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2)師資力量限制。近年來,國家對音樂教師的培訓力度不斷加大,采取了多種有效措施,促進師資力量的引用。但是一些學校音樂教師整體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不能適應當前音樂教學發展需求。例如在專業素質、教學能力上不能滿足新時期課程教育標準,有少數學校音樂教師是由其他課程教師兼職,每年“六一”、國慶等節日里,各大學校都會舉行文藝活動,但是在音樂課程的開設、音樂教學專業水平以及學生音樂綜合實踐能力上仍然表現出許多不足。

(3)教學能力相對欠缺。一節高水準的音樂欣賞課教學,除了需要教師具備專業音樂知識以外,還需要教師有科學的教學方式。通過對一些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課教學調查發現,當前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存在備課不規范、教案不齊全、主觀臆想多等問題。另外,許多教師對小學音樂欣賞課采取放羊式教學方式,通常將學生自己跟著多媒體設備學習演唱、學生獨立欣賞優秀音樂作品等作為全部教學內容,而未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講解,未對學生音樂欣賞中的好奇心進行滿足。

(4)本土音樂關注不夠。我國地域寬廣,不同的地區都有其獨特的具有深遠意義的優秀音樂作品。當前,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往往忽略了對本土音樂的關注,沒有將地域的音樂形式運用到音樂欣賞課教學中。

三、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課實踐教學反思

(1)轉變教育觀念,加大教育投入。基于音樂欣賞課對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教育部門、學校領導以及家長都應正視音樂欣賞教育對于孩子心態積極向上、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將音樂教育放在藝術教育的重要位置,歸還小學生音樂學習時間。與此同時,通過加大教學工具的投入,尤其是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通過電視、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應用,以視頻或者圖像的形式,對音樂曲目進行生動表現,使學生在音樂欣賞課程中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另外,提高教師對于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效率,通過教學設備的帶動功能,以個性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更好地發展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教育。

(2)音樂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策略,提高綜合素養。小學高年級音樂教師首先要不斷提升自身音樂素質,通過不斷學習與進修的方式,提升專業素養以及教學能力,真正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其次,音樂教師在欣賞課程開始前,要充分備課,對不同音樂曲目表達的主題、內容等進行細化,并思考如何整理教學,使欣賞課程更系統、趣味性更強。同時,對音樂中表達的情感、各旋律及段落的表現力,做好自我鑒賞,才能幫助學生在教學中對音樂曲目實現整體的認知。再次,借鑒如奧爾夫的體態律動教學法等優秀教學方式,對教學過程進行變通,通過實踐與嘗試尋找到適合自己班級內學生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方法。最后,在音樂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將多元化的音樂風格融入教學過程中,通過對不同音樂作品內涵的分析、解讀,加強培養學生自我訓練,幫助學生提高識譜、演奏等多方面的藝術能力,實現學生音樂素養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3)創新音樂教學方式。一方面,幫助小學高年級學生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理解不同音樂的情緒與風格。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地區、民族音樂表達方式各不相同。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經過了中低年級的學習,對音樂表達已有了初步的掌握。音樂教師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對不同音樂風格與流派下不同類型的音樂效果進行整體特征的把握。另一方面,通過教學環境布置等方式,以豐富的畫面再現歌曲的情境,幫助學生對音樂旋律、音樂內涵有更全面的了解。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故事的導入、表演音樂劇等多種方式描繪出音樂場景。如人教版六年級《神奇的童話》中《三個小和尚》的教學過程,可以組織學生創編一個關于三個小和尚的音樂劇對歌曲情景進行再現。

(4)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對優秀本土音樂的欣賞教學既是對優秀本土文化的學習與了解,也有利于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在小學高年級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本土文化藝術,將具有本土音樂氣息的表達方式融入音樂欣賞教學之中。音樂與文化的整合、音樂與地方特色的融合,使學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家鄉,欣賞到家鄉音樂以及文化的魅力,更愛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祖國。

四、結語

當前,小學高年級音樂欣賞教學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開展面臨了一定的阻力。音樂教育工作者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要強調音樂欣賞對于學生審美情感培養的重要意義,通過音樂審美課程的教學創新,培養學生藝術氣質。通過不斷探索與創新教育實踐,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特點以及年齡特征,創造豐富的感官體驗,加強小學生欣賞的主動性引導,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實現小學生音樂欣賞課教學中的互動效果。

參考文獻:

[1]潘美姬.分析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策略[J].新課程(上旬刊),2015,(10).

[2]黃瓊華.運用多維教學提高小學音樂欣賞課的實效性[J].文教資料,2014,(17).

篇2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1915―)杰羅姆?西摩?布魯納曾這樣說道:“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換言之,興趣就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

在整個小學音樂教學課程體系中,音樂欣賞占據著非常關鍵的角色。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學生的音樂學習生涯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正處在全面發育時期的小學低年級學生。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小學音樂欣賞課,采用各種方法嘗試著讓我們的學生對音樂欣賞產生興趣,興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朝一夕培養、感化而來的。音樂欣賞課就起到這樣一種效果,只有欣賞了,才會去感知它,之后才愿意去主動了解它、接觸它,進而產生一種主動學習的強大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音樂就不是一種被動式的學習了,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享受。

二、小學音樂欣賞課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現狀及改善途徑

1.小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缺少興趣的原因

(1)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老師沒有遵循學生主體性的角色地位,雖然我校一直強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以學生為主,包括課前準備、課中學習、課后思考等。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并沒有根據學生的需要以及依據課程標準來進行授課。在這種局面下,音樂老師常常忽視小學生的主體性,依照著課本教材,按部就班地教授學生每一首歌曲。簡單一點說,該問題就是老師在完成自己教學任務的同時,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挖掘。

(2)音樂欣賞課堂缺乏創新。在音樂欣賞課上,大多還是音樂老師在講臺上依照著傳統的教學模板,一一講解著相關的音樂唱法,之后再一一彈奏相應的曲調讓學生去聽、去感受,這種情況下,學生就如同一臺臺迷茫的“小機器”,只是嘴巴上簡單附和著音樂老師,對音樂從里到外毫無感知。

2.小學音樂欣賞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實現路徑

基于小學音樂欣賞課在音樂課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必要性,結合著上述闡述的一些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1)課堂教學策略的轉變。①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當下的課堂教學優勢,比如多媒體等,清楚認識到學生在音樂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老師自己則是起到引導、督促的角色作用。換言之,在音樂教學中,老師決不能只看重自己的教學任務,要認清教育的本質,包括課前、課中、課后的一切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授課的實際性、效果性。在具體實施上,比如,老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音樂興趣點,大可不必完全照搬教材課本,抓住小學生的音樂興趣點,就意味著音樂課程教學成功了一半。②借助于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多元化的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情境。讓歌聲、畫面、動作、旋律完全融合,如此一來,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音樂想象力。除此之外,有一些歌曲與故事有關,像一些民間故事、寓言故事等,老師可以查閱相關的課件資料,以動畫/視頻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講解給學生,寓教于樂,歌曲欣賞與故事講述結合,增添學生對該音樂/歌曲的興趣。例如,在三年級《蝸牛與黃鸝鳥》歌曲學習中,老師可以將其故事化,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有旁白、有演唱。

(2)教學細節的精心設計。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敏銳的聽覺體驗能力是音樂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音樂欣賞對整個音樂教學相當關鍵,它是培養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

在教學的具體設計上,關鍵是導入,導入是一節課的起始環節。換言之,導入環節是否有效果,對于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欲望非常關鍵。低年級小學生正處在活潑好奇的一個成長階段,所以,在導入這一環節,可以讓其變得更加新穎、生動。從這一點可以得知,以往我們在音樂欣賞課上,學生為什么沒有興趣,主要是因為一節課的起點沒有把握好,甚至讓我們的學生絲毫感受不到這是“音樂課”,缺乏新意的課堂,定然無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感知欲望。比如,在欣賞《好孩子要誠實》這首歌中,結合上部分提到的課堂教學策略,首先引入一小段故事,在這里作為老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一件關于列寧小時候打碎花瓶的故事,學生不知道“列寧”是誰并不重要,故事的吸引點在于“打碎花瓶”,故事講述完之后,與學生展開討論。問一下學生:“你們有沒有犯類似的錯誤?有沒有主動承認錯誤?”當學生的注意力全集中在“犯錯、說謊、誠信”這些字眼時,接下來展開本節課的正題,學習、欣賞《好孩子要誠實》這首歌曲。

篇3

一、當前高中音樂欣賞課堂教學現狀

1.學生不重視音樂學科

高中學生面對沉重的高考壓力,無暇顧及音樂學科的學習,由于音樂不參加高考,很多學生甚至將音樂課的學習當成負擔。有些學生或許很喜歡音樂,但也迫于高考的壓力,不得不在音樂課上寫其他學科的作業。在考試重壓之下,學生認為音樂課可有可無,對這門學科沒有什么興趣。

2.音樂素質水平偏低

在對高中生音樂基礎素養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沒有重視音樂教育,很多學生上音樂課都不聽。學生在本該學習基本知識的年紀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時機,基礎知識的教學壓力過多集中在高中課堂上,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高效展開。部分學生追求流行音樂,對課堂上所講的音樂知識不感興趣,對音樂知識的了解不夠全面,對其他風格的音樂知之甚少。

二、對當前高中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建議

1.學生主體,注重師生互動

“老師教,學生學;老師講,學生聽”這種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適用于現今的高中教育了,音樂教師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成為音樂欣賞的主體,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音樂想法。

教師可以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指導學生成立音樂欣賞小組,就自己喜歡的音樂展開討論,交流音樂體驗。例如,在古典樂器的欣賞過程中,教師可舉辦一次“中國樂器大家說”的音樂活動:全班學生分為6人左右的小組,每組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樂器,琵琶、二胡、琴、古箏、蕭、笛子等,就樂器的發展歷史、代表曲目、演奏方式、流派特點做一次小組調研,在下次課上展示給同學們看。音樂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現場演奏,與同學交流演奏體驗。

面對一群已經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個性鮮明的高中生,教師要適當放手,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在豐富多彩的小組實踐活動中獲得音樂體驗,成為課堂的主人。

2.聽、想、唱、說,多感官調動音樂思維

音樂欣賞以聽為主,但如果整節課都讓學生聽音樂,學生就會覺得很疲勞,音樂欣賞課也就會上成催眠曲課。音樂欣賞課上,除了耳朵聽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動口、多動手,多感官刺激音樂思維,獲得更高水平的審美感受。

例如,在《草原小姐妹》這首樂曲的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提問式教學法,啟發學生思考:這首樂曲采用了哪種樂器進行演奏,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樣,表達了什么樣的情緒,同學們聽完之后有什么感受?教師利用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充分調動學生的音樂思維,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在聽完《草原小姐妹》這首琵琶協奏曲中的《草原放牧》一段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學唱,深刻理解這首作品,把握作品的主題形象。

音樂欣賞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聽、想、唱、說的能力,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拓展音樂視野,使得學生在理性認識的指導下高效完成音樂欣賞目標。

3.多種手段教學,激發音樂興趣

高中音樂欣賞教材中的作品大部分是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和世界經典作品,學術性較強,而學生由于音樂基礎素養的不全面,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表現出積極性,甚至明顯表示不喜歡、不感興趣。教師要采用多種手段,嘗試在音樂欣賞課堂中引入流行音樂元素,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

例如,在莫扎特古典音樂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莫扎特第40號交響曲與臺灣女子組合S.H.E的歌曲《不想長大》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感受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不同之處。

音樂欣賞是高中審美教育不可取代的組成部分,要想組織好音樂欣賞教學,教師就要從學生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審美積極性,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開展音樂具體知識的教學,將學生帶入音樂欣賞的具體意境中,真正讓學生成為音樂的“主人”。

改革當前高中音樂欣賞課堂教學現狀,并非一朝一夕即能完成的事情。每一位音樂教師都要總結教學實踐經驗,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需求,實事求是地進行教學反思,不斷探索研究,在一步一個腳印中提升音樂教學質量。

篇4

一、音樂欣賞課的意義

音樂可以給人以美感和幸福感,通過美感和幸福感,可以使人心情愉快。《樂記》中曾經記載道:“(音)樂者(快)樂也。”所以,音樂藝術有其特異的功能,通過它的美,它的激情、節奏,讓人們感覺到歡樂,獲得美的享受,陶冶情操。作為成長中的學生,音樂欣賞課可以讓學生接觸到不同類型的音樂,掌握音樂欣賞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思想世界,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綜合素質。音樂教會學生用美的眼光去看待社會,看待身邊的每一件事,感受身邊的愛和力量。音樂欣賞課教會學生用音樂的審美態度去創造美的能力。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其實處處都存在著美好,不同的美有不同的表現,有的是外表美,例如人的外貌、自然景觀的美,需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聽,探索出音樂中作者描述的那個世界,讓學生去了解那些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藝術。

二、音樂欣賞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通過研究國家標準課程的內容,一線音樂教師要想完善課堂,就要敢于創新。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例如,老師在上面講得熱火朝天,激情四射,然而學生卻無動于衷,思緒飄向遠方。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需求脫節,導致學生失去興趣,音樂活動的參與性低,使得音樂課失去原有的魅力。通過綜合分析,本文總結出中學生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學生的基礎水平相差甚遠

中學生的生源來源于不同的小學,因此,學生的音樂基礎水平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所以在開學之初,就應當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摸底,全面了解學生,方便日后對學生的教育有針對性,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才會更有自信和積極性。

(二)對音樂知識興趣不高

音樂知識相對來說是比較枯燥的,學生普遍認為音樂課就是唱歌跳舞,一旦教授一些知識,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而知識作為音樂課的一部分,教師自然很容易使音樂專業化,從而使課堂教條化。

(三)單一、極端的課堂評價方式

任何學科都有一個特定的評價方式,但是音樂課的評價方式卻非常的單一,成績的評定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一般而言,每個學校的音樂教學每學期有兩次考試,分別是期中和期末,將音樂基礎教育變得應試化、專業化,學生的審美能力并沒有得到多大的提升。因此,不能只通過簡單的考試,而是要通過平時的上課情況,可進行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等方式對學生考核,多種方式綜合考核,避免單一的方式。

三、中學音樂欣賞教學策略

(一)根據課程目標,選擇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中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的重要部分,選擇什么樣的內容,對課堂的教學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內容的選擇應當在新課標的要求下,結合老師的特長、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課題的目標等方面做綜合考量。首先針對學生的特點,選擇曲目,教學的曲目,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綜合藝術歌曲和與時俱進的曲目,提高學生興趣。其次要選擇不同的風格,提高學生素質,最后,教師要揚長避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構思教學環節,抓好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課程能否成功的重要環節,它不僅是教師對教學內涵和教學藝術的掌握程度的體現,更是整個音樂教學的教學思想、方法和理論,是上好欣賞課的重要保證。將新課程的理念和實際教學情況相結合,貫穿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獨特的方法,新穎的手段進行教學。此外,教學還要重視巧妙獨特的誘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習興趣,還要注意對課程環節的安排,采用深入式的教學。

(三)重視情感方面的教學,優化課堂教學

音樂是一門獨特的藝術,一方面,音樂很抽象,另一方面,音樂又是最能表達人類的情感的藝術,從音樂中,人們不僅可以感受到歌曲的美妙,同時也可以體會到音樂傳遞的一種情感和思想,從而獲得精神方面的力量。因此,在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下,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除了設定對音樂的認知目標外,情感目標也要生動可行。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音樂素材融為一體。教學實踐證明:情由境生,通過模擬、復制和創造一定的情景,再現音樂的意境,可以使學生對情感的認識更為深刻。所以,教師要懂得根據情感目標和學生的心理特征,創造音樂情景,讓學生觸景生情,在情景中完成對音樂的感悟。

音樂欣賞課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開拓欣賞美的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的改革促進了音樂課程的發展,同時在發展中也存在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學生對音樂知識興趣不高,教師的素質有待提升,課堂評價方式單一等。面對這些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巧妙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環節,再現音樂情景,讓學生在音樂中體會情感,逐步促進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音樂教師用書[M]石家莊: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

[2]中小學音樂教育[J]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94

篇5

當前,多媒體在大部分音樂欣賞課教學中的運用還是以多媒體呈現教學作為主導,還是以教師作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因此,反思多媒體運用于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中的現狀,對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是非常有幫助的。

2 給學生以感受的時間和空間

在音樂課上欣賞《龜兔賽跑》的時候,教師把《龜兔賽跑》的故事制作成多媒體教學課件,引導學生聽故事。等故事講完,課堂上的時間已經過了一半,教師還要在剩余的時間里講解音樂特點和故事背景等。這樣,時間就變得比較緊張了。教師提問學生:“這一堂課講解的是什么?”學生回答:“關于《龜兔賽跑》的故事。”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欣賞音樂的內涵、情節和音樂的元素。導入故事能夠指導學生更加有效地對音樂進行理解,但不可以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講故事上。并且,盡管能夠運用課件,可是課件的時間設計是非常關鍵的,由于播放課件是程序化的,不可以說慢就慢,說快就快。教師的意圖是指導學生更加有效地對音樂進行理解,卻違背了學習規律。

多媒體能夠集影像、動畫、圖像、聲音、文字為一體,是一種輔的教學方式。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可以一味地創設情境和畫面。如今的音樂課教學不可以僅僅注重使用一種什么方法、什么形式,而不重視音樂本身這項重要的內容。倘若教師僅僅是注重教學的形式,就會使課堂教學效率降低。因此,多媒體的圖畫是服務于音樂的聽的。若教師過多地依靠多媒體這種教學方式,就會使學生在理解音樂上只是為了視覺上的刺激,使音樂課成為了視聽課。為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務必要為學生聽音樂留下一些時間,與此同時,也要為學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間,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感受,且要激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加以表現。這樣,教師才可以更加有效地發現學生的理解是不是到位了。

3 在體驗中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要注重師生情感的交流。在傳授教學中,教師充滿感情的范唱和范奏、對學生的鼓勵的眼神,這些都是電腦所不能做到的。教師的個人角色、特定的教學語言、教態、板書和應變能力是自身最大的財富。因此,在制作課件時要有一個科學的設計,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要給教師留有自由發揮的余地,要給學生留有參與和交流的空間。課件的設計不能禁錮教師的教學行為,不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制作精美的課件,卻單單忽略了音樂教育的本質和目的;而應與其他音樂實踐活動形式(歌唱、演奏、律動、音樂討論、評價以及創造性活動)相結合,通過創造性的引導帶領學生理解音樂的內涵,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讓學生在聽、演、評、想象等多種形式的體驗下感受音樂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

4 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統一

在《彼得與狼》欣賞課教學上,教師為了讓學生對各種樂器的音色進行細致的感受,進而指導學生掌握不同的音色所代表的形象的不同:當出現一種新樂器的時候,教師就暫停音樂為學生講解;在整個樂曲結束的時候,學生感覺到非常疲倦,失去欣賞音樂的興趣;當教師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的時候,學生會非常茫然。

首先,每個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是不一樣的,教師一定要明確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不可以為學生強加過多的定義與概念,這種教學方式不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盡管應用多媒體教學是非常方便的,可是不考慮樂曲的完整性,隨意暫停音樂的做法是不合理的,這樣會打亂學生的思維,阻礙學生理解音樂。在眾多的教學手段當中,多媒體僅僅是其中的一種,教師一定要明確多媒體教學手段是輔的,不可以完全代替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有一部分教師感覺跟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多媒體教學具有明顯的優勢,幾乎在每一節課上都運用多媒體,尤其是一些示范課與公開課。甚至是在有些地方,要求在音樂評優課當中必須運用多媒體。這會使教師變得比較盲目,因而是一種誤導。比如,把教材上一些清晰的插圖加以掃描做成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師可以進行的范唱非得通過多媒體來播放;等等。貌似有了多媒體,音樂教師就不需要演奏和歌唱了。教師在音樂課教學中過多地運用多媒體而不重視傳統教學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只有使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統一起來,才可以真正地體現多媒體的作用。

5 更加有效地服務于教學目的

在教授學生《歡樂頌》的時候,有一部分教師首先提問:同學們知道《歡樂頌》的作者是誰嗎?你還知道關于他的哪些事情呢?在學生回答完,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補充一些內容,以致占用了過多的時間。教師又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了關于貝多芬的一些音樂,然后讓學生一起唱《歡樂頌》。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變得比較緊張,大大減少了欣賞音樂課的時間。

篇6

1、工科院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的必要性。以遼寧科技大學為例:遼寧科技大學是一所面向全圍招生,以工學為主,涵蓋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等六大門類的多科性大學。學校始建于1948年。1958年成立本科學院――鞍山鋼鐵學院,隸屬于原冶金工業部,是我國較早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1998年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學校轉為遼寧省與教育部共建共管,以省管為主。2002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鞍山科技大學。2006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遼寧科技大學。在對遼寧科技大學非音樂專業學生的音樂教育調查問卷中,得出以下數據及結論:

問題1、你喜歡音樂嗎?

從收回的200份有效問卷中我們發現,非常喜歡音樂的占70%,一般喜歡的占28%,不喜歡的占1.5%,不知道的占0.5%,由此可見,大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總體較高。

在大學生對音樂需求的程度調查中,我們假設“如果可以從小學習音樂,你愿意嗎”,其中愿意占34%、非常愿意占50%,不愿意占10%、不知道占6%。由此我們得知,大學生對音樂教育認知和需求整體較高。在互動問答中,也有大部分同學表示希望可以有更多機會接受音樂教育的希望。

清華大學早在1931年就設立了音樂部,并開設有《聲樂》、《器樂》等音樂欣賞課程。在美國,“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例,在大學普通必修課中規定:每一個學士學位候選人必須修滿不少于八門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的科目,每門一學期至少9個學分(修滿360學分即授予學士學位),其中音樂開有《音樂概論》、《交響樂》、《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羅馬時代音樂》、《貝多芬》、《歌劇》六門音樂欣賞性質課程。”

音樂教育是工科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音樂欣賞課程又是工科院校音樂教育最有效、最方便的教學方式,因此在重視工科院校音樂欣賞課程的同時,我們也要對現代工科院校的音樂新生課程的教學作以全新的設想。

2、工科院校音樂欣賞課教學設想。

2.1 課前設想:教材的選用。

2.1.1 《音樂欣賞(修訂版)》作者王健欣,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音樂欣賞(修訂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由天津音樂學院資深教授編寫。全書分為“中國音樂賞析”、“西方音樂賞析”上下兩篇。上篇為“中國音樂賞析”,分兩章簡要介紹了中國音樂的歷史和民歌、曲藝、戲曲、器樂的欣賞方法:下篇為“西方音樂賞析”,分為七章,以史為線索,介紹了西方音樂的主要流派、作曲家及不同題材、體裁的作品。《音樂欣賞(修訂版)》附帶的多媒體光盤,包括了書中所出現的全部音樂實例、樂譜、圖片以及相關背景介紹;同時對如何欣賞音樂、音樂的基本要素(旋律、節奏等)和音樂的結構(織體與曲式)以及音樂表演與欣賞等環節的區別與聯系進行了深入的講解;并通過典型而生動的音樂實例,介紹了音樂藝術的特殊性和表現手段;還包括可檢索的樂器小辭典和體裁小辭典,音樂欣賞基礎曲目以及唱片目錄。

2.1.2 《中外音樂欣賞》軟麗麗、李波編著,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音樂欣賞》是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學院、溫州師范學院、紹興文理學院、湖州師范學院五院校聯合組織編寫的“普通高校通識教育叢書”之一。全書共分四篇:西方古典音樂、中國古代音樂和中國近現代音樂。為便于學生學習,每篇都為兩個部分,即不同時期的音樂概述和音樂欣賞。該書以輔導大學生欣賞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優秀音樂作品為主線,著重介紹西方與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音樂概況以及音樂風格特征,介紹代表作曲家及創作思想、藝術成就、歷史貢獻以及與音樂欣賞有關的音樂知識。應指出的是,該書采用了與其他部分內容大致相當的篇幅介紹西方現代音樂及其作品欣賞,目的是由此彌補以往普通高校音樂欣賞類教材在這方面存在的不足。此外,本書還在每篇不同時期音樂欣賞的部分中,增設了“精彩曲目推薦”。

2.2 課上的設想:新穎別致的授課方式。在工科院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枯燥的理論知識講授、很難理解的高雅音樂欣賞和令人昏昏欲睡的中國古代民樂講解等內容,這就對音樂欣賞課程主講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樣才能利用新穎別致的授課方式將這些音樂欣賞課上的傳統問題一一解決呢?筆者有以下幾點設想:

2.2.1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音樂是一種聽覺上的瞬問藝術,對于不熟悉的音樂,我們很難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就對它產生深刻的印象。而“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將音樂、圖畫、情節有機地結合起來”,能給音樂欣賞課“創造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的聯合體,塑造一種美的氛圍,使音樂形象在學生的心靈巾產生巨大的影象。”

2.2.2 引人入勝的音樂傳說與音樂趣談。枯燥乏昧的講解會使學生在剛剛開始就喪失欣賞音樂的情趣了,而一段流傳已久的音樂傳說或是一個有關欣賞曲目、作曲名家的不為人知的音樂故事卻可以立即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里我推薦陳燦編著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歐洲音樂地圖》一書,書中除了有主要音樂信息的中外文對照和系統介紹歐洲主要國家古典音樂的活動與成就外,最值得借鑒的就是大量饒有興味的音樂故事解釋了音樂家不為人知的一面。

2.2.3 授課內容難易程度的把握。目前在國內還缺乏統一的工科院校音樂欣賞課教學規劃和教學大綱的情況下,各工科院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由授課教師的專業偏好而定。但工科院校學生的非音樂專業性特點又決定了這一課程的特殊性――不同于音樂專業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從專業音樂院校畢業的音樂教師決不能照搬原來的教學模式,而必須掌握好工科院校學生音樂欣賞課的授課內容向低程度、寬層面、高品位方向發展。

2,3 課后的設想: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篇7

1圍繞教學目標,做好音樂欣賞主體的設計

音樂欣賞教學目標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三個層面上的內容。對于小學音樂欣賞課來講,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過程逐步達成目標,讓學生在現有的認知層面上去接接受主體欣賞內容或片段,完成教學大綱教學目的需要,完成三維目標。緊扣教學目標,才能不偏不倚地朝著既定目標去實現音樂審美和鑒賞,才是完成有目標、有方向的前置設計。例如:在六年級上冊《洞庭魚米鄉》這一課中,我所制定的目標是欣賞《洞庭魚米鄉》,感受湖南民歌風味,了解中國民歌的基本屬性,能通過這類民歌特點,了解湖南魚米之鄉的廣袤和熱情,體驗輕松愉快的情緒。所以我在前置性設計中我主要讓同學們做好以下三個面的前置準備:一是演唱方式有別于其他民歌演唱方式的差異,并具體說明;二是歌曲歌詞與《魚米之鄉》曲名的關系,展開說說我們湖南;三是你怎么理解歌曲的演唱情緒。以上三個問題的前置性準備,我緊扣本課欣賞審美主體,初步了解地域性民歌特點,了解湖南洞庭魚米鄉的人文地理知識,以及對后續民歌學習做好鋪墊。

2圍繞教學重難點,做好音樂欣賞常識的設計

音樂欣賞的重點、難點歸根結底就是音樂理論專業知識和音樂藝術素養綜合知識的認知難度,主要包括基本音樂概念、基本音樂理論、基本音樂技能等。圍繞重點和難點,做好其涉及到的專業音樂知識的前置學習,這對緩解音樂欣賞課堂教學的干煸、枯乏,導致教師一言堂、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起到積極作用。將涉及到的音樂概念、常識等通過提煉、歸納,通過前置學習和了解,將對課堂產生不同凡響的效果。在如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教學重點、難點是了解該曲的曲式結構,能準確辨別此三部曲式的準確位置。圍繞這樣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我的前置性學習內容包括以下四點:一是了解什么是三部曲式,大家可設計一個自己認為最簡單明了的表述方式;二是《北京喜訊傳邊寨》主要用了哪幾種樂器來演奏,你最印象深刻的有哪種?三是此曲你最喜歡的旋律是哪一句,能哼出來嗎?四是你們對音樂創作背景有哪方面的了解。以上四個方面的前置性學習設計,包括了對常識性音樂知識的課前了解,對演奏樂器的進一步熟悉,也為段落劃分做好了準備。課堂中,通過分組討論,三部曲式各組都有一個比一個更精煉的理解,有些用詞語組句的方式來表達,有些用實物粘貼的方式表達,最后我再說我的理解“a-b-a”,課堂一片熱烈氣氛。

3圍繞學生認知,做好音樂欣賞趣味的設計

不論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音樂欣賞教學的核心就是聽。在培養學生聽的興趣上,如何來分解樂曲的內容,并按照音樂性,圍繞學生的認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欣賞的過程中來,是上好一堂音樂欣賞課的前提條件,所以,將欣賞內容兒童味化設計變得尤為重要。如欣賞《拉德斯基進行曲》,六年級學生對節奏非常敏感,在這首雄壯輕快的樂曲中,哪一段音樂讓自己會有英雄凱旋而歸的成就感,你會用什么式表現;在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演奏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有意思的花絮。再如欣賞《天鵝湖組曲》,該曲已經成為芭蕾舞的代名詞,它以輕巧、明快,讓人喜愛的舞蹈表演和美妙動聽的音樂,給我們留下了永遠難以忘懷的美好的記憶和感觀上美的享受,在前置學習環節中,我除了設計對作曲者和對旋律的了解外,要求大家了解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腳的舞蹈性姿態,在音樂的伴奏下誰能呈現芭蕾舞的動作基本。在前置性學習中,設計部分欣賞過程中涉及到的部分音樂表現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都能為課堂添色不少,讓欣賞課的環節不再居于流程,導致枯燥乏味。激活課堂活力,大膽嘗試教學觀念改革,積極深入課堂,探究課堂活力,用音樂的跳動改善沉悶的欣賞課堂氣氛是我們音樂老師的責任。實踐證明,激發學生對音樂欣賞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通過前置性學習的探究,圍繞課堂核心環節,巧妙的進行前置學習設計,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自由徜徉在音樂的世界里,用孩子們自己的理解,身臨其境地感受音樂傳遞的力量和美。

參考文獻

[1]張洪瑋.你不可不知的中外50首欣賞.南海出版公司.

篇8

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同樣,沒有批判和否定就沒有常青而旺盛的生命之樹。我們單從音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各種樂派的交替更迭就足以看出求異思維對音樂文化的巨大推動作用。教學中大膽地讓學生說不.實際上就是對傳統文化遺產的批判性接受和創新性發展,也是素質教育形式下對我們每一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二、突出主體,重在欣賞

傳統的欣賞教學已愈來愈不受師生的歡迎。因為它以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為途徑,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于中學生年齡特點及社會環境等原因,教材中的某些音樂作品(特別是時間較長的作品),不容易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于是往往出現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如醉如癡,學生聽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尷尬場面。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欣賞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聆聽的習慣。有時,教師一味的強調作曲家的創作目的、表現意圖,而忽略培養學生欣賞習慣,把自認為最完美的理解“灌”給學生,把音樂作品說“死”、說“僵”,也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

于是,我們便探求一種新的欣賞途徑:不從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創作意圖,而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去欣賞、感受、討論、表現音樂。突出主體,重在欣賞。如上《梅花三弄》一課,組織教學后,教師只作簡單導入(今天我們要欣賞一首非常有名的古曲《梅花三弄》,聽完曲子后,每個人都根據音樂給你的感覺,找一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以激起學生興趣,接著便讓學生初聽,因為學生己適應這種教學,彼此都非常認真。初聽部分曲子后,教師讓學生說說音樂特點,各自感受。有同學說這首作品節奏平穩、曲調流暢,有一種清雅高潔的感覺,然后他隨著音樂投入地朗誦了一首《詠梅》。曲子聽完后,有的同學畫了一幅梅花凌霜傲雪圖,還有的同學自己編寫了一首《頌梅詞》,這樣,教師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為合作伙伴。無需步步傳授,學生已把內涵基本體驗和感悟,并展示了各自己特有的才華。最后,教師對作品背景、樂器情況作簡單介紹,即可完成教學。

三、好的欣賞音樂的方法,可以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賞音樂的關鍵是傾聽。怎樣培養學生傾聽的興趣并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是上好一堂音樂欣賞課的前提條件。下面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的一些方法和體會。

1、故事導入法:孩子都愛聽故事,中學生也不例外,針對這個特點。可在傾聽樂曲前講一下關于這首樂曲的奇聞佚事,象海頓的《驚愕交響曲》的故事,聽完故事,一下子就有了想聽這首曲子的欲望。這時再讓學生們聽這首曲子,一定是“兩只耳朵豎起來”。

2、聽音樂取名法:孩子都有表現欲,于是我們可以用給你聽到的樂曲起名字的方法來吸引他聽音樂。如欣賞《玩具交響曲》時,邊聽邊提示他們。聽到了些什么聲音?(鳥叫、水響)是現實生活中的鳥叫、水響嗎?(不是,是什么東西模仿出來的)那么是什么東西可以模仿發出這些聲音呢?(公仔、玩具)……由此一步步引導他們達到教師吸引他們聽音樂的目的。

3、談天說地聊天法:中學生的知識面比小學生寬了很多,對生活對社會也有了自己的認識。這時的他們渴望了解更多的他們的經歷體驗無法感受到的東西,教師正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可以講一些教師親身經歷的對音樂的一些感受。看一些演出的感想。這種體驗的分享,同樣會感染學生。

篇9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說:“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 ”。音樂欣賞如果只注重“聽”,很難調動起學生的興趣,達不到欣賞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圖片或多媒體等展示方式,讓學生通過“看”來感受音樂所傳達的內容,調動起學生的興趣。

如欣賞《美麗的鳳尾竹》一課,我提前準備了美麗的傣家竹樓、展翅的孔雀等圖片,學生走進教室就被美麗的傣家風情所吸引,欣賞起音樂變得更加容易,更加愜意。欣賞《保衛黃河》時,我邊播放音樂邊播放黃河波濤洶涌、人民軍隊奮勇作戰的場景,同學們個個身臨其境,熱血沸騰。通過“看”進行音樂欣賞,實現了視聽的結合,很好地達到音樂欣賞的目的。

二、唱――演繹音樂、表達情感

唱是表現音樂最基礎、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欣賞教學中最常用的輔助手段。反復欣賞,加入模仿、創造的“唱”,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理解音樂,從而創造性地表現、再創音樂。如欣賞《雙節棍》時,可以先讓學生聆聽,明快的節奏、富于動感的音樂很容易調動起學生演唱的欲望,再讓學生跟著音樂唱,同學們興致勃勃,激情演唱,既達到欣賞目的又充分學會表現。

三、演――身臨其境、表現音樂

音樂與表演可謂好姐妹,許多曲目都可以通過表演來演繹。“演”對音樂欣賞具有表達和激發興趣的作用。欣賞標題音樂、歌舞劇和故事音樂等都可以讓學生通過“演”來表現。如歌劇《卡門》,音樂雄壯、有力。教師先引導學生完整聽賞音樂,在了解情節、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有兇猛的斗牛,有英勇的斗牛士,有喝彩的群眾……一派熱烈歡騰景象。接著讓學生講講所了解的關于斗牛的知識,然后出示課前準備好的道具請學生模仿斗牛動作進行表演,最后邊聽音樂邊“斗牛”,同學們熱情高漲,躍躍欲試。實踐證明,“演”能活躍氣氛,體驗樂趣,加深理解,有效促進欣賞效果的提高。

四、奏――發揮特長、豐富課堂

演奏是表達音樂的重要方法,如今素質教育得到普及,各種樂器走進千家萬戶,很多學生自小習得一種或多種樂器的演奏。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利用特長生參與教學,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欣賞自己同學的演奏往往較純粹的“聽”音樂家演奏更有意義,更容易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在欣賞教學中,我結合具體曲目,嘗試自己或請學生演奏。如欣賞《戰臺風》,我課前了解班里同學學習古箏的情況,請他們提早做好準備。課堂上,首先完整聽賞音樂,然后請同學演奏。她們演奏的古箏曲《戰臺風》吸引了全班同學,大家投來羨慕與贊許的目光,這時,我請大家說說兩次聽賞的感受,大家紛紛表示同學自己演奏的現場版更具感染力,更激動人心。隨后進行分段欣賞,現場演奏每個段落,清晰明確,同學們很容易將段落理順,整節課迭起。再如欣賞《賽馬》,我將二胡帶到了教室中,以最直觀的方式進行介紹,并用多媒體播放二胡演奏錄像,讓學生觀看聆聽音樂片段。學生親眼目睹了二胡的外形和演奏,初步感受了二胡豐富的表現力,再欣賞本班同學的二胡齊奏,他們邊拉二胡邊舞動,展現萬馬奔騰的熱烈場景。大家觀看演出、欣賞音樂,不時發出陣陣歡呼,在愉快氛圍中感受音樂與二胡的魅力。將樂器演奏帶進欣賞教學,為特長生提供了展示的舞臺、促進了特長生的藝術學習興趣與技能的提高,拓寬了班級學生知識面,有助于全體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五、動――綜合運用、全面提升

篇10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老師想盡各種辦法,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向音樂,引向音樂的藝術內容、藝術形式及音樂的情感內涵。課堂中,采用各種形式多樣的方法,游戲、律動、音樂問答等等,課堂變得五花八門、熱鬧非凡。據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小學欣賞教學表現于聆聽參與;節奏參與;體態律動與舞蹈設計;樂器演奏參與;游戲參與等欣賞活動中,而且這些活動又不是人人都喜歡、能夠駕馭、教學效果好的。沒有深化和完善,就沒有達到真正幫助學生內化到情感層面的效果。

(一)遵循音樂教學規律,完成欣賞任務的需要。

《音樂課程標準》:對音樂教育的基本認識應定位在兩個層面,就是“音樂中的教育”和“通過音樂進行教育”。音樂欣賞教學的重要性也應體現在“欣賞中的教育”和“通過欣賞進行教育”兩個方面,這既是欣賞教學的途徑,更是欣賞教學所要達成的目的所在。

(二)回歸音樂美本質,提高欣賞質量的需要。

從音樂美的本質來說,音樂的進行過程實際上就是情感的展示與變化過程。音樂作為情感的載體,雖沒有語義性卻是最生動的心靈語言,音樂欣賞教學應該更注重情感的體驗和交流。在欣賞教學中,要牢牢把握音樂這條主線,通過音樂情緒與情感的特質,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情感強度,達到情感的審美升華。

(三)、推進欣賞教學改革,轉變學習方式的需要

音樂的不確定性給予了音樂聽賞豐富的想象空間,課標中描述“要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見解。”這是培養學生個性、讓他們在課堂中張揚個性的體現,其前提之一遵循以聽賞為主,不用老師過多的講解代替學生的聽覺的原則。前提之二就是要遵循尊重學生的理解,不用老師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感覺,不用成人化的方式代替學生的學習原則。因此,開展聽唱奏融合教學是推進音樂欣賞教學改革,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需要。

欣賞應該達到三個層面,美感階段,至善階段、至純階段,欣賞為學生內化情感學做人。到了小學高段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欣賞音樂的能力和音樂表現技能,而音樂欣賞課教學法混亂、不從學生能掌握的角度入手的現狀不能很好地滿足欣賞教學的需要,迫切改進欣賞教學法,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內容,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為主題服務,最后達到尊重學生個性化心理的需求,內化學生心靈,豐富學生的情感,塑造學生的人格。

二、問題研究的實施過程

人對音樂作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分成三個階段:1、美感階段;2、表達階段;3、純音樂階段。如何使音樂能力層次不齊的學生都得到自己的獨特音樂理解和感受,我們研究了兩種教學模式,適合于擁有不同音樂能力的學生。

(一)“活動――體驗――理解”教學模式及策略

1、補充相關的音樂經驗

在欣賞二胡曲《良宵》時,學生對樂曲的寫作背景有深刻的認識,能極大的幫助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作曲者劉天華:字壽椿,江陰城內西橫街人。我國近代杰出的民族器樂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是劉氏三兄弟中的老二。在劉天華以前,二胡只出現在婚喪嫁娶的小樂隊里,以及街頭賣藝時。當時二胡被一些中國人和外國人所輕視,認為我國的民族樂器是沒有前途的。而劉天華先生卻立志要把民族音樂推向世界舞臺,要與西洋音樂并駕齊驅。為此,他奮發學習,到處求師拜友,艱苦的學習各種民樂。同時,他也學習西洋音樂理論,改革二胡及其演奏方法。他先后創作了十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二首合奏曲等。并在高等學校開設了二胡專業課,將二胡搬上了獨奏舞臺。

修正:

在欣賞二胡曲《賽馬》時,學生對樂曲的寫作背景有深刻的認識,能極大的幫助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賽馬》,黃海懷創作與1959年,1964年第四屆“上海之春”二胡獨奏比賽的新作品。結構是常見的帶再現的單三部。它以二胡這種簡單的民族樂器,使用多種演奏技巧,表現了賽馬時那種萬馬奔騰、蹄聲“得得”的壯觀場面。聽來使人仿佛置身于千軍萬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隨著跳蕩的節奏而心潮起伏,對遼闊神秘的內蒙古草原無限神住,同時也了表達內蒙人民對草原、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在此曲中,黃海懷將一個整段的樂曲用撥弦技巧奏出,使該曲風格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成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以《草原就是我的家》為例,要補充的音樂相關經驗有很多,如蒙古的生活、民居、服飾、擠奶、騎馬、放牧、人文、風情、音樂、民族語言、風俗等等。讓學生了解蒙古的生活,讓學生欣賞一些蒙古的風光片。在介紹相關音樂經驗時要挖掘它的音樂性,和音樂無關的內容盡量少說或者不說。

音樂作品和學生之間的“代溝”,是學生聆聽的最大障礙。只有將這個障礙消除,才能做到真正的聆聽。

2、開展充分的音響聆聽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已能夠安靜獨立的全面聆聽音樂作品。所以音樂教師要要求學生靜下心來聽。

聽的方式有:全曲聆聽、重點段落聆聽、視聽配合聆聽、主題組合聆聽、身體律動配合聆聽。

(1)全曲聆聽

全曲聆聽時欣賞音樂的最基礎方式。

(2)重點段落聆聽

在教材中,每首欣賞曲目都有明確的重點段譜子,音樂教師要充分意識到音樂重點音樂段落學習對整首作品欣賞學習的作用。學生著重聆聽重點段落,是欣賞教學的最有效方法。

(3)視聽配合聆聽

音樂欣賞配合圖片、影片欣賞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但不要連續實施太長,容易造成喧賓奪主的局面。以音樂為主,視覺為聽覺服務。

(4)主題組合聆聽

新教材的呈現方式都是以“主題”的形式出現的,學唱歌曲之后便是同類型的欣賞曲目。在欣賞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設定主題,然后從主題出發,打破冊與課的界限,重新組合教材是一種很好的欣賞聆聽的方法。

a.相關主題的重組

可以組合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演奏樂器但是同一主題的音樂作品來做為欣賞的教學內容。

如在《走進舞曲》的音樂欣賞課中,選擇《小步舞曲》(鋼琴獨奏)、《馬刀舞》(管弦樂)、《青春舞曲》(聲樂)來展開欣賞課的教學。

b.逐層深入的重組

欣賞課《感受回旋曲》,從聽賞《波基上校進行曲》入手,直至創作《xx回旋曲》,層層深入,展開教學。

c.比較欣賞的重組

比較欣賞法是欣賞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運用它來重組教材也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方法。

如《小白菜》和《太陽出來喜洋洋》放在同一堂課上欣賞,迥然不同的音樂會使學生對音樂情緒的感受、對音樂形象的理解水到渠成,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5)身體律動配合聆聽

聽音樂表現律動必須是老師引導學生感覺音樂中的強弱、快慢、長短、高低、音色、曲式,讓學生發自內在對音樂直覺的動作反應。其動作不須經過修飾,完全是原本自然的身體動作,像是:行走、跑步、跑跳、旋轉、扭動、搖擺等。隨音樂做身體律動是用身體動作來反應聲音。

3、創設逼真的音樂情境

如:五年級下冊第二課《歡樂的村寨》欣賞《阿佤人民唱新歌》,創設欣賞情景。

1、謎語導入:“生在樹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墻。”

2、學生猜謎,師同出示其圖片

3、欣賞苗家人歡慶的熱烈舞蹈場面的視頻。

4、師生一起看視頻,學習舞蹈,大家一起跳。

5、老師導入:你們知道苗家人在慶祝什么嗎?仔細聽,答案就在歌里面。

6、初聽作品。

……

通過情景的創設,使學生和陌生的少數民族音樂有了交集,幫助了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積累了前期欣賞素材。

修正:

如:欣賞《白毛女》,創設欣賞情景。

1、 創設情景、激趣引入:教師舞蹈表演《白毛女》,讓學生猜選自哪部電影里的音樂。

2、 學生展示課前收集電影《白毛女》資料情況,教師進行點評。

3、 欣賞《白毛女》中的一些音樂資料的視頻。

4、 師生一起看視頻,學習舞蹈,大家一起跳。

5、 老師導入:你們知道《白毛女》所講述的故事內容嗎?仔細聽,答案就在歌里面。

6、 初聽作品。

……

通過情景的創設,使學生和陌生的音樂有了交集,幫助了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積累了前期欣賞素材。

(二)“體驗――理解――品味”教學模式及策略

1、組織有效的音樂練習

音樂欣賞教學的反復性是由音樂的這種特性所決定的。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稍縱即逝,只有記憶才能抓住它,而記憶最有效的方法是反復,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和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經過不斷深化的過程,必須進行反復欣賞和練習。常規經驗告訴我們,當欣賞一首作品時,聽得多了對音樂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教學時間不容許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聽,只好選擇最有效的方法――用演奏將旋律深化。

演奏是對樂曲的二次創作,演奏方式可以分成兩種:旋律演奏法和節奏伴奏法。

a.旋律演奏法:讓學生用樂器(例如:豎笛、口琴、口風琴等),將整首樂曲或者重點段落演奏出來。針對演奏水平不一的學生,要分層次要求。演奏水平高的學生要求整首樂曲,一般或者較差的學生,要求重點樂句和樂段即可。

b.節奏伴奏法:一邊聽音樂,一邊隨音樂表現節奏,讓學生綜合聽覺、認知、技能,與作曲家、樂團、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結構簡單、節奏明顯、速度適中的樂曲均可在欣賞的時候一起演奏。在欣賞過程當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良好的節奏感,正確的演奏技巧和與他人合作的意識。隨音樂演奏,最簡單的就是打強拍、打拍子或是某一個固定的節奏型,學生分組用不同的打擊樂器演奏不同的節奏,就可以形成合奏,完全靠聽奏而不需要視譜。老師根據樂曲節奏的特點設計節奏型,并用不同的符號畫成“圖譜”。每一種符號代表某一種節奏,而每一種節奏可用人聲、身體樂器或節奏樂器來表現。

如把貝多芬《土耳其進行曲》作圖譜設計,符號及表現方式:“”表示碰鈴、大鼓、吊鈸。“”表示圓舞板、木魚、搖響板。“~~”表示鈴鼓、串鈴、沙球搖奏。學生視圖演奏,易學易記毫無壓力,很快地就能奏出優美雄壯的音樂。

2、展開豐富的音樂想象

小學中高年級的音樂欣賞要從作品中提煉音樂的要素,如節奏、節拍、音色、速度、力度等,并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要素對音樂情緒和音樂形象的影響作用,同時把音樂要素這一知識點置于形象的音樂情境中也更利于學生的理解。音樂欣賞整合了個體在聽覺、視覺、動作、認知和感性等各方面的運作。這一切為學生展開豐富的音樂想象提供了強大的保障。

3、忘我的進入音樂角色。

音樂不同于繪畫、雕塑、舞蹈或詩歌等藝術形式,由音符所編織的藝術形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沒有視覺或觸覺的直接性和空間感,也沒有“言之有物”或“言不盡意”的語義性,音樂形象只有聽覺上的間接性。德國美學家萊辛說:音樂里的孤立的單音它們并不指什么,也不能表達什么;音樂是由能打動感情和表達情感的先后承續的音組組成的。這樣的音組是作曲家表達內心豐富情感的依托,也是聆聽者感受和鑒賞的憑借。因此,音樂是溝通作曲者與聆聽者之間的感情的橋梁,具有間接性。因此,要領會音樂作品,就需要用一種主體器官:即聽覺。由于不可視性,聽覺所獲得的形象,也就必然是間接的。作為個體的作曲者和聆聽者由于生活經驗不同,對音樂的感受是不盡相同的,因此他們之間的交流和接觸是模糊的、抽象的、不完全的和間接的。

每個人的音樂角色都是主觀的,完全與眾不同的。在聆聽理解和二次創作之后,每個學生都擁有了一個獨立、獨特的音樂角色。

三、結語

學生有了欣賞音樂的動力,懂得了欣賞音樂的方法。從消極地接受、索取,變成積極主動地發現和創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內驅力。學生的聽音樂的能力加強了,理解音樂的能力加強的,自然喜歡上音樂欣賞課。與此同時,學生并充分掌握了課堂器樂,擁有了音樂自信,真正成為了音樂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金亞文主編的《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2003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王英奎主編的《音樂新課程教學法(義務教育階段)》,2003年11月開明出版社出版

篇11

[3] 孫遠路.西南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工作勝任力主要構成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11.

[4] 馬岳勇.少數民族文化語境中的新疆雙語教育[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3).

[5] 徐建平.教師勝任力模型與測評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

篇12

在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學生和教師問卷調查中,共發放問卷351份,回收339份,回收率達到96.8%,因此保證了本次調查的有效性。調查對象為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不同系別的學生以及個別開設公共課的教師。

(一)學生方面現狀與分析

1.學生音樂基本素質現狀與分析。

通過調查得出如下數據:99.2%的大學生在音樂的喜愛程度方面表示非常喜歡;在識譜基礎知識理論方面,46.6%的大學生表示五線譜和簡譜都看不懂,54%的學生表示稍懂簡譜;只有9%的大學生既看得懂簡譜有看得懂五線譜。在音樂風格、所屬流派、著名作曲家及曲目等音樂欣賞知識方面,74.8%的大學生表示不太了解,其中甚至有10.2%的學生一點都不了解。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當前漓江學院的學生音樂基本素質比較薄弱,接觸高雅音樂作品很少。

2.開設公共音樂課滿意度現狀與分析

通過調查得出如下數據:對于目前階段所接受的音樂教育方面,71.3%的大學生認為不滿意。通過現場詢問得知最主要原因:他們認為開課種類不多,授課內容吸引力不足。在自身音樂素質提高上成效不明顯;但是89.2%的大學生認為公共音樂課是很有必要開設的,從此點看出學生們很有原意上音樂欣賞課但對現階段開設的音樂課不滿意。大學生選擇上公共音樂課的原因很多,其中是為了提高自身的藝術審美修養只占總人數的31.6%,更多的大學生選修此課的原因是為了該課程的學分。

對數據進行分析后可以得出,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學生的音樂基本素質普遍較低,造成極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原因是在中小學階段的所受的基礎音樂教育相對比較薄弱,家庭居住地在城市的學生的音樂素質往往好于來自農村的學生。大多數大學生都認為在高校開設公共音樂課是非常必要的,他們愿意選擇上此課,反映了目前漓江學院大學生們非常希望能夠提高自身在音樂藝術上修養。對于學分比提高自身音樂素養更重要的觀點可以得出他們的上課動機在思想還存一定偏差。

(二)師資現狀與分析

通過調查統計,漓江學院的公共課大多數是由輔導員兼任,碩士學歷的教師占89.7%。職稱方面,教授占5.8%,副教授占5.8%,講師占67%,助教占20.5%。公共音樂課也不例外,由學位學歷與音樂專業相近或相同的輔導員擔任。開課能否審批的標準以上交的開課申請和課程大綱為依據。師資力量略顯單薄。

(三)教學現狀與分析

1.課程內容開設。

在課程內容開設方面,絕大多數以音樂欣賞課程為主。在音樂美學、聲樂、器樂、合唱指揮等知識方面的課程開設很少。在開設課程上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教師就開什么樣的課。由于音教系專業老師在某種程度上不愿上公共音樂課,這就造成公共音樂課的開課種類有限。數據顯示,有39.1%的大學生認為,現階段公共音樂課程的種類不能滿足自己對音樂的學習需要。56.4%的大學生認為教學內容單一,不夠豐富。

2.教材使用現狀與分析。

通過調查得知,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在公共音樂課程上沒有統一的教材,教材的設定主要根據任課教師上課內容自己選擇、安排使用教材。學生手中無教材,只能通過教師的講授和課件來學習課程。因此導致教學效果的相對低下。經調查,43%的大學生認為擁有教材可以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

3.教學設備現狀。

漓江學院公共音樂課都是被安排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全院公共教室只有一間配備鋼琴,但完全申請不到,幾乎全供音樂專業學生上課學習使用。調查數據顯示,54%的大學生認為光是通過多媒體來感知音樂不足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可以看出漓江學院公共音樂教學中資金投入較欠缺,教學設備配備不全,例如課上應用到的樂器等。公共音樂實踐活動場地相對較缺乏。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著漓江學院公共音樂教育的進一步推進和發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音樂素質的全面培養。

二、漓江學院公共音樂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漓江學院公共音樂藝術教育存在如下問題:在師資方面,沒有專任的教師擔任課程,大多數由輔導員兼職,專業不同,水平層次不一;開設課程內容較單一,主要以欣賞類為主,應用型的課程只有合唱指揮一門,但是因教室沒有需要的樂器而不能完成預期的技能訓練;教學設備較缺乏,所有公共教室只有一架鋼琴,此教室往往只供音教系學生排課使用。

三、促進獨立學院公共音樂藝術教育發展建議

(一)總結獨立學院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內容

在高校中,對于非音樂專業學生,公共音樂藝術課在培養學生音樂素質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也是高校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普通高校來說,近年來對公共音樂藝術教育中的社會、文化和育人等方面越來越重視。獨立院校在非音樂專業公共音樂課的目的是使大學生們培養音樂的審美意識,提高在音樂方面的鑒賞能力,形成音樂的審美修養,從而促進大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因此,對于非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掌握一定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技巧對于大學生鑒賞音樂、表現和創造音樂美的能力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在高校中公共音樂課屬于公共選修課,課時量一般設置為一個學期。在有限的課時量里,完成教學任務,更好的達到教育目標必須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以注重學生的需求為主,與課外實踐教學活動相結合來開展公共音樂課教學活動。讓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更多的通過課外實踐體驗吸收課堂上傳授的知識,由此來達到課程預期的教學目標和任務。

在公共音樂課教學內容上,要做到與時代銜接。在學習古典音樂、傳統音樂課程時,可以適當的將現代音樂加入到課堂教學當中,根據課程需要可以增添一些有積極影響的流行音樂來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對于當代大學生,流行音樂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社會生活的需要,反映當代大學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在思想和輿論導向上對當代大學生影響重大。因此公共音樂課教師應該多考慮學生的需求,把一些流行因素帶入傳統音樂、古典音樂的講授中。

(二)改進教學環境與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調查得知,現在制約獨立院校公共音樂教育發展的因素很多,最主要因素之是教學設備不足、場地缺乏。筆者認為,獨立學院應該在公共音樂教育上多加重視,逐步完善獨立學院公共音樂教學設備,為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資源、建立良好的環境。例如設置專用的公共音樂教室,配備多媒體的同時,購買一些專供此公共音樂教室上課的樂器,如鋼琴或電子琴等,可以有效促進教師教學活動更好的開展。在開設合唱指揮課程時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場地和樂器的使用,一間普通的教室擺滿了不能移動的凳子和桌子,對于合唱指揮課程來說,無疑會喪失了它的實踐性,更多的只能開展成為合唱欣賞課,通過PPT或者視頻讓同學們體會原本應該實踐操作去體會的技巧。另一方面為了更好達到教學效果,可以有效利用網絡,可以將教師們的音樂課件和教案放于網上,讓公共課教師之間相互評課、相互學習、對教學心得進行交流;同時選修該門課程的學生也可以通過此平臺與任課教師進行交流討論,表達意見。

篇13

一、中職音樂課程教育的重要性

音樂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現代教育開始注重素質教育,音樂在素質教育中是一項重要的科目之一,對塑造品格、建立獨特品位、提高審美修養都有著重要作用。在中職教育中,音樂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由于這些中職生的年紀較小,所學知識和所受教育不完善,因此需要通過音樂教育來強化他們的情感認知,塑造他們的良好品德,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這個時期也是開展音樂教育的最佳時期,音樂所帶來的作用具有可靠性、實踐性和服務性。音樂教師應該通過專業的知識、豐富的課外活動、創新的教學模式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方式去教育學生,讓他們接納音樂,主動感受音樂,積極學習音樂,從一段段音樂故事中去體會其真實內涵和意義,去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高雅的品位和對音樂獨特的見解。

二、中職音樂欣賞課教育模式現狀

教育部已經針對課堂教育的新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落后、單一枯燥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不能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達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中職音樂教育中,教師不注重跟學生的交流,只是一味地傳授知識;由于學生對所學音樂的背景故事和其真正內涵無法掌握,導致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只是單純地去聽,不能更好地去思考,去用心感受。音樂老師不注重學生的感受,不去了解學生對于音樂的喜好和看法,甚至在上課過程中與學生零交流,不去理會這些中職生的學習態度,從而出現學生在課堂上做其他事情,不專心聽講的現象。此外,多數音樂老師不能做到聽覺與視覺的結合,不能將一段音樂給予學生直觀的畫面感受,而是采用板書的方式講解,然后再播放音樂,這種方式很難讓學生去感受音樂的深意,更達不到音樂教育的目的。

三、探索中職音樂課程創新教學理念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新的“新課標”對學生教學提出了新要求,認為興趣才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中職的創新教育首先就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只是單純地將音樂灌輸給他們,這樣容易讓他們產生聽覺上的疲勞,達不到音樂教學的目的。如何采用積極有效的新方法進行教育,成為教師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利用學生都喜愛的樂于接受的音樂去跟學生溝通,這樣便于他們對課堂形成積極的響應,才能達到音樂陶冶情操、塑造情感思想的目的。另外,還可以運用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多媒體已經普及到各行各業,在教育中也不例外,利用多媒體進行音樂教學,可以將視覺很好地與聽覺相結合,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傳統的音樂教學方式只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聽極端具有深刻背景含義的音樂,但是由于中職生在很多知識方面較為欠缺,并不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以及深刻含義,由此并不能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講述音樂的來源,所具有的深刻內涵和背景故事,讓學生們首先對這段音樂感興趣,再結合多媒體的播放,讓學生去靜靜地感受這段音樂,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例如,《黃河》這首音樂,教師首先介紹音樂產生的背景環境和音樂內涵,再借助多媒體播放,通過畫面、色彩、音樂,讓學生在教室就能感受到這首音樂的磅礴氣勢。對學生來說,這種方式更有吸引力。

(二)完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

中職學校教師要想通過完善教學設計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首先得了解學生喜歡的音樂類型傾向、對教學方式的看法和建議,掌握學生熟悉的音樂作品,從而通過這些方式去接近學生,便于學生接受,產生興趣。教師在上課中,還應該用參與式的方式積極和學生互動,對學生進行提問,了解學生上課的態度,讓學生站起來交流自己聽完音樂后的感受,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的形式,自由討論音樂的內在含義和想表達的情感。通過運用參與式的方式,教師不用再單純地播放音樂。教師還可以采取讓學生聽音樂畫畫的新模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對音樂的理解力,以及創造力,讓他們任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將自己從一段音樂中感受到的東西直觀地表達出來,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認真聽課,也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學生要與老師多討論、多交流、多溝通,主動去感受一段音樂的內涵,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和品德。

(三)拓展教學實踐活動,完善教育目的

實踐活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都說“光說不練假把式”,聽得再多,說得再流利,沒有投入到真正的實踐中,都不算是真的掌握了所學知識。實踐的好壞決定了教育的成功與否,因此,音樂教育的實踐性非常重要。教師應該組織多樣化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們有一個展示的平臺和表現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學生的態度和個人能力,從而更利于接下來的教學。可以由老師,也可以由學生自發地組織一些音樂活動和表演,提升自我表現力和發揮音樂的熏陶作用。例如,《白毛女》這個音樂故事情節,可以由不同的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課堂中進行表演,用自己的肢體動作和表情去更好地詮釋這首音樂劇,去表達出其認為的最好的表達形式,表達出對這首音樂劇的理解和看法;表演結束后可以讓同學們和老師去點評,哪個地方表現得好,哪里還需要進步,也可以讓其他小組表演其他音樂劇,兩組進行比賽,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刺激他們的好勝心,從而更認真地去準備和表現。這種方式不僅能鍛煉學生,也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檢驗出學生對音樂的掌握度。通過實踐性的方式,讓學生能領會和體驗欣賞音樂美所帶來的全新的感受,逐步培養他們對高雅音樂的興趣和喜愛,讓他們能在課下主動地去學習音樂、聽音樂,提高他們的欣賞能力和欣賞水平。

四、結語

現當代不論是哪個層次的教育,哪個科目的教育,都應該好好對待,認真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中職學校的教育尤其重要,這是學生思想、三觀形成,品德塑造的最重要時期,音樂教育是重要科目之一,因此必須重視其教學方法的創新性和實踐性。中職音樂欣賞課程關于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有效性設計是根據職業中學音樂課程屬性來制定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教師、學生、教材這三方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在職業中學中實施音樂教學;通過分析音樂教程、學生興趣偏好、實施可行性三方面因素來制定教學策略、教學方法以及合理性的教學步驟,科學地利用音樂資源,注重音樂實踐性,在實踐過程中檢驗理論知識,能夠 提升學生的自我修養。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穗县| 宁都县| 滦平县| 道真| 郸城县| 滁州市| 会同县| 西乌| 永登县| 扬州市| 英德市| 尼玛县| 陕西省| 丰顺县| 临猗县| 铁力市| 梧州市| 洛隆县| 永登县| 博白县| 化德县| 呼伦贝尔市| 台山市| 罗甸县| 延寿县| 剑川县| 谷城县| 黄陵县| 永福县| 璧山县| 仁怀市| 福鼎市| 台南市| 体育| 栖霞市| 隆安县| 大化| 吴忠市| 平凉市| 博野县| 通州市|